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东周赋》 周夷王烹杀齐哀公 自武王伐纣,周天子登基以来,已近二百年。昔日成王初即位尚年幼,周公旦摄政。周公制周礼,行分封,将周朝的土地大肆分封给姬姓子孙与各路功臣,封邦建国,各诸侯国戍边守关,交纳岁贡。周王朝显赫一时,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诸国,无出其右者。 自武王八传至于夷王,诸侯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有崛起之势,虽尚不能与周室分庭抗礼,可也已是觐礼不明。加之,夷王少天子之威,为人怯懦,处事慵闲,诸侯皆怏怏不服。周礼在诸侯眼中早已不是当年那般神圣不可侵犯。 夷王面对这一切也是有心无力。夷王三年,纪国国君纪炀侯来镐京朝见进贡。纪国毗邻齐国,常年受齐国欺辱,加之齐国日渐强盛,纪君担心有朝一日被灭国,特来镐京找周王求救。夷王盛情款待了纪炀侯,宴席间,夷王突然流露出悲状,对纪炀君说道:“自予登基以来,已有数国不再来京朝贡了,今纪君尚感念周室分封加爵之恩,予心甚慰啊。” 纪炀侯听后忙跪拜谢恩,同时心生一计,于是对王说:“吾等侯国皆为周王所封,当为王属臣,为周属国,岂有不朝贡之理?王何不杀之以立威?” “大胆纪君,汝这是在挑拨予与诸侯的关系吗?倘若予杀人以立威,天下诸侯会作何,百姓又会当予如何。你这是在陷予于不仁不义,予还有何面目做这天下共主?纪君,你居心何在?” 纪炀侯闻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王明鉴,臣一心只为大周。东方齐国终日东征西讨,国土几为初时之二倍,齐国诸邻国不得不屈服于齐国淫威,割地赔款,如此,齐国日益强盛。臣还听闻,齐国已数年未曾来京朝贡,去岁,王染疾,齐伯视若无睹,齐侯如此无道,臣恐其取而代之。且齐侯常道大王乃九代周王,自为五代齐侯,当为大王尊长。此为大逆不道,其罪当诛” 纪炀侯说完后,夷王伸手去扶,示意他起身。“爱卿所言,予何尝不知,只是卿所言空口无凭,一旦杀齐君,予恐齐国举国来犯,再加之与齐国交好的诸国,王师恐难以抵挡。” “依臣愚见,齐君横征暴敛,荒淫无道,齐国百姓早已叫苦不迭,王以此杀之,诸侯当无理反驳,齐国一国尚难掀起风浪,大王又是天下共主,齐国绝不会轻易反叛。 “大王,臣还听闻齐侯前些日子行祭天之事,倘若果真如此,齐侯乃行僭越之事哉!” …… 夷王走近纪炀侯,说:“纪君所言极是,予早有此意,只是找不到杀人之理,纪君的一席话,让予茅塞顿开啊,啊,哈哈哈哈!” 三日后,纪炀侯离开镐京,返回封地。夷王找来太子商议此事,太子为人刚戾,早早便看不惯这些诸侯自恃本国兵力雄厚互相攻伐,不尊天子,纪炀侯之议正和太子心意。于是太子对夷王说:“父王,儿臣以为齐侯的确该杀,杀之则以一儆百,况齐侯确有野心,父王杀之,天经地义。” “那,汝以为宜如何杀之?” “儿臣以为将齐伯罪孽昭告天下,父王亲自下令将齐伯押解至镐京受刑为上上计,此必大大振王室之威。而今诸侯国皆不愿尊王,齐国国势又最为强盛,此举恐生事端。不过儿臣还有一计,单王室出兵恐难服齐师,但齐师必不敌各国联军,父王将齐伯罪孽昭告天下后,可会盟各诸侯,共讨齐伯,如此,一来可以立威,二来也更为稳妥。父王以为如何?” 夷王沉思良久,说:“予以为此犹有失安,莫若以共商大业为由将各路诸侯共聚镐京,当众烹杀齐伯,后,宣告齐伯罪行,以儆效尤。” “儿臣以为不可,父王分明以共商大业告之诸侯,后反行杀伐之事,此乃出尔反尔,天子一言九鼎,父王此举必使君威在诸侯以至天下百姓心中皆荡然无存;况诸侯之师皆远在三千里,杀之,固易,各路诸侯亦不敢不尊。可待诸侯回到封地呢,其必以王惧齐师,以王妄杀人,以王乃朝令夕改之徒。父王还请三思。” 夷王听后,犹豫地说道:“可伐齐万一失败了呢?”夷王叹了一口气,“且先退下吧。” “父王三思啊。”太子大喊道。 一月后后,夷王以有要事商议召集天下诸侯。诸侯虽不愿尊周王,可毕竟是周室分封,王名自然还是不得不从。于是各路诸侯纷纷日夜兼程,赶往镐京。 夷王三年秋,各路诸侯纷纷抵达镐京,于驿站中歇息。只剩齐哀公迟迟未到,齐国地处极东滨海之地,路途遥远,而且齐哀公向来瞧不上夷王,并未星夜赶路,一路上走走停停,欣赏着各地美景,丝毫没有着急的意思。大约又过了半月,齐哀公也赶到了镐京。 明日,各诸侯纷纷着朝服觐见天子,齐哀公虽不敬天子,可也不想多生事端,故与其他诸侯也别无二致。待诸侯全部进到大殿中,夷王一声令下,殿外的甲士突然冲进殿中将齐伯绑了起来,投入了殿外装满沸水的大鼎中,以熊熊烈火烹煮之。齐哀公在惊恐中,嚎叫着离开了人世。 列位诸侯看到这一幕无不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夷王见众人皆惊恐,心中很是得意,心想,如此一来,各路诸侯当不敢造次。夷王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说到:“今日,予召诸位来京,就是要替天行道。齐侯纵情享乐,荒淫无道,齐国百姓皆叫苦不迭,非但如此,齐侯狼子野心,肆意横征暴敛,擅自攻打别国,邻国皆小国,如何抵挡齐师猛攻,血流成河,饿殍遍野,人神共愤。且齐侯行祭天之事,罔顾礼法,大逆不道。予秉承上苍旨意,当众烹杀齐伯,惩处无道昏君,救万民于水火,护大周礼法纲常。” 说完,夷王又得意的加了句“众卿可有异议?” 各诸侯进京朝拜并未带兵,在天子的地盘上都不敢造次,是故没人敢表示反对。 夷王见没有人反对,心下窃喜,以为自己这就算是在诸侯中立威。 于是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册立齐哀公之弟公子静为齐侯,是为齐胡公。 楚熊渠犯上作乱 齐哀公既死,夷王的目的也便达到了。于是也没有多留各路诸侯,不日,诸侯们也纷纷向夷王告辞,回到自己的封地。 在镐京时,诸侯们还对周王毕恭毕敬,不敢造次。回国后,皆怒不可遏,大骂其无道昏君,罔顾礼法。 楚国国君熊渠反应最为激烈,熊渠回到楚国后大骂周王无道:“周王乃天下共主,说话做事当一言九鼎,且不论齐侯有罪与否,天子欲以罪处诸侯,理当遣王师拿之押解进京,昭告天下,号令诸侯进京,后杀之。今周王欺吾等有要事相商,不明表意,待吾等来京,乘诸侯无兵,杀齐侯。如此行事,同欺软怕硬,鸡鸣狗盗之徒何异哉?如此卑鄙贱人以何做这天下共主?” 正在气头上的熊渠甚至扬言:“如此大王,奇耻大辱。莫若拥兵自立也。” 宫殿里的诸臣闻此语皆慌忙跪拜,道:“君上慎言,君上乃周王属臣,君上此语实乃僭越,大不敬啊。” 熊渠当时也是正在气头上才说了一句气话,不过是句玩笑话。熊渠虽性情刚直,鲁莽,却也知这是大逆不道的罪过,加之众人劝谏,也便没在继续说下去,不过熊渠还是气不过,看着满堂朝臣惊慌之色,只道:“寡人固知之,休要再言,都退下罢!” 其余诸国国君虽不似楚君这般勇莽,却也皆当夷王为一宵小之徒,不愿尊之。 唯齐国与纪国与各诸侯国不同,齐哀公之死为纪国除去了一心头大患,纪君心想终于不再害怕齐国将纪国灭国,故此感恩夷王大德。 齐哀公被烹杀的消息传回齐国国内时,齐国百姓朝臣皆忿忿不平,朝中大臣更是上书胡公联合各诸侯国去镐京讨个公道。奈何胡公毕竟为周王亲立,怎可再犯上作乱,倘不成功,自己的下场怕是比王兄还要惨烈百倍啊。 齐国国都营丘近纪国,胡公害怕再与纪国起冲突,重蹈王兄覆辙,故意欲迁都。一日,胡公召诸臣商议此事,岂料诸臣皆死谏胡公,道:“营丘乃齐国立国之地,齐国百年基业之所在,齐国诸城何处能胜营丘,万不可迁都。” “寡人又何尝不知,只是营丘近纪国,寡人担心纪人来犯,伤我子民。” 哀公同母弟公子山道:“纪国,弹丸小国,早就该亡,到时纪人归齐,纪国之地皆隶齐国,岂不妙哉?” “荒唐,两国皆周室属国,当共尊周王,岂可互相攻伐,汝可是忘了先君之鉴。” “你……” 一朝臣道:“君上所言有理,既如此,纪国当不该来犯,倘纪国来犯,我国出兵御敌乃天经地义,何来罪过,都城还是不迁为上。” “如此,好不繁琐,况伤亡者皆齐国子民,还是迁都可保我齐国无恙。” “君上三思啊!” “诸位休要再谏,寡人意已决,即刻准备迁都事宜,期年之后,迁都薄姑。” …… “薄姑?薄姑在营丘以西,大抵不会再为纪国所扰,薄姑虽不似营丘富饶,却也非贫瘠之地,假以时日,于营丘富也未可知。” “齐国先祖乃大周开国元勋,武王尚尊之为尚父,纪君不过是商朝遗老,怎可与太公相提并论,今怎可为此蕞尔小国欺哉?” “唉……”胡公去后,几位大臣议论道。 齐侯意欲迁都,齐师也开始准备出发,护卫君主和国都周全。然而营丘城内另有一批人马开始涌动。 夷王四年,又到了诸侯交纳岁贡,朝见天子之时。夷王左等右等,最终也只等来了纪侯和齐侯,原先来朝贡的鲁侯,卫侯,郑伯也迟迟没有赴京面圣的音讯。 两国国君,见此情形,也只是同周王一起责骂各国诸侯忘恩负义,数典忘祖,罔顾礼法,大逆不道。除此之外,二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去岁来朝贡,纪炀侯俨然王之心腹重臣,今朝也已缄默不语。 夷王心中百感交集,愤怒,怨恨,无奈,甚至觉得自己这个王做得可笑。他觉得好累! 此后,太子屡屡觐见,请求夷王对诸侯惩处,重振朝纲。可夷王通通否决了,他不想再对任何一个诸侯动手了,他害怕,他怕自己一旦采取行动,就连纪国和齐国也不来了。虽然此时大周一朝足有上百诸侯,区区两国自然无足轻重,可尚有一位诸侯来朝贡,表示周王仍然是王,是天下共主,倘无人交纳岁贡,诸侯国皆不尊周王,那到时诸侯国是诸侯国,王畿是王畿,王又与诸侯何异?故此夷王将太子的提议通通否决。 夷王六年,蜀国国君请求朝见周朝天子。蜀国乃武王伐纣时的盟国,与周王朝为同等地位之国,此番来朝进贡表明蜀国愿向周王称臣,这是周王重振王威的大好机会。 夷王得知蜀国国君请求后,决定亲往河水迎接蜀国使臣。于是,夷王传召太子,命令太子监国,代理政务,自己则准备亲往河岸之处,以宾客之礼迎接蜀国使臣。太子认为夷王乃天子,不应亲自迎客,派使臣迎接更为妥当。夷王却认为如此不能表示我朝诚意,恐事不能成,执意亲迎使臣。太子拗不过夷王,只得遵命。 夷王六年夏,一切皆已准备妥当,夷王出发迎接蜀国使臣。十日后,夷王抵达河水行宫,等待蜀国使臣到来。又过了数日,蜀国使臣抵达河水,夷王以宾客之礼相待,蜀国使臣献上琼玉,表示愿意年年向周王朝交纳岁贡,希望周王能够庇佑蜀国,出兵抵抗南方蛮夷。夷王没敢立即答应,如今周朝王室已经自顾不暇,哪还有多余的兵去帮蜀国打仗,于是便先邀请蜀国使臣进京,请尽地主之谊。进京后,与诸臣商议后在作答复。 楚国国君熊渠听闻夷王亲迎蜀国使臣,再次怒不可遏。 “匹夫竖子也,蜀地尚不如楚大,周王怎可亲迎其小小使臣,如此之辈不配做天下共主,寡人必取而代之。” 话说,自从夷王烹杀齐哀公后,熊渠回国后立刻着手操练兵马。当时众人不解其意,而今看来,熊渠也是早早便觊觎这天下共主的王位了。 熊渠此话一出,同上次一样依旧有许多老臣死谏,不过这次熊渠却不再像上次一样附和这些老臣。 “天下共主固宜大贤者为之,当今天子,妄杀人,惧外夷,德不配位,寡人取而代之乃顺天道而为之。众卿若愿从寡人者,待寡人称王时必升官加爵,子子孙孙受荫庇;若逆寡人者,请先生另谋高就,世世代代不入楚国籍。” 熊渠说完,有些大臣当即表示效忠楚君;有人犹豫过后也表示助楚君成就大业;也有人宁死不屈,劝谏楚君感念周朝历代先君的恩德,熊渠依然不为所动。 这些人见楚君仍执迷不悟,拂袖而去。 当晚,这些人便在府邸中离奇暴毙了。 处理好国内政事,熊渠便开始集结军队,趁夷王还未回京开始对王畿周围的诸侯国发动战争。 熊渠扩充楚疆域,公子山杀兄篡位 熊渠首先率兵攻打了西方的庸国,庸国的先祖也是跟随武王伐纣的大功臣,庸国一直是西方大国,攻下了庸国就解决了出国西方的后顾之忧。同时庸国也是镐京周围的重要诸侯国之一,是王畿的一道重要屏障,攻下庸国镐京便直接暴露再楚军面前。庸国虽然从前是大国,可如今也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更何况这次的敌人是南方大国楚国,很快楚军便攻下了庸国,直逼镐京。 监国的太子一面名人速将消息传给夷王,一面将镐京城内所有军队都调到镐京城墙守城。彼时,王师依旧是西周王朝最骁勇的军队,从没有一国的军队可与王师抗衡。熊渠本以为王师都跟随夷王去往河岸之地,但见仅守城士兵便有如此之众,不敢轻举妄动,只下令先在城外二十里处安营扎寨。 与此同时太子派出去的使臣正快马加鞭赶往河岸之地。熊渠在营帐中苦思破敌之道,突然熊渠灵机一动,派出一队人马潜入镐京城内打探。十日后,探子来报,镐京城内守卫空虚,连王宫的守卫都所剩无几。 “果然如此。” 熊渠随即下令整顿兵马,准备攻城。楚军浩浩荡荡地向镐京进发,来到镐京城下,开始大举进攻,守城士兵虽不多,可也都是精兵良将,依然可以勉强抵挡楚军的猛攻。然而毕竟只有数百守军,很快便寡不敌众,就在镐京城将要被攻下时,夷王的大军从后方杀了回来。军战力本就不敌王师,加之连日作战,疲惫不堪,很快便溃不成军。熊渠也是在楚军的掩护下,才逃了回来。 经此一战,双方皆损伤惨重,不过熊渠到底是已经把庸国打了下来,便增派军队,镇守庸国,与王师在庸国与镐京的边境线上对峙。 话说先前夷王收到镐京的军情后,便立马带兵回京,独留蜀国使臣一人在河岸行宫等待,解镐京之围后,夷王立马派太子迎接使臣进京,共商大事。太子抵达河岸行宫后,蜀国使臣随太子进京与夷王谈判借兵事宜。 夷王在镐京为蜀国使臣举办了盛大的接风宴,宴会结束后蜀国使臣请求速与周国上衣借兵之事,夷王只好召集辅政大臣商议此事。不出周王所料,大臣们尽数不同意借兵予蜀国,众臣皆道今大周内忧外患,外有犬戎虎视眈眈,内有诸侯国作乱,若借兵给蜀国,何以平定内乱,抵御外敌。 蜀使见周国已是泥人过江,自身难保,便向周王请辞,回国禀告蜀王后再行决断。夷王只得送使臣离京,虽然蜀使临行前道回国请示蜀王后再做决定,不过谁都能看出来要求蜀国向周国称臣是绝无可能了。此次蜀使来朝,非但没有重振王室之威,反倒又让夷王在诸侯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与此同时,熊渠也没闲着...本章未完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