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闲时看故事》 第一章轮扁斫轮与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字叫做扁的工匠,他十分擅长制作轮子,所以人们习惯以“轮扁”相称,也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就被征召到齐国的王宫里去服务。 有一次,齐桓公再堂上读书,而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他见到齐桓公读的津津有味、兴致勃勃,不禁感到好奇,就先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小心地走到堂上去问道:“敢问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齐桓公回答说:“这是圣人的书啊,里面写的都是圣人说的话。“ 轮扁又问:“那么,圣人现在都还活着吗?“ 齐桓公慨叹一生:“可惜啊,他们早就不在喽!“ 轮扁听了若有所思,顿了一下说道:““既然这样,那么您现在读的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到轮扁这样胡说,勃然大怒,呵斥轮扁道:“寡人读书,你一个做车轮子的怎么能妄作议论?怎么能说这是圣人留下的糟粕呢?你来说说看,要是说得有道理也就罢了,不然的话,寡人马上就杀了你!“ 轮扁见到齐桓公这样震怒,禁不住吃了一惊,但是随即镇定下来,很认真地说:“我是从我做的事中亲身体验出来的。您看削木头做车轮子这种活儿吧,如果动作慢的话,虽然省劲儿,但是做出来的轮子不牢固;如果动作快的话,尽管很辛苦,但是做出来的轮子却不符合规格。只有在不快不慢的情况下,才能得心应手,做出最好的轮子来。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然而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把其中的体验明白地告诉我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所以我现在都七十岁了,还得自己一个人出来做轮子,我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这份手艺传给别人的,等我死了,我的手艺也就跟着我一同进入坟地了。像圣人的书,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那些圣人很伟大,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所领会出来的精妙的道理,并不能够如实地写在书里面,至于那些不可传达的精髓,已经同他们一起死掉了,所以他们在书里留下的都是糟粕啊。” 齐桓公听了轮扁的这一番解说,觉得确实很有道理,因而也就没有再怪罪他。 上面是轮扁的故事,说的是书要读但是不能死读书,真是的感觉书是不能赋予我们的,它只是告诉我们有这种感觉或者东西,我们最终还是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取得真经。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下面是伯乐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伯乐是一个最出色的相马专家,没有一只真正的千里马能够从他的眼下逃过,很多好马都是因为伯乐的慧眼得到了重用。但是伯乐的能力再高,他终究也只是一个人啊,不可能将全天下的好马都选拔出来呀,因此,能够有更多的“伯乐”出现才好啊,另外,伯乐也感到自己年纪大了,能够继续从事他一生所挚爱的相马事业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于是他就将自己极为宝贵的、毕生的相马经验写成了一部书,书的名字就叫做《相马经》。 《相马经》写成之后,当然是要向时间流传的,最初接触到这一部书的人是与伯乐最亲近的人——伯乐的儿子。俗话说,子承父业,伯乐的儿子也从事相马这一行,不过说起相马的技术,伯乐儿子比起他可差的远了,为了这件事,父子俩没少闹矛盾,儿子埋怨父亲不用心教,而父亲则怨怪儿子不用心学。结果,多少年过去了,伯乐相马的技术越来越精湛,可是儿子的相马技术呢,即使不能说毫无进展吧,却也实在是表现平平,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伯乐的儿子不是总埋怨父亲不用心教吗,这下好了,有了《相马经》,不用父亲教了,自己就可以学了。所以,《相马经》刚一写出来,还没拿出去让别人看,就被伯乐的儿子抢过来先睹为快了。 伯乐的儿子在读《相马经》的时候,很快就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额头高,眼睛大而有光,蹄子像堆起来的酒曲。“看到这里,他恍然大悟,原来相出千里马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啊,父亲如果早这么说不就好了嘛,还费那么大劲做什么? 他将这句话牢牢记住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寻找千里马了。要不怎么说他学得还真的挺快呢,不多时的工夫,伯乐的儿子就兴冲冲地跑回来了家,冲着待在屋里的父亲大声喊道:“快出来看那,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啦!“ 伯乐听到儿子的喊声,大吃了一惊,心想:难道儿子的进步真的这样神速?然而,等他打开房门一看,可真是苦笑不得啊!怎么回事呢?原来自己的儿子相回来的那匹千里马啊,是一只青蛙。儿子还在那里解释呢:“你看那,他额头很高,眼睛又大又有光彩,遗憾的就是蹄子不太符合千里马的标准。” 伯乐看到这种情景,算是彻底明白了,儿子根本就不是相马的材料,还是尽快劝他改行做别的去吧。不过呢,对于儿子喜出望外地找回的这匹“千里马”。伯乐也没有去做什么直接的批评,而是很委婉地说道:“这倒是确实是一匹好马啊,可惜的是它只喜欢跳,不能骑啊!” 这显然只是人们杜撰的一个笑话,再笨的人也不会将青蛙和马混淆起来。经验是不能够从别处得来的,书籍的作用在于传授给我们知识,而不能够授予我们能力,知识对于能力的获得起到了指引的作用。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章管仲的为人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是知交的典范,以致后来世人赞美朋友之间所具有的深情厚谊时都会以“管鲍之交”来称誉。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人们看得如此之高,除了他们二人交情莫逆,还有着另外一份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两人之间的相知相得。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而鲍叔牙的家境比较好。他们合伙做生意,其实管仲根本没有钱用来做本钱,本钱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在获利之后,两人在分配收益的时候,管仲却很不客气地一点儿也不少拿,甚至拿回去的钱比鲍叔牙还多呢。这样,鲍叔牙手下的伙计看不过去了,就对自己的主人讲:“你这个朋友管仲也太不像话了,本钱一分都不拿,分利的时候却比谁都拿得都多,这么贪婪的人,你怎么还这么看重他呢?”鲍叔牙很平和地对伙计解释说:“这不能怪他贪心啊,管仲家里穷,比我们都更需要用钱,我们应该理解他。”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参加了军队,在作战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后面,因此,讥讽的话就传到了鲍叔牙的耳朵里,人们都说管仲贪生拍死。鲍叔牙就又耐心地向人们解释:“管仲并不像你们所想的那样坏,他家里有年迈的老母亲,如果他死了,他的母亲谁来供养呢?他这是心存孝念,才会如此啊。“ 由于管仲和鲍叔牙两人的才华都很出众,不久后,他们都得到了重用,但是两人所侍奉的主人却不是一个,鲍叔牙在公子小白的手下任职,而管仲则在工资纠的堂下某事。当时统治齐国的襄公,是一个昏聩又残暴的君主,这使得齐国的政治局面异常地黑暗和混乱,为了躲避祸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出奔到鲁国和莒国。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争夺君位,纷纷赶回。管中派兵截住了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待公子小白的队伍赶过来的时候,他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只听得公子小白大叫一声,仰面栽倒。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自己没有了竞争对手,也就放慢了行进的速度。然而,他没有料想到的是,管仲所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使计骗过了管仲,假装被射杀,以起到迷惑和麻痹对方的作用,自己则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奔回齐国。结果,管仲和公子纠都中了计,待他们慢悠悠地赶回齐国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登上君位,迎接他的不是国君的宝座,而是齐国军队冷森森的兵器。无奈之下,公子纠只得带队返回鲁国。但是鲁国因为惧怕齐国发兵征讨,所以也不便继续收留他。鲍叔牙在写给鲁国国君的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杀之,请鲁国自行处理,至于公子纠的两位老师——召忽和管仲,则请交回齐国。“于是,鲁国杀掉了公子纠,而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送回齐国。 公子小白心怀一箭之仇,恨不得立即将管仲碎尸万段,但是鲍叔牙组织了他。鲍叔牙对公子小白说:“臣跟随了君上,这是令臣深感幸运的事情。现在君上成为了一国之君,更是可喜可贺。在臣看来,您是一位具有高谋远略的有为之君,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鲍叔牙等人就足够了;可如若您想称霸天下,则非籍管仲之力不可。管仲在那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您切不可失去他。请您务必三思。“小白依从了鲍叔牙的请求,接见了管仲,在对谈之中,他发现鲍叔牙所言不虚,管仲实乃不世之才,于是,国之大政,一任管仲。管仲亦不负所望,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齐国政治修明,经济繁荣,军备强大,国威远扬,而公子小白也因此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史上称之为齐桓公。? 第三章与世无争严子陵 严光,浙江余姚人,字子陵,本来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而改其姓为严。他是两汉之交的以为高士,年少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富有名望,那个时代还没有推行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依靠的时举荐,而一般来讲,有名望的人都会因为被举荐而得到做官的机会,但是严光却偏偏不喜欢做官,而是一心寄情于山水,过着清贫、但怡然自得的乡间生活。 严光少年时有一个同学,这个人后来当了皇帝,也就是东汉的开国之君武帝刘秀。刘秀当年与严光交情非常之好,然而分手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刘秀却对严光一直很想念,无奈多年来东征西讨,也顾不得寻访旧友。等到称帝之后,天下已经基本安定下来,刘秀就命人去寻找严光。可是严光已不知居于何处。于是刘秀就召集宫廷中一流的画家,按照自己的描述,画出了严光的面貌,然后昭示天下,各地的官吏都被吩咐予以注意。 尽管如此,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严光的音讯,这令光武帝刘秀感到有些着急。原来,严光得知如今刘秀做了皇帝,猜想他一定会派人四处寻找自己,而一见到刘秀,就必然会被要求做官,可自己是极不喜欢做官的,因此,干脆躲藏起来为好。于是,严光就隐姓埋名,移居到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般的生活。富春山上有很多溪水,严光每天都到溪边垂钓,俯察流水,仰观行云,静听鸟语,悄闻花香,真是与世无争,独得天趣。 有一天,富春山下的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因为感到口渴,就来到溪边饮水。他看见溪边有个人在专心致志地钓鱼,不禁生了好奇之心,就想走到近旁去看看,等他走近一瞧,发现这个人与集市上张贴的画像上的人很像,他又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断定这个人就是当今皇帝重金悬赏、苦苦寻找的严子陵,于是,这个农夫立即飞奔下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官府。 县令闻知有人见到了严光,立即派快马,将此消息传给了皇上。光武帝刘秀得知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随即命人备好车马,并且带上丰盛的礼品去请严光下山。但是,使者去了好几次,都是原样去的,又原样回来,上山时带着礼品,下山时又带了回来,而要请的人却没有一同跟下来。严光只是说他们认错人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那里攀得上当今皇帝呢? 遭受了多次挫折之后,使者感觉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如果不将严光请下山,自己是没法向皇上交差的,索性就强行将严光拉上车送到京城。 当时的大司徒侯霸也是严光早年的好友,得知严光已经进了皇宫,就派自己的属下侯子道带着一封书信先去问候。严光接到侯子道带来的信,只是略略地一看,就放在了卓在上,态度显得很冷淡。侯子道以为严光是因为嫌侯霸没有亲自来探望而生气了,就解释道:“大司徒听说您来了,非常想马上就亲自来拜访您,怎奈公务繁忙,一时脱不开身,所以才先遣派人过来代为问候,还望先生谅解。”侯子道接着说道:“大司徒的信,先生已经看过了,有劳您给个话儿,让我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严光略想了想,就命仆人取出笔墨,自己口授,而让侯子道代写。严光说:“君房(侯霸子君房)如今做了大司徒,我对此表示恭喜。如果你辅佐君王为人民多做好事,百姓都会感激你的;可如果你只知道奉承皇上,而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那么天下人就会恨你的。烦言不叙,务请君房好自为之。”侯子道对这次拜访感到非常的无趣,于是带着一肚子的不痛快去回禀侯霸。 侯霸对严光的态度也感到很气愤,觉得严光一点儿都不把他这个堂堂的大司徒放在眼里。转日,侯霸将此番事情向光武帝刘秀诉说了。刘秀听了,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对侯霸说:“你无须气恼,子陵就是这个脾气,朕是最了解他的了。” 其实,严光决非仅仅是不把大司徒放在眼里,就是皇帝去看他,他也是同样的一副态度。光武帝刘秀在严光抵达皇宫之后,即行亲自拜访。可是严光对此毫不在意,不仅不出门远迎,甚至连床都没有下,仍然是自顾自地躺着养神。刘秀见到这种情景,丝毫没有生气,带着笑意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严光的肚子,说道:“子陵难道就不念旧情,出山帮帮你的朋友吗?“严光这才起身,正色回答道:”人各有志,你为什么就一定要我出来做官呢?我的性情,难道你还不了解吗?“刘秀知道严光的心志是无法动摇的,只是作罢,不再提让严光做官的事。 尽管严光拒绝了光武帝请他做官的要求,但刘秀还是待他很为热情,严光对刘秀也是丝毫不拘君臣之礼,宛若往日同窗一般。一天晚上,两人同榻而眠,严光打鼾的声音非常大,弄得刘秀一直都没睡好,后来严光还把自己的腿压到了刘秀的肚子上,刘秀虽然感到很不舒服,但也没有将严光的腿挪开,以免惊醒了他。严光在皇宫中居住了数日,就又回到了富春上中。 当年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来了两位大臣,想请庄子到朝中去辅佐国君处理国政。庄子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很淡然地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你们说,这只神龟,是宁愿为了追求尊贵而死去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当然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啊。“庄子说:”知道这样就好,你们走吧!我会选择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的。“两位大臣听到这里,方才知道原来庄子举出神龟的例子意义何在,只得很无奈地返回了。在庄子看来,入朝做官,虽然身份会变得尊贵,但是却失去了自由,会受到多方面的拘约,而那是他所不喜欢的。他宁愿不要那种高官厚禄,也不愿舍去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严光正是与庄子有着同等志向的人,官场与他是毫不相关的,他只喜欢过那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但是,选择这种生活也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甘于清贫。因为隐居乡间,没有俸禄,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参加农业劳动才可以获得生活来源,而在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年代,靠这种方式来过日子一定是很辛苦的。庄子为了生计,需要做草鞋来卖,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是有时沦落到乞讨的凄惨境地。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违心地去争求那些充满诱惑的声名和利益,只求自己心志坦然。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严光就是这样一个虚心而实腹的人,心地虚澈但求一腹之饱,而毫无贪欲,这与那些热衷于追名逐利的人形成了截然鲜明的对比。?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