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72043_1.jpg" />
图6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平面图
前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建筑。东西长17.2米,南北宽6.1米。台基上东西七行柱础,间距约三米,南北四行柱础,间距约两米。面阔为六间,进深三间。由前堂经过廊通往后室。过廊居中,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院。小院北侧各有一个对称的台阶通往后室。
后室共五间,东西排列,面宽23米,进深3.1米。后室与东、西厢房前,都有走廊相通。在西厢房第二号房间内的窖穴里,发现甲骨1.7万余片。在这组基址中,发现两条排水管道,一条南北走向,用陶水管套接而成,另一条东西走向,沟两壁和底部用卵石砌成,上铺棚木,填土夯实。建筑物的墙是夯土墙或土坯墙。墙壁与屋内地面,均用细砂、石灰、黄土混合的“三合土”涂抹。在屋内堆积中,有芦苇、麦秸和少
99lib?量的瓦。
凤雏基址的年代,据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1095±90年(未经树轮校正),又据出土陶器为西周中晚期器。推测它的始建年代,当在武王灭商之前,废弃年代,约在西周晚期。
召陈建筑基址,不像凤雏甲组那种“四合院”布局。共发现15处。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晚期的F3、F5、F8三座基址,规模较大。其中F3是一座高台建筑,台基夯土筑成,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东西两侧中间凹进一段,略呈“工”字形。台基上,东西共七排柱础,中间三排的间距各为5.5米,两侧两排的间距三米。南北五间,进深13.5米。F5夯土台基,东西32米,南北残存7.5米。复原后,东西八间,总面阔28米,总进深约九米。F8台基东西长约22.5米,南北宽约10.4米。东西七间,总面阔近21米,南北三间,总进深九米。F5、F8四周檐下有卵石散水。据柱网分析,F3、F5、F8这三座大型建筑都是“四阿顶”。屋顶用瓦覆盖。遗址中,发现很多各式板瓦、筒瓦和半瓦当。周瓦的发现,把我国建筑用瓦的历史,提早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
早期基址,以F7、F9两座保存较好。F7,南北残存四间,面阔8.75米,东西四间,进深11.4米。自南向北第二间内发现一个灶坑,灶长一米。在第三间内地面下另有一个火坑,方形、弧角,口径70厘米,深一米,这当是取暖用的地炉。F9,推测其东西至少有七排柱础,面阔至少是15米。四周有小型卵石铺筑的散水。也是“四阿重屋式”瓦顶建筑。
1977—1979年夏,凤雏甲组基址与扶风齐家村出土甲骨共计17500多片。其中凤雏基址H11坑中出土周初甲骨达17000余片,又在该基址H31坑内出土先周甲骨413片。扶风齐家村出土带字大龟版一块,牛肩胛骨三片。卜甲凿方孔,卜骨凿圆孔。有字卜甲293片。合计有字甲骨近300片。总字数600多个。有不同的单字360多个。每片甲骨上的字数,最多的有30字,最少的一字。字体细小,字小如粟粒,笔划似发丝,须用五倍放大镜方能看清。是我国最早的微雕作品。甲骨刻辞内容,主要是卜祭和卜征伐等。年代多属西周早期,也有早到文王的。有的提到成汤、太甲、文武丁、文武帝乙和周方伯等商周王名,以及毕公、箕子等人名。有的提到蜀、巢、密、楚等方国名,以及河、洛、镐、帛等地名。为研究西周早、中期的历史周曾隶属于商、及其与其他方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铜器窖藏已发现1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鼎二、(左(上白下厶)右殳)一、盘一)在内的37件铜器。制作年代从周穆王到宣王时期。其中,30件有铭文,记西周中晚期以物换田、土地交换、林场易主、诉讼判决、赏赐策命等重要事件。《(亻舟关)〔shèng胜〕匜〔yí仪〕》铭文157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篇诉讼判决书。
1976年扶风庄白村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坑,出土铜器103件。铸铭文的74件。其中,属于微氏的,有折、平、墙、(疒内兴)〔xīng兴〕四代贵族所作器物55件。最重要的是史墙盘,铭文284字,记述文、武、成、康、昭、穆和在位天子(恭王)七世周王的主要业绩。并记史墙家世史,最后自赞多福。
这里还应提到,陕西其他地方出土的两件史料价值特别高的西周铜器。《利簋》,临潼的一处窖藏中出土。铸有铭文32字,开头即有“武征商,唯甲子朝”等语,所记征商日辰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一致,无疑是制作于武王伐灭商纣之后不久,堪称西周第一重器。《何尊》,宝鸡贾村镇出土,制作于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是西周第一件有纪年的铜器。铸有铭文122字。记述成王营造洛邑,“余其宅兹中国”。内容可与《尚书》的《洛诰》《召诰》等篇印证。“中国”这一名称,首见于西周初年。
丰镐遗址
西周王朝都城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的沣河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从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建丰邑,武王作镐京,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350年来,丰镐一直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丰镐地区的田野考古工作,肇始于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以来,持续进行重点的调查与发掘。沣西的客省庄、马王村一带发现10多座大型夯土基址和若干铜器窖藏。沣东的洛北村等地,也曾发现大型建筑残迹,其中包括数量较多的西周残瓦。从而为探寻丰镐二 4eac." >京遗迹,提供了可以寄予希望的线索。
丰镐地区发掘较多的还是西周墓葬,仅沣西张家坡一带累计发掘上千座之多。其中,近年发掘的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双墓道大墓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规格之高在丰镐地区尚属前所未见,是考察西周高
级贵族葬制的典型资料。
井叔墓地几座带墓道的墓,规模大,随葬品多(墓已被盗),还残存若干精品。对确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义。其中规模最大的157号墓,由墓室和南、北墓道组成。平面呈“中”字形,总长35.4米。墓室中央为椁室,椁室置内外两重棺。外棺髹黑漆,内棺髹红漆。墓主骨骸经鉴定为40多岁的男性。墓道内放置车轮、车舆、辕、轴等。在157号墓的东西两侧,又有163号和161号两墓与之并列。161号墓,墓主骨骸经鉴定为四五十岁女性。三墓均被严重盗掘。仅163号墓残存井叔钟等青铜礼器。推测这组大墓应属一代井叔及其妻室的异穴合葬墓地。出土井叔铜器的还有170号、152号等墓。这两座墓的规格低于157号墓,都只有一条墓道,分别出土井叔方彝和井叔鼎,应是年代稍晚另二代井叔之墓。
井叔墓地残存的几件铜器,都是难得的珍品。“(豆下廾)〔deng4邓〕中(仲)牺尊”,高38.8厘米,长41.4厘米。作兽形,头立双角、双耳,曲颈,四蹄足。身有双翼,头顶一虎,颌下一龙,尾部一曲龙。盖纽为一只大鸟。盖周缘饰一周双身龙纹,通体饰兽面纹、夔龙纹和雷纹。器腹内及盖内有相同铭文二行六字:“中乍宝〔zhēng征〕彝。”井叔钟,现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钟上铸“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钟”等铭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约20厘米,器底及盖内各有一行铭文:“井叔作旅彝”。
沣东花园村、普渡村一带,在发掘的10多座西周墓葬中,以1981年发掘的15号、17号两座并列的墓所出青铜器数量较多,年代又比较明确,并且有大量的陶器共出。这对于丰镐遗址和西周文化的分期断代,有了新的重要帮助。
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共计29件。15号墓出有圆鼎、方鼎、簋、尊、卣、爵各二件,觯一件,共13件。17号墓出有圆鼎、簋、爵各二件,方鼎、甗、尊、卣、圆壶、方壶、觚、觯、盘、盉各一件,共16件。有的铜器造型特殊,例如,17号墓出的一件铜盉,盖作卧伏的凤鸟状,较为罕见。两墓所出铜器,除个别属西周初期外,多数属昭王前后器。有的晚至西周中期。几件铜器的铭文分别记载作器者曾受到周王的赏赐。两墓附近又都有车马坑(15号墓三车八马,17号墓两车四马)。可见,墓主的身份是相当高的。
1954年普渡村北发掘一座墓,出土成组铜器,多件铸有“长甶〔fǔ府〕作尊彝”的铭文。其中,铜盉的铭文,记述周穆王举行燕礼和射礼,长甶参加比射,受到褒奖的史实。记“佳三月初吉丁亥,穆王在下淢〔yù域〕(厂内立)〔lì立〕……”。同出的还有三件甬钟,是目前所知年代较早的一组编钟。
这里还应提到,斗门镇下泉村出土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37公斤。铸于周宣王时期。腹内壁铸铭文278字。记述多友奉派参加对戎的一次防御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史实。是陕西目前出土铭文最长的一件铜器。
丰镐地区的考古工作,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收获,大体可以确定丰镐二京的方位。但二京中心竟究在何处?仍有待今后的更多考古发现。
第八节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与城址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1.5公里。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1973年开始进行勘查发掘,为研究燕国早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琉璃河西周城址,坐落在遗址中部的董家村一带。经发掘,北城墙全长800余米,东墙与西墙分别探出300余米。南墙及东、西两面墙的南段,因破坏严重,长度不明。墙体用黄土夯筑。墙宽10米左右,墙底有浅槽。墙体分段夯筑。主城墙的下部两侧有“护坡”,城外侧有壕沟。城内已发现房基等遗迹。推定为燕国早期都城遗址。
城址东南的黄土坡村附近,是当时的墓地。历年发掘了300多座西周墓葬。大墓分别设有一、二、四条墓道。随葬成组的青铜礼器、玉石器、漆器、原始瓷器以及兵器、车马器等。并在墓中发现人殉。又有附葬的车马坑。不少铜器上的铭文提到匽侯(燕侯)。253号墓出土的堇〔jǐn谨〕鼎”,高62厘米,有铭文26
?.字,记述燕侯命堇到宗周(丰镐)去向太保(召公奭〔shì市〕)奉献贡品的史实。同出的另一件铜器器主“圉”〔yú余〕曾参加在“成周”(洛阳)举行的典礼,受到周王和燕侯的赏赐。251号墓出土伯矩鬲,鬲上铭文记述器主“伯矩”受到燕侯的赏赐。该器通体浮雕式牛头纹,造型精美,反映出西周燕国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1029号墓出土的铜戈,戈上有“匽侯”二字,铜戟有“匽侯舞戈”四字,铜泡上有“匽侯舞易”四字,都是燕侯生前的用器。这些发现表明,此是燕国早期的贵族墓地,有的墓主也就是某代燕侯。
发掘的车马坑,坑内所埋的车马数量不一。最少的埋一车二马或四马,最多的埋10辆车、42匹马。有的把马杀死后与整车埋入坑内,还有的将车拆散后埋入坑内。车轮的辐条,有的为18根,有的为24根。有的车上备有伞盖,平面为圆形,直径1.3米,有26根伞骨,自顶部向外作放射状排列。
1986年发掘的1193号大型墓,出土两件长篇铭文铜器,引起考古界、史学界 5e7f." >广泛重视。
该墓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方向352°。现存墓口南北长7.68米,南端宽5.45米,北端宽5.25米。墓底距地表深10.25米。这是琉璃河墓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墓,并且是唯一有四条墓道的大墓。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四条墓道开在墓室的四角。过去在其他墓地还没有发现过这种形制的墓。由于严重盗掘,随葬器物所剩无几。但仍出土200多件。有青铜礼器、工具、兵器、马器、漆器、货贝等。墓室的南半部竖立10根长矛和若干嵌有铜饰的漆盾。矛杆长四米左右,铜矛头的尖部被拆去。漆盾形状多样,有的长方形,有的上部为山形脊。铜饰则有人面形、菱形和圆形。矛和盾同时出土,反映了它们在使用上的联系,是
我国兵器史研究的珍贵标本。墓内仅存的三件青铜礼器中,罍和盉都有较长的铭文,两器内容相同,各43字。铭文以“王曰太保”开头,褒扬太保本人。又有“令克侯于匽”等字句,以及授民疆土方面内容。这是关于燕国立国历史的珍贵资料。根据两件铜器铭文的内容和该墓的规模,推测墓主身份应属王侯一级人物,必定是地位显赫的一代燕侯之墓。
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琉璃河城址即西周时期燕国都城,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推前到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
西周早期以至商代的文化分布,已经达到辽宁西部地区。1955年喀左(原凌源)马厂沟出土的以燕侯盂为主的西周窖藏铜器群是一次重要发现。随着北京琉璃河燕墓发掘的进展,喀左铜器与西周早期燕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喀左地区出土的“伯矩”甗和“圉”簋,与琉璃河燕墓所出的“伯矩”鬲和“圉”方鼎等器为同一族的组合器。而琉璃河“伯矩”鬲和“圉”方鼎都记有这个族在周初与燕侯的从属关系。这是燕侯盂之后,把辽宁出土铜器与西周早期燕联系起来的最好例证。喀左铜器的器型也与琉璃河铜器的器物形态相同或相近,都是以中原作风为主,又表现出某些地方性特点。
本世纪初,卢沟桥出土的“亚”盉铭文记有“(上己下其)”〔jǐ几〕族人“亚”受燕侯赏赐。喀左也出“(上己下其)”器,如“(上聑下文)”方鼎内底正中铸“(上己下其)侯亚(上匕下矢)〔yì宜〕”。“(上己下其)”为商代一巨族,延续至周代,生活在燕山南北地区,是为西周早期燕迅速发展的..基础。
以上这些发现,把北京地区西周文化遗存与喀左铜器窖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地说明西周早期
燕的势力已进抵辽西地区大凌河流域。同时,证实商周王朝的北部疆域已达到长城以北。
第九节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的两个弟弟——虢〔guó国〕仲与虢叔。虢仲之封地称为西虢,故城在今陕西宝鸡东。后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故城在今河南三门峡。其支族仍留原岐地者,称小虢。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虢叔之封地称东虢,故城
藏书网在今河南滎阳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上阳之虢,兼有今河南三门峡和黄河沿岸山西平陆地境,与虞国毗邻。公元前655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虢国遂亡。
1955—1957年,三门峡上村岭发现并发掘了虢国墓地。这次发掘墓葬234座、车马坑三座、马坑一座,共出土文物9197件,其中铜器181件,带铭文的有14件。
墓地年代,下限与虢国灭亡的时间一致,上限则为西周晚年,即应早于平王东迁以前。主要是公元前9一前7世纪前期的遗迹。前后约百余年的时间。
墓地发掘的这些墓葬,都是没有墓道的竖穴土坑墓。绝大多数墓内死者头向北方。葬具可分为重椁单棺、单椁单棺、单棺三种。也有无葬具的墓。在葬制上有一定的差别。
墓的规模,大
小不一。较大的墓占1/10,深8—9米、坑口长四米、宽2.5米以上。这次发掘以出土“虢太子”戈的M1052墓最大,墓深10米、长近六米、宽四米以上。随葬品以青铜礼器为主,间有兵器和车马器。在近200座较小的墓中,有50多座墓只出少量玉石饰或一件陶器,甚至无一随葬物。其余各墓中多随葬鬲、盆、罐、豆等陶器。随葬物的等级差别,甚为明显。青铜器的组合,规格最高的是七鼎墓,并葬有乐器。规格较高的是五鼎或三鼎墓。还有盘、匜、盉、二壶、一豆、一甗,并出兵器和车马器,另有附葬车马坑。规格低的为二鼎或一鼎墓,并同出盘和豆。
虢国墓地的葬制等级,连同M2001来看,大致可分为六等:
第一等:九鼎、八簋、八鬲。还有铜编钟8件、石磬10件。附近的车马坑,长达40米,宽5.2米。如M2001。
第二等:七鼎、六簋、六鬲。还有铜钮钟九件等。所出铜戈上铭:“虢太子元徒戈”。附车马坑,坑内10辆车,24匹马。如M1052。
第三等:五鼎、四簋、四鬲,无乐器。附葬车马坑,坑内五辆车、十匹马。如M1706、M1810。
第四等:三鼎、四簋、二鬲。也有车马坑(尚未发掘)。如M1705、M1721、M1820。另有一座三鼎墓,随葬车马器。如M1602。
第五等:二鼎或一鼎,将近20座墓。有的仅出一鼎,有的同出盘、匜,有的同出盆、豆、罐等陶器。
第六等:没有青铜礼器墓,将近200座。
上述第一等墓,是虢国之君墓,第二等墓是低于国君之墓。随葬七鼎墓,出土虢太子戈,应是虢太子之墓。墓的年代,推定为西周宣王时期。
1990年虢国墓地第二次发掘墓葬九座,车马坑四座。其中,九鼎墓一座,五鼎墓两座,三鼎墓三座。
一号墓(M2001),随葬九鼎、八簋、八鬲,等级很高。墓口南北长5.3米,宽3.55米。出土物达3200多件。计有铜、铁、金、玉、石、陶、竹木、皮革、麻布等九类。青铜礼器:鼎、簋、鬲、盨、盘、匜、豆、方壶、圆壶等56件。有铭文者30余件。乐器:铜甬编钟八件,铜钲一件。石磬一套10件。铜鼎和铜编钟,都有“虢季”字样铭文。
尤为珍贵的是一件铜柄铁剑,剑身铁质,长约33厘米。经鉴定,确认是人工冶铁制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人工冶铁实物。它将我国人工冶铁出现的年代至少提前近200多年。
出土的大量玉器中,尤以缀玉面罩最引人注目。玉面罩置于死者面部,其主体为玉制眉、目、鼻、口、耳、下颚、左右面颊等。是一件艺术珍品。死者身上还有一组大型人形玉组佩。这组玉佩是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双排两行玛瑙琉璃串珠连缀而成。挂于颈部而达于膝下。死者头部又有五组玉饰,肩胛骨及骨盆处放置玉璧,躯干处还有戈、璋、圭等盖其上面。而且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脚下踏玉、脚趾缝内也各夹有玉饰。这种葬玉,数量之大,玉器之精美,又为两周时代所罕见。另在死者的腰部有由12件金器组成的腰带组饰,也是很少见的。
墓主人,据铭文,应为“虢季”。从随葬礼器的基本组合为九鼎、八簋、八鬲,并有大量精美玉饰看,墓主生前身份很高。当为虢国某一代国君。其年代可推定为西周晚期。
1991年,上村岭虢国墓地再次发掘墓葬两座,又获重大发现。
九号墓(M2009),墓口长5.6米,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深约20米。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重棺单椁。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随葬品达3000多件。铜器200余件bbr>,大型铜礼器中,大部分为实用器。多套礼器上均铸有铭文。四件铜盨铭文为:“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其余均为“虢仲自作器”铭。
铜乐器,有甬钟一套八件。钮编钟一套八件。铜铙一件。经测音鉴定,均为实用乐器。钮编钟上铸有较长铭文,自铭为“宝铃钟”。石磬两套各10件,一套为实用器,另一套为明器。
铁器四件,铁刃铜戈一件,铁工具三件。
整件毛织衣物,保存完好,实为罕见。
皮马甲及盾牌各一件。这在同时期墓葬中是第一次见到。
遗册,是这次发掘中的重要发现之一。系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内容涉及送葬者姓名及所送物品。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早期书法珍品。
在椁盖、内外棺盖、墓主人周身上下,均有精美玉器,数量大,品类多,制作精美。还雕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玉狮、虎、豹、鹿bbr>、牛、羊、鱼、鼠、蜻蜓、海龟等。
墓主人面部覆有玉面罩,尸身上又有成组的玉佩饰。据铜器铭文,应为虢仲,也是虢国的一代国君。其年代应为西周宣王时期。
第十节 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
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与曲沃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地境。
1992—1994年,经五次发掘,清理出17座大墓。其中,八位晋侯,九位晋侯夫人。这些墓葬,均为两两并穴成组的夫妻合葬(仅一组为一侯二夫人)。基本分为南北两行排列(仅一组墓介于南、北排之间)。各组墓葬的先后次序:从墓地北排东端M9、M13组起,向西依次为M6、M7和M32、M33组。而后为介于北排与南排之间的M91、M92组。又折回南排东端M1、M2组,再由东向西排列的M8、M31组和M64、M62、M63组。最后是北排西端的M93、M102组。
墓葬形制: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单墓道“甲”字形墓14座。双墓道“中”字形墓(M63、M93)二座。仅M102无墓道。单墓道长约20米(M91)至15.7米(M2)之间。墓室长6.65米(M8)至4.25米(M102)之间。在每对墓东侧(M9、M13未见)都有附葬车马坑。M8附有长20.1米,宽15米大型车马坑,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墓道内两侧多有祭祀坑,有的近20余个(M64),仅M102未见祭坑。牲多为马、狗,少量的牛和羊。还有玉戈、玉牌等玉器。
墓的方向:座北朝南,墓主头朝北(头向崇山,俗称塔儿山)(M91、M92头朝南)。葬式,仰身直肢(M102右膝弯曲,有的骨胳几乎全部腐朽)。葬具:一 6901." >椁双重棺。一椁一棺七座,有的椁室破坏。仅M31为一椁三重棺。
墓葬年代:M9、M13最早,约在西周穆王之世,M93、M102最晚,约在春秋初期。即从西周中期至春秋初期。大约从公元前9—前7世纪,约近200年时间。
各组墓的情况,作一简介(依墓的年代先后):
第9、13号墓(M9、M13)。夫妻并穴。男右(西)、女左(东)。殉车放于墓道及墓室中。
M9墓主男性。椁顶南端有殉狗一只,外棺南端有成排海贝组成的棺饰。随葬品:铜鼎、簋、斝、编钟和兵器、玉石器、车马器、龟甲、包金器等。用七辆车殉葬,正合当时诸侯“遣车七乘”制度。
M13墓主女性。墓道口西侧有一埋牛的祭祀坑,椁顶上放有一辆装饰精美的小车。死者头上有括发玉管,胸部放有由玉牌及珠玑组成的两组胸饰,腹部及足部放有海贝和玉石器。随葬物:铜鼎五、簋四及甗、盨〔xū须〕、盘等;原始瓷器和漆器。还有立鹿杖首和野猪形带饰,具有北方式铜器特色。
第6、7号墓(M6、M7)。两墓被盗,随葬器物几乎被洗劫一空。
第32、33号墓(M32、M33)。M32严重被盗。M33被盗。尚存铜鼎一、簋一、方壶一、甗、觯、盂,多残缺不全。石磬10余件。兵器、车马器和陶、瓷器。较重要的是“晋侯僰〔bó博〕马”铭文铜方壶。
第91、92号墓(M91、M92)。椁室周围填大量木炭。
M91墓主男性。死者口含60余颗玉、石粒,面部覆盖缀玉覆面一套,头顶有玉管状束发器,头两侧有玉玦各一件,胸腹部有五璜联珠玉佩和六组柄形器,股骨间有玉琮一件和玉器二件,左股骨上并放玉人龙形饰四件,股骨内侧置箸形玉器两件,足端孤首圭两件,金带饰六件。
随葬品:铜鼎七、簋三、爵
、鬲各二、方壶、圆壶、盘、鬲、匜、盂、尊、卣、甗、豆各一件。编钟七枚、石磐近20件,还有兵器、车马器。
铜器中有两件铸有铭文:方壶一件,盖顶内壁铸“晋侯僰马”铭,另一件(器种待确认)底内铸“晋侯喜父”铭。
M92墓主女性。随葬铜礼器:鼎、盨、壶各二件,盘、盉各一件。较重要的有:“晋侯对”鼎一件,“晋侯僰马”圆壶二件,“晋侯喜父”盘一件。
玉石器数量多,总数达4000余件。其中,缀玉覆面两套,由23块不同形状的玉片缀在布帛类织物上组成,构成一完整的人面形。
第1、2号墓(M1、M299lib?)被盗。墓底与椁室四周积炭。
M1墓主男性。墓内棺椁塌落。在椁内四周出土铜鱼42件,石鱼48件。应是棺饰悬缀之物。铜器大致可复原为鼎五、盨四、鬲一、簠一、甗一、壶二、盘一、匜一、编钟八。又有石磬。另有车马器和铜戈等。
M2墓主女性。出有缀玉覆面一套,可复原的铜礼器有鼎三、盨四、鬲一、簠一、壶二、盘一、匜一等。
第8、31号墓(M8、M31)。椁室四周都填木炭。M8墓室底部用石块垒砌短墙,以支撑椁室。
M8被盗。墓主男性。残存的随葬器主要是玉器。其中,有专为殓尸制作的饭含,覆面和缝缀于死者躯干衣物上的柄形器及缀饰,这些可视为后世贵族所特用的玉衣或玉
柙(匣)的雏形。在死者的身上、身下、头顶、头下、颈间、肩下、背上、胸腹部、腿部、足下等各个部位,又分别放压着不同的玉饰、玉器,许多都是造型美观的精品。金器有黄金带饰一组,总重459.3克。
铜礼器12件。值得注意的有:“晋侯稣”鼎一件,“晋侯(臣斤)”簋二件,“晋侯(臣斤)”壶二件,兔形尊三件,还有铜编钟二件。
M31墓主女性,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0余件。铜器:鼎三、簋二、盉、盘等。盉形为扁椭圆体,上有鸟形盖,鸟身后有一环,通过熊形链与器身一环相连。龙首形口,足为两个半蹲的裸体人,背负器身,双足叉立,造形奇异。玉石器有覆面、项饰、胸饰等。玉环上刻有“玟王”字样铭文。
这组墓,随葬大量玉器,为研究西周晚期葬玉制度,提供了极好资料。
第64、62、63号墓(M64、M62、M63),三墓并列,但也有可能63号墓为另一组。椁四周积石,上下积炭。M63墓底铺一层
.石块。M62墓室及墓道夯土内有木炭碎屑。M64椁上置一辆车。
M64墓主男性。随葬铜器有鼎五、簋四、尊四、方壶二、盘、匜、簠、爵、甗等。其中,两件鼎及簋上有“晋侯邦父”铭文。铜编钟八件,均有铭文68字,内容与“楚公逆”有关。为探讨晋、楚之间的早期交往提供了线索。还有石磬16件,以及戈、剑、镞等兵器。
M62墓主女性,随葬物:铜鼎三、簋四、壶、匜、爵、尊、盘、方彝、鼎形方壶各一,共14件。玉器:玉覆面(用48件玉片缝在布帛上,组成人面形)一组、玉串饰二组、玉龙二件。椁室东、西两侧有铜鱼、蚌贝及小石圭,达600余件。
M63墓主女性。随葬物:铜鼎三、簋二、壶二、爵、觯、方彝、盘、盉、鼎形方壶、筒形器各一件。其中,方壶铸有“杨姞”作器铭文。出土大量玉器,如玉人、马、牛、熊、鹿、鹰、鹗、龟、螳螂。均为西周玉器中的精品。
第93、102号墓(M93、M102)。M102不带墓道。
M93墓主男性。墓中积石积炭,椁室四角外用石块砌成八垛石墩,墓底有石梁,上承椁室,为此墓的一个特点。
随葬物:铜鼎五、簋六、壶二、盘、匜、甗各一件。明器八件:鼎、簋、尊、卣、爵、觯、盘、方彝各一件。其中,二件方壶有“晋侯家父”铭文。还有铜编钟16枚。玉石器:缀玉覆面一套、玉璧、玉环、石戈。棺椁饰物有铜铺首8件,铜铃23件,铜鱼330余件和少量蚌贝。
M102出铜礼器17件,鼎三、簋四、盘、匜、壶各一件。明器有鼎、簋、盉、爵、觯、方彝各一件,均未见铭文。还有铜鱼、铜铃、铜鸟形饰物等。另有玉项饰、玉牌、猴形玉饰等。
发掘者把这批晋侯墓的墓主与《史记·晋世家》所载晋侯世系对应,排列如下:
M9武侯(宁族)。M7成侯(服人)。
M33厉侯(福)。M91靖侯(宜臼)。
M1釐侯(司徒)。M8献侯(籍、苏)。
M64穆侯(费王)。M93文侯(仇)。
这次发掘17座晋国大墓,分别属于不同时期,排列规整,序列清楚。随葬品十分丰富,青铜礼器、玉石器琳琅满目,不少铜器铸有铭文。这对西周诸侯墓葬制度及其演变规律以及青铜器、玉石器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资料。
由于晋侯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从而可以认为这块埋葬诸多晋侯的所在地域,应是早期的晋国都邑故地。明末学者顾亭林 href='341/im'>《日知录》:“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看来,这一说法,很有见地。
第十一节 曾侯乙墓、中山王墓、秦公大墓
东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很多,总计已达6000座以上。这些墓葬反映了东周时代各地的丧葬礼俗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也为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丰富资料。然而,在东周数千座墓葬中,随葬品丰富而又十分精美的大墓,应首推曾侯乙、中山王两座大墓。秦公大墓则是已发掘的东周墓中最大的一座。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是战国早期的一座特大墓葬。1978年发掘。该墓规模巨大。出土物共万余件,不少是前所未有的珍品。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文字资料之丰富,实属罕见。在一些铜器上铸有“曾侯乙”之类铭文,说明曾侯乙就是这座墓的主人。又据铜镈铭文:“佳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xióng熊〕章乍曾侯乙宗彝……”获知曾侯乙
下葬年代为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或稍后。
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平面多边形。方向正南北,东西21米,南北16.5米,深13米左右。木椁置于墓底,四周及椁顶填木炭逾60000公斤。木椁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椁室分东、北、中、西四室。主棺置于东室,分内外两层,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是在铜质的巨大框架上镶嵌木板构成,总重量达七吨多,棺外先涂黑漆再绘以朱、金黄色花纹。内棺长2.49米,宽1.27米,高1.32米,用大型厚木板制成。内涂朱漆,外以朱漆为地,绘以黄黑色彩花纹。一端绘窗户,两侧绘门,门两旁绘神兽武士。墓主骨骸经鉴定为男性,年45岁左右,原本用多层丝织物包裹,周围置有玉、骨、角器及金器等物300多件。墓内殉葬人(21具),均为女性,年龄在13—25岁之间,可能是墓主的妃嫔乐舞之人。
出土物达万余件,包括礼乐兵车在内的各种青铜器件,总重量达10吨左右,是历年来出土铜器最多的一座墓。中室的西、南两侧陈放着编钟,北侧置编磬。瑟笙等乐器则列于钟磬之间。北室内,摆满着兵器和车马器,有成捆的箭镞、长杆兵器及甲胄、车軎〔wèi卫〕、马镳〔biāo标〕、车华盖等,另有一对各重300多公斤的大铜缶和竹简等。
铜礼器中,有九鼎八簋,成对的簠〔fǔ甫〕、豆、壶、鉴、缶及鬲、甗、盘、
藏书网
匜等140余件。大多是浑铸、分铸和二者结合焊接等方法铸造。有的用浮雕镂空、错嵌等技术制成。令人惊异的是一件尊盘,口沿上细腻多层的镂空附件,系用失蜡法铸造的。更引人注目的是大批乐器: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箎〔chí池〕八种,共124件。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俱全。在打击乐器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竹管排箫、铜座建鼓、十弦琴、五弦琴均为首次发现。箎在已出土的同类乐器中是年代最早的。
曾侯乙编钟,包括纽钟19件,甬钟45件及外加的一件镈钟,共计65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
.99lib?;最小的一件,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整套编钟总重量达2500公斤。出土时,全部编钟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组成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曲尺形三层钟架上。钟架全长10米以上,通高2.73米。中下层横梁由三个佩剑青铜武士分别用手、头顶托着。编钟,经测音,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套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总音域跨至五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至今仍能演奏多种曲调。编钟上有篆体铭文,多为错金文字,共有2800余字。除“曾侯乙乍(口寺)〔chí持〕”外,其余均是音乐方面的,可分标音与乐律两大类。确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珍宝。
出土竹简240多枚,简长72—75厘米,宽一厘米。简文墨书篆体,总字数6600字。内容是丧仪用的车马兵器纪录,是一份珍贵的文字资料。
出土的漆木箱,盖上绘一个大“斗”字,周围是“二十八宿”名称和青龙白虎图像。这在现存“二十八宿”名称资料里,是年代最早的一种。可证我国是在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中山王墓
1974—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灵山下,发现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发掘了两座公元前4世纪末的王陵。一号墓,在灵寿城址以西的西灵山下,有尚未发掘的二号墓在其东侧并列。六号墓,在城址内西北部东灵山下,有三、四、五号三座墓在其西侧并列。一号、六号两座大墓的上部都有夯筑封土和享堂基址。一号墓保存较好,封土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呈三级台阶状,可复原为一座周绕回廊、上盖瓦顶的台榭式建筑。六号墓主未能判明。一号墓则因墓内所出铜豆铭文,可确认为中山王(嚳字告换昔)〔cuò错〕之墓。两墓的墓室结构基本一致,平面为“中”字形,由方形椁室和南北两条墓道组成。一号墓全长110米,椁室南北14.9米,东西13.5米,深8.2米。石砌椁室,厚约二米。六号墓的规模略小。两墓附近,又都有陪葬墓、车马坑、船坑、杂殉坑。
两墓出土随葬物共达19000余件。前所未见的“山”字形巨大铜器,大约是悬挂在旗顶端,作为王权的象征物。一号墓所出五件,均高1.19米,六号墓出土六件,均高1.43米。一号墓出土器物较多。青铜礼器有九鼎、四簋和鬲、豆、壶等。乐器有编钟14件,编磬13件。又有帐钩、漆器和陶器等。尤为难得的是,其中的铁足大鼎、方壶与同时出的(嚳字告换昔)的嗣王□〔cì次〕所作的圆壶,合称为“中山三器”,“三器”器表均刻有很长的铭文。鼎上铭文469字,方壶的铭文450字,圆壶的铭文182字,共1101字。在战国铜器中尚属首见。它不仅表明墓主
藏书网为中山王(嚳字告换昔),而且说明中山王世系及有关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由于铭文中提到公元前316年中山国相邦率师参加伐燕和燕王哙〔kuài快〕让王位于燕相子之的事,中山国又亡于公元前301年,因而,该墓年代可推断为公元前310年前后。
随葬器物中的艺术珍品有:银首人俑铜灯,高66.4厘米,器
.99lib.身为一穿长袍的男子,左手握蟠蛇联接的两层灯盘,右手高举蟠蛇连接的另一灯盘(除此器出自六号墓外,其余均出于一号墓)。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为四只卧伏式小鹿承一圆盘,圆盘上蟠绕着四龙四凤,龙顶又各有斗拱承方案,制作十分精巧。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似大树,树上有群猴攀援,树下有二人仰面挑逗。另有几件错金银动物形器座,包括银镶嵌双翼神兽和牛、犀等形象。其中以虎噬〔shì是〕鹿的形象最为生动。
更难得的是,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现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一厘米,重32.1公斤。其上用金银镶错出中山王陵图的平面规划图。此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建筑规划设计图,堪称千古第一图。确为我国考古学和建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收获。
秦公大墓
东周时期的秦公陵墓多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城之南秦雍城遗址南面的三畤〔zhì志〕原上。现已发现十几座陵园,每个陵园都有一二座地面残存“享堂”遗迹的“中”字形大墓,以及陪葬的车马坑等。整个陵区和每个陵园又都有护陵壕沟环绕。一号陵园的一号大墓,是其中规模最大、面积最大的“中”字形大墓,也是目前所知东周列国最大的墓。该墓全长300米。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米。东墓道长156.1米,东端宽8.7米,西端宽(与墓室连接的一端)19.1米;西墓道长84.5米,西端宽6.4米,东端宽(与墓室连接的一端)14.3米,墓深24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
墓室内有三层台阶,台阶环绕墓壁,阶宽2—6米。第一层与第二层相距5.3米,第二层与第三层相距7.6米,第三层台阶中部为墓室,高约4.2米。一号大墓的发掘工作,历时11个年头方告结束。
该墓虽经多次盗掘,仍出土一批金器、铜器、铁器、石磬、漆器、丝织品、陶器、玉器等遗物达3000余件。在木构椁室的周围及上部填土中,发现180多具人殉、人牲的厢匣。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发现人殉和人牲最多的大墓。
墓中出土的石磬残块28件,残存的铭文有:“天子匽喜,龚(走上旦)〔huan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鼏〔mì宓〕。”据此,推测墓主人应是继共公、桓公之后的景公(公元前576—前537年)。高阳氏即黄帝之孙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秦人自称高阳氏之苗裔,本属华夏族。磬铭表明这一历史情况,为秦国史的研究提供一条重要资料。
第一节 秦咸阳宫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秦都咸阳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15公里处。是秦国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时期的政治中心。1959年开始勘察,现已发掘一组高台宫殿基址,坐落在秦的上原谷道(今名牛羊沟)的东西两侧。西侧为第一、第三号基址,东侧第二号基址。据研究,当时由跨越谷道的飞阁回廊将这组对峙的宫殿连成一体。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
一号基址,平面略呈“L”字形。东西60米,南北45米,台高6米。依台建屋,重叠高起。基址分上 4e0b." >下两层建筑。上层正中为主殿,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盥〔guàn灌〕洗、沐浴等室。底层为回廊。
二号基址,平面略呈刀把形。西宽东窄,东西127米,南北32.8—45.5米。主室在西半部正中,平面呈方形。东西19.8米,南北19.5米。东半部残存四室,其中两室可知是地下盥洗室。基址周围有回廊和排水设施。
三号基址,在一号基址的西南方,其间有夯土连接。平面长方形,东西17米,南北约60米,高台残高1.5米。主殿已无遗迹。现存周
?99lib?围11室,其中最大面积为115.2平方米。基址东侧有一条南北向的画廊,南北32.4米,东西宽五米,计九间。东西两壁绘制壁画。题材为秦王出行车马仪仗之属。其中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形象。秦宫壁画,为我国目前最早的宫殿壁画资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陵,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处骊山北麓平原上。北临渭河,像一座耸立的山丘。经考古工作者长期普查钻探,现已查明,陵园规模之宏伟、地下埋藏之丰富,真可谓亘古所无。
陵墓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内城中部有一条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二部。南部是陵的封土区,北部是地面宫殿建筑区。外城南北长2173米,东西974米,周长6294米。陵园东边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陪葬墓和埋置陶俑、陶马、活马的从葬坑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在陵园东一公里处。1974年发掘,一组四坑,呈南北两行排列。一号坑在南,坑体东西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二号坑在一号坑的东北,东西124米,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号坑在二号坑之西,面积为520平方米。四号坑是一个尚未建成的空坑。
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多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共计9000余件。如按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原有7000个,驷马战车100辆,?99lib?战马100多匹。坑内兵马俑排列方向全部面向东方。据俑群排列现状,暂可推测,这是模拟送葬军阵的仪仗俑群。
陶俑身材高大,高的达两米,矮的1.75米。一般在1.8米左右。种类也多,有骑兵俑、车兵俑、步兵俑。其中步兵俑按地位又可分将军俑、军吏俑、铠甲步兵俑和轻装步兵俑。车马俑按职务可分为甲士俑和御手俑。陶俑形态各异,神情逼真,展现了我国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骑兵俑出于二号坑,一律戴小圆帽,帽两侧有扣带结在颔下。上衣和铠甲较短,腰系带,下穿紧口裤,足蹬短靴,身高1.8米以上。
兵马俑庞大的军阵体系,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组成、编列和武器装备情况。显示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威震天下的军事力量。
1980年,发掘的两辆铜车马,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的1/2。完全模拟实物制成,也是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
一号车为立车,即立乘之前导车。通长2.
25米,高1.52米。单辕双轭,套驾四马,即两骖两服。车舆呈横长方形,车上置一圆形铜伞,伞下立一御马官俑,双手执辔〔pèi沛〕。舆内有铜方壶、弓、弩、镞、盾等。四匹铜马均饰金银络头。鞍具上有编号文字29处,共49字,均小篆体。
二号车为安车,即坐乘之轿形车。全长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内有一跽坐的御官俑,腰际佩剑,执辔前视。后室为乘主坐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亦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
1994年,正式发掘秦俑二号坑。现已初步探明二号坑的面积约6000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为土木
藏书网结构的地下坑道式建筑。
二号坑内兵马俑大致可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即由跪式、立式弩兵俑组成的方阵;由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列的长方阵;由众多骑兵俑组成的长方阵。四个部分相互勾连,有机地构成曲形阵。其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可分可合,军阵编列形式科学严谨,独具特色。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约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和众多的青铜兵器。其中鞍马骑兵俑、跪姿射俑等,为其所独有的特色。
秦俑二号坑的发掘,将使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坑,增添新的
风彩。
第二节 汉长安城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为西汉都城遗址。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建都长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筑造城墙。1956年开始勘察与发掘。
城址平面近方形,旧称“斗城”,东城墙长约6000米,南城墙长约7600米,西城墙长约4900米,北城墙长约7200米,总长约合汉代62里。总面积为36平方公里。墙基宽12—16米。墙外侧绕以宽约八米,深约三米的城壕。
城门与街道:城的四面各有三座城门。东墙(北起而南)有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墙有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墙有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墙有横门、厨城门、洛城门。通过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和直城门的发掘,判明每座城门有三个门道。直城门中间门道宽7.7米,两侧门道各宽为8.1米,门道间距4.2米。门两侧有石础,原建有木构门楼。街道笔直,主要街道八条,各宽约45米(图7)。
城内重要的建筑群遗址,有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武库、东市、西市等。
长乐宫,又称东宫,汉初为皇帝视朝之处,惠帝改为太后寝宫。位于城东南角,平面近方形,四周筑有宫墙,墙基宽约20米,墙四面各设一门。周长10000米以上,面积约六平方公里。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
//..plate.pic/plate_172049_1.jpg" />
图7 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未央宫,又称西宫,位于城西
.
南角。为皇帝居住理政之处。经钻探,宫城平面呈规整的方形,四周筑有宫墙,东西墙各长为2150米,南北墙各长为2250米。面积为五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7。宫城四面各有一门。现已探明,当时北宫门有南北向大道直达前殿,宫门外两边有阙楼,文武大臣入宫前都在此等候。东宫门有东西向大道直达前殿,各地诸侯朝见皇帝都由东宫门进入。
未央宫城内的建筑,以位居中央的前殿为主体。其他建筑则围绕于四周。在前殿西北,有朝廷作为图书馆、档案馆的石渠阁,前殿正北,有作为存放文史档案和重要典籍的天禄阁。
前殿夯土台基,北部残高15米,南北
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座大殿,是利用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
1980年,在前殿西南和东北部,发现一批被火烧烤过的木简。其中有些是病方和医方,是研究古代医药的珍贵资料。
1981—1992年,在前殿北360米处,发掘一座殿址。其主体建筑的南夯土台基,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30余米,它的北面有一长方形庭院,南面有两个夯土台。看来是正殿前的两座阙门。据推测,可能是后宫椒房殿遗址,即皇后的住所。
1986年在未央宫前殿西北880米处发掘了一座管理全国工官的官署院落遗址。出土进贡物品的刻字骨签30000多片。骨签均为动物骨头(主要是牛骨)制作,长5.8—7.2厘米,宽2.1—3.2厘米,厚0.5厘米。其内容可分两类:(1)一行字(六至七字),刻有物品名称、规格、编号;(2)二至四行字(10—40字不等),刻有纪年、工官名称、有关官吏和工匠人名。骨签的出 571f." >土,反映了当时各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不同年代的进贡物,在数量上和品种上的变化,以及各地基层官制的设置情况,是研究西汉社会史的一批珍贵资料。
1988年,在宫城西南角发掘一座角楼遗址。平面呈曲尺形(“L”),与后世见到呈正方形的角楼有所不同。这是我国已发掘出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角楼遗址。
武库,是西汉的中央兵器库。遗址位于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平面长方形,四周有围墙,东西880米,南北320米。内有库房基址七处。出土大批武器,有铁刀、剑、矛、
?戟、铠甲、铜戈、镞、剑格等。其中以铁兵器为主。各类武器比较集中,反映当时各库房是按武器类型分类存放的。
长安城南郊,西汉仪礼性建筑群遗址,以明堂、辟雍和王莽九庙遗址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
明堂、辟雍为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元年—5年)兴建,九庙为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所建。遗址在长安城南安门外大道东侧,今西安市土门村北。当时,“明政教”的明堂与“宣教化”的辟雍,合而为一。遗址平面呈“外圆内方”,正中是中心建筑,建于圆
形夯土台上,台面直径62米。台上的中心建筑平面似“亞”字形,四面对称,每边长42米。正中是一个方形夯土台,每边长约17米。中心台的四边,有四个厅堂,各长24米,应即所谓“明堂”、“总章”、“青阳”、“玄堂”。四堂前面围绕敞厅。
在中心建筑的四周有围墙,呈正方形,四边各长235米,距中心建筑96米。围墙每边各有一门,门道宽4.5米,长12.5米。围墙内四隅有曲尺形配房,每边长47米。围墙外绕以环水沟。
王莽九庙,为王莽建立新朝后所建之宗庙。遗址在汉长安城南安门外大道西侧,与明堂、辟雍对应。这组建筑群,由12座建筑组成。1—11号基址为一组,四周有方形大围墙,每边1400米。12号建筑基址在南边大围墙外正中,两者的围墙相距10米。这12座建筑形制基本相同。1—11号建筑,可分三排,北排(1—4号)与南排(8—11号),方位一致,南北对应。中排(5—7号)错落在南、北排之间。每座建筑的四周都有围墙。其中心主体建筑,平面如“亞”字形。这些建筑,除外边无水沟环绕外,其平面布
局与明堂、辟雍相似。在九庙遗址中的石础上,有“始建国”年号。因此,推定为“王莽九庙”遗址。
第三节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银雀山汉墓
马王堆西汉墓与银雀山西汉墓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工作上的重大收获。其中,马王堆墓中出土的帛书与银雀山墓中出土的汉简,是我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的重大发现。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1972—1974年,发掘了一、二、三号墓。这三座墓,全由坟丘、墓道、墓坑和墓室组成。墓内棺椁用巨大木板制成。上下四周填塞木炭和白膏泥。一号墓,棺椁规模最大。椁室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共用木料52立方米。内置四层套棺。棺盖板上覆盖帛画一幅。木椁系榫扣结构,无金属销钉、无锯刨痕迹。全部工艺由斧、锛、凿手工完成。墓内填木炭,厚0.4—0.5米,总重量达10000多斤。木炭之外分布有白膏泥,厚1—1.3米,对密封起决定 6027." >性作用。墓主为女性,年约50岁。全身裹殓各式衣着、衾被及丝麻织物18层,连贴身衣共20层。经解剖,尸体不仅外形完整,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主要病变尚可确认。这具“西汉女尸”成为埃及木乃伊之外又一世界奇迹。在医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三号墓内覆盖在棺盖上的帛画,都是用单层绢作地,呈“T”形,全长二米许。两幅构图大致相似。上部绘日、月、升龙、扶桑树、蛇身神人图形。
藏书网象征着天国境界。下段绘蛟龙穿璧图景,墓主出行宴饯场面。是“引魂升天”之意。其不同处在于:一号墓主为女性,画一女子在弯月下腾空遨翔;三号墓主为男性,画一上身裸露男子在遨翔。这种帛画本名,应是竹简中的“非衣”(“非”,汉时训作“飞”。“非衣”即“飞衣”。旨在祝愿死者魂飞升天)(图8)。
//..plate.pic/plate_172050_1.jpg" />
图8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
墓中随葬物:有漆器、纺织品、陶器、竹木器、木俑、乐器、农畜产品、食品、瓜果、中草药、竹简、印章等达3000多件,还有12万多字的帛书。丝织品中罕见的珍品:印花敷彩纱,将涂料印花与手工彩绘相结合,工艺水平很高。素纱禅衣,长128厘米,重49克,平纹织物,轻薄透明犹如蝉翼。经研究,其质量还高于现代乔其纱。绒圈锦,一种特殊织锦,以多色经丝和单色纬丝交织而成,带有立体感。是迄今最早的绒织物。
一、三号墓中,出土多种乐器:琴、瑟、竽、箫、竽律、钟、磬、筑八种。其中一套有汉初律名的竹质12音律管,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尤其是三号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在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帛书质地为丝织细绢。书写的字体有隶书、篆书与草篆。其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科技和医学等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计12万多字。除《周易》、《老子》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诸子类有《老子》、《黄帝四经》。六艺类有《周易》、《战国纵横家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最早的一部古医方书。《病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方面。《药方》提到108种病名。关于疾病外治法,除外敷法外,还有药浴、薰治、熨砭灸、按摩、角(火罐的早期形式)等治法。《导引图》是我国最早把呼吸运动与躯体结合起来的体育疗法。今之“气功疗法”,就从它演进而来。数术类有《五星占》,保存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五星运动的记录。《天文气象杂占》,保存了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形状图录。
出土古地图两幅:(1)《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经复原,长宽各96厘米,正方形。所绘范围为今湖南省南部的潇水流域及邻近地区。比例在1/17万至1/19万之间。(2)《驻军图》,经复原,长98厘米,宽78厘米。所绘范围
为今湖南省最南面江华县的沱江流域。比例在1/8万至1/10万之间。近年来,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秦王政(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木版地图和西汉早期纸地图。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迄今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四幅古地图。表明我国古代测量数学和测量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银雀山西汉墓
银雀山西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县城南银雀山。1972年发掘一、二号墓。这两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一棺一椁,椁室分成棺室和边箱两部分。随葬品大部分放在边箱内。
一号墓,出土半两钱五枚、三铢钱一枚,漆耳杯两件,杯底刻“司马”二字。二号墓,出土的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字。二墓共出土数千片珍贵古籍的竹简,这在考古史上是一次重大发现。
一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整简长27.6厘米,每枚字数多少不一,多的达40余字。经整理,这批竹简大部分是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等周秦古籍。
《孙子兵法》,简书300余枚。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证实《孙子兵法》十三篇..确系孙武原著。还有《吴问》(《吴王与孙子关于军事答问》)、《黄帝伐赤帝》等五篇佚文,很有研究价值。《孙子兵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军事学名著,堪称“兵学圣典”。
《孙膑兵法》440余枚,11000字以上。可以肯定是《孙膑兵法》的有十五篇。它与《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所不同。是祖述《孙子兵法》思想而有所发展。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同时出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件大事。它使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疑案得以澄清解决。这又是我国学术史上一件大事。
《六韬》、《尉缭子》、《晏子春秋》,过去曾被认为是伪书。简本的出土,证实这几部书在西汉前期已广泛流传,确系先秦古书。这对宋代以来的伪书说作了否定,从而恢复了这些书的历史地位。
二号墓,出土《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竹简32枚。每简长69厘米。是西汉实用日历,也是迄今所知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它的出土,使我们得知西汉太初以前历谱格式。证实太初以前使用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可以校正以往推算年代的差误。对考订历史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满城汉墓与南越王墓
满城汉墓与南越王墓,墓室凿于山岩之中,都是“凿山为陵”的大型崖墓。工程艰巨,规模宏大,浑如地下宫殿。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上。一、二号两座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wǎn晚〕之墓。一号(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近7米。二号(窦绾)墓,全长49.7米,最宽65米,最高7.9米。两墓的形制、结构大体相同。全墓可分为墓道、南北斗室、中室、后室等部分。墓门向东。
墓中最特殊的是镶玉漆棺。外镶玉璧,内嵌玉版成长方形盒状。棺外壁镶玉璧26块,棺内壁镶玉版。棺盖底两侧及前后两端共镶玉192块。
墓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金缕玉衣”。“玉衣”的外观与人体一样。可分为头部、手套、上衣、裤筒和鞋五部分。由玉片组成,以金丝编缀,故称“金缕玉衣”。经修复,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块,金丝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块,金丝700克。这是在考古中第一次根据出土情况完整复原的两件“玉衣”。从“玉衣”制作上,反映出西汉工艺技术的高度水平。
两墓随葬品有铜器、金银器、铁器、玉石器、料器、陶器、漆器和丝织品,共计4200多件。
铜器制作精细,造型优美。例如:
错金博山炉,通高25厘米,通体用黄金错成花纹。炉座透雕龙纹,炉上部和盖上铸出猎人狩猎于群山之中。
朱雀灯,作朱雀展翅欲飞状,所衔环形灯盘分成三格,可同时点燃三支蜡烛。
铜漏壶,高22.5厘米。刻箭上原有时辰标记(惜已损坏),可称之为“西汉铜时计”。
难得的是西汉度量衡器。“三钩”铁权,测出西汉一斤为249.9克,此权纽略有损缺。西汉一斤应合今250克。错金铁尺,有错金小点,以表示尺寸,全尺分为10寸。经实测,尺长合今23.2厘米。这种刻度汉尺,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最难得的是从二号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铭文中有“长信”字样,故名),作宫女双手执灯的形象。灯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可随意调整灯光亮度与照射角度。宫女头部也可拆卸,体内中空,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烛燃烧时的烟灰,可通过烟道容纳于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设计科学合理,人物的造型形象逼真。是一件罕见珍品。
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是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陵墓,位于广州市区北部象岗山。墓室全用砂岩大石板砌筑,由前室、东西耳室、主室
.99lib.、东西侧室和后藏室七部分组成。全长10.85米,宽12.5米。墓道在南,现长10.3米,宽约2.6米。髹漆棺椁已朽。
墓内的东西侧室、前室、东耳室和墓道中,共有殉葬人10多具。应是墓主的姬妾侍从或杂役。
墓主身著“玉衣”。这件“玉衣”的手、足、头部玉片用丝缕编缀,其他部位玉片系粘贴在麻布片上,再用素绢覆盖,可称为“丝缕玉衣”。在“玉衣”两侧放置圆形透雕玉饰。腰间两侧佩带铁剑10把,剑长1.20米。胸前戴玉佩饰和金、银、玉、铜、玻璃等质珠串。“玉衣”上下铺玉璧,璧下有盛满珍珠漆盒,盒旁有角形玉杯。足端有仿玉陶璧130多件。陶璧之中有一银盒上刻“私官”铭文。墓主身上发现印章九枚(金印两枚、玉印五枚、绿松石印两枚)。其中,有龙钮金印“文帝行玺”、玉印“赵眛”。据此,认定墓主系僭称“文帝”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眛( href='9038/im'>《史记》、《汉书》中,“眛”讹为“胡”)。
随葬物达千余件,其中金印二枚,引人注目。一枚方形龙钮金印,每边长3.1厘米,重148.5克。印文:“文帝行玺”。另一枚印文:“泰子”二字。“文帝行玺”是目前最大的一颗西汉金印。
浅蓝色透明玻璃,长9.5厘米,宽4.5厘米。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块平板玻璃。
在铜镜中,漆绘人物画像镜,有一件直径41.5厘米,也应是目前最大的汉圆镜。带托镜,直径50厘米,用黏合剂把镜面套入镜托凹槽中,背面镶嵌绿松石。三环钮镜,这种镜是首次发现。“山”字镜,也是少见的器物。
还出土六博漆盘和六博子。漆盘有镶铜框的和镶99lib.铜贴金花两种。六博子,有象牙、青玉和水晶三种。长方形,每套六颗。是我国古代一种棋子。
犀角形青玉杯,长18.4厘米。青白色硬玉雕成。外壁纹饰,底为透雕卷云纹,中为浮雕云雷纹,口沿为浅雕。制作精细,造型优美。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还有药石:辰砂、铝块、紫水晶、硫磺、孔雀石等。药具:铜杵、铁杵、铜臼。这在汉墓中不多见。
再有铜镜一套八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高48厘米,柄长15.5厘米。均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铭文。
第五节 徐州北洞山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汉高祖在位六年(公元前201年)时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首府移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刘交及其以后各代楚王的陵墓,都分布在徐州近邻周围的石灰岩山上,均系凿山为藏。历年来已发现和发掘多座。其中,北洞山楚王墓是结构最
复杂的一座,而狮子山楚王墓则是形制最奇特的一座,而狮子山楚王墓则是形制最奇特的一座。
北洞山楚王墓
1986年,江苏徐州北洞山发掘一座西汉大墓。这座墓,座北朝南,由墓道、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三部分构成巨大的地下建筑群。共有19个大小不等的墓室和17座小龛。
墓道在山坡上露天开凿,已清理的部分长45米。整个墓道自南而北,可分为前、中、后三段。中段东西两壁共开凿七个小龛,南北长各约1.9米,东西各宽0.9米,高一米。平顶,龛口均以石板封堵。每龛内置彩俑30个左右,共出彩俑222件。中段东壁北端有一缺口,宽1.82米,为进附属建筑的入口处。
墓道后段北端与墓葬主体建筑的墓门相连。在墓道后段及中段北部,均以三列三层打磨方正的塞石封填。墓道后段距墓门1.7米处的东西两壁各开凿一间耳室。耳室内南北长3.28米,宽2.35米,高1.9米。中部有长方体石柱,并髹褐漆,出土“半两”钱。
主体建筑,“凿山为藏”,由墓门、前后甬道、东西侧室、廊、二厕间、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
墓门南开,宽2.46米,高1.98米。门内南北全长21.3米。在近墓门处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侧室。各长3.6米,宽1.94米,高2.14米。室内出土金带钩、金耳饰、玉衣片、透雕玉饰、铜带钩、大量漆器残迹。
前甬道北端是前室。东西长9.1米,宽3米,脊高3.53米。室内出土玉衣片、金缕、玉饰、铜印章。
前室东北角的长廊(长6.8米,宽1.02米,高1.95米)。北壁并列开凿两个厕间(南北长2.4米,宽1.9米),厕内中部偏西侧的地面上凿一“凸”字形蹲坑。
后甬道北为后室门道,其后是置棺椁的后室。呈纵长方
.99lib.
形,南北长5.12米,宽2.87米,高3.44米。室内被盗一空。
主体建筑的甬道、各室顶部、墙面和厕间,均髹漆涂硃砂,可见当年整个墓室一片硃红。反映了当时王族“致以丹漆”的葬制,也体现了楚人尚赤的习俗。
附属建筑,位于主体建筑东南,总面积约335平方米。石材砌筑。其西北角为甬道,与墓道垂直相交。
附室计11间,整体布局呈长方形,自北而南,分为四进。
第一进,两室(一、二室),出铜弩机、箭镞、铁剑、戟、残陶俑。
第二进,三室(三、四、五室),出玉杯、铜镜、编钟、石磬(残)等。
第三进,三室(六、七、八室),在第七室内凿一方井,井口置整石雕凿的井字形框架,框上又置石栏板。在第八室内分为内外两间,在内间东南角有一厕所小蹲坑。
第四进,三室(9、10、11室),在第9室内正对门道的东南角,砌一砖灶。11室内亦砌一砖灶。
整个附属建筑的形制布局,各室的设施和出土遗物,表明它具有地下府库、仓厨性质。
随葬物:此墓多次被盗,仍出土有金、铜、铁、玉、石、骨器以及陶俑等遗物。
金器:有带钩、耳饰。铜器:有弩机、(钅焦)壶、铺首、镞、编钟、镦、镜等。铁器:有四蹄足方炉、锤、凿、铧、戟等。玉、石、骨器:有玉剑饰、珌〔bì必〕、剑格、璧、玉衣片、玉环等。还有石磬、骨佩饰以及漆木案、卮、耳
杯、水晶片、海贝等。
陶俑共422件,可分男女侍俑、抚瑟俑、仪卫俑等。
男立侍俑61件,有的头戴帽,两颊有风带系结颏下,身着广袖长袍,交领右衽,袖手而立。有的头结发髻,身着右衽长衣,双手拱握于腰际。高约50厘米。
女侍俑136件,有的立姿。发中分向后挽鹊尾状髻,着二重深衣,曲领右衽,袖手而立。有的跽坐,双手拱于膝上。
抚瑟俑三件,跽坐式,双手作抚弦状。
仪卫俑222件,皆男俑,立姿。身着右衽深衣(或绿、淡黄、黑、紫色),腰束带(或黑、白、红带),佩长剑,两颊有黑带系结颏下。足登翘首履,有的还留八字胡须。各显神态。
钱币:半两钱七万余枚。
铜印章四枚,有:“楚御府印”、“楚武库印”、“楚邸”、“楚宫司丞”字样。
据出土“半两”钱、“楚”字印章、墓主身着金缕玉衣,推定该墓应是公元前175—前128年之间,某一代楚王之墓。
狮子山楚王墓
1994年12月—1995年3月,对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进行发掘。该墓座北朝南,结构独特。南北总长117米,宽17.2米,总面积851平方米。墓道长达70余米,而且由外而内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最宽有9米,长约30米,第二部分,宽3.45米,长约20米。第三部分,又称内墓道,宽2米,长约20米。在其上方,有已知我国汉墓中首次发现的大天井,它与内墓道同样长,宽约13米,高约11米。甬道及后室总长47米。甬道的开口处用四组(计16块)塞石封门。
墓中出土金、银、铜、铁、玉、漆、陶、骨器等遗物1500余件,其中钱币一项即多达17.6万余枚。
金缕玉衣,用4000多片(有些玉片仅0.5厘米见方)晶莹剔透的和田美玉制成,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好的一件。
金带扣,是二副腰带上的带扣,由纯金(四件)制作。最重的一件达390克。腰带是由三排海贝镶嵌在丝带上连接而成。其间杂以金花。带扣上的纹饰主题图案是两只熊撕咬一匹飞马。
铜印章150多方,银印五方,封泥90多枚。计有“楚侯之印”、“楚中侯印”、“楚司马印”、“楚营司马”、“楚中司空”、“楚都尉印”、“楚太朴印”等。地方官印有“承之右尉”、“僮令之印”、“文阳丞印”、“兰陵之印”、“北平邑印”、“海邑左尉”等。封泥有“下邳丞印”、“彭城丞印”、“萧令之印”等40多种。为研究西汉印章随葬?99lib.t>制以及官制,提供了宝贵资料。
玉器200多件,其中有一件玉璜,双面饰99lib.20条龙,堪称绝品。
墓道耳室中有很多兵器,如戈、戟、矛、铍〔pī披〕、殳、剑等。
墓道侧旁的庖厨间内,发现一罈封装完好的兰陵酒,封泥上有“兰陵丞印”戳记,罈口处尚有酒香溢出,堪称奇迹。
在墓东500米处,发现兵马俑坑。围绕地宫周围呈放射性分布的有骑兵俑坑、兵俑坑、陪葬的贵族墓地、车马器坑及地面建筑遗迹等。此外,在地宫外口和耳室内发现陪葬墓和殉人。
楚王陵的发掘,在史学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据地宫形制和出土物,推断此墓主人即狮子山兵马俑坑的主人。可能是西汉时期第三代楚王刘戊之墓。距今约有2170年的历史。
第六节 河南永城芒山西汉梁王陵墓
西汉时期分封的梁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其王室陵墓均在商丘市东的永城芒砀山上。
芒砀山是由其周围的保安山、僖山、黄土山、夫子山、铁角山、马山、桃山、磨山等相连的小山组成。
1987—1991年,在河南商丘地区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调查与发掘。位于保安山东半山腰中的梁孝王墓,是芒砀山目前已发现的梁国王室墓中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复杂的石室墓。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型石室王陵。墓向东,凿山而建,东西总长近60米,最宽处约30米。由墓道、门卫房、墓门、车马室、享堂、主室、内侧室、套间、回廊、角室及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对称性。
墓中清理出鎏〔liú流〕金铜车马饰2000多件。
柿园(在梁孝王墓东南处),是一座西汉大型石室墓。墓道长约30米,宽5.5米,深?99lib.约10米。墓道及甬道用2500多块黄肠石封填。条石上多刻有文字,其中一石上刻“贞王”二字。为认定墓主人提供了线索。该墓由墓门三道、斜坡甬道长22米,耳室八个和主室一个组成。主室顶部绘有巨幅壁画。壁画中间绘一条巨龙,在龙的上方,有一朱雀,随龙腾跃。在龙的下方,绘一只白虎。龙首前方,有一小形鸟首、蛇身、双尾的动物,在龙的前后和下方都衬以流云。是目前发现篇幅较大,级别较高的壁画珍品。整幅画面都以红色为主,画幅位于主室左侧,体现了楚人尚赤、崇左的习俗。
该墓早已被盗,仍清理出彩绘守门俑、女士俑、骑马俑43件,鎏金铜车马饰如项圈、马衔等共约10000余件。墓门西侧出土一座钱窖,>内有半两钱、榆荚钱共约225万枚。
僖山,西汉石室墓一座,墓中曾出土一套极为珍贵的金缕玉衣。说明它应是某梁王之墓。
1992—1994年,在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内发掘,发现梁孝王寝园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座北朝南。由大门、前庭、寝殿、回廊、前堂、后室、庖厨及围墙和完整的排水系统组成。前后两大部分分别以寝殿及“堂”为主体,布局对称。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一处保存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寝园建筑基址。在寝园内出土有“孝园”字样的汉代瓦当等建筑材料。
该寝园,应营建于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废弃于西汉末年。
第七节 居延、敦煌、武威汉简及武威汉墓
我国西北地区的居延、敦煌、武威等地,都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居延是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治所地,在今内蒙古嘎顺湖(居延海)、额济纳河流域一带。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要站。武威,即汉代姑臧县故地,为中原与西域之通道。这些地区以出土汉简以及武威铜奔马、铜车马仪仗俑等珍品而著称于世。
居延汉简,是在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和采集的简牍〔dú读〕。这些简牍,是我国汉代张掖郡居延和肩水两都尉的各种文书资料。
早在1930—1931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中首次发现10000余枚简牍,称之为“居延汉简”。
时隔40年之后,至1972年,甘肃考古队沿着额济纳河流域,南起金塔县双城子,北至额济纳旗居延海进行考古调查,采集到简牍和各种遗物达800余枚(件)。1973—1974年,在居延甲渠候官等处的汉晋烽燧遗址进行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新出简牍1.9万余枚,实物2300余件。1976年采集木简173枚,1982年又采集木简20枚,统称之为“居延新简”。
甲渠候官遗址,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24公里,纳林河之间的戈壁滩上,是汉代居延都尉西部甲渠候官的治所。
新出土的简牍,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为竹简。完整的简牍,每枚长23厘米(合汉尺一尺),最长者达88.2厘米。其中,纪年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昭帝始元一至六年(公元前86—前81年),下限于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简册内容:包括诏书、律令、科别、品约、牒书、推辟书、爰书、劾状、各类簿籍。还有《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和《苍颉篇》、《急就篇》等残简。特别是发现长安至河西的20个驿置里程简。从京兆长安途经右扶风、北地、定安、武威、张掖等郡。这对确定西汉长安至敦煌的交通路线,提供了新论据。
新旧居延汉简,记录了汉代居延地区屯戍情况及其兴衰的历史,也再现了汉代西北边塞屯戍风貌和生活情景。它和敦煌汉简一样,同是研究汉代政治、军事、法律、西北屯戍、中西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汉简,1907年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汉简705枚,1913年至1981年,先后六次,在敦煌、酒泉之间总计发现汉简2190枚,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桓帝时期。统称之为“敦煌汉简”。
1990—1991年,敦煌悬泉置遗址(敦煌至安西之间),发掘出土汉代简牍1500余枚,纸、木等文物2650余件。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汉宣帝、元帝时期(公元前73—前33年)的麻纤维纸。其中,有墨书文字的纸四件,证明早在西汉时期,纸已成为书写材料,并在西北边郡广泛使用。出土文书有诏书、律令等多种,尤其是大量邮驿文书、簿籍简牍,为研究西汉西北地区邮驿制度、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遗址大体可分五期:一期为西汉武帝至宣帝中期,建有坞、仓、厩。坞呈正方形,面积约2300平方米,土坯砌筑。坞内有西、北两组房址。二期西汉宣帝中期至哀帝时期,新建马厩。三期西汉平帝至王莽末年,修筑小马厩。四期东汉光武至和帝时期,出土纪年简。五期魏晋时期,留有烽燧遗址。
简牍大多出于坞东侧早期仓址上的废弃物堆积中。经整理,绝大多数是木简。
在各种簿籍上,记录了接待官员、使者往来的过程,支付食品、粮食、车马、草料的数额和价值,以及刑徒和官奴婢名籍。
驿置道里簿,详细记载了酒泉至敦煌的路线、驿置里程。悬泉置附近的亭置名称等。
除简牍外,还有铜、漆、木、石、陶、骨、丝、纸、毛、皮、粮食等类。大量的大麦、小麦、青稞、谷子、糜子、豌豆、扁豆、黑豆、苜蓿、大蒜、杏、桃核等。
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文物,为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制、中外交流、邮驿制度、屯戍情况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武威汉简,磨嘴子六号墓的年代较早,属西汉晚期,所出469支《仪礼》木简,共计27298字。是迄今所出汉简中保存最好的一批,对汉代经学与《仪礼》版本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旱滩坡东汉初期一座墓中,出土医药简牍。现存木简78枚,木牍14枚。每一条目,列方名、病名、药物名、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针灸穴位、禁忌等。体例多是一病一方。保存药方3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所列药物100多种。其中见于 href='1238/im'>《神农本草经》的69种,见于《名医别录》的11种。为研究汉代医学,提供了重要资料。
雷台东汉墓,1969年发掘,是一座多室砖墓。夯筑封土,残高六米。墓道斜坡式,长20多米。在墓道壁面上涂硃红彩带。墓门门券上砌出照壁,照壁中部绘出门、柱、梁、枋和斗栱。
墓室长19米,宽10米,高4.5米。包括甬道、前室附左右斗室、中室附右斗室、后室。前室、中室、后室,皆作盠〔lí黎〕顶,顶心正中方砖上彩绘莲花藻井。
出土物:铜器171件、金器、漆器、陶器、铜印,共230多件,其中不少艺术珍品。
铜奔马一件,俗称“马踏飞鸟”。长45厘米,
通高34.5厘米。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状,三足腾空,右后蹄踏在飞鸟(这种鸟,经专家鉴定,认为是关陇地带的一种小形猛禽一隼〔sǔn笋〕,飞速每小时达200多公里)背上。示意马的行速超掠飞隼。以河西走马的“对侧步”奔行于天空中的姿态,实寓“天马行空”之意。本应名“铜天马”。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已被列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铜车马仪仗队,由铜马38匹、铜牛一头>?99lib?、铜车14辆(马车13辆、牛车一辆)、手持矛、戟〔jǐ几〕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组成。这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
铜轺〔yáo摇〕车一辆,长40.7厘米,作为铜车马仪仗队中的前导车。车舆方形,车上伞盖作圆形,车舆两侧的轓〔fān翻〕涂朱红色。据《后汉书·舆服志》:“车朱两轓”,为二千石官吏的乘舆。
在一些奴俑背后和铜马胸前,铸刻铭文。奴俑中铸“张氏奴”的八件,铸“张氏婢”的四件。马胸前有铸“守张掖长张君”、“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字样铭文。据此,推定墓主应为张掖长张君之墓。
第八节 新疆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民丰县尼雅河北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它处“丝绸之路”南道99lib.
要冲,是汉代西域诸国之一的精绝王国故址。遗址分南北两部,相距约五公里。南部范围较小,有数十座居址。北部范围较大,有数百座居住址,其中包括宽敞的厅堂和寺院建筑。住址保存较好,出土有木质家具、丝毛织物、器皿、工具、粮食,以及汉文和佉卢文简牍等。
早在本世纪初,斯坦因等外国探险家即涉足尼雅遗址,攫取大量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文物单位曾多次前往该地进?99lib.行调查发掘。令人惊异的是1995年秋季,在遗址以北两公里的墓地发掘八座墓葬。这八座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人葬,用巨大胡杨木树干掏空而成的独木棺;二是男女合葬,为外有木椁的“箱”式木棺。尸体均成干尸,随葬品保存良好。
这些墓葬中的男女墓主,身盖色彩斑斓的锦被,穿着锦袍、锦裤、丝绵短袄、绸衣、绣鞋。女主人头戴丝绵风帽,帽上扎系一条几何纹绸带。还有龙纹铜镜。
在一件陶罐上,书有汉文墨书“王”字。织锦的绝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新品种。有的织锦上绣有瑞兽云气图案。
八号男性墓中,一件色彩艳丽的锦袋上织纹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墓主的配弓、圆筒形箭囊、绘彩箭杆等,具有地藏书网方特点。在随葬的木盘内,置羊腿、配小刀,还有糜谷饼、葡萄等,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情景。
在部分墓葬中,有颜色绚丽的晕染纹毛织物、毛织鞋的花卉图案、配饰的蜻蜓眼料珠,显示出来自西亚的信息。这次重要?99lib?发现,是研究汉晋时“丝绸之路”南道中西交通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第九节 汉魏洛阳故城与灵台、永宁寺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遗址。1954年开始调查,1962年以来,勘探与发掘。
城址大体作南北长方形。经实测,西城墙残长4290米,墙宽约20米。北墙全长约3700米,宽25—30米。东墙残长3895米,宽约14米。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毁,其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周长约合14公里。
城垣的西、北、东三面,共探出城门10座,西垣五座,北垣二座,东垣三座。据文献记载,汉魏晋时有12座城门,北魏时有13座城门。
洛阳城西北角,曹魏时增筑金墉城。经勘察,此城由南北毗连的三座小城组成。设门道相通。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1048米,东西约255米。城墙宽12—13米,城门八座。北城:西墙、南墙各一门。中城:西墙二门99lib.。南城:四面各一门,均为一个门洞。该城北依邙山,据地势制高点,可俯瞰洛阳全城。实际上是座军事性城堡。
大城内的中北部,探出北魏宫城,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呈南北长的矩形。南墙开一门,西墙二门,东墙一门。南门即宫城正门。门?99lib?t>洞阙口宽46米。大城内街道,东西横街四条,南北纵街四条。其中,贯通宫城正南门(阊阖〔g hé昌何〕门)至建春门的横街,全长2510米,宽35—51米,是横穿宫城的主干大道。还有北从宫城南门起,向南直通宣阳门的铜驼街,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残长1650米,宽40—42米。街道两侧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应是《洛阳伽蓝记》中的司徒府、大尉府、太庙等遗迹。
城南的重要遗迹有刑徒墓、灵台、太学和城内的永宁寺等。
刑徒墓地,发掘了522座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宽仅能容身,每坑埋一人,绝大多数是男性,女性只占4%左右。有棺,有的遗骸上可看出骨折或病变痕迹。出土刑徒砖820余块,是用残砖刻铭的。铭刻记录了刑徒的部属、狱所、名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项目。这些刑徒都属于将作大匠的左校或右校管理。死后立专门登记的簿册。铭砖中刻刑徒死亡日期的共有229块。始自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四月三日,终于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二十二日。这些刑徒绝大多数来自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征调到洛阳服役的劳动人民。生前过着奴隶般的生活,死后又如此凄惨。
灵台,是东汉观察天象的专门机构。建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北魏时废弃。遗址位于城南平昌门外,东西220米,南北200米。经发掘,东西两侧有墙基,遗址中心是一?99lib.座方形夯土台基。底部长宽各50米。台基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环建回廊,上层平台每面各有五间建筑。上、下层坡道相通。中心台顶平面略呈椭圆形,南北11.7米,东西8.5米。是当时观察天象之所。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曾任灵台台丞(即天文台长),并在这里设计制造地动仪,写出《灵宪》等天文著作。灵台是迄今我国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
太学,创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是我国最早的大学。遗址位于城南辟雍的东北。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一组长方形夯土建筑群,东西104米,南北90米。东部为一组密集成排的夯筑房基,南北220米,东西150米。四周夯筑围墙。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立石经于太学,通称“熹平石经”。魏齐王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新立石经,通称“正始石经”。这是儒家经典正本。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近年来又有新的发现。
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洛阳城中最大的一座寺院。寺址位于宫城南门——阊阖门基址西南约一公里处。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筑围墙。周长1040米。中心为方形塔基。《洛阳伽蓝记》:永宁藏书网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西晋一尺合今24.2厘米)。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今塔基残高约八米,平面呈方形,分三层而上,底层夯基东西101米,南北98米。中层夯基东西、南北各长50米。顶层台基系用土坯垒砌,面积约10米见方,其间留有木塔柱洞残迹。台基表面有残佛像头等遗物。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寺塔毁于大火。
第十节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现今漳河横贯其间,可分为邺北城与邺南城。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建都于邺北城,东魏、北齐建都于邺南城。两城废弃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建都历时长达370余年。
邺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中外学者十分关注。1935年首次调查,1983年开始勘察与发掘。对邺北城与邺南城的形制,平面布局和城?99lib.墙、城门、城壕、街道、建筑基址有了基本了解。邺北城的布局,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邺南城的对称布局对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产生了一定影响。
邺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实际范围小于《水经注·濁漳水》记载,“其城东西七里,南北.t>五里”的范围。南城墙在今漳河北岸,墙基宽16.35米。今起河堤作用。东墙探出部分长1300米,宽15—18米。并发现一座门址,应是建春门门址。北城墙发现一座门址,门道宽20米,应是广德门门址。南墙三座门址,自西而东为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
邺北城的平面布局特点是:(1)都城中 8f74." >轴线的确立。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及门内南北干道与宫殿区衔接,形成邺北城的中轴线。(2)邺北城金明门至建春门这条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大于南区。北区集中了宫城、官署等。南区主要为居民区。(3)邺北城首次把一般民居以里坊形式纳入都市规划,形成整齐的棋盘格式街道。
邺北城街道已探出六条。从金明门至建春门的东西大道已知长2100米,宽13米。南北向大道五条。其中,城址正中间的中阳门大道,长730米,宽17米,是邺北城南北向最宽的中轴线主干大道。
城址内,仅存地面上的遗迹有铜爵台、金虎台遗址。铜爵台基址仅存东南角,南北50米,东西43米,高4—6米。金虎台现存南北120米,东西71米,高12米。冰井台址,经钻探,不见遗迹。据记载,三台之间有阁道相通。台上有楼阁,台下有暗道,与城西兵营相接。曹操曾率子及众文士登台赋诗。曹子建《登台赋》:“建高殿之嵯峨兮……连飞阁乎西城。”可见三台建筑之宏大。
邺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墙宽一般为8—10米,城墙外部有“马面”设施,并有绕城的城壕。城门共有14座,东西城墙各四座,南北城墙各三座。城内朱明门大道,宽近?99lib.40米,通向宫城,为邺南城的中轴线。
城址北部中央,筑有宫城。宫城东西620米,南北970米。邺南城内道路笔直,形成网络。居民里坊分布规整。城墙拐角呈圆角形,印证了“龟形”城垣这一文献记载。
第十一节 山西大同北魏永固陵、寿陵与洛阳景陵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至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前后近百年间,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
太和五年(公元481年),魏孝文帝在平城方山为其祖母(魏文成帝拓跋璿 4e4b." >之妻文明皇后冯氏)修建了永固陵。同时,在其祖母陵的后方为自己预营寿陵(万年堂),而规模小于永固陵,以示孝道。
1976年,对永固陵、万年堂进行发掘。
冯氏墓:墓冢呈方形,边长117—124米。曾多次被盗。该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甬道连接前、后室。甬道及前室顶为拱形。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此门由尖拱形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后室平面近方形,高大宽敞,四壁呈外凸弧线形。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顶中间嵌一块白沙石,雕莲花图案。
墓室长6.4米,宽6.83米。是我国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整个墓室用砖约达20余万块。其中条砖长41厘米,宽21厘米,厚7.7厘米。铺地大方砖,50.6厘米见方,厚7.2厘米。墓内破坏严重,葬式不明。
出土物:石雕、陶壶、罐、盆、碗、瓷小香炉、白釉双耳罐、铜簪、骨簪、铁箭镞、铁矛头、料环、丝织品残片等。
石雕:(1)甬道南端石券门拱形门楣两侧下端各浮雕一捧莲蕾童子,微露笑容。在童子下部门柱上端浮雕一孔雀;(2)虎头门墩,前部雕成虎头状,中间凿孔嵌门柱,后部嵌入壁内;(3)武士俑,灰白色细砂石制成,头部已打掉,看其背后和肩部似戴风帽,身着斜领窄袖长衣,双手拱于胸前,握剑。残高57厘米,腰宽17厘米;(4)石雕镇墓兽残件。
万年堂:即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71—499年在位)寿陵。墓冢为圆形,方基座。基座边长60米。墓室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后室平面方形,南北5.68米,东西5.69米。四壁呈外凸弧线形。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高6.97米。甬道在南略偏东,四壁砌条砖。
永固陵与万年堂的发掘,为研究北魏平城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洛阳北魏景陵
..
1991年6月,在洛阳邙山顶上,发掘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500—515年在位)景陵。
该墓墓冢呈圆形,直径105—110米。冢前曾立有石刻武士像,头部残失,残高(连座)2.89米。墓被盗掘。但墓的形制与结构基本完整。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砖室墓,全长54.8米。由墓道、前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
墓道南起墓冢南缘,北接前甬道。水平长度为40.6米,斜坡底,宽2.8米。整个墓道可分为土壁与砖壁两部分。南段为土壁,长36.1米,北段为砖壁,长4.5米。底面铺垫青条砖。
第一道封门砖墙,位于砖壁墓道北部。东西宽2.8米,南北厚2.44米。前甬道,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3.38—3.40米,南北2.35—2.40米。拱券顶,券高3.78米,除底部铺青石板外,全部为砖结构。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轴线上,是连接前甬道与藏书网
墓室的通道。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长5.12米,宽1.94米,券高2.64(南部)—2.80(北部)米。两侧壁及顶部砖砌,地面铺石板。
第二道封门砖墙,位于后甬道南端,墙宽1.94米,厚0.78米。
石门,安装在后甬道北端。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门楣与门额系用一块大石板加工而成。上部为门额,作半圆形,下部为门楣,作长方形。全长应为2.45米。门扇二件,上下两端有圆柱形门轴。
墓室,位于甬道之北,以青条砖筑砌,平面近方形,南北6.73米,东西6.92米,面积约46平方米。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9.36米。墓室内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摆放 968f." >随葬品,西半部为宣武帝(元恪)的石棺床所在地。石棺床南北长3.86米,宽2.2米,高0.16米。用15块方形石块拼砌而成。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景陵建筑有三个特点:
(1)该墓主要用于砌筑墓壁及墓顶的砖,是一种特制的长方形青砖,表皮光滑显有黑色亮光。
(2)墓壁、墓顶砌砖,皆以细沙黄泥为黏合料,仅在缝口挂抹一线白灰膏。
(3)墓壁、墓顶的表层砖面上,全部涂上一层黝黑色。从色调上,强调了墓葬建筑的特色,也体现了北魏拓跋氏人的尚黑习俗。
随葬物因盗掘严重,剩有:青瓷龙柄盘口壶、龙柄鸡首壶、四系盘口壶、唾盂、瓷缽、釉陶碗、陶罐、盆、钵、杯和陶方形四足砚等。
洛阳邙山宣武帝景陵、大同方山文成帝妻文明皇后永固陵、孝文帝寿陵(万年堂),是目前仅有的业经发掘的三座北魏帝.后陵墓,虽然俱遭严重盗掘,仍对研究北魏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第十二节 磁县湾漳北朝大墓
湾漳北朝大墓,在河北省磁县城西南滏阳河南岸,于邺城西北约25公里处。1989年发掘。
该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南北总长52米。墓的规模和规格,高于同时期的茹茹公主、文昭王高润、bbr>藏书网娄叡〔ruì锐〕等大墓。随葬品在同时期墓葬中也是最多的。
该墓的墓道为斜坡底,全长37米。两壁用土坯垒砌,白灰壁面上绘壁画。道底经夯打,白灰地面上绘画。甬道为直壁券顶砖砌结构,地面铺青石,券顶三层券,全长6.7米,分南北两段。在甬道上的门墙正中,绘一正视形象的大朱雀,展翅伫立,通高近五米。朱雀左右各绘一神兽羽兔。朱雀四周饰以莲花、流云。
墓道内的壁画,总面积约320平方米。东、西两壁壁画对称,东壁以青龙为前导,青龙通长4.5米,并绘朱雀、神兽等,后随由53人组成的仪仗队;西壁以白虎为前导, 767d." >白虎通长>..4.5米,后随亦由53人组成的仪仗队。仪仗队手执戟盾、鼓乐、旄幡、伞盖等,表现了墓主生前的崇高地位。在仪仗队伍上方天空位置,绘有各种神兽、流云、莲花等图像。在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有白色银河、星宿散布于天空的图案。这都反映了墓主死后的精神世界。
随葬品达2000余件,以陶俑为主,俑均施彩绘,约有1500余件。镇墓武士俑、甲骑具装俑、甲装侍卫骑俑、大文吏俑、侍卫俑、内甲侍卫俑、裲裆〔liǎng dāng两当〕铠〔kǎi?凯〕侍卫俑、箭箙〔fǘ服〕侍卫俑、仪仗侍卫俑、鼓乐俑、文吏俑、风帽俑、笼冠立俑、舞蹈俑、侍仆俑、跽跪俑。陶器有鼎、罐、壶、盘和瓷罐。陶质模型有车、钟、磬、厕、仓、灶、井,以及陶马、牛、羊、骆驼、猪、狗、鸡等。另有玉器和珍珠。
此墓虽未出墓志,但墓的规格在已发掘的同时期墓中算最高的,随葬品是最多的。出土陶俑1000多件,其中大文吏俑高近1.5米,是北朝墓中所出最大的陶俑。墓室、墓道中的壁画内容以青龙、白虎为前导,后随50多人的仪仗队伍,显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是很高的,具有王者气派。而这些壁画又是北朝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绘画艺术水平最高的一批壁画。再据墓葬年代与地望分析,此墓应属北齐文宣帝高洋的陵墓。
第十三节 长安城址与洛阳城址
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在隋唐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长安城的规划,对亚洲都城建设影响巨大。日本平城、平安京即仿长安而兴建的。隋唐京城长安城址,在今西安市区及郊区,总面积83平方公里。创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原名“大兴”,唐代改称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洛阳城址,在今洛阳市区及郊区。创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其规模及地位仅次于长安,称为东都。两京城址从50年代起勘探发掘。
长安城址
长安城,唐时曾称西京。城建于龙首原上。北枕渭河,南面终南山。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平面呈矩形。外郭城,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周长36.7公里,墙基宽9—12米。城外侧有城壕。城的方向,北偏东2°。东城建有夹城。城门12座,东、西、南、北,每面各开三门。城内布局对称规整。皇城和宫城,位于外郭城北部正中处。外郭城的正南门——明德门,规模宏大。经发掘,共有五个门道。城门基址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门道宽五米,进深11.5米。正中门是专供皇帝郊祀出行的御道。
宫城,包括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部分。正中为宫殿区,东侧为东宫,西侧为掖庭宫。整体长方形,东西2820.3米,南北1492.1米。墙基宽14—18米,南面正门是承天门,有三个门道。城门上建门楼。唐代多在此颁布诏令,故称“前朝”。
皇城,在宫城南部,长方形,东、西、南三面筑城,北面无墙。经实测,皇城东西长度与宫城相同,南北长1843.6米。东西向街七条,南北向街五条。东西向横街宽220米,南北向安上门街宽94米,南墙西门——含光门,经发掘,共有三个门道。中门道宽5.72米,东、西门道各宽5.35米。其建筑形制与明德门相同,为木构架城门。皇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承天门、外郭城正南门明德门,是长安城总体规划中的南北中轴线。
街道,外郭城内,据记载,南北向纵街11条,街宽100步(一步约合今1.5米)。东西向横街14条,街宽100步、60步、47步三种。实测宽度略宽于此数。朱雀大街是中轴主干大街,正对承天门,故又名“天街”。经实测,南部街宽155米,北部街宽150米。城内列置110坊和东西两市。坊均为长方形,面积有大有小。小坊,南北500—590米,东西558—700米。大坊南北838米,东西1115米。各坊四周夯筑围墙。
东市与西市,分别位于皇城之东南与西南。是长安城中的繁华商业区。经发掘,两市各约占两坊之地,都有“井”字形交叉街道。西市,南北1031米,东西927米,市内横街与纵街各两条,宽16米。东市,南北1000米,东西924米。都有围墙。
长安城是按方格网式规划的一座都城。整个城的平面如同棋盘式格局。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确是真实写照(图9)。
大明宫,创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自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起,朝廷主要朝会改在此宫举行。此宫位于太极宫东北禁苑内龙首原上。《长安志》:从大明宫“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据全城制高点,有高屋建瓴〔líng龄〕之势。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周长7628米。
//..plate.pic/plate_172060_1.jpg" />
图9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址台基现存东西长75.9米,南北41.3米,高15米。殿面阔11间,进深四间。殿的东南与西南分别建有翔鸾和栖凤阁。殿阁之间回廊相接。殿前向南有三条长78米的“龙尾道”。中间道宽25.5米,两侧各宽4.5米。其形势威严壮观。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在南北长130米、东西80余米的台基上,建立前、
?99lib?中、后毗连的三殿。并建东西对称的东亭、西亭和郁仪楼、结邻楼。周围绕以回廊。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极其豪华壮丽。
兴庆宫,是唐玄宗的离宫,后为听政之所。宫址长方形,南北1250米,东西1075米。宫内西南隅的勤政务本楼,经发掘,楼址东西广五间(25.5米),进深五间(19米),面积500平方米。宫内南部是龙池,它与花萼相辉楼同是宏大的楼阁,衬以水光倒影,显得格外壮观。
华清宫,位于长安城东郊、骊山北麓。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境。是我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盛唐皇家园林。华清宫遗址,今已发掘,清理出五个浴池:星辰汤、太子汤、贵妃汤、莲花汤、尚食汤。其中,贵妃汤亦名芙蓉汤、海棠汤。平面近椭圆形,全用青石砌成。整个浴池平面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这一东方园林奇观的揭开,是我国隋唐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
唐代梨园遗址,今在骊山发现。发掘面积已达396平方米。遗址平面呈“”形由庭院、南北廊
房及主体建筑组成。梨园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修建。是当时皇家歌舞戏乐的演奏场。
长安城中还有不少著名佛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大兴善寺、青龙寺、西明寺等。通过青龙寺、西明寺遗址的发掘,证明唐代寺院是以殿址、廊庑、僧房、塔址、门址、庭院等建筑群构成的。青龙寺是唐代佛教密宗主要佛寺。当时中外僧俗来此礼佛求法,特别是日本来唐的学问僧,著名的空海、圆仁、圆行、惠运、圆珍、宗睿到长安后,都在青龙寺展法并灌顶。因此,青龙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座寺院。西明寺遗址中发现“西明寺石茶碾”六字残石碾,证实了西明寺的位置。据记载,日本平城大安寺是按唐西明寺图样建造的。因此,西明寺的发掘,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洛阳城址
隋唐洛阳城,跨洛河南北两岸而建。宫殿区在洛河北岸,北倚邙山,南对伊阙,面积小于长安城。它的布局也与长安城明显不同。
城址包括宫城、皇城、外郭城以及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和含嘉仓城。
外郭城,南宽北窄,平面略近方形。东城墙7312米,南墙7290米,北墙6138米,西墙纡曲,长6776米。墙基宽约15—20米。全城共设八座门,东面和南面各开三座门,北面开两座门,西面无门。南墙三门:长夏门、定鼎门、厚载门;东墙三门:上东门、建春门、永通门;北墙二门:安喜门、徽安门。经勘察,南墙三门及东墙建春门,都是一门三道。定鼎门址宽28米,中门道宽八米,左右门道各宽七米。在洛南,探出南北纵街12条,东西横街六条。洛北探出南北纵街四条,东西横街三条。其中,南北主干大道——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现存宽度为121米,长约三公里。据《旧唐书》:城内里坊103坊三市。已勘察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或为今城所压,或为洛水冲刷。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正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四周有围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路。
宫城与皇城南北毗连,在郭城西北隅,西与禁苑为邻,东接“东城”,北置“曜仪”、“圆壁”两城,南临洛水。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夯筑宫墙,内外包砖。东墙长1275米,南墙长1710米,西墙长1270米,北墙1400米。墙宽15—16米。已探出北墙玄武门,东墙明德门,西墙长乐门、南正门、应天门。
应天门东阙遗址,经发掘,规模宏大,气势壮观。门与朵楼、阙楼之间有廊庑相连。廊长38米,宽约11米,残高约四米。为夯土基础。两侧分布有整齐的柱洞。阙楼基址,东西残宽32.5米,南北仅存五米。从阙楼里侧残存的基石及散水格局判断,应为三出阙。可能与西安唐懿德太子墓所绘“出行图”中的门阙相似。是隋唐两京考古发现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在应天门内中轴线上,发掘了唐武则天明堂遗址。从部分资料判断,明堂殿基平面呈八角形,面积超过54.7×45.7平方米。殿堂中心有一圆形大柱坑,坑径9.8米。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应是武则天明堂特有的高大中心柱遗迹。
又在应天门内中轴线西侧残房基中,出土唐哀帝玉册,为首次发现的唐代皇帝即位册文。《全唐文》(卷九八)亦载此文,题为《命皇太子即位册文》。对了解唐代皇帝即位玉册的形制、礼制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皇城围绕着宫城的东、西、南三面。其东西两壁与宫城东西两壁之间形成夹城。皇城的东南部已被洛水冲毁。经探测,皇城南北1670米。南墙的西门右掖门为一门三道,门址宽24米,门道宽六米。其上建门楼。在左右门道内有车辙,宽1.25米。在皇城内还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上阳宫遗址,位于皇城西南隅,北距皇城南墙40米,东距皇城右掖门约250米,南临古洛水。现经发掘部分遗址,东西长50.5米,南北最宽处为17.5米。共揭露面积776平方米。清理出廊房、水榭、水池、假山、砖砌护岸、卵石路面等遗迹。并出土陶制砖瓦、石制螭首、鎏金铜片、缕孔铜饰和多彩的壁画,反映出当年宫廷园林的豪华气派。
上阳宫,建于唐 9ad8." >高宗上元年间。高宗晚年常居此宫听政。武则天被迫还政于中宗后,迁居此宫,最后死于此宫仙居殿。
唐代诗人王建“上阳宫”诗:“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写出了此宫建筑华丽,景色优美,犹如九天仙境。
还有一座含嘉仓城,位于皇城外的东北方,约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7世纪初),是隋唐大型粮仓之>一。经勘探,粮仓四周夯筑城墙,东西615米,南北725米,墙宽17米。城门四座,四面各开一门。在仓城内有分布密集,排列整齐的大小地下储粮仓窖259个。各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罐形,窖口直径最大的18米,深12米左右。最小的口径八米,深六米。已发掘12座粮窖,其中九座窖中出有铭砖,记粮食入仓时间为武则天、天授、长寿、圣历年间。粮食来自江南和华北等地。大多是漕运入洛。在第160号窖内还保存重约25万公斤炭化谷物,这一发现是空前的。这座大型仓城的发现,为研究隋唐的仓储制度及粮食保管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第十四节 隋代灞桥遗址与蒲津古渡
古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原横跨灞河之上。桥址在今灞河河道下约两米处。
1994年,发掘出三孔桥洞,四座桥墩。桥墩系石条砌筑而成。造型呈船状,为南北方向分布。桥墩前后两端均呈尖状,为分水尖。上部安装石雕龙头装饰。
四座桥墩造型和大小基本一致。长9.25—9.57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在四座桥墩之间,系三孔拱形桥洞,桥洞宽5.14—5.76米。这是一座多孔石拱桥。
在桥墩下,铺砌一层宽约17米的石板基础。在石板下夯满木桩,木桩上铺以方木,方木上再覆以石板。基础牢固。此桥总长约达数百米。
此桥的始建年代,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为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造。
此桥建成后,为东西交通之要冲,形成了“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驱驰万国通”的局面。进一步沟通了国内外商贸交往与文化交流。
蒲津古渡
蒲津古渡,黄河著名要津之一。集渡、关、桥为一体的要隘之地。此处早在春秋鲁昭公(公元前541—前510年)时期始设浮桥。隋代,“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 76f8." >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隋书·食货志》)。唐时,蒲津渡浮桥成为唐王朝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因而,蒲州的地位更显重要。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改蒲州为河中府,定为中都。是年十二月,增修蒲津浮桥,“絙以竹苇,引以铁牛”。此时,蒲津桥岸上已有铁牛。由于用竹苇为缆系舟,并不耐用,年年还须更换。“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建,铸八牛,东西岸各四牛,以铁人策之。其牛并铁柱入地丈余,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四,夹岸以为舟梁”(《方舆汇编·职方典》)。这是建桥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建。铁牛代替了铁锚,起到固桥作用。
..
1989年7-8月间,在山西永.济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古道东岸,发掘出土渡口浮桥头的铁牛、铁山、铁人、铁柱。
铁牛四尊,座东朝西,皆作伏卧状。各铸于长方形铁板(长3.5米,宽2.3米,厚0.70米)之上。一牛的重量
约15吨。每件牛的尾后有一根横铁轴緧〔qiū秋〕之。铁轴各长2.33米,直径0.5米。这轴是拴桥铁索用的。四牛共拴八根。每牛下并有四根大铁柱,入地丈余,坚固不拔。一号铁牛,身长3.3米,身高1.5米,脖围2.24米,尾长1.25米。其他三牛,基本相似。
铁人四尊,随着牛的编列,四牛的外侧,各布一个铁人。从其服饰和面部神态观察,每一个铁人各代表一个民族。一号牛外侧的铁人,应是回纥人,二号铁人应是蒙古人,三号铁人应是藏人,四号铁人应是汉人,
他身着短袖大翻领上衣。可以看出唐代人的服装类似现代的西装。因而,可以说,西装本源于我国唐代,这四号铁人可为见证。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十分重视民族间的团结。
铁山两座,分布于四尊铁牛中间,其作用是加重地锚的重量,起到固桥作用。
蒲津渡东岸渡口遗址发现的铁牛、铁人、铁山等珍贵文物,已按“原地、原位、原貌”永久性保护起来。
第十五节 陕西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仁寿宫、九成宫,位于陕西麟游县新城区。隋仁寿
宫始建于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曾六次来此避暑,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死于此宫。杨广篡权事件就是在此宫发生的。隋灭,此宫随之废弃。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对仁寿宫加以修缮,改名曰九成宫。太宗曾五次来此宫度夏。并在碧城山下竖立《九成宫醴泉铭》碑,由当时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高宗曾八次来此宫避暑,并一度将九成宫改曰万年宫。至唐玄宗在骊山扩建温泉宫,于是此宫
?99lib.逐渐荒芜,唐末毁于洪水。
1978年—1994年,经考查与发掘,九成宫建成二层城墙,即宫墙与外宫墙。宫墙现仅存北墙与东墙部分墙基。北墙以碧城山西南角为起点,东至镇头村,呈弧形,残长400米,宫城内包有天台山。北墙宽九米,黄土夯筑而成。东墙宽九米,残长130米。西墙与南墙尚未探到。
据记载,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合今2646米。残存北墙从西端到东墙,全长1010米。推测宫城的南北约为300米。九成宫南门名永光门?99lib?。北门名玄武门。经勘探,北宫门设于天台山的西北角上。
九成宫四周环山,在宫城北面的碧城山和南面的堡子山上,沿着山脊修筑有外宫墙。碧城山顶外宫墙北门遗址已发掘,门道宽3.75米,进深10.7米,门枕石 9f50." >齐全。藏书网
九成宫内现仅发掘其中部偏东的37号殿址,该殿西距主殿(六号殿址)约120米,坐北朝南,方向355°。殿阶基为长方形,东西42.62米,南北31.72米。面阔九间,进深六间。殿身中间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殿。殿阶基内用黄土夯筑,四壁用石材包砌。阶下四周平铺石板作为散水。
殿阶基南壁设有两个登殿踏道,即“左右阶”。西踏道保存尚好,长3.5米,宽4.4米。踏道用副子(垂带石)分为三部分,中间宽0.91米的石阶为“陛”,即皇帝走的御道。两侧石阶,各宽0.6米,是为其他官员上
99lib?殿使用的。殿阶基的西、北、东壁各设二条与六条回廊相接的踏道。
殿阶基现存46个一米见方的青石柱础以及四周的石构件,均雕刻精细,纹饰精美,颇具北朝遗风。
第十六节 唐代帝陵的陪葬墓
关中唐代18座陵中,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位于陕西礼泉九嵕〔zōng宗〕山主峰。昭陵南有皇族和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近年发掘的有郑仁泰、尉迟敬德、张士贵等几座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bbr>藏书网,位于陕西乾县北梁山上。乾陵东南方有陪葬墓17座。近年发掘的有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等几座。现简介章怀、永泰二墓。
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99lib.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子,曾召集学者注解《后汉书》。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武则天以阴谋政变罪将其流放巴州(今四川巴中县)。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逼令自杀,时年31岁。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陪葬乾陵。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为章怀太子。妻房氏与之合葬。
该墓陵园长180米,宽143米,墓全长71米。由墓道、甬道、前室与后室组成。壁画是墓中最重要的文物,共50多幅。多彩绚丽,内容丰富。其中以“狩猎出行图”、“客使图”、“马球图”、“仪仗图
”、“观鸟捕蝉图”等最为精彩。而客使、马球等题材,也是首见。所绘“出行图”,描绘了当时达官贵人出行情景。奔马作前导,主人骑高大白马,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扈从骑士着胡服、革带、长靴,佩刀、持箭,跨骏马,奔驰原野,气势宏大。“马球图”,描绘20余骑争打马球场面。击球者身着窄袖长袍,头戴幞〔fú弗〕头,足蹬黑靴,手持偃月形球仗,或反手击球,或纵马迎击,活泼生动。“观鸟捕蝉图”,绘一女仰视飞鸟,另一女右手似欲捕捉树上鸣蝉,树北一女双手交叉于胸前,托披巾,若有所思。画中有诗,耐人寻味。
后墓室置棺椁,象征寝宫。这墓室中的壁画,以侍女画尤为精彩。侍女多细眉小口,丰肌玉面,发髻高耸,披帛绕肩,或着短袖,或长袖襦衫,长裙曳地,丝履微露。是唐代侍女画的珍品。
这50多幅壁画,题材多样,揭示了唐代王室宫廷生活的片断,是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藏书网七个女儿,名仙惠,字秾辉。嫁于武则天侄子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与其夫武延基及其长兄懿德太子被武则天杖杀,时年17岁。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与其夫合葬于乾县之北原,陪葬乾陵。
该墓陵园长363米,宽220米。墓全长87.5米,宽3.9米,距地表深16.7米,由墓道、甬道、前室与后室组成。墓中出土文物,计有陶俑、三彩俑、木俑、金、铜、铁、玉、锡器及石刻等达1300多件。其中壁画完整,石刻线雕精美,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
墓道内和墓室四壁及顶部,都绘有壁画。墓内壁画保留有青龙、白虎、阙楼、戟架、云鹤、天体、仪卫、侍男、侍女等图像。其中,以宫廷侍女图最为突出。执鲜花、捧砚盒、戏鸟、赏花等图案,是宫廷生活的再现,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环境的再现。墓中的石椁、石门、墓志上的线雕内容,颇使人寻味。特别是在石椁南壁雕一侍女,额上发际间插花簪,簪下垂有五条花坠。此似即唐诗中的“金步摇”。她两手持花枝作闻香状,寓意丰富。
俑是随葬品中最多的一类,共878件。大致可分为陶俑、三彩俑、木俑三大类。镇墓兽,狰狞可怖;镇墓俑,身穿胄甲;狩猎俑,驾鹰驮犬;乐俑,吹笛品箫。女立俑,发髻不一;男立俑,姿态各异。胡俑43件,深目高鼻,络腮短胡。是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史与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唐代两京长安与洛阳的近郊,也常发现高级官吏的墓葬,出土许多精美的唐三彩、金银
..器、瓷器等珍贵文物。
第十七节 唐法门寺塔地宫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是我国四大名刹之一。在四大名刹中,泗州普王寺,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沉入洪泽湖。岱州五台寺及终南山五台寺之舍利,在唐代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灭法时敕令毁坏。因此,法门寺塔地宫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地宫。寺内原有的塔,因霪〔yín淫〕雨而倒塌。1981年为重建此塔,对塔基及其外围进行清理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今作一简介:
唐代塔基,为正方形,边长26米,面积600平方米。地宫年代不晚于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
中心方座,位于塔基中心方形夯土台基上。边长10.5米,面积106平方米。中心隆起,四周下斜,高2.2米。地宫后室基槽挖在中心方座中间。
地宫,位于塔基正中部位。由踏步、漫道、平台>.99lib.、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秘龛组成。总长21.1米。
出土遗物,计有舍利(舍利,梵文音译,意即身骨)四枚。金银器121件,玻璃及各类珍珠、宝石、玉器达400多件(颗)。瓷器16件,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19件,铁质文物16件,丝绸织品700多件,其中,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数量之大,品种
之多,制作之精美,都是空前的。是研究唐代贵族生活和社会风貌的难得珍品。
遗物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佛指舍利四枚,均呈管状。“色白如玉,少青,细密如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纹)”。经鉴定,一枚灵骨,三枚影骨。
第一枚佛指,藏于地宫后室。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内的四门金塔。塔基正中立焊一银柱,佛指套置其上。第二枚佛指,安放在地宫中室内的汉白玉双檐灵帐中铁函内的鎏金双凤纹银棺之内。第三枚佛指,置于地宫后室秘龛内的水晶椁、壶门座玉棺之内。第四枚佛指,藏于地宫前室汉白玉阿育王塔内铜浮屠中的银棺之内。
另一类,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在金银器中,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圈足银盒,重6.26公斤。鎏金捧真身菩萨,宝冠上镶嵌珍珠,全身珍珠璎珞。鎏金卧龟
银薰炉,炉足首作独角兽状,造型特殊。鎏金镂空银笼子(茶具)。鎏金银龟盒。鎏金镂空银香囊等。制作精巧,举世罕见。
在金银法器中,最罕见的是,迎真身银金花四轮12环锡杖,全长1.96米,重2.39公斤。钣〔bǎn版〕金成形,杖杆圆形中空,通体錾〔zàn暂〕饰花纹,杖首两重仰莲座,由上至下錾12体缘觉僧,均身披袈裟,有头光,手持法铃,立于莲台之上。
金银茶具,有茶槽、碾、匙、盒、风炉等。
瓷器,有瓶、碗、盘、碟等。其中,大部分是“秘色瓷”。釉色以青绿为主,釉层有透明感。是“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精品。在地宫文物中也可算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说明我国秘瓷烧制时间已在
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以前。
玻璃器20件。其中,贴花盘口瓶,为拜占庭帝国产品,刻花盘、素面盘为伊斯兰产品。淡黄色茶杯和茶托,则为唐朝产品。
丝织品,以平纹绢、纱、绫最多,
99lib?其次为罗、锦及织金锦。还有刺绣品以及蹙〔cù醋〕金绣夹半臂,蹙金绣袈裟,蹙金绣夹裙等。凡唐代各式绫、罗、纱、绢、锦、绣、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无所不有。尤以菱纹织金锦,工艺精绝。再有玳瑁“开元通宝”钱。均为唐代考古罕见的新发现。
第十八节 南唐二陵
南唐(公元937—975
藏书网年),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在位七年,公元937—943年)死后与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宁牛首山南麓,称为钦陵。中主李璟(在位十九年,公元943—961年)死后与其妻钟氏也合葬于牛首山,称为顺陵。二陵相距约50米。
1950—1951年对南唐二陵进行发掘。二陵依山为坟,都是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其建筑规模,结构与布局,几乎完全相同。
钦陵(李昪墓)全长21.48米,宽10.45米,高5.3米。墓门南向偏西9°。正中开一圆形洞门,高2.81米,宽2.38米。墓室分为前、中、后三个主室。前室与中室内的东西两面各附一个侧室,后室内的东西两面各附三个侧室,计有10个侧室。
前室,长方形,南北长4.50米,宽3.85米,高4.30米。
中室,方形,南北长4.56米,宽4.45米。在北壁两侧各浮雕一个武士立像,武士头戴盔,身穿梅花鱼鳞甲,双手握长剑,足踏云彩,作侍立护卫状。北壁上方 8fd8." >还刻有“双龙戏珠”图。
后室,南北长6.03米,宽5.90米,南壁正中开一方形门,用青石板制成门扉。室内
?四壁涂上深红色。柱、枋、斗拱均施彩画。室顶用石灰粉刷,上绘天象图,地面刻着一幅河流图。棺床由六块青石板合成,长3.80米,宽2米,厚0.5米。床正中有一长方形小井,似乎是仿古腰坑之遗制。
顺陵(李璟墓)全长21.90米,宽10.12米,高5.42米。墓门南向偏东5°。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前室与中室东西两面各附一个侧室,后室东西两面各附两个侧室,计八个侧室。前、中室布局
与钦陵前、中室相同,只是中室内无双龙戏珠图与武士像。
后室,南北长5.38米,宽4.35米,高5.42米
..。室顶也用石灰粉刷,上绘天象图。地面青石铺成,棺床用四块青石板合成,全长4.40米,宽2米,厚0.40米,中线上也有一长方形小井。
侧室是砖筑,二墓侧室完全一样,只是大小略有不同。
二墓随葬品早年被盗。出土陶尊式罐、四耳罐、带嘴罐、青瓷片、白瓷片、陶俑、玉哀册、石哀册等。
陶俑:男俑,都穿方领或圆领长袍,向右开衽,胸前有一条下垂长带,腰束带,广袖,脚穿圆头鞋、元宝头鞋、草鞋状鞋或穿靴。作拱立或抱券,持剑或持盾状。女俑:高髻,蝉鬓,或拱立或持物状。舞蹈女俑:穿长袖直衿,带有披巾舞衣。李璟墓内无舞蹈俑。
陶制动物形象:马、狗、鸡(公鸡作啼叫状;母鸡作孵卵状)、蛙、骆驼、狮子、人首蛇身、人首马身、人首龙身。
玉、石 54c0." >哀册:钦陵出土玉哀册23片(残12片),有“钦陵礼也”四字。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均出于后室棺床上下。
这两座墓,从建筑、彩画、雕刻各个方面,都表现着唐代余
99lib?风,也反映了这个小朝廷的经济文化情况。
第十九节 辽中京、金中都与元大都
辽、金、元的考古重要收获,首推辽中京、金中都与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重点发掘。
辽中京遗址
辽中京遗址,在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开始兴建。辽代帝王常在这里接待宋朝使臣。1959—1960年进行勘察和发掘。
中京城址的布局是仿宋汴京城(今开封)格局,由外城、内城与宫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平面长方形,南北3500米,东西4200米,周长15400米。城墙无“马面”,四角有角楼基址。东墙、南墙与西墙,各有一处门址。南墙正门朱夏门至内城南正门阳德门之间,有一条宽达64米的笔直
99lib.
主干大道。两侧有石板砌成用木板铺盖的排水沟。在大道两旁各有对称的围以坊墙的坊区四个。坊区北面又各有廊舍遗址,长约250米,应为商业场所。还有官署、驿馆、寺院等遗址。
内城,在外城内正中偏北。平面长方形,南北1500米,东西2000米。城墙有“马面”,四角无角楼。自南墙正中的阳德门至宫城南门阊阖门之间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大道两侧筑短墙,未探出建筑遗址。
宫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北。仅筑有东、南、西三面城墙,北墙是利用内城的北墙,城角有角楼遗址。宫城正方形,每面长1000米。南墙正中探出阊阖门址,有三个门道。其东、西两侧各距180米处,为东掖门与西掖门址。门内各有两重宫殿遗址。
另外,在外城中央大道东北方,尚存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通高81.39米。传为辽圣宗时感圣寺内的舍利塔。塔上发现寿昌年间(公元1095—1100年)题记。
金中都城址
金中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城西南部
?.t>。是以辽南京城为基础扩建而成。1966年进行全面勘察。城址平面为正方形,每面城墙均长4000余米,周长约近17公里。西城墙,从海淀区北蜂窝南行至马连道仓库、蝎子门、凤凰嘴村一带。南墙,东自万泉寺、石门村直到右安门大街以东。东墙,应在直贯陶然亭南北一线。北墙,应在白云观附近西便门外大石桥西一带。每面城墙有三座城门。明清时代北京外城西侧的广安门,又称彰仪门,便是沿用金中都西墙北端城门的旧名。
宫城,位于城中心略偏西南,即今广安门以南,平面长方形。经勘测,周长约600米。东墙在今南线阁街稍东的南北直线上。北墙近于白菜籽村北的东西线上。南墙在今鸭子桥以南的东西线上。西墙在今白云观至小红庙村的南北线上。
宫城中的宫殿,均配置在从应天门到拱宸门的中轴线上。内有九重宫殿,是按照北宋开封都城宫室制度设计修建的。据调查,鸭子桥村北直到广安门大街南,应是九重宫殿基址。白纸坊西大街城外与滨河路交叉路南,可能是应天门址。南..t>自鸭子桥,北自白菜籽村经白云观到真武庙,这是纵贯全城的一条南北中轴线。中都的街道,结合文献,也有迹可寻。当时的坊里划分整齐,东20坊,西42坊。
排水问题,也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1990年,在今右安门外发现金中都水关遗址。水关入水口东西两摆手呈倒八字排列。石板构筑,并以银锭铁固定。这一发现,得知中都西湖水(今莲花池)应从今右安门西南流出城。为了解金中都城内水系流向提供了实物依据。
金中都这座宏伟的都城,经元、明两代建新都、筑城垣,却只留下点滴遗迹,供后人勘探与查考。
元大都城址
元大都城址,在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为元代都城遗址。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成宫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成大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之一。1964—1974年,进行勘探与发掘。
大都城址,平面长方形,南北约7600米,东西约6700米,周长约28600米。南城墙约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北墙即今北京北郊的“土城”。现已绿化,进行保存。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与明清北京城内城的东西城墙一致。藏书网城墙夯土筑成。墙基宽达24米。土城顶部中心有半圆形瓦管,以防雨水冲刷。全城共有城门11座。东墙三门: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南三门:文明门(今东单)、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顺城门(今西单)。西三门:平则门(今阜城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北师大西)。北二门: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城的四角有角楼。和义门瓮城门遗址,在修筑地铁拆除西直门时发现。经发掘,城门残高22米,门洞长9.92米,宽4.62米。为砖券门洞。城外部建有“马面”,绕以护城河。
皇城,位于城南正中地区。墙基宽约三米。宫城偏居皇城东部。宫城南门(崇天门),在今故宫太和殿位置,北门(厚载门),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宫城西北有以万寿山(今北海琼岛)和太液池(今北海、中海)为中心的西苑。
大都街道,大都中轴线,即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经今地安门桥,直达今钟楼。经勘探,在景山以北探出一段南北向道路遗迹,宽28米,便是元代中轴线的一部分。在南北向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平列着许多东西向胡同。大街宽25米,胡同宽六一七米。现在北京城区的一些街道和胡同,仍可反映出元代街道布局的旧迹(图10)。
//..plate.pic/plate_172066_1.jpg" />
图10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关系示意图
第二十节 明定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代有13个皇帝埋葬于此。这些陵墓环列于天寿山南麓,组成以长陵(明成祖朱棣)为中心的宏伟庞大的陵墓群,称之为“明十三陵”。
1956-1958年,对其中的定陵进行发掘,揭开了地下宫殿的秘密。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他的两个皇后孝端与孝靖也同葬于此。位于陵区中部偏西的大峪山下。
定陵的陵园建筑,是仿照嘉靖皇帝的永陵
而建造的。明楼重檐斗拱额坊全部用石材修建,宝城垛口、明楼地面也全部用花斑石,而且陵园加筑一道外墙,这在诸陵中较为特殊。
地面建筑有稜恩门、稜恩殿、明楼和宝城。
玄宫(地下宫殿)bbr>?,是陵寝的地下建筑部分。由前殿、中殿、后殿与左右配殿组成。全部用石材起券结构。前殿大门的外部是石结构券门。这是玄宫第一道大门。券门下是两扇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石门。前殿是一座长20米,宽6米,高7.2米的长方形券室,中殿长32米,宽、高同前殿,也是一座长方形券室。南北两壁各有石券门与左右配殿相通。中殿西端有汉白玉雕成的三个宝座,成“品”字形摆放。后殿是玄宫的主要建筑。它的设计布局与中殿成“T”形,南北长30.1米,东西宽9.1米。四壁石条平砌。地面平铺花斑石。中部偏西是汉白玉宝床,床面铺花斑石。石。宝床上放置梓宫三具
.。中间是万历朱翊钧,北为孝端皇后,南为孝靖皇后。葬具均为一棺一椁,尸体已腐烂。
左右配殿结构形式相同,都有石门以通中殿,东西26米,南北7.1米,高7.4米,地面平铺条石。配殿中央都有汉白玉宝床,床面铺砖。这座五殿七门组成的玄宫,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
地宫随葬品,大都放在后殿宝床上和梓宫内, 53ef." >可分为葬仪用具与生活用具两大类,总计2000余件。
葬仪用具:谥〔shì示〕册、谥宝、墓志、木质和锡质明器。谥册四份,松香木制成。板长28厘米,宽12厘米,厚1厘米,每册10板,丝绳缀连,外披织锦,内刻谥文。谥宝四个,木制,上雕龙纽,下刻帝后谥号。孝靖皇后王氏墓志一盒。墓志长宽各64厘米,厚13厘米。木质明器多为人俑和马俑。人俑多男俑,少数女俑,多着长衫,当属仪仗之类。
生活用具:冠服、金、银、玉、瓷器等。许多器物,堪称稀世珍品。金冠高24厘米,是金品中最珍贵的一件。用极细金丝编制而成,后面盘绕着二龙戏珠,形态生动。凤冠四件,皇后在大典时戴的帽子。其中一顶六龙三凤冠,用金累丝点翠的工艺制成,通体饰上千颗珍珠和近百颗红、蓝宝石。六龙口衔珠滴与三凤相戏,寓有“龙凤呈祥”之意。是罕见珍品。金器数量很多,有盆、盂、壶、香盒、粉盒、碗、盘、匙、爵等日用品。有一镶金梨木碗,外表髹漆,内里和底托镶金。金爵、壶上,镶满红蓝各色宝石,华贵美观。
玉器有碗、盆、壶、耳杯、盂、爵、带钩、玉圭等。玉爵鋬为龙形,底部饰金龙,还有镶嵌红、蓝宝石的盘形金座。宝石中最名贵的可算猫眼石,蟹绿色,形似猫眼,轮转照人,可称稀世之宝。玉圭八件,其中一件长27.3厘米,宽6.5厘米,厚一厘米。上刻“四山”纹,取“安定四方”之意。这应是帝王祭祀天地宗庙时用的“镇圭”。
瓷器,可分青花和“明三彩”两类。有梅瓶、碗、炉、觚等。三彩瓷炉,高17.8厘米,底款:“大明万历年制”。釉色为黄、绿、紫三色。三条蟠龙盘绕炉身,形成双耳,龙首倒立成三足,是99lib.明瓷中的珍品。
出土大批织锦。这些织锦不仅记录了织品名称、产地、产时、花纹及长宽尺寸,而且记录了织造分工及织匠姓名。是研究明代织锦的宝贵资料。
定陵的发掘,揭开了地下宫殿的秘密,出土了大批珍宝,是明代考..古的重大收获。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72068_1.jpg" />
红山文化玉猪龙(辽宁牛河梁)
//..plate.pic/plate_172068_2.jpg" />
蓝田人头骨(陕西蓝田公主岭出土)
//..plate.pic/plate_172068_3.jpg" />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西安半坡)
//..plate.pic/plate_172068_4.jpg" />
仰韶文化“殿堂式”房址(甘肃秦安大地湾)
//..plate.pic/plate_172068_5.jpg" />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浙江余姚河姆渡)
//..plate.pic/plate_172068_6.jpg" />
良渚文化祭坛墓地(浙江余杭瑶山)
//..plate.pic/plate_172068_7.jpg" />
商 4ee3." >代青铜人立像(四川广汉三星堆)
//..plate.pic/plate_172068_8.jpg" />
龙山文化彩绘龙纹陶盘(山西襄汾陶寺)
//..plate.pic/plate_172068_9.jpg" />
商代夔鋬免象牙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plate.pic/plate_172068_10.jpg" />
商代玉人(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plate.pic/plate_172068_11.jpg" />
二里头铜爵(河南偃师二里头)
//..plate.pic/plate_172068_12.jpg" />
东周青铜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plate.pic/plate_172068_13.jpg" />
战国错金银青铜龙凤案(河北平山中山王墓)
//..plate.pic/plate_172068_14.jpg" />
秦铜车马(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plate.pic/plate_172068_15.jpg" />
明代金累丝点翠风冠(北京昌平定陵)
//..plate.pic/plate_172068_16.jpg" />
唐代仕女图(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