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69396_1.jpg" />
图12 蚩尤伐黄帝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同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螣〔teng藤〕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乐曲名)。(《韩非子》六《十过篇》)黄帝已俨然是一位帝王形象,前呼后拥,蚩尤成了他的鸣锣开道者。也有说太原的村落祭蚩尤神不用牛头。老百姓为蚩尤立祠庙,并有他的画像。
这一神话传说,规模大,虽然异说颇多,并未影响它自成系统。对它的记录,从战国初到唐宋,延续千年之久。黄帝以智胜蚩尤之勇,前者更先进。这一神话传说证明我国上古确实经历过英雄时期。
第二节 “三代”英雄传说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这三个时期的英雄代表主要是为夏建国奠定基础的禹、灭夏的商汤与灭殷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1)禹征三苗
禹如果没有军事上的建树,就不可能保证经济、文化上的成果。禹继承了舜的部落首领的位置以后,除了继续与天灾作斗争,还要东征西讨,为统一大业而辛苦奔波。他能否保持中原的长治久安,主要看他是否有力量消灭当时最强大的敌对势力。
从现有资料看,禹在军事上的重要功绩是征三苗。传
..说三苗是九黎的遗裔。尧、舜时期在南方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以蚩尤为代表的九黎被黄帝族战败以后,蚩尤的余威仍很盛,黄河北岸的冀州平原还有其影响,这当然是以黄河流域为根据地的黄帝后裔所不能容忍的。尧与舜对三苗曾采取过强硬的手段,三苗屡遭镇压,却未真正屈服。有的说,舜是因为征三苗而死于苍梧之野,并且就埋葬在那里。(见《吕氏春秋·召类》与《淮南子·修务训》)可见三苗之强大。
禹按舜生前的委托,为征三苗召集了各部落首领参加的誓师大会。会上,禹告诉大家要听命,并历数三苗之罪状,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建立功勋。这一仗打了70天,才把三苗征服。(见《尚书·虞书》)禹对三苗使用了非常残酷的手段,捣毁了他们的宗庙,消灭了他们的氏族,使其后继无主。(见《国语·周语下》)从那以后,一部分三苗逃到南方的崇山峻岭中,另一部分当了奴隶,与中原各民族逐渐融合。这场战争的后果,在神话中有所折射:“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墨子·非攻下》)禹为黄龙,犬为三苗的原始图腾,龙入主庙堂,犬只能在庙外哭泣,自然间各种反常现象,意味人世的大变化。从战争的残酷可以看出奴隶制正在兴起。禹克三苗而有天下,是为消灭原始共产制,建立私有制扫除障碍。若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古代苗与夏的关系,一切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解。
(2)成汤灭桀
桀是夏朝最99lib?后一个国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商族属东夷系,以鸟为氏族图腾,契是他们传说中的第一代始祖,成汤是契的第14代孙,又被称为商汤。成汤时已有了国家机构,只是势力还不大,臣服于夏。由于夏桀太不得人心,成汤为灭夏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向夏进攻时,“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传说成汤不仅善用武力,而且成功地进行了间谍活动。据《吕氏春秋·慎大篇》载:
听说夏桀昏庸无道,成汤命大贤臣伊尹前往探听情况。但又担心被夏怀疑,汤便行苦肉计,故意怒射伊尹。伊尹也故意逃奔到夏,呆了三年,又回到商的都城亳〔bo博〕,向成汤报告:“桀原来迷惑妹喜,现在又喜欢上新得的美女琬与琰,根本不体恤老百姓,众人苦不堪言,上下相互憎恶,民心积怨,都说,既然上天不顾及我们,夏也该完蛋了!成汤对伊尹说:“你说的情况跟我所想的完全一致。”他们君臣二人再次密谋,伊尹又去夏国。这次便与已经失宠的妹喜勾结在一起。(按:译文)
汤自称秉上天之命讨伐夏桀,双方大战于鸣条(在今山西省安邑县北)。桀的军士没有斗志,汤趁势将桀赶走。桀带着妹喜与其余姬妾坐船沿江漂流,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省巢县东北)的山林之中。(见《列女传·夏桀末喜》〔即妹喜〕)据说桀手下有一员勇将夏耕,是在章山作战时被成汤所杀,死后无首而立。后又引咎逃到巫山去了。《山海经·大荒西经》对这一能走动的无首之尸有记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夏耕倒是挺顽强的勇士,虽死亦不陈尸,可惜这样的武士也挽救不了桀的命运。
传说向汤授天命克夏的神乃火神祝融。又有的说,成汤不仅智勇俱全,而且仪表堂堂,心地仁慈。在传说中是理想化了的夏商之交的英雄。
(3)周文王和周武王灭纣
纣是商朝的末代国王,跟桀一样,在历史上以残暴著称。周族传说中的祖先即弃(后稷),是活动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由弃下传15代,周文王(名昌)时周族崛起,成为商朝的威胁,他的儿子发,即周武王完成了昌未竟的灭商的事业,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
纣因为嫉妒周文王的“仁德”,不但把文王囚禁起来,而且将其长子伯邑弄到殷商去当人质。纣命厨子将伯邑的肉煮成羹,送去给文王喝。送羹的人对文王说:“圣人应该不喝儿子的肉汤。”但文王还是吃下去了。纣便说:“谁说西伯(指文王)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汤尚且还不知道。”从此便放弃了对文王的警惕。文王下边的人,送给纣王各种珍奇礼品,有驺虞(一种尾长于身、白虎黑文的神兽)、犬戎名马、玄豹黄罴等等,还有有莘氏的美女,将文王从纣那里赎回。后人增加了一些传说,谓文王终于将所食儿子的肉羹吐了出来,变成了一只只红色的雏兔。文王悲哭不已,令人掩埋好,那个地方叫“吐子冢”,据说在河南省汤阴县的附近。(见《武王伐纣平话》)
一次,
99lib?文王出去打猎,在渭水北岸遇到了70高龄的吕尚,即姜太公。姜太公辅佐周文王,顺利地进行着灭商的事业,先吞并了许多小的部落。后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虽然定都不久文王便去世了,但为周武王灭商打好了基础。吕尚继续为武王辅佐,负责军事。
武王伐纣的传说比较多。如伐纣前占卜结果,预示有“大凶”。姜太公将占卜用的蓍〔shi诗〕草推一边,把龟壳也踏碎了,说:“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见《论衡·卜筮篇》)渡过黄河以后,太公命人将船毁坏,将桥梁渡口全都烧去,号召说:“太子是为父亲报仇,要下有死无生的决心。”(见《太平御览》卷四八二引《六韬》)渡过孟津时,波浪滚滚,风雨交加,人马都看不见。武王圆睁怒目,左手操着大斧,右手执牛尾竿,对大家说:“我负天下重任,谁敢违我之意。”顿时风平浪静。(见《淮南子·览冥训》)在邢丘(今河南省温县东)时,楯(即盾)折为三,遇雨三日不止,武王很担心。姜太公却说:“楯分三段,是预示我军必须分为三路;三日雨是为我洗甲兵。”(见《韩诗外传》卷三)在一个大雪盖地丈许深的日子,有祝融、句芒、玄冥、蓐收、河伯、雨师、风伯光临,这些神们向武王表示,愿意接受武王的命令,助他灭商。(见《太公金匮》)有800部族前来归顺于周(见《拾遗记》卷二),终于完成了灭殷商,建立周王朝的神圣使命。按 href='9038/im'>《史记》所说,纣是自焚而死。
第三节 其他民族的英雄神
(1)乌古斯
乌古斯是新疆维吾尔族史诗《乌古斯传》的主人公。他的父亲是喀拉汗,母亲是皇后阿依可孜。乌古斯生下时,青色的脸,火红的嘴,黑眉黑发,全身长毛。他只吃母亲一天奶就再也不吃了,只吃生肉和酒。他很快就会说话,40天即会走路,腿如牛腿,腰像狼腰,有黑豹的脊背,熊的胸脯,跟成人一样骑马打猎。他曾消灭过危害人们的独角龙。
一天,乌古斯外出狩猎,夜幕中从天上降下一道蓝光,比月亮还明,比太阳还璀璨。蓝光中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有一颗像火一样明、像北极星一样亮的痣。她笑,蓝天也笑;她哭,蓝天也哭。乌古斯便和这位天光中孕育的少女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太阳,一个叫月亮,一个叫星星。后来,乌古斯又娶了树神之女为妻,也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天、山、海。乌古斯登汗位以后,举行了40天庆典。他联合四方的邻邦,组成大的部落联盟,征服了三个国家,又由一条苍毛苍鬃的大公狼带路,征服了女真、身毒、唐兀惕、夏木、马萨尔。
乌古斯把国土分给六个孩子管理,光明女神的儿子们,获得了从日出地方伸向日落地方的一支金弓;树神之女的儿子们得到的是银箭。乌古斯召集了部落代表大会,在仪式上立起了两根长木杆,顶上分别挂着金鸡和银鸡,下面分别摆着黑羊和白羊。这都与萨满教的信仰有关。乌古斯可能是一位很古老的英雄神。
(2)朱蒙
这是朝鲜族古代著名的英雄神。朝鲜语朱蒙的意思是善射者。他的母亲从左腋下生下一个肉蛋,有五升左右大。国王认
为人生鸟蛋,不吉祥,命人扔进马群,马不践踏肉蛋;又扔进深山,鸟兽也保护它。肉蛋在阴天里发出太阳般的光辉。国王为之惊叹,又命人拾回,交那女人收养。不久,肉蛋裂开,出来一男孩,哭声宏亮,长得英俊奇特。他能用弓射死纺车上的苍蝇,因此叫朱蒙。
朱蒙自知是天帝之子,河伯(非黄河之神)的外甥,不甘心为人放马,打算到南边去建立一个国家,从马圈中选了一匹好马,带了三个朋友出走。走到河边,鱼鳖为他架桥,山鸠为他送麦种。他走到一个山川秀丽的地方,自立为王,建立了国家。当地的沸流王名叫松让,很轻视朱蒙,企图迫使朱蒙当属臣,但射箭不能取胜。朱蒙用朽木做的宫殿,反而坚实异常。松让又想用水
淹朱蒙,亦未得逞。最后只好归降。天帝为朱蒙筑了一座华丽的城廓。在一个秋天,朱蒙回到天宫后再也没有下来,留下了一条马鞭,埋在龙山角下。
(3)突忽烈爷爷
这是满族的英雄神。相传古代珲〔hun混〕春地方所属东海36个部落,以渔猎为主,其中土伦部生一子,名突忽烈,浑身鳞甲,脚似鸭蹼,能入水三日不出。人们以为他是妖精,想害死他。父母只得令其藏于水中,等到晚上再回家。有人想用石 7893." >碓砸死他,他不仅未死,身上的鳞甲反而把石碓压得粉碎。从此大家更加厌恶他。到16岁时,他的父母都先后去世,突忽烈无家可归,或住海水里,或游荡山野。7月15日那天,因回家给父母上坟,住在原来的房屋中,部落里的人知道后,放了一把火,岂知并未将他烧死。他仍然酣睡,只是身上的鳞变为血红色。突忽烈醒来,见小屋已成灰烬,哭着回到了海里,再也不出来了。
三年后,部落遭大水灾,突忽烈率领群龟引河灌田。可是部落中人还误以为是突忽烈为害,被天神所救,大家都祭天神谢恩。有一魔鬼,名叫耶鲁里,是一群火龙的首领,将珲春地方焚烧干净,掠人为
..奴,幸存者只能在深山度日。突忽烈与耶鲁里恶战,不能取胜。老海龟告诉他,要击退妖火,只能去求助于满族起源之神土伦布。突忽烈历尽磨难,终于得到土伦布亲授武艺,还得到一把射妖弓、三支穿妖箭,以及避寒、暑之服。突忽烈再战,用北海真冰破了魔法,顿时烟消火灭。耶鲁里一目受伤,其兵丁伤亡过半。突忽烈掷出三块冰,化为三座冰山,将大魔小妖全部压于北海之北。突忽烈又率众海龟修复部落家园。众人见此,无不掉泪。他对大家说:“请乡亲们好好照看我二老的坟墓。”说毕,仍回海中。自此,珲春人赶海捕鱼,遇风暴袭击,似乎有人托出水面,送至岸边。
此外,凡是有英雄传奇流传下来的民族,其中的主人公便是该族的英雄神。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傣族的阿銮、侗族的王素家族等等,无不如此。这些,留待另一册 href='4746/im'>《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再作介绍。
第一节 历史传说
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经常混淆不清,有的是历史的神话化,也有的是神话的历史化。因此,古代帝王无不有煊赫的家谱,不是源于某一天神,便是源于某一古帝。所谓历史传说,则指历史上实有人物的传说,乃在原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有若干程度不等的幻想。
(1)夏启
由于禹对三苗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他在各氏族部落中的威望。掠得的奴隶对提高生产力十分有利,酋长们成为氏族贵族,他们个人财富的增长,促进了奴隶制的产生。这时再实行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已经不行了。最初,禹曾把天下交给有功的益,可是三年以后,益把天下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南面隐居去了。据说是因为下面的人不拥护益,而拥护启,大家说:“启才是我们禹的儿子呀!”又有的说,启把权夺去以后,将益杀了。启便当了夏后帝。如果以禹为开国之君,启便是第二代国王;如果不算禹,启便是开国之君。从此正式形成了父传子的私天下。这并不决定于益与启两人才能的高低,而决定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启为了消灭反对势力,首先打败了有扈氏族,有扈氏全族
?当了启的牧奴;启与东夷系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可能跟益的矛盾有关。因为益原属东夷系。从总趋势评价启,启跟禹一样,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所以人们对他有一定的神化。他跟乃父相似,与龙、蛇关系密切,另外他在乐舞方面可能也很有特长。《山海经·大荒西经》说他耳朵上穿着两条青蛇,驾着两条龙,曾三次到天上去作客,得到了乐章《九辩》与《九歌》(此非屈原的《九歌》),并将这些天乐带到了人间。他整理成《九招》,于是开始有了乐舞。乐舞并非个人的创造,它的起源与劳动和巫术都有关系。说成是启的功劳,表明启至少在乐舞方面很内行,并大力提倡。
夏后启作为最高统治者,难免淫佚放荡,而遭后人非议。《墨子·非乐上》从墨家尚苦思想出发,一方面描绘了启所组织的“万舞翼翼,章闻于天”的宏大壮阔的歌舞场面;一方面又骂启贪图享受,大吃大喝只知玩乐。
(2)亥与恒
亥与恒是商人的祖先。他们的事迹主要保存在 href='1656/im'>《山海经》和 href='/article/9324.htm'>《天问》。前者见于《大荒东经》与《海内北经》;后者从“该秉季德”始,共有24句,都是关于他们的事,因为 href='/article/9324.htm'>《天问》有问无答,很难解。今结合起来,综合译述,使读者朋友们从商王朝的发家史,便能得到引人深思的启发。
有个叫亥(也称该,古代两字相通)的王子,相传是商王室的旁系祖先。他的父亲名季。亥继承了季的基业。当时,商族还不是很强
99lib.大,只是夏王朝的诸侯之一,在东方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亥很会驯养牛羊,在有易国(即有扈氏族)的河伯(人名,不是黄河水神)家中牧牛,说明商族那时还受制于有易。最初,亥的生活很苦,有时靠吃鸟头充饥。因为亥在长期畜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驯养牛有特殊的贡献。最初牛是野牛,将牛变为家畜使用,是一大进步。
《世本》说:“亥作服牛”,意思是说亥能够把牛驯服得为生产服役,成为拉车的牛。这在当时是一大发明,引起有易国上层的重视,亥便一跃而为有易国的上宾,住在国君招待嘉宾的官舍里,还有机会看到宫廷举行的盾牌舞表演。因为受到很好的款待,亥便变得肌肉丰满,皮肤细嫩起来。
//..plate.pic/plate_169399_1.jpg" />
图13 王亥
亥的弟弟恒在家里听到哥哥因驯牛受到优厚的款待之事,便到有易国来投奔亥,想谋得一官半职。恒到有易国以后,见到有易国国王绵臣的妻子年轻貌美,便一心巴结,并和她有了不正当的关系。绵臣妻是个淫荡的女人,跟亥也有不正当的关系。有一次,兄弟两人同时到绵臣妻子那里去幽会。亥留下了,恒却跑去告密,亥被有易国的武士砍死在床上,尸身分为八块:两手两臂共四块,头和身子也被劈为四块。后来民间传说:“亥有二首六身”,便是这么传开的。
绵臣杀死亥以后,因恒告密有功,得到绵臣的厚奖。原来绵臣把亥替河伯驯服的牛全没收了,又不还给牛的主人河伯,而给了恒。恒就这样带着一群牛回到自己的国家,其中有的是种牛。
恒这次虽然没有得到有易国的官职,却发了一笔大财,并成为本族的统治者。后来,恒的儿子上甲微继承了恒的地位和财产。
上甲微善搞权术,欺世盗名,强盛以后,便借口替亥报仇,率领大批人马,向有易国进攻。本来是一种侵略行为,他却自我吹嘘地说,前来欢迎他的有易国的老百姓多得像树上的鸟雀。终于在夏后三世十六年,上甲微吞并了有易国。从此,商族开始兴旺起来。
恒靠欺诈起家,害死了哥哥,自己的家庭反而得到长久的幸运,河伯同情有易国国王,帮助他逃走了。在山野中建立了一个国家,这里的人便叫“摇民”。
我们曾经提到,商族的远古祖先是契,而契又是他母亲简狄吞了玄鸟的卵生下的。据说简狄的丈夫是喾。传说亥与恒的父亲季死后成为水神。那就是说,从喾到季究竟传了多少代,那是很难弄清楚的,因为商人的这些祖先,神话色彩都很浓。古文献对恒与上甲微的事记载得尽管仍然很简略,但神话色彩已大大减弱,可靠的史实也越来越多。成汤是上甲微的第六世孙,中经200年左右,终于把夏朝灭亡,建立了殷商,统治黄河流域达600年之久。
这个历史传说的基本梗概见于 href='/article/9324.htm'>《天问》,再参考有关的文献,才算有了完整的轮廓。 href='/article/9324.htm'>《天问》用提问的方式揭露了商族统治者是靠欺诈和暴力发迹的,并不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神圣,什么“天命玄鸟”,什么“帝立子生商”。自古以来,历代剥削统治者,都惯于掩盖他们的罪恶,而美化他们的系谱。直至周、秦、汉无不如此。
这一传说本身,实际是对“天命玄鸟”神话的背叛,有更多的历史真实性。
第二节 风俗传说
我国民间风俗很多,有信仰风俗、成年礼风俗、生老病死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风俗、年节风俗、婚姻习俗、民间娱乐习俗等等。对风俗的解释,就有一则风俗传..说。是风俗在先还是传说在先,有不同的情况,一般是先有风俗,后有传说。但人们为了对历史上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某一重要的历史人物表示纪念,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形成了某种风俗,这种风俗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传闻几乎都是同时产生的,很难辨别先后。一种风俗及有关的传说均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政治理想、心理和审美意识。如我国南北都有的端午节和傣族的泼水节习俗及其传说的形成,便很能说明这一特点。
(1)端午节
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裹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还有大规模的划龙舟的娱乐活动,据说都是为悼念爱国诗人屈原。春秋战国时期各雄争霸,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而自沉于汨罗江。楚人哀之,每到他投江的五月五日,便用竹筒盛米,投入水中以祭祀之。至汉代,有长沙人叫欧回的,忽然一天梦见一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对他说:“大家祭我,实在很好,只是投祭品都被蛟龙窃走了,以后如果还有什么惠赐,请用树叶包上,用五彩丝线缚好。这两种东西,是蛟龙所害怕的。”欧回便按照这意思去作,用粽子祭之。这便是汨罗江一带的遗风。(见《艺文类聚》四引《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和《襄阳风俗记》皆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说明五月五日吃粽子与纪念屈原有关系。前者还增加了一种内容,谓赛龙舟是由于人们要赶到屈原去世的汨罗江去拯救屈原。端午源于屈原的解释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还有比这更早的两种传说:
一说是春秋早期的介之推,曾随同晋国的公子重耳长期流亡国外。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每个随臣都得到了恩赏,唯独遗漏了介之推。介便躲进深山与世隔绝,待晋文公(重耳)想起他来,便请他下山。他拒不相见。重耳只得命人放火烧山,催他出来。介之推却抱木而烧死。重耳悔痛之极,为悼念介,就下令在介死的五月五日这天,全国不得举烟火。这便是古老的寒食节。后又演变为清明节。
另一说是春秋晚期吴国大臣伍子胥曾劝谏吴王夫差勤理国政,防备外患,结果反被夫差逼令自杀,尸体被装进皮袋,扔入江中。吴人深为不平,就在他惨死的五月五日,驾舟在江上奏乐舞蹈以娱死者。所以《荆楚岁时记》加以说明:“斯又东吴之俗,子在子胥不关屈平(屈原)也。”原来吴越这一风俗比楚国早,楚地这一风俗甚至可能是吴越传过去的。
此外,还有起源于孝女曹娥之说,越王勾践之说等等,最后被后人接受和认同的,却是端午乃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一传说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基本定型。这是传说之间的竞争,人们觉得此说更合理,更能表达共同的意愿,因而选择了它解释端午的起源,其他诸说便慢慢被大家所淡忘了。
(2)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不但在我国傣族盛行,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有这一节日。泼水节一年一度,在清明节后,有说七天,有说10天左右。这一节日现在已成为人们尽情娱乐的欢快时日,关于它的来源已很少追究,它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也可能跟傣族特殊的地理气候有关,人们选择当地旱季与雨季交替的季节欢度节日,意味人们要进入耕耘的农忙时节。同时,民间也流传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其中最古老的传说保存在一部长篇史诗《巴达麻嘎捧尚罗》中。该史诗的整理本汉译文约13000行左右。
史诗保存了傣族古老的庞大的神系世界。其中历法神捧麻远冉狂傲无礼,天王玛哈捧使其闭目睡倒10万年。想不到此神的七个女儿与第三层天神帕雅英相勾结。七个女儿为了争当帕雅英的王后,便用七个姐妹的头发所作的弓,割下了父亲的头颅,闯下了大祸。神们为了救活捧麻远冉,只好到森林里砍下了大象的头为他安上,此神从此便成为象首之神。
七个女儿因犯了杀神父之罪,被赶下天层,让她们轮流抱着神首赎罪。七女轮流抱,一人抱头,其余六人不断泼水,免成火灾。要一直泼到神头不再喷火,七女的罪才算赎清。这是傣族著名的关于泼水节的早期内容。
随着小乘佛教由印度传入傣族地区,泼水节传说的内容便有了改变,将这一天说成是佛的生日,又叫“浴佛节”。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在河里洗了一次澡,精神爽快,身体感觉甚佳,才得彻底觉悟而成佛。佛徒为效法佛祖,也希望经过洗浴后成佛, 6545." >故佛寺中这天要举行浴佛的盛典,并相互泼水。其实这是晚出的。现代人过泼水节,多是相互嬉戏,相互祝福,已没有多少宗教色彩。.99lib?
第三节 景观传说
我国的名山大川极富盛名,并流传系列的解释性传说。某一处具体的景点,便有一则很有魅力的传说。这些传说大都有明确的倾向性,贯穿了民众的道德评价,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我国现在能听到、读到的这类传说,绝大部分是封建社会晚期以后的作品,它们至今还在广泛流传。景点因为传说性的解释,使无生命的似乎变得有了灵性、有了生命,更具观赏性,更能吸引游人;传说,因为粘附在某一景点上,增强了它的可信性而脍炙人口。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人们由崇拜山川到欣赏山川的自然景观,并为它们的雄伟或优美而打动,由此生发出种种想象。无疑这较之原始神话的想象已大大前进了一步。人们能借物移情,说明在精神领域已逐步挣脱对自然力的依赖和恐惧,由不自觉状态向自觉的艺术创造迈进。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对这一由不自.99lib?觉到比较自觉的转化,不能估计过高。从文化发展史的眼光去对待,这是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切忌从纯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现举两则较古老的传说为例。
(1)巫山神女峰
巫山,地处长江中游,原属楚国,今属湖北宜昌。当人们乘坐游轮,畅游长江三峡时,每至巫山,都要争睹神女峰那纤丽奇峭的风采,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着热闹非凡的人间。你若把它看作一块无生命的峻石,给人的感觉冷冰冰;你若把那想象为一位纤巧动人的少女,越看越感到秀美多姿,真似一位凝视人间而又绰约幽静的女神。
有关这位神女的传说,最初由神话演变而来。《山海经·中山经》说:在姑媱山上,藏书网天帝女儿死后的尸体,变成了一种“瑶草”,结出的果实,谁吃了谁便招人喜爱。这颇有些爱之神果的味道。后人在此基础上,给变瑶草的天帝之女取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天帝之季女(三女儿),名曰瑶姬,未行(未嫁)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向阳的南面)。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水经注·江水》)这已经与巫山相连了,但尚未复活为神女。
神女峰完全人格化的传说较为完整地被记录下来,还要归功于道教经籍。《墉城集仙录》说:瑶姬又叫云华夫人,是西王母的第23个女儿,太真王夫人的妹妹。有一次她游东海回来,发现巫山景色幽丽,巨石如坛,久久留连,未能离去。当时正好大禹治水,驻在山下,大风突至,岩石都被震落,无法制止。大禹求助于瑶姬,她命侍女授大禹一册驱除鬼神之书,又派遣她的一些属神帮助大禹劈石疏流,使江水排除了阻塞,畅通而下。禹一再拜谢。
禹常到高山之巅去拜见瑶姬。哪知,转眼之际,瑶姬忽然化成了大石……(见《太平广记》卷五六所引)
所谓云华夫人、太真等都属于道教神仙,显然这是被道教所改造了的神话传说,但它的基本内容仍保留了民间的格调。后人把瑶姬变巫山神女的传说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糅合起来,使其成为有益于人的女山神,更为可亲。
(2)鸟吊山
10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记下了这样一则传说:“叶榆县,故滇池叶榆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开之,以为益州郡,郡有叶榆县。县西北80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鸣呼啁晰。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鸟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故众鸟来吊。因名吊鸟。”(《鸟吊》)
古代的叶榆县,就是现在的大理市。吊鸟山,白族又叫天马山,每年确有《水经注》所说的那种奇异景观。当地人说,飞集来的鸟类,多时达两百种以上,大的体如小羊,小的只有蝴蝶那么大。如果晚上燃起篝火,群 9e1f." >鸟即向火中扑来,故民间称这种景观为“鸟会”。为什么每年此时,鸟儿们如此集中地出现于天马山,而且出现集体“自杀”火焚的悲壮景象,延续千年以上而不衰呢?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科学家们初步认为,这可能是鸟类由青海迁往东南的必经之处,当它们飞到这座山时,正是浓雾季节,容易迷失方向,因而群集此山,一旦见有火光,便迎亮而去。但是这个解释并没有为大家所认可,至今仍是谜。对于古人当然更具神秘性。他们也企图寻求解释,不过答案是一则动人的传说:从前,有一对凤凰栖息在天马山上。别处的鸟儿为了朝拜这一对鸟中之王,每年秋天都到天马山来聚会。凤凰不但款待它们,而且又歌又舞,欢乐不已。不幸有一年,当鸟儿们正在狂欢之时,突然浓雾弥漫,寒风瑟瑟,众鸟乱飞乱撞,发出了唧唧的哀鸣求救之声。凤凰为了救助群鸟,毅然拔下身上的羽毛,分送给百鸟,让它们赶紧飞逃。鸟儿们都脱险了,而凤凰却 56e0." >因为没有了羽毛,再也飞不起来了。最后冻死在白雪皑皑的天马山上。.99lib?
百鸟自然很悲痛,一到秋天,也就是凤凰死去的那段时日,它们依然群集旧地,为的是悼念崇高的凤凰。人们同情鸟儿们之间的深重情义,便改称天马山为鸟吊山。由于这一传说很富于情感色彩,使鸟会和鸟吊山成为大理市的著名景观之一。人们把百鸟投火也视为一种对凤凰的追念和极度的悲伤。
第四节 事物来源传说
传说对事物的解释不同于神话。神话作者爱追究天地万物及人类来源,都是一些很大很深奥的问题。他们想知道的是所有的河流、动、植物的形成。传说的作者更细致,他们解释事物的来源是小处着眼。如河?.,不是笼统的河,而是某一条具体的河;云,不是所有的云,而是特定地区的某一片云,为什么会变幻莫测等等。当然,神话传说的解释都不是科学的,而是想象的、艺术的,传说的解释尤有人间情趣。
传说擅长突出事物最醒目的特点而加以解释之,如湘妃竹为什么有斑点,杭州的飞来峰为什么叫这个名称,杜鹃的啼声为什么听了让人感到悲哀,海南岛的五指山为什么是五只手指的形状等等。这类传说起源古老,但生命力很顽强,一直到近代、现代,还不断有新起的作品。这里仅介绍一则从神话演变而来的蚕与桑的传说。
《山海经·海外北经》说:“欧丝之野,在大(支)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
传说支踵国的人走路脚后跟不着地,在这个国家的东边,有一个女子跪踞在树上吐丝。这是神话,即丝是女子吐出来的,事实上丝乃蚕吐,已示意蚕即女子所变之意。养蚕理丝最早本是妇女的发明,本书前文已提到黄帝的正妻嫘祖便是最早养蚕的文藏书网化英雄,原始先民把蚕与妇女联系在一起的想象看来不是全无根据的。人们在长期养蚕的过程中,发现蚕首和马首颇为相似,加以万物有灵、人兽合体、人禽通婚等等原始思维的遗留,人们又把蚕跟妇女及马同时联系起来,而创作了蚕马传说。《搜神记》卷十四首次记下了这篇作品,译为现代汉语,意为:
从前有人说,在太古时期,有一酋长远征,家中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女儿,还有一匹牡马(雄马),由女儿饲养。因地处偏僻,这少女深感寂寞,日久则思念起父亲了,便对牡马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你如果能把父亲给我迎回来,我就嫁给你。”马听到这话,立即挣断了缰绳,径直找到了酋长。酋长见到自家的马,很惊喜地骑上去了,不料马总望着来的方向,悲鸣不已。他便想道:“这马不是无故如此,是不是家中发生了什么事?”便赶紧回家。因?感此马有非常之情,便精心饲养,可是马不吃食,每见少女出入,喜怒异常,直立奋击,这样不止一次。当父亲的很奇怪,悄悄地问女儿,女儿便把情况都告诉了父亲。父说:“不要说出去,恐辱家门。你不要再进进出出了。”父便将马射杀,剥下马皮晒于庭院。当酋长外出的时候,女儿与邻家女友在马皮前嬉戏,并用足踢马皮说:“你是畜牲,竟欲娶人为妻,现被屠宰剥皮,是自找苦吃。”她的话还没有说完,马皮骤然飞起,将女裹卷腾空而去。邻家女孩不敢去救,只好赶紧去告诉酋长。酋长回家到处搜索,已经找不到了。数日以后,马皮和女化为蚕,分布在一棵大树上。这种蚕吐的丝质地特别好,跟常见的蚕不一样。妇女们都养这种蚕,比普通的丝多数倍。那棵大树便叫桑树。桑、丧同音。大家争着种植这种树喂蚕。
这显然是由人兽婚配的神话演变而来。《搜神记》是晋代干宝辑录编撰的志怪小说,广泛运用了民间神话传说,同时也有后世的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如“恐辱家门”便是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反映。这一传说寓教于乐,告诫人们应该 8a00." >言而有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五节 爱情婚姻传说
古代这类作品特别多,除了四大传说故事之外,《楚辞·九歌》留下的山鬼、湘君与湘夫人、河伯与雒嫔的形象,都表现了古人相恋和婚配的特点,是古代家庭婚姻形式的反映。
自有人类以来,便有两性的交配,但不一定是爱情。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至少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或者有相对稳定的两性结合的家庭以后。到阶级社会,爱情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性和情爱的受压抑,使男女青年更响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因此爱情传说绝大多数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充分展现了人的情感世界,有不少优秀之作,动人肺腑。《韩凭夫妇》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韩凭是藏书网战国时宋康王的舍人(近侍官),妻子何氏很美,被康王所夺。韩凭愤恨,又被康王囚禁,并罚他每日早上去做苦工。何氏暗中给丈夫一信,隐晦其词:“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此信落入康王手中。他左右的人都不解其意,只有一名叫苏贺的臣子说:“这是说既忧愁又思念,可是不能相互往来,真有死的念头。”不久,韩凭便自杀了。何氏暗自将自己的衣服弄腐烂了,趁与康王上高台的机会,欲跳台寻死。左右的bbr>..人抓她的衣服,衣服都成了碎片。她的遗书说:“王希望我活得好,我认为死了好,请将我的尸骨与韩凭合葬。”康王怒,不听,偏偏将他们埋在遥遥相对的两个地方,还说:“你们夫妇相爱得很,如能使坟墓连在一起,那我就不阻拦了。”突然一夜之间两坟的顶端长出两棵大梓树,十日后成合抱大树,树身弯曲相连,树根亦交叉在一块儿。树枝交错,一对鸳鸯鸟栖息树上,朝夕不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宋人为他们夫妇而悲哀,便称99lib?这树是“相思树”。南人说,鸟乃这夫妇二人的精魂。(译自《搜神记》卷十一)
这一传说的结尾手法,对后世民间传说及文人创作都有较大的影响。
苗族有一篇将太阳、月亮、乌云和水人格化的爱情传说,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非常流行,用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仰阿莎》。汉译意是“清水姑娘”。她从水井里生出来,美丽非凡。她的歌舞能吸引百鸟百兽来同她谈情说爱,然而她并不接受它们的追求。后来太阳看上了她,派乌云来作媒,仰阿莎轻信了乌云的话,与太阳结了婚。太阳的身份是理老兼商人..,很有权势,外出经商,一去六年不回家。这期间,清水姑娘与太阳的弟弟月亮相爱了。月亮勤劳,是太阳家的长工,自与清水姑娘相爱以后,他们便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了。以后,太阳跟他们双方请理老评理,理老支持月亮与仰阿莎在一块儿过,但江山必须让给太阳。传说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太阳永久占据了白天。这一传说的韵文有1200多行,被苗族赞为“美丽歌”,同时也有.散文流传。
作品反映的是对偶婚家庭形式,因此婚姻不是很固定。弟弟与哥哥的妻子私奔,在封建社会必定受到舆论的谴责。而理老反而支持这一行动,说明这一传说的原始形态很古老。以后才逐渐有了阶级社会的投影。
第一节 早期仙人传说孕育于神话的母胎
什么是“仙”,可以从这个字的组成找到解释,左边是“人”,右边是“山”,也就是说,仙,即在深山或高山之人。古代对仙还有另外两种解释,古字的仙写作“僊”或“□”,即今日简化的“迁”。又有说是老而不死的叫仙。这三种解释合在一块,仙即那种老而不死,并迁入山上之人。说明最早的仙境在高山。
最初,古人认为成仙,首先应该是灵魂升迁,即死后用柴薪焚化,这种火葬,古人叫“登遐”,意思是人死只是肉体死,灵魂可以乘火上天而达到永生的目的。传说有位仙人宁封子便是用“火解法”成仙的。据说此人生活在黄帝时期,为黄帝掌管烧陶。一次有神人到那里,教给他掌火,火便冒出五种颜色的烟来。此神人把技术传给了宁封子,结果宁封子用这种办法把自己烧了,那烟气上下飘忽。人们从灰烬中还发现他的骨骸。大家把他埋在宁北山上,并称他叫“宁封子”,意思是封闭在宁北山中。(见《列仙传》十六卷上)后来,人们对于只是灵魂升天已不满足,又有了更高的向往,希望肉体也能升天,才能达到永生的目的。于是便出现了服长生药,以及用符咒、食气等办法,达到轻身飞升的目的。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及对生命的珍惜,在原始思维中已萌发了胚胎。灵魂不死信仰与变形观念,都是原始先民对死亡抗拒的一种手段,再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起死回生及不死药的种种想象。比如人要升天成仙,就必须身有羽翼,否则身子再轻恐怕也难起飞。于是,原始先民想象最初的仙人,必是羽毛之仙。《山海经·海外南经》记:“羽民国……其人为长头,自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论衡》说得更明白:“……仙,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千岁不死。”(《无形》)《楚辞·远游》说:“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这羽人,便是飞仙,丹丘指昼夜常明的地方。能飞到那个地方的人,便可不死。 href='1656/im'>《山海经》的《海外南经》与《大荒南经》还有“不死民”与“不死之国”的记载。这都是孕育于神话母腹中的仙话胚胎。它们可算是神话的组成部分。跟后世的道教神仙故事毫不相关。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发现为数可观的“不死药”神话,可以进一步证明,早期仙话的长生不死思想,实际 4e0a." >上源于神话。比如纳西族传说,古代有一小伙子,叫崇人抛鼎,不幸父母突然病故。他听说在遥远的灵山顶上,长着一种延寿草,山脚有回生水甘泉。他历尽艰辛才找到延寿草和回生水,然而在归途中被魔鬼堵路,藏在牦牛角里的回生水都泼洒掉了,终于未能救活父母。但从此太阳、月亮、星星更明亮了,地上万物生机盎然,原来它们都溅到了回生水。苗族传说,有一位名叫榜香由的青年,因偷吃了天上长生不死的仙果,死后被剁碎,他身体的碎块立即幻化成地上万物。佤族说,灵芝使病危的姑娘脱险。傈僳族说,一位妇女从死蛇的复活,发现一种擦身的树叶,治好了病瘫的丈夫……bbr>..
第二节 仙境的两大系
神话中长生不老的目的是升天,自秦汉正式有所谓的仙人出现以后,仙境已不是天上,而是地上。那时的仙境,公认有两大系:一是西方的昆仑山,另一是东方的蓬莱山。
(1)西方昆仑
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昆仑由神话世界变为仙境,有一个过程。如《西次三经》说,昆仑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那里除了有九尾虎身的陆吾神守护之外,还有一种长了四只角,有些像羊的兽,名土蝼,能吃人。那上面的鸟,样子如蜂,却大得如鸳鸯。有一种开黄花结红果的树,果子味道如李,无核,名叫沙棠,吃了能御水而不溺死。这明明是怪异的神话世界。
同样是昆仑,在《淮南子·地形训》则是别一样景状:
……昆仑……有增城九重(一层比一层高的城池),其高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赤色玉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承受不死药之器)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占一顷地之宫)、旋室(用玉所饰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阖闾之中。疏圃之池,浸浸黄水(疑为泉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为丹水(赤色水),饮之不死。
仙界所需之物,这里应有尽有,有不死树、不死药、不死水等等。装饰以玉为基本材料,异兽之类已无踪影,纯属于理想的仙境。据说,早期仙人,不必修炼,只要吃些以上的不死之物便可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传说黄帝吃的是一种沸沸汤汤的玉膏,从神话英雄变成了仙界首领。昆仑已非昔日可比,俨然是仙人的老家。
传说中的昆仑,既高且大,为中央之极,也是连接天地的天柱,仙人万一还想上天,这是绝妙的歇脚之处。昆仑又是黄河之源,黄河是母亲河,古人出于这种崇拜心理,将昆仑由神山转化为仙山便顺理成章。
(2)东方蓬莱
蓬莱成为传说中的仙山,出现在昆仑之后,纯属于秦汉以后兴起的神仙信仰的产物,人为色彩已经很浓,是形成道教的先声。神仙思想的核心是不老不死,它源于神话思维,正式形成仙人、仙话却是在阶级社会。纵观两千年的仙话史,它与神话既相联系,后来又有区分。
神界最早的神是动物,非人。仙的原型是人。仙是人的理想化,仙境是人生的理想阶段,中心围绕着人的活动和欲求。动物不能直接成仙,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先成精,后成人,最后才有成仙的可能。中间若碰到意外的挫折,还有可能前功尽弃。
那么,为什么秦汉时期会兴起成仙之风。这与先秦的战乱有关。战国时期,都想统一中国,战事不停,人们生命没有保障,渴望有一个超尘脱俗的仙境,既能远离战火之害,又可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便在神话幻想的启发下,想象出一个仙界。秦、汉统一以后,最高统治者为了能永远享受舒适的生活,更希望长命,最好是不死,于是从上至下,掀起了狂热的神仙信仰。由巫士转变而来的方士们,其中一部分当时对文化很有贡献的知识分子,也有一部分为了一己的名利,不惜去迎合最高统治者,大肆宣传传闻中的海上蓬莱、方丈、瀛洲,这便是东方的“三仙山”,也有“五神山”之说,总称为东方的蓬莱仙境。战国末期的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以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劳民伤财地派人去寻找蓬莱仙境,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到达过,不是三神山隐于水下,便是因大风所阻,半途而返。可见所谓仙山,实在很虚无缥缈,是那部分 65b9." >方士们的瞎编。?99lib?
其中有一方士徐福,齐人,曾向秦始皇上书,入海求仙。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带了数千童男童女,花了很多钱,没有结果,后干脆一去不返。徐福究竟到哪里去了?中国和日本的民间都说他去了日本,有的传说还把徐福描绘成因为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远渡重洋。到日本以后,他用带去的种子和农具,在日本传播中国的农耕技术,被日本民间尊称为“司民耕神”和“司药神”。传说日本有三个地方叫蓬莱,即富士山、尾张国热田宫与熊野。熊野有徐福的墓。日语“富士”的原意,含有“不死”之意。徐福东渡的传说在日本和东南亚都有广泛的影响。当然,徐福是不是真的东渡了,东渡能否有条件带领数千童男童女,这属于学术问题。中外学者正在探讨。
东方仙境兴起之后,逐渐取代了西方昆仑,成为长盛不衰的仙人家乡。民间一提仙境,多知蓬莱,鲜提昆仑。汉代帝王中的仙迷武帝,专门在皇宫的甘泉宫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传闻的蓬莱等仙..山,耗资甚巨。
第三节 历史人物与仙人传说
仙话数量之多,难以统计,总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飘逸的、诗意的境界、丰富的想象、民族的凝聚力及人情味、道德感等,都有影响,屈原、陶渊明、李白等等的作品可为证。限于篇幅,只能介绍少数几位历史人物与仙话的关系,略窥早期仙人传说的某些特点。
(1)周穆王
周代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而崩,是古代的长寿帝王。也许因为他长寿,后世便有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到了帝台的西王母;有的说穆王西巡,有偃师求见;有的说他与西王母一同成仙而去等等。
偃师是一位能工巧匠,他所做的人跟真人一样,能唱能舞,受到穆王的称赞,便把他带回了皇宫。穆王西行,还有人向他献一尺长的玉刀,切玉如切泥;有献夜光杯的;又传说,连雨三月,穆王吹起了笛子将雨止住……总之,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位穆王,而是一位奇遇奇事不断的传说化了帝王。他最大的奇遇是与西王母的会见。他对西王母毕恭毕敬,手执白圭和玄璧,献上彩色丝带三百纯。西王母设宴款待,双方用歌对答。穆王离开后,走到弇〔yan演〕山之上,把这段会面的事用铭文刻在那里,并改名为“西王母之山”。(见《穆天子传》、《十洲记》、《拾遗记》等)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穆天子仙化,说他与西王母吃一种黑枣,这种枣一百年才熟一次果实,有二尺长。又说他与西王母欢歌以后,升云而去,或西王母亲自到穆王之宫,一同升云而去。这其间,已经是神话与后世道教神仙可成思想的混合体。
(2)扁鹊
春秋时良医,勃海郡郑县人,姓秦,名叫越,“扁鹊”是他在赵国行医时的名号,在中医史上,人称他是脉道的开山鼻祖。由于医术高明,名传天下。关于他行医起死回生的传说甚多,如有一次,他经过虢〔guo国〕国,这个小国正好为太子办丧事。扁鹊向一位喜好方技之术的中庶子打听太子的病情,听了以后,他断定那是因为阳衰阴盛,气逆而死,可以救活。幸好太子死后不到半天,两腿以下尚温热,扁鹊用针灸的办法,配以汤药,使太子身体不久即复原,从此更加有名。他还能观察出一个病人体内的病变,如齐国桓侯表面没有觉得哪儿不舒服,但扁鹊硬说他有病,他不信,若干时间以后,扁鹊再见桓侯,拔腿便跑,桓侯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了,他说桓侯的病已深入骨髓,无法治了。果然桓侯不久病倒,很快就死了。这时扁鹊已逃离了齐国。
扁鹊从哪儿学会观察人体内部的病变呢?据说是长桑君传授的。早在扁鹊青年时期,曾在一客舍任掌柜,客人之中有一位叫长桑君的,气度与常人有别,扁鹊小心谨慎地接待。长桑君也一眼看出扁鹊为非常之人。彼此都注意到对方。一日,长桑君约扁鹊交谈,对他说:“我有禁方,现在我已年老,想传授给你,但希望你不要泄漏出去。”扁鹊答应守密。长桑君将秘方与禁书交出后,瞬间便不见了。
这位神秘的长桑君,可能便是当时的隐士、方士兼神仙家。扁鹊因为曾服过长桑君的药,30日以后,不但能看到人的内脏,而且他的视力还能穿透墙壁。他便成了传说中服过仙药的仙医。
扁鹊是被同行出于嫉妒而刺死的。死后,人们缅怀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将他奉为药王之一。宋仁宗景祐元年,又追封扁鹊为“灵应侯”,并修了庙。民间传说,药王祠前有地数亩,病者掘土即能治病。人们有求必应,应则必灵。
(3)张良
张良是人所共知的汉代开国帝王刘邦打天下的有功名臣,后弃官隐居。他的成就与黄石公有关系。《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年轻时因谋刺秦始皇未能如愿,更名换姓,亡命下邳。一日,在桥上遇一老翁,粗布短衣,故意将一只鞋掉到桥下,要张良替他拾上来。张良很想揍他一顿,因为见对方很老,只有忍下来。鞋子捡上来,老翁还要求给他穿上,张良只好跪在地上替他穿好。老者认为张良可以调教,约张五日后在桥上会面。张良如约前往,老者已先到,将张斥责了一顿。五日后张良鸡鸣即往,老者依然先到。第三次,张良半夜里便去了,不久,老者也到了,非常高兴,从怀中取出一竹简所编之书交张,并对他说:“好好读此书,日后可当帝王之师,十年后则兴,十三年后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便是我。”这一自称黄石的老者便神秘地消失了。他留下的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靠它辅助刘邦夺取了天下。
司马迁所记以上传说,未必是史实,而是民间传闻,后人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进一步演化,把一块人格化的石头附会成历史上确有其人。《历代神仙通鉴》说黄石公原黄初平,是东周晋国人,后得道成仙。也有的说他与有名的仙人赤松子是同一个人。如:
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仙释》卷二二)
东周还没有道教,哪来的道士,可见是后人为传道需要所编。黄石公演化而来的赤松子,又被称为“赤松黄大仙”,被东南沿海一带所敬奉,并由此传入东南亚一带。香港、澳门对黄大仙尤其信仰,香火极盛。
张良既然得黄石公谪传,自然沾染了仙气。加以他入关后多病,便向刘邦表示:“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据说,得兵书13年后,张良随刘邦路过济北,果见一黄石,便带回奉祀,逝世时,与之同葬,共享家人祭扫。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