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第一章:她贵为一国之后,却为何向青楼生活 一位太后,一位皇后,两人一起在长安城开了一家青楼酒馆。因太后曾经被群臣骂上了热搜,所以这家青楼的生意十分的火爆,很多达官贵人都想一睹太后之芳容。 这位太后姓胡,名字已不可考,且称胡氏,是北齐高武帝高湛的皇后。历史上姓胡的太后有很多,比如北魏就有一个。北魏的胡太后名叫胡充华,乃宣武帝元恪之妻,生的妩媚动人、风情万种,长相迷人却又不失精明。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了防止后宫乱政定下一条规矩叫“子贵母死”,凡是皇子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就要被赐死。这项不成文的规定共延续了七代直到宣武帝时废除。 宣武帝为了美人不惜废除祖制、酿成祸端,可见胡充华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美貌。 倘若宣武帝知道这个女人在他死后,给他戴了无数顶绿帽子,不知是否会悔恨交加? 胡充华也只是在宣武帝死后才放纵荒淫,而胡氏却在高湛生前就与人私通。而且两位胡太后出轨的原因和性情也不知相同。胡充华也许只是因为寂寞,而胡氏更多的是出于报复;胡充华为了权为不惜杀子,然胡氏却没有。 胡氏的名字史书上虽无记载,但是她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而是出自名门世族。父亲是安定王胡延文,其母乃范阳卢氏卢道约之女,这个卢氏就“崔卢王谢"四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山东的名门望族。胡氏从小自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到了待嫁的年纪在北齐文宣帝高洋的亲自主持下嫁给了长广王高湛。婚后胡氏一直安分守己,恪守妇道,遍寻史书在胡氏当长广王妃的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诟病,还为高湛生了两个儿子高纬和高俨,这一时期的她是幸福的。 皇帝高洋临终之前曾对弟弟高演说:“你若夺位可以,但不要杀了我的儿子。”面对高洋的苦苦哀求,高演的回答史书上虽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高演还是点头答应了。 可是在高洋去世没多久,高演就夺了侄子的皇位。在权力的迷失下他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对小皇帝高殷举起了屠刀。 也许是出于愧疚,也是不安,两个月后高演就病逝了。 高演为了保全妻儿不被杀害索性就将皇位传给了弟弟高湛。公元561年高湛登基,胡氏的不幸也从这时开始。做了皇帝的高湛彻底撕下了伪装,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夜夜寻欢,还强占了寡嫂李祖娥。史书上说李祖娥“秋波善睐,神光动人,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高洋在世时他没办法,如今他贵为一国之君,不惜以侄子性命威胁,李祖娥不得不从。 李祖娥的丈夫高洋也是个出了名的暴君,但是却唯独敬重这个妻子。可以说高洋在位的十年间,李祖娥享尽了这世间的一切荣华,高洋死后她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高湛不仅荒淫无道,贪恋美色,还残害忠良,**无度,导致北齐面临灭亡。 这样的人不是纯情,而是荒淫;这样的皇帝不是仁君,而是暴徒。 终日生活在这种毫无纲常道德的环境之下,胡氏虽贵为太后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又如何能做到不闻不问,容忍丈夫的背叛? 也许是出于报复,也许是为发泄心中的不满,胡氏竟和高湛的宠臣和士开勾搭上了。让人想不通的是高湛明知道此事却不以为意继续重用和士开。 北齐清河四年,高湛传位于其子高纬,不久病逝。 高湛死后,胡氏荣升为太后,没有了一丝顾忌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甚至与和士开的关系已成公开化。赵郡王高睿实在看不下去便弹劾和士开秽乱后宫。 胡太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情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高睿拖进华林园活活打死。得知高睿死讯后,胡太后次子高俨实在忍不了,便设计杀了和士开。 胡太后虽然很生气,但是也无可奈何,毕竟情人没了还可以再找,儿子就不行。很快胡太后又和一个叫昙献的和尚好上了,在昙献的介绍下,又有一堆小和尚为掩人耳目扮成女官入宫供胡太后享乐。纸包不住火,小皇帝商纬知道后暴跳如雷,下令把与胡太后私通的和尚全杀了,还不忘把胡太后软禁起来,派人看守,不准踏出宫门半步。 这样的生活对胡太后来说是生不如死的。直到公元北周灭了北齐,高纬等北齐宗室男性成员全被诛杀殆尽,但是对女性却网开一面,因为女人对北周的统治者来说没什么威胁。 当了平民的胡太后和儿媳穆皇后在长安开起了青楼。因为胡太后名气太大了,生意好的不得了,以至于她说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话,为后不如为娼。这是价值观的扭曲,也是人性的悲哀。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未必没有可怜之处。”胡氏的内心也一定有过挣扎,出身高贵的她也一定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正因为如此,在遇到高湛的背叛,胡氏开起了放荡不羁的生涯。她虽贵为一国之后,却连普通人的幸福都得不到,又何尝不是一种可悲。 第二章:史上最悲催的开国皇帝李渊 历史上最悲催的一位开国皇帝非李渊莫属了。 没错,就是唐高祖李渊。 按说一个盛世帝国的创始人应该很强势才对,不应该这么悲催啊,可李渊偏偏就是个“倒霉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活得好生窝囊,好不容易成了皇帝,可以安享太平盛世,顺带欣赏一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可却又被儿子逼着早早退了位,怎一个“霉"字了得? 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李渊,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西凉开国之君李暠。 近祖亦可追溯到其祖父李虎,西魏的八柱国之一。 父亲混的稍微差点,但也混到了唐国公的爵位。 所以说,李渊的背景够硬,很牛!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功作了很大的铺垫。 李渊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古代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就是个孤儿,和一般的孤儿不一样的是李渊除了父爱,其余的一切有增无减。 他还继承了唐国公的世袭爵位。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母亲还是独孤信的女儿,独孤皇后的亲妹妹,李渊自然也就成了皇亲国戚。 刚入任隋文帝就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 这是个什么官呢? 皇宫禁卫军中的武官,首先官职不太高,级别比较低,但发展潜力却很大。因为在皇帝身边当差那可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果不其然,李渊是支潜力股,隋文帝很快就让他担任谯州刺史。 但这时杨坚却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水淹了大兴城,虽然却是个梦,但杨坚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对李氏一族有所戒备。 李渊也从谯州调到陇州,再调到岐州。原以为会在刺史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没想到事情又出现了转机。 隋文帝驾崩了,晋王杨广登基。 杨广一上台,对他的这个表哥真的很不错,让李渊做了太原的留守(也就是太原的最高行政长官)。这可比他原来的地位高多了。 但这种信任只是暂时的,不信任才是长远的!对杨广这样的人来说,永远信任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一句谣言可以成就一个人,一句谣言也可以让一个王朝覆灭。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童谣: “杨花落,李花开。” 正巧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别问是怎么传的,隔墙有耳啊。 杨广知道后很不高兴,便展开了对李氏人员的重点排查。怀疑李渊那是肯定的,但还没怀疑到除去他的程度,因为还有一个叫李浑的人比李渊更为可疑,只因李浑的叔父李穆太厉害了,功高震主。 就这样李浑被杀,李渊又顺利逃过一劫,但你要认为杨广会对他打消了疑虑那可就错了。 有一天,杨广对李渊的外甥女说:“你舅舅怎么迟迟不肯来呢?” “舅舅病了”。 “是不是病的快死了?” 李渊知道后,吓了个半死,害怕李浑就是他的下场,于是便学萧何坏自己的名声。 这招虽并不新奇却让李渊躲过了杀身之祸,值!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后,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和晋阳县一个叫刘文静的县令张锣着要起兵造反。但李渊这个人不知是胆小,还是顾及到往日的情分,更况且造反的勾当也不是那么好干的,弄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儿,所以就死活不同意。 可他的儿子李世民却很有野心,想当皇帝。于是就找了一个叫裴寂的人,让他在杨广的晋阳行宫中选了几个宫女,趁着李渊唱醉了酒,硬是把这几个女人塞给了李渊。 等李渊一醒来发现完了,误入了贼船,只能跟着走了。 至此,便拉开了晋阳起兵的序幕。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逼不得已的,李渊还是选择了造反。 趁着天下大乱之际,占领了大隋的都城长安。 隋朝灭亡,新的王朝自此诞生了,他的开创者叫李渊。 说到这里李渊好像是因祸得福了,但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痛不欲生。这便是著名的历史事件——玄武门之变! 李渊当皇帝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虽然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才能,李渊不同意,没用。 更何况李渊认为大隋亡国的悲剧就是隋文帝杨坚废了杨勇改立杨广所导致的,所以他坚决立长子为太子。 可李世民偏偏是野心太重的那位,当初造反的口号都是他率先提出来的,要说不想当皇帝,谁信呢?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在玄武门外,李世民派人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要知道李渊总共才四个儿子,除了李元霸早死外,如今他就只剩下李世民这么一个儿子了。 他痛心,却不能治李世民的罪。 但更让他痛心的还在后头。 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连他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一家老小也不愿放过,全给杀了。 心力交瘁,痛不欲生的李渊算是彻底绝望了。 九月四日,李渊便让位于李世民,当了太上皇。 十三年后病死。 第三章:杨修,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曹操是《三国志》里的一代枭雄,而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奸雄。前者是官方正史,后者是小说演义,可信度可想而知。但是《三国演义》里的民间形象早已家喻户晓,反而造成历史形象的严重缺失。有人骂曹操是奸贼但是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刘备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汉室宗亲,却自行称帝。再者说,汉朝的天下不也是从秦人的手中夺得的吗?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只是一个小说家,而不是史学家。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儒生,他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这种所谓的正统,所以他和刘备站在了一起。当然这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此时儒学已经背离了孔孟之道,已经不再是孔孟所讲的儒学。孔子所说的儒学核心就是“仁”,也就是为政以仁,治国以德,强调“仁政”和“德行”。但是从董仲舒提出新儒学开始,儒学就成了适应统治者需要的产物。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王阳明创立心学才真正又将儒学拉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因此阳明心学的实质也是儒学的一种延续。 尤其是在东汉时期,这些所谓的鸿儒多半都不是什么好人。比如说孔融,我们都知道他四岁的时候让了一个梨给他哥哥,但是往往很多人忽略了后续,他的哥哥为他赔上了一条命。 孔融任北海太守时更是横行乡里,强迫当地的百姓都为他的母亲哭丧。死的又不是自己的亲人,百姓们怎么可能哭的真心呢?所以孔融决定杀一儆百,抓起一个哭相好看的就给杀了。这就是所谓的东汉名士,其实就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伪君子。 杨修出生于东汉末年,和孔融一样也是名士一枚,父亲杨彪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杨修又是家中独子,自然是在蜜桃罐子里长大的天之骄子。另外杨修还是同样位列三公的袁绍的外甥。虽然出生贵族子弟,但杨修却不像别的富家公子那样整天吃喝玩乐,肆意妄为。杨修少时便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后来在曹植的府中当慕僚,也就是所谓的门客。 殷实的家境,再加上他和曹植亦师亦友的关系。杨修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丞相府的主薄,主要是帮曹操写一些文书,工作轻松,待遇还高。按理说杨修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前程的,那么他又为什么不得善终呢? 很多人都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一口酥”和“门太阔”事件,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于是曹操心生忌妒,便故意找个罪名就把杨修杀了。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完全不成立的,因为曹操根本就没有忌妒杨修的理由。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操的才华不知道甩了杨修几条街,又有什么理由忌妒杨修呢?况且能猜透曹操心思的人也不只杨修一人,荀彧、司马懿也能猜出曹操的心思。如果曹操真的是心胸狭隘之人,就不可能写出《观沧海》、《龟虽寿》了,更不可能成为乱世当中的一代枭雄了。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导致杨修最终走向死亡的呢?在曹操的长子曹昂战死后,世子之位就空出来了,最有可能当上世子的人选无非就是曹丕和曹植。曹丕是曹操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理应由曹丕继承世子之位。但是曹操却讨厌曹丕,喜欢曹植,以至于在选继承人时徘徊不定。 而曹丕担心自己的世子之位不保,于是连夜召吴质入府商量对策。但是却走漏风声,被杨修知道了,杨修第一时间就向曹操告发此事。曹操派人去曹丕的府上搜查,但是并没有搜出吴质。 曹操认为杨修是在栽赃陷害曹丕,挑拔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关系。这才对杨修起了杀心。所以说杨修之死是因为参与了夺嫡之争。 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里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才是核心。而杨修临死前也慨然叹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终年,四十四岁。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