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儒家发家史》 第一章圣人的起源 儒家思想是我中国民族思想中重要的一环,至今学校中仍然在背诵儒家的经典。 有人夸奖,因为倡导仁爱,可以使社会安定和谐。 也有人辱骂,因为法先王,被归咎为导致清朝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我想什么事情都是有争议的。如同咸豆腐脑与甜豆腐脑一样。那么我就写出来看看,到底儒家是怎么样的。 要讲儒家必然先说孔子。 孔子是儒家开派祖师,如果不讲孔子就如同讲美国史不讲华盛顿一样。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栗邑(今天的河南夏邑)的贵族,由于祖先是贵族的原因,就导致了如同大家熟悉的刘备那样,自命不凡。这也是孔子日后做事做人的出发点。 其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朝初期武庚之乱后,因为要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用成王的命令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了宋国。当微子启死后,他的弟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到了孔氏,这就是孔父嘉。孔父嘉在宋国担任大夫之职,曾经做到大司马,封地在宋国栗邑,因为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被杀的原因就要牵扯到一个女人就是孔父嘉美丽的妻子,太宰华督看中了她想要得到。就像晋朝时石崇之死一样,因为家里有美妾绿珠被孙秀看中索要不给,因而孙秀劝司马伦杀石崇。一代豪富石崇落了个爱妾跳楼自杀,自己流放的下场。美丽的女人本来是所有男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就如孔父嘉,石崇这样的官宦豪富都有无法保全何况是普通人呢?当然,因女子得祸不赖女子皆因本身。孔父嘉之死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还牵涉到了宋国国君继承等事情,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他的儿子是木金父,畏惧华氏的逼迫而投奔鲁国,所以孔子就成了鲁国人。 木金父的儿子是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就是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和他的大老婆施氏有九个女儿,但就是没有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庶子)却是个瘸腿,不能做继承人。九个女儿啊,这叔梁纥还真是一心求子啊,不用说别人就说我的爷爷,先是连着生了三个女儿,这导致了他买了猪肉不给自己的女儿吃,而给亲兄弟家的侄子吃。后来才有了我的父亲。这明显是重男轻女的,这件事发生在刚刚建国。自然不必说远在周朝时期。一方面讲这是不对的,男孩女孩都是后代不能有区别。一方面又是无奈的,先是传统,又有继承家业一说当然我指的是贵族的皇位爵位,一旦没有儿子,大宗就要改变,爵位就要消除。显然我爷爷不是后者。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农民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有权位的人。 叔梁纥便又向鲁国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徵在。颜父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做官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们都只是士,但他们却是商朝贵族的后代。而且他身高十尺有余(怪不得孔老夫子长得那么高),武力绝伦,我非常希望能与他联姻。虽然他岁数大不洗澡而且性情急躁,但这不是理由,你们三个谁想嫁给他做妻子?” 是个年轻女孩,无论东方西方,也不论古代今时。又怎么肯嫁给一个老头子呢?当然不是没有啊,一种是被迫无奈如同汉武帝老年得到钩弋夫人。二种是心心相惜如同柳如是和钱谦益,虽然水太凉。三种是贪图老头子的钱财和名声地位,这不方便说,因为现在就有很多。 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有回答,这是正常表现。三女儿颜征在上前对父亲说:“我听从父亲您的安排,您还问什么呢。”颜父笑着说:“就是你了。”颜徵在这句话就是后世女孩们的悲哀。就因为这个今天才兴起女权,怎么能够不争辩呢?也可能是她原以为会让两位姐姐嫁给叔梁纥吧。 他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史记上记载颜徵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72岁,颜徵在18岁。相差五十四岁,这样的婚姻能幸福吗?这样的做法合乎礼法吗?中国古代礼法认为结婚生育的合适年龄是男性应该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应该在14岁至49岁之间。凡是在这个范围以外的都是不合礼法的,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迎娶颜徵在时已72岁,故称之为“野合”。还有一种说法是颜徵在下层民众阶级,叔梁纥是士大夫阶级,迎娶于礼不合,故称“野合”。司马温公说这是一种仪式,当然我觉得这是司马光美化的说法。毕竟司马光是守旧党,无限崇古。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了,幼年丧父这是必然的。当孔子14岁时母亲颜徵在因为操劳过度而死。 很多伟大的人物都因为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如后来的孟子,岳飞,海瑞等等。 第二章孔子见郯子 当叔梁纥和颜徵在夫妻在尼山居住时,颜徵在怀孕了。因为曾去尼丘山祈祷过,然后才怀上孔子,又因为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思是头顶凹陷下去)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此时孔子已经3岁了,叔梁纥因病去世。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的大佬施氏赶走了,于是颜徵在带着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来到了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今天一个单亲妈妈养活孩子尚且不容易,何况是当时。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了。这一年,鲁国季氏宴请士一级的贵族们,成年的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少年的孔子是不幸的,幼年丧父,基本上可以说没有接受过父爱。父亲死后又被赶出家门。母亲拉扯长大,进而少年时母亲去世。想要去赴宴却被拒之门外,还被一家臣嘲笑。唉,惨啊。大多数名人都有悲惨的青少年时期。就像后来的大儒方孝孺,他曾因病卧床,家中没有吃的了。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才吃九顿饭,贫困的又不止我一个”是啊,古今仁人志士可不止孔子一个人受过苦难。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兀官氏之女为妻。当母亲逝世时,孔子想要合葬父母结果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了,他坐地痛哭。这要说起中国的丧葬制度,一直到了春秋时代的晚期,中国才出现了坟丘形式的的墓葬。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记载:孔子在他的母亲颜徵在去世后,将父母合葬在防(今天山东曲阜城东防山之北)的时侯,为了避免以后拜祭父母时找不到墓地,孔子想出了个简单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封之,崇四尺(用土堆了四尺亦的坟丘)”。这一举动是前无古人的。有史记载以来,孔子是有明确记载的封土为坟的第一人。后来他曾对弟子们说:“古墓而不坟(没有土堆)。”就因为古时坟墓没有用土堆高起来,就和平地一样,草木长高了以后,坟墓都很难找到了。这时青年孔子便将母亲的棺椁停于五父之衢,借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以便询问生父的葬处。直到后来有一位邑车夫的母亲告诉了他,因而父母得以合葬。这位车夫的母亲应该和孔子家有些渊源。按理说孔子的嫡母和姐姐应该知道到,大概是或已死,或者不想让颜徵在和叔梁纥合葬而不告诉孔子。 不敢说孔子和兀官氏之间有爱情,大概是普通婚姻。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了儿子。正好赶上鲁昭公赏赐鲤鱼给孔子,所以给他的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这体现出孔子感念君主的恩情。这能说是讨好君主吗? 孔子从20多岁起,就想走入仕途,所以对天下的事情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各种方式方法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了一些见解看法。这一年孔子被委任为吏,开始管理仓库。那个大名鼎鼎秦国丞相李斯,也当过仓库管理员,看见厕所里的老鼠瘦小又怕人,又看见仓库里的老鼠又大又肥还不怕人,说了一句大名鼎鼎的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我的笔名厕鼠典故出在这里,李斯这句话我一开始是非常认同的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斯之死的原因。大仓鼠吃仓库里的粮食被杀死的几率远远大于厕所里的老鼠。李斯只看见了仓库里的老鼠又肥又大不怕人,所以他位列高官,家有豪宅,田地无数。真是秦帝国这个仓库里大大的老鼠。他大概是仓库里一个计数写字的人吧,不是看管之人。因此可能没有见老鼠被抓到摔死的样子。因为有了后来被腰斩之祸。 我想起来清朝末期醇亲王的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小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是啊,大福之人必有大祸。 我也干过仓库管理员,对于这项工作女子上可担任,对于男人来说,这就是一项混日子的工作。大概孔子,李斯也这样想过。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换工作为乘田,开始管理畜牧。因为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也会干一些粗活。那些说孔子五体不勤,五谷六畜不分的真是张口就来。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国君。还是中国二十四孝“鹿乳奉亲”的主人公。当时的孔子,其博学之名早就传遍鲁国了。郯子见这样一个知名学者却能够如此虚心求教,十分感慨,便倾其所知告诉孔子。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郯子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里,父母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一般来说,父母总是对独子娇生惯养,十分溺爱。可郯子的父母却不这样。从小就对郯子进行严格的教育,无论是吃穿、坐、卧、玩耍,亦或是读书学习,时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的道德。在父母的教育下,郯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父母亲都年事已高,郯子开始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白天种地,晚上陪着父母聊天,等父母睡下之后,他才开始读书学习。天天如此。 独子是父母的所有,这就不像有兄弟姐妹那样的亲子关系。为什么独生子女不好教导就是因为这个。无人竞争,无人攀比,父爱母爱想要宣泄只有一个选择。因此难以教导。郯子父母能够如此做真是不简单啊。侍奉父母能给以陪伴,读书学习能够不间断真是难得啊。有这样的父母才会有这样的孩子。 郯子26岁的这一年,他的父母染上了一种眼疾。先是痒,然后又疼,最终都双目失明了。大概是得了老年白内障。郯子心疼不已,就到处求医问药。数年已经过去了,父母的眼睛依然看不见。郯子只能在无人时偷偷流泪,头上生出了几茎白发。父母的眼疾却丝毫没有好转。尽管这样,郯子丝毫没有动摇让父母双目复明的孝心,仍然到处寻医问药。偶尔听到有人说起来有某个医生善于医治眼疾,他必定上前详细询问。 方圆几百里以内,到处都是他的足迹。由于锲而不舍的努力,郯子终于从一个被感动的隐士老者那里得了一个良方。老者对郯子说,这个方于治疗眼疾有奇效,只是从他祖父到他已经传了三代,始终没有人成功过,其中原因是这个药方中的药引子不好找。当郯子问他究竟是哪种药物时,老者在药方的最后写了三个字:野鹿乳。野鹿太过灵活,而且成群行动,族群中又有巡视的。一见人就跑。如果强行捕获母鹿会因为惊吓药用价值就没有了。接近野鹿就很难了,何况捕获,又何况还得不受惊吓,几乎是不可能的。 郯子真有大孝,当然过度治疗也失去了人道。这个药方可以看出中医的荒诞,就像鲁迅先生写的《药》一样。要什么原配的蟋蟀一对。 郯子接过这个药方,谢过了老者,转身就去寻找药材。别的都有了,就缺药引子。郯子想了很多方法但是都不能实施。他正行走在山间忽然见到一只熊,他想逃走,但有声音叫住了他。原来不是熊而是猎人。郯子脸上一喜,计上心来。猎人听了他的遭遇和办法,很是感动便给郯子一张刚刚处理好的野鹿皮,他又用木头做了一个鹿头,涂上颜料,鹿头做的栩栩如生又和鹿皮连在一起,郯子穿上如同野鹿一般。他又带了一个铁罐,和饭食。悄悄地接近鹿群,数十日才得到野鹿乳。郯子十分高兴,立即回家照方煎药,父母服用几日,双眼恢复如初。 从此,郯子名声远播。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干脆住了下来。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孔子受了郯子的启发因此开办私人学校。(孔子恐怕是不止想办学校这么简单。) 第三章孔子见晏婴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已经到了30岁时,更有名气了,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三十而立)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和晏婴。 晏婴他是齐国上大夫晏弱的儿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了,晏婴就继任为上大夫。他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佐齐国国君长达50余年。以有远见和能言善辩而闻名诸侯。多次捍卫了齐国的国威。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他的思想和故事典故多书写于《晏子春秋》。此后他和孔子还有几次见面。 简单说几个晏婴的故事 晏婴要出使楚国。楚王提前得到了消息,对近臣说:“晏婴可是齐国最能言善辩的人,我取消一下他,该怎么办呢?”近臣回答说:“在他面见您的时候,我们绑着一个人上来。大王您就问:‘这是为何?’我就回答:‘这个人是齐国人。’大王您再问:‘他是什么罪?’我回答:‘他犯了盗窃罪。’"楚王以为善。 当晏婴来到时楚国,面见楚王时,两名士兵压着一个人来到殿上。楚王依计行事,问道:“这是为何?”近臣笑着回答说:他是齐国人。楚王继续说:他是什么罪?近臣笑得更厉害了,说:他犯了盗窃罪。‘ 楚王面带得意看着晏婴问道:“齐国人是原本就擅于偷东西的吗?” 晏婴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淮南种植的橘子树结出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旦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树都一样,可是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完全是因为所种植的土地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我们就能知道齐国人在齐国安守本分,怎么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呢?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瞪了一眼近臣,尴尬的说:圣人不是能和他开玩笑的。今日寡人唐突。 如果我是楚王的近臣我会说:先生此言差矣,他今日才到,先生可知他在那里偷窃?他是去偷学宫(好土地)里的东西,只窃取了财货而不窃取更为珍贵写有先生所写的文章和先生事迹的竹简,难道不是齐国人(坏种子)有问题吗?还是先生没教好他吗?况且本国国土在淮南,怎么会长成枳呢?你们国土所在淮北按理说才是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生还是让你们的国民离得我们远些吧。(哎!可惜听不见晏婴的回答了。) 晏婴还是出使到楚国,楚王还是想取笑他。楚王知道晏婴的身材矮小,就命令人在大门旁边请晏子从小洞进去。晏婴知道楚王还是存心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洞。如果你们承认楚国是狗国,我就从这里进。”招待晏子的官员报给楚王听,楚王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如果我是这个楚国官员我一定回答说:先生您讲得对,接待大国自然从大门进,接待狗国使者自然从狗门进。就是不知道晏婴会回答什么呢?哈哈哈,场面一定很有趣吧。 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是齐国的三位勇士,都侍奉齐王但是都居功自傲,蛮横无理。晏婴认为他们是祸害建议齐景公杀了他们。但是齐景公担心他们自持武力别人无法制服。晏婴说:臣已经有了办法。于是晏婴让齐景公赏赐两个大桃,让他们论功而食。 公孙接性子急,第一个说:“我曾经在密林捕杀野猪,也曾经在山中搏杀过猛虎,难道我还得不到一个桃子吗?”说完他上前拿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不甘示弱,说:“我曾两次领兵作战击败敌军,守护了齐国的国土和人民,这样还不配吃一个桃子吗?”于是他上前取过第二个桃子。 古冶子一见桃子没了,怒火顿时心头起:我可是曾经保护过君主不被大鼋所杀,激斗半日并且砍下了它的头。功劳如何不如你们? 他拔出了自己的宝剑,怒目而视。前两人听后,不由得满脸羞愧,论勇猛,古冶子能在水中搏杀半日之久,我们差之远矣;比功劳,古冶子保护了国君的安全,这也无法比。可是我们却把桃子先抢夺下来,让真正大功的人一无所有,这是品行的问题啊,暴露了我的贪婪、无耻。古时英雄人物多看重自己的荣誉。此时自觉已经做了无耻的事,羞愧难当,于是立刻剑自刎! 古冶子看到这两具尸体,大惊,痛悔的说到:我用自己的功劳羞辱朋友,无义,自觉做了错事,感到悔恨却不敢去死,这是无勇。 于是他也自刎而死。 从这件事情上看晏婴实在是一个杀害义士功臣的小人,如同汉高祖杀韩信,秦桧杀岳飞,朱元璋杀蓝玉。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而!明季北略上记载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当然,晏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但凡这样的名人多有争议,就像我开篇讲的那样。晏婴进到了一个大臣对国家,对国君应尽的义务,就像秦桧杀岳飞,那是秦桧能杀的了的吗?秦桧是枢密使,岳飞是枢密副使。秦桧是没有权利杀岳飞的,没有宋高宗的首肯岳飞怎么会死呢?当然晏婴不是秦桧,他是爱国士大夫,他的智慧和劝谏君主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上的反问不过是后世小子狂妄之言罢了。 第四章孔子问乐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因此读过很多书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对他的弟子南宫敬叔说道:我常常听道别人说周的守藏室史叫老聃,他因为职务的缘故,读过很多书,因此能博古通今,还通晓知礼乐的根源,还明白道德的要领。现在我打算去找他询问,你愿意一起去吗? 南宫敬叔点点头,说:学生我也常常听到别人这样说,我愿意和老师同去。 于是孔子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国国君说:老聃博学,问学有益,烦请先生劳烦走一趟。当下派遣给孔子一辆有两匹马和一个车夫的车,还派遣了一个侍奉的童子。由南宫敬叔陪同孔子前去。 一路上舟车劳顿,当老子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孔丘,他显得非常高兴,稍微聊过几句之后,带着孔丘拜访大夫苌弘。 苌弘是一个知晓天文地理,精通星象和音律,因此常常得到周景王的召见,孔子早就久仰其名,想要求教韵乐与武乐有什么不同和自己不能了解的地方。 苌弘也听说过孔子的学名,因此也乐于教导。 孔子面带疑惑的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 苌弘一笑道:“武乐是周武王的乐名,韶乐是虞舜的乐名,如果以二人的功业比较的话,舜只是继承了唐尧的位置然后治理天下,而周武王不同,周武王替天讨虐拯救了天下万民,虽然都是大功,就像是日月,不分轩轾。但是以音乐本身来分别,韶乐的声音是宏盛的,歌词意义尽善尽美;武王的音乐听起来虽然动听,但是曲节相比之下显得有些晦涩,稍微逊于韶乐。所以武乐是尽美而不尽善,只有韶乐可以称为是尽善尽美矣! 孔子听罢,微微点头,若有所思。深施一礼。并且继续询问了自己对于的音乐不解之处。而后又聆听了韶乐,孔子高兴得跟随韵乐翩翩起舞,样子如醉如痴。 听完之后,感叹着说:三月不知肉味。前几日猪肉价格暴涨,那才是真真的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和苌弘的这次会晤,历史上称为:访弘问乐。孔子后来教导的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其中的中乐以发和的思想就是来自于苌弘所说的乐理。 史记上还记载过一则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想要学琴,于是就向师襄子拜师,师襄子就教了孔子一首琴曲,这首曲子孔子他学了十天,依然弹奏。一副专心致志不想学其他的曲子的样子。 师襄子笑着点点头对他说:我学这首曲子不过三日,你已经学了十天,你可以学其他的曲子了。 孔子摇摇头,不满的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乐曲的曲调,但是演奏手法还差点。 过了十天,师襄子看孔子演奏的样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手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摇摇头,叹气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听过孔子现在的演奏,十分肯定的说:你现在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不满意,说:我还不了解曲子的作者。 还是十天,师襄子又来了,他看到现在的孔子神情肃穆,整个人仿佛都到了新的境界。 孔子神情庄重对师襄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了,他皮肤黝黑,体形瘦长,眼神明亮,像一个德高望重的诸侯领袖,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 师襄子听完大惊,立刻站起来,惊讶的回答道:教我这首曲子的老琴师传授给我这首曲子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学琴充分表现出孔子的品行,就像他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贪多,而且不厌烦钻研深刻。后世汉代儒学家皓首穷经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吧。但是我认这样做事对的。但也不要过度解读。过度解读就不好了。 第五章孔子问道 听完音乐后老子引孔子到他自己的住处住下,不觉半月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中孔子和老子相谈甚欢,老子倾囊相授,孔子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可是终究是要走的。 分别的这一天,老聃和孔子一起到了馆舍之外,说道:“吾闻言,曰富贵者赠人以财,仁义者赠人以言。吾不富且不贵,别无财货以送汝;愿数言相送。今之世,聪慧洞察者,其所以遇害而几至于死,因于好讥人之是非也;善辩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汝切记。 孔丘面露庄重,顿首说道:丘,自当铭记于心! 老子不舍,继续送孔子到了黄河之滨,只看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军冲锋,其声若苍龙怒吼。孔子站立岸边,不自觉地伤感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流不停,就好像,我的年华流逝不止,江河之水自会流向大海,但是我的人生不知该去往何处! 听到孔子这样说,老子轻笑: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是和天地一体的。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生老病死苦的变化,就好像天地有阴晴昼夜的变化,这有什么好感慨的呢?本心不失又有什么好忧愁的?只是你奔忙于所谓仁义之间,本心受到了羁绊。只看重功业,忧虑的心情如何能不产生?何况利益之心不除,则烦恼之情必定激增。 孔丘面色略显尴尬,随即解释道:“吾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而不治也,故有人生苦短,不能有功于国亦不能有为于民而做的感叹罢了。 老子不以为然,说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顺手一指,旦见浩浩黄河水,又对孔丘说道: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不解的说:水有何德? 老子解答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顿觉恍然大悟,于是说道:吾听先生言,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微微点头,欣赏的说:可教也!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不在,水无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也。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不若此,人未到而声先至,体未行而风已动,如恶虎行于街,何人敢近耶? 孔丘略有所思,又说道:“先生之言,小子受益匪浅,必定终生不忘。谢先生之恩。” 说完,孔子告别了老子,与弟子南宫敬叔一起上车,看向老子依依不舍地向鲁国而去。 当孔子回到鲁国,一众弟子早就等在那里,着急的问道:老师你拜访老子,见到他了吗? 孔子意犹未尽的说:见之! 弟子又急忙的问:老子何样? 孔子略作思索说道:鸟,知其能飞;鱼,知其能游;兽,知其能走。走者网可捉缚之,游者可钩钓之,飞者可箭取之,见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博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的众弟子听了无不感慨。 其后孔丘仍与老聃有缘见面。 当孔子到了五十一岁时,仍未求得大道。常感慨的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听说老聃在宋国沛地隐居,所以立即去拜访老子。 老子见道孔丘来访,笑着问道:一别十数载,以为。此次再来,有何指教啊? 孔丘一拱手说道:丘愚钝,虽精思勤习,然游历十数载,却未见大道之门。故来求教。 老子微笑,说:“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还是不解,继续追问:观其同,何乐哉? 老子继续回答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看到孔子略有所思的样子,于是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吾在世五十有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旷广矣! 老子见孔丘已见大道之门,继续开释,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 老子见孔子领悟之快,也很高兴,继续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强行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 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天命!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 言罢,兴奋而起,辞别老子。 孔子见老子有人认为是真的,也有人认为是后世道家为了提升自己身份而穿凿附会的。 我查阅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的《知北游》《天道》《天运》各篇等均有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 但是我以上所列举的古籍虽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龄记述相极大。 《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年仅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经年五十有一。 我们权且认为确有此事,当世两大开派祖师相见岂不快哉?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