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中国史前文化》
天荒地老有人识
人类历史上的史前时代,是文字发明以前的一个漫长时期。史前先民创造了史前文化,奠定了文明时代的根基。史前时期究竟是什么样子?史前文化的奥秘何在?中国古代就有学者进行过探索,在汉唐学者的一些著作中,可以读到有关洪荒时代人类活动的片断传说文字,包括作者们一些推断性的结论,有的极有见地。但是,古人对史前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史前先民创造的主要文化成就,终归是知之甚少,不可能有系统科学的认识。
对史前社会与史前文化的科学认识,还是在近代考古学诞生之后。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史前考古学,就是通过史前人类遗迹与遗物的调查发掘,专门研究史前社会及其文化的一个学科。考古学家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几个发展阶段。大体说来,石器时代即相当于史前时代,而史前考古就是石器时代考古的同义词。后来,经过史前考古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又将石器时代区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四个阶段,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
人类由古猿分化出来以后,直到文字出现之前,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发展过程。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也是发展速度最缓慢和经历时间最漫长的一个阶段,大致从人类出现至距今约一万年前,即为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学会了用火,以采集和渔猎作为重要生活手段,并且创造了最原始的艺术作品。距今一万年前后,是发展时间不很长的中石器时代,以用间接打击法获得的细小石器为工具,经济生活方式大体上继承了旧石器时代的传统。农业、畜牧业产生,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技术出现,表明新石器时代已经到来,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农耕的发明。新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大约在5000年以上。当红铜冶铸技术发明时,红铜器具制成,但主要工具仍然为磨光石器,这便是铜石并用时代.99lib.。再往前跨进一步,就到了青铜时代,人类社会便开始了灿烂的文明时代。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研究者对是否将“中石器”和“铜石并用”作为史前时代的两个独立发展阶段,尚持有异议,实质上它们是两个年代并不长的过渡阶段,承前启后,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中国史前考古研究起步较晚,在欧洲人首先发现旧石器和猿人头骨化石半个多世纪之后,外国学者于本世纪20年代在黄河流域找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接着是中外学者共同发掘北京周口店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并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开端。
数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已有2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数以千计九九藏书,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则有四五百处之多。由于时代上的差别和分布地域的不同,这些史前文化遗址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考古学家根据它们的特征,区分为一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并且以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遗址名称来命名,称之为“某某文化”。中国目前已经发现并且命名的史前文化已达60多个,如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史前文化的命名,一般经过了一系列同类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几个过程,年代学便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一般规律,在某一遗址的发掘中,下层文化堆积在年代上要早于上层文化堆积,这种由地层关系判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在田野考古中运用十分广泛,称为“地层学”,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另外,在比较不同遗址的内涵,以及判定它们年代的早晚方面,则要使用考古学称作的“标型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将遗迹和遗物分类排比,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找出它们的演变序列。不同形制的遗迹和遗物在这个序列表上的位置,便是它们的相对年代位置,出现早的自然年代就早,反之则晚。标型学是判断不同遗址文化内涵异同的重要方法,不同遗址如果都能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和遗迹,不仅表明它们的年代相近,也表明它们是同一人类族团创造的文化共同体。这种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一定地域、具有一定地方特征的共同体,便是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可以挑选一个最典型的遗址名称来命名这个考古学文化,通常习惯于选用最先发现的那个遗址的名称。
随着史前考古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考古研究的各个方面,例如勘测、修复、鉴定、断代等,没有科学技术方法是不可想像的。尤其是自然科学断代技术,它能给出遗物和遗迹的绝对年代数据,对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目前已应用于考古学的年代测定方法,有古地磁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骨化石含氟量断代、树木年轮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铀系法断代、钾-氩法断代等。其中运用得最广、作用最明显的,则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法,它是利用生物遗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年代测定的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中的原子发生核反应,产生出和普通碳素原子重量不同的同位素碳-14。生物体中的碳-14浓度与大气中的碳-14浓度是平衡的,但死亡后碳-14便得不到补充,逐渐衰变和减少。通过测定死亡生物体中所含碳-14减少的程度,便可计算出它死亡的年代。将放射性碳素测定结果与树轮对比校正,可以得到比较真实的年代数据。这种方法应用到考古学后,史前考古的年代学才建立在有绝对年代为依据的可靠基础之上,这被称为是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中国已测出的碳-14年代数据已有数千之多,为建立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国史前文化年代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样的绝对年代数据和相对年代关系,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排列出各地史前文化发展的序列表,还可以有目的地去寻找和补充这序列表上存在的缺环。藏书网
中国发现的史前文化,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距今180万年的山西西侯度文化、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文化,也有稍晚的距今约10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文化,和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文化;有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丁村文化,距今约10万年;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在华北、东北、西南、华南有广泛的分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有较早的距今8000—7000年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有稍晚的河姆渡、仰韶、大汶口、龙山和良渚文化等。在许多地区,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史前文.99lib.化发展序列,而以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序列最为完善,发现的史前遗址数量很多,研究比较透彻。当然,序列表上也有一些缺环,例如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面貌,人们知之甚少;在长江和黄河以外的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很不完整,或者根本还没能建立起来,发展脉络很不清楚。这些课题的解决,有待未来考古学家的一代代努力。
通过对诸多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我们对史前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生产、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活动,有了直接深入的了解,更由此明白了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远古时代的先祖所创造的灿烂的东方史前文化,正由考古学家们辛勤的工作一章章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东方文化悠久的传统和深邃的内涵,也必将由考古学家们的深入研究,更加完整地阐发出来。
第一节 从猿群中走来
人,是世界上最富灵气的动物。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首先就涉及到人类的起源问题。千百年来,人对于自己的来历进行过许多猜测,自古就有人并非是开天辟地就有了的论述,还有猴子变人的古老传说,更是存在于某些民族的创世纪神话中,例如藏族就有类似妇孺皆知的 4f20." >传说。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一些猿猴变人的说法,只是无法与现代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学说相提并论。..
19世纪中叶,进化论的奠基者、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公元1809—1882年),发表了 href='1131/im'>《物种起源》和 href='/article/5609.htm'>《人类起源》两部名著,用生物进化原理论证人类起源于早已绝灭的古类人猿,建立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科学学说。古猿究竟如何变成人,达尔文没有深论,这个问题由恩格斯作了科学解释。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由树居改为地面生活的猿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形成了简单劳动,促使前肢分化为手,后肢分化为脚,最终站起身来直立行走,从此开始走出猿群,在将自己创造为人的漫长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直立行走以后,猿人的视野大大扩展了,大脑逐渐发达起来,语言由交往中产生,劳动也愈来愈见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标志就是工具的制作,这是除人以外的任何高等动物所不可能办到的事。所以能否创造工具,也是人与猿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掌握工具制作技能是人类智慧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
根据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的直接祖先是腊玛古猿,生存年代为距今1400万—800万年前。腊玛古猿属“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可能有了初级语言交流。我国云南开远和禄丰陆续发现过几批腊玛古猿化石,生存年代大约为距今800万年前。而南方古猿(纤细种)的化石及其文化,则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遗迹。南方古猿已非真正的猿类,不仅能直立行走,并能制作粗糙的工具,其最早年代可达距今500万年前。我国在湖北建始、巴东和广西南宁都发现了可能是属于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为探索人类在亚 6d32." >洲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人类学家将人类发展进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开始直立行走,已能打制简单的石器,生存年代一般认为距今300万—200万年;
(2)直立人(晚期直立人),开始用火,能制作较复杂一些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30万年;
(3)古人(早期智人),体质上接近现代人,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能制作不同用途的标准石器,时代距今约30万—5万年;
(4)新人(晚期智人),掌握了雕刻和绘画艺术技能,开始制作装饰品,年代自距今约五万年始。
我国发现的直立人、古人和新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在北京、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都已寻找到我们远古祖先留下的足迹,其中最著名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等。与这些远古居民同时代的遗址发现更多,200多个旧石器地点广布在华北、东北、华南和西南辽阔的大地上。
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我们古老的东方世界,早在1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以属于早期直立人的云南元谋人为代表。元谋人已开始使用打制石器,还见到大量炭屑和烧骨,有可能表明当时已开始用火。大约在距今100万-75万年前,是陕西蓝田人生活的时代,这时的石器技术有所发展,石器类型开始固定化,但依然比较粗糙。距今70万-23万年前,是著名的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北京人化石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半个多世纪的间断发掘获得了多达40个个体的人骨化石。北京人的石器种类较多,用途比较明确,有少数较为精致的小石器和一定数量的骨器,发现了明确的用火证据。..
我国发现的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主要有距今约10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等,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广泛使用打制石器,掌握了较为复杂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主要有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山西的峙峪人等,他们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居民,开始使用更高级的间接打击法加工细小石器,发明了弓箭,又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中大大迈进了一步。
人类学家根据出土人类化石研究证明,人类自脱离猿群200多万年以后,在距今50000—10000年之间开始形成不同人种,这就是现今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三大种群的来历,即所谓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生活在世界东方的蒙古人种,有研究报告说,可能是在中亚和东亚的干燥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形成的。中国早期智人化石大荔人的头骨开始出现蒙古人种的性状,而晚期智人化石山顶洞人则已有明显的蒙古人种形态,也就是说,大荔人和山顶洞人同是黄色人种的祖先,远古中国是黄种人的重要发祥地。
第二节 在黄河两岸
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社会又跨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考古学上所说的新石器时代。现今在中国大地上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如星罗棋布,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在高原,在海岛,到处都留下了先民们的足迹,到处都埋藏着先民们创造的文化遗存。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也是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遗址分布相当密集,这虽然有可能是考古工作在这里开展得比较深入的缘故,但也说明这一带史前人口分布密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黄土与黄河哺育了史前农业文明,这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根基所在。
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文化,有渭河地区的白家村文化、黄土冲积带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及后李文化,它们都属比较发达的原始农耕文化。另外,在河北省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了若干陶片,这一发现可能会提早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起始年代。
磁山文化因70年代河北南部武安磁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磁山人制作有质地较粗糙的陶器,使用磨光石器,种植的主要谷物是粟,还饲养有猪、狗、牛、鸡等家畜,生活的年代为距今8000—7500年前。磁山遗址的发掘刚刚结束,河南新郑又发掘到另一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裴李岗,这类遗存在河南中部的许多地点都有发现,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裴李岗人使用的陶器和石器与磁山人的多有相似之处,制作有一种十分精致的带齿石镰。居住面积不大的圆形半地穴房子,还有较大规模的氏族墓地。裴李岗人生活的时代也与磁山人相当,或者还略早一些。
后李文化以山东临淄后李官庄遗址命名。后李人烧制夹砂陶器,使用石、骨、蚌类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及采集、渔猎活动。
北辛文化因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发掘时间几乎与裴李岗遗址相同。北辛人制作陶器时比较注重外表的装饰,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也有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生活的年代稍晚,距今7200年前>..后。
磁山人、裴李岗人和北辛人都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冲积扇上,在黄土高原上也生活着一支早期新石器时代居民——白家村人(对于这一类文化遗存的命名存在较大分歧,我们这里采用以最典型的临潼白家村遗址来命名)。白家村文化几个主要遗址的发掘时间,也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家村人制作实用且富于美感的陶器,发明了彩陶;使用磨光石器,但磨制并不精细;居住圆形半地穴房子,有规模不很大的公共墓地。白家村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7800—7000年上下。
这几支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在内涵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陶器多见三足鼎形器和鼓腹器(图1),农作物有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相互产生过一定影响。这几支文化后来又发展成为更繁荣发达的新石器文化,白家村、磁山、裴李岗文化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的渊源,北辛文化则是大汶口文化的前身。这种发展关系的确认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是许多考古工作者长期共同努力发掘的结果。
藏书网、鸟纹及其变体,可能就表现了当时对蛙和鸟的崇拜心理。中国文明时代初期也是极崇拜蛙与鸟的,鸟为太阳神,蛙(蟾蜍)为月亮神,可见日月崇拜是植根于原始社会的,这样的崇拜在史前的情形,由彩陶纹饰的发现充分展示到我们面前。我们也由此观察到,中国古代的日月崇拜,最早应是起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它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物(图12)。
.。 中国史前时代已开始修筑专用的祭坛和神庙,作为礼拜神灵的场所,这是从红山文化几次重要考古发现中得到确认的。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一组石砌建筑,经研究认为是原始宗教遗迹。建筑中有卵石圆台和巨石长方坛。石圆台周围发现了妇女陶塑像,说明那是供奉女神的祭坛;方石坛也是祭坛,附近出有玉龙和非实用的彩陶器等。这里是一处重要的祭祀地母、农神的宗教场所,它的主人是整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在特定的日子里,人们成群结队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通过隆重的祭典,了却自己的心愿。 东山嘴祭坛建筑群发现不久,又在距离不远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现了更大规模的祭坛与神庙遗址。牛河梁遗址面积相当大,是一处有严谨布局的遗址群,以山梁顶端的女神庙为中心,周围山丘环绕着积石冢。女神庙是南北方向布置的多室殿堂,北边为一石筑的大型山台,南边有三处大冢和祭坛。女神庙结构复杂,有主室、左右室、前后室等,供奉有女神群像。神像比例如真人,据出土塑像残片推测,当时还塑有大于真人三倍的女神塑像。由此看来,这里可能是一处以祭祀女性先祖为主的多神礼拜场所。 神庙附近的积石冢,即是石砌的大墓,墓内随葬有许多精美的玉器。周围排列着一些小型墓葬,墓间也有石砌的圆形祭坛,墓前有石铺的台面和烧土面,附近出土有猪骨和鹿骨,这都是举行祭祖仪式的处所。由此看来,祭祖在红山文化中已经形成制度,祖先崇拜已经进入相当成熟的发展阶段。遗址所见的墓祭遗迹主祭的是近祖(真实祖先),坛庙则主祭的是远祖,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始祖神。 浙江余杭的反山和瑶山,也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遗迹,它的主人是良渚文化居民。两处都是在人工堆起的土山上筑成祭坛,再修建大型墓穴。如瑶山祭坛为方形,面积约400平方米,中间有一南北方向的红土方台,台上修建大墓。大墓有木棺木椁,墓中随葬成堆成组的玉器,这些玉器大多并非生产工具,又不是生活用品,为纯礼仪用具,不少就是专用的祭器,刻有神灵图像。 礼器的出现也是祭祀活动频频举行的必然产物。红山和良渚流行玉琢礼器,其中良渚的琮、璧、钺〔yue越〕是专用的祭器,这传统在青铜时代得到继承,钺成了权力的象征,琮璧乃是祭天地神灵的礼器。中原龙山文化居民墓中随葬物品中也有礼器,包括具有权杖意义的钺和乐鼓等。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也有琮、钺、鼓,有一些墓中出土许多这类礼器,表明死者生前当是专门的神职人员。 祭祀仪式还包括杀牲这个重要内容,既要杀兽,也要杀人。上述祭坛附近出现的兽骨,就是杀牲的证据。杀人以祭称为“人牲”,即以人为牺牲,供献给神灵。史.前居民认为对地母最大的敬意就是祭献人牲,以人血灌地,以求农作物能有好收成,这种做法在许多当代的原始民族中都曾经流行过。仰韶文化的一些遗址发现过不少非正常死亡的埋葬,不规则的土坑中埋着没有常规葬式的死者,有的还与牲畜共埋一处,这很可能就是杀祭人牲的遗迹。到龙山时代,这种杀祭更为普遍,发现不少无头死者和多人丛葬,有的死者肢体残缺不全,也很可能属于杀祭一类的遗存。 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不少奠基牲遗存,也是一种典型的人牲现象。在一些较大的房址居住面或墙基下,往往发现有埋葬儿童或成人的现象,这是建房过程中处死的人牲,都是奠基用的牺牲品。如汤阴白营遗址,发现有二座房址埋有童牲;安阳后冈的15座房址中,埋置幼童27人;永城王油坊的一座房址下,就埋有人骨架三具;登封王城岗夯土建筑下面的一座奠基坑中,见到七具人骨架,有幼童,也有成人。杀人奠基,是为了房子的坚固耐久,也是为了驱邪避鬼,祈求神灵保护。 对于神灵的献祭,史前人表现得十分虔诚,他们可以献上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这都是受了共同信仰的驱使,对于自己建立起来的信仰,他们坚信不移,也让子孙后代坚信不移,代代相传。 第四节 大礼安魂 史前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智力有了很大开拓,人们开始思索生与死的问题,得出了灵魂是人体主宰的结论。人类不仅有了灵魂观念,并且还认为灵魂有不死的性质,以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鬼魂世界。于是就有了鬼魂崇拜,有了对死者的灵魂进行妥善安置的意识。安抚亡灵的最好方式,是举行隆重的葬仪,将尸体掩埋起来,寄托哀思,祈求灵魂早日得到新生。 对死者实行掩埋的习俗,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洞穴中,表示了生死同在的骨肉亲情。到了新石器时代,埋葬渐渐形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共同体中,出现了互为区别的埋葬方式。 氏族公共墓地的存在,是原始氏族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裴李岗、仰韶、大汶口、马家浜、崧泽、大溪、马家窑、齐家等文化遗址,都发现过大面积的公共墓地,数十座乃至数百座墓葬,比较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年代稍晚的墓地,出现了分区埋葬的现象,可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聚葬。 史前埋葬方式大致?有平地土葬、土坑葬、瓮棺葬等,其他还有洞穴葬和石棺葬,数量稍少。平地土葬指在平地上直接堆土掩埋尸体,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居民习用此法,马家浜、崧泽、薛家岗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很多这类墓葬。土坑葬为史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葬法,墓坑有深有浅,以单人葬多见,也有合葬。土坑葬是裴李岗、仰韶、大汶口、龙山等文化墓葬的主要形式。瓮棺葬是指以大型陶器盛尸埋葬的形式,主要适用于掩埋夭折的儿童,在黄河中游地区比较流行。仰韶文化的半坡人有专门的瓮棺葬地,埋在村落以内,不与村外的成人墓相混杂。 就多数情况而言,对死者的埋葬都是一次性的,但也发现过不少二次葬墓。二次葬指在死亡后作一次临时埋葬,待尸体腐烂后再拾骨重新安葬,埋入公藏书网共墓地。大汶口文化的山东兖州王因墓地、仰韶文化的陕西渭南史家墓地、华阴横阵村墓地,都发掘出大批的二次葬墓。有的甚至将数十人按顺序埋入同一座墓穴中,这种二次合葬的墓在东北、华中、华南都有发现。 死者安息时的姿势在史前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习惯。安葬死者的姿式主要有仰身直肢、俯身、屈肢、蹲踞等式。仰身直肢是最常见的葬式,死者仰身平置,手足自然垂直。俯身葬恰与仰身葬相反,死者俯身放置。马家浜文化居民盛行俯身葬,类似葬式在大溪和齐家文化中也有发现。屈肢葬是将肢体盘屈捆扎后掩埋的一种特殊葬式,见于马家窑和大溪等文化,这种葬式在青铜时代的关中地区仍很盛行。蹲踞葬与屈肢葬有类似之处,但头颅向上,取蹲踞姿势,主要见于南方的贝丘遗址。 为了安抚亡灵,还要给死者随葬一些生活必需品,以供他们在冥间使用。新石器时代的随葬品主要是陶器、生产工具、装饰品和食物,有时还用牲体或全牲。一般在早期使用的随葬品数量不多,各墓之间看不出明显差别,这一方面反映了一种平等状态,也说明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墓葬,>随葬品明显多于其他墓葬,有的多达数百件,而小墓有的却一无所有,不仅显示了贫富分化的事实,也表明社会生长出了一个权贵阶层,以平等和平均为特征的史前社会开始崩溃。 随葬的陶器一般都是日常用具,后来有了专门烧制的明器,是专用的随葬品,形体较小,工艺也较差,没有实用价值。随葬的生产工具也都是一些实用的器具,有些地区男性一般用石斧、石铲、石锛等,而女性则用纺轮和磨盘等,与生前从事的生产活动相吻合,说明社会劳动分工已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牲畜作为随葬品,一般只将牲体的一部分埋入墓中,如蹄脚、头颅、牙齿等。中国史前墓葬中发掘到的牲畜遗骸以猪为多,西北地区有猪也有羊。常见以猪下颌骨随葬,甘肃永靖秦魏家一座齐家文化墓中就见到68块。也有用整猪埋葬的,江苏邳县大墩子的大汶口墓葬..中就有发现。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遗址中一座居室葬,就使用了两头整猪殉葬。大汶口墓地还有殉狗的习俗,邳县刘林有八座墓殉狗,大墩子九座墓殉狗达18只。 更有甚者,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了以人殉葬的现象,具有一定地位的男性死后要求妻妾殉死。大汶口、齐家、朱开沟文化都见到典型的以男子为中心的女性殉葬墓,男子葬式为仰身直肢,女子为侧身屈肢,还有二女同殉的例证。死时的殉葬是生时被奴役的写照,妇女失去了原先的平等地位,人压迫人的现象出现了(图18)。
藏书网哪些尚存有争议,但有这么几条标志基本得到一致的认可,即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城市,发明了文字,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城市、文字、冶金可以作为文明的三要素,其中又以文字最为重要。当然,三要素也并非缺一不可,世界六大文明中的墨西哥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秘鲁文明没有文字,埃及文明没有城市。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文明也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不仅具备文明三要素,还有一些其他文明所不具备的东西。 中国文明是在中国本土起源的,是土生土长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文明三要素在史前时代即开始萌芽的证据,以此追溯中国文明的源头。 第二节 城垣高筑 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初级城市,为大都市的出现创造了基础。事实上有少数城市已有相当规模,与文明时代的城市相比已没有太大距离。 社会生产力提高以后,人口迅速增殖并相对集中,不同于一般村落的大型聚落出现了;手工业技术向高精水平发展,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越发专门化了(包括制陶、琢玉、纺织等),手工业已开始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的居址也与农业村落分离开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交易活动频繁,集中的交易场所形成,集市出现了;知识和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孤立分散的乡村居住状态已满足不了一些特权人物的需要,所有这些就是城市出现的经济基础。 社会由氏族公社发展到部落和部落联盟,不可避免地生出一级一级的管理机构,高级权力机构的驻地,一般要建在经济中心,这是城市出现的政治基础,城市是统治者的权力中心。 城市的出现还有军事上的原因,主要出于防御上的需要。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城市的出现还有宗教上的原因。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神治”的方法进行管理,要举行礼天礼地的活动,或者称为“礼治”。敬天礼神,要有专门的宗教场所,这往往就是城市所在地。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有宗庙建筑,后来的封建王朝也将礼仪建筑作为都城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个传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城市起源的时代。 史前考古获得的大量资料表明,在龙山时代已经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堡和城市,我们不妨简要叙述一下这些发现。 就目前的发现看,龙山时期的古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见到的较多,已有河南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山东寿光边线王村、章丘城子崖、辉县孟庄、郾城郝家台、丁公城和临淄田旺城等处。 安阳后岗发现的是一段宽3—4米、长70余米的夯土围墙,城圈大小尚不清楚,城内发现许多房屋基址。 淮阳平粮台的城址为正方形,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夯筑的城墙顶部宽8—10.2米,底部宽13.5米,现高3.6米。城垣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南门有土坯垒砌的两个门卫房,附近的道路下面发现有排水管道。城内发现有夯土台,台上有长方形排房建筑基址。 登封王城岗发现的是两座并列的城址,西城平面呈梯形,东城大部为洪流冲毁。两城面积总共约10000平方米,是一座不大的城堡。城墙已荡然无存,仅存筑城时挖掘的基槽。城内发现有殉人、殉兽的奠基坑。 寿光边线王村城址平面为圆角梯形,总面积近五万平方米,城内也见到奠基用的猪、狗和人骨架等。 章丘城子崖城址早在30年代即已发现,近年又做过一些勘察。城址平面为长方形,面积达20万平方米,超出边线王村城址3—4倍,是王城岗城址的20倍,是现今所见的龙山时代最大的城址。残存墙体深埋?99lib.在地表下2.5—5米,宽8—13米,规模相当可观。这座城一直延用到夏代时期,后来又曾重新修筑,是一处十分重要的考古遗迹。 北方地区也发现了早期城址,地点在内蒙古凉城的老虎山。城址面积达13万平方米,四周筑有石墙。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石头城。同在内蒙古的包头市附近的阿善,也见到一座石砌 56f4." >围墙的城址,面积也有五万平方米,年代也比较早。 类似的石城遗址在北方还有发现,内蒙古赤峰附近就有数十座之多,只是年代略晚于龙山文化。这些城址大小不一,一般为1—2万平方米,也有大到10万平方米的,有城墙,也有城壕。城内有大量石块垒砌的房屋基址,一般有40—100座,有的达600多座,规模不算太小,超过了许多中原的龙山文化城址。当然这类城址的性质还有待深入研究,还有待细致的发掘,这些城址对于城市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长江流域,在这个时候也有了规模较大的城堡建筑,例如天门石家河、石首走马岭、澧县城头山等。良渚文化虽无明确城址发现,但也有大规模夯土台和红烧土建筑遗迹发现。 龙山时期的城址发现的已不算少了,未及发现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些发现证明龙山时代确已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与城堡,这是任何聚落都不能比拟的。当然也有些令人遗憾,虽然已经发现了这么多的城址,却因为种种原故,没有一座进行过全面发掘,城内的建筑布局很不清楚,开展研究还有很多困难。 城市的出现,表明形成了政治、经济中心,也许就是一个个以部落联盟为基础99lib?的城邦。中国早期城市形成的起始年代,大约是距今4500年前,或者还会更早一些。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高筑城垣的都市已是比较发达的城市。为防御目的而修筑的城垣,主要当是部落间征战的产物,更早的城市也许不一定有城墙环绕。没有城墙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样也是城市,城墙并非是城市的决定性标志,如安阳殷墟和周代都城就都没有发现城墙。照此说来,将来发现没有城墙的早期城市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三节 琢玉烁金 中国史前时代取得的科技成就中,有两项值得重点谈谈,这就是琢玉和冶金。冶金术的发明是文明到来的一个标志,很多人认为琢玉技术也应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标志。两项重要工艺的起源都是在史前时代,因此可以说史前时代孕育了后来的文明时代。 关于史前玉器,我们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经数次提及,对它的制作工艺和社会功能已有所了解。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习惯上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硬玉古称翡翠,软玉即透闪石、阳起石,硬度都极大,中国古玉用材主要为软玉。中国史前古玉的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但当时将出土玉器的时代统统定在汉代,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到了50年代,长江下游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了玉器,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查过去的结论,从而将玉器的大量使用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来认识。后来又陆续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红山、龙山文化中都发现了不少精美玉器,良渚文化遗址更有惊人的发现,使得史前玉器的研究受到很大重视>?99lib.。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了磨光石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增加的有镂雕、线刻技法等,为精密纹饰玉器的出现打下了技术基础。减地浮雕和线刻技法,是史前玉器加工技术成熟的表现,复杂的图案装饰由此而大量出现在玉器上。 年代稍早的玉器器型,多为小件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都是实用器物。到后来实用器只有装饰品一类,玉石多被加工成非生产生活用品,制成的神器和礼器占多数。就良渚文化玉器来说,主要器类有琮、璧、柱形器、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和斧钺等,大都属非实用器。实用器仅有镯、璜、串饰、带钩等,除玉镯数量较多外,其他都很少。良渚玉器中数量多且形体大的玉器,主要有钺、琮、璧三种,是玉之重器。大墓里常见钺、琮、璧三器同在的组合,有研究者认为墓主人生前当是拥有军权、神权、财权的显贵,因为钺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钺一般死者只随葬一件,琮有随葬32件之多的,玉璧则有用到54件之多的。齐家文化
字,就发现了好几例。这些字与常见刻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笔画相当工整,结构也较为固定,与甲骨文字体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也属于象形字体系,完全可以认定属于汉字范畴,是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汉字,年代距今约4000—4500年。..
龙山时期自然也有了文字,不过目前发现的例证还不算丰富。据最新报道的资料说,在陕西龙山文化的长安花园村,发现了一批刻画有原始文字的兽骨和骨器,文字结构比较复杂,与甲骨文字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可以确认为文字,可在甲骨文字中找到对应的字体。花园村的刻骨文字,年代为距今4000年以上。此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件陶器上,见到一个用红笔书写的字,也是确定不移的汉字,而且是最早的书写汉字。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的龙山文化城址中,发现了一片刻有11个“文字”的陶片。这11个字分为五行,右端一行为三字,余者为二字。这些字成组出现,行款整齐。有人认为它们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有待于更多的发现来印证。龙山时代已有文字,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是比较原始的文字,但不会是最早的文字,文字的起源可能早于距今4500年以前,我们还要耐心地等待新发现。事实上,现在已开始有了一些零星的发现,可以用于证明大汶口陶文之前已有文字,只是材料还不够丰富。
甲骨文字确实不是无源之水,它早在史前时代就已在孕育之中了。
从我们简略的叙述中已不难看出,中国文明深厚的根基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循序渐进的演化规律和一脉相承的悠久传统。 66f4." >更进一步说,中国文明所得以奠基的史前时代,就已经透射出文明的曙光。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
..一万多年。 长滨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台湾省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命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5000年。 该文化石制品多以砾石为原料,常见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骨角制品丰富,有长条尖器、两头尖器,有孔骨针和凿形器等。伴出的木炭表明长滨人已掌握了用火技术。他们住在洞穴里,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 鸡公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鸡公山。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文化年代约为距今一至二万年,下层年代当更早。 上层出有500余件石制品,多为石片石器,器型以小型刮削器为主。下层的重要发现是揭露了一个较完整的人类居住、活动面,包括五座石圆圈居住址和一处石器加工区。所出石制品有石片、石核及大量砍斫器、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其中三棱尖状器是该遗址代表性器物。 盘县大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贵州省盘县大洞。文化堆积物上层年代约距今数万年至30余万年,地质年代跨经整个中、晚更新世。 遗址主要发现有人类化石、烧骨、炭屑、灰烬、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器。石器主要有刮削器、钻、斧、镐、砍斫器、锤和砧等。伴出的动物化石有六目39种哺乳动物及鸟、鱼类,部分为绝灭种。 铜梁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四川省铜梁县张二塘村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21550±310或25450±850年,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 所出文化遗物中石制品多以石英岩为原料,石器加工粗糙,个体粗大,主要有砍斫器、尖状器和刮削器。伴出有植物化石及华南动物群成员的化石。 猫猫洞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贵州省兴义县猫猫山。据铀系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4600±1200年,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 该地点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主要用锐棱砸击法打片,石核、石片均粗大且规整,石片石器较多。所有石器均形状规则,器型粗大,类型稳定,加工精致,以尖状器和单凸刃刮削器为代表。另外出有磨制或刮制的骨、角器及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 柳江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洞穴中。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柳江人是目前中国及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晚期智人。他的前囟点较现代人靠后,表现了原始性。面部短宽、眼眶低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接近。其主要特点说明他们属于蒙古人种。柳江人在时代上较山顶洞人和资阳人为早,代表了蒙古人种的早期类型。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遗存
| 年代(距今) | 北方地区 | 南方地区 | ||
|---|---|---|---|---|
| 旧石器时代 | 早期 | 170万或60—50万年 | 元谋人及其文化 | |
| 100万年 | 东谷坨地点 | |||
| 早更新世末 | 小长粱地点 | |||
| 100—75万年 | 蓝田人及其文化 | |||
| 70—20万年 | 北京人及其文化 | |||
| 中更新世早期 | 匼河文化 | |||
| 中更新世 | 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 观音洞文化 | ||
| 中更新世 | 汤山人 | |||
| 中更新世 | 和县人 | |||
| 中期 | 中更新世末 | 马坝人 | ||
| 10万年 |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 |||
| 10万年 | 大荔人及其文化 | |||
| 晚更新世早期 | 丁村人及其文化 | |||
| 晚期 | 数万—30余万年或更早 | 大洞遗址 | ||
| 28945±1370年 | 峙峪文化 | |||
| 25450±850年 | 左镇人、铜梁地点 | |||
| 或21550±310年 | 下川文化、阎家岗地点 | |||
| 2.4—1.6万年 |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 |||
| 22370±300年 | ||||
| 18865±420年 | ||||
| 1.5万年 | 长滨文化 | |||
| 14600±1200年 | 猫猫洞地点 | |||
| 1—2万年或更早 | 鸡公山遗址 | |||
| 1100±50年 | 小南海文化 | |||
| 10500年 | 虎头梁地点 | |||
| 晚更新世 | 富林文化 | |||
| 晚更新世 | 柳江人 | |||
| 中石器时代 | 一万年以上 | 灵井文化 | ||
| 一万年以上 | 沙苑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