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学习知识总结》 中医内科外科名词解释 感冒:外感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失调,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外感病症。 咳嗽:由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喘证:以气息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肺痨:因正气不足痨虫侵袭肺叶所致,以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痈:是指热毒壅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疾病,属于内痈之一。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眩晕: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中风: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便秘: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痢疾: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 呕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黄疸: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鼓胀: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系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 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癃闭: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患。 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而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血证:血症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溢于经脉之外,或上溢于口鼻之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病证,统称为血证 头痛:头痛是指由外感或内伤所致的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痹证:痹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以肌肉、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浊,或以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甚至内含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丹毒:是指皮肤及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以患处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入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也称丹毒。 瘰疬:是一种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肿块小者称瘰,大者称疬,大小累累如贯珠,故称瘰疬。 .走黄:是疔疮热毒炽盛早期失治或误治,毒邪未及时得到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重性疾病。 内陷:是阳证疮疡发病过程中患者因正气虚弱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危急疾病。. 走黄与内陷:在证疮疡发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导致毒邪不散内攻脏腑的危重证候。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 热疮: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蛇串疮:是指皮肤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好发于胸腹故称缠腰火丹,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黄水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是具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疾病。 药物性皮炎:指药物通过口服、栓塞、吸入、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给药等途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性反应。 湿疮:是以渗出为主的过敏性疾病。 隐疹:是一种以风团为主的瘙痒性过敏性疾病。 白疪:是一种易于复发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因损皮状如松皮,故又称松皮癣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以皮肤苔癣样变和阵发性瘙痒为主要特征。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门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门皮肤因炎症刺激增生所致。 内痔:发生于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粘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外痔:是指发生于肛门齿状线以下的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破裂,或肛门皮肤因炎症刺激所致的结缔组织增生而成的疾病。 赘皮外痔:又名结缔组织外痔是指肛门边缘皱襞皮肤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肥大。 血栓外痔:由于痔外静脉破裂血块淤结于皮下形成血栓所致,使肛门边缘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肿块。 混合痔:指内外痔静脉从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外痔部形成一个整体。 锁肛痔:发生于肛门周围、肛管、直肠及乙状结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后期因肿瘤体积过大肛门狭窄,肛门犹如锁住一般故称锁肛痔。 脱疽:是指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指)节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性疾病又称脱骨疽。 外 中医内科简答题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鉴别。 .相同点:二者均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等症。 不同点: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鼻流清涕,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鼻流浊涕,有汗,多半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鉴别。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多属实证,多半有外感表证,治法:疏邪宣肺,忌收敛。 内伤咳嗽:起病缓,病程长,咳嗽伴脏腑内伤证,多属虚实夹杂之证, 治法:调理脏腑。 喘证虚实鉴别。 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慢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哮病与喘证鉴别。 相同点:二者有呼吸急促、困难表现。 不同点:1)哮病: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2)喘证: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中风的先兆。 头晕头痛;(2)肢体麻木;(3)一过性言语不利;(4)视物昏花。 胃脘痛辨证要点。 辨寒热虚实: 1)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2)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3)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4)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 (2)辨气血 1)初病在气: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2)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 泄泻与痢疾鉴别诊断。 (1)共同点:多发于夏秋季节,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病位在胃肠,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为特点。 (2)不同点: 1)泄泻:湿邪内伤,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 2)痢疾: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气血相搏,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多有里急后重。 呕吐辨证要点。 (1)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惟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 (2)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 黄疸的辨证要点。 (1)阳黄:发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 脉象弦数。 (2)急黄: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 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舌质绛红、苔黄或黄厚而糙脉弦数或虹数。 (3)阴黄:病程长,病势缓, 黄色晦暗,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水肿的辨证要点 。 阴水:饮食劳倦, 先天或后天因素 ,病位多在脾肾,发病缓慢,病程较长,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 如正水、石水。 阳水:常因风邪、疮毒、水湿侵袭,病位多在肺脾发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 肿多由面目开始, 自上而下, 继及全身, 肿处皮肤绷急光亮, 按之凹陷即起, 多属表、属实, 如风水、皮水 。 淋证癃闭鉴别诊断。 相同点:小便量少,排尿困难。 不同点:1)淋证尿频而尿痛,每日排尿总量正常;2)癃闭 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血尿血淋鉴别。 (1)相同点: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 (2)不同点:1)血淋: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2) 尿血: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 热痛。 13.咳血吐血鉴别。 相同点:二者血液均经口而出。 不同点: 咳血:由肺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血中常夹有气泡,颜色呈鲜红,咳血前多伴有胸闷、咳嗽、咽痒等症状。 吐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常夹食物残渣,颜色呈紫暗,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大便多呈黑色。 14.简述胃脘痛肝气犯胃型的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特点: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而作痛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 15.简述痹证的病机及治则。 病机: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 治疗原则:祛邪通络,缓急止痛。 16.简述水肿肾阳虚型的主症及治法。 主症:面浮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陷下不起,尿量减少或增多,腰部冷痛或酸痛,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17.简述哮证冷哮型的主症。 答: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音,咯痰清稀或痰白而粘,胸膈满闷如室口不渴,喜热饮,兼以外感风寒表证舌苔滑白,脉弦紧或浮紧。 18.何谓血证及治血四法? 活血化瘀 凉血止血 活血止血 收敛止血 19.简述郁证肝郁化火型的主症及治法。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胸胁胀痛,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20.简述内伤发热肝郁发热型的主症。 答:发热多为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随情绪波动而浮起,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或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21.简述着痹的主症及代表方剂。 主症: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浊,或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按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薏苡仁汤 22.痰湿蕴肺型咳嗽的症状和治疗方剂各是什么? (1)症状:伴胸闷、脘痞、纳呆、便溏、体倦乏力。舌苔白腻,脉 濡滑。 (2)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3)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3.水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以祛邪为主, 发汗、利水或攻逐, 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以扶正为主, 健脾温肾, 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 则当兼顾, 或先攻后补, 或攻补兼施。 24.简要回答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症状和治疗所选方剂。 主症: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或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 方剂:归脾汤 25.简述风热感冒的证候。 (1)恶寒轻发热重;(2)口渴;(3)少汗或有汗;(4)咽喉肿痛;(5)舌苔薄黄;脉浮数。 26.简述水肿的基本病机。 答: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27.简述痰浊中阻型眩晕的治法和治疗选方。 (1)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2)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简述呕吐脾胃气虚证的证候。 答:食欲不振,食人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简述水肿阴水脾阳虚水泛证的治法方剂。 治法:温补脾阳,利湿消肿 方剂:实脾饮 简述胸痹寒凝心脉证的证候。 答:胸痛撤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或紧或促。 简述淋正的病因病机。 病因: 1).风邪袭表;2).疮毒内犯;3).外感湿邪;4).饮食不节 5).禀赋不足;6). 久病劳倦。 (2)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中医外科简答题 何谓消法及其适应症? 答: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简述颜面疔疮初期的临床表现。 答: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约3~6cm,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中期,约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后期,约第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病程一般10~14天。 简述走黄与内陷的病因病机。 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简述乳癖的临床特征。 答:**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如何辨脓的有无? 答:通过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等方法。 简述内痔Ⅱ期的临床特点。 答:Ⅱ期内痔 周期性、无痛性便血,呈滴血或射血状,量较多,痔核较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 7.简述瘾疹血虚风燥型的症状及治法。 答:(1)证候: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2)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8.简述脱疽的临床特点。 答 :好发于青年男性的四肢末端,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继则出现剧烈疼痛后期坏死脱落。 9.简述瘾疹的临床特点。 答: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发无定处的瘙痒性、过敏性 10.简述湿疮湿热浸淫型的症状 答: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11.简述颜面疔疮初期的临床表现。 答: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约3~6cm,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12.简述内痔Ⅰ期的临床。 答:Ⅰ期内痔 无明显自觉症状,痔核小,便时粪便带血,或滴血,量少,无痔核脱出,镜检痔核小,质软,色红。 13.简答疮疡逆证的特点。+ 答:初期:形如粟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已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脓水清稀,腐肉虽拖脱,新肉不生,色败嗅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14.简答内痔分期。 Ⅰ期内痔 无明显自觉症状,痔核小,便时粪便带血,或滴血,量少,无痔核脱出,镜检痔核小,质软,色红。 Ⅱ期内痔 周期性、无痛性便血,呈滴血或射血状,量较多,痔核较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 Ⅲ期内痔 便血少或无便血,痔核大,呈灰白色,便时痔核经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肛门,不能自行还纳,须用手托、平卧休息或热敷后方能复位。 Ⅳ期内痔 平时或腹压稍大时痔核即脱出肛外,手托亦常不能复位,痔核经常位于肛外,易感染,形成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 15.简答浅Ⅱ度烧伤的临床表现。 答:损伤组织:可伤及生发层,甚至真皮**层;外观特点及临床体征:水疱较大,去表皮层后创面湿润,创底艳红、水肿,并有红色颗粒或脉络状血管网;感觉:过敏;温度:增高;创面愈合过程:如无感染,1 ~2周痊愈,不留瘢痕。 16.简述辨脓的操作方法。 答: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17.简述乳癖的特点。 答: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 18.简述神经性皮炎的预防于调护。 答: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刺激,调节良好的情绪 局部避免强烈的搔抓内衣以棉织品为宜,衣领宜柔软 忌饮浓茶、咖啡及戒烟戒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9.简述一度脱肛的证候。 答: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20.简述疖之热毒蕴结证的治法和治疗选方。 治法:清热五味消毒饮、 方剂:黄连解毒汤加减 解毒 21.简述如何辨脓的有无。 疼痛、肿胀、温度、硬度。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22.简述瘾疹血虚风燥证的治法和治疗选方。 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当归饮子加减 23.简述粉刺的预防与调护。 24.如何从皮肤颜色辨别疮疡的阴证阳证?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25.简述肝郁痰凝型乳癖的治法和选方。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蒌贝散加减 26简述血热肠燥型肛裂的治法和选方 清热润肠通便 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 27.疮疡辨肿时,气肿与血肿有何区别? 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28.简述肝经郁热型蛇串疮的治法和选方。 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29.简述接触性皮炎的预防与调护。 30.简述湿疮的特点。 对称性、多形性、浸润性、瘙痒性、易转化为慢性。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