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突破缅北的鹰 天涯 突破缅北的鹰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中日两军的战线,依然胶着在胡康河谷西口。

    打入新平洋的远征军先头部队如同一根鱼刺,日军动用了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大队的主力,鏖战两个月,仍然无法将这根鱼刺拔掉。12月底,当新38师和新22师先后投入战场之后,日军的日子越发不好过起来。

    12月26日,孙立人亲自指挥新38师主力发动为“李家寨”守军的解围之战。这一仗打得干脆利落,仅仅四个小时,在“李家寨”外围驻垒围困李克己部的日军就败退下去。

    其实孙立人的增援部队赶到,日军早已得到情报。此时由于日军的宣传和那嘎工作队的努力,当地相当一部分“山头人”,也就是缅甸少数民族克钦人,对日军态度比较友好,所以中国远征军的行动经常由于他们的通风报信而暴露。只是日军低估了中美工兵的施工能力,不相信远征军能够这样快组织起携带重武器的大部队翻越野人山来增援,认为这只是一支试图与包围圈中李克己部进行联络的侦察部队。12月14日,远征军第114团一部曾试图发动解围之战,但由于没有重武器,在优势日军面前吃了败仗,连长许炳新阵亡。有这次战斗的经验,日军对再次来援的远征军部队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1.jpg" />

    中国工兵在缅北建设前线机场,他们保障了前线物资的供应,堪称无名英雄。

    之所以孙立人直接指挥的解围战斗取得这样的成果,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围攻“李家寨”的日军弹药食粮皆不足,而且在此前的战斗中,虽然想尽办法,仍然拿这支中国孤军没有办法。此时看到远征军的大队援军到达,日军士气为之低落,因此战斗意志不够坚定;其次,这支中国军队打仗的法子有些古怪,实在让日军难以适应。

    战斗一开始,中国军队竟然用P-51式野马战斗机进行火力准备,随即使用炮兵猛烈攻击大龙河东岸的日军炮阵地。这阵突如其来的立体式攻击异常凶猛,让日军大为惊讶。“李家寨”的地点在大龙河西岸的丛林中,日军在胡康河谷最前方的大本营是孟关,第18师团前线指挥部和补给物资都集中在那里,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借助简易公路勉强把大炮从孟关拖到大龙河东岸,就再也没法向前移动了。而且,由于道路泥泞,又经常被雨水冲坏,日军的炮弹很难送得上来,大炮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很难发挥火力。所以,尽管日军的炮兵对第112团防守阵地的威胁很大,但情况并没有孙立人预料的那样严重,因为日军的进攻主要还是依靠步兵。李克己的迫击炮和<var></var>冲锋枪,虽然打日军的山炮不是对手,但收拾起扛着比人还长的三八大盖的日军步兵,却是游刃有余。“李家寨”就是一个依托大树建立的环形步兵防御阵地,尽管飞机不断空投物资弹药,但不可能连钢筋混凝土一起投下来,因此当地根本无法建造坚固的永备工事阵地。假如让日军像孙立人那样用炮,那十个“李家寨”也早拿下来了。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2.jpg" />

    大龙河于邦渡口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3.jpg" />

    M1式75毫米山炮,中国远征军山地战的利器。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4.jpg" />

    反攻的道路也让人感慨万千,因为这条路也是当年中国远征军从缅甸败退到印度的道路。这是远征军中的一名美军顾问在检查路边遗弃的一批武器,这门4英寸野炮,当年就属于第一批远征军。

    孙立人是怎样用炮的呢?中国远征军在“李家寨”反击战的第一阵排炮,就隔着大龙河把日军的炮阵地点着了。因为在“李家寨”的战斗已经打了几十天,日军知道李克己手中并没有远程大炮,所以其炮兵根本没有转移阵地的习惯,在中国军队的炮火面前只好仓促就地还击。但是,中国炮兵的火力明显大大超过日军,几个回合,日军的大炮就成了哑巴。

    如同前面叙述的,由于两个师瓜分了相当于三个美军师的装备,远征军驻印军的炮兵部队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孙立人部新38师居然辖有三个炮兵营(国民党美械师正常情况下只辖一个),其使用的美国M1式75毫米山炮是专门为山地作战设计的,平常用吉普车拖着也能奔驰如飞,而它的射程远远超过日军装备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新38师有27个步兵连,却有九个炮兵连,其炮兵训练时间短,四个星期就算培训完毕,战斗力却很强,其原因让国内的炮兵们既羡慕又嫉妒。在兰姆伽训练中心,中国的炮兵学会开炮以后,美军顾问就会让官兵们开车拖着大炮到野外去,用实弹射击代替训练,几次拉练下来,无论射击的准头,还是相互配合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最好的锻炼。这种训练方法曾有很多远征军老兵回忆过,纯粹是用炮弹喂出来的,还真是难以效仿。

    如同李向阳的好枪法是子弹喂出来的一样,这种用炮弹喂出来的炮兵果然身手不凡,这一仗孙立人派出了一个完整的山炮营攻击日军炮阵地,双方的炮战在短时间内就成了远征军的射击表演。

    压制住日军炮兵后,远征军开始对日军在“李家寨”周围的阵地发动攻击。在这里,日军最主要的阵地是大龙河上的渡口于邦,只要攻占于邦,日军围攻“李家寨”的五个中队就成了被掐断的瓜蔓。

    日军在于邦的阵地与李克己的“李家寨”很相似,也是依托丛林中的大树配置兵力,在树上设置被称做“鸟巢工事”的机枪阵地,一棵大树就可以控制周围几百平方米的范围。说起来,李克己设计出“李家寨”防御体系,可能还参考了于邦日军阵地的模式。这是因为,于邦是日军常备设防阵地,早就修有工事。根据《大公报》随军记者煦东记录,10月底的进攻中,李克己曾经指挥所部试攻过于邦,远征军对于邦敌军的阵地印象深刻,称“敌人的工事做得意外新奇,那战壕有两米多深,外面却没有一点积土,而壕底的两边,入口很小,壕内有宽敞的横洞,当我们的士兵冲入壕沟时,敌人便一个个都钻进洞里去了。这时候那些满布在树上的敌军轻机枪巢便用猛烈的火力,向我们这些冲入壕沟的士兵射击,洞里的敌人也用手榴弹向外面乱扔”。结果,第112团阵亡了两个排长也没有拿下来。

    遭到日军围攻的时候,李克己布置的“李家寨”,和于邦敌军阵地颇有些神似。应该说这种阵地在丛林战中十分适合,日军步兵很难接近“李家寨”。

    攻克这种阵地,如果使用战车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日军进攻马来亚的时候,英军的指挥官柏西瓦尔将军和远征军参谋长柏特诺,颇有些相似的教条主义精神,按照教科书得出了热带丛林战中无法使用战车的结论,于是把所有战车部队调离战区。偏偏日军这方面的书本教育不够彻底,于是山下奉文将军的部队在战车开路的情况下,接连击破和绕过英军七道防线,直抵英军老巢新加坡,横扫整个马来半岛。事后,军事家分析日军的战车无论设计还是机械性能,在热带丛林中都是一种糟<big>藏书网</big>糕的武器,故障率极高。但是,哪怕少数几辆战车,在进攻战斗中,在防守一方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突破效果。到了二战后期,美军在谢尔曼坦克上装备火焰喷射器,这种喷火坦克简直是太平洋诸岛日军守备部队的梦魇。

    第18师团直属部队有一支使用九七式战车的装甲部队,参谋长片冈衷少将也考虑过使用这支部队攻击进占新平洋的中国远征军。不过,缅甸雨季的洪水摧毁了日军在胡康河谷简易公路上的桥梁,日本工兵仅仅来得及搭起简易的浮桥,勉强可以通行空载的卡车。日军向前线增援的时候,遇到桥梁,需要车载的步兵下车才能通行,而且公路也只能通到孟关,再向前方就需要用人力、独木舟乃至大象完成运输了。在这种情况下,四吨半的九七式装甲车虽然被称做“豆战车”,但要<dfn>..</dfn>想运到前线还是天方夜谭。无奈之下,片冈衷只好把这支装甲部队留作师团前线指挥部的警卫部队。这个部署无心插柳却起到了重大作用,这支部队在3月8日远征军突袭孟关日军司令部的时候,与远征军坦克第一营发生激战,尽管全军覆没,但如果不是他们的阻击,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可能就被赵振华营长抓俘虏了。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5.jpg" />

    第18师团参谋长片冈衷少将

    解围“李家寨”的远征军部队也没有战车,如果单纯使用步兵进攻或许还不如日军。这是因为,当时新38师并不是搜索营那样的突击部队,全军的步兵武器还达不到人手一支冲锋枪的水平,普通步兵使用的是,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迦兰德式步枪。远征军的老兵回忆,“我们新38师源自老税警总团,在税警总团时代,我们配备的武器装备是比当时其他国军来得先进,使用捷克制的步枪和机关枪。我们到了兰姆伽整训后,美军就把我们的装备换装成美制。在国内的人不知道,以为美式的装备一定比原来的好,其实不然!因为美国给我们中国驻印军的装备,都是美国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库存货,原是美军已经不要了,是要报废的武器。我们在实弹射击练习时,都发现用美援的步枪,在射击时往往打不准!因为枪的准星和仪表针都松掉了!但是美军的后勤能力很好,美军把枪发给我们以后,美军的后勤人员经常开着一部车,它好比等于一个小型兵工厂,他们到驻印军各单位来,若是武器有缺失,他们马上为我们维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步兵对步兵打近战,远征军未必能占太多的优势。

    但进攻的中国兵根本就没有靠近日军阵地的企图,他们采用的战术是用炮弹将日军阵地周围的植被炸光,然后用迫击炮将暴露出来的日军工事摧毁。如果日军逃跑,则中国步兵的机枪子弹和手榴弹正等着他们。

    没有了炮兵的掩护,日军步兵只能趴在地上挨打。等到日军发现即便对只有一个狙击兵据守的阵地,远征军也会砸过去几百发迫击炮弹,这种最初的诧异就变成崩溃的感觉了。

    孙立人是弗吉尼亚军校的高材生,美国军事教育的特点就是用火力代替人力,孙将军的老师们可以安心了。而远征军也确实有这样打的底气——中美联合工兵部队信守诺言,他们在远征军步兵身后迅速展开修路工程,保证公路通车“到前线不超过一天路程”的地方,史迪威并动用运输机为孙立人运输弹药。因此,新38师在和日军的战斗中毫不吝惜炮弹。

    说起来,这也可以算是孙立人个人的复仇之战。在淞沪战役中,孙立人曾被日军炮兵击伤,险些丧命,其负伤详情,直到晚年才得以大白。原来,当时孙率领税警总团第2团坚守蕴藻浜阵地,由于日军炮兵占据压倒优势,给中国军队造成了重大杀伤,税警总团官兵即在炮弹不断爆炸中顽强抵抗。一天,后方送来一批地雷,孙立人听说后前去验看,正低头看时,一颗日军炮弹在头顶爆炸,弹片如雨,当即将孙将军和几名随员击倒,孙背部负伤13处,由宋子文亲自安排送往香港动手术治疗才得以生还。

    现在,轮到孙立人可以用绝对优势的炮火“蹂躏”日军了,真是风水轮流转。

    日军的炮阵地尽管被连续命中,但始终没有发生弹药的殉爆。日军的炮兵被打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弹药不足,吃亏在没有那么多的炮弹。如果有充足的弹药,号称“丛林战之王”的18师团所属炮兵身经百战,也绝对不是好惹的。

    要说日军对缅甸战场的后勤支援,可说不遗余力。按照丰臣秀吉先取中国后取印度的战略,缅甸是日军大陆战线的箭头。与德军会师于幼发拉底河分割世界,也是日军少壮派将领一直在叫嚣的理想。日军在南洋和印度支那的胜利,取得了当地丰富的石油、橡胶、金属矿藏,也取得了西方国家在当地建立的工业设施。缅甸本身也是稻米产区,因此,缅甸日军的供给,一直和关东军一样让人羡慕。缅甸的日军在中国远征军反攻之前,一人发三身带细长翻领白色衬衫的细布夏季军服,享受着每天饱餐白米饭,饭后热带水果的优厚待遇,这样的好日子在日本本土都难以想象。

    在胡<q>99lib?</q>康河谷一线,由于日军预料到中国远征军的反击即将开始,因此,在胡康—孟拱河谷的孟关、瓦鲁班、加迈、孟拱四大据点,囤积了大量弹药物资。中国军队攻占日军据点后通常缴获甚丰。然而,从孟关到新平洋前线,物资就很难运上去了。无论是胡康河谷的南入口打洛,还是北入口于邦,到孟关都没有像样的道路。过长的补给线仿佛一根拉得失去了弹性的皮筋,很难支撑两个联队日军在前线的战斗。

    远征军这一战,在国内被作为“于邦大捷”广泛宣传。

    然而,如果看真实的战史,于邦周围的战斗,远征军打得并不像新闻报道那样精彩。此战,日军参战的步兵第56联队第三大队伤亡较大,战斗减员较多,但伤员大部后送收治,战死者不多,骨干仍在,仍保存较强的实力。而真正在于邦周围的日军遗体,不到两百具。远征军新38师师史中提供的材料称:“是役,计毙敌经查明者,有管尾队长以下军官11员,士兵173名,均遗尸于阵内”。这个数字与国内宣传的战果“毙敌2500人”相去甚远。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6.jpg" />

    图中下方为于邦前线被击毙的日军。虽然初战战果并非十分丰硕,但对远征军来说,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而且,战后日本军方曾形容此战中方对外宣传的战果为“白发三千丈”,即想象夸大甚多。其原因是据日军自己的记录,直到2月中旬,于邦仍然在日军手中。

    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孙立人率领新38师投入战斗的这块地域,西侧是远征军在胡康河谷谷口的大本营新平洋,东侧是日军依托左侧的万塔格险峰和右侧的大龙、大奈两条河流构筑的一片大纵深防御阵地,形状如同一把蒲扇。在日军的地图上,于邦正位于扇柄的位置,几乎就在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孟关的前沿;而中方的地图上,于邦位于很靠近新平洋的地方,在大龙河西岸,与日军标出的于邦隔了大龙、大奈两条河流。

    实际上,这只是双方音译的一个不同而已。中方所说的于邦,英文名为“Yupbang Ga”;日方所说于邦,英文名为“Yaungbang Ga”,发音十分相似,均为缅北的小村落(有资料称是无人的林空,但丁涤勋等的回忆中有日军烧当地老百姓房子的内容,因此显然并非无人区)。日方所说的“于邦”,中方称为“腰班卡”,在于邦东北40英里处,的确是2月下旬才打下来的。

    事实上,腰班卡还不是被孙立人所部新38师独立打下来的,守在此处的是日军第55联队一部,在正面和新38师交手时,侧翼突然遭到廖耀湘率领新22师的迂回攻击,两面受敌的日军招架不住,才放弃腰班卡向孟关败退。

    攻占于邦的同时,远征军新一军的另一个主藏书网力师——廖耀湘的新22师也到达了新平洋。这时候,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史迪威与孙、廖两师长商议后,决定部队分兵两路,打开胡康河谷,夺取日军18师团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孟关。

    胡康河谷西口被万塔格山分为南北两路。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由孙立人指挥部队攻击北路日军,从于邦向前突破日军筑垒阵地,攻取其后方要点腰班卡和太白家,尔后向孟关前进,当面之敌主力为日军第56联队。廖耀湘指挥部队攻击南路日军,首先解拉加苏之围,而后攻占日军要点打洛镇,以控制打洛盆地,当面之敌主力为日军第55联队。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7.jpg" />

    中美官兵在一起观看缴获的日军旗帜

    相对来说,北线道路条件稍好。但孙立人用了两个月,才逼近腰班卡。

    老实说,从于邦到腰班卡,只有40英里,远征军却打了将近两个月,应该说战绩实在不能算好。孙立人那个不太好听的外号“慢慢地”,就是从这时候叫起来的,意思是他的进攻作战总是进展缓慢。

    这倒也不是完全的调侃,在印度经过训练的远征军部队,作战常常通过完善的火力准备摧毁对方工事,然后有条不紊地控制各个要点,有鲜明的美式部队风格。这样做,伤亡小,把握大,但美军有的毛病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对后勤依赖严重,消耗大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总是把架势拉开再打,很容易和对方打成“顶牛”,即便击败敌军也很难打出歼灭战来。抗战末期,日军发动雪峰山之战,洞口要隘失守,中国方面紧急调动新6军从缅甸空运湖南增援,但是最后把反攻的主力还是定为了18军,而以新6军为预备队。原因在于四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认为按照新6军的作战计划实施,结果很可能就是平推过去,将日军“推”回进攻阵地而已,收复失地没有问题,战果却不会很大。结果,第18军翻山迂回,突然出现在日军背后,与正面节节抵抗的第74军形成锤砧之势,在新6军和其他部队的配合下,歼灭来犯日军26000余人,史称“芷江大捷”,这也是中国抗日战场上最后一次大会战。

    孙立人在于邦战役之后最初的打法,就是这样的平推战术。面对日军预设阵地,先摆开大炮轰击,轰完观察,如果还有活的,再轰。真轮到步兵冲锋再碰上鬼子,那属于事故。

    他的老部下曾经评价过,说孙立人素来爱护部下,不喜欢打人员伤亡大的仗,是真正的“小兵之父”。

    但是,这样一来,进展自然就慢些。

    火力对日军并没有占到绝对优势。第18师团拼命将炮弹从孟关总部送到前方,这个师团从四联队普通师团改为三联队山地师团的时候,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增强了炮兵配置,因此与新38师的炮战虽然处于下风并不是无力还手。而日军步兵经过新平洋、于邦两战,也领教了远征军强大的正面攻击力,于是采取了新的方法对抗这种美式作战方法,这就是完全的分散布阵,大纵深防御,最大幅度地减少每个阵地的守军人数,同时最大幅度地增多支撑点的数量。日军在散兵坑和隐蔽部里顽强组织抵抗。每当某个单独的火力点的机枪手被打死后,另外一个士兵就会从丛林里冲过去代替他操纵机枪。第18师团的军事素养和顽强的确有骄横的本钱,在于邦周围,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攻击,新38师才把他们所包围的每一个地段里的日军肃清掉。

    此外,日军在丛林中大量部署的狙击手再次奏效。两个月中,远征军伤亡的连长级军官就达55个。

    这段时间,可算是孙立人在缅北作战中最为沉闷的一段了。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孙立人完成了两件事,对此后远征军的作战起到了脱胎换骨的作用。

    第一件事,他与史迪威商议利用美军控制的克钦族游击队,开展对缅北日军的谍报工作。史迪威接受了孙立人的建议,任命原搜索营指挥官潘德辉为克钦族突击队副总指挥,负责广泛收集日军在缅北的布防、后勤等情报。

    克钦族又名山头人,是缅北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民风彪悍,尚处于原始社会。史迪威对这些土著民族的作用一直很是重视,1942年曾派出一名叫做凯夫勒的上尉军官负责组织克钦族的敌后游击队,称为“Ka Ranger”。由于美军采用了悬赏重金的方式鼓励克钦人袭击日军,克钦族游击队曾在日军背后造成极大影响。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8.jpg" />

    克钦族“山头人”

    但是克钦族原始的社会形态使他们对这些20世纪“文明人”的战争不明所已,而日军也在努力争取克钦族人的支持。因此,经常有克钦族人同时攻击远征军也攻击日军,而后分别到双方领赏的现象,让双方都头痛不已。

    潘德辉的加入,使远征军对于争取克钦族的工作前进了一步,不仅局限于组织骚扰性的敌后攻击,而且利用克钦族可以轻易深入日军腹地的特点,收集了大量有用情报。这些情报,对远征军此后多次对敌后进行的迂回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潘德辉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孙立人军中本来地位超然,属于军统局派来的监军之流人物,却专心于对日作战,完全没有起到监视孙立人的作用。实际上,从后来的情况看,潘德辉简直就是孙立人最核心的嫡系,从军统局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工作完全失败。1955年,孙立人因郭廷亮兵变案被软禁,老部下纷纷被捕。从现在披露的档案来看,这一兵变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目的无非在于彻底消除孙立人在国民党军中的影响,以便蒋介石更好地控制军权。因此,审问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诱供。潘德辉当时也在被捕之列,审问他的是“国防部”高级法官毛惕园。毛惕园与潘德辉同出军统,认为他不会死保孙立人,因此对潘软语道:“你与总裁乃是同乡(潘与蒋介石都是浙江人),你自然知道应该跟着哪边走。”不料,潘冷笑道:“这样说来,贵同宗现在北京做国家主席(指毛泽东主席),你也自然知道应该跟着哪边走。”把毛惕园气得暴跳如雷,当即将潘德辉关了小号。

    <div class="imgbox ter">//..plate.pic/plate_345883_9.jpg" />

    潘德辉部下的克钦游击队,给日军后方以沉重打击。

    其实孙立人对潘德辉颇为严厉。一次,潘德辉遇到一批曾烧杀抢掠过华侨的地方武装,当场将为首者处死,孙立人不了解情况,曾当即把潘抓起来,差点儿枪毙。

    这只能说是缅北血战中结下的生死情谊了。

    由于中美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物质利益,并广泛宣传日寇的残暴,使日军在当地克钦族人中的影响渐渐衰微,可说是断去了日军一臂。战争后期,当地的克钦人基本都成了中国军队的耳目。

    孙立人所作的第二件事,就是对战术进行了总结,并认定单纯依靠美军的标准战术,即便有充足的火力兵力,在丛林中作战也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孙决定在战术上重拾东方兵法的精要——对敌军实施大范围、远纵深的迂回,来瓦解日军的筑垒抵抗。

    事实上,孙立人的思维很是超前,直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依然死抱着依靠火力平推的战术打丛林战,结果在胡志明面前磕碰得鼻青脸肿。

    1月中旬,孙立人命令所部第113团从于邦向左侧行军30英里,从日军阵地左翼远方绕过其防守地域,直插日军背后的补给中心——太白家。

    这一仗,中国军队在丛林中穿行近百英里,貌似舍近求远,但战果辉煌。猝不及防的日军被迫放弃太白家,远征军在此处缴获大量日军辎重。接着,新38师继续向敌后猛插,直取日军这个扇形阵地的总枢纽——腰班卡。日军在腰班卡和于邦之间的防御阵地至此失去了意义,日军纷纷穿越新38师的迂回路线向东撤逃,退回孟关,以免被中国军队包围。

    这一次迂回的成功,使孙立人信心大增。此后的日子里,孙立人将这种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几成经典。不过,他的部队到达腰班卡的时候,看到的并不是日军——另一支远征军的部队已经占领此地多时了。

    这支部队就是廖耀湘的新22师。

    廖耀湘怎么会出现在腰班卡呢?这的确是有点儿令人奇怪。

    那还用问吗?也是迂回过来的……

百度搜索 突破缅北的鹰 天涯 突破缅北的鹰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突破缅北的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萨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萨苏并收藏突破缅北的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