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我这样的八零后》 这样的八零后 《这样的八零后》 ----作者:七月半的小子 书序前言: 现在的时间是2018年2月15日(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或坐沙发、或坐椅子、或坐小凳,耳边听着此起彼复的鞭炮声,眼睛一边盯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看着手机。“五福”已集齐,就等马云这个老骗子给我开门一炮,有点小遗憾,就2.88元红包,不过已经很惊喜了。你想想,能从马云身上捞到钱,而且是现金,已经很有历史性的大突破了。人嘛,不能要求太高,该收手时,要假装当个明白人。 正在暗自高兴的时候,我的宝贝女儿跑到我跟前来,我一时手痒,拿手揪着她的脸蛋扯了扯,瞬间惹得我老妈不高兴了,迁怒道:“你还小呢?都三十五的人了,还和小娃娃一样”。是啊!一晃我就35岁了,我的宝贝女儿也7岁了。 先声明,我是一个八零后,一个在1983年农历七月半晚上出生的八零后。好多朋友应该听老人说过,一年当中,农历七月份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因为这个时候,地狱的大门开户,无数的孤魂野鬼出来飘荡,游走世间,寻找重生和轮回的可能。对,你没有看错,我就是在那个特殊的时间点,特殊的晚上,来到了这个充满人生味道的世界。35年,恍若隔世,弹指一挥间,我磕磕碰碰走过天真的童年,懵懂的少年,燃烧的愣头青年,直到现在所谓的而立之年。 这样的童年 (一)这样的童年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她爱笑。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弹指间,“80后”已然长大成人,童年渐渐地淡去,但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的我们却仍然怀念童年,那永远不能重来也永远只属于80年代的童年…… 正如几首时下最流行的歌曲中唱到“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昨天在记忆里生根发芽,爱情滋养心中那片土地,绽放出美丽不舍的泪花。。。。。。”“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当然,如今的80后,大多已步入而立之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有的时候看着女儿满屋子的玩具书画,内心真的很是羡慕,想一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小时候的我们,哪有什么玩具啊?更别提手机和游戏机了。我是83年出生在陕西秦岭南部一个小村庄7队,现在叫7组,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在泥巴里生,在泥巴里长。我记忆中的童年,乡里乡亲都不富裕,物质缺乏,吃的是纯绿色,无添加农产品,穿的是由大人改小的旧衣服,常常是上衣像大衣,裤腿卷好几圈的那种,记忆中我的几件“行头”还挂着补丁。生于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彻底吹到贫瘠的小村庄。我们大部分农村80后童年都差不多,至于80后的城市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真的是一点也不了解,在此就不多说。但物资上的贫穷并没有丝毫减少我们童年的快乐。我们80后农村娃的童年,有无拘无束也有小心思,有天真快乐也有农忙霍霍,有疯狂的时候也有收敛的时候,可以说是大起大落,我们幼小的心灵基本都尝试过。童年,一生难忘。如冰心所言,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童年一如春风般温暖。 这样的农村家庭 这样的农村家庭 从我醒事开始,所住的这个农家小院,分为三大区域,呈规则几何图形相连接。堂屋及堂屋东西朝向各两间歇房、是我奶奶、爷爷、小姑、小叔住的;与堂屋相连,坐东朝西两间是我二叔二娘住的;与堂屋相连,坐南朝北两间是我爸妈、弟弟和我住的。都是一家人,为什么这三大区域会分的这么细?源于当初农村流行的不好风俗,儿子娶媳妇结婚要分户分家单过。所以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本来三大区域结合部由墙挡着的,可能是为了方便,亦或是又吵架了,可怜的挡墙经常性的拆了堵,堵了拆,反反复复,反正这挡墙从来没有闲过,我也是醉了。不过就这老房产业面积规模,当时在我们村也是“名门望族”。 童年记忆里的爷爷,一个八七年离开了我们家庭的人。爷爷走的时候,说实话,我才刚满4岁多一点,对于爷爷的幼年影像也只限于两件事。第一件影像:那年的初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整个庭院中就只剩下我和爷爷,当时爷爷高大消瘦的身影,穿着灰色长袖衬衣,下身也是灰白色“的确良”裤子,脚上长年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黑布鞋。爷爷围着土灶台煮着绿豆稀饭,我很懂事的,不停的往锅洞里加柴火。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爷孙俩的绿豆稀饭就煮好了。搬了一张没有靠背的小凳子,放在堂屋大门口两个门墩之间,小凳上放一小碗“酱辣子”,一人端一碗煮成糊状的黏稠绿豆稀饭,就着“酱辣子”,呼噜呼噜吃起来。当时我还小,并不知道“饭香屁臭”,也有模有样的学着爷爷吃的吸溜吸溜的。现在想起来,这种绿豆稀饭从做法、配料、配菜、柴火上,到任何一家农家乐,那都是粥中精品。 这样的娱乐 这样的娱乐 关于小时候的娱乐活动,印象最深的就是玩起来不知道回家,在家吃过饭,放下碗筷就三五成群,吆五喝六,结伙出发了,也没有真正目的地,就是在村子、队上的四周到处乱跑,小河边、水塘里、小树林、油菜田里几乎都有我们的身影。白天有时候疯起来,甚至跑到几公里地之外,很远的地方,然后找一处偏高的地方,几个小伙伴,就开始指点江山,远远望去,家就是一个很小的房子,村上的住家户也是一堆一堆的,在田野中间拔地而起,颇有些壮观。那时候乡里孩子也没有什么危险意识,也压根没听说过什么人贩子之类的坏人。父母也是特别的放心,除了吃饭的时候才会想起找要我们,平时哪有闲工夫管我们。只记得每到午饭和晚饭的饭点,满村子都是叫喊的声音,什么"跃进、双王、兵兵"之类的小名此起彼伏,声震乾坤,现在想想还真是不简单,真正印证一句话,通信基本靠“吼”。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是丰富多彩的。不管你是城里人,还是乡里娃,童年的乐趣都是一个人难以忘怀的。至于我们农村娃玩什么呢?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撞拐,一般是男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偶尔女生也会玩,几个伙伴把一只脚抬起来用手抓住,然后用另一只腿跳来跳去的去撞别的伙伴,谁坚持到最后不把腿放下来,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个游戏是男子汉的最好证明。跳绳,不管是课间休息还是放学回家,跳绳都是大家喜欢的游戏,一根绳可以有两个人撑着跳,如果绳子粗也可以抡着跳,总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跳法。捞鱼摸虾,这个也是男孩子经常去做的事情,那时候的水还很清,河里的小虾就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一群小伙伴结伴去河里,翻腾倒石,如果能摸到鱼或者找到一只小螃蟹,他们不知道有多高兴呢。滚铁环,这个80后的伙伴应该都玩过吧,在当时可是很流行的,主要看技术。一群孩子结伴而行,可以去任何地方玩,爬山涉水,没有他们不到的地方,家长也不用担心会有坏人,玩够了、玩累了他们自然就回家了,不过如果玩的太疯,衣服弄脏或弄破,回家总要挨一顿打,但这些也阻止不了他们下次继续出去疯!今天我来说几个80后比较经典的游戏,重播一下我们逝去的记忆。 童年趣事 1.武林争霸。 这个游戏应该是我们农村娃玩的次数最多,观赏性最强的游戏,全靠个人武学的基本功。队上一帮子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小孩子,聚集在一起,两两对擂,各种武学尽出,主要是模仿电视中大侠的招式,诸如:蛇拳、猴拳、长拳、洪拳、王八拳,应出尽出,擂台上虎虎生风,飞沙走石,视觉效果非常壮观。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大人小孩都喜欢看,台上台下都站满了人,都情绪亢奋,大呼小叫,很有点村级大赛的架式。此游戏规则就是不能打脸,不踢对手裆部,只要打倒对手就可以了。此游戏玩的好,观众和斗武小孩皆大欢喜。玩砸了,两个家庭的大人可能会吵架,当然,这种情况很少。 2.抗日游击队。 童年记忆最深刻就是"抗日打仗"的游戏了,像现在的电影一样,十几个小伙伴被分成两伙,一伙扮演正派八路,另一伙扮演反派小日本。扮演八路的小伙伴,都戴上日常的小帽,扮演小日本的小伙伴,都在鼻下人中处画点颜色,目露凶狠之态。那时候也没有玩具枪,但我们有的是办法,找个合适的树杈,再有刀子简单加工一下就成了拿手的武器,偶尔有哪个小伙伴弄到一把雕刻的木枪,绝对可以炫耀好几天。游戏中,永远都八路赢,永远都是八路押着几个小日本,在场院里来回的走来走去,像是游街一样。到了晚上,最受欢迎的游戏就是捉密藏了,先通过石头剪刀布选出一个人,其他的小伙伴迅速的找个隐蔽的地猫起来,被找到就算输了。游戏很简单,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的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3.弹玻璃球。 在我们农村当地,小时候有一种小玩具,男孩子特别爱玩,那就是弹玻璃球。无论是刮风下雨农闲时,还是艳阳高照农忙时,在场院周围,放学上学的路上,只要你看见有两个以上小孩单膝跪在地上,眯着一只眼睛在瞄准着什么,那肯定是在打玻璃珠。我们农村把这种玩具叫弹球、玻璃球、玻璃弹等,是一种做工很漂亮的玻璃球,内有各色花纹,很是漂亮。当时,在我们农村也不是很贵,几分钱1个,和水果糖的价格一样。玩的时候可以一对一单挑,也可以很多人一起玩,先在泥土地上划一条直线或曲线浅沟,做为弹球的运动轨道,再在轨道上挖几个小圆洞,在离第一个小圆洞一定距离画一条线,做为出发阵地。几个小伙伴轮流从线外往第一个圆洞里扔弹珠,玻璃球依次弹进圆洞。游戏中,谁将弹球弹出轨道或圆洞时,将由下一人开始运球,也就是说,出错一次,就会被停止一次运球机会,谁的玻璃球最先沿轨道进完所有坑洞,就算赢了。而没有完成进球的人,就得把玻璃球交给赢的那个人,当时很多人的零花钱都买这玩意了。 童年趣事2 4.传统钓鱼。 随着岁月的增长,做过的事容易忘却,而儿时的记忆越来越清晰,仿佛就在昨天。特别是爱上钓鱼这行,更加怀念过去儿时、少年时代钓鱼时光。稍大一点的时候,因为脑子开始想一些事了,开始研究一些新玩法了。于是乎,钓鱼就成了当时,最时尚,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玩法了。当时因为农村条件受限,我们每天都在村头小河边、鱼溏边疯玩,看别人在钓鱼,觉得挺有意思的,经常就是一个人在钓鱼,周围聚一堆人,当钓到鱼时,最激动的却是围观的人,好像是他们钓到的一样。后来,自己也非常想学钓鱼,可是没有装备,于是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开始了人生第一次(DIY),钓竿是用农村常用来搭瓜架的硬竹竿,超硬调,为寻一根大小适宜的竹竿,我会翻遍成捆的竹竿,为此没少挨家人的“毒打”。鱼线,就是用化肥口袋封口线,也是那种透明的细线,看着和大人用的鱼线一样一样的。鱼钩,就是用小号的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灼热,拿二把钳子弯曲成型就成。铅皮,就是用牙稿皮,多卷几圈就成了。浮漂,就是用鸡毛粗节部分,或者干大蒜心,剪成相同的1.5公分长,再用鱼线穿过,就是最原始的“七星漂”了,灵敏度超级好。 串好漂,绑好钩、捏好牙稿皮,固定到竹竿上,然后在田间挖好蚯蚓,激动的时刻来了。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小河沟边,串好蚯蚓,下竿钓鱼。那时候,农村每条小河沟,鱼很多,什么锂鱼、鲫鱼、白条、鲶鱼等都有,就看你能不能钓上了。刚开始,不懂得钓鱼的技巧,只要看到“七星漂”沉到水底了,就提竿,时机和力度把握不够精准,常常是蚯蚓被鱼吃完了,提竿晚了,而没有钓上鱼。要么就是提竿力量太大,再加上竹竿比较硬,经常是光钓到鱼嘴,不见鱼身,太吓人了。往后,钓的次数多了,装备也不断的改进,技术也更进了一步,钓到鱼获的机会也挺多的。经常性也出现了,手里提着鱼,拿到父母面前说:我钓到了大鱼、脸上两眼放光,一脸的成就感,那种喜悦就真如小学考试得了双百分一样,虽然在多年过后,我所钓的鱼获比那时多很多,但那荡漾在心理的强烈欢喜却犹不及。一个人,一生可以忘却很多人,但始终会有一个人不能忘怀。一个人,一生可以忘记很多事,但儿时垂钓记忆却永不磨灭。 5.野钓黄鳝。 黄鳝,我想大家都知道,每到水稻秧苗插到田里的时候,过几日,你就会发现,在田坎上、水田里、水渠边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洞穴,洞穴比较明显这也是钓黄鳝重点之一,一般的洞穴为成人大拇指粗细的孔洞,只不过洞口稍大不规则;又或者黄鳝将洞穴藏在水边的小水洼下;再就是石头缝下、碎石堆中,杂草下的泥洞。“狡兔三窟”,其实黄鳝也一样,通常有2个以上出口,但肯定会有一个靠近水面,因为黄鳝的鳃退化呼吸需要将头伸出水面,上文说了黄鳝不喜流水,越是安静的地方越是黄鳝筑巢的好场所。和钓鱼一样,钓具也是自己(DIY),小时候我们最常用的钓黄鳝的工具,就是用一根5号粗细的铁丝,或者用旧自行车轮子的辐条,拆下来,都可以。一端打磨成针尖形状,然后用钳子钮成鱼钩样,到就近田间挖好蚯蚓,带好蛇皮口袋,就可以出发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施钓,因为黄鳝吃食不分时间断,只要发现有小洞穴,就可以钓了。钓尖串上蚯蚓,然后在洞口处轻轻的晃动,如果黄鳝不吃,再继续向深处洞穴,一般只要洞穴中有黄鳝经过几次逗钓,都会前来吃食,吃饵后黄鳝会迅速缩回洞穴深处,此时就要抓住铁丝,松一下,提一下,慢慢往洞外扯,不多会就会钓上来。我个人觉得,钓黄鳝是比钓鱼要简单一些,所以多数时候,收获也挺不错的,难点就在于,是否能够找到黄鳝的洞穴。黄鳝不像鱼,个体小,大人觉得将黄鳝做菜,不划算,所以一般都是我们自己做。俗话说的好“鸡鱼面蛋,不如火烧的黄鳝”,就是这个意思。将钓到的黄鳝,开膛破肚,清洗干净,切成3—4公分长的小断,放在干净的荷叶上,撒上辣椒面、盐、味精、花椒面等包好,烧一堆火,将包好的荷叶放在火堆里烧,待到荷叶外皮全部烧成黑色,成黑碳,并有清香味道时,取出来,剥去黑色表皮,一阵绝世香味飘出,每当此时,周围的小伙伴都会不停的吞咽着口水,瞬间分食,那种味道,真的是没法形容,我觉得世上再美丽的词藻也形容不出这种美味。 童年趣事3 6.探险漂流。 关于这个童年娱乐项目,看名字很是高大上,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我们农村,特别是七八十年代开始,这种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在我们偏远的农村就已经有了,那个时候,最喜欢刺激,最喜欢探险的就是年青人和小孩了。漂流环境绝对和现在一样,不一样的是装备和漂流人的心情。 记得在我们村南边,有一座不大的山脉,横亘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山角下有一条小河,夏季涨大水时,河面最宽处在6米左右。这条小河看似不宽,但延绵流长,据说这个小河流经四川方向,是跨省漂流。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小河,却是我们当地青少年小朋友娱乐的天堂,一年四季都可以利用它,就像一些新闻报道中亲切称之为“母亲河”,这个名词用在这条小河上一点也不为过,每年农忙干旱时,大人们都会用抽水机,向小河中取水来灌溉农田,滋养大地。因为水质清澈,农村的妇女们经常在小河边洗衣服。 记得每到夏季,天气炎热,知了都吼破了嗓子,村里的人们或在家中休息,或在大树下乘凉,只有村村里的年青人和小孩,无惧天气的影响,依然在外挥洒着自己的热情。在小河中游泳和泡澡就成了常事,村里稍大一点的男孩穿着普通的内裤,光着脚丫,裸着上身,找来拖拉机后轮胎。10岁以下的男孩基本都是**,每人抱着一个找来的泡沫,捆绑在身上,从小河的上游下水,顺水漂流而下,坐在轮胎上和趴在泡沫上顺水而下,那是一种极致享受。即使遭遇落差较大的河段,也几乎总能化险为夷。因为轮胎和泡沫柔韧性能好,又可以柔克刚,一般的礁石奈何不得,漂流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把握好方向和平衡,遇到急流险滩和礁石时,手脚并用,改变运动方向,不慌不忙,妥善处理就可以了。在平缓河段时,可用手和脚当作船桨划水,过一把以桨划水的瘾,只要注意保持轮胎和泡沫的平衡就行。整个过程充满刺激、激情和快乐。 童年的电视剧1 童年的电视剧 近日,看到网上朋友说,80年代,90年代的电视剧最经典,我想说,你们说的对,虽然当时,我们农村有电视的家庭很少,但基本的电视剧还是能看到的。记得儿时,我们农村主要的视频感观来源,一个是黑白电视,一个是放电影。电影并不是每天都能看的,好像是第月一次,由公社组织放映,先找一个学校操场,提前进行通知,然后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去看。至于电视,当时全村也就几家买的起电视,是黄河牌的黑白电视,凸面小屏,有电视的家庭,那可是全村不得了的大人物,很牛逼的那种,很是羡慕。所以就会出现,到看电视的时候,大人物在院坝放一张桌子,放上电视,整个院坝都是搬着小凳子来看电视的村民,男女老少都有,场景很是热闹,就像过节赶集一样。 90后,甚至是00后出生的孩子们可能是看着韩剧和偶像剧长大的,但生于80后的我们,却是看着金大侠的武侠剧成长起来的。诸如“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旷世佳作,想想都是满满的幸福和美好的昨天。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电视剧大概是我们那时很重要的一个娱乐活动方式吧。 没有电脑游戏陪伴的童年大多是和很多很多的经典动画片和影视剧一起度过的。看了无数遍的《西游记》、《葫芦娃》 、《圣斗士星矢》、《小龙人》......太多了,太经典了。其实我真的很怀念我的童年,有时候做梦都想在从新来一次,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童年的快乐,即使离开大学校园,开始成家立业,走向而立之年,已经为人父母!正如现在流行的网络语:“我们小时候真的好傻,尽然天天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大武侠时代,武侠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从《绝代双骄》到《雪山飞狐》,虽然画面粗糙,特效简陋,武打效果单一,但是仍然是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令人神往的一部分。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童年记忆里的经典:(以下一些资料,本人延用了网络观点,只为了更加真实的还原经典) 《射雕英雄传》:金庸先生、金大侠的《射雕》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甚至每个年代都有一个新版本,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但众所周知,得到好评最多的肯定是83年版的。这部和我同岁的片子也许是太老了,可能在目前年轻人的眼里,也太老掉牙了,也太过时了,但我相信它还是拥有非常多的粉丝,而且是如痴如醉的粉丝。 童年的电视剧2 《戏说乾隆》:当年最吸引观众,把观众引入“戏”途的,当属《戏说乾隆》这部言情剧了,就是它的人物表演,不论是郑少秋扮演的乾隆,还是女神赵雅芝扮演的“三位女子”,亦或是江淑娜扮演的春喜、周霆坤扮演的贾六、李罔扮演的宝柱等角色,皆形神兼备、灵气十足。演员可谓搭配整齐,遴选恰当,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电视影响。 《雪山飞狐》:“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多么经典的歌曲意境,多么熟悉的故事情节。本剧改编自金庸先生、金大侠同名武侠小说,是一部由李朝永执导,孟飞、龚慈恩、慕思成、汤镇宗等主演的古装武侠剧。以明末清初李自成兵败九宫山为背景,讲述了一代大侠胡斐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与程灵素、袁紫衣、苗若兰之间的感情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剧中人物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一生会遇到四种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爱你的人,第三个是你爱的人,而第四个人是与你共度一生的人。但人生是有太多荆棘和磕碰的,和你共度一生的人,可能是你爱的人,也可能是爱你的人。所以,这个人往往不一定是爱你的,也不一定是你爱的,而是在最适当的地点、时间出现的人。而胡斐就好像是这样的,第一个是他自己,第二个是爱他的程灵素,第三个是他爱的袁紫衣,而最后陪他共度一生的却是苗若兰。爱情啊!美啊!凄凉啊!回味啊!无语啊! 《新白娘子传奇》:该剧以《雷峰塔传奇》和《白蛇全传》为蓝本改编,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由女神赵雅芝、叶童、陈美琪等主演的古装神话剧。该剧于1992年11月15日在台湾首播。1993年引进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播映,同年该剧获日本第二十届国际电视美术展金牌奖,2004年,CCTV-1和CCTV8进行重播,夺得这两个频道的年度收视冠军。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比较幼稚,看《新白娘子传奇》感受也很单纯。我们怪法海一天没事干,多管闲事;我们怪许仙糊涂,好像心性太善良了;我们也非常的同情媚娘......。 “千年等一回”那首歌,那时候也算是家喻户晓。从此白娘子似乎也成了贤妻良母的代名词,赵雅芝成为了永恒的古典第一美女。直到现在2020年,将“千年等一回”改编成DJ版,更是风靡全国大疆南北,好像永远不过时一样,大街小巷都是这首DJ。 《西游记》:这个电视剧,我们就甭多说了,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尽管现在看来里面的特技很“小儿科”,但是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奇迹。可以说,全国所有的电视台,包括部分国外的电视台,都反复播过无数遍,到底播放了多少遍,现在已经无从考究。所以,这是我们永远是NO 1,不接受反驳。该剧改编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同名文学古典名著。是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的一部古装神话剧。由六小龄童、***、迟重瑞、汪粤、马德华、崔景富、闫怀礼、刘大刚等主演。该剧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一路抢滩涉险,降妖伏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于1982年开拍,1986年春节在央视首播。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收视率的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无数次,无论是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都百看不厌,被世人称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封神榜》:该剧讲述了商末时期,由于纣王得罪女娲、残暴无道,宠信妖女妲己,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周文王顺应天道、人道,招兵买马,聘请姜子牙出山讨伐纣王,最终推翻商王朝的神话故事。就算是到了现在,偶尔看到还是久久不能平静。睿智的姜子牙、帅酷的杨戬、英俊的哪吒、羡煞小伙伴的雷震子......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让所有看到此剧的人,都明白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人要向善,做事要出自本心,要有诚意。 《神雕侠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他们那个年代的杨过和小龙女,而让我们80后们记忆最为深刻的,要属95版电视剧了。而古天乐身背长剑,长发披肩和一身白衣的李若彤相偎相依的情景,也已成为一个时代经典镜头,让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对于神仙般的爱情,充满了向望。 《活佛济公》:“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歌曲郞郞上口,大人小孩都会。一把破扇断中间,一身袈裟永不变,人间活佛几百年,确是一张顽童脸。在我们儿时记忆里,济公的故事可是家喻户晓,虽然是活佛圣僧,在电视剧里却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讲的是故事,传授的却是道理,明明是长者,却偏偏长着一颗童心,让人心存善念。 《小龙人》:“我是一个小龙人,小龙人,我有许多小秘密,小秘密,......”,会唱这首歌的人,或者知道剧中演员名字的人,是不是都很怀念,是的,我们都进入了中年,时间都不够用,时间都去那了?该剧讲述了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这里住着三个孩子,奇奇还只有四岁半,却整天想着要当妈妈,贝贝爱调皮、逞强,宝宝上了小学,他老实听话,是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这天,他们三人来到故宫,在故宫里沉睡多年的小玉龙被奇奇吵醒,它闪着光芒变成了一只头上长着犄角,又长着尾巴的小龙人,真的是太让人回味了。 《白眉大侠》:“刀是什么样的刀,金丝大环刀,剑是什么样的剑,闭月羞化剑!招,是什么样的招?天地阴阳招!人,是什么样的人?飞檐走壁的人!”经典唱调,小伙伴们还记得吗?该剧是1993年由山东省三冠电影电视实业公司根据中国著名曲艺评书家单田芳先生的作品改编的同名武侠题材电视剧,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勾起了当时无数少年儿童的仗剑行天下的本真豪情。 我们细数着童年时候玩过的游戏,怀念着童年时代吃过的零食,也许还会翻翻自己的箱子,抽屉去寻找童年玩过的玩具,再次观看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片,重温童年时代的电影电视剧,听一听童年时喜欢的歌曲……。80后的怀旧情怀是沉重的,我始终认为,八十年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乐趣的时代;这是一个有着信仰的时期,也是一个光明的季节;那个时候的人们面前似乎一无所有,但是却又有着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人们常常感叹以前的经典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当年好听的歌曲好看的影视剧,现在也不会觉得难听难看。其实,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结。因为我们会留恋以前美好的事物,而那些事物寄托了我们当时的感情,所以在碰触到那些旧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就勾起当年的记忆。——因此,80后更是一种怀旧的情结,而无关乎年龄。七十年代的人们,在青年时期,是身处于贫瘠的时代,所以会更期待未来;九十年代的人们,在青年时期是身处于物质富足的年代,所以会更热衷于当下。所以只有我们80后,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衔接点,承上启下,所以我们的存在,也就显得那么的特别。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