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邓小平政治评传 天涯 邓小平政治评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尽管人们都认为三中全会之前的那次中央工作会议是一次激烈辩论的会议,但三中全会的最后公报在中共政治改革的方向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重建和改革工作还是不能顺利地进行:有许多意识形态、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面临方向的扭转,这些问题在1979年上半年的一系列高级会议上仍引起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直到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后才告结束。

    从1月份开始经过不同的阶段一直持续到8月初的一次党的会议上,始终在讨论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这次会议由耀邦主持——胡耀邦在三中全会后不久被任命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会议基本上肯定了他在1978年代表邓推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讨论。早期阶段出席会议的主要是那些在中央工作的人,而后期阶段各省的干部、宣传行政人员和理论家也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的评议过程中,为更广泛的民主运动设定了界限。<span class="" data-note="胡耀邦《理论工作务虚会引言》,载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三中全会以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卷,第48页。"></span>

    1976—1978年间,经济搞得过热,其方式方法在整个八十年代是家喻户晓的。1992年,邓小平回顾这段往事,不仅指出经济迅速增长期过后接着就有必要紧缩(过一段紧日子),党的领导应该清楚这种不断重复的模式,而且还指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和所采取的解决办法都颇具争议<span class="" data-note="《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span>。在这种情况下,一段迅速增长期就和过多的基本建设、把外资的使用放到非生产部门、严重的经济失调、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等幽灵均有关系。

    1979年的头几个月,陈云一直在积极动员大家支持他的想法:把市场竞争与按比例的发展引入经济中来。陈云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订者,当时这个计划被毛弃之不用而代之以“大跃进”的战略。3月份,随着六十年代的经济规划者们几乎全部重返工作岗位,陈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项短期经济战略的修正案,这个方案在摆出各项选择方案后提倡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要有一项重新调整的政策——实质上是一项极度的财政保守和调整的政策<span class="" data-note="陈云《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1979年3月21日,载于《陈云文选1956—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6页。"></span>。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也讲了话,并表示要对陈云全力支持。<span class="" data-note="郝梦北和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二卷,第699页。"></span>然而,这个决定并不意味着所有改革的尝试都要停止,即使在这种初期阶段,为经济改革所设置的总方向也是清楚可见的。陈云和邓小平的思想中都有一个关键的原则,那就是过分官僚化的国家机器根本不能在现代化的经济中以灵活的方式管理生产过程。他们建议应该给予生产单位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要从共产党的干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曾经意味着政治工作往往作为主要活动代替生产——而且也要从政府的干涉中解脱出来。除了国民工业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外,地方和中央政府均不再予以干涉,尽管以前管理这些企业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之一。这次改革的根本一面不完全是以前曾提倡的政府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还有共产党在企业和工厂中的作用第一次受到完全放弃领导前景的挑战。<span class="" data-note="迟福林和黄海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第55页中,把这次首创归功于邓个人,然而,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确证。"></span>支持邓小平在经济管理方面试行各种分散经营的人是他的两个长期同事——万里和赵紫阳,他们俩四十年代在太行山区时都是邓的部下,从那以后的不同时期以来一直在工作上和他密切合作。万里从“文化大革命”前就是邓的桥牌搭挡,在“文化大革命”中和1976年都因为是邓的支持者之一而被撤职。七十年代后期他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那儿他监督了农业分散耕作和“责任制”的采用:六十年代初在那里试验性地搞过类似的首创,邓也曾在1962年的一篇讲话中讨论了这些影响。<span class="" data-note="《恢复农业生产》,1962年7月7日,载于《邓小平文选》英文版第一卷第212页。"></span>这一经验当时准备作为典范推广到全国。实质上“责任制”的意思是每家农民种自己的地,在契约的基础上负责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国家保证购买。农户生产的剩余部分由其自由支配。尽管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的情况与1943年抗战时期的情况不同,但这些原则——双重责任和自由支配剩余——仍然是邓对解决当时太行山区的问题所提倡的那些原则。<span class="" data-note="《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邓小平同志在太行分局高干会议上的报告》,1943年1月26日,载于《战斗》第15期,1943年3月15日,第17页。"></span>..

    七十年代后期赵紫阳是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在那里他不仅实行了与安徽相类似的农村改革,而且还负责在工业企业中采用与农村责任制相对应的城市责任制——经常称其为“四川试验”——这种政策下的企业获得了相当多的经营自主权。有趣的是,这种经常改革也不是第一次提出来,四川早在1955年和1956年就提出过类似的想法。<span class="" data-note="细节参见当时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载于《新华半月刊》第20期,1956年,第52页。"></span>尽管邓于五十年代初期在四川任过职,但很少有证据表明他与城市改革规划的原则或实践有长期的个人联系。<span class="" data-note="大卫·沙姆鲍尔:《一位总理的成长历程:赵紫阳作省级领导时的经历》科罗拉多,威斯特约出版社,1984年,尤见第六章《在四川的经验,国际的蓝图,1976—1979年》第75页及之后。"></span>>?99lib.</a>

    新经济秩序的一个后续特征就是经济特区,这无疑应归功于邓小平。经济特区是在1979年4月召开的讨论经济改革的一次重要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这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财政环境,可以有利于外商,并能吸引外资和技术。邓提出这些区域应该建在华南的广东省和福建省,这倒不是因为它们分别和香港、台湾邻近(尽管这一点在八十年代明显地越来越重要),而是因为这些省份在历史上就当作中国通往世界各地的门户。<span class="" data-note="《南方日报》,1984年6月11日。"></span>后来在九十年代,当邓在某种程度上声称经济特区的建立总的来说是他的功劳时,他也提出没有在上海建立经济特区是他的一个失误。<span class="" data-note="《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第三部分,第377页。"></span><cite></cite>

    现在特区要求的权利很多,尤其是深圳。然而,人们很容易忘记特区的存在在一段时间以来曾在领导内部引起政治上的敏感。事实上,建立特区的原因之一(尽管不一定是邓的观点),就是希望伴随外国技术进口而来的潜在有害影响能被限制在其产生影响的经济特区之内。当时中央领导不可能想到发展经济特区会有助于1979年及以后香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上的合并:首先,和越南的磨擦越来越严重,在议事日程上重于和香港、台湾的关系;第二,总之这个时期,中央领导似乎更注重与台湾的关系,而对与香港的关系则不大感兴趣。<span class="" data-note="参见:邓小平《台湾回归祖 56fd." >国提上具体日程》,1979年1月1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第2页。"></span><big></big>

    尽管改革随着后来进一步的发展逐步远离集中的计划经济,但邓在1979年,事实上整个八十年代直到进入九十年代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不过此时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必然比以前更为广泛。虽然邓在经济学上没有陈云在行,但他总是把政府部门看成是经济的主要部门。在政治上,他进一步表明了他的态度:他认为对共产党的主要作用根本不能也不应该表示疑问。<span class="" data-note="大卫·沙姆鲍尔:《邓小平:政治家》载于《中国季刊》第135期第482页。"></span>对于邓来说,民主是使共产党政府更有能力的依据,而不是使共产党政府有可能通过投票箱而消失的理由。<span class="" data-note="史晓春《健全国家政治制度问题初议》,载于《民主与法制》第10期,1981年,第6页。"></span>

    邓对党的领导极为坚定,而一些人却对此提出质疑,这成了三中全会之后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人们无疑已意识到闭关自守的政治就要结束,而民主运动已经在北京和其他城市的街头活跃起来。如上所述,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的一个主要背景是邓小平坚持要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政治定论平反。《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中共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决定(事实上也基本是舆论宣传所促成的这个决定)表示致意,近乎激进地声明它是深得人心的行动。

    “这次规模空前的运动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不属于‘四人帮’,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决定中国的命运,决定历史的进程。4月份天安门广场事件是谁组织的?是人民。是谁指挥的?是人民”。<span class="" data-note="《天安门事件真相》,载于1978年11月21、22日《人民日报》,转载于《北京周报》,第48期,1978,第17页。"></span>

    这篇社论起了导火索的作用,引发了进一步要求更多民主的示威游行,而不管“民主”这一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在北京和许多城市都建立起了街头集会场所,来讨论民主,事实上总的来说也就是政治。在某种程度上,所出现的民主运动是受邓本人的鼓励。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分明确地表明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革命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span class="" data-note="英文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5—156页。"></span>

    那些参加民主运动活动的人大部分都把自己看作是忠诚的在野分子,认为他们是赞成提倡民主的,因为“民主”的确是三中全会的一个关键词。然而,也有一两个示威者和贴大字报的人矛头直指共产党的一党专政甚至邓小平本人。

    邓给新的“社会主义民主”下定义时的反应极为迅速,在1979年3月底就理论工作召开的党的会议上,邓提出了用来判断良好政治表现行为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span class="" data-note="《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8年3月30日,英文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6页。"></span>任何违背这四项原则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百度搜索 邓小平政治评传 天涯 邓小平政治评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邓小平政治评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大卫·古德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卫·古德曼并收藏邓小平政治评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