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鬼怪奇闻集》 第一章龙族 鳞甲之辈尊龙族。龙族之主称为祖龙。 神话传说里龙是神异动物,能行云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隠、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龙的典型形象是两个杈角、长须、蛇身、四足、鱗片满身,也可以说是马面、狗鼻、牛嘴、鹿角、蛇身、鹰爪、鱼鱗、狮尾、虾须。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但非神物。龙的种类不同,有金龙、白龙、青龙、黑龙,有胎生的龙,有卵生的龙,有湿生的龙,有化生的龙,又有虬龙、鹰龙、蛟龙、骧龙,又有天龙、地龙、王龙、人龙,又有鱼化龙、马化龙、象化龙、蛤蟆化龙。 龙是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出现的一种动物。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鱗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虫虬龙,无角者称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两角为龙,独角为蛟,无角为螭,无脚为蠋。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传说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龙后成为皇权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 营川坠龙事件是指1934年7月初,有人听闻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的事件。1934年7月初,营口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它消失了。8月初《盛京时报》刊登“龙降酿灾”新闻: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 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当时的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龙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盛京时报》派人采访,称为"营川坠龙”"等。此事轰动一时,观者络绎不绝。骨架保存在营口一个师范学校做标本,后下落不明。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播出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迷团”次年又在《龙影遗骨》中探讨此事。 第二章凤族 天下飞禽皆尊凤凰,凤凰始祖元凤。 凤凰一族中雄为凤,雌为凰,百鸟之王,生长于凤凰山。据《论语谶》记载:凤有六象九苞。“六象者,头象天,目象日,背象月,翼象风,足象地,尾象纬。九苞者,口包命,心合度,耳聪达,舌诎伸,色光彩,冠矩朱,距锐钩,音激扬,腹文户。” 传说凤有五色。赤凤曰:朱雀。 上古四神兽之一,代表了南方,又代表了火和夏季。而朱雀石四灵之一,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为凤凰。它也有从火中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黄凤曰:鹓鶵。 关于鹓鶵有一个典故,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同时也代表了鹓鶵这种鸟的品行。 青凤曰:鸾。 青鸾又称苍鸾,接近孔雀大小如鸡,羽色华丽,常见的说法是青鸾是常伴西王母的一种神鸟,多为神仙坐骑。传说的这只青鸾是天地孕育而生的,很美很优雅但是无法发出声音,所以它很孤独很寂寞,因为它从来都没有发现过同类,别的鸟羡慕的眼光没有增添它的光环反而衬显了它的寂寞。 紫凤曰:鸑鷟。 凤鸣岐山指的就是鸑鷟在岐山鸣叫,周所以兴也,像野鸭但是比野鸭大,红色的眼睛。颜色应该是黑色或者是紫色。 白凤曰:鸿鹄。 鸿鹄是白色的凤凰,鸿鹄之志指的就是这个了。 凤育九雏指的是,第一:金凤,皇宫中的凤凰多以其为原型。第二:彩凤,被人视作“凤求凰”美好爱情的见证,李商隐有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三:青鸾,西王母坐骑。第四:火凤,小说中浴火重生的凤凰原型。第五:孔雀,吞过如来,如来佛祖破背而出,封她为佛母,尊为“孔雀大明王”菩萨。第六:大鹏,孔雀的兄弟,相当于如来的舅舅,后被如来收服。第七:雪凤,与火凤相反,喜寒,因通体雪白,象征纯洁第八:雷鸟,性好奔疾能造电。第九:大风,凶鸟,能造风,为风灾之相 ,尧时为害于民,被后羿射杀于青丘之泽。 第三章麒麟族 天下走兽皆尊麒麟。 盘古开天后第一条麒麟叫做始麒麟,也就是麒麟之祖,与前文的龙族,凤族并称为洪荒三族,居于不周仙山。后有言称其为应龙之后祥瑞之兽,相传公兽为麒,母兽为麟,能活两千年。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虫草,故被称为仁兽。 其形首似龙,形似马,状似鹿,尾似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口能吐火,声音如雷,无翅能飞。相传只有在太平盛世或有圣人出世的时期才会出现,所以又被称为瑞兽。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有一坐骑叫“四不相”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在国漫电影《姜子牙》中四不相是龙汉初劫时期,麒麟族长,始麒麟的唯一嫡子。由于它似龙非龙、似凤非凤、似麟非麟、似龟非龟,但有龙之威、凤之贵、麟之勇、龟之灵,所以始麒麟赐名“四不相”。 有一传说是关于孔子和麒麟的,据传孔子出生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鲁哀公十四年在武城以西二十多里的大野打猎,把麒麟射杀,但不知道是什么动物,于是请孔子来辨认。孔子看到是麒麟非常心疼地说:“这是麒麟,是仁兽啊,现在这么混乱,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呢?”说完失声痛哭,从此搁笔,不在编写《春秋》了,不久孔子写下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特征。麒麟又是姬氏即周天子的祖神,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改了十一次年号的汉朝汉武帝时期,意外获得一头白麒麟,汉武帝以为祥瑞,第四次改年号为“元狩”,之后又建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此外麒麟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与龙、凤、龟合为四灵,又有送子神兽之称,“麒麟送子”就是这样来的,麒麟也常比作仁厚的“振振公子”。 第四章龙汉大劫 龙汉大劫具体历史传说中应该是不存在的,应该是从后世的小说中演化出来的,在这里我找了一个算是完整的版本来分享给大家。 传说最开始是虚无,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第一个“有”便是“道”。后来虚无演化鸿蒙,鸿蒙演化混沌,大道出。混沌中诞生了三千魔神(后文的盘古、鸿钧、罗睺都在这里面)。 混沌中生一青莲,其三十六品,有叶五片,开花二十四瓣,正是这混沌青莲孕育了盘古。盘古手持开天斧、头顶造化玉蝶出世。盘古为证的大道圣人,遂开天辟地,意欲以力证道,过程中斩杀三千魔神,开天后身化万物,元神化为三清,十二道精血分化为十二祖巫。 洪荒世界诞生后,大道隐遁,天道出。 盘古开天后,凶兽作乱洪荒。此时龙,凤,麒麟三族出世并得以大兴,共同统治时代,,龙族居四海,为天下麟甲之首,凤凰翱翔九天,为天下飞禽之首,麒麟居大地,为天下走兽之首。由于三族内成员不断的增加,三族之间不和避免的出现了种种矛盾(同样也是在魔祖罗睺的暗中挑拨下),三族为争气运,大打出手,生灵十不存一,诸多上古神兽消亡,最后三族也因为多年血战使得本身元气大伤。最后出于无奈,鸿钧老祖的洪荒巨擘相继出手,平息了量劫后三败俱伤三族族长分别立誓以赎罪孽。妖皇帝俊与东皇太一趁此时机统一妖族,十二祖巫创造了巫族,属于混沌三族的时代结束,巫妖时代来临。 祖龙由于杀伐太凶、因果太多、业力太深,以至于自身气运尽散,在回四海龙宫途中,遇到了元始天尊,被元始天尊以无极寒冰封印在不周山(昆仑山)龙泉洞内,永世不得翻身,就连伴生至宝混沌珠,也是元始天尊所有。 元凤身受重伤欲回不灭火山浴火重生。可是行路之间,先后遭遇阴阳极气与五行灵气入体。自身本体交合之间,元凤诞下九天鲲鹏、五行孔雀。元凤在诞下双子后,将鲲鹏安置在北海的万丈玄冰之下,接着云凤带孔宣往不灭火山而去。奈何元凤诞下双子后,自身法力全无,本体精元耗尽,无法再腾云驾雾。元凤万般无奈在落凤坡泣血而鸣,正当此时通天教主驾至。原来是天道感念元凤母爱伟大,不忍其血脉断绝,故而前来保全元凤血脉。元凤含笑陨落。 始麒麟向天道发下宏愿--(麒麟出没,必有祥瑞),天道降下功德,麒麟族再现生机。始麒麟欲保全唯一嫡子四不相的生机,为了求得元始天尊的庇佑,始麒麟命四不相为元始天尊坐骑。元始天尊接受了四不相后,始麒麟心愿得偿,在不周山(昆仑)之巅陨落身化麒麟崖。 而三族惨死的生灵在死后怨念不消互相融合,居然化为一条自号“天魔神·恶诛”的魔龙,作为天地万物的异数他知道只有栖息在天道圣人才能察看的命运长河里方能保全自己不被发现。从此恶诛终日 。 第五章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是什么?首先要知道魑魅魍魉在以前是专门指一些喜欢害人的妖魔鬼怪,现在则是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关于魑魅魍魉的传说最大的争议可能就是魑魅魍魉到底是几只鬼怪了,这里就说法不一了。 一说魑魅魍魉是指两个妖怪,魑魅是指传说中山里的妖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不难看魑是山林之中喜欢害人的妖怪,而魅是有老妖怪经过变化而来的精怪。所以严格来说魑魅是一个妖怪,而不是两个。 魍魉同样也是古代神话传说里山川中诞生的妖怪,有种说法是它们是疫神,可能是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居弱水,是为魍魉,其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所以魍魉实际上也是一个妖怪而不是两个。这里的魑魅魍魉是指两个妖怪。 另一个传说是魑魅魍魉指三只妖怪,魑与螭相近,古人又信仰龙,所以一般的建筑上都会有螭龙的影子,人们就想当然的认为它是一种好东西,可以带来好运。当然还有人说魑是一种山怪,形状比较凶狠,但是貌似并不是很危险,是一种小妖精,但是人们也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魅,指魅力,也就是吸引人的力量,可见,“魅”应该是迷惑人的本领。《说文》中有提到:“老物精也。”也就是说生物经历漫长岁月之后化成的妖怪。 魍魉,我们通常我们认为它是水鬼。蔡邕《独断》中记载的和上文魍魉的介绍一样,魍魉是颛顼的三子之一,居弱水,擅长在海上兴风作浪,为祸人间。所以这里又说魑魅魍魉是指三种妖怪,“魑”是山中能害人的妖怪,“魅”就是讨人喜欢的鬼,而“魍魉”指水鬼或疫神。 关于魑魅魍魉有这样一个典故,在春秋战国间,楚庄王带领军队讨伐小国陆浑。在军队经过洛阳的郊区时,庄王为了炫耀武力竟然在周朝的境内列兵示威,周庄王十分害怕,就派遣大臣送上了很多礼物。楚庄王接见了王孙满后,十分得意,并且挑衅地问道:你们宫中的鼎长什么样的,具体多大多重,鼎是周朝五权的象征,庄王问鼎,充分彰显出他想要篡夺周王政权的野心。 王孙满知道庄王的用心,当下回道:鼎的表面铸满妖魔鬼怪的图样,这样方便让百姓们都能认清妖怪的样子。当百姓们在山林水泽之间,只要碰见了魑魅魍魉,就可以很好地加以辨别,可以躲避。 王孙满继续说道:王位的取得和保有,实际上和鼎没有多大关系,最重要的是足以以德服人的崇高威望。楚庄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又想到自己的实力和威望还没有达到以德服人的高度,就离开了洛阳班师回朝了。 关于魑魅魍魉的描述还有,《史记·五帝本纪》:“魑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还有就是蚩尤率魑魅魍魉与黄帝战于涿鹿。 总之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在现在我们习惯将各种坏人称为“魑魅魍魉”。 第六章龙女辟邪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 龙女的形象由来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多次提到龙的产地,龙王龙女的形象可能从《山海经》中的山神形象演变而来。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大量涌现,使先秦时期模糊的龙女形象逐渐鲜明、丰满、美化。这一时期的龙女故事多收录于宋代李等人所编的《太平广记》。清朝时期,龙女形象得到自然的升华,显现出理性的一面,相关记载见于李渔的《蜃中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等。 相传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遂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汉族民间传说:唐朝仪凤年间,书生刘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径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 经问明缘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龙女三娘,嫁给泾河龙王次子为妻。龙女在泾河龙宫备受欺凌,受尽折磨。得知龙女的不幸遭遇。刘毅不觉义愤填膺,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 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湖边找到了龙女所说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树上,用龙女的金钗连扣三下,惊动了巡海的夜叉出迎,送他从桔井下到“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得知龙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龙王不禁老泪纵横,差囚禁在洞庭的龙王小弟钱塘君的知其情况后十分愤怒,挣开锁链,化为赤龙,直奔泾河,杀死了泾河君全家,接回了龙女。 龙女得救,深幕柳毅,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坚持“君子喻义不喻利”,便婉言谢绝,只身回家。龙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 辟邪: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 辟邪南方人习惯称貔貅,又名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发灰白,会飞。 根据汉书记载,貔貅的说法起源于汉朝。《汉书》记载:“乌戈山离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拨,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文章所说的桃拨、天鹿、辟邪都是指貔貅。普遍认为,貔貅形象为龙头、狮身、狼牙、虎爪、鹿角,下颚有很长的卷胡须,两助有会飞的短翅双翼,身披麟甲、腹大。长尾毛,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头部整体形象如同金蝉,麟甲如同麒麟,身形如同狮子,整体上又像龙,所以也有地区称之为四不像。貔貅这一造型的出现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学说思想有很大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到了貔貅复杂又和谐的形态中去。 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如今很多中国人佩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第七章狐仙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 九尾狐,最早是出自《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正规说法,狐狸其实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习惯统称为狐狸,但是狐是有仙气的,而狸似乎只是俗物)。《山海》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但是汉代的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和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祥瑞,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食人的传说渐淡去,祥瑞的说法渐渐出现。 狐仙,指的是修炼成仙并能幻化为人形的自然界的动物狐狸。狐仙在民间中被分为善灵和恶灵两种,善灵通常供奉于仙堂,享受人间香火,为人解除祸患祈福消灾;恶灵则被视为祸患于人,要被萨满或灵媒祛除。狐狸精的形象最早在中国是以祥瑞的形象出现的。人们认为狐狸由三德毛发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同时,由于娇媚,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祗。《玄中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心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上古时期的大禹,相传就是与九尾狐涂山氏结合,他的后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皇朝-夏朝。一段时间内,人们崇拜狐仙,狐狸精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为四大祥瑞之一。在汉代以后,狐狸精成为作风有问题的代名词,人们视为淫兽,如今仍未能翻身。 《西京杂记》中有古家白狐化为老翁入梦的故事。《搜神记》书记载李很多狐狸精的故事。唐朝《唐传奇》也有狐狸精的描写,清代《聊斋志异》才成为顶峰之作。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狐狸精虽狡诈,但不是娇媚婀娜。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一个个都化身成为为爱痴狂的多情女子。他第一次把狐狸精人格化了,他笔下的狐狸精就像我们邻家可爱的女孩,一个个年轻貌美、极富有有诱惑力,她们按照自己的“活法” 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她们是独立可爱、敢爱敢恨的女性典型。 狐仙之说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传说都是化为人形的美貌狐仙与眉清目秀、家境贫寒的书生或怀才不遇的秀才产生的爱情故事,还有就是北方的保家仙里也有狐仙的势力,狐仙是五大保家仙之一,狐仙也常常以白家人出世,在人类世界行走。 第八章夜叉 老鱼跳波,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 夜叉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佛教所说,“夜叉”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传闻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马车施,故能飞空。 我这里找到了几个关于夜叉的故事。一是;相传夜叉是八部众的第三类,与罗刹同为毗沙门天王的眷属。他们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害人,或守护正法,属于鬼类。有一天,佛陀讲了这样一件事。说,往昔,有一个夜叉,形状长得很矮小,身上的颜色特别难看,脸长得又黑又丑。有一天,这个夜叉心血来潮,跑到了帝释的宝座上。帝释,原是摩伽陀国的婆罗门,由于修步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成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所以他非常有福德威势,自然身相美丽端庄,天人尊敬。因此,这个夜叉突然跑到帝释的宝座上洋洋自得,三十三天的诸多天众看了,当然便很讨厌他。所以大家先是冷言恶语地劝夜叉下来,最后越说嗔悢心越大,用各种方法毁骂这个夜叉。 说来也怪,正是这个时候,大家发现这个夜叉越挨骂,他的恶相越减少,而善相却越来越增加,个子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艳丽。这可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于是诸天便来到帝释面前,把这个情况汇报了一下。帝释听了,便来到宝座前,很谦虚地对这个夜叉说:“大仙啊,我是帝释!”于是自称了三遍,那个夜叉便渐渐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帝释对众人说:“从今以后,不要生嗔恨心。如果遇到恶人面对自己时,也不要生嗔恨心。” 佛陀非常赞叹帝释,并鼓励弟子们向帝释学习,要制服自己的嗔恨心。 第二个是慈力王以自血布施夜叉。有一天,阿难尊主请示释迦牟尼:“世尊!乔陈如五位比丘,宿世有何因缘,能在世尊刚开悟时,首次听闻佛法而优先悟入实相的道理呢?”于是世尊说了一段因缘的故事:有一个大国的国王叫慈力王,是位心存慈善、好为施舍、赈贫救难、爱护百姓的国王。慈力王以仁义、慈善之法教诲城民,因而国家昌盛、民风纯正。众官员们尽心辅佐治理国家,百姓们尽力耕作,全城百姓安居乐业,到处是繁华的景象。慈力王执政以来,大兴德政,不仅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慈善之心也感化鬼神。 那时候,有五个昼宿夜行的夜叉,专靠吮饮人类的血液来生活。但是,在慈力王统治的地方,人人行善护生,邪恶鬼祟无法靠近他们,更不敢吮吸这些人的血浆。 这五个鬼夜叉因为没有人血可饮,已经饿的奄奄一息,挣扎着四处游荡,企图侥幸觅食,苟延残喘。 一天,这五个饥饿的鬼夜叉游荡到慈力王的王宫,跪倒在慈力王的脚下,乞求着说:“我们这种阴鬼,只有饮食人的血浆,才能维持活命。但是,由于大王的慈善教化,人们都遵守十善戒,有护法神护身。我们不能也不敢靠近他们,当然就吮吸不到他们的血浆。我们已经饿得难以行走,奄奄待毙。再这样求食不得,只有死路一条了。大王一向以慈善治国,难得眼睁睁地看着我们饿死吗?”说完,这五个夜叉涕泪具下,哭的匍匐在地上起不来了。 慈力王听了他们的话,又看到他们个个精疲力竭、憔悴不堪的样子,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垂怜之情难以抑制,毅然拿起一把刀子,在两条腿上刺破五处,鲜红滚热的血液汨汨流出。 “你们饿了吧!我将我的血液布施阁你们,希望你们可以免于饥饿之苦。”流着血的慈力王慈爱地对他们说。 这时,五个夜叉急忙用仅存的力气爬起来,往慈力王身上爬过去,有的张开大口去承接热血,有的用碗盛着痛饮,饮了人血之后,夜叉们马上恢复元气,欣喜若狂,个个挺着圆鼓鼓的大肚子,跪拜在慈力王面前,致敬谢恩。 夜叉们纷纷说道:“永世不忘大王救命之恩,若有差遣,愿效犬马之劳。” 慈力王摇了摇头,摆了摆手,对夜叉们说:“如果你们喝足了血,活了命,从今以后,也应该受持十善戒法。我今生能将热血布施给你们,我就很高心了;将来我若能成佛,一定要用法身来帮助你们,破除你们的三毒欲念,救度你们脱离生死轮回。”慈力王发了这样一个大愿。 这五个夜叉听了之后,欢喜踊跃的拜别而去。 “世尊,”阿难听到这里,问道:“那后来呢?” 释迦牟尼佛微微笑:“那时候的慈力王就是现在的我!现在的乔陈如他们五位比丘就是当初的那五个夜叉。因缘果报就是如此啊!” 听完佛陀的开示,阿难尊者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第三个故事是出自,《阅微草堂笔记》。海里有夜叉,犹如山中有山魈,既不是鬼也不是魅,而是自成另一种类,即介于人和动物之间的一种特殊动物。参知刘石庵说:诸城县滨海的地方,有筑屋捕鱼的人。一天!众人全部驾船出海捕鱼,有个夜叉进入屋中,偷喝渔人的酒,喝完一坛。结果醉倒在地。夜叉被返航的众渔人逮住,捆绑起来,接受锤击,一点也没有显出什么灵异,竟然困顿倒地而死。 除此之外《聊斋》中也有夜叉的出现。 第九章牛头马面 来历不明,土生土长: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密宗中倒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家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 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汉族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 我这里搜集到了一个关于牛头马面的故事,但是只能当成故事来看待,勿当真。 宋朝,青州胡家村有两名书生:一个叫牛斗,一个叫马勉。牛斗住在村东头,家里很穷,整日苦读;马勉住在村西头,家里福,整日东游西荡。两人同窗读书,十分友好。 宣和三年秋,牛、马两人结伴赴京赶考,同住在汴京的一家客栈里。牛斗趁没进考场之前,拼命攻读诗书,而马勉却天天起早摸黑,带着礼物东奔西窜。牛斗说:“马兄考期在即,你不温习功课,却东奔西跑,不知为何?”马勉答道:“不瞒你说,为了前程,我托人情,走门子,登门拜访主考大人,送些礼物呗!” 考试完毕,金榜一贴,马勉竟中了头名状元,牛斗却名落孙山,榜上无名。这下把牛斗气得死去活来,牛斗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最后被气死了!他的灵魂迷迷糊糊地来到了汴梁魁星阁,大骂魁星有眼无珠,点状元不公平……他见魁星微笑不答,变打定主意,跑到阎王爷那里诉冤。 阎王爷问明情况,觉得阳间考状元实在太荒唐,马勉一无德二无才,凭请客送礼,竟高中状元郎,真是岂有此理。立命小鬼将马勉魂魄拘来,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大胆马勉,即无德,又无才,凭歪门邪术,竟然高中状元……”马勉跪在阎王殿前,大喊冤枉道:“阎王爷啊!你明察秋毫,耳听八方,向来是铁面无私。我马勉若是真的凭请客送礼、吹牛拍马得中状元,怎能逃过你阎王爷的眼睛?”一番话把阎王爷说的眉开眼笑,周身舒坦,开口一笑,突然屁股中放了一个屁。马勉赶紧向前爬了几步,随口赞道: 森罗宝殿明镜悬, 马勉有幸到此间。 大王赐屁香扑鼻, 吸入腹内蜜般甜。 阎王一听心里美滋滋,乐得浑身毛孔都笑开口。他对着牛斗高声喝道:“大胆牛斗,竟敢在我面前诬告良善,马勉奇才,出口成章,理当为状元……”牛斗一听,气的浑身发抖,一丝冤魂飘飘忽忽的一直飞向凌霄宝殿。他跪在玉帝和王母娘娘面前,一面哭,一面将满腔愤愧诉说出来。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听罢,十分恼怒,立即传旨,把阎王招至天庭,狠狠地教训了一番。 阎王从天庭返回地府后,将牛斗灵魂叫过来,承认错说:“玉帝旨意说,你牛斗确有真才实学,与马勉是同窗好友。你二人应当同心协力,共同辅佐本王。不要相互结仇……”牛斗一听,只好磕头谢恩。 从此,牛斗和马勉,各显神通,逞能于阴曹地府。阎王见他两不计前嫌,合作友好,办事有方,便留在身旁作为左膀右臂。后来,人间以讹传讹,传来传去,牛斗便传成了牛头,马勉就叫成了马面了。并传说两人一个是牛头人身,一个是马头人身。 直到现在,阎王殿里总有牛头、马面站在阎王的两旁。 这便是牛头马面的故事了。 第十章二郎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 相传二郎为李冰之子。《朱子语类》卷三有记载道:“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凿离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李冰子“二郎”之名最早出自此书。有关二郎的传说古籍中不见记载,仅传于民间传说之中,我相信这里所说的二郎应该就是我们所传说的二郎神,二郎真君吧。 有关二郎的传说有,一:秦朝时候,川西坝子常遭遇洪水,李冰便派二郎到上游看个明白。刚到玉垒山,就听闻一间茅草房里传来了阵阵哭声,走近一看,是一位白发老婆婆,经询问得知岷江出了一条孽龙,时不时用水害人。人们惧怕它,便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祭上猪牛羊,每三年一大祭,需用童男童女作为祭品,今年的祭品就是老婆婆的小孙女。 二郎赶紧安慰道:“婆婆不要着急,你的小孙女不会走啦!”老婆婆上下打量着二郎说:“小伙子,你是来收孽龙的吧。可要小心呀!”二郎说:“婆婆说的对,你老人家贵姓?”老婆婆说:“姓王,娘家住在骊山,人们都叫我骊山老母。”二郎告别,刚走了几步,回头一看,那间茅草屋早已不见踪影,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点化。二郎将所见所闻告知李冰,他们商量一阵,策划准备降服孽龙。六月二十四那天像往年一样,在江神庙内摆好祭坛,献上祭品,请来一拨吹鼓手,吹吹打打。不一会,孽龙来了,他进庙门,左右观察看祭坛两边的一对童男童女,感觉今年的童男童女有问题,其中一个还有三只眼睛。 孽龙心虚,准备转身出庙,这时候,乔装童女的二郎,怒睁三眼睛,刷的一声,亮出了三尖二刃刀。那个装成童男的梅山兄弟,随带哮天犬,一拥而上。孽龙自知不敌,急忙奔向河里,二郎紧跟其后,孽龙瞬间变化成了水鸭子,冲出浪花,往山上飞去。二郎立马幻化成老鹰,向孽龙追去。眼看就快追上,孽龙把翅膀一收,一头钻进了山弯深潭里。二郎神眼一扫,猜想孽龙要从暗河逃跑,淡定的坐在暗河出口处,假装洗脚。孽龙刚刚窜出头来,二郎双脚使劲一夹,可惜还是慢了一点,只夹住几根尾巴毛。孽龙立马变成黑鱼,沉入水底,二郎马上变成鸬鹚。孽龙立马冲上岸,变成三米多长的蜈蚣,用毒须攻击二郎,说时迟那时快,二郎变成了24米多高的五彩大公鸡,孽龙赶忙图毒液,趁烟雾逃跑了. 饥肠辘辘的孽龙来到青城山,变成了游山大汉,看见路边一家面馆,老板娘很快将面盛上桌。孽龙狼吞虎咽吃完面,正欲再叫一碗,突然肚子开始疼了起来,本想用手去按,谁知越按越疼,疼的孽龙满头大汗,恶心想吐,心想坏了,抬头一看,二郎已追至店前,心头一急,哇!吃下去的面条全都吐出来了,只有一根大的卡住了喉咙。他往下一看,所有面条全变成了铁链,卡在喉咙的那一截,直插心脏,正想回头问老板娘,只见铁链的另一端早已死死抓在她手上,正准备交给二郎。二郎对她拱手说:“谢过骊山老母。”这一下孽龙全明白了,它还想逃脱,使出浑身力气往河沟方向奔去。二郎拿过铁链用力一拉,孽龙现出原形,使出了摆尾,扫出一片崖壁,如今叫做“龙滚边”。但就是这样,孽龙仍旧没有逃脱,二郎拖着它一路押至离堆脚下的伏龙潭,并将它锁在了那里的铁柱上,叫它吐水个 灌田。百姓为了纪念李冰和二郎的功劳,在离堆上修建了庙宇,名叫“伏龙观”。 老一辈的人常说:“伏龙谭那个铁链子很重要,每年五月二十日,要丢一根新的铁链去换,如其不然,铁链锈断,龙跑出来就麻烦了。”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