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70295_3.jpg" />
1.(扌刍)蹄 2.地涩 3.陷马坑 4.铁蒺藜 5.铁菱角 6.鹿角枪 7.拒马木枪 8.鹿角木
图14 障碍器材
拒马是一种可移动的木制障碍物。它用直径为二尺的大圆木为横杆,长短视需要而定。大圆木上作十字凿孔,安上数根一丈长的木杆,上端削尖,作为横杆的支架,设在城门、巷口和要道,阻止敌军人马的行动。
鹿角木是选择坚硬木料制成的,上多枒叉尖刺,形同鹿角,长数尺,埋入地中一尺多,专刺敌军战马之足。汉代开始使用,后来称它为鹿砦〔zhai寨〕。
(扌刍)蹄是先用四根直径为七寸的大方木制成方框,框上钉有许多逆须钉,尔后将其放在敌骑通向城郭的必经之路上,使敌骑触钉而倒。
地涩是在一块木板上密钉许多刺钉的障碍器材,通常放在敌骑通向城郭的必经之路上,扎刺战马之足。
明代中期以后,地雷和水雷等爆炸性器材,也大量用于城郭和要塞守备之中。
在高大坚固的城郭面前,进攻者也并非无能为力。相反,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家,又制备了各种攻城器械。
古代攻城器械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就其作用而言,可分为远距离攻击式、侦察瞭望式、接通式、遮挡式、抵近摧毁式、攀登式等六大类(见图15)。
远距离攻击式器械有抛石机、床弩与火攻器具等。它们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抛射石块、发射箭镞、放纵带有火攻之物的火禽、火兽,杀伤守城士兵、摧毁和焚烧城防设施,为攻城士兵打开通路。火器广泛使用后,便在攻城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plate.pic/plate_170295_4.jpg" />
图15 攻城器械
侦察瞭望式攻城器械有巢车、楼车和望楼。据唐朝杜佑《通典·兵典》记载,巢车是在一种底框安有八轮的车上,树立一根长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止竿首,以窥城中。板屋方四尺,高五尺,有十二孔,四方别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因高竿上吊悬的板屋“如鸟之巢”,故有其名。最早使用巢车的记载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是年,晋楚两军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共王与太宰伯州犁,曾一起登上巢车观看晋军动向。楼车之名首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其时,楚军曾强迫俘获的晋使解扬登上楼车,向被围的宋人劝降。据晋杜预注称,楼车是“车上望橹”,巢车是“车上为橹”,“橹”就是“楼”。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巢车和楼车实际上是同一类侦察瞭望器械的不同名称而已。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刊行的《武经总要》,同时绘有巢车和楼车的图形和文字说明,并将楼车称作“望楼车”,简称“望楼”。望楼是在一个长方形大木框下安置四轮,车上树望竿,竿上置望楼,竿下装转轴,并以六条绳索,分作三层,从六面将望竿固定,绳索底部用带环铁镢揳〔xie协〕入地下。由此可见,宋代的望楼较巢车更为完备。
明朝人刘效祖在《四镇三关志》中,记载了一种新型望杆车。车座下安四轮,车座前端挡板上有两支枪锋伸出车外;车座中央树立一根大木柱,其上部用八根粗绳分扣于车座四角,用以固定;大木柱的顶部附近设有一个皮制的筒袋,可容一名士兵站立,士兵手执小旗,旗上有飘带;士兵在筒袋中可四向瞭望,观察敌情,并可挥动小旗向军中传递信号。这是迄今所见的第三种侦察瞭望器械。
接通式攻城器械有单面和双面壕桥车。攻城时,士兵将其推至城壕中,以车轮作架,支撑桥面,接通城壕的两岸,供攻城士兵和器械通过。桥长视壕阔而定,城壕过阔则加长桥面或将两座壕桥连接起来。
遮挡式攻城器械有大中小三种。大型的有木牛车、轒辒〔fenwen坟温〕车、尖头木驴、狗脊洞子、牛皮洞子等。它们是在长方形的车座上建有长方形或山脊形木屋,外蒙牛皮,下安四轮,形同活动掩体。使用时,士兵将其推至城下,或者多车相连成地面通道,掩护士兵抵近城墙,进行攻城作业。中小型遮挡式器械有厚竹圈篷、半截船、木立牌、竹立牌、木幔、皮帘等,它们轻巧灵便,可掩护四五名士兵或单兵抵近城墙,进行攻城作战。
抵近摧毁式器械有地道支架和挖掘器械、鸦嘴钁等钻凿器械、钩状车等撞击器械、吕公车和对楼等高层攻城车。它们的作用是掘毁城基、破开城门、摧毁城楼、攻破城防,将坚固的城墙打开缺口,使攻城者穿隙而入,攻占坚城。其中吕公车是一种构造比较先进的高层攻城车,它创制于元末,有五层,高与城等,车座下安八轮,底层士兵踩轮前进,二层和三层士兵持械掘凿城墙,四层士兵持兵器攻城,五层士兵可直扑城顶,攻入城内。明代使用较多,《武备志》载有其图。
攀登式攻城器械有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等轻便云梯,以及供多兵同时攀登的复合式车梯。单梯梯身狭窄,仅容单人鱼贯而上,士兵既要注意登梯,又要持械作战,容易失足坠地。车梯是车座与宽面梯组合的云梯,可供多名士兵同时攀登,增强了仰攻能力。车梯的样式很多,有行天桥、行女墙、翻梯云车、搭天桥等,它们的构造类似现在飞机场上登机用的舷梯。
在攻守城战中,双方都要综合使用各种兵器和器械,才能夺取胜利。在通常情况下,攻城部队携带各种攻城器械蜂拥而来,在距城数十丈处围城驻营,迅速架设远距离攻击器械,摧击城防设施;架设望楼、巢车,侦察瞭望城内军情,准备铺架壕桥,让部队通过护城河。守城部队在早已构筑坚固、设防充分的城防体系中,以羊马墙为第一道防线,利用反击式器械,摧击攻城部队的人马和器械,击砸敌军设置的抛石机、床弩阵地和望楼、巢车。同时抽起吊桥,阻止敌军通过护城河,消减攻城敌军的兵力兵器。如果第一道防线没有守住,那么攻城部队就可能迅速铺架壕桥,让士兵和攻城器械通过壕桥,向城墙接近。守城部队则以瓮城和城墙为第二道防线,利用弓弩和抛石机,向攻城敌军发射箭镞、石弹,击砸敌军人马,摧毁敌军各种攻城器械;同时以重兵坚守城门,并利用地听侦听敌军是否有挖掘地道进行攻城的动静,作好反击准备。如果守城部队未能阻止敌军接近城墙,则攻城部队便在轒辒车和各种活动掩体遮挡下挖掘城基、钻凿城壁,利用撞木撞击城门,架设各种云梯攀登城墙,利用吕公车和对楼等高层攻城车、塔直接登城,选择要点挖掘地道攻入城内。守城部队在此紧急情况下,便从城上推出托杆、抵篙,托阻云梯、对楼,使其不得贴附城墙;向城下击砸滚木檑石、喷浇烈焰铁汁,杀伤攻城士兵,毁烧攻城器械;通过竖井向地道内簸扇烟焰,熏灼从地道内攻入的敌军。如果守城部队坚守无效,又无救援部队,那么攻城者便能攻占坚城。如果守城者反击得力,又有救援部队从?外围赶来,对攻城部队形成内外夹击之势,那么攻城者便会撤围而去,弄得不好还有全军被歼的危险。
古代利用各种攻守城器械进行攻守城战的精彩战例甚多,其中尤以蜀魏攻守陈仓之战、东西魏攻守玉壁之战、蒙金攻守居庸关之战、常遇春攻取衢〔qu渠〕州之战最为脍炙人口。
蜀魏攻守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之战,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是年十二月,诸葛亮得知魏军主力在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败于东吴大将陆逊,陈仓守军仅有数千人的消息后,即率数万人复出祁山(今甘肃
藏书网礼县东),围攻陈仓。陈仓守将郝昭率部坚守。诸葛亮劝降不成,便用云梯攻城;郝昭命魏军用火箭齐射云梯,烧死攀梯攻城的蜀兵。诸葛亮又用冲车攻城,魏军用绳索扣系大如磨盘的巨石将冲车砸毁。蜀军再用高达百尺的临车攻城,魏军再构筑双重女墙阻挡蜀军。诸葛亮又命蜀军挖地道攻城,魏军则在城内挖竖井击退蜀军。蜀军猛攻20多个昼夜,未能成功,诸葛亮被迫撤军。此战,攻城者虽猛,但守城者更坚,终于守住了坚城。
玉壁之战发生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是年九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西魏大将韦孝宽据城坚守。高欢所部先在城南堆土山攻城;韦孝宽便加高敌楼,破其攻城之术。高欢又命士兵挖地道攻城;韦部即在城内沿墙挖长堑、堆柴草,擒杀和焚烧高军。高欢再造抛石机,发石攻城;韦孝宽命部下缝布为幔,用竹竿悬挂于城上女墙外八尺之空中,石块击在布幔上,因受阻挡而纷纷落地。高欢再缚松脂于竹竿上,用火焚烧布幔;韦孝宽则命部下造铁钩长枪,钩断竹竿,松脂纷纷落地。高欢又命部下分别在城北和城东挖掘10道和21道地道进行强攻;韦孝宽即下令竖木栅阻敌。双方苦战六旬,高欢智穷力困,死伤七万多人,被迫撤退。
蒙金攻守居庸关之战发生于金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七月。其时,蒙军由野狐岭突入,克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直抵居庸关北口(今北京八达岭)。金军精锐据关坚守,冶铁封固关门,布铁蒺藜百余里。成吉思汗见金军守备坚固,只留少数兵力在古北口牵制金军,自率主力由林中间道迂回南下,袭取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南),攻克涿州(今河北涿县);另派哲别率部从小道袭取南口;尔后南北夹击,夺取居庸关。这是采取避实击虚攻克坚城的著名战例。
常遇春进攻衢州之战发生于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九月。常遇春兵临衢州(今浙江衢县)后,先命部下围其六门,尔后又建造与城等高的临冲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大型攻城器械,拥至城下攻城。同时,又于大西门城下掘地道通入城内。元军守将宋伯颜不花率部全力抵抗,用油脂灌入苇草束中,焚烧吕公车,架千斤钩钩毁懒龙爪,用长斧砍断木梯,筑夹城防止常遇春部挖掘地道。攻守城战进行得非常激烈。常遇春见强攻难取,便利用降将作内应,从小西门攻入城内,生擒宋伯颜不花,取得了胜利。
明代后期,由于枪炮等火器在攻守城战中的大量使用,上述许多笨重的攻守城器械便逐渐在战场上消失了。
第一节 火药
我国古代发明的火药,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三种原料,经过均匀拌和而成的混合火药,点火后能迅速起燃和爆炸,并有大量的黑烟浓雾随之升腾,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黑色火药或有烟火药。它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为火器的创制莫定了基础。
(1)火药的发明
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呢?历史发展证明,它不是个别天才人物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经过多少代人上千年努力的结果。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计然的人,提到了硝石和硫磺的产地。他说“消〔硝〕石出陇道”,“石流磺〔硫磺〕出汉中”
。在他的启示下,后来又有许多著述家,在药物典籍中列举了硝石和硫磺的更多产地。随着硝石和硫磺产地的不断发现,引起了药物学家和医家们的重视。他们几经试验,认为硝石和硫磺可作为医药使用。炼丹家得知硝石、硫磺的妙用后,便利用它们来炼制长生不老药。说也凑巧,炼丹家们在长期炼制丹药过程中,偶然发现了硝石和硫磺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现象。在这方面的最初试验者是晋代的炼丹家葛洪。他曾经把硝石、硫磺、玄胴〔dong洞〕肠(即猪大肠)和炭(此处是指含碳的有机物)放在一起合炼,生成一种白如冰的混合物氧化砷(As2O3)。如果在试验时所用硝石足够多,那么用火点燃这种生成物,就会发生爆炸。葛洪是否发现过这种现象呢?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说。不过他的炼丹活动,对火药的发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99lib?
唐代的炼丹家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炼丹事业,采用一种伏火的方法,进行改变硝石和硫磺药物特性的试验,以避免发生火灾,并能炼制所需要的丹药。有一个名叫清虚子的炼丹家,他采用一种“伏火矾法”,对硝石和硫磺进行伏火试验。他的方法是把二两硝粉、二两硫粉、三两马兜铃(一种含碳物质)粉,放入罐中均匀拌和,将罐埋入坑中,使罐口与地面取平。尔后用一块弹子大的火种(如烧红的木炭)放入罐中,结果烟焰从中升起。为了防止火力上冲,所以用四五层湿纸封住罐口,上面再用砖土压实。从伏火的全过程看,三种混合物是在缺氧的罐中燃烧的,而且烟焰上冲力很大。这说明,这种混合物在点火后是依靠自身释放的氧气进行燃烧的。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能着火自燃的药料称作火药。清虚子采用的“伏火矾法”,被记录在《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此书刊印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后来被辑入《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中。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炼丹家,至迟在公元808年已经配制成原始的火药了。所以人们常说,火药的发明当归功于古代的炼丹家。
炼丹家为求长生不老而发明的火药,经过100多年的改进,被北宋初的火器研制者和统兵将领冯继升、唐福、石普等人,创制成火球、火药箭等第一批初级火器,用于作战之中。《武经总要》记载了“火球火药方”、“蒺藜火球火药方”、“毒药
烟球火药方”等世界上三个最早的火药配方。
火球火药方 其用料有:晋州硫磺14两、窝磺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磺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14两、浓油一分。如果将这些物质按硝石、硫磺、含碳物进行分类归并,则硝石重40两,硫磺与窝磺共重21两,含碳物质共重18.02两,三者共重79.02两。它们的组配比率(即组成火药的原料硝石、硫磺、含碳物质,在火药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50. 6%、26.6%、22.8%。
蒺藜火球火药方 其用料有:硫磺一斤四两、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干漆二两半,捣为粉末;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剪碎;用桐油和小油各二两半、蜡二两半,熔汁和之。其中硝石
40两、硫磺20两、含碳物质19.07两,共重79.07两。它们的组配比率分别是50%、25%、25%。
毒药烟球火药方 球重五斤。用硫磺15两、草乌头五两、焰硝一斤14两、巴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木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捣合为球,贯之以麻绳一条,长一丈二尺,重半斤,为絃子。其中硝石30两、硫磺15两、含碳物质15.07两,共重60.07两。它们的组配比率分别是49.06%、24.8%、25.6%。草乌头、巴豆、狼毒、砒霜等四种含毒物质共17两。
上述三个火药配方,是以硝、硫、炭为基础,再掺杂一些其他物质组成的。按照这三种配方配制成的火药,再经过加工制成火球,就成为具有燃烧、发烟和散毒等战斗作用的火器。它们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药物学家、医学家、炼丹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努力探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们的创制成功,标志我国火药发明阶段的结束,进入了由军事家制成火器用于作战的阶段,在兵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三种火药中还含有较多的其他物料,所以还只能用作燃烧、发烟或散毒的初藏书网级火药,有待于在作战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2)明代后期火药的发展
自北宋初至明代后期的500多年中,初级火药所用原料的提炼和配制技术已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所制火药不但品种多、质量高,而且作战用途也大有扩展。在明代后期的《纪效新书》、《神器谱》、《兵录》、《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等兵书与火器专著中,就记载了火绳枪炮发射弹丸用的火药配方六个,浸泡火绳用的火药配方一个,具有中医药配方特色的传统火药配方五六十个,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了。
火绳枪炮发射弹丸用的火药配方,具有三个共同特点:其一是所用的原料只有硝、硫、炭三种,其余杂用物料都已剔除,硝的含量都已提高到77%以上,所以它们的燃速快,威力大。其二是它们随着火铳区分为枪炮而分作枪用和炮用火药两大类。其三是这些火药配方中硝、硫、炭的组配比率,与欧洲同期所用发射火药的组配比率相似相近,是当时东西方火药配制技术交流情况的一种反映。
具有中医药配方特色的传统火药配方很多,它们大多是按照《武经总要》所载三个火药配方派生出来的。它们的组配方式大致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硝、硫、炭的同种异性原料组配而成;第二类是以硝、硫、炭为主,加上其他原料组配而成。
在第一类火药中,有用硝石、木炭同硫磺,组配成燃烧效率较高的强燃烧火药;用硝石、木炭同迸发力强的石磺,组配成爆炸力强的烈性火药;用硝石、木炭同有毒的砒磺,组配成毒性火药;用硝石、硫磺同容易着火的柳枝、茄稭、蜂窝、瓢壳烧成的炭粉,组配成引火药;用硝石、硫磺同燃烧力强的葫芦炭粉,组配成强燃烧火药;用硝石、硫磺同有进发力的箬〔ruo若〕(箬竹)叶炭粉,组配成爆裂火药。
第二类是在常用火药中,加入其他原料后组配成具有特殊战斗作用的派生火药。其中有:加入金针、硵沙(有毒)、制铁子、磁锋等原料,组配成能使人肌肤腐烂的“烂火药”;加入毒性原料草乌头、巴豆、雷藤、水马等原料,组配成使人说不出话来的“见血封喉药”;加入江子、常山、半夏、川磺等原料,组配成能喷射毒焰的“喷火药”;加入易燃物桐油、松香、豆粉等原料,组配成能烧夷敌军粮草和营寨的“飞火药”;加入猛火油(今称石 6cb9." >油)等原料,组配成能燃烧湿物用于水战的火药;加入燃烧后能产生浓烈烟雾的狼粪等原料,组配成能昼生烟、夜发光的报警焰火;加入燃烧力强的江豚油、江豚骨、狼粪、艾肭〔na 纳〕等原料,组配成能在逆风中燃烧的“逆风火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还有人用歌赋的形式,把一些火药的制法、性能、用法和威力等内容,编成可歌可唱的诗句,既易懂易记,又便于使用。
上述各种火药配方,是我国明代火药研制者,利用硝、硫、炭和一些动物、植物、矿物、油料的特性,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后得出的,是对古代火药发展所作出的独创性贡献。
明代后期的火药研制者,不但在实践上制造了各种精良的火药,而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论识,形成了我国古代火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们用当时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君臣佐使的伦理和中医配制药丸的作法,把硝、硫、炭分别称作君、臣、佐使,比喻硝在火药中的主导地位和硫、炭的辅佐作用。如果三者的提炼都很精纯,组配又很得当,那么在点火燃烧后就能得火攻之妙。反之,就会出现君昏臣弱,主导不明,辅佐不力,或臣下势大欺君,那么所配制的火药就不能发挥其战斗作用,甚至全然失效。与此同时,军事技术家赵士桢在其所著《神器谱》中,通过对日本和噜密国两种火药中所含硝的比例的测定,说明空气湿度的大小对所制火药干燥程度的影响:空气湿度大,火药容易吸湿转潮;含硝量过少,火药发射力不足。因此,他要求各地在配制火药时,要根据北方沿边和沿海的天气阴晴、雨量多少、干燥凉爽和炎热郁蒸程度的不同,备料制药。晴爽干燥之地,硝的含量可以提高;阴闷潮湿之处,硝的含量不可过多。这就好像秦国之民要遵守秦国之法一样,不可违背。只有这样,统兵者才可称得上用兵用器筹划周密、计算准确的将帅。明代后期火药研制者在火药理论上所取得的成果,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3)火药的西传
我国古代发明的火药制成火器后,在蒙古军(元王朝建立后为元军)对外作战中,东传到朝鲜和日本,西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其中西传的影响尤为巨大。
为什么说阿拉伯和欧洲的火药是从中国传去的呢?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原来阿拉伯人在公元1225年之前,曾经写过一些兵书,其中虽然也提到一些冷兵器和用硫磺、油脂制造的火攻器具,但是还没有把硝用到火攻器具中。有一个名叫伊本·阿尔拜他的阿拉伯医生,曾经在公元1225—1250年之间,编写一本医学辞典《单约大全》。辞典中提到了一种名叫“中国雪”的药物。“中国雪”在埃及是对从中国传来的一种药物品名的称呼,现代阿拉伯文称“巴鲁得”(Baroud),其意为火药。公元1280年,叙利亚人哈桑在《马术和军事策略大全》中,提到了一种名为“飞火”的火药配方,配方中硝、硫、炭的比例是10:1:3。书中还提到了“中国火轮”、“契丹花”等烟火名,明显地说明它们是受中国影响或是从中国直接流传过去的火药配方。
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存有一本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阿拉伯文抄本,其中记有1300年字样,书中画有一幅阿拉伯人手持“马达法”(madfa)的图画。“马达法”是阿拉伯人使用的一种早期木制管形射击火器。日本的火器史研究者有马成甫在《火炮的起源及其流传》中说:“马达法”是沿袭中国金军使用的飞火枪、南宋军队使用的突火枪制成的,它们同属早期火枪系列。阿拉伯人在公元1325年使用“马达法”同西班牙人作战,14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把从阿拉伯人手中得到的“马达法”带..到西欧,欧洲人即以其为样品,制成欧洲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手持枪(handgun)。
中国发明的火药与火器西传的历史事实,早已被世人所公认。但是西方还有人提出了一些关于火药发明的不同说法,然而由于它们不符合历史事实,已经被许多火器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推翻。
第二节 燃烧性火器
燃烧性火器是首批创制的火器,是火药用于军事的标志。它们有早期的火球、火药箭,以及后来的喷筒、火攻车、火兽等。
(1)火球
《武经总要》记有八种: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见图16)、烟球、毒药烟球、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前六种
?99lib?一般是先把制好的火药,同铁片等杀伤或致毒物拌和,然后用多层纸糊固成球形硬壳,壳外涂上易燃的引火之物,晒干后使用。使用时,先用烧红的烙锥将球壳烙透,然后将小的用手投掷,大的用抛通 锥石机抛射。当火球抛射至敌方后,燃着的球壳将球内的火药引燃发火,达到作战目的。铁嘴火鹞用薄板制成鹞身,头部安有铁嘴,尾部绑有秆草,火药装于尾中。竹火鹞用竹片制成灯笼形外壳,壳外糊纸数层,内装火药一斤,尾部绑草三五斤。使用时,先点着尾草或鹞身内火药,尔后用抛石机抛至敌方进行燃烧。
//..plate.pic/plate_170297_1.jpg" />
图16 霹雳火毬钩锥
火球类火器制成后便常在战争中使用。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朝的东路军渡过黄河,围攻北宋的都城开封。尚书右丞李纲奉命部署战事,亲自登上咸丰门指挥宋军作战。他下令军中,如能用床弩与火炮(即火球)击中金兵者,给厚赏。又命令宋军利用夜暗时机,发霹雳炮(即霹雳火球)打击攻城金军。于是炮发火起,声如霹雳,金军被炮火烧乱了阵脚,惊叫不绝。金军攻城不下,便向宋廷索要大量金银财宝和割去一些土地后北撤而去。
当年闰十一月初,金军又卷土重来,分东西两路军第二次进攻开封,重点在城东。所用的攻城器械,除火梯、云梯、鹅车洞子、撞杆、钩杆及各种抛石机外,还使用了仿照宋军所制的火球、火药箭等火器。宋军也使用守城器械撞杆,撞倒金军的云梯;用火炬焚烧金军的攻城洞子。当金军挖地道攻城时,宋军对准地道挖竖井,并向地道内抛掷干草、蜡脂、毒药、火球等物,引起燃烧,产生烟焰,熏灼地道内的金军。金军被烧得焦头烂额,伤亡甚大。之后,金军又在城外“筑望台,度高百尺,下觇城中,又飞火炮,燔楼橹”。在进攻宣化门时,金军“火炮如雨,箭尤不可计”。在金军猛攻下,北宋朝廷昏庸,迷信一个名叫郭京的人能以六甲神兵退敌,令其开城出战,金军乘势于当月二十五日攻破开封,灭亡了北宋。
南宋军民在抗金作战中,不但利用纸壳火球的燃烧作用,焚烧金军的人马和战具,而且把纸壳火球发展为初级爆炸性火器,直接用
它炸击金军人马。据当时襄阳守将赵淳的幕客赵万年在《襄阳守城录》中记载,南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二月,赵淳率领宋军,用霹雳炮坚守襄阳。当金军前来进攻时,宋军多次以霹雳炮爆炸伤敌。
第一次是赵淳率领守 519b." >军千余人,利用半夜时分出击,以霹雳炮打击金军,金军惊慌失措,人马惊恐崩溃。
第二次是在金军攻城之时,赵淳下令城上守军擂鼓呐喊,并向攻城金军抛击霹雳炮,金军人马惊骇,不能继续攻城,被迫撤围而去。
第三次是赵淳乘雨夜天气,指挥3000名宋军,乘战船20多艘,船内满载霹雳炮与火药箭,潜驶到金军岸边的营寨,乘金军熟睡而没有防备的机会,突然向金军营寨抛击霹雳炮,发射火药箭,金军人马慌乱,自相践踏,官兵伤亡二三千人,战马死伤八九百匹。
到明代后期,火球的种类增多,若按作战用途区分,则有神火混元球、火弹、火妖等致毒火球;烧天猛火无栏炮、群蜂炮、大蜂窝火砖、火桶等燃烧和障碍性火球;万火飞沙神炮、bbr>风尘炮、天坠炮等烟幕和遮障性火球,这些火球在战争中配合枪炮使用,起着辅助作用。
(2)火药箭
火药箭是北宋初期创制的另一种初级火器,其制品有弓弩火药箭与火药鞭箭两种。弓弩火药箭是在一支普通箭镞的后部,绑附一个环绕箭杆的球形火药包,包皮用易燃物制成,内装火药,药量视弓弩大小而定。通常使用的是一种内装五两火药的桦皮羽箭。使用时,射手先点着火药包,然后将箭射至敌方粮草积聚上,在包皮引燃壳内火药后,即将粮草积聚焚烧。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八月,金军统帅完颜亮命工部尚书苏保衡与浙东道副使完颜郑家,率水师从海路直趋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船行至胶州湾的松林岛时,遇风锚泊。南宋抗金名将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已奉命率水军3000人,乘战船120艘,先于金军水师到达胶州湾的石臼岛附近锚泊,待机拦击南犯的金军水师。当李宝得知金军水师已到松林岛的消息后,即指挥水军乘顺风疾驶松林岛,向金军战船发射火药箭,抛掷火球。箭中船具后,烟焰旋起;火球所击,烈火腾飞。金军战船大多化为灰烬。最后,李宝又命壮士跃登残存的金军战船。金军主将完藏书网颜郑家也送了性命。
火药鞭箭因火药绑附于形似竹鞭的箭杆前部而得名,是利用竹杆制造的弹力装置>发射的火药箭,多用于射高和攻城。
明代后期又创制了钉篷火箭与弓射火石榴箭。钉篷火箭在箭镞后部多安了一个喷火筒与一个倒须式铁刺头。当箭射中篷帆后,倒须如刺钉一般张开,使箭牢钉在篷帆上。同时,喷火筒开始喷射火焰,将敌船焚毁。弓射火石榴箭是在火药箭上附有一个倒钩,其施放与燃烧作用与钉篷火箭相似。
(3)喷筒
喷筒是喷射火焰焚烧敌军粮草、营寨和战船的管形喷射火器。首创于南宋初期,明代后期制品增多,主要有飞天喷筒、满天喷筒、毒龙神火喷筒等。
飞天喷筒(见图17)长一尺五寸,用直径二寸的竹筒制成,筒外用麻绳缠紧,尾端安一根长五尺的手柄。装填药料时,先装一层炭多硝少的慢燃烧火药,次装一层喷射火药,再装一枚用硝石、硫磺、雄黄、樟脑等易燃和致毒物制成的火药饼。药饼两边有通火渠槽,并将火药饼压实。然后再依次按同样方法装填五枚药饼。如果装药量适当,火药饼可喷射至数十丈远的敌船上,将敌船焚毁。
满天喷筒用两节毛竹做成喷筒,内装火药和砒霜、胆矾、斗兰草、草乌头、大蒜等有毒性和刺激性的物质,外用胶布重裹。喷筒制成后,安在长枪头上,等待使用。这种喷筒多用于守城。守城战开始后,当敌军前来攀城攻打时,守城士兵即点燃火药,喷射火焰,烧灼和毒杀攻城敌军,是当时的一种守城利器。
//..plate.pic/plate_170297_2.jpg" />
图17 飞大喷筒
毒龙神火喷筒是用一根三尺长的毛竹做筒身,内装毒性火药,尔后绑附于高杆之首,专门在攻城时使用。攻城战开始后,士兵把它持至城墙的垛口上,乘风点火,烧灼和毒杀守城士兵,尔后乘机攻入城内。
(4)火兽与火攻车类火器
火兽类火器一般是用轻便的木料制成兽形框架,并安上兽形头尾,涂上各种色彩,通常高三尺、长五尺二寸,四足有轮,里外用纸密封糊固。兽类火器的两耳放置发烟瓶,口内安有喷筒,左右胸各拴扣一个火铳,尔后用火线将它们之间互相串联起来。作战时,由士兵将其推至敌阵点火,于是两耳烟腾雾起,口中喷火吐焰,两胸侧火铳弹丸射出,敌人防不胜防,阵地顿时溃乱,进攻者可乘机取胜。
火攻车以车为运载工具,车上装运火药与火器。通常使用的有喷射毒剂和燃烧物的火龙卷地飞车、发射40支火箭的冲虏藏轮车、车上装有各种燃烧性火器的万全车等。
上述几种燃烧性火器,有的起源于宋代,有的初创于明代。一般说来,火兽与火车类火器构造新颖,机动性好,燃烧性火器多,效率高,是燃烧性火器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第三节 爆炸性火器
这类火器是在纸壳火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铁壳爆炸性火器,有早期的火炮,以反明代创制的地雷、水雷和各种爆炸弹。
(1)铁火炮
这是金军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创制的铁壳火球。它的创制有一个颇有趣味的故事。据说在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在金军的占领地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有个捕狐人铁李,在一个口小腹大的陶罐内装填许多火药,通火线于外,尔后把火药罐放在群狐出没之处,待狐狸接近时,即点爆火药罐,群狐受惊后纷纷乱逃,结果投入铁李预设的罗网中。铁李持斧将它们砍死,满载而归。金军受此启发后,创制了铁壳爆炸性火球,用于作战之中。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军携铁火炮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郡守李诚之和司理赵与?率部坚守。攻城时,金军在城外环列抛石机,向城内抛击铁火炮;打到城顶上时,守城宋军中炮即死,有的士兵的头部和面庞都被削去一半;击中城楼时,城楼即被摧毁;打到居民住户时,居民伤亡甚多。经过25天的围攻,金军占领了蕲州。李诚之全家及僚佐全部死难,赵与(穴x下哀)全家15人也亡于战祸,他本人仅以身免,事后作《辛巳泣蕲录》,记载了这次战祸。
金军在使用铁火炮成功地攻占了蕲州后,又于金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使用铁火炮成功地保卫了开封。当年,蒙古军在屡败金军之后又进逼开封。攻城时,蒙军在城外筑城围150里,用抛石机向城上抛射石弹、火球,同时建造了大型活动的掩体牛皮洞子,掩护士兵掘城。金军为破蒙军的牛皮洞子,从城上用铁索悬吊大型铁火炮震天雷,点燃火线后沿城壁下吊至蒙军掘城处爆炸。结果蒙军的牛皮洞子被炸得粉碎,掘城蒙军血肉横飞。蒙军因见强攻不下,便撤围而去。
到宋末元初,宋
蒙双方都改进和发展了铁火炮,不但威力增大,而且种类增多,据文献记载,主要有合碗式、铁罐式、葫芦式、圆球式四种(见图18)。
//..plate.pic/plate_170298_1.jpg" />
图18 四种铁火炮
这些铁火炮都以铁为壳,从小孔中通出火线,点火爆炸后,铁壳碎片四散飞击,杀伤敌军人马和摧毁敌军战具。蒙(元)军在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和十八年两次同日军作战时,也都使用了铁火炮。据日本的文献《八幡愚童训》记载说,蒙军第一次在日本登陆作战时,曾经使用过铁火炮。当铁火炮在日军中爆炸时,只见“火光闪闪,声震如雷,使人肝胆俱毁,眼昏耳聋,茫然不知所措”。《太平记》则说:蒙军“击鼓之后,兵刃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雷电,日本兵被烧被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日本人从此才知道世界上已有人使用火器。
铁火炮经过改进和发展,扩大了用途,到明代后期制成了地雷、水雷和炸弹,用于水陆作战中。
(2)地雷
地雷是埋在地下的爆炸性火器,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地雷,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间(公元1546—1549年),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的。不久,其他将领也竞相制造和使用。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也大量制造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或设
伏地域内,加强守备。到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仅《武备志》就记载了10多种。雷壳材料有铁、石和陶瓷。引爆方式有踏发、绊发、拉发、点发、定时引发和戚继光所部创制的机械式引爆装置“钢轮发火”等。主要制品有炸炮、伏地冲天雷、无敌地雷炮和万弹地雷炮等等。
//..plate.pic/plate_170298_2.jpg" />
图19 炸炮
炸炮(见图19)是用生铁制作的地雷,大小如碗,壳面留有装药口,装药后用木杵杵实,并在火药中插入一个小竹筒,从中通出一根火线。使用时,常将几个炸炮的火线串联,并接在一个机械触发式发火装置“钢轮发火”的火糟内,再从钢轮发火装置内通出一根长线,然后选择敌人必经之路挖坑埋设。若敌人踩绊长线,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即发火爆炸。与炸炮类似的还有自犯炮和万弹地雷炮等。
伏地冲天雷是用火种引爆的地雷。火种装在盆内,放在雷壳上,从雷内通出的火线总联于盆上,靠近火种。盆面竖立几支长柄枪刀等兵器,然后用土盖平。当敌兵经过摇拔长柄枪刀时,盆内火种倒在火线上,将地雷引爆。
无敌地雷炮是点火引爆的球形铁壳地雷,大者装火药一斗,小者装火药三五升,装好后用坚木将雷口塞住,并从雷中通过竹筒引出三根火线,然后将地雷埋于敌必经之路上,竹杆口露向己方。待敌人进入雷区时,士兵点着火线,引爆地雷。
万弹地雷炮的雷壳好像一个坛子,内装火药,雷口用土填紧,留有一个小孔,从中通出火线。使用前,将雷体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出的火线相接,其上用泥土与鹅卵石盖平,地面上安设一个与钢轮发火相连的绊索。当敌军人马触动钢轮发火时,即牵动发火机,引爆地雷,泥土与卵石乱飞,击杀敌军人马。
(3)水雷
水雷是置于水中的击穿性或爆炸性火器,创制于明代嘉靖年间,制品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既济雷等。
水底雷是最早的击穿式水雷。明代右都御史唐顺之在《武编·火器》中记载,这种水雷是用一具名为大将军的火铳放在木箱内,用油灰粘缝,内藏火种,上用绳绊,下用三个铁钻坠之,埋伏于各港口。若敌船靠近,触动其机,则火铳将弹丸射出,击沉敌船。
水底龙王炮是一种定时引爆的水雷,雷壳用生铁制造,重约四至六斤,内装火药五至十升,雷口插信香一支,外壳包裹一层用牛脬〔pao抛〕制成的防渗浮囊,浮囊的顶端,用一条细长的羊肠,作为进入空气的通管,通到用鹅雁翎制成的水面浮筏上,使香火不至窒灭。水雷固着于木排上,用石块将其坠入水中悬游。所用信香的长短,要根据作战河段水流的速度和距敌之远近而定。作战前,通常是在夜间将信香点燃,然后顺流飘放,待接触敌船时,香烬药燃,水雷爆炸,敌船沉没。水底龙王炮不但对雷体制作的要求很高,而且选用了质量较好的慢燃烧信香,设计了巧妙的通气管道,考虑了河水的流速,是明代后期水雷研制者聪明才智的结晶。
既济雷是一种铁铸铳形水雷。雷体长一尺五寸,直径四寸,内装发射火药二斤和二斤重的铅弹一枚。从发射药中接出一根慢燃烧的药信至雷外,盘曲于雷体上,雷口加封黄蜡,尔后将雷钉在敌船船底上。一般击穿一船需用八个水雷。使用时,由潜水技能较高的水兵,把它们平均钉在敌船船底上。钉雷时,一并将药信点着,引燃发射火药,同时水兵迅速游离敌船。之后,铳中大铅弹射
出,直接击穿敌船船底,使之沉毁。
(4)炸弹
这里所说的炸弹,不是现在用飞机投掷的炸弹,而是古代用石头和铁制成的爆炸弹,主要有石炮、万人敌和击贼神机石榴炮等。
石炮一般是在椭圆形石料上挖凿坑穴而成,坑穴内装填火药,火药中插一根苇管,从中通出火线,然后将其压实封固。石炮造价低廉,杀伤力较大。明代后期多在长城沿线就近取石制作,贮于垛口附近,炸杀来犯之敌。读者如果有幸去山海关一游,千万要到城楼上的兵器陈列室里,看看当年明军制作和使用的大小石炮。
万人敌是明代末期创制的一种用手投掷的炸弹,专供守城士兵使用。其制作方法是用湿泥制成空心球壳,晾干后向壳内装填有毒性和燃烧性的火药,并从中通出火线,然后将其装入木框或木桶中,以防止碎裂。当敌军前来攻城时,守城士兵即点燃火线,将其掷向城下爆炸,毒杀和焚烧攻城敌军。
击贼神机石榴炮是用生铁铸造的炸弹。它的形状像石榴,与碗一般大小,其作用类似现代的手榴弹。弹壳上留有一孔,以便向壳内装填致毒性火药与发烟剂。装药时先只装十分之六,尔后在其中放一个酒杯,杯内放置可以引火的火种。再用铁盖将炮口塞住,99lib?壳外涂上迷彩。使用时,或者把它抛到敌阵爆炸;或者把它放在路旁,让敌军人马踩踏,使炮内的火种受震起火,引起爆炸。由于炮内装有致毒的火药,因而使敌人中毒,毒坏喉咙和眼睛,失去战斗能力。
第四节 火箭
这里说的火箭,既不同于宋代以前的纵火箭,也不同于宋代的火药箭,而是一种利用火药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反冲力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在发射和飞行原理上,与现代火箭是一致的。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有人自发地运用这一原理,制成了能够高飞的“起火”(又称“流星”)。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燕王朱棣所率领的部队,在白沟河(流经今河北省)同明政府军作战时,被政府军使用的多发齐射式火箭“一窝蜂”,射杀许多士兵。这是我国史书上关于使用喷气式火箭进行作战的最早记载。到明代后期,各种单级和二级火箭频频问世,竞相争奇斗胜,形成了我国 53e4." >古代火箭发展的高潮时期。
(1)单级火箭
单级火箭有单发和多发两大类。单发火箭每次只射出一箭,多发火箭每次可射出几支几十支甚至上百支箭。单发火箭有下列几种发射方式。
其一是架射式火箭。其制品有戚继光所部使用的飞刀箭、飞剑箭、飞枪箭等“三飞箭”。它们用长六一七尺、粗五一七分的坚硬荆木作箭杆,镞长五寸,横阔八分,其锋坚利,能穿透敌兵的铠甲;箭镞后部绑附一个长七一八寸、粗七寸的火药筒,筒尾通出火线;箭尾有保持箭身在飞行时平衡的羽翎。水战时,将箭身安于竖立在船舷的架上点火发射。陆战时,既可将箭身安于竖立在地面上的叉形兵器镋的头部点火发射,又可用火箭柜载于火箭车上,随军机动,遇敌即点火发射,给敌以重大杀伤。因此,“三飞箭”是戚家军杀敌制胜的利器之一。
其二是槽射式火箭。这种火箭放在特制的滑槽上发射。这种滑槽又称“火箭溜”,是明代火器研制家赵士桢所创,它能使火箭按预定的方向和高度飞行,提高了命中精度,具有现代火箭导轨的作用。
其三是有翼式火箭。这类火箭有神火飞鸦与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神火飞鸦在构造上属于多火药筒并联式火箭。鸦身内装火药,背上钻孔,从中通出四根一尺多长的火线,并与鸦腹下斜插的四支起飞火箭的火线相连,然后用上好的绵纸将鸦身糊固,安上鸦形头尾与两翅,如飞行空中之势。使用时,先点燃四支起飞火箭,驱动鸦身飞行。飞抵目标时,起飞火箭的火线引燃鸦腹中的火线,使火药燃烧,焚bbr>烧目的物。
飞空击贼震天雷用篾竹藏书网编成,直径约三寸半,上安两翅,雷身内部装填爆炸性火药与几支涂有毒箭的棱角,中间安装一个用纸制作的长约二寸的喷筒,用火线与雷身内装填的易爆药相连,外用十几层纸糊固。这种火箭多用于攻城。攻城时,士兵顺风点火,喷筒内喷出火药燃气,将其推至城上爆炸,顿时烟飞雾障,棱角扎人,是一种攻城的利器。
这两种火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将单级喷气火箭运载冷兵器进行的个体杀伤,发展为运载装药火器进行群体杀伤与破阵攻城的火箭,扩展了火箭的作战用途和增强了火箭的战斗威力。
多发齐射火箭。一般是将装有火药筒的多支火箭,安置于一个口大底小的火箭桶中,桶内有分层箭格板,每格插一箭,然后把它们的火线集束一处,通出桶外。使用时,将火线点着,众箭齐发,提高了杀伤效率。它们的制品有三只虎钺(三支箭)、五虎出穴和小五虎箭(各五支箭)、一窝蜂箭(32支箭,即前文提到的明军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群豹横奔箭(40支箭)、群鹰逐兔箭(60支箭)、百虎齐奔箭(100支箭)等10多种。
(2)二级火箭
二级火箭的制品有火龙出水与飞空沙筒。火龙出水的箭身由运载火箭加战斗部火箭组成。形如龙腹式的箭身用五尺长的上好毛竹制成,前端安上木雕的龙头,尾部安上木雕的龙尾,龙腹内安有多支火箭,龙口呈昂张形态,便于龙腹内的火箭从口中喷出。龙头和龙尾的两侧,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飞火箭,箭
藏书网镞后部各附一个火药筒,箭尾有平衡翎。装配时,先将四支起飞火箭的火线并联,然后再同龙腹内所安火药筒的火线串联。这种火箭大多用于水上作战。作战时,在离水面三一四尺高处点燃四支起飞火箭的药线,将火箭推进二一三里,当四支起飞火箭的药线燃尽时,恰好点着龙腹内火箭的火线,将火箭射向目标,杀伤敌军官兵。
飞空沙筒是一种用后可以返回的二级火箭。箭身用薄竹片制,连火药筒共长七尺。供起飞和返回用的两个火药筒,互相颠倒绑附于箭身前端的两侧。起飞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后,其上连接另一个长七寸,直径七分的火药筒,内装燃烧性火药与特制的毒沙,筒顶上安几根薄型倒须枪,构成战斗部。返回用的火药筒喷口向前。三个火药筒依次相连,尔后将火箭放在“火箭溜”上待射。使用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线,对准敌船发射,用倒须枪刺扎在篷帆上。接着,作为战斗部的火药筒喷射火焰与毒沙,焚烧敌船船具。当敌船上士兵想要救火时,因毒沙迷目,难以入手。在火焰与毒沙喷完时,返回火箭的火线被点燃,引着筒内火药,借助产生的火药燃气反冲力,将飞空沙筒反向推进,使火箭返回。最早记载飞空沙筒的是兵书《武编》,系右都御史唐顺之所著,刊
..
印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时称“飞空神沙火”,《武备志》转载后改称现名。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1560年以前,就已经掌握了二级火箭的制造和发射技术了,它为现代火箭的创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是我们的祖先对火箭技术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节 火枪
火枪是管形火器的最初制品,创制于南宋时期,其标志性产品有长竹杆火枪、飞火枪、突火枪三种。它们是初级燃烧性火器向管射系列火器过渡阶段的制品,为火器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长竹杆火枪
说到长竹杆火枪,人们就会想起它的创制者陈规和德安守城战的故事。陈规,字元则,山东密州安丘(今山东诸城)人,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任德安(今湖北安陆)知府,是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他从受任到绍兴二年(公元11
32年)之间,全力加强城防,准备抗金。不料在绍兴二年六月,有一股被金军战败后的宋军转而为盗,前来劫掠德安。为了进行攻城,他们制备了一种高三丈五尺、阔二丈、底盘长六丈,上分三层的大型攻城器械——天桥,准备攻城。天桥的四面都蒙上牛皮、厚毡,遮挡矢石,士兵可从后面分三层登桥攻城。陈规一面用干竹、柴草及300多头火牛准备火攻,同时又用“火炮药造下长竹杆火枪二十余条”,待机焚烧天桥。当这股军队猛烈攻城时,陈规乘天桥在被填的壕面上倾陷之机,一面指挥士兵推柴草至天桥下焚烧,一面又组织一支由60人编成的长竹杆火枪队,自德安城西门冲出,点着枪内火药,喷出火焰,烧着天.99lib?桥,天桥很快化为灰烬。其余守军也采用各种方式打退乱军的进攻,取得了德安守城战的胜利。陈规也因此成为创制和最早使用管形火器的军事技术家。
(2)飞火枪
陈规创 5236." >制的长竹杆火枪,由于枪身长大,需要三人使用一支,单兵难以使用。时隔百年之后,金军士兵使用的飞火枪终于问世。飞火枪在长枪头部后面绑附一个火药筒,筒身用16层上好的敕黄纸
?t>糊成,长二尺多,内装火药与铁屑等物,有火捻从中通出。作战时,士兵持枪一支,带铁罐一个,内藏火源,用以点着枪内火药,火焰可喷出一丈多远,烧灼敌兵。飞火枪小巧轻便,利于单兵手持,因其可将火焰喷射至一丈多远,故有飞火枪之名。飞火枪创制后,金军将其视为秘密武器,用以对付蒙军的进攻。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正月,金军将领崔立在南京(今河南开封)战败,向蒙古军献城投降。金哀宗已在绍定五年十二月,率领少数臣僚和将士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县南)。蒙军亦尾追而至。金忠孝军将领蒲察官奴,秘密准备火枪、战具,准备袭击蒙军。绍定六..年五月五日,蒲察官奴率450名忠孝军,编成飞火枪队,夜袭蒙军兵营。蒙军从梦中惊醒,一时手足无措,金军450支飞火枪火焰齐喷,营房四下火起,蒙军纷纷溃逃,慌乱中跌入河中淹死者有3500多人。金军焚烧了蒙军的营寨,取得了夜袭蒙军的胜利。
金军创制的飞火枪,枪小而轻,便于单兵携带,能独立作战,既可喷射火焰烧灼一丈多远的敌军士兵,又能在火焰喷射完毕后,用锋利的枪头刺敌。这是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第一次装备集群士兵作战的单兵火枪,也是最早的一种单兵两用火枪。它的创制和使用,标志着我国单兵火枪的正式诞生。
(3)突火枪
飞火枪虽能喷焰灼敌,但还不能用发射物击杀敌军。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地方的抗金军民,制成了能用发射物直接击杀敌军的突火枪(见图20)。此枪以巨竹为枪筒,筒内装填火药与子窠〔ke科〕(一种最早的弹丸)。使用时,士兵点燃火药,射出子窠,击杀敌人,响声传闻甚远。由于这种枪是在火药燃烧后气体突然膨胀而将弹丸射出的,因而被称为突火枪。突火枪已经具备管形射击火器的三个条件:一是枪筒,可用它装填火药与弹丸;二是火药,可用它将弹丸射出;三是子窠,可用它击杀敌人。突火枪创制之事,历来受到各国火器史研究者的重视,称道它是后世枪炮的鼻祖。
//..plate.pic/plate_170300_1.jpg" />
图20 突火枪
第六节 手铳
手铳是一种小型火铳,系单兵手持式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初创于元代,极盛于明代前期。
(1)元代创制的手铳
最近几十年来,文物考古部99lib?门搜集到好几件出土和传世的元代手铳,它们大多制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而制于元代至正辛卯年(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的手铳,则是元代手铳的代表性制品。由于元手铳比突火枪具有较多的优点,因而被元军和元末农民起义军广泛应用。元至正十四年,元廷派淮东宣慰使纳速剌丁率部进攻张士诚的反元军队。作战中,其部曾“发火筩(即铳)火镞”,射杀张士诚部下许多人。至正二十四年,元朝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达礼麻识理,曾指挥一支“火铳十五相联”的部队,进行内战。至正二十六年十月,朱元璋的部将徐达在进攻平江时,曾在城外架设火铳,攻击城内的张士诚部。
(2)明洪武手铳
明洪武手铳是洪武年间制造的手铳,是朱元璋部队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所用手铳的后继制品,明王朝建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明初作战和加强城寨营垒守备的重要兵器。最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部门,收藏了几十件出土的洪武手铳实物。同元手铳相比,洪武手铳制造工艺精细、表面光滑、管壁厚薄均匀、外形美观,口径为20—22厘米、误差不超过二毫米;长度40—44厘米,误差小于四厘米。
洪武手铳的表面大多刻有铭文,其内容大致包括手铳的制造单位、制造地点、监造官的职衔,设计和制造手铳的军匠、民匠、教匠、教师的姓名,习学军匠、习学军人的姓名,还有手铳的重量和制造年月等。如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出土的一件手铳上,就刻有“凤阳行府监造官镇抚孙英教匠谢阿佛军匠华孝顺三斤半 洪武十年 月 日造”等字。这些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制造手铳的组织机构、主要成员等有关情况。
洪武手铳的大量制造,为明军在作战中的使用创造了条件。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伦法,率部30万袭扰定边。明廷立即派西平侯沐英前往平定。沐英接受命令后,亲自选拔精锐骑兵三万,昼夜兼程15天,赶到前线。沐英先派300名轻骑兵前往挑战。沐英在旁观战,只见思伦法所部以象兵为前阵,步骑随后作战。沐英认为这种阵法落后,不便于机动作战。于是沐英传令军中,到明天再战时,将火铳兵、神机箭兵分为三行,平行排列于阵前的中间部位。只要对方象兵出战,第一行的士兵就一起发射火铳与神机箭;如果对方不退,第二行的火铳与神机箭便一起发射;如果对方还没有退,那么第三行的火铳与神机箭便一起发射。第二天,明军便按沐英的部署列阵待战。作战开始后,思伦法所部果然骑群象冲突而来。明军阵中第一列火铳与神机箭兵一起猛射象兵。射毕后,即从军阵的两侧退到后队装填弹、箭,准备再
射。与此同时,明军第二列火铳与神机箭一起上前继续齐射。如此再三。思伦法的象兵大多被铳弹与火箭射中,大象惊恐,纷纷转头奔走,全队溃乱。明军乘势追击,将思伦法的营栅捣毁,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明军创造了在野战中使用多排火铳齐射敌军的战术。这种战术一直沿袭到19世纪中叶击针枪创造和使用之前。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种战术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拿破仑在战争时创造的。历史证明,这不过是一种误传。
(3)明永乐手铳
永乐朝廷为了进行战争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手铳制造事业,使手铳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出土实物看,永乐手铳比洪武手铳又有许多改进。首先,造铳工艺更为精细,口径为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一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小于一厘米;铳身小巧灵便,士兵容易携带。其次,构造更为合理,铳壁前薄后厚,在外形上前细后粗,这是因为火药在药室内燃烧后,铳管后部靠近药室,所受的膛压大,所以铳壁要厚些;铳管前部离药室较远,所受的膛压小,所以铳壁可以薄一些。其三,在火铳的火门外增加了一个活动盖,用时可以打开,不用时可以关闭,以保持药室中的火药处于洁净、干燥的待发状态。其四,增配了一个定量的装药匙,使每次装填的火药量相等,保证弹丸射出后的威力和发射时的安全。
永乐年以后至嘉靖年以前的手铳,都按规格制造和刻制铭文。在已经出土的永乐型手铳中,都用一个汉字为首进行编号,现在已经发现有以天、胜、英、奇、功、神、电等字为首进行编号的手铳,它们都由兵仗局和军器局制造。若把已经出土的各种编号最大的手铳数加在一起,可以估算出当时至少已经制成手铳178400支,成为明军主要的武器之一。
据文献记载,除上述手铳外,还有单兵使用的其他一些手铳,如无敌手铳、快枪、连子铳、一窝蜂等,它们各有特色,成为明军的辅助装备。
由于永乐手铳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所以在作战中的使用也更加普遍,火铳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永乐皇帝因为安南当局阴谋杀害明朝的使臣,遂决定用兵交趾。十月,新城侯张辅、西平侯沐英等统率步骑兵、舟师,以及神机将军程宽、朱贵所部的神机枪炮兵出师交趾。十二月,明军进攻多邦城,交趾兵身背大盾,骑着大象出战。张辅即令神机将军罗文等,率领神机枪炮兵从侧翼猛射,大象多中铳箭,惊恐吼叫,向后奔逃,交趾兵大败。明军夺取了多邦城。这是明军创造的以神机枪炮兵夺取坚城的著名战例。
自从神机营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底至永乐八年初创建之后,便成为随同皇帝出征的战略机动部队。永乐十二年,朱棣率领50万明军进行第二次亲征漠北之战,神机营作为主力部队随同出征。六月初七日,明军进抵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南),同袭扰明朝边地的蒙古贵族势力马哈木所部作战。马哈木率部众3万抵抗。朱棣命宁阳侯陈懋等率部攻其右,丰城侯李彬率部攻其左,安远侯柳升率神机营攻其中。作战开始后,柳升即以神机枪炮齐射马哈木部的中路,毙杀其骑兵数百。马哈木部混乱溃退,阵线被突破。柳升在中路取胜后,又以神机枪炮齐射 9a6c." >马部左右两翼。朱棣也乘势指挥明军步骑兵追歼逃敌。马哈木部连夜向北逃窜。此战是明军在沙漠战中,以神机枪炮战胜蒙古骑兵的著名战例。
藏书网
火铳在守城战中击退攻城之敌的著名战例,当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率部南掠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明英宗朱祁镇所率领的50万明军被歼,随行大臣50余人遇难,朱祁镇本人被俘,也先乘势进攻北京。九月二十一日,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奉命保卫北京,京师总兵石亨协助指挥。于谦接受命令后,即严令诸将备战,加固城防,在北京城的九门及要地架设火铳,神机各营也待命参战。十月上旬,也先率12万大军分东西两路进逼北京。于谦命令守城明军22万人全部开出九门外待敌,并同石亨重点守御德胜门。十一日,也先攻西直门受挫后转攻德胜门。于谦早已指挥神机营埋伏在德胜门外的村落之间,并以小股精骑挑战,引诱敌军至设伏地域。
刹那间,神机营都督范广指挥部下突起猛射,敌军骑兵死伤万余人,其余九万人也四散溃逃,也先之弟孛罗及其平章卯那孩被枪炮弹射死。与此同时,明军在西直门、彰仪门及城外街巷,也都用神机枪炮射敌。也先因伤亡惨重,不敢再战,于十五日夜晚仓皇撤军而去。于谦指挥明军乘势追击,将其逐出塞外。这次守城战所用火铳之多,新的守城战术之熟练,是明代前期各次守城战所无法比拟的。至今人们仍在当年居庸关外的战场上,经常发现明军使用的火铳。
(4)多管和多发手铳
为了提高火铳的射击速度和射弹量,明朝自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起,还创制了多管和多发手铳,它们自二管至36管不等,可连射或齐射二发至上百发弹丸,是明代后期手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们的构造形式有四种。其一是用各支单管手铳互相平行绕轴加固而成,共用一根手柄,每铳各有火门,点火后可连射或齐射,这类手铳的制品最多。其中有二管的夹把铳、飞天神火毒龙枪,三管的三眼铳,四管的四眼铳,五管的五排枪,七管的七星铳,十管的子母百弹铳等。其二是由两支单铳背向安置于一根长柄的两头,铳口向外,射毕一头再射另一头。其三是在一支较长的铳管上,分段开出火门和装填火药,作战时自前至后,依次发射;如十眼铳就是在一支五尺长的铳管上,以中间一尺实体为分界线,其余两端各长二尺为铳管,每端平分五节,每节长四寸,内装火药与弹丸,作战时先依次射毕一端的五发弹丸,尔后再发射另一端的五发弹丸。其四是将多支单铳安于一个车轮式转盘上,进行转动式发射的多管铳;如车轮炮就是将36支单铳,附着在一个车轮式圆盘的18根辐条上,进行
藏书网
转动式发射的多管铳。有的多管铳还可以一铳多用,如夹把铳在弹丸射出后,可用枪锋刺敌;三眼铳的弹丸射毕后,可将三支铳管作铳头击敌。
明代前期的手铳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管和多发铳也屡有创制,但是由于点火方式落后,射击费时,发展受到限制,因而在欧洲的火绳枪传入以后,便退居次要地位。
第七节 火绳枪
15世纪,欧洲火器研制者制成枪管安有准星、照门,采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绳枪。16世纪初叶,这种枪 4f20." >传入日本和中国。明代的军器局和兵仗局称其为鸟铳、鸟嘴铳和鸟枪,并进行仿制和改制,制成了鸟铳等各种火绳枪。
(1)鸟铳
鸟铳由铳管、准星、照门、扳机、铳床、弯形铳托等部分构成(见图21),用火绳点火发射。
//..plate.pic/plate_170302_1.jpg" />
图21 鸟铳
鸟铳的扳机形似金属弯钩,一端固定在铳托上,另一端是夹钳火绳的龙头形机头,简称龙头。发射时,射手先点燃火绳作火源,然后扣动扳机,龙头下旋,火绳头落入药室中点着火药,将弹丸射出。
由于鸟铳管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并安有弯形枪托,所以射手在射击时将面部的一侧贴近铳托,运用“三点一线”的射击原理进行射击:即以一目对照门,通过照门瞄视准星,以准星对准目标,用左手托铳,右手扣动扳机,将弹丸射出。尔后再装填弹药,进行连续射击,因而提高了射速和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和杀伤力,明代人说它能射百步之远。由于鸟铳远比手铳优越,所以明朝的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采用精炼的钢铁,制成一万支鸟铳,装备明军使用。此后,军工部门便组织火器研制者,进行不断的研究,制成了子母铳等各种新型的火绳枪。
(2)子母铳
子母铳是由母铳和子铳构成的单兵火绳枪,大约自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开始使用。母铳管的长短粗细、铳床、弯形铳托、扳机,以及主要附件,基本上与鸟铳相似。按当时规定,每支鸟铳配四支子铳。子铳长七寸,重一斤,安有一个小铁牌作为拏手用。铁牌上开有一个小孔,与母铳管前端的准星对准,并与母铳管尾部的照门相配称。子铳口与母铳槽相衔必须紧密,以防发
藏书网射后火药烟气外泄,熏伤射手。母铳管的前端还可配装短剑一把,剑身长一尺三寸,柄长五寸,口开曲眼,平时装在木函内,当短剑插在管口上时,曲眼正对准星,全铳连剑共长五尺。发射时,将四支子铳轮流装入母铳中,依次射击,射速大为提高。如果子铳用完,则将短剑插上,同敌拼杀。因此,子母铳实为我国最早装配制式枪刺的单兵枪。
(3)噜密铳
噜密是16世纪奥托曼帝国的领土,在今土耳其境内,明代称其为鲁迷或鲁密。噜密铳就是当时土耳其军队装备的一种火绳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火器研制家赵士桢在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仿制成功。铳身长六七尺,重六至八斤,尾部有钢制短刀一把。其基本构造与鸟铳相似,但扳机有所改进。噜密铳的扳机和机轨分别用铜和钢片制成,厚若铜钱。机头与机轨都安在铳把上,并在贴近发机处安置一个一寸多长的小钢片,以增加弹性,使扳机能够捏之则落,射毕弹起,具有较好的回弹性。噜密铳装填的火药较多,威力大于同时期欧洲的火绳枪,而且比日本的火绳枪轻,所以明廷军工部门大量仿制,装备明军使用。据徐光启在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月十七日奏称,他在组织明军训练时,曾领取2000支噜密铳,经过几个月的使用,只有几支损坏,其余都完好如初,是一种质量较好的火绳枪。
为了能使明军较好地掌握噜密铳的射击方法,赵士桢还把他从噜密国掌管火器的官员朵思麻处获得的射击程序,全部刊印在《神器谱》中,并附有图形加以说明。其程序为:首先是倒铳药,即把火药从药罐倒入药管中,每管药恰好发射一弹;其次是装铳药,即把药管中的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中;其三是实药装弹,即用搠〔shuo数〕(清刷枪膛用的细长杆)杖将装入铳膛内的火药压实、压紧,然后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用搠杖将弹丸压入火药中,使弹丸射出有力;其四是着门药,即把发射药罐中的火药从火门倒入药室中,直到装满为止,以使发射药与铳膛内的火药相接,尔后将火门盖盖上;其五是着火绳,即把火绳放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在上述装填程序完成后,射手即处于听令待发状态,根据临战时的双方位置,选取不同的射
击姿势。其中有:蹲跪式射姿,即敌在低洼我在高处时,便踞前脚,跪后脚,左手托铳,右手膊节拄膝盖,铳尾紧夹在右腋下,进行瞄准射击;立式射姿,即敌在高地我处低洼时,前脚稍挺直,后脚稍踡,不偏不斜,举枪对敌,进行瞄准射击;十几步内近战射姿,即在距敌较近,已来不及瞄准,只须将铳尾紧倚右胸肋之上、奶头之下,左手托铳,右手扣机,进行应急射击;五六步内近战射姿,即在距敌很近,已来不及点燃火绳,便直接从火门点火,进行临急射击。上述装填过程和射击姿势,基本上适用于当时所使用的各种单管火绳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对我们了解当年火绳枪的使用有重要的作用。
(4)掣电铳
掣电铳全长六尺多,重六斤。其形似火绳枪,适合单兵使用;由于备有子铳,故可轮流发射,这是赵士桢取欧洲火绳枪和小型佛郎机之长而制成的一种火绳枪。其母铳管安于铳床上,每支母铳配五个子铳。子铳长六寸,重十两,开有火门,内装火药与弹丸,平时装于皮袋中,每袋可装四个。从构造特点看,掣电铳是赵士桢所创火绳枪中性能最好的一种。
除上述火绳枪外,明代后期还有剑枪、大追风枪,以及赵士桢创制的鹰扬铳、三长铳、震叠铳等火绳枪,它们都各有特点,争胜于一时。
(5)兵丁鸟枪
兵丁鸟枪是清朝前期(即鸦片战争前)清军使用的一种火绳枪,枪管用铁制造,枪长2013毫米,铁弹丸重一钱,装药三钱,木托下安330毫米的叉脚。满汉八旗士兵用黄色枪托,汉军用绿色枪托。兵丁鸟枪使用年代较长,但在枪身的形制构造与发火装置上都没有改进,在鸦片战争
中,其落后之处已暴露无遗。
(6)抬枪
抬枪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又称二人抬和抬炮。据耆英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三月称,当时使用的抬枪长7.5尺,木鞘长五尺,装填火药3.5两,发射五钱重的铅丸,由>..二人用火绳点火发射,射程约300步(每步约五尺),射速每分钟一发。可见抬枪实际上是一种重型火绳枪,至今山海关城楼上还陈列着当年清军使用过的一种抬枪。
第八节 燧发枪
燧发枪是利用燧石枪机点火发射的枪。初创于16世纪20年代的德国。17世纪初,法国率先使用燧发枪。之后,其他国家也先后使用燧发枪。明末火器研制者毕懋康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刊印的《军器图说》中,首次介绍了燧发枪,当时称作自生火铳。这种枪是将火绳枪用火
绳点火的装置,改进为用燧石发火的装置。它是在发火装置上安置一块燧石,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装于扳机上的龙头下击,同燧石摩击生火,火星落入药室中,使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推力,将弹丸射出。燧发枪的优点有二,其一是不怕风雨,其二是不要事先点火,只要在使用时连续扣动扳机,摩击燧石,便可连续发射。燧发枪的创制和99lib?推广使用,使单兵枪又产生了一次更新。我国对燧发枪的研制并不算晚,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直到康熙年间,才被用作皇帝打猎的御用枪。
(1)连珠火铳
连珠火铳的创制及其形制构造特点,已在本书发展简史篇中作了阐述,请参见该节内容。
(2)康熙御用自来火二号枪
这是专为康熙皇帝打猎行围制造的一种燧发枪。全枪长4.1尺,?99lib.枪管长2.7尺,口径三分。枪管前端安有准星,后部设有照门,安于特制的枪床上,采用转轮式枪机。发射时,先用钥匙将轮弦上满绞紧,然后扣动扳机,轮弦遂急速松动,轮机即快捷旋转,摩击燧石,溅出火星,落入药室中,点燃火药,将弹丸射出。这是迄今所见传世实物中最早的一种燧发枪。
(3)直槽式燧发枪
此枪因在枪膛内开有几根直槽而得名。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实物,经过藏书网测量,枪长为1500毫米、管长1065毫米、口径16毫米。枪管上有准星、照门,膛内刻制的直槽减少了弹丸与膛壁的摩擦,有利于从枪口装填弹丸,也便于在发射后清除残存于膛内的火药残渣。为了避免火药燃气从直槽内的缝隙中泄出,所以又在弹丸外部包裹松软的织物,使之起某种程度的紧塞作用。
(4)击发式燧发枪
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实物,经过测量,枪长为1185毫米、管长880毫米、口径17毫米。枪机的龙头上夹钳一块燧石,燧石前竖有火镰,火镰同时具有火门盖的作用。发射时,先扳起龙头,使压簧被制动锁控制,与扳机相属。扣动扳机后,龙头下旋,燧石与火镰猛烈撞击,溅出火星,把火药点着,将弹..丸射出。
第九节 轻型火炮
轻型火炮的前身是元代和明初的盏口铳与碗口铳,到清代已发展成多种形式。
(1)盏口铳
盏口铳的口部像古代人喝酒所用的酒盏,所以当时人们就给它这样一个名称。它由酒盏形铳口部、铳膛、药室和尾部构成。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门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制造的盏口铳。铳身全长353毫米、口径105毫米,重约七公斤。铳口部较大,可安放较大的石制和铁制球形弹丸。铳膛呈直筒形,药室微鼓,开有火门,尾部两侧壁各有一个方孔,可横穿一轴,便于提运和将铳身安于架上藏书网发射。铳身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等字,从铳身铭文内容和形体大小看,这类火铳在当时大多为守备关隘之用。
(2)碗口铳
由于这种火铳的口部形状像一个大碗,所以明代火器研制者便称它为碗口铳。它在构造上与盏口铳大同小异,在元末明初时已经用于作战。在已经搜集到的六门实物中,铳身大多刻有铭文,其中年代最早的一门系由明代铸钱机构宝源局制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它们的长度为315藏书网—520毫米、口径100—119毫米,重量为8.35—26.5公斤。碗口铳大多装备水军战船和沿边沿海各要隘和要塞的守备部队使用。
除上述六门碗口铳外,还有一种与碗口铳构造相似的大型铳炮,这就是1988年4月1日在山东省蓬莱县马格庄乡营子村出土的一对大铳炮。炮身刻有“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 重一百二十斤 洪武八年二月 日宝源局造”等字(另一门除“九号”、“一百二十一斤”两处不同外,其余刻字全同)。经测定,炮身全长630毫米,口径230毫米,重73.5公斤,是已经出土的最大的一对碗口铳。炮身刻字表明它们是莱州卫所装备的大型碗口铳。莱州卫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濒临莱州湾,东邻登州卫,是明初沿海防御倭寇袭扰的要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采纳山东都指挥使bbr>..周房的建议,在莱州卫建立八个总寨,下辖48个小寨。这两门大铳炮,似为当时建立莱州卫总寨时,由宝源局所铸。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增造战船与铳炮,并在沿海建成“陆具步兵,水具战舰”的战略防御体系的重大举措之一。
(3)明洪武大铁炮
这类大铁炮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出土的实物也很少,除了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三门实物外,其他地方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三门铁炮的炮身全长一米、口径210毫米,两侧安有提柄,各长160毫米。炮身刻 6709." >有“大明洪武十年……平阳卫铸造”等字。说明它们是当年山西平阳卫的制品,是守备关城所用的一种较大的铁制火炮。
(4)虎蹲炮
这种火炮的外形像猛虎蹲地,因此人们就给它这个美称。是戚继光于嘉靖年间在东南沿海剿捕倭寇时,组织部下研制而成。炮身全长二尺、重36斤,前后有五六道宽铁箍,口端有铁爪铁绊,可用铁钉固于地上,以便消减发射时产生的后座力。这种火炮多用于控扼险要之地,一发能射上百枚小弹丸,是杀伤密集进攻之敌的利器。由于炮身轻巧,便于机动,适合在山林水网地带作战使用。戚继光在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调到蓟镇练兵时,又用虎蹲炮装备骑兵营,成为很好的骑兵炮。至今尚有一门保存较好的实物,其上刻有“崇祯四年十月 日 铸成 匠赵士英 虎蹲炮第二十位 重四十九斤六两”等字,口径40毫米、全长350毫米、壁厚24毫米,总体构造与《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中所刊载的图片相似。
(5)发射爆炸弹的火炮
这类火炮大多制于明嘉靖年间,制品较多,主要有毒火飞炮、铁棒雷飞炮、轰天霹雳猛火炮,以及火兽布地雷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七八种。它们装填有较多的发射火药与一枚铁壳爆炸弹。这种爆炸弹内装有较多的毒性或强燃烧性火药,有火药线从弹壳通出并与药室内的发射火药相连。发射前,先将装好弹药的炮身安于炮架上。发射时,用点火物点着药室内的发射火药,随着发射火药的燃烧,从弹中通出的火药线点着,并将炮弹射出炮膛。当炮弹射至敌阵后,弹中的火药线引燃火药,将炮弹炸裂,既能毒杀和焚烧敌军人马,又可以炮弹的破片击杀敌军人马。
(6)神机炮
这是明初装备神机营的小型将军炮,到明末已退居为辅助性火炮。这类火炮的出土实物较多,山海关城楼至今仍陈列着好几门。它们的长度为600—900毫米、口径为55—85毫米,炮身的铭文表明,它们大多制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前后。此时明军与后金军之间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这些火炮都是为战争的急需而制造的,多为关外和守卫北京的明军所使用。清军沿用到鸦片战争前。
(7)清代的轻型火炮
清代通常把400斤以下的火炮列为轻型火炮,主要制品有龙炮、威远将军?炮、回炮、神枢炮。龙炮制于康熙年间,有三种规格,长4.5—7尺、重80—370斤、弹重5.2—16两,大多安于炮车上发射,一般只有在皇帝亲征时才配发使用。威远将军炮制于康熙末期,炮身长约三尺、重140—170斤,发射15—19两重的铅弹,是清军装备较多的一种火炮。回炮用铁制造,长五尺,有七道箍,可架于鞍木上用骆驼驮载。神枢炮在构造形式与使用方法上,与当时的神机炮相类似。
第十节 重型火炮
藏书网重型火炮由轻型火炮发展而来,明代前期已有少数地方使用,后期逐渐增多。它们的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大将军炮、攻戎炮、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等。
(1)大将军炮
大将军炮起用于明代中期>,王鸣鹤在《登坛必究》中说,此类炮多用于边关守备,发射时“若迅雷不及掩耳,其威莫测,其机最神”。工部尚书叶梦熊指出:“塞上火器之大者,莫过于大将军。”大将军有大中小三类,分别发射七斤、五斤、三斤重的铅制弹丸。最初多为固定式,用于守备隘口。后来用车运载,进行机动作战。大将军炮的实物较多,至今在山海关城楼上还陈列着一门已经锈蚀的铁制大将军炮。
(2)攻戎炮
此炮安于双轮炮车上,车上有一个用榆槐木挖凿而成的车箱,炮身嵌置在车箱中,用五道铁箍同车箱固连,车箱两侧各有两个铁锚,发射时将铁锚钩在地上,以固定炮车,减少后座力。
(3)千子雷炮
炮管用铜制造,长一尺八寸,口径五寸,内装火药六分、弹丸二三升。炮身用铁箍箍于四轮车上,车前端有挡板,可隐蔽炮身。待敌接近时,即去板射击,使敌猝不及防。
(4)百子连珠炮
炮管用精铜熔铸,长四尺,内装火药一升五合,前部开有一孔,通过孔口可安一个装弹嘴,通过装弹嘴,一次能向管内装填上百枚弹丸,然后安于坚木架上发射。炮管后部的尾轴,可调整射角和射界。
自明代中期起,许多重.99lib?型火炮都已用炮车运载,因而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增强了火炮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一节 短管炮
短管炮是近代臼炮或迫击炮的前身,它射出的炮弹弹道弯曲,主要用于杀伤城墙和高大建筑物后面的敌军有生力量,bbr>摧毁敌军的装备和设防工事,是仰攻高城和山寨、石碉的有力武器。其主要制品有清代的威远炮和冲天炮。它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是一致的。
威远炮即威远将军炮,炮长二尺藏书网三寸,重750斤,外形粗短,状若仰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制造的一门威远将军炮,长二尺三寸,口径七寸一分,重560斤,发射30斤重的炮弹,弹内装火药三斤,用四轮车运载。其长度和重量与文献记99lib?载相近。炮身所刻的铭文表明,此炮是当时造办处的枪炮作在景山制造的。这种火炮的射程远近,由装药量的多少和炮身俯仰角的大小而定。
第十二节 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简称佛郎机,原是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在15世纪制造的一种子母管配用的火炮。所谓母管即通常所说的炮管,子管即事先装填好弹药的子炮。这种炮用火绳点火发射,有的用作舰炮。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刑部尚书 987e." >顾应祥在广州城外锚泊的葡萄牙舰船上,见到了这种舰炮(见图22)。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之战中缴获了这种舰炮。由于它是最早传入我国的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炮,比明军所用的大型火铳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所以明廷军器局和兵仗局经过研究后,在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就仿制了32门,发给驻边部队使用。嘉靖八九年间,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hong宏〕,两次上书朝廷,请求大量制造,用以改善北边的守备设施。朝廷批准了汪鋐的建议,并由军器局和兵仗局开始制造。在制造过程中,由于火器研制者和工匠能发挥巧思,举一反三,制成大中小各种样式的佛郎机,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火器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制品很多,既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又有许多实物印证。99lib.
//..plate.pic/plate_170307_1.jpg" />
图22 佛郎机炮
(1)戚继光著作中记载的佛郎机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佛郎机图》中,记载了母铳长为五尺、四尺、三尺半、三尺、二尺半、二尺等六种规格的佛郎机,它们各附有九个子铳。前三种为大型,次二种为中型,最后一种为小型。大型佛郎机用于装备战船和边关隘口,中型佛郎机载于车上,可随军进行机动作战,小型佛郎机可当作单兵枪使用。上述六种佛郎机都可以在出土实物中找到相应的制品。
(2)《明会典》中记载的佛郎机
在记载明代典章制度的典籍《明会典·火器》中,收录了较多类型的佛郎机。其中有大型佛郎机、中型佛郎机、小型佛郎机、马上(即骑兵用)佛郎机、佛郎机流星炮、连珠佛郎机等。除连珠佛郎机外,其他各种佛郎机都能找到相应的出土实物。这些实物,除少数外,都是兵仗局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的制品,一般都有编号。从部分出土佛郎机的编号序数看,它们的实际制造量,要比《明会典》记载的多得多。如《明会典》所记马上佛郎机的制造数量是1100门,而出土的“胜”字号马上佛郎机的编号,已经达到7861号,多出6860门以上。因此,出土实物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遗漏。
(3)明代制造的其他佛郎机
主要有改制的无敌大将军炮,以及翁万达制造的百出佛郎机、万胜佛郎机。
无敌大将军炮,是用旧式重型将军炮改制的一种佛郎机式车载重型火炮,每门配子炮三个。使用时,先在炮身下面垫放木块,以调整炮身的俯仰角,尔后将子炮嵌入无敌大将军炮的装弹室中,对准目标,进行发射。射毕一发,再换装一个子炮,可依次连装连发。每发子炮中装有500枚小铅丸,射出后弹着面宽,杀伤威力大。无敌大将军炮全重1050斤,行军时需要用一辆大型炮车载运。无敌大将军炮,是我国明代最早将火绳点火装置和佛郎机的构造形式,移植于我国古代旧式火炮的一种尝试,它为旧式火炮的改造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百出佛郎机是翁万达在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创制的一种子母铳配合使用的单兵枪,母铳长三四尺,配子铳10个。母铳与子铳之间用驻榫扣住,使铳身在倒提或俯射时,子铳不会滑落。同时,在母
铳的铳口还可安置一个六寸长的戈形叉锋,具有枪刺的作用。万胜佛郎机与百出佛郎机的使用方法大致相同。
除翁万达设计制造的两种佛郎机式单兵枪外,还有前文介绍过的子母铳、掣电铳、三长铳,也都属于佛郎机式单兵枪。由此可见,明代后期的火器研制者,在及时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
(4)清代制造的佛郎机
主要制品有奇炮和子母炮。
奇炮制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母炮长五尺五寸六分,重30斤,配子炮四个。子炮内装
藏书网
填火药若干及二两半铅弹一枚。发射时,将母炮安于三角架上,从后部装入子炮,用向下微曲的尾柄调整射角,进行发射。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藏有一门传世的奇炮,其基本情况与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子母炮制于清代前期,有粗细两类。粗者长五尺三寸,重95斤,前细后粗,尾盖像一个覆盖着的斗笠;全身有五道箍,两侧各有一个炮耳,炮管下部有一个插销,便于将炮身插在炮车座上发射;炮管后部有一个敞口装弹室,用于装填子炮;子炮重八斤,每门母炮配子炮五个,可连装连射。炮管细长者称木把子母炮,长五尺八寸,重85斤,炮尾有一个木柄,木柄后部俯曲,可用它调整射角。炮身用铁销安插在平板四轮车上,可推挽而行。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藏有一门传世的木把子母炮,其基本情况与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佛郎机虽然是最早传入我国的一种用火绳点火发射的火炮,对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火炮的更新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它采用子母管组合使用的方式,子炮的装药量不可能太多,因此威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当威力更大的红夷炮传入我国后,它便退居于次要地位了。
第十三节 红夷炮
红夷炮是明末对欧洲所用长管加农炮的通称。16世纪,英国与荷兰已用它作舰炮。公元1620年,有一艘装备这种舰炮的英国舰船,在澳门附近海域搁浅,葡萄牙当局将舰上装备的30门舰炮据为己有。明廷在天启年间先后购买了这30门西洋大炮。据李之藻称,有一种西洋火炮的管长有一丈
..多,口径三寸,重3000—5000斤,发射三四斤重的炮弹,附有射表,可安于车进行旋转发射,具有“折巨木,透坚城,攻无不摧”的威力。
明崇祯年间,明廷委派徐元启、李之藻和汤若望等中外军事技术家,按照它的形制构造制成500门。一些地方的统兵大员也捐资制造了许多红夷炮,作为抗击后金军之用。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在皇太极的推动下,后金兵器制造部门也制成了第一门红衣炮。清军入关以后的80年中,继续制造大小各型红衣炮,多达900余门,形成红衣炮系列的火炮,装备清军各部使用,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因此,可以说红夷炮是中国明末清初的火器研制者,在融合东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后,所制最后一个系列的古代火炮,在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红夷炮同包括佛郎机在内的各种古代火炮相比,在设计上比较先进,它以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倍数,设计火炮的管长、壁厚、炮耳的长度和直径等各个部分,因而结构合理,使火炮具有身管长,弹道低伸,管壁厚,安全可靠,射程远,命中精
度高等优点。明末清初制造的红夷炮,至今还有不少实物在一些地方收藏着。
(1)现存的明末红夷炮
现存的明末红夷炮在各地多有所见,其中山海关、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等处收藏的红夷炮,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物。山海关城墙上陈列的一门铁制红夷炮,炮身铭文尚可辨别的字迹有“大明崇祯十六年 仲春吉旦铸造 神威大将军一位 重五百斤……”。可见此炮制于明王朝灭亡的前一年。经过实测,炮身全长278厘米、口径10厘米、炮口至耳轴中线长143厘米、炮口到火门长227厘米、炮耳长13厘米、炮耳直径11厘米。可能是当年安于山海关城墙上的重型守城
..炮。
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制造的一门红夷炮,重5400斤,其上刻有“钦命总督军门洪承畴 钦命总督高起潜……”等字。河北省石家庄市发 73b0." >现一门红夷炮,其上刻有“崇祯戊寅岁仲夏吉日 捐助制造红夷大炮 总督军务卢象升……”等字。山西省博物馆也收藏了由卢象升等文武官员,捐资制造的两门红夷炮,炮身的铭文与上一门相同。这说明这三门火炮都是卢象升等文武官员,在明崇祯戊寅年(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制造的。据《明史·卢象升传》记载,崇祯十一年,清军分三路南下,卢象升分兵迎战。但因兵部尚书杨嗣昌、总监中官高起潜主和,故意按兵不动。十二月,卢象升被迫孤军奋战,在巨鹿(今属河北)蒿水桥之战中,炮尽矢竭,献身沙场。这些火炮,是卢象升当年抗清的见证。bbr>
(2)清代制造的红衣炮
红衣炮是清代前期制造的一种系列火炮,它起始于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制造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接着又制成神威大将军等火炮。清军在1644年入关后,所制红衣炮的数量增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此外还有神功将军炮、得胜将军炮、制胜将军炮等。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是大型攻城炮,制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共有52门。《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了它们的尺寸。1975年5月,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工人,在该厂发现一门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使用过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炮身除口沿外,前细后粗,底盖如覆盂,上有球形尾珠,近炮底处有一个方形火门,炮身中部两侧各横出一个炮耳,炮口与底部正上方分别有准星和照门,炮身有五道箍,半腰留有一条合缝线,似为铸炮痕迹。炮身保存完好,未见炮车。炮膛底部尚遗留一枚铁铸球形实弹。经测量:炮长248厘米、口径11厘米、炮口外径27.5厘米、炮底径34.5厘米,重100公斤。炮弹直径9厘米,重5.4公斤,与《清朝文献通考》中所载的小型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的尺寸相近。炮身用满汉文字刻有“神威无敌大将军 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等字,与文献记载的完全相同。此炮在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二十五年收复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威远将军炮是清朝所制造的一种红衣炮,制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山海关城楼上陈列有两门,炮身长101厘米和100厘米,口径四厘米和五厘米,口径外侧有唇沿,炮管前细后粗,底盖如覆盂,盖上有球珠,后部两侧各有炮耳横出,炮身下部有大插销,便于将炮安在架上。炮身刻有满、汉文“大清康熙五十七年景山内御制威远将军 总管景山炮鸟枪 监造赵昌 监造官员外郎张绳祖 笔帖式西尔格工部员外郎实相 笔帖式康格 匠役李文德”。故宫博物院内也藏有一门大小与刻字基本相同的威远将军炮。炮身所刻匠役李文德之名,在清康熙二十九年至五十七年间(公元1690—1718年)所造的火炮中屡有出现,足见他是当年火炮的主要制造者,其功在总监、总管之上。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是一种长管红衣炮,制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钦定其名,共有61门,重3600—7000斤,长9.75—12尺,口径3.8—4.9寸,弹重10—12斤,装药5—10斤,用铁轴炮车运载。《钦定大清会典图·武备》刊有此炮的图形,炮身用满汉文字刻有“武成永固大将军”等字。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门,与文献所载相似,至今保存完好。经实测:炮身长330厘米,口径16厘米,重约5000公斤,弹重10公斤,装药五公斤,是一种车载攻城炮。日本的箱崎八幢宫也藏有一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康熙以后,自雍正至道光年间,清朝所制大中型火炮,基本上仍是红衣炮系列的火炮。
附录一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70310_1.jpg" />
吴王夫差矛
//..plate.pic/plate_170310_2.jpg" />
战国三果戟
//..plate.pic/plate_170310_3.jpg" />
妇好钺
//..plate.pic/plate_170310_4.jpg" />
越王勾践剑
//..plate.pic/plate_170310_5.jpg" />
山西峙峪石镞
//..plate.pic/plate_170310_6.jpg" />
南朝马具装画像砖
//..plate.pic/plate_170310_7.jpg" />
金山岭长城障墙
//..plate.pic/plate_170310_8.jpg" />
元至顺三年铳
//..plate.pic/plate_170310_9.jpg" />
明永乐手铳
//..plate.pic/plate_170310_10.jpg" />
元至正辛卯铳
//..plate.pic/plate_170310_11.jpg" />
明洪武十年大铁炮
//..plate.pic/plate_170310_12.jpg" />
虎蹲炮
//..plate.pic/plate_170310_13.jpg" />
小型佛郎机
//..plate.pic/plate_170310_14.jpg" />
明神威大将军炮
//..plate.pic/plate_170310_15.jpg" />
清威远将军铜炮
//..plate.pic/plate_170310_16.jpg" />
清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附录二 中国历代尺的长度比较简表
| 朝代 | 当时一尺合今公制厘米(cm) |
|---|
| 黄帝 | 24.88 |
| 虞 | 24.88 |
| 夏 | 24.88 |
| 商 | 31.10 |
| 周 | 19.91 |
| 秦 | 27.65 |
| 西汉 | 27.65 |
| 新莽 | 23.04 |
| 东汉 | 23.04 |
| 东汉(章帝时溪景造尺) | 23.75 |
| 魏 | 24.12 |
| 西晋 | 24.12 |
| 西晋末 | 23.04 |
| 东晋 | 24.45 |
| 前赵 | 24.19 |
| 宋、齐、梁、陈 | 24.51 |
| 梁(民间尺) | 24.66 |
| 梁(法定新尺) | 23.30 |
| 梁(测影用尺) | 23.55 |
| 北魏 | 27.81 |
| 北魏 | 27.90 |
| 北魏 西魏 | 29.51 |
| 北魏 东魏(太和19年颁) | 29.97 |
| 北齐 | 29.97 |
| 北周 | 29.51 |
| 北周(“天和”时改用) | 26.68 |
| 北周(调钟律均田度地用尺) | 24.51 |
| 北周(建德六年颁) | 24.51 |
| 隋(“开皇”时用) | 29.51 |
| 隋(“开皇”时调钟律用) | 24.51 |
| 隋(万宝常造“律吕水尺”) | 27.19 |
| 隋 | 23.55 |
| 唐 | 31.10 |
| 五代 | 31.10 |
| 宋 | 30.72 |
| 元 | 30.72 |
| 明 | 31.10 |
| 清 | 32.00 |
.99lib?
?99lib.t>?99lib?
附录三 中国历代升的容量比较简表
| 朝代 | 当时一升合今公制公升 |
|---|
| 周 | 0.1937 |
| 秦 | 0.3425 |
| 西汉 | 0.3425 |
| 新莽 | 0.1981 |
| 东汉 | 0.1981 |
| 魏 | 0.2023 |
| 晋 | 0.2023 |
| 南齐 | 0.2972 |
| 梁、陈 | 0.1981 |
| 北魏、北齐 | 0.3962 |
| 北周 | 0.1572 |
| 北周 | 0.2105 |
| 隋 | 0.5944 |
| 隋 | 0.1981 |
| 唐 | 0.5944 |
| 五代 | 0.5944 |
| 宋 | 0.6641 |
| 元 | 0.9488 |
| 明 | 1.0737 |
| 清 | 1.0355 |
99lib?t>>藏书网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