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天涯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古人说:一个秀才,半个医。可现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并非能很容易地学进中医的。这是因为现在的知识结构较古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医学理论是基于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它与现代医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术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学术界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局面。我国的医学吸取了各学派哲学思想中确能指导医疗实践的合理部分,形成了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中医理论体系,推动了自身的发展。现在我们就看一看古代哲学对中医理论的重要影响。

    <h3>(1)阴阳学说</h3>

    传说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其实阴阳概念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且不断深化、引申,当归功于儒家的经典《周易》。该书一般认为是殷末周初之作。它本来是古代卜筮之书,但古代学者却从中提炼出“阴阳”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用于解释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甚至在战国时期还形成了“阴阳家”这一学术派别。医学自然地也把“阴阳”作为基本概念吸收进来了。因此中医学者历来非常重视 href='1306/im'>《易经》,直到清代,医学界还有“不知《易》者,不可为太医”的诫训。<s>藏书网</s>

    揭开神秘的面纱,用现代语言解释“阴阳”的奥妙,不难体会出它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真谛,所以现代人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笼统地说,易学认为,阴和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脱离了具体的事物,也就无从谈阴和阳。阴和阳是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动与静、升与降、外与内、热与寒、用与体、亢进与衰退等等,前者属阳;后者属阴。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再分阴阳,如此分析,无穷无尽。如《内经》举例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再如五脏:“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samp>99lib.</samp>,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人体以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阳,五脏(肝、心、脾、肺、肾)为阴;脏腑的功能为阳,脏腑的质体为阴。

    太极图形象地表现了阴阳互根、对立的意义。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二者统一在一体中相互转化,黑点表示阴为阳之根;白点表示阳为阴之根。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169808_1.jpg" />

    太极图

    中医学认为机体只有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则生疾病,甚至导致生命活动终止。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诊断疾病,抓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即“八纲辨证”,其中阴和阳为总纲,即表、热、实归属于阳证;里、寒、虚归属于阴证。当然这仅就其原则上的属性而言,也就是诊断时分析病情最基本的依据。而实际上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要复杂得多,不可能如此单纯,常常是对立的两方面交错出现,这就体现出前面所讲的阴或阳中又有阴、阳的思想。因此对病情分析越客观、细致,那么诊断也就越准确,制定的治疗方案也越与病情吻合。

    中医治疗疾病是以调治阴阳,使其恢复平衡,即以“阴平阳秘”为目的。随之中药的性、味、功用也分..为两大类,如辛、甘、淡味,性温热、燥烈、升散的药物属阳;酸、苦、咸味,性寒凉、滋润、降敛的药物属阴。由此可见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治疗等各个方面。

    <h3>(2)五行学说</h3>

    有关“五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儒家的经典《尚书》。大约春秋时代,用五行解释事物已很盛行。于是古代医学家也把五行学说渗入到医学领域。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 5207." >切事物用五种属性来归类,用以概括它们的性质,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凡生发的属木;炎上的属火;长养的属土;坚劲的属金;寒而下行的属水。他们以木、火、土、金、水、木的顺序相生;按木、土、水、火、金、木的顺序相克。这种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不息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称之为“五行”或“五常”。

    以五脏为例,肝、心、脾、肺、肾,依次属木、火、土、金、水。如肝属木,功能主调畅全身气机,像木的生发条达之象。五脏的相生关系中,如“水生木”,指的是肾强精充则可以涵养肝脏。五脏的相克关系,即相互的制约关系,如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即“金克木”。以此类推。关于五行相克的规律,严格地分,凡属生理上制约的现象,称为“克”;若成为过分的制约和排斥的反常变化,如一脏偏亢,导致另一脏偏虚的病理现象,则称为“乘”。还有“反克”现象,即本脏虚弱,其应克之脏反而克本脏,这种情况称为“侮”,或称“反侮”。五脏在生理上、病理上均循着相生、相克的规律互为影响,这就构成了生理上的充分协调和病理上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169808_2.jpg" />

    五行关系示意图

    运用五行学说在治疗学上,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如治疗肝病,应注意同时健脾,这是预防肝病传脾;又如用补肾的方法调治肝虚之病,就是运用“水生木”的理论等等。同时药物的五味也归属于五行。如酸味药入肝经,甘味药入脾经等,故五行学说也指导着用药规律。

    <span class="ter">五行所属表</span>

    <table><tr><th colspan="2">五行</th><th>木</th><th>火</th><th>土</th><th>金</th><th>水</th></tr><tr><td rowspan="6">自然界</td><td>五味</td><td>酸</td><td>苦</td><td>甘</td><td>辛</td><td>咸</td></tr><tr><td>五色</td><td>青</td><td>赤</td><td>黄</td><td>白</td><td>黑</td></tr><tr><td>五化</td><td>生</td><td>长</td><td>化</td><td>收</td><td>藏</td></tr><tr><td>五气</td><td>风</td><td>暑</td><td>湿</td><td>燥</td><td>寒</td></tr><tr><td>五方</td><td>东</td><td>南</td><td>中</td><td>西</td><td>北</td></tr><tr><td>五季</td><td>春</td><td>夏</td><td>长夏</td><td>秋</td><td>冬</td></tr><tr><td rowspan="6">人体</td><td>五脏</td><td>肝</td><td>心</td><td>脾</td><td>肺</td><td>肾</td></tr><tr><td>五腑</td><td>胆</td><td>小肠</td><td>胃</td><td>大肠</td><td>膀胱</td></tr><tr><td>五官</td><td>目</td><td>舌</td><td>口</td><td>鼻</td><td>耳</td></tr><tr><td>五脉</td><td>弦</td><td>钩</td><td>缓</td><td>毛</td><td>石</td></tr><tr><td>形体</td><td>筋</td><td>脉</td><td>肉</td><td>皮</td><td>骨</td></tr><tr><td>情志</td><td>怒</td><td>喜</td><td>思</td><td>悲</td><td>恐</td></tr></table>99lib.

    五行学说不但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恒动的整体,而且把人体与自然界各种物质、生物、季节、时间、方位、气候、自然现象、致病因素等,也形成了有机的联系。所以说五行学说的运用是中医学“天人统一观”的充分体现。

百度搜索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天涯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魏子孝 聂莉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魏子孝 聂莉芳并收藏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