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秦之始末》 第一章非子封秦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元年,刘邦率大军破武关、下峣关,兵临咸阳,屯兵灞上,子婴见大势已去,携皇帝御用的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 秦始皇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基本框架的秦朝宣告灭亡。 史书中对秦朝的记载也众说纷纭,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与古。” “力役三十倍于古”等等,其中的真假我们暂时不做讨论。 但这样一个庞大帝国,为何在短短十五年间便分崩离析,始皇传万世的梦想也二世便戛然而止。 而秦又是如何从一微末之地崛起,最后扫六合,并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朝,建立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也奠定了中国大国国土的基本框架。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定都在镐京,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长安沣河,分封诸侯,其中主要受封的是两类人。 一类是周武王的亲属,也就是姬姓的诸侯国,如虞国、虢国、鲁国、蔡国、卫国(大家记住这个国家,在后面还会多次提到,这简直就是一个宝国)、晋国、燕国、魏国等等。 而另一类就是灭商的功臣如宋国、齐国(姜老太公的封国)、楚国等。 在异姓诸侯国中我们能看到齐国、楚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却找不到秦国。在那时,秦人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族群,根本没有受封的资格,那秦国是如何逐步走上崛起之路的呢? 在这里我们就要说到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转折点,也是秦人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在公元前十世纪,也就是西周的第八位天子周孝王时期。 在这个时期,秦人族群中出现一位首领,叫做非子,非子有一项特长,那就是养马养得特别好,他养出来的马个个都膘肥体壮,而且性功能都比较强大,马群繁殖得也非常快。 当然,仅凭养马养得好就能让秦人部族强大,并且拥有一定的地位吗?显然,那是不太可能的,但历史的机遇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据《竹书纪年》记载“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大体意思就是说在周懿王时期周王朝的国力衰落,导致宗周镐京经常受戎狄的威胁,被迫迁都到槐里。 在这里我们要说到一位比较传奇的周王,那就是周孝王,在周懿王死后,周孝王即位,但是按照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由周懿王的太子继位,周孝王既不是周懿王的儿子,更不是周懿王的太子,而是周懿王的弟弟,却继承了王位,这在整个西周的历史中都是仅有的。 在周朝的建立初期,统治集团为了避免内部斗争,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整个西周时期,王位的继承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有效避免了王室内部因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确保了周王朝前期的稳定。 却也因此诞生了很多昏庸的君主,如周懿王等,在周懿王死后,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姬燮懦弱无能,于是他的叔叔姬辟方乘机夺取了王位,也成为了一代明君周孝王。 但在《史记》中却对周孝王时期的历史几笔带过,可能也是因为周孝王是一个违背祖制的君主,所以司马迁对于他的记载有意回避,因此我们现在对周孝王的了解大多都来源于《竹书纪年》,是由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像周孝王一样不是走合法程序当上皇帝君主中,有很多人都大有作为,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当然也有后面会提到的胡亥等昏君。暂且不论,我们再来看一下周孝王登上皇位之后的所做所为。 周孝王登基之后,不忘周朝遭受犬戎入侵之辱,励精图治、厉兵秣马使国家富强,后又派申候率大军征讨西戎,西戎战败后被迫向西周进贡了一百好马求和,在这一百匹马中大多数又都是母马。 在当时在中原地区马匹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无论是打仗还是祭祀及农耕都需要大量的好马,但中原地区的养马业却发展得很缓慢,我觉得应该是由于基因的因素,在中原地区一直养不出好马来。 所以周孝王就非常的看重这一百匹西戎进贡的好马,每一年周孝王都会去巡视马匹饲养情况,但马匹的生长情况却并不良好,周孝王对此感到非常忧心。 有一年周孝王去牧场巡视的时候,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非子极会养马,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俊,而且繁殖得非常快。 于是,周孝王立即让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他。见到非子之后周孝王问了很多的养马之道,非子都能对答如流,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 周孝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便让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间去主管饲养马匹。 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也非常的赏识非子。 于是周孝王就给了非子一份赏赐,《史记》中记载的是“续嬴氏祀,号约秦嬴。”意思就是说将秦这块封地封给非子,并让他继承他们祖先的姓氏“嬴”,而且秦这块地方作为非子的采邑,从此非子成为了一名卿大夫,正式的吃上了国家饭,还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在这里和大家说一下西周的大体等级,主要是分为四级,最牛逼的当然就是“王”这个级别,像什么周武王周文王还有我们现在提到的周孝王都是王。 王下面一级就是诸侯,后面的春秋五霸就是诸侯级别,当然诸侯之中还有细分,那个后面再讲。 再下一级就是卿大夫,也就是非子现在刚刚被封的职位,最低的一级是士。 当然,你要是问到平民百姓么,那就是没级别,零级。不过我们在后面也会说到,平民百姓也还在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类。 而采邑,通俗点讲就像现在的发工资,不过在以前不像现在一样直接给钱,而是分给你一块地,这块地连上面的人都归你,当然,上面所有的收成也都归你,而且还是可以世袭的,老子死了归儿子,儿子死了归孙子,可比现在的铁饭碗有保障多了。 另一方面,非子被封为卿大夫,也就意味着秦族群正式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并且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为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在此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秦人的统领一直没有太大的作为,直到西周灭亡之时才又一次抓住历史的机遇。 第二章厉王之殇 西周王朝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我们前文说过在经过周孝王的励精图治之后,周王朝又变得十分强盛,甚至西戎都向周朝纳贡求和,周孝王是西周的第八位君王,而西周总共有十二位君王,也就是说在周孝王之后只经历了四位君主西周便走向灭亡,而这四位君主在这个过程中又要承担什么责任呢?其中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是三位周王,让我们来分别说一下这三位君王的所作所为,是如何让一个王朝逐渐走向衰弱的。 第一位是我们要说的是西周的第十位天子周厉王,单从这个谥号我们就可以看出周厉王在古人的心中并不是什么贤明的君主,按照谥法“杀戮无辜曰厉”,也就是说周厉王在西周的人民心中属于那种残暴无度的君王,那事实又是如何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公元前878年,姬胡即位天子,也就是周厉王,厉王即位后却发现自己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 首先是自己的爷爷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一点家业全被自己的老爹败光了,自己这个孙子差点吃不上饭。 其次是,诸侯国们愈加势大,中央已经隐隐有压制不住诸侯国的趋势了,诸侯国之间不仅不来进贡,还经常互相攻伐,兼并土地和人民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甚至于楚国竟然还自立为王,更是在啪啪的打天子的脸。 想来见到眼前的这一番局势,厉王是很头疼的,但他却没有向他的父亲一样放任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 但厉王心中的壮志豪情还没来得及开始舒展,便被当头泼下了一盆冷水,厉王三年,淮夷攻打到洛邑,已经威胁到了都城,成为周王朝的大患,周厉王派虢公长父攻打淮夷,但由于国力不强的原因,虢公长父拿淮夷没有丝毫办法。 见此情形,厉王开始了军事上的改革,他任用虢公长父主管军事,操练士兵,使得周王朝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 之后周王朝又陆续爆发了两场大的战役,第一场战役就是攻噩之战,厉王时,原来臣属于周朝的噩国,乘机反叛周朝并企图侵占周朝的疆土。 噩侯还暗中联系了淮夷和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的东部疆域和南部国土,一路上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成周附近,严重影响都城的安危。 周厉王为保卫京都和周朝的社稷,从宗周调来西六师的部队,又从北部调来殷八师的大军,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聚集,企图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歼灭噩国的军队。 周朝将领禹率领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二百人,徒兵千人参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周厉王最终击败噩侯,保卫了成周的安全。 第二场战争是淮夷之战,周厉王攻噩之战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向周朝进攻。周厉王命虢仲率兵反击,未能取胜。淮夷气势更为嚣张,又一次发动更加凶猛的进攻,一路浩浩荡荡,深入到周朝的中心地带,打到伊水、洛河之间,并掠杀无辜平民,抢夺财物。 周厉王亲临成周指挥反击战,率领精兵反击,周兵自洛水上游连续发动多次反攻,淮夷无法招架最终败退,纷纷逃窜。周军乘胜追击,最后彻底击溃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 经过这两场战争后,周王朝威震天下,各方诸侯无不胆寒,四方臣服,并且还迫使当时已经自立为王的楚国因为害怕周王朝的讨伐,主动撤销了王号。 可以说,到此时周厉王对于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接连爆发的战争却导致本就已经见底的国库更加空空如也,面对这一情势,厉王又进行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 为了缓解压力充实国库,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等全部收归国有,不准国人进入谋生。 于是国人们就对周厉王有很大的意见,在背后说周厉王的坏话,周厉王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潜伏在民间,只要有谁说他的坏话就把他给杀了,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出现了国人走在路上不敢互相交谈,只敢互相使眼色的情况。 这里我们说一下周朝时平民的两大阶级,分别是国人和野人,这里的野人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那种住在深山老林中不通人性的人,而是与国人相对的一个群体。 在西周时,国人指的是居住在都城中的人,野人主要是居住在都城之外的人,除了居住位置不同之外国人和野人的待遇也是天差地别。 在西周时只有国人能够参军,野人是没有资格参军的只能给国人们提供军赋。 其次,国人大多数是受过教化,知礼乐的一批人,整体而言文化水平较高,也可以担任**的官职,属于文化人一类。而野人生活在穷乡僻壤之中,基本上没有机会受教育,文化水平低被认为是野蛮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野人也因此经常受到国人的歧视,还要给国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第三,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国人可以经商,可以从军,可以是一个手工业者,从事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 在西周奴隶制度之下,野人基本上是属于奴隶阶级,而国人是奴隶主阶级,负责监督野人工作等。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仅仅依靠国人参军已经不能维持战争的消耗,所以野人也被划入了征兵的行列,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下,国人和野人的间隔也逐渐消失。 在周厉王的高压统治下,国人们都不敢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此就感到很高兴,觉得自己能让国人都不敢随意的议论自己。 这时周厉王手下的一个大臣叫召穆公,上书劝诫周厉王不能这么干,防民之口就像防川一样,一旦決口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厉王没有听从。 而此时,由于厉王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之后,损害了原先拥有这些土地的贵族和权族的利益,厉王与权贵阶级的矛盾被激化。 不仅如此,周厉王还打破传统,不再从周召两大政治家族选用卿士,而是唯才是举,任用了经济专才荣夷公和军事干才虢公长父,这更是引起了这些世卿世禄的大家族们的剧烈反弹。 为了推动改革的进行,厉王严苛刑法,用严酷的法律强制推动改革的进行,形成了当时的“暴政”。 最终,在厉王三十七年的时候,西周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国人暴动,面对群情激奋的国人们,周厉王难以抵挡,从都城跑到彘这个地方去躲起来。 他的太子姬静躲在召穆公的家里,国人们知道后,就把召穆公家包围起来准备杀死太子,召穆公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才逃得性命。 周厉王又逃亡在外,而他的儿子姬静又还小,所以在之后的十四年间一直由召穆公、周定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直到厉王死去后,召穆公们又才拥立姬静即位,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说到的周宣王。 司马迁在《史记》写道“幽厉昏乱,既丧酆镐。”,我觉得这对周厉王是不公平的一种评价。 在改革中虽然厉王将山河树林等收归国有,但在当时其实这些自然资源已经基本上被贵族所侵占,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对周厉王的人都是国人,而国人我们前文中也已经提到,国人就是当时有权有势的人,就算不是地主阶级也差不多了,所以周厉王主要是损害到了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并没有损害到真正的多数平民的利益,另外,在改革的过程中厉王还鼓励农耕,推广“稼穑”。 另一方面,周厉王的改革也犯了历史上大多数改革家犯的一个错,那就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而周厉王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改革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周厉王的失败是难免的,但这绝不能是他被称为暴君的理由,纵观史书的记载,没有哪本史书上记载了周厉王个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这些情况。 所以,我认为将周厉王称之为一个昏君是不公平的,他更多的一个悲情的改革家。 当然,不管厉王最初的目的是为何,最终的结果是厉王被迫出逃,在国人的反叛下,周王朝的实力又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周王朝在各诸侯国中的威信也遭到了剧烈的动摇。 第三章襄公立国 公元前828年西周的第十一任君王周宣王即位,厉王时期,由于改革失败,导致国力衰退,天子威严扫地,朝中吏治败坏、天下百姓离散。宣王即位后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并任用了召穆公、仲山甫等贤臣辅佐朝政,在前期时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并都取得胜利,使衰落的周王室威信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 但周宣王却在晚年的时候干了几件错事,派大军攻打西戎和南方地区,却接连的作战失利,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王室的军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为之后西周的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第三个就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周幽王,当时褒国给周幽王进贡了一个美女‘褒姒’,看史书记载应该是属于那种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和四大美女差不多也是一个级别的,但是褒姒就是不爱笑,偏偏周幽王又特别喜欢看她笑,怎么逗都逗不笑,这时就有一个大臣给周幽王出了个馊主意。 也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采取了这个大臣的建议,将烽火点燃,然后诸侯们就带兵前来救援,结果马不停蹄地赶到镐京,却没有发现敌人,只看见周幽王抱着褒姒在城墙上看着他们“哈哈哈”的笑,众诸侯们就知道自己被耍了,气就不打一处来,但是没办法,还是只能又灰溜溜的回去。 周幽王见这一招特别管用,就上瘾了,隔三差五的点一次烽火,诸侯们也隔三差五的被骗一次,慢慢的大家基本上就都不来了,但却还有几只军队一直坚持来勤王,其中就有一只军队是秦人的。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个人,就是原本周幽王的王后申后,他们两个还有一个太子,但是当褒国进贡褒姒后,周幽王没多久就废去了申后的后位,还将原先的太子也废去了,立了褒姒做王后,褒姒的儿子做太子。 然后申后就被气了跑回了娘家,她的娘家可不简单,也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申候一看自己的女儿被被废了王后的位置,自己的外孙也被废了太子位,这气就蹭蹭的往心里涌,心想这是不把我这个老丈人放在眼里啊,然后申候联合缯候和西戎打到了镐京。 现在真的有人打到镐京的时候,周幽王再点燃烽火就没几个人来救援,而周王朝自己的军队也基本上被周宣王打光了,所以这一战周幽王战败,周幽王被杀,褒姒被西戎劫走,城中的财宝也都被抢夺一空。 所以说,别轻易的得罪老丈人,尤其还是这种有钱有势的老丈人。 但在前来救援的几只军队之中却又一只军队作战特别勇猛,虽然没能救出周幽王但是把他的儿子给救了出来,也就是后面的周平王。 这支军队就是秦襄公赵开率领的秦人军队,秦襄公将周平王护送到了洛阳,然后周平王便在洛阳定都,建立了东周。 至于秦襄公为什么叫赵开,这就有这么一个历史由来,据传说秦人是上古部族首领颛顼的后裔,秦人的先祖伯益辅佐舜帝驯服了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后裔造父又因为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 而姓和氏的在古代的区别是,在夏商周时期,姓氏分成两个单字解释的,就像古代的妻子一样,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是用来表明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所以秦始皇在幼年时叫做赵政并不完全是因为在赵国长大的原因,也是有史可寻的。 在西周时,“氏”那就是身份的象征,只要你对人家说你叫赵什么,人家基本上就知道你是秦国的人了,而且还比较有地位。当然,如果现在你和人家说你姓马,估计也没多少人会觉得你很有钱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世袭统治制度逐渐衰落,氏族社会所建立起的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姓、氏差异渐渐模糊。 周平王很感激秦襄公,便封秦襄公为诸侯,从卿大夫到诸侯肯定不能是只变一个名字就行啊,还得有相应的封地,但现在周平王自己都是一条丧家之犬,去哪找地封给秦人呢,周平王就想了个办法。 周平王将西戎之地封给了秦襄公,这个西戎之地就西戎们所在的地盘,这个西戎就是上面说到的攻破镐京的那个西戎,把这块地封给秦襄公之后周平王就让秦襄公去打,只要他能把西戎人打跑,能打下多少的地都是秦国的封地。 别看这就是一纸空文,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的架势,但秦襄公却能从里面看到巨大的利益,这可是天子说的话,那就是算得数的。 就像现在一样,如果国家把一块地批给了你,但是里面还住着很多钉子户,只要你能把里面的钉子户弄走,这块地你想咋样就咋样,这其中的价值可不得了,这可是具有法律效应的。 同理,秦襄公得到的承诺也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之后只需要想办法把里面的西戎人弄走就行了。 当然,除了这个有名无实的封地之外,秦国也得到了很多切实的东西,首先就是秦国的政治地位上升了,从卿大夫变成了诸侯,与那些老牌诸侯拥有同起同坐的地位,这对秦国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管咋说,虽然我手下只有一个县的地盘,但我干的是省长的职位,你就得把我当省长对待,所以政治地位的上升,给秦国带来的好处绝对不少,毕竟不管咋说,至少现在明面上还是周王朝的天下,周天子所封的官那就还是管用的,其他的诸侯见到秦襄公后不管心里咋想,明面上肯定是要给足面子的。 于是,在秦襄公的余生中,秦人一直在对西戎之地用兵,但是直到秦襄公在征讨西戎的途中去世都没能打下西戎之地。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秦襄公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为什么在大家都不来勤王的时候他来了?难道真的是因为他闲得没事干吗,被周幽王逗来逗去的很好玩?显然不是,而是秦襄公看透了权力的本质,至少在当时,权力还是大部分掌握在周天子手中的,而秦人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依赖周王,不管这个周王昏不昏庸,只要能抓住一次机会,秦人便能得到极大的好处,显然,这一次秦襄公就抓住了这一历史的机遇。 其次,在申候们的大军来的时候,周幽王这一边明显没有多少军队,是属于必败的局面,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秦襄公依然英勇作战,并还救出了周平王,这可不是一般的有魄力,甚至周幽王的战死,我都怀疑是秦襄公故意为之的,毕竟一个新王怎么都比老王要更容易讲话一些。 …… 秦襄公之后,秦国又经过了七任国君,但这七任国君都碌碌无为,时间又跨过了一百七十多年,秦国迎来的他的第三个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