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215102_1.jpg" />
《四书集注》书影
与他们主张不同的有王安石、陆九渊和陈亮等。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1021~1086),为了推行改革,他不迷信儒学经典,大胆指斥孔孟儒学的空疏无用。在任宰相推行新法时,以变法实践为根据,对《诗》、 href='/article/3229.htm'>《书》、《周礼》等重新加以解释,亲自主持编定《三经新义》并颁发全国学校,提出了著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主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的著作屡遭毁禁,散失很多,今存仅有《周官新义》辑本,《老子注》和《临川先生文集》。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心学”的创始人。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是他和朱熹之间的一场哲学争论。鹅湖之会是南宋历史学家吕祖谦邀朱熹和陆九渊兄弟等人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哲学讨论会,本意欲调解朱、陆之间学术上的分歧,不料辩论十天,最后竟不欢而散。实质上,朱、陆之间的哲学没有本质上区别,只是在如何认识先验的理的途径上略为不同而已。他们一个是客观唯心主义者(朱熹),另一个是主观唯心主义者。陆九渊的语录、杂著、书信由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以南宋进步思想家陈亮(1143~1194)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提倡“实事实功”,认为只有“有权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自不妨为一世英雄”。他批评了朱熹一派理学家面对金兵压境,只会空喊“义理”、“性命”等。陈亮著作有《陈亮集》。
宋元的文学很发达。在散文方面,欧阳修继唐代古文运动而成为宋代的主将,力革浮靡诡怪的文风;继起的有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他们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有许多佳作,各有文集行世。宋代最杰出的诗人是陆游,也有许多名篇传世。
宋代代表性的文学品种还有词。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都填词。柳永则是北宋词坛上最有影响的一个人。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婉约清新,把一些寻常习用的语言信手拈来,度入音律,炼句既很精巧又很平淡自然,表情达意能曲尽其
妙。而辛弃疾是南宋中叶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文才武略,他的豪放慷慨,使他的词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中的英雄人物奋发激越的情怀。
宋代出现了民间讲演故事的说本,传到现在的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五代史平话》等。话本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明代以后章回小说开辟了道路。
元代杂剧是当时文学的主流,是在宋、金以来民间说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歌舞剧。元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关汉卿则是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一生写过六十多种杂剧,现存十八种,著名的有 href='1279/im'>《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元代还有马致远和他的 href='889/im'>《汉宫秋》,王实甫和他的 href='2196/im'>《西厢记》,纪君祥和他的《赵氏孤儿》等。在钟嗣成《录鬼簿》中著录元杂剧四百五十八种,剧作家达七十九人;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著录五百三十五种。元杂剧的繁荣,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宋代的史学继承传统也相当发达。其中以 href='6042/im'>《资治通鉴》最为著名。
href='6042/im'>《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1019~1086)所著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历时十九年编写而成。以帝王为中心,把历史大事都记载在帝王在位的年月中,逐年逐月记下去,表现出治乱兴亡的过程。记述了上起战国,下及五代,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的巨著。其主要目的是供统治者借鉴之用。书中以较多篇幅记述历代的“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也搜集历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料。 href='6042/im'>《资治通鉴》不但因它材料丰富,为其后的历史学家推崇;它所开创的编年史体例,也成为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plate.pic/plate_215102_2.jpg" />
href='6042/im'>《资治通鉴》书影
南宋初郑樵(1104~1162)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有关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是“十通”中的两种。《通志》包括天文、地理、都邑、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等“二十略”;《文献通考》以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二十四考”,来叙述历代制度的沿革,其叙事到南宋末年为止,是查考元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
专记一州一县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书,到宋代已走向成熟,方志体例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据《中国古方志考》统计,宋代地方志已达七百余部
,现仅存三十余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范成大的《吴郡志》,罗愿编的《新安志》,施宿编的《会稽志》等。宋代记全国区域的总志现存五部,其中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
金石学是宋代史学的一个新园地,欧阳修的《集古录》共十卷,是一部包括上起三代、下迄宋初的钟鼎敦甬碑碣法帖款识的专著,开创了运用大量金石铭刻考辨史籍讹误的先例,从而大大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另外,赵明诚的《金石录》,吕大临的《博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等,有文有图,对于考订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史籍是bbr>藏书网极好的资料。
宋元时期在科学技术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重要著作。著名的《梦溪笔谈》是我国宋代伟大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 所著,共二十六卷,还有《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该书分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是一部杰出的科技史,它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在工艺方 9762." >面的贡献,如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等。另外记述建筑方面规则的有《营造法式》等。
元代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有王桢的《农书》,它总结了从《齐民要术》以来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就。医学方面有北宋末年所编的《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宋初的《开宝本草》,仁宗时编的《嘉祐補注本草》等。
宋朝统一中国以后,宋代的学术活动也相当积极,北宋初年政府就编纂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三部各一千卷的大参考书。又编纂了五百卷的《太平广记》。它们是宋初政府为提倡学术活动而编的“四大类书”。
宋代官府和寺院除大量刊刻佛藏外,真宗时还由道原编著了
?99lib.一部禅宗史——《景德传灯录》,对其后理学影响很大。它和其他“灯录”后来被编入普济的《五灯会元》中,成为研究佛教禅宗的重要文献。道教经典也有不少,真宗时道士朱益谦、冯德之等校修秘阁道书,并以张君房为主持,编成《大宋天宫宝藏》,于宋徽宗时刊行,为道藏之祖。以后金、元刊印《道经》均以此为蓝本。
四、宋元的公私藏书与目录
宋元时期对于藏书非常重视,公、私藏书的兴盛,达到我国中世纪的高峰。
宋太祖建国之初,很注意收集图书,宋初皇室有书万余卷,到开宝年中由于对五代十国图书的征集,使朝廷藏书增至八万余卷。另外,宋太祖还广泛征集民间藏书,充实官藏。
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视察“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馆馆址,见房屋简陋,地方潮湿,仅可遮雨挡风,感到对藏书和学者使用均不利,于是决定建“崇文院”,集中收藏三馆藏书。崇文院分六个书库,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有经、史、子、集四库。六库书籍包括正、副本八万卷。后太宗又下诏征集图书,公布缺书目录,收集公私新撰图书和政府出版物充实崇文院馆藏,至建成后十五年,太宗再到秘阁巡看,“观群书整齐,喜形于色”。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王宫失火,殃及崇文院,藏书大多被毁。
《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的藏书,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有图书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仁宗、英宗两朝有图书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一千九百零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这些数字是独立计算的,不是累加的。而靖康之难,书籍损失惨重,“馆阁之储,荡然靡遗”。高宗建立南宋以后,经多方搜集,虽达到四万多卷,但仍只及北宋最盛时的四分之三。宁宗时藏书又增至九千八百一十九部,十一万九千九百多卷。
宋政府除重视藏书外,还注意图书的校雠和目录的编辑。仁宗时由张观等编四库书,仿唐《开元四部录》,修撰《崇文总目》,至
藏书网庆历年由王尧臣等编成,共六十六卷。将书分四部四十五卷,每类都写有序,每部书则有提要,共著录图书三万零六百多卷。原书已亡佚,现行五卷本《崇文总目》是辑自《永乐大典》等书。
南宋高宗时也积极组织人员整理图书,编修书目。孝宗淳熙五年(1178)陈骙等人仿《崇文书目》编次《中兴馆阁书目》,凡七十卷,又序例一卷,共著录图书四万四千多卷。宁宗时,书籍增多,秘书丞张攀等人编修《中兴馆阁续书目》,宁宗嘉定十三年书成,凡三十卷,著录藏书一万四千多卷。两部书目合计近六万余卷,较北宋《崇文总目》所载数量还多。这两部目录后来亡佚,目前所见有赵士炜辑的《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中兴馆阁续书考》可供查找。
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数量大增,私人藏书远超过前代,出现了一批私人藏书家。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和女词人李清照夫99lib.妇,穷搜苦访二十年,到赵明诚去世时,虽经战火,尚存金石刻词二千卷和图书二万余卷。叶梦得苦心经营数十年,藏书达十万余卷。另外还有晁公武、王铚、郑樵、尤褒等。
两宋的私人藏书家还编修了不少私家目录,其中有书名可考的达30余种。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之一,开目录著录版本的先例。另外最受后人称道的是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全书分经、史、子
..、集四部,四十五类,每类有序称为“总论”。每个小类形式上无序,但实际上在每类的第一部书的提要里,大都叙述了学术源流。书名之后注明作者生平、书籍内容大要。共著录书籍一千九百三十七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全书分五十三类著录,虽无经史子集之名,但仍按四部法分类。在五十三个类目中,仅九类有小序。对每部书除了书名外,还著录卷数、作者姓名、官职、书的学术渊源或版本类别。在“解题”中,或记古书的款式和版刻,或说明善本书获得经过;既记载印本,也著录抄本、拓本。共著录图录五万余卷,全面反映出南宋以前的图书情况,开创了书目使用解题的先例。
在中国目录学史上,郑樵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对我国古典目录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提出了“类例”的概念,指出了图书分类的重要性,认为“类例已分,学术自明”,“类例不明,图书失纪”。他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针对汉唐两代两级类目的分类体系,鉴于.99lib?宋代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独创新的分类体系,包括十二类、百家、三百七十二种。这种三级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著录方法,提出“通录”历代和当代的图书;“记亡”即编次时要记亡佚的书;“求全”即求其全录,不得遗漏。只有这样,目录才能究学术本末,使学者易学,求者易求。在总结历代图书散亡的原因时,指出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在《通志》中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即类以求,旁类以求,因地以求,因家以求,求之公,求之私,因人以求,因代以求。“求书八法”被后世藏书家奉为圭臬。郑樵在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后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则,开了辑佚工作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元朝早在1236年就在平阳设立经籍所编集经史。攻下杭州以后,便将南宋的官印书局及各中央机关、江南各郡图籍及书版全部运往北方,使元政府藏书大增,当时藏书处所如奎章阁、崇文院等藏书都很丰富。元代藏书虽丰富,但由于皇室不注意管理藏书,也没有组织校勘整理,故质量不佳,且利用也不够,仅编成宋、辽、金三史,没有再编其他大部头的丛书、类书。
一、明清印刷术的改革和发展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我国劳动人民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终于在北宋庆历年间由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印刷术)。继泥活字发明之后,又发明了木活字。而到明清两代,木活字印刷普遍推广了。
明代,用木活字印书就比较普遍了。清人龚显曾说,明人用木活字板印书,“风乃大盛”。有书名可考者约一百余种。木活字印刷不但流行于苏州、杭州、南京、福建等沿海地区,而且发展到四川、云南。其中包括藩府、书院和私人都有用活字印书的。内容也很广泛,其中最多的是诗文集。
清代的木活字印书更加普遍。无论官私及坊间,都不断有印本出现。刻印最早而又精的是雍正三年(1725)归安汪亮的《唐眉山诗集》(唐庚撰)十卷。而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99lib?)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乾隆帝在修《四库全书》时,下诏刊印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大批失传古书。因数量大,刊版耗费财力、人力和时间,主办人金简建议用木活字排印,得乾隆帝批准,故又改名“聚珍版”。金简雇工刻枣木活字达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先后共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二千三百多卷。后来金简还把刻印的经验写成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详细说明了木活字的制造和印书的方法程序,是介绍活字版印刷术的重要文献。此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木活字印书更加普遍。据估计,流传至今的清代木活字印书约有二千种。
木活字,是我国古代印刷术?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在使用木活字印刷过程中我国先后采用了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著名的有弘治三年(1490)华燧会通馆所印《宋诸臣奏议》,被认为是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当是锡活字印本。铜活字在我国金属活字中使用最多,最早的铜活字印本,可能是元代印制的《御试策》。铜活字印刷于15世纪末在我国盛行,主要流行于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以及浙江和福建的建宁、建阳等地,以无锡的华家和安家最为著名。
华家于弘治十五年(1502)用铜活字印过陆游的《渭南文集》和《剑南诗稿》。华坚父子还用铜活字印过《蔡中郎集》、《白氏文集》、《元氏长庆集》等,所印书每卷末均有“锡山兰雪堂华坚活字铜板印”字样。
采用铜活字与华氏同样有名的印书家是桂坡馆的安家。安氏用铜活字印的书可考者有十种,其中正德《东光县志》是国内唯一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
明代铜活字印书中还有福建建阳中最有名的印本为蓝印的“芝城铜版”《墨子》。
清代的铜活字印书,在康熙年间宫廷曾刻有铜活字,印刷过天文、数学、音乐等方面的书籍。规模最大的是雍正四年(1726)内府刻印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共印了六十四部,每部一万零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册。可惜这批铜活字,在乾隆年间被熔毁充作铸钱的原料。
道光年间,福建人林春祺以二十多年的工夫,花费了二十多万两银子的投资,雇人铸造了大小铜字四十多万个用
来印书。因林的原籍是福清县尤田人,所以铜字定名为“福田书海”。这批铜活字曾印过顾炎武的《音论》、《诗本音》和一部军事丛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等七种书。林春祺还写了一篇《铜板叙》,记录了他刻制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这是我国有关制造金属活字仅有的文献。此外,台湾总兵武隆阿于嘉庆十三年(1808)曾制铜活字,印成《圣谕广训》。
明清两代遗存至今的铜活字印本尚有二十余种,大部分收藏在今国家图书馆。
雕版印刷术发展到明清两代,出现了成套版印刷技术。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而用套版方法印出来的书,则具有两种或几种颜色。它是在
99lib?规格完全一样的版面上,分别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重复叠印而成,所以叫“套版”,或叫“双印”。这一套技术叫套版印刷术。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本称为“套印本”。初期,多用朱黑两种颜色印刷,这样印出来的书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本”。后来才发展到用四色、五色来套印。根据用色的多少套印的书被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套印本,是明万历年间在安徽歙县印刷的《闺范》一书。我们今天常见的套印本,绝大部分是由明万历年间吴兴闵齐伋、凌濛初所刻。闵、凌两家所刻套印本很多,达一百四十种左右,包括经书、子书、史抄和诗词文集、小说残曲等,内容相当广泛。套印本版式都是周围有板框,中间无行线,便于在天头处作眉批,行格加圈点。
套印本在清代有所继承。官刻的有清初顺治年间五色本《劝善金科》,康熙年间朱墨本《曲谱》,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等。民间私坊也有佳作,仅《杜工部诗集》就有道光年间涿州卢坤的六色本和广东叶云庵的五色本等。
二、明清刻书及其版本特点
明代开始有“内府本”。所谓内府本是宫廷所刻印的图书。它由内府司礼监主持其事,司礼监下设经厂,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之分。汉经厂专刻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其余两厂分别刊印佛经和道经。故内府本又称“
经厂本”。此处刻印图书,虽然多是大字巨册,纸墨刻工也相当精良,但因刻书工作由太监主持,校勘方面不够精确,故不为后世所重。
在中央沿历代旧制置国子监刻书,由于明初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国子监有南、北两个,故明代有特殊的“南监本”和“北监本”。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徐达攻
.入元大都北京时,尽收其宋、元雕版,集中于西湖书院。后来全部移交给南京国子监。故明初南监所印图书大多是宋、元旧版,其中《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印书都以南监本为底本,所刻不及南监之多,所印有《十三经》、《二十一史》等。
官府刻书中还有各省布政司、按察司的刻书,而以苏州府为最多,淮安府次之。另外,很多府、县也刻本地方志。
明朝还有藩府刻本。这是明朝刻书的一大特点。由于明代分封制度,将皇帝子孙分封为各地藩王。这些藩王有的注重校刻书籍,著名的有宁藩、吉府、赵府、德府、潞藩等。他们刻印的书称为“藩府刻本”。藩府刻书以宁献王朱权和晋庄王朱钟铉最为著名。藩府所刻的书,多以中央赏赐给他们的宋元善本为底本,加上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自身学术造诣,故多有佳品。嘉靖年间(1522~1566)晋藩所刻诸总集,万历年间(1573~1620)吉藩所刻诸子书,崇祯年间(1628~1644)益藩所刻诸茶书,都是很有名的,号称藩府三大杰作。
明代私人刻书上承宋、元风气,没有多大变化。弘治以后私人刻书日益增多。嘉靖以后更为兴盛。著名的有吴县的袁褧的“嘉趣堂”,顾春的“世德堂”,苏州徐时泰的“东雅堂”,晁瑮的“宝文堂”,洪楩的“清平山堂”,叶盛的“菉竹堂”等。他们除刊印古籍外,还翻刻著名的宋、元图书。明代私人刻书能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如前面提到的无锡华家和安家采用铜活字;吴兴凌氏、闵氏的套版印刷等。
在私人印书方面有一个杰出人物是毛晋。他根据所藏善本校刻了很多书,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六十种曲》以及许多唐、宋人的诗文集等。他所刻书都以他的“汲古阁”为牌记。许多书商都到常熟他那儿贩运他的书。为了印书,他向纸坊定制的纸张俗称“毛边”、“毛泰”。
书坊刻书事业,明代以福建最盛。其中“勤有堂”、“万卷堂”、“慎独堂”等,均有上百年的历史。杭州、四川在明初也是刻书中心。嘉靖以后到达江南一带。万历、崇祯年间南京、苏州的书坊盛极一时。刻书内容除承前代适应群众学习和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自行编辑书籍,特别是类书、读本、小说之类。
明代的图书刊印事业比以前更加普及了。
佛教经籍刊印著名的有洪武五年(1372)的《南藏》,永乐八年(1410)的《北藏》和万历十二年(1584)的《续藏》。正统年间(1436~1449)刊印的《道藏》则是现存唯一的道藏版本。明藏书网代印书方面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崇祯时期用木活字印行《邸报》,是我国用活字刊印报刊的开端。
清代的官刻图书,由武英殿负责,所以叫“殿版”。所刊均为“正经”、“正史”和“御撰”、“御批”、“钦定”的书。它以康熙朝版为最精。殿版书中有采用活字印刷的,著名的有《古今图书集成》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套印从顺治年间就开始了。
私人
刻印图书在清朝有不少精品。如徐乾学主持校刊的《通志堂经解》是用手写体上版雕刻的,刻工精致。王士祯的《渔洋精华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林佶书写后上版的。
乾嘉时的藏书家和校勘家也刊印图书,著名的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等。底本优良,校勘工细,是佳品。
刊刻丛书是清代刻书的一大特色,除上面谈到的外,有专门搜集一地或一姓著作的《郡邑丛书》和《氏族丛书》,如宋世荦编的《台州丛书》,祝昌泰的《浦城遗书》等等,对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也很有作用。
清代坊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多半转入以售书为业,坊刻逐渐衰落下去。
明代版图书,在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体款式都沿袭元代式样。只有经厂本独具一格,版框宽,界行疏,字大如钱,多有句读,黑口双边。纸墨、刊印都精,字体用赵孟孟頫体,包背线。万历年间因文化上提倡复古,书的风格也为之一变,仿北宋的白口,版式与北宋大体相同,字体也用欧、颜书法,但较板滞,纸张多是上等白棉纸,洁白细润,墨色鲜明。万历以后,黑口又逐渐增多,以后黑、白书口就都常见了。字体方面,发展为方整的字体,渐渐成机械式图案,明末清初演变为横轻直垂,四角斩方的方块字,当时的刻工把它叫“宋体字”,清朝一直沿用。19世纪铅活字印刷兴起后,它又被用来铸造铅字,而
成为标准的印刷字体,现存的印刷行业称之为“老宋体”,明代中期线装书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线装书的形式。
三、明代和清代前期的藏书与目录
明代的藏书工作较之过去是较为逊色的,政府对图书只重视收藏,不重视保管,更少有校书活动。特别是到了明代后期更为明显。
早在灭元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命令部队注意收集散于各地的图书。灭元以后,将集于大都的宋、金、元三朝旧藏,尽载南京,建立文渊阁、大本堂收藏。洪武三年(1370)三月,明承袭元秘书监制度,使主管内府书籍,初步奠定了明政府藏书体系。明成祖即位后,常到便殿阅览图书,发现国家书库中古籍不全时,便命令选派熟悉典籍的官员,到各地购求典籍,并指示他们,凡遇好书,可高价收购。因此,从民间收集了许多图书。成祖永乐六年(1408)《永乐大典》编成,贮于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随都迁到北京。明仁宗以后,皇帝藏馆续有扩建,有广寒殿、清暑殿、琼花岛、通集库、皇史宬等用以藏书。到宣宗时,秘阁藏书达二万余部,近百万卷。正统年间,杨士奇整理、编成《文渊阁书目》,计当时文渊阁藏书达四万三千二百册。
//..plate.pic/plate_215106_1.jpg" />
《永乐大典》书页
但以后由于不注重保管,更没有整理,有些图书往往被馆阁官员借没;藏书损失、虫蛀、霉烂也无人过问,以至藏书散失严重。因此,到万历年间张萱等编《内阁藏书目录》,对照《文渊阁书目》“十无二三”,所增加的仅是当时文集、地志,而其他唐宋时代的,基本上已没有,损失惨重。
明代私人藏书非常兴盛。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和吴晗《江浙藏书家考略》统计,明代知名藏书家达四百二十七人。明私家藏书首推明室诸藩,如晋庄王、宁献王等都在藩府积累藏书,数量都在万卷以上。除了藩王外,大量的是官僚、重臣,以至士大夫阶层和乡村地主豪绅都有私家藏书。如明初宋濂(1310~1381)藏书数万卷。嘉靖以后,由于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私人藏书楼。
嘉靖年间建于宁波的“天一阁”,是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他购置了浙江丰氏“万卷楼”的藏书,
藏书网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注意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文献,藏书达七万卷以上,成为浙东第一藏书家。
明万历以后,各地私家藏书更为普遍。最为著名的有毛晋的汲古阁和祁承的澹生堂。
汲古阁是明末毛晋(1599~1659)的藏书楼,位于江苏常熟。毛晋是乡村地主,嗜好图书,遇有好书不惜重金购买。他收书达八万四千多册,构筑汲古阁和目耕楼收藏。毛晋还影钞宋版书,世称“毛钞本”,还曾刻《十三经》、《十七史》等并编成《津逮秘书》等。毛晋的..藏书还对外开放,允许别人借阅,当时看书人颇多。
澹生堂是山阴(浙江绍兴)祁承?的藏书楼。祁承?是明万历进士,历任大官,喜好收藏图书,亲手抄录古今图书千卷之多。澹生堂最终积累了八万卷之多,为防止图书散失,祁承与儿孙亲自编目、插架。他认为聚书是为了读书,他说:“世有勤于聚而俭于读者,即所聚天下书,尤之聚也。”他的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另外,还有一些有名的藏书楼,有赵琦美的“脉空馆”,胡应麟的“二酉山房”,何良俊的“消森阁”等。
明代私人藏书楼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目录学的进步,出现了一批质量很高的书目。例如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著录图书万卷,按经、史、子、集编排,其所收图书以自己所见、所藏的明代著作为主。在每类明代著作之后,附录《宋史·艺文志》未载的和辽、金、元三代的图书。各书除卷数外,还有作者的简历介绍,是一部查考明代著作的工具书。又如晁瑮的《晁氏宝文堂书目》在子杂、乐府二门中所收的元、明话本、小说、杂剧、传奇等著作之多,为明代书目所仅见,其著录图书,常于书名下注明版刻,由此又可考见明代版本的源流。
清王朝建国以后,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除了在政治上、军事上残酷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外,在思想文化上采取更为严密的控制,大兴文字狱,大肆屠戮知识分子,强化和巩固集权专制统治。与此同时,提倡封建理学,举博学鸿儒,网罗明代遗臣,纂辑各种图籍,以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除了接受原明代的国家藏书外,还不断下令征集图书。当时收藏政府文献的有“内阁”、“翰林院”、“国子监”、“皇史宬”等处。康熙二十五年(1686)下令各省征集图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确定编修《四库全书》时,更进一步下诏大肆搜罗。《四库全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编成,抄成复本,分藏七处,即所谓“四库七阁”。
清代前期私人藏书家比历代都多,承前明遗风,各地藏书家颇不乏人,特别是明末江南各地。据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中不完全统计,清代有四百九十七人。著名的有钱谦益、钱曾、朱彝尊、曹溶、阮元、孙星衍、黄丕烈、孙庆增、卢文弨、鲍廷博等。通过他们对图书的搜藏,客观上起到了保存文献的作用。
同时,清代私人藏书家普遍重视利用藏书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有关图书校勘、目录、版本、藏书管理等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明末清
初的常熟人钱曾(1629~1701)筑有“述古堂”、“也是园”藏书,嗜好宋代版本,总结出以版本的行款、刀法和纸墨的颜色等鉴别印本年代的规律,再从祖本、翻刻或原版、修版来确定版本的价值。他的《读书敏求记》的提要,是我国第一部版本目录。乾隆年间的卢文的卢文弨是清代最有名的校勘学家。他以家藏图书,亲手校勘,精审无误。他的校勘成果,后来刻成《群书拾补》一书。他所校的《荀子》、《逸周书》成为后代校勘的范本。苏州人黄丕烈的“百宋一廛”是最负盛名的宋版藏书楼。作为版本学家,他将其版本鉴别记录汇成《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及续编多种,又刊印《士礼居丛书》,故受到了文化学术界的重视。
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清代章学诚(1738~1801)。章学诚是嘉庆年间著名的史学家,他曾写过不少书。而《史籍考》、《校雠通义》反映了他的目录学见解。《史籍考》已佚。在《校雠通义》中,他提出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任务。他总结了我国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的经验,特别是在“互见”、“别裁”、“索引”等方面发展了目录著录方法。他对目录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四、明代和清代前期的主要著作
明清两代,宋元时期的理学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明成祖朱棣编成了《理学大全》,清康熙帝也编成了《理性精义》刊行,以教化人民,为自己的统治利益服务。
明代的主要哲学家是王守仁(1472~1528),即王阳明。他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王守仁的著作由他的门人编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 href='6340/im'>《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另一位重要哲学家是王夫之(1619~1692),又叫王船山,生长于明清之交,在极其艰苦的流亡生活中,共写成哲学、政治、历史、文学著作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后编为《船山遗书》。其中重要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思问录》等。他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二千多年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对各种唯心主义和神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有力的批判,成为明清之际最主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时代思潮的哲学代表。他的哲学达到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峰。还有著名的黄宗羲(1610~1695)和他的《明夷待访录》,揭露了君主封建专制的毒害,表现了民主主义的思想。顾炎武(1613~1682)和他的 href='341/im'>《日知录》,宣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治学方面的“经世致用”,提倡实事求是,踏实钻研的学风。
//..plate.pic/plate_215109_1.jpg" />
href='341/im'>《日知录》书影
明清史学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除了官修的《元史》、《明史》、《大明一统志》以及“续三通”、“清三通”以外,私人著作也颇为兴盛,如章学诚的《湖北通志》、《常德府志》、《和州志》、《永清县志》等地方志名志。同时章学诚又著《文史通义》,对史学提出了自己的创见。学术史名著有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等。学术史的编纂是明清学者在史学上的重大贡献。随着乾嘉时期考据学的盛行,在写作上也有反映。钱大昕(1728~1804)的《廿二史考异》,赵翼(1727~1814)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1722~1797)的《十七史商榷》是三部考史名著。
清代考据学的对象以经书为主,故在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和校勘、辑佚等方面颇有成就。如阎若璩(1636~1704)著《古文尚书疏证》,戴震(1723~1777)的《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段玉裁(1735~1815)的《说文解字注》,王引之(1766~1834)的《经义述闻》等,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明清两代在文学上表现得最为辉煌的是小说和戏剧,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不朽的名著。
href='2204/im'>《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的杰出创作。作为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它真实地描写了皇权专制社会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书中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历数百年而不衰。
href='2203/im'>《三国演义》是一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明代罗贯中著。书中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题材,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是我国第一部讲史小说。
明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反映市民生活的小说、戏曲。这时期著名的小说有 href='2202/im'>《西游记》、 href='2205/im'>《金瓶梅》、 href='5742/im'>《东周列国志》、 href='5743/im'>《封神演义》、《杨家将》、 href='5749/im'>《英烈传》和所谓的“三言”、“二拍”,即 href='2190/im'>《喻世明言》、 href='2191/im'>《警世通言》、 href='2189/im'>《醒世恒言》、 href='2188/im'>《初刻拍案惊奇》、 href='2187/im'>《二刻拍案惊奇》等话本小说,代表了明代小说的辉煌成就。以徐渭《四声猿》为代表的杂剧和以汤显祖“四梦”即《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和《还魂记》(又名 href='2161/im'>《牡丹亭》)为代表的传奇剧目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篇章。
藏书网
清代的短篇小说有蒲松龄(1640~1715)的 href='1281/im'>《聊斋志异》,以妖狐鬼怪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发泄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
长篇小说 href='2210/im'>《红楼梦》是乾隆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曹雪芹的不朽著作。它以一个皇亲贵族家庭的盛衰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当时社会的全貌。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达到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另外,继 href='2210/im'>《红楼梦》以后的 href='5748/im'>《儒林外史》和 href='1283/im'>《镜花缘》都是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清代戏剧也颇有成就,有著名的洪升(1645~1704)的 href='2009/im'>《长生殿》和孔尚任(1648~1718)的 href='584/im'>《桃花扇》。
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在我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的有:
//..plate.pic/plate_215109_2.jpg" />
李时珍像
href='1158/im'>《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所著。书中对前人鉴定的一千五百十八种药物,重新作了精
.t>密审查,又增添了三百七十四种新药;并且对药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将药物名称、形态、性质、功能和制作方法都作了详细解释,并绘制成图。它在世界药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1562~1633)所著的一部杰出的农业科学著作,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天工开物》是科学家宋应星(1587~?)编写的,记录了明代中叶以后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状况,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科学史专著。
href='1237/im'>《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1587~1641)所著,是我国一部地理学专著,记录了作者二十一年中考察十六省尤其是云、贵、川、广等地理状况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代初期康熙帝组织撰写了《数理精蕴》,介绍1685年以后传入中国的西洋数学。梅文鼎(1633~1721)的《古今历法通考》,对回历、西洋历作了许多研究。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是一部集我国医学大成,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名著。
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翻译过来的西方的书,除了宣传西方基督教义的《圣教实录》以外,还有大量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书籍,如明代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万国舆图》、《人体图说》等。清代前期则有《矿物探原》、《狮子说》、《天文会进》、《坤舆图说》、《眼科解剖》等。
明清时期还编著了不少大部头的丛书和工具书。这些书的编修是我国学术史上的大事,对我国文化学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的类书,是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下令解缙主修的一部大型类书。永乐三年(1405)姚广孝、解缙等组织两千多人重新编修,至永乐六年(1408)完成。这部书辑录古书原文照抄,依《洪武正韵》的一百零六个韵目,整部整篇或整段编次。全书共二99lib?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外目录六十卷,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据不完全统计,辑入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等七八千种。由于卷帙过多而未能刊印,到明嘉靖末年重录一副本。后来陆续散失,特别是近代史上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几经洗劫,几乎丧失殆尽。解放后经多方搜集,国内仅存二百十七册,加上国外征集部分复制本,共得七百九十五卷,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
//..plate.pic/plate_215109_3.jpg" />
《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继《永乐大典》以后清代官修的又一部类书。初时康熙帝命陈梦雷编纂,名叫《汇编》,成书后未刊印。雍正时又命蒋廷锡等重新增订。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分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九十部,还附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它所辑录的材料也往往是原书整部、整篇或整段地录入,故保存了不少古籍。雍正四年(1726)第一次以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也最完善的一部。国外称为《康熙百科全书》,居世界百科全书之冠。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辑的。全书共收录书三千五百七十八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该书的来源有六条渠道:一是敕撰本,自清初至乾隆钦命编纂的,计一百四十七种;二是内府本,自康熙以来宫廷收藏的,计存书三百二十六部,存目三百
藏书网六十七部;三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各书,计存书三百八十五种,存目百余种;四是由各省搜求缴进的采进本,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四种;五是私人进献本;六是社会上流行的通行本。经过审阅、整理、删改,收入《全书》。《四库全书》当时没有刻本,只有写本。最初只写了四套,分藏于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盛京(沈阳)文溯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后又抄三份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即所谓的北四阁和江南三阁。“全书”之外又撰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四库全书总目》),由纪昀等编,共二百卷,其著录的书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卷。后又删存目和提要,编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两部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也是很有影响的。
一、西洋印刷术的传入和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
清王朝经历了康雍乾盛世以后,逐渐衰落了。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统治阶级的日趋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军备废弛,国势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土地兼并,致使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烈。而此时的西方,特别是英国在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走上了寻求殖民地的侵略道路。作为远东的中国,丰富的资源自然成为殖民主义
??者侵略的对象。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屈膝投降而告终,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又经过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上的深刻变化,自然对文化、学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图书发展史上表现为西洋印刷术的引进和逐步推广使用;资本主义化的出版业的产生,图书形式的变化以及图书新品种——报纸、杂志的出现。
印刷术最初由我国发明,传到国外后,技术上不断得到改革。在西欧,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和印刷机;1829年法国人谢罗发明了纸型,使欧洲的技术迅速发展,并且随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又传回到我国。
最早将铅字印刷术传入我国的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马礼逊于嘉庆十二年(1807)来到澳门,传播基督教,尝试中文印刷。到1819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的印刷所里印成第一部中文的《新旧约圣经》,这是第一部用西方铅活字印刷的书籍。
鸦片战争以后,新加坡伦敦教会的教士台约尔将他的“华英书院”迁入香港,铸造中文铅字开局印刷,完成了一千八百四十五个字模。道光二十四年(1844)美国长老会设“花华圣经书房”于澳门,利用了台约尔的字模,又继续铸造用来印书。这种中文铅字,相当于现在四号字大小,由于制造于香港,故称“香港字”。1845年,花华圣经书房迁往宁波,改名“美华书
馆”。后来爱尔兰人姜别利来到中国,首创了电镀中文字模来铸造铅字,发明了将字粒分为七个号码。咸丰十年(1860)又发明了元宝式排字架,将字粒分为常用、备用、罕用,按《康熙字典》部首排列,把中文印铅技术大大推进了一步。但这一时期的印刷技术主要是教会印制宗教宣传品,对我国文化教育意义不大。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是我国境内最早的日报。它首先采用
?t>手摇印刷机并兼营出版事业。随后设立申昌书局分开经营。它用铅活字排印了许多小说、笔记和其他书籍,称为《申报馆聚珍版丛书》,共有一百六十余种。1884年又以图书集成局的名义,用制造的扁体铅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随后又排印了《二十四史》。这些是早期铅字排印的大部头书。
与此同时石印技术也传入我国。最初采用石印机的是1876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最早用以印制宗教宣传品。1879年申报馆老板美查组织了“点石斋印务局”,出版《点石斋画报》,翻印古书善本,使石印技术开始成为出版业中的重要力量。1881年我国商人自己成立了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两个大规模的石印书局。同文书局初设时即购备石印机十二架,雇工五百名,颇具规模。石印事业的发展沿着影印古书和印刷彩色图画两个方向发展。点石斋、同文书局、拜石山房、蜚英馆都影印了许多古书。所用底本相当精良,印刷清晰、装订灵巧、携带便利、价格低廉,因此深受一般读书人的欢迎。彩印图画以鸿文堂五彩书局为最早,其次是光绪八年(1882)中国人自己开设的中西五彩书局,和以后开设的彩文书局、崇文书局。文明书局成立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设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等。
随着西方印刷术的采用,我国的图书制度也出现了变革。初期的铅印书籍形式上仍然模仿雕版书籍的传统形式。其版面构造、格式与雕版书完全一样,栏、界、中缝齐全,双叶单面刷印,甚至装订也还是线装。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产量提高,其形式也出现了变化,西式装订和横排的中文书开始出现。
西式装订是指平装和精装的书籍装订方法。书籍装订形式的变革,是与印刷所用的纸张有关。原先手工制作的各种软纸产量低、成本高,不能满足图书大量生产的需要。外国新闻纸的传入,书籍开始采用新闻纸、铜版纸等,出现了单页两面印字的书籍,使版式发生了变化,线装已经不合适了。当时除了雕版印刷的书还需线装外,全部改成包背装。所谓精装是用厚纸包上皮或布,烫上金字或印上黑字。而不用厚纸面,只用各种书皮纸印成封面作为包背装,这就是平装。这两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业进一步发达起来。到20世纪初,仅上海就有新式出版企业四十多家。其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的文明书局是规模最大的民族企业。
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初专营印刷,主要以商业用品的名片、广告、簿记、账册为主,故名曰“商务”。1900年以后致力于图书出版。1902年成立编译所开始编制中小学、师范、女校等各类学校教科书,并编辑政治、法律与其他各种参考图书、杂志,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私营书店,并拥有一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印刷所。而文明书局也有自己的印刷所,当时以印刷地图、图画著名。1912年以后,中国图书公司并入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并入中华书局,进一步扩大了印刷力量,使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出版印刷机构。
在书刊印刷现代化同时,雕版印刷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在图书出版业中仍起作用。影响最大的是太平天国失败以后(1864),清政府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为了“教养”民众,防止人民再起反抗而成立了各省官书局。最初曾国藩在南京成立金陵书局(后改名江南官书局),刊印古代经史方面的书和文集。后又有湖北的崇文书局、湖南的思贤书局、广东的广雅书局等的成立。这些官书局除独自刊印书籍外,还相互合作,如江南、淮南、浙江、湖北等书局曾合作,据“汲古阁”本刊印《二十四史》。进入民国以后,各省官书局陆续停办,它的藏书和版本多数移交新成立的省图书馆收藏。
总之,我国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是雕版、铅字、石印印刷三者并用,而铅字印刷逐步取得了主要地位,我国的印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近代书刊的兴起与发展
出版印刷事业的发达和新闻事业的需要,使出版物内容不断丰富,出版物类型不断增多。而杂志、报纸是书籍的衍生品种,在清代前期,我国还没有正式出版过。据记载,直到清嘉庆二十年(1815)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部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一共发行了七卷。其内容主要是有关宗教、新闻时事和西方知识。随后,道光三年(1823)在巴达亚的教会发行了以宣传宗教、历史、时事为内容的杂志《特选撮要》四卷。这时的杂志以雕版印刷为主。1828年传教士麦都士在马六甲创办《天下新闻》,以中国新闻、欧洲新闻、科学、历史、宗教等为内容。这是一份接近现代标准的综合性杂志,并采用了铅活字印刷。道光十三年(1833)在广州的传教士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杂志,刊登宗教、政治、科学、商业等消息和文章。这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一份杂志。通过这些中文杂志,使我国一部分人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对西洋情况有了初步认识。然而,以宣传西方宗教文化为主的这些杂志,在鸦片战争后成为助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重要工具。
初期的杂志和报纸没有严格的区别。有的杂志载有新闻报导,有的报纸也载有论著或专著。据当时所编的一些日报杂志目录记载,杂志被称为“丛报”或“册报”。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纷纷进入我国境内传教和经商,也促进了近代报刊在我国的发展。如咸丰三年(1853)在香港发行了《遐迩贯真》,咸丰七年(1857)在上海发行了《六合丛谈》,以及《香港新闻》、《上海新报》(《北华捷报周刊》的中文版)、《申报》、《新闻报》等。其中《申报》是我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我国境内最早的报纸,在我国影响很大。1876年,又附刊了《民报》作为报纸副刊,1884年又附刊《瀛寰画报》是报纸图画副刊的开始。《小孩月报》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以诗歌、故事、名人传记、博物、科学等为内容。自此之后至19世纪终,外国人在我国内地出版的杂志还有上海的《益闻录》、《图画新闻》、《东亚时报》、《大同报》和汉口的《益文月报》。
在外国人在华创办中文报刊的影响刺激下,国内人士开始了自办近代化报刊的活动。其中以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为最早。在内地则以1872年广州创刊的《羊城采新实录》和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编的《昭文新报》为最早。同治十三年(1874)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它是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的报纸。甲午战争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的兴盛,为宣传各自主张,使我国报业大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北京)、《强学报》(上海)、《时务报》、《湘学报》(长沙)等等,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报刊的发展仍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据梁启超在《中国各报存佚表》中统计,国内包括港澳先后出版的报刊(即包括存亡)有一百种,其中报纸六十二种,杂志三十八种。从此,报刊作为书籍的一种新品,深入我国社会各阶层的读者中间,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办了不少报纸。1900年孙中山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作为兴中会的机关报,用来揭露清朝腐败统治,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随后在与保皇派和顽固势力论战中,革命知识分子在日本、上海和全国各地创办报刊,宣传革命主张,反对保皇党的污蔑,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唤起人民的觉悟。1896年章太炎在杭州创刊《经世报》,同年胡璋在上海创办《苏报》,由于吴稚晖、汪文溥、章士钊等的主笔,成为宣传民族革命的阵地。后因刊登邹容《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引发了“苏报案”,成为当时一起重大政治事件。而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国闻汇编》(旬刊)(1897)是维新派的报纸。1904年,蔡元培等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揭露帝俄侵占东北的罪行。后改名为《警钟日报》,是继《苏报》后的又一份革命报刊。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创办了《民报》作为机关刊,宣传三民主义。而梁启超等创刊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从保皇出发,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论战。
与此同时,具有进步思想的杂志也纷纷出现。如1900年由留日学生在横滨创办的《译书汇编》和《开智录》,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政治名著,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学说为主。在帝国主义不断侵略的刺激下,这些论著激发了我国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思潮,也创办了不少刊物,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国内则有湖北的《楚报》、《湖北日报》、《大江报》,上海的《国民日报》等。
这个时期,一般的社会、政治和科学刊物也先后出现。如罗振玉创办的《农学报》(1896);亚泉书馆的《亚泉杂志》(1900)是我国人士自办最早的一种科学杂志;商务印书馆的《外交报》(1901)、《东方杂志》(1904)。1897年出版的还有《格致新闻》、《工商学报》、《商务报》等。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性杂志,如专刊文艺的《新小说》、《小说林》,有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等。
辛亥革命以后,一时报纸、杂志风起云涌,最多时全国出版的报纸达五百多家,其中北京占五分之一。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以后,许多报纸遭到查禁,到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北京仅剩二十多家;上海除了外国人办的外,仅存五家;汉口只存二家。有的被袁世凯收买用来鼓吹复辟帝制,其中以《亚细亚报》最突出。对于袁世凯的阴谋,抨击揭露的著名报纸有北京的《国民公报》、《国风报》,上海《民国日报》等,最终遭到了袁世凯的..查禁。这一时期还出版有供一般民众阅读的白话文报刊,几乎遍及每个省,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杂志在此时也十分活跃。以政治为主的主要杂志有章士钊主编的《独立周报》(1912)、梁启超主编的《庸言》(1912)、国民党创办的《国民》(1913)、章士钊主编的《甲寅》(1914)、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1915)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主张。而这个时期代表着先进思想的刊物要数民国四年(1915)由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和民国七年(1918)由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它是我国最早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进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在学术方面,有留美学生组织“科学社”在上海创刊的《科学》(1915);同年北京清华学校出版的《清华学报》(分中、英文版);中华学术研究会在日本发刊的《民铎》(1916);在上海发刊的《太平洋》;新教育共进社发刊于上海的《新教育》;中华学艺社创刊于日本的《学艺》和北京大学出版的《北京大学月刊》等。属于科技方面的有《观象丛报》、《中华医学杂志》、《工程师学会报》、《电界》等。文学杂志有《小说月报》、《小说时报》、《小说丛报》、《中华小说界》以及鸳鸯蝴蝶派的刊物如《民权素》、《礼拜六》等。
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主要著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被打开了,bbr>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东西方文化出现了巨大的碰撞,也引起了社会思想文化的激烈变化和斗争。在这种冲突中涌现了大量著作,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图书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开明的官僚和知识分子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屈膝投降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他们在政治上要求改革,对外国侵略者积极抵抗,同时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潮,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作有龚自珍的《定盦文集》、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等。
1851年广西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1853年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直到1865年失败,其政权存在十多年。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洪秀全在基督教的启发下,在1845~1846年写成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为太平天国起义在思想上做好了准备。太平天国成立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革命和建国的纲领,涉及了有关土地政策、社会组织和分配等问题,从政治上肯定了人人平等、男女平等, 5177." >具有平均土地和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它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文献。后来洪仁玕发飙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编》,是最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著作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中掌有实权的官僚开始了洋务运动,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为代表,企图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行将崩溃的封建腐朽统治。1862年在北京成立了同文馆。同文馆最初的目标是培养外交人才,除开展教学外,也从事翻译书的活动。所涉及的译书主要是国际公法、外交、世界史、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各个方面。其中出版最早的是丁韪良所译的《国际公法》(1869),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国际关系方面的著作。毕利干译的《化学指南》、《化学阐源》在我国化学史上起到一定作用。同文馆到光绪二年(1876)还附设印书处,购有印刷机七部,活字四套以代替武英殿的皇家印刷所。
同治七年(1868)在上海的“江南制造局”中成立了翻译馆。在成立的四十年中,出书很多。根据1909年出版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译书共一百七十八种。所译之书包括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关于武器和船舶制造学方面的书,另外也有少数医学、外国历史、地理和国际公法等方面的著作。其中一些著名的科学著作有《几何原本》(十卷本)以及侯失勒的《谈天》等。所译书最早的译本有《运规约指》、《开煤要法》等。参加译书的外国人有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金楷理,中国人有徐寿、华蘅芳、李凤苞、郑昌桂、赵之益、李善兰等,他们在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
另外,广州的方言馆、福州的水师学堂等也译出了一些书。当时所译的书重点在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社会科学领域仅涉及外国历史、地理和有关国际关系方面的书。这是与洋务派所推行的政策分不开的。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的失败,把中国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大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上层知识分子,进一步提出了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改良主义要求。著名的著作有: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陈炽的《庸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何启与胡礼垣的《新政真诠》和汤寿潜的《危言》等。与此同时,光绪十三年外国教会在上海成立广学会,开始翻译出版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关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书籍,如《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动兴盛记》、《七国新学备要》、《时事新论》、《文学与国策》、《自西徂东》等著作,对于我国的思想界有着很大影响,甚至成为以后维新派议论变法的依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国家民族的危机更为严重,进一步引起了我国有识之士积极要求政治改革的激情。主张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开始形成。当时的维新派以著名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他们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先后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成立“南学会”,创办《湘报》和《湘学报》开展宣传。作为维新派的理论先驱,康有为著有《大同书》、《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彼德大帝变法考》、《日本变法考》,为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谭嗣同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著有《仁学》一书,提出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主张。
这一时期,另一位维新派人士严复除了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外,还翻译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震动,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为改良主义和革命派提出了理论根据。同时还译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英国约翰·穆勒的《名学》,法国斯宾塞的《群学肆言》,英国甄克斯的《社会通诠》等一些西方社会、政治科学方面的名著,开阔了我国思想界的视野,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策动的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崛起。1895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兴中会,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奋斗。他们除了创办大量的报纸杂志,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外,还.?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同时,阐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理、方法、手段等。
在宣传民主革命的著作中,邹容于1902年所著的《革命军》是旗帜最为鲜明的一种。书中激烈抨击了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号召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后来发表在《苏报》上,章炳麟曾写了序言。章炳麟后来还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引起了清政府的忌恨,终于爆发“苏报”案,邹容、章炳麟被捕入狱,邹容死于狱中。然而《革命军》却被更多的人翻印、传诵,几年间发行了一百多万册,鼓舞了更多的志士投身革命。
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也是风行一时,富有革命煽动力的书籍。《警世钟》以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残暴侵略和清朝实行卖国政策的情况下,已处于被瓜分的地步,呼吁各界警觉起来,共同负起救国的责任。《猛回头》则以唱词的形式写出民族危机和亡国的沉痛,号召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流传很广,尤其在两湖的学堂和新军中流传极广,激起了许多有志青年和新军士兵走向革命。
这一时期除了有宣传宗教和介绍东西洋学术和论及时政的政史著作外,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晚清小说被称为中国小说史上最繁荣的时代。据《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的文学类,共收翻译小说近四百种,创作小说一百二十种。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一书中提出晚清小说至少有一千种左右。翻译外国文学成就大者有著名翻译家林纾(又名林琴南),先后译出有《巴黎茶花女遗事》( href='2083/im'>《茶花女》)、《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余生述》( href='2123/im'>《大卫·科波菲尔》)、《魔侠传》(《唐吉诃德传》)、《拊掌录》、《现身说法》、《不如归》、《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世界名著。在小说创作方面还出现了揭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作品,即所谓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 href='5745/im'>《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吴趼人的 href='5129/im'>《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 href='3351/im'>《孽海花》等,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这个时期的图书目录属于介绍译著的,以王韬的纪传体目录——《泰西著述考》(1889)为最早。它介绍了从明末传教士利玛窦起到清初来华传教士所著译的书。后来康有为编有《日本书目志》(1896)和梁启超编有《西学书目表》。
在古籍书目方面,以清张之洞在光绪元年(1875)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编的一本推荐性书目——《书目答问》最为著名。它大体以传统体例,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外,并将丛书别为一类,选列了二千余种书。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旧学的门径。
清末,我国出现有著名的四大藏书楼: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山东杨绍和的“海源阁”、归安陆心源的“宋楼”和钱塘丁丙的“八千卷楼”。这些藏书家还分别编有《海源阁藏书目录》和《楹余书录》、《宋楼藏书志》和《归安陆氏旧藏宋元本书目》、《八千卷楼书目》和《善本书室藏书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和《铁琴铜剑楼宋元本书目》等。
//..plate.pic/plate_215112_1.jpg" />
《中华大字典》书页
辛亥革命以后,除了风起云涌的报纸杂志以外,图书出版得到了更大发展。1912年成立了中华书局,加上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店、中国图书公司等,大量的图书得以出版。出版物中有教科书、翻译书、通俗读物、理论著作等,其中教科书出版量最大。国人著作中,在学术界比较重要的有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以及几部工具书,如商务印书馆的《辞源》,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小说方面以包天笑、周瘦鹃翻译的黑幕小说、侦探小说最为风行。1914年徐枕亚创作 href='5634/im'>《玉梨魂》,促成了鸳鸯蝴蝶派的形成。
另一方面,一些守旧文人、清朝遗老遗少为了维护旧礼教、旧文化,埋头致力于古书刊刻,如《适园丛书》、《嘉业堂丛书》、《守山阁丛书》等。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在提倡民主、科学的热潮中,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阵地。《新青年》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孔子和儒家学说,发表了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的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1918年发表了鲁迅的白话小说 href='/article/5004.htm'>《狂人日记》,控诉了皇权专制社会吃人的“仁义道德”,成为当时新文学的革命方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1919年1月发表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文章,开始宣传马列主义。
一、五四运动对中国图书事业的影响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使1915年掀起的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健康的发展,大大加速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培养了新一代初具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走上了与工农相
..结合的道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时期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的传播,出现了许多著作和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李大钊是宣传马列主义的先驱。早在1918年10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表达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观点。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了李大钊的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竞争说和经济论。
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陈独秀在1920年9
月发表的《谈政治》,表明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与此同时,李达、李汉俊等人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20年陈望道翻译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列宁的著作译文也在《新青年》、《共产党》、《曙光》等刊物上出现。五四以后,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周恩来在天津组织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月刊,宣传反帝反封建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瞿秋白在前苏联也不断发回《共产主义之人间化》、《全俄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等通讯、报道,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学说在前苏联的实践,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
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使进步书刊和革命书刊的出版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
五四运动继承并发展了以前的文学革命运动,出版了一批有关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著作,前苏联和俄国民主革命派的作品,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的著作也开始大量翻译过来。这一时期还涌现了新诗、白话小说和现代话剧。
//..plate.pic/plate_215113_1.jpg" />
href='/article/5004.htm'>《狂人日记》书影
作为我国新文学运动主将的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部白话小说 href='/article/5004.htm'>《狂人日记》,吹响了五四文化革命的号角。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 href='2538/im'>《呐喊》,以及 href='2537/im'>《彷徨》和 href='2532/im'>《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藏书网影响。
由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的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最早、最大的文学团体,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刊物。出版《文学旬刊》会刊,翻译了近代俄国、法国及北欧的名著,介绍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共八十余种,包括瞿秋白著《新俄国游记》,叶绍钧著 href='/article/7425.htm'>《稻草人》、《火灾》,冰心著《超人》、《繁星》等。
1921年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四人发起组织的创造社,是为出版文艺刊物而组织的文艺团体。曾编印多种书刊,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创造季刊》五期、《创造周报》一年,同时在上海《中华新报》出版副刊《创造日》一百期。由泰东图书局出版的《创造社丛书》包括郭沫若著 href='5833/im'>《女神》、 href='3504/im'>《星空》,郁达夫著《沉沦》,张资平著《冲积期化石》等。五卅运动以后,创造社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给当时的文学界和知识青年以深刻影响。
这一时期科学书刊也大量出现,推动了我国文化学术事业的发展。1923年中西书局经营工艺和应用书籍达四五百种之多。据统计,商务印书馆1921~1930年共出版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类图书五百八十五种,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达一千四百二十六种。
古代典籍的整理和出版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编印了两大丛书。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四部丛刊》和中华书局编辑的《四部备要》等。此外,还有以标点古书的,如亚东图书局所出版的标点古典小说,如《水浒》、 href='2203/im'>《三国演义》、 href='2210/im'>《红楼梦》、 href='2202/im'>《西游记》等。北平文化书社也标点出版了一批古书,对古典文学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书刊版面编排方面,从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已开始采用横排法。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概况
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9月将《新青年》杂志移至上海作为自己公开的机关刊物出版,系统介绍马克 601d." >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情况,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作为自己半公开的机关刊物,着重介绍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和列宁的建党学说,成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重要读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立即对图书出版工作予以重视。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创办了更多面向工人群众的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有《劳动界》、《伙友》、《劳动者》、《劳动音》
.99lib?等。为了指导工人运动,全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出版了《劳动周刊》(1922年5月改为《工人周刊》)。
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始发行机关刊物《向导》周刊,至1927年7月18日共出版二百零一期。蔡和森任主编,并为该刊写稿约一百二十余篇,在理论上作出了积极贡献。1923年6月在广州复刊《新青年》季刊,至1924年12月休刊,前后共出四期,由瞿秋白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纲领策略为主要内容。1923年7月1日创办了《前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名义上在广州,实际在上海出版。瞿秋白曾任主编,陈独秀、张太雷、向警予等常在刊物上撰文。内容以分析和探讨中国革命问题为主,共出三期。
//..plate.pic/plate_215114_1.jpg" />
《先驱》
《先驱》半月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从1922年1月至1923年8月,共出二十五期。停刊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又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办《中国青年》周刊,到1927年10月止,共出一百四十七期。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林育南、李求实等先后担任过主编。它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和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发表评论,指导青年进行革命斗争。在宣传马列主义,教育和团结广大青年参加革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23年11月30日发刊的《中国共产党党报》是党的第一个党内机关刊物。不定期刊,发放范围小,内容以登载党内文件、报告为主。
为了加强革命书刊的传播,介绍马列经典著作,先后创办了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
新青年社是1920年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出版过不少马列经典著作,如《阶级斗争》(恽代英译)、《列宁主义概论》等。
人民出版社是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9月1日建立。根据“一大”决议要求,由负责党的宣传工作的李达亲自负责,分别在上海、广州编印出版了《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康明尼斯特丛书》等,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初版序言)、《俄国共产党党纲》等。
上海书店是1923年由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它致力于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出版有《社会科学概论》(瞿秋白著)、《马克思主义浅说》、《反帝国主义运动》等。《向导》、《新青年》、《前锋》、《中国青年》等三十多种杂志也由该店发行。
这个时期,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和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店”,都是党的出版发行机构。1926年11月在武汉成立了“长江书店”以便更广泛进行革命书刊的出版发行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虽然只存在半年,但新出和重印书刊共计五十余种,其中包括
毛泽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自从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以后,革命书刊的出版又有更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创办的>工人报刊有《中国工人》、《青年工人》、《劳动旬刊》、《上海工人》、《农工旬刊》、《铁路工人》等,连同复刊的《工人周刊》,共计十多种。它们以指导工人运动为主要任务,团结和教育工人阶级,阐明工人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和领导者。
同时,中国共产党各地方组织都先后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广东的《人民周刊》,湖南的《战士》周刊,湖北的《群众》周报,等等。这些刊物和《向导》周刊,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的宣传系统,大大加强了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密切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
1925年6月10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上海出版,瞿秋白任主编。
在省港大罢工的高潮中,1925年6月24日出版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到1927年1月21日共出版了五百五十三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工人刊物。
在国共合作过程中,国民党创办了多种报纸,如上海《民国日报》,广州《民国日报》和《政治周报》,武汉《民国日报》、《中央日报》、《楚光日报》,北京《民国日报》,湖南《新民报》,江西《民国日报》以及《浙江周刊》等,大多数掌握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手中,成为打击国民党右派的反动宣传,捍卫孙中山三大政策,维护革命统一战线的有力武器。
北伐战争期间更是革命报刊的蓬勃发展时期。新创办的工人刊物有《革命工.人》(国民党中央工人部主办)和《湖南工人》、《山西工人》等,由国民党各省、市党部的工人部创办。各省、市总工会创刊的有:湖南的《工人导报》、《工人画报》,江西的《工人导报》,湖北《工人导报》、《工人画报》,上海《平民日报》,广州《工人之路》等。另外还有《中国海员》、《印刷工人》、《机器工会会刊》等。
为了宣传和发动农民的革命运动,1926年1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创办《中国农民》月刊,它作为一种带理论性质的月刊,探讨了农民革命中的诸多 95ee." >问题。先后有毛泽东的《中国农民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林祖涵的《湖南的土地问题》等重要文章发表。同时,广东省农民协会主编了《犁头》周刊。同年7月,中央农民部又创办了《农民运动》周刊。此外,还有有关妇女运动的《赤女杂志》,有关指导学生运动的《中国学生》和指导工农青年的《劳动青年》等。..
三、大革命失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出版物概况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发动政治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文化战线上发动了文化“围剿”,采取了高压和恐怖政策,使许多进步书刊和革命出版物遭到查禁,许多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革命的文化工作者遭迫害和打击。
1928年国民党反动当局颁布禁令,查禁所谓“显违党义”或“其他经法律规定禁止发行者”的刊物。仅1931年被查禁的进步书籍达二百二十八种;1934年仅上海就有一百四十九种文艺书被禁;1936年又查禁社会科学类图书六百七十六种。在查禁大量进步书刊的同时,捣毁进步出版机构和书店,迫害和暗杀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和进步人士。1931年2月,枪杀了优秀作家柔石;1934年11月暗杀了《申报》总经理史量才;1935年逮捕杜重远,查封了他主编的 href='/article/9651.htm'>《新生》周刊,等等。1929年查封了创造社,1931年以出版“左联”机关刊物为由查封了上海现代书店,同年还查封了北新、群众、乐群等书店。1933年冬,先后捣毁了良友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光华书局等。1937年为了控制言论,公布《书籍杂志查禁暂行办法》。1938年又公布《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进一步摧残进步的出版事业。1939年4月到1940年4月,被查封或被迫停业的生活书店就有十六处分店,新知书店有九处分店。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检查制度和恶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使图书事业遭受严重打击。而沦陷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掠杀,大批图书被掠夺、被焚毁,出版社遭到洗劫,使沦陷区的图书事业处于瘫痪。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准备进攻解放区,一方面对人民实行镇压,推行法西斯统治,扼杀出版、言论自由,继续推行一系列禁书法令,使国民党中宣部直接控制新闻、图书杂志的审查。当人民民主运动兴起,国民党反动派除了查封在抗战胜利后出现的进步书刊和出版机构外,对民主、进步人士进行殴打、绑架、监禁和屠杀。1946年著名的民主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暗杀。国民党反动当局推行的文化白色恐怖政策,使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受到严重损失。据统计,上海的书店在1935年有二百五十九家,1949年全国仅剩三百十二家。
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当局通过自办书店,自办刊物发行书刊,企图垄断宣传工具为他们的政权服务。他们组织一些政客和文人如胡适、梁实秋之流,以《新月》杂志、《前锋周报》、《文艺月报》、《宇宙风》等为阵地,进行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宣传和向革命文艺进攻。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步的文化出版工作者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他们在国统区组织进步文化团体进行反“围剿”。1930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社会科学家联盟”。当时“左联”创办的刊物有《萌芽》、《拓荒者》、《文学月报》、《北斗》,外围刊物有《大众文艺》、《文艺新闻》、《现代小说》等。还有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宣传爱国主义、进步思想,开展联系群众工作,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这个时期的鲁迅除了继续创作大量战斗杂文,作为投向国民党反动派心脏的“投枪”外,还以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非攻》、《理水》等五篇小说,后收于 href='2529/im'>《故事新编》里。郭沫若写了《孟夫子出妻》、《司马迁发愤》、《楚霸王自杀》等历史小说,“以古喻今”、“以古讽今”,具有强烈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茅盾的 href='2322/im'>《子夜》、 href='2315/im'>《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广大工农群众生活贫困化的景象。田汉创作演出了《乱钟》、《暴风雨里的七个女性》、《扬子江的暴风雨》等戏剧,反映了“九·一八”以后,中华民族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有力地鼓舞人民进行抗日斗争。还有叶圣陶的 href='1035/im'>《倪焕之》,曹禺的《雷雨》、 href='/article/3207.htm'>《日出》,巴金的 href='1999/im'>《家》,老舍的 href='2039/im'>《骆驼祥子》,蒋光慈的《田野的风》等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同时,鲁迅和瞿秋白等翻译了大量的世界无产阶级的文学名著。如鲁迅译的 href='/article/9826.htm'>《毁灭》,瞿秋白译的《高尔基论文选集》和《高尔基创作选集》,曹靖华译的《铁流》,夏衍译的 href='2101/im'>《母亲》等,对广大青年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坚定革命意志,起到了积极作用。
..
在革命根据地内,在反围剿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出版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如列宁的《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等。
抗战前后,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在延安创刊了党中央机关刊 href='/article/9806.htm'>《解放》周刊,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前身为《红色中华》),1941年改名为《解放日报》,成为党中央机关报,至1947年3月27日止,共出版二千一百三十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很长一段时期,它成为宣传我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政治主张,揭露国内外阶级敌人的阴谋,号召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的喉舌。
1939年,延安创刊《八路军军政杂志》,这是一份为提高我军抗战力量,同时向友军和人民提供抗战经验的刊物。其后创刊的中央一级刊物还有《共产党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出版了报刊,1940年已发展到二十多种,如《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战日报》、《晋察冀日报》、《大众日报》、《中国人报》、《斗争报》、《抗敌报》等。在国统区内,我党利用合法的身份地位,公开办的报刊有武汉的《群众》周刊,1938年创刊于武汉的《新华日报》等。在整个抗战期间,积极宣传我党的抗敌政策,团结教育人民,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和反共投降政策,坚持全面抗战的统一战线的立场。抗战胜利后,它揭露了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的嘴脸,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人民民主而努力奋斗。同时,在国统区还有许多由我党领导,或受我党影响的进步刊物,如由李公朴的《全民周报》和邹韬奋的《抗战》合并的《全民抗战》,1937年8月夏衍在上海创办的《救亡日报》等。
在书籍出版方面,抗日根据地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出版了许多马列著作。1938年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列宁斯大林论中国》,1939年出版了五卷的《斯大林选集》、《联共(布)党史简要读本》。同年9月在延安创办“新华书店”,是党中央领导下负责图书印刷、出版、发行的机构。1942年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方法论》等。毛泽东主席这个时期著作有《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刘少奇的《论党》,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也先后出版并广为流传。
文艺著作方面,抗日根据地的作家们写出了一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贺敬之、丁毅的歌剧《白毛女》,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等,都得到了出版流传。
//..plate.pic/plate_215115_1.jpg" />
1944年的《毛泽东选集》
解放战争期间,各解放区的书刊出版更为活跃。早在1944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第一次编印了《毛泽东选集》五卷本,1946年又重编为六卷本,收入著作三十八篇。1945年前后至1946年7月,华北、华中、华南的十九个解放区的图书出版事业都获得了很大发展,每个区都成立了编辑出版机构,有的附设于报社,有的由新华书店等发行机构领导。在东北解放区,除翻印延安和各解放区的出版物,还出版了反映东北解放区斗争生活的《暴风骤雨》、《政治委员》等各种书籍,并且出版了影响全国的东北版《毛泽东选集》。东北解放区仅新华书店系统在1947~1948两年里就出版了?99lib.五百九十二种书刊,发行量达一千四百万册,并出版了总数达六百余万册的中小学教科书。
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使解放区不断扩大,并且连成一片。1948年6月《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于石家庄出版《人民日报》,成为中共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初,《人民日报》迁往北京,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新解放区的图书事业发展很快,据华东、华北、华中、西北、东北五大解放区的不完全统计,从1945~1949.99lib?年共出版了五千多种图书,印行了四千多万册。解放区图书出版事业的成就,为新中国图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书目索引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出版物学科范围不断扩大,书刊出版数量有了很大增加,在社会上则更为普及。在吸收了我国古代目录学成就和借鉴了西方目录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目录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目录,诸如报导书目、推荐书目、综合性书目、专题性书目等,为学者选择图书,查找文献资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1935年平?心编辑《生活全国总书目》,它收录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二十多年间全国新书局、学术机关、文化团体、图书馆、政府机关、研究学会以及私家出版物约二万种。书目按学科体系编排,并附分类、主题、欧洲国别、外国著者四种索引,成为查找1912~1935年间出版新书的最重要的检索工具。
在编制古籍目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四部丛刊》、《丛书集成》,中华书局出版了《四部备要》等大部头古籍丛书,同时又出版了它们的书目,《四部丛刊书录》注重版本记载;《丛书集成初编目录》将百部丛书所含的四千一百种书分类编排,并注明所属丛书,还有“提要”介绍丛书内容、编者和编印历史;《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对每本书的作家编有小传和卷目的材料。而193藏书网6年出版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将该馆所藏图书分经、史、子、集、志、图、丛编排,7分类详细,是考查当时古籍情况的重要参考书。孙殿起编的《贩书偶记》则是另一部重要的古籍目录,将贩卖图书数十年经手的图书,依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类目编排收入目录,它基本上是一部清代到抗战前我国古籍著述的总目,可作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续编使用。
在编制索..引中也主要集中在报刊和古籍方面。以1930年上海《人文月刊》社编的《最近杂志要目索引》为最早。稍后有南京中山文化馆出版的《期刊索引》、《日报索引》等。1935年10月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出版了《中文杂志索引》,它们对检索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报刊资料很有用处。燕京?99lib.大学也编制了《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荀子引得》、《食货志十五种引得》、《唐诗纪事著者引得》等,为我国古代学术研究和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方便。另外如商务印书馆的《十通索引》,开明书店《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和叶圣陶编的《十三经索引》等,是我国文史研究的重要检索工具。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