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
第一章 石头与石刻——石头在石刻中的地位
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海洋约占其表面总面积的71%,陆地约占其表面总面积的29%。海洋是由水汇集成的,而陆地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那么“岩石”是什么呢?“岩石”从广义上讲,它既指那些质地比较坚硬的石头,也包括那些自然产生的松散的“砂泥”和火山碎屑。从狭义上讲,岩石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
、
、
、
、↓、
。1975年在该地继续发现的77个文字或符号中,在石质器物上刻画的又有四个,它们的形状是
、
、×、—。江西“吴城文化”的绝对年代,相当于我国中原地区商殷时代中期至春秋时期,但其文化发展序列,大致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其文字或符号水平,相当于汉字的形成时期。bbr>
我国的商殷时代,汉字广泛使用甲骨文,当时的甲骨文已有4000多个符号,这种文字有些也刻在石头上。1935年春,考古学者们在安阳市殷墟侯家庄等殷人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大型墓1003号墓道中,发现石(皀殳)〔gui鬼〕断耳一件,上面刻有文字二行,共12个字,内容是“辛丑、小臣(茲字去艹换爫)、人(上凶十下藏书网)〔CHI吃〕、(囗内多)〔YI宜〕、才(上叀下口)、□(以)(皀殳)”。该墓属于商代末期的国王帝乙、帝辛时期。刻文的意思是:在辛丑这一天,有一个名叫(茲字去艹换爫)的小臣史官,在叫(上叀下口)的一个地方,进贡了很好的禽兽,特刻记在(皀殳)上以纪念。商殷时期还在三件乐器(石编磬)上也分别刻有文字,一为“永(户夂)(同启)”,一为“永余”,一为“夭余”。这三件石磬,曾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所收藏,并著录于他编撰的《双剑誃〔yi宜〕古器物图录》中,后来这批石磬归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除此之外,在商代玉器上也有不少刻文。
西周和东周时期,石刻文字比前期有了进步,我们已经知道的文物考古材料,就有数种。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该省平山县西北滹沱河北岸,发现了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和墓葬一处。此前,即本世纪30年代,在这个古城址范围内的南七汲 〔ji及〕村西南,曾发现一块大河光石,上面刻有文字,经有关专家研究,取名叫《宫乘得守丘刻石》,这块刻石长90厘米,宽30厘米,厚40厘米。上刻文字二行,共19个字。刻文的内容是:“监罟〔gu古〕尤(囿)臣公乘德,守丘(六去丶)〔qi其〕血(旧)(爿酉)〔jiang酱〕曼,敢谒后尗〔chu处〕贤者”。刻文大意记载为国?99lib?王监督管理湖池园囿的一个名叫公乘德的官,和看守陵墓的一个名叫曼的将,共同敬告后来贤人之事。从刻文的字体和出土情况分析,这块刻石的年代应属东周时期。此时期,另一件更为有名的刻石文字叫“石鼓文”。该刻石于7世纪初,即我国唐朝初期,在陕西省雍县(今凤翔县)出土,共10鼓。开始时就地放置于田野中,后被迁移至凤翔府,置于夫子庙内。唐末五代时期散失,经寻找收集,北宋时的司马池再将它运到凤翔府学保存,但已遗失一鼓。北宋仁宗赵祯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又经向传师访求,方才得以补齐。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宰相蔡京又将石鼓运至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置于保和殿之稽古阁。据传,在这时曾用金粉填其字,以表示珍贵,永远不让人们再拓传复制。金朝灭北宋,攻破汴京,又将它劫运到中都(今北京城西南一带)。元朝建国后又移置于大都(今北京内城北部)的国子监大门内。在这里放置的时间很长,从元朝、明朝、清朝,直至民国时期,前后600多年中未再被移动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将它南迁到大后方峨眉山保存。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出土后,立即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就曾撰文推崇它的书法;诗人、文学家杜甫、韦应物、韩愈等则赋诗作歌(如《石鼓歌》,载《唐诗三百首》)以赞扬它的价值。宋代欧阳修等编《集古录》等著作,强调石鼓文的文物价值,把它列为石刻中最重要的遗物。从此以后,历代大学者如宋代苏东坡、郑樵,元代潘迪,明代周进,清代阮藏书网元、震钧等都有所论述。近代著名学者也不断发表研究成果,如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唐兰《石鼓年代考》等。
这件石刻,因其外形如鼓而得名,但从其文字内容看,称其为“秦刻石”较为妥当。
关于石鼓文的内容,据近代古文字专家唐兰等学者考证,记载的是周朝天子派使臣到秦国,秦献公和他们一起出游、射鹿、捕鱼等事。其文体为韵诗形式,10首诗为一组,格调与古代 href='2283/im'>《诗经》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石鼓文是 href='2283/im'>《诗经》的续篇之一。
秦朝统一全国以后,铁质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对石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石刻文字的新形式不断出现。首先是与过去一脉相承的不拘形状、不讲究格式的刻石开始大量雕刻,甚至发展到摩崖文字的雕凿;其次是专门作为歌功颂德的碑刻文字的出现和记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仕迹的墓志的流行;第三是儒家、佛教、道教刻经的大量进行,因此出现了大部头的石书;第四是各种题跋、题记、题名、经幢、书法(如石刻法帖)等刻石.99lib?文字的大量涌现。总之,使石刻文字出现了百花盛开的局面。因此,有人估计,如果把我国各种石刻文字汇集起来,其数量完全可以与著名的二十四史和浩如烟海的写本、木刻本书籍相当,是迄今还未深入开发的文献资料处女地,对它的整理与研究是一项大有前途的工作。
第三章 山川绝唱——刻石与摩崖
我国的石刻文字,经过商周时期千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成熟。所以,从秦汉时开始,它在社会上尤其在当权的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中已被广泛地使用了,甚至出现了使用石刻文字的第一个高潮。这些石刻中首先与我们见面的,就是刻石与摩崖这种形式的石刻文字。
刻石只是石刻中的一种形式,一个类别,仅仅是指形无定制、内容自由的那种石刻文字。它与后面讲的有一定形制、内容范围也相对固定的石刻文字是有明显差别的。秦代刻石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刻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宣扬自己的声威,巩固自己的帝业。所以他不避长期征战的辛劳,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的10年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视,足迹遍布现今中国东部大地,并七次在石上刻文以歌颂秦朝和他自己的功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两次到东方巡视,登上了邹峄山(今山东邹县境内),竖立了“峄山刻石”;登泰山(今山东泰安市),立了“泰山刻石”;上琅玡山(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了“琅玡台刻石”。第二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到东方巡视芝罘(今山东烟台市境内),立了“芝罘刻石”和“芝罘东观刻石”。其后,他又于公元前215年到北方巡视,在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县北)立了“碣石刻石”。公元前210年,去南方巡视,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立了“会稽刻石”。
秦始皇在几次巡视中共刻了七件刻石,其内容大同小异。
秦始皇时期的刻石,原石保留到今天的只有两件了,而且都破损得十分严重。一件是泰山刻石,经多次毁坏,如今只剩下10个字,现藏山东泰安岱庙。泰山刻石文字拓本,现存最好的也只有在明朝时期拓的29字本;一件是琅玡台刻石,现在已成碎石,虽经粘合,也存字不多,现仅存秦二世个别随从官员名称和诏书13行中部分内容,共86字,残石于1959年移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琅玡台刻石的清朝前期和乾隆年间两个传拓本,算是珍本了。
山东邹县峄山刻石原物丢失后,五代南唐时有徐铉的摹本流传。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就根据徐铉摹本,重新刻了一石竖立在长安,现存于西安碑林。其余各石,均已早佚,不得复见。西汉时期的刻石,后来出土10来件,以小品为多。东汉以后,由于石刻中的其他形式如摩崖、碑刻、墓志等的大量出现,刻石这一类石刻作品,已退居次要地位。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种摩崖石刻,尺寸不一,长宽各异,文字多少也不相同,总之无固定规格,只要能满足刻字者的需.要就行了。根据现在所知,我国摩崖石刻的分布地区较广泛,差不多各个省市都有,其中如陕西汉中的褒斜道,山东泰安的泰山、掖县的云峰山,湖南祁阳的浯〔wu吴〕溪,江苏镇江的焦山等,都是著名的摩崖石刻区。
关于我国摩崖石刻文字出现的时间,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出现于周代,有的则说在商代就有了,但都缺乏可靠的证据。根据可靠记载和现有实物考察,可以确指为摩崖石刻者,最早见于东汉时期。这时摩崖数量不少,已达到了一个相当水平。汉代以后,各朝代都有摩崖石刻,有的也很著名。现根据不完全统计,比较著名的摩崖,汉朝有10多处,魏、两晋、南北朝有近20处,隋唐时期有10来处。宋以后也有一些,总共约有50处。
陕西汉中地区摩崖石刻,集中于褒城县石门地区。所谓石门,就是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所开凿的一段隧道。古代褒斜道南出褒谷,就穿行于这个隧道中。褒斜道是由陕西关中地区通到蜀郡(今四川省西部)去的一条道路。石门所在地两山对峙,有“虎峰”、“熊山”之胜,有漫道雄关之险,褒水奔流于两山之间,其浪激时如飞雪翻滚,沉静时如“浮浪玉盆”,胜似图画一般。这里的摩崖石刻很多,达到百余品。其中《石门十三品》尤为著名。它们分别刻在褒谷水两岸石门内外,雕凿时间以汉魏等朝为主。如东汉的《汉鄐〔chu处〕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杨淮、杨弼表祀摩崖》,三国时期的《李苞通阁道题名》,北朝时期的《石门铭》以及南宋时的《山河堰落成记》等。这些摩崖都是在远离闹市的幽谷之中,由于有深涧绝壁为屏障,历代祸乱未能波及,所以保存较好。以后,由于兴建褒水大坝等水利工程的需要,将其中主要部分迁到现在汉中博物馆保存。
《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在陕西勉县褒谷石门西南半里左右的山崖上。开凿于东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公元63—66年)。主要是记述陕西汉中太守鄐君受皇帝诏命承担修整汉中褒谷到郿〔mei 梅〕南斜谷古栈道的情况,文中有“作桥格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等记载。不过褒斜古栈道全长为470公里,这里只说修道258里,可见鄐太守只是修了一部分。这件摩崖是研究我国栈道史的重要材料。此摩崖本身无文字标题,故历代称呼各异,如《开通褒斜道石刻》,《开通褒斜道摩崖》,或者叫《汉中太守巨鹿鄐君开通褒斜道碑》,《汉永平开通褒斜道石刻》等,我们据文义在此书中叫《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似乎比其他名称更合适。
《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这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为东汉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撰写的一篇歌颂之词,主要赞扬杨孟文数次奏请皇上修复褒斜道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该摩崖刻在古褒斜栈道南端(今陕西汉中市褒河乡境内)褒谷石门西壁上,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文22行,每行30至31字。另还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25厘米。文二行10字,均为汉.99lib?代隶书写刻。
《石门铭》,是北朝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雕刻在陕西汉中褒斜古栈道石门东壁的摩崖石刻。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共刻文27行,每行22字,每个字的直径约5至6厘米,楷书。北魏梁秦二州典签(官名)太原郡人王远撰文并书(即书写在石上),河南洛阳县武阿仁刻字。在《石门铭》的右下,还有一段摩崖石刻,通高98厘米,宽28厘米,刻文七行,每行七至九字不等,每个字的大小与《石门铭》相同,也是楷书。其字与《石门铭》铭文同时凿刻,所以前人常称之为《石门铭小记》。从内容上看,与《石门铭》铭文当同为一体。因此,历代谈到《石门铭》的文章,多把《石门铭小记》包括在内一并记述。
《石门铭》是北魏时期的最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经过情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石门铭》的书法超藏书网逸,与著名的江苏镇江焦山摩崖《瘗〔yi义〕鹤铭》近似,具有典型的魏碑特色,是研究我国汉字书体演变的极为珍贵的实物标本。《石门铭》的文章也写得很好,文笔精练,叙事真切,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由于《石门铭》有上述特点,所以它一向为金石学界、文史学界和书法界所重视,自宋代以来,各代都有很多名家进行研究与考释。
泰山为片麻岩构成的大山,气势磅礴,景色壮丽,山上名胜古迹很多,为我国名山之首。它不仅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的美感,而且由片麻岩石构成的山崖,正是摩崖刻石的好地方。山上的摩崖石刻约有1200处。其中《经石峪摩崖》和《纪泰山铭》就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風字去几)二”摩崖则是有趣之作。
“(風字去几)二”摩崖石刻,凿在泰山万仙楼北盘路西侧石壁之上。“(風字去几)二”为一字谜,取“風”、“月”两字的字心组成。取意,此处“风月无边”。该摩崖为清朝济南名士刘廷桂刻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经石峪摩崖》,刻在泰山斗姆宫东北方大约一公里左右的山谷中,该谷有磴〔deng 邓〕道可通,谷中有小溪,溪右岸有一自然的微有坡度的花岗岩石坪,面积约一亩左右,佛教经籍 href='159/im'>《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即刻在该石坪上,所以其峪(山谷)也因刻此佛经而著名于世,故世人又改称其名为“经石峪”。
经石峪刻经,无年款、书者和刻工姓名,历代很多书法家都以其为北齐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其字与山东尖山摩崖《唐邕〔yong 拥〕题名》相似,所以为唐邕、王子椿等人所书。当时所刻应为《金刚经》全文,经历代剥蚀,现仅存30余行,1000余字,每字直径50厘米左右,书体篆、楷、隶兼备,书法遒劲,字体雄浑,历代被尊崇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明清以来,崖间多有游人题刻杂于其中。近来在峪侧建有高山流水亭,观赏摩崖之余,还可在此小憩。1967年,在溪上游筑拦水坝一道,使溪改道,加强了对摩崖石刻的保护。
《纪泰山铭》,在泰山岱顶大观峰,削壁刻字。摩崖石刻高13.3米,宽5.3米,刻文24行,每行51字,共996字。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祭天封禅时撰文,用隶体书写,额亦用隶bbr>?书题“纪泰山铭”四个大字。铭文首题和尾部纪年为楷书,稍有变化。摩崖铭右侧有唐苏颋〔ting挺〕“东封朝觐颂”等题名,明朝时已漫漶〔huan患〕不清。1959年,已将《纪泰山铭》全部铭文贴金保护,分外壮观。
南方也有可与北方摩崖石刻相媲美的摩崖石刻群,湖南省祁阳县浯溪石刻就是其中之一。
浯溪在祁阳县城的西南约二公里左右的湘江西岸。浯溪之水从山中流出,在此处与湘江相汇。俯视山脚,江水溪水,波光粼粼,游鱼点点;仰看山顶,花树丛生,百鸟飞翔,景色十分宜人。难怪人们在《祁阳县志》中要赞美“浯溪胜景”是“天地生成”,“一草一木”都“别饶雅趣”。
浯溪由于两水相汇于此,形成了山高谷深的胜景,加之山形突兀峭拔,崖石质地优良,为摩崖石刻的雕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所以浯溪摩崖数量很多,其中尤以《大唐中兴颂》最为有名。
《大唐中兴颂》刻于祁阳浯溪东山石壁上,摩崖石刻高284厘米,宽300厘米,刻文21行,每行20字,每字直径约15厘米,离湘江水面数十丈,十分险峻。《大唐中兴颂》为唐朝诗人元结在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撰文,内容叙述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攻入东、西两京,唐玄宗逃至蜀地,唐肃宗李亨即位,收复陕西长安、河南洛阳两都,此即所谓“中兴”。其后元结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特请大书法家颜真卿用楷字书写并请石工刻于浯溪石壁。由于《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撰文、书写、刻字都十分奇特,故后称之为“三绝”。
颜真卿为唐代中后期与柳公权齐名的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颜体书法向来为历代书家所推崇。相传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字山谷)曾几次到祁阳浯溪学颜字。同时还题名作诗,一并刻于《大唐中兴颂》左侧,后人称为“小接崖”,元时郝经撰的《陵川集》中,更称赞“颜鲁公(因颜真卿曾在山东当过官,故称鲁公)《中兴颂》为书法家规矩准绳之大成”。所以,各地复刻《大唐中兴颂》者很多,仅四川就有三处,一在川北剑州(今剑阁县)鹤鸣山;一在四川资州(今资中县)北岩;一在四川资州东岩。现存的拓本中,曾见有宋拓本,但多数为明拓或明以后拓本。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较有名的摩崖石刻,如文峰山摩崖石刻,位于山东掖县城东南7.5公里,共有石刻30多处,多在突出岩石的侧面,大小不一,形式各异,主要为北朝大书法家郑道昭任光州(治今掖县)刺史时所书。著名作品《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内容为记其父郑羲生前事迹,长达1300余字;圣经山摩崖石刻,在山东文登县城西25公里处,山巅有巨石,状如新月,俗称“月牙石”,长约16米,高约6米,内容为老子 href='2523/im'>《道德经》上、下经,连同附记共6000余字;铁山摩崖石刻,位于山东邹县城北郊的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屏之上,面积1037平方米,内容为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刻《金刚经》、颂文和榜石题名等;冈山摩崖石刻,位于铁山之北,与铁山、尖山、葛山摩崖石刻并称“古邾〔zhu朱〕四山摩崖”。该石刻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计26处,主要内容为《金刚经》;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建南安县丰州金鸡山,现存97方,主要记载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时期文人官绅登游赋咏和泉州郡守偕市舶司官员祈风送舶等活动情况,是当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白鹤梁石刻,位于四川涪陵城北的长江中,刻于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0余米的天然石梁上,枯水时始显。计有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至近代的题记163段,石刻鱼图14尾,断断续续记载了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水文有重要价值。上述为摩崖石刻群,单独的摩崖石刻,数量就更多了。如198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发现的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魏世祖拓跋焘派李敝祭祖时刻在石壁上的祝文,是1500年前留下的一份“石书”档案,对研究入主中原最早的鲜卑族的早期历史、先民生活有重要价值;刘平国摩崖,东汉桓帝时(公元158年)刻于新疆阿克苏境内赛木里(今拜城东北喀拉达格山的博者克拉格沟口)的岩石上。刻字分两处,北为题记,南为颂文。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发现。内容记述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等人开山建关之事,是研究我国新疆地区的重要史料之一。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摩崖石刻比比皆是。因文字所限,不能一一列举。
第四章 永存的颂歌——碑碣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研究,碑的发展史,至少经历了两个大的演化阶段。首先是将碑当做一种工具加以使用的时期,简称为实用碑时期;其次是在其上雕刻文字,以颂扬人的功绩、品格和记载史实的时期,简称为刻字碑时期。实用碑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实用碑使用时间长久,用途广泛,并具有独特的形制。这种碑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来,经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一直使用到西汉时期,大约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它在许多方面都可使用:一是人们去世后,在埋葬时当做下棺和放置器物用的辘轳,绳捆在上面,可以任意升降,自由运转;二是置于王室、诸侯宫庙庭院或门前,作为拴马的柱子,或者当做一般人家系牲口的桩子;三是在宫殿前面或贵族的宅院中竖立的柱子,作为观察太阳偏斜、中正的标志,以判断一天时间的早晚。在这一点上好像后来的“日晷〔gui鬼〕”。这种“日晷”今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汉白玉台基上就陈设着一件。实用碑的质料,因用途不同而有差别,在宫庙和庭院中者多为石头做成,在墓角或圹〔kuang况,即墓穴〕侧者,初期多为木头,后来多改用石料。无论石质碑或木质碑,在形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上半部大都有一个圆洞(因用途需要而开凿),后人把这个洞叫“穿”。这种“穿”是早期实用碑独具的特点。
这种实用碑,人们使用很久。但有一天,不知道是灵感,还是偶然,有人在这种碑上刻上了字,出现了刻字之碑。从而使这种刻字碑与过去的实用碑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碑交替的时间,大致在西汉晚期。这个变化的实物证据,以《麃〔biao标〕孝禹碑》为代表。《麃孝禹碑》是宫本昂等于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山东平邑县治理河道时,在土堤中发现的(过去已经知道有此碑,并有拓本行世,但不知何时,原石丢失,现存山东省博物馆)。该碑形长方,圆首,据拓片测量,长约136厘米,宽约45厘米。碑首有额,额两边各刻一只站立之鹤,额下有穿。碑身刻字,共二行,内容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侯)里麃孝禹”。“河平”是西汉成帝(刘骜〔ao 傲〕的年号,三年为公元前26年,说明此碑刻成于西汉后期。这块碑有人名、地名、官爵、卒年或葬年等内容,已具备了墓碑文字的基本内容,其形制有“穿”,显然是由墓穴下棺的“碑”发展而来。它已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刻字碑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块碑是现今所知的由实用碑演化成刻字碑的典型代表。
刻字碑在汉代出现以后,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也就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如在下棺的实用碑上刻写文字以记述墓主的姓名、籍贯、家世、生平和事绩,以及一些颂扬和悼念的铭词等,形成一篇传记性的文字,使路过行人读后,可知道墓主身分。这种碑叫做墓碑。如果是在宗庙、祠堂等建筑物旁和殿院内竖立的实用碑上,刻画文字,使行人阅读后能知晓这些?宗庙、祠堂等建筑物的情况以及受祭者的功绩、道德、行为,这种碑就叫做祠庙碑。
在汉代和三国时期,刻字碑大概只有墓碑和祠庙碑这两种。这两种刻字碑的共同特点是多为纪念亡人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于刻字碑的这种特点,所以在当时人们就认为,树碑是为了对前人、先辈表示悲哀或追悼。关于这一层意思,我们在阅读汉碑的刻文中可以观察到,在浏览晋代的民歌里也可以体会到。到了唐朝前期,大学者徐坚在为皇家贵族子弟编写课本《初学记》一书时,对“碑”字的解释,就直截了当地说成“碑,所以悲往事也”。到唐朝晚期,陆龟蒙更直截了当地解释为“碑者,悲也”。虽然刻字碑后来按内容可分为多种,如墓碑、祠堂碑、寺庙碑、纪念碑、记事碑等,但歌颂死者怀念先人,一直是这类碑文的主流。
汉代刻字碑出现以后,由于与其他类型的石刻文字,如刻石、摩崖、石碣等同时并存;又因为它们都是用刀刻在石上的文字,因而在称呼上就不十分严格。有的将一切石刻文字都叫做碑,有的又把这类文字叫做碣。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当时对它们就有明确的区分,什么“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大者为碑,小者为碣”等等,这恐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直到唐代,还有将方碑称为碣的。例如:《潘师尊碣》刻于唐代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碣石原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老君洞,其文字长达20多行,1000多字,实在是一个既大又方的碑,但首行所题名称,仍自称为“唐默仙中岳体玄先生太中大夫潘师尊碣文”。这是碑、碣两者不分的明显例子。所以,两个不同的名称用于同一件事物,只是由于作者的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随意选用罢了。
刻字碑出现以后,由于所记内容的相对稳定,其形制也就逐渐固定下来。刻字碑大致上由三部分组成。
(一)碑首。这是碑的最上部分或者叫顶部。早期碑首比较简单,多为圭首、圆首或晕首,后期又逐渐出现螭〔chi 吃〕首,尺寸也越来越大。
圭首,上锐下钝,或者是正三角形去掉尖的一部分即成圭首。在汉碑中,《郎中郑固碑》、《司隶校尉鲁峻碑》、《白石神君碑》、《鲜于璜碑》、《张迁碑》、《武荣碑》等都是有名的圭首碑。后期渐少,尤其在有地位的富人中用圭首者更少。
圆首即首成半圆形。泰安岱庙《衡方碑》即为汉代著名圆首碑。
晕首,其轮廓也是半圆形,但半圆的上部却有晕缭绕,如天空雨后出现的虹,所以叫晕首。一般有晕三道,其晕多从碑首碑身交接处起始,尚留系绳引纤的古意。《圉令赵君碑》、《孔孔碑》、《赵菿〔dao到〕碑》等,都是著名的晕首碑。汉代以后,晕首碑多消失无存。
螭首,又叫螭头,即雕刻在碑头、殿柱、殿阶、彝器、印章等上面的螭形花饰。螭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这种螭首碑,大约出现于汉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刻的《爨〔窜〕龙颜碑》就是著名的螭首碑之一。唐朝时螭首碑逐渐成为等级高低的象征,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准刻制。
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碑额书标题,开始于东汉时期,字体以篆体最多,隶体也不少,故称为“篆额”或“隶额”。篆额碑,汉代有《郑固碑》、《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夏承碑》、《孔彪碑》等,三国魏时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范式碑》等。隶额碑,汉代有《衡方碑》、《武荣碑》等。南北朝时,碑文开始由隶书演变为楷书,随之而来,碑额文字也有楷书的,但是在著录时不能像篆、隶书一样称“楷额”,只能叫“额正书”,这也算是一种约定俗成吧。不过,有时候楷书的碑额,也可以称之为隶额。因为有些书法家认为楷书是当代的隶书,所以,隶书也有“汉隶”和“今隶”之别。今隶就是楷书。碑额用楷书者,有《萧憺〔dan旦〕碑》、《葛府君碑》、《张猛龙碑》、《龙藏寺碑》等。
有的碑碑额左右或四周还刻有各种图像。如《白石神君碑》碑额两旁各透雕一兽,兽下又各雕一人。《鲜于璜碑》碑首阳面额旁线刻青龙、白虎,阴面额刻了朱雀。《张迁碑》圭首四面刻蟠螭,上锐处两鹊相对,造型十分生动。《爨龙颜碑》碑首穿上刻蟠龙,穿左右刻日月,日中有伏鸟,月中有蟾蜍。唐朝碑首上又出现了一些特殊画像,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碑首刻七佛像;《道因法师碑》碑首刻释迦牟尼、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三像,并刻其名,把碑首装饰得十分美观。
早期刻字碑(如汉圭首碑)的穿多凿于碑额下方。这种穿尺寸或大或小,位置或高或低、或左或右,并不固定,但一般多在碑额标题之下,碑身之上,不影响书写与刻文。但也有例外,如《赵菿碑》的穿在碑文中间第九行至第十行处,每行占去三个字的位置。《袁安碑》无碑额,穿在碑文之中,占两行,每行占两个字。《袁敞碑》的穿也在碑文中,占两行,每行占两个字。穿的位置最靠下者,可能是《景君碑》,在碑文第八行至第十三行处,每行占两个字的位置。碑穿只是第一阶段实用碑的遗制,当刻字碑通行一个时期以后,由于它无用就自行消失了。汉代以后的石碑,就基本上再无碑穿可寻了。
碑首在早期碑中基本上与碑身是用一块石头雕成,但魏晋以后,碑石愈来愈大,到了唐代时,碑的制做愈加精细,碑首与碑身往往用两块石板各自刻成进行装配。这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二)碑身,是碑的主要部分。一般为一块石料制成,多为长方扁形(即高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厚度)。少数碑也有由多块石料制成的,成为长方柱体(即高度大于宽度,宽度等于厚度),如西安《石台孝经》碑,即由四石合成。碑身各面名称,正面称碑阳(有的叫碑面),背面称碑阴,两边称碑侧。碑身主要是雕刻碑文的地方。碑阳一般刻正文,碑阴一般刻出资立碑者的姓名或“门生、故吏”题名以及各种碑阴记。碑侧有的续刻正文或题名,有的或只刻一些装饰花纹。碑文的书法字体,各时代多不相同。汉碑主要是隶体,三国两晋时碑文字为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体,南北朝隋唐,碑文字体主要为楷书。唐朝前期贞观年间,行书、草书也可以写碑,但很少使用,只有唐太宗《晋祠铭》、唐高宗《万年宫》、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等少数代表性作品。
(三)碑座,用来承托碑身。初期时,碑体较小,碑首、碑身、碑座以一块石料雕成。这时只是在整块石料的下边,留出一块空白,不刻字就成为碑座。竖碑时,碑身在地上,部分碑座插入土中以稳定碑身碑首。后来碑体越来越大,为防止碑体下沉,往往另选石料做碑座。这种碑座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比碑身宽大,在碑座上面刻凹槽,碑身下部刻榫卯,两者相合既固定碑身,又可防止下沉。南北朝以后,碑座的形制开始多样化,最突出的是做成龟形的“龟趺〔fu 夫〕”座,或者叫“赑屃〔bixi 币细〕”座。这种碑座从力学上讲,是利用了龟的特点:背宽、壳硬、足短,在背上开槽嵌碑身,不仅稳重,而且美观,有活灵活现的动态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了。“龙”早就是我国占代汉民族崇拜的神兽之一,古代人很早就编出了一个“龙生九子”的动人神话,并把龙与龟联系起来。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勇敢正直的龙夫妇,感情非常好,共生下九个儿子,但外貌都不像龙,性格、脾气、爱好也大不相同。老大囚牛,喜欢音乐,后来人们在胡琴上所刻的兽头,据说便是它的遗像。老二叫睚眦〔yazi 牙自〕,心胸狭窄,性情暴躁,勇敢善战。现留在刀剑上的兽头,据说就是这个性情暴躁、喜好杀戮的睚眦。第三个龙子叫螭吻,它能在狂风袭击下岿然不动,而且还面带微笑,又喜欢登高望远。所以,古代的建筑屋脊的两端的龙头,就叫螭吻。老四叫蒲牢,它平生喜好鸣喊吼叫,古代乐器的钟纽,经常刻成一只兽,张着嘴衔着纽,据说就是蒲牢的形象。老六叫狴犴〔bian 必按〕,它的形状像老虎,有威风,喜欢同别人打官司,仇恨恶势力,所以人们总爱将它的形象刻在监狱的门上。第七个龙子叫饕餮〔taotie 涛帖〕,这名字的意思就是贪婪,它总是张着一个大嘴,好像永远吃不饱,所以在古代的青铜祭器上,不管是斟酒还是盛饭的器物上都装饰它的形象。老八叫叭嗄〔baxia八下〕,它最喜欢水,所以在古桥栏杆上、桥壁上、台阶上总有一些流水的龙头,这就是叭嗄的形象。龙的第九个儿子叫椒图,也有人叫它铺首,性情好静,善于把守门户,忠于职守,看管东西从不丢失。所以在古代宫殿、寺庙或一些重要建筑物的大门上,总是浮雕一个兽头,口中衔环,俗称铺首衔环。老五就是前面说过的名叫赑屃的石龟,有的书也叫它霸下。这个老五,力大无穷,很喜欢帮助别人背负极其沉重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所以人们在选找碑座时,它就成了最适合的对象。这个故事不知始于何时,也无确切考证,但据现在所知,它在明朝人的记载中已经出现了,例如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进士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四川新都状元杨慎撰的《升庵外集》等书籍中都记载有“龙生九子”的传说。
.99lib?龙门石窟造像连续时间最长、造像规模最大、题材内容最丰富的时期是唐朝。这个时期的造像,其形制可分为礼拜窟、禅窟、瘗〔yi 益〕窟三个类型。其中礼拜窟占绝大多数。造像题材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护法像、经变故事像、供养人像六类。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出现龙门石窟造像史上的第二个高潮。其中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更是唐代造像艺术的成熟时期。这时期开凿的有纪年的大窟,有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前后完成的宾阳南北洞和潜溪寺,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等。奉先寺是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皇后开凿的露天摩崖造像群,南北宽约36米,东西长约40米,有卢99lib.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主要造像九尊。主佛高达17米。据造像铭记载,佛像完工后,武则天曾以皇后身分“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领群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奉先寺大型群像的雕造可说是中国雕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高峰。自“安史之乱”后,造像由盛而衰,造像的规模与数量都远不如前。造像形体比初唐和盛唐也大为逊色。 龙门石窟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造像碑刻和题记很多,为全国各石窟之冠。以碑刻艺术出名的魏碑体式的题记,不仅记载了北魏时期开凿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而且代表了当时书法艺术的风格和水平。唐前期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唐中期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补刻的《大卢舍那像龛记碑》等,分别是唐代初期和盛期楷书艺术的代表。题记中其他内容很多,对研究中国医药、行会以及中外交通甚至汉字发展史,都有重要史料价值。 第十六章 巴蜀遗珍——大足石刻 四川大足石刻艺术,于唐宋时期即留存于世,只因地处偏僻而长期湮没无闻。1945年,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学者组成考察团对大足石刻艺术进行了实地的、认真考察后,大足石刻艺术才逐渐被海内外人士所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足石刻受到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入的调查研究亦随之步入新时期。 大足县位于四川省中部,县城距重庆市200多公里。县区南北窄、东西宽,四周丛山连绵,丘陵起伏,到处凿有石窟寺与龛,较著名的有10余处。 一是北山(古名龙岗山)石窟。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肇端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五代、北宋,止于南宋绍兴时期,为佛教石刻。窟龛包括佛湾、营盘坡、北塔、观音坡、佛耳岩,共计五处448号。1956年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宝顶山(又名香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17.5公里处,主要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后代有所增补,为佛教石刻。包括大佛湾、小佛湾、倒塔坡(未完工)、龙头山、三元洞、大佛坡、仁功山、珠始山、对面佛、龙潭、岩湾、佛祖寺、佛祖岩、三块碑、高观音、广大山、松林坡、塔耳田,共计18处60号。1961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南山(古名广华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南2.5公里处。缘起于南宋,明、清有所增补,为道教石刻,共计15号。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是石篆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2.5公里的三驱石桌乡佛会村。肇端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历代有所增补,为儒、释、道诸家石刻。包括石篆山、千佛岩、佛惠寺,共计三处20号。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之千佛岩后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是石门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石马乡石庙村。多为宋代开凿,为释、道教石刻。包括石门山、陈家岩,共计两处15号。 六是妙高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西南偏南37.5公里的季家山东风水库。主要刻于宋代,为诸家石刻,并有释、儒、道三教合一的造像。共计八号。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是舒成岩(古名云从岩)石窟。位于大足县城北偏西10公里处。大多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后代曾重修,为道教石刻,共计五号。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是佛安桥(又名佛岩桥)石窟。位于大足县城西南15公里的三溪乡八角村。始建于宋代,主要为佛教石刻,兼有儒、道二教,共计13号。196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是玉滩石窟。位于大足县城西南12.5公里的三溪乡玉河村。始建于宋,为佛教石刻,共计13号。196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是七拱桥石窟。位于大足县城西南12.5公里的玉滩乡响水村。始建于宋代,为佛教石刻,共计六号。 在以上众多的石刻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窟最具代表性,内容也最典型丰富。现分述如下: 大足北山石窟。唐朝后期,靖南郡节度使韦君靖曾在此地建永昌塞,以加强防卫。塞内诸山雕刻着众多尊佛像。其雕刻以佛湾为中心,广布于北塔、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 佛湾距大足县城三里,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考》、明曹学佺《蜀中广记》所记大足北山,实指此处。佛湾之名,始见于清代张澍《游北山佛湾记》一书。佛湾开雕的年代,最早者为唐昭宗景福、乾宁、光化年间(公元892—901年),后经五代的永平、广政,北宋的乾德、咸平、元祐、大观、宣和,至南宋的建炎、绍兴,历时250余年,方刻成现今遗存之规模。明代嘉靖年间,虽有续刻,但无关轻重。刻像地点主要在崖壁上。崖刻高约七米,长约293米,东始于韦君靖雕像,南止于林俊诗碑,共编为290号。 佛湾石刻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各种雕像。共编号275,大部分为释迦牟尼佛像、诸菩萨像、大曼荼罗像、阿罗汉像、经变相以及部分人物像。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母为摩耶夫人。佛为“佛陀”简称,意译“觉者”、“知者”、“觉”。小乘佛教只尊释迦牟尼为佛。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皆有佛。释迦牟尼生前说法,经历行走之处皆有塔像,称为“圣迹”。印度有圣迹像48处,其中以鹿野苑、灵鹫山、拘尸那、蓝毗尼、给孤独园等六处最著名。中国开雕的释迦牟尼佛像,不仅有仿造的印度圣迹像,还有根据佛经内容雕造的双身像和三身像。佛湾造释迦牟尼佛像共计圣迹像12号,其中以唐刻10号、宋刻136号最具代表性;双身像为112号、三身像为51号。 诸菩萨像。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弥勒、地藏、金刚手等。佛湾造菩萨像,计有观音像40号,其中以28号等四个号为双观音,149号为三观音,115号等八个号为六臂观音。其它还有地藏菩萨像共八个号,其中以37号最具代表性;观音、地藏同龛像共六个号,其中58号可为代表;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地藏菩萨同龛像共三个号,其中可以52号为代表。 千佛像。只有20、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