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孙吴》 孙武与孙膑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重臣伍员举荐齐人孙武给吴王。孙武将所著《兵法》献上。吴王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赞不容已,问道:“此《兵法》通天彻地,但寡人国小兵微,如何而可?” 孙武回答道:“若将国中妇人女子驱而用之,兵力可徒增一倍啊。” 吴王嗤笑道:“先生之言迂阔,天下岂有妇人女子操戈习战的?” “臣之《兵法》,不但可施于卒伍,妇人女子,若奉我军令,亦可驱而用之。”孙武说道:“大王如以臣言为迂,请将后宫女侍,与臣试之,令如不行,臣甘受欺罔之罪。” 吴王即召宫女三百,令孙武操演。 孙武先将吴王的两个宠姬——左姬和右姬以为队长,又立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谕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锧刀戟列于坛上,教场上即刻呈现出军容雄威来;然后将宫女分为左、右二队,左姬管辖左队,右姬管辖右队,各披挂持兵示以军法;最后宣布一不许混乱行伍,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故违约束,明日五鼓,皆集教场听操。 次日五鼓,宫女二队俱到教场,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二姬顶盔束甲充做将官,分立两边伺候孙武升帐。孙武亲自区画绳墨布成阵势,使传谕官将黄旗二面分授二姬执之为前导。众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为伍,十人为总,各要步迹相继,随鼓进退,左右回旋,寸步不乱。传谕已毕,令二队皆伏地听令。少顷下令道:“闻鼓声一通,两队齐起;闻鼓声二通,左队右旋,右队左旋;闻鼓声三通,各挺剑为争战之势。听鸣金,敛队而退。” 鼓吏遵令鸣鼓一通。众宫女皆掩口嬉笑,或起或坐,参差不齐。 孙武离席而起,大声怒喝:“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当斩!” 使军吏再申前令,鼓吏复鸣鼓,宫女都起立,但倾斜相接,其笑如故。孙武乃揎起双袖,亲操桴以击鼓,又申前令,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孙武大怒,两目忽张,发上冲冠,遽唤:“执法何在?” 执法者前跪。 孙武喝令道:“约束再三,士仍不用命,于军法当斩!然士难尽诛,可先斩讫队长以示众!” 左右见孙武发怒之状,不敢违令,便将左、右二姬绑缚。 吴王在望云台上看孙武操演,忽见绑其二姬,急使伍员持节驰救之,传口谕道:“寡人已知先生用兵之能,但此二姬侍寡人巾栉,甚适寡人之意,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请先生赦之!” 孙武拒绝道:“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虽君命不得受,若徇君命而释有罪,何以服众?”喝令左右:“速斩二姬!”枭其首于军前。 二队宫女无不股栗失色,不敢仰视,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左、右队长,再申令击鼓,一鼓起立,二鼓旋行,三鼓合战,鸣金收军,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中绳墨,毫发不差,自始至终,寂然无声,乃使执法往报吴王:“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了。” 髯翁有诗咏孙武试兵之事云: 强兵争霸业,试武耀军容。 尽出娇娥辈,犹如战斗雄。 戈挥罗袖卷,甲映粉颜红。 掩笑分旗下,含羞立队中。 闻声趋必肃,违令法难通。 已借妖姬首,方知上将风。 驱驰赴汤火,百战保成功。 左姬有一子叫公子山,其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唐朝时期,公子山第七十一世孙吴秀到安徽歙县当县令,卸任后就在歙县的金竺定居下来,世称金竺吴氏。吴秀第十三世孙吴璋又举家迁移到江西婺源做官。 元末明初,社会动乱不安,吴璋的长子吴伟为避战乱,又从婺源的黄花岭花桥一路逃荒到安徽的桐城县南乡高甸境内。从此吴伟便成了高甸吴氏的始祖,《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便是高甸吴氏的第九世孙。 虽说孙武演阵时痛下杀手斩了自己的美姬,但美色易得,良将难求,为征楚而伯天下,吴王在伍员力荐下,还是封了孙武为上将军,统兵伐楚。 孙武不失吴王和伍员所望,五战五捷,直捣楚都,继而又挫败楚之援军秦兵。吴王大喜,欲加封孙武为富春侯。孙武固辞不受,并且还要辞职隐退,说道:“今吴国强盛,四境无虞,大王留臣亦无用了。愿大王赐闲山一片,为臣终老之计。” 吴王嘿然不言,向南风而啸,顷之复长叹。伍员已窥其意,私密道:“孙武有三子,何不荫封一子为富春侯?” 吴王许可,荫封孙武次子孙明为富春侯,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阳),并将富春城之东的罗浮山封给了孙武。后史臣有赞云: 孙子之才,彰于伍员, 法行二嫔,威振三军。 御众如一,料敌若神, 大伸于楚,小挫于秦。 智非偏拙,谋不尽行。 不受爵禄,知亡知存。 身出道显,身去名成。 书十三篇,兵家所尊。 孙武住山岁余,完善《兵法》十三篇,密遣长子孙驰携此书回归故里齐国。后孙驰有子孙顺,孙顺有子孙机,孙机有子孙操,孙操有子孙膑。 孙膑继承祖传《兵法》十三篇,用心研诵,亲为注解详明,行兵秘密熟诵于心,尽得其精。后率齐军围魏救赵,大破魏军,乱箭射死魏军元帅庞涓。功成名就后,效先祖孙武之法,一夕忽不见,率家人来到渤海湾里的蓬莱,渡船登上了一座无人踏足的荒岛,隐遁世外,潜心教学,直至终老。后人有诗赞云: 孙膑知兵,救赵攻魏。 功成遁迹,揆之祖武。 吴承恩与孙悟空 星移斗换,到了明朝,江苏淮安人吴承恩云游海角,远涉天涯,访俗寻迹,来到了蓬莱阁。他登筏撑杆,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长岛。这一去,正是那: 天产文豪道行隆,离陆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素材,立志执笔书大作。 有分有缘识孙族,无忧无虑会群猴。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南风紧,将他送到长岛海滩。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采,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他走近前,作揖问候,得知岛上之人个个都姓孙。走进宗祠,见有一幅通用联: 名高吴镜,威振齐邦。 吴承恩知道,这上联说的是孙武,下联是孙膑,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岛上的人确实是一千九百多年前孙膑的后人。 吴承恩朝餐夜宿,遍访了八、九日后,继续在岛上深游,来到了岛上的西北角,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猴子和野牛成群结队出没往返,打听得到是花果山。他登山观看,但见: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呜;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野牛顽猴,树上有灵禽元鸦。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天气炎热,吴承恩在松阴之下歇息,只见漫山顽猴,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跑沙窠,砌宝塔,赶蜻蜒,扑扒蜡,扯葛藤,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牠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看了一会儿群猴玩耍,吴承恩起身去山涧中洗面。看到滚瓜涌溅的涧水,一蓬蓬碗口大的莲蓬高傲地昂首水面,涧边杨柳依依,百鸟争鸣,群猴戏耍。吴承恩不禁揣摩起这股水的源头来。于是他顺涧爬山往上溜头寻找源流,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 潺缓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吴承恩当场拍手称扬道:“好!好一个水帘洞!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应该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 吴承恩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人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天然的石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洞。 吴承恩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只见洞深有30余米,洞宽有5米,洞顶近似拱门,上开两扇天窗,洞内石英岩面凹凸错落,玲珑剔透,有如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真个好所在!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吴承恩猜测,这些可能都是当年孙膑带领徒弟们摆兵布阵,研习兵法留下的遗迹。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又左右观看了一番后,抽身往外走。跳出水外,喜不自胜打了两个呵呵道:“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放眼一望,忽见山顶有一块丈二巨石,形似石猴,吴承恩脑海里顿时塑造出一个孙悟空的形象。这正是,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 有缘居此地,正遣入仙官。 云涌星驰,急年流水,吴承恩留下巨著《西游记》后,溘然长逝。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