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72128_2.jpg" />
遍体璎珞的菩萨(二)
至于从玄奘这位佛教徒眼中所见的各派“外道服饰”,则是“纷杂异制。或衣孔雀羽尾,或饰髑髅璎珞,……”在此说几句:玄奘所见的“饰髑髅璎珞”的“外道”,乃是信奉湿婆(梵文Siva的音译)的教徒。湿婆的意译名称是“大自在天”,为古代南亚次大陆三大主神之一,他的颈饰就是许多髑髅联结而成的璎珞,因而绰号为“饰髑髅璎珞者”(梵文Kapalamalin的意译)。这个教派的教徒也采用此种璎珞作颈饰,所以绰号为“佩戴髑髅者”(梵文Kapaladharin的意译)。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所载,玄奘过流沙时,有大神守护,据说就是“深沙大将”,根据有关他的仪轨,他的颈饰是髑髅璎珞。这就是 href='2202/im'>《西游记》中沙僧造型的原型,为研究中国神魔小说的人所习知。
但是,佛门舍弃世上一切荣华富
贵,按清规戒律的要求,是不能佩戴这些饰物的。《四分律》卷四中讲到八位释迦牟尼本家弟兄和他们的理发师优波离出家时的故事,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种情况:
时阿那律释子、跋提释子、难提释子、金毗罗释子、难陀释子、跋难陀释子、阿难陀释子、提婆达释子,优波离削发师——第九——各净洗浴已,以香涂身,梳治须发,著珠璎珞,乘大象、马,出迦毗罗卫城……时诸释子……下象,脱衣服、璎珞具,并象与优波离,语言:“汝常依我等,以自存活。我等今者出家,以此宝衣并大象与汝,用自资生活。
..”……时优波离即以所得宝衣、璎珞,以白叠裹之,悬著高树,念言:“其有来取者,与之!”……
这九位全都皈依释迦牟尼佛去了。可见,璎珞是古代南亚次大陆在家人特别是贵族(不分男女)的随身装饰品,出家僧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佩戴璎珞的。佛经中类似的故事记载相当多,只举此一例以概之,不赘引。但应补充说几句:这里的“释子”,意为“释迦族的青年人”,他们尚未出家。与一般称说的“释子”指称出家的僧人不是一个概念。
就是在俗的善男信女来参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也常把璎珞等首饰摘下来,以示尊敬。特别是在有求于佛的时候,更是如此。例如,《观无量寿佛经》卷上所载,阿奢世太子把父王频婆娑罗监禁起来,想把他饿死。母后韦提希前往探视。她洗澡后,把酥蜜和炒面粉掺在一起,抹在身上,又在璎珞的掩盖下带上葡萄浆,带给老王吃。后来韦提希祈求释迦牟尼佛来救驾,她一见到佛,立即“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璎珞与由于尊敬对方而舍弃璎珞的事例。
华鬘,如上所述,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盛行的一种装饰性花环。它主要是由鲜花编织而成,其作用料想和璎珞也差不多,只是多用为头饰和挂在身上作为颈饰类饰物罢了。
佛教摒弃世上的荣华富贵,因此,佛和罗汉等出家人是不佩戴璎珞、花环等饰物的。僧人在作为贵宾时短期内被人给戴上颈饰性质的花环,亦为戒律所许。只有菩萨级人物,除了现比丘形的如某些地藏菩萨等之外,正规的菩萨形象全都佩带各种各样的璎珞与华鬘,并可以接受这种馈赠。典型的例证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堠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5373." >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为什么菩萨能接受此种供奉?看来是与释迦牟尼得道前——包括本生经中的无数前生时——属于菩萨级有关。特别在释迦牟尼当王子的时候,更是璎珞遍体的人物。这就影响到佛教的早期造像。佛传中的释迦牟尼就是王子装束的呀!
按古代南亚次大陆的菩萨造像,其璎珞与华鬘性质的装饰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颈饰,基本上属于项圈系列,梵文中称为Kantha-bhusa的。
胸饰,多由华鬘或串珠形态的华丽串形物组成,从脖子上往前挂在胸前。但有两种从左肩往下斜挂到右方腰腿部的,得说一说:
一种是花环形,是从左肩下垂,绕过右腿的一个大环状物,梵文称为Ardha-hara,意译为“斜挂”或“半璎珞”的便是。
另一种是线形,或说带形,也是从左肩斜挂到右臀部,而不及腿部下侧。常见的最短,也就在乳房下一绕而上;也有掖在腰带内的;长的则从臀部一绕。这种,梵文称为Yajnopavita,汉文译作络腋、神线、神索、净绳、持供等。据说,婆罗门教徒在学习“吠陀”经典完毕之时,得授此线以为标志,佛教造像用此,是从婆罗门教那里沿袭移用,汉化佛教的塑像家也习称它为“绶带”。
腹部的装饰也和世间习见的那样,集中于腰带部分。梵文中称为Udara-bandha的,汉文可译成“腹带”;梵文中称为Kuca-bandha的,则可译成“乳带”。总的说来,腰带由金属和珠宝构成,和世俗所用似乎也没有什么两样。有梵文称为Mekhala的,音译“弥呵罗”,意译则为“金带”。还有梵文称为Rasana的,称为Kanci的,一般都可译作“宝带”。
戴在上臂部和腕部的,梵文统称为Baju的,译作“臂钏”;梵文称为Kataka的,译作“腕钏”。还有戴在踝部的,梵文称为Nupura,可以译作“足钏”。以上,造像家常分别称之为“臂严”(“庄严”的严)、“腕严”与“足严”。
可是,汉化佛教的菩萨像的
装身庄严越来越不讲究,有时连斜挂和络腋也分不清楚,甚至取消。宋代以后,封建意识加强,许多菩萨身上裹的衣服越来越多,那些装身庄严就看不出来了。观世音菩萨又经常戴上风兜,连宝冠(也是装身庄严的一部分)也看不出来啦。外来的华贵逐渐让位于本土的朴素无华。
第二节 造像服饰
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菩萨级的造像是佩戴璎珞与华鬘的。这里,再把佛教造像服饰简括地谈一谈。
佛教造像等级森严,服饰穿戴严格而分明,基本上一看就能知道是哪个级别的:
头一级是佛。佛像均穿法服,偏袒右肩或覆双肩。除密宗的毗卢遮那佛等戴冠之外,都是光头螺发。
菩萨级大多作古代南亚次大陆以至西域各国的贵族装束。戴冠。实际上是杂取上述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各种男女青年装束,拼凑而成。南宋以后又逐渐中国化,特别以观世音菩萨汉化为甚。个别的菩萨如地藏菩萨则作僧人装束。
罗汉,基本上都作僧人装束。
诸天鬼神,都不是出家人,属于“护法”。他们都按本身在世俗社会中的相
应地位穿戴,而且越来越汉化了。如,帝释天和大梵天,日天和月天,就都作中国帝后装束穿戴。有些女神性质的,如吉祥天女、摩利支藏书网天等,有时就佩戴璎珞。伎乐天、飞天、供养菩萨等服饰趋于华丽化,佩戴璎珞等势在必然。天王等多作西域和中国中古的武将的混合型穿戴。藏书网总之是越来越汉化。
祖师像,当然是僧人本色。
第三节 数珠
数珠,是梵文Pasaka-mala的意译,又译作念珠、佛珠等。音译“钵塞莫”。它是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它是由璎珞和华鬘演变而来的。由佩戴在身上仅为庄严之用转为掐着计数,那是一转念就能悟出的,就看是谁先转的这个念头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考古和历史资料证明,婆罗门教徒和毗湿奴派都有佩戴、掌握数珠的习惯。佛教还是从婆罗门教徒那里学来的呢。可是,三藏中律部对使用数
珠并无记载。密宗经典中倒有明确记述,例如,常常讲到佛旁边的一些菩萨是手持数珠的,更有关于数珠的种种功德的说法。在汉化佛教中,隋唐之际,随着净土宗和密宗的兴盛,数珠开始大流行,从此成为汉化佛教七众的重要随身具,并成为念佛信佛的重要标志。可是,在南传佛教中,至今还不流行佩戴和使用数珠。
关于数珠,有几点可以说一说。
首先是一串数珠的颗数。一般是九种,如下表所示。其中以百八颗的一种为根本,常用者为此种。至于各种表示的内涵,一言难尽,一般读者不必深究,有个大致了解就行了。
| 念珠数目 | 内涵 |
|---|
| 1080 | 十界各有百八,成一千八十 |
| 108 | 百八烦恼或百八尊、百八三昧 |
| 54 | 修生五十四位 |
| 42 | 住行向地等妙之四十二位 |
| 27 | 二十七贤圣 |
| 21 | 本有十地、修生十地及佛果 |
| 14 | 十四忍 |
| 36 | 三分百八为三十六 |
| 18 | 六分百八为十八 |
bbr>?
99lib?
//..plate.pic/plate_172130_1.jpg" />
手持数珠的僧人
其次,一串数珠中常加入一颗大型“金珠”,作为“母珠”;再加十颗“银珠”,是为“记子”。“母珠”表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存在,记子表“十波罗蜜”。这是净土宗用以记念佛遍数之数珠。密宗则诵真言,以七遍或21遍为常规。 5bc6." >密宗的数珠,就在每七颗或21颗后插入不同种的或同种而略小的四颗,称为“四天珠”,也是当记子用。一般庙里卖的数珠,常依净土宗规制而略减。通常数珠为黑色或褐色,中加一颗黄色或红色大珠作“金珠”,再加几个(常不到十个,三几个充充数)浅黄色或白色小珠充“银珠”就算了。>
再次,说说数珠的质料。据说,持不同质料的数珠念经,所获功德不一样。质料好,功德成倍增长。至于何种质料的数珠得多少倍的功德,各经所说不同,今举《数珠功德经》中所述为例,不可执着。
补充解释几句:
木槵〔huan换〕子是梵文Arista的意译,音译“阿梨色迦紫”。木槵是一种“无患”之树,为众鬼所畏。它的果实木槵子亦具降大力鬼神之力。
| 念珠质料 | 功德倍数 |
|---|
| 铁 | 五倍 |
| 赤铜 | 十倍 |
| 珍珠、珊瑚 | 百倍 |
| 木槵子 | 千倍 |
| 莲子 | 万倍 |
| 帝释青子 | 百万倍 |
| 水精 | 百亿倍 |
| 金刚子 | 千亿倍 |
| 菩提子 | 无数倍 |
帝释青子是梵文Indranilaksa的意译,音译“因陀罗尼罗迦叉”。又名“天青珠”。据说是帝释天所居处一种宝树所生宝珠子。
金刚子是传说中的金刚树(又名天目树)的果实。据说像桃核,大小似樱桃,紫色。
菩提子,指菩提树之果实。圆形,上有一个圈和许多小点,称“星月菩提”。在中国只产于广东一带,且系自南亚次大陆引进,故内地常用一年生草本植物“川榖”的果实代之,圆而色白,亦名之菩提 5b50." >子。西藏另有一种藏语对音叫Bodi-ci的果实,产于雪山,亦可作数珠,译名也叫菩提子。
第四节 作为殿堂内庄严具的璎珞
这里说的是独立安置在殿堂内作为庄严具之一种的璎珞。这是编织或剪裁成长条形悬挂的装
饰品,形状多种多样,质料也多种多样。如,用纸剪成的,
..有点类似年画中的“彩纸雕刻挂钱”,所剪的图案也多种多样,
?99lib?有万字、花朵等。编织的类似长条形珠帘,也能编织出种种花样。据说在日本还有皮制?.的大个儿的璎珞,笔者没有见过。一般较正规的殿堂中都不挂这种璎珞。严格地说,它们也不能算是正规的璎珞99lib?,最多只可算是璎珞的非常规变种。不过因为有的寺院中——特别是南方尼庵——终究有此一类庄严饰,在本书的最后也得提一下就是了。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72132_1.jpg" />
一堂吹器
//..plate.pic/plate_172132_2.jpg" />
僧人动用鸣器作法事(放焰口)
//..plate.pic/plate_172132_3.jpg" />
大殿中的大磬与磬槌
//..plate.pic/plate_172132_4.jpg" />
僧人在大殿中击磬
//..plate.pic/plate_172132_5.jpg" />
大殿中的大木鱼
//..plate.pic/plate_172132_6.jpg" />
斋堂前的木鱼(梆)和斋磬
//..plate.pic/plate_172132_7.jpg" />
大殿中僧人同时击木鱼和磬
//..plate.pic/plate_172132_8.jpg" />
大殿中僧人击法鼓
//..plate.pic/plate_172132_9.jpg" />
大殿中的幢
//..plate.pic/plate_172132_10.jpg" />
方幡
//..plate.pic/plate_172132_11.jpg" />
大殿中的千佛供养塔(左右各一)
//..plate.pic/plate_172132_12.jpg" />
大殿前的大香炉
//..plate.pic/plate_172132_13.jpg" />
藏传佛教的转经筒
//..plate.pic/plate_172132_14.jpg" />
大殿中的供具与供物
//..plate.pic/plate_172132_15.jpg" />
八吉祥中的对鱼
//..plate.pic/plate_172132_16.jpg" />
比丘尼著常服在斋堂中持钵用斋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