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南明小朝廷》 南明兴朗王朝历史。必看! 一、献宗朱红珍 朱红珍,生于明朝崇祯六年(1633)。根据老挝历史专家西雅吉教授的考证,他原名叫朱璟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韩王朱松的后代。虽然他的祖上是帝王,但是到他这一代,社会地位已经很低了,在明朝末年只是一个与平民无异的奉国中尉。 明朝灭亡后,朱璟淳四处逃难,先后依附何腾蛟、堵胤锡等人,于南明永历三年(1649)加入到永历小朝廷。永历皇帝深知明朝宗室在大动乱的年代中被杀很多,幸存下来已经不多了,就直接破格加封朱红珍为奉国将军,并让他挂礼部侍郎衔,参与朝政。 这时候的朱璟淳只有17岁。 ? 虽说自幼并不十分为吃穿发愁,但是由于爵位低、待遇不好,朱璟淳的生活肯定还不如一些地主的日子那般滋润。明朝灭亡后,他四处逃难,饱尝艰辛,也明白民间疾苦,到永历皇帝身边后,在礼部任职期间,兢兢业业,积极作为,力争做一个为民谋利的好官。 永历五年(1651),在永历皇帝的关照下,朱璟淳成婚,娶户部员外郎涂世杰的侄女为妻。后来,由于孙可望独断专行,动辄屠戮大臣,朱璟淳只好明哲保身,对于朝政很少发声表态。 永历十三年(1659),永历皇帝进入缅甸,朱璟淳却因为拖家带口行动缓慢没有跟上队,只好跟着李定国在中缅边境地区坚持抗清。 三年后,即1662年,永历皇帝、李定国等人先后死去,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在部下的劝说下,决意降清。一部分不愿意降清的明朝军民与李嗣兴分道扬镳,在吴三省、汪公福、祁磊等人带领下,于这年十月离开李嗣兴部,继续向西南流亡,最后来到澜沧。 这年十二月,吴三省与汪公福、祁磊等人拥立朱璟淳为大明王,建年号洪兴,以1662年为洪兴元年。在汪公福等人的建议下,朱璟淳改名朱红珍。将澜沧城改称兴朗城,作为王城。 同时,以吴三省为兵部尚书,主管军政,汪公福为内阁首辅,主理朝政。此外,祁磊为户部尚书,靳泰为刑部尚书,刘鼐为礼部尚书,吴三省的侄子吴国安掌管禁军。 朱红珍即位时3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放权给吴三省、汪公福等人,让他们放手猛干,团结周围的少数民族,一同抗清。 ? 为了休养生息,明朝军民们与当地少数民族一同开发边疆,进行农耕屯田,硬是在深山僻壤里建立了一个南明小朝廷。 当地有一个势力很大的土司那喜烈,吴三省主动前去联络,与之结拜为兄弟。此后,那喜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洪兴小朝廷。吴三省建议丧偶的朱红珍娶了那喜烈的女儿,册立为王妃。 在刘鼐的主持下,洪兴五年(1666),小朝廷开科取士,录取了二十四人,全部授予官职。其中有八位少数民族子弟,十六位原明朝军民子弟。 洪兴七年(1668)二月,吴三省出师北伐清朝,占领宁洱城。后在来巴山被清军围困。吴三省战败逃走,北伐失败。十一月,明清双方在兴朗城外的山林里激战,清军惨败逃走。吴三省纵军追击,又中了埋伏,战败撤军。 朱红珍深知明清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只有休养生息、等待时机才是上策,就把吴三省、汪公福等元老大臣请来开会,力主改弦更张,被众人接受。 五年后,吴三桂掀起三藩之乱。洪兴十三年(1674)春,明军再次北伐,却被仇视那喜烈的几个土司军队包围,吴三省被射死,明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回。 洪兴十三年(1674)六月,朱红珍以回族人马文吉为兵部尚书,接替吴三省主持军政。但是,这遭到了在军中势力强大的那喜烈的儿子那和、侄子那庆的强烈反对,马文吉被架空。这年十月,马文吉在回家的路上被暗杀。十一月,汪公福出面协调,朱红珍和小朝廷做出让步,最终由那氏家族的那哈出出任兵部尚书。从此,明军主力部队被那氏家族所掌控。 ? 洪兴十四年(1675)二月,那喜烈病死,那和继承了那氏家族土司地位,被朱红珍封为章国公。四月,汪公福病死,六月,祁磊去世。洪兴十五年(1676),靳泰、刘鼐相继去世。十七年(1678),吴国安去世。 元老们相继去世,对朱红珍来说是十分不幸的事情。他努力培养新一代政治新秀,王兴安、罗成旭、刘吉星、郭泰捷、汪雨翰等人相继接班,进入朝廷中枢秉政。 可是,在军事上,朱红珍一直没有可以信赖的人,让他寝食难安。因为他的岳父那喜烈已死,无人能约束他的大舅哥那和,且那和一直与他的关系不睦。 后来,朱红珍找到了吴国安的族弟吴国齐商量对策。吴国齐对于那氏家族接替吴三省掌控军队一直耿耿于怀,力劝武力夺权,消灭那氏家族。朱红珍虽然没有同意,但却任命吴国齐为禁军统帅。 尽管如此,吴国齐劝朱红珍夺取兵权这事儿还是传到了那和耳朵里。那和、那庆一商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于洪兴二十年(1681)中秋节之夜,率军杀入了王宫。 守卫王宫的禁军虽有近三千人,但多为当地少数民族子弟,他们不敢抵抗土司军队,只好放下武器,让他们进去。 那氏家族的军队直接杀掉了吴国齐,接管了禁军,任命那诚为禁军统帅,并将朱红珍囚禁起来。 这时候,朱红珍的王妃那氏已经病死了。那氏家族拥立那氏王妃所生的太子朱进瑜为大明王,不久正式称帝,朱红珍被尊为太上皇。 洪兴二十年(1681)十月底,朱红珍暴病而卒,时年四十九岁。后世史家多认为朱红珍是被毒死的。 十一月,小朝廷为朱红珍上庙号献宗,意思是他将王位献出来,让给了儿子。 朱红珍的前妻涂氏为他生下了俩儿子:朱进瑞、朱进全,王妃那氏生下俩儿子:朱进瑜、朱进珏;此外,后宫嫔妃还为他生下了六个儿子,其中只有朱进琪的名字流传了下来。 ? 二、敬宗朱进瑜 朱进瑜,是朱红珍的三儿子,是王妃那氏生下的长子,生于洪兴四年(1665)五月,那时朱红珍33岁,那氏22岁。 朱进瑜自幼聪颖,深受外公那喜烈和舅父那和的喜爱。在那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下,洪兴十一年(1672)八月,朱红珍册立八岁的朱进瑜为太子,作为国家的储君。 而此时,朱红珍的长子朱进瑞已经21岁、次子朱进全已经19岁。原明朝军民主张册立长子朱进瑞为太子,却拗不过势力强大的那氏家族。 不久,朱红珍册封朱进瑞为齐国公、朱进全为鲁国公、四子朱进琪为梁国公、五子朱进珏为晋国公。 洪兴二十年(1681)八月十六日,朱进瑜被那氏家族拥立为大明王。九月初九,正式称皇帝,年号咸康。并以那和的女儿那氏为皇后。这年,朱进瑜17岁。 朱进瑜知道父亲被废杀、自己被拥立的原因,也知道小朝廷离不开那氏家族的支持,现在自己应做的只能是倚重舅父,延续明朝的统绪。 咸康元年(1682)正月,朱进瑜追封外公那喜烈为章王,由舅父兼岳父的那和承袭章王位,同时将那庆封为陈留王(郡王),那诚为襄阳王(郡王)。那和主管军政,那庆入朝为首辅,主持朝政,那诚掌管禁卫军并出任吏部尚书。 为了平衡朝中大臣的权力,朱进瑜还让几位兄弟在朝中或军中任职,朱进瑞为内阁次辅、礼部尚书,朱进全为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朱进琪为中军都督,朱进珏为后军都督。此外,朱红珍培养起来的王兴安、罗成旭、刘吉星、郭泰捷、汪雨翰等人也分别授予要职。 ? 那氏家族权倾朝野,免不了有飞扬跋扈之人胡作非为。那和的侄子那平皓有一次故意在宫中将朱进瑜绊倒。朱进瑜大怒,将其绑住交给那和处理。那和见此,为了平息事态,将其侄子杖毙。可见,朱进瑜本人还是很有谋略的。 朱进瑜后宫中的皇后和四个皇妃皆是那氏家族的人。为了削弱那氏家族的影响,同时照顾原明朝军民的情绪,他于咸康元年九月聘娶了汪公福的孙女和祁磊的侄女入宫,并都册封为皇妃。 朱进瑜为人精力旺盛,不分昼夜打理朝政。那庆本是一介武夫,让其出任首辅,是朱进瑜的聪明之处,一是削弱了那氏家族掌握的军权,二是自己可以集权。他大力重用王兴安、罗成旭等人,将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军中有朱进琪、朱进珏、郭泰捷等人,那氏家族一手遮天的现状有所改善。 咸康二年(1683)三月,南明军队在那和等人带领下击退了吴三桂残军的进攻,收降了三千多人。这三千人被朱进琪招至麾下,组成了虎贲卫。虎贲卫后来发展为一支以汉人为骨干的可以同那氏家族土司军队相抗衡的重要武装力量。 朱进瑜继位后,很快稳定了政局,调和了原明朝军民与那氏家族的关系,使小朝廷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小朝廷统治的区域由澜沧向四周拓展,方圆四五百里内均为其疆土。 如果朱进瑜能活的时间更长一些的话,小朝廷的局面会更好些,毕竟他很有政治头脑和谋略,尽管很年轻。可是,历史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 咸康四年(1685)五月,朱进瑜病逝,年仅二十一岁。至于是什么病,越南的史书中多说是痨病。 朱进瑜死的时候,那氏皇后为他生有一个三岁的公主,皇妃中只有汪皇妃生有一个不足周岁的皇子朱培铄。那氏家族无法接受朱培铄继位,就拥立朱进瑜的同母弟朱进珏继位。 ? 三、灵宗朱进珏 朱进珏继位后,改年号为永安。 朱进珏出生于洪兴六年(1667),自幼生活在深宫之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纨绔子弟。他继位时已经十九岁了,也在军中锻炼了几年,但他依然无法改变公子哥的秉性,只知道声色犬马、为所欲为,将朝政交给那氏家族的人打理。 朱进珏也学着父兄,将那氏家族的一个女儿册立为皇后,另外十几个妃子也都是从那氏家族里选娶的。这样一来,那氏家族很是满意,但原南明军民们却无比的不满。 祁磊的族弟祁焱与那诚是儿女亲家,他们俩与咸康皇帝汪皇妃的哥哥汪福关系很好。汪福、祁焱联络了一帮人,想推翻胡作非为的朱进珏,就找到那诚商量。那诚对咸康皇帝十分感戴,但对不重用他的永安皇帝朱进珏十分不满。于是,他们在背地里就发展势力,尤其注意在军中争取支持力量。 那诚带兵多年,又在朝中任职,还是那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平素看不惯那和、那庆咄咄逼人般对待咸康皇帝和朝臣,就暗地里拉拢了一支军队,联合自己手里的禁卫军,又找到朱进琪,决意拥立他为皇帝。朱进琪手中掌握的虎贲卫是以汉人为骨干建立起来的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本人也有政治野心,遂与之一拍即合。 那诚、朱进琪、汪福、祁焱等人于永安二年(1687)六月,趁那和病重之机,发动了政变,利用手中的军队夺了那和、那庆的权。然后拥立朱进琪做新的皇帝,改年号信德。 朱进珏做了两年皇帝,稀里糊涂的被推翻了。不过,他的四哥朱进琪并没杀他,而是封他为宋王,继续让他享受荣华富贵。 朱进珏此后广置美女,日日笙歌宴舞,醉生梦死。 这样放纵了十年后,信德十年(1697)九月,三十一岁的朱进珏被掏空了身子,死了。后,小朝廷为他上庙号灵宗。 朱进珏虽然一生女人很多,但却只有三个儿子,其中只有一个儿子朱培钏活到了成年,亡国后到国外流亡,后在今天的老挝国定居。 ? 四、烈宗朱进琪 朱进琪,是朱红珍的四儿子,与朱进瑜同岁,母亲姓名不详。 父兄在位时,朱进琪一直在军中锻炼,并以汉人为主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虎贲卫,后来发展到五千人。 朱进珏即位后,倚重那氏家族,任由那氏家族胡作非为,导致南明军民的强烈不满。与朱进琪私交很好的那诚同样不受新皇帝重用,他们就联合原明朝的大臣一道发动政变,推翻了朱进珏。 永安二年(1687)六月二十五日,朱进琪宣布继位,年号信德。这年他二十三岁。他的妻子是祁焱的女儿,被册立为皇后,祁氏所生的五岁长子朱培鉴为皇太子。 那和病死后,那庆企图叛乱,被那诚擒获软禁,不久死去。那和的儿子那平安主动向皇帝交出兵权,得到了朱进琪的重用。那庆的儿子那平成、那平和等人依旧飞扬跋扈,他们仍掌握着一部分军队。 此后,那氏家族与原明朝军民们的矛盾未能完全消除,内斗的悲剧仍然不断上演。中缅边境地区那些仇视那氏家族、南明小朝廷的土司们,在清朝势力的鼓动下,不断向小朝廷发起进攻。而小朝廷的内斗消耗了自己的实力,渐渐无力抵抗。 ? 为了缓和与那氏家族的矛盾,信德三年(1690),朱进琪迎娶了那平成的妹妹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此外,他还将那氏家族子弟提拔任职,特别是担任文职,既收买了人心,又削弱了他们在军中的势力。 朱进琪还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县,任命了一批地方官员,实行有效的统治,严明纪律、健全制度,官场风气有所好转。此外,小朝廷还注意减轻民众负担,许多官家工程废停,多次减免赋税。 可是,外部环境却对小朝廷越来越不利。朱进琪即位时,清朝军队已经基本上将吴三桂的残余势力消灭殆尽,对云南、贵州实行了有效统治。清朝**不能容忍这样一个小朝廷的存在。 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南明信德六年,1693)十二月,清朝云南**向小朝廷送来了劝降信,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却被南明方面拒绝。 信德七年(1694)七月,清朝方面再次遣使前来劝降,那氏家族却将清朝使臣杀害,迫使清朝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信德八年(1695)三月,清军进攻南明,双方进行了激烈交战,那平和战死,明军被杀三千余人,损失惨重。九月,那平安再次率军迎战,战败被清军俘虏而投降。 信德九年(1696)二月,清军打到了兴朗城下,信德皇帝亲自督军迎敌,苦战月余,击退了清军。 ? 那平安被清军放回来招降明军,动摇了军心、民心。那平成率军与那平安一道投降了清朝。 信德十一年(1698)四月初六,在那氏兄弟的引导下,清军再次杀到兴朗城下,攻城三日,便杀进了城。 朱进琪率领禁卫军、虎贲卫及城中民众与清军进行巷战,一度曾将清军赶出城外。 但是,到四月十九日凌晨,那平成的妹妹、朱进琪的那氏贵妃却带人打开了城门降清。清军攻入了兴朗城,朱进琪与三万多明朝军民与之展开巷战,不屈战死,壮烈殉国。 十六岁的皇太子朱培鉴在那诚、汪福、祁焱、刘吉星、郭泰捷、汪雨翰等人保护下逃出兴朗城,在中国、缅甸、老挝交界的地区坚持抗清斗争。 根据缅甸官方史书载述,朱培鉴曾在缅甸北部山林中建立了流亡**,坚持斗争了三年多,到公元1701年被缅甸方面所杀。越南史学家吴烨还考证出,朱培鉴曾建年号洪祥,做了流亡**的皇帝,皇后是一个老挝人。泰国历史学家土曼迦则认为朱培鉴的年号是洪祯,皇后叫李甄娥,建都的地方是中缅边境地区的一个叫复兴镇的镇子。 也有人认为,朱培鉴等人在边境地区抗清失败后并没有被杀,而是隐姓埋名在偏远地区生活了下来。据说,现在的中缅边境地区朱、李、汪、祁等姓的民众,就是他们的后裔。 第一章:穿越了 西元1701年八月一日,南明兴朗王朝复兴镇流亡政权,洪祥三年。朱兴汉穿越到了这个20岁的流亡小皇帝朱培鉴身上。 “我在哪...”,看着自己身上的龙袍,朱培鉴还有些发愣。“吾皇,我等八千余大明军民愿誓死保卫殿下!”一个雄厚的声音响起,正是大明首辅汪福(汪公福之子)所说。 朱培鉴这才反应过来是穿越了。 “虎贲营!”朱培鉴大叫道!“到!”由于是流亡政权,现在的虎贲营已不及当年,仍然有五百人,所有人都佩戴鸟铳和刀。朱培鉴让他们去与缅军巷战是不现实的,且缅军势多,足足一万多人,手头能打的除了五百个虎贲营士兵还有一百个神机营军队和一百个“京营”士兵能打,剩下的就是一千多汉人民兵和四百多土司军队了,臭鱼烂虾一些,尤其是土司军队,拿来壮壮士气的垃圾而已,能打的有几个?也就那三百多个那城的亲卫,正在皇宫里面。 “虎贲营五百将士,神机营,合一阵!缅军大多居于南墙,尔等集中火力,去守南墙!那诚,你带你的亲卫也去南城那边放箭,命令在城内巷战的军队往皇城聚拢(皇城城墙就是土墙23333,外围在加固一点木栅栏,比土匪寨子高级一点),在命令他们就地挖壕沟!壕沟知道吗?就是将挖掘出来的泥土堆在它前面作为土方的狭长沟!!赶紧他娘的去弄!我亲自去皇城门上督战,汪福兄,随我一同前去!” “臣等遵命!” 朱培鉴说罢,眼前突然出现一位年轻人,“我是这部小说的作者,我现在给你补给,不过,就这一次的补给,剩下你自己来,一千二百名国军(一个团)。宫门外,自己去看。还有啊,以后顶多就只再送你杂交水稻,不会再多了,这是我的写作路线,如果多了,我就是小猪猪。” 年轻人很快就消失了,朱培鉴没得空吐槽,急忙忙地跑出殿门,只见集满了士兵,这些士兵的勋章标志等换成了明国的日月旗,军旗也换成了日月旗。是美械师,六百人拿着加兰德1半自动步枪还有剩下的人拿着汤姆逊***还有四门7.62毫米勃朗宁M1918A2轻机枪(简称BAR)。旅长叫高露洁。 “高旅长啊,辛苦你了,我的指令只有一个,出城门,消灭一切敌人。从今往后,你们就是我近卫军第一旅了!” “是!”高露洁敬完礼后还将一把上好膛的两把黄金****给了他,还是黄金的,出于装逼,上面还纹了条龙,再然后就是一个扩音喇叭。显然是作者送他的。 待汪福,那诚和一众呆了半天,到近卫第一旅全部走出殿门才夸奖到:“陛下真是圣君啊!有此狼虎之师,我大明....” “给老子闭嘴,上皇城城墙(土墙)去!” “城下的百姓和士兵们,快点集中前往皇城避难!城外有我的新禁军定住!”说罢,四面城门大开,不断有人涌入城墙,虽然城墙上有军队神机营,京营和虎贲营士兵还有那诚亲卫顶着,但是过于分散,缅军从攻破成到现在还剩七千多人,四面八方都在围攻。 “不好啦!缅贼进来啦!”只见一百多个缅军涌入南城,这是缅军集中进攻的地方,缅军将领旦白尼玛许诺过可以随意烧杀抢虐。 不过,此时等待他们的却是肆虐的子弹,五百多名近卫士兵很快击退了他们,他们甚至还没反应过来,十分钟时间便死了三百多人,南城门外的四千缅军可是一脸懵逼,只听到令人胆寒的子弹划过空中声音和惨叫声。 “这声音,不像这些明国遗民的叫声啊,说的全是缅甸话。”大军不断地往后退了几步。“快逃啊!”枪声越来越近,“我们的弓箭射不到他们啊!快逃啊!”阿尼旦白生气了,在他连续杀了八十多个士兵后,又说“谁第一个冲上去赏银子!大大滴多!”士兵才稍微冷静了下来,此时近卫军已经在土墙外面构成了火力网,看见缅军在损失了二千多人后还冲了过来,朱培鉴干脆把两挺机枪抬了出来。 子弹无情地屠杀着缅军,同样,剩下几处城墙的缅军也分别的击溃,往南城汇合,结果发现南城的兵没剩几个,连尼玛将军也不见了,干脆投降。北城墙,没有机枪,但是近卫军开了六分钟的枪缅军就投降了。逃也逃不过,这些二战枪械的射程又不是弓箭,干脆投降了。 这场战役杀敌共六千余人,(原先两千为虎贲军,民兵等重创。)俘虏约为两千五百人。我军民兵伤亡一千,土司军伤亡两百,虎贲营伤亡一百,近卫军无伤亡。被烧毁房屋八十多个,百姓死伤两千,剩余人口一万一千。 事后,朱培鉴很快在皇宫里开了一场大明帝国发展方向第一次大会。 “今天是第一次开会,所有人,不要加文学性的修饰,要客观,准确,精炼地说就行。否则最后会搞得大家大会小会啥都不会,举个栗子,不要老是说什么行军日行千里这种不切实际的话夸大自己,信不信老子让你跑一千千里试试?” 不过这些大臣悟性还算高,现在也没有言官这种虚伪的键盘侠,一开始除了一个七十多岁礼部的老爷爷说的有些天花乱坠被朱培鉴说了一下,基本上还是听话的。 一开始,大部分大臣决定积攒力量,北伐清军,夺回兴朗城再夺云南,但是被朱培鉴否决了,鞑子现在是地瓜盛世,而且人民思想开始愚钝起来了,不过江南还好,不过仍然不适合北伐。继而大臣又提出了先夺回兴郎城和原先的一些城镇,再南下缅甸,积攒力量,北伐。最终这个方案被朱培鉴同意,如果不合理,以后再改!!! 结束了大会的劳累,朱培鉴回到了自己的房子,就在大殿后面的小木房子,他见到了李甄娥,他的皇后,(原本应该是老挝人,不过作者我把他设定成汉族人了)。 第二章:两大丰收 李皇后可以说是温柔贤惠,算不上美女,也不丑。朱培鉴这么一个后世的单身狗感到十分满足。 1701年8月十日,南明小朝廷利用战俘已经完成了房屋初步的建设,并且缴获了缅甸的军粮,可以缓解战俘的口粮问题和安抚百姓,但是还是不够,百姓的庄稼啥的都被缅贼践踏了,如此以来,又得重新弄,时间怕是等不及。而且,朱培鉴的大明第近卫军第一旅还要吃东西啊,现在牛肉啥的可是按美军标准来的,再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就让那诚去征收(抢)西北(西边算了,以后还要打下来治理的)边十多个缅甸村子,然后直接北伐。可是这厮不停找理由推迟,还说什么不得民心,放屁。行吧,这老厮儿不去老子自己派自己的虎贲营和神机营还有三百近卫军去,这玩意现在还不允许我出去。拿着他那两千多个土司军队和几百个他的亲卫拦在皇城门口。 就是现在,那诚已经堵在他家门口了。想起政变这玩意,那氏土人玩过好多次,四十多年来南明兴朗小朝廷就是这群人给拖垮的,大明本来有机会崛起,结果这群土人真是欺人太甚。朱培鉴依稀记得这个时空他的老爹就是被这个那诚囚禁的。 “那诚!你好威风啊,带着自己的兵来见朕了?” “皇上,城外危险,缅军多凶恶,不宜出城,还请殿下将近卫军交付与我,来护陛下安危!” “放肆!那诚,你囚禁我爹的事情还有政变的事朕还没说,你这是想囚禁我吗?抱歉,我决定灭你族。” “皇上受奸人蛊惑,大家上,保护皇上!”说罢,那诚的三十名亲卫便涌了过来,准备抓住朱培鉴。 “放肆!”朱培鉴逃出两把作者送他的不知道是啥枪战游戏的土豪金vip10尊贵金龙手枪对着那诚的亲王一通射,由于他的亲王基本一窝蜂冲上来,朱培鉴两把手枪一阵瞎几把打很快躺下七八人,剩下的一下也不敢上来。 “踏踏踏踏”.... 近卫军驻扎在皇城,加之所谓皇城不大,很快就赶了过来。“包围吾皇安危!将贼人拿下!”很快,那诚的亲卫就被近卫军给击毙了。 “我,我乃兵部尚书,尔等胆敢....” “将那诚拿下,抄家!” (那诚家住在皇城)很快,六百多名近卫军赶到那诚家府邸。“大明近卫军第一旅奉命抄家,速开宅门,否则杀无赦!”高旅长拿着扩音器高喊到。许久,只引来那家的叫骂声。 “破门!”近卫军扔了一枚手**就直接把府门给炸破了。 “轰!”只听里面哭叫声和怒骂声不止,“我丈夫乃当朝兵部尚书,全是涛天,你们,你们想干什么!” “对不起,你丈夫刚刚被撤职,企图逼宫,罪大恶极,已经打入天牢,由锦衣卫指挥使张全胜亲自审问。” 那家人这几十年来贪污的可不少,政变后,小朝廷一半多的财政收入都纳入他们门下,简直是和珅转世啊,不对,现在和珅还没出生。 那么一查,说来近卫军效率也快,那家足足两百多人,一天便被抄光。足足有一百一十万两。这对于小朝廷已经很多了,要知道,小朝廷现在国库也才八十万两,每年复兴城(镇)下管控的小镇子小村落也才十七八个,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第二天,整个复兴城的人都知道了,消息传的够快,五天时间整个大明国就人尽皆知了,百姓都痛骂这那诚。 经历了这么一个小风波,大明军队也开始了出征,道别了李皇后,五百虎贲营和一百神机营士兵还有四百近卫军由朱培鉴率领,征收(抢虐)缅甸西北部去了,而国家就交给汪福这些内阁来管了。对于汪福和几个老大臣的忠诚,朱培鉴是绝对认可的。 朱培鉴的目标是连续抢掠木姐城再到八莫城。预计十五天完成,朱培鉴又制定了第二次计划,这次北伐完修养一下直接东征收复旧都兴朗在拿下宁洱城。 一路上,朱培鉴遇到不少不多的抵抗,不过都被近卫军一一击溃。很快就兵临木姐城,朱培鉴下令直接拿手**把那些土墙炸开,效果很好。木姐城民众约三万人,军队满打满算也才两千,很快就放弃了抵抗,直接投降。明军太恐怖了,那恐怖的750m有效射程,这怎么打?自己才能射八九十米的粗烂的弓箭还怎么打?土墙防护又差,近卫军在两百米外打,简直是打活靶子。明军进城后,很快就开始了洗劫,倒是不杀百姓,只是把百姓东西拿光,尤其是粮食。 8月23日,明军兵临八莫城,土墙,与上次打法一样,明军很快入城,洗劫一通。 9月一日,明军返回复兴城,缴获物资如下:白银一百八万两(大部分是抢夺那些土司土皇帝的)布匹五百,六百匹矮马,可以驼东西..........最重要的还是俘获的那几十名缅甸铁匠,其中还有三个是三藩之乱吴三桂手下要过来的汉人,都是束了发的,个个峨冠博带,虽然衣服脏了不少,但看着顺眼。 这次抢掠可以说是丰收颇多。很快,朱培鉴已经画好了手中的米尼步枪设计图。米尼弹,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紧贴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使燃气无法外泄,又可以使弹头在膛线压迫下高速旋转。米尼枪重4.8公斤.口径17.8毫米.每发子弹重32.4克.有效距离550米内可精确命中。 这种大杀器,简直棒到不行,只不过现在材料问题,恐怕打造不了多少支...... 第三章:准备西征(上) 1701年九月三十日,大明帝国复兴城一个简陋的小工厂建好了。 这三名逃难来的吴三桂的工匠都会缅甸语,据他们所说,是吴三桂的御用工匠,吴三桂儿子称帝后往西边逃的时候他们也就逃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了,谁知道迷路迷路着就和大部队走丢了,还好被缅甸一家土司救下,谁知这土司强迫他们无条件给他们做工,凡是不从就棍棒毒打,还恶言相向,具体就是骂他们是低贱的明朝遗民。 至于这三位工匠为什么是峨冠博带,当时吴三桂下令恢复汉家衣裳,这三人都是十分欣喜地拿出自己锁在箱子里珍藏多年的明制汉服重新穿起来,可见仍是心向大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培鉴束着发,穿着大明皇帝的龙服,虽然皇城的大殿有点寒酸,但三位工匠仍然十分激动,七十多岁了,想不到还有大明在,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苍老的声音夹着激动的情绪。 “三位快起都是朕的大明忠民,朕,也是大明的儿子!”朱培鉴亲自扶起了两位工匠。 “三位老伯伯,请看此图!”说罢,从袖口拿出了一卷熬夜画的米尼步枪设计图和子弹设计图。 “三位伯伯,从今往后就是朕的御用工匠,月薪五两!二位若是做好了这把枪和子弹,朕必每人赏银三百两!你们定是经验丰富的老匠人,领悟比他们快,若是造出来,每人加赏500两!” 想了想国库,觉得一万多两简直是血赚啊。 想想整个大明帝国现在的工匠(原有)加上抢过来的总共三十三个。 “谢吾皇恩典!我等就是不吃不喝也要造出来!皇恩浩荡啊!”三位工匠早已经是泪流满面,又跪了下来拜了拜。说实话,朱培鉴都觉得良心痛,才给这么点钱。 朱培鉴急忙扶起三位老工匠,“莫要折煞朕了!三位请起!” “对了,朕还有一项任务交给诸位,请记好,每料用硝五斤,黄一斤,茄杆灰一斤。以上硝、黄、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药三斤,用好烧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内,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黄米大,或绿豆大,须入人手心然之不觉热,方可。以后定要按此方制**!” 颗粒化**实际上明朝就有记载,中国人也曾自己发明过,可惜没有得到重视。不过现在朱培鉴直接把那啥古书上的话抄了一遍。 “领命!” 朱培鉴本来想提一次轻微的改革,取消匠户制度,不过想了想,现在推行太早了,以后正式开始称霸的时候谁还当匠人?主要是想取消匠户制度必须还得取消科举,然后再加入理科,现在推行太早了,不合实际,也不合民心,起码等打到广州等沿海城市吧。 安排完工匠的事情后,正当朱培鉴坐在椅子上处理奏折时... 〔奏折〕今日李狗蛋偷窃了张三丰四头牛,李大炮三头牛,陈二龙五头牛,由于此事十分重要,衙门暂时无法处理,特地上奏。 “*/#!&#**!**@##/.....” 正当朱培鉴口吐芬芳时... “皇上,礼部的人说有缅甸来使,好像是来威胁咱的,现在礼部尚书正在四夷馆(明代的外交领事馆,不过现在是木屋建的)与其交谈,特令臣来通报。” “好一个缅甸使者,叫近卫军集结在乾清宫外。”说罢便气冲冲地跑去四夷馆。 “我们的婆殺国王说了,缅甸已经派出雄兵五万来征讨你们,我劝你们主动投降!我们国王宽容大量可以保你们不死。也可以将你们的武器全部送给我们,特别是那些可以连射的怪铳,我们可以不洗劫你们的财富。” “皇上!这夷人欺人太甚!!” “呵呵,还请你去看看我们的军队。” 缅甸使者心道:“这群明朝遗民有什么了不起?仗着自己有怪铳。” “军乐,起!!!”随后,一名扛着音箱的士兵走在的前面,放起了一首《傲气傲笑万重浪》,“正步,走!” 军队的节奏可谓不慢不快,恰到好处,踩着音乐走。想来这记着也是大气,还不忘送五十个音箱来。里面不仅有排枪歌曲,还有一些acg歌曲,例如....最神奇的是,里面还有《凤舞九天》,真可谓是利器啊! “你看我大明的军队如何?”,缅甸使者看着这一个个眼神坚毅,身强力壮的士兵无话可说,他已经感到畏惧了。 “缅甸国王无故进攻我大明帝国,屠杀我中华子民,自咒水之难,我与缅甸不共戴天,一个月,我便率雄兵洗劫完你们缅甸。” “这....”缅甸大使有点懵逼,这可咋办,会去不得遭国王一顿臭骂。说不定还得罢职抄家。 “会去和你们那个什么煞笔婆婆国王说,他完了。” “放肆!你不信我缅甸天兵征讨你吗!!”缅甸使者咆哮着。 “送客。”朱培鉴淡淡地回了一句。 ——————————————————— 十月十日,缅甸仰光城皇宫 “吾王,那明贼说要带兵洗劫我缅甸,不上报大清让他们击溃明贼吧!”使者说到。 大殿内一片窃窃私语 “不可,我怕那连珠铳给清军抢了,不如这样,让阿那毕隆率领二万缅军击破明贼,明贼上一战必定伤亡惨重,这一次定无力再战!” 缅甸在这段时间国王更送频繁,英国和荷兰都在缅甸这块闹,如果再加上个大明,这缅甸说不定真得崩溃,所以也就只能在派出一万人去征讨大明了。 正当缅甸军队开始磨磨蹭蹭地出发时,朱培鉴已经开始着手西征仰光了。 “缅甸军队要到我复兴城必须经过这条山道,不宽不窄,到时候不要吝啬弹药,狠狠地打,现在那一箱箱子弹绝对够打.....” 说罢,朱培鉴突然眼前一昏。只见一只猪拿着一枚金色的戒指给朱培鉴戴了上去,只见那猪开口说道:“咳咳,我是作者,其实当时还想再送你点东西的,可惜没来得及给你,这戒指里面可以放东西,空间是无限大的,里面已经有两千万子弹和五十万个**,都在箱子里,还有一些精喜。还有就是你的外部身体会有加成。具体就是你是普通人的100倍,设普通人是1,你就是100。明白吗?也就是神功附体刀枪不入。但是你还是会被毒药毒死,还是会便秘。这样举例,清楚了吗?”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