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17号大院》 前言 17号大院,不是什么神秘的地方,也不是不能为人知的代号。其实17号大院就是一个地址。 2002年,新年伊始,8师接到移防命令,由徽省一个叫小路口的村庄,千里机动,移师客市。部队刚来时,营房还没有建造完毕。在原陆军第4医院的旧址上,老旧的苏式营房已经被完全推到,面积也向外扩了不止两倍,刚刚完工的一栋6层建筑是8师即将使用的办公楼,旁边还有几栋正在进行粉刷的6层建筑就是部队营房。什么操场、什么装备库房,都还没影,连场地都还需要8师官兵自己去平整。陆军第4医院是一个专门为对越反击战而组建的野战医院,随着这段历史的尘封,它也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而现在,为了应对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而组建不到两年的8师,要在这个曾经辉煌的英雄院落上,书写新的历史。 站在办公楼前,8师师长,李华上校眉头紧缩。任重道远、千头万绪。在小路口的一年多时间,虽然部队的生活环境很艰苦,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知青集中住房,洗澡要到5公里外的镇上公共浴室,一周一次,但是部队任务比较单一,就是一门心思的训练、再训练。面对新装备的高科技武器,全体官兵废寝忘食,卯着劲的学习,到现在,虽然装备还没正式列装,但李上校心里有底,这支卧薪尝胆一年多的部队,有底气,也有那个能力制胜战场。人家部队移防,接收新营区,基本上就是拎包入住。可8师倒好,现在的条件,也就是比小路口多了几栋楼房,其他还不如小路口呢,真的是百废待兴。现在部队已经全部过来了,条件艰苦,大不了按野战化部署来搞,就当训练,可后面还有几百人的家属、小孩,他们来了怎么办? 第二天,李上校带着作训科、保卫科、干部科、营房科坐着他的一号帕杰罗,绕着部队驻地外的北口镇转了一大圈,想看看能不能找个地方,把家属们住的地方给解决了。这一看,眉头皱得更紧了。北口镇,坐落在客市西南面,距离市区十五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小盆地地形,中间为平原地带,镇镇府、农田以及大部分村落都在这里。225省道由东向西穿过镇子。除此之外,北口镇没有工业,远离高速。就这地形,一看就是便于藏兵不利于生活。只能说总部那些人真会选地方。作为一只高科技部队,掌握这最新式的武器,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盯着,哪怕一点点的疏忽,都有可能出现重大失泄密问题。所以部队驻防在这里可以,便于隐蔽和保密。可是,家属小孩在这里?怎么生活?种地?小孩上学怎么办?明显,北口镇适合驻扎部队,不适合安置家属。 一个星期过去了,北口镇营区的建设,按照图纸正有序的进行着,在轰隆隆的工程机械中间,成百上千身着迷彩训练短袖的官兵,不分级别,不分职务,拿着锹、扛着镐,满身泥泞的在平整场地。操场和装备库区的场地已经差不多快好了,很快就能打桩浇筑地基。但是关于家属安置问题,任然毫无进展。小路口留守的副师长来电问了好几次,什么时候家属能过来,李华都没法回答,只能说在等等。下午从工地回来,李师长赶紧去政委陈放的办公室,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陈放和李华都是湘省老乡,他们同年入伍,一个火车皮拉到部队,又同一年考上了陆军学校。兜兜转转,又在这个新组建的单位搭班子。可是面对眼前的难题,两个再有默契的搭档,也只能一支支的抽着烟,始终没有一点头绪。人生地不熟的,感觉有劲没处使,干着急。李师长夹着烟,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的客市地图前面,眼睛绕着北口镇转了一圈又一圈,这个作训参谋出身的师长,看过无数的军用地图,可面对眼前的这副并不复杂的地图,真是一筹莫展。 陈政委也走了过来,他眼睛扫过北口镇,望向了市区所在的江南去和江北区。突然,他脑子里闪过一道光,手指迅速指向了图上的一个位置——江北新城区。那是江北区去年刚开发建设的一个新区,计划用五年时间将江北区**搬迁到这里。现在这里还是大量的农田。上午去拜访市领导,向市委李书记简单汇报了一下这支部队的情况。对于客市第一支正规驻军,地方领导还是比较重视,专门抽出了半小时接待了陈政委,不仅听了汇报,还专门询问了部队有没有什么困难。并且承诺,只要部队需要,地方**会无条件支持部队建设。顺带李书记也简单介绍了客市目前的情况,还专门提到江北新区建设和后面的规划。 “老李,要不我们也别只盯着北口镇这里”,陈政委说:“我们何不换个思路,另外在靠近市区的地方找个地方来安置家属,虽然离部队有点远了,我们这些当兵的牺牲一点回家的时间,但是可以换来家属和家人们生活的便利呀。” “你觉得这里怎么样?”陈放手指放在了正在建设的江北新城边上,指着标记为江北广场规划区域一侧的农田。 李华看着陈放手指的地方,略一思索,猛一拍脑袋,“妙啊!”这里现在虽然还是大片的农田,看似城乡结合部,但本身这里就靠近市区,离市中心直线距离也就五公里,而且随着江北新城的规划和江北区**的搬迁,这里在经后的五年或者十年,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是江北区的规划经济增长点。趁着现在土地便宜,找地方**协调,绝对好说话,而且部队家属的入住,也契合了江北区的发展。 目标确定了,李中校和陈中校这对搭档,简单进行了分工。由陈政委负责土地的协调,李师长负责安排建筑设计。 说干就干。第二天,陈政委带着保卫科长先去了客市**,拜见万师长。等了一上午,终于在11:30,万市长的秘书把他们领进了市长办公室。虽然说按照级别,军队的师级跟地方的厅级平级,但因为系统不同,且所掌握的范畴不同,见到万市长,陈政委还是很谦逊的以晋见首长的礼节向万市长敬了礼。万市长也很热情,远远的就伸出了手,与陈政委握在一起。陈政委首先做了自我介绍,顺带简单汇报了一下部队目前驻防情况,然后就开门见山的说:“今天来打扰万市长,主要是有件事情,希望取得地方**的支持。” “陈政委不要客气,有事就请说,只要我们客市**能够解决的,一定立即解决。”万市长也是个爽快人,一点都没有推脱。 “是这样的,目前我们部队的营区建设,正按照规划稳步推进,但是我们勘察了整个北口镇,势在没有适合安置家属的地方。我们也研究了客市的发展规划,现在想在江北新城那边,就是规划的江北广场边上,修建一个我们自己的家属院,用于安置家属。现在就是希望客市**能在用地上给我们行个方便。” 听了陈政委的话,万市长哈哈一笑:“果然是搞军事的,这战略眼光不是一般人能比,一下就看出了我客市和江北区的发展脉络。没问题,现在广场旁边还有一大片土地没有出让,我们客市**可以优先满足部队需要,等你们选好后,我们再安排拍卖。” 得到市长的肯定答复,陈政委心中大定,长舒一口气道:“感谢客市**,感谢万市长!这真是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啊,为这事我8师的李师长都已经着急上火,嘴都起泡了。安置不好家属,他怕军心不稳,怕家属们生活不便,孩子们上学不便呀。这下好了,我和李师长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真的感谢万市长!” 在陈政委搞定土地的同时,李师长也没闲着,安排营房科长联系了客市建筑设院,对接设计图纸的事。中午吃饭的时候,李师长听陈政委说市长同意让我们优先选地,立马就坐不住了。下午带上一帮人,直接杀到了江北新区的稻田旁,坐看右看,还拿出客市地图以及军用版地图,仔细对照,然后圈定了一个大概的位置,安排营房科长:“张科长,就这里了,你抓紧时间联系客市和江北区国土局,争取一周之内把地拍下来,同步让设计院拿出设计图纸,我们上完常委会就开工建设,越快越好!” 就这样,两个星期后,8师家属院正式开工建设了。按照李师长的设想,全师三千多人,副营以上的军官大概有八十多人,家属院就按100套房子设计,一栋6层楼,每栋12户。建8栋,再加一栋师职楼。2栋团职楼,每套按75平方,6栋营职楼,每套50平方,这都是当时的最高标准。院子用围墙围起来,在建一个大门,旁边安排两个班的宿舍,还有活动室、医务室和炊事班、饭堂。既要满足家属们的生活,也要保证家属院的安全,门口由警卫班坐岗。 这个方案在师常委会得到了一致赞同。憧憬着将来的家属院,院子里有孩子们的活动那个场所,门口有警卫战士站岗,医务室配有医生和卫生员。这么一个稳定的后方,一定会让部队官兵更安心、更投入。 后来,随着江北区**的搬迁,周边又陆陆续续有单位进驻和小区开建。按照地方**对门牌的编号,部队家属院刚好被定为广场大道17号。 当然,说起广场大道17号,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部队家属院,在客市这个地方,特别是江北区、江南区,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客市来了一支高科技部队在北口镇,北口部队的家属院在广场旁边,部队家属院门口有当兵的站岗,外来人员不能进入,来客访问还要被层层检查…… (未完待续) 第一章入住 刚副营长的小孩1岁了。作为有新思维的父母,他们两口子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商量好了怎么教育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陪伴”。所以,考虑到暂时还不能离开部队,况且好像师长有意无意的透露出要对他委以重任的意思,他决定申请随军,让老婆孩子过来,这样就能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在随军后到底是住在部队家属院,还是自己住在外面的问题上,刚副营长纠结了好久,也跟老婆讨论了好多次。住在部队家属院里面,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空房子,即使有也不知道楼层到底好不好,别不是一楼就是顶楼。8师的第一任领导,李师长当年手指一圈划下来的这个大院,在前几年还是显得很高大上,不仅房子有余,连活动空间都很足。但是谁知道这两年政策变化,随军条件变了,以前是副营职以上才能随军,现在是正连职就可以了。这一下就多出了好多申请随军的家庭,房子一下就紧张了。据说师领导正在计划再建一个家属院,可是真要建成并投入使用,这还有好长的时间呢。所以,现在申请随军,就要看运气。如果不住在部队家属院,外面的小区又没有家属院这样安全的环境。这么多年,无论师领导怎么更替,无论家属院入住的家庭如何变化,无论门口警卫班的战士如何调整,家属院的大门自始至终都是管理严格的。外来的人员轻易进不来,里面的小孩单独出不去。说实话,在这样的环境,你很难再找到比这安全的小区了。 虽然内心还是想住再家属院里面,但是现实好像比较让人失望。刚副营长凭着自己在作训部门工作积累下来的人脉,给营房科长打电话,想走走内部关系拿到一个好房间。可是营房科长查了一下登记表,除了一楼就是六楼。为什么大家都不希望住一楼或六楼呢?客市地处东南沿海地区,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冬季,每年夏天从四月开始持续到十一月底才结束,平均温度能到34/5度,最高温度能达到38度。所谓的冬天最低气温10度,最多半个月就会过去。而在春末夏初,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梅雨季节,天天下雨,还有回蓝天,非常潮湿。地板傻瓜、墙壁上都能渗出水珠。在这样的气候下,你要是住顶楼或一楼,整个夏天会被热死,而回蓝天来临时,房间里就像桑拿房。 刚副营长长长的叹了口气,拿上腰带走出了房间在,准备去操场看看连队的战术训练,这是营长分配给他的任务,督促连队开展训练。刚走到楼梯口,他碰到了营部的武器助理工程师,也是他的师兄——孙工。 孙工是战士考学的,毕业后从事了一段时间财务工作,后来一直担任营部的武器助理工程师。三年前调了副营后办理了随军,住了两年。过完年,老婆孩子又回了老家,小孩准备上一年级了,提前回去插班上个学前班。 孙工打了个招呼,问道:“你的随军办的怎么样了,刚副?” “哎,别提了!”刚副营长说:“现在家属院房子紧张,剩下的几套不是一楼就是六楼,不想要,正愁着呢。想着是不是住外面算了!” “还是住里面好一点,小孩子放在院子里安全。”孙工说:“要不这样,你要不嫌弃,我把我的房子直接转给你,我的在二楼,201。我家里还有衣柜、床、冰箱、空调、洗衣机,都给你。这样我也不用再想着怎么处理了。我今年准备转业回去了,这个想法给两个营领导也汇报了,我的老婆孩子现在都已经回老家了。” 刚副营长听到这话,眼睛一亮,问道:“你真的要转业?” “嗯!你看我这个情况,年龄偏大,学历也不高,在部队发展已经严重受限了。这没多年在部队,膝盖和腰都有点问题,已经不适合再在部队了,该走了。” 听到这话,刚副营长内心有点难过。在部队待上十几年,大部分人都有一身伤病。天天高强度的训练、考核、演习,没有健康的身体很难应付过来,再加上部队严格的管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很多官兵的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和平年代,人们很难看到军人的付出,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除了时间、自由,我们很多人还付出了身体健康。 不过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谈论转业这个话题了。对于谁来讲,这都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无论谁离开,都会不舍。 孙工接着说:“要不这样,这个周末你跟我一起去趟家属院,现场看看我那个房间你满不满意。如果你满意,我们就跟营房科说一声,你直接接受,不需要他们再安排了。” “好,就这么说定了!”刚副营长紧皱的眉头终于有所舒缓,下楼的步伐好像都轻快了不少。 周六,刚副营长和孙工一起回到了家属院。进入大院大门,孙工领着他径直向最里面那栋房子走去,边走边给他介绍说:“进门左手边那个4层小楼是师职楼,刚刚左手边是两栋团职楼,剩下的都是营职楼了。我住在5栋2单元201,也就是靠近摩托车棚那栋楼。楼前有很大两棵榕树,夏天刚好能挡住太阳,后面正对着隔壁税务局的宿舍楼,也比较安静。” 边说,他们已经进入了楼道,上到二楼,孙工打开房门,走了进去。家里的东西收拾得都差不多了,除了餐桌,就是卧室的床和衣柜。营职楼是两室一厅,面积总共55平方。卫生间和厨房比较小。部队配套了厨具、热水器和窗帘,其他东西都需要自己购置。在客厅的角落靠近洗漱池的地方,放着一个两门的容声冰箱,旁边还有一个海尔全自动洗衣机。 “我的东西都差不多收拾完了,需要寄回家也寄走了,剩下的这些原本打算让那些收二手家具的来处理掉,你看你用不用得上,都给你。” 其实从一踏进这房间,刚副营长就喜欢上了这里。安静,采光不错,关键是凉快。如果再留下这些家具、家电,就能解决来了就住的问题,不用自己再去花功夫选东西,而且自己也没有那个时间。现在保持现状,只要花点时间把卫生彻底打扫一下,就像个家了。 想到这,刚副营长马上就说:“要,你这里的东西我都要!你看我给你多少钱?” 孙工笑着说:“什么钱不钱的,我让二手家具来收,也给不了我几个钱,你需要就留给你,钱就别提了!” 刚副营长还想说给钱,又一想,自己这个师兄肯定不会要,干脆中午请他吃饭吧。于是就说:“行,那我也不客气了,要不这样,中午我们一起吃饭,我再叫上我同学来胖,让他陪你喝几杯,你知道,喝酒我就是一打酱油的,陪你你不能尽兴。” 孙工也没有再推辞,同意了这个提议。刚副营长立即给营房科长打了个电话,让他给登记一下,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中午这顿饭大家都吃的开开心心。孙工是因为终于把房子交脱了手,还给那些家具、家电找到了好去处;刚副营长是因为终于搞定了住房,最多在花一天时间把卫生打扫了,就可以正式向部队提交随军申请,也可以着手计划老婆孩子搬迁事宜了。 在饭桌上,孙工还说,这周他再把家里收拾一下,就正式把钥匙交给刚副营长。下周他就可以过来住了。这样的话,这个月就可以把房子打扫好,收拾完毕,刚好下个月部队要外出驻训,等回来就是国庆节,放假期间老婆孩子就可以过来了。 下午刚副营长给老婆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他抑制不住喜悦,说话的语气都跟平常不一样。“老婆,现在你可以正式考虑搬迁的事了。房子已经搞定,二楼,采光和遮阳都不错,你肯定会喜欢。下周我去把卫生打扫了,把窗帘洗洗,地板擦好,在把床的位置调整一下,就静待你和闺女的到来了。” 电话那头,刚副营长的老婆小宇,也是异常开心。等了几个月,终于有了结果。想着一家三口终于可以在一起,不用再两地分居,心里就很开心。孩子现在刚满一岁,刚副营长除了孩子出生时在家,就再也没回去过。孩子一天天长大,会叫人,会说话了,却只能通过微信视频聊天来看爸爸。在孩子的意识里,爸爸就是那个在小小手机屏幕里的大头像。 小宇与刚副营长是大三的时候认识的。同学的同学,暑假相约一起游玩,从第一次见面,刚副营长就被这个活泼开朗,脸上始终充满微笑的女孩所吸引。在慢慢的接触中,更是感受到了这个女孩对于军人的理解和体贴。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切实际的要求,从来没有因为军人特殊的工作而有过任何怨言。小宇经常说,无论什么计划最终能不能实现,都是也许、可能、大概。对于这样一个好女孩,刚副营长那是真的紧追不舍,当作了一个必须完成的战斗任务一样,终于赢得了女孩的芳心。从一个军校学员,再到考研失败,到部队最基层从排长、副连长、连长,一直到现在,没有小宇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刚副营长自认为走不到现在。 小宇是西南财大的毕业生,还没毕业就已经签约了一家全国大型公司的财务部,经过几年的奋斗,在单位也是小有成就,逐步走向公司的中层。如果能一直干下去,可能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可是为了支持刚副营长的工作,为了他们的小家,小宇在一片惊讶声中辞职了。做起了全职太太,安心养子、教子(见不到丈夫,就无从说起相夫了)。 第二个周末,刚副营长用了一个上午,把房间的地板洗刷了一遍,又连搬带拖的将衣柜和床的位置按照老婆在电话里的指示就行了挪位。下午跑去超市,买了一大堆一架、毛巾、拖鞋之类的生活用品,其他东西都有现成的,有从单位拿来了被褥。齐了!晚上躺在“新家”的床上,想着国庆后老婆孩子过来,这就是他们的小窝,刚副营长满脸笑意的睡着了。那晚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们一家三口在一个很大的草地上,放着风筝,自己的女儿摇摇晃晃的追着他跑,小宇坐在一边,拿着手机给他们拍照。这就是生活呀! 回到单位后,刚副营长被师长点名要求带着他们营的人跟着去野外驻训一个月。这是首长向锻炼他、培养他,他当然不能怂。这一走就得差不多两个月,等回来也就国庆了。在刚副营长驻训这段时间,小宇在家也没闲着。她一直在思考哪些东西需要带过去。自己和小孩的衣物就不用说了,还有小孩的玩具、书籍等等,她罗列一份长长的清单,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用了一周的时间,对照清单将需要带过去的物品装箱。等清单上的物品全都打勾装箱后一看,8个大纸箱!这还真的是搬家呀,她自己都吓了一跳,不过想着刚副营长收到包裹时的表情,她又偷着乐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时光如梭,转瞬即逝,可对于刚副营长这对夫妻来说,时间过得又实在是太慢了。驻训终于结束了,在返程的军列上,刚副营长的思绪早就回到了客市。他已经反复核对了几次老婆孩子的航班信息,根据到达时间,在脑子里模拟了好几次接站计划。自己几点出发,几点到机场,什么时候回到家属院,都差不多快像指挥部队行动一样精确到了分秒。不过首先他还是要回17号大院一趟,走了快两个月,家里的卫生还是要再打扫一下的。 将部队带回营区,向营长、教导员汇报完驻训工作后,刚副营长急匆匆的回到了家属院。刚好部队调休两天,他有足够的时间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收拾好小窝静待老婆孩子的到来。他三两步跑上楼,推开门正准备进,发现好像自己没有地方下脚了。家里此时的场景让遇事很少慌张的刚副营长张大了嘴巴,半天没有合拢。只见小小客厅里,横七竖八的摆满了80厘米见方的纸箱。仔细一数,整整8个,这么多的纸箱放在家里,哪里还有地方下脚哦! 正在这时,刚副营长的电话响了,他一看,是同事兼师弟林二的电话。 电话接通,手机传来林二那皮喜喜的声音:“哥,你回家了吗?” “刚进门。” “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是惊吓,可不是惊喜!” 林二告诉刚副营长,前两天他接到警卫排长的电话,说找刚副营长找不到,没办法知道他们两关系好,就找到了林二。家属院大门快被我的8个大包裹堵死了,好几天也没人来取。让他想办法帮忙把包裹搬走。 林二也很无奈,知道刚副营长不在客市出去了,只有他自己去帮着搬回家。他一个人,就这么一趟趟的往刚副营长的家里搬,实在太多太大,就只能乱堆在客厅里。 “哥,我可告诉你,”林二说:“我一个人搬了一上午,你的那些包裹里不知道装的是些什么,死沉死沉的,搬完我的手臂都酸了。我不管,你要请我吃饭,请我喝酒!” 终于知道这满屋的东西是什么情况了,刚副营长才意识到,这都是老婆寄过来的家当,这可是他们这个小窝的基础。 “请,请,请!”刚副营长连声说到:“我今晚就请你吃饭,酒随便你喝,总行了吧!” 整整两天,刚副营长足不出户,埋头整理东西。他一箱箱的打开,该入柜的入柜,能摆放的就摆放出来,实在不知道怎么放的就收拢集中到一个箱子里。总算是把空间腾了出来,终于像个屋子不再像库房了。做完了准备工作,也到了该去机场接站的时间了。 刚副营长老婆孩子的飞机是晚上九点半到,担心误了接站时间,他下午四点不到就出发去了机场。其实从家去机场也就90多公里高速,不到两小时就到了。好像早早的到机场,心里更踏实,觉得马上就落地了一样。坐在接机口的椅子上,刚副营长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他们一家人在一片草地上快乐奔跑的情形,不知不觉脸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也不知站起、坐下多少次,也不知道来回走了多少趟,看了多少次电子显示屏,在无数次埋怨时间过得太慢之后,耳朵里终于传来了机场工作人员听起来特别亲切温柔的声音,小宇母女乘坐的航班总算到达了。刚副营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了出口处,眼睛透过玻璃墙死死的盯着旅客出站电梯,仔细寻找着那熟悉的身影。为了防止漏过,连眼睛都不敢多眨几下。 “来了!来了!”那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了。小宇背着个小背包,手里抱着他们的女儿,从人群里缓缓走了出来,走向了行李转盘。刚副营长恨不得马上就跑过去接过背包和孩子,可是保安不让进去,只能在外面等待。虽然只等了几分钟,但他觉得就是几个世纪的等待。当小宇抱着孩子拖着行李箱走出出口的时候,刚副营长一下子抱住了这个娇小却异常坚强的身躯,连着孩子一起紧紧的抱着怀里。 两地分居了一年多的一家人,终于能在一起了。刚副营长一家也算是正式入住了17号大院。 (未完待续) 第二章班车 第二章 班车 吴班长入伍已经进入15个年头了,到明年16年应该就会退出现役。他从第7年就开始来到17号大院开车,专门负责每天接送院子里的小学生上学、放学。除了休假回家外,风雨无阻,准时准点。 在家属院,在部队战士的心目中,应该是轻松加愉快的工作了,不用训练、不用操课,只要开好车,把小朋友们安全接送到达就可以了。其实这里边的心酸只有真正做过的才知道。家属院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层级都有,年龄从6、7岁到11、2岁不等,放学时间从下午4点到5点半也不一样。接送学生,不仅是要负责开车送到学校接回家里,还要对行车途中和等待过程中的小孩子进行管理。这比开车保养车困难多了。 吴班长每天早上早早的把车发动起来,检查号车辆性能,等孩子们都差不多登车完毕了,又要对着名单一个个点名。一车三十几个孩子,不能漏下一个。有时候碰上有点小朋友生病或者迟到,到晚了,还要打电话联系家长确认是不是要去上学。到了下午放学时间,又得提前把车停在学校门口,有时赶上堵车,想找个停车位都难。 首先放学回到车上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课程简单,放学比五六年级要早一节课多。这些刚入学的小孩子上车就开始叽叽喳喳的吵个不停,这还算了,最怕的就是他们偷偷溜下车去玩,或者在车厢里面打闹。所以每次吴班长都坐在靠门口的位置,数数,然后就是把门。 后面慢慢的三四年级的也放学了,大一点了的孩子就知道上车写作业,就趴在座位上。这时候吴班长又要劝阻低年级的学生保持安静,保持良好的环境。 最后上车的就是五六年级的学生。等孩子们都等车完毕就可以发车回家了。但有时候遇到老师留堂,等待的孩子们就会比较躁动,一直吵着要求开车。 这天吴班长遇到一个情况,差点让他直接爆粗。时间指到五点一刻了,按照正常情况,这个时候差不多孩子们都上了车,可以清点人数发车了。吴班长对着名册点了三遍名,都少了四年级小跳。这是一个相对文静,也很腼腆的孩子,平常上车之后就安安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也不跟其他人打闹,就等着开车然后回家。今天吴班长没怎么注意小跳有没有上车,直到点名时,才发现不在。巧的就是小跳自己一个班,院子还没有跟他同伴的孩子,问大家都不知他去了哪里,唯一能确定的是没有上车。 这六年级的学生都上车了,四年级就算要留堂也不会这么久的。吴班长额头瞬间就冒出了冷汗。脑子里出现了几种情况:会不会出校门上车前被谁带走了?还是被老师留下到现在还没出学校?又或者跟谁跑去玩了?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他无法面对的。 吴班长想问问老师,可是有不知道老师的联系方式。左思右想,还是给小跳的妈妈打了个电话。连续打了三次都没人接听。跟车的列兵小李一看班长急得满头冒汗,就说:“班长,要不我们回去吧,我觉得有可能他家里人提前把他接走了。” “废话!我们能走么?!”吴班长对着小李吼道:“现在人没接到,情况又不清楚,万一我们走了他又出来坐车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的吴班长很是自责,要真是出个什么问题,他没法给孩子的父母交待。从军十几年,吴班长一直都是尽心尽责,但今天,他觉得自己失职了。 朝校门口望了望,已经没有学生往外走了,该回家都回家了。校园里的灯也差不多都灭了,学校里应该没有人了。 吴班长又拿出了手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拨了小跳妈妈的电话。终于,在铃声响了四五下后,电话被接听了。 “嫂子,我是小吴啊”吴班长说:“你们小跳今天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他到现在都还没上车。” “哎呀,吴班长,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下午下班早,自己接了小跳回来了,忘了告诉你。实在不好意思啊!” “哦哦,那就好那就好,回家了就好。” 虽然吴班长现在非常的想爆粗骂人,但是知道小跳安全回家了,心里也就释然了。虽然他们白白等了一个多小时,但结果不坏。 17号大院的班车开了十几年了,在8师的家属们刚住进17号大院时,那时江北新城还在建设中,大院周边到处都是工地,公路也就一条大道,购物、逛街都要去5公里左右的市区。家属们出门打个车都没有,用电话召唤人家直接说“不顺路,来不了!” 这样的交通条件,对于逛街购物来说不算什么问题,大不了多等等,车总是会有的,可是对于上学上班的人来说,可就有点让人着急了。当时的师领导一班人开会一合计,决定给家属院安排两台车,一台用于接送学生,另一台用来接送家属们上下班,并且在警卫班配上司机,专门负责车辆驾驶和形成安全。于是部队的班车就这样开了起来。 进入21世纪,人民军队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时刻,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新一轮的军改浩浩荡荡开始了。围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目标,撤、并、改了很多非战斗单位。家属院警卫班也成了改革的对象。根据新的编制体制,部队家属院不在设警卫、部队保障资源不再用在作战训练以外的项目。家属院的班车还能不能开下去?家属院警卫班还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成了8师上下非常关注的问题。 其实8师这个番号也在这次军改中调整了,新的番号是15师。虽然编制体制没有改变,但新的番号就意味着很多过去的东西都要改变。 在家属院班车的问题上,师领导也是很纠结。严格按规定执行吧,孩子上学又是大事,哪怕出现一起上学路上的事故,都是大家不能接受和允许的。继续保留班车吧,又跟军改形势不相适应,明显是不行的。现在全军上下紧紧围绕核心,真正是令行禁止,绝对不能有一点点杂音。但是班车的存在,特别是接送学生的班车,不仅仅是方便军属军娃们,更重要的是安全有保障。军车接送,战士跟车,能最大限度的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 师党委一般人仔细研究了军改相关文件精神,一致认为,继续保留接送学生的班车,是符合文件规定的。至于警卫班,既然没有了编制,就撤销这个叫法,采取抽调战士轮流担负家属院警卫任务的方式,保证大院的安全。只有后方安全稳定了,官兵才能更好的投身战备训练。 消息一出,17号大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班车的话题在院子里热议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有点人心惶惶了。现在好了,尘埃落地,孩子们可以继续专车上学放学了。 但是,警卫班的人员变化了,很多陌生面孔出现在了大门口。吴班长因为还有半年就要退伍了,所以也进行了轮换,接替他的事何班长,一个三期士官,是上任师长的司机。何班长不仅负责班车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还负责警卫班人员的管理和整个家属院秩序的维护。军改之前,有个军官在这里负责,因为没有编制,所以现在也只有让素质过硬的战士负责了。 何班长个子不高,看着很结实,据说是湖南人。他一来就组织警卫班对家属院环境进行了整治。清理了房屋边角的杂草,修剪了树木;特别是对楼道的秩序进行了整理。在17号大院的微信群里,他不厌其烦的通知大家收拾各自在楼道放置的婴儿车、自行车等物品,又组织人员一栋楼一栋楼的打扫,规整。用了整整两个星期,家属院楼道秩序这个老大难问题总算得到了彻底治理。 何班长到家属院的第二个动作就是组织警卫班开展军事训练。军改前,警卫班就是站岗和服务随军家属。现在开始轮换后,为了保证警卫班的人员回到连队后能跟上训练,就必须在家属院轮值期间保持正常的训练秩序。于是警卫班除了站岗人员外,每天都要进行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和必要技战术训练。安安静静的家属院现在也不时传出了喊杀声、口号声。这细小的改变,让家属院也有了点部队的氛围。 暑假马上过完了,新的一学期即将开始。出笼一个多月的神兽们终于要被关回学校,家长们可开心了,大有喜笑颜开的感觉,可孩子们就不开心了。除了忙着把剩下的作业赶完外,最大的烦恼是又要面对日复一日的课堂、作业、老师……. 何班长这几天也有点烦恼。在部队,都是讲求整齐划一,统一行动,令行禁止,可这几天的这件事却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众口难调”了,关键是他还不能直接统一,因为这些“众口”都是院子里的嫂子,她们背后又是一个个的领导,只能是协调、协调、在协调,争取能让大多数人满意。 其实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加开一趟学生班车的事。按说,加开一趟,有车、有司机,应该很好办,但是就是在这时间上,让他很犯难。 起因还得说到最近两年客市拥军工作调整。随着**大越来越重视拥军优属工作,特别是成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专门负责军人和军属等优待工作,使各地都更加重视拥军优属工作。客市作为全国双拥城市,不能再孩子入学、家属就业安置上就有很多好的政策,这两年力度更大。从去年开始,17号大院的孩子小学就能无条件就读新城区最好的学校——新城外国语学校。这个学校是新城区第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要素学校,学校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设施配套齐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语言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到了高中还开始俄语、法语、日语等多种外语课程。就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建成使用,学校周边的学区房,一下子飙升过万,大有赶超珠三角地区之势。 因为新城外国语学校距离17号大院更近,去年经过8师领导与客市领导协商,再加上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动,现在部队的适龄儿童都可以入读新城外国语学校。两年入读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加起来差不多接近30人了。所以要求加开一趟往返新城外国语学校班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经师部研究,最终同意往新城外国语学校加开一趟学生班车。消息传出,院子里一片欢腾,这是继神兽回笼之后的又一大好消息,不知道有几家为这个消息而弹冠相庆呢。有了班车接送,嫂子们终于不用再为每天接送而烦恼了,特别是一部分上班的嫂子,虽然早上可以上班上学一起,谁也不耽误,可是下午放学,那么长时间,不可能把孩子留在学校,送到晚托吧又担心孩子们相互分享作业,影响学习。要是家里有老人帮忙的话还好,老人家可以去接,总归还是没有乘坐班车方便安全。这班车一开,一下子解决了大家的一个**烦,当然值得庆祝。 定是定下来了,但是班车要怎么开?走什么线路?几点出发?几点返回?这些问题就要留给何班长来解决了,既然他是警卫班的负责人,就只有他来搞定这些事情。于是孩子们刚报名还没正式开学呢,何班长就带着司机,开着即将上岗的中巴车,从不同路线往返新城外国语学校,去勘察沿途交通、人流等情况,以便确定合理路线。何班长还找到学校领导,专门再学校内的停车场协调到了一个专用停车位,便于每天直接把孩子们送到校内,避免孩子们下车后在校外出现安全问题。 在这些问题敲定后,在确定发车时间上,麻烦就来了。因为同一所学校有幼儿园、小学还有中学,不同班次上学放学时间又不一样。就早上上学时间,中学生要上早自习,差不多6:30就要去,小学一二年级要求早上8点前到校,三年级以上要求7:50到校,幼儿园最晚,8:30前到即可。而放学时间更是相隔很长时间,幼儿园3:40放学,一年级4:00,二年级4:10,三年级4:20,五六年级4:30,中学是5:30。 早上还好安排,中学生6:30送一趟,其他学生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7:20送一趟。考虑到下午比较堵车,不适合跑多趟,暂定所有学生都一趟,5:40. 这个方案一出来,很多嫂子们都不满意了。特别是幼儿园和一年级的,他们说早上他们7:20太早,不想那么早坐车,下午他们又放学那么早,等到所有人到齐,等待时间太长。反正核心意识就一个,能不能分层次多跑几趟。何班长就给他们解释,说车辆就一台,下午放学时间正是堵车高峰,不可能跑那么多趟,不然司机累,同样其他年纪的孩子还会在停车场等待,会很危险。现在先就这样运行一周,看看效果再作调整。 吵吵嚷嚷中,孩子们终于还是开学了。第一天上学,很多一年级的家长也要求跟车前去,要领着孩子进入教室,他们可能都不知道怎么从停车场走到教师。于是本来只有二十多个座位的中巴车装了三十多人,很是拥挤,还明显超载的向学校开去。虽然还是又很多人抱怨,但是既然班车就这一辆,再不满意还是要坐的。 第一天放学班车回到院子的时间跟原来那趟班车回来的时间差不多,所有孩子都顺利坐了车并安全返回。 运行了一周,一年级的家长又找到了何班长,强烈要求调整时间,说他们的孩子回到家太晚,等完成家庭作业就更晚了。想让班车先把幼儿园和一年级的送回来,再返回去接其他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当这一个提法在群里一说,其他年级的小学生又不同意了,因为小学放学间隔是10分钟,也就是说一年级回家了,其他二三四年级的孩子肯定会在学校停车场等待,那样车来车往的环境,是很危险的,不同意这样调整。 何班长又头疼了。都说的有道理,但是又都有不合理的地方。想来想去,又对着放学时间表和往返时间计算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下午班车跑两趟,第一趟4:40发车,这样小学的孩子放学后差不多都能上车。第二趟5:40发车,这一趟主要是中学的孩子,如果有个别小学生因为特殊原因导致没有赶上第一趟,那也能坐第二趟返回。 这个方案出来,二年级以上的家长们都没有意见了,一年级的个别家长还表示不同意,还要求更改时间。何班长实在无法忍受了,用了了一句话终结了这场无休止的争论:“你们的孩子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年级!” (未完待续)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