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聊明史不演义》 序言 近日重读明史,摘了几句话让夫人翻译,发现她大部分都翻译错了。我想正史无法普及的原因可能就是对于现在读惯了白话小说的人来说太过晦涩难懂了吧,因此我决定用现在的大白话,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注释和点评,来写一写明朝正史。 本书参照清朝著名宰相张廷玉的《明史》和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的清末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的《明史通俗演义》。 书中的地图古今对照,都是老叟本人查询后绘制编辑而成,如有错误还请各位读者指正。 老叟的明史会按时间顺序分十二卷来写。 第一卷:洪武 第二卷:建文、永乐 第三卷:洪熙、宣德 第四卷:正统、景泰、天顺 第五卷:成化 第六卷:弘治 第七卷:正德 第八卷:嘉靖 第九卷:隆庆 第十卷:万历 第十一卷:泰昌、天启 第十二卷:崇祯 本书会在《明史》《明史通俗演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及补充,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加入老叟的评论。关于本人的评论,如果有异议也欢迎读者留言讨论。史不辩不明。 之前写过一篇《明史通俗演义》前两章的解读,我也放在序言里。 关于写作风格,我会尽量的不诙谐,尽量的不胡说八道,各位读者看看下面的解读,先了解一下我的写作风格吧。 第一回揭史纲开宗明义 困涸辙避难为僧 本回主题是说元朝末年的环境,替朱元璋吹个牛,诉诉苦。 1、元末环境 奸臣当道,忠臣受到排挤,政局昏暗。 民间旱灾瘟疫横行,饿殍遍野,民乱不断。 2、吹牛 朱元璋他妈怀孕前吃了个神仙给的药丸。 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远看火光冲天,近看啥都没有。 朱元璋快病死的时候,俩神仙给东西吃,把他给救了。 朱元璋要造反,是神仙指引,求了个大吉大利的签才去造的反。 总之,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在他妈怀孕时上天就决定了。 3、吃苦 瘟疫中的孤儿,父母双亡,兄弟姐妹也都死了,只留下一个嫂子和一个侄子。 皇觉寺出家被欺负,后来去化缘,差点病死他乡。 回到皇觉寺众僧已经逃离,元兵为祸乡里,百姓也逃离,他化缘都成了问题。 总之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朱元璋,所以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第二回投军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义拯主帅 这一回主要是朱元璋升职记。 1、入职 投靠郭子兴。 2、努力工作 连战连捷、奋勇杀敌。 3、得到老板娘的赏识,做了女婿 郭子兴的夫人张氏建议将义女马氏娶配给朱元璋,郭子兴赞同。 4、遭遇办公室政治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进谗言,朱元璋被抓。 5、事业低谷期得到老婆和老板娘的支持 老婆马氏为了给他送饭用饼把**都烫坏了,老板娘张氏劝说郭子兴放了朱元璋,张氏还斥责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6、救老板立大功 郭子兴被孙德崖和赵均用扣押,朱元璋率领彭大救出主帅郭子兴,并对孙德崖和赵均用两人先硬后软,使两人相互埋怨。 7、开分公司 朱元璋招募七百士兵,得二十四员大将,后在徐达的劝说下,带领二十四将去定远单干。 好了序言写到这里,希望老叟能让读者轻轻松松的读完一本正史,接下来好好写书,进入第一卷洪武朝。 第一章太祖简介 正史开篇就是先报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庙号和谥号,这两个称呼都是后人给的,庙号简单来说就是死后排位上的号,主要用来表功用的,谥号就是后代对于死者一生的盖棺定论,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死者一生的行为轨迹。 顺便也说一下年号吧,年号是用来纪年的,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除非像朱祁镇这样两次登基的才有两个年号,所以明清时期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明清以前不行,有的皇帝一生好几个年号,比如武则天就搞了17个年号,所以没法用年号来称呼。 好了咱们开始按正史的方式来介绍洪武皇帝朱元璋。 关于朱元璋先生的谥号我也加了标点,可能很多小伙伴读史书的时候看到谥号都不知道怎么念,这里我们来说说明朝的谥号怎么断句,一般明朝的皇帝都是17个字,前十六个都是两个字一组,最后一个单独。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活了70年,做了30年皇帝,娶了21个媳妇,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 字:国瑞 曾用名:重八、兴宗 祖籍:东汉年间沛国相县世家朱夷鸿后代(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天祖父朱仲八迁徙到句容朱家巷(今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通德乡的朱家巷)、从朱元璋的高祖父朱百六开始到曾祖父朱四九、爷爷朱初一都在泗州盱眙生活(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朱元璋的爹朱世珍(朱五四,世珍的名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给取的)又迁徙到濠州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板桥镇古城村)。 年号:洪武 庙号:明太祖 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启运,后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根据《谥法》谥号中的文字有上谥、中谥、下谥。上谥即褒谥、美谥,属于褒义词。中谥即平谥,不褒不贬,属于中性词。下谥,即贬谥、恶谥,属于贬义词。 我们先从谥号来逐一解读一下后人对朱元璋先生的评价。 圣神:出自《孟子》:“大而化之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说朱元璋的境界已经高到了不可测量的神之境界,褒义词。 文武:出自《谥法》:“经天纬地曰文,保大定公曰武”,朱元璋先生文可治国,武可开国定邦,褒义词。 钦明:受百姓爱戴,其天子之恩德披四海,褒义词。 启运:开启了明朝国运,褒义词。 后德:后世称颂其品德 成功:“安民立政曰成,以劳定国曰功”,高度肯定和赞扬朱元璋灭掉元朝,开创大明基业,褒义词。 统天:统御天下,褒义词。 大孝:比别的开国皇帝还孝顺,人家都是往上封三代,朱元璋先生往上封了四代,褒义词。 高:功最高,远超历朝,褒义词。 再说说朱元璋先生的长相和气质,《明史》里是这样记载的“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所以按正史说朱元璋应该是很英俊的,不像野史里说的那么丑。老叟本人也觉得朱元璋不会很丑,纵观中华历史还没有哪个帝王长的很丑,尤其是完成大一统的开国皇帝,面相和气场也决定了人的凝聚力,试问谁愿意追随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干最危险的造反事业呢? 说完了正史对朱元璋先生的评价,老叟也来说说我对朱元璋先生的评价,首先朱元璋先生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奇才,世界反贪第一牛人。尤其是其军事才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跟李世民并驾齐驱的皇帝。关于世界反贪牛人的称呼,他也确实当之无愧,世界史上还没有哪个皇帝或国王像他一样,一生反贪,并且不在乎数量,经常导致县一级都缺官。 接下来就是正史中描述朱元璋的出生了。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朱重五、次子朱重六、三子朱重七,四子朱重八,也就是朱元璋。 正史说陈氏刚怀孕的时候,有一天做梦梦到神仙给她吃了颗药丸,那药丸放在手里还发光,睡醒后嘴里还有余香。后来生朱元璋的时候红光满室,邻居们看到还以为他们家着火了,于是都跑去救火,等到了却发现并未着火。 这就是所有正史中写开国皇帝的惯用手法,比较胡扯。既然这么不靠谱,并且还是后朝为前朝写史为什么还要如此胡搞呢?其实古人主要是想表达天道循环非人力所为,都是上天的安排,开国皇帝都是天选之人,是天赋皇权的真龙天子。为了自己朝代的名正言顺,这样的逻辑后面的朝代也断不会更改。 按这样的逻辑,明朝兴盛是天道,明朝灭亡也是天道,清朝建立自然也是遵循天道。所以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的出生就被正史神化了,其实读正史大可以略过。 下一章我们介绍朱元璋先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咱们下回分解。 第二章底层挣扎 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5月份开始连续暴雨20多天,黄河水暴涨,平地水深6.7米,黄河多处决堤,先是曹州(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紧接着是汴梁(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白茅堤(今河南省兰考东北)。 六月又北决金堤(在今山东梁山县一带之古堤)水势北侵安山,冲越会通河,沿河的郡县受灾。济宁路的单洲(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东平路的汶上(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大明路的东明(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济南路、河间路、河南等地受灾严重,这次历史罕见的大灾,让百万灾民流离失所。 七月,温州遭遇台风,海啸,地震。还是在七月滦河又溢水,造成水灾。 八月,山东又遭遇大暴雨,灾民饿的开始吃人。《续资治通鉴》里是这么描述的“八月,山东霖雨,民饥相食”。莒州(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地震。 十二月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地震。 1344年是个大灾年、除了水灾和饥荒,还有旱灾、蝗灾和瘟疫。元朝留下来的诗歌《颍州老翁歌》曾经详细描述了那年的河南大灾,赤地千里黄尘飞,一家十口不到三天就死光了,用破席子一卷就埋到荒坡了。 这一年朱元璋16周岁,史书上说是年十七,说的是虚岁。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在读高三。而朱元璋同志的生活比备战高考要苦上一万倍,他的父母大哥一个月内相继病死,应该是瘟疫闹的。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也没钱安葬他们,穷的真是一无所有,他的亲人们也是死无葬身之地。这时有个叫刘继祖的同乡发了善心给了他一块地,让他拿去作为朱家的墓地,就是后来的凤阳陵。 刘继祖因为这件事,后来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并且子孙可以世袭,直到明朝灭亡。 至正四年对于朱元璋来说,简直是祸不单行,不久他的二哥和三哥也相继被瘟疫感染,很快两个人就一起死了,只剩下朱元璋跟他的大嫂王氏还有8周岁的侄子朱文正。请记住这个名字朱文正,再过8年也就是1352年他的母亲会带着16周岁的他去投奔朱元璋,然后开始他奇迹般的人生。 朱元璋走投无路之下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可这和尚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朱先生刚当了一个月的和尚,饥荒就波及到寺庙了,朱元璋从此踏上了到处化缘的路,其实就是到处乞讨。 朱和尚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走呀走游呀游,一路要饭到了合肥,不曾想一病不起。这时候来了两个紫衣人,伺候的朱和尚很美,还把病给他治好了,然后紫衣人就消失不见了。每当读到此处我都会想起济公,难道朱和尚就是十八罗汉转世?其实这段不用想,也知道不是真的,我倒觉得他不会生病,朱和尚可是瘟疫中能活下来的极少数人,免疫系统得多强悍,所以我觉得不会生病,即使真病了,自己也能扛过去。所谓紫衣人也许是他发烧,烧糊涂了,出现幻觉所致。 朱和尚病好后又去了光州、固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颖州(今安徽省阜阳)流浪了三年,然后在公元1348年他回到了皇觉寺,这时候朱元璋20周岁。 朱元璋这三年足迹踏遍了今天安徽省、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从濠州向南到了庐州(今合肥),向西走过固始、信阳,向北走过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和几乎整个淮西流域。他的行乞路线穿过了弥勒教彭莹玉大和尚的地盘,此时已经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朱元璋从16周岁到20周岁的这四年在底层拼命挣扎,尝尽了人间冷暖,最悲惨的事他经历了,最幸运的事他也经历了,那就是身边的人都倒下了,而他却活着,虽然活的很惨,但毕竟还活着。努力活了四年的朱元璋在行乞的路上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至理名言。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和苦难他形成了坚毅果敢的性格。 一个起义者必备的条件他已经都具备了 ,坚毅的性格、丰富的社会经验、革命思想的萌芽、走投无路的绝境,此时就差一个火星了,就差那一点星星之火,朱元璋就可以风火燎原了。 下一章朱元璋即将开启他的创业之旅,草根逆袭的神话马上就要拉开帷幕了。 第三章乱世枭雄 书接上文,公元1348年20周岁的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 此时元朝朝纲荡然无存,盗贼横行天下。史书原话“盗贼四起”,称他们为盗贼不过分。 前文提到朱元璋要饭的时候路过彭和尚的地盘,也提到了彭和尚的弥勒教。既然说到盗贼了,就得从这些邪教说起。其实当时的流行教派是明教、白莲教、弥勒教的混合体统称为白莲教。 先说明教吧,这个教派是从波斯传过来的,又叫摩尼教、牟尼教。他们的祖师爷摩尼先生跟耶稣一样也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个教是融合了祆教也叫拜火教、基督教、佛教创立的。创立后不干别的就是教导人们闹革命。 明教最早是魏晋时期传入中土,唐武宗灭佛时明教遭遇重大打击,转为秘密组织。后来的发展中开始与白莲社和弥勒教融合到元末时三教已经融合为白莲教。 我们熟知的很多起义比如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都是明教组织的。所以这个组织就是个邪教组织,可不是倚天屠龙记里那样,另外这个组织可是禁止饮酒的,所以看到影视作品里明教喝酒也是胡扯的。 再说白莲教,这个邪教组织是晋朝出现,唐宋开始流行的那时候叫白莲社、莲社,到南宋的时候又称白莲宗。这个组织大家应该不陌生,他们一直闹腾到建国后。白莲教是最典型的邪教,但在元朝确实个合法的组织,后来发展迅速,门派林立。其工作目的跟明教一样就是鼓动人造反。 弥勒教是南北朝时期融合了佛教、道教的部分教义形成的,到了元朝又跟明教融合,最终形成了白莲教。其工作也是造反,邪教组织一枚。 所以在元朝末年的所谓农民起义,应该成为盗贼更为贴切,白莲教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也不是为了百姓的福祉而造反,也不是什么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其实元末最早的起义从泰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325年就开始了,那时候朱元璋还没出生。起义的人叫赵丑厮、郭菩萨,他们在河南息州(今河南信阳息县),也是利用白莲教起义,提出“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 至元三年,也就是公元1337年,此时朱元璋9周岁。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称“定光佛出世”,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 至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338年,此时朱元璋10周岁。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 到了至正初, 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所谓的红巾军起义,逐一说说这些白莲教的匪首。 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此时朱元璋23周岁,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在其教友刘福通的拥护下,在颍州(安徽省阜阳市)发动起义。 韩山童宣称自己是明王转世、弥勒重生,还说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于是建立的政权也叫“宋”。人家宋徽宗姓赵,他姓韩也有脸认人家当祖宗。这些荒唐的事就跟后来的反清复明差不多,总要打着光复前朝的幌子来造反。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在蕲(qi)州(今湖北省蕲春县)、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发动起义,建立了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国。这个国号不吉利,这些邪教组织成员投机取巧,在大上面加了一横,在元上面加了国宝盖,寓意是要压住大元。这个天完国也算实至名归,最终让天给玩完蛋了。 同年人称布王三的王权与方城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张椿在南阳(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起义,他的军队被称为“北锁红军”。 还是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秋人称芝麻李的李二与赵均用、彭大等八人,烧香聚众,在萧县起义。这个李二是邳州(今江苏邳州市西南、今萧县境内)人,他可不是什么穷苦潦倒的农民,他这个外号就是因为他把家中一仓的芝麻拿出来赈济灾民得来的。 至正十二年初,也就是公元1352年,孟海马攻占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房(今湖北省房县,位老河口市西南)、均(今湖北省均县,位老河口市西北)、荆门(今湖北省荆门市),他的军队被称为“南锁红军”。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此时朱元璋20岁,刚刚回到皇觉寺,这时有个叫方国珍又名方谷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在江浙沿海聚众数千人,劫夺海运漕粮。后来投降,不久又反,反后又被招降,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又造反。请记住这个反无常的小人方国珍,后面他还会不断出现。 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和孙德崖聚集了数千名年少体壮的青年,起兵攻占了濠州(今安徽凤阳)。 说到这基本把元末的起义军介绍完了,下面也轮到主角朱元璋登场了。 这还要从郭子兴攻下濠州(今安徽凤阳)说起,这时元顺帝派遣元将彻里不花率领军队围剿。这个彻里不花围剿起义军的气势,不敢攻打郭子兴,反倒是每天抓一些百姓来冒功邀赏。 这个时候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周岁,正想着躲避元兵带来的兵灾,他问卜于神明,但卦相显示逃跑和留下都不吉利。朱元璋自言自语道:“难道是让我造反吗?”再问卜于神明,卦相显示大吉大利,朱元璋大喜。 卜的吉卦后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那天的天干是甲戌)进入濠州城来见郭子兴。 《明史》里为什么要注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日期是“闰三月甲戌朔”呢?据说是为了暗和他在位三十一年,三月初一于三十一年关联,虽说牵强,但想想古人特别喜欢玩这一手,我也就将信将疑了。各位读者有什么好的解释,还请指教。 郭子兴见了朱元璋后,觉得他相貌奇特,便留在身边做了亲兵。后来参战接连获胜,这时郭子兴的夫人想把她抚养的马公之女马氏嫁给朱元璋,郭子兴也欣然同意了,就这样朱元璋成了郭子兴的上门女婿。 郭子兴与孙德崖经常闹矛盾,朱元璋呢就经常从中调和并保护郭子兴。 至正十二年(1352年)秋九月,元兵夺回了徐州,李二就是那个芝麻李逃往他乡后死亡,彭大和赵均用没办法了,来投奔濠州,孙德崖把他们收留了。 郭子兴对彭大礼遇有加,却瞧不起赵均用,使赵均用心生怨恨。 孙德崖抓住机会与赵均用合谋,赵均用在郭子兴外出的时候,把他绑架了送到孙德崖那,准备杀了他。 这时候朱元璋在淮北打仗呢,听到消息后,赶紧快马加鞭的回到了濠州。他告诉彭大后,彭大也很生气,立刻组织兵马去就郭子兴。朱元璋也穿上甲胄拿着盾牌,打开牢房,让人把郭子兴背回去,郭子兴得以免除杀头之祸。 至正十二年(1352年)冬,元将贾鲁围攻濠州,朱元璋与郭子兴奋力抵抗。 至正十三年(1353年)贾鲁死了,濠州解围。朱元璋呢又收了700个同乡,郭子兴很高兴,给了朱元璋一个镇抚的职位。 这个时期彭大、赵均用的部队横行不法,郭子兴又暗弱无能,朱元璋想这些人都不足以共事,就把兵给了其他将领,独自与徐达、汤和、费聚等人去攻打定远了。 下一章咱们接着讲朱元璋计降驴牌寨得民兵三千,攒下创业第一桶金。 第四章攻城掠地 书接上文,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带领24员悍将去攻打定远(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 咱们先说说这24员大将都是谁,请记住这些牛人。 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 咱再介绍一下这定远城。 定远元朝是先归属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管辖,后来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归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临淮府,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重归濠州管辖。 定远附近有个张家堡,张家堡里有个驴牌寨,驴牌寨里有三千土匪。朱元璋先打着郭子兴的名义去招降,没想到这帮家伙先答应后反悔,后来朱元璋假借送粮食,把自己的兵藏在粮袋子里,到驴牌寨玩了一出“木马计”。 计收驴牌寨三千兵马后,朱元璋趁夜袭击了驻扎在横涧山的元将张知院,又收了2万降兵。横涧山在安徽定远县西北七十四里,现名字叫大横山,又叫大红山,为啥改名叫大横山呢?因为它是横着的山。 这个张知院还有个合伙人叫缪大亨,大亨同志最初像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搞了支部队帮着元朝镇压叛乱,这个张知院就是元朝派到缪大亨那的领导。 缪大亨同志先是帮着元朝打濠州,后来兵败大亨独自带领二万人和张知院屯驻横涧山,固守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夜袭后,缪大亨和他的儿子不但没有逃走,第二天天亮,他又收集散兵,列阵跟朱元璋对抗。朱元璋派他的叔叔缪贞前去劝降,缪大亨倒也听话,乖乖的投降了。自此以后,他就跟着朱元璋创业了,并多次立功,被朱元璋提升为元帅。可惜没等明朝建立他就死了。 朱元璋收了横涧2万兵马后,继续往滁州方向进军。半路里遇到了定远人李善长,两人相遇后相谈甚欢,太祖朱元璋很高兴,就拉上李善长一起去打滁州了,并且很顺利的就打下了滁州。 讲到李善长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被改编后流传甚广的谣言了,那就是就是九子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方针一度被演义和影视作品给塑造成李善长献给朱元璋的,有的还说是刘伯温献的。其实都不是。 真正的史实是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攻打婺源,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朱升献给他的。那个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策略的人是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的朱升。朱元璋见他时他正在安徽歙县石门隐居,后来明朝建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辞官隐居于盐城永福乡龙港庄(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南龙港)。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用欺骗手段杀死了李齐,偷袭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张士诚称王后树大招风,大元朝的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来攻,把高邮团团围住,大败张士诚。 脱脱大胜后分兵包围了六合(原江苏省六合县,现为南京市六合区)。太祖朱元璋说:“六合被破,滁州就完了。”于是太祖朱元璋带着大将耿再成前往救援,耿再成在瓦梁垒驻军,和元军激战后保护老弱回到了滁州,元军尾随而至,攻打滁州。朱元璋审时度势在河涧侧面设下埋伏,命令耿再成诱敌,大败元军,俘获马匹。 后来朱元璋看元军士气强盛,怕他们再打回来,就派人归还马匹,还让老百姓带着牛和酒去慰劳元军,并且跟元将说:“我们守滁州城设下埋伏是防止盗贼的,刚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打错了,你们为什么放着巨大的贼寇不去打,反而来屠戮我们这些良民呢?”元将就此率军撤退,滁州得以保全。 脱脱大败张士诚后,元军声威大震,但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至于那“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乘机击溃了元军,从此江淮地区就更乱了。 下一章郭子兴死了,朱元璋真正摆脱束缚开始单飞。 第五章单飞创业 元至正十五年春正月(公元1355年),郭子兴用了朱元璋的计策,派遣张天佑(可不是郭子兴的小舅子只是同名而已)等夺下了和州(今安徽和县)。朱元璋考虑这些将领可能不服气,于是他先不出示任命公文,就等着军事会议开始的那一天。 元朝的时候军队以右为尊,这些将领们进来后,都坐在了右边。朱元璋故意最后到场,还坐在了左边。会议开始后,朱元璋同志处理起来是有理有据 、头头是道,该做决断时英明果断,诸位将领发问时他更是对答如流。大家瞠目结舌,无话可说,慢慢的开始佩服起太祖朱元璋来了。 会议上他们分配了加固城墙的工程,约定三日完工。后来只有太祖朱元璋按时完工,其他将领都没能按时完成。 这是朱元璋拿出任命公文,面朝南坐着说:“我奉命总督和州军马,现在加固城墙的任务你们都没按时完成,按照军法应该怎么办?”诸位将领一听都害怕了。 于是朱元璋让他们把劫掠来的妇女都给送回家,老百姓因此特别开心。 后来十万元兵攻打和州,朱元璋拒守三个月,都快断粮了。元朝的太子禿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别驻扎在新塘、高望、鸡笼山以断绝和州粮道。 太祖率领众人大破元军,元军大部队渡江而逃。 郭子兴发文让朱元璋去统领和州军马。这是《明史》的译文,其实另有隐情。 所谓的和州之战,是因为十五年一月,滁州缺粮,朱元璋才决定袭取和州。在上一章咱们说了,朱元璋在滁州站稳了脚跟,以滁州为根据地,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这场仗其实不是郭子兴策划的,是朱元璋因为缺粮食发动的。 和州之战经过是这样的,命赵继祖伪扮元军使者,张天佑率300人化装为庐州兵护送“元使”,朱元璋以耿再成率红巾军主力万余人在张天佑后跟进。约定待张天佑入城得手后举火为应,耿再成率军突袭和州。 张天佑因转兵别道耽误了时间没能按照约定执行,耿再成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火光,误以为张天佑已经进城忘了举火为应的事了,于是挥师至城下。 元朝平章也先贴木儿赶紧关闭城门,耿再成部攻城不利,中箭后撤退。元军乘胜追杀15余公里至千秋坝(今安徽和县西南)。 傍晚元军收兵时,张天佑部赶到与元军激战,元军败退,张天佑部乘势追击至和州小西门,夺飞桥杀入和州城,也先帖木儿率余部乘夜逃走。 耿再成兵败后回到滁州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当即率部驰援张天佑,援军到了和州后,张天佑已攻克和州,朱元璋于是整军入城。 同年三月,元军以10万大军攻夺和州,朱元璋以万余人坚守,并不断派兵积极出击,元军屡败,元军的包围圈被打破。 坚守三月后,粮食快不够吃了。朱元璋为打通粮道,在元军撤围后继续出击,先后击败元军分设在新塘(和县附近,安徽和县功桥镇新塘)太子禿坚部、高望(今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浦南镇)枢密副使绊住马部、青山(和县东北,今安徽和县张家集乡青山)、鸡笼山(和县西北,今安徽和县西北约20公里处)民兵元帅陈野部等,巩固了新占领的和州。 好了和州之战介绍完了,咱们回到《明史》继续说太祖。 元至正十五年三月(公元1355年)也就是和州大战的时候,郭天兴死了。 这时刘福通扶持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又称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还记得前面说的吗?白莲教的头头都号称明王转世,所以韩林儿号称小明王。这伙人也是邪教贼寇而已。 韩林儿称帝后,下旨封郭天叙(郭子兴的儿子)为都元帅,张天佑(郭子兴的小舅子)和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 注意太祖朱元璋的队伍里有两个叫张天佑的,打和州的和这里封左副元帅的可不是一个人。 太祖朱元璋感概道:“大丈夫怎么可能受制于人?” 所以没有接受小明王的封赐。 但是由于小明王的气势正盛,并且反元复宋也是个好理由,所以朱元璋还是用了小明王的年号龙凤来纪年。 小明王的封赐本来就没什么好心,就是要让他跟郭天叙内斗,他韩林儿好通过这种帝王的平衡术来掌控朱元璋,可惜他打错了算盘。 公元1355年27周岁的朱元璋,正式独立创业,这次单飞他将一飞冲天,迎来他那光辉灿烂的人生。 元至正十五年夏四月(公元1355年),常遇春来归附朱元璋。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是朱元璋的猛将,其军事才能仅次于徐达。 元至正十五年夏五月(公元1355年),朱元璋想渡江作战,但是没有船。正在这时巢湖统帅廖永安、俞通海带着水军来归附,朱元璋一下拥有了千艘战船,太祖朱元璋大喜,亲自去抚慰众军。 请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日后追随太祖骁勇善战,屡立奇功但都没有等到明朝建立就战死疆场了。廖永安是1366年死的再等两年明朝就建立了,俞通海是1367年死的再等1年明朝就建立了,很可惜,他们死后朱元璋也很是伤心。 下一章我们来讲太祖夺下集庆,改名应天。 第六章自封元帅 书接上文,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27周岁的太祖朱元璋先是得了常遇春,紧接着又得了廖永安和俞通海,太祖朱元璋亲自去巢湖抚慰。 这时元朝中丞蛮子海牙扼守铜城闸(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南五十四里铜闸镇)、马场河(又叫马肠河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北六十里)等险要隘口,巢湖的水军根本出不去,朱元璋被困在了巢湖。 忽然有一天大雨,太祖朱元璋高兴得说:“真是天助我也!”太祖朱元璋趁着水涨,从小港乘船返回了和州,后在峪溪口击败元朝中丞蛮子海牙。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大败蛮子海牙后,为打破元军围攻,完成使起义军转危为安的重大战略转移,决定发起采石渡江战役,制定了渡江计划,目标直指集庆(后改名应天,今天的南京)。 当时众位将领也请求朱元璋赶紧去打集庆,朱元璋说:“要想取集庆必先取采石,采石是重镇,元军防守一定很严密,牛渚山临江的地方,元军很难防守,不会做什么准备,从那里登陆一定可以攻克采石。” 说到这咱先讲讲太祖为什么说要先取采石才能拿下集庆,这个采石呀,又叫牛渚山,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隅,位于长江东岸。是中国古代长江下游的江防要地,北通集庆,南达芜湖,采石渡口与和州(今和县)横江渡隔江相望,是集庆的西南屏障,有“宁芜要塞”之称。 在古代打南京的战役中十次有九次都是先取采石。 好了,说完采石了,咱们回到采石古战场。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二日,朱元璋率领徐达、冯国用、邵荣、常遇春、廖永安等,统兵万余,战船千艘,自和州东渡大江,水军将领廖永安和朱元璋同船进发。 战船借助风势,很快抵达采石江面。驻守采石的元兵大为惊骇,仓促应战。此时朱元璋的战船离江岸尚有三丈距离,一时无法登岸,正好常遇春的战舰飞速驶来。朱元璋令其杀上江岸,常遇春应声挺戈,脚踩矶石,一跃而上,余下将士蜂拥相随,迅速登上矶头,杀死元兵多半,一举占领采石。 采石被拿下后,长江沿岸的各个营垒全部被占领。诸位将领因为和州闹着饥荒,都在那抢粮食准备回家。 太祖朱元璋对徐达说:“咱们渡江侥幸成功,如若舍弃采石回和州,长江就不是我们的了。”于是斩断船的缆绳,船随急流飘走了。太祖这是要背水一战,他对诸位将军说:“太平离我们很近了,咱们得把它拿下。” 于是太祖朱元璋率领军队,乘胜拿下太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活捉元朝万户纳哈出,总管靳义投江自杀,太祖朱元璋说:“这人是个义士。”于是命人以礼厚葬。 占领太平后,太祖朱元璋发榜禁止抢劫民财。有士兵违反了命令,太祖命令将其斩首示众,军队一下就肃然了。此后,太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再敢劫掠百姓。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的军队,脱胎于盗贼而成为正规军的地方,得民心。 得到太平后,太祖还把“太平路”改成了“太平府”,设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元帅,召来陶安当参谋总长(这个参谋总长是老叟给封的,原文是召陶安参谋幕府事,所以这个现代官职比较贴切),李习为知府。 陶安那个写下“江水空明海气连”,“琵琶亭下月当船”诗句的谦逊的谋臣,太祖朱元璋的四大谋臣之一,在明朝建国后9个月病死在江西任上。陶先生死的时候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要贪污,结果俩儿子全部都因为贪污被杀。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呀。 第七章晋级国公 书接上文,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27岁的太祖朱元璋攻陷太平,自封大元帅。然而此时的太平确是危机四伏,四面皆是元兵。 元军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截断彩石江,封锁姑孰口,元朝集庆(南京)地区的民兵元帅陈野先和水军元帅康茂才率数万兵众猛攻太平,情势急迫。 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邓愈、汤和正面迎战,其余将领秘密迂回到元军后方,两面夹击,活捉了陈野先,并降伏了他率领的军队,阿鲁灰逃跑。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秋九月,郭天叙、张天佑攻打集庆,陈野先叛变,郭天叙、张天佑战死,于是郭子兴的部队尽数归朱元璋统领。 不久叛乱的陈野先同志被民兵给杀了,他的小儿子陈兆先收拢了他的散兵,屯据在方山,和元中丞蛮子海牙形成掎角,窥视太平。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冬十二月初一,释放纳哈出北归。 说到这咱们讲讲这个纳哈出,为啥朱元璋会放了他。纳哈出的祖宗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官职是元朝朝太平路万户,是元末辽阳行省的实际统治者。 上文书打太平的时候被朱元璋抓来当了俘虏,朱元璋看中他是名人之后,对他不错,劝他归顺,但是这伙计坚决不肯,后来朱元璋就好言抚慰,还给了他不少银两,让他北归元朝了。后来做了北元的丞相,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归降明朝,还混上了丹书铁券。 至正十六年(1356)春二月二十五日,在采石大破元中丞蛮子海牙。三月三日,进攻集庆,活捉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这些降兵都疑惑害怕朱元璋秋后算账把他们给杀了。太祖朱元璋在这些降兵中挑选了骁健者五百人当他的侍卫,脱掉铠甲安然入睡,这样才让这些降兵安下心来。 至正十六年(1356)春三月十日,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而死,蛮子海牙逃跑归附张士诚,康茂才投降。话说这个蛮子海牙的逃跑功夫真是了得,你看看他成功跑了多少次了吧。 太祖朱元璋入城后,召集官吏父老告谕说“:元朝政治腐败,干戈蜂起,我来是为民除乱,请各位安于职守。贤士我以礼贤相待,旧政不适者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及百姓。”百姓大喜过望。 太祖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征召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表彰其忠。 当时,元将定定扼住镇江,别不华、杨仲英屯扎宁国,青衣军张明鉴占据扬州,八思尔不花驻守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而池州已经被徐寿辉据有,张士诚自淮东攻陷平江后,转而侵掠浙西。 太祖既然在集庆安了家,考虑到张士诚、徐寿辉势力强大,江左、浙右各郡已为他们所吞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派徐达进攻镇江,获胜,元将定定战死。 至正十六年(1356)夏六月,邓愈攻克广德。 至正十六年(1356)秋七月初一,诸将拥护太祖朱元璋称吴国公。设江南行中书省,自己总领省事,设僚协助。 至此28岁的朱元璋已经晋级为国公,25岁加入叛军,三年晋级国公,成为一方诸侯,这段职场升职记可比杜拉拉来的精彩。 第八章东征西讨 书接上文太祖朱元璋荣升吴国公后,给张士诚写了封信,张士诚不但不答复,还带兵来攻打镇江。 太祖命徐达出战,徐达不辱使命大败张士诚,并继续进攻,团团围住常州,但没有攻下来。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戊寅,太祖朱元璋到镇江的孔子庙去像孔夫子致敬。派遣儒士告诉父老乡亲,劝大家安心务农,巡视一番后返回了应天。 至正十七年(1357)春二月,耿炳文攻克长兴。三月,徐达攻克常州。 至正十七年(1357)夏四月丁卯,太祖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宁国,并顺利攻取,元朝将领别不华投降。 至正十七年(1357)五月,上元、宁国、句容进献瑞麦(一株多穗或异株同穗之麦。古代以为吉祥之兆。)。 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太祖朱元璋麾下大将赵继祖攻克克江阴。这个赵继祖体力过人,猿背善射,好读左传、春秋及武经七书,还是元朝的武举人,作战很是勇猛。不过在5年后的1362年,时任参政的赵继祖和刚刚平定处州苗军之乱回到应天的邵荣秘密谋划要刺杀朱元璋,还没来得及起事就被告发了,朱元璋请他们喝了顿酒,然后捉拿归案,最后两人都被吊死了。 至正十七年(1357)秋七月,徐达攻克常熟。 至正十七年(1357)胡大海攻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逃跑。 至正十七年(1357)冬十月,常遇春攻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 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己丑,太祖命令释放囚犯。 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的手下将领明玉珍占据重庆路。 至正十八年(1358)春二月乙亥,以康茂才为营田使。 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己酉,录囚(所谓“录囚”,是指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以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理是否有失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邓愈攻克建德路。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邓愈,前文书我们说过他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滁州投奔朱元璋的,那时候他的名字叫邓友德。后来太祖朱元璋封邓友德为管军总管,赐名邓愈。 洪武十年(1377)病逝,生前封卫国公,死后追封宁河王,结局还不错。 至正十八年(1358)夏四月,徐寿辉手下大将陈友谅派遣赵普胜陷池州。当月,友谅占据龙兴路。 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刘福通攻破汴梁,迎接韩林儿并把汴梁设为首都。接着刘福通派遣将领分道四出,破山东,寇秦晋,掠幽蓟,中原大乱,正好给了太祖朱元璋步步平定长江以南地区的机会。太祖的军队所过之处不滥杀,广召才俊,因此深得人心。 至正十八年(1358)冬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很久都攻不下来,太祖朱元璋亲自率军攻打。石抹宜孙一看太祖来了,连忙调遣松溪的车师来增援,这所谓的车师算是冷兵器时代的机动部队了。 太祖说:“道路狭窄,车战是自取失败。”命胡德济迎战于梅花门,大破元兵,婺州降,活捉厚孙。 前一日,婺州城中人们望见城西有五色云犹如车盖,深感奇怪,后来才知是太祖驻兵之地。 太祖入城,散发粮食赈救贫民,改婺州为宁越府。征召范祖干、叶仪、许元等十三人,讲经书历史。 至正十八年(1358)冬十二月二十四日,派主簿蔡元刚出使庆元招抚方国珍。方国珍假意顺从,派使者给朱元璋送信,并奉献黄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纹的丝织品一百匹。这位同志是降了判,判了再降反复无常之人。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