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金角湾的船
百度搜索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天涯 或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1972年2月,念建筑系的第二年,我发觉自己越来越少去上课。这和我失去我的美丽模特儿,继而陷入孤独的忧伤有多大关系?有时我根本不离开我们贝希克塔斯的公寓,待在家中看一整天书。有时我带一本厚书(《着魔者》、 href='928/im'>《战争与和平》、 href='612/im'>《布登勃洛克一家》)在课堂上读。“黑玫瑰”消失后,我的画画乐趣持续减退。在画布或纸上作画,挥洒油彩的时候,我不再有玩乐的感觉,不再感觉到小时候那种胜利的情绪。画画一开始是一种快乐的孩童游戏,如今不知何故,我慢慢丢失了此种欢乐,不知将被什么东西取而代之,使我被不安的浓雾所吞没。离开画画而生存,无法逃脱人们所谓“生活”的真实世界,就跟坐牢没有两样。恐惧击溃了我——而且如果我抽烟过量——使我呼吸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接不上气,我觉得就要溺毙。我渴望伤害自己,否则就是逃离这堂课,这所学校。..<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39583_1.jpg" />
尽管如此,我有时仍去我的画室,尽量不去想我那带着杏仁芳香的模特儿,或是反其道而行,再画一幅画像召唤她。但是却缺少了什么似的。我错在自以为画画仍能提供我属于孩子才享受得到的乐趣,而我却不再是孩子。画到一半,我看出画将如何进展,断定它不够好,于是半途而废。这些一阵阵的迟疑不决使我得出结论,为了让每幅新的画带给我小时候那样的快乐,我必须在下笔之前确定我的目的。或许到目前为止,画画的时候始终让我觉得快乐,因此不了解作画必须吃苦头,此种痛苦事实上可能有助于我的画。
看见我的不安扩散到其他兴趣,也使我担心:过去几年我声称建筑是“一种艺术”,现在却认识到,建筑同绘画一样不能提供我什么。小时候我不曾对建筑特别感兴趣,除非拿方糖和木块玩耍也算数。而科技大学多半乏味的老师们骨子里是工程师,对建筑毫无玩乐感,亦无创造乐趣,因此上他们的课开始像在浪费时间,使我不能专心做我真正该做的事情,过我认为我该过的“更真实”的生活。出现这些想法时,我周遭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布幕——我听讲的课,我渴望响起的下课钟,在课堂上走动的老师,课间休息时间开玩笑,抽烟的学生——他们都成为自己的幽灵,像我一样困在这个空洞、虚幻、痛苦的世界,只许我痛恨自己,透不过气。我觉得规定的时限悄悄溜走,我的目的地向后退去,就像我梦里经常出现的情景。为了摆脱这场恶梦,上课时我在笔记本上涂涂写写,为教授、用心听讲的学生画素描,写有关上课情况的讽刺诗、模仿作品、简单的押韵对句……不久,我有了一群急切等着看下期连载的读者,尽管如此,我强烈地感觉到时光的流逝,害怕自己如今的生活更没有意义。当我走进塔斯奇斯拉的建筑系,打算待一整天,却又在一个钟头后夺门而出(顾不得踩了人行道上的石板缝隙),扑到外面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上去。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39583_2.jpg" />
塔克西姆和帖佩巴丝之间的后街,小时候母亲和我搭乘小巴回家经过的这些地方,对一个六岁孩子来说有如远方的国度——亚美尼亚人精工建造的佩拉地区,当时依然矗立——现在我开始探索这些地方。有时我从建筑系馆直接去塔克西姆,搭上任何一班公车,去我想去或我的双脚带我去的地方:卡辛姆帕萨的陋街窄巷;初次造访时让我觉得虚假、像拍片场景的巴拉特;因新来的移民以及穷困潦倒而变得面目全非的希腊和犹太区;非常穆斯林、非常明亮的于斯屈达尔后街,一直到1980年代依然处处是木造房屋;寇卡穆斯塔法帕萨神秘古老的街道,被草草兴建、模样阴森可怖的水泥公寓糟蹋;法蒂赫清真寺的美丽庭园,总是令我欢喜;巴鲁克尔的周遭地区;库图鲁斯和费里克伊的街区,越来越穷的同时,似乎也越来越古老,让人感觉中产阶级家庭在那儿已有数千年之久,根据压迫人民的政企图——几本旧书,一张电话卡,一张旧明信片,或一则关于城市的古怪信息——这些东西不可避免地证明我的漫游是“真真切切”的。就像柯勒律治的主人公,醒来发现手中握着梦里的玫瑰,我知道这些物件并不属于小时候让我心满意足的第二个世界,而是属于合乎我的记忆的真实世界。
“科卡塔斯”放我下船的埃于普,它的问题出在这个位于金角湾尽头的完美小村庄看起来一点也不真切。作为内省、神秘、宗教、如画、玄学东方的形象,她相当完美,宛如旁人的梦幻,是矗立在城市边缘的某种土耳其东方回教迪斯尼乐园。是不是因为她位于旧城墙外,因而不受拜占庭影响,也没有你在城里其他地方看见的多层次混乱?高高的山丘是否让这里的夜提早降临?或者出于宗教与玄学的谦卑,埃于普决定保留她的小建筑,与大伊斯坦布尔保持距离,保持她复杂的力量——从尘土、铁锈、烟雾、残骸、裂纹、废墟、污秽汲取的力量?埃于普何以如此接近西方的东方之梦,让每个人如此爱她?是不是因为它能够持续从西方世界以及西化的伊斯坦布尔汲取好处,同时却又与中心、官僚、国家机构和建筑保持距离?这正是洛蒂喜爱此地、终而定居此地的原因——因为她未遭破坏,是东方的完美形象——而她之所以令我厌倦,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来到埃于普,从金角湾的废墟和历史袭来的甜美忧伤便随风散尽。我慢慢懂得,我爱伊斯坦布尔,在于她的废墟,她的“呼愁”,她曾经拥有而后失去的荣耀。于是,为了鼓舞自己,我离开埃于普,到其他地区闲逛,寻找废墟。
百度搜索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天涯 或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