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奎因百年纪念文集》
百年奎因(On the Centenary of Ellery Queen)
[美]乔恩·L.布林/文
ellry/译
摘自《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2005年1月号。
2005年是两位布鲁克林出生的表兄弟百年诞辰,他们是文学史上无可非议的艺术成就最高、商业运作最成功的组合。在成为侦探小说作家埃勒里·奎因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各自的笔名。曼弗德·李泼夫斯基———出生于1905年1月11日———变成了曼弗雷德·本宁顿·李。丹尼尔·南西———出生于1905年10月20日———变成了弗瑞德里克·丹奈。他们1920年代在曼哈顿工作,李从事电影宣传,丹奈是广告编辑兼艺术指导,他们决定参加一场杂志主办的奖金为7500美金的侦探小说比赛。尽管私下被告知获奖,但是杂志倒闭,接任者挑选了另外的获奖者导致他们失去了奖金。但是《罗马帽子之谜》———由作家奎因撰写的关于侦探奎因的小说———于1928年出版。这开启了最为成功的———尽管通常是言词激烈、互不相让的———合作,并且一直持续了超过40年。
第一部小说随后是几部国名/物件标题模式的小说,从《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1930)到《西班牙披肩之谜》(1935)。值得特别指出是1932年,这年他们出版了4部本格经典小说:埃勒里·奎因名下的《希腊棺材之谜》和《埃及十字架之谜》,以及他们第二个笔名巴纳比·罗斯名下的两部描写聋演员兼侦探哲瑞·雷恩的小说《X之悲剧》和《Y之悲剧》。在严守两个笔名的身份之谜情况下,表兄弟戴着面具参加演讲,李扮演奎因,而丹奈扮演罗斯。罗斯的笔名在写完第四部《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1933)之后便不再出现。而关于罗斯和奎因的真正身份直到1936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奎因30年代后期的小说,从《半途之屋》(1936)到《龙牙》(1939),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这时期出于在光面杂志连载的考虑,他们试图将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凶镇》(1942)———第一部设置在新英格兰小镇莱特镇的小说———开启了他们1940年代和50年代的巅峰时期,这期间包括了经典的连续杀人作品《九尾怪猫》(1949),最好的好莱坞侦探小说之一《恶之源》(1951),勇敢的反麦卡锡主义寓言小说《玻璃村庄》(1954),敏锐地看待退休问题的小说《奎因探长自己的案子》(1956),以及怀旧往昔的小说《最后一击》———最初此书是作为埃勒里的最后一案。
在他们合作的早期,这对搭档这样分工:丹奈负责谜团情节、人物和事件的详细大纲,李将其敷衍成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尽管这种合作产生过一些二十世纪最好的侦探小说,但是绝非一件易事。在1967年接受《MD》杂志采访的时候,李说:“我们对侦探小说有着很不同的看法。”丹奈补充道:“我们对任何事都有着很不同的看法。”
两人对待文学都很认真,但是他们在侦探小说———那些处于两次世界大战间隔内的黄金时代作品———能不能像文学一样被认真对待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丹奈认为可以,但是李在私人通信中表示怀疑。奎因最伟大的成就也许是丹奈和李平衡状态下的副产品。他们总是与时俱进,表现当前文化和政治,加上深层的心理分析,严肃主题在他们的小说中也日益增多九九藏书,然而从没有放弃充分的线索,公平的游戏———这些在早期作品中已经上升到一种艺术层面。丹奈不允许丢掉这种本格元素,而李越来越沉浸于将政治、社会和心理主题混合到小说中。
在创作这些作品的同时,埃勒里·奎因在编辑和学术领域的成就也能与之并驾齐驱,他著有关于短篇侦探小说先驱性的书目著作,当然还有这本发行于1941年的杂志。这些成就的大部分是丹奈个人功绩,但是一开始并非如此。在《EQMM》发行之前数年,埃勒里·奎因编辑了高质量的廉价杂志《神秘联盟》,仅在1933年和1934年发行了4期。曼弗雷德·李戴着面具扮成奎因的照片出现在杂志第一期上,但是根据李在1969年写给《安乐椅侦探》杂志的信中所说,他们两个共同承担了杂志工作:“我们就是全部的职员———你看好———全部;我们甚至没有一个秘书。我们挑选小说,准备拷贝,阅读校样,装帧样张,超负荷工作,等等,甚至还打扫办公室……所有这些发生在30多年之前,但是痛苦似乎才开始消退。”这也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李将后期的大部分编辑工作留给丹奈承担。
广播剧是李的领域。他操持各种细节,并且,当其他需要促使丹奈放弃广播稿编剧角色的时候,李便和安东尼·布彻以及其他作家合作。两卷本真实犯罪文选《埃勒里·奎因的国际案件簿》(1964)以及《案件中的女性》(1966)是李个人的功劳。当严重的书写障碍以及其他健康问题导致·在1960年代某段时间放弃奎因小说创作时,丹奈曾和其他合作者合作,包括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西奥多·斯特吉(Theodore Sturgeon)和艾弗拉姆·戴维森(Avram Danidson)。
最后一部埃勒里·奎因小说《美好的私密之地》(1971),李重新回到合作者的角色中。他于当年4月3日去世。弗瑞德·丹奈没有再写小说,但是继续编辑《EQMM》直到他于1982年9月3日去世。
安东尼·布彻写道:“埃勒里·奎因就是美国侦探小说。”他们所有的成就加在一起,以及他们在文学和编辑领域的影响,这句话很明显不是夸大其词。但是如果没有埃勒里·奎因会怎么样呢?如果弗瑞德·丹奈和曼尼·李成为那次征文比赛的获奖者,仅仅简单考虑合作但是不决定这么做,还会这样么?如.99lib.果他们没有预见到成功和名誉而是预见到矛盾———他们在个性和见解方面的不同点———他们强烈的自负心理注定在文学合作方面不会有成功而只会毁灭他们之间的美好友谊,那么会如何?简而言之,如果他们决定仍然从事他们以往的工作,会如何呢?
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侦探小说,既是黄金时代谜团布局、线索布置的经典又充满美国味?还有谁能将纯粹的挑战读者带入广播剧和电视?还有谁能促成早期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MWA)的发展(奎因并不是MWA最早的发起者之一,但是参加了MWA筹备会,并且担当过第二届MWA主席。———译注)?还有谁能收集、重视、编目如此海量的短篇侦探小说,让那些名家以及被人淡忘的名字保持生机?还有谁能编辑这样一份杂志为所有类型的高质量犯罪小说寻找出路?如果没有埃勒里·奎因,有多少事情不会发生,这个领域的发展会变得怎样困难?短篇侦探小说会如何发展———还是无法发展?这些答案太过压抑令人不敢想象。
曼尼·李轶事(Getting to Know Manny Lee)
[美]史蒂文·E.斯坦博克/文
ellry/译
摘自《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2005年1月号。
我们知道吉尔伯特和沙利文(W.S.吉尔伯特,1836-1911,阿瑟·沙利文,1842-1900,他们合作了多部喜剧而闻名,包括《H.M.S围裙》(1878年)和《潘扎斯的海盗》(1879年)等。———译注)。我们知道罗杰斯和哈特(理查德·罗杰斯,1902-1979,洛伦茨·哈特,1895-1960年,他们合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如《俄克拉何马州》(1943年)及《音乐之声》(1959年)等。———译注)。在他们之间有两个表兄弟,他俩合.99lib.在一起成为了埃勒里·奎因。弗瑞德在两人之间更有名,因为他编辑《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并且和纽约侦探界作家十分熟悉。但是埃勒里·奎因如果没有了曼弗雷德·B.李也就不能成为埃勒里·奎因。
那么曼尼·李是怎样的人?不妨将丹奈和李这对组合同其他著名的搭档相比较。如果埃勒里·奎因是披头士乐队,那么谁是列侬,谁是麦卡尼?弗瑞德和曼尼不可能合作得很完美,他们都是很有各自思想的人。也许丹奈是两人中比较爱社交的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成为了埃勒里·奎因的代言..人。而曼尼的工作是使弗瑞德的小说大纲有血有肉,他也是两人中比较具有艺术敏感性的人。但是仅仅提及两人的这些差异则过于简单化,没有客观性。
如果时光倒流,也许曼弗雷德·B.李不会存在。更有可能的是,李泼夫斯基先生和夫人的那个生于1905年的孩子也许会成长成曼弗德·李泼夫斯基,一名纽约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是这不可能。曼尼的儿子兰德在《错误的悲剧》(Crippen & Landru,1999)里一篇文章中回忆了他父亲是如何从象牙塔跌落下来的故事。在以最优异的学业成99lib?绩从英语系毕业之后,“他告诉他敬爱的导师姆恩博士,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学院的英文教授。姆恩博士看着他说道,‘曼尼,犹太人不可能担当纽约大学的教职。’这是姆恩试图保护我的父亲免遭羞辱,但是对我的父亲来说,就好比被逐出伊甸园。”于是曼尼将他的名字“曼弗德·李泼夫斯基”更名为“曼弗雷德·本宁顿·李”。
尽管名字改了,但是信仰没有变,曼尼从来没有掩盖或者否认自己是犹太人。不过,对于曼尼来说,作为一个犹太人不只是在宗教仪式或者犹太教会上,更体现在进步的政治态度上。他是公民权利的拥护者,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以及麦卡锡主义的反对者。
曼尼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布鲁克林以及周围度过的,而弗瑞德在他还是小孩的时候全家搬到纽约州北部的埃尔迈拉乡下bbr>藏书网。但是成人之后,弗瑞德住在拉奇蒙特,靠近纽约,而曼尼搬到康涅狄格州罗克斯堡一处63英亩的农庄。
他们的合作中,弗瑞德负责写详细的大纲,有时候是长篇大纲。接着他将大纲寄给曼尼,补充以对话、描写和人物性格。曼尼曾经坦言,埃勒里父亲理查德·奎因探长是以他的父亲以及岳父为原型。
弗瑞德和曼尼之间有趣的争吵值得好好写一下。两个人都喜欢侦探小说,并且希望看到它提升到更高的文学水平。兰德·李回忆他的父亲如何劝阻他不要阅读早期的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说它是“那么糟糕的东西”。兰德的姐姐凯蒂曾经听到李称自己是一个“出卖文学节操的人”。但是不管是自我批评还是相互的批评,很明显弗瑞德和李喜爱他们的书,并且都爱着对方。99lib?
曼尼也许较之他的表弟躲在幕后默默无闻,但是他是埃勒里·奎因的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尽管曼尼1971年去世后,弗瑞德继续从事EQMM的编辑工作,但是作为小说家的埃勒里·奎因就此结束。
弗瑞德里克·丹奈
——作家、编辑、学者
ellry/文
美国侦探小说家兼评论家安东尼·布彻曾经这样评价埃勒里·奎因:“埃勒里·奎因就是美国侦探小说。”当然,延续将近50年的奎因小说是美国侦探小说尤其是美国黄金时代侦探小说少有 7684." >的能与英国相抗衡的作品。但是另一方面,埃勒里·奎因作为作家、编辑、学者,对于同时代甚至此后侦探小说创作以及出版的巨大影响也是构成这句评价的重要原因。不过,奎因作为编辑、学者的化身,主要指的是这二人组合中的弗瑞德里克·丹奈。
弗瑞德里克·丹奈,1905年10月2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不过在1906年当丹奈还不满一岁的时候他的全家就搬到了纽约乡下的埃尔迈拉,和表兄曼弗雷德·B.李分隔两地。文学大师马克·吐温也曾在埃尔迈拉生活过,在那里丹奈度过了汤姆·索亚式的儿童时光。这对表兄弟非常要好,每年放假李总会去看丹奈。1917年,丹奈全家又回到了布鲁克林,从此表兄弟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这年冬天,丹奈因病卧床,他的阿姨就在床头给他读柯南·道尔的《冒险史》。第二天早晨,他就偷跑出房子,骗取了一张图书馆借书证,尽他所能拿走了图书馆架子上所有的福尔摩斯系列小说。这是丹奈第一次接触侦探小说,就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丹奈早年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诗人。但是由于禁酒令的颁布,父亲失业了,他不得不在高中中途退学。1921年,16岁的丹奈便打工以补贴家用。他从事过书店售货员等各色职业,直到7年后家境逐渐转好。终于,他拿到了高中文凭还去艺术学校学了绘画。1928年他成为一家广告代理商的编辑兼艺术主管。
1928年一场麦克克鲁杂志和斯托克斯出版社举办的侦探小说征文比赛促成两个都喜欢侦探小说的年轻人谋划撰写侦探小说,因此催生了埃勒里·奎因的首部作品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尽管并未真正获奖,出版社仍然出版该书并且首战告捷。1931年二人最终放弃工作专心写作,开始了长达40年的合作生涯。
丹奈论及小说创作时说道:“成功没有捷径和坦途。写作游戏让人费心烦神。要想成功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天赋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并且二者缺一不可。”作为奎因组合之一的丹奈在合作过程中负责撰写小说大纲,他的创作理念可以说左右了整个奎因作品的理念。
“侦探小说的本质就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丹奈:《侦探小说的本质》)在早期的国名和悲剧系列中,这一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中令人费解的帽子消失,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中不可思议的倒置犯罪,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中奇妙消失的凶器,等等,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案件在埃勒里精湛的推理之下由不可能变得可能。难能可贵的是小说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将侦探和读者处于同等地位进行解谜竞赛。因此,奎因小说中的一切元素都是解谜(本格)侦探小说的精髓所在。也无怪乎台湾推理评论家唐诺发出这样的感叹:“集古典推理小说大全的埃勒里·奎因小说,就是推理史上最像博物馆的东西,它有原创的诡计,但更多是总结了前代推理大师的最聪明创造加以巧妙变形而来———这种不倚靠单一个人智力,而等于是历代大师集体创造的成果,让奎因小说数量庞大,而且每部小说都像俄罗斯娃娃一般,一个诡计套着一个诡计,让人眼花缭乱,因此才会有人感慨,看了奎因,等于是总结一次推理小说的百年传统一般。”.99lib.
在中后期作品中,丹奈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大特征就是“侦探的存在”对于故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后期奎因问题”。本来在古典解谜侦探小说中的“侦探”,从上俯瞰、以像神一样的视角把事件解决。但在奎因中期以后的作品中,应是侦探的奎因本身与事件扯上关联。这并非单纯的“被卷入事件中”那种程度,而是凶手从最初便以“侦探奎因的存在”为大前提设下诡计,若侦探不存在诡计便无法成立,就是把侦探的存在提高一个层次、扯进成为登场人物的其中一人。由于坠进凶手的圈套而向错误方向进行推理的奎因感到苦恼,于是决心再不对事件插手了。 href='7867/im'>《九尾怪猫》、 href='7866/im'>《十日惊奇》等作品都是此类代表作。
不仅如此,后期奎因作品更由单纯的推理游戏转向带有严肃文学成分。丹奈认为侦探小说完全可以成为严肃文学,于是在作品中涉及当时的文化、政治思想,注重深层心理的挖掘,小说的主题也变得严肃起来,同时作品也不放弃早期小说中的公平竞争的解谜原则。简而言之,政治、社会和哲学主题在后期奎因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丹奈曾经向李表述他在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小说)是对侦探小说和虚构侦探的反思;更直接的也是更重要的,这是对埃勒里作为虚构人物兼侦探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彻底的、带有破坏性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结尾处埃勒里仍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反思的过程中———并且作为它的一种结果———埃勒里应该是一个人。我的看法是,整个反思埃勒里的不可靠和‘才华’的唯一合理结论就是他放弃了推理。因此,这是他的最后一案。”
办一份高质量的侦探杂志是李和丹奈早期的野心之一。1933年,两人主持了侦探杂志《神秘联盟》。不幸的是,1934年1月发行才四期的《神秘联盟》便宣告结束。辛苦的劳作却得来很少的回报,这也是后来李不愿再操持杂志的原因之一。不过丹奈却未曾放弃办杂志的梦想。1941年他终于说服出版商创办了《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丹奈一开始就提出了杂志的明确目标:为了“将侦探小说作家的眼界提升到真正的文学水平”,为了“鼓励同行中好的作品并为之提供展示场所”,为了“发掘立志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新作家”。
每年EQMM大约发表150篇侦探小说,其中三分之二是新的故事,其余是再版的小说。但是每接受一篇小说,大约有上百甚至上千的小说被退回。对此,丹奈曾经在EQMM的编辑手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不可能期望让所有投稿的作者满意,不论年轻的或者年老的,有名的或者无名的,我们会收到许多初出茅庐者的来信表示对我们编辑方针的失望,尽管较之其他同类杂志我们发表的‘处女作’更多些,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需要很少,而我们的标准很宽泛;我们只要最好的而不考虑其他。难道《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的读者还需要其他么?”丹奈同时对退稿也表示惋惜,他说:“当退回一篇手稿的时候,编辑伤心之感胜于作者———特别是当编辑也身为作家之时。”
丹奈办EQMM的理念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他重视挖掘那些几乎要被人遗忘的短篇侦探小说经典。解谜侦探小说无疑是奎因最关注的类型,但是他也能不带偏见的推崇犯罪小说,更重要的是他不遗余力的用他敏锐的眼光发觉各类型侦探小说的新人作家。丹奈回忆起发掘短篇侦探小说奇才史丹利·艾林的过程这样说道:在1946年底的某一天,他刚从一个结束的宴会回到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他仍然打电话给EQMM的执行主编,要编辑部将最近比较突出的投稿送来给他过目。编辑们提到他们收到一篇不知来历、无法描述、无法归类的奇特小说。这篇稿子是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投稿来的,很适合参加开始热烈征稿的EQMM第三届侦探小说奖,但编辑们无法判断这是一篇不可思议的开创性杰作,还是一篇根本不符合竞赛规则的稿子。丹奈收到稿子之后,仔细阅读了那篇名叫 href='7258/im'>《本店招牌菜》的小说,果然通篇悬疑诡谲,心理转折与最终结局更是不可想象,他大为震惊,当下立刻断定这是“历史上最佳作品之一”,如果他还不能确定它是“最好的作品”的话。正是丹奈的这一明智之举开创了后世的“惊奇小说”之路。
丹奈不认为侦探小说和严肃文学之间存在鸿沟。他邀请严肃文学的名家创作侦探犯罪小说,包括了超过40位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得主,诸如卢迪亚·吉卜林、威廉·福克纳、厄内斯特·海明威、诺曼·梅勒、艾丽斯·沃克等人,不可不谓其手笔之大。有评论家甚至称丹奈“将(侦探小说)看起来好像历史上每个作家都至少写一篇(犯罪)小说”。此举不仅提升了EQMM的地位,更加大了侦探小说的影响。另一个使EQMM攀上杂志高峰的是奎因奖征文的举办,这项征文从1945年起至1957年为止,一共办了十三届。EQMM还主办了世界短篇侦探小说征文,将影响扩大到全世界。
丹奈的编辑水准得到绝大部分投稿作者的称赞和尊敬。侦探小说作家比尔·普隆斯津回忆说:“他的编辑工作好似修补匠———常常更改小说的标题、替换文中的单词和短语,甚至重写句子———而我对未经商量的修改不全持赞同意见。但是我也从没有反对过弗瑞德在我手稿上的文字改动;我甚至没有为此争辩过。他的修改总是小心翼翼从作家角度考虑,并且使思想或者情节更加清晰,人物更加丰满,对话或者叙述更加流畅。”经丹奈过目的稿件几乎每件都有批改的痕迹,还会多次和作者联系修改事宜,显见他对编辑工作的负责。
在早期,丹奈渊博的侦探小说知识令读者受益匪浅。他将那些已经落满灰尘的珍珠擦拭干净呈现在读者面前,或是在编辑手记中纵横捭阖、引经据典。他还邀请业界顶尖的学者和评论家参与EQMM。1946年他请推理名史家霍华德·海格拉夫主持书评栏“话说犯罪”(海格拉夫曾经因为这个栏目以及推理史《为娱乐而谋杀》获得埃德加奖),1949年安东尼·布彻接替海格拉夫主持该栏目,1957年开始布彻主持固定书评栏“每月最佳侦探小说”,此后更名为“陪审席”的书评栏相继由约翰·狄克森·卡尔、乔恩·L.布林主笔。丹奈给予书评作者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不加干涉。布彻有一次对丹奈说,他非常讨厌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一书(丹奈认为这是因为小说冒犯了对宗教极为虔诚的布彻),于是问丹奈他应该如何评价这本书。丹奈告诉布彻栏目是他自己主持的,想怎么评价就怎么评价。丹奈甚至感到这种问题是一种侮辱。
安东尼·布彻曾在《纽约时报书评》撰文指出,EQMM每期杂志都是按照奎因自己的口味编辑的。其实奎因不仅和他的作者们进行“广泛合作”以发挥他们小说的潜力,而且也有作家借用奎因作品中的主题和动机,这些在EQMM中都非常频繁。因此,读者会发现不论是达谢尔·哈米特还是A.H.Z.卡尔在小说中都曾出现过奎因所强调的主题:诗歌和推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读者也会发现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一篇故事是对丹奈和李本身的回应。奎因研究专家弗兰西斯·M.里维斯就此指出:“我不知道我们应该说这是偶然,还是奎因的故意设置,或者是作者为了给EQMM投稿而搞的花样,但事实是,奎因的影响超越自身,影响了其他作家。”
尽管丹奈也曾抱怨过编辑EQMM是一件极其伤脑筋之事。但是,他坚持不懈的主编EQMM直到他去世,并且将其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侦探小说杂志。EQMM刊登了无数优秀的侦探小说,催生了大量侦探小说作家,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巨大影响。
在丹奈之前也有短篇侦探小说选集面市,只是少有编辑如丹奈般不遗余力地为短篇侦探小说的发展而尽心尽力。“埃勒里·奎因”的名字出现在大约一百本侦探小说文选和小说集的封面上,是当时最为活跃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选家。
1938年,第一部埃勒里·奎因主编的文选集《挑战读者》面世。集子中,编者将侦探的真实姓名隐去,让读者猜侦探和作者的名字。这种挑战的作用很不明显,对于熟悉侦探小说的读者来说只是小菜一碟,远比不上国名系列的“挑战读者”难度。1941年,丹奈在创办EQMM后不久出版了堪称推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选集《101年的娱乐:伟大的侦探小说1841-1941》。这本书的目的是“描绘(侦探小说)一百年来的整个全景”。丹奈的导言和序文评注,既有学术气氛又有文采,和小说一样值得关注。《101年的娱乐》巨大的成功促使丹奈出版了更多的选集,在今后几乎每年他都编了文选。
丹奈编辑的选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EQMM上的小说编辑而成的,诸如1946年开始的“奎因奖文选”(EQMM年度最佳小说选)系列,1959年开始的“奎因年度文选”(EQMM年度精选)系列,等等。这些举动为杂志上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更多再版的机会,也更有利于保存。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丹奈选编的单个作家的短篇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达谢尔·哈米特9部短篇小说集,原先散落在廉价杂志中的哈米特短篇小说经由丹奈的整理和筛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样被侦探小说收藏家引为珍宝的还有丹奈编辑的玛杰里·阿林汉姆、约翰·狄克森·卡尔、欧·亨利、厄尔·斯坦利·加德纳、爱德华·D.霍克等名家的侦探小说集。
此外,丹奈还向BSI(贝克街小分队,美国著名福尔摩斯俱乐部,奎因———主要是丹奈———也是BSI的会员,并因小说中时常出现临终留言而受封“临终的侦探”)献礼,编辑出版了著名的福尔摩斯戏作集《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失败史》(1944)。该书因为招致柯南·道尔后人的反对而遭禁,遂成为侦探小说收藏家眼中的珍品。1947年,丹奈主编了由成立不久的MWA(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成员参选的《专家的谋杀》,成为MWA后来文选的范本。1978年,丹奈还编辑了《日本推理小说杰作十二选:日本的侦探小说世界》,堪称欧美世界认识日本推理小说的先驱性文集。
丹奈对短篇侦探小说情有独钟也绝非偶然,他创办EQMM、编辑文选集的基础在于他同时也拥有最好的侦探小说(特别是短篇侦探小说)收藏家。他的收藏简直就是侦探小说读者的圣殿:原版包装的爱伦·坡的《述异集》、原版包装的《比顿圣诞年刊》( href='2080/im'>《血字的研究》发表于此)、带有题词的《冒险史》、带书皮的《回忆录》、《波希米亚丑闻》手稿,除了杜宾和福尔摩斯还有福翠尔的思考机器(带有题词)、莫里斯·勒布朗的亚森·罗平、弗里曼的约翰·桑代克(签名本)、切斯特顿的布郎神父(签名本)、波斯特的阿伯纳大叔、赫尔克里·波洛、彼得·温希、陈查理、圣徒、山姆·史佩德、佩里·梅森、菲利浦·马洛,等等,都是初版珍本书(这些书后转让给德克萨斯大学)。
他后来还出于自身爱好收藏珍本诗集,包括勃朗宁、拜伦、乔叟、柯尔律治、克雷恩、狄金森、艾略特、豪斯曼、休斯、济慈、吉卜林、梅斯菲尔德、马斯特斯、坡、罗宾森、桑德伯格、莎士比亚、雪莱、丁尼生、托马斯、惠特曼等(大部分由克里斯蒂拍卖行在1983年拍卖掉了)。其中,梅斯菲尔德的《>..狐狸雷纳德》在页边空白处、空白页以及卷首、卷尾画有54幅钢笔和水彩插画。这样带有题词和插画的版本仅知有三本存世,另外两本分别属于英王乔治五世和梅斯菲尔德的妻子康斯坦斯。
丹奈还利用他丰富的短篇侦探小说藏书以及渊博的侦探小说学识完成了历史上两部关于短篇侦探小说的重要研究著作:《短篇侦探小说书目》(1942)和《奎因的精选:以1845年以来106部最重要的侦探小说集展现短篇侦探犯罪小说历史》(1951,1969年修订版更新至125部)。《短篇侦探小说书目》是一本研究短篇侦探小说书目的专著,对1942年以前的短篇小说集做了一番精心整理,以作者姓名字母顺序逐一列出当时所有已问世的推理短篇集,是早期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奎因的精选》是史上重要的关于短篇侦探犯罪历史的专著。丹奈将短篇推理史划分成若干时代,包括摇篮时期、诞生、第一个50年、道尔的10年、第一期黄金时代、第二期黄金时代、第一期现代、第二期现代、文艺复兴等,穿插介绍了从坡的《述异集》到(1845)到哈里·凯尔曼的《九英里步行》(1967)为止的125本重要短篇集。其中的选书注重历史地位、小说质量和收藏难度(附合一项即可入选),即便3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旧价值不减,因此也成为后世侦探小说收藏家重要的收藏指南。
丹奈还将他在EQMM的手记编辑成《在奎因的谈话室以及其他来自编辑的手记》(1957)。这本书包含50篇形形色色和侦探小说相关的随笔札记。有讨论标题艺术的《剖析标题》,有轻松讨论推荐书目的《荒岛阅读书单》,有论述女性侦探历史的《她不全是斯芬克斯》,有讲述丹奈、卡尔和劳森讨论不可能犯罪的《奇迹不会终了》,等等。
丹奈和李堪称文学历史上合作时间最长也是最成功的搭档之一。有趣的是,他们合作了40多年,也吵吵闹闹了40多年。不仅在创作理念(尤其是后期的理念)上他们有着分歧,在各个方面他们都各持己见。在创作理念上,尤其是对丹奈将侦探小说可以写成严肃文学这一观点,李表示出怀疑。李对于丹奈找别人合作写书也表示不满,他写信给丹奈说道:“我不可能写出像你一样的小说情节———连一半也达不到。但是,另一方面,你也没办法写出像我一样的文笔……甚至连一半也达不到。只有两人合在一起———巧妙的情节,富于特色的文笔———才能构成奎因。如果你认为你或者其他人的文笔加上那些情节就能构成奎因,那么你错了。就好像我或者其他人写的情节加上我的文笔构成的绝不是奎因,而是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情谊永远不曾变过。
1982年9月3日晚,弗瑞德里克·丹奈与世长辞。他的私人文件于1985年和1987年由其子理查德·丹奈和道格拉斯·丹奈赠送给加利福尼亚大学,现收藏在该校图书馆的珍本书和手稿藏书室中。这些文件包括了丹奈的通信、小说大纲、手稿、合同、照片、诗歌,还有大约4600份EQMM的投稿。其总数达到25000件,共190箱。或许有朝一日,会有传记作家利用这些惊人的素材写出一本优秀的奎因传记来。
然而正如弗兰西斯·M.里维斯所说:“还有无法计量的奎因(这里指丹奈)的成就,包括在数以千计的他给作者和读者的信件中,在他工作过的办公室里,在他短暂的德克萨斯州大学讲学中,以及难以计数的谈话中。那些有幸和奎因交谈过的人,在工作中看见他和聆听过他说话的人,就会真切的感受到‘朝圣’般的体验,看到他无穷的精力。”仅以一篇短文无论如何无法全面表述丹奈各方面的贡献。最后,我以丹奈一首小诗作为结束。如果埃勒里·奎因不曾出现,那么丹奈在文学上也许会成为一位诗人(这是他早期的梦想,不过丹奈的诗歌除了一篇出现在自传体小说《金色的夏日》中以外,其余未公开发表或者结集出版过):
炎热的某一天,
我那正为虫子而烦恼的胡桃园丁
在书桌旁把我发现。
我正坐在打字机跟前,
还有一份未动一字的稿件。
离去时,他发表了他的高见:
“我对你的工作真是难以理解,
若我写小说为生,定是半天也写不出一篇。”
冬日里寒冷的某一天,
我看到园丁在我的散步道上出现。
那个苍老、顽固的男人铲除积雪是如此熟练。
他大声吟唱歌剧,哪怕屋外风雪翩翩。
他愿意这样度过他的时光,神圣、悠闲。
我不禁自言:“我对他的工作真是难以理解——若我以此谋生,定是铲不掉积雪的一点点。”
埃勒里·奎因和他的杂志
乐阳/文
埃勒里·奎因(丹奈和李,除非特别说明)在我的心目中,代表着三样东西: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博学的推理史家和出色的编辑家。他那些精彩绝伦的黄金时期小说,是如此的经典,一件件匪夷所思的谜团、娓娓道来滴水不漏的严谨推理,曾一度给我带来极高的逻辑思维上的享受。
埃勒里·奎因所著的少数的推理史籍在行内也是赫赫有名的,他的《101年的娱乐》和《奎因的精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霍华德·海格拉夫的《为娱乐而谋杀》一样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
很多侦探小说迷都知道的,二战后古典解谜小说由于社会因素格格不入而步入没落,硬派、警察程序、间谍、惊悚小说等大行其道,这种现象基本上维持到现今。埃勒里·奎因的绝大部分著作如今已很少再版,大部分的作品只有通过旧书市场才能找到,我找了好几年才算勉强凑全,虽然有时候一些出版商会心血来潮出一两本,但也只此而已。柯南·道尔或阿加莎等人的作品能够年年翻新,着实让我羡慕不已。
大师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以下简称EQMM),则完全是另一番风景,自创办后经历了60多年的时间考验,如今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侦藏书网探杂志。
为何要办杂志
那一年埃勒里·奎因才28岁,离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发表后也只不过4年,这时的埃勒里·奎因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精力,经典的名著更是层出不穷。其实就这样一直创作下去,继续表兄弟间的合作也无不可,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有野心,或对自己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热爱的人,一点小小成功是不足够的,人总会往高处看。打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如果比尔·盖茨当年推出了DOS后就停滞不前的话,他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所以才会有如今的WINXP,所以才有今天不停的吞并有利可图的大小技术公司,不停地往前冲刺。埃勒里·奎因可以说是处在同样斗志昂扬的状态之中。
侦探小说一向被正统文学所不齿,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你还知道吗,就连在“神秘文学”这个类型里面,古典解谜类小说,也普遍被踩在犯罪小说的脚底下。朱利安·西蒙斯在其推理史《血腥的谋杀》一书里说,“解谜类小说在文学价值上不如非解谜类小说”,这里的非解谜类小说,意指硬派和犯罪小说,它们不着重谜团和诡计,更着重的是发掘社会上的问题和对人性的思考。正是这个要提高侦探小说地位的野心,让埃勒里·奎因萌发创办侦探杂志的念头,企图以此来实现他的目的。
《神秘联盟》侦探杂志(Mystery League)
当时市面上众多的侦探杂志,大都是一些廉价杂志,登刊的多是充满血腥暴力以求一时快感的廉价小说,面对这样的局面,埃勒里·奎因感叹:“作为作家、读者和侦探-犯罪小说的收藏家,我们希望有一本专属于最优秀的短篇侦探-犯罪小说的出版物,并为此呐喊了数年之久,它的缺乏是一种悲哀……”
1933年,埃勒里·奎因创办了第一份杂志:《神秘联盟》(Mystery League)侦探杂志。创业初是极其艰难的,杂志社的全部工作人员只有表兄俩,甚至连个秘书都没有。他们得挑选作品、审阅稿件、排版等一应的工作,整份杂志基本是由埃勒里·奎因一手包办,为了这份杂志埃勒里·奎因汗流浃背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然而只出版了仅仅四期便敌不过经济大萧条而以失败告终(1933年10月到1934年1月)。
如果说埃勒里·奎因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什么,那么便是宝贵的编辑经验。这对后来EQMM的成功,无疑扮演了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这也对他以后编辑了数以百计的短篇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李说:“《神秘联盟》是埃勒里·奎因早期的野心和血汗结晶。”
办理神秘联盟侦探杂志让埃勒里·奎因过足编辑瘾,他最初的承诺“网罗闻名全球的作家,登刊最好的侦探故事”这个口号并没有让读者失望,多萝西·L.赛耶斯,达谢尔·哈米特等名家都曾为杂志拟稿。非常明智地杂志是以侦探小说为主,绝少有充斥现代其他杂志的那些烦琐广告(当然,广告少和当时的经济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的EQMM。每期杂志,都登刊一篇完整的中篇推理故事(8-10万字),读者或许有兴趣知道,《雷恩先生的最后一案》便是首刊的第一篇小说。
埃勒里·奎因还推出了一套以100分评价侦探小说的系统,按照整体构思、悬念、结局的意外性、案情分析、风格、人物刻画、背景、谋杀方式、线索及公平性分别给予最高10来衡量侦探小说,并对每期的中篇都以此标准作出了评价。
此外,埃勒里·奎因还推出了“奎因的口味”这个栏目,顾名思义是他自己的小天地,评论剖析侦探小说,同时也让他尽情地散发与收集关于侦探小说与作家的八卦新闻。这和后来EQMM的“陪审席”(一刊登书评、书讯为主的栏目)虽不大一样,但算是比较类似。
《神秘联盟》侦探杂志当时只卖两毛五美金一期,这仅有的四期,如今引起无数埃勒里·奎因迷和侦探小说收藏者争相搜寻的对象。而最让我好奇的,却还是据说排版好但始终没有出版的第五期,样本或最初步的手稿应该会在某一个地方有留存?当然,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罢了。而这四期《神秘联盟》杂志,恐怕在你我有生之年也难以得到,如果你手上有弗兰西斯·M.里维斯的《皇室的血统:埃勒里·奎因侦探和作家》,在书末则有四期杂志详细的目录,希望能让你望梅止渴。
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
首份杂志的失败并没有打沉埃勒里·奎因的信心,在丹奈的游说下,于1941年,Mercury出版社的劳伦斯·E.斯皮维克同意出版EQMM。丹奈解释说创办杂志的宗旨,是要“提高侦探小说的文学价值”,“通过提供这样一个实践的场所来鼓励我们中间的人写出更好的作品,培养和发展更多新的作家。”“我们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质量!”他要向世人证明,解谜小说不单不会比犯罪小说差,它也一样有其文学价值!就这样,丹奈长达40多年的编辑生涯拉开了序幕。
为了达到“提高侦探小说的文学价值”这个目的,丹奈邀请了众多著名的文学大师给EQMM写侦探小说,这些作家包括了超过40位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得主为EQMM投稿,可算浩荡。
丹奈是一位非常严厉苛刻的编辑者,他始终如一地抱着一条信仰,那就是非精品不刊。办理《神秘联盟》杂志让他练就成过人的眼光,他常常将自己置身于读者和作家的思维空间,以读者的角度去发掘不合理之处,以作家99lib?的角度去提议适当的改变。他审阅起稿件来严肃认真,该改的地方也毫不手软。
弗兰西斯·M.里维斯在拟写埃勒里·奎因传记式的《皇室的血统》一书期间,因而常常和丹奈接触,久而久之,在其的鼓励之下花了两个月写成一篇故事,并得意洋洋地给丹奈寄出。殊不知当几周后再见面时,丹奈如外科医生一样逐点逐点且准确无误地将他的推理论点推残击破,让他羞得无地自容。而后,在丹奈的建议和指导之下,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埋头重新建立故事的框架、诡计和构思,最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寄出改稿,这次才获得丹奈的同意发表。
无名侦探的作者比尔·普隆斯津也有类似经历,他回忆说:“我通常不大喜欢别人在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之下随便改动我的作品,但丹奈是例外,他作出的改动我从来没有不同意的。”
丹奈不管对方是鼎鼎大名的作家还是无名小辈,如果他认为要改的地方,那么那个地方就肯定是值得改的,当然,我这个说法或许有不妥,他当然不是一个霸道任意妄为的凶恶编辑,而是通常那些改动都是非常有先见之明或必需的。短篇之王爱德华·霍克和他共事多年,丹奈也曾多次向他的作品提出建议,他皆欣然接受。
丹奈的编辑能力在行内是闻名的,因而得到新旧作家的信任,即使有时候有作家和丹奈的意见不一,但最后都还是同意改动。著名的作家克拉克·霍华德说有一次丹将他的作品作出了编辑,但忘了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信任他,即使他忘了改动的原因。”
丹奈以埃勒里·奎因的名义编辑了数以百计的短篇集,也大大地推广了侦探小说在同类文学的地位。直到现在,他依然被认为是行内最著名的Anthologist(短篇集编辑者),曾有一个时期他个人所编辑的短篇集数目,比其他同行编辑的总和还要多。这些傲然的成果,和历年来丹所主导的EQMM,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杂志社的书架上,以时刻提醒新一代的编辑,要做到非精品不刊,为侦探小说付出百分百的热情。
丹奈还发掘和再版了不少以前廉价杂志里好的侦探小说,并且一直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作侦探小说,他设立了一个“处女作栏目”,从这个栏目首次现身到得到各大侦探小说大奖的作家历年来人才辈出,成为名副其实的侦探作家的摇篮。
EQMM在丹奈的领导下有提高了侦探小说的地位了吗?这个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如今二十一世纪,侦探犯罪小说遍地皆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文学类型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不然,如果当时没有像丹奈那样充满着干劲和热忱地投入推广侦探小说地位的人,如今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局面。在他的推广下,不但名作家纷纷来稿,更吸引了无数新力军作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才华洋溢的作家。
2004年迎来了EQMM最盛大的事情,恐怖作家斯提芬·金的作品《密窗》(Secret Window)被搬上银幕,EQMM也借着它的光首次登上影坛。它在演员乔尼·迪普的手里被翻阅的镜头,在内部圈子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更一连几期专题报导“密窗”的种种,可算热闹非常。
表兄弟、EQMM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很多人都认为,EQMM的发行到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杂志这个漫长的过程,丹奈扮演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角色,作为一位尽责和目光锐利的编辑,他参与监督每一期杂志的挑稿和审核,这个工作维持了整整41年,直到他去世为止。因此,提起EQMM,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丹奈,那么李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李的编辑才能绝对不比丹奈差,形成那样的局面,很大部分的原因,归于表兄弟俩的个人性格和喜好所致。
丹奈比较善于交际,喜欢交朋识友,李则比较沉静,不好宴席。李的儿子在回忆父亲说,“父亲对地狱的解释,就是要离开家里到纽约去和出版商见面,或参加MWA作家协会的宴席。”
丹奈同时还是一个疯狂的福尔摩斯迷,并且乐此不疲地参加BSI一年一度的晚会,并借机会和各大作家交头接耳,努力推广EQMM。而自1943年起,BSI传统之一便是会员和客人均得到一份EQMM以作纪念。丹奈还参加MWA(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成为主席,对协会的大小事宜不遗余力。而李于1946年在丹奈的要求下只出席了第一次也是其最后一次的BSI晚会,MWA也只是象征式地参加一下。李对交际几乎完全不感兴趣。
因此,丹奈当上EQMM的编辑几乎是理所当然的,李则退隐成幕后人物,只不定时地参与编辑工作。如前面所说,李的编辑能力绝对不比丹差,工作起来同样的一丝不苟。他的女婿曾给他过目一篇侦探小说,并问他意见如何,结果李不留情面地挑尽故事的不合理之处,并说:“你问我的专业意见,所以我是以专业的编辑来评论这篇文章的。”\而后也给予真诚的建议。
当初在表兄弟的真实姓名被公开后,他们享有平等的地位,然而,早在EQMM开始之前,霍华德·海格拉夫在他的《为娱乐而谋杀》一书里,暗示丹奈是合作关系里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加上后来EQMM的存在,丹奈的名声也无可避免地盖过李。随着丹的名声日益壮大,李也开始对境况感到有所不适。表兄弟的通讯中,时常充满了互相质疑和争吵,有时候用词非常的激烈和充满侮辱性,外人如果乍看之下,禁不住怀疑这样居然还能保持合作关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尽管表面上有所不和,表兄弟之间的关爱情谊也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尤其当对·的健康或家庭出现问题时,皆真情流露地安慰鼓励对方。正如表兄弟所说,互相争吵是合作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李曾表示,只有在丹奈突然逝世或被充军的情况下才会接管编辑EQMM,当然,这两种情况最终都没有出现。
我所认识的EQMM
我订阅EQMM有好些年了,用一句很老套的话来形容,便是“看过的侦探小说杂志之中,再也找不到比EQMM更好的了。”
我最喜欢EQMM的地方有好几点,首先,在于它体积轻盈,为32开,一本平装本的大小,拿在手上如读一部小说的感觉。这不单让读者便于携带,更便于收藏,就连摆在书架上,也比那些16开的潮流杂志整齐漂亮。
其次,EQMM的封面设计非常的“侦探”化,它的色彩鲜艳,充满Noir气氛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相当的吸引人注意,大部分的故事配有插图。杂志里面的广告非常的少,即使有它们也大都在内页和尾页,绝对不会突然中途出现妨碍阅读。谁没有看过那些每翻一页便出现几页几页的广告的杂志呢?起码对我本人而言那是相当恼人的。
EQMM每期有144页,内容方面继承了其一贯的传统,以侦探小说短篇故事为主,占了90%的篇幅,非常的“物有所值”。其余的分别用于乔恩·L.布林的书讯专栏“陪审席”、有关侦探小说的诗歌若干首、偶尔为之的评论性文章或卡通一两则等。
而十多篇的侦探故事,有出自爱德华·霍克、克拉克·霍华德、杰弗瑞·迪佛、彼得·拉佛西、比尔·普隆斯津等名家手笔,当中,更多的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进作家,因此,阅读EQMM,也是找寻新的作家去认识探索的路径之一。故事类型复杂多样化,纯解谜小说较少,当中悬疑犯罪小说居多。
杂志除了封面和封底是光滑纸外,其余的是比较粗糙的纸张,容易撕破,印的那些插图也变得粗糙起来,这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如果EQMM能借鉴如今潮流杂志的优点,整本杂志改用光滑纸张制作而成,配上精美的彩色图片,那么我对它的热爱程度肯定会更上一层楼。不过这只是我的另一个白日梦罢。
无论在设计还是内容上,EQMM在三届编辑的领导下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状态,能带给读者每期精彩的侦探故事,丹奈远大的目标与理想,也将一代接一代传下去,继续着为提高推广侦探小说的整体地位而努力奋斗着。为了庆祝埃勒里·奎因诞生100周年,EQMM今年每月都会发表一些评论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埃勒里·奎因对侦探小说的贡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意一下。在此真心祝贺EQMM越办越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侦探小说。
参考资料:
1.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 Official Website.
http://themysterypla/eqmm/
2.Grost,Michael E.: A Guide to Classic Mystery aion.
http://members.aol.G4273/classics.htm
3.Nevins,Francis M.: Royal Bloodline: Ellery Queen, Author aive. Ohio:Bowling Green Uy Popular Press,1974.
4.Sercu,Kurt: Ellery Queen,a website oion.
http://une.spaceports./~queen/
5.Queen,Ellery: Tragedy of Errors. VA:Crippen & Landru,1999
埃勒里·奎因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dsky/文?99lib?
100年前的1905年,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住宅区诞生了两个新生命,100年后的2005年,我们仍然可以在世间找到他们燃烧的耀眼余光。埃勒里·奎因,史上最为杰出的侦探小说家之一,今年已是整百年了。无论是作为一位作家、编辑甚至侦探,奎因的名字都似一枚枚鲜活的烙印,诉说着品质的保证和强大的鼓舞。
奎因作品的影响
从1929年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开始,到国名系列与悲剧系列的结束,这段时期内,奎因的作品有一些令人着迷的特色:调理极为清晰的推理过程,死亡留言的使用,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推理的深度在当时和今天看来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在奎因的很多作品中,可以读到这样的字句:“……那是某种模式……”,或“……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之类的,这样的一种直觉主义证明了奎因仍然承袭了范·达因的一些风格,奎因自己的特点并不在于此,而我们关注的也仅仅是推理的精彩与真相的意外。从奎因最早的作品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的解答来看,他的“二分法”推理已经颇具雏形,即非此即彼的推理,侦探嘴里念念有词:“通过某某线索可以知道,某某人绝非凶手;或者,既然不是这样,那么一定是那样。”于是当真相的范围逐渐缩小,我们就可以看到诸如《Z之悲剧》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推理大结局———在一分再分之后,凶手被完全锁定,非之莫属(这也许是奎因的二分法推理运用的最为精彩的一次)。类似的情形我们可以在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以及 href='7859/im'>《半途之屋》里看到,尤其是前者最后一章洋洋洒洒的侦探陈词伴随着真相的巨大转折,相信对很多人造成的冲击至今难忘。
让我们再来看看奎因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公平竞争。在国名系列中除了《孪生之谜》,奎因无一例外的在揭示真相之前发出了挑战读者的宣告:至此,所有的线索都已经明白无误的呈现在您的眼前,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读者,相信此刻,应能与侦探一起发现事实的真相。为了制造真相的意外感通常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是使用异想天开的诡计,第二是谜题的精巧布局,卡尔是前者的大家,而奎因则完美地诠释了后者。因此,请别再以为线索越多越好,因为这两兄弟早就站在布满岔路的终点偷笑了。我们甚至在很多作品中得到了侦探的提示,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必然的,例如《Y之悲剧》与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这往往令读者拍案叫绝,是奎因的又一特色),最终我们离真相接近的距离与总长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更有甚者,我们曾被某些作品的多重解答玩得晕头转向,这也是导致大侦探奎因间歇性消极不振的原因。
奎因也许不是具有多么奇思妙想的天才,但他却绝对是一位大师。侦探小说中的许多元素从他开始展现出极其惊人的魅力,奎因之前也有小说包含有死亡留言,例如柯南·道尔的《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 href='3411/im'>《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但抽象的无文字的死亡留言在《X之悲剧》中,所蕴含的推理的艺术和美感,则超越了前人。奎因也写不可能犯罪,但并非我们常常提及的密室杀人,更多的,奎因涉及到的是不可思议的消失。无论是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中的点25口径手枪,还是《七月雪球》里面身躯庞大的火车,都消失得有模有样。通过这些量多质优的作品,奎因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全能———这一点,似乎没有人超越。
奎因和卡尔及克里斯蒂不同的是,解谜过程并不是非常离奇,但最后全部合理且完美的解开谜底。完美的伏笔,引人入胜的谜,饶有兴趣的各个出场人物,出人意料的犯人设置等等,他所有作品都说明他是一个真正推理小说家的典范。一般人常常说“推理小说不就是解谜么”,但写解谜小说是很困难的,尤其坚持写半个世纪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读了奎因的长篇之后就会有清楚的认识。
奎因后来的作品发生了一些改变,在故事的人物以及场景上,有了新的特点:隐喻和指代。我在这里并不想对此做过多的讨论,因为我认为这一方面,牵涉到奎因自己的思想转变,以及时代脉搏的变化,并未对后来的作家造成较大的影响。
雷克斯·斯托特(Rex Stout,1886—1975)和奎因一样也是美国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的“尼罗·沃尔夫”(Nero Wolfe)系列侦探小说在人物对话、心理分析、情节设置等方面也深受范·达因和奎因等人的影响。同风度翩翩的奎因一样,他的人物对话犀利机智,针锋相对,读来有古希腊戏剧一般的雄辩色彩,儿时表演戏剧的经历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些对话往往同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描写结合在一起,被用作甄别凶手的手段。也同奎因一样,他喜欢采用两段式框架结构。故事一开始·谋杀发生,侦探人物出场。紧接着,揭露凶手的作案手法。后半部则集中描述如何查找真凶。他的故事情节都是由点到面地平铺开,环环相扣,此起彼伏的一系列事件既是过程本身,又因各自的联系而组成有机的整体。此外,他还善于营造真实的氛围,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被赋予固定化的角色,并且每部均有出场。他十分巧妙地把案情的叙述融入单调、重复的日常琐事中,成功地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虚拟世界。
斯图亚特·帕尔默(Stuart Palmer,1905—1968),是比较公认的受到奎因影响的作家,老处女威瑟斯是他笔下的主要侦探。业余侦探和纽约警察局,是不是令你想起了奎因呢?没错,威瑟斯的初登场作品《企鹅潭之谜》(The Penguin Pool Mystery,1931)也许就带有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的影子:检察官派普与理查德·奎因相似;相同的城市,纽约;案发现场都是人群拥挤之处,企鹅潭的水族馆和罗马帽子的剧院;在关于两桩案件里涉及到的帽子提供的线索方面,二者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企鹅潭之谜》甫一出版,即受好评,完全不输给前一年粉墨登场的马普尔小姐。
另一位声名显赫的作家克雷格·赖斯(Craig Rice,1908—1957)的作品更加被认为像极了奎因。克雷格·赖斯本名乔治亚娜·伦道夫。1939年,她以克雷格·赖斯的笔名出版了第一部 4fa6." >侦探小说《凌晨三点的八张面孔》(Eight Faces at Three)。据她自己介绍,这部小说的创作整整花费了两年时间。起初,她顺利地写完了第一章,但接下来的章节却不知如何动笔,后来总算敷衍成书。不料,书中的侦探主角约翰·马隆居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她由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克雷格·赖斯一生短促,仅创作了28部侦探小说。这些小说情节曲折生动,逻辑推理环环相扣,体现了奎因式的典型的精巧布局。在侦探小说领域,她与福翠尔和奎因构成了“超现实主义三人行”———将重点放在构造一连串的怪奇表象,形形色色反常的人物和事件令读者产生极大好奇与潜在的恐惧感;但最终通过逻辑的锁链,将它们完全统一起来。从年代上来看,赖斯是最晚出道的,因此,她成为奎因头号书迷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她的作品中,除了相似的场景设定,甚至还出现了与奎因小说中相同的身份几乎一模一样的人物。
此外,安东尼·阿伯特(Anthony Abbot,1893—1952)的8部“撒切尔·科尔特”侦探小说也有如下标志性的奎因特色:以复杂生动的情节构思见长。尤其是早期创作的《杰拉尔丁·福斯特谋杀案》(About the Murder of Geraldine Foster),非常强调对谋杀现场的调查,重视目击者的证词,将破案解谜的重点放置在获知谋杀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上。不过以上几位作家笔下的侦探则与埃勒里·奎因有天渊之别,一个是老处女,一个是酒鬼色狼,最后一个则是警察局局长。这一方面说明奎因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主要在于文章的“plot”,另一方面也说明,奎因早年并不注重对人物的塑造。
也有人认为卡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奎因的影响,例如卡尔的逻辑以及犯罪调查程序,对现场的思考深度,对潜在诱因和新信息、新线索的洞察等等。奎因和卡尔都花费大量的笔墨描述案发时所有人的位置、行动、反应,最终构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舞台。与阿加莎对人物隐藏的过去展开调查所不同的是,这两人关心的只是犯罪本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奎因成为了先锋式的侦探广播剧作者之后不久,卡尔也紧随其后,涉足此领域。
在当代,则有更多的作家是读着奎因的书长大的。以“短篇侦探小说之王”爱德华·D.霍克(Edward D. Hoch,1930-2008)为例,在他9岁那年,读了第一本侦探小说,即是奎因的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这可说是影响他一生的一次阅读。在表达对奎因的感激之情的《致敬》[收录在《错误的悲剧》(1999)一书中]一文中,霍克这样写道:“我想你会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早期的短篇小说总是首先投稿到《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
奎因在日本
1969年埃勒里·奎因所著的短篇侦探小说史研究专著《奎因的精选》(第二版)曾谈及江户川乱步的作品。虽然没有将乱步的小说列入125本最重要的短篇侦探小说书单,但还是提到他的三本小说集(《心理测试》、 href='/article/2152.htm'>《石榴》和《幻想与怪奇》)。1978年奎因主编了《日本推理小说杰作十二选》,序言中他还简单论述了日本推理小说发展。在其后的《世界短篇小说杰作选2》(1982)中,他把松本清张和夏树静子的小说和英美名家侦探小说并列一书,可谓欧美第一人。不仅如此,奎因及其作品在日本也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
日本推理小说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明治二十年(1887年)。虽然以黑岩泪香用(准确地说是改写)“侦探小说”这一名词为起点,但真正由日本人创作的应该是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也就是江户川乱步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二分铜钱》那一年。日本的推理小说由最初的以江户川乱步为中心发展,出现了很多很有个性的作家,迎来了现在的繁荣。
1929年,埃勒里·奎因发表处女作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其后不久他的作品就传到了日本。虽然并没有按照作品的发表顺序传入日本,但对当时的推理小说界带来了很大的好处。除了由于太平洋战争曾一度中断外,奎因的作品均被翻译到日本,战后奎因的代表作反映了那个艰难时代。
和歇洛克·福尔摩斯及江户川乱步作品一样,奎因的作品,尤其是初期的国名系列和悲剧四部曲等作成了推理小说家必读的,推荐读的书的前十名里肯定有奎因的作品。当然那是因为奎因的作品有潜在的魅力。推理界的巨匠鲇川哲也就魅力这一点曾说过,他从心底里佩服奎因(《埃勒里的秘密》,1982)。
在1999年7月版的《EQ》杂志(EQMM日文版),侦探小说作家、评论家和读者选出了100本史上最好的侦探小说。其中十大侦探小说的排名是:
1.《冒险史》(阿瑟·柯南·道尔爵士)
2.《Y之悲剧》(埃勒里·奎因)
3. href='1431/im'>《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
4.《布朗神父的清白》(G.K.切斯特顿)
5.《幽灵夫人》(康奈尔·乌尔里奇)
6. href='4196/im'>《燃烧的法庭》(约翰·狄克森·卡尔)
7. href='471/im'>《漫长的告别》(雷蒙德·昌德勒)
8. href='1429/im'>《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9.《X之悲剧》(埃勒里·奎因)
10.《九个裁缝》(多萝西·塞耶斯)
在最好的30本侦探小说中,还有另外3部奎因的作品: href='7850/im'>《埃及十字架之谜》(11名),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15名)和《凶镇》(22名)。被某些美国评论家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的 href='7867/im'>《九尾怪猫》在日本读者中只排名40。
不论是在以理论解谜为主旨的Mystery还是被称为真正的推理的体裁方面,奎因的作品是最好最有影响的典范。在奎因去世的那一年,某侦探小说杂志登载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奎因的事情关心吗?(专门设置了一个向读者提出挑战的标题。)读者反响强烈,有人说道:“对于当时还没有很好理解真正的推理的我来说,是奎因教会了我去理解真正的推理。”;“初中被问到尊敬的人的时候,记得我回答的是奎因。如果不知道奎因的话,恐怕没有现在的自己,恐怕会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奎因就像神一样,我深深地尊敬着他。”……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在现在的日本恐怕没有哪个作家未受到奎因的影响。身为当下新本格旗手的绫辻行人说道:“少年时代,每当人问我:‘谁是你最尊敬的人?’时,我总是毫无犹豫地回答:‘是埃勒里·奎因’,直到现在,这份尊敬依然没有多少改变。”本格Mystery俱乐部会长有栖川有栖感言:“埃勒里·奎因之作品,让人见识到本格推理小说是多么迷人且令人惊叹的文体,他是我永远的憧憬与目标。”二阶堂黎人对奎因也不无赞叹:“透过埃勒里·奎因的逻辑魔术,我们学到了什么是近代推理小说的理想境界,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了解到‘去推理’这件事有多么有趣。”
奎因作品意识最直接的表现还是它的标题。以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为开始的国名系列,就已经有些引起了日本作家的兴趣。“国名+物件+之谜”这样的标题虽然不是奎因的专利,但是对推理小说以国家名字来命名,实属罕见。同时也可见奎因希望游历山川的心情。
有栖川有栖是受到奎因影响很深的作家,除他的国名系列标题之外(《英国庭院之谜》、《瑞.99lib.士馆之谜》、《俄罗斯红茶之谜》、《波斯猫之谜》、《巴西蝶之谜》等等),他同样使用过挑战读者。当然,他也写过不少关于奎因的论文。2005年6月由创元社出版的北村薫的长篇小说《日本硬币之谜》则是向奎因致敬的仿作。小说设置在1977年。这年作家兼名侦探埃勒里受出版社之邀到日本,行程中对东京发生的一起儿童连环凶杀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奈奈子是当时大学里推理研究会的成员,也是奎因书迷会会员。终于,以那个幼儿连环事件的事情作为契机,她成为了埃勒里在东京的向导。名侦探与奈奈子展开了调查。而且,奎因作品的标题所具有的特色,即使自认为没有受到奎因影响的笹沢左保也很想尝试用这种命名方式。
奎因的《Y之悲剧》(有栖川有栖处女作《月光游戏》其副标题就是《Y的悲剧'88年》)名列于十部优秀小说的前茅,以巴纳比·罗斯名字发表的悲剧4部的标题的命名方式也是很有魅力的。夏树静子的 href='6978/im'>《W的悲剧》非常有名,这部作品也受到了奎因的影响。在日本作家里,夏树静子是公认的最直接地受到奎因(不只是弗瑞德里克·丹奈)的影响的一个人,尤其是描写女性微妙心理的《天使的消逝》。丹奈于1977年第一次来日本后,又于1979年再次来日。翌年夏树静子受到了丹奈的拜访后,与其交往愈深,听取了许多关于推理小说方面的建议,特别是1982年刊登的 href='6978/im'>《W的悲剧》体现了这些很详细的建议,还有在丹奈死后,她所写的 href='6977/im'>《M的悲剧》、 href='6976/im'>《C的悲剧》等也可以看出来。
获得2005年本格Mystery大赏的法月纶太郎更是公认的奎因追随者,法月纶太郎笔下的侦探也叫法月纶太郎,而侦探的父亲也是警官。这和埃勒里·奎因,理查德·奎因的设定如出一辙,在相隔了大半个世纪之后,两颗双子星交相辉映着。法月纶太郎的悲剧系列作( href='6093/im'>《一的悲剧》、 href='6094/im'>《二的悲剧》)也与奎因的4部悲剧相对应。至于文章本身的模仿痕迹,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再度赤的噩梦》1992年)模仿的是奎因的 href='7867/im'>《九尾怪猫》,讲述了连环杀手的故事;另一本是 href='9252/im'>《为了赖子》(1990年),与 href='7866/im'>《十日惊奇》颇为相似。这时的作品甚至受到奎因后期问题的影响,侦探融入了故事中而成为事件的一部分,主角自身也同时在感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成为了所谓“苦恼的侦探”。在谈到创作时,法月纶太郎说:“我本身对于模仿埃勒里·奎因是有自卑感的。但是因为有处在艺术与仿制边界线上的西格尔(美国雕刻家,以其普通人的现实主义石膏模型而闻名)的作品,让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突破这种自卑感的。”..
当今的作家笔下仍然能看到名侦探埃勒里·奎因的身影,同时奎因小说对本格派的写作技巧有大的影响。如鲇川哲也著名的鬼贯警部系列,有相当好的伏笔和完美的推理,可以说是对奎因的挑战;推理小说家中町信也对奎因所喜好的死亡讯息进行了多次挑战。尽管不是出于本意,但奎因的作品总是给读者一种“向读者挑战”的印象。对奎因的挑战书最快作出反应的是江户川乱步,在只有为数不多的长篇译作的1932年他发表了题为《骑士道的侦探小说》的文章:
对于奎因的侦探小说来说,作者与读者是两名执剑互斗的骑士。读者被作者当面给摆下严峻的挑战书(实实在在地在小说中出现了挑战书),然后两人做理论上的激辩交锋。骑士奎因如视蛇蝎般厌恶卑怯的态度,假若读者骑士的剑掉了下来,骑士奎因便停止战斗,静静地等待对手把剑重新拾起再来。这就是以公平游戏(fair play)作为第一信条的奎因骑士道。
经常书信往来和给赐赠签名书的江户川乱步,其作品本身却完全看不到受奎因的影响。然而,在评论、研究和杂志编辑等小说以外的层面上,则可以找到奎因的足迹。这样说来,假若还包括了与江户川乱步的关系,埃勒里·奎因是对于日本推理界全体存在着无可估计重大影响的作家。
另一方面,EQMM对推广欧美短篇小说在日本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56年7月由日本早川书房在奎因主编的EQMM支持下推出EQMM日文版,1978年合同到期后改由光文社刊出,名为《EQ》杂志(1999年7月和光文社合同到期后停刊)。EQMM日文版继承了母刊选文必精的宗旨,也是日本著名的侦探小说杂志。它不仅翻译国外的侦探小说精品也刊登本国作家的作品。在上世纪日本翻译还不发达情况下,市面上能够见到的短篇集,多为奎因、克里斯蒂等名家名篇,因此对于爱好短篇小说的读者来说,EQMM日文版就必然成为了这样的一个窗口。
另外,本文还须增加两章节(奎因作家之外的贡献,EQMM的影响)才算是真正完整的。但一方面才识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这两个内容在文集中的其他文章(参见ellry的《弗瑞德里克·丹奈:作家、编辑、学者》和乐阳的《埃勒里·奎因和他的杂志》)中会有相当精彩全面的表述,笔者也就不再赘言。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以下朋友对我的帮助:日本的斋藤正敏先生———EQFC(埃勒里·奎因迷俱乐部)会长,现居美国———他提供了许多十分宝贵的资料以及建议,使得我的写作不至于无从下笔;我的朋友skyshine和香港的路人甲先生,细致的提供了耐心的翻译支持;ellry,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相关的建议和资料。
同时,我也一并感谢广大喜爱推理小说和奎因的朋友,你们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
参考资料:
1.山前譲:《最良最大のお手本:クイーンが日本のミステリー界に与えた影響》(最好的范本:奎因给日本推理小说界带来的影响),2004;
2.Ellery Queen:《The Tragedy of Errors and Others》,Crippen & Landru,1999;
3.Michael E. Grost:A Guide to Classic Mystery aion,http://members.aol.G4273/classics.htm;
4.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4。
奎因正典之谜
——埃勒里·奎因到底是谁?
fan/文
在世界各地,自称奎因迷的读者,多半都自认通读过奎因的全部作品。就好似福迷们必然都会认为,读过阿瑟爵士的福尔摩斯全集是成为一个福迷的最低条件!福尔摩斯的作品相对较少,全部通读并非是一件通天难事。但到了奎因的作品,就不得不另当别论了。若是不加条件,怕是每一个奎因迷都很难断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读过了他的全部作品。这倒并不是因为奎因的作品数量众多,而是由于以下的诸多原因。
作家埃勒里·奎因一生共著有多少部作品?即使是面对这样一个单纯的问题,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毫不犹疑地回答出来。翻开众多研究者联合编纂的《百位神秘和犯罪小说大师》(100 Masters of Mystery aive Fi,2001)第二卷,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埃勒里·奎因”名下竟然列有9名作者,实际上真正的数字远不止这些。众所周知,奎因是美国作家弗瑞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雷德·李共用的笔名。那么其他人又为什么列在这里呢?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笔名上,因为我们对于这个笔名无法做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定义。这听起来好像有些奇怪。历史上关于“某一位作家究竟有多少作品”之类的悬案并不少见,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某作家在成名前的习作,但并未公开发表过;或者,曾经发表过的作品,后来做了大幅度地修改,这些作品又将如何处置?(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曾把数篇短篇小说改写成了长篇小说。)又比如,由于政治原因及社会上的压力而无法公开发表的作品,在过了若干年后,一不小心就成了无头疑案。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奎因的情况。他的作品数量之所以不能确定,又与上述的那些情况有所不同。首先,这一对表兄弟在以奎因的名义出世后,又曾用过其他的笔名发表过作品。比如以巴纳比·罗斯名义发表的莎翁剧退休演员雷恩系列的《悲剧》4部曲即是一例。当然现在没有人对其是奎因的作品抱有异议。因为作者本人曾公开声明过此事,并清楚明了地说明了其中的原因。其次,也有不少以大侦探奎因为主人公、又以奎因名义发表的作品,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不能算是这对表兄弟的作品。一些早期的电影或广播剧,比如《生还俱乐部的冒险》(The Last Man Club)、《高级住宅之谜》(The Penthouse Mystery)、 href='6855/im'>《完全犯罪》(The Perfect Crime)等等,都被改写成了小说。尽管这些电影以奎因小说为原型而广播剧是由表兄弟担当编剧,但小说的执笔人却不是他们。这些小说应该被看成是“奎因的作品”吗?显然它们不能与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等完全由奎因自己创作的作品等同视之!第三,从《黑犬的秘密》开始的、面向少男少女的少年奎因系列,并不是奎因两人组所著。比如《黑犬的秘密》(The Blaystery)是由一位名叫赛谬尔·麦考依(Samuel McCoy)的作家代为执笔的,李负责监督和修改。这一系列一共有11部作品,它们能看做是“奎因的作品”吗?
除此之外,即使是有大侦探奎因登场、并写明作者为奎因而发表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其实是他人所创。比如,评价颇高的《另一方的玩家》为著名科幻小说家西奥多·斯特吉(Theodore Sturgeon)所著; href='7874/im'>《然后在第八天》和《三角形的第四边》为作家艾弗拉姆·戴维森(Avram Davidson)所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三部归为埃勒里系列的小说并非他人一手包办,均为丹奈创作大纲(分别为42页、66页和71页),由别人扩衍成书,并经丹奈或者李修订,因此带有比较多的奎因元素。更麻烦的是,还有更多的小说,既不让奎因为主人公,却又以奎因的名义发表。从斯蒂芬·马洛(Stephen Marlowe)所著的《死者的故事》(Dead Man's Tale)开始,直到爱德华·D.霍克的《色情电影谋杀案》(The Blue Movie Murders),其间共计28部小说即为此类作品。并非是这些作者胆大包天,大部分人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冒用奎因的名声。除了名家霍克等极少数作家的作品以外,大部分难以取悦读者。据说是曼弗雷德·李,为这些作家提供谜团、构筑了写作大纲,最后再加以修改。尽管奎因仍可称为原案人,但是要把这些都说成是“奎因的作品”实在颇为勉强。这些作品最初在美国出版时为平装本,读者尚能借由版本分辨是否真的是奎因原著,但是在英国出版时采用精装本形式,这一做法甚至遭到奎因英国出版商戈兰兹公司老板的抱怨。评论家布彻也曾经致信丹奈,警告说《纽约时报书评版》即将就此刊登一篇批评文章,并说“这是向我的读者尽义务———自私的说,也是为了我个人的名誉”。
最后,还有一种最糟糕的情况,那就是关于奎因探·的影视及广播作品。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正是电影和广播的黄金时代,它们占据着大众娱乐的主导地位。那时,一部以《埃勒里·奎因的冒险》为题的广播系列剧风靡全美,极富人气!这些故事中,自然有奎因亲自执笔创作的,但也有不少只是假托个名字、其实与奎因两人组全然无关的。时过境迁后,这些作品哪个是哪个,都已经很难分清了。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奎因作品数量的不确定性!就连奎因早年撰写雷恩系列的笔名“巴纳比·罗斯”也由唐·特雷西(Don Tracy)在60年代用之撰写了多部历史小说。
在英语中,有“”一词,意为“正典”,它与“apocrypha”(意为“外典”)相对。简而言之,正典即指由作家亲自创作的、真正的作品;外典就是出处尚不确定的作品。而对于大作家奎因,当我们在说“我已经通读了奎因的全部作品”时,恐怕心里也在迷糊,这个“全部作99lib.品”究竟是指什么?
再回到本文的题目,埃勒里·奎因究竟是谁?是弗瑞德里克·丹奈+曼弗雷德·李吗?抑或是其中的任何一位+代为执笔的作者?另外,丹奈和李两人均没有参与,只是允许他人使用“奎因”这个名字而产出的那些作品又将如何看待呢?旷世奇才、名侦探.99lib?奎因的创造者啊,你们究竟是谁?这实在是一个有趣而又让人困惑的、不是谜的谜!
ellry注:读者也不必特别担心,奎因研究专家弗兰西斯·M.里维斯在他的专著《皇室的血统》(1974)中附有《埃勒里·奎因书目》将那些假借奎因之名撰写的书籍一一列出,让读者一目了然。
多面的埃勒里
——奎因的广播、电影、电视和漫画
ellry/文
埃勒里·奎因的形象并不仅仅活跃在奎因的小说里。同时也出现在当时他所能涉及的各个领域,借此埃勒里这个充满魅力的侦探形象在美国成了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在它的幕后有很多人付出了他们对埃勒里·奎因的热爱甚至是专业精神。可以说,这是关于埃勒里·奎因不可被遗忘的一片天地,非常值得一提。
颇为成功的广播剧
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年轻主管乔治·扎迦利打算推出一个全新的一小时系列侦探广播剧,这个广播剧要邀请一些来宾和侦探一起破案。很幸运的是,他选中了弗瑞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雷德·B.李这对表兄弟作为编剧。无论这是他自己的主意,还是别人的推荐,总之他选对了人,“挑战读者”正是埃勒里·奎因的招牌菜。
事实上,当这个广播剧开播轶始,丹奈和李才刚开始学习广播剧创作的基本原理。在没有署名也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他们参与了广播剧“化名吉米·瓦伦丁”和“影子”的编剧工作,还担任了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广播节目“作家!作家!”的嘉宾。与此同时,扎迦利开始筹划剧组演员和赞助。他选择了声音富于魅力的休·马洛扮演埃勒里(后来马洛成为电视剧中的埃勒里扮演者);老练的桑托斯·奥尔特加扮演老奎因警官———李称之为“我所听过的最具欺骗性的声音之一”;维力巡官的扮演者则是霍华德·史密斯(后来为泰德·德·克罗沙所替代)。为了融入一些爱情成分以吸引女性听众,扎迦利在丹奈和李的许可之下,加入了一个埃勒里系列先前没有的人物———埃勒里的秘书妮奇·波特,这个人物由玛丽亚·夏克莱扮演,后来她嫁给了扎迦利。
这出广播剧最具别出心裁的便是它的“挑战听众”环节了。当线索均以给出之后,广播剧暂停,这样来宾能够展开解谜讨论。每当埃勒里说“现在,老爹,我知道是谁杀了某某。”便预示着挑战的开始。接着,由妮奇介绍当晚的来宾,他们往往是政府官员、媒体名人、或者和故事情节相关领域的专家。埃勒里向来宾发问谁是犯人,来宾会陈述他们的解答,接着埃勒里重新回到广播剧中,做出最后的解答。最后,如果来宾中有人答对(尽管非常少见),埃勒里会向他赠送最新的奎因小说或者奎因编辑的文选集。一开始,来宾都是纽约的名人,诸如音乐评论家蒂姆斯·泰勒、剧作家莉莲·海尔曼、摄影家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这些贵宾往往会提出一些奇特的猜测,有人说凶手就是来宾中的某人,还有的说犯人正是埃勒里本人。不久之后,扎迦利不再邀请名人而代之以普通听众,但是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出现时而邀请名人时而邀请普通听众的情况。
1939年9月,CBS中止了奎因广播剧节目,丹奈和李又继续从事他们的创作和编辑工作了。不过他们告诉经纪人有意寻求另一家广播公司仍然从事编剧工作。终于,在1942年1月,由国家广播公司(NBS)制作、爱默森医药公司提供赞助的“埃勒里·奎因的冒险”再次播出,并且一直持续到1944年末。而此前具有浓烈奎因特色的“挑战听众”的环节仍然保留。桑托斯·奥尔特加、泰德·德·克罗沙、玛丽亚·夏克莱继续出演,只是埃勒里的演员换成了卡勒顿·杨(后来因杨离开而换成西德尼·史密斯),制片仍旧由乔治·扎迦利担当。
要补充的是,在1939年6月到1940年2月期间,由丹奈和李担任编剧,扎迦利担任制片和导演的系列广播剧“埃勒里·奎因的冒险”在CBS播出了36集(共34个故事,另外两个故事为复播)。丹奈和李逐渐感到每周制作一集60分钟节目压力过大,于是,从1942年2月25日开始,节目削减为30分钟。但这只是播出时压缩为30分钟,这仍使得丹奈抱怨不断:“每周的故事情节让我大费脑筋”。不久,“埃勒里·奎因的冒险”就因为广受听众好评而得到海湾石油公司的赞助。
在经过了短暂的休息之后(1945年1月末),奎因再次回归广播剧,这次重新回到CBS。“埃勒里·奎因的冒险”又在CBS开始播出了。剧组中,男性主要演员大都保留,只是格特鲁德·华纳(她从上季末尾开始接替芭芭拉)担任起妮奇的配音。制片和导演也变更了。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丹奈的离去。他的妻子玛丽到了癌症晚期,1945年末即离开人世。为了家庭,丹奈离开剧组只从事最为适合自己的工作,诸如编辑《EQMM》和短篇文选集。但是他又不想放弃广播剧带来的丰厚收入,于是他找其他作家撰写故事大纲。在经历了几次不成功的合作之后,他和李选定了身为小说家和评论家同时也是二人好友的安东尼·布彻。此后·奈逐渐退出编剧工作,由布彻和李合作,他俩一共创作了大约70篇剧本。尽管布彻也是纯解谜推理的忠实追随者,不过他潜心宗教,因此故事中的埃勒里从丹奈笔下的绅士名探转变为忧虑社会的公民。比较布彻的大纲和李根据其编写的剧本不难看出,李常常对大纲进行较大的改动,甚至有好几篇大纲根本没有采用。
这次的合作持续了52周。除了布彻的大纲以外,李还采用了6篇以前丹奈留下以备不时之需的故事大纲。下一季广播剧开始于1946年10月,持续了27周。华纳的离去使得夏洛特·凯因成为妮奇的扮演者。另外,理查德·库根接替史密斯扮演埃勒里,不久之后劳伦斯·杜普金担任这个角色。此后,扎迦利不再参与广播剧制作(1947年末他曾召集老演员重新制作了一集1939年的一小时奎因广播剧)。1947年8月开始,新一季只持续了大约2个月便结束了,就此该节目退出了CBS。最后27集奎因广播剧于1947年11月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到1948年5月底,持续长达9年的“埃勒里·奎因的冒险”终于结束了。此后虽有零星的奎因广播剧播出,但是往日辉煌已经不再呈现。
奎因的广播剧是改编作品中唯一主要由丹奈和李主笔的作品,因此,其中不乏富于趣味的故事:
“生还者俱乐部”(1939)中埃勒里和妮奇目击了一桩肇事逃逸案,并且听到了受害人的临终留言,这是奎因的代表性诡计首次在广播剧中出现。
“鹅妈妈童谣谋杀”(1939)中埃勒里到一家老饭店去调查模仿鹅妈妈童谣的系列谋杀,同样也是鹅妈妈童谣出现在奎因其后的小说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里。有趣的是,在该集播出时芝加哥的传送中断了9分钟,数以千计的观众电话打到广播公司表示愤怒,可见此系列的受欢迎程度。
“钻石魔术师”(1940)中,埃勒里解决了一桩科学家被杀案,这位行为古怪的科学家声称他发现了能让钻石增大的方法,埃勒里也同时解开了钻石从上锁的保险柜被窃之谜。这也是奎因出色的不可能犯罪作品。
“短先生和长先生”(1943,后以《詹姆斯·费里莫尔先生失踪案》为题收录在仿作集《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失败史》中)是奎因向柯南·道尔致敬之作。故事根据的是福尔摩斯故事中华生提及的那位回家拿了雨伞就消失不见的男子。埃勒里扮演安乐椅神探的角色,推理出费里莫尔先生如何从警方严密监视的屋子中消失的。
“皇储的玩偶”(1943)是NBS系列中最好的广播剧,需要说明的是,此故事是李单独完成的并非基于丹奈的大纲。这个著名的不可能犯罪作品后来改编成奎因小说收录在 href='7869/im'>《犯罪日历》中。藏书网
布彻和李编剧的“逮捕凶手”(1945)可以看做是 href='7867/im'>《九尾怪猫》的前驱作品。曼哈顿出现一夜晚用刀子划伤年轻女性手腕和面部的疯子。最后一名女子在迷宫中被袭击,埃勒里和警察守住了唯一的出口。但令人不解的是迷宫中没有人具备成为凶手的条件。
同样由二人编剧的“幻影”(1946)和康奈尔·伍尔里奇的 href='/article/2242.htm'>《后窗》类似。妮奇向埃勒里宣称她在晚上目击对街办公室里的一桩谋杀,可是检查那处办公室却没有发现尸体或者任何打斗的痕迹。
无论是丹奈和李创作的剧本,还是布彻和李合作的产物,它们都很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给予读者充分的解谜线索,但是谜团又很巧妙使得大部分听众无法挑战成功。只是广播剧剧本只有极少数由奎因改编成小说,或是重新刊登在《EQMM》上。不过今年美国将出版一本奎因广播剧剧本精选集,或许能一窥其中魅力。
好莱坞遭遇滑铁卢
丹奈和李在30年代后期曾经为哥伦比亚、派拉蒙和米高梅做过编剧。可是,他们的大部分方案都被束之高阁,没有拍成电影。三四十年代正是侦探剧大行其道之时,福尔摩斯、菲洛·万斯、陈查理等相继搬上银幕,好莱坞也没有理由不关注风头正盛的埃勒里。其实,在1940年到1942年间就有7部奎因电影上映。
首部奎因电影是由共和电影公司出品的“西班牙披肩之谜”(1935)。唐纳德·库克成为了第一个埃勒里的扮演者,库克俊美的外貌使得导演为他增加了不少爱情戏。尽管小说中没有出现理查德,但是电影中还是在开头出现了一小段盖伊·阿舍扮演的探长。虽然删减了奎因的大块情节以及埃勒里的大段推理,但是编剧阿尔伯特·德蒙德的改编较之大部分奎因改编电影显得更接近原著。
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共和电影公司显然还是借此吸引了不少观众,第二年它又出品了第二部改编电影《柑橘之谜》。这部电影几乎难以看出是根据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改编的,导演突出的不是离奇的倒置犯罪,而是埃迪·奎兰本人。他扮演的埃勒里和小说形象差距甚远,他的招牌是插科打诨、傻笑而不是推理演绎。也许是这部电影过于拙劣,在其后4年的时间里就再也没有奎因电影上映了。
1940年开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了一系列奎因电影,由拉尔夫·贝拉米扮演埃勒里,查理·盖普温扮演理查德,玛格丽特·林赛扮演妮奇,詹姆斯·伯克扮演巡官。这些作品都是松散的建立在奎因小说之上:
《大侦探埃勒里·奎因》(1940),基于小说 href='7860/im'>《生死之门》;
《高级公寓之谜》(1941),据说基于广播剧《三处刮痕》;
《埃勒里·奎因和完美的犯罪(1940),基于小说《恶魔的报酬》;
《埃勒里·奎因和谋杀环》(1941),基于小说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
贝拉米离开之后,哥伦比亚公司选择了威廉·高冈作为继任者。三部高冈主演的均于1942年出品,分别是:
《千钧一发》,故事来源于小说 href='7862/im'>《龙牙》;
《孤注一掷》,据说基于短篇小说《乐善好施者》;
《敌方间谍遭遇埃勒里·奎因》,源自小说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
奎因迷不必被那些改编原作的名字所迷惑,因为它们实在平庸无比。这些电影将原作的情节、人物改的支离破碎,只是案件稍有原作的影子,难以说是标准的改编作品。比如《大侦探埃勒里·奎因》,死者变成了体育大亨、家庭暴君约翰·布劳恩,他死在上锁的书房中,喉咙被切开了。作为裁纸刀的凶器不见了。房里的妮奇·波特是唯一的嫌疑犯,埃勒里坚信她是无辜的,决心解决这桩不可能犯罪。
和之前几个奎因的扮演者不同,威廉·高冈扮演的埃勒里比贝拉米稍微好些,人物带有某种忧郁的性格———没有俏皮话,没有插科打诨。电影不再包含闹剧的成分,而且将场景设置在二次大战时期,比如,在《敌方间谍遭遇埃勒里·奎因》中,埃勒里遭遇了一小队纳粹间谍。
其实在奎因的小说中,莱特镇系列小说具有很多适合改编电影的元素,可惜的是没有哪部好莱坞奎因影片是有关莱特镇的。此后直到1972年奎因作品才再次被搬上银幕,而且基于莱特镇小说 href='7866/im'>《十日惊奇》改编而成。这部同名电影由法国和意大利合拍,场景变成了法国,甚至侦探也变成了哲学教授保罗·罗杰斯,但是电影整体较为忠实原著小说。奥森·威尔斯扮演的西奥多·范霍恩喜怒无常,不像是主角倒像是反角。安东尼·帕金森扮演的继子(小说中的亲子霍华德在电影中变成了继子)倒是与之相应,非常神经质。里维斯评价这部电影说:“在整整100分钟里强迫我们忍受着拙劣的象征手法,此外别无·物,除了皮柯里的表演以外没有一点人性化。我觉得这部电影难以忍受,好像卡莱尔所说他读可兰经的那般感觉,我无法把它推荐给任何奎因迷,除了那些也许希望借此远离尘世的观众。”
和两位作者在好莱坞无所建树的情形一样,埃勒里的电影也同样遭遇滑铁卢。丹奈甚至表示,如果晚上他正在看电视而一部奎因电影上演了,他会钻到被窝里面去。影评家汤姆·托兰也同样指出:“他们既没有设法将小说中富于才气的情节转变成电影,也没有试图塑造一个值得纪念的银幕形象;这些电影观众———特别是那些埃勒里·奎因迷———不得不面对这样一堆二流电影。”
此外,日本松竹电影公司曾经在1979年基于奎因的《凶镇》拍摄过一部电影。这部名为《三封没有送达的信》(配達されない三通の手紙)的电影由导演过 href='4932/im'>《砂器》等影片的野村芳太郎担任监督,主演是曾经主演过《望乡》等影片的栗原小卷。和 href='7866/im'>《十日惊奇》类似,影片被设置在日本,侦探的名字也没有叫埃勒里·奎因,而是更名为罗伯特,不过情节仍然忠实于奎因的原著,并且获得当年日本学院奖和电影旬报奖(都是女配角奖,获奖者为小川真由美)。该片首映式时,丹奈还专程赶到日本出席仪式。
奎因进军电视剧
40年代后,黑白电视广为发展。有关于埃勒里·奎因的创作也逐渐向这个领域延伸。
1950年10月第一部奎因系列电视片《埃勒里·奎因冒险史》在美国杜蒙电视台首播。理查德·哈特成为第一位在电视片中扮演埃勒里的演员。他身材魁梧,喜爱运动,留着不大相配的八字胡,弗洛恩兹·艾姆斯扮演他的父亲。1951年1月,因哈特突发心脏病去世,李·鲍曼接替了他的角色。该片反映不错,还赢得了《电视指南》杂志1950年最佳侦探电视奖。
第二部《埃勒里·奎因冒险史》(后更名为《神秘事件是我的职业》)系列片在1955年由几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并在不同电视台同时播出,包括了32集30分钟电视片,休·马洛扮演埃勒里,艾姆斯继续扮演老奎因,夏洛特·凯因扮演妮奇·波特。马洛和凯因早些时候曾在广播剧中扮演埃勒里和妮奇。演员都非常接近奎因迷对于小说的想象,但是剧本相当糟糕,视觉效果也很差。
第三部奎因电视系列片《埃勒里·奎因冒险史续篇》由阿尔伯特·马克柯瑞担任制片———这是50年代电视剧领域响当当的名字———于1958年9月开始在NBC播出。乔治·纳德出演埃勒里,这位1955年获得金球奖的演员对于扮演埃勒里·奎因来说稍嫌年轻,表演也只能说差强人意。这个系列片中有好几集改编自奎因小说,包括 href='7871/im'>《玻璃村庄》、 href='7868/im'>《王者已逝》、 href='7866/im'>《十日惊奇》、 href='7860/im'>《生死之门》、 href='7867/im'>《九尾怪猫》和《双倍,双倍》。编剧删除了 href='7871/im'>《玻璃村庄》中的浓厚的反麦卡锡色彩,并用埃勒里·奎因代替了约翰尼·辛恩,但是保留了小说中大部分情节结构。除了这集以外,其他的改变都非常糟糕。还有不少是改编自别的侦探作家小说的作品,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二十集之后,李·菲利浦接手了埃勒里的角色,他扮演的埃勒里是一个有意识有同情心的人。可是没有挽回败局,不久之后,这个系列就被所有理智的奎因迷放弃了。
1963年,CBS《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时间》播出了一部一小时的电视影片,基于奎因的中篇小说《恐怖小镇》,这是篇非埃勒里作品。另一部电视影片《埃勒里·奎因:不要向后看》于1971年在NBC播出。这部片子改编自奎因的名著 href='7867/im'>《九尾怪猫》,彼得·拉弗德扮演的埃勒里如同一个伦敦的时髦人物,哈里·摩根扮演的理查德·奎因被设置成埃勒里深爱的叔叔。编剧尝试把那部深深植根于40年代的小说搬到1970年的场景中,但是徒劳无益,它使得奎因丰富的人物描写变得肤浅,还加上了一些无意义的“悬念”,这无法与小说中的相比,但是至少保留了原来情节的基本骨架。导演还算胜任,预算较之以前的奎因电影要高很多。丹奈曾表示,大体上他喜欢这部电影尽管它也有相当多的不足之处。
1975年,《可伦坡》系列片(该片是70年代著名的侦探剧,获得过艾美奖,是《古畑任三郎》的原型片)制片人同样也是奎因迷的理查德·尼文生和威廉·林克,得到NBC的支持下制作了“埃勒里·奎因”电视片。电视片的场景没有设置在70年代而是重新回到1947年。试播节目基于奎因的长篇小说《三角形的第四边》,此外,有一集的剧情来自奎因的短篇小说 href='7856/im'>《疯狂下午茶》。吉米·霍顿扮演的埃勒里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他演绎出了小说中埃勒里的大部分特点。丹奈曾说,霍顿的表演让他回忆起的不完全是埃勒里,而是在霍顿那个年纪的自己。大卫·韦恩扮演的顽固的理查德·奎因也很出色,和书中老理查德的形象很接近。电视剧中还出现小说中没有的人物———西蒙·布里默。他在广播剧“西蒙·布里默案件簿”中担当名侦探,片中他自以为是要和埃勒里一争高下,却往往推理错误。
这个系列有些趣味的案件很富于趣味性,比如,《12楼直达电梯案》中只有受害人的电梯谋杀案,《法罗阿的诅咒》中会诅咒人死亡的木乃伊,等等。尽管剧集质量不一,但没有一个是糟糕的,甚至最差的也在情节、演员等方面得到了弥补。更让观众感兴趣的是,片中霍顿扮演的奎因会转向镜头,邀请观众拼凑起线索、说出罪犯的名字。这种“挑战观众”的方式像是早期奎因小说中的“挑战读者”。这个系列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出色的奎因改编作品,甚至是美国侦探电视剧中最好的之一。
漫画中的埃勒里
埃勒里·奎因首次在漫画中登场是在1940年,这个有趣的作品———《匿名合伙人案》分10期刊登在《海湾娱乐周刊》上(1940年4月26日第366期到1940年6月28日第375期),漫画由海湾加油站免费分发给它的客户。这个故事改编自同名奎因广播剧(1939年8月27日在CBS播出)。1940年4月开始海湾石油公司也成为奎因广播剧的赞助商,这大约是作为宣传而创作的。
此后不久,一系列名为《埃勒里·奎因冒险史》的漫画出现在惠特曼出版公司的漫画杂志《杰出连环画》上。《杰出连环画》是一本漫画集,每期64页,包含各种类型的漫画。1940年5月第23期上刊登了首篇《棺材的线索》,改编自奎因的短篇小说《隐形的仰慕者》。这个系列持续了20期。在总计二十篇漫画中,有十一篇是新创作的情节,剩余9篇改编自奎因的小说、广播剧或者模仿自小说,涉及的小说包括《黑色一便士》(24期)、《上吊的杂技演员》(25期)、《三个瘸子》(26期)、《人咬狗》(33期)、《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34期)、《柚木盒子》(37期)等等。
《海湾娱乐周刊》和《杰出连环画》上的奎因漫画是为数极少的改编自奎因小说或者广播剧的漫画。这些故事忠实于原著,尽管偶尔会作出小小的改动。那些我们所熟悉的人物,像奎因探长和维利巡官常常出现在《杰出连环画》中的奎因漫画系列中,秘书妮奇偶尔也会登场。当然也少不了在解答之前,都会出现那个有趣的“挑战读者”的环节。
直到7年之后,埃勒里才重新登上漫画舞台。不过在此间仍然有少量漫画和奎因有关。1943年8月和9月的《蝙蝠侠》第18期上的《猎人旅馆的秘密》中新的诡计(旅馆消失)来自奎因的 href='7863/im'>《上帝之灯》。另一篇和奎因有关的漫画出现在1943年7月18日《幽灵》第164期的漫画版面上,故事情节来自奎因的小说《黑暗之屋》。.
1949年奎因回归,出现在《超级漫画》丛刊的4本《埃勒里·奎因》系列漫画中(1949年5月到11月)。尽管漫画中也有“挑战读者”的环节,但是故事情节完全背离了奎因作品的精神,成为了失败的作品。稍微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期,它包含了一篇不错的不可能犯罪故事《暴雨之墓》,在故事中埃勒里要解决的是与世人隔绝灯塔看守在暴风雨中如何被杀的案件。
接下来的一套四色漫画是由齐夫·维斯公司发行的两期《埃勒里·奎因》系列漫画(1952年·和夏)。这两期包含了4个埃勒里冒险故事,不过,故事平淡无奇,甚至不像是侦探故事而是十足的动作冒险故事。据说这个系列是配合1952年ABC播出的埃勒里系列电视剧宣传而出版的。
在所有的这些漫画作品中,最成功的———或者说最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埃勒里系列漫画是戴尔公司出品的“四色”系列中的1165号、1243号和1289号,出版于1960年和1961年。每本32页,包含两篇16页的故事,不过1243号有3篇故事,两篇15页,一篇2页。这些故事情节流畅,带有不可能氛围(从《伏都教的牺牲品》、《凯恩的诅咒》这样的标题不难看出故事的超自然成分),在当时属于佼佼者,甚至还包含挑战读者。这个系列与之前的埃勒里漫画有些差异,主要的改动是具有60年代的场景并且埃勒里戴了副眼镜。而且有研究者指出,戴尔系列的剧本富于奎因小说的特质,也许奎因曾经参与了剧本的创作或者审定。
此后,直到1990年2月作为纪念埃勒里·奎因60周年(该期杂志于1989年出售,正是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出版60周年),《迷宫侦探社》杂志第9期刊登了全彩漫画《英国海峡之谜》。其中埃勒里作为客串嘉宾出现。
最后顺带一提国内的奎因广播剧和漫画作品。大约在1980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推出了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的系列广播剧,由著名配音演员乔榛、童自荣、尚华、杨成纯等出演。广播剧中取消了理查德的角色,由埃勒里担任侦探长。演员精良加上剧本较好的保留了原著特色,使得该剧轰动一时,成为上译的广播剧经典。1981年,江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根据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改编的连环画《棺材之谜》(陈水远绘制),首版即发行800000册。虽然因为篇幅的原因对原著情节有所删节,但是大体上能表现出原著的魅力。国内出版奎因现代侦探小说集的世文图书公司在小说集出版的同时(2001年)也发行了一本改编自奎因小说的漫画《凶镇》。这是一本黑白漫画,作为赠品随全集赠送并未公开发行。
总之,在奎因改编作品中,所涉及领域最为成功的是广播剧(个中原因似乎有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这是有丹奈和李主持编剧的,而其他改编作品———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漫画———都是他人改编的)。广播剧持续了长达9年的时间,给丹奈和李带来了巨大声望(凭借CBS广播剧奎因获得1945年埃德加最佳广播剧奖)和经济收入。然而,埃勒里在好莱坞的经历是令读者痛苦的,这似乎主要归结于导演和编剧将原著更改的面目全非,没有让人体味到奎因作品的真正魅力。因此虽然埃勒里题材被多次搬上银幕却收效甚微,以至不再有电影公司对其感兴趣。偶尔出现的埃勒里漫画形象,也无法填充读者心中的空缺。作为一个具有非常价值和世界知名度的侦探人物,埃勒里并不像福尔摩斯、波洛那样拥有成功的电影、电视改编作,并借此提升原著人物的影响,这一直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但是作为奎因迷,我们仍然期望在将来能够出现一个比较让人称心的埃勒里形象。
埃勒里印象
kummel/文
一直以来,我总是迂回于对奎因小说的感受中,而无暇顾及奎因小说里面的那个永远最有趣的家伙———埃勒里。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的序言中,J.J.McC(作者本人)就提到了一些埃勒里基本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于埃勒里最终的一个交代———虽然那是埃勒里最初的作品,但也却是唯一一次提及这些有趣的事情。不可否认,埃勒里的私人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具有诱惑性的。在奎因之后的作品中,我习惯于在严肃的逻辑推理侦破案件的层层包围下寻找关于埃勒里个人情况的一些踪迹———虽然那少得如同碎片。
埃勒里·奎因这个人在每个奎因迷的心中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很难具体地表述他,如何去捕捉埃勒里的形象,成为了艺术家最头疼的事情。一方面是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已经深深在人们的脑海中扎根,另一方面是因为埃勒里不同于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和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那般有特色,埃勒里非常地平凡,他是住在纽约市的一个普通公民、纳税人、以写作糊口。更重要的是,奎因的侦探小说的特色决定了埃勒里的特色。埃勒里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非凡,而是因为他太平凡,平凡到我们难以找准他的特色来描述他。他不是发现镭的居里夫人,他也不是发表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他只是不常犯愚蠢的错误,他善于沿着事实的轨迹发现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 href='1405/im'>《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中心是彰显波洛的主动推理的描述,那么在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埃勒里并非是牵引案件发展的主角,在真相面前他是被动的,只是顺藤摸瓜。能打倒他的只有真相。这点上,很容易给人留下一种似乎埃勒里是一个对事实事件谨慎谦卑的人。这必须与他在生活琐事上的自负、固执要分开来看。这就是我在具体阐述埃勒里其人之前,必须要说明的。关于埃勒里其人的分析,首先必须理清楚,哪些是在他职业范畴中的世界观,由此形成的一个埃勒里的职业性格;而另一些则是埃勒里纯粹的私人世界中的性格表现。这两种分析,不可混淆,这一点是必须先认清的。
埃勒里严格恪守他的职业道德。为了职业道德,他可以抛弃作为普通人的道德观,有时候甚至残酷到背叛自己。他总是在职业与人格之间不断徘徊,但最终埃勒里总是会背叛自己的道德观。在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中,他含蓄地怀疑自己的好友———明钦医生;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他尖锐地指证自己喜欢的霍华德先生;在 href='7875/im'>《脸对脸》中,他一边发抖一边打破了至交伯克先生结婚的美梦;在《红桃四》中,他为使调查顺利进行,不惜用计拆散一对恩爱鸳鸯……因为埃勒里以往的职业训练,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忠于真相的偏执狂。按照普通人的逻辑,有时候真相对于生活来说未必是最佳选择,而在职业范畴中的埃勒里,他执拗地选择真相作为最终的出路,仿佛那是人类需要的氧气,鱼儿需要的水。若是他对谁产生了好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尽量在刚开始的调查中排除此人的嫌疑。可并不是每次都会幸运,我打赌,如果凶手是一个他心仪的动人女孩,即使他让自己消沉半个月,也还是会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他让凶手自杀,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发生过一次。但埃勒里毕竟是个凡人,绝非圣贤,在做出上述的这类不可思议的举动的同时,他是痛苦的。我们总能在奎因的小说中找到埃勒里破案落幕处的落寞。他为此失去过朋友,失去过信任,失去过道德,失去过自己。为了职业道德,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埃勒里实在是个很平凡的人。当他被真相欺骗的时候,埃勒里的愤怒异于平常,他甚至会对真凶大吼,发脾气,抱怨,这并不是为了私人利益,或者名誉什么的(虽然他常为自己的写作成就感到自负),埃勒里在职业范畴中的世界观认为,真相是不可被打倒的,他是真相忠实的仆人,这是埃勒里的底线,谁去碰触,将不会得到埃勒里的原谅。他的聪明在于,他太清楚职业领域内与外的界线了,他可以不受错觉、假象的影响,始终忠实于他最尊敬的主人。
在众多的奎因小说中,埃勒里写作风格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而他的性格也随着故事的风格在变化着。但唯独没有改变的就是埃勒里对真相的探索,对职业的尊重。无论小说中出现的是一个严谨的埃勒里,一个俏皮的埃勒里,一个冷酷的埃勒里,还是一个冲动的埃勒里,他都不会背叛真相。在我们为一个全新的埃勒里·奎因的形象诧异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小说真相大白的那一页找回熟悉的埃勒里。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某个人因为痴迷于某个专业领域而抛弃了正常的交往与道德,这是一个多么让人觉得古怪的人,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厌恶,像个变节者。但我们却能忍受埃勒里这样做,因为他付出这样的代价,所带来的逻辑推理世界是如此的精彩,这得多亏他长久以来不曾改变的职业偏执症,不是吗?
埃勒里的人生观并不复杂,但又很难让人看明白。在奎因小说中关于埃勒里人生观的表现多数是他对家庭伦理以及爱情的看法。他可以投入地恋爱,但却拒绝婚姻。这里还是得注意,埃勒里在侦探案件的过程中涉及的行为只是纯侦探意义的。例如在《红桃四》中,埃勒里竭力拆散一对热恋中的情侣,这并不能表明他是个非婚主义者,他是出于职业角度的考虑。所以,类似这种情节并不能被归类到对于埃勒里人生观的判断的范畴。埃勒里人生观的明显体现,可以说,具有一定意义的体现,是从1943年的《凶镇》开始的。这里,将是我要详细叙述的东西。《凶镇》获得的成功除了小说的故事让人惊喜之外,它还塑造了一个拥有完美人性的埃勒里。这里的埃勒里的人生观是最具代表性,最让人回味,甚至是最值得讨论的。
在《凶镇》中,按读者的要求,埃勒里和莱特镇最美丽的女孩帕特丽夏(听国外朋友的介绍,这个名字来自西班牙语,代表美丽)谈了一次恋爱。我们可以发现到,在整部《凶镇》的小说中,埃勒里清楚地表明自己爱帕特丽夏的话只说过一次,而且是在他决定离开莱特镇离开帕特丽夏的时候说的。埃勒里的爱情观是比较有特色的。像这样的情况在《凶镇》中屡见不鲜。例如,埃勒里没有一次?99lib?站在男性爱慕的角度去亲吻帕特丽夏(请注意区别法式的亲热之吻与美式的谢意之吻)。而且埃勒里唯一一次对帕特丽夏的亲热之吻只是一次纯物理的试探,看看夜归的她有没有喝酒。从这里,可以基本上看出,埃勒里的爱情观是无私的。帕特丽夏知道埃勒里爱自己,埃勒里也知道自己的内心。但他对帕特丽夏所做的一切,没有一次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小说中有一段,给我印象十分深刻。帕特丽夏打扮好出门,绕过埃勒里的询问,去勾引央求前男友。她并没告诉埃勒里她去哪里。如果是一般的情况下,男人们知道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打扮好去勾引原先的男友(虽然是为了诺拉的事情),都会去阻止她们。但埃勒里并没有这样做。他心里知道一切,但他一直站在卡特办公室的门口静静等待帕特丽夏出来。当他看到她沮丧地走出门的那一刻,埃勒里只是温和地说了句:“回家吧。”虽然帕特丽夏那次行为很愚蠢,卡特也没领情,但埃勒里知道她的决定是要尊重的。阻止她,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自私。“除非对这女人自己没好处的事情,否则不要干涉。”这是埃勒里的基本爱情观。但这并不表明埃勒里的动机单纯,很不现实。或许刚开始,埃勒里的行为只不过是调情罢了,他不是道德主义者。即使是一个有恋爱对象的女孩子对自己抱有好感的话,他也会很乐的。而卡特的挑衅,更是让埃勒里觉得帕特丽夏给自己在莱特镇的新生活带来了乐趣。埃勒里一开始就在心里说:“卡特,我的孩子,抱歉了,我要在这里调教你的帕特丽夏。”这真是一个非常平凡而可爱的年轻人。
在莱特镇中埃勒里遇见的第一个案件,埃勒里好几次并非是出于职业道德而舍弃了自己,这次他舍弃的恰恰是职业信念。他把恋爱、家庭伦理、朋友关系与凶杀事件彻彻底底地混淆在了一起。不变的是,他仍是固执地在做着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他不能冷酷地拆穿真相,或抛开对莱特一家的感情去侦讯调查。他在法庭上的语出惊人,搅乱了整个法律次序。直到一切不可收拾的时候,直到真相离现实渐渐远去的时候,埃勒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离开莱特家,离开心爱的人以及这个凶镇。很多很重要的线索,关于真相的线索,埃勒里没有揭示出来,他沉默了,他把真相选择埋在了心里,苦苦地思索。这就是一个“哲人侦探”的伟大诞生。《凶镇》中的埃勒里,在一个还算简单的凶杀案中成了困兽。因为埃勒里从这里开始人性化了,关于推理之外的东西开始侵蚀他的大脑,他比之前作品中的埃勒里更会考虑大局。在一个庞大的场景之下,埃勒里不仅仅是一名侦探、作家,他更是牵涉到了案件中,让他有更多真相之外的想法。伦理、哲学,是这些东西诱发了案件,也正是这些东西困住了一贯冷酷的埃勒里,它们比谜一般的案件更棘手,人生更多的问题不再是抓凶犯,而是处世哲学。解谜的狂热分子永远也不会明白,有何等的乐趣在埃勒里成为“哲人侦探”之后出现。对于我来说,在看完这一本本奎因后期的小说之后,我的世界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细微的转变,这在之前是没有的。没有一位侦探小说家有改变读者处世哲学的可能,除了奎因。
在其他的作品中,这种哲学观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赋予给小说的,而惟独《凶镇》,作者把一种更深刻的哲学道理烙印在了埃勒里身上,犹如给手上的人偶注入了生命,这个人物越来越鲜活了。作者借这本书中的埃勒里之口,说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话,这些话也表明了埃勒里的人生观:
埃勒里坚持离开这里,他说:“人们实在是会忘记的,他们比你所想的更容易遗忘,而且他们有时候比我们以为的更有理性一些。”
埃勒里拒绝袒露真相,他说:“别以为这对我很容易,我过去所受的训练都叫我反对这种纵容,但我喜欢这一群人,我不应该再伤害他们。忘掉它吧,随它去吧!”
……
《凶镇》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与埃勒里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案件本身有时候并不一定是最后的真相。埃勒里一贯所服从的真相,变得更宏伟更有力量了。这也更让埃勒里这个人物趋于大智慧。
在平日的生活中,埃勒里是个大龄单身汉。他的卧室并不是十分有条理,领带、西装随处可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创作小说的思路。看见富翁,他会抱怨自己太穷;看见美丽的姑娘被他人拥在怀中,他会嫉妒。埃勒里烧饭做菜都很娴熟,这是单身汉必须的,不是吗?大热天,他穿着短裤在家走来走去。抽烟很厉害,当然,他也很喜欢抽雪茄。写作陷入困境,他会几天不出门,一副受挫的狼狈相。当某个人被他小小的捉弄大吃一惊的时候,埃勒里对此会有一种近似恶意的满足感。他对重要事情的思考通常不露声色,但在他大喊大叫的时候,请相信,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情发生。他像一只狡猾的猫,在出击之前,不会有任何的表示,总是喜欢出其不意。看见奇怪的事情,他会张大嘴巴像个大傻瓜。他对书的收藏十分可观,埃勒里似乎很喜欢康德、狄更斯和伏尔泰的书。他鄙视买书不看书的伪君子以及对女人玩世不恭的男人。琐碎的生活,琐碎的埃勒里印象,作者永远是那么蜻蜓点水地提到这些琐碎的细节,我们在不断累积阅读奎因的每一本书后,发现,他实在是个太过平凡的年轻人。
奎因的书中不太涉及关于埃勒里的交友状况。埃勒里总是和他的父亲———奎因警官搭档出现。但总有一些故事中会出现埃勒里的朋友作为故事中的某个重要角色。 href='7860/im'>《生死之门》中的特里·瑞, href='7875/im'>《脸对脸》中的哈里·伯克,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的霍华德等。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埃勒里的交友方式还是比较随性的。他并不在乎朋友的身份、地位和国籍。没有太过热情的交往。奎因并不需要一个密友,但他却有很多的君子之交。朋友之间不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多数是觉得很谈得来,或者是有共同的爱好。但在紧要关头,埃勒里总是会挺身帮助朋友。可以说,埃勒里本身也是一个十足的可交君子。这是他成熟的一面。
说到这里,关于埃勒里的印象并未说尽。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小说中人物的理解,不能看介绍,不能看电影,不能听故事,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去阅读这本小说。奎因在书中所塑造的埃勒里·奎因正是20世纪的一个伟大传奇。
最完美的不完美侦探
———我眼中的埃勒里·奎因
罗修/文
你以前就失败过,你以后还会再失败。这是人的本质和角色。
——— href='7867/im'>《九尾怪猫》
一个在第一个案子中就被人耍了三次的侦探会是一个伟大的侦探吗?答案是会。但他必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近乎完美而又不完美的人。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特长,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侦探。而这样的侦探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那就是埃勒里·奎因先生。
当埃勒里从哈佛毕业踏上他侦探生涯的第一案的路途时,就注定他必须从失败中爬起来,再走出去。所以说埃勒里·奎因从他成为侦探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他的不完美:失败,成功;成功,失败……这对相辅相成的天使与恶魔同时摇摆在奎因先生的两边,伴随着他的探案生涯。不过从奎因小说的成书年代来看,把埃勒里从近乎不可能的神退化为一个性格完善的人,这之间是有一条曲折的变化之路的。
早期的奎因探案,以他的国名篇为代表。虽然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讲到了他的失败,但是最终的结局仍以他百折不挠地推理出凶手而告终。而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对于埃勒里的失败,其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埃勒里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是为了给埃勒里为什么每次侦破案件时都是憋在肚子里直到最后一刻才说出来这样一个现象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的埃勒里摇摆着头上的哈佛学士帽,得意洋洋,趾高气扬……他就像所有已经存在的小说中的名侦探一样,骄傲而不可一世,在案发现场转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结果一连栽了三个大跟头。于是在接下去的案子中,他就成熟、稳重起来。不过这位纽约市警察局侦探长理查德·奎因的公子不是已经吸取了教训,而是懂得不要太过表露锋芒而已。他依旧自负,依旧高高在上,像个神一样的介入一切案子中,冷眼旁观着案子中的每一个人。然后到了一定时候,就招呼起大家,来案情分析,抓住凶手。
这样的埃勒里虽然很优秀,他的逻辑推理甚至可以说是伟大得不可超越。但是总觉得他这个人有些冷冰冰,并且缺乏情趣。所以早期的奎因小说,虽然案子好看,人物却不够鲜活。于是埃勒里·奎因开始变化了。开始摆脱推理之神的束缚,变得更具人性而生动。他的故事也就随之越来越好看了。
《红桃四》是奎因小说转型期的一本。虽然大多数人对这本书有点不屑一顾,但是我却很喜欢。当然,比较起后面的埃勒里,奎因先生的性格在这个故事中更富于戏剧性的夸张。但是你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美国化了的埃勒里。他绝不会看上去像英国的绅士或者浪漫得不可救药的法国人,性格张扬并且可爱的埃勒里一出场,就可以让人知道他的国籍———美利坚合众国。喜欢《红桃四》的另一个理由,在于奎因更像一个男人了。他有了普通男人的正常情感。他也会像所有第一次一见钟情的蠢男人一样。发呆,发愣……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借口去看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征服这个女人的男性基本欲望又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勃然大怒,说着粗俗的话语来挑战可爱的帕里斯小姐。奎因先生在帕里斯小姐面前丑态百出,显示出他真正的可爱与魅力。所以《红桃四》中的奎因开始不完美,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他却又开始完美起来。
埃勒里·奎因真正意义上变成一个真实的“人”是从《凶镇》开始的。关于《凶镇》的好,可以找出不少专业评论者的点评,在这里无须多言。但我所以喜欢《凶镇》以及在此之后的奎因小说,原因从这个故事开始,作者开始把案件融入社会。这个转型最初是从 href='7859/im'>《半途之屋》开始的,但成熟或者说完成这一系列转型的标志则是《凶镇》,莱特镇是缩小了的美国社会,莱特镇的案子就是一个缩小的美国社会的案子。而埃勒里在莱特镇的表现,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侦探在美国案子中的表现,而后面的 href='7867/im'>《九尾怪猫》更是完全把莱特镇这样虚构的美国城镇变为现实的城市———大苹果纽约来进行。而这系列的案子,对于奎因来讲,似乎说失败比成功更准确。bbr>
莱特镇的三个案件,虽然我没有看过《狐狸杀手》,但是从在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与范霍恩的交谈来看。奎因这三个案子大多是在案情结束之后,人都被杀了之后才知道的真相,并且也没有向公众指证罪犯。奎因在范霍恩案件以及怪猫案件中的连续失败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而产生的。一种自身人知的不准确造成了他的一蹶不振,陷入了精神官能症的境地。一把从神坛跌落下来的名侦探差点就陷入了精神崩溃的境地,这个结局倒和波罗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个结果却又比波洛以及福尔摩斯的结局更精妙。
自从现代侦探小说诞生起,侦探就是作为一个·来塑造·,虽然他们也许有着一些古怪的性格,比如福尔摩斯的孤傲,波洛的洁癖……但是大多时候这种弱点或者说缺点仅仅是为了塑造人物的形象特点,而不是用来丰富人物和完善性格的。大多数的名侦探在作者的笔下,正如奎因所说的是卑鄙的个性与生俱来,沉醉在自己的偏执狂里,长期享受事业带来的荣耀。单是自大的妄想就谈不完了!会对律师谈法律,跟化学家谈化学,跟弹道专家谈弹道,大言不惭地跟着毕生研究指纹的专家谈指纹。对已经有三十年经验的警官,发表至高无上的命令……埃勒里对赛利曼分析的自我缺点哪里是他一个人的缺点,根本就是所有侦探小说家笔下每个侦探的共同特征。
也许奎因的自我分析稍许有些偏执。但是他对自我的分析,对自己的否定,对自身价值的反思却使他更加真实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没有人性的完美得像神一样的埃勒里倒下了,然后诞生了一个缺点和优点并存的不完美的埃勒里。这个埃勒里真实、可爱,既能讨人喜欢,又能令人生气……这样的埃勒里才是最完美的不完美侦探。
八卦研究———奎因夫人
我一直对埃勒里先生的婚姻问题比较感兴趣。也许比较八卦,但是既然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的序言中,J.J.McC已经提到了奎因太太,那么狗仔一下这位大侦探的夫人,也是人之常情。
从波拉小姐在《红桃四》中露脸时,我就认为这个女人就是奎因的夫人。一方面固然是小说中的描写使人产生如此联想;而另一方面发现作者本身在书名中就隐藏了这样的信息。
波拉登场的小说名字叫做《红桃四》。从小说中的表格解释“红桃四”的意思是破裂的婚姻,暗指着那对好莱坞家族的婚姻纠葛。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奎因小说的标题从来不会如此直白的。除了表面的含意以外,还应该有另一个隐藏的意思。那么“红桃四”的另一个意思是什么呢?翻开塔罗牌(扑克牌的始祖)查找,“圣杯四”(红桃四的原型)的意思竟然是每天总觉得有什么不满足的,躲在象牙塔里,无法好好思考,不满现状、憧憬新世界。这个指的不就是躲在自己的世界中,患有人群恐惧症的波拉·帕里斯小姐嘛。而最后跌跌撞撞地走向外面新的世界,更是圣杯四逆位的解释:新的人际关系,发现新方法和机会,脱离低潮期。所以“红桃四”的真实意思指的是奎因先生和波拉小姐的生活现状。
我忽然又想到,如果埃勒里结婚,那么奎因太太是不是应该用“红桃Q”来代表呢?再次翻看塔罗牌,“圣杯皇后”的解释为:优秀的洞察力。显示出一位兼具知性和感性的女性,是完美女性的代言人。拥有爱与美的女性。
正如波拉自己所说:“一个单纯的女人能够凭直觉做到令你这样一位齐格菲式的人物费尽心思才做到的事。”兼具知性和感性的完美女人,能配得上“不完美”的奎因先生的,.99lib?除了波拉小姐还能有谁。
“我要自己来操纵拉线”
——重读悲剧,仰望雷恩
长河落日/文
为了营造一种怀旧的气氛,让我们先把日历翻到1932年。
这一年对我们熟悉的其他几位推理名家来说,是相对平淡的一年。谋杀天后阿加莎·克里斯蒂刚刚再婚,正随考古学家丈夫在中东游历,顺便写了 href='3418/im'>《悬崖山庄奇案》;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的创作生涯刚起步不久,许许多多惊世之作还未成形;高举20诫大旗的S.S.范·达因没有作品面世,即将开始走在持续的下坡路上;硬汉派名家达希尔·哈密特也快要封笔不写小说了,而雷蒙德·钱得勒尚且默默无闻;孤傲的约瑟芬·铁伊只有一部作品于三年前诞生,另一部还没有影子呢;相对有所建树的是安东尼·伯克莱,他以法兰西斯·艾尔斯的笔名发表了犯罪小说《事实之前》。
1932年是属于弗瑞德里克·丹奈、曼弗雷德·B.李这对兄弟的。这一年,出道仅仅三年的他们以埃勒里·奎因的笔名发表了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 href='7850/im'>《埃及十字架之谜》,以巴纳比·罗斯的笔名,发表了《X之悲剧》、《Y之悲剧》。这4部作品,几乎全部可以称得上古典推理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一年是埃勒里·奎因早期作品中一个小小的分水岭。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和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这3部最早的奎因小说,奠定了奎因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风格。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是延续先前的风格并将其推到极致的一部小说。而自 href='7850/im'>《埃及十字架之谜》开始,国名系列的后几本小说,开始在风格和写法上尝试了一点小小的转变。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丹奈和李不满足于自己的才华让埃勒里这名年轻侦探占据,他们推出了形象与埃勒里迥异的哲瑞·雷恩,形成与埃勒里·奎因分庭抗礼之势。与埃勒里相比,雷恩来去匆匆,仅仅4部作品,1933年后便从舞台上谢幕。但是可能两位作者都没有估计到,雷恩先生的影响力,一直到今天都绝不逊色于埃勒里,《X之悲剧》、《Y之悲剧》、《Z之悲剧》和《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这4部书,尤其是前二者,亦成为推理小说史上无法绕过去的经典。
雷恩的出现还顺带伴随着一个小插曲。因为奎因小说均以笔名出版,所以当时的奎因迷们一直不知道“埃勒里·奎因”和“巴纳比·罗斯”的真正面目。1932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邀请埃勒里·奎因去做一场关于侦探小说写作的演讲。通过抛硬币,李戴着面具作为埃勒里应邀前往,丹奈也戴着面具装成巴纳比·罗斯出现在会场上,两人针锋相对的进行对话。后来谣言四起,有的声称埃勒里·奎因就是同样有过覆面作家经历的S.S.范·达因,巴纳比·罗斯是犯罪学家亚历山大·伍尔科特。
于是李便以埃勒里·奎因的名义出现在公众场合,丹奈则成了巴纳比·罗斯。会场上“罗斯”常会“出其不意”地讲述一个案件的轮廓来挑战“埃勒里·奎因”,通常案子都极其复杂,而聪明的埃勒里总能一一解决,其实这都是事先演练过的。直到1936年10月10日的《出版家周刊》才刊出了奎因和罗斯的真实身份。其实,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的序言中就已给出了“线索”,在此书中提到过理查德·奎恩的功绩之一———巴纳比·罗斯杀人案。这或许也是奎因的“挑战读者”吧!
我将《X之悲剧》称为“一部在各方面都均衡地达到罕见高度的完美经典”。当然,可能有部分读者对它并不是很满意,也会挑些小刺,但综合诸多评价来看,相对于誉满天下同时也谤满天下的 href='1431/im'>《无人生还》,相对于被相当部分读者视为枯燥和不合情理的密室经典 href='4180/im'>《三口棺材》,在推理小说史上与它们地位不相上下的《X之悲剧》,似乎已经可以说是在推理迷中总体口碑最好的了。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就在于它在出色的同时还很均衡。三次杀人,三幕大戏,每次都融合了诸多古典推理的经典元素:第一次是在诡异凶器下实施的巧妙毒杀,配合了移动密室和凶器神秘消失的不可能事件;第二次是无面尸诡计;第三次是死前留言。三起案件发生的地点,分别是电车、渡轮和火车上,形成有趣的照应;三起案件都精妙地利用了心理盲点,来掩饰从侦探以及读者眼皮底下溜过去的凶手。
三幕大戏之间穿插许多支线剧情,更是在推理框架之间把整个故事填充得十分丰满,繁花似锦,却并不杂乱无章。除开雷恩先生在序幕的出场之外,这部小说从一开始便单刀直入切进案件,案发———调查———推理———僵局,三幕案情皆是如此,构架相似内容却绝无雷同:第一幕侧重刻画诸多涉案人员的复杂关系;第二幕将重点放在一场精彩的法庭戏上;第三幕逐步收拢支线,将案件引向最后的高潮。而雷恩先生精妙严密的推理贯穿始终,读来极其过瘾。
除了构思、技巧,《X之悲剧》从头到尾更展现出作者令人激赏的气魄与自信———这部小说可谓相当“正统”,没有太多绚丽的写作手法,没有什么诡异的气氛营造,没有刁钻的奇特构思,一切都从最正统的地方切入,宏伟,庄重,放手铺排,毫无怯意,不仅有一个完美的框架,更重要的是作者让我们看到,他们同时有能力来支撑起这个框架,他们的笔力完全可以让这个框架在极富推理性逻辑性的基础上,奉上一个非常丰满的故事。
与《X之悲剧》有些不同,《Y之悲剧》走的不是这种堂堂正正、洪钟大吕的路子。我很难用“天才、创意”之类的词汇来形容 href='/article/5001.htm'>《X》,因为它并没有给我那种“想落天外”的感觉,而是胜在大气、丰满和实力,胜在整体的完美感。而有一部分推理小说,则比较像是“灵光一闪”的产物,纵然不能在各个方面都臻于完美,却能给人一种“峰从何处飞来”的惊喜和极大意外,拼的不是综合实力,而是点子和创意。 href='1429/im'>《罗杰疑案》便是这种小说的典型代表,愿意牺牲你多数时候的目不暇接和屏息凝气,换来你在那一瞬间的尖声惊叫和跌破眼镜。《Y之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往这方面靠拢,相比《X之悲剧》在整体构思上的正统,它比较出奇制胜,怪招往往狠毒,诡奇的构思在先天上比起正正经经的起笔,自然就占得几分先机。
推理小说绝大多数时候当然都追求凶手意外性,不过《X之悲剧》的意外性来自于整个推理过程的自然发展,而《Y之悲剧》则是意外性为侧重,围绕那个惊人的结局来设计情节。于是我们看到,谈及 href='/article/5001.htm'>《X》,多数赞赏它从头到尾完美的推理过程;谈及《Y》,则往往首先赞一声凶手够意外,接下来再探讨此一设置是否合情合理,这种情况在 href='1429/im'>《罗杰疑案》身上同样发生。可贵的是,《Y之悲剧》没有把宝纯粹押在凶手的出奇之上,仍然有大段大段雷恩先生的推理秀以飨读者,譬如对凶手身高的推算,对凶手真正目标的推理,都不能不令人击节。所以就不难理解它为什么在吸引了更多偏好故事性的Fans的同时,依然能在推理性上博得足够多的叫好声。
当然,以奇绝制胜的创意,几乎必然伴随诸多商榷之声。为什么一定是那个人?我没有看到有人就《X之悲剧》问出这个问题,但对《Y之悲剧》则很是有些不同的声音,其中不乏相当有趣的真知灼见。这就好比解数学题,虽然繁复庞大,但是很纯正的题目,只能用正面攻打的方法,靠着坚实的功底来一步步解答;而当题目本身机巧多多的时候,往往就能激发不少机敏的思绪,做出多个解答来。 href='1429/im'>《罗杰疑案》如此,《Y之悲剧》亦如是。只不过《Y》凭借与 href='/article/5001.htm'>《X》同样强劲的奎因式逻辑,可以在大体上消解多数疑惑,而素以创意见长,并不完全追求无懈可击的克里斯蒂也乐得让一代代读者们不停地来做翻案文章。
岔开一点话题,说说从《Y之悲剧》,我不能不联想到的另外4部小说。首先是晚于《Y之悲剧》的克里斯蒂的一部佳作,因为某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能说破,否则必然泄底),每每被拿来与《Y》相提并论。而事实上,二者最多算是殊途同归,除了那可怜兮兮的一点相似之外,在推理方式和人物刻画上,都明显地令人感到两位大师的风格迥异,这里不展开说了。其次是范·达因的《格林家杀人事件》,此书早于《Y之悲剧》问世,在故事框架上有很多契合点:大宅子,大家族,女暴君……乃至很多凶手的思路和手法都有暗合的地方。众所周知,奎因早期作品颇受范·达因的影响,于此亦可见一斑。但是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作者功力高下———《格林家杀人事件》差不多已经是范·达因最好的作品,单独拎出来看,也完全配得上“出色”二字,然而在《Y》后辈面前,终究仍显得多几分匠气,少几许灵光。另外两部分别是奎因中期作品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和晚期作品《另一方的玩家》。这两个故事,尤其是前者,情节基础、人物设计与《Y之悲剧》的构造十分相似,但侧重各有不同。《Y》兼具精彩故事性与心理层面的掘进,这两个方向分别被后来的那两部作品继承———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以扑朔迷离的悬念出彩,而《另一方的玩家》则将关注点移向较为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综上,所谓承前启后,《Y之悲剧》的意义自是更不容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X之悲剧》、《Y之悲剧》两部作品,都采取了分幕、分景的戏剧式标题,标题下分镜头似的给出详细的时间地点,打造故事时亦十分注意凸显舞台感,将人物活动的情境控制在相对特定的时空内加以调度(这在《X之悲剧》中尤其明显),加上雷恩先生每每吟哦的长篇莎剧台词,营造出完美的古典戏剧氛围,这也是这两部作品显得卓尔不群的原因之一。而在悲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Z之悲剧》中,作者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一改前两部作品的特色,颇有些向国名系列靠拢的感觉。
《Z之悲剧》首先便没有采用前两部作品条缕分明的章节划分方法,似乎作者更有意将它写成一部纯粹的小说,而不像前两部那样戏剧感甚浓。在叙事方式上,由第三人称视角换成了以新登场的佩辛斯为主角的第一人称。于是乎,我们便不能像前两部作品一样,以纯然客观的眼光来审视案情,而是在推敲琢磨的同时,不得不将佩辛斯小姐那颗年轻的心的种种悸动一并笑纳。佩辛斯小姐的感情戏,和国名系列每部中都出现一对恋人的规律相符。或许因为佩辛斯是主角的缘故,这部分的情节比国名系列里的蜻蜓点水来得格外出彩些。
《Z》的推理主要有两大段,一是佩辛斯如何根据犯罪现场情况来证明阿伦·得奥是无辜的;另一是雷恩先生最后抽丝剥茧,从一个小关节推演出唯一可能犯案的真凶———这么一来我们不难发现,《Z之悲剧》的内核与国名系列确实相当接近,因为在国名系列中,埃勒里的推理往往也是一方面通过对案发现场的条分缕析来梳理脉络,另一方面通过一个细微的关键(帽子、鞋、披肩、枪……)来窥豹一斑,直指凶手。《Z之悲剧》最后的排除法推理秀,有少许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的影子,更令人不能不联想到《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中埃勒里的长篇推理。
平心而论,《Z之悲剧》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推理小说,两段主要推理都十分引人入胜。但既有同一系列的两部珠玉在前,便不能不让我拿它们进行比较,进而得出《Z》既无 href='/article/5001.htm'>《X》的宏大,又不及《Y》的机巧,故事亦比较单薄,整体上略显黯然失色的结论。没办法,谁让《Z》的凶手无论在动机、手法,胆色、智谋,还是周密程度上都比前两部经典差了一截呢?不过,《Z之悲剧》的最大意义,可能就在于引出了佩辛斯这位雷恩先生的接班人。当看完《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之时,我不禁暗自揣想,作者是不是为了酝酿这最后的高潮,刻意用了《Z》这整本书来栽培佩辛斯。《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是本很奇特的推理小说。与前三部悲剧系列的开门见山、直击案情不同,《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的前面大半篇幅一直处在云遮雾罩当中,种种莫明其妙的蛛丝马迹穿行其间,让人无从看清案件的全貌究竟是什么。作者始终在储蓄高潮,残忍地将所有的力量压制到最后几章,才渐渐抖出一小半,最后一章才尽情释放出来。如果没有看过前三本书,那么这本《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的意义可以说就折损了大半。纯粹从故事性上说,该书显得琐碎而欠缺节奏,好看程度与前三本都有不小的距离;纯粹从推理性上说,它甚至没有很完整的关乎全局的大段推理,只有在几个关键点上的推演出彩一些;但正是它的存在使得这4本书可以,而且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在推理小说的灿烂星海间大放光芒。
这4部小·合称悲剧系列,确也当得起这个名号。 href='/article/5001.htm'>《X》中的凶手,《Y》中的某位重要证人,《Z》中可怜的被冤枉者,他们的人生无一不是典型的悲剧。悲剧不仅要悲,还要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奎因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都将他们的际遇推到极端化的地步,因为独一无二,所以深入人心。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给她笔下的两大名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具体形象定位时,都用了两到三部作品才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于更多方面的完善成型,则几乎贯穿了与他们有关的所有作品。包括福尔摩斯在内的诸多名侦探都是如此,是在大量作品中反复整合最终走向完备而成的完整风貌。而哲瑞·雷恩,非常少见的,在《X之悲剧》中甫一登场,便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
雷恩出场之时已经年届60,但是保养得当,古铜色的皮肤平滑细致,身材修长且肌肉结实,碧绿带灰的眼眸显示出精神上的朝气蓬勃,整个人看起来只有四十多岁,只有灰白的头发透露出他的实际年龄。他曾经是观众敬仰的莎剧名角,退休后隐居纽约哈德逊河畔的哈姆雷特山庄。更特别的是,他是一位聋侦探。
他虽年老,却丝毫没有受到岁月风霜的侵蚀,身强体健,活力十足,思维极其清晰,对案情洞若观火。他虽然耳聋,却有精湛的读唇术予以弥补,更兼能以易容术惟妙惟肖地化装成他人,为侦察活动提供极大便利(说到这里,我弄不明白的是,雷恩先生既然耳聋了,那是如何模仿他人的声音的呢?读唇术最多能模仿到语速和咬字,而音色、语调恐怕是耳聋的人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的。不过这即便真的是作者稍欠考虑形成的bug,也与全书大局无碍)。身为莎士比亚戏剧名角的雷恩在退出戏剧舞台之后没有感到孤独与寂寞,相反,他大声宣称:“以往我是由大师用线操纵的,如今,我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动力,在这出比人为戏剧更伟大的戏剧里,我要自己来操纵拉线……”这也正是整个悲剧系列的基调。
办案时雷恩先生还会不时回归演员的本行,频频引用莎剧中的经典台词,尤其在《X之悲剧》中的一段表演相当撼人心魄:“犯罪———暴力犯罪源于人控制的激情———是人的生命这出戏最精致的结晶物,而其极至便是谋杀,在我这一生之中,曾经和大家族里最杰出的兄弟姐妹同台———墨杰斯基,艾德温·布芘,亚连·雷翰以及所有一身荣光的好演员———也演出过人为的最激情的戏剧,现在,我以为如果我有机会演出生命中真实的激情戏剧,我想我有能力贡献出我个人的独特才能。过去在舞台上,我杀人无数。行凶之前,我总要为此痛苦挣扎,受尽良心严酷的折磨。我也演过一些内心不太高贵的角色,像哈姆雷特,然而,就像一个个小孩第一次观看到这世界最简单的事物,我这才明白,原来真实的世界充满着麦克白,充满着哈姆雷特,这是老生常谈,但真实无比……”
《X之悲剧》从头到尾可说是雷恩空前完美的一次演出。而随着后三部作品的推出,雷恩先生却渐渐开始走上下坡路———《Y之悲剧》的结局已经让人感到他的非常无奈和遗憾。而在时隔十余年后案发的《Z之悲剧》中,检察官布鲁诺已然当上了州长,萨姆巡官退休后自己开了侦探事务所,韶华总有流逝时,雷恩先生也开始写回忆录了。风华正茂的佩辛斯的出现更是不啻为对雷恩先生渐渐老去的反衬,尽管这本书最后的推理大餐仍然由雷恩亲自烹制,但是佩辛斯经过此番历练,已然做好了接班的准备,所以《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的发展才能顺理成章。
在《X之悲剧》的完美之后,作者在后三部作品中不吝于展现雷恩先生的脆弱一面,从神到人,大异于其他推理小说中侦探形象的发展轨迹。这位老人在《Y之悲剧》中坚持自己的正义观并毫不犹豫地付诸实施,在《Z之悲剧》中为弱小的无辜者不遗余力地奔走,在《最后探案》中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热爱而不惜付出一切,此情此景,读来委实令人动容。
仅仅在1932到1933的两年时间内,哲瑞·雷恩来了又走了,推理小说史上可能很少有这样来去匆匆但却熠熠生辉的侦探。丹奈和李的另一位爱将埃勒里贯穿了他们创作生涯始终,他的形象随着两位作者创作思路的不断转变也在不断变动。我们无法用寥寥几句话来勾勒埃勒里,试想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红桃四》、《凶镇》或者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的埃勒里会是同一个人吗?埃勒里的人物魅力更多的只能落实到某一部具体作品中来挖掘,他不像赫尔克里·波洛、福尔摩斯、布朗神父、金田一耕助等名侦探那样,有相对固定的人物形象。而哲瑞·雷恩的存在,是可以从作品中抽出来感受的。即便没有隆斯崔命案,没有黑特家族的惨剧,没有阿伦·得奥的霉运,没有失窃的《热情的朝圣客》,哈姆雷特山庄一样会伫立在哈德逊河畔,在喧嚣的纽约边上守护一片永不褪色的古典英格兰风情。那里一样会有忠诚的驼背奎西、恭敬的仆人法斯塔夫。退休的戏剧皇帝哲瑞·雷恩,一样会给庭院里的女贞树剪枝,替池塘里的黑天鹅喂食,温文尔雅间周身洋溢挡不住的活力,仿佛他不仅还没有,而且也永远不会老去。他运用读唇术时,深邃的眼睛不仅是在捕捉唇齿间跳动的音符,更像是要看穿人心深处的波诡云谲。帷幕落下了,但哲瑞·雷恩的身影,还会和4部传世之作一样,年轻一如初见时。
埃勒里·奎因与不可能犯罪
伤痕/文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类型就是不可能犯罪作品,我的欧美作品榜单中除了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和克里斯蒂的 href='1431/im'>《无人生还》外,几乎清一色都是不可能犯罪的作品,最近又着了迷似的四处搜罗不可能犯罪的中短篇集。对于我来说,这种逻辑上的矛盾带来最终真相的落差,乃是阅读推理小说所可能得到的最大的阅读快感。无法忘记当翻过卡尔 href='4180/im'>《三口棺材》真相之章时的震惊,我想每个推理迷都不可能忘怀这美妙的瞬间。
那个时代有着很多大师,从20年代开始,有着案件构造复杂性著称的罗纳德·诺克斯,时刻表推理大师F.W.克劳夫兹,全能的天才安东尼·伯克莱,接着是黄金时代三杰:情节布局大师克里斯蒂,不可能犯罪大师卡尔,逻辑推理大师奎因。这些作家各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也使他们成为推理小说星空中耀眼的恒星。而每个推理小说家的心中都有着不可能犯罪的情结。“如果一位推理小说作家一辈子没写过不可能犯罪,就不是推理小说家”。这样,安东尼·伯克莱留下了经典的《莱顿庭院之谜》(The Layton Court Mystery),克里斯蒂有 href='3403/im'>《古墓之谜》,而卡尔就更不必说了……几乎每个推理小说作家都会或多或少写一些不可能犯罪的题材,这也代表了推理小说作家自身的一种骄傲吧。?99lib.
当然,奎因也不例外。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个黄金时代的中坚呢。私下里,丹奈还和卡尔、安东尼·布彻、克莱顿·劳森等人交流密室构造。奎因笔下的不可能犯罪作品并不很多,但是却也覆盖了不可能犯罪的大多数形式,更兼..
以精妙的推理,使之成为相当精彩的作品。
奎因的不可能犯罪作品(或者含有不可能犯罪的谜题的作品)包括:
长篇: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
href='7860/im'>《生死之门》
href='7868/im'>《王者已逝》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
中篇: href='7863/im'>《上帝之灯》
短篇:《七月雪球》
《皇储的玩偶》
《三个寡妇》
《木马》
《寻宝游戏》
Miser's Gold(《守财奴的黄金》)
Double Your Money(《一夜暴富》)
(《詹姆斯·费里莫尔先生失踪案》)
The Disappearanr. James Phillimore
(《钻石魔术师》)
The Man Who Could Double the Size of Diamonds
这些不可能犯罪的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不可能的谋杀(或者作案手法),传统意义上包括密室、足迹消失等等形式。而第二种则是不可能消失,例如房屋消失,人消失,钻石消失等等形式。
这第一种是不可能犯罪的最传统形式,也是最正统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中最典型的类型就是密室杀人。内部反锁的密封房间,消失的凶手,永远都是最有魅力的难题,任何推理作家都不可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这样逻辑上的悖反,也是推理小说家努力实现着让读者能够佩服到惊讶的发出“啊”一声的最有效又最华丽的方式。推理小说家的骄傲,也是一种在跟读者一对一较量中的胜利。能够难倒读者并不是胜利,在难倒读者的同时,让读者由衷地感到快乐和敬佩,这样的推理作品才是成功的。
这样的典型密室小说在奎因的作品中只有3部,而且无一例外全是长篇,也许短篇的密室实在难以展开写吧。它们分别是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 href='7860/im'>《生死之门》、 href='7868/im'>《王者已逝》。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在西方的评价很高,当然对于奎因来说,这部作品的全部亮点并非只有密室,更大的亮点在于这个“倒置”的犯罪,现在的一切都是混乱翻倒的,尸体上的衣服扣子也是反过来扣的,整个案子显示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不可能气氛。自然而然,这样的作品逻辑上出现的不合理必然会引出后面大段的推理,以及这个密室构成的惊人的真相。
但是这个密室并不太被推理迷们接受,原因是他的解释太复杂了,复杂得让人难以理解。优秀的不可能犯罪的最大妙处在于让人想破了头也想不出,而稍微点破一点就能够让读者突然完全明白。而这个机械密室的解释还是让人晕晕乎乎。其实大部分的机械密室都是这样的,作者留下的线索只有作者笔下的侦探才能追寻到蛛丝马迹从而作出正确的推理。像横沟正史的 href='6734/im'>《本阵杀人事件》、高木彬光的《能面杀人事件》等等,虽然精妙机巧,却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这也是一种违背公平性的惩罚吧。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在各大密室书单上均有出现,属于推理小说史上经典级的密室杀人作品,在爱德华·D.霍克组织排名的密室书单上排名第八,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哦!
href='7860/im'>《生死之门》也是一部典型的密室作品:一个女孩晕倒后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房间里,门窗反锁,而女主人就死在自己身边。这是奎因过渡时期的第二部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国名系列的风格,推理情节、案件设计依然精巧,只是更多的爱情因素加入到作品中。作品中很匪夷所思的案件不是通过类似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那样复杂的机械手法完成的,而是借助巧妙的远距离杀人,难怪密室研究者罗伯特·艾迪把这本书作为奎因“第一部羽翼丰满的密室作品”。不过,这部小说中埃勒里获得真相更多的是依靠猜而不是推理。
href='7868/im'>《王者已逝》是一部相当精彩的密室作品,虽然除了密室,作品其他地方乏善可陈。某人作出杀人预告,宣布12点整枪杀他的哥哥“国王”。当12点整时,他举起空枪,对着墙壁后面“国王”办公的房间郑重的扣下扳机,而隔壁房间的“国王”居然真的中枪而应声倒下。无可否认,这部作品的解答很合理也确实很简单。心理不可能犯罪,仿佛走钢丝一般,而奎因在不可能犯罪上的造诣显然还不及卡尔,这次处理得相当的粗糙,让人能够看到明显的逻辑关系(这也是EQ宣称公平的一种体现吧,公平游戏,真相就在眼前)。
当看到他12点整郑重的举起空枪,扣下扳机的时刻,时间仿佛停滞了,在那一时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不可能犯罪的魅力。完美的不可能犯罪气氛,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这部作品在爱德华·D.霍克的密室书单上排名11。EQ的两部作品都上了前15名,是仅次于卡尔的最好成绩了。(虽然真的不见得有那么精彩,但是至少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此外,还有一部《三个寡妇》。讲述了一个没有人能够完成的毒杀,这也是一篇短而精的不可能谋杀短篇。
第二种则是不可能消失(Impossible Disappearances),一种华丽的犹如魔术般的不可能犯罪。小至戒指、宝石,大至房屋、列车,都会离奇的消失。这里最精彩的作品莫过于EQ的中篇 href='7863/im'>《上帝之灯》,这部作品也是推理小说史上最经典的中篇小说之一,其价值和地位堪比史上第一部中篇密室小说《弓区大谜案》(The Big Bow Mystery)。
长年居于国外的女遗产继承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住进了位于原始森林中的称为“白屋”的奇怪建筑。而这栋白屋的旁边还有着一栋腐朽没落的“黑屋”。但是当第二天他们醒来,发现原本是“黑屋”的地方,居然是一片平地,“黑屋”就这样消失了……
这个诡计构造的非常巧妙,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被奎因的隐藏的技巧所深深的折服。这是一个所有的细节都跟案件的真相有关的作品,是一部完整不可分割的作品。而最终除了这个核心的诡计外,还有许多情节布局的精彩设计,使这部作品当之无愧成为超级经典的不可能消失作品,也是相当经典的不可能犯罪作品。
然而此种不可能消失之房屋消失的诡计早已被抄滥,甚至EQ也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以前的亚森·罗宾、思想机器都有过类似的诡计设计,后世的日本推理漫画也曾经多次模仿过。但是同类作品中,最完美的还是 href='7863/im'>《上帝之灯》。
href='7863/im'>《上帝之灯》是房屋消失,而优秀的魔术师更能够将一整列火车凭空的消失。这就是EQ的另一部经典不可能消失短篇《七月雪球》。
警方的证人乘坐雪球号从马蒙站到卫波格站。两站之间只有6分钟的车程,而列车却奇怪的晚点没有到达。他们沿途搜索列车的踪迹,发现铁轨上全是空白,这样一整列火车,竟然离奇的消失了……
因为逻辑的关系,不可能消失的解答通常都不可能非常惊人(虽然谜题大得惊人),这部作品也是,解答非常的普通,但是案件本身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皇储的玩偶》则讲述了怪盗偷取财宝的故事。“皇储的玩偶”上镶着一颗著名的宝石,这吸引了著名的宝石大盗科摩斯。他预告说要在商店展出的那一天偷出这个玩偶,于是那一天从头到尾警方一直寸步不离玩偶。结果到了展出结束,他们拿出玩偶,却突然发现,玩偶已经被偷换了。
这里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心理诡计,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不可能消失的故事。但是依然,逻辑是钥匙,只不过比起《七月雪球》,这次要想得到真相,可是得费一番脑筋 54e6." >哦!
此外,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开始的消失的遗嘱,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中消失的手枪,《木马》和《寻宝游戏》中消失的珠宝,《守财奴的黄金》中消失的钱,《一夜暴富》和《詹姆斯·费里莫尔先生失踪案》消失的金融家,《钻石魔术师》中跟《皇储的玩偶》相似的珍宝盗窃。有些是非常巧妙的藏在某个甚至非常明显的地方,但是大家都不会注意到……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不可能消失(或者“找不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奎因非凡的构思和天才的想象力,这些短篇都是不可能消失的精品啊。
作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人物,埃勒里·奎因尝试了推理小说几乎所有的可能性,为推理小说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身为一个内心燃烧着黄金时代火焰的人,挑战不可能犯罪的题材是奎因的一种特殊的爱好。他的长篇不可能犯罪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经典地位不容忽视。中短篇的不可能消失作品较多,设计也非常精妙,每一部都非常好看。奎因借此表达了自身的能力、技巧和骄傲。虽然在奎因庞大作品列表中,这些作品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通过它们,却能够清楚地看到奎因那颗坚持不变的心。因为跟卡尔一样,奎因也一定这么认为———推理小说,是一种伟大的游戏!It's the gra game in the world!
埃勒里·奎因的推理艺术
ellry/文
侦探小说研究家同时也是奎因密友的霍华德·海格拉夫在其推理史名著《为了娱乐而谋杀》(1941)中这样写道:“当被问及他们认为奎因小说何以广受赞誉、大获成功的关键时,作者谦虚地说是‘绝对逻辑的’公平推理的手法,这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他们作品的标志。”毫无疑问,“推理”正是奎因小说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本文试图对奎因小说中的推理手法分析一二,以期展现出奎因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的推理魅力所在。
埃勒里·奎因称得上是史上最标榜逻辑推理的作家之一,这点无论是在埃勒里·奎因系列还是在哲瑞·雷恩系列都表露无遗。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埃勒里如檄文般宣称:“擒获××先生的,乃是我那铁面无私的老战友,逻辑,希腊原文是logos,并且,我相信它将是一切阴谋诡计的克星。”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是埃勒里·奎因的第一部小说,它同样确立了奎因小说的调查、推理模式:开头警察式的穷举搜索;结尾处的推理演绎;对嫌疑者的逐个情况调查;解释了为什么有且只有一个人可以实施犯罪等等。这一主要的写作思路在30年代作品中贯穿始终,不过是富于变化的。奎因的名著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还包含了一种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手法,它也经常出现在奎因作品中。正是这样,最终的真的解答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更加出乎意料。奎因的解答既合乎逻辑,也不像某些反推理小说追求多数解答的同时歪曲侦探能力。
奎因小说中出现的推理过程往往是一个推理方程。埃勒里自己说道:“纯粹的推理包含着当你穷尽了每个可能性,但有一个在一个给定的等式中,一个不管多么不可能,不管多么荒唐的可能性,它可能看起来未被证实,肯定是正确的那个。”(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这种手法和福尔摩斯的消去法很接近:“当你把绝不可能的因素都除去以后,不管剩下的是什么———不管多么难以相信的事———那就是实情”( href='2079/im'>《四签名》)。但是,奎因的手法更类似数学中求条件极值的方法。为了论证出真凶,在案情的基础上,用包含多个参数的约束方程获得唯一的解答。比如在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中,埃勒里罗列出6个凶手必备的条件,也许会有其他人符合其中的若干条,但是有且只有凶手才能完全具备6个条件。不过,如安东尼·伯克莱在《毒巧克力命案》中所演示的那样,侦探之一的布拉德利罗列了凶手需要具备的十多项条件,最后却得出完全荒谬的结论。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方法上的错误,而是推理者约束方程参数的设置有误。埃勒里说:“如果结论和一系列前提条件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么结论的正确概率绝对很高。”(《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合理、全面的设置参数正是埃勒里作出正确推理的关键因素,反之就是读者挑战失败的根结。
不难发现,奎因的推理分析过程和科学发现的过程相当类似:从实际的观测或试验到成为定律或者经验公式到系统的解释规律的本质。奎因的小说中,先是进行调查、寻找线索,接着对线索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推论,最后再对推论本身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事件的真相和本质。比如在《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中奎因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埃勒里在弗兰奇百货公司和弗兰奇公寓中收集线索的过程。埃勒里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无论是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还是相关人员提供的证词。接着,埃勒里对于纸牌、口红、香烟、帽子、鞋子、书档等推理出一些论断,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既有阶段性的也99lib.有结论性的,甚至我们在解答部分会看到奎因大部分的推理是指向正确方向而非误导读者。最终,埃勒里对于推论本身分析,寻找到符合凶手身份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条件,得出真凶身份。
埃勒里不依靠直觉猜测。《红桃四》中波拉曾对埃勒里说:“你说过你也只是猜。只是你没有用‘猜’这个词罢了。你说是‘推理’,或者类似的什么词。”埃勒里回答道:“可是老天有眼,我确实不是靠猜。这是靠科学!”当然,他也不否认需要猜测,他承认:“适当的猜测是不可或缺的,但关键还是要运用逻辑和常识,只有它们才能为你带来更大的乐趣。”(《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实际上当埃勒里猜测的时候往往预示着他将迈出错误的一步。那么他所谓的科学推理到底是什么呢?
“逻辑不同常理,它自成一个世界。”(《Y之悲剧》)奎因的小说世界也不等于现实世界,乃是自成一个世界。奎因的世界是极其理性的世界,特别是在早期作品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和案件息息相关的,都是遵循理性和逻辑的。奎因讨厌并排斥非逻辑的东西,他的推理前提是人物活动遵循理性逻辑,无论任何结果都有其理性之因。埃勒里对于早期的自己这样总结道:“我的工作基本上面对的是符号的推演,……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我选择无视人性成分,把它当成是个待解的数字难题,而把凶手的命运交付给那些真正思索人性的人来决定。”(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这可以说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绝对理性的案件并不常见。奎因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中就曾引用费洛伦茨·巴赫曼教授的话:“犯罪行为只有模式,并无逻辑。”奎因前期小说中的人物因此也成为一种符号,是埃勒里推理的对象,他们没有任何感性的成分,都是一成不变按照逻辑运作的机器。奎因的推理是用来让读者脑力激荡而并非提供给犯罪学研究者作为案例素材。
后期的奎因推理手法整体与前期相似,不过也有些自身特色。丹奈提出将前期的“神化”埃勒里变成“人化”埃勒里,甚至想过人化后的埃勒里产生的变化即是放弃推理。在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我们看到埃勒里深陷霍华德的案件中,某种程度上,他对范霍恩家接触越多越是难以作出正确的推理,之前的符号推演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后期不少小说都是如此)。“那种引经据典地依靠纯粹推理来解决实际刑事犯罪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没有效力,而是作为侦探的埃勒里无法正确地掌握这种效力。此时“逻辑推断和心理观察”具备了同样的作用,对于凶手心理的观察和认知成为奎因后期推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后期奎因作品中,我们发现埃勒里不仅需要解决杀人事件,同时也要面对家庭、社会、宗教等各方面复杂的问题。读者如果真正想完全掌握案件的动脉也变得越来越难。
纵观奎因小说,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手法有这样几个:消失的线索、挑战读者、多重解答、临终留言。尽管这些手法也存在于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是不可否认奎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消失的线索指某个事物原本应该出现的却没有出现。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原本应该戴在死者头上的礼帽却无端消失,其中必然和案件有所牵连。在 href='7868/im'>《王者已逝》中,埃勒里罗列了大量证据和一长串的衣服清单,尽管令读者迷惑不解,但是埃勒里却从中找到了那个消失的线索。消失的线索在奎因早期作品的推理程序中占有重要地位,如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中消失的礼帽,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中尸体身上消失的衣服,《X之悲剧》中消失的凶器等等。埃勒里在进行推理之时都将这些线索放在首位,思考它们之所以消失的原因。读者不难发现,一旦合理地解答了“消失的线索”这一问题,推断出正确的凶手也就显得轻松许多。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理化线索(证据)在奎因前期作品中数量和地位都要大于心理线索(证据)。《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中的白色粉末,《Y之悲剧》中奇特的凶器, href='7859/im'>《半途之屋》中的火柴等等。前期以物证为主的思想还是受到福尔摩斯的影响,后期奎因作品有所改变,将爱情、家庭、社会、宗教等因素作用下的心理证据作为物证的补充和外延,推理手段也更加丰富。
挑战读者不仅是奎因的原创,更是奎因最具影响力标榜公平竞争的标志。罗纳德·诺克斯在《1928-1929年最佳侦探小说选集》的序言中就提出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侦探小说是两个人之间的游戏,作者是一方,读者是另一方。如果读者不顾作者的误导在小说的一半处就指出正确的凶手或者推断出犯罪的正确手法,那么读者就得分了。如果作者成功地让读者在谁是罪犯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或者对于手法完全搞不清楚,这样一直持续到最后一章;并且作者告诉读者他应该如何通过已给的线索解开谜团,这样作者就获得了胜利。就像藏头诗或者纵横字谜竞赛一样,只有当线索公平时,胜利才是光荣的。因此,当我们说侦探小说是有法则的时候,我们不是指作诗律那样的法则,而是说公平竞争的法则。”尽管大部分黄金时代写解谜推理小说的作家都小心翼翼的遵守着公平原则,但是却没有哪个人愿意真正跳出来大张旗鼓地向读者挑战。1929年,初出茅庐的埃勒里·奎因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中首次加入“挑战读者”。
“让读者小心!”这是奎因化身J.J.马克向读者提出的警告。线索均已给出,读者诸君能指出凶手,并且做出正确推理吗?挑战读者不仅是对读者的挑战,也是对作家本人的挑战,因为这样做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求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公平竞争性。我们看到,奎因的小说不仅不会隐瞒线索,甚至会给读者提供一些正确的阶段性的结论,可见奎因对自己作品信心之强。尽管奎因在1920年代就提出挑战读者,然而,这样的挑战状只有岛田庄司的 href='7296/im'>《斜屋犯罪》、绫辻行人的《杀人方程式2———鸣风庄事件》等少数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出现。
多重解答是推理小说数学化的一个标志,需要作者借助将同一案件经由不同的推理得出不相同的结论。这一手法很早就出现了,福尔摩斯小说中借华生口中说出的一些论断就具有多重解答的特点。E.C.本特利的名著《特伦特的最后一案》(1913)中提出了三重解答,安东尼·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1929)更是提供了6种以上的独立解答。奎因的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是此类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随着案情的发展,对各种不断出现的线索做出演绎,逐渐拼接出犯罪的整个面貌,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让读者的脑筋几乎难以跟上奎因数学分析的脚步。难能可贵的是,奎因不少多重解答仍然具有公平竞争的趣味,比如《非洲旅行者》,面对同样的线索,奎因安排三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且都合理有据,然而真相到底只有一个。这些手法归根结底还是显示了奎因侧重推理分析,也正是无数奎因读者最津津乐道的奎因特质。
其实,在后期奎因作品中,多重解答也出现的相当频繁。此时的多重解答虽然手法和前期类似,但是目的却大不相同。前期的多重解答是逻辑推理游戏的产物,后期则是表现出埃勒里深陷案件之中的痛苦。埃勒里正是因为从神俯视案件的角色变成人深入案件之中,因而造成失败。不过埃勒里最终仍然寻找到正确的出路,抓住真正的凶手。
另一个奎因系列的标志是“临终留言”,即被害人在临死之前留下一些线索以指证凶手。因此侦探为了解决犯罪需要能够读懂被害人的意思。临终留言并不是奎因最早提出的,在柯南·道尔的《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1917)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手法,甚至在哈梅特的《红色的收获》(1927)、比德斯的陈查理探案《帷幕后面》(1928)也有临终的留言。奎因最早运用它是在雷恩系列的《X之悲剧》中。雷恩这样解释临终留言:“在这件谋杀案中,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死者临死前所展现那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他没办法也没时间在那一刻像平常人一样思考、一样行动,而是面对死亡,某种特殊的力量引发他脑中一闪的灵光,让他能在那不容延迟的一刻,生死一搏,成功留下这个指明凶手身份的线索。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在生命结束那个弹指之时,人类心灵所爆发出的瞬间力量,多么神奇强大而几乎可说是无限的。”
埃勒里系列引入这一概念是在1933年的《孪生之谜》中。小说中的临终留言向读者揭示了这种手法的不确定性。死者被发现时在他的手中抓着一张被撕了一半的纸牌。这张牌是否在暗示什么,这是不是死者的临终留言,抑或这是凶手故布疑阵,甚至有可能这是第三者所为,那么这又是意欲何为。临终留言在几篇奎因的早期短篇小说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有胡子的女人》中,被害人临死前在一个女人的肖像上画了胡子从而指证凶手。在《玻璃圆顶钟》里,受害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来的线索更为巧妙而复杂。临终留言被引入早期小说后,直到五六十年代才再次出现,在 href='7875/im'>《脸对脸》中,死者的临终留言成为埃勒里分析的主体,将读者耍得团团转。
其实临终留言并不是谋杀案件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很少会出现在真实犯罪中。临终留言经常会有很多种解释,变数也很多,诸如被害人写了一半就因为某些原因中断了,凶手或者第三者改写被害人留下的临终留言,埃勒里时而将推理看得很简单,他说:“逻辑能证明我的想法。当10是整个的时候,抛开2加3加4,就剩下1。”(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然而读者会和理查德警官有相似的感觉:“在我看来如迷宫般复杂无望的一件事,对你而言简直就简单明朗得有如一条通天大道。这太可恨了,儿子!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怪物,让自己的晚年不得安宁。”(《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不过,埃勒里解释道:“我所说的轻易的,是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事实上,并不是很容易做到。演绎推理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需要很锐利而且百折不挠的思考。”(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X之悲剧》中德威特评价雷恩的推理时也说:“您谦称您的洞见只是最寻常最基本的推断,这我无法苟同,我以为,只有您了不起的才能和眼光,才能如此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触真正的核心。”不妨讲个小插曲。某次在接受杂志访问时,丹奈说:“我们对读者绝对公平。”李戏谑地应和道:“除非那是个天才。”那我们就来分析奎因构建其坚固的推理城堡的手法以及读者应付其的策略。
寻找表面看起来不符合逻辑的细节。不符合逻辑之果必然有其符合逻辑之因。奎因小说是崇尚理性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的任何举动都是符合理性的。即使表面上不符合逻辑,其必然有符合逻辑的原因。《凶镇》中罗斯玛丽·海特之死从表面上看是极其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一切证据都表明被杀的应该是诺拉而不是罗斯玛丽。那么,为什么罗斯玛丽被杀,为什么诺拉之前会有几次险象环生的下毒事件,这就是读者需要解答的问题。一旦能够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案件。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中枪凭空消失是不可能的,一定有什么方法使枪在警方大规模搜查之下仍然不被发现,解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凶杀的难题也就解决了大半。
奎因小说中,读者应该试着跟上侦探的思路,努力回答侦探提出的问题。这与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不同,波洛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在将读者导向错误的歧路,而埃勒里或者雷恩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逻辑推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中,如果读者找到正确的思路,也就能在挑战读者之前,回答出埃勒里从医院用品柜中拿了什么东西以及向哈伯询问什么问题。
识破逻辑陷阱。面对逻辑上合理的现象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么?也不可以,要知道奎因是多重解答的高手。往往表面上看似合乎逻辑的结论,其实在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真相。《凶镇》中一切不利的因素都指向吉姆,他似乎就是莱特镇悲剧的始作俑者,但是真相确实如此么?埃勒里本人也在这样的逻辑陷阱之中落马。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埃勒里甚至三番两次得出近乎合理的结论,可是在真相面前都土崩瓦解了。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埃勒里几乎让凶手牵着鼻子走。个中原因正是埃勒里(同时也会是读者)被其符合逻辑的外在现象所迷惑。而读者往往会犯下和《非洲旅行者》中三个应用犯罪学学生同样的错误。他们掌握了一些线索,并且追寻这些线索得到一个看似合理的解答。然而,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线索在整个案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使他们在某些方面可以符合逻辑的解释,却不能就此解决所有疑问。..
奎因擅长抓住读者逻辑上的盲区或思维上的漏洞。在短篇小说《一便士》中,奎因演示一种借助读者既用思维模式迷惑读者的方法。这篇小说表面看来似乎是沿袭柯南·道尔的《六个拿破仑半身像》的手法,然后意想不到的是后半部分峰回路转,将读者原先的理论四分五裂。
“人人有嫌疑,个个不可能。”这是黄金时代众多作家最常用的手法。典型的有“最隐蔽的凶手策略”,读者想象不到的人或者最不可能的人作为凶手。嫌疑犯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小镇、孤岛等),每个人的·场、露面都被小心地安排,每个人在小说中都占相同的比重,并且都有一些看似令人怀疑的迹象。读者往往要面对数个甚至十多个嫌疑犯,作者正是依靠在这些疑犯身上故布疑阵,留下正确的或者误导的线索,借以迷惑读者。奎因的小说中也会出现这样的设置。在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出场的嫌疑犯是卡吉士一家以及和卡吉士、格林肖有关的人物。他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令人怀疑的地方,想获得遗产的家人,想继续拥有名画的百万富翁等等。直到最后,读者才发现,凶手是那个隐蔽最深的人。
另一个策略是与之相反的“最有嫌疑的人”。既然读者都熟悉了作者故意不去多加着墨的人就是凶手,那么干脆将最有嫌疑的人安排为真正的凶手。当然,这样的设置同时也要包含一些看上去对凶手有利的线索。这样的例子在奎因作品中也时有出现,鉴于会立刻暴露凶手的身份,在此不加举例。
侦探小说中,往往出现大量的线索,包括虚假的和正确的线索,读者需要从一团乱麻中理清头绪,找到能够指向真正凶手的线头,然而这谈何容易。奎因小说往往给读者指出正确的推理方向,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中帽子丢失之谜正是最终解答的关键线索,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中裸体尸体之谜也是抓住真凶的杀手锏。正如J.J.马克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序言中所声称的那样:“具有敏锐推理能力的埃勒里以及能利用每一个微小细节的奎因父子。”奎因会注意到那些微小细节,并且运用推理能力将线索变成推论。在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中,在众目睽睽下发生的离奇凶杀。正是埃勒里注意到一些不为人所注重的细节推理出匪夷所思的真相。在《玻璃圆顶钟》中奎因从一大堆证词中找出“不起眼”而又十分简单的证据,整个过程“简单得就像5减4等于1”。
奎因小说还通过一些巧妙而独创性的诡计令读者挑战失败。奎因并不是黄金时代最擅长诡计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狄克森·卡尔在诡计方面要高于奎因。但是奎因也确曾写出过一些优秀的诡计为亮点的小说。比如《X之悲剧》,这部小说融合密室杀人、死亡留言、无面尸等诸多经典的诡计元素。在这样华丽的作品面前,读者只有惊讶、赞叹的份。
奎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将真相保持到最后,这也是他的小说之所以复杂、费脑筋、不可思议却令人着迷的重要原因。喜欢解谜的读者也是以将奎因的推理城堡摧毁为乐。于是,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然而,对于读者来说,“不管(推理)成败与否,这样的过程必然是美好的经验,所有的艰辛顿挫都会得到高度快乐的回报。”(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这便是奎因作品推理艺术的最大魅力。
后期奎因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kummel/文
奎因的.99lib?侦探小说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他的作品更是比较清楚地被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三种风格。特别是在文学艺术特色方面,奎因一直在变化探索着。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奎因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所创作的国名系列侦探小说和上世纪40年代之后的所创作的一些长篇侦探小说。我们把40年代之后的奎因作品叫做“后期奎因作品”。在这里,我将从四个方面就奎因后期的个人的创作特点作些简单的阐述。
一、后期奎因作品的审美特质
在奎因刚在侦探小说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们笔下的侦探小说有着浓烈的英式侦探小说的风格。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它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社会属性,而在语言方面也是紧凑简洁地为侦探小说的线索、侦破进展而服务。但除了国名系列之外,在后期的奎因小说中,它却有着非常明显的美国爱伦·坡式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对审美意象的探讨也一直为美学家所重视。克罗齐首次把审美意象归结为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情感的形式表现。苏珊·朗格把审美意象当做“情感符号”来加以考察,认为它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表象”,是一种“情感符号”。很自然地,在奎因后期的,以《凶镇》为代表的这一波创作中,情感问题成了文学创作的主轴。奎因把自己的文字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小说之中呢?在侦探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审美意象生成的内在逻辑也是相当有特色的。在奎因的后期创作中,他把情感符号升华成侦探小说的内在逻辑。
奎因的小说(本文中所说的奎因小说均指奎因20世纪40年代之后所创作的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令人费解而拗口的哲人理论。从它的文字创作生成来看,奎因还是一贯崇尚凝练简洁的表达。它的文字的力量表现全集中在了真实感和逻辑的可靠性上,叙述方式也是较显朴实的。这一点埃勒里·奎因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创作的侦探小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奎因建立在真实上的力度感让小说整体而坚实,这样做,以便于大段的逻辑推理恰当地被呈现出来。奎因小说中的逻辑过渡没有缓冲,情节弹性被省略。对于众所周知,或者一般人通过简单推理就能够得到的信息,奎因在小说中一般不作强调。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埃勒里十分爱好康德的理论,康德的一些典型思想甚至成为小说人物埃勒里的指导论。奎因小说中很多的审美意象与康德保持着相同的观点,它们是被建立在理性观念之上的感性形象。奎因小说的审美渲染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作,而是带有人类内在精神的。从里程碑式的小说《凶镇》开始,奎因立足于美国精神的大背景,莱特镇中人们的所言所行并不是自由想象,并不是莫名的梦境,而是社会意识的真实体现。如果说奎因在1942年借由莱特镇———这个虚构的城镇作一试探性的创作的话,当奎因结束了“莱特镇三部曲”的创作之后,在他们的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奎因尝试了真正建立在美国纽约大背景下的真实的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人物、事件的描写。无论是人性还是政治,奎因都微有涉及。尝试让这些东西替代原先国名系列中埃勒里侦探的被独立开的大段逻辑分析。这样的“本格”世界,更是充满了能量和张力,使之达到了一定的文学审美深度。奎因的一贯创作路线反对情感泛滥,这一点从小说人物的性格中就能看出来。埃勒里这个人物在奎因后期的作品中开始具有了细致的人性化描写,他在奎因的小说的所有人物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圣洁不滥情,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奎因对于社会情感的描述也是趋于含蓄的。这里又得提到康德,他的话正反映了奎因小说的表达特色,奎因不断用文字暗示我们一些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所带来的图景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它没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奎因运用这种文学艺术手段触摸到了生命的深层。?
二、后期奎因作品的社会属性
奎因在累积了多年的创作经验后逐渐领悟到,小说本身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社会属性。逻辑推理该被摆置在怎样的框架之下?奎因对于这个问题的挣扎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但直到1942年,奎因才为小说真正构筑出一个成熟而尖锐的社会属性。奎因在这些作品中让我们认识到逻辑推理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必然关联。后期的奎因案件,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成立起来的,案件的动机缘由成为小说故事生成的基础。在同时代的一般意义上的本格作品中,本格创作者更多讲究的是对案件本身的细节探索。不可否认这样的探索是具有本格历史性贡献的,就像卡尔的小说总是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五彩斑斓的密室世界一样。但无论是案件诡计的细节,还是案件发展的微观逻辑,它们远没有探索社会逻辑意识形式这种侦探小说的创作手段来得更长远、更具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很快在一些二流作品中看到,本格作家的过分执念会让侦探小说变成科幻小说。奎因相对于克里斯蒂来说,社会活动比较频繁,所以在这方面的问题,奎因会相对考虑得比较深入、比较现实。
奎因在小说的各个方面试图着手描绘社会层面的素描。在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奎因巧妙地安排了一个很长的章节来描述一个当时纽约社会底层的普通白人家庭的起居生活,奎因赋予了小说更进一步的伦理内涵。可以说,其实在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奎因基本让每个人———死者也好,活者也罢———身上都被刻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就连埃勒里·奎因本身,也是如此。在中期的奎因作品中,如果说,埃勒里只是在情感方面被牵涉在案件之中的话,那么在后期的奎因作品中,埃勒里的人以及他的思想已经牢牢地被牵引在故事之内。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埃勒里个人的觉悟,而是作者奎因把埃勒里同样摆在了这个社会背景之中,他必然要受到更深层次的牵连的。奎因明白案件不可能形而上学地被独立开来,它与政治、生活、甚至是人的性格是有重要关联的。这个空间相当地大,在奎因的晚年,从他对小说把握的方向可以看出来,他们一直致力于这样的挖掘。这个主题可以说,直到奎因的作者相继去世后,都没有被开发殆尽。而且很遗憾的是,目前的侦探小说家中,很少有作家沿着奎因向往的创作道路继续走下去。在日本,虽然涌现了社会派和本格派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侦探小说,但同时信奉爱伦·坡和霍桑开创的文学创作神秘主义派系和奎因个人特色的社会属性浓烈的本格派案件的作家,几乎没有。
后期的奎因作品中也有涉及政治问题的创作。 href='7871/im'>《玻璃村庄》的问世尖锐地表明了奎因在这部小说中的政治立场。本格派的触角又触及到了敏感的政治问题上。在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奎因就已经小露政治色彩的端倪。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奎因只是一位侦探小说家,但在当时这种激烈的阶级矛盾碰撞下,奎因毅然决定以麦卡锡主义作为小说的素材,创作了 href='7871/im'>《玻璃村庄》这样的反麦卡锡主义立场的侦探小说。一个伟大的政治革命也成为了奎因的创作源泉,奎因非常明确自身的文学创作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在 href='7871/im'>《玻璃村庄》问世的前一年,1953年,是麦卡锡主义的极端之年。这年春天,美国的一大批左翼作家的书籍被列为禁书,其中包括了很多的侦探小说,甚至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很难幸免。奎因的好友,著名的硬汉侦探小说家哈梅特也被列入“危险名单”。美国当时的文化层面在政治威胁下摇摇欲坠,这让这两个侦探作家怎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继续他们的埃勒里大冒险呢?文学的意义就是反映现实问题的意义。奎因觉得,侦探小说也是文学形式里的一种,它是不能被独立地摆在现实之外的。
三、后期奎因作品的一般规律
从《凶镇》开始,奎因的小说都透露出一种自然主义风格。这种让人叫好的侦探小说风格成为了奎因后期创作的一大个人特色。奎因的小说风格基本上都是比较朴素的。不否认,奎因的作品中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但它都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即使是在莱特镇,这个奎因编造出来的乡村小镇上,小说人物的行为和语言都是非常真实、自然的。甚至在一些故事中,奎因更是倾力描绘出了一个辨证的世界。这样的侦探小说更容易被长期流传。到21世纪的现在,我们来看上世纪40年代在莱特镇所发生的故事,并不觉得过时,它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时空限制。此外,奎因的小说自从开始有了故事般戏剧化的情节铺展开始,小说情节发展的轨迹一直是在一种非常健康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下进行创作的。而且因为基于奎因所创作的是侦探小说这样的一个性质,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存在生活现象中的偶然性,也没有太过琐碎的东西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奎因那些朴素的自然主义风格是呆板枯燥的。他们的后期作品的描写方式应该还是比较鲜活的。奎因后期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像《凶镇》中的诺拉·海特、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的吉米·麦凯尔、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的霍华德·范霍恩、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中的瑟罗·波兹等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这些人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言行之外,奎因更是把人物摆置在了一个个小小的寓意之中。他们的身上找不到与小说情节进展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奎因在倾向性上的把握还是非常理性、成熟的。?99lib?
在后期奎因的作品中,侦探埃勒里·奎因这个人物更是起到了一个典型形象的重要作用。他贯穿小说主轴,同时起到为小说铺展寓意、精神升华、总结等至关的作用,甚至在一些章节中,奎因父子的一些妙语更是点明了小说的创作意图。以埃勒里为代表的这一类奎因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奎因对此的描述是相当质朴与平凡的。这个人物在一般状态下非常真实而平民化。但站在侦探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侦探埃勒里·奎因这类人物高于了生活美。埃勒里的身上,包含了作者对逻辑推理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是作家理想化的、经过审美升华的人物。他不同于福尔摩斯和波洛那一类有着极为明显的个性特色的名侦探,作者是建立在对逻辑世界正确的客观认识的前提下,经过一定的审美升华,为小说特有的社会背景所创造出的人物。他的出生、交际、生活圈都是有详细来由且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他不是辛巴达,也不是鲁滨逊,在奎因的小说里,埃勒里不仅要探案,而且要成为哲人侦探,因此,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倾向性过重的人物。埃勒里的很多言行都被塑造得非常自然而富有美感。作者通过这个人物陶冶了读者的性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奎因后期作品的另一大成熟的亮点在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形成相对于其他作家所创作的侦探小说来说,更多的是来自典型环境的影响。在奎因的《凶镇》中,牵涉到的人物数量非常庞大,整个莱特镇的居民都倾巢出动。他们在莱特镇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下,有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关系,平民与莱特家的关系显然被安排得非常微妙。而在莱特家的家庭关系中也有微妙的矛盾存在,基本上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典型阶级关系中的物质矛盾所引发出的情感矛盾。主要人物,如诺拉、吉姆、罗斯玛丽等,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莱特镇这样一个已经被安排好了的典型环境所制约,而这个环境无时无刻地都在促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从而人物的行动反而又推动着莱特镇中这桩奇案的变更和发展。因此,后期奎因的作品,作为侦探小说来说,其中的案件都受到雄厚的典型背景与典型人物的依托,非常自然地被展开、展现出来。奎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特定的经历、遭遇及矛盾。像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的卡扎利斯、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中的科尔尼利娅等都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正因如此,他们有自己生活自身的逻辑和他们性格发展的逻辑,奎因用棘手的案件作为引线,把这些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东西中的深刻内涵精确地表现出来。
四、后期奎因作品的构成
奎因的创作世界观并不复杂。因为归根到底,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创作出更多的案件并想办法作出合理的解答。奎因对待世界的看法一直以来都是客观而进步的。并没有严重的偏见和严重的错误观点。而他们的自然主义的创作形式表明了更多影响人物的行为发展的是家族中的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像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的家庭生理因素、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中的遗传因素等都非常典型。奎因创作世界中的“环境”受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所支配,而社会规律在奎因小说中的影响力是比较微弱的。奎因在创作小说艺术部分的时候,把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作为对象,他们热衷于描写一些病态的、消极的社会现象。在奎因创作世界观的指导下,奎因对于这些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把握得很公正很到位。
总结
之所以只取了这一时期的奎因作品作为评论分析的对象,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奎因作品中,奎因融入了更多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在其中。在奎因的有生之年,他们不仅致力于本格派侦探小说的诡计研究和创作,在他们的后期创作中,更是突破了本格派的一般范畴,探索性地深入到小说艺术领域的创作。虽然这种风格的侦探推理小说直到奎因离开人世,甚至在目前仍是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毫无疑问,奎因的侦探小说是侦探小说世界中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作更深远的研究和探索。
国名系列的几个关键词
ppg/文
刚刚读完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的时候写小结,猛然间发现奎因在国名系列里似乎已经把古典推理小说当中可以想得起来的诡计全部写尽。相比于卡尔终生在不可能犯罪这一个题材上的深度挖掘,丹奈和李这两兄弟似乎着意要在推理门类的广度上下功夫,所以我们在有限的9部小说里看到了多重解答、密室、消失的线索、无面尸……如许多的引力因子被奎因一个一个纯熟的写过来,其中颇有些登峰造极之作,在这里,我把它们归为国名系列中的关键词。
多重解答
看到这个名词无疑就会明白所指———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这个案子是整个奎因系列小说当中推理段落所占最多的一部,所以大家会看得很过瘾,而一案四破,就是大段推理得以形成的最大功臣。
为什么多重解答会出现在这部小说里?从侦探个人成长的角度,作家给出了一种解释,他们把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安排为埃勒里走出大学校门之后破的第一个案子(尽管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并不在先),让他在早先错误的推理结论上栽足了跟头,以此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明白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轻易下结论的道理。作者在创作的早期其实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埃勒里本身的性格和形象,所以我非常怀疑他们安排这样的成长其实是为了合理的解释在其他作品当中埃勒里在案件尚未水落石出时对他老爸的闭口不言,当然,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当中了。
单纯从案件的角度,我认为在这个案子当中安排这样的一案四破是有其充分的合理性的。与大部分的奎因小说不同,这个故事的头绪相当纷繁,我们看到在诸如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孪生之谜》等前期小说和大多数的后期小说中,侦探只要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就可以完成 5bf9." >对整个案件的推理,但在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当中,得到最终的答案之前首先要通过表面现象推出一些铺垫性的结论,把这些结论与之后得到的新的线索相结合又能得到更加接近真相的新结论,如此环环相扣,需要很长的路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确定凶手地指向。而所谓铺垫性的结论,全部产生于前面失败推理中的正确部分。这样,本来可能会全部集中在故事最后的案情分析就被分散在了故事的不同阶段当中。可以想象,对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小说,如果把所有的分析全部压到最后,势必会造成头绪太多不知从何说起的局面,而“一案四破”的安排无疑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读者的新鲜感和故事本身的整体感也得到了保持。
多重解答常常是侦探作家想要刻意营造的一种“噱头”,它是小说结构的主导,很多时候小说中的其他因素必须为它服务。而在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中,它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反而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奎因的功力可见一斑。
奇特现场
除了奎因,我看得最多的是克里斯蒂的书,两相比较有一个相当鲜明的不同点,克里斯蒂宁愿在藏书室女尸这样最最老套的题材上发掘新的犯罪手法,也绝少动脑筋去想奇特的犯罪现场,而在奎因笔下,有些罪犯是很喜欢费心费力制造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奇怪现场,哪怕是冒着要花去很多时间,被人抓住的风险,他们也绝不愿意把凶器一扔指纹一擦就简简单单地离开。
于是我们看到了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中被倒置的房间和尸体,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中一丝不挂的死去的帅哥,还有《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中经典的商店橱窗惊现恐怖女尸。我前面提到有相当一部分奎因小说是通过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来完成推理,这一点在这类拥有奇特现场的案子中是相当典型的,而侦探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破解这个现场的含义所在。
罪犯布置复杂现场的原因是相当简单的,就是掩盖某些事实以获得自保的机会,这个基本上不会有例外。但是,我们看到,在奎因的故事当中,作者始终在通过案件的破解去强调一种理念,那就是哪怕现象再复杂,解答都不能脱离绝对的合理性,他们不会去刻意追求“因为一个怪异的理由而去建立一个怪异的现场”这样惊奇的构思,在我看来,同样他们也不会抱定最终事实一定很简单这样的原则靠心理盲点去胜过读者,他们的原则就是合理。所以大家都说奎因很公平,在这里我们看到,在用华丽现场吊足读者胃口的同时,他们依然不忘记作品的公平性。
消失的线索
这应该属于不可能犯罪一类的诡计,似乎深受奎因的喜爱,甚至有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奇怪,埃勒里特别喜欢去观察现场少了什么。比如说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里的帽子,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里的凶器(凶器消失倒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里的领带……
具体来说,同是消失诡计,但在不同的作品当中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中的凶器,消失的方式可能是侦探最关心的问题,而类似于·子领带这一类本不起眼的物品,它们消失的原因就成为了破案的关键,它们可以揭示动机、死者身份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个时候回过头去想一想,在侦探小说里,通过现场的物证来揭示人物关系和谋杀动机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做法,侦探们可能更多的会采取问问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奎因的专利便是用纯粹推理的方式去发现哪怕是最最人性化的秘密。我想,把凶手带离现场的物件作为这一类推理的起点未必是奎因刻意为之,只是,这反映了他们强调公平的写作习惯和理念,甚至,可能被人忽略的东西埃勒里会特别的指出来,读者不需要去分辨哪些人说的是真话哪些人说的是假话,只要认真地推敲埃勒里提出的这些线索,比如帽子和领带,就可能达到正确推理的终点。
开放式的谋杀
这里所说的开放式其实也是相对的,侦探小说写到奎因那个时代,即便不是暴风雪山庄模式,也不大可能有纯粹的开放式谋杀,否则公平性就很难保证了。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只是奎因对于大场面描述的一种超强的功力。
在我看来,奎因是生来具有描写大场面的天赋的,即便被人提及最多的是后期的 href='7867/im'>《九尾怪猫》,并以此拿来作为作家写作技巧日趋成熟的佐证,但是,在丹奈和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当中,他们就让整个罗马剧院的几百号观众都成为了嫌疑犯。随着奎因警官指挥着对现场的细致搜查,我们看到作者描写的笔触就好像警官手下的警探们一样对业务颇为娴熟。几年以后,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里,在马术表演的竞技场中,又是在上万名观众的眼皮子底下发生谋杀,这次,还是两宗谋杀。
或许,在例行的警察搜身结束以后,谋杀嫌疑又会缩小到那么几个人身上,调查又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或许,对大场面和其中观众百态的描写对于探案本身并无助益。但是,盛大场面在奎因小说中是一个颇受欢迎的看点,它不仅是作者写作功力的反映,同时,当作者刻意带着读者走进古典推理小说中极少涉及的公共场所,它也带给人们这样的讯息,丹奈和李是两个热爱创新、想法不落窠臼的推理小说作家。
密室
在国名系列里,出现密室这个最令人心驰神往的不可能犯罪元素的小说只有一部———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此外比较著名的大概就是 href='7868/im'>《王者已逝》了。
当然,关于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中的这个密室,向来争论颇多。一方面,很多权威的评书者会把它排进所谓密室书单的十大,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密室相比于心理密室比较难以理解和想到,因此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当中这个纯粹的机械密室为很多人所不能够认同。我想,大约卡尔的 href='4180/im'>《三口棺材》当中那种以心理为主,融合部分机械原理的密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既保证了读者方面的易于理解,又不落俗套。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心理密室比较难于设>藏书网计,而机械密室则是写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看到的好的机械密室并不多,而在优秀的名单上,奎因的名字还是赫然在列。可以说,纯机械密室作为奎因小说的一种尝试,再一次印证了丹奈和李这两位作家勇于和乐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的特点。
1952年,我们终于在 href='7868/im'>《王者已逝》里看到了心理密室。你看,奎因把两种密室也都写全了。
临终线索
个人认为,临终线索作为所谓惊险或间谍小说中的常用伎俩,如果用得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比方说,克里斯蒂的 href='3475/im'>《七面钟之谜》和 href='3419/im'>《悬崖上的谋杀》,都是被害者在将死而未死之时被陌生人发现,然后吐出几个莫名其妙的字,在来不及解释之时再成功地死去,大家见得太多了。而在奎因的笔下,他们绝不让死者开口说话,而是采用所谓的物证:一张临终的扑克牌几乎支撑了《孪生之谜》的整个框架,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概还是《X之悲剧》当中死者临终的那个手势。
从小说质量的层面上来说,《X之悲剧》要远远好过《孪生之谜》,但是从临终线索这个层面来看,《孪生之谜》要更加典型一些。原因是,在《X之悲剧》当中,小说的最后对于X的解说除了诱发读者的一声惊叹之外,并没有给雷恩先生太大的帮助,可以说,如果死者真的想表达什么,他的这种表达方式由于有些晦涩而并不能够称其为成功。而在《孪生之谜》当中,从发现尸体,到第一个答案,到第二具尸体,再到最终的结论,几乎全部围绕着扑克牌做文章,书中没有警察程序,没有太多的线索,心理分析的作用也不大,奎因试图从一个简简单单的题眼出发去破解整个谜题,这样的写作方式不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极少见。
在这里,我们是多么充分地体会到了纯粹理性的埃勒里·奎因,他可以抛开一切的人性因素,假设一下,即便侦探完全不知当事人的身份和关系,他也可以照样推出凶手。于是,极易落入俗套的临终线索,就这样在奎因的笔下跳出了一切的模式,自成一家。
结语
在奎因小说的阅读笔记里我说,奎因几乎把所有侦探小说的“噱头”写尽,也难怪后期的他们要换风格了,这差不多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在我看来,丹奈和李是两位拒绝单调永不满足的作家,克里斯蒂曾借奥利弗太太之口表达她写侦探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稿费的想法,所以她可以接受对自己的一再重复,但奎因不是。在第一时期他们完成了对于纯推理门类的所有尝试之后,在第三时期他们开始转向别的创作方向,比如对埃勒里本人形象地塑造,比如在作品当中加入更多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再比如,办杂志。不论这样泾渭分明的转变是否为大多数人接受和喜欢,至少,这样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作家们的良苦用心,并·让我们为之深深地感动。
我想,如果真的用一个关键词对奎因的小>说进行一个总结,那么,应该是,超越。
在推理边缘看奎因
长河落日/文
在我眼中,优秀的推理小说作家作品总具有那么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譬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编织故事时那种?99lib?得心应手和从容不迫;譬如约翰·狄克森·卡尔设计谜团时那种神乎其技和想落天外;譬如G.K.切斯特顿的静穆,S.S.范·达因的正统;譬如约瑟芬·铁伊的冷与傲,横沟正史的菊与刀。这些气质往往游走在推理情节的边缘,弥撒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抽离出来,是每位作家各自独特的名片,融入迷局当中,又是一本本传世之作不可或缺的灵魂。而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说中,极其令我着迷的也是这么一种使他(们)得以与其他名家并驾齐驱,甚至犹有过之的气质,笼统地说,我称之为“很美国化”。我们不妨从推理的边缘来分析一下奎因的作品。
最初的奎因其实“很英国化”。在推理小说史上,奎因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第一时期的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国名系列,尤其是前面4本———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更多的是以组图和群像的方式出现。贯穿整个故事的是杂迹纷呈的层层线索,而相对的人物和情节就处于辅助的地位。尸体出场,各色嫌疑人等出场,侦探、警察、法医出场,然后反复调查询问,我辈尚在云里雾里,便见“挑战读者”赫然出现,最后由埃勒里以无懈可击的逻辑演绎牵出真相。逻辑之美,逻辑之魅,大抵如是。从罗马剧院,到弗兰奇百货大楼,再到荷兰纪念医院,在这些中的纽约是一个适合高亢古典歌剧的奇妙舞台。从哈姆雷特山庄俯瞰哈德逊河,善恶皆如浮云过眼,《X之悲剧》的半世恩怨,《Y之悲剧》的家族谜局,《Z之悲剧》的造化弄人,绕来绕去绕不开简单而又奇绝的逻辑盛宴。直到《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前半虽略显平淡,至结尾处小小一条线索,竟牵出高亢凄美的无尽悲歌。《X之悲剧》是公认的古典推理巅峰之作,同时也是奎因早期作品的顶点。绕过这个山头,奎因的国名系列后几部之中,已经逐渐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孪生之谜》的封闭环境,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的机械密室, href='7850/im'>《埃及十字架之谜》的血腥谋杀与宗教色彩,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的诡异宾客之屋,都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向各个方向拓展题材,突破窠臼。99lib?
1935年到1940年是奎因小说的第一变奏。 href='7863/im'>《上帝之灯》和奎因新探案系列的神秘色彩,以及 href='7859/im'>《半途之屋》中国名系列的袅袅余音,都只能是奎因先生好莱坞之旅的陪衬。《红桃四》和 href='7862/im'>《龙牙》的轻松谐趣乃至极尽夸张,在整个奎因作品集中显得相当令人侧目,但同时由于推理公平性的大大弱化,也相当容易令人遗忘。
好莱坞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好莱坞正值黄金年代———战火远在欧陆,经济也渐渐走出萧条,使得人们在满足了口腹之欲、又无安全隐忧的时候,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耳目之娱上来。有声电影的问世,结束了默片时代,催生了好莱坞电影业在三十年代突飞猛进的发展。好莱坞借此东风,在三十年代发展为美国的文化中心。当时最突出的类型电影是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歌舞片,因而努力进军好莱坞的奎因也不能免俗,为了迎合好莱坞以及光面杂志的口味,在此一时期的作品中添加了大量的流行元素,爱情和冒险等戏剧化成分取代了逻辑神探的坐而论道。
可惜这份“上帝送给好莱坞的礼物”(《红桃四》第一章)并未得到大银幕的垂青,奎因先生在好莱坞短短数年的经历只是昙花一现。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作品“动感十足”,虽在推理方面缺乏亮点,但几份快餐式的美国派倒也不无趣味。“奎因运动探案”中更是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埃勒里———爱上一个美女,偶尔吃点小醋;狂热的体育迷,在看台上大喊大叫———从一个英国式的学究侦探,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美国青年。棒球、赛马、拳击、橄榄球,都是美国极流行的体育项目,在此背景下的故事就具有鲜明的美国烙印。
1942年的《凶镇》昭示着奎因作品进入第二变奏和另一个高峰。在此后的十余年之中,奎因的小说呈现出与前两个阶段,尤其是与国名系列的早期作品迥然不同的特质:每部作品基本上都以独立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像国名系列那样有相对较为统一的风格——— href='7867/im'>《九尾怪猫》、 href='7866/im'>《十日惊奇》、 href='7868/im'>《王者已逝》,这样的独一无二之作完全无法被和其他任意一部作品划为同类。奎因最令我激赏的一大气质———创新和超越,在这一时期体现得尤其突出。而沉淀在每部作品的核心中那种气韵也更为深入,这就使得此后的小说虽然不像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那么严谨而巧妙,但内涵上却更具可挖掘的价值。
《凶镇》的语言风格仍然有很明显的好莱坞时期印迹(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紧随其后的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当中),但其感情色彩却大大相反,掩卷之后,给我留下的是无可名状、难以忘怀的忧伤。这似乎可以视为后二十余年间奎因小说潜在的共同基调。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凶镇》的谜题似乎可以算得上是奎因小说中最简单的之一,但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为它奠定了奎因笔下最出色作品之一的地位。
从故事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莱特镇是在印第安人废弃的聚居地上建立起来的,日后逐渐繁荣,乃至故事发生的时候,镇上已经具备了一个热闹的城镇所必备的一切———中心广场上创建者的雕像;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颇具规模的几家大饭店;百货公司与廉价商品店共存;大银行、机械厂、纺纱厂;一份影响力广泛的报纸;还有一个十分醒目的车站———“城乡在此会合,而莱特镇车站就在这个会合点的位置上,把20世纪抛进这片田野的惊艳容颜中。”这第一章的标题是“奎因先生发现美洲”。
不错,莱特镇是一个相当奇妙的去处:跳出此书本身,它是联结奎因推理小说前后两大时期的会合点;而走进此书内部,它又是城市和乡村的会合点,上流社会与下层居民的会合点,世俗化感情与宗教性宿命的会合点———俨然是美国的化身和缩影。在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莱特镇并没有得到(也没有必要得到)像《凶镇》中那样广泛细致的描绘,但有限的几次笔墨更为集中而精练,更为全景式。结合二书,我们可以看到:莱特镇不仅具有相当独立的文化和人际格局,而且在整个格局内部还有相当明显的分野(山丘路一带是上层富人们居住的安逸场所,而所谓的“下村”,则是脏乱的外国移民群集地);舆论在镇上具有相当惊人的聚合力与杀伤力;官方和民众之间,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社会团体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不断增加的商业氛围使得镇上的文化格局日益多元而活跃———无论大而化之,还是体察入微,我们都完全可以把莱特镇看成一个微观意义上的美国,洋溢着新生的活力和激情,在大洋彼岸的英伦薄雾与西部草原的粗犷风沙交互之中,势不可挡地喷薄而出。也正是这种活力和激情,使得最后的悲剧更加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
相比之下, href='7871/im'>《玻璃村庄》的样本更加具有美式小村镇的典型特征。传统的小镇生活方式和小镇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的社区文化,建立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家庭形成一整个特殊的整体,彼此间有微妙的纽带相连,靠古老民风维系着自身的一套道德评判标准,对外具有天然的警惕和抵触感。一旦外来的力量打破了人际关系的平衡,则冲突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于是我们看到当德高望重的女画家遇害之后,成为嫌疑犯的外来流浪汉几乎被暴怒的村民们直接处决;而当最后流浪汉被证明无罪时,他们的歉疚又显得那么纯朴可爱。奎因在影射当时的麦卡锡主义的同时,也试图用别的人物来取代埃勒里,但很明显,书中的约翰尼和辛恩法官活脱脱就是埃勒里与奎因警官的翻版,证明了奎因父子在作者笔下无可取代的地位。
href='7871/im'>《玻璃村庄》中另外一个引人注意的便是审判制度为了使无辜的流浪汉能够在将来有正当的机会争取无罪判决,辛恩法官试图在敷衍暴怒村民的审判程序中巧妙设计种种隐蔽的漏洞来使这一次诉讼归于无效,此种通过程序来反制实体的诉讼技巧只有在英美法系的诉讼制度中才会出现(同样, href='7859/im'>《半途之屋》和《凶镇》中法庭上的交叉质证也是典型的美国式法庭场景)。通过对这场近乎荒诞的诉讼之描写,奎因试图反思民主以及正当程序之合理性的界限,而通过法庭调查推进故事进展并理清案情线索的技巧,在这部作品中亦体现得比 href='7859/im'>《半途之屋》和《凶镇》更为娴熟。bbr>
href='7867/im'>《九尾怪猫》是奎因回归纽约的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奎因小说中最富个性的作品之一。在处理谋杀案的过程中,奎因采取了近似报告文学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每一位受害者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讥讽揶揄媒体的夸张反应,乃至铺陈整个城市在恐惧下的混乱秩序,如同放大镜一般,推而广之形成一幅纽约市三教九流的世相百态,虽荒诞,却颇有一种别样的真实感,从第一章描绘的纽约市文化层面开始,美国独有的、拓荒者般的年轻、活力、多元、甚至躁动不安,成为连环凶杀后别具一格的底色。成色十足的心理分析,笼罩全书的悬疑气氛,极尽细致却不显冗长的场面铺陈,这部小说的包容性和纵深性以及毫不逊色于其他作品的逻辑成分,无疑在对作者形成巨大挑战的同时将他们的水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href='7868/im'>《王者已逝》是奎因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孤岛上的小社会,独霸王座的军火巨头,一面是匪夷所思的密室之谜,一面是龙盘虎踞的世界风云。奎因试图以这部小说撑起一个不算简单的政治话题,但比起 href='7867/im'>《九尾怪猫》在推理的边缘灵巧出入,于逻辑的身后轻盈穿梭, href='7868/im'>《王者已逝》在主题上的拓展略微显得牵强而干瘪,难以令人满意。即便如此,在我看来此书第十三章仍可称得上奎因后期作品中最经典的段落之一。奎因不吝笔墨大幅渲染了凯恩·本迪戈那典型的美国式发迹史,如同身临其境,恍若历史上实有其人一般,而破案所需的蛛丝马迹恰恰巧妙地隐藏在如烟的史料当中。同样不那么成功的一次探索是奎因的晚期作品 href='7874/im'>《然后在第八天》,这里面的推理比《凶镇》更加简单,而故事的背景被设计在荒凉的美国西部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乌托邦之中。奇异的信仰、习俗和“十二人至高会”,遍布全书的大量宗教性神秘隐喻,使得此书如果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来读,会显得极其枯燥乏味。从 href='7850/im'>《埃及十字架之谜》到《凶镇》、 href='7866/im'>《十日惊奇》,宗教时时在奎因的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 href='7874/im'>《然后在第八天》几乎达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尽管如此,抛开追求真相的渴望,细细揣摩这本最薄的奎因小说传达的隐晦含义,却也不乏引人入胜之处。即便是这样一个纯靠信仰维持、能够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终还是无法杜绝外界物欲的渗透与侵入,罪恶的发生就在一.t>念之间。在美国林立的摩天大厦背后,广阔的荒原和山岭中或许至今仍存有这样自成一体的社会体系,埃勒里这次梦幻般的探险或许又是一次他不愿想起的回忆,但对我而言却不失为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体验。
在 href='7869/im'>《犯罪日历》这个短篇集中,同样有很多独具美国色彩的细节———大学中的俱乐部;独立战争留下的宝藏以及在古战场举行的纪念活动;万圣节稀奇古怪的游戏;圣诞前后热闹欢乐的气氛……在目前看到的几个奎因短篇系列中, href='7856/im'>《疯狂下午茶》是早期逻辑至上的缩影,以精妙的推理取胜;“奎因新探案”和 href='7863/im'>《上帝之灯》一样,散发着一层神秘的气息;“奎因运动探案”是好莱坞时期蹦蹦跳跳的产物;而 href='7869/im'>《犯罪日历》将引经据典与精彩故事结合起来的形式,则在中后期作品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即便在短篇之中,奎因求新求变,不断探索超越的风格也没有丝毫改变。
综观奎因的绝大多数作品,绝少有雷同之作,无论是前期广受推理小说读者推崇的逻辑群像,还是后期“一花一世界”般的各放光芒,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作者的才华横溢与绝顶构思。每一部奎因小说都是新的,流动着的是才气而非匠气———精巧而无斧凿之痕,渊博而无卖弄之意。奎因小说横跨近半个世纪,在今天听来仍觉余音袅袅,绕梁百年。
埃勒里·奎因系列全推介
伤痕/文
奎因的小说就是推理史上最像博物馆的东西,每部小说一个诡计套着一个诡计,让人眼花缭乱,因此才会有人感慨,看了奎因,等于是总结一次推理小说的百年传统一般。我从不会去崇拜一个作家,他的签名、照片、手稿,对我来说都没有比去听他们讲这些精妙曲折的故事、和作者作一对一的较量来得更吸引人。无疑,奎因系列,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满足感。读完这些书后,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埃勒里·奎因,包括里面的名侦探、这对令人尊敬的作家以及他们的故事……谢谢他们给我带来的快乐。而现在在这里,我拿出我的阅读经验跟大家分享,也希望同样喜欢奎因的朋友们一同与我交流。
关于奎因作品的阅读顺序,我觉得最好要按照原著出版时间先后来读,因为有些案件的前后有所关联,读者不会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而且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来读也能够体会到埃勒里的成长和变化。
我打分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推理性、阅读感、意外性、感动性等等。综合总分为5星。每部作品都会作一下简单的评论。
长篇作品:
1.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1929)★★★
在罗马大剧院的演出散场前,一位瘦小、驼背的观众却突然死亡……留在现场的只有罪犯作案后留下的一具穿着晚礼服的尸体———奇怪的是死者没有戴礼帽,而丝绸质地的大礼帽却是本案唯一的线索,但它却神秘失踪了……
这部作品是奎因的处女作,目的是应征杂志的7500美元的奖金。结果奖金没有拿到,作品却在1929年出版,并轰动一时。EQ以前供职于广告业所带来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不久奎因开始专职写作,并拉开了长达50年的奎因王朝。消失的证据成为这桩案子的破解中心,作者在隐藏证物上略施小计,以及在繁复线索中的抽丝剥茧,终于理出了一条逻辑思路。
2.《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1930)★★★★
12点整,弗兰奇百货公司的展览橱窗像每天一样开始展示现代家具,当工作人员按下按钮,一张隐于墙的床稳稳落下时,一具女尸从床上滚了下来。死者是公司总经理的夫人,她是在头一天晚上来到公司楼上寓所中的。是谁杀了她?为什么?凶手为什么要不避被人发现的危险把她的尸首从楼上寓所中扛到楼下,藏进展示橱窗中?这些难题又必须奎因去解决。
这部作品具有奎因早期作品惯有的特点,也是我读的较早的一部,而那一次,我完全的没有猜到凶手,并从此喜欢上了奎因。这部小说有一个惊人的推理片断,非常值得推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凶手十分难猜。然而最后奎因的推理却是出奇的简洁。而商店橱窗里发现尸体的画面,也慢慢地成为历史经典了。论推理,本书绝对挑战最高的逻辑思维。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
3.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1931)★★★★
外科专家让奈医生在将给荷兰创办人道伦夫人做胆囊切除手术时,惊讶发现道伦夫人已被人用细铁丝勒死。是仇杀?还是图谋财产?凶手是谁?而让奈医生是手术前最后一个接触道伦夫人的人,但他又被以相同的手段杀死……
很多朋友把这本书称为国名系列的三大杰作之一。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奎因的书,而凶手我也是全然的没有猜到,只是记得最终非常的惊讶,原来推理居然这么简单明了。在享受这个落差的同时,我静静地开始了我的奎因探索之旅,并一本本看了下来。作为奎因对我的启蒙作品,我自然万分怀念。而作为国名系列的三大杰作之一也是不无道理的!这部小说无论是在诡计还是推理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让我明白挑战奎因绝不是一件易事。
4.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1932)★★★★★
卡尔基斯案件一开始调子就是阴沉的。他以一个老人的去世作为引子,这和接踵而来的事件,气氛极为吻合。乔治·卡尔基斯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和经销商,死于心脏衰竭。葬礼之后,他的律师发现他的遗嘱被窃,于是立刻打电话给地方检察官。奎因侦探长和他的儿子埃勒里·奎因奉命来调查这件遗嘱失踪之谜,埃勒里用他的演绎法推断遗嘱在卡尔基斯的棺材里。当他们开棺之时却发现棺材里不是一具尸体———而是两具!谜案就此拉开序幕……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被奎因研究家里维斯赞誉为“黄金时代美国推理史上最复杂,最费脑筋,构想最不可思议的侦探小说”。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多重解答,在作品的逻辑推理和结构上已经达到完美。小说里的埃勒里从大学毕业之后不久,是奎因系列中最初探案作品,因此埃勒里也显得更加年轻气傲,满口引经据典,相当有趣。堪称奎因作品中不能不读的经典作品。
5.《X之悲剧》(1932)★★★★★
在众目睽睽之下,股票商在电车上被谋杀……他的合伙人bbr>最为可疑,当案情即将出现转机时,他却被杀死在火车上。谜案重重,案中有案。充满神秘色彩的雷恩先生再度出山,他是否能力挽狂澜……
href='/article/5001.htm'>《X》是我最喜欢的奎因的作品。天才的凶器,神秘的死前留言,离奇的密室杀人,华丽的诡计,突兀的情节,终章炫目的解释,哲瑞·雷恩的初登场。这部小说汇聚了太多构成完美的元素,使本书当之无愧地成为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巨作之一。对于这部作品,我曾经有过太多推理小说阅读的感受,这也是我阅读推理小说的进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6.《Y之悲剧》(1932)★★★★★
疯狂的黑特家族的悲剧以黑特先生自杀拉开序幕……数次被下毒,露易莎却“大难不死”,而黑特夫人却被谋杀于床上……警方和雷恩先生为破此案使出浑身解数,而结果却如此出人意料……
相比与 href='/article/5001.htm'>《X》的那种平均的完美,《Y》则是一种突兀的完美。 href='/article/5001.htm'>《X》的每个完美的要素重量都比较平均,而《Y》却在拥有相当多称得上完美的推理小说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让人震惊的东西!这是一部华丽的解谜小说,也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推理故事。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梦幻”般的推理小说。
7.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1933)★★★★
在容纳两万人的椭圆形大竞技场,众目睽睽之下,重出江湖的老艺人巴克·霍恩在飞奔的马队中被一枪毙命……尽管警方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搜查,但……一个月后,相同的地点,相同的场景,死神故地重游,复制了另一场谋杀……警方四处碰壁,埃勒里·奎因似乎胸有成竹,却不得不坐等一个神秘人物的出现,他出现了吗……
本书的诡计比较惊人,但是还是被我看穿,嘿嘿。但是如果不仔细分析,还是会落入怪圈,上作者的当。其实里面稍稍有些不公平竞争的意味。这次嫌疑人场面要更宏大。露天大剧场上的两万多名观众都是嫌疑人,而众目睽睽之下,牛仔被枪杀,经过严密的搜查,发现凶器居然不翼而飞。这个不可能消失的案例也很经典。
8.《孪生之谜》(1933)★★★★
燃烧的山上住着一群怪人,奎因父子是不得不然的闯入者。名门贵妇隐藏了16年的秘密,招致了两桩谋杀案。然而大火封山,除了奎因父子每个人都是嫌犯,老探长不翼而飞的戒指,是引领埃勒里破案的关键。
封闭山庄的杀人模式,山火造成的恐慌和紧张,惊天的诡计手法,戏剧化的过程和结局。埃勒里·奎因与父亲的深厚情感,在这里也有体现。永远无法忘记埃勒里痛哭的那天。而死前留言这个奎因的标志性诡计,也有超级经典的运用。本书也属国名系列中的一部,原名《暹罗双胞胎之谜》(注:暹罗=泰国)。
9.《Z之悲剧》(1933)★★★
州议员竞选即将开战,现任州议员佛西特却被谋杀于家中。此前,他曾收到一封恐吓信……刚刚出狱的阿伦·得奥涉嫌谋杀,再次身陷囹圄……初出茅庐的佩辛斯与雷恩先生联手,是否能够扯开黑幕……电椅已准备就绪,坐在其上的究竟是谁……
相较雷恩系列的前两部作品,本书显得不那么华丽和优秀,不过也在奎因的平均水准之上。小说的最大卖点在于雷恩最后所作的推理,借由一系列证据爆发性地推理出真凶。此外,萨姆巡官之女佩辛斯的加入使得小说风格显得较为轻松。
10.《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1933)★★★★
一封神秘的信件,引出一个奇特的案子;一份出自莎士比亚之手的亲笔文件,引发一系列谋杀、盗窃案;一组令人百思不解的文字符号,蕴含着破案的玄机;一对孪生兄弟的出现,更令此案显得扑朔迷离……在侦探行业初露端倪的佩辛斯终于侦破此案,却不能将凶手缉拿归案……
一直没看到本书有多大的好评,但是我看的时候觉得非常过瘾。因为是最后一本,有些东西我的确有点先知先觉了,而这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看着出现短短两年但却深深吸引了我的侦探雷恩先生以那样的方式死去,胸中不免有一些忧伤和不舍。短短的4个故事,却在我心里镌刻下了一个完美的侦探形象,我永远也无法忘怀。
11.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1934)★★★
一具尸体横卧在出版商科克的接待室,全身衣裳都反穿着,室内所有家具也都位置颠倒。倒置的目的是什么?是暗示什么还是要隐瞒什么?在调查的过程中,奎因最终找到了罪犯的蛛丝马迹……
虽然贵为推理小说史上密室的前十作品,但是由于机械密室bbr>的复杂性,我一直都未很清晰地理解到精髓。但是“所有不合理之处必有原因”这句话,倒是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展现。这部作品是我在和作者公平竞赛的阅读推理小说的进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关于案件推理的思考)。对于里面描写中国人的镜头有些感觉莫名其妙,太过神秘,毕竟本身就是中国人吧。
12.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1935)★★★
年轻潇洒的美男子裸尸沙滩,众女伴惊恐万状……基德船长奉命绑架却荒唐出错,埃勒里隐入迷雾,难圆其说……勒索电话敲诈不成反露马脚,谜案现出冰山一角……西班牙披肩充满神秘色彩……
国名系列的最后一击,但并非是强弩之末。小说再次带给读者仿佛置身推理博物馆中的感觉,黄金时代作家的诸多手法在这儿得到体现,豪宅(英式古典推理迷喜闻乐见的场景)、相对封闭的孤岛(黄金时代的谋杀好去处)、一个个心怀鬼胎的人、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管家等等。风格更接近于转折期的几部作品,谜团富于趣味,而解答却简单明了。
13. href='7859/im'>《半途之屋》(1936)★★★★
在半途之屋一个男人被杀了,他有两个名字、两个职业、两个家庭、两个妻子和一份价值100万美元的保险单。是因妒成恨的情杀,还是图财害命……凶手———一个戴着面纱的女人?法庭辩论,激烈紧张,扑朔迷离。是权势和金钱的力量使无辜的人遭到陷害吗?奎因没有放弃他的推理,6根火柴成为破案的关键。只一场戏,凶手就会自动现身吗?精妙的推理命名凶手终于现形。
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埃勒里已经从纯粹的解谜走向了另一种风格。本时期的作品受到好莱坞和光面杂志的影响,但是情节却是非常完美,也有令人震惊的推理段子,让人大呼过瘾。以后的作品几乎都包含一些浪漫元素……但是就推理和故事性而言, href='7859/im'>《半途之屋》绝对是精品,尤其这个名字,取得特别好。
14. href='7860/im'>《生死之门》(1937)★★★★
以《升起的八朵云》赢得美国重要文学大奖的女作家卡伦·蕾丝,在即将获得个人幸福和大笔遗产的时候,却倒毙在自己的寓所内。是他杀,还是自杀?所有受警方调查的人都有不在案发现场的足够证据。令人吃惊的发现……不可告人的秘密……埃勒里·奎因又一次与罪犯展开了心理较量……
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就能构成难以破解的案件。本书也算是一宗密室杀人,而且复杂的超出想象,结尾一波三折,回味无穷。这部作品,是近期让我产生联想最多的作品之一,但是中间作者一定程度上没有进行公平的竞赛,最终的结尾部分也有些牵强的地方,总体上我还是蛮喜欢的。相较于先前的国名系列时期作品,书中的人物描写生动了很多,还运用了很多非常有趣的词句,是部有趣的小说。
15.《红桃四》(1938)★★★
人生如戏,两个当红演员两代之间纠葛不清的爱怨情仇,透过扑克纸牌,奇情上演———黑桃杰克和黑桃七是“敌人”,梅花九意思是“最后警告”,黑桃A加上红心四点则是……这是侦探作家埃勒里·奎因在好莱坞的惊奇历险。
这篇小说故事性比较强,可以说是非常之复杂,而动机却……落差比较大,让人觉得有些郁闷,凶手也没找到,不知道是我不行还是他们耍诈。作品有些吵闹嘈杂的奇怪感觉。给个印象分,70。不得不提到,这部小说中的一个诡计还是令我比较欣赏的。
16. href='7862/im'>《龙牙》(1939)★★★
奎因先生受刚刚立下最古怪遗嘱不久便离奇死去的百万富翁的雇请,这是一桩既无内容、又无目标、更无头绪的“乌有”案子;且平生第一次不得不处身局外,完全依赖他人的感官来间接断案。围绕巨大的遗产,种种阴谋和恶行策划得极其老辣周密,踪迹朦胧,证据难觅。面对不寻常的挑战,奎因先生不得不调动他全部细密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推理思索……
这个故事明显能看得出受到了好莱坞的影响,而凶手我几乎是毫不费力地指了出来,因为线索实在太明显。这段时期奎因作品作为侦探小说来说水准不如前期,但是故事的趣味性增强了,阅读富于趣味。 href='7862/im'>《龙牙》称得上是奎因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17.《凶镇》(1942)★★★★
《凶镇》和其他奎因小说一样,都有一个奇异的谜题要解决,在这里谜题是:谁在酒里下毒,谁又能确定喝酒的人是他要杀的人,几十杯酒一起端出来,没有人知道谁会拿起有毒的那一杯……可是《凶镇》又与其他奎因小说不一样的是:这本小说处理了更多伦理问题,就连谋杀与沉默的原因都与人性与爱情有关。
奎因转型的代表作,也是后期伟大的作品之一。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更有预告杀人的诡计,而身份替换杀人手法更是应接不暇。如果本书我是在半年前读的,我必然看不透真相。但是受过奎因的严格训练,使我不得不在推理性上扣去一点分数。这里有奎因那笔下的最完美的爱情故事,也蕴涵了奎因的某种赋有哲理的世界观。
18.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1943)★★★★
波兹鞋业的几位继承人相继死于枪口之下,谁是凶手,为什么?……最后线索集中在死者的同母异父兄弟瑟罗身上。但这个神智不健全的瑟罗能两次骗过奎因和警察吗?
这部作品完全不像是转型后的作品,奎因依然在怀念黄金时代的那种纯净的感觉。完全的解谜作品,童谣城堡式的杀人,曲折离奇的情节,意外的结局。这部作品在西方奎因研究圈子内的评价还蛮高的,确实是很精彩的解谜作品。
19. href='7866/im'>《十日惊奇》(1948)★★★★
因受请监护一位身患失忆症的青年雕塑家,奎因见到了那位青年强悍、智慧的父亲和年轻、艳丽的母亲;……似乎还见到了深夜花园中飘忽游荡的幽灵……自始至终不安……难以明晰的神秘……层层叠叠的疑惑……直到一切都已结束的一年之后,奎因心中仍然会颤怵着巨大的惊奇……
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作品,涉及宗教、英文字谜、人类世界观和思想等等诸多因素,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埃勒里·奎因侦探事业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埃勒里开始对案件背后的哲理含义进行思考与追求。这部小说对奎因后期的生活和探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后面的作品中经常被提到。
20. href='7867/im'>《九尾怪猫》(1949)★★★★
href='7867/im'>《九尾怪猫》是一个奇特有趣的案子,纽约市出现了一位连续作案的神秘杀人狂。在不断增加的被害人当中,警方完全找不到一点规律,被害人的活动地缘毫无规则可循,被害人的性别、身份、财富也看不出任何端倪,唯一一致的是杀人的凶器———一条罕见的蚕丝做的绳索。在纽约市民的惊恐慌乱中,市长虽不相信奎因但却还是为了其政治目的不得不出面邀请奎因出马。
应该说,这部小说符合奎因后期的所有特征,是典型的后期代表巨作。连环杀手是永远无法褪色的恐怖,一个连环杀手就能让整个城市陷入恐慌。犯罪心理学,连环杀手,很多精辟的论点,奎因精神态度的变化(由于 href='7866/im'>《十日惊奇》的影响),都是本书的看点!
21. href='7868/im'>《王者已逝》(1952)★★★★
大王收到恐吓信,凶手要在指定的时间内谋杀大王。奎因父子被挟持到岛上查出真相,讶异见到传说中的本迪戈岛。这个连美国政府都无可奈何的军武贩子,像孩子游戏般地建立一个自己的王国,有忠诚的兄弟辅佐,陆海空三军,一切现代化设备,聚集各方优秀的科学家……
这是一本不可能犯罪的杰作!密室之外众目睽睽下放出空枪,却导致密室内的“国王”中枪而死。没有灵异现象,没有不可解释的事,相信这一点,相信自己的推理!而且这部作品也没有运用机械密室的诡计,更具备解谜游戏的特质。加上奎因擅长的消失线索,使之成为50年代的优秀之作。
22. href='7871/im'>《玻璃村庄》(1954)★★★
在靠古老民风维系着道德评判的小村落,一桩谋杀案发生了……名播美国艺术界的妇女画家芬妮·亚当斯被当头棒杀……倾盆大雨中,一个外地流浪汉匆匆逃窜的身影映入高等法院退休老法官辛恩的眼帘……暴怒的村民自发组织了“审判法庭”,外地流浪汉命在旦夕……谁能力挽狂澜?谁能在蛛丝马迹中悟到案发真相?谁杀害了受全村人爱戴的芬妮·亚当斯?
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谜题,也没有什么震惊的场面,诡计也比较平淡,然而却是一本看过之后让人思考的小说。这部作品有着其典型的社会背景,50年代正是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的时期,作为反麦卡锡主义者,奎因通过小说让我们看到麦卡锡主义的恐怖后果和非理性冲动。尽管这个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奎因小说所寓言的社会现象没有过时。
23.《另一方的玩家》(1963)★★★★
谋杀行动是从一个字条开始的……活尔特是约克广场的维修工,而约克广场上的住宅群现在由约克家庭产业4个在世的继承人分而踞之。这4个人是:为人刻薄、处世严谨的罗伯特·约克;温柔美丽但生活暗淡的麦拉·约克;把自己豪华的住宅变成清寒的宗教苦修室的埃米丽·约克;还有99lib.
帕西活·约克———那个花花公子、赌徒和酒鬼。这些人的生命受到来自一个神秘人物“Y”的威胁———但是,谁是“Y”呢?
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一篇。而日本的一个我蛮喜欢的作家也尝试了这种模式,但是却有些像心理学作品。相比之下,本书的谜团诡异富有吸引力,让到了最后仍是不确定谁是凶手。因为这种案子,有着奎因后期的典型特征。我虽然知道X是凶手,就是没证据……在推理性上要扣分。
24. href='7874/im'>《然后在第八天》(1964)★★★
奇特的地方,奇特的人群……半梦幻般的奇人奇事……令人惊异的谋杀案及其怪异的犯罪动机、手段和情节……埃勒里在最特别的神志状态下,调动了他所有的知识和想象力,办了一个令人称奇的案子。这是埃勒里·奎因最奇特的经历。
是个相对平淡多了的案子。但是推理已经不是主要。本书充满了怪异空灵的气氛,一个莫名来到世外桃源的故事。前后充满了想象力,具有深厚的宗教特色。这部作品可谓是奎因后期世界观味道最浓重的一作。
25. href='7875/im'>《脸对脸》(1967)★★★
过气的中年女歌星在立完自己的新遗嘱后,被杀害于自己的书房内。而怀疑对象完全集中在其只贪求金钱的丈夫阿曼都身上。而遗嘱的新继承人更是另有其人。众人均推断为是一次阿曼都谋财害命的行动。而与之牵连的众多女性都一一成为嫌疑对象。蹊跷的是,被害人在死前留下了很奇怪的口信“face”。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口信让埃勒里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
href='7875/im'>《脸对脸》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来说,要说优秀,很牵强。在一通艰难的思考之后,没有丝毫的逻辑来由,埃勒里犹如一个神经质的艺术家,总是在偶然中灵感闪现。他的这种做法所造成的局面是———答案与推理之间没有形成必然关系。我遗憾地看到,奎因在这部小说中,利用偶然机遇查找线索的次数比例已经大大超越了客观的临终线索。
短篇小说集:
26. href='7856/im'>《疯狂下午茶》(1934)★★★★
最具奎因特色的短篇集。包括11个短篇,属于严格黄金时代的解谜作品,每部小说都可以分开成一部极高水准的谜题,喜欢解谜的朋友不妨在奎因作解释之前停住,整理一下思维,挑战埃勒里·奎因。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推荐《非洲旅客》,多重解答的经典之作。
27. href='7863/im'>《上帝之灯》(1940)★★★★
这个短篇集大多是黄金时期风格的作品,也和 href='7856/im'>《疯狂下午茶》一样非常有意思,读法基本相同。其中中篇 href='7863/im'>《上帝之灯》讲述了一个房屋消失的诡计故事,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华丽的表演,属于惊艳型的小说,需要一字一句地读。其余短篇也都是天才想象力和智慧的产物。
28. href='7869/im'>《犯罪日历》(1952)★★★★
活泼的人物,严谨的推理,部分作品改编自奎因的广播剧,大都富于趣味。奎因的短篇总是我的最爱。重点推荐最后一篇《皇储的玩偶》,不可能消失经典作品。
七月雪球(Snowball in July)
[美]埃勒里·奎因/文
Emily/译
这篇小说最初发表在1952年8月31日号的《本周》杂志上,原名为 href='/article/9314.htm'>《幽灵列车》,后收录在《QBI》中并更名为《七月雪球》。
在幽默的时候,钻石吉姆·格瑞迪喜欢把他自己称为魔术师,一个没有人会有争议的称号———至少对所有的警察来说。格瑞迪的专长是在警察的枪口下抢劫珠宝。这种犯罪的杂耍表演被他提升为艺术形式。他的抢劫都是先进信息,精确时间,团队精神和诡计相结合的奇迹。有一次,他的手伸向他看中的珠宝时,那件珠宝就消失了,快得就好像这件珠宝还在宝石匠那里,没成型,还从来都没被看见过。
格瑞迪最引人注目的把戏就是别人抓不到他和他的艺术家们犯罪的证据。并不是靠怜悯,而是靠智慧。当他们作案的时候,他们总是蒙着面,带着手套,不带会暴露身份的随身物品。在他的表演中没有一点闪失。如果他们中有人被发现了,那个人就会消失掉。就像钻石吉姆说过:“有哪个证人会指认一个并不在这里的糊涂虫呢?”要不是同一个把戏玩太多次了,格瑞迪可能会永远这样逍遥法外———收集人们的最爱,使法官和保?险公司发疯。
另外,在说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来看看钻石吉姆的爱情生活。丽兹贝特曾经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关系保持了两年零十个月。丽兹贝特是个苗条迷人的姑娘,就像格瑞迪众多收藏品中任何一件精品一样是贵重的、闪光的。如今,在下流社会,一个三年的罗曼蒂克的故事相当于一首宏伟壮丽的史诗,所以丽兹贝特的天长地久的愚蠢妄想也是可以原谅的。不幸的是,包括对比萨和法国冰激凌的胃口,连同她的魅力,这一切对格瑞迪的吸引,她都没发现。
一天晚上,当格瑞迪的醉眼望着史瓦西里俱乐部的灵魂人物———玫蓓莲优美的身体时,其实他的眼中看到的全是丽兹贝特的身影。格瑞迪的一个同伙———一个害相思病的珠宝商却误以为这是格瑞迪的出轨。所以,当钻石吉姆准备送玫蓓莲回家的时候,这个珠宝商通过史瓦西里的男洗手间旁边的电话间里向丽兹贝特暗示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丽兹贝特拒绝接受不忠的男人。同时,她也意识到,如果她不迅速逃跑的话,她的生命将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比不上废品店里一只最劣质的只值5角钱的手镯。她知道太多太多钻石吉姆的职业秘密,她甚至知道一对可怜的糊涂虫的尸体埋在哪里。不过在她自行消失前,丽兹贝特利用所剩无几的时间,迅速抓起一件旧的夏天穿的貂皮,以及从格瑞迪最近的个人收藏中取了一些不变的纪念品。
丽兹贝特突然变成了小镇上最受欢迎的女孩。每个人都想找到她,特别是警察和格瑞迪。格瑞迪甚至动用了一大笔钱打探她的消息,这笔钱的数目与其以往行动的金额相当。但是,这次这笔钱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丽兹贝特根本不在小镇上,她在加拿大。根据她看过的关于西北皇家的电影,加拿大皇家骑警队很庞大,而且每个警察都很廉洁,丽兹贝特认为她呆在那里,就不用担心会有一把刀悬在她背后,威胁着她的生命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丽兹贝特把貂皮披在肩上,打车到最近的警察局,要求保护和豁免,作为交换,她保证回国后出庭作证,并说出她知道的一切。
在蒙特利尔警方与纽约方面联系的时候,她坚持要呆在一间密室里。这个长距离的协商进行了整整一天,正好足够使这个新闻泄露出去,并且充斥在纽约的各种报纸的头版头条上。
“现在格瑞迪可知道她在哪了,”奎因警官生气地说,他负责这个案子。“他肯定会去找她的。她告诉比格特和汉斯,她所知道的东西足已将一个一级谋杀的绳索套在格瑞迪的肥胖的脖子上。”
“我,”维力巡官悲观地说,“我并不认为那个失踪的女人会有回纽约大肆宣扬的机会。”
“那他会扮成什么呢?一个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员吗?”埃勒里问到,“使她坠机吗?”
“她不会乘飞机的,因为她有恐高症。”他父亲突然打断他的猜测,“这是真的,埃勒里。丽兹贝特———格瑞迪唯一的女朋友,甚至不愿住在豪华的顶楼公寓。”
“那么,就是乘火车或汽车了,”埃勒里说,“那你们还有什么好烦恼的?”
“首先他一定会想尽办法在火车上对她下手的,”维力巡官说,“但如果她坐汽车的话,他一定会想法把她坐的车逼入几千尺的深渊的。”
“你在讲故事吧?!”
“老大,你不了解格瑞迪。”
“那么说来你倒很了解他了,”埃勒里随意地说,“爸爸,我们是不是可以找些理由先把格瑞迪和他的同伙关起来。这样,他们就构不成威胁了,这位女士也能安稳的呆在曼哈顿岛的某处了。钻石也能安全一些。”
“别提钻石了,钻石使她兴奋。”维力巡官·。
当埃勒里发现钻石吉姆已经预先料到他们会这么做,在他们行动前,他和他的整个公司就消失了,包括玫蓓莲,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敬佩。
“让我们也来玩个小把戏吧。格瑞迪会假设你会尽快把丽兹贝特接到纽约来。他很清楚她不会坐飞机,而你也不会冒险让她乘长途汽车,所以他会认为她一定是乘火车。既然直通专列是最快的,那么蒙特利尔专列就是他会伺机下手的对象了。他见过比格特和汉斯警官了吧?”
“让我们假设他见过。”奎因警官又活跃起来,恢复他以往的热情。“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会让约翰逊和古德柏格连同一个体形与丽兹贝特相近,相貌一般的女警官一起飞往蒙特利尔。比格特和汉斯与那个女警官一起坐专列,并让那个女警官蒙上面纱假扮丽兹贝特;同时,古德和约翰逊带着丽兹贝特挤上一列慢车。”
“你觉得这个如胡尼迪般的把戏大师会这么轻易上当受骗吗?”维力巡官质问道,“你们应该设想的更周全些才行啊,我的长官们。”
“哦,得了,维力,他只是个人,不是神。”埃勒里安慰他说,“无论怎么样,到时我们会做得更周全的。为了完全迷惑他,我们会在路上的某站让她下车换乘汽车,完成剩下的路程。事实上,爸爸,我们可以亲自去接她,就我们三个。这样的话,你觉得周全点了吗,维力?”
但是巡官只是摇头,“你不了解格瑞迪。”
所以警探约翰逊和古德柏格连同那个做替身的叫布瑞丝格德的女警官飞去蒙特利尔。在开始行动的时候,警探比格特和汉斯夸张得拐着带着面纱,穿着丽兹贝特的貂皮热得冒汗的女警官布瑞丝格德走进加拿大特别快车的休息室。在那列快车开出半小时后,警探约翰逊和古德柏格扮成边远地区的人,用力拖着一个破旧的箱子,昂首阔步地走在丽兹贝特后面,上了一列肮脏的,令人窒息的地方列车。在时刻表上,这列车有个可笑的名字———雪球号。丽兹贝特穿着邋遢的衣服,她的头发染成了暗蓝色,而且她的脸不再漂亮,布满了皱纹。她的这副装扮能骗过任何一个人,包括格瑞迪。
游戏正在进行中。
在七月一个极热的早上,两辆没有标记的小汽车从曼哈顿的中央大街出发,开往纽约州的北部。奎因父子和维力巡官坐在其中的一辆车上,另一辆上则坐着6个警探。
那个巡官忧郁地驾着车。“这不会起作用的,”他预言,“格瑞迪的行动几乎像雷达一样精确,他能从9公里外认出并击中手掌上的一个疥癣。我告诉你,现在格瑞迪一定已经把这一切掌握的清清楚楚了。”
“你怎么总是这样,像一个肚子痛的巫医一样不停地嘀咕。”奎因警官不耐烦地说,他不停地在他潮湿的衣服里蠕动着。“你要记住,我们要想尽快赶到卫波格就没有空在路上闲耗着了。”
卫波格是加拿大到纽约的铁路线上一个临时停车站。站上只有几个煤堆,一条单行道,和一个烤箱式的小房子。两辆车在那座棕色的小建筑物前停下来,警官和埃勒里走进去。在候车室里,只有一个老人,他带着袖套和眼罩,正在拨弄一个坏掉的电风扇。
“雪球号的情况怎么样了?”
bbr>..“113次?会准时到达,先生。”
“那它什么时候到?”
“10:18。”
“还有三分钟,”埃勒里说,“我们走。”
两辆车分别停在站台的两端。两个警探侧身用力地抵着一辆空的手推车。否则,火车就不会停在这个站了。
他们都面朝北翘首等待。
10:18到了。10:18过了。
到了10:20,他们仍在等待。
站长也站在出入口,向北望着。
“嘿!”奎因警官喊到,他正重重拍打一只蚊子,“那列火车最后准时到达的是哪个站?”
“在格瑞弗杰克逊。”站长凝视着铁轨,那铁轨好像快熔化了。“那工场和圆形机车库那边呢?那两个站是所有往南开的火车的必经之站。”
“113次列车在北边的那站停过,是吗?是马蒙吧?你收到它到达马蒙的报告了吗?”
“我现在就去问一下,长官。”
他们跟他回到候车室,站长带上耳机,忙着发电报。“马蒙的站长说,列车准时进站,也准时于10:12离开。”
“在马蒙也是准时的。但从马蒙到卫波格只有6分钟的路程啊。”埃勒里边擦拭着他脖子上的汗,边说。
“搞笑!”他父亲烦躁地说。现在是10:22。“在这段只有6分钟的路上,它怎么可能晚点4分钟呢?”
“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站长边擦着他眼罩上的汗,边说。他突然转变了他的说法。
奎因父子回到站台上,望向马蒙的方向。过了一会,埃勒里又迅速返回候车室。
“站长,它有可能在马蒙转轨到特快的路线上吗?这样它就能直接经过卫波格,不加停留。”自他们沿着铁路线开车回到卫波格,他就已预先知道答案了。他的脑子现在已经活跃起来了。
“从今天早上7:38分起,没有一列车是经过这些路线往南驶的。”
埃勒里急忙从候车室出来,弹了弹他的衣领。他看见他父亲从站台上全速跑向他们的车子。那几个警探已经坐在另一辆车子里了,咆哮着冲上了公路。“快点。”奎因警官冲他喊到。埃勒里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维力巡官就已经把车开上了公路。“由于某种原因,格瑞迪知道了这个圈套———他一定是通过贿赂得知的。他在卫波格和马蒙之间的某处拦截了雪球号。”
他们继续想着这之间的联系。公路和铁路平行,相隔大约20英尺,中间除了沙砾,再没有别的什么了。铁轨上没有客车的影子,不管是移动的或是静止的、部分车厢或是整列车。甚至没有货车,或者是手摇车。
在他们意识到之前,他们就经过了这两个站之间的全部距离,而且他们差一点就错过马蒙了。另一辆车停在一座比卫波格站的候车室更小的房子前。当他们正要折返的时候,4个警探从房子里出来。“它在10:12就离开马蒙了,警官,”其中一个喊到,“站长说我们疯了———我们一定是错过它了。”
两辆车又迅速返回卫波格。
路上,奎因警官若有所思地盯着窗外闪耀的铁轨,“错过了?一整列客车?维力,把车慢下来!”
“哦,那个格瑞迪,可把我们害惨了!”维力巡官呻吟道。
埃勒里专注地盯着他的指关节,没说什么。他一直看着那闪闪发光的铁轨。它们正眨着眼睛后退着,仿佛正在嘲弄他。值得注意的是,在卫波格和马蒙之间的这段铁路多直啊,铁轨旁边的景物也是那么有条理。在铁路的左边没有建筑物或树木,也没有水———没有比雨水坑更大的,没有弯曲,没有高低起伏,铁路没有旁轨或支线,没有隧道,山洞,桥梁,没有沟渠,峡谷或山涧,也没有看到列车的残骸……铁轨完美的没遮拦地沿着河谷伸展着。对任何可能有的埋伏或奸计来说,这段路就像是在白纸上用尺划出的连续的平行线。
现在他们又回到了卫波格炙热的小站,但是没有看到雪球号。
警官的声音开始发哑,“它准时到达了格瑞弗杰克逊。它准时到达和离开马蒙。但它没有来到卫波格。所以,它一定在马蒙跟卫波格之间的某地。这之间出了什么问题啊?”他向其余的人挑战,希望能找出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维力接道:“只有一件事,”他用一种中空的声音说,“它根本不存在。”
但是它确实存在。“啊,我想是格瑞迪偷走了它,”他的上级尖声叫喊道,“那列车在、一定在马蒙跟卫波格之间的某个地方,我要去找到它———不然的话就帮我买块占卜板吧。”
所以,他们再次掉头向马蒙开,以每小时十公里的速度沿着铁路慢慢地开。然后他们又掉头,开回卫波格。他们沮丧地拖着脚走进候车室,可怜兮兮地看着站长。站长坐在他的私人的办公室里,没精打采地撑着头,通过办公室北边的窗户看着闪烁的河谷。
很长时间,没有人开口。
所以,当突然有个声音升起的时候,所有人都吓了一跳。“站长!”埃勒里说,“给马蒙的人再发一次电报,确认一下,雪球号10:12离开马蒙后就再没回去过。”
“回去?”那个老人活跃起来,“一定是这样的。”他一边说一边忙着发电报。
“我明白了,埃勒里!”奎因警官大声喊着,“它确实离开马蒙向南行驶。然后为了修理或什么别的原因,它又折返向北驶,再次经过了马蒙。我敢打赌,它现在一定在格瑞弗杰克逊,工厂,或是圆形机车库站里。”
“可格瑞弗杰克逊说,”站长低声说,“它并没有在他们那,或者是圆形机车库。而且它开出后也没有再回去过———只是准时开过而已。马蒙站也说,113次离站后就再没回去过。”
大家又再一次陷入沉默。
奎因警官跳着脚,拍打着一队俯冲轰炸的青蝇,咆哮道:“一列车怎么就这样消失了呢?雪球!七月的雪球!格瑞迪做了什么,把它融成冰水了吗?”
“而且还把它喝了。”维力巡官舔了舔他的嘴唇。
“等等,”埃勒里说,“等等……我知道雪球号在哪里了。”他冲向门口。“如果我的想法正确的话,我们最好动作快点———不然我们就只能和丽兹贝特 7684." >的尸体说再见了。”
“但是它到底在哪呢?”当两辆车向马蒙飞驰时,奎因警官再次问道。
“在格瑞迪的喉咙里。”巡官大声说。
“那他正是bbr>藏书网想让我们这样认为,”埃勒里接着说,“再快点,巡官!那列车离开了马蒙,可是却没在卫波格出现,而我们正好在那里等着接丽兹贝特。那列车就这样消失在马蒙和卫波格之间,无影无踪了。没有什么理由来解释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它不会从桥上翻落,不会掉进峡谷或山涧,没有山洞可以隐藏它,没有任何东西———只是一条铺在无遮蔽的平坦的乡间的直路。真是不可思议的错觉,似乎只能用魔法来解释……不,维力,不要慢下来!”当阴沉的马蒙小站出现在眼前时,埃勒里叫着,“继续往北开———直接经过马蒙。”
“经过马蒙往北?”他父亲迷惑地说,“但是,那列车经过马蒙往南开了……”
“但是在马蒙的南边的任何一站都没有看见雪球号,对吧?这样看来,它不可能到过马蒙南边的某个地方。所以,它不可能在马蒙的南边。爸爸,它从来没有经过马蒙。”
“但是马蒙的站长是这么说的啊!”
“那是因为格瑞迪买通他,让他这么说的。这是个圈套,让我们在马蒙和卫波格之间跑来跑去,与此同时,格瑞迪和他的同伙在马蒙和格瑞弗杰克逊之间的某地截住了那列车!前面是不是有炮击声啊?我们还来得及。”
在峡谷和丘陵相接的地方,距离马蒙4公里处,雪球号蜷缩着停在那里,一辆巨大的拖车横在铁轨上,拦截了它的去路。从掠过火车的子弹来说,有6个持枪的强盗藏在铁路边的树林里。
有两个人影,一个倒下了,躺在地上,另一个正拖着一条受伤的腿爬向树林。这景象告诉他们,这场战斗的形势并不是一面倒的。从两扇打碎的车窗里飞出一串子弹,倾泻进树林。格瑞迪和他的同伙所没有想到的是,假扮成边远地带人的约翰逊和古德柏格随身带着两挺冲锋枪和大量的弹药,就放在那个破旧的手提箱里。
当奎因警官他们拿出武器,正准备加入战斗时,格瑞迪一伙丢掉了他们的武器,举着手慢慢地走出来……
当警探约翰逊和古德柏格打算享受一只巨无霸雪茄时,奎因警官和埃勒里从各式各样俯卧在车厢地板上的乘客中找到了丽兹贝特。她正躲在一堆发烫的子弹壳里。“你还好吧,女士?”警官焦急地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丽兹贝特从染过的乱发中抬起头来,她的脸上布满了泪、汗,还有炮灰。“你说过的———证人席。”
特殊者(The Odd Man)
[美]埃勒里·奎因/文
狼舞/译
埃勒里·奎因后期的短篇小说中曾经出现过一个“解谜俱乐部”系列。这个系列总共有5篇小说,包括《小间谍》(首次发表在1965年1月号的《骑士》杂志上)、《总统的遗憾》(首次发表在1965年9月号的《就餐者俱乐部杂志》上)、《三个学生》(首次发表在1971年3月号的《花花公子》杂志上)、《特殊者》(首次发表在1971年6月号的《花花公子》杂志上)、《诚实的骗子》(首次发表在1971年夏季的《星期六晚邮报》上)。这个系列篇幅相对短小,但是继承了后期奎因作品趣味游戏的风格,仍然是具有奎因特色的作品。
在解谜俱乐部短暂而快乐的历史上,充满了它特有的那种遭遇战,其中的一件却是以最平淡无奇的方式开场的,而世间的趣事正是往往如此。
这件趣事是这样开场的:在某个星期三的晚上,7点30分,埃勒里按响了塞雷斯寓所的休息室的门铃,这是一处坐落在派克大街上的高级住房。犹如杰弗斯(美国作家P.G.伍德豪斯所著小说中人物,现用来指理想的男仆。———译注)般的男管家为他开了门,并引导他进入了那间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起居室。很明显,这间起居室的设计灵感得益于塞雷斯在西南部住过的那些大号的棚屋,正是在那里,他赚到了他的千万家财。
一切都按部就班,如同往常———俱乐部的会员们已各就各位,除了那位永远是缺席的阿卡维———这位生物化学家受他的诺贝尔得主的名头所累,不得不奔走于数不胜数的国际研讨会之间,以至于埃勒里还从来没有机会一睹他的尊容,实际上埃勒里已经开始怀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不过是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人物罢了,他的俱乐部伙伴们为了他们自己那些恶作剧式的理由,总是乐于此道而不疲。在场的有塞雷斯,那位体形庞大、深受尊敬的主人———他是以俱乐部的创建者而非一位千万富翁的身份受人敬重的;还有高个的,性好嘲讽的,有着约翰·L.路易斯(美国社会活动家,1920-1960年间任美国矿业工人联合会主席。———译注)式眉毛的达奈尔,他是一位刑事诉讼律师,在美国律师界以———尽管听上去不大亲切———“富人的克来伦斯·丹诺”(美国著名律师,一生不畏权势,代表下层阶级利益。———译注)的称号而为人所知;下一位是个精神病学家,弗里兰德医生,他衣着整洁,面颊红润,其职业声誉就像他的五短身材一样,籍籍无名;最后是有着一双调皮的蓝眼睛的小爱米·万德米尔,一位刚刚以史无前例的全票通过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女诗人。
解谜俱乐部有一条最严格的规定,那就是绝不允许用任何外界的事件来侵占俱乐部成员解决手头问题的时间,无论是政治、艺术、经济、国际大事,甚至是茶余饭后的流言飞语都是被禁止的,只有解决那些俱乐部成员自己创造出来,旨在挑战其他成员的谜题才是俱乐部的简单的目的———所谓的简单,只是在口头上说说罢了,在俱乐部的座右铭上,这个修饰词是绝不会出现的。当然,在解决了谜题之后,大家会照例聚集到查理奥特的餐桌旁享受一顿美食———查理奥特是塞雷斯的大厨,他在烹饪界享有的名气完全可以和俱乐部成员在他们各自领域中的赫赫威名相媲美。这些谜题往往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并由那些挑战者逐一地讲出来,就像是一个帝国要依靠它的财政收入一样,这些谜题都经过绞尽脑汁地计算以赢得这场智慧与智慧间的战斗。
今晚又轮到了埃勒里,他在最简短的适应之后在竞技场中他的位置上严阵以待———在俱乐部中,这个位置就是那个巨型壁炉边上的巨型的舒适的皮椅子,一瓶酒,一个玻璃杯以及查理奥特拿手的夹心吐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进一步的准备了。
讲述由达奈尔开始(这是预先安排好的———讲述者的顺序就像芭蕾舞一样经过精心设计)。
“今晚的谜题,奎因,就发生在你住的那条街上———”
“您很好心的省略了那些法庭审判式的心理学,律师先生,”埃勒里装腔作势地说,因为他感到今晚的状态格外得好,“请继续。”
“———因为这是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律师接着说,丝毫没有受到干扰,“唯一特殊的是,这个警察是一位卧底,他的任务是追捕一名毒贩子。这个毒贩子经营着一个巨大的违法药品批发生意,数以百计的吸毒者从他那里取得毒品,所以将他绳之于法是当务之急。”
“问题是,”弗里兰德医生边说边玩弄着他领带的结(埃勒里想,我很好奇,他的患者对这个动作会有什么想法,这是心理医生们最令人气恼的习惯。),“他的身份无法被准确地知道。”
“按我的理解,这就是说知道的不准确,”埃勒里说,“在一组嫌疑人中无法被确定。”
“是的,三个嫌疑人。”
“经典的数目。”
“为了方便起见,奎因。”
“这就是它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这三名嫌疑人,”石油大王塞雷斯插了进来,无法掩饰地皱着眉,因为埃勒里总是不能表现出这位举办者认为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的礼貌,“全都住在同一座公寓里,这是一座三层的建筑物。”
“总有一天,”埃勒里做出一副眺望未来的表情说,“我会写一个三座建筑的故事(three-house story)来代替三个故事的建筑(three-story house)。”
“奎因先生!”爱米·万德米尔忍不住嘟囔道,“请严肃一点,否则我们将剥夺你品尝查理奥特的大餐的资格,据我所知,今晚那肯定是最妙的。”
“我找不到线索了,”塞雷斯抱怨道,“我们进行到哪了?”
“我请求你们每一位的原谅,”埃勒里说,“我们讲到一位卧底的警探,他已经找到了三名嫌疑人,他们中的一个是个毒品批发贩子,而且他们三个人都住在一幢三层公寓里,我估计每人住一层,那么这些住户都是……?”
“那个住在底层的人,”我们的小诗人回答,“名字叫做约翰·A.钱德勒(John A. dler)———在邻里间被称为‘贾克(Jac)’,这是取他名字的开头字母得来的。他独自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店铺,修理收音机和电视机,就在他的公寓里。”
“当然,问题在于,”达奈尔律师说,“这个店铺是否只是毒品交易的一个掩护。”
埃勒里点头,“那么中间那层的住户是……?”
“一位保险经纪人,”弗里兰德医生说,“人物的名字是卡特克立夫·克瑞(Cutcliffe Kerry)。”
“什么名字?”
“卡特克立夫·克瑞就是我们决定的名字,”心理医生坚定地说,“而且你是否在意这个名字是你自己的问题,奎因,他还是卡特克立夫·克瑞。”
“很好,”埃勒里说,“不过我想我闻到了鲱鱼的味道。要不就是我遇到了双重的难题?无论如何,卡特克立夫·克瑞是个卖保险的,或者他试图去卖保险,这就意味着他要见一大票的人。所以这个保险的职业也可能是个掩护。那么顶楼的住户是……?”
“顶楼被一个叫弗莱彻的家伙租下了,本杰明·弗莱彻(Benjamicher),”塞雷斯说,“弗莱彻也是个生意人,不过与前两个人做完全不同的生意,他推销空调清洁器。”
“走家串户,”埃勒里说,“也是可能的掩护。好的,贾克·钱德勒,收音机和电视修理商;卡特克立夫·克瑞,保险经纪人;本·弗莱彻,空调清洁器推销员。他们三人中的一个是个坏家伙。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塞雷斯先生?”
“根据这位卧底特工给他在警察总部的上司的报告,他一直在监视这幢建筑,和———这个连接词用的不是很恰当吗?———这三个嫌疑人。”
“就在他发现了这个毒贩子的真正身份之后,他被谋杀了,但是,他没能把确实的证据交给警方。”达奈尔语气哀痛地说。
“据我推测,”埃勒里说,一边摇着脑袋,“这个可怜人将得到部门的一次褒奖以及六尺葬身之地。当然,他是被那个毒贩子干掉的。”
“当然。”
“杀人灭口。”
“还能是为什么?”
“这也意味着他没来得及报告那个毒贩子的姓名。”
“这么说并不确切,奎因先生。”爱米·万德米尔向前倾斜身子,在弗里兰德医生的金制打火机上点燃了香烟,然后靠回椅子背藏书网上抽起烟来,看起来就像是一台急剧升降的小火车头。她正试图戒掉对尼古丁和焦油的依赖,所以她现在抽的是一种由经过处理的生菜制成的香烟。“这位卧底没有报告这个毒贩子的名字,这没错,不过在他被谋杀前的一次报告中他提到了一条线索。”
“哪种线索?”
“他这样形容这个毒贩子———也就是那个不久后杀害他的人———这是一个相当确切的引用,奎因先生:‘三个人中的特殊者’。”
埃勒里眨了眨眼。
“如果你接受挑战的话———当然你最好接受,否则就会被踢出俱乐部,”达奈尔用他最具末日审判意味的法庭上的腔调说,“那么你的任务是,奎因先生,在钱德勒、克瑞和弗莱彻三个人中找出那个有罪的人。”
“三个人中特殊的一个,嗯?”
埃勒里坐在那里调整着自己的思路。根据协议,在所有如同此时的关键时刻,成员们必须保持最严格的沉默。
最后埃勒里说:“谋杀是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发生的?”
万德米尔摇动着她的修剪整洁的手,“坦率地说,奎因,我们曾讨论过是否为这次犯罪编造一个复杂的背景。最后我们决定那将是不公平的,因为除了它确实发生过这个事实之外,这次谋杀本身与谜底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细节都是无关的和非实质的。”
“当然,除了对死者而言之外,不过这往往是被排除了的。”把他自己从这番哲学思辨中解脱出来之后,埃勒里重新在他思考的火车上落座,继续前进。“我想在他们的兄弟被害之后,警察们把这些嫌疑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仔细地搜查过了?”
“你明白这一套。”塞雷斯说。
“我想,在这幢建筑里没有找到任何像麻醉剂、安非他命、巴比妥类药物等等的东西,也没有那些令人作呕的切割工具,任何种类吸毒用具?”
“一点迹象也没有,”弗里兰德医生说,“在警察来之前,罪犯把一切都处理掉了。”
“他们中有人有过前科吗?”
万德米尔小姐笑道:“没有。”
“他们中是不是一个已经结了婚而另外两个还是单身汉?”
“不。”
“那么是不是反过来?一个单身汉,两个结了婚?”
“我钦佩你步步前进的方式,奎因先生,答案还是不。”
“三个人中特殊者,”埃勒里又陷入了沉思,“好吧,看来我们要在文字上做功夫了。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odd’意为奇怪,不平常,特殊。在这三个人的外表上有什么奇怪的不平常的特殊的地方吗?”
弗里兰德医生意味深长地说:“一点也没有。”
“那么在特殊习惯上?行为举止上?谈吐上?举手投足上?以及这一类的事情?”
塞雷斯说:“完完全全的普普通通,奎因。”
“家庭背景上?”
达奈尔龇牙一笑:“答案同上。”
“在三个中的一个身上完全没有任何奇怪的或奇特的地方?”
“什么都没有,朋友。”爱米·万德米尔喃喃说道。
埃勒里像对付仇人似的抓着自己的鼻子。
“他们中有没有一个是笨蛋?”他忽然问到,“在精神意义上的奇怪?”
“这里,你可陷进了泥潭,奎因,”精神医生说,“任何反社会行为,就如同惯犯的情况一样,理所当然的都根源于性格的问题。不过,从我们的故事的目的讲,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三个人都很普通,无论从任何角度讲。”
埃勒里焦躁地点了点头,“我可以不停地列举特殊的各种种类,不过我宁愿让我们免受查理奥特火冒三丈之苦,这位卧底是不是在特殊的意义上使用‘odd’这个词?”
小诗人环顾四周,在获得了奎因看不到的同意之后说,“他不是。”
“那么就是它了。哦,还有一个问题。这位卧底指出这个毒贩子的报告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
“这是个什么问题?”石油大王问道,“它会关系到什么?”
“可能会关系到许多事。塞雷斯先生。如果那是一份口头报告,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这个odd是以大写O开头的还是以小写o开头的。假设他的意思是Odd。那么Odd man可能指的是I.O.O.F的成员,即兄弟会———兄弟会信徒。那一样可以把你的罪犯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那是一份文字报告,”达奈尔急忙说,“而且那个odd的o是小写的。”
每个人看起来都松了口气。很明显在他们的计划里这个特别的谜题的创作者并没有考虑到兄弟会成员这种可能。
“这里还有其他的可能———如果你不介意我使用双关语的话———比如odd在高尔夫球里意思是比你的对手多打的那一杆。但是我不想把我们的时间浪费在这些晦涩的东西上。你们的卧底是否在不匹配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也就是被剩下的那个人?”
“请解释一下。”弗里兰德医生说。
“也就是说在三个嫌疑人中有两个人在某方面有相似之处,某些第三个人与他们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第三个人成了‘the odd man’以及贩毒者和谋杀者。这是不是你们的卧底所指的odd man?”
精神医生看起来很谨慎,“我想对此我们应该说是。”
“非常感谢,”埃勒里说,“这带给我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有多么聪明?将游戏搞的那么巧妙,或者说巧妙无比,是吧?”
万德米尔小姐说:“我认为我们没有十分理解你的话。你说的确切的是什么意思?”
“你们是否要我在几个答案之间做出选择?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我得出了不止一个答案,而是三个。”
“三个!”塞雷斯晃着他硕大的脑袋,“我们得出一个答案已经绞尽脑汁了。”
“我算一个,”达奈尔律师僵硬地说,“我很想听你举个例子。”
“没问题,我会给你们一个我认为已经在你们脑海中的答案,因为这实在太明显了。”
“你知道吗?奎因,在你身上长着虐待狂的花纹,”弗里兰德医生吼道,“明显!哪个结论是明显的?”
“为什么?医生。比如你的两个嫌疑人的名字,约翰·A.———贾克———钱德勒(John A.———Jac———dler)和本杰明·弗莱彻(Ben-jamicher)。足够不匹配了———我又犯病了———他们的姓有两点相似之处。钱德勒(dler)和弗莱彻(Fletcher)都以er结尾,而且都包含8个字母。卡特克立夫·克瑞(Cutcliffc Kerry)的姓无论从以er结尾还是从只包含5个字母的方面都与他们不同———所以克瑞(Kerry)变成了三重唱中不匹配的那个姓,那么,卡特克立夫·克瑞,保险经济人就是那个毒贩兼杀手。”
“该死的,”塞雷斯喊道,“我们怎么忽略了那个?”
“很简单,”万德米尔小姐说,“因为我们没看到。”
“别在意,”达奈尔咬着牙说,“事实是它确实发生了,奎因,你说你有三个答案。另一个是什么?”
“给我一个你们头脑中的答案的线索,因为答案不止一个。一些指出线索却不会泄露谜底的关键词,一个词就够。”
塞雷斯·达奈尔和弗里兰德医生跳了起来,围在万德米尔的身边。他们那围成一圈的身体,昂起的头和密谋谋杀般的窃窃私语看起来就像一支只剩下6秒钟比赛时间的面临失败的队伍在策划最后一次进攻。最后,挑战者们重新落座,用肘互相推着,示意对方发言。
说话的是万德米尔小姐,“奎因先生,你希望得到一个线索。我们能给你的线索就是:线索。”
埃勒里用力的向后甩了一下头,吼道,“对!真聪明,想想吧,我现在的身份,今夜我是这里的解答者。”
“你们无视我的专业知识,把答案对着我的脸扔过来,算计着我会如此地接近它却看不到它。非常抱歉!你们发明的这些姓氏中的两个,”埃勒里带着极大的满足感说,“是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的姓氏。钱德勒———雷蒙德·钱德勒———是以创造了菲利普·马洛而享有盛誉。约瑟夫·史密斯·弗莱彻———J.S.弗莱彻———创作的侦探小说要比其他作家多,只有爱德加·华莱士可与之匹敌,或者至少传闻如此。弗莱彻的《中世纪寺院谋杀案》受到推理迷的赞誉不比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获得的赞誉少。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世界上存在一位名叫卡特克立夫·克瑞的推理小说家的话,那么他的名头我可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你们的克瑞先生再一次成为了三重唱中不匹配的一个和这个谜题的答案。难道这不是你们的答案吗?万德米尔小姐和各位先生们?”
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懊恼的语调说着“是的”。
要在平常,当活动进行到这样的时候,成员们会从椅子里站起来并走向塞雷斯的华丽的户外餐厅。不过今晚没有一个人有移动的意思,即使他们已经得到了查理奥特对一餐美味佳肴的承诺。相反的,弗里兰德医生发出了一声轻微的试探性的咳嗽。
“你,啊,刚刚提到还有第三种答案,奎因。尽管我必须承认———”
奎因微笑着:“该我了?我已经给出了你们心里的答案,为了表达善意,我还给了你们另一个。反击开始了,现在我要挑战你们,第三种答案是什么呢?”……
挑战读者
第三种答案是什么?
十分钟之后,埃勒里放过了他们———真的,他悲伤地说,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爱护查理奥特那出自善良天性的不安的好心肠。
“约翰·A.钱德勒、卡特克立夫·克瑞、本杰明·弗莱彻。钱德勒、克瑞和弗莱彻。除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在他们中的两人之间还有什么第三个人不具备的共同点?是的,这个共同点存在于生意或者说职业。”
“钱德勒。”达奈尔律师环顾四周惊叫,“你们知道,那是真的!”
“是的,‘船上的钱德勒(ship dler)’的意思是船具商,做一些特殊的商品和仪器的生意。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你会发现钱德勒的意思是制作或贩卖蜡烛的人,或者在英格兰最早的时候,钱德勒的意思是监督蜡烛的家庭需求的人,所以这是一项生意。”
“那在剩下的两个姓里还有这样的情况吗?”
“是的,弗莱彻。一个弗莱彻曾经是———而且技术上说依然是———一个弓箭的制作者或贩卖者;在中世纪,这个词在扩展意义上讲代表着弓箭手,尽管这是个很生涩的意思。从任何一个意义讲,弗莱彻都是一个生意或职业。”
“但是我曾听说过的克瑞的唯一语源是克瑞镇,是蓝色克瑞狗的老家。那不是一个生意,那是个地名。所以,钱德勒和弗莱彻起源于一项职业,而克瑞起源于爱尔兰的地名,你们的克瑞先生再次成为不匹配的人,那个剩下来的人———你..们的谜题的第三个答案。”
之后,埃勒里站起来把手臂温柔地伸向万德米尔小姐。
女诗人挽住了奎因的手臂,轻轻地摇了摇。当他们领头向餐厅走去时,她轻声说:“你知道你是什么人吗?埃勒里·奎因?你是一只聪明的小老鼠!”
亚伯拉罕·林肯的线索(Abraham Lincolns Clue)
[美]埃勒里·奎因/文
ellry/译
本文最初发表在1965年6月号的《MD》杂志上,后收录于短篇集《QED》。小说涉及藏书癖、集邮、历史、坡和林肯的学术研究等各方面内容,也显示出奎因在这些方面的建树,被奎因研究专家弗兰西斯·M.里维斯称为“几近完美的故事”。
这个案子起始于纽约北部的市郊———那儿有着一个讨厌的名字叫尤拉利亚———发生在那剥落的百叶窗后面,这座镶有花饰的饱经沧桑的大屋,令人不禁回想起那个快乐的1890时代穿着布卢姆服的少女来。
拥有者是一个曾经富有的人,叫迪坎普,他拥有它的庄严,可是他的所有物却不能使他享受财富。他有着鹰一样的外表———更像是一个佛罗伦萨人而不是维多利亚人———好似这所房子一般是岁月的摧残和命运坎坷的痕迹。但当迪坎普穿着他满是头皮屑的居家服时的确显得十分傲慢,就像是一个王子,当然他也有权这样称呼自己,不过他没有。他妄自尊大,顽固不化,却又无精打采。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叫比安卡,在尤拉利亚的一所小学里教书,以此维持着他们两人的生计。
洛伦佐·桑·马可·鲍格才-卢浮·迪坎普是如何继承这业已破败的财产并非是我们所关心的。但这天在那儿出现了两个人,一个叫哈比奇,一个叫汤斯顿,需要指出的是———哈比奇从芝加哥赶来,汤斯顿从费城赶来,这都是为了要买某样他们都非常想要的东西,而迪坎普将他们请来也是为了出售它。两位来客都是收藏家,哈比奇热衷于林肯,汤斯顿则是爱伦·坡。
这位林肯收藏家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他像是一个采摘水果的农业工人,不过他采集的果实倒也丰富:哈比奇拥有40,000,000美元的财富,每个子都投入了他的林肯爱好中去了。汤斯顿也同样很富裕,他有着诗人式的衰老的身子,还有一对如饥饿的豹子一般的眼睛,随时准备为坡的收藏而战。
“我必须说明,迪坎普先生,”哈比奇说道,“你的信让我感到惊讶。”他停下来品尝了一口酒,这是主人从一个古老而华美的瓶子中倒出来的(迪坎普在他们到达之前事先将它灌满了加州葡萄酒)。“我能问一下你的书和文件的最终卖价吗?”
“哈比奇先生,让我引用一下林肯在另一段文字中的话,”说着迪坎普耸耸他那消瘦的肩,“‘过去的那些缓和的教条对于暴风雨似的今日是不适合的。’简而言之,这是一个饥饿的人在卖血。”
“除非它是真的,”老汤斯顿无动于衷地说,“迪坎普,你知道这书和文件对于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来说并不比诺克斯堡(美国联邦政府的黄金贮存地。———译注)的黄金容易得到。它们在这儿吗?我想仔细看看。”
“除了拥有者没人能够碰它们,”洛伦佐·迪坎普尖锐的回答道。他带着一种守财奴式的眼神看着他的幸运发现,发誓说从来不想和它们分离;如今迫于贫困不得不卖掉它们,他像是一个在金矿上摔了一跤的老探矿者,绘制隐秘的地图来阻止世人窃取矿藏地点的秘密。“以我的见识,先生们,我认为这本带有坡和林肯签名的书以及出自林肯之手的文件真实无疑,我也可以为此加上一条附带条件———如果它们被证实不是如我所说可以被退回。这样还不能使你们满足的话,”说着王子竟然站了起来,“那么现在我们就停止交易吧。”
“坐下,坐下,迪坎普先生。”哈比奇说。
“没人怀疑你的诚实,”老汤斯顿厉声说道,“只是我从来不买没有亲见的东西。如果有保证条款,我们就按照你的办法做。”
洛伦佐·迪坎普僵硬地坐了下来。“很好,先生们。那么我猜想你们两人都准备买了吗?”
“啊,是的!”哈比奇说,“你要多少?”
“哦,不,”迪坎普说,“你出多少?”
这位林肯收藏家清了清嗓子,他已经垂涎欲滴了。
“如果书和文件像你所声称的,迪坎普先生,你也许会从经销商那儿或是拍卖行了解到———呃———50000美元。我出55000美元。”
“56000美元,”汤斯顿说。
“57000美元,”哈比奇说。
“58000美元,”汤斯顿说。
“59000美元,”哈比奇说。
汤斯顿露出了他的犬齿。“60000美元,”他说。
哈比奇沉默了,迪坎普等待着。他没有期待奇迹。对于这些人来说,即使是5倍的60000美元也不比他们唇边品尝的美味的葡萄酒来得重要。他们是众多残酷的拍卖活动的老手,价格就像是给他们奖金一样使之感到胜利的喜悦。
因此,当林肯收藏家突然说,“你能够允许我和汤斯顿先生进行一会儿私下的交谈吗?”穷困的王子并不惊讶。
迪坎普站起身走出了房间,忧郁的目光穿过打开的窗子落在茂盛的丛林植物上,那里曾经是他意大利式的花园。
坡收藏家把他叫了回来。“哈比奇使我认识到我们两个为了比对方出价高而仅仅是在无理由的抬高价格。我们想给你一个公平的建议。”
“我向汤斯顿先生提议,他也同意了,”哈比奇点头说,“我们为这书和文件出价65000美元。我们二人都准备支付这笔数目,但是不会再多一个子了。”
“这就是转机吗,”迪坎普微笑道,“但是我不明白。如果你们出同样的价钱,那么谁会得到书和文件?”
“啊,”坡收藏家咧嘴笑了,“这就是公平建议的所在。”
“你看,迪坎普先生,”林肯收藏家说道,“我们将把决定权留给你。”
甚至是这位阅历颇广的老王子也惊讶了。他打量着两个富人,就像是第一次见到他们。“我必须承认,”他低声说,“你们的合约真是有趣。让我决定?”他陷入了沉思,两位收藏家则期待着坐在那儿。
当老人抬起头时,他像狐狸一样笑了。“这个东西,先生们!我把打印的副本给你们,你们都知道林肯自己留下一条线索来为这本书设置一个理论上的藏匿之地,而这他从未说明过。不久前我知道了总统的小谜团的可能的解释。我计划把书和文件按它的方法藏起来。”
“你是指我们中的任何一个知道的你的关于林肯线索的解释,并找到了你藏匿书和文件的所在,那么,迪坎普先生,这人就以刚才协定的价格获得它们?”
“完全正确。”
林肯收藏家茫然地看着。“我不明白……”
“哦,来吧,哈比奇,”汤斯顿说,眼中闪着光芒,“就这么办。我们接受,迪99lib?坎普!现在如何?”
“绅士们当然要给我一点时间。三天如何?”
埃勒里走进奎因公寓,把手提箱扔到一边,然后打开窗户。他为了一个案子已经有一个星期不在城里了,奎因警官此时正在大西洋城参加一个警察会议。
新鲜空气充满了房间,埃勒里坐下来查看这星期堆积起来的邮件。一封信使他停了下来。它是航空专递送来的,邮戳是4天以前的,在左下角标注着“特急”。信封口盖上印着的寄信人地址是:L.S.M.B.-R迪坎普,纽约尤拉利亚南区69信箱。名字的首字母被删去了,在上面写着“比安卡”。
信出自一个极其激动的女性之手,用的是便宜的信纸,信中写道:
亲爱的奎因先生,
世界上最重要的侦探书籍不见了。您能帮忙为我找回它吗?
达到尤拉利亚火车站或机场时打电话给我,我去接你。
比安卡·迪坎普
一个黄色的信封又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封电报,日期是前天:
为什么 我 还 没有 你 消息 句号 正 无可奈何 需要 你的 帮助
比安卡 迪坎普
正当他读电报时,桌上的电话响了。是个长途电话。
“奎因先生吗?”一个发颤的女低音,“谢天谢地我终于联系上你了!我已经拨了一整天了———”
“我出去的,”奎因说,“你是尤拉利亚的比安卡·迪坎普小姐吧。两个词,迪坎普小姐:为什么是我?”
“两个词,奎因先生:亚伯拉罕·林肯。”
埃勒里震惊了。“非常有说服力,”他吃吃地笑着。“真的,我是一个十足的林肯迷。你是如何知道的?好吧,没关系。你的信涉及到一本书,迪坎普小姐。哪本书?”
沙哑的声音告诉了他,的确有着某种其他的带有煽动性的东西。“那么你会来吗,奎因先生?”
“今晚不行!也许一大早我就会出发。我将在中午到尤拉利亚。哈比奇和汤斯顿应该还在吧,我猜?”
“哦,是的。他们住在市区一家汽车旅馆里。”
“你能告诉他们到哪儿去吗?”
在挂断电话的瞬间,埃勒里跳到他的书架边。他取下他的《为了娱乐而谋杀》,这本推理史是他的好友霍华德·海格拉夫(美国侦探小说史学家、评论家。———译注)所著,在26页他找到了:“并且……年轻的威廉·简·豪厄尔斯(美国小说家、评论家。———译注)认为一位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断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赞赏:‘他的爱好是数学式的和纯粹哲学的,因此他很喜欢坡故事和短篇作品里神秘难题中赋予的绝对的和逻辑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每天分析事物的实际中去。据说他没有哪年不精读这位作家的作品。’亚伯拉罕·林肯后来证实了这段话,并出现在他鲜为人知的《竞选活动传记》中,该文由豪厄尔斯在1860年撰写。……当然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这两个伟大的美国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第二天早上很早埃勒里从他的文件中收集了一些资料,把它们塞在公文包里,潦草地写了一个便条给他的父亲,然后发动了他的车子向尤拉利亚前进。
他着迷于迪坎普的房子,这就像是查尔斯·亚当斯(美国漫画家,以其卡通作品之恐怖的幽默及哥特式布景著名。———译注)画笔下来自坡的场景。还有其他原因———比安卡,由于遗传她具有意大利北部人的外貌,金黄色的头发,地中海似的蓝色眼睛,她的体形只要稍加些结实的肌肉就能和环球小姐相抗衡。她处在深深的悲恸之中,埃勒里的心则立刻被完全的征服了。
“他死于脑出血,奎因先生,”比安卡边说边擦着她那可笑的小鼻子,“在第二个晚上的午夜他同哈比奇先生和汤斯顿先生谈话之后。”
所以洛伦佐·桑·马可·鲍格才-卢浮·迪坎普是出乎意料的死了,留给他可爱的比安卡是近乎穷困和一个谜团。
“父亲留给我仅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是那本书和林肯的文件。他们提出的65000美元可以还清父亲的债务并让我重新开始生活。但是我找不到它们,奎因先生,哈比奇先生和汤斯顿先生也是———顺便说一句,他们马上就到。父亲把两件东西藏了起来,就像他告诉他们的那样。但是在哪儿?我们已经查遍了这个地方。”
“告诉我关于这本书更多的东西,迪坎普小姐。”
“就像我在电话中说的,它是《礼物:1845》。这本圣诞年刊里首次出现了爱德加·爱伦·坡的《失窃的信》。”
“在费城由凯里和哈特出版的吗?红色封面?”比安卡点了点头。埃勒里说:“你知道一本普通的《礼物:1845》价值不会超过50美元。使你父亲的那本如此独特的就是你提及的那两个签名吗?”
“那时他说的,奎因先生。我希望那本书在这儿让你瞧瞧———在衬页上有漂亮的手写体‘爱德加·爱伦·坡’,在坡签名的下面是‘亚伯拉罕·林肯’。”
“坡自己的那本,他曾经拥有过的,签了名的,还被林肯读过,”埃勒里慢慢地说道,“是的,那正是收藏家们的需要。顺便说一句,迪坎普小姐,故事后面的那篇是什么———林肯的文件?”
比安卡将父亲告诉她的跟埃勒里说。
1865年春天的某个早上,亚伯拉罕·林肯打开位于白宫二楼西南角的他的卧室的红木门,走进铺着红地毯的门厅,对于他来说这时已经不寻常的晚了一个小时———早上7点了;而他总是在6点开始一天的工作。
但是(根据洛伦佐·迪坎普推想的)那个早晨林肯先生在他的卧室闲荡。他仍是在通常的时间醒来,但是没有立刻离开卧室穿衣去他的办公室,而是坐下来重读那篇在1845年年刊上坡的《失窃的信》。这是一个阴沉的清晨,自然光很暗。总统独自坐着;通向林肯夫人卧室的门始终关着。
因为总是受到坡的故事的影响,林肯先生此时被一种古怪的想法所支配;然而却发现手头没有纸,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信封,撕掉信封口,把两边撕开,这样信封打开成了一页纸,于是开始在空白处写东西。
“请给我描述一下。”
“那是一个大信封,肯定可以装下一封长信。它信寄给‘白宫’,但是没有寄信人地址,父亲也没有能从笔迹中判明寄信人的身份。我们只知道信通过正规的邮寄,因为上面有两张林肯邮票,作废的痕迹很轻但也很明白。”
“我能看一下你父亲关于那个早晨林肯在信封里侧所写文字的抄本吗?”
比安卡递给他一份打印稿,埃勒里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
1865年4月14日
坡先生的《失窃的信》是一篇具有非凡创意的作品。它的简单正是其巧妙之处,因此每次读都使我有着惊奇的感觉。
今天早上读了这个故事给我一个“想法”。假如我想隐藏一本书,也许就是这本书,结果会如何?最好是哪里?好,就像坡先生在他的故事中把信藏在信中间一样,书难道不能藏在书中间吗?为什么,如果这本故事书被堆放在一个图书馆并且故意不登记———国会图书馆难道不是一个绝佳的存放处———如果它放在那儿,会有30年不被发现。
另一方面,让我们反复思考一下坡的“想法”:假设这本书被放到某个地方,不是在其他书中间,那么就没有其他合理的藏身之地?(我也许会按照坡的和我自己的例子,组成一篇“推理”故事!)
这个“想法”诱惑着我,快7点了。今天迟了,如果不是那些秃鹰和我的约会让我没有半点空闲,我也许会继续进行我的藏匿地的设想。
暗示:这本书的藏匿地在30d中,那是
埃勒里抬起头。“文件在这儿结束了?”
“父亲说林肯先生肯定是又匆匆看了他的表,然后不好意思的起身去了办公室,留下了没有完成的句子。很显然他再没有时间完成它。”
埃勒里陷入了思考之中。很显然,在那个耶稣受难日(因为这天林肯被刺,故称。———译注)的早晨当林肯走出卧室,掏出拴在背心链条上的粗重的金表看了看,和没有下班的夜班守卫像往常一样说了声“早上好”接着走向走廊尽头的办公室,他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像平常一样耐心从拥挤的支持者中穿过,他们中很多人整晚都睡在走廊的地毯上;在他乱糟糟的办公室避难所里,读着官方信件;早上8点和家人共进早餐———林肯夫人对晚上的活动唠叨个没完,12岁的泰德口齿不清的抱怨说“没人能叫我去”,年轻的罗伯特·林肯刚值勤回来,滔滔不绝地讲着他心目中的英雄尤利西斯·格兰特(南北战争时期北军总司令,美国第18任总统。———译注)和战争最后阶段的故事;然后他回到总统办公室查看早晨的报纸(那些林肯曾标明“未读”的,那是快乐的日子,每天都有好消息),签署了两份文件,并让门口的士兵请进早上第一个访客,豪斯·斯凯勒·库法克斯议长(他想获得一个内阁职位,这事被巧妙地处理了)。接下来贯穿全天的是———11点有历史意义的内阁会议,格兰特将军也出席了,会议一直开到下午;在将近两点半才和林肯夫人匆匆忙忙吃完午饭(这个45磅的人在平常午饭吃一块软饼,一瓶牛奶,一个苹果?);在办公室见了一些访客(包括计划外的南希·博斯如德夫人,她是一位逃跑的奴隶也是一位逃亡奴隶的妻子和三个小孩的母亲,她为汤姆而哭泣,这名波托马克军队中的军人再也不能领薪水了。“你有资格领你丈夫的薪水。明天这个时候再来吧。”高大的总统把她送到门口..鞠躬送出,“就像我是一个自由出身的女人”);下午晚些时候和林肯夫人驱车去了海军船坞后又回来了;又是工作,又是访客,一直到晚上……最后,在晚上8点过5分,亚伯拉罕·林肯在他妻子后面登上了白宫四轮马车,去福德剧院看一部他并不怎么想看的舞台剧“我们的美国表兄”。
埃勒里陷入了无声的沉思。比安卡·迪坎普则像一个低着头坐在诊室里等待诊断的病人那样焦急地注视着他。
哈比奇和汤斯顿乘出租车到了,他们像落水者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欢迎埃勒里的到来。
“就我所知,先生们,”等他们平静下来后埃勒里说,“你们二人都不可能解决迪坎普先生的林肯线索的解释。如果我成功地找到了迪坎普藏着的书和文件,你们哪个人会得到它们?”
“我们打算分摊65000美元付给迪坎普小姐,”哈比奇说,“并且成为这两样东西的共同拥有者。”
“一种妥协,”老汤斯顿抱怨道,“实际上我反对这一方法,这是常识。”
“我也是,”林肯收藏家叹息道,“但我们又能怎样。”
“好吧,”坡收藏家冷冷地注视着比安卡·迪坎普,像长久的盯着一只鸟作为猎物的猫,“迪坎普小姐,现在你是这两件东西的拥有者,可以按照你的条件重新谈。”
“迪坎普小姐,”迪坎普小姐紧盯着汤斯顿说道,“认为她要按照她父亲的意愿。他的条件没有变。”
“那么,多半,”另一位百万富翁说道,“我们其中一个将保存书,另一个保存文件,我们将每年交换,或诸如此类。”哈比奇不高兴地说。
“实际安排根据情况而定,”汤斯顿咕哝着,听起来他也很不高兴。“但是这仅是纸上谈兵,奎因,除非书和文件都找到了。”
埃勒里点点头。“那么,问题是·解迪坎普对于文件中30d的解释。30d……我注意到,比安卡小姐———或许,我?比安卡?———你的父亲的打印的林肯亲笔信原文的副本把3和0和d连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空格。这是速记中才会出现的吧?”
“是的。”
“嗯。可是……30d……d代表days(天)……或英国的pence(便士)……或died(死亡),就像讣告中的?这能使你想起什么吗,比安卡?”
“不。”
“你父亲有对什么特别感兴趣吗,比如,药理学?化学?物理?代数?电学?小写的d也许是其中的缩写词。”但是比安卡却摇着她那美丽的头。“银行?小写d代表dollars(美元),dividends(年息)?”
“不,”女孩露出了一个悲哀 7684." >的微笑。
“那么戏剧如何?你父亲曾经潜心于舞台剧吗?小写d在舞台剧本中代表door(门)。”
“奎因先生,我已经在词典中查找每一个有可能的缩写,可我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一个与我父亲的喜好有什么联系。”
埃勒里紧皱眉头。“那么———我假定这份打印稿是正确的———手稿中在d后面没有空,这样代表缩写词就不对了。30d……让我们集中到数字上。数字30对你有什么重要意义?”
“是的,确实,”比安卡说道,不禁使三个男人都坐起来。但是接着他们又坐了下去,“再过几年它就是我的年龄了,这也许是重要意义。但是我恐怕仅仅是对我而言。”
“你会吸引住过路男子的口哨的,”埃勒里温和地说,“但是!这数字和你父亲的生活和习惯没有什么关联吗?”
“我想不出来,奎因先生。并且,”比安卡说着脸颊泛起了红晕,“谢谢你。”
“我想,”老汤斯顿暴躁地说,“我们最好贴近主题。”
“同样,比安卡,让我说说脑子里关于‘30’的联想。如果其中哪个让你想起什么就打断我。30个暴君———你父亲对古代雅典感兴趣吗?30年战争———对17世纪欧洲历史呢?30满分———他打网球吗?或是……他曾经住过的地址包含30吗?”
埃勒里继续着,但是对于每个建议比安卡·迪坎普都是摇头。
“让我们想想这个,没有间距对于迪坎普先生了解线索来说并不具有重要的意思,”埃勒里若有所思地说,“他也许将他武断地认为它是3-空格-o-d。”
“3od?”老汤>..斯顿附和道,“这意味着什么?”
“Od?Od(自然力)是冯·雷成巴切男爵提出的一种假想的力或能量———在1850年提出的,是吧?———遍及整个自然界。它存在于磁体、晶体,或者诸如此类,也是男爵解释动物磁性和催眠的依据。你父亲恐怕对催眠感兴趣吧,比安卡?或者超自然?”
“一点也没有。”
“奎因先生,”哈比奇大声叫道,“你能不能严肃点对待这个———这个语义的泥潭?”
“为什么,我不明白,”埃勒里说,“我被什么东西绊住了。Od……这个词也用来做词头———biod(生命力),动物体的力量;elod,电的力量(英文中“电”是electricity,根据前一个单词的组词法———即开头两个字母加上od———而造了这么一个新的单词。———译注);如此类推。三od或triod(如前,英文中“三”是three。———译注),三个人的力量———好了,哈比奇先生。就你来说它并不无知,我刚刚新造了一个词。但是它宁可是Trinity(三位一体),不是吗?比安卡,你的父亲一直去教堂吗,为了个人、研究或其他什么原因?不?那太糟了,真的,因为Od———以大写字母写———从16世纪开始就是God(神)的一种做作的写法。或者……前提是你没有碰巧有三本《圣经》,是吧?因为———”
埃勒里突然停了下来。女孩和两位收藏家直瞪瞪地注视着他。比安卡慢慢地拿起那份林肯文件的打印稿。她没有看,仅仅是把它放在膝盖上;但是埃勒里———坐在她的对面———弯腰低头像猎犬一样瞄准着前方,他正在用发现新大陆似的眼神紧盯着她膝头的文件。
“就是它!”他叫道。
“什么它,奎因先生?”女孩迷惑不解地问道。
“看———这个抄本!”他从她手中拿过文件,“当然,听听这儿:‘另一方面,让我们反复思考坡先生的“想法”。’反复思考。看着这30d‘反复思考’———就像我刚才看到的!”
他把林肯的讯息颠倒过来给他们看。在那个位置30d变成了:
Poe
“坡(Poe)!”汤斯顿叫道。
“是的,不明显但可以认出来,”埃勒里立即说,“所以现在我们把林肯的线索读作:‘书的隐藏地是坡’!”
沉默。
“在坡中,”哈比奇茫然了。
“在坡中?”汤斯顿咕哝道,“在迪坎普的藏书室只有两本坡的书,并且我们已经仔细检查过了。我们查看了这里所有的书。”
“他也许是指公共图书馆坡的作品中。迪坎普小姐———”
“等一下。”迪坎普迅速地离开了。但是当她回来时却显得无力。“不是的。在尤拉利亚我们有两个公共图书馆,我认识他们的图书管理员的头。我刚才打电话问了他们。父亲没有去过任何一个图书馆。”
埃勒里啃着手指甲。“房子里有坡的半身像吗,比安卡?或者其他和坡相关联的物品,除了书?”
“我恐怕没有了。”
“奇怪,”他咕哝着,“我肯定你父亲对‘藏书网书的隐藏地’的解释就是‘在坡里’。因此他会把它隐藏‘在坡里’……”
埃勒里喃喃地陷入了静默的痛苦中:他的眉毛上下抖动,就像格纳楚·马克斯(即朱力斯·马克斯,美国喜剧演员。———译注)那样;他压住鼻尖直到变红;他猛拉他无辜的耳朵;他紧咬嘴唇……直到他的脸色突然变明朗了;他跳起脚。“比安卡,我能用一下你的电话吗?”
女孩只有点头,埃勒里冲了过去。他们只听见他在门厅打电话,然而他们听不清讲什么。两分钟后他回来了。
“还有一件事,”他精神勃勃地说,“我们要到森林外面去。我推想你父亲有一个钥匙圈或钥匙盒,比安卡?我能用一下吗?”
她取来钥匙盒。在两个百万富翁看来它像是最寒酸的东西,一个磨损的肮脏的棕褐色人造皮的盒子。但是埃勒里从女孩手中接过来,就像它是新近从四世王朝古墓中新发现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一般。他满怀着爱意去打开它;他就像是一个科学家播弄它里面的东西。最后他看中了某把钥匙。
“等在这儿!”奎因先生如是说;他跑着离开了。
“我无法判断,”过了一会儿老汤斯顿说,“那家伙是个天才还是一个逃出来的疯子。”
哈比奇和比安卡都没有回答。显然他们也无法判断。
他们等了漫长的二十分钟;在二十一分钟时他们听到了他汽车的声音,他们不耐烦了。三个人来到前门,埃勒里也大步走来。
他拿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带着微笑。这是充满热情的微笑,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
“你———”比安卡说。“———找到———”汤斯顿说。“———那书!”哈比奇叫道。“林肯亲笔文件在里面吗?”
“是的,”埃勒里说,“我们能进屋吗,那儿我们可以得体的不受干扰地好好哀悼一下?”
“因为,”埃勒里对比安卡和两个紧张得发颤的收藏家说,他们坐在长餐桌的对面,“我带来了坏消息。汤斯顿先生,我相信实际上你从来没有看到迪坎普先生的书。你想现在可以看看衬页上坡的签名吗?”
豹的爪子飞扑过来。在衬页的顶部,有着褪色的墨水笔迹,签着“爱德加·爱伦·坡”。
爪子卷曲了,老汤斯顿仔细查看。“迪坎普从来没有提及这是一个完整的签名———他只是声称‘坡的签名’。爱德加·爱伦·坡……为什么,我不知道在他西点军校后的日子里有这样一个签名,坡在署名中总是省去他的中间名!在早期他还会这样签,这个1845年的版本显然出版于1844年秋左右。1844年他肯定已经缩写了‘爱伦(Allen)’,签为‘爱德加·A.坡’,他在哪儿都这样签!这是赝品。”
“我的上帝,”比安卡低语道,明显出乎意料;她的脸色像坡的埃莉诺(爱伦·坡的妻子。———译注)一样苍白。“是真的吗,奎因先生?”
“我恐怕是的,”埃勒里遗憾地说,“当你告诉我在衬页上的坡的签名含有‘爱伦’时我就怀疑了。并且如果坡的签名是伪造的,那么这本书很可能就不是坡的那本。”
哈比奇也抱怨起来。“看看在坡下面的林肯签名吧,奎因先生!迪坎普从来没有告诉我它是‘亚伯拉罕·林肯’———完整的教名。除了在官方文件上,林肯几乎总是签‘A.林肯’。不是要告诉我林肯的签名也是伪造的吧?”
埃勒里不忍地看看可怜的比安卡。“我也对‘亚伯拉罕’很是吃惊,哈比奇先生,当迪坎普小姐向我提起它时,我就有所准备了。我这儿有些”———埃勒里拍拍他从公文包里取出的一堆文件———“林肯签名的摹本,都是他签名的历史文件中被翻印最频繁的。现在我将精确地复制在书的衬页上的林肯签名”———他继续道———“我会把它重叠在这些真正的林肯文献的摹本上。如此……”
他迅速地工作着。当重叠到第三次时,埃勒里抬起头。“好了。看这儿。这个所谓的在衬页上的林肯签名的摹本和《奴隶解放宣言》上真正的林肯签名在细节上十分符合。任何人不可能写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名字,这句生活真谛使许多伪造者翻船了。总是有变化的。如果两个签名是一样的,那么,一个肯定是另一个的复制品。所以衬页上‘亚伯拉罕·林肯’的签名毫无疑问是伪造的。它是《奴隶解放宣言》上签名的复制品。”
“不仅这本书不是坡的;签名也不是林肯的———因此书也不是林肯的。你父亲是怎样得到这本书的,比安卡,他被骗了。”
比安卡·迪坎普平静地说,“可怜的,可怜的父亲,”没有再多说什么。
哈比奇注释着那个旧了的老信封,背面是他所深爱的遇难总统的手稿。“毕竟,”他嘀咕着,“我们还有这个。”
“是吗?”埃勒里温和地问,“把他翻过来,哈比奇先生。”
哈比奇看着,闷闷不乐。“不!你不会连这个也要让我失去吧!”
“翻过来,”埃勒里用同样温和的方式重复道。林肯收藏家不情愿的做了。“你看见了什么?”
“一封无可置疑的那个时代的信封!上面有两张无可置疑的林肯邮票!”
“完全正确。可是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发行带有活着的美国人头像的邮票;你忽视了它的真伪。最早有林肯头像的美国邮票是在1866年4月15日出售的———也就是他去世一年后。活着的林肯几乎不可能用贴着这些邮票的信封,甚至还用它写字。这份文件也是伪造的。我非常抱歉,比安卡。”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洛伦佐·迪坎普的女儿带着微笑说:“没关系,先生。”他几乎想为她哭泣。那两个收藏家,哈比奇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老汤斯顿还能控制住不停地发牢骚,“那个恶棍迪坎普把书藏在哪儿了,奎因?你是如何知道的?”
“哦,那个,”埃勒里说,他希望这两个老人走掉他好安慰这个好人儿。“我相信迪坎普认为我们现在所知的伪造的———不是林肯的———线索就是上面的30d;或者是坡。但是‘书的隐藏地是在坡里’却到处都不是。
“所以我重新考虑,P,o,e。如果这三个之母不意味着坡,那它们意味着什么?我想起你写给..我的信,比安卡。你用的是你父亲的信封,在信封口上有他的地址:纽约尤拉利亚南区69信箱。如果这儿有一个尤拉利亚南区,那就可以很合理地推断在其他方位上也有邮局。例如,东区,东区邮局(Post Office Eastern),P.O.East,P.O.E。”
“坡!”比安卡叫道。
“这就是你问题的答案,汤斯顿先生:我打电话给邮局,证实了东区邮局的存在,了解到如何去那儿,并在迪坎普先生的钥匙盒中找到一把邮箱钥匙,接着找到了迪坎普为了此事特地租用的信箱,打开它———书就在那儿。”他又充满希望地加了一句,“就这些。”
“随它去吧,”当比安卡的眼神从两个收藏家远去的背影上收回来时她说:“我不会为了一个空牛奶盒而哭泣,奎因先生。我会清理一下父亲的事务。现在我想他生前没看到这个伪造签名和文件被当众揭穿我很庆幸,不过它们确实是伪造的,这是专家的鉴定。”
“我想你会发现瓶子里还有一些牛奶,比安卡。”
“我不需要安慰。”比安卡说。
埃勒里拍拍那份假冒林肯文物的信。“你知道,你并没有很仔细地把信封描述给我听。你只说上面有两张作废的林肯邮票。”
“是呀。”
“我想你虚度了儿童时代。不,几乎没有哪个小女孩会收藏,不是吗?啊,如果你仔细看看这‘两张作废的林肯邮票’,你会看到更多东西。首先,它们不是单张邮票。它们竖直相连———也就是,在边缘处一张邮票连着另一张。看看上面的那张。”
地中海似的眼睛不禁一亮。“它颠倒了,是吧?”
“是的,它倒过来了,”埃勒里说,“还有,它们的四周有穿孔,可是在它们相连的地方却没有穿孔。
“年轻的女士,你所见的———而我们那位不知名的伪造者在用白宫作掩护伪造林肯文物时却没有看到———邮票收藏家们称之为双重印刷错误:两张1866年黑色的15美分林肯水平无孔邮票,加上其中一张印刷颠倒了。林肯版的错票从来没有听说过。你是它们的拥有者,比安卡,这是美国集邮史上最最珍贵的邮票,也是最有价值的。”
世人不会注意,也不会长久铭记。
但是比安卡·迪坎普会的。
(仿作)日本木制铠甲之谜
马天/文
.
寒冷的冬季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袭击了蒙特里斯镇,这是个位于纽约和费城之间的小镇。蒙特里斯镇的人口不多,只有两间师资不足的学校,一个破旧的小教堂,剩下的就是普通纳税人居住的民房。
比起那些只享受到温饱待遇的百姓,亨利·马洛先生的日子好过得多。他和几个兄妹住在父亲约瑟夫·马洛的别墅里,兄妹与亨利没有血缘关系,半点儿也没有。当然,约瑟夫也不是他的亲爹,这个组建了二十多年的家庭总体来说挺和睦。
别墅建在小镇最南边的一个空旷位置,有十年的历史了。约瑟夫·马洛的房子离镇上其他居民至少有两英里,他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清净一些。遗憾的是,就在三年前老先生患上了喉癌,疼得他说不出话来,因此他已经很久没说话了。
西蒙·福琼医生经人介绍,挑起了伺候约瑟夫的担子。这位镇上最好的医生上个月刚过完50岁的生日,他是个四方脸,上下唇各留着一横一竖的小胡子,棕色的头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稀疏起来。医生年轻的时候做过法医,后来开了家私人诊所,治疗口腔疾病已有不少年头了,所以才有机会服侍约瑟夫。
雪从昨天一直下到现在,地上的积雪已淹没了脚踝,正在往膝盖的位置逼近。马洛一家在别墅里整整呆了24个小时,没人愿意踏出屋子半步。
晚上11点40分,医生从主人的房内出来。他蹑手蹑脚地带上门,走进对面的房间。那是主人专门为他空出的天地,但医生并不经常住这儿。
“福琼医生。”有人在喊他,那是古灵精怪的杰西亚·马洛。
这个女孩只有二十岁,是老头子收养的最后一位孤儿。她长得很漂亮,不过用可爱来形容更为贴切。杰西亚留着一头金色的长发,细眉下的睫毛翘得老高,宝石般的眼睛对男人来说很有说服力,不足之处是她的鼻子有些扁平。她的个头不高,身材却一流。此刻,她正微张着润唇想要对医生说点儿什么。
医生走进房间的时候才回她话,“怎么?”
女孩站在门口依偎着墙壁,“能和你聊聊吗?”
“小点儿声,你父亲刚睡着。”西蒙将体温计放回他的工具箱,取出香烟划上火柴,“说吧孩子,我听着呢。”
她用玉指轻巧的关上房门,坐在医生对面,“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吗?”
“哪方面?”医生摸着下巴,“如果你指的是痊愈,我恐怕只能给你否定的回答了,小姐。”
“他能吃东西了吗?”
“难以下咽。”医生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两天没进食了,只能靠葡萄糖和一些营养液维持生命。”
“爸爸会死吗?”她闪动着眼睛。
“人总有一死,丫头。”西蒙关心地靠向她,捧起她的双手,“我会尽我所能的。”
杰西亚哭了,“他是个好人,可是为什么要受这份儿罪呢?我不明白,医生,我不明白。”
“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明白。你得坚强些,孩子。当事已如此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它的存在。”医生抬头看着推门进来的人,那是亨利·马洛,“有事儿?”
一副花花公子模样的亨利微笑着说,“玩会儿桥牌吗,医生?”
“不了。”
“你呢,好妹妹?”
“我烦着呢。”妹妹对他没什么好感。
“干嘛,小野猫?”亨利摇摇晃晃地走过去,看样子今天他又喝了不少。
女孩推开亨利抚摸自己长发的那只手,“别烦我。”她大步走到门口,转过身,恶狠狠地看着他,“还有,我不是你的小野猫!”
亨利刚要追出去,西蒙就挡住了他。医生正色的看着眼前这位不学无术的家伙,“省省吧,小子!我劝你别再纠缠这个妹妹了。”
“大夫,这似乎超越了你的工作范围。”
“要我给你一针,你才会安分吗?”西蒙寸步不让。
公子哥整了整衣领,靠近医生的耳朵,“我是这儿的长子,这地盘我说了算!我不在乎老头子的死活,雪停了你就给我他妈的滚蛋!”他推开眼前的医生,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晚上12点,杰西亚关上灯躺在床上,双手紧握、十指交叉在一起,为她的养父祷告。突然间,她听见“砰”的一声。杰西亚从未听过这种声音,是花瓶还是什么瓷器落地了吗?不,声音没那么清脆。她打开灯,迅速起身穿衣出门一探究竟。
走廊上出现亨利的身影,他正站在约瑟夫的房前朝里张望,“老头子死了吗?”
医生从里面走出,取下听诊器,严肃地回答,“活得好好的!”
“那这声音从哪儿来?”
西蒙看着从房里出来的女孩,“你没事吧?”
“没事。”
医生想起了耳聋的梅森·马洛,他与亨利一起撞开房门,“梅森!”
梅森正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呢,之前的响声·撞门声他完全听不见。
“看来他也没事。”医生有些忧虑,“女佣呢?”
“晚餐后就去了她的亲戚家。”女孩回答。
西蒙走进杰西亚的房间,亨利也跟了进去。医生打开二楼的窗户,外面的雪地上倒着一个人。更令他们不可思议的是,那是个身穿木制铠甲的人。
埃勒里·奎因先生坐在一张并不合格的小床上,正是因为这张一头高一头矮的床,折腾得他根本没法合眼,他现在和父亲住在费城以北离纽约差不多5英里的蒙特里斯镇。从上个星期三开始,老头子就嚷嚷着要来这儿会见他的挚友爱米达。不巧的是,今天下午他们却参加了爱米达的葬礼。那位可怜的老家伙已经十多年没和奎因警官会面了,好不容易盼到相聚的日子,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归了西。
按照奎因警官的描述,这个爱米达曾在多年前救过他一命。具体是怎么回事,除了他自己,没人关心。老爷子在葬礼上难过得像个被打屁股的孩子,没人知道理查德和这个爱米达感情有多深,当然,从今往后也不会有人知晓了。
为了爱米达的事,他们忙了一整天。凌晨一点,大师拖着疲惫的身躯钻进浴室。他脱去灰色的衬衫,结实的块头一览无余。埃勒里打开莲蓬头,喷水口“吱、吱”了半天,流出的只是一堆褐色的泥巴水和一条正在发育的小蜈蚣。埃勒里手捧妮奇借他的肥皂,看着镜中自己那副狼狈相,刚想要发牢骚就发现父亲正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他身边。
“要不你先洗?”埃勒里指着浴缸里的泥浆扮着鬼脸。
“认识约瑟夫·马洛吗?”奎因警官摘下他的帽子,“听说过吗?”
“菲利浦·马洛?”
“你有毛病吗?”
“哪儿能呢。”埃勒里丢下浴具陪同父亲坐回卧室,“你气色不错。”
“省省你的赞词吧。”老奎因一屁股坐在沙发上,那张廉价沙发差点儿被他的重量压塌了,“约瑟夫·马洛,76岁,一个有钱的主子,你能想出来的生意他几乎都接触过。老小子结过3次婚,也离过3次。他没有生育能力,为此也没有亲生骨肉。不过收养了4个孤儿,花花公子亨利、耳聋又弱智的梅森、赌徒路易斯、不爱出门的杰西亚,———你就不能给我精神点儿吗?———几年前,约瑟夫得了癌症。西蒙·福琼医生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撑到现在,不过他还是死了。就在一小时前,大约凌晨12点左右,他被人枪杀了。”
“一件普通的遗产连环杀人案似乎要开始了。”埃勒里为父亲倒了杯苏打水,“之后的死者呢?”
“弗兰克。”
“这又是谁?”埃勒里点上一支烟。
“又一个孤儿。可他并不像那4个人那样好运,26个年头是弗兰克自己熬过来的。”理查德摸出鼻烟,吸了两下,“没人知道他姓什么,大家只是叫他弗兰克。这家伙平时为人不怎么老实,一个没怎么赢过钱的赌徒,他欠了太多的账,债主布满了整个蒙特里斯镇。他有肺病,镇上最好的医生曾给他看过几次,但一直没痊愈。弗兰克唯一的乐趣就是做些木匠活儿———他也靠这个维生———弗兰克是在约瑟夫之前死的。心脏被凶手的子弹穿过,倒在了马洛别墅前。”理查德看着心不在焉的儿子,补充道,“弗兰克死的时候,穿着木制的日本铠甲,小伙子最拿手的作品就是那件。”
埃勒里一下来了精神,他扬起一道眉毛,“木头铠甲?”
“不可思议,是吗?”警官继续他的叙述,“那件铠甲设计的很精密,只露出眼睛,是他花了半年时间完成的。木匠是正面倒下的,雪地只有他一个人的脚印。”
“凶手穿了件白色的衣服,一直沿着弗兰克的脚印前进。由于积雪很深,所以警察不易看清鞋印。他从后面干掉弗兰克之后,跳到旁边的雪地了,利用白色的衣服把自己充分地伪装起来。”
“没这可能。”奎因警官推翻了埃勒里的想法,“第一,子弹是从正面射入的,而且凶手是紧贴胸膛开了枪。其二,那把枪就在弗兰克的手上,在他的左手上。”理查德越说越来劲,“发现弗兰克的尸体之前,他们听见了枪声。跑下楼,发现弗兰克那个木头人,医生不确定他是否有救,但他得试试。弗兰克被抬进别墅,当时医生就检查了枪支,枪内已经没有子弹了。———这一点,所有人都十分肯定。———又过了大约几分钟,他们又听见一声枪响,这一回,约瑟夫被杀了。”
“这案子变得有点儿意思了。”埃勒里闭上双眼,像是在养神,“那别墅离这儿有多远?”
“积雪太厚,车开不了。如果你愿意,雪橇在门口等着呢。”
“那还等什么,老爸?”埃勒里·奎因起身去拿衣架上的外套,“叫上妮奇,咱们上路。”
他们来到了马洛先生的别墅。这一路,他们可受了不小的罪。刚出发没多久,埃勒里在一个转弯处失去重心掉落雪橇,弄得他满头满脸都是雪。妮奇·波特小姐看见这一幕,完全没了睡意,她开心得不得了。对她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玩的事了,为此她笑了足足半个小时。再后来,拉雪橇的小狗集体罢工,是个人都看得出来,奎因父子占用了它们的睡眠时间。好不容易又上了路,雪橇又走错了方向,他们只得原地折回,熬到别墅已经凌晨两点了。
别墅门前只有两名警察。其中一个是队长,他叫歇林·班斯,有着一张红润的圆脸,球形的体魄。班斯队长用他那对一线天似的小眼睛向来人打招呼。歇林握着理查德有力的大手,“真没想到,您能大驾光临。您就是上帝派来蒙特里斯的使者,这下我们有救了。”
“承蒙夸奖,我只想做一名警察该做的事。”理查德将左边的胳膊甩向年轻的奎因,“见过我的儿子,埃勒里。”
“上帝啊!”那位队长激动得双手发抖,他一把攥住大师的手不断的上下摇晃,“我很荣幸,我真的很荣幸。奎因先生,我读过您的小说,全部都读过。”
埃勒里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妮奇却在一旁浮想联翩,她的脑海里出现这样一行字:埃勒里·奎因———某只气球的白马王子。
“这是波特小姐。”
“很高兴见到您。”队长转向警官,将他们引进别墅。
别墅里的地板干净得像刚打过蜡,客厅上空有一个悬挂的水晶吊灯,再来就是楼梯处的一幅画像。很明显,那是主人约瑟夫·马洛年轻时的风姿。在妮奇欣赏这座屋子的时候,队长将两位男士引进楼梯拐角处,那是一个空间不大的储藏室,弗兰克的尸体平躺在地上。
尸体旁边摆放着那件木头铠甲,当然还有裤子和鞋子、手套,全都是木制的。木头内已满是血迹,刺鼻的血腥味徘徊在储藏室内,久久不能驱散。埃勒里稍稍研究了一下那件木铠甲,木头分成两部分,上半身和下半身。鞋子与裤脚完全连在一起,袖口与手套也是如此。这个弗兰克死前的一段时间里,整个人就包在这样一块木头里。
“班斯队长,给咱们说说具体情况。”警官竖起了他的耳朵。
歇林整着衣领,像是要给领袖做报告似的,“十二点的样子,屋里的人全听见了枪声。按照他们的说法,福琼医生最先跑进约瑟夫的卧室察看。简单检查了一下,医生确定马洛先生没事。那时,出现在走廊上的有亨利和杰西亚,兄妹担心出事儿的是梅森,就随同医生撞开那个聋小子·大门,梅森在里面呼呼大睡呢,他什么也没听见。三个人就让他继续睡着,他们来到一楼路易斯的房间,他就站在门口,据他说自己刚好要上楼问个明白。”队长顿了顿,“路易斯提出了枪声可能出自屋外的可能,他们打开了别墅的大门,看见了弗兰克的尸体。”
“弗兰克当时在什么位置?”埃勒里点着了香烟。他用右手甩灭了火焰,左手将烟卷从两唇之间取出,自然的吐出烟雾。
“进来的时候你没在意?”理查德责备儿子,“出门向左看,有一小摊血迹。”
奎因先生并没有跑出去察看,他只是打开了大门左边的一扇窗户,冲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了一眼。他趴在窗台,扭动脖子向上望去,“班斯先生,尸体的正上方是谁的房间?”
“约瑟夫·马洛。”
埃勒里因为这句话看了警官一眼,但什么也没说。
理查德看着队长,“后来呢?”
“弗兰克正面倒在雪地上,左手边还抓着一支枪。医生不确定他是否有救,就让亨利和路易斯帮忙把他抬进储藏室。按照医生的说法,对于尸体的出现,两个男人显得完全无所谓。路易斯·马洛回房继续睡他的觉,亨利·马洛却在兄弟离开的一瞬间用那支枪瞄准了自己的妹妹,福琼医生夺过亨利手上的武器,他打开弹夹,确定里面没有子弹之后,他才放心。杰西亚被亨利的举动给吓住了,那个狂妄的家伙大笑着回到了楼上。医生简单的安慰了女孩,接着,就拜托她给我们打电话。”歇林·班斯眯起眼睛,像是在追忆什么,“几分钟后,又是一声枪响。这可把大伙儿给唬住了,他们再一次互相检查了对方是否安全,梅森被妹妹叫醒了,在医生的带领下,4名孤儿一起走进约瑟夫的房间。马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子弹穿过他的心脏。再后来,谁也没有继续睡觉的念头了。”
警官说道:“这么说,还有一支枪了?”
“不,没有。”班斯的样子非常肯定,“我们搜过了整间屋子,就连房子外面也查过了。没有第二把枪支,绝对没有。”
“这屋子里的人有谁认识弗兰克吗?”警官继续提问。
“都认识。”
父亲看着儿子,那是在等他发言。年轻的奎因先生却什么也没说,他扬起一道眉毛看着弗兰克的尸体,继续抽手中的香烟。储藏室外突然传来了一名女子的哭喊,埃勒里率先冲出去,妮奇正将一个漂亮的女孩抱在怀里,不停地安慰她。奎因先生熄灭香烟,跟着父亲和班斯队长,朝二楼走去。
波特小姐身边的姑娘认为父亲的死是亨利和路易斯干的,因为他们两个总是盼着能早点儿分到家产。就在刚才,亨利甚至询问警察,遗产问题多久才可以解决。善良的杰西亚对他又骂又唾,姑娘为此挨了重重的一击耳光。白嫩的肌肤上顿时出现了几条指印,要不是警察及时劝阻,第三个死者非她莫属。
亨利和路易斯在二楼遇见了奎因父子,他们像是经过了长时期的排练,异口同声的声称该说的他们都说了。
理查德·奎因吸了两下鼻烟,郑重其事的上前一步,“先生们,法律对任何个人、团体都是一视同仁的。谋杀是最重的罪行,在这间屋子里就躺着两个死于谋杀的男人。这次的罪行可能与你们有关,也可能不。无须任何人提醒,你们应该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平静地看着亨利的那对冒着火焰的三角眼,“时间我有的是,但你们玩不起。”
一小段沉默之后,路易斯张嘴了,“你是在告诉我们,这屋子的人都有可能杀死约.99lib.瑟夫?”
“恐怕不止是这样。”老警官舔着干燥的嘴唇,“还有那个弗兰克。”
就在理查德重新讯问两位嫌犯的时候,埃勒里把福琼医生拽了出来。简单的认识了一下,西蒙就陪着作家挤到了二楼的拐角。
“我有几个问题想单独向您请教,医生。”埃勒里客气地说道。
“问吧,奎因先生。我也想早点知道是哪个小子干的。”
“说实话,医生。那个梅森真的是个低能的聋子吗?”
福琼先生一下就理会了他的意思,“千真万确,奎因先生。”
“嗯?”
“好吧,奎因先生。这么跟你说吧,我每周都会给梅森做一次检查。可怜孩子并不是先天性耳聋,孤儿院的人说,在他十岁的时候发过一次高烧。据说,他本来很聪明,可是经过那次病痛的折磨,就成了现在这样。”医生将脖子上的听诊器取下,放进衣服右边的口袋,“梅森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是约瑟夫最怜爱的孩子。梅森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养父,杀了他对梅森一点儿好处也没有。”
“他会用枪吗?”
“看在上帝的分儿上,埃勒里·奎因先生。我敢用我的名誉打赌,梅森和这案子无关。”医生激动地说。
“好吧,那咱们就扯点儿别的。”埃勒里从口袋里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他的夹鼻眼镜,“关于弗兰克的尸体,有没有什么令你感到奇怪的地方?”
“你是指哪方面?”
“任何方面,仔细想想吧医生。”
“只有两个地方让人不解。”西蒙锁紧了眉心,“雪地上只有弗兰克一个人的脚印。再精确一点,周围连个影子都没有。小伙子的左手紧握着一把枪,子弹却打进了他的心脏。我们都知道,如果他想自杀,应该瞄准自己的脑袋。更让我费解的就是……”
“那件木铠甲?”埃勒里插嘴道。
“正是这个。”医生摸着脑门,“他为什么要穿着它?”
“解开这个结,案子就真相大白了。不过在我看来,”埃勒里又拿出一支烟叼在嘴上,“弗兰克的出现有三个不可思议的地方。”
医生的双眉挤得更紧了,“说说看,奎因先生。我还忽略了什么?”
“午夜十二点,他来这儿干什么?”奎因先生仰着脑袋,朝上空吐出淡淡的烟雾。
“也许他只是经过这里罢了,他倒下的位置就是最好的证据。———那时他早已经过了别墅的大门。———他倒在了……准确地说他倒在了约瑟夫·马洛的窗台下方的位置。这些足以证明他不过是路过别墅罢了。”
“恐怕不是这样,”埃勒里说道,“这间别墅设立在蒙特里斯镇的最南边,方圆一英里什么都没有。弗兰克既然到了这里,就说明他肯定是想进别墅。”
“他为什么不敲门进来?”
“这个问题和他的死一样,困扰着我。”埃勒里打了个呵欠,“最近一段时间,那4个孤儿有什么不对劲的吗?”
“没有,我根本不关心这个。在这儿,我的任务是照顾约瑟夫。整天就陪在马洛先生身边,没那么多时间四处溜达。也许,杰西亚可以给你更好的答案。”医生话音刚落,杰西亚就上了楼朝他们走了过来。
“有位老警察请您上他那儿。”这话是对医生说的,但她却一直看着埃勒里。
“失陪了,奎因先生。”医生走后,女孩成了奎因先生的第二个发问对象。
埃勒里将香烟熄灭,“今天有人打扫过房子吗,马洛小姐?”
“女佣离开之前简单的清扫了一下。”她的脸色微微泛红。
“能和我谈谈今天这屋子还发生了什么吗,马洛小姐?”埃勒里用微笑安慰她受伤的心灵。
“没什么特别的,奎因先生。”
“请叫我埃勒里。”
“好的,埃勒里。”她说话的时候一直低着头。
“告诉我,杰西亚。最近这屋里的人有什么特别古怪的行为·?”奎因先生的那对银灰色的眼睛盯着她,姑娘的头垂得更低了。
“古怪?我不觉得……只有梅森,他经常会犯点儿小错误。打碎餐桌上的盘子、进错了房间,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他今天早上还偷偷戴上西蒙的听诊器,在中午用餐之前甚至烧掉了亨利心爱的帽子和他的手套。”
“没人生气?”
“才不呢。”女孩看了一眼奎因先生,又把头低下去,“我只是说没人主动攻击他。西蒙医生骂了他几句,事后梅森又玩起了大夫的手电筒,不过还好,这回没被骂。亨利就不同了,他可不会轻饶弟弟,梅森的耳朵都被拧红了,要不是医生在场,那只耳朵非被揪下来不可……”
她突然停止刚才的叙述。那是因为理查德·奎因出现在他们眼前。
为了不妨碍两位男士,姑娘选择了离开,“对不起,我去下洗手间。”
老警官一副疲惫的样子,他斜视着儿子,“打扰你了?”
“没那回事,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要我用巴掌揉你的脸吗?”
“别激动,老爹。”埃勒里盯着父亲那对严肃的双瞳,“好吧。我想,是时候了。咱们聊聊,就现在。”
奎因警官一直盼着埃勒里这么做,“你有头绪了?”
侦探打开了离他们最近的一道房门,他什么都没说,只是潇洒的做了一个请进的姿势。
这是一间几个月都没住人的客房。即便如此,屋子还是被女佣打扫得非常干净。埃勒里从浴室走出,坐在靠着窗户的那张旧沙发上。
一筹莫展的理查德迫不及待地说道,“无须置疑,方圆两英里只有弗兰克的脚印,这案子只能是屋内的人所为。你认为是谁干的?”
“为什么不说说两具尸体呢?比如,他们的死是否是同一凶手所为。”埃勒里为父亲倒了杯咖啡,“约瑟夫和弗兰克,他们有联系吗?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两个人平时根本不来往,老马洛从不在意木匠如何生活,弗兰克也从未踏进这间屋子。但他们偏偏死在同一天,甚至是同一个地点。你怎么看,嗯?”
“如果宰了约瑟夫可以提前获得遗产,那么干掉弗兰克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理查德并不喝杯里的咖啡,“这案子有太多的疑点了。为什么弗兰克要穿木铠甲?为什么他会在半夜来这儿?凶手又是怎么杀他的?干掉他的那支枪已经没子弹了,那么射杀约瑟夫的那支又去了哪儿?”
“你觉得凶手是谁,老爸?”埃勒里将原先的问题还给了他。
“我不确定干掉弗兰克的是谁。但是,在约瑟夫被杀时,只有两个人在二楼。———亨利和梅森。———梅森·马洛是个低能,就算他因为好奇开枪打死了父亲,他也没脑子把枪丢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你怀疑亨利?”
“是的。”理查德提出了他的猜想,“至于弗兰克,他可真让人头疼。”
“想听听我的看法吗?”
“不然我干吗进来?”
“听我说。”埃勒里喝了口不加糖的咖啡,“我们可以确定两件命案的凶手是同一个人。咱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A杀掉了弗兰克,他和大家把尸体抬进屋里。这时,B突然动起了歪脑筋,他认为趁现在干掉约瑟夫正是时候。于是他上楼开枪杀了他,然后那支凶器被他神不知鬼不觉地丢了。可问题在于,如果B这么做,那么他首先就得有把枪才行。———好吧,咱们再假设那支枪一直藏在B身边。———这样一来,推论就完整了吗?当然不,因为B在行凶的时候,怎么能够确定没人突然走进约瑟夫的房间?假设B杀约瑟夫的时候被人看见了,那么他很可能被怀疑是杀掉弗兰克的凶手。到时候两桩命案都将压在他的头上,会有人这么傻吗?”
“那么凶手杀弗兰克又是用了什么方法?”奎因警官正色地发问。
“有一些可能是完全可以排除的。”埃勒里显得非常自信,“弗兰克不可能事先被凶手杀害,再从这里的窗户被凶手抛出去。因为他的左手紧握着那把枪。子弹是从正面紧贴胸膛射穿的,远距离射击自然也被排除了。你说的没错,这个弗兰克的出现的确让人头疼。不过关于他是如何被杀害的,我倒是有了些头绪。只是,有些地方还没吻合。”
“说下去!”警官激动得把床单的一角都扯破了。
“你得买单了,老爸。”埃勒里微笑地望着父亲,“每个人都可能是杀人犯。杰西亚、亨利、路易斯,低能的梅森甚至福琼医生也包括在内。”
“就我所知,医生和梅森杀了约瑟夫没有半点好处。西蒙将为此丢了这份儿高薪的工作,至于那个梅森,从此以后没人愿意养着他。”
“等一下!”年轻的奎因表情有了些变化,他的额头上出现充满智慧的皱纹,“你是说杀掉约瑟夫没半点好处?”
“我说了吗?”老头子冲他发牢骚。
“你想耍赖?”埃勒里低下头,独自在那里嘀咕,“金丝雀?大白鲨?熊猫?对,是斑马!”
警官嘟囔着嘴,皱着眉头上下扫视着儿子,“你病了?”
“我是认真的,老爸!这案子就像一匹斑马!”埃勒里·奎因用那对充满智慧的双眼盯着老警官,“斑马由黑白色的条纹组成,不是吗?如果将一匹斑马身上的黑白双色条纹互相替换,又将出现什么情况?当然,它还是一匹斑马,可是本质上有所不同!”
“咱们俩谁疯了?”
“理查德·奎因先生。”埃勒里起身又送了他一个微笑,“可以结案了。”
挑战读者
埃勒里·奎因破天荒的让我来写这回的挑战读者。说实在的,这比替他序文还要复杂。派我这么一位挑战失败的读者来下挑战书,根本就是一种奎因式的讽刺。背地里,埃勒里喜欢拿我这样的角色寻开心,从我身上他好像总能找到不少乐子。
这案子令人疑惑的地方可不算少。现在,请准许我整理一下思绪。
按照他的意思,线索全在小说里面,如果您输了,也别灰心。您将得到埃勒里·奎因送出的纪念奖品———某张标有失败字样的扑克。
您可能会在某个推理过程触礁,又或许在您绞尽脑汁后仍找不出答案。然而,不管成败与否,这样的过程必然是美好的经验,所有的艰辛顿挫都将得到高度快乐的回报。此外,我必须提出的是,埃勒里·奎因从不低估读者的智慧,从来也不。
现在,凶手是谁?啊,您还不知道吗?不,您应该知道。
———EQ&J.J.McC
“对于弗兰克和约瑟夫的死,我已经有了些想法。”埃勒里在最后一位听客刚进屋时,就立刻开始了演说,“两具尸体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为什么弗兰克要在半夜来这儿?为什么他要穿木铠甲?他是如何被杀的?杀害约瑟夫的枪又去了哪儿?以及,凶手究竟是谁?”
奎因先生环视着众人,“让我们来猜猜,弗兰克身上的木铠甲是怎么回事。你有什么想法,班斯队长?”
“恐怕只有弗兰·和凶手知道。”歇林耸着肩膀,做出了放弃的表情。
埃勒里瞥向其他人,“关于弗兰克,我倒是有个疑问,为什么弗兰克一定要穿木制的衣服?为什么不能是纸制的?为什么不能是铁制的?各位,你们有想过这个问题吗?”奎因先生的问题让大家突然保持了沉默,“对,他生前是个木匠,但这不是最好的答案。”
“咱们来看看木头和纸、铁的区别。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扯到天亮,但最重要的是,铁不易被子弹射穿。我们都看过那件木铠甲,前后都有个弹孔,这说明子弹射穿了它。各位最初看见弗兰克时,他是趴在雪地上的,木铠甲后面的弹孔很清楚地告诉你们,他是被子弹杀死的。当然,子弹也可以射穿纸制品。可是,纸与血液接触后,会迅速的大面积扩散。在这个问题上,木头也会,但没纸那么快。懂我意思吗?”
几乎一个晚上没说话的妮奇开口了,“你该不会说,当时弗兰克还没死吧?”
众人瞪大了眼睛看着波特小姐,弄得她有些不好意思了。妮奇刚把头垂下,奎因先生就给予她清脆的掌声,这又让大家把视线再度转到埃勒里身上。
“这正是本案的重点。妮奇说得不错,当时弗兰克根本没死。”
“天方夜谭!”亨利叫了起来。
“不,马洛先生。”埃勒里看着他,“关于这件事,有一个最直接、最明显的证据。这个证据从我刚进屋的时候就发现了。”
奎因警官忍不住站了起来,冲着他嚷嚷,“你早干吗的?”
“那时有一个地方我还没弄明白,不过现在清楚了。”埃勒里冲他挤了挤眼睛,“客厅内干净的地板告诉了我们真相。如果弗兰克真的死了,那么在他被抬进来的时候,地板上就应该有血迹。但是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没死,他甚至没受伤。案发之后没人清理过房子,这让我更加确定弗兰克还活着。”
“那么外面的血迹是哪儿来的?”红发姑娘问他。
“你没我想象的那么聪明,妮奇。他可以事先准备好血液,装进一个小袋子里。到了屋外的位置上,再打开袋子,洒上血液。”
“那么袋子呢?”妮奇追问。
埃勒里看着前方,“可以吞下去、可以在进屋的时候处理掉,方法太多了。”
“奎因先生,但他却真的死了。”医生对他说,“我当时就给他做了检查。”
埃勒里突然笑了起来,“医生,我没想到你会这么说。先听听我的意见好吗?请各位再去想另一件事。如果弗兰克没死,那么第一声枪响又怎么解释呢?子弹射在哪儿了?弗兰克的木铠甲上?他脱了木铠甲朝上面开了枪再迅速穿上?他没那么快的速度,绝对没有。这屋子里也没发现墙壁或家具上有弹孔,这该怎么解释?朝着天上放空枪吗?除了这一点,还有别的可能吗?”他露出不太整齐的白牙,“我的想法是,子弹击中的是约瑟夫。”
又是一阵沉默。奎因舔了舔嘴唇,“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弗兰克会倒在约瑟夫房间的下方。因为他将在一瞬间捡起那把枪!”
“凶手也可以把枪直接抛到弗兰克所在的位置,不是吗?”理查德摸着胡子。
“对,凶手的确可以。但是有两点不允许凶手这么做,第一,时间上的不允许。凶手开枪之后得迅速将它丢出窗外,然后再把窗户关起来。他稍慢一步,同住二楼的人就会发现他的行动。屋外又是漆黑一片,他没时间去寻找弗兰克所在的具体位置。第二,脚印上的不允许。如果凶手没扔准位置,雪地上弗兰克的那排脚印就会显得错乱。”
“弗兰克又是怎么死的?”亨利问道。
“被人用雪地上的那把枪干掉的。那把枪当时的确没子弹,然而第二声枪响又是那么的真实。看到约瑟夫的尸体,这就让人们想到了另一把枪。可事实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案子完全被假象所颠倒,第一个死者在你们看来是弗兰克,但事实上是约瑟夫。各位发现了约瑟夫的尸体,可当时死的却是弗兰克。”奎因收起眼镜,“这案子根本不需要两支枪。凶手只需拥有两颗子弹就够了,你们所看见的枪就是本案唯一的杀人凶器。”
“我们再把问题回到弗兰克身上。那件木铠甲非常特别,除了衣服和裤子,甚至连手套和鞋子都是木制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再简单不过了,别人抬着他的时候,无法感觉他的脉搏在跳动。弗兰克用那件木铠甲很好的演了一场诈死的戏!”奎因接着说,“当我和父亲接手此案时,我们立刻想到了遗产纠纷。可是我却一直被这样两个问题紧锁,约瑟夫得了癌症,他活不了多久了。为什么凶手不把目标定在兄妹身上?那样的话,他可以得到双倍、三份甚至全额遗产。但他没有,为什么?弗兰克从未来过这座别墅,但他今天偏偏来了,为什么?”
“在我和奎因警官分析案情的时候,他说了句杀了约瑟夫没半点好处的话。这让我的思维一下清晰起来,如果在座有谁想杀死约瑟夫·马洛,随时都可以下手。为什么偏偏挑今天?啊哈,我已经嗅到了凶手的真正目的。如果杀掉约瑟夫没有半点好处,那么杀掉弗兰克呢?设想一下,这里有多少人会和一个木匠来往?杰西亚只是在屋子里照顾梅森,路易斯只认识赌徒,亨利的交往对象全是女性。只剩下一个人了,而这个人在第一次枪响之后,表示约瑟夫没事,将弗兰克抬进储藏室时,他又声称对方已经死了。然而事实都与之完全相反,迷惑警察、颠倒黑白的正是这个人。西蒙·福琼医生,为了杀掉弗兰克,你害死了约瑟夫。”
除了医生本人,几乎所有的眼睛都瞪着西蒙。医生突然拽起身边的妮奇。他抱住姑娘的腰,并从口袋里摸出一把小号手术刀架在她的脖子上,“都离我远点儿!”
“奎因!”妮奇的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别再做傻事了,西蒙!”班斯队长用枪指着他,“把她放了,跟我们回去!”
杰西亚也哭了,“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都是为了你!”西蒙的情绪失控,他拿刀的那只手不停地颤抖着。波特小姐的脖子已经被锋利的手术刀割了道不太深的小口子,她吓得忘记了疼痛。医生看着对面的女孩,“你在装傻吗?这全都是为了你!”
“以为你能逃得掉?”警官挪向持刀的凶手。
“别过来!”他刚想这么做,就被埃勒里制止了。奎因先生瞬间徒手抓住了那把手术刀,妮奇·波特晕倒在地。几名警察箭步上前,顺势将他的脑袋摁在地板上。
星期一中午,J.J来到87街的公寓。他走进埃勒里的卧室,大师正靠在床上读一本英国侦探小说。
“你好,法官。”他放下书,“随便坐,坐啊。”
法官摘下帽子,走过去,“手怎么样了?”
“再休息几天就可以去上钢琴课了。”奎因给我看了已经解下绷带的右手,伤口没我想象的那么严重,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我坐在他的床边,“有个问题,西蒙为什么杀弗兰克?”
“噢,别这样。”他懊恼的摇着头,“我不想再谈那个案子了。你可以去问妮奇,她就在你后面。”
我回过头,波特小姐端了杯中国茶在门口站着,“给您,法官!拿好了。”
“谢谢。”我将茶水丢在床边的圆桌上,“波特小姐,请问弗兰克为什么被杀?”
“埃勒里没告诉你?”
奎因半眯着眼睛,“告诉他吧,小喜鹊。”
“好的……小喜鹊?”妮奇双手叉着腰,撅起小嘴的样子非常可爱,“埃勒里,你这只卧床不起的泥鳅,以后不准你这么叫我!”
如我所料,埃勒里又反击了,“干吗,干吗?对你的救命恩人就这个态度吗,姑娘?法官,你当时真应该在场,看看眼前这丫头是怎么哭鼻子的。”
“埃勒里!”她好像真的生气了。
“·因!”大师冲她眨着眼,模仿着妮奇那晚叫他名字的样子。
“我那是在叫警官,小猪仔!”
“拉倒吧,你自己心中有数。”
“行行好吧,二位!”我忍不住从床上起身,“拿我寻开心另挑个日子怎么样?”
“对不起,法官。”只有姑娘表示了歉意,“您想知道什么?”
听了这话我完全懵住了。她好像察觉到自己犯了糊涂,“对不起,是弗兰克。对,是弗兰克。他欠了医生的钱,还得了肺病。有一次,福琼医生在蒙特里斯的一间小酒馆内听见喝醉的弗兰克说,他要占有杰西亚。深爱着女孩的老医生为了不让这事发生,决定在弗兰克动手之前先干掉他。医生主动找到了弗兰克,他和弗兰克达成了一个协议,帮他演一场戏,欠款不必偿还,还可以免费为他治病,木匠当然不会拒绝。”
“杰西亚从不出门,怎么会让弗兰克看见?”
“她第一次来到蒙特里斯镇时,正巧被弗兰克发现了。”
“所以他按照医生的要求,做了那件木铠甲?”
“是的。”
“并且朝上面开了一枪?”
“没错。”
“亨利对杰西亚态度不佳,医生为什么不对他下手?”
“他当然会下手,那是他的第二个计划,不过那个混蛋大夫没机会去实行了。”
我完全明白妮奇为什么要骂医生,“奎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为凶手是西蒙的?”
“听说梅森玩了他的听诊器。耳聋的梅森根本不可能听见什么,但医生却骂了他。是因为梅森调皮惹他生气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梅森玩他的手电筒,大夫又为什么没责备他?医生为什么要在乎一个聋子去碰他的听诊器?埃勒里认为,听诊器里大有文章。结论是正确的,第二颗子弹就藏在听诊器里。至于那把枪,从上个星期四开始,就一直被放在他身边。”
“好家伙,我算是服了。”我拿起帽子,“非常感谢你,波特小姐。还有埃勒里,见到你没事真让人高兴。埃勒里?”
奎因先生已经歪着脑袋睡着了。
戴夹鼻眼镜的侦探(Gumshoe Who Wore Pince·Nez)
[美]珍妮特·麦兹林/文
伤痕/译
本文摘自2005年5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这篇报道介绍了奎因百年诞辰,特别是EQMM主办的奎因百年研讨会。研讨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召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曼尼和丹尼:两个来自布鲁克林的男孩”,介绍两位作者,演讲者为斯蒂文·E.斯腾伯格、帕特丽夏·考德威尔、理查德·丹奈;第二部分“埃勒里·奎因:多面的侦探”,讨论奎因的小说,参加者包括马克·多兰、道格拉斯·格林、爱德华·D.霍克、泰德·荷泰尔等;第三部分“全能的奎因:编辑、教师、评论家、学者”,讨论EQ所扮演的其他角色,参加者包括劳伦斯·卜洛克、奥托·潘泽尔、简·里奇特、多萝西·赛丽斯宝·戴维斯等;第四部分“致命的合作:各持己见的天才搭档”,弗兰西斯·M.里维斯关于两人合作情况的演讲。
世界上最流行的谋杀故事开始于卢浮宫内,被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一条隐秘的线索指向“达·芬奇”。丹·布朗对这个手法运用很巧妙,但是它的产生则要回溯到远比这部印数达千万的 href='2446/im'>《达·芬奇密码》的产生要早的年代。死前留言诡计,曾经经常被埃勒里·奎因———那个博学、充满理智、身上洋溢着名牌大学做作的学究气的侦探———所运用。奎因今年已经100岁了!
在侦探小说爱好者的圈子中提到贝克街、华生医生和猎鹿帽,所有人的脑子里都会清晰的浮现出那位大侦探的形象。但是当提起夹鼻眼镜、杜森伯格牌汽车以及曼哈顿西87街那栋公寓,也许人们并不能立即将之与某个具体形象联系起来。然而就在上个月,一小群热情的奎因迷,聚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巴特勒图书馆,纪念了这个人物以及他所留下的功绩。一场奎因大事记的展览会将在那里展出且持续到6月30号,即便是对贝克街小分队(BSI,美国著名福尔摩斯俱乐部。———译注)的会员来说这也是一场值得一看的展览。
奎因迷们有很多话题要讨论。埃勒里·奎因是一位多面的作家(他还以巴纳比·罗斯的笔名进行创作)、侦探、杂志编辑兼电影、电视和广播人物;这个展览甚至还包括了一个含线索的拼板游戏,其中隐藏着他的名字(“The Case of His Headless Highness,Ellery Queen”)。除了这些之外,埃勒里·奎因当然还是那个小说虚构的人物。他是那对秃顶、戴着眼镜且常常激烈争论的表兄弟———弗瑞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雷德·B.李伟大的创作品。
他们都是出生于1905年。埃勒里这个小说人物也是出生于1905年,这在 href='7872/im'>《最后一击》(1957年)中———那是奎因最好的作品之一,一部经典的家庭聚会谋杀案———曾经被提到,这个话题可是引起奎因迷兴趣的好方法。但是埃勒里的最初产生则要回溯到1917年,那个时候小丹尼·内森(后来他借用了肖邦的名字弗瑞德里克,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丹奈)得了耳疾。他卧床休息,并阅读阿瑟·柯南·道尔的作品。S.S.范·达因的菲洛·万斯系列成为了他们的另一个灵感,其后丹奈和他的表兄合作,于是埃勒里·奎因就诞生了。
每个参加EQMM主办的这个小型讨论会的人都毋庸置疑的清楚下面发生的事情:丹奈和李合作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本书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目的是为了赢得7500美元的杂志竞赛奖金。他们没有得到奖金,而这本书却在1929年出版。早期的奎因作品在标题含有国名(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弗兰奇(法兰西)寓所粉末之谜》,等等),这些都是纯粹的推理问题。丹奈设计案件中的诡计情节,而李负责故事的架构。年轻的埃勒里喜欢向他那位坏脾气的老爹奎因探长作演讲,但是他太机灵太花哨,以至于很容易被人们所忘记。
也许因为其中一位作者原本是从事过广告宣传而另一位也曾经在广告业工作过,这些作品都有诱人的小诡计。诸如,一旦所有的线索都已出现时,作者会插入一份向读者挑战状。又如,埃勒里在最后给出完整的结案分析演讲,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中这占据了大概9%的篇幅。还有一部作品在最终给出了很长的说明,但是省去了凶手的姓名,直到这本书的最后两个词。
小弗朗西斯·M.里维斯是奎因的密友,他于1974年出版的《皇室的血统》是研究奎因的必读书目,里维斯在座谈会上对书中那9%篇幅的内容作出了专业的分析。他还朗读了这对表兄弟彼此不愉快的信件。(“曼尼”,丹奈写道,“你在情绪上、生理上和智力上都无法接受批评!”)
那天最热烈的辩论是由里维斯先生提出的那个优雅的名词“伯利斯通策略”而引发的,这个名词涉及到别的著作,例如《福尔摩斯与铁路狂人》。最后,由到会的另一位客人更加直白的给予了解释。这个诡计让那个人既是凶手又是被害人,这是埃勒里又一个运用得非常好的手法。
这次会议也讨论了年轻时性情高傲的埃勒里———那个自傲的“多音节的学者”(里维斯语)———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渐渐产生的变化。他在作品中一共经历了四个时期。早期的谜题作品很苍白(不管是凶手和被害人),但是精致巧妙。接下来的这个时期是最容易被人忘记的,这时这两位作家正着力刻画埃勒里,使之在女性杂志上更受欢迎。这种很有魅力却很令人讨厌的形象不久就因绝望而停止写作;拉尔夫·内拉米是其中一位在银幕上饰演埃勒里的演员。
以《凶镇》开始,诡计设计更为精妙,埃勒里年纪增大、更为睿智;其中包含了奎因最受仰慕的作品,其中一连串的嫌疑犯过于复杂而使之不像是解谜游戏。最终,高潮结束:埃勒里·奎因之名冠诸于很多的选集、续作和大失所望的作品(像1969年的《逃避》),它们过于粗糙甚至不像丹奈和李的作品。
经过许多座谈会成员———包括推理小说作家劳伦斯·卜洛克,藏书家兼神秘书店的经营者奥托·潘泽尔———的讨论,埃勒里错综复杂的历史被理清了。弗瑞德里克·丹奈的儿子理查德在演讲中将其父称为一个无情的编辑。
到场的除了理查德,还有弗瑞德里克·丹奈的另外一个儿子。他名叫道格拉斯,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他永远都是“先生”:他已经在长岛教高中英语超过30年了。尽管很多学生都已长大,并且成为忠实的奎因迷,却很少有人将丹奈这个姓跟埃勒里·奎因中那个更显眼的人联系起来。但是,一些父母就能够想到。
多亏了解谜侦探小说的重振旗鼓,也许,新的一代将会到来!
挑战读者 埃勒里·奎因小测试
kummel、ellry/编
1. href='7875/im'>《脸对脸》中,赋予埃勒里破案关键性启发的一首歌曲首次发表的年份是?bbr>
2. href='7868/im'>《王者已逝》中,埃勒里收集大王童年资料的地点是?
3.埃勒里经常入住的莱特镇霍利斯饭店的房租多少钱一天?
4.莱特镇创始人的名字是?
5.列出两条线索,说明《凶镇》中故事中发生的年份。
6.以《凶镇》为原著的一部日本电影的名称是什么?
7. href='7874/im'>《然后在第八天》中老师持有的《姆卡书》其实是什么书?
8.哪个案件中埃勒里被任命为特别调查员?
9.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的霍华德最后在雕塑作品签上的名字可以拼写成哪个著名的单词?
10.《红桃四》中死者的人数是多?99lib?少?
11.莱特镇是建于何时?
12.埃勒里的女秘书妮奇的原名叫什么?
13.埃勒里阻止的两场婚礼分别出自哪两部小说?
14.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凶手执行第一次凶杀的年月日是?
15.埃勒里逼凶手自杀的情况出现在哪几部小说中?
16.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埃勒里与小偷第一次交易的地点是在哪里?
17. href='7860/im'>《生死之门》中谁动了凶器?
18.埃勒里在中国的哪个城市破过一案?
19.范霍恩一案的案发月份以及破案的月份是?
20.“埃勒里秘密调查公司”成立于哪年?
21.丹奈曾因一部小说提纲与克里斯蒂的哪部作品思路相似而放弃写成小说?
22.奎因在哪篇短篇小说中首次运用临终留言?
23.奎因的莱特镇三部曲指哪三部作品?
24.哪部短篇系列中的主角是埃勒里和宝拉?
25.哪本短篇集中的主角是埃勒里和妮奇?
26.曾被埃勒里逼死的有哪些人?
27.奎因哪篇小说模仿了爱伦·坡和柯南·道尔的作品?
28.理查德·奎因干了多少年警察工作?
29.《另一方的玩家》中,“狗”让埃勒里联想到了什么?
30.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群众大会演讲事故中的死亡人数是多少?
31.埃勒里邀请过哪位女孩子睡他的床?
32.路易斯·卡洛尔的诗被引用在奎因的哪部小说中?
33.在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中执行第二次谋杀的手枪型号是?
34.“哲瑞·雷恩”(Drury Lane)一名系取自何处?
35.席拉·波兹真正姓什么?
36.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中谁在写现代《鹅妈妈》的故事?
37. 594e." >奎因的哪部小说明确尖锐地反映了反麦卡锡主义的立场?
38.奎因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39. href='7871/im'>《玻璃村庄》中的辛恩隅位于美国什么地方?
40.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和范·达因的哪部作品中的童谣都取自《鹅妈妈》?
41.瑟罗在决斗前看了什么书?
42.埃勒里的孩子是男的还是女的?
43.埃勒里毕业自哪个大学?
44.迪居那是什么时候来到奎因家的?
45.波兹家的建筑主要是什么风格的?
46.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中老女人的出生地是?
47.奎因家住在第几层?
48.某公爵送给埃勒里什么礼物以报答他摆脱自己儿子的丑闻?
49.哪个案件是通过J.J.马克介绍给埃勒里的?
50.老女人把哪些遗物留给了劳拉?
51.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中,埃勒里中枪但未受伤的原因是?
52.席拉的婚礼为什么邀请埃勒里?
53. href='7869/im'>《犯罪日历》中让妮奇为埃勒里吃醋的是哪个短篇中的女人?
54.《葛底斯堡军号》中的ABC指什么?
55.《针眼》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份是?
56.哪个案子发生在奎因从好莱坞回家的路上?
57.大战期间,埃勒里曾经在好莱坞哪个电影公司工作?
58.奎因在 href='7869/im'>《犯罪日历》中首次创作的作品是?
59.国名系列中哪部没有包含“挑战读者”?
60.理查德·奎因工作之外的爱好是什么?
61.奎因父子家壁炉上方挂的十字军刀是哪里来的?
62.妮奇头发的颜色?
63.《另一方的玩家》中的卡片是什么形状的?
64.埃勒里在莱特镇租的房子地址是什么?
65.1970年代,奎因家同一条街上开了一家侦探小说专卖店,它叫什么名字?
66.《另一方的玩家》中,埃勒里为什么喜欢安·卓尔?
67.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埃勒里后来去了哪个国家寻找答案?
68. href='7867/im'>《九尾怪猫》中埃勒里是在哪里发现突破性线索的?
69.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霍华德的卧室在他工作室的哪个方位?
70.奎因家的装饰是什么风格?
71.莱特镇和红木林区之间的地形·?
72.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的沃尔弗特在哪里?
73.霍华德的奶妈叫什么名字?
74. href='7866/im'>《十日惊奇》中,霍华德几岁?
75.莎丽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76.迪兹第一次破产的年份是?
77.霍华德那些致命的情书写了几封?
78.霍华德的艺术作品是什么风格的?
79. href='7862/im'>《龙牙》中古森斯以谁的名字为凯丽建了银行账户?
80.埃勒里在好莱坞编剧并付诸拍摄电影是哪部?
81.奎因出版的小说中,埃勒里的首度探案是在哪部?
82.雷恩先生曾经解决过一件关于糖的临终留言案件,此案发生在何处?
83.雷恩先生的仆人法斯塔夫原名叫什么?
84.雷恩系列最初以巴纳比·罗斯的笔名出版,这个名字出现在哪部作品中?
85.奎因父子除了小男仆乔纳(迪居那)以外还雇佣过谁?
86.奎因小说中出现的纽约地方检察官有哪几位?
87.埃勒里随身携带的调查小盒是由谁所赠?
88.奎因父子住在纽约什么地方?
89.埃勒里经常开的车子是什么牌子?
90.理查德曾经去海外留学,留学的城市是哪座?
91.妮奇在哪部小说中第一次和埃勒里见面?
92.莱特镇位于美国哪个地区?
93.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发案的长赛乐(cellor)旅馆还发生过哪个案件?
94.J.J.马克提及的一桩令埃勒里无计可施、没有破获的案件是哪桩99lib??
95.西班牙角离下面哪个地方最近:威兰德公园、马滕斯、瓦依?
96.《孪生之谜》泽维尔医生家挂的伦布兰特哪幅画?
97.哪本书又提及了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中发生在纽约一家医院手术台上的谋杀?
98.埃勒里的衣服买自什么地方?
99.佩辛斯因为何种原因而没有出现在最早的两部雷恩系列小说中?
100.埃勒里在好莱坞供职于哪家制片公司?
答案
1.1905年。
2.赖茨维尔。
3.5美元。
4.杰里耳·莱特。
5.埃勒里签订的租房协议日期、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的那年。
6.《三封未送达的信》。
7.希特勒 href='1371/im'>《我的奋斗》。
8. href='7867/im'>《九尾怪猫》。
9.Yah-weh。
10.四。
11.1702年。
12.席拉·波兹。
13.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 href='7875/im'>《脸对脸》。
14.1949年6月3日。
15. href='7860/im'>《生死之门》、 href='7866/im'>《十日惊奇》。
16.霍利斯饭店1010室。
17.绿础鸟。
18.上海。
19.案发于9月,破案于8月。
20.1939年。
21. href='1431/im'>《无人生还》。
22.《有胡子的女人》。
23.《凶镇》、《狐狸凶手》、 href='7866/im'>《十日惊奇》。
24.《运动探案》(上帝之灯)。
25. href='7869/im'>《犯罪日历》。
26.麦可卢、霍华德、迪兹。
27.《一便士》。
28.40年。
29.上帝。
30.39。
31.塞莱斯特。
32. href='7867/im'>《九尾怪猫》。
33.SW38/32。
34.伦敦一处剧院街———哲瑞路。
35.布伦特。
36.贺拉提奥。
37. href='7871/im'>《玻璃村庄》。
38.《美好的私密之地》。
39.新英格兰。
40.《主教杀人事件》。
41.《决斗史》、《枪炮手册》。
42.男的。
43.哈佛大学。
44.埃勒里上大学的时候。
45.摩尔式。
46.马萨诸塞州。
47.第3层。
48.描绘狩猎场面的挂毯。
49.《有胡子的女人》。
50.《圣经》、假牙套、结婚戒指。
51.枪里是空包弹。
52.做伴郎。
53.《总统的半角银币》。
54.Atwell、Bigelow、Chase。
55.1948年。
56. href='7874/im'>《然后在第八天》。
57.大都会电影公司。
58.《三个R的秘密》。
59.《孪生之谜》。
60.收 96c6." >集鼻烟壶。
61.纽伦堡一位老剑术高手送的。
62.红色。
63.不规则五边形。
64.山丘道460号。
65.谋杀墨水。
66.美丽。
67.维也纳。
68.卡扎利斯的家。
69.右边。
70.哥特式风格。
71.丘陵地。
72.波士顿。
73.葛特。
74.30岁。
75.麦特·梅森。
76.1929年。
77.4封。
78.新古典主义。
79.埃勒里·奎因。
80.《大地在成长》。
81.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
82.维也纳。
83.杰克·皮纳。
84.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
85.法布里坎特夫人。
86.辛普森、克洛宁、佩珀。
87.柏林的布格梅斯特先生。
88.西87街。
89.杜森伯格。
90.海德堡。
91.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
92.新英格兰。
93.《死猫》。
94.受伤的蒂罗尔人之案。
95.瓦依。
96.解剖实验课。
97. href='7866/im'>《十日惊奇》。
98.邦德街(庞德街)。
99.在国外游历。
100.马格纳公司。
奎因百年大事记(1905-2005)
dsky、ellry/编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曼弗雷德·本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1905-1971)和弗瑞德里克·丹奈(Frederinay,1905-1982)这对表兄弟合作的笔名。
(李的原名是Manford Lepofsky,丹奈原名Daniel Nathan)
童年岁月
1905年1月11日 曼弗德·李波夫斯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Benjamin Lepofsky和Rebecca Wallerstein之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他的童年在布鲁克林度过;
时间不详 童年的李有一段被他称为街头暴力的困难时期,此时他开始通过书本寻求庇护;
1905年10月20日 丹尼尔·南西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Meyer H. Nathan和Dora Wallerstein之子;后来搬往纽约乡下的埃尔迈拉(Elmira);
1917年 丹奈全家回到布鲁克林,住进母亲娘家的房子;
1917年冬 丹奈左耳脓肿卧床,开始接触侦探小说,他的阿姨就在他的床头给他读阿瑟·柯南·道尔的《冒险史》,这影响了他的一生;
1920年 在上学放学路上,表兄弟构思过侦探小说,最初设想写一本发生在公共图书馆的谋杀;
1921年 时值高中的第三学年,16岁的丹奈辍学打工以便补贴家用;
1923年 李从男子高中毕业,进入纽约大学;
青年时代
1926年 丹奈与Mary Beck结婚,育有二子;而李从大学毕业,为自己找了一条通往广告业的路;
1927年 李与Frances Guihan合作,为无声电影“关闭的门”撰写剧本;
1928年 李与Betty Miller结婚;丹奈成为纽约一家广告代理商的编辑和艺术主管;
1928年 二人历时3个月写出了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作为当时麦克克鲁杂志和利平科特书屋联合主办的侦探小说有奖征文参赛作品,原本应获首奖,因杂志社突然倒闭,继任者将奖授予了别人;
1929年8月15日 斯托克斯出版社(利平科特书屋)将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出版,共发行8000册;
1930年 创作了《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为他们以后坚持创作埋下伏笔;
冉冉新星
1931年 二人正式放弃工作,改为专心写作,预示了一个时代的来临;
1932年 二人发表4部长篇侦探小说,两部以“埃勒里·奎因”名 4e49." >义发表的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和 href='7850/im'>《埃及十字架之谜》,两部以“巴纳比·罗斯”名义发表的《X之悲剧》和《Y之悲剧》。4部皆堪称解谜推理的经典作品;
1932年 二人戴着面具在哥伦比亚大学等会场展开辩论,当时人们以为埃勒里·奎因就是S.S.范·达因,而巴纳比·罗斯是亚历山大·伍尔科特,实际上在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的序言中奎因就留下线索告诉读者罗斯其实是奎因的分身;
1932年 在《X之悲剧》中首次使用临终的线索,此后在1933年的《孪生之谜》中将“临终留言”带入埃勒里系列,并成为奎因的标志性诡计;
1933年10月 二人创建月刊杂志《神秘联盟》,遗憾的是维持了4期(第5期出好但没有发行)就夭折了;
1932年-1935年 二人一共创作了6部奎因系列小说,另有4部署名为巴纳比·罗斯(Barnaby Ross),即后来闻名于世的悲剧系列,塑造了哲瑞·雷恩这样一位睿智的老人;
1934年6月 奎因的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简写版发表在光面杂志《红皮书》6月号上,同年10月号上刊登了奎因的短篇小说 href='7856/im'>《疯狂下午茶》;
1935年 美国自由公司出品了首部埃勒里电影“西班牙披肩之谜”,Don-ald Cook成为首位扮演埃勒里的演员,并不成功,此后虽然多家电影公司拍摄了奎因电影(大部分不是基于原著改编的),但是都相当失败;
1936年10月10日 世人第一次知道奎因和罗斯的真面目,《出版家周刊》的《神秘的面具作家》一文揭示了二人身份;
创作低谷
1936年 href='7859/im'>《半途之屋》已经可以看到奎因受到的光面杂志影响;
1937年至1938年 奎因创作了 href='8309/im'>《恶魔的报酬》(1937)和《红桃四》(1938),作为他们进军电影界的号角;此段时期他们的创作受到女性光面杂志的影响较大,失去了一些公平性和智力的激情;
1938年 丹奈利用自己的藏书主编了侦探小说选集《挑战读者》,此后致力于收集短篇侦探小说,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私人短篇侦探小说图书馆,后将藏品卖与德克萨斯州大学图书馆;
1939年4月7日 二人首次合作播出系列广播剧“作者!作者”(共同广播网),持续到1940年2月12日;
1939年 丹奈全家搬到长岛的Great Neck;
1939年6月18日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埃勒里·奎因悬疑广播剧”第一篇“口香糖百万富翁案”,使用了“挑战听众”的独特手法,此后二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广播剧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每周的广播剧一直延续到1948年;
1939年 丹奈写好一部小说的大纲,却发现情节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新作 href='1431/im'>《无人生还》类似,不得不放弃;
1939年 href='7862/im'>《龙牙》成为奎因最后一部为了迎合电影及光面杂志而写的小说,奎因第二时期结束;
1930年代末期 奎因曾在好莱坞当过一阵子的编剧,这段在哥伦比亚、米高梅及派拉蒙片厂工作的期间,写了不少迎合好莱坞口味的剧本,包括为“瘦子”系列创作了一个故事,但大都被束之高阁,没有拍成电影;
1940年4月26日 366期(连载到375期)的《盖夫趣味周刊》刊登了首篇奎因系列漫画“秘密搭档”(根据广播剧改编);
1940年11月 一场车祸差点夺走丹奈的性命,好在吉人自有天相,奎因逃过一劫,1941年初得以康复;
走向巅峰
1941年 为了纪念埃德加·爱伦·坡 href='7758/im'>《莫格街谋杀案》发表100周年,奎因选编了《101年的娱乐:伟大的侦探小说1841-1941》,这是史上重要的文选集;
1941年 侦探推理的顶尖杂志《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诞生,开始为季刊。丹奈说,《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是要将侦探小说从通俗文学提升为正统的文学形式,通过提供这样一个实践的场所来鼓励我们中间的人写出更好的作品,培养和发展更多新的作家。直至今日,EQMM仍是这一领域的翘楚;
1942年 《凶镇》发表,开创了埃勒里·奎因的新纪元,形成了埃勒里·奎因自己的模式。奎因小说完成了从解决心智游戏到哲人侦探的转变,进入巅峰时代;
1942年5月 EQMM改为双月刊,不久改为月刊;
1942年7月4日 经过三个月的求爱,李与Kaye Brinker结婚,后者曾经是奎因广播剧中的女演员,他们育有8个子女,4男4女;
1943年 丹奈受邀参加BSI(贝克街小分队,著名且相当严格的福尔摩斯迷协会)聚餐;
1944年 奎因选编《歇洛克·福尔摩斯失败史》,收录33篇小说,包括马克·吐温、欧·亨利等人作品,出版后遭到柯南·道尔之子埃德里安·柯南·道尔等人的反对;
1945年6月 丹奈的妻子玛丽因为癌症濒临死亡,并在当年去世;丹奈为了自己和两个儿子打算,坚强地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进行EQMM的工作;
1945年 包括埃勒里·奎因、厄尔·斯坦利·加德纳等人在内的一些侦探小说家聚集在纽约讨论一个专业侦探小说家的组织。于是后来成立了著名的“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MWA,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1945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埃勒里·奎因系列广播剧获得MWA埃德加第一届最佳广播剧奖;
1946年 奎因编辑出版《奎因奖作品集,1946》,收录EQMM年度最佳短篇小说,此后几乎年年出版;
1946年 奎因(主要是丹奈)成为MWA第二届主席(任期一年);
1947年 丹奈与Hilda Wiesenthal成婚,后者因为Isadore Silver-man医生在二战中战死而成为寡妇,后育有一子;
1947年4月 李和妻子因为广播剧的关系,随之搬到洛杉矶;
1947年7月 中国程小青、庞啸龙合译的《希腊棺材》(奎宁探案)开始在《万象》上连载(《万象》1年1期-3年2期,1941年7月1日-1943年8月1日),后由中央书店出版。
1948年 丹奈与Hilda Wiesenthal唯一的孩子斯蒂芬·丹奈呱呱坠地;
1948年 奎因编辑的选集和杂志获得埃德加奖最佳短篇奖;
1950年 丹奈成为BSI正式成员,受封“临终的侦探”(因为奎因小说中经常出现临终留言);
1950年 获埃德加最佳短篇奖:“十年以来自始至终为《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服务”;
1950年10月14日 首部埃勒里系列电视片“奎因冒险史”在杜蒙特电视台播出,持续到1951年;
1951年 《奎因的精选,侦探/犯罪短篇小说历史》获埃德加特别奖,这本书精选了105本具有重要意义的短篇小说集加以介绍,是读者和收藏家按图索骥的好帮手,1969年出版了修订版增订至125本;
1951年 ,EQMM十周年特辑上奎因对霍华德·海格拉夫的《为了娱乐而谋杀》(1941)中“读者选出的里程碑式侦探小说列表”进行了增补,推出了“HQ书单”(海格拉夫—奎因侦探犯罪神秘小说经典文库),在推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又再次增补,1956年推出最终版);
1953年 小布朗出版社出版《金色的夏天》,署名为丹奈的出生名丹尼尔·南西,这是一本具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记叙了小丹尼尔在乡下的生活,其中包含一些丹奈写的诗;
1954年 斯蒂芬·丹奈因为脑部疾病夭折,这对于丹奈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1954年 小布朗出版了《埃勒里·奎因25周年纪念,来自作家、评论家、编辑、读者的赞誉》,纪念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出版25周年;
1958年 埃勒里·奎因写完了 href='7872/im'>《最后一击》,一个时代渐渐地画上了句号;
1958年-1959年 丹奈作为客座教授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写作;
王朝渐逝
..
1961年 埃勒里·奎因获得埃德加“大师奖”(Grand Master award);
1968年 以研究、介绍奎因为主的杂志《奎因正典文献》(后更名为“埃勒里·奎因研究”)出版,1970年停刊,由Robert Washer编辑;
1968年 爱奥那学院授予给奎因哥伦比亚侦探小说奖(bia Prize in Mystery);
1969年2月22日 《纽约时报》发表Israel Shenker为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出版40周年作的访谈文章;
1969年 埃德加特别奖:纪念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发行40周年;
1971年4月3日 曼弗雷德·本宁顿·李在New Milford去世。丹奈继续从事《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的编辑工作,此后没有丹奈发表过奎因的长篇侦探小说;
1972年 丹奈的第二位妻子Hilda Wiesenthal因为癌症去世;
1973年 弗兰西斯·M.里维斯和Ray Stanich合著了研究奎因广播剧的专著《推理的声音:埃勒里·奎因广播冒险》(2002年出版了增订版);
1974年 弗兰西斯·M.里维斯出版了研究奎因作品的专著《皇室的血统:埃勒里·奎因,作家和侦探》,获得当年的埃德加特别奖;
1975年 NBC(国家广播公司)电视系列片“埃勒里·奎因”播出,持续到1976年,Jim Hutton扮演的埃勒里,David Wayne扮演理查德,较为成功;
1975年11月 丹奈与Koppel Rose结婚,她是一位艺术家,她给了丹奈较为幸福的晚年;
1977年 丹奈去日本会见了松本清张、鲇川哲也等人;
1979年4月17日 丹奈被卡罗尔大学授予名誉博士,颁发了人文学博士证书;
1979年 日本松竹映画出品了基于《凶镇》的电影“三封没有送达的信”(但电影中的侦探不叫埃勒里),丹奈为此去日本参加首映式;
1980年10月后 丹奈身体情况开始恶化;
1981年6月 丹奈率领美国侦探小说协会代表团参加斯德哥尔摩的第三届国际犯罪作家大会(Third Iional Crime Writers gress),并担当大会短篇小说征文比赛评委;
1982年9月3日 弗瑞德里克·丹奈在纽约White Plains去世;
奎因永存
1983年 MWA设立了“埃勒里·奎因奖”,用来表彰具有埃勒里·奎因精神的出版者和编辑等;
1991年 丹奈的第三任妻子Koppel Rose在爱尔兰科克市的一家医院去世;
1999年 EQMM出版特辑,纪念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出版70周年;
1999年 为纪念埃勒里·奎因70周年,克利彭·兰德鲁出版社出版《错误的悲剧及其他》,其中包括一部丹奈撰写没有写成长篇小说的大纲,6篇短篇小说以及有关奎因的评论、回忆文章等;
2005年 EQMM为纪念奎因百年诞辰,于2005年各期杂志刊登纪念性文章;
2005年4月28日 EQMM主办的“埃勒里·奎因百年诞辰研讨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众多研究者、作99lib?家、爱好者等参加;
2005年5月 克利彭·兰德鲁出版社出版《被谋杀的飞蛾以及其他侦探广播小说》,收录奎因的经典广播剧小说。
奎因主要作品列表
ellry/整理
注:部分非奎因写的小说但是署名“埃勒里·奎因”的没有收录。非埃勒里·奎因为主角的小说加了“*”号。所列中文名,斜体部分为没有中译本的,其余为有简体中文译本的(北京世文出版公司等版本)。本列表只包含奎因的单行本小说和小说集以及研究专著,相关奎因主编的文选书目可参阅谜熊的《奎因于小说创作以外的贡献》(http://windmail.vir-tualave./casebook/special_10000_02_04.htm)一文附录。
奎因第一时期:
The Roman Hat Mystery( href='7845/im'>《罗马帽子之谜》),1929
The French Powder Mystery(《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1930
The Dutch Shoe Mystery( href='7847/im'>《荷兰鞋之谜》),1931.99lib?
The Greek Coffin Mystery( href='7849/im'>《希腊棺材之谜》),1932
The Egyptian ystery( href='7850/im'>《埃及十字架之谜》),1932
The Ameri Gun Mystery( href='7853/im'>《美国枪之谜》),1933
The Siamese Twin Mystery(《孪生之谜》),1933
The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 href='7856/im'>《疯狂下午茶》)短篇小说集,1934
●The Adventure of the Afri Traveller(非洲旅行者)
●The Adventure of the Hanging Acrobat(吊死的特技演员)
●The Adventure of the One·penny Black(黑便士)
●The Adventure of the Bearded Lady(有胡子的女人)
●The Adventure of the Three Lame Men(三个跛子)
●The Adventure of the Invisible Lover(隐形的仰慕者)
●The Adventure of the Teak?99lib.wood Case(柚木烟盒)
●The Adventure of“the Two·headed Dog”(两头狗)
●The Adventure of the Glass·domed Clock(玻璃圆顶钟)
●The Adventure of the Seven Black(七只黑猫)
●The Adventure of the Mad Tea·party(疯狂下午茶)
The ese e Mystery( href='7857/im'>《中国橘子之谜》),19..34
The Spanish Cape Mystery( href='7858/im'>《西班牙披肩之谜》),1935
[雷恩系列,最初以“巴纳比·罗斯”名义出版]
* The Tragedy of X(《X之悲剧》),1932
* The Tragedy of Y(《Y之悲剧》),1932
* The Tragedy of Z(《Z之悲剧》),1933
* Drury Lane's Last Case(《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1933
奎因第二时期:
Halfway House( href='7859/im'>《半途之屋》),1936
The Door Between( href='7860/im'>《生死之门》),1937
The Devil to Pay( href='8309/im'>《恶魔的报酬》),1937
The Four of Hearts(《红桃四》),1938
The Dragon's Teeth( href='7862/im'>《龙牙》),1939
The New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 href='7863/im'>《上帝之灯》)短篇小说集,1940
●The Adventure of the Treasure Hunt(寻宝游戏)
●The Adventure of the Hollon(空洞的龙)
●The Adventure of the House of Darkness(黑暗之屋)
●The Adventure of the Bleeding Portrait(泣血的画像)
●Man Bites Dog (人咬狗)
●Long Shot(长射)
●Mind over Matter(心灵胜于物质)
●Trojan Horse(木马)
●The Lamp of God(上帝之灯)
奎因第三时期:
Calamity Town(《凶镇》),1942
There Was an Old Woman( href='7865/im'>《从前有个老女人》),1943
The Murderer Is a Fox(《狐狸凶手》),1945
Ten Days' Wonder( href='7866/im'>《十日惊奇》),1948
any Tails( href='7867/im'>《九尾怪猫》),1949
Double,Double(《双倍,双倍》),1950
The in of Evil(《恶之源》),1951
The King Is Dead( href='7868/im'>《王者已逝》),1952..
dar of Crime( href='7869/im'>《犯罪日历》),短篇小说集1952
●The Inner Circle(圈内小集团)
●The Presidents Half Disme(总统的半角银币)
●The Ides of Michael Magoon(马古恩倒霉的日子)
●The Emperor's Dice(皇帝的骰子)
●The Gettysburg Bugle(葛底斯堡军号)
●The Medical Finger(医药手指)
●The Fallen Angel(坠落的天使)
●The Needle's Eye(针眼)
●The Three R's(三个R的秘密)
●The Dead Cat(死猫)
●The Telltale Bottle(故事瓶)
●The Dauphin's Doll(皇储的玩偶)
The Scarlet Letters(《猩红的信》),1953
* The Glass Village( href='7871/im'>《玻璃村庄》),1954
QBI: Queen's Bureau of Iigation(《QBI:奎因调查公司》)短篇小说集,1955
Ior Queen's Own Case(《奎因探长自己的案子》),1956
The Finishing Stroke( href='7872/im'>《最后一击》),1958
奎因第四时期:
The Player oher Side(《另一方的玩家》,本书系Theodore Sturgeon根据丹奈创作的大纲写成),1963
And on the Eighth Day( href='7874/im'>《然后在第八天》,本书系Avram Davidson根据丹奈创作的大纲写成),1964
The Fourth Side of the Triangle(《三角形的第四边》,本书系Avram Davidson根据丹奈创作的大纲写成),1965
Queens Full(《奎因出击》),短篇小说集1965
A Study in Terror( href='8514/im'>《恐怖的研究》),1966
Face to Face,( href='7875/im'>《脸对脸》)1967
The House of Brass(《铜屋》),1968
* Cop Out(《逃避》),1968
QED: Queens Experiments iion(《QED:奎因推理试验》)短篇小说集,1968
The Last Woman in His Life(《他生命中最后的女人》),1969
A Fine and Private Place(《美好的私密之地》),1971
Tragedy of Errors(《错误的悲剧》)小说大纲、短篇集以及纪念文集,1999
The Adventure of the Murdered Moths(《被谋杀的飞蛾》)短篇广播剧集,2005
研究专著:
The Detective Short Story: A Bibliography(《短篇侦探小说书目》),1942,1969年修订版包含新的导言
Queen's Quorum: A History of the Detective Crime Short Story As Revealed in the 106 Most Important Books Published in This Field Since 1845(《奎因的精选:以1845年以来106部最重要的侦探小说集展现短篇侦探犯罪小说历史》),1951,1969年修订版更新至125部
In the Queens' Parlor, And Other Leaves From Editors' Note-book(《在奎因的谈话室以及其他来自编辑的手记》),1957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