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国之兵刃》 第一章兵器发展史1 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复杂化以及工艺的进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的改变,兵器于是在此时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它与猎具、工具所不同的是:武器专门意指人与人武力斗争的器具,扮演着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载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叹。到目前为止,人类似乎仍脱离不了战争,兵器仍在不断发展。 1.古代兵器:以剑、矛、戟、刀、匕首、戈、弓箭、盾、铠甲、弩机等冷兵器为主,制作材料以青铜、铁器等金属为主,多数适于近距离作战。 2.近代兵器:火枪、毛瑟枪、大炮等兵器,制作材料以铁器和**为主,多数适于远距离作战。 3.现代兵器:机枪、远程大炮、坦克、飞机、炮弹、核兵器、电子武器等***为主,制作材料仍以铁器和**为主,同时出现了大规模杀伤性的核兵器,适于立体化战争。 兵器产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以下为例: 生产力发展状况 武器举例 石器时代 石头、木棒、弓箭 青铜时代 青铜制作的刀、剑等 铁器时代 铁制的刀、剑、枪、矛等 蒸汽时代 蒸汽驱动的铁制战舰等 电气时代(内燃机、 **发明) 大型战舰、远程大炮、坦克、飞机、机关枪等 电子、信息、核能时代 核兵器、电子兵器等 在***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兵器导致了战争还是战争促进了兵器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兵器加剧了战争,使战争更惨烈,更残酷,规模更大;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的进一步发展,使兵器更加先进,毁灭的性能更加卓越。同时,兵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兵器刺激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但同时毁了一代人。马克思说:“任何巨大的社会进步都是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的”。也许这就是兵器具有极大的毁灭性同时却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吧。 ***发展至今,根据其用途、作战性能的不同,我们一般将其分为冷兵器时代、冷***结合时代和热武器时代。 第二章冷兵器时代2 所谓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而冷兵器时代,则是指兵器从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以后到火器出现以前的这一段时期,就中国而言,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宋代这段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兵工不分,以木石击物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所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削尖了前端的木棒。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木棒前端安装了骨制或石制的坚硬打击物来增强刺杀功能,可以说这些都是兵器的雏形。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文明时期,战争规模开始扩大。周初时,以五人为基本的编制单位,称“伍”,每五个“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个方阵,称“两”,“两”即是最基本的战术编组,在每一伍中,成员彼此熟悉,平时一起下田劳动,战时互相呼应支援,这是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也形成了军队牢不可破的基础。伍并不单凭个人的技艺或体能,它是一个组织化的武装力量,个人发挥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达到最高的整体战力。“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短兵在前,长兵在后,分别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换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长,最后的弓手以前四人为纵深,可以不断地以箭射远,同时指挥全伍。此时,兵器的基本形态有,戈、戟、矛、殳、弓。 戈:戈的杀伤部是横向的戈头,含有锐利的锋和双面刃的援,戈头和长杆横向固连的一种长武器。利于横击、钩杀、啄击等。 戈柲的长短可有不同,出土文物显示,最长的柲可达三米。 戈在古代早期最显赫,应该和车战有关。战车前有牵引的马,当战车向敌冲锋时,马是不会向对方的车马迎头撞上去,所以,主要的战斗应该发生在侧面。而车行较快时,横向用矛直接刺中的机会转瞬即逝,准确击中还应有提前量,准确度可能下降。 用戈横向出击,好像是横向拦截,戈的侧面突出的刃,可以像一个锐利的钩子一样杀伤。这样,不但可能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可以利用战车运动的动能,增加攻击力度。 戟: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似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与戟有关的小故事: 1.吕布的戟 据《三国演义》描述,袁术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当时据守小小沛县,身单力孤,自知不是袁术的对手,便向吕布求救。吕布不想得罪双方,便在营中设宴请来双方,酒过几巡后,命令军侯把戟立在营门外,吕布说:“大家看我吕布用弓箭射戟的小枝,如果射中,两家休兵,如不中,双方各自回营安排明日的厮杀吧!”只见吕布在距戟150步处,张弓搭箭,一箭射去,飞中小枝,众人齐声喝彩。这种带小枝的戟,大概就是当时盛行的新式戟。此后,戟的演进主要在小枝的改进上。 2.典韦的戟 据说曹操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典韦,手挺大号双戟足有80斤,他还善使手戟。一次曹操被围,无法解脱,“大叫:‘谁人救我!’”骑兵队伍里,踊出一员大将,便是典韦。他“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飞身下马,插上双戟,取短戟十数枝,夹在手中,……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韦复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人去。”典韦曾靠他的一双大铁戟和非凡的勇猛气质,几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 矛:矛很可能是最早出现的长兵器,把竹、木杆前端弄得尖锐有刃,或更进一步,把锐利的石刀石剑顺着固连在长杆上,就是矛。用青铜铸短剑,顺着固连在长杆上成为矛,也应是最早出现的金属长兵器之一。跟着战车作战的步卒,主要是武器很可能是矛,从某一方面来讲矛是正面对敌时刺杀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秦、西汉初年仍多用青铜矛,随后铁矛逐渐增多,汉代的矛有长短之别,分别称为丈八长矛、手矛、两头矛,其中丈八长矛又称为“矟”, 即是在实战中把矛加长加重而发展成的一种武器。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长兵所使用的矛演变成枪。 与矛有关的小故事: 1.张飞的矛 在长坂,刘备军队被曹操的急行军追杀时,正是张飞手中横着长矛,金刚怒目暂时喝退了曹军。后来曹操在征讨马超时,谋士们也曾担心敌人因善用长矛而不易对付,可见,矛在当时的确可以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 2.杨家枪 传为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妻子杨妙真所创的枪法。《宋史》卷四七七《李全传》载”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明代,杨家枪名声很大,被誉为最上乘的枪法。 殳:是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盛行于春秋时期,后逐渐退出战场,转而成仪仗使用。 弓: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与弓有关的小故事: 1.神射手——王舜臣 王舜臣,北宋兰州知州,随种朴征讨西夏,王舜臣善射,以弓卦臂,独立败军后。羌来可万骑,有七人介马而先。舜臣念此必羌酋之尤桀黠者,不先殪之,吾军必尽。乃宣言曰:“吾令最先行者眉间插花。”引弓三发,陨三人,皆中面;余四人反走,矢贯其背。万骑咢眙莫敢前,舜臣因得整众。须臾,羌复来。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余发,无虚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乃得逾隘。将士气夺,无敢复言战。王舜臣靠一己之力,成为扭转战场局势的神射手。 冷兵器中还出现了其他诸如剑、刀、斧、弩、砲等。 刀: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剑: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武经)————剑,两边都开了刃,有着笔直的剑身和尖锐的剑尖。舞动时向正反两边施展都具有杀伤力,用剑尖攻击可以轻易穿透甲衣。 斧:斧的外形至今仍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木柄上安上一个宽大带刃的斧头的一种兵器,属于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的长兵器。宋朝大斧,是中国最大,最有威力的斧。钺的形状像斧,但比斧大,圆刃长柄,钺有“斧王”之称,多用于仪仗。 弩:利用扳机发射箭的一种弓,由弩弓、弩臂、弩机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 第三章冷热武器结合时代3 **的发明,标志着热武器时代的开始。从宋代开始,兵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冷***结合时期。此时作战兵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冷热结合,冷兵器有了**则更加具有杀伤力,而**还须依靠冷兵器展现其威力。如宋代的火枪在战争中就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其仍依附于冷兵器。 从对宋代史料的分析研究来看,北宋时期的火器主要还是利用**本身的燃烧功能,加上一些具有烟雾和毒性的药物,用来破坏敌军的防御设施和其他军事装备,而对人只是起到威慑作用,其实际杀伤力还是有限的。而到了南宋以后,在战场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爆炸性火器,如突火枪。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点火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子窠”是一种弹丸,相当于今天步枪的子弹。由此得知宋代的突火枪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 辽金西夏军队则多以骑兵为主,所以标枪成为他们的主要作战武器。其中金军在围攻宋都汴京的同时,仿效宋军火枪,并进一步改进,制造出可供单兵使用的飞火枪。 元代枪制虽仍以使用冷兵器标枪为主,但在火器方面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型火器——铳,这为近代枪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宋代火枪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兵器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此后,火器在军队装备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器的出现影响了世界军事的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第四章热武器时代4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始逐渐占据历史舞台,其中枪械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枪械的发展历程从其使用角度上来讲,可分为三个阶段:前装枪时期、后装枪时期、自动装枪时期。 (一)前装枪时期 1.突火枪 中国人发明了**,自然也就最早把**投入战场。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期(1259年),中国首先使用以竹制成身管,用黑**发射小弹丸的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 2.火铳 真正意义上的身管枪炮,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3世纪末。这些早期的火铳——只能叫火铳而已——都很轻,口径也很小。这些最早的身管火器射程相当之近,只有区区几米,喷射的也只是火焰、铁砂之属。但无论如何,在原理上,这些简陋的武器确为日后数百年间无数火器的祖先。大口径火炮的出现,在中国已经是元末明初的事了。 3.火门枪 蒙古人的西征,把恐怖和残杀从东亚一直带到西亚,直至地中海岸;但征伐所带来的不仅是鲜血,与此同时,中国的先进技术也被带到了西方。必定在欧洲人开始使用火器之前,阿拉伯人就发明了马达法(Mardafa)。马达法这个词是阿拉伯语中对一种步兵使用的手炮的称谓。和骑兵用的手炮不同,马达法是为步兵设计的,所以炮身被固定在一根粗长的木棍上,使用的时候左手扶住炮身将木棍夹在腋下,然后用一块煤炭、一截火绳或者一条烧红的金属伸进火门,点燃**,这就是火门枪的雏形。 4.火绳枪 火门枪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在发射时一直保持瞄准。因此在15世纪早期,有人对马达法进行了一些改造:将火门从顶部移到右侧,加装了一根杠杆,杠杆顶端是一个固定一段火绳的夹子。火门上突出一个小碗状的黄铜皿,可以盛放少许**, 作为引发药。这种火枪由于**成钩状而被称为钩型枪,但通译作明火枪(Harquebus,Hackbut);虽然只有准星没有照门,也没有扳机,要靠右 手的大拇指按压杠杆点火发射,但那却是最初的可以抵肩射击、和在发射中保持瞄准的火器。而且由于粒状**的发明,使得弹丸威力和精度都有了绝大的进步。15世纪中期,又在杠杆的下方延长,按照弩的结构做出了扳机、增设了照门;在16世纪早期,较完善的滑膛火绳枪就此诞生。 5.燧发枪 16世纪初,随着钟表等机械工艺的发展,一些异想天开的发明家试图将这些机械也用在火器上,转轮发火手枪就此诞生了。所谓的转轮发火手枪,就是将一般火绳手枪的火绳夹替换成一个蜗牛形发条和一个大型的金属转轮,用右手拇指扳动**,发条拧紧,扣动扳机时发条带动转轮高速旋转,摩擦火门上的弹簧片或其他金属片发出火花点火。这种机构复杂、昂贵、难以修理——价格是火绳枪机的2-3倍,但是华美且使用简便。因为它的昂贵和复杂,使得步兵从来都不愿意采用,但是转轮发火枪的技术一直在手枪上运用。 真正意义上的燧发枪(Flintlock)的名字来自它的燧发式枪机(法语fusil,火镰),这种枪机是从燧石点火式转轮发火枪简化而来的,它的机械结构非常类似于后期的火绳枪,但是燧发的火镰同时又是火门的盖,还采用了更强力的**簧保证提供足够的撞击力度。和火绳枪相比,燧发枪最大的优点,不仅不用担心夜晚有燃烧火绳的光和火绳独特的气味暴露目标,而且射速更快、口径更小、枪身更短、重量更轻、后坐力更小、射程更高。 以上都是前膛火枪,且多为滑膛式,随着技术的更新,前装式的装填速度越来越跟不上战场的速度,滑膛枪的命中精度也难以符合要求,一种更为精准的枪械就此诞生。 第五章热武器时代5 (二)后装枪时期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赛斯发明了**,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打击就可以点火。继而出现了将弹头、***和带金属底火纸弹壳连成一体的定装式枪弹。 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人N?德雷泽发明了后膛击针枪,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这种枪于1840年最早装备普鲁士军队,当时普鲁士人把它作为最先进的秘密兵器,直到1848年才公开。它使线膛枪的射速达到了每分1-2发,而且,后膛枪和前膛枪相比,它终于可以让士兵在卧倒、匍匐时装填弹药了,而前膛枪非站着装填不可,何况线膛枪在射程、精度上的优势早就超过了滑膛枪。 至此,枪械基本定型,后期的发展不过是在提高射速、提高精度、自动化程度上大做文章而已。 (三)自动装枪时期 为了进一步提高枪械射击威力,最早的办法是将许多枪管装在一个架座上,采用依次发射或者齐射的办法提高战斗射速。 1833年,英藉美国人马克沁以膛内**燃气作动力,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布料弹链供弹,使理论射速提高到600r/min,能长时间连续射击,成为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自动武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用马克沁机枪一天使英法联军伤亡6个师的兵力,因此在20世纪初开始,各国竟相研制成功不同自动原理、不同结构的机枪、手枪和步枪。 第六章弓箭6 弓兵手中拿的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向来脍炙人口,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广告—— 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将天上的十个太阳射掉九个! 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显地是一个“反弓”的形象。这就引出了一个直接的结论,即这是一张复合弓。复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况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狭小的环境中,例如马车或马背上,弓身必须短小。戈也是马车上使用的专门武器。 另一个例子来自《诗经》中的“骍骍角弓”。这首诗有可能是东周早期的作品。诗中不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还提到了反弓的特点。制造角弓异常复杂,但是它们在发射力量方面与普通木弓相比并不占优势,角弓只是占用的空间更小。在马背上或马车内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场射术的贵族传统是同驾驭马车的技术密切相关的。在静止的战车上使用高技术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贵族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东周时期的制弓业的发展难以考证。虽然弩的发展和应用脉络清晰,但是东周弓的性质和发展却难以确考。考古发掘出土过角弓,但是由于缺失太多而无法拼凑出原来的形状。虽然历史文献中有很多有关楚弓的评论,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们只是涂漆的木质长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许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证明,斯基台人或萨加人的弓在中国北部和东部边境非常流行。西周礼器上的图案显示许多步兵手持剑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头朝下,插入周围地面。同时,中国人很快从他们的北方邻居那里学会了骑射技术,而保留反角弓有利于骑射。 汉代的图案仍然反映了骑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据从科霍坦地区的景厥和楼兰附近区域出土的弓,可以发现东汉后期和西晋初期引进了一种样式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弓。这种弓设计独特,特别适合在在马背上使用,尤其是两军酣战之时,因为这时无法使用更多的骑射技术。 明弓制型图:左是开无弓,中是小梢弓,右是两番木弓 第七章弓箭7 从唐代到明代,曾经有过成排使用弩手的纪录。弩手共分为三排,前排射击,中排准备,后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机械装置图中,瞄准对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来对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们广泛采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这种弓矢对付过十字军。据说这是蒙古人大量雇用突厥雇佣军的结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颖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在14世纪欧洲的阿拉伯禁卫军的文献中提到的技术,甚至能发现他们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献中的话。明代军队偏好使用轻装甲的轻骑兵,这一兵种强调速度和在飞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后,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备穿甲能力的长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千年历史。这种弓的拉力很大,达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长,达到1.8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用特别长且重的箭来对付装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装甲,三十米内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对手射落马下。实际上,清代武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桩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弓箭仅有一种型制,按等级的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侍卫和职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为打猎行围、检阅部队以及实战用。各种弓箭只在选材装饰上有区别,所配之箭计有41种之多。弩有4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贯凫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见实际使用的记录。这些弓弩虽然受到火器的强烈冲击,却仍然随着八旗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后期满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渐腐化,骑射之古风荡然无存,加之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门被打开了,中国官吏发现了更先进的火器,并很快用它们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团练武装中根本见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随着(华夏)军事发展走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古弓弩终于像西山落日那样,不可挽回地消失在军事革命的地平线以下。 第八章弓箭8 今天,体育比赛所用的弓和箭都用先进复合材料制成,准确性和射击距离都大大超过前人。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一条木头或竹子为弓臂)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由竹木干材加上动物角组成的多层弓臂)。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据《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鄜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时,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伦医治。神医华伦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铠铁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钢铁箭镞。唐代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钢制成,刃部较长,能穿透坚甲。除了毒箭以外,还有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的火箭(中国古代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第九章弓箭9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冒顿之手。冒顿为争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齐攒,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头曼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马后,用鸣镝对准头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第十章盾牌10 盾 文献中也称为“干”,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霖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三尺。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徐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主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温设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和箭。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古代将士在作战时,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刃矢石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古代的盾种类很多,形体各异。从形体上分有长方形、梯形、圆形、燕尾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过三尺长。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渐渐趋于小型灵便、坚固耐用,而“鸿门宴”上,壮士樊哙使用铁盾将交戟门前的卫士撞倒在地,这种铁盾则是一种重盾。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有一种木盾特别流行,顶上有双重弧花纹,呈长方形,表面涂漆,并绘有精美的图案。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最早出产于福建,明代中叶传人内地。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传入内地之后,很快便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 第十一章盾牌11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非常善于量才用兵,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他指挥队伍,前面“二牌并列,狼筅(xiǎn音显)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 (狼筅是一种简易的长兵器,多刃多层,具有刺、砍、钩叉等多种功能。)戚继光还命令伍长,手持挨牌在前,其余士兵按鸳鸯阵紧随在牌后 (挨牌是一种近似倒梯形的长牌,上下两缘呈弧形弯曲,高约5尺,宽约1尺多,用轻而坚硬的木头做成)。这种鸳鸯阵法,既科学又严密,曾经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大显神威。 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二三丈远,足可抵挡强兵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一二十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铜盾和铁盾在我国古代曾经作为仪仗物使用过,尽管它们防护力强,但持在手里,若面积小则降低防护效力,若面积大则份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于作战。 第十二章盾牌12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萴哦詟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御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为完善。《周礼·司兵》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如《韩非子》上说:「赵简围街,犀盾迟橹,立於矢石之所及。」说明盾之坚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离无伤。 《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礼·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第十三章盾牌13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御武器,所以类繁杂。如下: 汉刘熙《释名·释兵》:「盾,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於吴,为魁帅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於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六种。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大盾:《宋史·赵赞传》:「世宗移兵趋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传》:「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传》:「家贫无以马,常刀盾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戚继光《纪效新书》:盾牌「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至於演练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阵纪》说道:「赖礼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八种,至於姿势,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都是灵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链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进棍、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到好评。 第一章古代骑兵1 古代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谈就从战国时代说起。 战国时代:含秦代,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马鞍,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战戟作战。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第二章古代骑兵2 两汉时代的骑兵,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 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处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 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而还,传为佳话。 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 第三章古代骑兵3 三国,晋,南北朝时代的骑兵,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我国的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 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马镫在西晋中出土,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甲骑具装。防护力很好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重骑兵的防护力很强,骑兵武器除了弓箭外,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第四章古代骑兵4 隋、唐、五代时代 这一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在这一时代骑步并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较大的重视。 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 这一时期,骑兵装备战术发展并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时代那样注重于重甲骑兵,军中虽仍有甲骑,但是基本上以轻装骑兵为主。主要发挥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优势,正面攻防更多依懒于步兵。 蒙古时代的骑兵, 这一时代,蒙古骑兵在敌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人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广大领地。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 蒙古军队前期基本是骑兵,后期其野战力量也是骑兵。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百公里。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战前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象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力。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马,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好、体型高大,但蒙古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哺育期可产奶三至四百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长在苦寒之地,对于恶劣气候的忍耐力极强,物质条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农耕民族人民无法比拟的战斗力。 第五章古代骑兵5 明清两代的骑兵 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很少有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存在,就不再多说了。 明代的骑兵主要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名将戚继光设立了车营就是一种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方式。明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也对这种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还发展出了先以火器轰击,继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为以弓马开国,其开国时的女真,蒙古骑兵就是传统上的骑兵,没有什么发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国最终落到了被列强任意欺负的下场。当时已是火器的时代,骑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基本上丧失了在军中的地位,逐步退出军事舞台。只到其后继者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一种历史,只在某些庆典礼仪场合使用。 中华现代骑兵, 中华骑兵,是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兵种。经过多年现代化的演变,现在只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驻扎于内蒙和西部边防线。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兵种,甚至有些骑兵在入伍之前都以为是骑摩托车。 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鼎盛时期最多时曾发展到12个整编师十万人之多。 开国大典,骑兵第3师2000余匹战马组成了白马连、红马连、黑马连,威武雄壮,格外引人注目,从1949年到1954年先后参加了6次国庆阅兵。随着人民解放军陆军摩托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骑兵部队逐渐压缩,1954年国庆阅兵是骑兵部队最后一次受阅 。直到其后继者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一种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起对全军精简整编。由摩托化和机械化取代了骡马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我军消失,只象征性地在中国西部地区保留了少数的骑兵营和骑兵连。 历经多次缩编,最后只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的兵力,执行巡逻、警戒等任务。现有内蒙古骑兵第一营和第二营,第二营下属3个骑兵连、军马所、卫生所。在新版语目中,已经找不到骑兵、军马的词目了。 第六章古代盾牌兵6 华夏没有形成独特的盾牌文化,再加上所谓寸长寸强的错误说法,使很多人误以为华夏不爱用盾牌,但事实上,此说错误甚也,恰恰相反,华夏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盾牌之多不亚于罗马希腊。 盾牌兵可追索至传说中的华夏古代,如此,我们不谈,我们从战国说起,战国盾牌目前出土的有两种,既双弧盾和塔盾,有图画记载表明,盾牌多配合短戈,短剑,长矛三种兵器使用。大盾的出土表明,中国历史可能也存在类似罗马希腊式的盾牌阵部队,只是今无可考。秦皇兵马俑目前出土盾牌甚少,其姿势也多为持长兵,可反映出,战国时代各国军事风格的不同,但兵马俑大都穿着甲胄,可能与其盾牌较少有关系。 紧接秦兵马俑的汉代刘邦墓兵马俑,持盾者数大幅增加,可见从秦到汉战斗风格的改变,此时的盾牌多是双弧盾,同样的盾牌在徐州狮子山也大量出土,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这些盾牌配备什么兵器,根据晁错的说法,应该是盾剑合用,另一个有趣的证据来自于一份西汉时代的武库记录本,其盾牌和剑的记录同样是99991件,侧面证明了,盾剑合用的说法,但是有趣的是,剑带数远少于剑数,杨家湾兵马俑也多见其将剑抗于肩上,说明我国的盾剑兵很可能是只带盾剑,而不是带其他辅助兵器,剑便如长矛一般直接抗在肩上而非挂在腰间。东汉是盾牌黄金时代的开始,双弧盾这种样式复杂的盾牌逐渐让位于表面带有弧度的长方形盾牌,盾牌防护面积也增大。 西汉流行画像石,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比武,最常使用的兵器要么是戟,要么是刀盾,盾牌还进化出了一个特殊品种既钩镶,说明,盾牌在东汉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具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什么因素,我还在研究。刀取代剑成为盾牌兵的最主要使用兵器,环首刀超长的刀身利于直刺,考虑到秦汉时的长剑,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更喜欢小盾长刀,和罗马大盾短剑形成对比,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罗马攻击更喜欢用盾牌冲撞,短剑随后刺击,当然,这也可能与罗马士兵尚需配备标枪长矛有关。 第七章古代盾牌兵7 晋是汉代的延续,盾牌兵此时还没有太大的变化,通过壁画可知,盾牌还可配合戟使用,但主流仍是佩刀。南北朝时代,大量的重骑兵出现在中原大地,同时北方出现了许多使用大型盾牌的铠甲武士,数量之多令人咋舌,甚至发展出一种特别的形象,叫镇墓立盾俑。此时的盾牌仍然是与长刀配合使用,南北皆是一样,传统的汉族士兵,持盾则无甲,穿宽松武袍,异族士兵,则多是盾甲皆配,尤其到隋代之前,不仅盾牌体积大增,甲胄也愈加精良,对防御之重视,堪称全世界独一无二。 高句丽的步兵也是类似的装备,其壁画为今日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从其壁画可看出,盾牌兵分两种,既盾戟和盾刀,分开单独编制,另有弓箭手辅助,骑兵为甲骑具装配合弓箭轻骑,既我以前说过的帕提亚组合。考虑到当时朝鲜半岛和东北装备风格与中原相比几无差异,我们可以此推测出北方中国的士兵装备及战术配置。同样的配置也能在东晋壁画中发现,只是没有了弓箭轻骑这种少数民族兵种。 隋唐时代,中国的盾牌多为五边形,这种样式的盾牌一直使用到清末,根据敦煌壁画,我们发现,矛盾兵开始出现,但更多的仍然是刀盾步兵,从步兵舞乐一图可看出,刀盾,步槊是步兵两种主要配置。唐代冷兵器研究最大的困惑,其实是文字记载与图画记载的不一致,不仅我们在多处壁画中未见陌刀,弩也从未见到,而刀盾步兵,隋唐仅见战士二字记载,位于阵前,与步槊手弓箭手配合,估计是盾牌兵。 第八章古代盾牌兵8 自五代始,盾牌开始出现一个大变化,单兵盾牌逐渐消失,大型立盾出现,直接反映就是《武经总要》只见大型步兵立牌不见步兵单兵盾牌,惟骑兵旁牌罢了。大型立盾与盔甲重型化有密切的关系,结合史书,我们发现,此时的汉族军队,和古波斯军队类似,通过大量弓弩放箭杀伤敌人,一线用大型盾牌和长兵器阻挡敌骑冲锋,是典型的龟缩战术,只可惜波斯有骑兵相配合,而宋代没有,是以宋多败,波斯纵横中亚。 北方三朝很少见到步兵的记载,但根据蒙古来袭绘词,我们看到,元军也多使用大型立盾,也许是受到汉人影响所致。 明代是盾牌的复兴时代,此时盾牌包括圆形团牌,五边形长牌,鸳鸯阵同时使用两种盾牌配合,藤牌开始广泛在南方使用,西藏古格王朝也有大量使用藤牌的记录。盾牌使用自然是配合短刀使用,辽东,高丽等地喜欢用圆盾配合雁翎刀。考虑到中国北方骑兵不少,这种木制圆牌可能可以背在背上随骑兵机动。中国战舰上也会使用立牌来保护士兵。 清代盾牌基本传承明制,只是数量日少,为盾牌凋亡之时。鸦片战争,身穿虎衣,手拿藤牌的绿营军冲击英国的红衣百战精兵,损失惨重,沦为他国笑柄,是以华夏盾牌兵立勋无数,雄霸一时,却结局凄凉,实乃国运之写照,若华军能早弃盾牌,早端刺刀,又何至于此。 第九章古代枪兵9 古代枪兵,一般是指在冷兵器时代,以长枪、长矛等长兵器作为主要武器的作战兵种。 枪兵在古代战争中是陆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中历史最悠久的兵种之一。可以说,当原始人类第一次拿起树枝自卫或捕猎野兽时,就出现了枪兵的雏形。 在古希腊及战国时代出现的长枪兵,它的主要对手是敌人的步兵。当时,战车由于地形适应的局限性,骑兵由于挽具的不完备,都不能在地形不平坦的战场上担当主力。作战的主力是步兵,主要的目标也是步兵。 枪兵,一般是指在冷兵器时代,以长枪、长矛等长兵器作为主要武器的作战兵种。 枪兵在古代战争中是陆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中历史最悠久的兵种之一。可以说,当原始人类第一次拿起树枝自卫或捕猎野兽时,就出现了枪兵的雏形。 在古希腊及战国时代出现的长枪兵,它的主要对手是敌人的步兵。当时,战车由于地形适应的局限性,骑兵由于挽具的不完备,都不能在地形不平坦的战场上担当主力。作战的主力是步兵,主要的目标也是步兵。 枪兵之所以被称为枪兵,自然是因为他们以枪作为主要武器,所以枪的演变发展对枪兵的发展自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 到了晚清,长枪趋於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  第十章古代步兵10 骑兵在中古代从来就不是主流兵种、只有元朝初期在北方草原地区和中亚东欧部分是骑兵、长城以南部分还是以步兵为主。 秦、汉、唐、明、清时期的步军巅峰期时战力非常强悍、只有宋朝不行、从初期一直到国祚消亡都没有强过、灭南朝扫诸国也只是它们自己该被灭、比如李煜不被灭国是没有天理的。 宋朝经济很强、实行的是高薪制、宋军是被去了战气的式,战将多以文官充任、一个个文雅内敛唯唯诺诺、士兵在高薪奉养之下、除了鱼肉称霸市井为恶乡里外、基本没有了斗志。宋朝初期也就有个潘美算个战将、还被抹黑、杨家将只是演义小说、历史上有杨业这个人物、不过是潘美手下的一名普通将军、后战死。太宗与契丹战差点被俘、战败后被契丹占去了燕云十六州,此后宋朝野民风就再也没有了斗志,直到北宋末两个皇帝被金俘虏后、宋朝(非官方)民间自发兴起了一点英气、岳武穆、宗泽、韩世忠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帝王起到统兵将军至士兵最没有战力和斗志的军队。 依靠身体素质、防御能力、近程投射、近程肉搏,宋步兵往往扮演大宋军队的中坚角色。 宋朝步兵平均作战负重是32公斤,训练负重还要高于这个数值,宋朝步人甲最重的时候,能达到40到50公斤。这意味着当时亚洲人的体能不娇小,单兵其实并不差,我们是有力量的。 而与宋朝同一时代的欧洲,贵族骑士锁子甲的重量也只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不过是20公斤,宋朝步兵甲成为历史上当时最重的铠甲。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对华夏先民发明的弩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而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弩兵器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金国名将金兀术就曾说:“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 第十一章古代步兵11 宋朝军队所面对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势力是契丹(辽),那么宋军的编制到底如何?根据北宋兵书《武经总要》的记载,宋辽战争时的宋军主要用“李靖法”编组军队。何为李靖法?就是按照唐代名将李靖的方法对军队进行编组。 在这种编组中,军队中的士兵要同时携带远射武器与肉搏武器,长枪和弓箭人手一套达到100%,其他兵器装备则按比例配备,如刀占80%,弩则只占20%。整支军队在面对较远距离的敌人时可以用弓弩进行远程射击,对待接近的敌人时可以使用枪、刀等冷兵器近战搏杀,可以说做到了“远近皆可”。无独有偶,明代军队也使用类似的编组方式。 这种编队能近战?举例: 988年,宋军骑兵与辽军骑兵在唐河爆发大战,宋军骑兵与来袭的辽军骑兵正面搏杀,结果在以宋静塞骑兵为先锋的宋军的冲击下,辽军大败而归。 999年,契丹入侵,河北助手的八万余宋军听闻,皆自制铁锤、铁棒,争先恐后迎击辽军,但因为主将傅潜与友军有隙,被迫按兵不动。但从此事看,可知宋军此时的作战意志十分高昂,与某些“恐辽畏金”的说法完全相反。 1001年10月,契丹南下侵宋,宋将张斌与辽军遭遇。因为当时天气多雨,结果辽军的弓箭全都损坏而无法使用,张斌大破辽军。如果仔细翻阅历史,会发现宋军在与辽军的交战中,大量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宋军都是取胜的一方,可以说,宋军的肉搏能力并不差,更不弱于巅峰辽军。 远能射,近能搏,才是中国古代军队的普遍情况。而大宋步兵就是典型。 第十二章古代海军12 回顾中国古代海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海军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能征善战的海军,为统一中国,抗击外敌海上入侵,起了重大作用。然而在历史上,中国古代海军也曾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内实行镇压和对外进行扩张的工具。对于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和“兼弱攻昧”,“好大喜功”的侵略政策,我们应采取否定的态度,使其与统一祖国、抵抗外侵的政策区分开来。 《中国古代海军史》以大量史实,展现了中国古代海军的形成、发展、鼎盛和衰亡的全过程,以及在历朝的成败得失,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在阅读中有所收益。 春秋时期吴国的“舟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海军。当时的吴国东临大海,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吴国先进发达的造船技术,冶铁业和铁工具的使用更是加速了吴国的造船能力和造舰技术的提高。吴国还因此被称为“不可一日而废楫之用”的国家。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一些主观原因也推动着吴国海军的诞生:当时,吴国、越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异常频繁而激烈,为了防御敌国从水上进攻,一些近河傍海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舟师的建设,都有一支颇具规模的舟师,而其中吴国的舟师最早也最为强劲,《左传》中就曾经有“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的话。 舟师中运用先进的作战手段,对舟师的运作也提出了十分复杂高级的要求。这时的舟师不仅要求其本身具有作战的能力,而且还要求有协同作战的能力;不仅有单一的船队,而且有混合编组的船队。舟师中还按照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进行整编,由各种战船组成的舟师,就好像今天由各个舰只组成的混合舰队一样。舟师中所用的武器以及配备的军事人才,也都处于当时的先进水平。为了扩大疆域,争夺霸业,吴楚、吴齐、吴越之间都曾进行过几次水战,是为中国最早的水战和海战。 吴国舟师不仅在与楚、齐等国的战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还曾参与征服南海的活动,将珠崖、儋耳两地收回,使它们重回大陆的版图。舟师甚至在吴国与南海诸国的贸易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看来,最早的中国海军不仅实力雄厚,还功能强大,为后来中国的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海军的水平在春秋时期之后仍然在不断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力的增强,中国古代海军再次走向海洋,并达到一个全新的顶峰。那时的造船水平更为先进,出现了一种叫做“海鹊”的战舰,该舰“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鹊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鹤翅翼,以助其船”,这种构造使得船只虽遇风浪,不易倾覆,仍可继续作战,这种稳性和抗沉性较强的江海两用新型战舰,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隋唐战舰武器配置有矛、弩、抛石机、铁汁、火炬等齐全的设备,为战斗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