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热河神话故事集》 楔子 小时候,经常一家人吃完晚饭,就坐在老家的月台上,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的同时,还喜欢缠着躺在摇椅上的爷爷或者奶奶,让他们讲很多很多古老的故事,有开心的,有恐怖的,有感动的,有关于爱情的,也有关于回忆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普及电脑,这些神话故事,都是来源于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 为了纪念已经逝去的爷爷奶奶,特将之前爷爷奶奶口头相传的,关于热河的一些神话故事进行整理和汇集,成为这部《热河神话故事集》,也希望在以后的以后,还能够由此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热河的神话和热河的历史,世代相传。 知识普及: 热河:热河省(Jehol Province),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是关外东北四省之一。 民国三年(1914年)1月设置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改制为省。1955年7月30日撤销。辖区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 这里讲的故事,将全部由热河这座城市展开。 热河简介 热河省(Jehol Province),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是关外东北四省之一。民国三年(1914年)1月设置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改制为省。1955年7月30日撤销。辖区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 名称由来: 热河名称来源自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温泉,温泉水流入武烈河后,武烈河下游在承德市内的部分,在当地冬季寒冷的气候下也不结冰,蒸汽蒸腾,所以被称为“热”河。 热河(英文:Jehol,西里尔蒙文:Халуун гол),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中华民国的省份之一,是关外东北四省之一。民国三年(1914年)1月设置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明令改制为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7月30日撤销该省。辖区位于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 历史沿革 自战国时期有文字记载热河地域的行政归属以来,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曾设置过行政机构管理承德地域。但是,由于承德地域的特殊性,当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时,这里便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的辖地,汉族,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厍莫奚、契丹、、蒙、等诸多民族都曾在承德地域活跃并居住,反之当中央政权巩固和强大时,它便由汉族中央政权设置的行政机构管理。数经变迁。 《史记匈奴传》:“燕北有东胡、山戎。” 东胡因在匈奴的东面所以叫东胡。山戎平时则随畜牧转移,以射猎禽兽为生,紧急时则人习战功以便侵入讨伐。《史记齐世家》记载,山戎讨伐燕国,燕王派人到齐国求救,齐桓公决定救燕国,于是率兵讨伐山戎,打到孤竹城才返回。孤竹据说在承德东南境内(有专家认为孤竹在今河北的卢龙。有资料记载在今卢龙,迁安一带和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铸有“孤竹”铭文)。战国时山戎逐渐被东胡所吞并。后来燕国贤将秦开与东胡人交战,结局是东胡向北退却千余里,承德赤峰一带从此划入燕国的版图。承德北部和东部当时分别属于燕国的渔阳和右北平郡。燕国修筑的长城从渔阳,右北平郡穿过。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以后,热河的大部分地区为秦王朝统治。秦长城在隆化、丰宁、滦平等县及围场赤峰南部,都属于当时的渔阳郡。今承德县、兴隆、宽城、平泉县等地,属于当时的右北平郡。到秦末,这里被匈奴民族势力吞并。 《史记匈奴传》记载,冒顿自立为单于,向东袭击东胡。东胡最初轻视冒顿,根本没做什么应战准备,结果冒顿的兵来了以后大破东胡,于是侵入到燕国的地域,取而代之。当时,汉军正与项羽相抗拒,中原疲于兵战,所以冒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疆土。到冒顿时,匈奴的疆土最大,北面的少数民族都向冒顿称服,南面与汉朝为敌。汉武帝时,把名将李广派到右北平郡当太守。《史记》载:“李广据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载,不敢入右北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分作东、西两路攻打匈奴,卫青直插匈奴单于驻地,单于大败。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与匈奴左贤王的军队遭遇,左贤王大败向西北逃走。从此以后,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汉武帝时将承德划归西汉的幽州刺史部(管辖燕地诸郡国)渔阳郡、右北平郡管辖。承德当时成为汉时的边塞之地。后来将乌桓人(原东胡人的分支,因依托乌桓山而得名)迁移过来,到了西汉末年,由汉人乌桓人所占据。 《后汉书鲜卑传》记载,鲜卑也就是东胡的分支,因依托鲜卑山而得名。汉初的时候被冒顿所击破,逃到辽东塞外,与乌桓相连接。北单于逃走后,鲜卑人迁居到这里。后来鲜卑大人檀石槐将地域分为三部分,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的十余个邑为中部,包括今围场、隆化、平泉、承德市、承德县和滦平、丰宁部分地域。 《三国志鲜卑传》记载,檀石槐部落传到步度根时,轲比能部逐渐强盛,步度根被轲比能所杀。轲比能本来是鲜卑内的一部,后来大伙推举他为大人。其余部落的大人都惧怕他。今围场、隆化、平泉、承德市、承德县和滦平、丰宁部分地域为轲比能势力所占据。以后又有素利、弥加、厥机各部族杂居,在辽西、右北平、渔阳郡塞外。后来幽州刺史派遣勇士杀了轲比能。今兴隆、宽城、滦平、丰宁部分地域是魏国的疆土,为幽州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管辖。 隋朝时期承德的地域大部分为奚(原厍莫奚)民族所占据。只有兴隆西部和滦平南部属于隋朝的安乐郡,平泉、宽城等地为隋朝的辽西郡。《隋书奚传》记载,奚本来叫厍莫奚。最初臣服于突厥,从突厥称藩以后,也派遣使臣入朝,有时来有时不来。《热河志》记载,奚从东魏时就占据有安州。 唐代时,承德是唐王朝统治下的奚民族和契丹民族活动的区域。《新唐书奚传》记载,奚也就是东胡的族种,秦朝末年,东胡被匈奴击破后,残部退保在乌桓山一带。东汉时承德一带以北的地区都是乌桓人的天下。曹操征讨乌桓,斩了他们的统帅踏顿,奚族人大概是他们的后人,居住在鲜卑的故地。太宗贞观三年(629)开始来朝,没有几年内附,为此建立饶乐都督府。今承德的丰宁、隆化、滦平、宽城、承德县、承德市,围场中南部属于其管辖范围。《契丹国志》:由古北口至中京(宁城)的北面,都是奚人居住的境域。 公元九世纪初,承德地域并入了契丹国。据《辽史》记载,承德平泉是契丹族的发祥地。是神话中契丹之父诞生的地方。《魏书厍莫奚传》:“契丹国在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契丹族属于东胡族系。契丹从北魏时起,就与中原皇朝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成为我国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后来建立了辽朝。这里大部分地域属辽国中京道大定府。辽在承德地域内设有北安州、泽州两个州。北安州的州府设在兴化(今隆化县,今丰宁、围场南部,隆化、滦平、兴隆东北部及承德市、承德县部分地域属于北安州管辖。宽城、平泉部分地域为泽州管辖。《辽史地理志》记载,中京道泽州统领神山县、滦河县。《武经总要》载,泽州,在松亭关(潘家口水库附近的喜峰口)的北面,辽泽州之地。《热河志》记载,辽泽州的州府在神山县(今平泉)。《金史太祖纪》:“既取中京,遂下泽州,旋降北安州。”滦河县以河得名。承德市东南,平泉的西南到边城以外,是滦河县的地方。《金史地理志》记载,兴州,宁朔军,本来就是辽北安州兴化军兴化县。承安五年(1200)升为兴州,建立节度,军名宁朔。金兴州在辽北安州的南境,今滦平县境内(今滦平小兴州)。兴州宜兴县,本来是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1203),升为县。兴化县、宜兴县地域包括今围场西部、丰宁南部、兴隆东北部分地区,承德市、滦平县。《热河志》记载,神山县,金代隶属于北京大定府。而在辽代则隶属于泽州,是平泉、宽城、承德县等地的境域。神山应当在承德的东境。 《元史地理志》记载,上都路管辖四个州,其中兴州包括兴安、宜兴两个县。今围场西部、丰宁东南部、隆化、滦平、兴隆、承德县、承德市。《元史地理志》记载中有惠州。《热河志》记载,元代的惠州以辽代的泽州改建。辽代的泽州府所在地在神山县的地方,另外管辖滦河县。今平泉、宽城、围场东南部地域。金代的时候废泽州和滦河县;承安(1196)时,又另外建立了滦阳县,而不久又废除。当时的滦阳县府所在地在迁安县境内。 明代,承德大部分地域属于京师北平府地,只有南部部分地域属于京师顺天府和永平府。洪武十九年(1387),明王朝在北平府(今建平)设立大宁部指挥司,管辖今承德地域。地域内设立兴州左、中、右、前、后五卫和宜兴、宽河两上守御千户所。《热河志》记载,永乐元年(1403),朱棣皇帝把承德这个地方给予了蒙古部落的乌梁海。同时明朝**将承德一带的所有卫所南迁,各州县的百姓也有很多南迁。承德一带成为“瓯脱地”,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隔离地带。《明史·诺音传》:诺音、福余、泰宁,是高皇帝所建的三卫。从大宁(今辽阳)前抵喜峰口,接近宣府叫诺音。《热河志》记载,承德府的本境、滦平县、丰宁县、平泉州、建昌县是诺音卫的地方。即今兴隆、宽城、平泉、承德县、承德市、滦平、隆化、丰宁南部地域。 清朝:承德最初直接隶属于朝廷。雍正元年(1723),设立热河厅;十一年(1733)改设为承德直隶州。乾隆七年(1742),废掉州,仍然设热河厅。四十三年(1778),改设承德府。统领一个州五个县。即平泉州、滦平县、丰宁县、赤峰县、建昌县、朝阳县。嘉庆七年(1809)建立热河督统署,督统署府所在地在承德。 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17日国民**正式公布将热河改为省,属于关外东北四省之一。辖15县和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共20个旗,省会设在承德县(现承德市)。由奉系军阀汤玉麟担任热河省主席。 日本攻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热河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划入满洲国,成为其热河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控制热河省全境,国民党由山海关沿北宁线强行北上,一路打到东北的锦州、锦西,并于12月下旬进一步占领了北镇、黑山、义县、阜新等地,控制河与沈阳之间的铁路线,随后,杜聿明下令第十三军由阜新沿铁路向西进攻朝阳和热河。于1946年1月上旬占领了热河的北票、朝阳、叶柏寿、建平、凌源、平泉等地。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内战开始爆发,8月,国民党占领承德。 国民**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重新划定热河省区域,大致恢复以前的行政区划。增设宁城县、凌南县、鲁北县、天山县4县,至此,热河省辖20县20旗。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3日至6月25日,中国共产党华北军区发动晋热察战役,向热河西部、河北东部挺进,在河北、热河、察哈尔三省边界地区及平汉路北段展开运动战,牵制国民党从华北抽兵增援东北。期间,攻克多处城镇,并在东北野战军的配合下切断平承路、截断北宁路,对承德形成了包围态势。11月初,傅作义放弃承德。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进驻省会承德,中华民国的热河省**行政机构完全瓦解。 此篇:摘自百度百科 第一章磬锤峰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以该峰状似磬锤,将此山赐名为“磬锤峰”。磬锤峰孤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犹柱擎天,那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造型很容易开启人的想象力,说它可与纳米比亚的“上帝的拇指”相媲美,说它状若磬锤、棒槌,都是印在文字上的文雅表述,在当地人的心中它更象采天地之精华的**,那些不会生育的妇女踩着虔诚的步履(虽有缆车也不能坐),就为了到峰顶摸一摸它,感觉一下它的阳刚气息。 或许真有妇人因此而得螟蛉之子,否则这种近乎于宗教仪式的习俗就不会沿袭至今了。颇为奇妙的是,磬锤峰半腰长着一株高约3米的桑树,据测这株桑树与磬锤峰相亲相爱已经三百年了,据传为我国最早之桑树。峰下有一平台,东面断崖有清代密宗雕像。经实测,从台基到峰顶高59.42米,棒锤本身高38.29米,体积为6,508.68立方米,重量为16,200吨。罄锤峰与避暑胜地内的“锤峰落照”亭遥遥相对。 相传,很早以前,热河是一片汪洋大海,老百姓都以捕鱼为生。在渔民中有一个勤劳、善良、勇敢的小伙子,父母双亡孤苦度日。有一天他外出捕鱼,捕到了一条红色金鲤鱼。众人都说如果卖掉,一定会卖个大价钱,能娶个媳妇回来。可这小伙子左瞧瞧右看看,总觉得这鱼长的非常好看,卖掉可惜,不忍害它,就把它放回了大海。 一天,这小伙子外出捕鱼,遇上了狂风大浪,经过一天的搏斗,鱼没有捕到,反累得筋疲力尽,好不容易回到家,心想要有个人帮助做顿饭吃该多好。这样想着便开了房门,他闻到了饭菜香味,掀开锅一看,果然锅里有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由于又累又饿,顾不得多想便吃了个饱。以后便天天如此。他觉得奇怪,要看个究竟。 一天,他提前回家,悄俏站在窗前偷偷往屋里观看,见有一个姑娘正在忙着做饭。小伙子悄悄推门进屋,那姑娘已经躲闪不及,无法脱身,便告诉了他实话。她就是那条被放回大海的鲤鱼,是龙王的小女儿。于是,他俩成了亲,过起了恩爱日子。 一年以后,这件事被龙王知道了,他哪能容自己的女儿与一个凡夫成婚?便指派他的虾兵蟹将捉拿小伙子,龙女决心和 小伙子一起逃脱灾难。他俩同驾一叶小舟破浪向前,虾兵蟹将紧追不舍。走着走着,猛见浪花翻滚,龙女突然想到那翻滚的浪花下边是一个巨大的海眼。正因为有这个海眼,海水才不干枯。我何不回龙宫将定海针偷来,将海眼堵住。于是她便与小伙子一起沉入海底,让小伙子藏身于珊瑚林中,她偷入龙宫宝库,盗出了龙宫珍宝--定海神针。她拉上小伙子一起游出海面,照准海眼将定海针抛了出去,只见金光一闪,不偏不斜正好插在了海眼上,立时海水哗哗降落,虾兵蟹将们见势不妙落荒而逃。不一会儿海水干枯,海底的礁林,变成了莽莽群山,那定海神针象一根擎天的巨柱,矗立于群山之巅,变成了依天而立,耸入云端的棒槌山。 龙女与小伙子就在棒槌山下,过上了男耕女织美满幸福的生活。 这幸福安定的生活只过了两年,玉皇大帝又派法师北天王率金、木、水、火、土五位大将,前来捉拿龙女。原来大海干涸后,海龙王到天庭向玉帝告了龙女,玉帝便派将前来捉拿龙女。龙女被抓,天将们带着龙女,欲回天宫。当行至棒槌山时,她死死抱住了棒槌山,任凭北天法师等天将怎么拽她,她也不松手,北天王无法,回禀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说:'那就就地处置了吧。'北天法师便施展了残酷无情的法术,将龙女点成一棵桑树,长在了棒槌峰山腰上,让她既归不了天,也回不了大地。小伙子带着他们的儿子,每天站在棒槌山下呼唤,怎么也呼唤不回龙女,只有噗啦啦掉在他们身上的粒粒白桑椹。据说那是龙女落下的滴滴眼泪。后来,人们就把这棵桑树叫做'龙女树'。 本篇:转载于百度,作者寒冰读史。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