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九州定鼎》 第一章纷乱形势 文渊近几个月来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就连处理起政务来都毫无耐心。之所以会这样,既不是因为俸禄不够花,也不是由于终身大事尚无着落,实在是目前的形势太过于纷乱,让文渊这个堂堂七品县令、朝廷命官,不得不为国事忧愁。 文渊今年已过而立之年,现在正担任大梁王朝庐州府青阳县县令,这个年纪便成为堂堂一县之首,说起来在整个大梁王朝里也算是凤毛麟角了。其实,文渊的仕途很是坎坷。文渊自己心里如同明镜一般,这个青阳县县令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否则无论如何这顶乌纱是落不到他的头上的。 说起文渊的仕途,他从十八岁开始,到二十八岁为止,考了整整十年科举。然而,除了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与宝贵的年华外,一无所获。文渊深受打击,几乎一蹶不振。文渊本来就出身乡野,家无长物,靠着父母的辛勤劳动,这才勉强糊口。可这十年的失败科举,也让文渊家徒四壁,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文渊也深知家中窘境,无奈只好放弃了求仕之心,在村里做了一个乡野教师,聊以贴补家用。 殊不知,天道酬勤,转机终于出现了。前年先帝驾崩,新帝登基,为了巩固地位,招揽人才,展现新朝气象,新帝增设了恩科,这才又给了文渊一次机会。于是,文渊破釜沉舟,昼夜苦读,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第二十九名,得以进入翰林院做编修。可是,命运又和文渊开起了玩笑。翰林院编修这个职务听起来似乎很光鲜亮丽,官秩也是正七品,实则翰林院盘根错节,极重资历,文渊这样一个刚入门的小伙子,又没有靠山,很快便沦为一个打杂的,每日的工作就是就替翰林院的那些老学究们端茶倒水,改改错字。加之文渊又没有钱去沟通上司,因此在翰林院耗了整整两年,依旧原地踏步,毫无建树。 直到今年年初,郑王在洛阳发动叛乱,叛军横扫江淮,攻克了庐州府,杀死了州府自知府以下所有官吏。庐州府下所属的蜀山、庐阳、瑶海、庐东、青阳五个县,除了青阳因为深处山区,地势险要尚未被攻克以外,其余四县也全部落入叛军之手。原青阳县县令见此情景,居然带着搜刮的金银财宝一走了之。于是,在如此危机的情况下,空缺的青阳县县令一职就成了一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接手。因为大家都知道,青阳本就贫瘠,再加上紧临叛军,随时有可能开战,所以去青阳做县令,一点好处都没有。仗打输了,命就没了,仗打赢了,也没有油水可捞。因此当新帝在朝堂上问询青阳县县令人选时,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出来举荐。 文渊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纠结了几日,想来想去,觉得这对自己而言,是个机会,所谓富贵险中求嘛。毕竟自己留在翰林院,毫无出头之日,走出去,或许还有作为。特别是自己一旦稳定住青阳的局面,大好前途唾手可得。于是,文渊下定了决心,要接下这个烂摊子。可是,朝廷有规定,京城内的官员只有四品以上才能晋见皇帝,文渊位卑职小,见不到皇帝,无法求官。怎么办?文渊略一思索,虽然宫里进不去,但是吏部大堂还是能去的。于是文渊直接跑到吏部毛遂自荐,吏部侍郎严从谨正为青阳县令人选头痛不止,吏部推举的几个人不是称病就是年岁太大,好不容易找个一个各方面都还合适的候补知县,结果人家居然手眼通天,找到了皇后的亲弟弟,也就是当朝国舅来说情,最终这个候选人也只能不了了之。当严大人听说一个翰林来求官,大喜过望,经过面试考核,感觉此人饱读诗书又很有胆略,加之没什么背景,就算是死了,也不会得罪朝中大佬和世家大族,简直就是为青阳县量身定制的,因此很快便向皇帝提出了名单,皇帝也觉得在此危难之时还有人挺身而出,十分感动,居然破天荒的派人赏了一套锦袍给文渊。于是文渊就带着皇帝御赐的锦袍,在众人或不解,或惋惜,或幸灾乐祸的目光中,走马上任了。 介绍完文渊的求仕之路,我们再说说现在纷乱的形势。文渊出生在大梁王朝,这个王朝地域辽阔,东到大海,西至贝加尔湖,南到南诏,北到蒙古高原,是一个十分强盛的大帝国。不过这个王朝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在三百年前建立的,当年大梁王朝的始祖们快马弯刀,突破长城滚滚南下,很快便将广大汉地占领,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大帝国。这个国家实行非常严格的民族等级制,规定鲜卑族是高等民族,其他少数民族比如说匈奴族,蒙古族等,是中等民族,而众多的汉族则处于最下等的地位,并且规定鲜卑族打骂汉族,汉族不得还手,鲜卑族杀害汉族,只需象征性的缴纳一部分赔偿金便可免于处罚。所以,鲜卑族与汉族的尖锐矛盾从大梁王朝一建立便出现了。这里要多说一句,一般的鲜卑贵族往往不读书,不然像文渊这样的寒门子弟,靠自己苦学,即便是再努力一百年,也不会高中的。 三百年间,大梁经历了兴起、强盛后,慢慢开始走起了下坡路。特别是先帝在位时,迷恋女色,重用宦官,穷兵黩武,加之天灾不断,黄河年年泛滥,山东蝗灾,陕西旱灾,西南地震,层出不穷,朝廷手忙脚乱,无可奈何,搞得国家民怨沸腾,国库空虚。好不容易老百姓把先帝熬死了,新帝即位,却发现新帝更不是个东西。新帝名叫巴合木,满脑子都是浆糊,之所以能登基,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嫡长子,又做了二十多年皇太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舅舅也就是当今太师伯颜,位高权重,手中还有四十万大军。可惜这小子登基以后不干好事,和他爹一样好色,发的第一道圣旨居然是广选美女入宫,举国哗然。这还不算什么,他居然还盯上了前朝的后妃,也就是他父亲的遗孀,不但强占了这些后妃,而且经常在这些前朝后妃的宫中夜夜笙歌,通宵达旦,毫无顾忌,不知礼仪廉耻,不顾母子人伦。桂王之所以会叛乱,也正是因为巴合木强占桂王生母贤太妃不成,居然丧心病狂下令让贤太妃为先帝殉葬,桂王不堪受辱,这才举兵反叛。殊不知,这一叛乱,把天下诸王反叛的心都勾起来了。 大梁王朝实行分封制,宗室诸王就藩各地,都手握兵权,都有一颗定鼎天下的心。于是,一看到桂王反了,诸王中在西安的秦王立刻配合桂王,从西出兵,打着清君侧的幌子直奔京城北京而来。在济南的鲁王距离京师最近,也赶紧出兵,誓要抢在秦王之前。在南京的吴王,占着最富裕的地盘,又有长江天险,干脆直接称孤道寡,自立为帝,另立朝廷了。成都的蜀王,广州的越王,昆明的沐王,虽然没有起兵作乱,但居然封锁关口,烧毁要道,杀死朝廷派来的官员,断绝与朝廷的联系,割据自保了。只有武昌的楚王,因为和巴合木是同母兄弟,所以对朝廷忠心耿耿,出兵同桂王激战,双方在信阳城下打的难解难分,改变了整个王朝命运的八王之乱由此开始了。 这还不算,巴合木为了平叛,也为了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不惜在多如牛毛的赋税徭役的基础上再增加所谓的平叛税,保家税等重税,又下令征发五十万民工为自己修建陵寝,百姓们苦不堪言,加之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老百姓们终于忍不住了,广西率先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席卷数个州县,当地官军一触即溃,起义声势日益壮大。接着安徽滁州,河南新乡,山东临沂等地也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各路豪杰粉墨登场,不断攻城略地,天下彻底大乱了。 原本鲜卑军队骁勇善战,三百年前以区区十几万兵力便能一统九州就可以感觉出来其强悍的战斗力。然而,入关以后,这些鲜卑子弟从马背上下来后,尚武之风渐远,享乐之心日益加重,平素只知吃喝玩乐,斗狗遛鸟,疏于训练,以至于战斗力日益底下,到如今甚至发展到骑马人堕马,射箭箭坠地的地步,可以说就是一帮酒囊饭袋,御敌无方,扰民有术,所以各地的起义军越剿越多,日益壮大。 国家内部不稳,外部也不安宁。秦王原本是镇守西北的主帅,结果率兵东征后,西北兵力空虚,党项族趁机杀出贺兰山,攻入西安。吐蕃也不甘寂寞,得知蜀王和沐王脱离朝廷后必定孤立无援,便调集兵力攻打四川和云南,眨眼间半个四川便丢的干净。至于东北的女真人,更是蠢蠢欲动,四处袭扰,要不是大梁王朝最精髓的部队关宁铁骑死守辽阳,恐怕东北也要丢了。 大梁王朝内忧外患,文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每每念此纷乱形势,怎能不忧心呢?然而,不等文渊感慨国事,一场近在咫尺的大灾祸眨眼间就到了他的跟前。。。 第二章走马上任 文渊是去年年中带着吏部的任命书走马上任的。以往官员赴任,除了食宿由沿途驿站负责外,其余一切都是靠自己置办、自己打理的。一般家里有钱的赴任官员,自己雇挑夫,带着书童、家丁,骑着高头大马前去上任,不但威风凛凛,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春风得意,好不自在。家里没钱的,只能自己背行李,靠两条腿慢慢走,若是不能按时走到驿站歇脚,那就只好风餐露宿,一旦再遇到打雷下雨的鬼天气,连个给自己打伞的人都没有,被淋的浑身通透是常有的事,所以一路上也是饱尝艰辛。 因为文渊得到了皇帝的赏赐,所以吏部为了迎合圣意,知道文渊家庭清贫,便很贴心的给文渊安排了吏部的一个九品文书陪同赴任,一路上负责照顾文渊的生活,捎带着还让兵部从五城兵马司又调了二十名军士作护卫,毕竟青阳现在正处于叛军的地盘周边,随时有可能再动刀兵,实在是危机四伏。即便文渊没被叛军杀死,国家近几年也不太平,从京师北京城到安徽庐州府,南北纵横五千余里,一路上各股义军都很猖獗,还有许多强盗、劫匪、恶徒,没点人保护,文渊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想安全赴任,说起来比登天还难。如果文渊死在路上,那吏部又要头痛人选了,而且这对青阳一带抵抗叛军的老百姓而言士气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文渊上任时,安全上、生活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一路上虽然也遇到了几次劫道的匪徒,但是保护自己的这些卫兵着实厉害,刀剑功夫都很出色,特别是带队的队长,名叫金宏宇,在京师驻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虎豹营里担任八品游击将军,孔武有力,武艺很高,尤其是那射箭功夫更是出神入化,几乎百发百中,基本上每次遇到袭击,金宏宇拈弓搭箭,每每毙杀匪首,匪徒们群龙无首,很快便一哄而散了。文渊知道,兵部和吏部一样,也是看在皇帝的面子上,才给自己选了这么优秀的护卫。 除了这些本领高强的护卫们,文渊一路上也发现陪同自己上任的这个小小的九品吏部文书也绝非池中之物。通过多次彻夜交谈,文渊得知了这个文书的许多信息。这个文书名为慕容涛,原本也是名门望族之后,祖上也在朝中做过宰相等大官,家中门生故旧遍布天下。然而,三十五年前先帝通过“重阳政变”登上帝位后,为了铲除朝中反对自己的慕容家,便诬陷慕容一族谋反,慕容家男子凡是比车轮高的,一律斩首,剩下的婴幼儿和妇女全部流放岭南,并规定慕容家后人永远不许再回京师,世代为奴为仆,慕容家算是彻底跌入了谷底。直到先帝驾崩,巴合木登基,巴合木这人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笼络人心的手段还是很高超的。他上台以后,很快就下旨赦免了慕容一族,准其返家,并让慕容家有些本事的成年男子在京城各部里担任书吏。慕容涛自幼便十分聪明,而且很好学,常常手不释卷,在岭南一带很有写名气,若不是因为是罪臣子弟,恐怕早就高中,飞黄腾达了。巴合木的旨意下达后,慕容涛终于咸鱼翻身并同文渊相识。 文渊深知朝中官制,凡是书吏出身的人即便才高八斗也是不能做官的,所以很替慕容涛感到惋惜,但是慕容涛却觉得无所谓,笑着说能活下来还能吃上口官饭就很好了。不过文渊隐隐觉得,慕容涛虽然对做官没什么兴趣,但似乎对朝廷有着很深的仇恨,尽管在言辞中从未表现出来,但每每提及“朝廷”、“先帝”等字眼时,文渊总能在慕容涛的眼睛里看到熊熊燃烧的仇恨之火。文渊看在眼里,但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毕竟,文渊也得知慕容涛离开岭南时,她的母亲和两个姐姐早就在恶劣的环境中痛苦的死去了,这种心情他可以理解。只不过,文渊不知道的是,正是慕容涛眼中的那阵熊熊之火,改变了他自己一生的命运,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文渊一行人有惊无险地走了一个半月,终于走到顺昌城下,这里距离庐州不过百里了,眼看着文渊即刻便能上任,将士们也能完成任务赶紧返回京师,大家的情绪都很好。然而变故却突然发生了。原来,楚王的一支偏师大概三万余人两个月前莫名其妙地打到这里,顺昌守军顽强抵抗,楚军久攻不破,只能撤走。守顺昌的大将刘广仁果断抓住战机,趁着敌军后撤防卫空虚的情况下,迅速率军出城,追着楚军后卫部队穷追猛打,没想到三万楚军全线崩溃,败兵跑的到处都是,刘广仁因为兵少,不敢分兵去堵,只能在击溃楚军后退回顺昌,而这些溃军们除了部分逃回了楚王老营武昌,大多数都成了散兵游勇,四处打家劫舍,烧杀抢掠。文渊众人便是在一处森林里遇到了这样一伙溃兵。 当时,文渊一行人刚刚走入森林,领头的金宏宇便察觉出周围有些不对劲。于是便让众人暂且停下,亲率两个士兵上前探路,其余十八人则以防卫阵型把文渊和慕容涛护在中央。果然,没走几步,金宏宇便看到前方有一座小军营,里面有十来个帐篷,军营大门口无人把守,军营里的士兵们有的正围着篝火喝酒、烤肉,有的正在晾晒衣物,甚至还有的在帐篷里赌钱,金宏宇远在百步之外,都能隐隐听到摇色子、叫下注的声音。金宏宇心里十分疑惑,眼前的这是什么部队啊,防范意识如此薄弱,大白天的居然敢喝酒赌钱,军纪也太涣散了吧,万一叛军或者义军杀到,这一营人全得完蛋。于是,金宏宇打算进入军营,提醒一下众人。(楚王的大军都是驻守在武昌的官军,所以甲胄、服饰、兵器和朝廷官军一样。金宏宇是从京师来到这里的,不知道顺昌已经爆发了官军与楚军的大战,更不知道楚军溃败后很多败军便上山为匪、落草为寇了,所以金宏宇乍一看,还以为这伙楚军溃兵是驻守顺昌的朝廷官军)然而,金宏宇刚一起身,立刻冷汗直冒,发现了这伙人的不对劲。 原来,就在金宏宇起身的那一刻,他瞥到了军营角落有一面破破烂烂的大旗,上面的字清晰可见---楚!这是楚军!可是,平叛的楚军怎么会在这里?金宏宇在心中发出这个疑问后,不敢大意,轻手轻脚地带着两个士兵缓缓后退,回到了文渊那里。 金宏宇一边擦着汗一边对文渊说道:“大人,前面居然有一伙楚军拦住了去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看我们只能绕道走了。”文渊也很疑惑:“楚军?在这里?大概有多少人?”金宏宇略一思索:“那伙楚军都住在一个小营房里,那个营房大概有十多个帐篷,除了军官,普通士兵一般八到十个人住一个帐篷,所以估计有一百多人。”文渊一听楚军居然有一百多人,这和自己之前遇到的那一二十个小毛贼可不一样,顿时也吓了一跳。于是赶紧和金宏宇说:“对方既然人多势众,又来历不明,那咱们就绕道走吧。”于是,众人打算退出这片森林。 然而,还没动身,慕容涛却拦住大家,开口说道:“后退万万不可!”众人不解,文渊转过头来问慕容涛:“楚军人数众多,我们与其势力悬殊,彼此又近在咫尺,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慕容涛没有回答文渊的提问,反而问金宏宇楚叛军的守备如何。当得知楚军守备极为松散,慕容涛更是哈哈大笑道:“天降大功于各位,各位为何不要?”没等众人询问,慕容涛接着说道:“我们今天退出去,是很容易,但是以后呢?我们从京师出发时都知道,桂王发动叛乱后,宗室诸王或与之狼狈为奸,或寻求自保,或僭越称帝,只有武昌的楚王响应朝廷的勤王旨意,出兵入河南平叛,既然如此,楚军应该远在千里之外的桂王老营洛阳作战,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里眼下是桂军与官军争夺的焦点地区,楚军来这里硬插一杠子又是因为什么呢?是来帮官军平叛的还是来抢地盘的?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另外,眼前的这支楚军是一支孤军还是有其他部队策应?如果有策应,那策应部队在哪里呢?又有多少人呢?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即便我们今天逃出生天,谁能保证明天或者以后我们不遇到其他楚军、其他危险呢?”众人一听,觉得确实有理,顺昌城紧邻庐州,原本就不是楚军的攻击范围,楚王主力早就开到河南同桂王死磕去了,楚军原本人就少,战力也弱,进入河南时还临时招募了五六万青壮劳力充实部队,即便如此在河南和桂军作战也十分吃力,失地没收复多少,部队倒是被大量杀伤,楚王一次又一次的向朝廷请求援兵,因此怎么可能把有限的兵力浪费在顺昌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城上呢? 楚军出现在这里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文渊一行人又该怎么办呢?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