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节日的焰火》 第一章(春联旧事) 从小时候开始,王晓明对于学习之外的一些东西就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书法,春节时还常免费为大家写春联。 当时还在高中阶段,年底农历二十八九,村民们都会拿着自己已经剪切好的红纸来到王晓明家。村里都还是瓦片泥土竹篙厝,他就在家中中厅的位置,就是在天井往上正厅的位置,把饭桌上的东西收拾干净妥当后,摊开红纸,用长锋兼毫蘸墨水来写春联。 春联还分好几种的用途,有一些需要贴在正大门两竖门柱位置,有些要贴在门扇双面正反位置,有的要贴在单扇的门板上。左右手开扇留的空白又有讲究,一般开哪一边留空白哪一边,而有又有些要贴在鸡圈、鸭圈、猪圈及谷仓上等,总之,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拿来红纸的村民还得站在王晓明的侧旁指点他们各自要写的内容,诸如,“五福百福全家福,千春万春满堂春”、“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六畜兴旺”、“养猪积肥”、“五谷丰登”之类的吉祥话。这些文字虽然老土,却最能够反映朴实的农村人对来年兴旺幸福的一种期盼。 看到村民们嘴里呵着冷气,手上夹着纸烟,瑟缩但又恭敬地立在身旁,王晓明写字也格外用心。他右手轻提长锋毛笔,拇指按压内管,食指中指轻扣外管,无名指和小指又轻搭毛笔靠近尾尖处,执笔手势自然松弛又开阖有致。蘸一下倒在大瓷碗当中的黑墨水,又在碗沿处把多余的墨水捋干,静气凝神,停顿片刻。“横平竖直,上紧下松,左常让右,神聚正中,天覆地载,盖上趁下,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分疆,平四角,开二肩……”这些都是汉字书法基本要诀,他边写边心中默念,提、点、按、顿,中锋、侧锋、回锋,暗自发力运笔,生怕写错。如果写错还得重写,会浪费他们割好的一张小小的红纸,心里便有许多的过意不去,毕竟当年每户村民都不是那么的阔绰。 不一会儿上厅下厅的地板上摆放着一张张已经写好却又字迹墨水未干的春联,他们都耐心地等候在旁边,边聊一些关于农村种作的话题。不久,有一些已经风干墨迹的春联被村民们拿走,他们习惯地用木薯粉冲开水,在瓷制大碗里边冲边快速搅成浆糊,小心翼翼地贴到家家户户的门上或者其他地方。 于是从村中走过,王晓明经常会看到自己写的春联。字体笔画十分熟悉,但确实不甚老练,章法也不太讲究,写字火候还相差甚远。心里常琢磨的怎样方法改进,让字体更加的圆熟。每到一处,例如到外婆家做客时,他也首先要看看家家户户贴的春联,看到别人的字体端庄方正,笔画流畅老练,风格随意潇洒,便会从心里由衷的敬佩,并暗自模仿一番,以便下一次写春联的时候加以改进。 王晓明记得,最大胆的一次是在帮助村民写完春联后,年底农历二十九的圩日,与同村的好友王春来到市集里摆摊卖春联的经历。他们俩赶早就就备好了纸、笔、墨以及小方桌,来到供销社门口一处空地上,开始就动起手来,写一些吉祥如意的春联,并放置于地板上,准备开卖。 从十里八乡赶集而来的人们,眼光就比同村村民们复杂得多,有驻足良久,手托下巴仔细端详的;有走过路过膘上一眼的;也有连看都不看,径直走过去的。总之,那一天从开始到结束,总共卖了十几块钱,算了一下,刚好够纸笔墨以及中午的一顿水面钱。但是内心却很兴奋,毕竟也是能够出来卖一些春联的,而且大人们也支持。他们认为,读书人去卖春联,不管挣多挣少,都是有文化的象征,也都是学勤劳的表现,因而父母并没有任何阻止,而且在最忙的年底,不用参与杀鸡、杀鸭、拔毛等等,父辈们也心甘情愿,这就是最大的鼓励了。 随着时光的流转,现在的他们早就不必为村民们写春联了,因为大家有更方便的购置春联的去处。市集里有的是制作好的电脑撒金刻字春联,金光闪闪,字迹飘逸,背后还贴有双面胶,撕开双面胶后面的白纸,一贴上去就得了。不必事先割好一条条的红纸,也不必麻烦来到家里排队写春联,更不必等墨迹干了才能拿走,省去了太多的功夫。 王晓明想这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农民们比当年富裕多了,大家不会再舍不得多花几块钱去买现成的春联了。 看到家乡的变化,他内心由衷地感到高兴,他也是大山的儿子,从大山深处走到城市里来,一切都要向前看,时代的滚滚潮流不可阻挡。 而他当年为村民们写春联的一幕幕依然会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这会告诉人们,农家培养子女上大学的不易,也会时刻告诉人们,要学会帮助人,要学会感恩,不能忘本。 第二章(补锅老翁) 补锅老翁姓翁,于经年累月的补锅生涯中,熏染了乌黑的脸庞。额头处着抬头纹明显呈现一个“王”字,精瘦的身板,大夏天里经常光着上身,下身仅穿着小截短裤,总会咧开嘴露出黄中带黑的一口门牙,笑眯眯地面对拿锅来补的村民。 其实说起来,补锅应该是老翁的第二职业,这是他在闲暇之余才会额外揽的活。第一职业当然是农民,而且是个种作的好把式,农家的活计,可谓水田犁、耙、布三大活一条龙。只是由于芦水镇松柏村中许多乡亲在当年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并不舍得扔掉已经长时间使用而穿底的锅,补锅的营生才应运而生,说到底还是“穷”字当头。 农村里的锅五花八门,有平时烧水用的带着柄及弯形弧度长嘴的茶锅;有放在烘炉上使用煮稀饭专用的砂铝锅;有驾在蜂窝煤灶上面炒菜用的小号铁锅;而常年累月独占大灶膛之上,端坐稳如泰山的农村大鼎,可谓傲视群雄,独领风骚,在这些个大大小小的锅中,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分毫不差。 说来话长,在这么有烟火气的土地里,轻易不会动用到大鼎。除非过年过节的杀鸡宰鸭慢炖,做腌肠蒸熟,做甜粿及菜头粿敬祖或者清明时节做芦水特色的尖米裸上坟专用,七月初七做模子印花梆子甜粿庆中元节等等等等之外,大凡用到大鼎的契机,最有可能仅剩下六月冬和十月冬稻谷收成时,煮供十几个人吃饭用的大鼎咸菜饭。 俗话说:“医生怕治嗽,师傅怕做灶。”不仅因为灶膛结构复杂,也在某种意义上显露出大灶在农村人心目当中的神圣地位。而大鼎好坏与否,也可能关系到一户农家的兴衰。因而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大家都舍不得多年来使用的大鼎,当然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种锅。 六月冬过后的一个黄昏,夕阳正从西边的山峰上缓缓地坠下,余晖铺满碧水潭下一泓青绿,粗鳞鱼们便纷纷张开略显弧度的嘴悬在水面一张一翕,像给宁静的水面开一些大小不一的口子,天气闷热的时候就会更多些。 补锅老翁开始生炉搭灶,大号烘炉高高架起在村道旁的大队址门口。用芒箕茅草引火完毕,上膛位置放上乌黑乌黑的大块木炭,用蒲葵扇在下膛阔嘴处猛扇。一股青烟霎时间缭绕在村道上。火炭引上火以后,老翁迅速拿把长柄铁勺架在木炭火上,放些形状不规则的锡粒,不一会儿功夫炭火已经把长柄铁勺烤红了,勺里的锅粒慢慢地化为类似水银般乌金的形态。 村里老孙头刚好扛着家里一大鼎走过来,“老翁,来帮些活计啊,是祖传的,破了个洞,得补一补啊!” “放下,我瞧瞧。” 老翁从里间小屋子拿来两条破旧的毛巾,分别按住大鼎的上下两端,用力一扛便起来,对着外面光亮的阳光,把头钻到鼎下,默不做声地折腾了一番。然后才缓缓地挪下大鼎架在木制的大架上,慢条斯理的说:“破了个洞,还可以补,太大了,就补不了了!”边唠边用红色的粉笔标识出漏洞的位置。从小木箱里拿出粗纹铁磨棒来对准漏洞处的正面使劲地打磨一番。老翁弯腰弓背,手背上顿时青筋爆绽,额头处汗水慢慢沁出来,时而因咬牙而鼓起的双颊又恢复原状。接着再翻过来打磨鼎背,顿时原来漆黑一片的鼎背一小圈溜光的熟铁露出原色来,与其他地方的乌黑一片明显格格不入。老翁再仔细端详一番,左手轻轻托起巴掌大的几层小布,上面撒一些黄土,右手提起烘炉里的长柄铁勺,倾倒入布上一小滴水银状的熔锡,从鼎背处把这滴熔锡对准漏洞处按压上去,熔锡便乖巧地把漏洞浸满。老翁眼疾手快,放下长柄铁勺后,右手再从大鼎的正面用锃亮的铁片刮去多余的熔锡。就这样保持姿势有两分钟之久,待熔锡又重新凝固,补大鼎的活计算是大功告成了。 老翁扬起手背抹去额头上的汗水,爽朗地笑着对着老孙头说:“这口大鼎,又可以传给下一辈用了!哈哈哈!” 老孙头从裤子夹层里掏出一小叠纸币来,边一张一张摊开边问:“多少银?” “拿三块钱来结了。” “老党,这样够了吗?可要拿够哦!” “够了,够本了!”裂开了嘴的老翁又朝着夕阳笑了笑。 至于张家李家的砂铝锅坏了,就得换整片铝底,不能用锡来补的。换铝底片重点是在于错的功夫和打的功夫,需要将铝片折反过来搭在换掉的半截沿上,用铁锤及错刀慢慢的敲打,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时断时续地传遍村头村尾。 当时的情景应该不会再现了,现在还会有人因为锅或鼎坏了而拿去修补吗?马上就卖到废品收购站,再换新的了。但是再怎么样也不应该忘记这些有温度的旧事。这些大概也只能讲古给下一辈们听了吧? 第三章(弹棉老李) 隆冬过后,北风呼啸,天寒地冻。芦水镇松柏村的人们仍然沉浸在清晨的美梦中。 林清泉正睡在二楼竹篙厝的木板阁层上,听闻土墙背后传来“噗噗当当”的规律响声,恰似有些节奏的前奏曲。想再赖会儿床,却已睡意全无,干脆穿上厚衣裤鞋袜,一心一意想来探个究竟。 响声是从后排一座泥瓦竹篙厝最旁一间的中厅位置发出来的。林清泉循声而去,推开一扇木质旧大门,只见中厅上用一排厚实木板平铺好,下面架上杀猪椅两张,上面则满满当当一大层松散的白棉絮,纯如白雪,轻似鹅毛。有个老者约摸年过五旬,头发沾满棉絮,分不清是他是原先就有白头发,抑或因棉絮沾染而周身白茫茫,当然,也包括头发,用发如雪来形容应该挺契合的。 老者见有年轻后生推门而进,便稍作一愣状,抬起头来皱着白脸咧开嘴笑笑,“少年家,你也来打棉被的吗?” “我看看而已,感觉很新奇,不会影响你的!” “拢没事啊,先前许多孩子也喜欢圈在旁边呢,只不过大人都讲棉絮蓬松会沾眼,纷纷寻来拉回去而已。你来看,我倒多了个伴,哈哈,我姓李,客家人谷子不够吃的,学门手艺糊口。” 老李头重新整饬一下家伙,那一柄弯形的木质弹棉弓确实长,从老李头背后绕到前方两米开外的棉被床铺尽头。老李头弯腰弓背,重新调整一下姿态,把木柄架在右肩头,同时用右手紧握住木柄从右手下斜伸出来的把手,以控制方向。连接弯形木柄前后两端的略显透明状粗条玻璃丝则绷得忒紧,他用左手从茶桌处拿起一把纺锤形木锤,对准粗条玻璃丝,有节奏的用力一弹,玻璃丝上便立即发出“噗噗当当”的声响来。老李头矫健地挪动脚步,在弹棉絮的瞬间,肩膀也有节律地上下抖动配合着左右手来操弄,活像一种古老而又略显张扬的舞蹈。 不一会儿,刚才还拧作一团的棉花球慢慢的松软柔和许多,棉絮时不时从玻璃丝上被弹起,又落下。有些变轻盈些的棉絮,不受控的飘飞到天井处,倏地便穿出外面去了。老李头的额头处也慢慢沁出点汗渍来,他也来不及停下用布擦拭,只是在弹棉花的间隙,用左手衣袖顺势抹一下前额。 半小时后,棉花变轻盈松软了。老李头拿来一小木箱,取出一团红色绳线球,开始纵横约摸相隔一指头宽度就轻搭上一条,直到整床棉絮完全被搭上无数个小小的“井”字形状,老李头还特意用更粗些的红绳线在棉被中间处绕成“十斤,老李”的字形。接下来就拿来一圆形有木柄的大盖子搭在刚才松软的棉被上,从头到尾,再从尾到头,仔仔细细的使劲碾磨一番,直到棉絮又完全厚实如初,这床棉被才算完工。 “走乡串户不容易,全凭一手活,一张嘴。”老李头呷一口黑色浓茶,“大多数是旧被翻新,还得再加些棉花,大家都不阔啊!客家地少人多,不够口粮,只能背井离乡讨生活了!” 许多年来再没听到过这些古朴又执着的弹棉花声了,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事了,但也许他们一辈子也不曾走出林清泉的内心。 第四章(篾匠老叶) 芦水,钟灵毓秀,多少年来蛰伏在苍苍莽莽的大山深处,仿佛是一颗被世人遗忘的夜明珠。屋后是一片一片的毛竹,齐齐整整,郁郁葱葱,随风摇曳,仪态万千,让人疑心是山水大家随手点染的巨幅丹青。 家后是当年废弃的学堂,中厅较为宽敞,虽然也是泥瓦竹篙厝,但却给这些走乡串户讨生活的手艺人提供了最佳的用武之地。 篾匠老叶取来几根中通外直颜色翠绿的毛竹。选竹子是有讲究的,太粗的不行,竹节太短的也不好使,唯有竹节约摸一尺长,竹身又双掌合拢可盖住方为上品。 老叶取出木柜里藏的工具箱,往上掀开箱门,三排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铁制篾刀便一览无遗,真心怀疑老叶是小李飞刀现身。先取出厚背大砍刀,对准翠竹竹节处逆方向修砍几刀,竹节斜伸的几枝小竹子便乖乖落地,顺势用力一削,去掉多余的竹尾,光溜泛青的竹子便一根根整齐地码排在旁边。 换一把分竹刀,比刚才那把厚背大砍刀稍薄些,也稍长些。把竹竿的头顶住墙角处,从竹尾部已削好的圆形中间位置只用力一砍,随即右手熟练地左右小晃动,“咔嚓”一声脆响,竹尾便自然分开,双手把住刀头刀尾处,侧身让竹子从肩膀上方往后挪动,人顺势将竹刀向墙角处猛的一推,“拉拉”一声,整条竹子便被从中间分开,接着依样画葫芦,把其他竹子细分为小竹条。 接着取出开篾刀,刀小而薄,锃亮溜光,寒气逼人。只见老叶左手指头处已裹上一层小小的布条,大约因竹篾太过锋利,而时常划伤手指。右手执分篾刀轻挑竹青,一条条竹皮变戏法似的从老叶手里被起底出来,把竹青竹白分得一清二白。多余的竹白其实用处较少,先把它们放在角落里,竹青带皮则可以用来编织各种各样的农村用具,竹鸡笼、竹鸭笼、竹筛、竹匾、竹席、竹斗笠等等等等。 浸润着竹香的那些岁月里,总可以看到篾匠老叶在编制这些用品时那着迷的神态。为了将竹编的缝隙尽量地卡紧,在编织完一条之后,还得用竹顶刀再往身体肚子方向使劲地顶严实,还可以看到他顶篾的时候憋红的脸。村民说老叶制作的竹席,甚至开始可以盛水不滴,过一小会儿才会滴漏下来。 “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如果被人传竹篾做的东西缝大,这是偷懒,十里八乡的人可能都不会让再揽活!”这是篾匠老叶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他扛着工具箱和一床被铺走南闯北,便见多识广。他饱尝人间冷暖,也体会过世态炎凉,什么样的人热情好客,什么样的人耿直率真,什么样的人敷衍应承,什么样的人面善心狠,其实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不愿意说出来而已。 人总会有些念旧,尽管有些东西一去不复返,许多竹编都改用机器来做了,制作起来也都做工精良,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第五章(挙师老铁) 松柏村祖庙前有一大片青石铺就的空地,虽然谈不上平坦如砥,但也相对平整。在农村所在,不愧为举办重大庆典活动及闹热集中之处,自然少不了发生些大大小小的旧事。 六月的炎热天气里,快要落山的太阳怎么依然那样的刺眼?微光铺在手臂上依然黏糊糊的一片热汗。小伙伴们口口相传:“今晚王乐子拳头师傅要来表演,在祖埕上!”大家于是早就忘却了什么炎热与否,甚至相互之间在村里的小道里挨家挨户飞来飞去。最关键的是父母在这种热闹时是定然不会干涉太多的,又省去的背书写字的许多功夫,显得名正言顺,大家自然神往之极。甚至连晚饭最多也是扒拉几口稀饭,夹几筷子拌酱油的水烫空心菜应付了事。 太阳彻底没入西山的群峰之下,四下里才有些清凉的山风刮来,浓墨似的云朵在东边空缺的山峰处慢慢地涌上天空。天色刚刚暗下来,就听得祖埕处传来“铛铛铛铛”的铜锣直响,小孩子们呢?三步并作两步直往声响传来的地方蹿去,而大人们也渐渐地收拾好碗筷,不紧不慢地跟在后头上来了。 祖埕上还没有电灯,伸手不见五指,铜锣响一停,只有几声虫鸣鸟叫伴随着村道旁溪水的哗哗声响格外入耳。有人执一手提马灯走到埕中间,用火柴划一下点亮灯芯,刚开始灯芯略呈暗红,并不太光亮。只见一彪形大汉身着玄色短袖上衣,一排整齐的布纽扣平挂在胸前,下身著宽松的玄色大裤,黑面虬髯,眼如铜铃,鼻似悬钟。大吼一声:“哎呀!”冲上前去对着马灯的斜拉杆提手处来回反复用力一推一拉,刚才暗红的石棉瓦灯芯,顿时在“哧哧哧哧”的声中增加数倍的亮度,映照着满满围成一圈的人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脸庞都显得有些泛白,似乎与平时见到的并不太一样。眼睛直盯着圆形灯芯处,似细棉绳编织起来的灯芯纹路清晰可辨,却不觉有些晃眼,转头看人的时候,竟然每个人的脸上都暗影一块,大约是因为光线太强烈引发的。 彪形大汉龙形虎步,走到大埕正中,声如洪钟:“各位父老乡亲!本人山东人士,姓铁,江湖上朋友都称老铁,今天路经宝地,特地带来祖传的虎骨药酒,专治各种伤筋动骨,跌打损伤,包准一推即灵,药到病除……”旁边一站起来的小女孩儿长得眉清目秀,梳一条长麻花辫垂腰,晃肩一甩,把辫子往背后甩去,从大木柜里熟练的配合着拿起拿出各种各样的大小不一的瓶子。 老铁一个箭步冲到角落,拿起其中一瓶琥珀色的虎骨药酒,含一口在嘴里,对准右掌处用力“噗”的一喷,顿时四周都弥散着浓烈的药酒气味。老铁开始蹲下四平马步,暗自运气,右手掌使出丹凤掌法,只留食指绷直朝天,其余四指皆曲指向内掌心,连续缩回再从腰间推出,配合着大手臂及腰部力量,缓缓将气力运出,做到腰马合一,刚才还稍显黝黑的脸部慢慢地涨红起来。随手从地板上拾起一块长条形状大青石来,先用右手变式手刀贴近大青石,反复几次酝酿,突然一声闷雷巨响:“着!”应声劈下手刀,说时迟,那时快,大青石“咔嚓“一声断开,只留下颜色明显与石头表皮迥异的整齐断口。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叫好声,不时有些大人掏出纸币上前,小姑娘娴熟的接过钱来,随即将一小瓶的药酒递给他们。 老铁又重新返回大埕正中,“父老乡亲们,今晚除虎骨药酒内行外,还特地为大家带来些驱虫药,哎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年轻小朋友的面虫竟然这么多!”随手从大柜里抱起更大一玻璃瓶来,纯水无色状,但里面却填满七缠八绕的白色长虫,令人头皮发麻,其实就是传说中的“肚子里的蛔虫”,“来来来,小朋友面色泛黄,个头偏矮,肚子里的蛔虫可不要太多了哦,先免费送你一包药散,今晚回厝吃下,包准你明天告诉我来,从肚子里拉多少蛔虫下来!”于是大大小小的村民都哄堂大笑起来。 明天晚上,这儿依旧准时开锣…… 第六章(春节延亲) 记得小时候,每逢大年除夕或大年初一等过年过节重大日子,家里的饭桌上才会摆上平时罕见的鸡鸭肉、腌肠、大蒜炒肉片、炒米粉等一系列菜牒,这些足够让饥肠漉漉的穷小子们垂涎三尺的。 在春节特殊的日子里,不管怎样还是可以让我们尽兴地吃上几天好饭好菜的。但在自己开桌之前必先请那些经济或政治地位较高的亲戚来家里,只有等他们都坐上桌后方可动筷夹菜。父母在家里忙着炒菜煮汤时,就会使唤我们这些孩子去请三公四叔们来家里,但记得就算去家里催请过二三遍,也不会有几个来。有的比较委婉地说,等会儿我就会去,你们先吃,不用等。有的就直接说没空,你们自己人吃就好。最后能来家里吃饭应该仅有一两个人而已。 其实小孩子哪里知道,当家里穷得丁当响的时候,许多人都是不愿意来吃饭的。其一,饭菜再怎么折腾也就是那样,变不出山珍海味来,家家都可以煮出那样的饭菜,也就不稀罕了。其二,如果过来吃饭,一定要包红包,或大或小,有可能人家提出借钱的要求,或者其他方面的事情,答应也尴尬,不答应也尴尬。其三,吃饭这种礼俗,吃过了,进入肚子消化就忘光了,其实也没什么分量和质量。 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慢慢的也就不再三催四请那些三公四叔来家里吃饭了。只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家庭的经济也好了,家庭的地位也提高了。相反,这个时候没有请那些三公四叔,他们往往有的时候自己会跑过来家里喝茶抽烟聊天。 一边喝茶聊天,一边来询问孩子的读书情况,以及以后要读什么样的学校,要怎么样学习才能提高成绩等等等等,以前看不起读书人的人,现在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孙子的读书情况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想这就是时代的进步,知识到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人在解决温饱基本问题之后,一定会向着精神文化方面去发展的,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进步,不是靠谁的想法能够去改变的。 显然我们自己孩子的学习也得到了他们的承认,他们也在意自己孙子辈的发展前途,于是说起话来比以前就恭敬了许多。 人一定要摒弃一些无用的社交。当自己的经济基础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你请任何人来都是没有用的。当你一步一步的朝前发展,到你足够强大的时候,自然你就有了一定的气场,旁边的人也会围绕着你转,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能够改变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不要去攀附任何人,不要去依靠任何人。 一个人在路上行走,如果眼前一边黑暗,一片泥泞,其实指望别人给你带来手电筒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你自己去寻找一种光,或者你自己就自带光芒,那这样子一定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不至于被坎坷和泞泥所绊倒。 与所有曾经走过坎坷泥泞的人共勉! 第七章(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初三八班的林小苗,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感到万分荣幸。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新学年的开端。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过去的一年里,在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受广大漳州市民的好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作为一名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我也倍感鼓舞。接下来我用三组诗歌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声。 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代刘禹锡的这两句诗歌中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化的哲理。《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艘沉舟侧旁,千帆竞发;一棵病树之前,万木争春。大自然的运行,宇宙万物的运转如此刚猛,它不会因为一艘沉舟或者一棵病树而改变运行的法则。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只能以更加努力奋斗的姿态来迎接每一天的挑战,不要惧怕困难和挑战,要紧跟上时代的大潮,要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首要的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要害怕,要有修正自我的勇气和决心。一艘船,如果船板有开裂,就要及时修补。一棵树,如果有病虫害的侵蚀,就要及时医治,才不至于让自己成为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沉舟和病树。我想如果我们肯改正自已的缺点和不足,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的。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的这两句诗富有哲学的理趣。一朵小小的荷箭才刚露出个头来,早就有嗅觉灵敏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面,贪婪的吮吸它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学习的过程不也应该是如此吗?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那只嗅觉灵敏的小蜻蜓,要早早的发现荷香袭人,在知识的荷塘里,不断探索着最新最重要的知识点,寻得知识的真谛,这才是一个主动探寻知识的过程。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如果你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你也必然会如饥似渴地去追求与学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孔子慨叹时光的易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趁青春年华,我们都要立志努力学习,学好各科的知识,才不会辜负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光。 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代袁枚的这两句诗歌我十分喜欢。苔花虽小,但也要有学着牡丹盛开的姿态,尽力地绽放出自己的所有的光彩。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一个人的水平有高低,一个人的知识有深浅,但一个人要努力奋斗,要绽放青春的心态没有设限。我想说,不管你现在的成绩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都不要轻易言弃,因为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懈努力奋斗的姿态才是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唯一砝码,而绝非一时努力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今年有个热搜的新闻,以年薪201万入职华为的张霁一夜间名声鹊起。谁曾想到他大学才就读武昌理工学院这个三本院校?但大学期间他却比其他的名牌大学生付出更多、更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从而逆袭成为985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得到华为的青睐。这个例子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所以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坚定信心,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努力拼搏,携手共进,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加油!谢谢大家!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