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70283_4.jpg" />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塑像
由于泥塑、木雕的艺术手段与金石雕刻相比,更能有效地施展雕塑家的艺术天才,而且取材方便,易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唐宋以后,各地寺庙都盛行泥塑或木雕佛像,洞窟石刻造像逐渐被取代。
西藏佛教的雕塑多以青铜为材料,以失蜡法铸造。最珍贵的金属神像往往以八种合金制成。雕塑题材多具藏传佛教自身特点,表现密教的有关教义。如观音像作男身(汉地常作女相),罗汉为十六罗汉(汉地多为十八罗汉),吉祥天母面目狰狞,怖畏金刚凶险可怖。又如有所谓“欢喜佛”双身像的制作。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现在保存着世界最大的一尊铜佛像。这尊佛像名强巴佛(未来佛),它完成于19世纪班禅曲吉尼玛(公元1883—1937年)时。佛像通高近27米,据说当年为铸这一佛像,耗费紫铜23万斤,黄金8000多两,珍珠300多颗,还用去钻石、珊瑚、琥珀等无数。
第一节 佛教寺院
殿堂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殿,用于供奉佛像、菩萨像;堂,是僧众修行和起居的地方。汉地佛教自明代起,殿堂的建筑开始定型化,即通常在南北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在它们的左右两侧建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配殿。寺院的两侧为僧众的生活区域。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因为寺院通常建于山林深处。山门一般有三座,盖成殿堂式,称“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两侧塑造二大金刚力士像,面目狰狞,头戴宝冠,赤裸上身,手执金刚杵。金刚杵是古印度最坚固的兵器;由二金刚力士共同把守山门,守护佛法,显示出佛门的威武森严。
山门之后,便是天王殿。殿中央面南供奉弥勒佛。弥勒佛是佛教所说的“未来佛”,释迦牟尼曾预言他将在数百万年后成佛。唐以前的弥勒造像,大多以菩萨形象出现,头戴宝冠,身着天衣,颈披璎珞。唐以后的弥勒佛形象取材于中国五代时的布袋和尚,从而有重大变化。布袋和尚名叫契此,身材矮胖,常携布袋,随处坐卧,教化
?
大众。临终时他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此后,人们便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加以供奉,形象特征是袒胸凸肚,光头大耳,笑容可掬。弥勒佛的背后,面北供奉韦驮。韦驮是守护寺院的佛教天神,一般被塑成身穿古将军服,手持金刚杵的威武形象。
天王殿的左右两旁供的是穿甲戴胄的四大天王像。这四大天王指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能守护国土,全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他人增长善根,全身青色,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红色,手中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全身金色,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戴金翅鸟宝冠,手持雨伞。上述形象都是元明以后经过汉化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手中的法器分别表示风调雨顺的
职能。
天王殿之后便是大雄宝殿,又称大殿,它是寺院的正殿。“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殿内主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但因时代崇尚变化的原因,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一般大雄宝殿中央是释迦牟尼的坐像或立像,两旁是他的两个大弟子迦叶和阿难的立像。宋以后,大型佛殿也有供奉三尊佛像的,其供奉方式有两种:一是供“三身佛”,二是供“三世佛”。三身佛,指一佛所具的三身,即法身佛(体现佛法的佛本身),名毗卢遮那佛;报身佛(以佛法为依据,经修习而获佛果之身),名卢舍那佛;应身佛(为超度众生而应化之身),即释迦牟尼佛。供三身佛的,一般中间为法身佛,左侧为报身佛,右侧为应身佛。三世佛,有横三世和竖三世之分。横三世佛是从空间上说的,在大殿中的位置通常为:中间是众>.生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两旁可置文殊、普贤两菩萨);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可置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可置观音、大势至两菩萨)。竖三世佛是从时间上说的,在大殿中的位置通常是:中间为现在佛,主现世,指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主前世,指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主来世,指弥勒佛。
一般寺院大殿的两侧还供有罗汉。五代以前佛教所传多为十六罗汉,五代起绘画罗汉之风盛行,画家据己所需又平添两尊,成十八罗汉。
有的寺院在大殿佛像背后塑有南海观音像。观音菩萨立于海岛之上,手持杨枝、净瓶,四周作救度八难的景象。观音又名观世音,由于她大慈大悲,能救度一切众生于危难困苦之中,所以备受崇奉,隋唐以后已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仰,其形象也由男性逐渐演化成美丽善良的女性。
大殿之后是法堂(或称讲堂),是演说佛法、归戒集会的地方。法堂内除安置佛像外,还设立法座和讲台。台下设香案,两侧置听法者席位。
藏经楼是寺院图书馆,一般不对外开放。僧众在寺院中的生活必须受佛教有关制度的约束,不能违反寺院的清规戒律。
寺院僧众指全部男女出家人,分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类。比丘是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大戒,250条)的男僧,俗称和尚
。比丘尼是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348条)的女僧,俗称尼姑。沙弥、沙弥尼是指只受沙弥戒(10条)或沙弥尼戒(10条),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女出家者。没有出家的佛教信徒统称居士,一般不住寺院。
寺院为方便管理,内部也有一套完整的人事制度。象征性的职务(序职)由德高望重者担任,实际职务(列职)则根据需要而设。全部僧职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监院、首座等少数寺院首脑为第一级;维那、典座等中层主管人员为第二级;饭头、菜头、火头、水头等属于第三级,他们管理日常具体事务。
根据规定,出家后僧尼必须身穿统一的服装。比丘通常有三种衣服。一名五衣(内衣),用五条布缝制而成,于日常作业和就寝时穿;二名七衣(上衣),用七条布缝制而成,于礼诵、听讲时穿;三名大衣,用九条布以至二十五条布制成,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这三种衣服统称为袈裟。
印度佛教不许出家人自行耕种,认为锄头入土会杀害蚯蚓、蚂蚁等生灵;又规定出家人以乞食为生,一日两餐,中午以后不再进食,叫做“过午不食”。唐代禅师百丈怀海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订立《清规》,号召僧众参加各类生产劳动,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实现寺院的自给自足。由于体力劳动的繁重负担,寺院逐渐废除“过午不食”的戒条,但素食的习惯基本保持了下来。
僧众的寺院生活,还包括学习各种佛教知识,勤于佛教修行和参加法事活动。
明末以来,僧众生活每天有“五堂功课、两遍殿”。两遍殿,指早殿和晚殿;五堂功课,指念诵五种经文。早殿也称早课,内容是念诵《楞严咒》、 href='/article/2856.htm'>《心经》等。念诵时全寺僧众齐集大殿,念诵过程中配有歌赞。晚殿也称晚课,内容是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诵《大悲咒》、《大忏悔文》和礼拜88佛;再诵《蒙山施食》仪文。据说,《楞严咒》有息灾灭祸的功效,《大悲咒》是观音菩萨解救众生的根本手段, href='/article/2856.htm'>《心经》是《大般若经》的核心,《阿弥陀经》是净土信仰的基本经典,《大忏悔文》叫人消除宿业不造新罪,《蒙山施食》相传
?
为甘露法师于蒙山(今四川雅安)所集施食饿鬼的礼仪文字。
僧众自我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忏法。它通过僧徒念经、拜佛等仪式,忏悔自己以往罪业,并发愿今后勤于修行。忏法也用于为死者忏悔罪业,济度亡灵。
近代以来,念佛和参禅也是寺院僧众的基本修行内容。凡于七日之中,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念佛,称之为“打七”。禅宗的集体打七又叫“打禅七”,通常于冬天进行,时间可以是一七(一个七日)或二七(两个七日),乃至十七(十个七日),根据需要而定。净土宗的打七叫做“打净七”,主要是开展集体念佛活动,只念阿弥陀佛,伴以木鱼之声。
第二节 四大名山
唐代以后,禅宗和尚为了寻师问道,终年奔走于青山绿水之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名山大寺逐渐成为参访的中心。至南宋宁宗(公元1195—1224年在位)时,根据大臣史弥远的奏请,制定江南禅院等级,出现“五山十刹”。五山十刹指五座名山,十大名寺,它们是:余杭径山的兴圣万福寺,杭州灵隐山的灵隐寺,杭州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宁波阿育王山的广利寺;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的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的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的云岩寺,天台的国清寺。
随着佛教的式微和禅宗特色的消失,到明代时,五山十刹中的大部分寺院已走向衰落,“四大名山”开始取代它们的地位,
成为禅僧和一般佛教徒参拜的中心。四大名山是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方圆300公里。层峦叠嶂,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有如平台,故名“五台”。五台中以北台为最高,海拔3000多米。由于山势高峻,终年气温较低,即使盛夏也不觉暑气,所以又名“清凉山”。在晋代所译的60卷本《华严经》中,曾说到东北方向有座清凉山,文殊菩萨
及其一万眷属常住在这里。唐代所译《文殊师利陀罗尼经》中也有类似之说。因此,五台山长期以来就成为佛教徒参礼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
早在北魏时,五台山已享有盛名。北齐时,这里已建起大小寺庙200余座。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盛极一时,从而使这里的寺院建筑规模又有较大的发展。元代和清代推崇密教,在五台山兴建了大量密教寺院;清王朝还曾强行将10座显教寺院改为密教寺院,责令汉僧改修藏传佛教。近代以来,五 53f0." >台山佛教渐趋衰退,但现存寺院仍有50余座。
..
现存五台山著名寺院中,显通寺、佛光寺、南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hou 喉〕寺、广仁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观音洞等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这些寺庙所保存的大量建筑、雕塑、碑刻、佛经,都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普陀山是浙江近海的一个小岛。岛上奇峰叠翠,林木葱茏;海上碧波浩淼,鱼帆点点;天空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这里素有“南海圣境”、“海天佛国”的美誉。
据说,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一名印度僧侣来到这里,在潮音洞前目睹观音现身说法,于是就定居下来。因佛经上有“观音住于南印度海中普陀洛伽山”之说,所以人们便借用“普陀”二字来命名这一小岛。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像,回国途中,船驶经普陀山,为风浪所阻,于是在岛上建起“不肯去观音院”。北宋以后,观音信仰日盛,凡航海途经这里的,都要朝拜观音,祈求旅途平安。作为观音道场,普陀山的 5bfa." >寺院建筑迅速增加,至清末,已有大小寺庙200余座,僧尼数千。近代以来,不仅国内佛教信徒常不远万里而来,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徒也纷纷慕名前往。
普陀山寺院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为主体。三大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壮观,是我国清初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每年阴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纪念观音菩萨的重要节日,届时各大寺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香火极旺。普陀山还是游览避暑的胜地。岛上有风景点20多处,如潮音洞、梵音洞、百步沙、千步沙等,各有特色。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境内。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故而得名。相传它是普贤菩萨
显灵说法的道场,早在晋代已建有佛寺。至宋代,民间多次盛传普贤在这里显示瑞相,引起朝廷重
视,命人入山造像,安置寺内。明朝时期,峨眉山佛教达到鼎盛,百里山峦,寺院多达70余座;红墙碧瓦,掩映于翠绿丛中。
峨眉山现存重要寺院,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光相寺等。报国寺是山下最大的寺院,其前殿有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高7米,14层。塔身铸有佛像4700余尊,并刻有《华严经》全部经文。万年寺是山上最大的寺院,其砖殿正中置放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铸成的普贤菩萨铜像一尊,连同坐骑白象通高7米多,总重62吨。普光殿建于峨眉山的金顶。这里有云海、日出、宝光三大奇观。宝光也就是所谓“佛光”。每当风和日丽之时,人们可以从山顶见到五彩光环显现于云际,身若置于光环之中。这是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境内。因该山有九座山峰高出云层,犹如莲花,故得“九华”之名。山中多怪石、清泉、苍松、翠竹,景色宜人,寺庙星罗棋布,早有“东南第一山”、“东南佛国”、“佛国仙城”的美称。
九华山佛教历史,以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化城寺的创建为发端。据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是年,乡绅诸葛节等人共同出资,为新罗修行者金乔觉伐木筑室,建造寺庙。金乔觉去世后,其肉身经久不腐,且多处与佛经所载地藏菩萨
瑞相相似,因而被看做地藏的化身。从此,九华山也就被视为地藏显灵说法的道场。
中唐以后,九华山陆续建成多处寺庙。明清两代是该山佛教的极盛时期,大小寺庙鳞次栉比,达100多座。据《九华山志》记载,各地佛教徒为礼拜地藏菩萨,求其保佑,往往“数千里接踵而至”,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在九华山尚有寺庙近80座,其中以化城寺为中心。该寺依山而建,气度恢宏,庄严古朴。其他著名寺庙有祇园寺、万年寺、东崖寺、甘露寺、百岁宫等。此外还有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殿内有七级木质宝塔,高约17米,每层有佛龛八座,供奉地藏金色坐像。
在四大名山之外,江浙一带的天台山、天童山、雁荡山、栖霞山、虎丘山、狼山,江西的庐山,湖南的衡山,陕西的终南山,云南的鸡足山,辽宁的千山,也都是古今著名的佛教胜地。
第三节 佛教节日
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一些宗教仪式与传统的民bbr>间风俗相结合,逐渐形成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每逢这些节日,寺院和民间通常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些民族化的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盂兰盆节、佛成道节等。
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地佛教以阴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节。据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有九条龙喷出香雨为他沐浴。因此,在佛诞节时,寺院要举行浴佛法会。浴佛仪式,先是在大殿或露天设一水盘,在水盘中心的莲台上供奉太子(释迦牟尼)立像。这一太子立像高约数寸,作童子形,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因为据说太子降生时,曾以此姿势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然后在住持的率领下,全寺僧侣上殿,持香跪拜,唱浴佛偈,同时一一以香汤沐浴太子像。所谓香汤,是以旃〔zhan沾〕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天然香料制成的香水。浴佛节上,还要以各种鲜花供奉释迦牟尼佛,并举行盛大的诵经法会。
云南上座部佛教庆祝佛诞节的活动,与民族传统的相互泼水祝福形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泼水节”。泼水的本意是除旧迎新,洗去一年的尘垢,达到消灾免祸、人人幸福的目的。泼水节的时间,是傣历六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四月中旬的某天),历时数天。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幼身穿盛装,于寺院内堆
藏书网沙造塔,围塔而坐,听僧侣诵经。然后往佛像上泼洒用香花浸泡过的清水,为佛洗尘,叫做“浴佛”。浴佛完毕,青年男女走上街头,端着脸盆或提着水桶,互相泼水祝福。有的还举行赛龙舟等庆祝活动。
藏传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称做萨噶达瓦节。时间是在藏历每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蒙藏地区僧众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礼佛诵经。
盂兰盆节即盂兰盆会,是与佛诞节同样重大的节日。这是汉地佛教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为追荐祖先亡灵而举行的隆重法会。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解救倒悬之苦;盆是汉语。盂兰盆,意思是用盆钵之类的器皿盛装食物,供佛奉僧,以解救倒悬之苦。据说,举办这种法会,可以解救祖先亡灵于极度痛苦之中。按《盂兰盆经》
?.
上说,释迦牟尼有弟子名目连,号称“神通第一”,他以天眼看见亡母坠在饿鬼道,受尽苦难。目连无能为力,便向释迦牟尼哀告,请求救度。释迦牟尼就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便可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脱离饿鬼道。
梁武帝曾在同泰寺首次设盂兰盆斋供养僧众。唐代对盂兰盆节相当重视,仪式隆重壮观。届时长安城内各寺庙都竞相制作花腊、花瓶、假花果树等,并在殿前陈设供品,伴以音乐仪仗,以助庄严。宋代寺院举行盂兰盆会,开始改供养僧众为施食饿鬼。在寺院募得施主钱米后,僧众就为他们诵经,以荐度亡灵。当时佛教吸取道教中元节的说法,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从此中元节也就与盂兰盆节合二为一了。同时,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民俗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后来出现了放河灯、焚法船之类的活动。
佛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的节日。汉地佛教一般以阴历十二月初八为佛成道的日子。因为十二月为腊月,所以这一天称做“腊八”,佛成道节也就是腊八节。按汉地佛教传说,释迦牟尼觉悟成佛之前,曾苦行六年,最后因饥饿和疲劳过度而难以支持。善良的牧女看见释迦牟尼昏倒在地,急忙将自己所带的杂粮和摘采的水果,用泉水熬
?成乳糜状的粥,亲手喂给他吃,使他在腊月八日成佛。汉地佛教徒为纪念这件事,每当腊八这天,要在寺院举行隆重祝圣法会,并效仿牧女做法,熬粥供佛,此粥称做“腊八粥”。宋以后,这一纪念方式传入民间,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习俗,迄今未改。腊八粥通常以香糯、花生、芝麻、绿豆、红豆、杏仁、栗子、红枣之类为原料,用文火慢慢煮熟熬烂成糊状。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节日,汉地佛教还以阴历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二月十五为佛涅槃日,届时各地寺院也要举行纪念仪式。
此外,在汉地佛教流传地区,还有一些纪念其他佛或菩萨生日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的诞日,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的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诞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的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的诞日,八月二十二日是燃灯佛的诞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的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诞日等。一般说来,寺院比较注重佛诞节、盂兰盆节等规模大、影响大的节日;而就个人信仰来说,在家信徒则往往比较重视观音菩萨、弥勒佛以及阿弥陀佛的纪念日。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70287_1.jpg" />
印度菩提伽耶佛像
//..plate.pic/plate_170287_2.jpg" />
印度菩提伽耶大塔
//..plate.pic/plate_170287_3.jpg" />
五台山塔院寺白塔
//..plate.pic/plate_170287_4.jpg" />
塔尔寺宗喀巴像唐卡
//..plate.pic/plate_170287_5.jpg" />
西安出土的隋代金铜佛像
//..plate.pic/plate_170287_6.jpg" />
敦煌莫高窟275窟壁画
//..plate.pic/plate_170287_7.jpg" />
拉萨布达拉宫
//..plate.pic/plate_170287_8.jpg" />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