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三国都是演义》 那个男人 三国这个历史时期,精彩绝伦,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你分不清是时势造就英雄,还是英雄造就这个时代,正如歌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如果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王朝的存亡与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为必然,东汉末年的分裂,也是为必然。其一,地主豪强的官位世袭,好多人说不是举孝廉吗?这里需要注意,你家里要是没点东西还真没人举你,这点如同东汉王朝的跗骨之蛆,伴随着他的始终,其二,一个天才的想法,募兵制,还有后来的废史立牧,通俗来说,你家有钱就可以养兵,想砍谁砍谁,兵权在地方,可谓其分裂源头,其三,东汉的皇权不稳,自第四位皇帝刘肇之后,皇帝都是未成年,宫廷里头很热闹,换皇帝如同割韭菜,这三点放在任何朝代都是致命的,东汉没有短命骤亡,却也埋下来了隐患,在东汉中期这隐患已经开始显现,后期为祸无穷,这可以成为贯穿中国历代王朝灭亡的一个课题,而且是每位帝王的必修课:论隐患的发生与国家的灭亡。隐患终究会成为恶疾,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索命,我们的太平道人张角亲手给这个王朝贴上了催命符,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席卷全国,每当有农民起义的时候,都是统治者最痛苦的时候,东汉王朝的统治者痛苦尤甚:地震,水灾,瘟疫,我的钱拿去灾都赈不过来,你这头又给我起义?府库空虚,国家没钱养兵,军队没有战斗力,所以这黄巾起义可谓声势浩大,摧枯拉朽,大有一铲子把东汉王朝这座危楼掘平的势头,暴乱要平定,皇帝的位置还要坐,这么多大小官员要活,宫廷上下为之一震,总有聪明人,说,地方豪强刺史也是我汉臣呐,咱中央干不过,叫他们来帮忙。 地方豪强刺史也不是傻子,仔细一想,国家有难,你不帮忙,你的钱就会成为张角革命的本钱,很多敏锐的人从其中嗅到了权力的味道—拥兵的合法性问题,以前他们的军队叫家兵,私兵,现在国家有难,我的军队替国家卖命,他就冠以国家的名义,于是天下豪强蜂起,四方募兵得三十五万,平乱。我估计,东汉统治者这时漏出了欣慰的笑容,打吧,打吧,等你们钱打没了,兵打没了,天下还是我的。东汉统治者万万没想到,原本的驱虎吞狼之计,确是死了狼,没想到出了一群恶虎。东汉王朝用事实教会我们,用隐患去弥补隐患,终究是后患无穷。这群恶虎蚕食着这个风烛残年的帝国,我有钱,我有兵,我有了权力,为什么要鸟你这个穷朝廷。皇帝这位置我都给你捯饬过来,东汉王朝的皇权已经丧失。 曹操,字孟德,又号阿瞒,现在人都知道,当时的人也都知道,陈寿说他是曹参后人,我想,要追究这段历史,即要对活人负责,也要对死人负责。怎么说呢?曹腾是太监,绝后。后面的儿孙对他来说就是图个乐呵。要说后人,曹腾是,但曹操,他有争议,此处不论。曹腾一代贤宦,威望颇高,参政三十多年,辅佐四位皇帝,深得皇帝信任,封费亭侯,曹嵩没他爹那么廉明,但他积极扩充财力,硬生生靠钱做到太尉这个位置上。经过几十年发展,曹家已然显赫。中间插个闲话儿,他和人家袁绍小时候能玩儿到一块儿去,这是有原因的,门也当来户也对,你会玩儿我比你还会玩儿,年轻的曹操,绝对没有浪费浪荡子的天分,这点不难想象,家里啥都不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又搁在古代,地主的日子都很浮夸何况太尉之子? 何颙和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就好比在你小时候,你老师跟你说,你以后一定能当老板,然后年岁慢慢往上走,你发现,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普通到淹死在人海里。曹操就是曹操,前人未有之,后人也未必会有。二十岁举孝廉入仕,而后在乱世之中,他的才能逐渐凸显,平步青云,可想而知这人的手腕与魄力,机会从来都是有能力有远见的人抓住的,年轻的曹操显然已经拥有这些,但他缺机会,一次让他龙生双翼一飞冲天的机会,此时的汉帝国好比一个垂死的老人,年轻的曹操如同守护在他膝下的孩子。这个老人的心愿很有意思,想多活几年,而这个续命良方,便是曹操。一生东征西讨,灭二袁,伐乌桓,夺荆襄之地,四方来使,可以说东汉王朝最后的尊严,是曹操为其保留的。当然,这是后话。 曹操这人,你要骂他,那是立场问题,看你站在哪边,无非就是人心向汉,还是人心拥曹的问题,东汉王朝垂死,不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就会出现无数个夺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当一个王朝权力的象征,皇帝,成为别人掌中的玩物争夺的对象,那也就意味着这个王朝的权力毫无效力,东汉王朝的覆灭为必然。 如果人心拥曹,曹操打着汉室的旗号去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后人论:雄也,霸也,倘若人心向汉,曹操这就是在窃取汉室权力果实,行自己当皇帝的大梦,后人又有论:大奸,大逆。现在,我们听到了两种极端的声音,赞扬与贬低,赞扬的且不论,骂他的人却忽略了一点,这个皇帝梦,不光曹操在想,其它有资格角逐天下的人也在想,这天下至高的权力,从来都是诱人的东西。乱世之中谁的拳头大,谁能吃的下谁,都是实力决定的。他曹操有实力,有能力,自然看到成天坐在皇位上的皇帝不顺眼,你那四方太平的好日子都是我给你打出来的,凭什么你坐上面,纵然心中不满,曹操也明白,汉室,虽衰,气数未尽。 陈寿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通俗来说,就是这人小时候就很聪明,有很高的政治天赋,这很难得,说明他智商情商都很高,结合其人年纪轻轻就当官,又有极其强大的家庭背景,升官快是为必然。其人癖好口味儿独特,好**妙妇,这个放现在也不难理解,睡别人的老婆就是比睡自己的香,惊奇又刺激。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他应该是对母亲有种特殊的情结。至于为什么,不得其因,不知其果。 曹操的诗文造诣,这里不做学术讨论,我也做不来,他作为建安七子之首,文章风骨自然与众不同,如果你能体会他诗文中的气象,至少你不会一味再去贬低他,脑子里应当不会再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定式,对他的映像应该会有一定的改观,他的诗文慷慨悲凉,豪迈奔放,他的内心,包容四海,气象万千,但奈何谁也逃不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人生至理。 这个传奇人物,我墨尽于此。不再多言。 闲话 荒废了许多岁月,我现在想写点什么,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让自己生活充实些,可能本书中个人的看法与众位不尽相同,也确实应当有所不同,每个人眼中的三国都是不同的,我们求同存异,友好交流,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力求笔墨详实,言之有物,尽我所能给诸位讲一个不一样的三国故事。由于课业繁重加之考证资料,再转而组织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语言,更新会比较慢。从未写过书,说不上兴趣使然,但听说毕业论文字数有要求,我怕平生未写过那么长的文章,故而写之。一来为自己,二来全当讲故事。 算不上小说,谈不上历史,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想法和评述,一些拿不出手的东西,让大家乐呵乐呵。 生意人 既然说三国,我们可以说,分开来讲三国是三个国家的故事,如陈寿《三国志》,十分优秀,可以说就目前我们所认识到的三国历史来讲基本还原史实,如果,合三为一,讲这些国家间的交集,就是冲突部分,例如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十分精彩,拍案叫绝,其它的咱们不说,因为说法太多,怕吵嘴。而我们如今再认识这段历史,应当从社会角度,从人的本位出发,推测那些种种的可能性,也许别人说我不知天高地厚,会驳斥我,抨击我,我只能说,我读书确实不多,学历确实不行,是个普通人,虚心接受读者朋友的看法。如有异议,请在讨论圈骂我,我看到有人在看,哪怕那人在骂我,我也会笑着写下去。 如论刘备的一生,如果是十年前,我会这么说:仁君降世,时运却不济,五年前我会感慨他从落魄流亡,到一方帝王,而如今,我想说,我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刘备可考的资料确实不多,其人也确实是称得上枭雄,我想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抛开演义拥刘贬曹的思想,从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角度出发,尝试解读刘备。可能会有歧义,但我还是要说。 刘备在我心里的形象一天天发生变化,现在,我想我可以尝试着换种说法来形容刘备这个人,用市场经济学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这么说,一,刘备懂得人心的利用价值。二,刘备会很好的从自我包装到推销到售后。三,有贵人相助,却也是个白手起家的典范,拥有一部令人心酸的创业史。 我为什么要用今天的经济理论去解释刘备这个人,我采用了联想法,可能有些胡来,但想法新颖,有些趣味: 来看看刘备小时候做什么。演义与三国志的意见达成高度一致——这个人就是卖草鞋的。妥妥的生意人。但是三国志有个值得推敲的地方,我们可以拿出来说一下,因为有意思,《三国志——先主传第二》说,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我估摸着这人不是在造娃,就是在造娃的路上,《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有子百二十人,一百二十人。我们算一笔帐,我们的这位仁兄15岁开始有10个15岁的妃子,16岁就有10个孕期的妃子,可哥儿们憋的难受啊,一眼看过去妃子都大了肚子不能上班,于是刘胜他又纳了10个妃子,士兵要休息,妃子要轮换,20个妃子轮着来,娃儿长到一岁就丢给奶妈,如此操作需要12年,这是假设他的妃子在20人的情况下,可能实际时间比这个还要长,考虑到武帝时期的削藩手段实在高明,层层分封,刘胜那一亩三分地,每多一个儿子,就从他刘胜手里分走一块地,一百二十个子女,如果男女五五开,分到最后,刘胜剩下的东西,除去宫里开销,雇佣下人,给娃买奶粉,他很可能养不起20个老婆,在他有限的52年里(还能活这么久,人间奇迹),尽可能为皇室开支散叶,实属劳苦功高。不得不承认,刘胜将一个人的生育能力发挥到极致,是否有一个后人叫刘备,我们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纵然皇家笔手将宗谱录的如何详实,我们不排除西汉末年因战乱导致宗谱遗失,东汉初年重修的可能,宗谱重修的时候人家嫌麻烦,看你几百个儿子压根没认真录。再有,刘备建国,称汉,死后又被追封为汉昭烈帝,后人却称蜀或蜀汉,有人说叫历史汉的王朝太多啦,大家方便区分,所以这么叫,有这个可能性,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后人对蜀作为汉室正统的延续,持有怀疑态度。 再者,陈寿说及刘备身份,祖父刘雄,父亲刘弘,世代担任地方官,按照封建王朝的定理,末代皇朝,必须是从上贪到下,不是每个末代王朝都有一个海瑞,况且桓.灵二帝很有想法,把朝廷上下搞的乌烟瘴气,地方官儿怎么可能苦了自己,再差也不至于让自己的家人为吃穿发愁,随后陈寿先生笔锋一转:“先主少孤,与母织席贩履为业。”巧妙的避开了先主的那位当官的父亲,直接挂钩到了母亲,我差点以为刘备是私生子,而后无史可查刘雄死于何年月,只知道刘备的家道中落于武帝元狩六年。此处疑点重重,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我认为,刘备的皇室身份,有水分。但不排除为真的可能性,有了这个镶了金的身份,我反而更觉得刘备他像个商人,把自个儿当非卖品包装的花里胡哨,想推销自己又表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 刘备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就地招标,自然有很多人投资,诸如财主张世平,苏双等投机分子,此时的刘备,已经具备了初步逐鹿天下的资本,可没想到他的对手是地狱级的,他输的裤衩都不剩,后来他发现,曹操有地,袁绍有兵,袁术有钱,孙坚能打,他刘备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于是刘备把民心当做最后的依仗,反复对手下要强调爱民,爱民是让手下学会重视天下的舆论作用,并不需要付出养民惠民的实际行动,就能得到诸侯的好评。 刘备的前半生被打的像丧家犬,没钱,没兵,流亡再流亡。如果百姓再不支持刘备创业那他岂不是要滚回家卖草鞋?国家丧乱之期爱民,以求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显然是扯张虎皮做大旗,细想一下,天下不安,民心何安?且不管人心如何,刘备逐渐从默默无闻,到有了名声,再配上汉室后裔打造出了救困扶危汉室传人这块金字招牌! 我也不否认刘备具有爱民如子,兼济天下的胸怀,可能有人说了,你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我头都晕了,你到底想说什么!我想说,我在分享,我在分析。好,下面回到商人立场: 作为一个商人,刘备用自己的性命在和这纷乱的天下间做交易,输了草鞋没得卖,命赔进去,最坏也不过如此,赢了啥都有,天下人穿多大码草鞋他刘备说了算,有人问,不能选择旁观吗?不能,每一个有理想有野心的人,都不会选择在群雄并起的情况下,选择默默无闻,他们绝不甘心被时代的车轮一碾而过。曹操如此,刘备如此。刘备知道自己本钱小,和大户人家玩儿不起,但是他慧眼如炬,发现了民心是天下浪潮,于是一个新的世界向他打开。 如果将刘备的人才集团比做企业。那么他的日常应当如下: 在日常被别人打的像过街老鼠之余,我们的刘备刘老板,不仅懂得如何用自已的金子招牌招揽打工仔,也很懂得打工仔的郁闷心情,工作之余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并表示我们的未来并不是泡沫,只要我们一起携手努力,一定可以搞垮曹氏集团,到时候大家就不用吃死工资了,直接搞股份制。员工一听,咱们跟了个好老板,瞬间鼻涕一把泪一把,说刘老板有这么崇高的理想,我们打工的怎么可以没有一点思想觉悟,并紧紧的握住刘老板的手表示自己一定加班加点超额完成任务,刘老板得意的看着这群为自己忙碌的人,心里默念了句:枯燥。 刘备在他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中,所幸有两个生死与共的患难兄弟,关羽,张飞。此二人将于后文刻画。我褒扬他们之间的情义,三人成众,何惧患难!这份真情,千古流传! ps:没有玷污辱篾的意思,大家笑一笑就好,不满意,我可以重写 确实,我是个俗人,从俗人角度看东西。即使再高贵,也不免落了俗,看官全当故事看,笑一笑就好。 孙权回忆录 公元184年,也就是中平元年,那年的我……两岁,那年真的不太平,张角起兵反叛朝廷,为了躲避战火,父亲将我和家人安置在寿春。朱隽向朝廷上了奏表,奏请我父亲担任佐军司马。由于我父亲作战神勇,给朝廷帮了很大的忙,很快朱隽又将父亲的功绩上报朝廷,父亲荣升别部司马。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一同命归黄泉,董卓掌朝中大权,天下虽无战事,世人皆说董卓祸乱朝纲,为害宫廷,父亲非常后悔:当年张温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杀掉董卓。此时,父亲已官至议郎,领长沙太守。 也就在中平六年,天下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父亲也在其中,不过他先做了两件事,杀了荆州刺史,杀了南阳太守,原因不得而知,而后与袁术联手,集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初平二年,战事起,一向能征惯战的父亲险死,若非董卓兵追了一路祖茂,父亲可能就回不来了,当董卓被父亲打出洛阳的时候。那时的我真的认为,父亲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可一切来的太突然,初平三年,父亲讨伐刘表,大胜,追击黄祖的途中身中暗箭不治而亡,我们孙家因此和黄祖结仇,而那些老部下也都暂时依附了袁术,父亲的经营随着身死,毁于一旦。这年,我十岁。 (陈寿: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 我还有个哥哥,孙策。父亲死后一直在为袁术办事,兴平二年,哥哥征得袁术同意,以曲阿(因为父亲葬在此处)为据点,扫平了扬州,会稽,吴郡,在我心中,哥哥与父亲,都是一等一神勇,当袁术称帝时,天下震惊,我觉得这人是个傻子,可能哥哥也这么认为,同年,哥哥与袁术决裂,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这五年之间,哥哥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统一了江东。此时的我,十八岁,哥哥二十六岁。我们还这么年轻,坐拥偌大的江东,我们兄弟二人会有美好的未来。不想,建安五年,四月,哥哥围猎遇刺,五月,不治而亡。 似乎这一切都是命运安排,哥哥十八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统一江东的重任,在我十八岁时,从哥哥手中接过来他打下的整个的江东,哥哥自己却撒手人寰。我拥有了江东应该怎么做?这是横亘在我心中最大的问题,往昔,哥哥与父亲就是两座大山,为我遮风挡雨,可他们突然就崩塌了,现在只剩我一人独活于世,我并不想要这江东,更不愿意独自面对这乱世,我只想有父亲与哥哥,有一个完整的家。 但是我现在来不及感伤,因为我知道,我将面临一个比悼念亲人更为重要的事情——我要守住父兄之血换来的江东,然而实际上,我可能守不住父兄留下的基业。我知道江东各地的臣服只是暂时的,他们惧怕哥哥的威名,他们怕哥哥的兵锋会把他们扫灭,他们不惧怕我孙权,我只是一个活在他们萌阴下的少年,随着哥哥的横死,江东各地,异动已起。有私自暗通曹操的,有宗室之人想夺我位置的,有山贼暴动,还有那些太守站位出现动摇,现实总是很残酷,屋漏也总是会逢连夜雨。 我没有父亲那么神勇无双,也不像哥哥那么能征善战,我才十八岁,没有经历过血的洗礼,我没有能让他们畏惧我的资本。所谓的天资聪颖,此刻毫无用处。但是我有孙氏一脉的血性骨气,我要从悲伤与无助中走出来,建立一个崭新的江东。 曹操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上表奏请,任命我为会稽太守,我想他的真实目的最少有两个,一来,无非就是欺我年幼,想让我承他的人情为其所用,兵不血刃,取得江东六郡,他太不了解我了。二来,就是让那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更加不满,让江东乱起来,但我还是要感谢他,正因为有了他的这道奏表,我与哥哥之间有了官方的权力交接,管理江东诸事,更加的名正言顺。 哥哥临终前将我委托于周瑜和张昭,在那个夜晚,一番交谈以后,他们觉得能和我共成大事,甘心服事于我,我于困境之中得此助力,实在是幸运。于是我奉张昭为师傅,拜周瑜为大都督,顺便封哥哥的一班老部下为将。我们勠力同心,齐治江东,我杀掉了通曹的人,又分派将领平定各郡叛乱,招抚山贼。做完这些,我收拾了我的仇人,黄祖,他是江夏太守,当年攻打荆州时就是他的部下射杀了我的父亲,他真的十分令人厌恶,我收拾了他三次,才收拾彻底,哥哥打下了江东六郡,完成父亲的心愿,而我,手刃杀父仇人,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做完了这些,江东又恢复了安宁,而我,成为了名副其实江东之主。 一晃许八年过去了,往昔历历在目。 现在的江东今非昔比,我也今非昔比,我我和江东所面临的,也今非昔比。或许是生活平静太久了,平静到无法再平静下去。 曹操收服荆州刘琮,从江零出发,顺江而下,誓灭江东。此刻,他的战船排满了江面,就在我的对面,我观望他的兵马,分外雄壮,兵器,战船全是崭新的。显然做过充足的准备。他这人怎么不知足呢,天下州郡,他一个人占了四个!他此行的阵仗就是过来把我孙家从江东赶尽杀绝!我绝不会束手就擒! 我对着隔岸的曹军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而后拔剑摇指。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