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王阳明·一切心法 天涯 或 王阳明·一切心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这些道理浅显得令人吃惊,所以王守仁在一封书信里这样谈到:“近来从各地来求学的人很多,其中有很笨的人,即便是这些人,我用良知学说稍加点化,没有不当即开悟的,故此我越发相信‘良知’二字真是我们儒家的正法眼藏啊!”(《与邹谦之》)<span class="" data-note="见《全集》,第200页。"></span>“正法眼藏”是个佛教术语,指的是纯正而完备的佛法。这样的措辞甚至很让他的一些支持者恼火,胡泉《王阳明先生书疏证序》有个说法——“其学则是,其词则非”,意即王守仁常常援引佛教术语来阐明自己的学说,这对学人而言绝对会有不好的影响。
无论如何,心性之学原本就不是儒家的当行本色,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span class="" data-note="见《全集》,第17页。"></span>
王守仁正是在这里给出了那个“心<tt>99lib.t>外无理,心外无事”的著名命题,所谓“虚灵不昧”也就是心的本来状态、不被人欲遮蔽的状态。心在它的本来状态里蕴含着一切的天理,万事万物由此而生。
在朱熹的理论中,治学有“心与理”两个要点,而王守仁永远都要合二为一:心就是性,性就是理,换言之,心、性、理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称谓罢了,不可错当成不同的东西。既然人人都有同样的心,心和理又是同一回事的话,那岂不意味着人人生来都是至善无恶的,而世界上明明有那么多恶人,这该怎么解释呢?
王守仁的答复很简洁:“恶人的心,失去了心本来的样子。”孟子有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说牛山曾经树木繁茂,是个郁郁葱葱的好地方,但它旁边就是一座大城市,结果很多人到山上砍树,牛山渐渐变成光秃秃的了。自然界确实有自我修复的能力,随着雨露的滋润,山上又生发出一些嫩绿的枝条,但禁不住人们又去放牧牛羊,<a href="https://.99di/character/6240.html" target="_blank">所</a>以牛山才变成现在这样光秃秃的。我们看见这座光秃秃的山,很容易误以为山上从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坏人不是生来就这么坏的,只是天生的良善就像牛山上的树木一样,天天被斧头砍伐,被牛羊践踏。每天黎明,他心里也会萌生一点点和普通人一样的善念,但日间的所作所为又把这一点点善念消灭了。“夜气”既不能存留,人也就和禽兽相去不远了。别人看到他那副禽兽的样子,会误以为他从不曾有过善良的资质,但这难道就是他的本性吗?(《孟子·告子上》)<samp></samp><kbd>99lib?</kbd>
百度搜索 王阳明·一切心法 天涯 或 王阳明·一切心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