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天涯 或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没有 href='2205/im'>《金瓶梅》就没有 href='2210/im'>《红楼梦》,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说法。它所强调的是 href='2210/im'>《红楼梦》 4e0e." >与 href='2205/im'>《金瓶梅》之间的承续关系,在 href='2205/im'>《金瓶梅》的研究界,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可惜的是,这种人云亦云的说法,大多停留在对于结构、手法等叙事修辞的比较层面,较少注意到两者在思想和文化观念方面的复杂关系,更无法说明 href='2210/im'>《红楼梦》对 href='2205/im'>《金瓶梅》的重要改造与超越。其实自从 href='2210/im'>《红楼梦》问世以来,清代后期至民国一直流行着另外一个观点,即认为 href='2210/im'>《红楼梦》是 href='2205/im'>《金瓶梅》的倒影<small>(苏曼殊亦主此说)</small>。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倒影说”显然更能切中肯綮,言简而意深。我们说林黛玉是雌雄同体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href='2210/im'>《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宝黛之恋”,既非一般意义上的两情相悦和男女私情,甚至也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津津乐道的“爱情”。在宝黛关系中,最让人感动的,不是相恋而是相知。换句话说,“宝黛之恋”的隐秘核心,不是“有情人成了眷属”的恋人关系,而是知己关系。林黛玉对爱情的渴望,不是对举案齐眉的婚姻的渴望,而是对知己的渴望,是对“真”和“洁”的非同一般的追求。作者将往往只有在描述友朋关系时才会出现的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主题,融入到了爱情关系中,这就使得 href='2210/im'>《红楼梦》与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小说”有了严格的切割和区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两部作品都涉及的“绝望”问题。 href='2210/im'>《红楼梦》继承了 href='2205/im'>《金瓶梅》的佛道结构,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 href='2205/im'>《金瓶梅》的相对主义,将出家或对世俗世界的逃离作为其基本归宿<small>(虽说后四十回为续作,但原作的这一意图可以从“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一类的提前叙事中,看出端倪)</small>。也就是说, href='2210/im'>《红楼梦》继承了 href='2205/im'>《金瓶梅》对这个世界的批判、否定乃至绝望,但 href='2210/im'>《红楼梦》的佛道结构是寓言性的,并非实指,这与 href='2205/im'>《金瓶梅》有着根本的不同。 href='2205/im'>《金瓶梅》中的佛道归宿,是世俗个体的唯一出路,而在 href='2210/im'>《红楼梦》中则是象征性出路。在佛与道的俯瞰之下,在世俗世界的内部,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虽不免悲观,但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对绝望本身发出挑战。<samp></samp>
href='2210/im'>《红楼梦》的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置大观园摇摇欲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现实于不顾,在水边联诗觅句,不顾今夕何夕,不管今世何世,充满了激越的旷达、忘我和喜悦。小说的叙述语调,也随之变得欢快、高亢起来。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一联在不经意中被说出,冰冷而残酷的现实世界才再一次抓住了她们。
百度搜索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天涯 或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