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四世孤影》 小说理论部分 (首先,以下纯属个人看法。) 由于是高中生,学习压力也比较大。这种压力给了我的神经一个刺激,所以我会在空余时间想一些“闹着玩儿”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活在世上真正的目的;怎么样正确看待生死轮回;我们不屑一顾地去考头牌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一个积极的心态能让任何人的一生都过得快乐,但也许这仅仅是一种快乐,对社会、国家而言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而且这种快乐一定要建立在守法的条件之下(可以说这一条件已被默认)。不过这种快乐对我这样的普通小老百姓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我只追求一个温饱,有亲情和幸福就好了。也许有些人会反驳:要拼搏奋斗赚钱才会拥有幸福和亲情。当然,我理解这样的看法,幸福生活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但我会适可而止,而不是被物质条件所形成的无底洞迷惑。如果幸福和亲情都是只有充足金钱才能换取,那么我们所换得的,就已经不是单纯的情感问题了。正如上述所示,我并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虽然对于一名年轻人来说,这种想法确实比较消极。 快乐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只有物质(金钱地位文凭)才能弥补的。人、事、景……这世间万物,都有可能让精神得到快乐和充实,比如说:得到闲适生活时,那种悠哉悠哉的幸福感;拥有幸福家庭和稳定工作的满足感……因为归根到底,人生只不过是在这个世界走了一圈,最终又回到一无所有的起点,就像一场电影,我没必要去实现一些生来就被强加的东西,所以,何必要为某些蛊惑人心的东西不顾一切呢?这未免也太累了吧。 不过,我并不是说要去反对那些努力攀登成功高峰的人。每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只要合理地存在,它就是正确的。去看那些我们一生都看不到的东西,去挑战我们一生都做不到的事,探索与寻找,体味这世上的千千万万,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此得到升华。真正努力拼搏、追求梦想的人是很值得尊敬的,如此强大的毅力与坚定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追求进去是我们的权利,不是说,我们去追求就是利欲熏心,只要我们通过合理的方法实现梦想,就应当被认可。但是,我们要清楚努力是为了什么。一个重本,并不意味着成功的人生,只能说你给你的人生开了个好头。 而如此一来,一些给予过分“鼓励”的人就出现了。他们的意思很明显:努力才有好生活。当然首先,“好生活”这一定义是自己决定的,你要觉得它好,它才会好。安贫乐道,认为自己现在过的就是好生活,这当然可以。积极进取和安于现状都是可以被认可的。过分的努力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而是某些人故意为之,把这种意识强加于我们。这种做法其一: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其二:说白了就是我们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其实决定进取或是停止都是可以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是说努力就高人一等,不努力就低贱卑劣,只是说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和存在方式,从而安定下来。当我们迷失时,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让我们进取,仔细想想我们想要的仅仅物质,还是说我们得到了这些后有明确的目的要用它们做什么。决定权在于自己,不必为了他人的三言两语而影响自己的本心和向往。我们也不必为了当时不努力而后悔。“你会后悔的”也是很多鼓舞者说的话,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大可不必后悔,因为我们已经做出了决定,有得必有失,做决定时,我们应该认清这点。然而后悔只是欲望的表现,只是我们基于现在,对另外一种抉择的憧憬,然而当我们身临其境时,也许并不会感到幸福。后悔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我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是鼓舞者语言上的陷阱。我们只需要看清楚这些,然后安安稳稳地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不论是进取,还是停止。 不过也并不是说所有鼓励都是上述所讲的那样,一些老师、家长是实实在在希望我们好的,我们也需要懂得分辨。真正对你好的人,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在你没落的时候给予你希望,他们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也许只是希望我们快乐,当然也希望我们能够拥有好些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与前者的真实表现,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不会让我们不屑一顾,但是当我们做出真正的决定之后,他们又会选择尊重我们。 现在有这么一种状况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很多幼儿园、小学(主要指两三年纪以下)的孩子,也会和初中生、高中生一样,被家长报满了培训班,像奥数啦、英语啦,各种各样。小孩子甚至会在晚上写作业、训练到11点。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小孩子在这种年龄到底应该干什么?当然,我们说单纯的玩手机游戏、电脑是不好的,但这并是我们让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没日没夜上培训班的理由。这种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世界是充满好奇与希望的,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此时体现地比较丰富。我们应该在他们如此纯真的年龄,让他们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五彩缤纷,去感受亲情的温暖,让他们的好奇与希望得到满足,从小端正他们的三观,让他们快乐纯真地度过童年。当然,我并不是在责怪现在的家长们做得不好,而是因为这种想法并不是个体意识,而是集体的,是我们所有人的一致从而使得许多人被迫(默认)同意这样的意识,并将其付于具体实践中去。 现在的儿童与往日不同,他们所背负的压力甚至没有我们轻。的确,这个时候很多家长想了解他们的天赋,这种想法完全正确,但是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挤满了孩子的时间,让孩子看看图书、嬉戏玩耍的时间都不剩多少了,这未免略微有些过度吧?天赋在这种压榨之下,就真的能表现出来吗?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说法是给儿童、青少年逃避学习、纵容懒惰的借口。的确,当然可以这么想。我只是给了大家一个话题,至于怎么理解就要看各位的内心是怎么样的了。“虽然我会反对这种看法,但是我同样会誓死捍卫你表达并保留观点的权利。” 有人曾经告诉我:端正三观,就需要这样艰苦的学习,让小孩子明白道理。显然,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是比较极端的。因为很多孩子其实不明白,他们或许只能记住语句和形式上的官话。这不仅会麻痹孩子的思维,当压力过大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再重的话也许会扭曲性格,三观不正。端正三观的方式不是死的,它拥有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去发挥,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也可以让这方面的教育活起来,这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理想状态。 我知道这种说法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是很难被接受的,以前有人和我说:周杰伦老师也是在他的母亲的催促下才苦练钢琴,最终成才。的确很有道理,我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仔细一想,也许是年龄的问题。上述说到的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也许不需要这样的压力,家长操之过急了,不过就像我上面说的,有社会风气的关系。而且我相信像周杰伦老师的母亲这样的家长也许有很多,但是要知道“周杰伦老师”很少。 我也曾经听说过有些家长的实际想法:我们的孩子什么都会,而别的孩子只能在家里乱涂乱画。在此我认为,小孩子喜欢“乱涂乱画”一点都不丢人,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这是孩子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应该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创造、想象。但是家长没有给他们选择的余地。他们也没有想过:孩子是真心喜欢这项事业吗?孩子以后真的会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充满希望与色彩的吗?问心自问,这种想法到底是以“为孩子好”为借口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还是真的为孩子好。我并不认为幼儿园的小孩子会用英语自我介绍、会解那些连大人都解不出来的奥数题,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天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浮夸,或许只是孩子们的“被迫营业”导致了“出众”的情况。 而那些一到假期就忙不过来的培训班,我认为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么有价值。这和有些机构的“心理催眠战术”有关,包括借用“专利技术”、“科学”什么的高深莫测的东西,或者是虚假的社会舆论和夸大的宣传,来迷惑家长和社会。总而言之,再怎么理想,别忘了,他们要靠这些来维持生计,他们是商人。(这里不是贬低商人的意思) 以前在电视节目里也看到过这种家庭教育情况:以家法来体罚自己的孩子,逼迫他们做自己希望他们做的事。节目里,那个家长得意洋洋地把自己考上高校的孩子展示出来,骄傲地赞美自己的明智。在我看来,(排除可能会有特殊性的教育)这种没有道德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落后的、愚蠢的、荒谬的教育方式,就像是封建思想所遗留下来的糟粕。而现在,他却把这个糟粕当作钻石一样捧在怀里,举向天空。这样逼孩子冲博士什么的,我们给过他们选择的余地了吗?他们的人生是给我们活的吗?上了高校他们就高人一等了吗?为什么一定要让家庭成员活在“家长与孩子”的等级之下?家长凭什么要把他人的自由限制在自己的狭隘之中,而他自己却乐在其中?孩子不是给家长考高校的机器,也不是给家长争面子的口头道具。我理解也希望这是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但是我对这类家长的冥顽不灵十分担忧。 当然,我的说法仅仅只是个说法,我的观点仅仅只是“我的”观点,如果有人愿意保留他们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磨炼孩子的意志力等等。十分正确,非常合理,我更没有强制改变他人意愿的权利,因为任何观点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 与之相反的就自然是大学生的潇洒生活了。虽然说积极性比较高的大学生也有,但是我们从新闻、报纸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大批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会变得颓废:没日没夜打游戏、不计后果的乱花钱、不负责任地谈恋爱……显然,学生因在大学失去管束而且自觉能力差是一方面的原因,但还有一方面是应试教育和社会风气造成的。如今,随着所谓的“学生素质”的提高,像宁波、江苏这样的疯狂竞争和“死亡分数线”也越来越常见。某些地区的高考甚至“比登天还难”。而这就会让家长与学生误认为:读好大学就是成功的人生。但事实上,大学只是人生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人生道路的主干道的开始。一个好的大学仅仅代表着一个好的开端,如果接下来不努力,依然会一事无成。大学是一个实践的平台,是让学生适应这个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而不只是单纯的为高考的付出而休息。 但是,光有群众观念的改变是不够的。当今的应试教育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以高考作文为例,虽然说这几年好了些,但我们依然看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传教机构”都会把一种满分作文当作范文进行学习,这种范本我自然也看到过不少。它们都有着一个广为人知的共性,那就是“大主题”。把刻板的政治语言加以富丽堂皇地装饰,华丽的外衣上刻满了形式主义的口号。看似金碧辉煌,其实只不过是“**”般夸张的纸上空谈。积极阳光、大义凛然,在此却显得荒谬无知、虚伪恶心。这种毫无意义的甜言蜜语,在考场上反倒不像是在祈求老师给分,而是以笑里藏刀的态度逼迫你给高分。是啊,“大主题”是多么好的武器,它即是阻隔置疑的挡箭牌,也是架在脖子上的刀刃。它以柔中带刚的态度,逼你将之踹向“内涵丰富”的球门。事到如今,“某某宝地,人才济济。”一句(一篇出现上述情况的满分作文中的语句),已经成为了我和朋友们用来嘲笑这种现象的常用梗。 在这之后,不妨来看看某些“评论区的学霸”。以疫情灾难导致寒假延长为例:有人预言,寒假延长会用暑假时间补上,但是寒假有网课,而且学校会监督学生看。有些网友就调侃道:我岂不是上了假网课?(意思就是说我们多上了网课。)这其实很正常,很多人都会这样想,评论区里不止需要积极的言论,也需要些真实的(不否认积极言论的真实性),既然开放了评论区,就应当允许一切合理但观念不同的评论(这并不支持网络暴力)。要是谁都是一个风格的积极,那就别让大家自由发言了,直接派水军轰炸不就万事大吉了?然而为此,倒真有些“道德高尚”的“评论区学霸”把它当回事了,成百上千的大型批判类文章蜂拥而至,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个个都是激昂慷慨,催人“泪”下,一副迫切成为教育家、思想家、批判家的那个兴奋劲。很简单的道理,他们要真的是他们说的那个东西,他们就不会出现在评论区也不会有这个闲工夫浪费这样无聊的“口号式”笔墨了。想装也请他们换一个地盘再试穿他们的行头好吗?评论区里的可都是“真实”的正常人。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自己只是一个高中生就希望家长该怎么做,明明没有什么阅历还是要班门弄斧,对于教育问题只是了解冰山一角就要说三道四,纸上谈兵。对于这点,我实在是有些惭愧,但我依然想把这些说出来,不是因为我的执迷不悟,而是因为一部分人与我的想法相契合,我们懂得是非,但我们无法决定是非,所以借此机会公之于众,可供更多人参考。 人类是智慧与愚蠢、高尚与恶劣并存的生物。总是有那么些人藏不住自己肉食动物的原型。然而,他们现在也许正安详地生活在我们周围,享受着至高无上的“俸禄”、无知者的奉承。仔细想想,他们做的只是什么,我们却为他们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要是说一个人的努力能让你对他(她)产生好感,我们尊敬这些人,他们的道德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不顾一切地去效仿一切。 由于这些观念,我似乎错失了青春期和叛逆期,甚至有的同学都会认为我进入了“老年期”,不怎么活泼,对一些班级事物毫无情绪波动。我曾经尝试过改变,可是最终只是改变了自己在众人眼里的形象,内心依然无法动摇,好似这种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无药可救了。 我变成这样,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喜欢平凡,不太喜欢万众瞩目的感觉。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对我来说是件安心的事。我比较厌烦那些所谓的“高尚”和“神圣”的存在,这些东西的存在就象征着不平等和不开放。它们禁锢人们的思想,麻痹人们的神经,让人们完全臣服于: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神圣者”的脚下。这又会联想到现在的教育问题。我认同现在需要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想法,但光在科目分数上提升也实在是太单一了,我甚至都可以说是偏题。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再高,知识面再广,如果他(她)的道德素质底下,恃才放旷,自认为天下独尊,可得万物,那么这个人的结局除了堕落就是毁灭,因为他的品行告诉了世人:他一无是处。我们最应该抵制和批判的就是这种所谓的“学霸”。仅仅是死读书,依靠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成了死学分上的王者,但三观不正,道德素质还不够高,对于许多问题没有正确认知(可以认为是被长时间洗脑所致)。导致了很多校园问题、心理扭曲甚至犯罪的产生。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应当重视的。 大家平等地坐在教室里,不论谁是学霸,谁是学渣,都能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该多好。为什么一定要勾心斗角、两面三刀地竞争?为什么一定要想方设法,祸害那些“一无所知”的竞争对手?并不是说不能竞争,而是我们都已经忘了竞争的基本原则了吧。在我看来,不论我们的背景是如何,我们到底有多值得同情,原则还是原则,道德还是道德,同情与怜悯抹杀不了一个人的恶行,无条件包容的思想观念只会让一个人不断地为自己的罪行找借口而不是自我反思。 对于不公平,从很多事都可以体现。太多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都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尊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小学就懂得的事,但我们并没有做到。一个人也许适合文化课,也许不适合文化课,当然部分人是因为懒惰或者其余不好性格的原因,从而导致了学历低,那么,这是否又体现了品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呢?再回到公平的问题上,既然我们擅长的事不一样,那么我们在社会上做出的贡献自然不一样,同样是做贡献,为何会产生贵贱之分?倘若社会上真的少了那些“上等人”所鄙视厌恶的劳苦大众,谁为你建造温暖的房屋?谁为你创造整洁的环境?谁为你搭建出行的桥梁?我们需要他们,社会需要他们,一个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他们。所以,我也同样鄙视那些把自己当作“上等人”的人,更鄙视那些把自己当作“上帝”的人。换种说法,如果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达到顶峰,他们就会成功蜕变为“高人一等”的人渣。 另外,我们想为一些大型考试强调一点:它们不是改变贵贱决定生死的阴阳之门,而且就算我考试无力通过,我就不能生存,我就不能快乐了吗?这么多人都没有通过种种考试,他们就会一直不快乐吗?他们依然生存在世间,拥有自己的家庭,坚持自己的事业,这些都足以说明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命拥有意义,这就是一种最为淳朴的快乐。真的只有学历职位、功名利禄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上述的这些,并不是一味地诉苦,而是希望能以这种方式,为现在某些现象带来改变,告诉世界我们还是对此有所看法的。这里的理论部分,是这部小说想表达的核心,当然有一部分不方便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只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我对自己的看法也有过斟酌,不是随意地长篇大论。我不会理会那些没有了解就先下定论的人,也不会错过任何了解过后认为有问题的人。不断地接触社会与思考可能会让我产生偏激或者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然而,接触的不深又让我容易片面的看待一些事务,在真正的社会面前,也许只是班门弄斧,实在是有些惭愧。在此也请您多多包涵,感谢您观看理论部分,欢迎您随时向我提出建议! 敬读者(前言) 人总是喜欢尝鲜的,我从小学就开始写有关“科幻军事”的小故事,但由于缺少科学常识,所以无疑漏洞百出,各种的bug。当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发布后,就再也不想写有关科幻未来的小说了,因为实在是太难了……(在此对科幻小说的作者们致敬。) 为了能减轻bug的数量,最终还是选择了走魔幻神话题材小说的道路。但是本性难移,我还是离不开现代化的东西,所以还是在这部作品中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并且还算勉强地,让我的胡编乱造能够自圆其说。 古装的神话小说已经太普遍了,为了别出心裁,我融入了些大家所熟知的“二战”、“革命”以及“武士”等题材,所以整部小说有时看起来会像纪录片,或是诉说一段历史,但也可以说像是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很难让人接受。小说有时还会探讨一下人生以及社会问题,总之味道怪怪的,不知道这种风格能不能让读者们接受。我还年轻,所以希望大家能给予一些光明的指引,我随时恭候各位的建议。 对科幻的向往来源于美剧、电影的影响。像《西部世界》、《银翼杀手》、《星际穿越》,包括火星种土豆啦什么的,都非常感兴趣。我对国内影视涉及比较少,但是《长安十二时辰》播出的时候,着实让我惊了一惊:这样的剧实在太罕见了。 但是科幻,为什么一定要从小说实现?其实刚开始,美术这条路比较波折,也不敢去创作,所以只能用文字表达。 一个人写小说,一定和他们的兴趣有关。但是您肯定猜不到我最初写小说是因为自己的小心眼儿,而且这种小心眼甚至都让我感到愚蠢。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这样,写小说之初,并没有想过要诉说社会现象或是呼吁,我的思想说实话一点儿也不先进。写小说、画插画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些长处,而不是那种:别人一提起我,就会想起《高达》、《刺客信条》……的这种感觉。但没想到,写着写着就有了不一样的目的,导致渲染方式和和小说要素的重点发生了偏离。 不过说起来,我对游戏确实有不一般的热爱。可以说,如果我不去上学,而且还能有那种可以待在家里上班的清闲工作,我绝对可以成为一名“职业宅男”,毕竟游戏、动漫(美剧也行)、高达模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三大巨头。手游上比较喜欢二次元画风的、日系的这种,但要是能在PC端,就比较喜欢暴雪、育碧这样的公司了,当然《鬼泣》也玩。这些游戏和影视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素材,在人物设计、场景布置方面都会加以参考和创新。 当然,除游戏外,我也增加了部分有关机甲的题材。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我接触高达模型,但父亲从来只做“吉翁”(剧中反派)的机甲,所以我也是这样。而且如今在《环太平洋2》里看中的,竟然也是剧中唯一的一款反派机甲:“狂怒黑曜石”。当时幼儿园一回来,就会看一部只有三集的高达连续剧《重力战线》。在机甲方面是完全被吸引了,只可惜每次支持的(反派)机甲到最终都被摧毁。总而言之,机甲对我的影响力着实胜过游戏,只可惜这部小说无法多用。 “热衷于反派”的表现不仅于此。“纳粹”可以说是国际超级大反派,是一个充斥着罪恶的疯狂组织。至于小说把“纳粹”分子设计成主人公,大家可千万不要误会我是在支持这个组织或是故意拉拢反派,这个角色只不过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诠释。以前,我不怎么正经:古怪、虚伪、邪恶、两面三刀、欺软怕硬甚至是多重人格,什么也不懂却到处表现得像成人……您也许会觉得:孩子嘛,调皮很正常。可是我依然觉得这段黑历史是我人生最大的污点。因为“那个我”,真的和“调皮”有本质上的区别。初中是一个转折,让我顺利摆脱了“黑化的自己”,开始反思,检讨。或许您会认为这很愚蠢,但是说得严重些:这样的自己,就是我的童年最大的阴影。 当然,选择德国军官的原因也不止这些,我对二战时期的德国军装的确略有偏爱,黑色及灰色系的服饰可能更符合我的审美。我对颜色方面设计,还是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白色、黑色、灰色、红色等:这种就是说,放在一起会产生较强对比度的颜色在文中用的比较多,当然还有沙漠色也是比较常见的。另外,人物的语言包括名字上,我故意添加了些彩蛋,是有关我自己的(游戏、影视、喜好等)。可供您细细搜寻一下。 至于我对“鲁尔德·布莱德”这个角色的理解,其实上阅读过小说的读者肯定会想到:“鲁尔德”、“上校”、“军官”这三种称号,其实象征着他的三种性格,甚至可以说是人格。然而表面上,小说把他作为了主心骨,其实上他并不是一个很完美的人。虽然经历了失忆和对情感的渴望,但是当渃歆真正回到他的身边,而且得知这就是她生前所珍惜的人的时候,他并没有主动追求或是挽回这段记忆,甚至是这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理会过渃歆,而是以一种“回来了就好了”的心态。就像《东邪西毒》里讲的“得不到的才会完美”一样,得到了,也许就不会有抱怨,然而,守护与珍惜也会被弱化。这也是我给予这段感情这么少笔墨的原因。对战争的反思也是这一角色的特点,然而,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他已经不再是被世界谴责的人,而是被困在自责中无法自拔的人。然而也是因为上述的这些环境,鲁尔德变得优柔寡断,甚至可以说是多愁善感。所以一有他的剧情,文字基调都会偏灰。 虽然说,我把自己的一部分融入了这个角色,但是实际上,“罗曼·奥古斯”才是我个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在动漫和连续剧的奇妙剧情中流连忘返,然而到头来,也许我们谁都无法成为那样奇迹的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做好自己,守护好身边的人,也许就足够了。 这部小说读起来也许有些与众不同,因为我对小说的“境”,有很高的要求,剧情方面,却只成为了陪衬。所谓的“废话”连篇好像就是在讲我这种人吧。其实上“境”说白了也就是氛围的渲染和对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由于身为美术生,对“画面感”的需求也是比较高的。不过这倒还算正常,我写了很多比较难懂的话,而且会有些长,但我并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希望读者能够更充分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无法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的情感,而有时,它们的延伸,也就成了诠释小说核心的途径。所以这就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耐心和时间去体会与咀嚼。不过,这也侧面反应出我对小说并没有什么经验,没有把剧情当做吸引观众的重头戏。按理来说,把这些文章串起来,根本就不配被称作小说,只是些杂七杂八,勉强有条主线剧情的小短文。 商业用途并不是我对这部小说的期望,不过市场也没办法让这样诡异的小说拥有商业性。所以,我写下这些文字,只是希望能够找到有共同话语的人,能够理解我的人,也希望能够片面地让大家看一下社会。这部小说,严格意义上是对我自己的一种诠释,因为我对写小说的热爱也许仅限于此,甚至不会再写任何小说,或是向商业性小说发展。 其实无论是在阅读理解的题目里还是日常的宣传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观念:小说要切合实际,符合大众,接地气,而不是讲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无病**。虽然对此我是认同的,但是我不会故意去找那些有关基层人士或者是乡间的故事。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对我来说,题材越奇幻,看得才有意思,反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我不太愿意直接写明。不过,这也是我人生阅历不够的原因,对生活没有足够的重视。如果把商业性抛开不讲,其实人们都是在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小说,换一个角度讲,通俗并不意味着优秀,奇幻并不意味着虚无。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如此,典雅一点,含蓄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能一概而论。 我对小说的写法和规范其实很不讲究,也可说一点儿都不了解。毕竟把话讲清楚,越是能够表现的,就多写一点。 刚开始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在……哪个网站我有些忘了,也发过这部小说的前十几章,但是早期的名字叫《中转站管理员》,那时已经想到了《四世孤影》这个名字,后来想想觉得更容易体现小说,也就换了;其实根本上来说依然是时间问题,当然,也包括我不断地学习和吸收,觉得以前有不足、不全面之处,也就不再进行连载,直接停更了。 至于这部小说的世界观,其实有些复杂,整个所谓的“体系”比较难捋,而且它重新塑造了许多我们日常所认识的事物。因为经验比较少,也怕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像《地狱**文献管:……》什么的,就是用来详细解释世界观的方法,有些内容对于小说剧情的推动和对话的理解有些许关系。 序幕 天堂(第一空间) 人间(第二空间) 地狱(第三空间) 噬洞空间(第四空间) 地狱行政规划: 七大洲被分为七阶:一阶为亚洲,二阶为欧洲,三阶为南美洲,四阶为北美洲,五阶为大洋洲,六阶为非洲,七阶为南极洲。阶与阶之间无等级高低之分。每一阶由一名守墓人管理。 每一阶又被分为若干个界,就像省和市的关系。界与界之间无等级高低之分,一个界由一名界长级死神进行管理。 以下为四大空间的由来以及历史,可供参考(本故事内容纯属虚构): 地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原本只拥有两大空间:人类(第二)空间、地狱(第三)空间。两空间原先并无区别,同时生活在一个相同世界,如同是各自拥有一个地球一样(可以说就是平行宇宙的概念)。人类在第二空间死去后,会在第三空间重生,再次死亡后,重生于第二空间,如此形成了最基础的“双空间”轮回。 二世纪左右,人类无意中发现了能够与第三空间交互的通道,于是人类形成了最早的殖民性侵略军,向第三空间发动“一权战争”。毫无防备的“地狱人类”堪称手无寸铁,面对势如破竹的侵略军自然手足无措,人类在初期大占优势。 一个来源未知的人出现在地球并果断选择了帮助地狱。他成为了地狱的领袖,并借助科技与超前的战略,让地狱东山再起,毫无悬念地击败了入侵者并将其驱逐。出于对地狱领袖的钦佩,第二空间生灵给予他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上帝。他们从此臣服于上帝,任其操控指使。上帝重新收回全部土地后,创造了第一空间:天堂。他们移民至新的空间,且为了惩罚人类,将第三空间大肆破坏,窜改了轮回制,形成了真正的生死阴阳之差,造成了地狱寸草不生的惨状。为了维持地狱秩序,上帝任命了一位亲信前去管理,这个人被叫做撒旦。后来,“撒旦”便成为了一个职阶,不再是名字了。“上帝”亦是如此。 出乎意料的事终究是发生了:上帝没有考虑到创造第一空间的后果,天堂的出现破坏了空间平衡,从而导致了空间裂缝的出现。由于地狱空间受到严重破坏及重置,空间裂缝孕育的低等异变生物大量迁移至地狱。上帝厌恶低端生物的肮脏与丑陋,认为它们的产生会污染三大空间,于是命令士兵大肆屠杀,并引发了一场与异变体毫无意义的冲突。最终,裂缝发生了自我进化和控制,逐渐消失并留下了第四空间:噬洞空间,也就是第二、三空间生灵在终极死亡之后的归宿。没人知道那里有什么。侥幸存留的异变体四散而逃,不知所踪。从此,四大空间维持了平衡,一直延续至今。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