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中国野史》 第一章追踪轩辕黄帝 黄帝姓姬,号轩辕,人称轩辕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我国早期的史籍《国语》《左传》中,都把黄帝说成是神话人物。黄帝是实有其人的,还是传说中的神,一直以来都是个迷。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黄帝内经》一书,千古之谜终于得以解开。这是几千年来出土的第一本关于黄帝的书。据学者考证,这本书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168年作为随葬品埋入马王堆三号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他们认为,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治国之本“的书,而非伪书,并由此推断,黄帝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同时,作为又一个有力的证据,在1994年发现了一家姓轩辕的,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这是全国仅有的一个轩辕家族。 由此看来,轩辕黄帝不但确有其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部落首领。? 第二章黄帝向素女学习房中术 素女是房中秘术的守护者,擅长音乐。她为黄帝弹奏一种有五十弦的瑟,使黄帝感到心旌摇荡,大惊,觉得这种乐器会勾起男子的欲望,于男不利,便让人把瑟一分为二,各为二十五弦。黄帝知素女精通房中术,便执弟子之礼,前往请教阴阳交合知道。素女向黄帝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心,而男女之性。后人将其对话整理为《素女经》一书。其书第一段就是:“黄帝问素女曰:‘吾气衰而不和,心内不乐,身常恐危,将如之何?‘素女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夫女之胜于男,犹水之胜火,知行之如破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臛,能知阴阳之道,悉成五乐。不知之者,身命将夭,何得欢乐,可不慎哉。’”也就是说,讲求正确得阴阳交合之道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对,会使身体衰弱,甚至丧失性命,对此一定要慎重。 第三章尧以围棋教子 相传帝尧子丹朱资质既不聪明,又非常顽劣,而且甚不喜读书,最爱的是游戏玩耍。帝尧退朝之暇,亦常常教导他,然而当面唯唯,或则绝不作声,一到离开了帝尧之后,依旧无所不为。帝尧虽是至圣之君,但亦无可奈何。 帝尧为了教育他,便作围棋以奕,来启发他的智力。丹朱到帝尧书房中,见席上放着一块木板,有黑有白,旁边堆着黑白的小圆木块,更是无数。帝尧手中拿着一颗白色的木块,坐在那里,对着方块凝思。丹朱不解,便问帝此为何物,帝曰:“棋以围而至胜,便叫它围棋吧!”便将席上所摆的棋教丹朱如何如何的奕法。丹朱方才欢欣而出,自己去研究。后逐流传于世。? 第四章大禹破坏禅让制 先秦时期,炎黄大战以后,华夏族开始形成。分散的各个部落相互融合,成为华夏族。部落首领先后为尧、舜、禹,他们之间的政权更迭是通过“禅让制”的方式完成的。但禹死后,继承帝位的并非是他择定的继承人伯益,而是他的儿子子启。 夏启并无杰出的治国才能,也没立下“大禹治水”的功绩,但为何禹死后大家纷纷追随他呢?原来,这是大禹精心筹划的一场阴谋,他有意破坏禅让制而让自己的儿子登上帝位。由于他的处心积虑,当时的人都蒙骗了,后来的人都以为是启破坏了“禅让制”,而不知大禹才是始作俑者。 禹当初治水时,选择了皋陶和伯益做他治水的助手。在禹即位以后,他首先选择了皋陶做他的继承人。禹选择皋陶为继承人,无非是昭告天下他是真心举荐贤才。但事实上,皋陶再有才能也无法成为继承人,因为他比禹还大。禹的禅让并无诚意,他只是利用皋陶笼络人心,笼络皋陶,结果皋陶被举荐后不久便死去。他于是举荐伯益为继承人。但是伯益并无机会去树立威信,反而是禹总是借机树立自己及启的威信,为启世袭帝位铺路。最后就有了众诸侯不去朝觐伯益而去见启的情况。本来,禹的禅让就是一个高明的圈套。《张国策》作者尖锐地指出,“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禅让制”在他这里遭到破坏从而被中断了。? 第五章商纣王发明胭脂 胭脂自红蓝花,燕北民族叫这种花为燕支花,所以胭脂又叫燕支。古人也考证出胭脂是纣发明的,看来纣为中国美容做出了贡献,堪称鼻祖,纣就是用红蓝花汁加工制成胭脂。女子在上胭脂前,先用淀粉涂脸,然后把胭脂膏在手心调匀,拍在脸上,其中酒晕妆是浓妆,桃花妆是淡妆。也可以反着进行,先用胭脂后用粉,这叫飞霞妆。 胭脂除了涂脸,还可作口红用,搽在颊上的胭脂是粉状的,而点唇用的胭脂有许多品种,如石榴晕、胭脂晕、小红春、大红春、嫩吴香、万金红、半边娇、圣檀心、内家圆、露珠儿、天宫巧、洛儿殷、猩猩红、淡红心、格双唐、小朱龙、媚花奴等。? 第六章纣王无道,商庭垂危 纣,名辛,商代最后一个国王,所以俗称商纣。他是历史上与夏桀齐名的暴君。 商代的统治,几起几落,到祖甲时,最后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纣勇力过人,空手敢于搏击猛兽,可以托梁易柱,能把九牛之车拉向倒转。他又聪明过人,长于辩论。但这些良好条件,却由于自幼生活在奴婢成群、一呼百应的环境之中,促使他养成了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狠毒残暴、刻薄寡恩、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的性格。 商代的王室、贵族长期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对人民肆意盘剥,到纣即位时,人民已被逼到山穷水尽、无可榨取的地步。而纣及整个王廷的挥霍,仍然像过去一样毫无节制。为了满足王室贵族享受的需要,纣决定把负担转嫁到诸侯国人民身上,勒令他们交纳更多的贡献。 大多数诸侯国对于纣增加贡献的要求,虽极为不满,但慑于纣的残暴,不敢违抗,只有东夷拒绝交纳。纣对于这种抗命行为,极为气愤,立即派遣大将率军征伐。 东夷族大人众,广泛分布在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纣军到达之后,恃其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打过几次胜仗。然而东夷此伏彼起,依靠高山大河,奔走驰逐,誓不屈服,使得纣军疲于奔命,穷于应付。纣军不仅不能迅速取胜,反使自己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 还有一个有苏国,因为连年灾荒,民穷财尽,久不进贡。纣见征伐东夷的战争不能得手,恐怕引起连锁反应,就亲率大军攻打有苏国。有苏国国君自知国小兵弱,难以抵抗,为免遭纣兵蹂躏,没等纣军入境,即派出使节,到纣军前请降。同时带了珍宝、美女送给纣作为贡献,并表示此后一定年年入贡、岁岁来朝。纣见目的已达到,随即答应了有苏国请降的要求,携带贡品和美女,班师回朝。 有苏国贡献的美女中有一个叫妲己的,是有苏著名的美女。她不仅生得美丽无比,而且举止温柔,伶牙俐齿,很快就得到纣的宠爱。纣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挖空心思地讨她欢欣。 纣在一次打猎中捕到一头大象,他看到一对雪白的象牙,便令宫中能工巧匠把象牙雕琢成筷子,送给妲己。经过工匠们的辛勤劳动,精巧玲珑的筷子终于雕琢成功了。当匠人把筷子献给纣的时候,纣正陪妲己饮酒作乐,他见到雕琢精美的象牙筷子,心里十分高兴,一边下令重赏匠人,一边将筷子赏给妲己使用。 用象牙雕琢筷子在当时是一件新鲜事,所以很快在宫廷内外传播开来。当传到纣叔箕子耳朵里时,他长叹一声,对同僚们说:“有了象牙筷子,就不会继续使用过去的瓦器,而要配上青铜的锅、玉石的碗;有了青铜的锅、玉石的碗,就不会再吃过去常吃的肉类和菽饭,而是要配以山珍海味。虽然小小一双筷子,将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他的同僚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果然,箕子的话说对了。纣的奢侈腐化,随着象牙筷子的雕刻和使用而迅速升级。未久,纣即命令工匠们用宫内玉石宝器雕刻玉杯宝碗,以代替土钵瓦釜;以山珍海味代替肉类和菽饭;以绫罗绸缎代替葛衣麻履。随着腐化生活的升级,纣的享受很快从吃、穿方面发展到住的方面。他觉得雕刻精美的玉盏、宝碗,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柔软舒适的丝绸衣履,是不宜在泥土修造的宫殿里亭用的,于是决定征集农夫、工匠,建造新的王宫。 新的宫殿工程都极尽穷奢极侈之能事。 工程费时7年,耗资难计;在工程进行中劳累致死的工匠民夫,就更难以数计了。 自从新宫落成,纣与妲己终日在鹿台等宫馆游乐,或于离宫别管观看珍禽异兽,或在琼室饮酒作乐,或在鹿台欣赏裸体男女在酒池肉林之间追逐嬉戏,或在矩桥欣赏“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沉醉于金液玉浆、美女佳人中的纣,毫无心思过问国家大事。随着盘剥的加重,国内人民日益不满,各诸侯国也拒不纳贡了。朝中大臣目睹纣的倒行逆施,不断进行劝谏。纣对这些忠言,不仅不听,反而越来越感到厌烦。他认为对于这种现象,必须进行严惩。为此,他反复思考,设计出一种名叫“炮烙“的刑具。 过了几天,一个巨大的青铜熨斗制成。纣令底朝上把它放在宫廷中央,下面升起熊熊大火。宫奴及宫女们只见偌大的一只熨斗,不知作何用处。他们正在围观、纳闷之时,忽见纣用手指着当日为熨斗加温的宫奴说:“你好大胆,竟敢让蚂蚁爬上熨斗,如果爬到我内衣上怎么办。这般刁奴,不加惩治,怎能办事小心!“逐令其余宫奴剥去他的衣服、鞋袜,试用新刑。 众宫奴不敢怠慢,七手八脚把他抬上熨斗。那宫奴一面大喊“恕罪“,一面拼死挣扎。他的一双脚刚刚接触熨斗底面,立即升起一股青烟。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宫奴提起右脚换左脚,又提起左脚换右脚。纣在一旁观看其跳扑跌蹶之状,拍手大笑。倏忽之间,这个宫奴已经站立不住,全身倒在熨斗之上。炙热的疼痛使他拼着全身的力气忽而翻过身来,忽而翻过身去。围观的宫奴和宫女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而残忍成性的纣,却看着这个宫奴跌撞翻滚,哈哈大笑。 纣正在高兴时,旁边闪出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三步并两步地走上前来,跪在纣面前。大家看时,不是别人,正是立为嫔妃不久的九侯之女。 “上有国法,下有人情。用这惨无人道的刑具,草菅无罪之宫奴,既不合人情,又不合国法。还望我王……“未等她把话说完,正在洋洋得意的纣即怒不可遏,大声喝道:”你这贱才,竟敢在寡人面前说长道短。“又回头对宫奴们说:“把她拉下去!待来日治罪。”九侯之女被拉走后,纣继续观看受刑的无辜宫奴。但见这个宫奴这时已不再翻滚,全身冒起浓烟,接着变成了一团大火。 这个独处心裁的刑具几经实验和改进,终于把巨大的熨斗改造为巨大的铜烙。这就是其残忍程度达到空前的所谓“炮烙之刑”。“炮烙之刑”刚刚铸造完毕,纣即令宫奴把它抬到宫中,下面放置厚厚一层木炭及引火之物,并随即传令满朝文武及进京朝觐的诸侯,明日入宫观看新刑。 次日,朝官及诸侯按班次入宫。行至大殿之前,但见殿前正中,放置着一架巨大的铜烙,约一丈见方,下面放着木炭。正在熊熊燃烧。他们虽然知道这就是新刑,然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正在狐疑之间,忽闻上朝之声。大家忙即叩头跪拜,个个心急如焚,等待旨意。这时纣开口说道:“比年以来,百姓骚乱,轻君罔上;诸侯做大,连岁不朝。寡人体上天好生之德,姑且忍让,然而养痈成患,至有今日。寡人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但总有人掣肘。他们以觐见为名,沽名钓誉,不顾国家需要,不计寡人体面,一心顺从刁民,附和诸侯。为惩治这些人的非议和刁民的冥顽,寡人造就一种新刑,叫做‘炮烙之刑‘。请各位到来,想当面作个实验。此后,再有轻举妄动的百姓和敢于抗命的诸侯,愿以身试法,勿谓言之不预。”纣说罢,立即下令“带人”! 大臣及各诸侯看时,被带上来的正是九侯之女。纣怒气冲冲对其骂道:“你竟敢顶风而上!我制造这刑具就是为了对付那些沽名钓誉之徒、追求名利之辈。你虽是九侯之女,但不过一个嫔妃,有何颜面批评寡人?既然愿意以身试法,那就勿怪寡人无情。” 九侯之女见状,知道必死无疑。她毫无畏惧,一步一步对纣说道:“妾在宫中,总想劝谏我王改恶向善,把国家治理好。现在我明白了,你这贼君已无可挽回。要杀便杀,要刑即刑,我已尽了我的责任,虽死无恨。”纣王正要令她走上“炮烙”受死,旁边走出光明正大、刚正不阿的九侯。他口头说:“小女委实无礼,但颇知大义。她知道入宫进谏凶多吉少,但她为了我朝的长治久安,豁着一条性命,向我王进谏,冲犯我王尊严。这都是我教她这样做的,恳请陛下念臣微劳,怜她年纪尚轻,开恩饶她一死。”纣见九侯承认是他挑唆的结果,格外愤怒。随即大声说道:“你来的正好!正要与你算账。你把女儿送进宫来,不仅不尽职责,反而教训起寡人来了。今天先治她个轻君之罪,然后治你欺君之罪。”说罢,用手一指,喝道:“用刑!” 九侯之女先自回头过来,向父亲拜了一拜,说:“女儿不能报答你老人家的养育之恩了,祝父亲保重。”九侯说道:“吾儿上为国家,下为百姓,未辜负我对你的教育,这是对我极大的安慰。只是吾儿小小年纪,早早了却这可贵的一生,为父心下十分不安。今天吾儿姑且先行一步,待我了却心愿,即来寻见吾儿。”此时,纣,大喝道:“用刑!“宫奴们正要一拥扑拿九侯之女,但见她已从容不迫地走上铜烙,忍着钻心的疼痛,向天深深一揖,让后伏在烙上。人们只见她一阵痉挛、抽搐,伴着越来越大的浓烟和大火,一命归天了。纣令宫奴把她的尸体拉下铜烙,割下头来。这是,纣正要对大臣、诸侯讲话,九侯用手指着纣说道:”你这昏君!逼得百姓掘地三尺,不能填满你的欲壑,翻箱倒箧,不能满足你的挥霍。多年来,赤地千里,遍地狼烟。民无宁日,国无宁日,我死不足惜,可惜我商天下,丧于你这暴君之手。我为国而死,正是死的其所。“说罢,就大步向铜烙走去。这时,众大臣诸侯一起跪在纣王的面前,请求开恩,免于九侯受”炮烙之刑“。纣在盛怒中,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剁成肉酱,传食天下。” 站在大臣中间的鄂侯,见霎时间九侯父女被杀,使他心头那股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随即出班奏道:“九侯之女冒犯天颜,诚然有罪。还望我王念他父女忠君之心,看在他们已死的份上,改旧换新,与民更始。人民幸甚,国家幸甚!”纣未等鄂侯把话说完,即大声喊道:“寡人知道你和九侯结成集团,反对寡人。早想对你进行惩处,未想你今日自己跳出来,就不要怨寡人了。”随令左右把鄂侯推出斩首,然后做成肉脯,也传食天下,以儆效尤。 九侯被醢,鄂侯作脯,传食天下,人们不敢说话了,但没有也不可能阻挡人么的是非之心。居“三公”之首的西伯昌,见两个同僚先后惨死,心里十分难过,但他知道这时对纣提出任何的谏言都是自寻死路,所以他仅仅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不料,纣的心腹、善于阿谀奉承的崇侯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待朝散之后,随即向纣王告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纣,在朝时的怒气尚未消退,一听崇侯虎之言,立即下令把西伯昌囚于羑里,等候处理。? 第七章殷都屡迁 我国商代,殷人多次迁都,究竟是因何原因?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公认的解释。 关于殷人迁徙的次数,一般认为“殷人屡迁,前八后五“,但也有异议。对于殷人”平常厥邑“的原因,过去较为普通的说法是殷人为了逃离水灾威胁才迁徙的。后人据此发展成”河患说“,但遭到了反驳,反对的理由是”上古黄河流域的水灾当是常常发生的,那几百年间常常发生的水灾,绝不能解释几百年间才有几次迁徙的事实原因“。傅筑夫认为当时的”河患“并不严重,而成汤以前的八迁地点都是离河甚远的高地,这些地方跟本就没有”河患“;而且,殷人迁徙反而是”有目的地向滨河一带移动,并且还是尽可能地要在距河不远的适宜地点定居“。 因此,有人从经济方面解释了殷人屡迁的原因。1935年,丁山提出游牧生活是殷都屡迁的原因。在农业发展以后,殷人就不需要迁徙了。傅筑夫则认为,迁徙是“初期农业社会的一个共有现象”,殷人的农业水平较为原始,不懂得收获量的减少是由于地方的衰竭,而只是通过不断改换耕地的方法来继续发展其农业生产。 也有人认为殷人迁都都是为了便于战事,考古学家邹衡的观点是“当时选择王都的地点,不能不考虑到作战的方便……成汤居亳,显然是为了对付北方和西方的强大敌人”。 另外,有人认为,“比九世乱”是殷都迁徙的客观原因,“恪谨天命”是殷都迁徙的主观原因。美籍华人张光直教授,最近提出了一种三代王都屡迁的原因的新颖见解。他认为,迁都是“以追寻青铜矿源为主体的因素”,这是因为青铜器在三代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商代迁都是为了便于采矿,也为了便于因采矿而从事的争夺战争。 殷都屡迁,原因众说纷纭,难以断定谁是谁非。?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