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工厂的兄弟》 童年 我的人生如同白水一般,没有认何的波澜起伏,唯一可以称道的是小时候我们这些光屁股的小子放过火烧了邻居二大爷的麦杖垛;偷过二爷家果园的苹果;割麦子捡麦子换西瓜或方便面时我们抱起成堆的麦子就跑;光着屁股赶三叔的牛车跑三叔在后面追;穿着雨衣拿着蚊子药将村子里所有得马蜂窝戳的干干净净;老鼠夹捉到的老鼠到死我们都没放过很有仪式感的开膛破肚研究它肚子里的东西;裤裆里别着削好的木枪顺着裤腿插下去巡河的时候都成了顺拐,用其将打死的蛇(我们叫长虫)盘在腰上(感觉很凉快)。被村里的的成为小土匪。 造的这些事后果也是很严重,烧二大爷的麦杖垛哥几个屁股被打肿了在家消停了三天;偷苹果小胖卡在栅栏里出不来被二爷逮到顺藤摸瓜我们都被揪出来三天没理小胖;赶三叔的牛车一加快速度“老刀”摔了下去我们被爸妈又是胖揍一顿;戳马蜂窝让我们将一个多月的零花钱(买冰糕)都花没了村子的小卖部赚了不少;偷麦子被村子里二婶发现撵着我们围着村子赚了三圈还是被提溜着到爸妈面前;打长虫被村支书用大喇叭喊话,我们爸妈带着我们将挂在村头的死蛇埋了。 记忆里童年就是上学,爸爸在闹铃响起踢了踢妈妈说:“孩子,该上学了。”然后妈妈踢了踢我:“上学去。”然后我穿上衣服骑着大梁自行车(凤凰牌的)腿伸在梁下一个滑行斜挂在自行车上随着葛啦葛啦的声响一上一下的去上学。我爸只有两种情况送我去上学:一种是夏天的暴雨,不是因为雨大而是因为去学校的土路太黏车子蹬不动我好几次将车子一扔自己哭哭啼啼的走回家然后我爸再将车子扛回来。另一种是车子坏了我的自行车内胎到最后如同乞丐服粘着各种用胶粘的橡皮。 童年的游戏是跳皮筋、跳房子、打宝(用纸叠成方形)、弹溜溜蛋、打卡弹卡(长方形圆形印有数码宝贝、神奇宝贝、奥特曼、圣斗士等)、玩溜溜球、嚼大大口香糖等等充斥我的童年,到现在我的家里还有许多这些收藏我妈不让当废纸卖说它们是我的童年。 至于做作业我们是裹在一起趴在炕上(板凳少)一边看着点播台上圣斗士星矢、名侦探柯南、神奇宝贝、幽游白书等等一边做作业,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但知道自己看电视演的什么。 然后小学、初中、高中就这样过去,别人打仗我没有如同电视里那样跟着上总是骑着自行车远远的靠在村头石墩子上现在石墩子上看,有上体育课有女同学向我表白吓得我撒丫子就跑(知道自己的家庭几斤几两),高中时总是我们这些光棍在下晚自习跑到操场黑灯瞎火的地方看那些痴男怨女在那搂搂抱抱恨不得融在一起似的我们捂着嘴偷听他们互诉衷肠看他们亲嘴等等。 最不喜欢的就是高中的夏天,一下大暴雨时下水道排不出去将厕所里所有的东西都冲出来我们提着裤趟着水看着水中漂浮令人作呕的我们的排泄物开始一天。水下去地面有一层厚厚的泥,但是被它滋润的树木异常茂盛。 我们最讨厌的副校长,他长的肥头大耳,蒜鼻厚嘴,身体很是发福,根据他名字的谐音叫他“新贼”,中午不让我们上外面吃只能吃食堂的高价菜,为此有高三学哥群殴了他一次(眼上熊猫眼顶了一个月)。晚上他总是去操场等这些痴男怨女幽会的犄角旮旯手中拿着手电筒扫来扫去的,激起一群野鸳鸯的狂奔,有时搂草打兔子将我们这些旁观者给顶包,没事就将我们放了,至于被逮的野鸳鸯则是全校通报批评,来回家一个月反省并背诵学生守则等等还有心(后来听说父母花费很大的代价给他送礼才回学校的)。离开学校以后听说他都娶到第四任老婆了有三个是他学生,第四任以后还有一个学生情人,只能说他的钱途比较广。但是我不想自己以后有了孩子让这样的老师教育。为人师表不只是嘴上还要有行动上。为师之人,以德为先。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应该“育人”需先“育己”,对于无德无才的为人师表的人我只能呵呵了,现在不是新闻中报道了许多这样的事情吗?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近听说其内退以后长子和他的这些老婆为他的财产挣得不可开交。 然后就是我的在于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没有开窍,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带着我们打了半年的篮球,后来学校划片合并就一直不跟趟。总是被老师打板子留下抄单词等等如同围城里说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句话说的是感情但我觉得和说我的英语是一样一样的,我始终围着英语这个墙在撞就是没有找到门,到了高三高考英语考了38分,总分490分,自己都觉得老脸一红,愧对父母,本科没有戏只能专科了。自己希望出去转转十八年了都窝在这个小镇上没有出去过,就连自己城市都没有去过几次,结果在山大本硕连读的大表哥对父亲的一席话把我的理想打会了现实中,原话是这样的:一类本科可以报考国内的任何志愿,二类三类本科(当时都已经统一划到二类)可以在省内转悠,专科就在市内转悠吧。于是父亲没有征得我的意见就让我报了市内高职。 我也就在市内高职浑浑噩噩的过了两年,早晨跑操,我借着室长的名义打扫卫生不去,上课坐在一边,只有下了跑到图书馆看看关于历史、日本经济和日本文学的书籍,至于为什么喜欢日本的书籍我会在下一章着重讲解的。 大学读书(一) 前面我说为什么喜欢在大学读关于日本的经济和历史文学的书籍。同时与大家分享我读书后的感受。 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学无聊向找些事情做做,小时候抗战片看的多了想要了解真正的日本人。所以读他们历史文学的书籍,日本人研究学习了我们两千多年,近代将我们打的体无完肤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又有几个了解日本人,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精英阶层如何看待现在和以前的我们,对于电视剧和新闻中的报道我总是抱有怀疑的态度思考,我认为书籍特别是日本人写的关于他们自己的书籍是不会骗人的。 所以我看一个没有去过日本的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菊与刀》,描写了抗战胜利前日本人矛盾重重的性格。名字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跳出这个文化圈看待日本文化中矛盾。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她用这两个词表示了日本人的两种矛盾的性格,如同她文中总结道: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对于日本人的这种国民性格,本尼迪克特从等级制度、报恩意识、义理、日本儿童的养育方面进行解读。但是她只是以一个西方人的思维描写日本的矛盾,而没有了解中国古代对于日本深远的影响。 她从“在日本民族有关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国家关系的整个观点中,他们对等级制度的信赖乃是核心地位。”“各守本位”是描述他们等级思想的关键。她描写: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每人都应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的报复是正当的。 但是日本还有打破等级的存在如同“成金”其来源于日本传统棋类游戏——将棋的衍生概念。“成”有“成为”之意,“金”指将棋中“金将”,地位相当于中国象棋的“士”“卒、兵”的角色在自己这边可有可无但是过了河就从一个步卒突然变成了半个“军”了。它像“军”一样横冲直撞,神气十足,但在日本的等级制上,它根本无此权力。人们都认为“成金”是靠诈骗、剥削致富的,对“成金”者极尽指责,“成金”也衍生出“暴发户”这类意思。文中也说了日本大正时代,借助一战带来大量需求,日本也迎来了“成金时代”。 另外一个词汇就是“以下克上”,如1932年(昭和7年)5月15日以海军少壮军人为主举行的法西斯政变“五一五”事件。 政变者三上卓(海军中尉)、山岸宏(海军中尉)、村山格之(海军少尉)、黒岩勇(预备役海军少尉)、野村三郎(陆军士官学校本科生)、后藤映范(陆军士官学校本科生)、篠原市之助(陆军士官学校本科生)、头山秀三(玄洋社社员。头山满(日本驻东北特务组织黑龙会大boss)第三子)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内大臣牧野伸显邸宅、三菱银行、政友会总部。首相犬养毅被杀。5月26日成立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所谓“举国一致”的内阁,政党内阁时代结束,军国主义开始。再者就是1936年2月26日的“二二六”兵变,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的近卫步兵第三联队为中心的1500名日本军人,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这些人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以下克上震惊天下的突然事件,彻底将政友会打趴下了。 日本人在观念上认为自己是历史的“负债者”,这种债即有父母的“恩”,还是儿子欠父母的一切;又有“皇恩”,是一个人对天皇的负债;还有别人施加给他的“恩”。这些恩都是必须偿还的欠债。一个人要成为有德行的人,就必须报恩。由于报恩意识的存在,日本的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服从的关系,比如子女要服从父母,下级要服从上级,人人都要服从天皇。本尼迪克特还从日本儿童的养育习俗上来说明日本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人生曲线和美国的不同。日本的幼儿和老人享受了最大的自由和从容。幼儿期过后,限制逐渐加强。到了结婚前后,个人的自由达到最低的限度。到60岁以后,日本人又可以像幼儿一样不受耻辱的烦扰。日本儿童特别是男性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两重性,即幼时除了要对父亲表示恭顺之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对母亲和祖母大发脾气,随意发泄自己的挑衅心,而六七岁以后,慎重与“耻辱感”逐渐加至他们身上,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训练越来越严厉。这种教养方式在日本人的人生观中产生了矛盾的性格,即一方面日本人可以爱好赏樱花、菊花之类的优雅行为,另一方面又可以手执刀枪进行残酷的杀戮或者自杀。 若是她了解了中国儒家、法家、墨家等等就觉得日本人的矛盾就不新奇了。其实这就是如同《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仪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体现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对于妇女的要求是三从四德,三从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四德指妇言,妇容,妇德,妇功,父系社会的等级。同时还有底层造反的因子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深受中国的影响。若是鲁思·本尼迪克特结合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就不觉得日本人奇怪了。 大学读书(三) 之前和大家说了解之前的日本人看《菊与刀》等文学,看司马辽太郎的《坂上的云》书名本意是“顺着山坡(坂)上升的云”,暗示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奋发图强,学习追赶西方列强,国力不断增强的情景。同还美化了两个强盗在东北所做的肮脏的战争,但是这也写出了当时整体日本人内心的那种拼搏,那么了解现在的日本人那我们看什么呢? 我认为现在的人和国家意志看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在文中大前研一先生先后介绍了当代日本人特别是当代的日本年轻人,也就是十年或二十年以后的我们。大前研一先生介绍日本在与美国签订广场协定以后日本国内颓废的现象。 这就说明这段历史背景了:当时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历中东石油危机期间和刚刚结束的越南战争国内国际存在大量的外债,美国的GDP增长率从0.2%一度下降到负值以下,而CPI(CPI(全称为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城乡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却增长达11%。是不是跟现在的我们非常像,房价、物价飞涨但是我们挣得钱却看不到上涨,感觉没有奋斗的目标,同时感觉生活没有动力。 而日本经历了平稳的黄金的二十年,随着扩大内需、贸易开放,资本自由化。(1960-1979年)日本的出口占日本 GDP 总量都在9%以上,同时成为除美国外的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济还在不断增长。而这却大大挤压了日本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的消费内需和市场份额。那时候美国工人甚至会当街打砸日本汽车,称日本抢了他们的饭碗。同时伴随着美国汇率弹性化,即美元贬值。这主要是出于贸易国逆差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从1981年的20048亿日元扩大到1985年的108707亿日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美国的。到1985年,日本对美出口额占比高达37%,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和世界霸主当然不高兴了,所以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缓解逆差。 于是美国联系欧洲主要国家(盟友)与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其中包括:缩减公共开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民间投资;推动金融和资本自由化以及汇率弹性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等。 日本**如同吃了河豚鱼一般外表鲜美里面有毒,这个协定当时几年对日本**有促进作用当时日本在全世界都是买买买好似什么都能买完,国内都在疯狂的买房地产买到及转到如同疯狂一般,之后日本**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伴随着失去的也是平常人奋斗的希望随着日本口中喊道失去的二十年,伴随着日本的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次危机也让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放在手中紧紧的握着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的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整体看他们就是“颓废”“啃老族”。 日本社会无论物价如何变化,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年轻的购房者人数逐年下降,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从简。不婚、不生、不买房,是日本年轻人普遍的状态,被人称为素食族,他们普遍存在他们可以一天都可以宅在家中,以简单的饮食满足身体需求,通过各种游戏、小电影等等线上娱乐满足身体的精神需求,他们进化到了可以消灭“**”这个所有生物得以存在的基础需求,只要对着视频中虚拟人物多消耗一些卫生纸就可以获得人生巅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当代年轻的日本人远离百货店,远离高档**店,而盛行百元店? 我认为其实就是欲望低、没有奋斗的希望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社会和日本财阀对于下层压榨,家族式管理、族老式升职让年轻人丧失动力。 他们盛行已经从他们那传入我国的十元商店,我们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学、大学等学生群体,而日本则是全国都是最发达、数量最多的,这些商店扣掉成本、运输等费用,实际只剩下百分之十的利润,但它还是会卖这个商品。日本这种商店里面有几万种商品,从吃的、玩的、穿的都在里面,即使是你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你,还需要到百货店消费吗?一个高消费一个低消费。现在这种小商店也从学校扩展到城市的中心商务区这说明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手中可支配的余钱只能消费这些。 同时日本的年轻人哪怕想结婚也不敢结婚,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承担结婚后新的住房与子女教育开支。整个社会不稳定的收入也导致许多人不敢产生过多的奢望,一款名牌的奢侈品,一趟奢华的欧洲之旅,一件新的大衣,都成了不敢奢望的事情。这就是日本山下英子《断离舍》中写出当代日本年轻人的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物如此、人如此、事如此、情如此,他们如同四大皆空。斩断对物质生活的过多欲望,过一种简单清爽的生活。他们往往也很追求“小确幸”,注重生活中的容易到手的幸福,很容易满足,不会有特别大的理想、抱负。是不是感觉像我国的佛系少年一般。 高压力日本社会下的年轻人,其实并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更倾向于寻找一种小富即安的如同理想的社会主义一般,他们经历父辈拼搏努力但是最后空空如也一贫如洗的现实,所以“不争不显不露”也就是他们的现在真实写照。如:他们订外卖和吃方便面吃都随意,吃饱就行没有过高的味蕾的追求;他们出行方面,只要方便做公交车、地铁、共享车,最好是不出去宅在家里做宅男,何必自己买呢,这也是买车伴随着需要买停车场、高价的加油费、汽车保养、保险费等等;他们结婚目的是传宗接代或是满足情感需求,但是对于他们单身更容易达到目的,又何必被家庭所束缚呢,主要是结婚后衣、食、住、行、托儿、教育、就业压力,我认为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后代重新来过,生不如不生。都流露出日本社会的低欲望心态。 然而,反观日本所存在的问题,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不堪,当代九零后的三不:不买房(买不起)、不生孩子(生不起)、不结婚(结不起)。这些都是好房价和女多男少、计划生育及就业压力大下的社会现实。我们年轻人正在“被进入”低欲望社会。 整个社会的年轻人被住房、医疗和教育三座大山死死地压着,年轻人中大多数是计划生育中独生子女的一代,我们经历国家系统的教育,整个教育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找工作如何学习而没有教育我们如何赚钱,大多数人毕业以后工作结婚然后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工资挣来是为了还房贷,但是上面一个家庭两方老人随着时间需要被宠养的一代扶养还有就是他们的低收入高物价,还要抚育下一代形成典型的“421”家庭,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家庭结构,可能稍不注意,家庭中一个成员就被病患缠身,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医药费哪能一下子凑齐?如果是老人则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是孩子或是家庭中顶梁柱的青年男子那么这个家庭风险就非常大了,谁敢高欲望地生存? 我给大家算一笔账,现在结婚没有房子女方一般不会嫁的。男方如果考虑生孩子和以后照顾老人,那么至少买一个一百五十平的房子甚至更大毕竟现在高层房子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公摊面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要自己省吃俭用五年和父母一辈子的心血付首付,还有装修100000,家具家电全套大概100000(低配),结婚需要100000,然后若是贷款三十年本额本息则每月还大概五千多的房贷,我们这个四线城市中低层平均工资大概五千多一些,生活中衣食住行人情世故(婚丧嫁娶)大概一个月预支两千(三口之家买菜一天50一个月就是1500,水电费100燃气费30网费一个月20,同事结婚不低于300,升学宴不低于200等等),若是托儿学前班一个月1500好的2000左右。如果买了车大概跑好需要90000(车是低配),一个地上车位50000,地下车库80000。反正我是算不明白了。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资本积累的私有化,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等等,让下层人民的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连最最公平的教育也在逐渐丧失功能,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北大、清华、复旦等录取按照级别录取而不是生源地学生百分比,北京上海录取百分比高,高考重灾区山东、河南、广东、福建等低。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于是,更多的青年看到了“草根逆袭”的不现实性,逐渐接受了现实,走上了“低欲望”的路子。如今的年轻人眼高手低空谈误国,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我们不是不想改变,只是我们无力改变。 然而,“低欲望社会”“断舍离”在道德上和社会发展、高压力社会是合理的,但是在经济发展和**新闻媒体眼中却是不被允许的。消费的增长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没有人口红利GDP就会下降,如果社会普遍陷入低欲望状态,那么资本主义经济根本无法确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媒体,把“低欲望社会”怪罪到新一代人头上,说他们是扶不起来的一代。 那么我们何罪之有,我们也想结婚生子但是托儿费,我们也想孝顺父母但是工作忙工资低,我们也想买好衣服但是标签后的一串的数字,我们也想创业赚钱但是我们毕业已经24、5,我们也想买好吃的但是看看他的价格,哪里有什么“低欲望”,全是因为高消费的高欲望满足不了,我们这才被迫转向了低欲望的消费。其中的道理和所谓“口红经济”一样:经济萧条、收入减少的时候,口红的消费反而变多,因为人们手上已经没有大钱买昂贵的商品,只好花小钱买买便宜货过瘾。 大学读书(二) 上一篇描写日本人的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和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下面我再说日本人的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人的好斗表现在近代对外的军事上,一直在用偷袭,中国的甲午海战就是偷袭,日俄旅顺的对马海战也是偷袭、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918事变还是以偷袭、再到四十年代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将偷袭发展的淋淋尽致。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呢。 根源还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其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虽然很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更加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日本近代军队是以武士道精神为纽带,武士为骨干。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零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零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零,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同时武士最关心的是保家,所以,对主人、国家的效忠也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他们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壮大本家族。由于这种心态的存在,导致了日本人特别善于竞争的特点。下级军官发动的战争和高层的纵容都使得他们表现的好斗。 日本武士道核心就是:名,忠,勇,义,礼,诚,克,仁。这八个字是有顺序的,重要性从前向后递减。 这是武士道精神与中国儒家的根本性不同:儒家讲求的则是仁,义,礼,诚,克,名,忠,勇。 日本的武士道分为两大派这是与许多人理解不太一样的。如叶隐武士道,主要强调名,忠,勇,死和狂,代表人物为山本常朝。而儒学武士道,主要强调义,勇,奉公,忠诚和仁,代表人物为山鹿素行。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同样是武士所表现的不同。那是他们将名和义哪一个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了。 他们的温和、彬彬有礼、欢迎新生活表现在:1871年,明治**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特别是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促使日本政友会前后组阁掌控国家二十余年,这让日本快速腾飞。 日本的保守、顽梗不化表现在:近代虽然明治**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社会趋于保守和扩张的道路。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