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人和他人社会的矛盾与调和》 读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是一个很无聊,很俗气的读后想法。 但是我无数次厌恶,憎恨这个俗气的世界,但又在无数次又重新爱上他。 我无意文艺,现在是个武术的世界,文艺无用。从读书无用论开始,普遍的价值观,或者说,我接触到的价值观都是这样的,崇尚力量和武力,而现在的武力和财力是可以划上等号的。这似乎带有几分败家之犬的怨气了。但是这种价值观本身是错的吗?不,社会发展的潮流本该是循着他的轨迹而走,少部分人创造了先锋方向,大部分投身进去成为了潮流,只是令我遗憾的是社会最终的容纳性变得有点单一了,对各种不同越来越能接受,或者只是习惯而已。但是对于文艺,却始终带有一些普遍的偏见,或许这并不是谁的错,而对于真正的才华,人们却始终怀有的是敬佩的。 我敬佩而且爱慕着真正的才华,他们能是真正带给我们某些认知的人。 这算我自己一个对于文艺与读书的自我解析吧。 我并不讨厌这种价值观,因为人就是生存的生物。所有的意义,都是生存附带的衍生物。大概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俗气的人吧。 读书和经世致用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跟大多人一样,读的是郭敬明和韩寒,在那个荒茫茫,前路一片黑幕垂挂,大雾裹卷着沼泽腐败落叶味道围绕着的黑夜,郭敬明里的那些明媚的忧伤,缓解了我们一部分的压抑。 二十岁出头,在学校里开始看到了张爱玲,她是个通透的女子,他似乎冷眼旁观这闹哄哄的烟火场,唯一能看到她小说里的怜悯的是在倾城之恋里最后的,只是范柳原那些俏皮话再也不对白留苏说了。读起来有一种让人心碎的温柔在里面,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的流眼泪,对我来说,这句话,是我读过最温柔的句子,那么让人安心,又那么让人绝望。 后来我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历史世界,感性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地方。这是一本人的生存历史。 新词扩充认知的容量 词语是一段概括,而我们从一个新词跳到另一个新词,便逐渐的获得我们认知的基石。不断有新词被创造出来,我们不断的从词语去认识世界。这是书的一个好处。 这本书写的是历史的新陈代谢,新出来,旧退去,创造历史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与他们交接相融,而又由于所代表的意识不同,或许是来自他们自己内心的意识,来自代表群体的意识,而与不同的意识产生矛盾。根本上是本体的生存,想要让自己的意识占据更多的利益,有时候是生存的资料,又或者是精神的认同。不同的意识又规划出不同的群体,而不同的意识之间,有共同点,也一定有对立面,从而一定会有矛盾产生的。共同和矛盾是一对双胞胎。 书里从同一平面维度的宽广,囊扩了社会芸芸众生的社会百态,政治,教育,阶层,外交。从各阶层的同一横切面的深度,他们代表的社会意识的利益,观念下产生的矛盾,和矛盾的爆发。广度和深度的分析了矛盾,矛盾的出处和产生的本质,来源于群体利益,或者个人利益,这个准则,放于四海皆可适用。对于在社会和他们和自己处理矛盾的时候,学会看清别人最深切的想要的,他所代表的意识,所代表的利益是什么,这就是分析看清楚一个事情,一个人的本质最重要的一个技巧点。这就是经世致用的一个读书好处。 读一本有大观的历史书,你能脱离自己的视角,站在更宽广的上帝的视角,俯视一个事态。在一件事情上,围绕着各方的势力,他们本质上都是站在自己的群体利益上,想要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我们抛开成见,抛开好坏,单纯从生物性来说,是因为封建社会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已全体的利益,而刚好资本主义是有了力量的一方,所以就当然会是有力量的获得了利益。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角逐,是能明看到的形势,但是很如果各方势力,形势尚不明了,又该从何谈起尼?这时候,在于他们和自己的角逐中,学会看清楚对方,或者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而从这本书里能看到各方的势力,或者是势均力敌,或者是互相牵制,或者是力量悬殊的在同一件事上,是如何代表自己的意识来应对,思考,和角逐,最终在历史上得出的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对于以前我喜欢看的高晓松的节目里说的,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什么,真的觉得这个人只是在说历史故事而已。而没有更深的体会,认知能传达。或许他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学会从矛盾中看清楚本质的能力。 “宋教仁在那个时候,显示出更倔强的政治进取精神,因此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讳者唯宋教仁。”这是出自书里的语句。因为袁世凯最根本想要的复辟帝制。所以他最怕的是宋,反过来,如果我们在当时,我们能看到,在这个关系的矛盾中,袁对宋的态度和恐惧之心,那么就能更容易引导出袁的狼子野心,而革命的果实就不会轻易的被盗取。只是当时的人,还看不出袁共和外衣内的封建帝制梦。 这脱离自己,从多方面去考虑,是发散性的思维,而不是聚拢收缩的。从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中,最后回到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所代表的根本意识,以及他所代表和维护的利益,从而能得到他们的观点,认清他们所做的事,从而了解到这个人的手段,因为人是一个体系,有惰性,和惯性,有时候,很难脱离他们自己的认知。 从社会泛泛而谈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有意无意投入到了某个群体里面,或者属于某一个群体,而每一个人也都无意中代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有时候,你能看到群体的共性。这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一个方法,粗糙却大多人都在用,从广泛来说,以貌取人也算一种概括吧。精度不高,却往往是有共性的。 但是换位思考是一个偶然,是一个多么难的事情。这对于我们处理一些矛盾的时候,更像是一种舍弃自私的对关系的贡献。换位思考,去了解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根本上出发那么看清楚一个人或者更有利于看清楚事态的发展。有据可循,多思考,发散性开阔的思考,处于一种有利的立场。这是读书的一种很功利性的结果,但是,对于好的,对于坏的,我们的大局观都应该看得更开一点。 当然看清楚一个人真正的想要,或许是很了解这个人,或许是有很多社会经验。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学会这个方法,看很多事情,会变得稍微通透一些,只是避免陷入一个自我陶醉的思维误区,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来思考别人,以己度人,这算一个大误区吧。 在动态中观看事态 人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为了斗米或者为了各种自身所观所感累计起来而派生出来的信念去混入这趟混水里面,时代的洪流裹卷着我们的每一个蝼蚁流淌着向前奔去,然后我们被抛弃。 过去的积累,造就的现在,而现在的选择又影响到未来,事态是在一个动态的发展中的,每一刻不是停止在这一刻的,从远古而来,到遥远而去。因果循环。中国近代屈辱的一百年,是追溯到远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思想认知的传统等诸多原因,造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难以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 而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农民自己起来的对抗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到百日维新到八国联军侵华到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华民国到五四运动之后的和新中国的成立,中间经历的人物和时间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所以从一步步的失败到加深到对中国的认识到最后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些都是在历史的动态中发展。所以我们看一件事,要在历史的动态中去看,要分清他们的来源和过去。当然这也是一些主流的分析方法,就如图人物传里面从小时候经历开始叙述。 读书构建认知的框架 对于书呆子这个词的恐惧,一开始来自于童年时父母对我不上不下的成绩露出认为我死读书,交不了朋友的愚笨的厌恶的语气。从那时候开始心里就对于读书,学习有了一种抵抗。或许我从读书里取得一种自己都不认知的愉悦的心情吧,支撑着我现在也依然偶尔会回去看一看书,但同时也对文字的表达产生了一些细微的想法吧。 读书无用论在现在的我看来是多么急躁的心情。这必定是父母传给孩子,而孩子带到学校,所以可见那个时候,的确是很多人都在社会上发了财吧。 但最近我忽然在思考,所谓人的智力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智力是一成不变的吗? 读到书里有用词准确的地方,会心里哔哩的被电一下的感觉,精彩的概括,对人对世界的理解,而对人的理解,又意味着对世界的理解又更加深一步。 “纵使将来过会议员人人皆肩比卢梭,而驾孟德斯鸠,一入袁氏之武力世界中皆成木偶。同他们相比,苏蔓殊流露的是欲说还休的悲凉和酸苦。”书中的语句最后的欲说还休的一词认知到,这样的语句就是悲凉和酸苦。 读历史,是去读历史中的人,从人的本质上来看,或许不论古今,皆是发生在人与利益这个共同体下的同一个体系,当然这样的概括是粗糙的,只是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而英雄沛出,看人的博弈,这是很有趣的地方。好的书,带给我们更宽广,更深刻的认知。好书,可遇不可求。 这是我第一遍读陈旭麓老师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一些个人的感悟,仅仅自己记录下来,以后可以做一个回看。好书值得多看几遍,每次看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不同的体会。 感谢老师的学生和家人,整理出一本这么精彩的书。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