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纵横三国做皇帝》 第一章穿越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我们倒霉的主角墨小鱼正坐在转椅上玩着游戏。此时墨小鱼不知道跟平日一样的今天将是他的命运转折点! 有一条闪电顺着网线径直向墨小鱼冲去,墨小鱼先是觉得身体突然有点麻随后意识便归于混沌。 轰隆,一道惊雷炸响。什么东西那么吵呀!还让不让人睡觉了,人家明天还要上班呢!说完之后果然安静了下来,我继续去睡觉,睡着睡着突然觉得有点冷。 凭感觉去脚边拉一下被子发现没有而且地面硬邦邦的,迷迷糊糊慢慢睁开疲惫不堪发红的双眼向四周看去,天上的太阳有点刺眼,慢慢伸个懒腰从地上起来。 我不是在家玩游戏吗?怎么跑这了?还有这是哪呀?思索了一会后墨小鱼突然眼前一亮!这这这这这不会是真的吧!哈哈哈哈哈哈老天爷待我不薄呀! 我穿越了?我穿越了?我穿越了?期间还狠狠的掐了自己的手臂,确认不是在做梦。虽然碰巧搭上了穿越这辆车。但是墨小鱼也发出了直达灵魂的灵魂二问,我是谁?我在哪里? 好在墨小鱼不止是个小说迷还是个历史迷,墨小鱼清楚的记得初中的历史书上对三国的介绍是这样的:三国(three kingdom)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中文名称 三国时期 国家领袖 曹丕,刘备,孙权等 人口数量 约3000万(280年) 简称 三国 所属洲 亚洲 主要宗教 道教、佛教 首都 洛阳、成都、建业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重要人物 曹丕、司马懿、诸葛亮、孙权等 开始 184年(广义);220年(狭义) 结束 280年 所以我所处的年代是公元前184-公元前280或者是公元前220-公元前280,一眼看去我觉得我应该是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里面。 三国时期共有1259个县(由于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国境边界常有变动郡县亦有增减变化,另有1206县之说,三国县是很多但是有名气或者是出名的县却很少! 三国时期的到底有多少大洲现在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幽州 冀州 并州 凉州 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益州 交州 雍州等十三洲,还有一种说法是:共有12个州,分别是 曹操:凉州 青州 荆州 徐州 兖州 冀州 幽州 并州 司州 刘备:益州 孙权:荆州 扬州 交州 等十二州。 在汉末三国时期,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东汉十三州的情况。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曹魏先将凉州改为雍州,后又从雍州分出部分地区设立凉州,并且,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因此,这就相当于多出来了两个州,所以,在三国时期,天下一共分为十五个州,也即要比东汉十三州多出两个州。当然,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在实际上的疆域范围上,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按以上所说还是按照十三州来说比较好!而各大州下又分为很多郡,各大郡下又分为很多县。 东汉建立后,在行政区划工作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复西汉时的郡县名,清除王莽新朝时乱改的地名,重新规划全国的郡县,撤并了西汉时的县、道、邑、侯国400多个,王莽时增置的郡县基本上全部撤销,郡国数量相应减少。二是在州的建制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刘秀全部废除王莽所建的十二州牧,改交陟(去步加止,趾)为交州,恢复西汉的部州,并固定其州治驻所。升大州级的权力。至东汉末期,体制基本上实行州、郡、县三级。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州 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校尉部: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於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洛阳县 京兆尹 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 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翎 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河东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虫加三点水)泽、东垣。 弘农郡 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河南尹 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 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豫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治所谯(安徽毫县)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南省。 颍川郡 治阳翟(今河南禹州)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汝南郡 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洇(去因加隐)强、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陈 国 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梁 国 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 沛 国 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锧(去质加至)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 国 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兖州: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约於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所昌邑县 陈留郡 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阴、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东 郡 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平、聊城、博平。 济阴郡 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山阳郡 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任城国 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 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 济北国 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 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 泰山郡 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治所临锱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等六郡,下辖62县,属魏地。约於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治所临淄县 平原郡 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 领10县:平原、高唐、祝阿、漯阴、安德、鬲国、西平昌、般县、乐陵、厌次。 济南国 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 领1。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著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 第二章 乐安国 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 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 齐 国 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 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县、临朐。 北海国 治剧县(今山东昌乐尧沟镇) 领18县:剧县、东安平、平寿、营陵、朱虚、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胶东、即墨、壮武、挺县、观阳。 东莱郡 治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城集) 领12县:黄县、嵫(去山加巾)国、曲城、掖国、当利、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 徐州: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约於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治所郯县 琅邪国 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戴城子)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沟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东海郡 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彭城国 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下邳国[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古邳) 领16县: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虑、僮国、夏丘、徐县、睢陵、盱眙、高山、淮陵、东城、曲阳、淮浦、淮阴。 广陵郡 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北) 领12县:广陵、江都、舆国、堂邑、海陵、高邮、平安、东阳、淩县、射阳、诲西、盐渎。 冀州: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治所高(hao)(河北柏乡县北)辖区今河北西南部。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治所邺县 魏 郡 治邺县(今河北临漳邺镇) 领15县:邺县、内黄、黎阳、繁阳、阴安、魏县、元城、馆陶、清渊、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国。 清河国 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北) 领7县:甘陵、贝丘、灵县、郁(去有加俞)县、绎幕、广川、东武城。 安平国 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领13县:信都、扶柳、堂阳、南宫、陉县、武邑、观津、下博、武遂、饶阳、安平、南深泽、阜城。 巨鹿郡 治廮陶(今河北宁晋东陈附近) 领15县:庄(去土加婴)陶、杨氏、郧(去员加枭)县、下曲阳、南辔(去口去车加言)、任县、平乡、南和、巨鹿、广干、曲周、广宗、广年、斥章、列人。 赵 国 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 常山国 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领12县:元氏、栾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门、蒲吾、井陉、灵寿、南行唐。 中山国 治卢奴(今河北定州) 领13县:卢奴、安熹、汉昌、蠡吾、安国、毋极、新市、上曲阳、望都、唐县、蒲阴、北平、广昌。 河间国 治乐成(今河北泊头千户屯附近) 领11县;乐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东平舒、高阳、鄚县、文安、易县。 渤海郡 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领8县: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 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荆襄九郡 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分置: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蕲春、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约於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治所襄阳 南阳郡 治苑县(今河南南阳) 领36县:苑县、西鄂、博望、堵阳、雉县、叶县、犨县、鲁阳、郦国、析县、丹水、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鄼县、阴县、筑阳、山都、邓县、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 江夏郡 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领14县:西陵、邾县、鄂县、蕲春、下雉、沙羡,安陆、南新市、云杜、竟陵、西阳、软(去欠加大)国、郡(去君加黾)县、平春。 南 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领17县: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当阳、鄀国、编县、宜城、却(去去加己)国、中卢、襄阳、临沮、秭归、巫县、佷山。 第三章 长沙郡 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领12县:临湘、湘南、益阳,罗县、下隽、连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县、容陵。 武陵郡 治临沅(今湖南常德) 领12县:临沅、沅南、汉寿、作唐、孱陵、零阳、充县、酉阳、迁陵、沅陵、辰阳、镡成。 零陵郡 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领13县:泉陵、营浦、营道、泠道、重安、湘乡、昭阳、燕阳、夫夷、都梁、洮阳、零陵、始安。 桂阳郡 治郴县(今湖南郴州) 领11县:郴县、汉宁、便县、耒阳、阴山、临武、南平、桂阳、曲江、浈阳、含洭。 扬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辖区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分置:淮南、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新都、会稽、临海、建安、东阳、吴郡、吴兴、豫章、庐陵、鄱阳、庐江、临川、安成、庐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县属吴地。约於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治所历阳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治阴陵(今安徽凤阳周圩西南) 领14县:阴陵、西曲阳,寿春,当徐、下蔡、平阿、义成、钟离、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历阳。 庐山郡 治舒县(今安徽庐江桂元西) 领14县:舒县、临湖、襄安、居巢、皖县、寻阳、龙舒、六安、安丰、潜(去日加鬲)县、雩娄、阳泉、寥县。 丹阳郡 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领16县:宛陵、芜湖、春谷、溧阳、丹阳、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于潜、泾县、陵阳、黟县、歙县。 吴 郡 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领13县:吴县、娄县、无锡、毗陵、曲阿、丹徒、阳羡、乌程、由拳、海盐、余杭、钱唐、富春。 会稽郡 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领14县:山阴、余暨、上虞、余姚、句章、鄮县、鄞县、诸暨、剡县、乌伤、大末、章安、永宁、东冶。 豫章郡 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领21县:南昌、余汗、鄱阳、郧(去员加枭)阳、海昏、历陵、柴桑、彭泽、艾县、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阳、庐陵、临汝、南城、雩都、赣县、南野。 益州: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分置:分置蜀郡、犍为、江阳、纹山、汉嘉、朱提、越隽、牂柯、建宁、兴古、永昌、云南、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武都、阴平等二十一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於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治所雒县 汉中郡 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房陵。 巴 郡 治江州(今四川重庆) 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广汉郡 治雒县(今四川广汉) 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 广汉属国 治今甘肃文县 领3道: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蜀 郡 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领8县3道:成都、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厩(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属国 治汉嘉(今四川芦山东北) 领4县: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键为郡 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城江东) 领9县:武阳、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键为属国 治朱提(今云南昭通) 领3县:朱提、汉阳、堂狼。 牂牁郡 治且兰(今贵州贵定县东) 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益州郡 治滇池(今云南橙江晋城) 领16县:滇池、俞元、胜休、建伶、连然、谷昌,昆泽、同劳、同濑、味县、牧靡、秦臧、挵栋、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贲古。 永昌郡 治不韦(今云南保山板桥) 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闽濮部、鸠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傈越部部族居住等。 凉州: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又称西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还称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分置: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於今甘肃省。治所陇县 武都郡 治下辨(今甘肃徽县江洛镇西) 领7县:下辨、河池、故道、沮县、上禄、武都道、羌道。 陇西郡 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领11县: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关、首阳、鄣县、襄武、临洮(驻南部都尉)、氐道。 汉阳郡 治冀县(今日肃甘谷) 领12县:冀县、西县、望垣、上郭、陇县、略阳、显亲、獂道、成纪、阿阳、平襄、勇士。 安定郡 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领7县:临泾、阴盘、鹑觚、乌氏、高平、朝那、彭阳。 北地郡 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领6县:富平、廉县、灵州、参辔(去口、车加言)、泥阳、弋居。 武威郡 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领13县:姑臧、休屠、显美、宣威、武威、揟次,鸾鸟、苍松、张掖、朴劓、媪围、颤(去页加鸟)阴、祖厉。 金城郡 治允吾(今甘肃水清县平沟) 领10县:允吾、枝阳、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临羌。 张掖郡 治触(去虫加乐)得(今甘肃张掖临泽县) 领8县:触(去虫加乐)得、昭武、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和、骊肝(去月加革)、另有张掖、居延属国,治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酒泉郡 治禄福(今甘肃酒泉) 领9县:禄福、安弥、会水、乐涫、表氏、玉门、延寿、干齐、沙头。 敦煌郡 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城河西) 领6县: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冥安、渊泉。 并州: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分置: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治所晋阳 上党部[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治长子(令山西长子) 领13县:长子、泫氏、高都、阳阿、际(去示加奇)氏、潞县、壶关、屯留、谷远、铜鞮、襄垣、涅县、沾县。 太原郡 治晋阳(今山西大原晋源) 领15县:晋阳、榆次、阳邑、祁县、中都、邬县、界休、平陶、大陵、兹氏、狼孟、盂县、阳曲、虑厩(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 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领9县:离石、中阳、平周、蔺县、圜阳、圜阴、平定、广衍、美稷。 上 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镇) 领9县:肤施、龟兹、白土、桢林、奢延、高奴、定阳、雕阴、漆垣。 雁门郡 治阴馆(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领14县:阴馆、马邑、埒县、楼烦、广武、原平、卤城、汪陶、繁畤、剧阳、崞县、武州、平城、强阳。 云中郡 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 领11县:云中、沙陵、沙南、箕陵、成乐、武进、原阳、定襄、咸阳、武泉、北舆。 定襄郡 治善无(今山西右玉) 领5县:善无、中陵、武成、骆县、桐过。 五原郡 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哈业附近) 领9县:九原、河阴、临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武都、曼柏。 朔方郡 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坝楞) 领6县: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 第四章 幽州: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治所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分置:分置涿郡、代、上谷、渔阳、上谷、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国一属国,下辖69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治所蓟县 代 郡 治高柳(今山西阳高) 领11县:高柳、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狝(去尔加示)氏、平舒、东安阳、桑干、当城、代县。 上谷郡 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附近) 领8县,沮阳、居肃、涿鹿,潘县、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广宁、宁县。 涿 郡 治涿县(今河北涿州) 领7县:涿县、良乡、方城、范阳、遒国、故安、北新城。 广阳郡 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城区) 领5县:蓟县、广阳、昌平、军都、安次。 渔阳郡 治渔阳(今北京密云十里堡附近) 领9县;渔阳、犷平、厩(去既加虎)奚、安乐、狐奴、平谷、潞县、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 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区) 领4县:土垠、徐无、无终、俊靡。 辽西郡 治阳乐(辽宁北票南巴图营子附近) 领5县:阳乐、临渝、肥如、海阳、令支。 辽东郡 治襄平(辽宁辽阳) 领11县:襄平、辽队、新昌、安市、汶县、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无虑。 另领辽东属国,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领5县:昌黎、扶黎、宾徒、徒河、房县、险渎。 玄菟郡 治高句丽(今辽宁沈阳东陵附近) 领5县:高句丽、候城、西盖马、辽阳、高显。 乐浪郡 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南市区) 领18县:朝鲜、占蝉、遂城、让(去上加冉)邯、浑弥、增地、骊望、镂方、乐都、灞(去霸加贝)水、屯有、含资、提奚、带方、海冥、昭明、列口、长岑。 交州: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治所广信(广西梧州市)分置: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属国、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属国一都尉,下辖104县,属吴地。约於今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治所龙编 后吴分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九郡一都尉另置‘广州‘。 南海郡 治番禺(今广东广州) 领7县:番禺、增城、博罗、龙川、揭阳、四会、中宿。 苍梧郡 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领9县:广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阳、临贺、冯乘、谢沐、荔浦。 合浦郡 治合浦(今广西浦北石埇西南) 领4县:合浦、高凉、临允、徐闻。 郁林郡 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城西南) 领10县: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领方、安广、增食、临尘、广郁。 交趾郡 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北宁) 领12县:龙编、北带、曲阳、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乌)、望海、西于、封溪、娄(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队(去人加娄) 九真郡 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领5县:胥浦、居风、无功、无编、咸欢。 日南郡 治西卷(今越南平治省广治市) 领4县:西卷、卢容、朱吾、比景。 现在,我国有很多带有“州”字的地名,比如徐州、扬州、杭州、荆州、鄂州、广州等。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州是长期实行的区划单位。早在大禹治水时,就将天下划分为古九州。到了东汉末年,各个州的刺史或者州牧,不少都成为了一方诸侯,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兖州牧曹操、冀州牧袁绍等。 换而言之,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实力强弱,和他占据了多少个州存在直接的关系。比如袁绍一度占据幽、并、冀、青这四州之地,所以成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那么,那么问题来了,刘备、曹操、孙权各占了几个州? 魏: 首先,就曹操来说,不同时期,其所占据的州的数量自然是不同的。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自公元192年开始,曹操拥有了兖州这一州之地。兖州大致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 在兖州的基础上,曹操击败或者消灭了刘备、吕布、袁术、袁绍、马超等众多诸侯,也即黄河流域的州,基本上都被曹操所占据了。到了公元220年,也即曹魏正式建立的时候,其拥有凉州、雍州、司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三国时期天下分为十五个州,曹操所在的曹魏,一度涉及了12州。当然,在这12个州中,曹魏在荆州、扬州只是占据部分地区,特别是荆州这个州,其大部分地区则是被东吴所占据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后)。 但是,不管怎样,疆域涉及12个州的曹魏,在整体实力上无疑碾压了蜀汉和东吴,也即蜀汉和东吴的疆域看似辽阔,实际上拥有的州的数量,则是屈指可数的,这也是蜀汉和东吴结盟抗衡曹魏的根本原因。 蜀汉: 众所周知,蜀汉原本是地跨荆、益二州,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定下的目标。但是,公元220年,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了。不过,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得到二郡。在三国时期,武都、阴平这两个郡属于曹魏的雍州,因此,可以说蜀汉在益州之外,还一度占据了雍州的部分地区。但是,即便这样,蜀汉所拥有的州的数量,依然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少的了。所以,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的整体实力自然也是最弱的。 东吴: 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在许昌定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自此之后,孙策平定江东六郡,攻占了扬州的大部分地区,这也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孙策去世后,孙权一方面步步蚕食荆州,夺取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另一方面,孙权则收复了割据交州的士燮,促使交州成为东吴的疆域。 公元226年,士燮去世后,吴国将南岭以南诸郡以今广西北海市合浦为界,交州辖今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以北广州,以南为交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由此,通过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东吴拥有的州的数量,自然增加到了四个,分别是扬州、荆州、交州、广州。其中,交州和广州基本上是被东吴全据的,至于荆州和扬州的部分地区,则落入到曹魏手中,比如曹魏拥有荆州的襄樊、扬州的合肥等地。 综上,三国时期,天下共分为15个州,要比东汉十三州多出2个州。在这15个州中,曹操占据12个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蜀汉占据2个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东吴占据4个州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区。而州的数量多少,基本上和三国的实力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第五章我叫小鱼????? 突然听到有人叫我,我转头一看是个跟我岁龄差不多十五六岁的孩子。那孩子说小鱼你在这干嘛呢?你爹找你都找疯了!墨小鱼懵了一下,原来我叫小鱼????不对是这具身体叫小鱼,根据这具身体的记忆眼前那人叫牛不忘。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别扭的名字? 我以前听牛不忘说过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始祖为宁微子启。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 微子启之后有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弄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他的字为姓,称牛氏。 寮姓改为牛姓。隋代牛弘,其父合允。在魏做官时,赐姓牛。古代合、古、寮、了常能用,故合也作寮、了等姓。 因为祖上出过姓牛的名人或者做官的人,所以一代一代传下来他自然姓牛!还有因为牛不忘记性太差,所以牛不忘父母给取了不忘这个名字希望牛不忘的记性好一点。现在看来好像牛不忘记性好点了! 当然关于牛姓的说法不止一种!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么说的: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 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 但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 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现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氏。 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 二、牛氏世系 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候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候“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候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为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以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章 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 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 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 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 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 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 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牛也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310位。 牛姓的起源主要有四种: 商纣王庶兄微子的后代牛父的子孙,以牛父的父亲的字为氏。 改自寮姓,也有一说那个人的祖先本来就姓牛,为避难而改姓寮。 有些农家终日与牛为伴,后来其中一部分就以牛为姓。 少数名族改用汉姓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改姓牛。 牛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根据历史记载,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周灭商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诸侯国,微子启便是宋国的第一位国君。 传到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时,北方游牧民族长狄人进攻宋国,宋武公就派司徒皇父(古代六官之首,管理臣民)、司寇牛父(古代六官之一,掌管刑狱)等率军抵御,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但司徒皇父、司寇牛父等不幸战死。 后来,牛父的子孙便以牛父的“牛”字为姓称牛氏。这便是牛姓的来历。可见,如今****的牛姓,既是卫国精英之裔,又是远古帝王之后,是炎黄子孙这个伟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祖根就在河南商丘。 在历史上,牛姓部分人为避难,曾一度改为辽(或作 )姓,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记载了这件事。除此外,牛氏家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从没有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可以说牛姓诞生二千多年来,都是一脉相传,是不折不扣的商汤后裔。 追溯牛姓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黄帝那里。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 极,虫乔 极生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被后世列为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生有四子,即后稷、契、尧、挚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禹传位于启,启建立了夏朝。夏历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 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传到14世孙成汤时,汤率天下诸侯打败荒淫无道的夏桀而有天下,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到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率天下诸侯,打败了暴虐无道的纣王,建立了周朝。成王时封纣王长兄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宋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微子是开国君主。微子后代有一部分子孙姓了牛姓,可见牛姓是商汤帝王子姓一支演变而来。 微子本名启(一作“开”),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微山一带,一说在山东聊城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微子仁慈贤达,深明大义。 微子与暴虐、无道的纣王,本是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 纣王从小就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第二个有名的暴君。 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见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 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能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惩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 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像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自己的姓氏和这有关,不少牛氏族谱都把微子作为自己的始祖,因为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商无道,狎侮无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 此牛姓之所由来也。”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种说法目前还查不到原始史料,需进一步探讨,但牛姓是微子之后,却是千真万确的,我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姓氏书在谈到牛氏起源时,都一致认为牛姓为微子之后,宋国的司寇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 如:《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讨商纣,立其子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古代称父之父为王父。 《元和姓纂》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元和,唐宪宗年号)。《姓解》载:“周封微子于宋,其后司寇牛父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氏族略》载:“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姓纂》载:“牛,宋大夫司寇牛父之后。”《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上述所说牛父在与长狄作战中阵亡之事,在《春秋左传·文公十一年》有详细记载:宋微子以后的宋国,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时,北方游牧部落长狄人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音而)班为皇父驾驭战车,公子谷甥为车右。 司寇牛父为车右的助手(称驷乘),四人共坐一战车,指挥战斗,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皇父和公子谷甥、司寇牛父等,都不幸战死,班受到了奖赏。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牛父是在指挥抗敌的战斗中牺牲,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以“王父字为氏”?原来这和周代的宗法有关。 周制规定,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另立一新氏。 立氏则追溯祖宗,一般以其祖父的字(或名)为氏,这就是“以王父字为氏”的主要原因,这种“祖孙连名制”自然有世代源远流长的深刻含义。宋微子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有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有微、仇、求、获等15姓。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来源,即: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宋开国君主微子是牛姓的先祖,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如今****的牛姓子孙,既是卫国精英之裔,又是远古帝王之后,和黄帝血脉相连,是炎黄子孙这个伟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元和姓纂》写“辽”,《隋书》写“尞”)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 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 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 《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 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除此以外,牛姓源流一直极为单纯,从没有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可以说牛姓诞生二千多年来,都是一脉相传,是不折不扣的商汤后裔。 牛姓不仅是汉族姓氏,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 第七章 除了以上那些牛姓名人还有一些牛姓名人他们分别是: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安定鹑觚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牛僧孺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牛皋(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牛金星(约1595~1652),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锦衣足食的生活。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大顺政权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李自成兵败后,逃往河南,隐居于河南省禹州市后燕井村。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现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牛富(?-1273) 。南宋末抗元将领霍丘(今属安徽)人。为侍卫马军统制,戍守襄阳五年,后改守樊城(襄、樊,今为湖北襄樊市)。1267年,元军采取先破樊城、主力进攻襄阳的计划,大举围攻襄、樊,多次打败南宋援军。 他与范天顺等率领军民抗击元军,并射书襄阳城中,与守将吕文焕相约、互为特角。两城坚守六年,他出力居多。1273年,元军截江而出,断绝襄、樊之间的联络,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立无援,终被攻破。他率百余人巷战,杀死元兵甚多;饮血水解渴。后头触火柱,壮烈牺牲。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安定鹑觚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 牛僧孺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牛存节(853-915年),字赞贞,青州博昌县(今山东省寿光)人。本名礼,五代后梁太祖朱温给他改了名并取了字,是五代后梁名将。 唐乾符末年(879年),追随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后投靠后梁太祖朱温,因大破蔡州、郓州流寇深得朱温赏识,此后随朱温南征北战,大破李罕之、破魏博军、克徐州、救邢州、独破郓城、死保泽州等,为后梁立下汗马功劳。 牛金星(1595?~1652?),字聚明,河南省宝丰县(今河南宝丰)人,,父名垧,是鲁府纪善,“先世由岁贡仕至县博士与王府官者数人”,故幼有教养,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 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锦衣足食的生活。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大顺政权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李自成兵败后降清(一说隐遁)。 从第一个皇帝嬴政,到大清朝末帝溥仪,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三百多位帝王。然而,将其归门别类之后发现,其中属牛的皇帝只有24位,还占不到十二分之一(十二个生肖嘛)这些刚刚过了本命之年的“牛”皇帝吧。 西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东汉明帝刘庄(公元29年-公元75年)。汉少帝刘辩(173年-190年)。东晋哀帝司马丕(341年-365年)。汉昭烈帝刘备(161—223)。 十六国·前凉·文公张骏(305年-346年)。十六国·后秦·武昭帝姚苌(329年-393年)。十六国·南凉·景王秃发傉檀(365年-415年)。鲜卑秃发部人,南凉第三任帝王,在位13年。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449年-465年)。南朝·齐·萧昭业(473年-494年)。北朝·北魏·孝武帝元修(509年-534年)。北朝·北齐·废帝高殷(545年-561年)。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敬宗李湛(809年-827年)。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懿宗李漼(833年-873年)。 五代十国·后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73年)。五代十国·吴越·忠逊王钱弘倧(929年-967年)。五代十国·吴越·忠懿王钱弘俶(929年-988年)。 南宋·理宗赵昀(1205年-1264年)。西夏献宗李德旺(1181年-1226年)。元成宗铁穆耳(1265年-1307年)。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