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深山秘宝》 第一章姥爷当兵 东北的大山里藏着许多珍宝,俗话说得好,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在大山里有着数不尽的动物,如果你在山里穿行,你能看到身后有跟着你走的野鸡,野兔只有你到了跟前才会跑开。 同样,在东北的大山里也藏有许多什么莫测的传说,深山处的千年古墓,巍峨瑰丽的长白山,神秘莫测的深山洞窟,还有各种灵异传送…… 我叫张灵川,家在辽宁的农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辛辛苦苦熬了四年,工作还是没有着落,一天,我正颓废的躺在出租屋里,想着怎么投简历,怎么找工作,一阵电话铃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一看电话显示的是我老妈打来的,刚接起电话,老妈就说:“工作找的怎么样了”。我如实的将我现在的状况告诉老妈,老妈说:“回来吧,你二叔在钢厂给你找了一个设计员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你先干着”。 我内心是不想回去,在大城市四年了,习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是现在迫于生活压力,带着满心的无奈,我就这样回到了我们镇上。由于需要办理入职手续,公司通知一个月后到厂里报到,我一看事情都办完了,这一个月除了带着也没事可做,那就回家等着一个月后上班吧。 一晃几天过去了,这天,我在家百无聊赖,都呆了这么多天了,心想再待下去身体就快生锈了,于是准备去姥姥家看看姥姥,由于姥爷去世的早,姥姥和舅舅住在一起,小时候我就喜欢听姥姥讲故事,放假时候总喜欢缠着姥姥让她给我讲故事,像什么土匪下山,什么狐仙送药,现在想起来还是特别有意思。 之前听姥姥说,我姥爷以前也参过军,只不过是国民党,当时正是打辽沈战役时候,国民党到处抓壮丁,姥爷那时候正年轻,家里人怕把他带走,就让姥姥把他藏地窖里,把地窖门用浮土盖上,要是不仔细看真就发现不了。当时正值腊月,天气冷的要命,烧开的水拿到外面瞬间就被冻成冰坨,地窖是这里唯一储存冬菜的地方,姥姥害怕姥爷在地窖闷坏了,就在墙角开了一个和地窖相连的通气孔。 半夜,一阵敲门声将姥姥一家惊醒,一开门,五六个当兵的就闯了进来,领队的是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国字脸,皮肤黝黑,一口唐山口音,进屋就问:“你家男的哪去了,赶紧让他出来,我们在**都查过了”。姥姥谎称姥爷出远门了,不在家。 几个士兵在院子里一顿找也没找到,正打算走,领队的长官忽然往墙角一撇,墙角冒出一股烟,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姥爷以为半夜不会有人搜查,也没有注意到外面的动静,在地窖里呆的实在没意思,于是就叼起烟袋抽起了烟,这一抽不要紧,烟顺着气孔飘到外面,正赶上领队的向这边看,一下就发现地下有人,逼着姥姥打开了地窖。听姥姥说,姥爷走的时候是被人架着走的,那个领队的看到姥爷就是一顿打,把姥爷门牙都打掉一颗。 家里没了男人,姥姥就得一个人扛起整个家,从早忙到晚,那时候在农村,不光要照顾自己的家,还得伺候公婆,惹得公婆不高兴,说动手打人就打人。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一天,姥姥正在院子纳鞋底,突然进来一个人,姥姥吓了一跳,刚开口喊人,突然听到那个人说了一句“败家娘们,喊什么喊,我回来”。原来是姥爷回来了,姥姥顿时一喜,忙把姥爷拽进屋里,姥爷狼吞虎咽的吃了顿饭,看样子是真饿坏了,饭碗都舔得干干净净,就差把手吃了。 姥姥见姥爷回来了,就问起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仗是不是打完了,姥爷说没有,他是从前线跑回来的。 原来当时正是打辽沈战役,解放军重兵包围了锦州,切断了锦州的所有补给线路,国民党这边没有增援和补给,可以说是弹尽粮绝,当官的每天吃香的喝辣的,他们这些当兵的就只有挨饿的份,很多人都在半夜偷偷跑出去,看清形势的都投向解放军了,一些看不清形势的,就像我姥爷,就偷偷跑回了家。一路上不敢在大道走,都是翻山越岭,遇见村庄就要点吃的,遇不见就饿着,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走了大半个月。 我们那有个老坟圈子,以前我们村死人都往那埋,据老人说,那里半夜会有女人笑声,特别吓人。姥爷是从山上回来的,正好路过这个坟地,当时姥爷也是真的饿受不了了,眼看马上就到家了,如果再绕别的地方,还得再走一天,于是一咬牙,就从坟地里穿了过去。从锦州整整走了半个月,终于到家了,姥爷吃完饭,心一放松,就倒到炕上大睡起来。 第二章夜半异起 没想到姥爷这一觉竟然睡到了第二天的中午,一觉醒来就感觉浑身没有力气,头昏脑涨,想要爬起来下地,竟然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感觉到不对劲,姥爷就大喊姥姥,让姥姥赶紧给他拿药。 姥爷是从前线偷跑回来的,担心别人发现,也没敢让姥姥找大夫,就吃了点药然后继续休息,可是一直等到半夜也不见好转,竟然开始发起烧,胡言乱语起来,这可把姥姥吓坏了。那时候村里有看香的,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看事解厄的,大家到把他叫麻婆,麻婆是村里唯一的神婆,早年间因为起疹子,家里没钱看病,结果好了以后落下满脸麻子,所以大家都叫她麻婆。因为满脸麻子,没有谁愿意娶她,到现在还是孤身一人,平时靠着邻里街坊帮衬过活,姥姥平时也没少帮衬她。看到姥爷这种情况,姥姥也不管是不是半夜,穿起棉袄就朝麻婆家走去,风风火火的把麻婆家门敲开,也没来得及说什么事,拽着麻婆就往家里走,二月天春寒料峭,麻婆一看这是有急事,也没说话两个人就一路往家疾走。 刚到院子,麻婆就说:“你家是有人惹了不干净的东西了,被没脸子缠上了,幸好我来的早,要是再晚一会,你家这位就真跟没脸子走了”。没脸子是东北这边的说法,就是阴魂一类的邪物,老一辈的人常说,横死的人怨气重,死后无法直接投胎,需要有大智慧或得道的大师超度,才能顺利投胎,不然就需要在世间游荡,整日饱受横死之苦,只有怨气消散,才能投胎转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需要找个替身,让替身代替自己受苦,自己就可以投胎,但是由于这种办法过于阴毒,即使投胎也只能是畜生一类,不可能为人。但为了不受每日横死之苦,没脸子往往会找替身,尽快投胎。 半夜十二点是阴阳交汇时候,这个时候阴阳相冲,阴阳两气会形成通往冥界边缘的通道,正是没脸子找替身的最佳时候,正所谓阴阳相汇出极地,夜半三更别出门。姥姥一听麻婆的话,当即吓了一跳,这家里的顶梁柱刚回来,不能就这么在倒下啊,于是就拜托麻婆一定要帮帮姥爷。 麻婆一进屋,看到姥爷躺在炕上,浑身打摆子,就让姥姥赶紧找根红绳,姥姥不明所以,反正现在是死马当活马医,麻婆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完了,于是找来一段织毛衣的红毛线,麻婆找了个碗,倒上一碗清水,用红线把姥爷的左手食指绑住,食指因为充血很快红的发紫,麻婆把姥爷食指拿到碗上面,从线盒里找出一根针,用针将姥爷手指挑破,一股暗紫色的血从姥爷手指喷了出来,全部落到盛有清水的碗里,正当这时,屋里仿佛突然置身在三九天的雪地里一样,把人冻得一哆嗦,这种感觉一闪而逝,姥姥看了一眼麻婆,麻婆还在帮姥爷挤着手指的血,仿佛没有一点感觉一样。 说来也是神奇,姥爷在挑破手指后,不一会就不打摆子了,但是还是发着高烧。麻婆让姥姥端着碗,在碗里放了点米,说是就算供奉了,带着姥姥就到了外面的十字路口,让姥姥将碗里的水和米都倒在十字路口,麻婆嘴里还念念叨叨,姥姥那时候及害怕又担心姥爷,也没顾得上听麻婆嘴里说的是什么,只想着赶紧回去看看姥爷怎么样了。 做完这些事之后,麻婆也没回姥姥家,毕竟已经很晚了,但是临走时一再嘱咐姥姥回去后,碗要倒扣在在门口,等天亮了再拿回去,防止没脸子再半路折回去,要是再出意外,她也没有把握能治好了,如果姥爷一直发烧,就用糯米给姥爷搓身子,能降温驱邪,姥姥连连点头称是。 这一夜,姥姥也没心思睡觉,担心姥爷再出问题,就这样挨到了天亮,自从麻婆送走没脸子以后,姥爷真就没再胡言乱语,整宿睡得都很香,半夜姥姥按照麻婆所说,用糯米给姥爷搓了两遍身子,等到了第二天早上,烧就退了,人也能下地了。 姥姥和姥爷说起昨天晚上的事情,两个人都唏嘘不易,姥爷回想起一路从锦州回来,也就是前天为了走近路从坟地穿了过来,其余也没有什么机会招惹不干净的东西,就是在穿坟地的时候,感觉有人在后面叫他,姥爷就回头看了看,发现什么人也没有。现在回想起来,估计就是那个时候惹上了不干净的东西。 第四章奇文赏析 等姥爷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大黑,姥爷从怀里掏出两本书并将今天遇到山洞的事和姥姥描述了一下,都是从动荡年代走过来的,姥爷猜想应该是**时候,为了防止红卫兵破四旧,将两本书毁掉,于是这书的主人才将两本书籍包好藏到山洞里。过了这么久没人将书取走,可能是书的主人没有熬过那段悲催的时间,毕竟在那段时间死的人确实太多了。 《疑难杂病论》讲述的是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和治疗方法,翻开蓝色书皮,首页赫然用毛笔写着一句诗,“勿到它处寻妙药,须知此书有奇方”。书中全部都是利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的病例。书中详细介绍了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其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难经》中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并且书中还详细描绘了人体周身的经络和穴位图,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每条经络和每个穴位对身体的影响,详记经络和穴位是学习中医治疗的重要基础。西医讲究治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讲究治本,寻根溯源,从疾病根本上入手,所以很多时候用西医治好的病症会反复发作。但是相对比而言,西医的治疗手段见效快,可以使用药物有效作用在患处,在短时间内将患处病患清除。而中医则靠养,通过针灸加以药物辅助,从根本上调养身体,调理紊乱的经络系统。 姥爷仔细翻看着医书,里面记录了很多疑难病症,有的听说过,有的却闻所未闻,这本书里的治疗方法是否有效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是看书的前一任主人这般小心的收藏,想来书里的内容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 姥爷大致翻看了一下医书,看到书里除了介绍治病救人的方法外没有其它内容,就把书收起来放在一边,拿起了那本《观风探水》来,这本书想对比医书而言,整体较为古朴破旧,应该比医书成书早很久,泛黄的书皮上用繁体写着观山探水四个字,首页则是一段关于风水的介绍。"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是晋代郭璞的《葬经》里的一段话,介绍了风水原理和选择风水佳地的方法,郭璞是东晋阴阳术数方面的大家,曾习得《青囊中书》,能够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葬经》则是郭璞在风水方面的重要代表作,全书不足两万字,确系统的阐述了风水理论,可谓风水文化之宗。 中国自古就有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一说,认为人死后如果能够选择一处上佳吉穴葬下,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繁盛。一些帝王更是希望把自己的江山传至万世,生前就会派遣风水术师到全国各地寻找龙脉,已达到死后能够荫及子孙的目的。所谓龙脉,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各朝各代都认为昆仑山是万山之祖,万龙之源。但想要真正找到一处龙脉佳穴可谓难是加难,曾有三年寻龙,十年点穴之说,依山势而定吉凶更是需要在风水方面有很大的造诣。《撼龙经》有云:“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 《观风探水》中均是介绍观星望斗,审气理脉,寻龙点穴之法,全篇分八章暗合八荒之数,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篇,详细描写了星斗、河流、山形、山势、藏风、聚气、脉理、聚水对于风水的影响,全篇文字生僻,隐晦难懂,甚是玄奥,仔细想来,能够写出这样的奇书,书的作者应该称得上是风水大家,遗憾的是姥爷翻遍了整本书,都没有出现作者的名字。 姥爷见这《观风探水》虽然玄奥,但是平时却也用不到,还没有那本医书有用,索性就将它收了起来,把医书留在外面闲来无事时翻看几页,在那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没有电视,平常人家连书都很少,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几个人凑到一起边晒太阳边聊天打屁,能看得起书的都算是高门大户了。 姥爷没事时就看看书里的内容,慢慢的竟把书里的内容看完了,虽然不能全都看懂,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能够理解,只不过令人尴尬的是,书里讲的全是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平时的头疼脑热的治疗却只字未提,也不知是写书的人太过自负还是其他原因,仿佛认为只有这些记录在内的病症才算得有流传下去的价值,平时的小病根本没放在眼里。这就让姥爷空有治病救人的心,而疑难杂症却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遇到的。 一转眼就快过年了,东北过年需要赶大集准备年货,俗话说得好“二十七赶大集”,平时集市是五天开一次,大家赶集买些生活所需的用品,现在年关将至,为了方便大家准备年货,集市每天都会开,卖春联的,卖菜的,卖糕点的……应有尽有,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着驴车到集市买卖交易,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让人来人往的集市热闹非凡。 第五章姥爷救人 姥爷赶着驴车到集上准备过年的年货,刚把驴车停下来,就看到卖对联的地摊边上围着一群人,看样子应该不是采办年货的,出于好奇,姥爷也凑了过去,近前一看,原来是卖对联的老板不知道什么原因倒地不起,嘴里还吐着白沫,在那个汽车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去看病都是自己坐车,医院根本没有救护车。地摊周围着一群人,七嘴八舌的东一句西一句,谁也不敢上前,老板娘急的团团转,求大家想个办法救救她丈夫。 姥爷俯下身子,仔细查看了一下那个老板的脸色,老板脸色发青,眼白上翻,听喘息声像是只有呼气没有吸气,看样子应该是痰将嗓子堵塞了,导致气息不畅,以至于大脑缺氧。现在唯一的救治办法就是需要让患者尽快将痰吐出来,呼吸顺畅了,人自然也就没事了,可是现在人都昏迷了,根本没办法把痰吐出来,只能用东西催吐,利用呕吐把嗓子里的痰冲出来。 姥爷记得《疑难杂病论》书中写过,水烟袋里的水有催吐的作用,可是现在基本都抽旱烟,哪还有水烟袋啊,这个时候也只有死马当活马医,于是姥爷向周围喊了起来“谁有水烟袋”,恰巧有一个七十多岁头发花白的大爷,他一辈子抽惯了水烟袋,听说能救人,二话没说就把烟袋递了过去。姥爷于是从他那里接过水烟袋,将烟袋里的水倒出几滴,掰开老板的嘴,用手指滴在老板的嘴里,说来也神奇,过了几分钟,只见老板浑身抖动,姥爷赶紧将他翻过身来,腹部搭在姥爷的大腿上,只见一股褐色粘痰从老板嘴里喷出,吐在了地上,老板吐出粘痰后依旧呕吐不止,只将胃里的东西全部吐出方才停止,扶着老板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渐渐地看到老板气息恢复正常,脸上的青紫色也已经褪去,姥爷方才放心。 老板也知道自己刚才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要不是姥爷,估计现在早就去阎王那卖对联了,哪还能这样好好的在这里坐着啊,夫妻二人对姥爷是千恩万谢,周围围观的人看到姥爷把人救活了,也是对姥爷敬佩不已。姥爷会医术这件事在集上不胫而走,都说姥爷能够让人起死回生,更有甚者,说姥爷是华佗在世,扁鹊复生,能活死人肉白骨,姥爷对此也无可奈何。 从那以后,十里八乡的人有什么疑难杂症都会过来让老爷看,姥爷这个人向来很正直,如果不能治好或不会医治,也不会欺瞒他们,都是乡里乡亲,大家也都不容易,如果能治好,就收少量药费,毕竟姥爷家里也没有余钱。渐渐地,姥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毕竟姥爷不是正式学医的医生,只能算是半路出家的赤脚医生,对此姥姥是不同意姥爷行医治病的,这可是攸关性命的大事,一旦出错,谁都担不起责任。 只是姥爷坚持行医,他不想让《疑难杂病论》里的治病良方遗失在时间的尘埃里,他总说,治病不仅仅是救一个人,可能会让一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在姥爷行医的这些时间里,一直小心谨慎,人命大于天,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姥爷治疗过的病人有很多,大多数都是家里贫困,没有钱去医院的,姥爷也不会因为钱少就不治病,这让姥爷的口碑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一直被人称赞。俗话说的好,能医不自医,令人好笑的是姥爷治好了很多人的顽疾,但是到死也不能把自己的驼背治好,不知道这会不会成为姥爷一生的遗憾呢。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家里没有人对此感兴趣,舅舅一直在外面打工,老妈和几个阿姨也没人愿意学医,姥爷的一身本事在姥爷死后也就失传了。听老妈讲,在姥爷临终之前,让舅舅把那本《疑难杂病论》给县医院的刘院长,说是之前和刘院长说好的,权当是做贡献了。县医院是我们那里最大的医院了,早年姥爷行医时,和医院的刘院长有过交流,刘院长一直对这本《疑难杂病论》很是在意,原本姥爷想让舅舅继承这本书和他的本事,无奈舅舅根本对这方面没有兴趣,自此以后,那本《疑难杂病论》就贡献给了医院,听说当时县医院还特意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专门学习这本医书,就连省里的专家教授都来参加了,为此县里还特意发个舅舅五百元奖金,而那本医术的原本一直在县医院的展览室留存。 也不知道姥爷是忘记了还是故意没做处理,《观风探水》这本书一直放在盒子里收着,大概姥爷觉得就算把这本书捐献了也没人会要,书里的内容隐晦难懂,搞不好还得被别人说是封建迷信。所以这本书一直放在柜子上的盒子里,舅舅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一直认为这本书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原本想把这本书烧掉,只是念着这是姥爷留下的遗物,也一直留在盒子里。小时候我总喜欢往舅舅那里跑听姥姥给我讲故事,无聊了就东翻西翻,看到盒子里有本书就拿出来翻看,书里都是繁体字,我一个字也不认识。 渐渐地,我上了小学,那时候每个上学的学生都要求买一本《新华字典》,红蓝相间的封面我至今都忘不了,老师教我们学习用汉语拼音和偏旁部首查生字,放学回家或者周末的时候,我总喜欢待在舅舅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用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查《观风探水》里的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 《观风探水》的字数不是很多,共计八章,每张四页,总共加起来也就四千字左右,当我上到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全了书中的所有的字,因为看的遍数多了,竟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全部背了下来。老师讲课时经常说,背诵课文要理解着背,我这纯属熟能生巧,虽然把内容全都背了下来,但是书里说的意思却一点儿也理解不了,只道是比别人多认识几个字,多背了一段书而已。 第六章入山寻宝 今天正好闲来无事,到舅舅家去看姥姥,姥姥现在年纪大了,耳聋眼花,典型的老年人的症状,但是见到我依旧很高兴,唠叨着“小川啊,什么时候搞对象啊,小川啊,我和你这么大,你大姨都能干活了……”。诸如此类,大概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围在身边,你一句她一句,真是不胜其烦而你又无可奈何。 和姥姥聊了一会儿天,姥姥就休息去了,姥姥已经八十多岁了,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觉有点多很正常,没办法,年纪大了,身体的各种机能都下降了。姥姥现在能够保持大脑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 随手拿起柜子上的《观风探水》,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相比于原来更加古旧了,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书中的内容还清晰的浮现脑海,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我看到舅舅家也没人愿意看这本书,我就找到舅舅,“舅舅,这本《观风探水》我看你们也不看,我正好现在在家也没事做,我就拿走了”。舅舅笑着说:“没想到你一个大学毕业生竟然喜欢这种书,反正放在那里也占地方,你就拿走吧,但是别弄丢了,这可是你姥爷的遗物”。听到舅舅这么说,我非常高兴,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都是一种传承,这些遗留下的古籍不都是封建残余的糟粕,更多的是古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智慧。 趁着还有一些时间才能上班,我就每天拿出书仔细研究书里的内容,晦涩难懂的内容让我大脑都要停止运转了,农村的夜晚和城里不同,城里灯红酒绿,在城里的夜晚,根本看不到这漫天星辰,而在农村,你可以看到星移斗转,三甲相连,紫微闪现……,真是让人陶醉在这星光之下。这《观风探水》的观星一章太过玄妙,若非大才之人真的难以理解,我现在不过是初窥门径,连星斗都没有找全,更何况是观星寻龙了。但凡龙脉所处,真龙隐没,一行千里或数千里,一路迎送随从之龙,峰峦秀拔雄耸,有如大将军出征,皇王出巡,一路士众拥从,旌旗遮护,个个随从,威风凛凛,赫赫可观。下对应山川,延绵千里,上对应星辰,耀横九州。 我家地处辽宁西南部的凌源,为辽宁、河北、内蒙古的三省交界地带,这里是红山文化发源地,这里山地丘陵居多,灌溉不易,而且交通很不发达,我们村子处于三山包围之中,仅有一条土路通到公路上,从我家到公路需要走四公里,每到雨雪时候,道路都会泥泞不堪,出行特别不便。村子周围都是小山,连绵不断,传说清朝时期,有一身着蓝色道袍的道士路过我们这里,看到连绵起伏的小山后也是一惊,说我们这里的山有龙形却无龙势,龙尾残缺,若非龙气外泄,居于此地必定不得安宁。这个传说我小时候就听说过,我们村的山形确实符合龙脉特点,只不过山过于矮小,顶多算一条小龙,而且龙尾部裂开了一道山缝,听说是早年间地震形成的,这大概也就是术师说的残龙的原因了。山虽有形,但却过于矮小,难以形成巍峨之势,这种地脉在我们这里已经是极好的了,只不过也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人会葬在这里,而且道士所说的龙气外泄,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根据我这几天对于《观风探水》的研究,若无法阵镇压或者人为改造,地脉之气一旦形成,很难自己改变,大道龙形,百变而不改其源,龙气一旦外泄,若不及时镇压,很容易形成怨龙毒,而且四散的龙气会招来很多山精野怪。这些情况从没在我们村子出现过,因此我认为应该是道士在骗我们。 也是出于好奇,趁着现在天气尚早,我准备去上看看,如果真是吉脉说不定有达官贵人的古墓。都是《鬼吹灯》害的,度过这本小说后,总是对盗墓念念不忘,想我一个大好青年,祖国的未来希望,现在竟想着盗墓摸金,真是汗颜啊。反正也是在家闲着,权当是出去散散心了,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真的还没有好好看过这里的风景呢。 说干就干,我和老妈说了一声,穿了长裤和外套就出去了,东北的夏天虽然很热,但是没有南方那种潮湿闷热的感觉,就像东北的人一样,很率真爽直,说话做事从来不会拐弯抹角,记得以前一个大学同学比较南方人和东北人的差别,他说如果评价一个人的外貌,如果不好看的话,东北人会说他很难看,而南方人则会说他不是很漂亮。从两句话里我们就能看出想对比而言,南方人好复杂啊。不过说话的艺术还是值得学习的,有可能率真的性格会伤害到别人,更多时候,说话应该委婉。 出了门之后,我沿着小路一路向山上走去,小路两边蒿草非常茂密,如果不穿长裤,很容易把腿划破,山坡上是大大小小的碎石,只不过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很多都已经风化了,如果不注意脚下,很容易踩空摔倒,而且很多时候掀开石板下面都会有几只蝎子,得小心不能被蛰到,虽然这里的蝎子毒性不是很大,最多就是蛰到的地方肿几天,不会像云南那边有致命危险,不过多注意一下,免得受几天苦。我手里拿着从山下捡来的木棍,敲打着两边的蒿草,这叫打草惊蛇,我们这里夏天常常有蛇会趴在石板上晒鳞,漆黑的身躯盘在石板上,虽说大多数的蛇是没有毒的,但是也是十分吓人的,用木棍敲打蒿草,蛇听到动静就会跑开。夏天的山间草丛很喧闹,到处是蝉的叫声,偶尔会有几只野鸡,野兔受到惊吓跑开,与车水马龙的喧嚣的城市对比起来,给人的感觉则显得格外的安逸,用四川的话将就是很巴适。 第七章巨大发现 一路悠闲的走到了山顶,站在山顶向下看去,整个村子都显得那么渺小,真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整个村庄建在山脚的高地处,能够防止暴雨或者洪水袭来冲毁村庄,房屋错落有致,这里的房子均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这样能够接受更长时间的光照,同时还能阻挡北风。山前是一条已经干涸的河道,从深深的沟壑中可以看出以前水量应该很大,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会天不亮就起来,大家一起沿着上山的小路来到山腰处,那里有处泉眼,一年四季都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泉水特别甘甜,用泉水洗脸据说能够洗去一年的疾病,然后大家会沿着小路上到山顶,山顶这里有一个洞穴,我们都叫它“老虎洞”,我们这里根本没有老虎,大家也不知道这个山洞是怎么形成的,有人叫老虎洞,大家也就跟着叫了,之前有过孩子好奇,沿着山洞爬了进去,据说爬到一半就听到里面有恐怖的声音,吓得他赶紧退了回来,回家后还生了一场大病,这件事在我们村子传开后,就再也没人进去过了。端午的那天,我们会在山顶停留一会,拔一些艾蒿,这是我们的习俗,端午节的艾蒿能够祛瘟治病,回家后把艾蒿晾干收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用热水泡开。 看着周围的群山和那条干涸的河道,俗语有云,山管人丁水管财,这里的地形依若依书中所言,以青山为靠,以水流为辅,面东建墓,当可是上吉之穴,而山腰的泉眼天然形成金井恰为点睛之笔,倘若真有大墓,必在泉眼附近无疑。但是泉眼周围什么都没有,即使真的有墓我也没法进去,想到此处不禁感到遗憾。看到山顶的老虎洞心想,反正都上来了,还不如进去看看,正好能够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于是,我朝着老虎洞走去。 老虎洞是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小山洞,如果想要进去就需要匍匐着爬进去,洞口处是一些碎石,活脱脱一个盗洞模样,只可惜这里是山顶,到处都是石头,这要是盗洞的话,那得花费多少时间啊。想到这里我就弯着腰,匍匐着爬了进去。洞里没有想象的那么阴寒,但是相对于外面气温肯定略低一些,在洞里行进,迎面仿佛有凉风吹在脸上,给人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而且洞壁上没有霜雪,像是山洞里面还有其他出口一样,这种凉爽的感觉很舒服,如果能把山洞扩大一点,真可以作为夏天避暑的圣地。沿着山洞爬了一会,洞里逐渐变暗,我掏出打火机点燃,继续往前爬,一路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碎石,仿佛是从墙壁上掉下来的,大约爬了十多分钟,忽然听到洞里有什么声音,仿佛是一个女子在哭泣,在这个幽深的山洞了,突然听到这种声音,不禁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全身汗毛倒竖,鸡皮疙瘩的起来了。但是眼看都已经爬了这么长了,退出去岂不是白爬了吗,人家都说学理工科的人都喜欢寻根究底,不达目的不罢休,我就是典型这种性格的人,于是咬着牙继续往里面爬,越往里面声音越大,幽怨的声音在整个山洞里回荡。 又爬了十几分钟,前面的洞口越来越小,需要压低身子才能继续往里爬,整个山洞成锥形,洞壁像是刀劈斧凿一般看样子应该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继续往前面爬,突然发现前面到头了,是一面墙壁,难道这个山洞真的就这一段吗?心里不禁这样想到。打火机往下一转,突然发现在右手边的洞壁上,有一个更小的洞,如果要是沿着这个山洞爬进去,一旦出现什么问题,根本没办法转过身,只能倒退着出来,而且洞口开的十分隐秘,如果不细心,真能认为到了洞的尽头。当下也不多想,沿着洞口就爬了进去。 呼呼风声从耳边吹过,原来风是从这个山洞吹过来的,点燃的火机被吹灭了好几次,如果没有打火机,一个人身处这个黑暗的山洞里,大概用不了多久精神就得崩溃。好在没有爬太长时间,忽然一转,豁然开朗,前面的空间突然变得大了,可以容两个人站起来并排行走,眼前的变化也让我一惊,这么大的空间,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洞壁上插着几个火把,大有抗战时候地道战的架势。 我摘下一个火把,用打火机点燃,在火把的照耀下,山洞突然亮了起来。原来这里是一个类似甬道样式的走廊,两边墙壁是用巨大的条形石块堆砌而成,给人一种沧桑古朴的感觉,墙壁的石缝里长满了青苔,沿着甬道继续往前走,甬道的尽头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古朴端庄,整个大厅成八面形,中间是霸下负着一块石碑,走到石碑前发现,石碑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一些文字,但是这些文字不像是汉字,看着这些坑坑洼洼,就像是远古的象形文字一样,石碑的背面刻画着一幅图画,像是一个将军横槊立马,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事,想来应该是这里的主人。八个墙壁每个面上有一个甬道,想来应该是按照八个方向排布,现在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我一个人也不敢乱走,一旦迷了路,真是连救我的人都没有。 于是,我打算拿着火把在这个大厅里看了起来,每个墙壁在都有一些壁画,只不过壁画是用线条勾勒出的,十分简单,壁画都是描述着一个将军率领士兵南征北战,攻城略地,奇怪的是这些人的穿着十分奇怪,不像是中原人的模样。一次在将军率领士兵打仗的时候,遭遇到埋伏,当军队走到峡谷时候,敌人从两边山上用巨石封住峡谷两个出口,将整个军队分成两段,将军被困峡谷,两边都是峭壁,敌人从峡谷两边用利箭将将军射杀,士兵们拼死御敌才将将军尸体抢了回来,按照他们的习俗给将军修建了一座陵墓,看壁画的内容,陵墓应该就是这里,真是没有想到这里还真是一座陵墓,还是一座将军墓。 但是其中有两面墙壁的壁画让人很费解,一幅是一个巫师模样的人在举行祭祀,另一幅壁画应该是将军从棺椁里站了起来,难道将军还能复生不成。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