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中国古代度量衡》
第一节 从种植到分配
计量活动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的量,因此,最早的测量是在学会计数之后才开始的。而数的概念大约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旧石器时代早已萌芽了。为了避免严寒的袭击,原始人群逐渐认识到季节的变换规律而形成了随气候变化而转移到另一地带去居住的习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发现日月星辰移动位置的自然现象,并了解到月圆月缺的过程,由此开始了原始的记数活动,总结出日、月、年周而复始的规律。这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对时间这个单位的计量了。通过对时间的计量,人类逐渐了解到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的规律,开始了种植活动。诚如古籍所云:昔时,“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淮南子·主术训》)。我国远古的“结绳记事”和“契木记时”大概就是对最早记数活动的描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钵口沿上有二三十种符号,这些符号的含义虽然还不能确知,但它们总是代表着刻划者的某种意向的,而最早想要记录的,大概还是与数量有关的事物吧。
在母系氏族社会,农业生产逐渐带给人们比较固定的生活藏书网部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表现在制陶技术的提高外,还表现在金属加工业的出现。早期的金属冶制业仅仅是熔点较低的红铜,红铜的硬度低,一般只用来做成小刀、匕、锥和环形透孔片状的装饰品等。此外,手工业部门还有玉器、骨器、纺织品、木器等。玉器多做成装饰品和礼器。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境内半坡型墓葬中发现大量串珠和骨片。串珠大小不一,直径分别为0.4~0.9厘米不等,而骨片则分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和镞形四种。三角形呈等腰状,底边长约2.5厘米,高约1.5厘米,厚度为0.1厘米,大小基本一致。梯形的底边长约五厘米,高一厘米,形状大小也基本相同。镞形的一端扁平,另一端尖形,长度为五或十厘米,宽一厘米,厚0.1厘米。长方形骨片长约2~2.5厘米,宽0.5~1厘米,大小相差无几,其长边上有一至八个不等的齿槽,有的在一边,有的两边都有,齿槽排列均匀或对称。四种形状的骨片都磨制得精细匀称,且大小整齐,形状规范。这些遗物充分证明在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以后,人类对数和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逐步实现了工具的专门化。犁耕农业的出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要求男劳力更多地投入农业劳动生产,并且代替妇女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男子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促使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父权制的确立,又与新的婚姻状态相辅而行,使对偶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社会化的大分工造成氏族公社成员之间地位上的差别,是私有观念的客观效果;而对财富的贪欲,则是人类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即平均分配的观念发生了动摇。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公社成员和女族长之间,虽有长幼地位之别,但并不表现在劳动分工或生活用品分配上有任何的不平等。即使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尽管有少量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由个人使用,但这种个人财产不仅没有成为集体财产的对立物,相反还是集体财产必不可少的补充。死者的随葬品也仅有少数出现多寡、精粗的区别,一般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别都不大。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的地位日益.99lib?显贵,并且具有支配氏族部落的权威。在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条件下,氏族首领将耕地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生产工具和收获物归生产者私有。但氏族公社成员对氏族还负有各种义务,如耕种公田、参加村社的大型集体劳动等。公田上的收获是村社的公共积累,除了用于公共事务外,还要供给脱离第一线生产的部落领袖和少数手工业生产者的生活需要。由于分工的不同,社会地位尊卑有别,掌握着公共积累分配权的氏族领袖开始考虑根据不同的分工在分配时区别对待。
分配制度的重大变化,使分配方法比平均分配时复杂得多。为了对量的多少有相对稳定的概念,保留几件专门用来测量粮食的器具便首先在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据考古发掘报道,甘肃大地湾F901房屋遗址中,出土了一组容量成倍比关系、形制奇特的陶器:条形盘、铲形抄、箕形抄和四柄深腹罐。F901房屋遗址规模宏伟(包括附属建筑占地约420平方米),工程浩繁,是甚至需要动员整个氏族力量来修建的大型建筑。根据房屋的结构和周围环境分析,很可能是部落或部落联盟活动的公共场所,主要用于集会、祭祀或举行某种仪式的“宫殿”式建筑。四件陶器与其他陶鼎等祭祀性礼器同时置于房基遗址的主室内居住面上。经发掘者仔细测量,得到各器的计算容积分别为:条形盘,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5288.4立方厘米;四柄深腹罐,26082.1立方厘米。比例分别大致为1:10、1:20和1:100。这一组数据是考古学家们对经过复原的器物用现代手段计算出来的,实际上这种精确度在当时是不可能达到的,然而从中我们仍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倍比量的概念,并能制出容积大致成倍比关系的各种器物,这也就足以令人惊叹不已了。
在平均分配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没有私欲,对大小多少也不甚计较。收获的季节,大家聚在一起,由氏族首领临时找来一个陶罐作为分配的容器,每人得到的粮食大致相等也就满足了。然而在粮食有了剩余,私有观念随之日增的时代,氏族首领对个人的财富及集体的贮备都需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数量概念,也就产生了保存一两件相对稳定的专用测量器具的要求。氏族首领选择几件有一定倍比关系的陶器,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把测量和分配的数量记录下来,待到第二年,仍用这些陶器来测量。年复一年,这些陶罐便成为在一定99lib.
范围内固定的专用器具了。它们一般都保存在氏族首领处,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而便显得重要和神秘起来。经过这一阶段,人们对量的概念也比较明确和具体了。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单位和固定的量值,这些容器也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度量衡器具。
第二节 从穴居到建造房屋、规划村落
测量的应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如果没有测量,就不可能建造哪怕是十分简陋 7684." >的窝棚。人类从迁出天然洞穴,靠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时起,已经开始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据考古发掘报道,在西安东郊浐河中游一段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上,两岸遥相对望,分布有10多处原始村落。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这一带便逐渐形成了发达的母系氏族公社,其中半坡遗址就是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半坡遗址略呈椭圆形,据探测,总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半坡遗址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次年又在遗址处建造了一座别开生面的半坡博物馆,游人可以亲临实地领略一下6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生活的情景。半坡村落分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在村落的中心,也是主要的构成部分。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已发掘的仅占1/5)。居住区中心是一座面积达120平方米的大型圆角方屋,可能是氏族酋长的住室或氏族议事的集会场所;大房子周围有46座方形或圆形的小房子。这些房屋虽早已倒塌,但从倒塌下来的墙、屋顶和保存着的屋基遗迹可以看出,房屋的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的。以方形房屋为例,这种房子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凹入地下不及一米,用坑作墙,上架屋顶,坐北朝南,门道为阶梯斜坡式,仅容一人出入。四壁地面的木椽倾斜交结在中柱上,估计自穴底至顶部的高度约200厘米,一般人抬头挺胸不致碰到屋顶。这些房屋的大小和高矮均适于居住者的活动范围与身体的高度,设计非常合理。.?
除半地穴式房屋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地面建筑的房屋,建筑技术比前者有较明显的进步。除了房基用灰土、木板、草泥土一层层精细地铺砌起来外,地面坚硬,估计是用火烧过,房屋四周的木柱也排列得很整齐,东西三行,南北四行,共12根,互相间保持平行。这种建筑对长度测量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在与半坡同期的临潼姜寨居住区遗址中,也能看到当时房屋规划的大致情况。居住区现存面积约二万平方米,从已发掘的8000平方米内,发现房屋90多座,其中四座方形大房子除东面一座面积约120平方米外,北面两座和西面一座面积均在80平方米左右。这三座大小相仿的大房子中有一座每边长均为9.1米。可以确证在修建时是经过测量的。
最早的长度单位多来源于人体各部位之长及彼此间的距离,人们正是借助于这种粗略的长度单位开始测量活动的。氏族村民们为建造房屋,要到远处去采集、砍伐木材。早期也许是原封不动地搬运到居住区,这样劳动强度很大,运输起来困难很多。后来,在建筑房屋时逐渐学会测量长度的氏族成员,不再把砍倒的树木整个地运到现场,而是先用手、臂等部位粗估一下需要的长度,然后对这些木材做些初步的加工,从而减少了在运输过程的许多麻烦。当然建造房屋就更需要对长度和高度的测量了。
在半坡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约5.6米的壕沟。这样大型的防御沟道必须经过周密的规划,氏族成员一齐动手才能完成,这就需要一个共同遵守的长度标准。这时期的测量工具,或许是一根树枝、一条绳索,或者其他便于用来比较长度的工具。在用跨步或牵绳来确定长度的时代,因人体身高不同或是绳索的长短标准不定,被测的“量”也只能达到约略近似。所以尽管这时期随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测量活动已不可缺少,但对测量的准确度还没有严格的要求。这类临时确立的“标准”或测量工具,往往只用于一时一事,还没有确立一个固定的量?,因此也还不能算是专用的度量衡器具。
第一节 营造都城宫室离不开度量衡
盘庚迁殷以前的商代前期,已有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先后发掘宫殿基址50余座,大部分是长方形。根据这些基址,可以推测当时的建筑程序,即先在地面量准所要建造房屋的尺寸,第二步是进行地基工程地基一般要挖一米多深,然后填土夯实,并且分排立柱,立柱的间距根据要求有比较准确的尺寸间距。
最早的测量往往借助于人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筑上用的长度单位也都与人体有关。埃及建造金字塔用的是“肘尺”,其长度是指尖至肘关节之间的 8ddd." >距离。而英国的“呎”就是从脚跟至脚趾的长度。一寻大约等于一个人的身高,一步的距离大约为半寻。当人们共同从事社会性的复杂工艺劳动,如建筑规模宏大的宫殿、宗庙、陵墓而需要确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尺度时,这些约定的长度单位就被移至实物上,并用权威的力量、法制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时,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度量衡器就应运而生了。.99lib?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度量衡器是商代的尺。本世纪初,在河南殷墟先后出土了一支骨尺和两支牙尺。骨尺是用一根兽骨磨制而成,尺面中间还留有骨沟的痕迹。尺的两边刻十等分,全长16.95厘米。两支牙尺分别长15.87和15.80厘米,尺面刻10寸,每寸刻10分。从这几支尺上可以说明,当时对长度测量已认识到由小单位聚成大单位,并且采用了十进位制。中国是最早在度量衡器上采用十进位制的国家。古代罗马一尺等于12姆指;希腊一尺等于16英寸,印度也只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初才采用了十进制的尺。
商周宫殿(宗庙)、陵寝建筑已有严格的等级(尺寸)要求。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了一座早商城堡遗址,在遗址中部有一座大型宫殿遗址,整体是略呈正方形的台基,台基高出当时地面约80厘米,台基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殿堂在台基中部,呈长方形,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一圈大柱洞;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四个,柱洞排列整齐,间距相等(约3.8米)。根据柱洞的排列,可以看出它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对称式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这充分表明了兴建这座宫殿时,已有较成熟的营造设计和尺寸要求。
比起殷商,西周在建筑技术上又有了很大提高。1976年以来,周原考古队先后在陕西岐山、扶风两地对西周大型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取得了这一时期建筑规模和技术方面丰富的资料。整个建筑是以院落为单位,以庭院为中心,围绕着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配置着次要建筑物,左右均齐对称,是一个有严格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建筑的大门在中轴南端,门两侧的房间称“塾”,按其在门的东西侧的位置而称东塾、西塾,门内由四面房屋围成的封闭性空场是“庭”,庭北是这组建筑物的主体“堂”。“堂”是一个没有前檐墙的明亮敞厅,故曰明堂,堂前左右分列配房,古籍称“箱”或“房”,后世沿袭而称“箱房”。古建筑学家傅熹年根据地基的柱洞和其他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古文献记载,通过制图来探讨当时四阿屋顶的构造,认为当时已形成了结构严谨、建筑工艺复杂的屋顶构架。我们从遗址和遗址构架复原图上可以看到,商周时期建筑工程设计的巨大成就。大型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对统一标准的测量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度量衡与商周时期的大型建筑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从文献记载中得到佐证。《周礼·夏官司马》记载:“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量人掌管着建立邦国以及营造后宫、市朝、道巷等各种工程之规章。又见“合方氏……同其数器,一其度量”。无论是划分地域、修建宫室、都邑,还是制定道路的宽狭里程,都必须在同其数器、一其度量的基础之上。
周朝有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宫室的大小,都城的规模,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狭都根据等级秩序有严格的规定,诸侯、士大夫均不得僭〔jian荐〕越。据《考工记》记载,周人的明堂,用九尺长的筵作度量单位,东西宽九筵,南北进深七筵,堂基高一筵,明堂外有五室,每室长、宽各二筵。室内以几为度量单位,宫中以寻为度量单位,宫城外的野地以步为度量单位,道路以轨为度量单位。王宫的门阿高五雉,宫隅高七雉,城隅高九雉,经涂的道路宽九轨,城郭外的道路宽五轨。周王的子弟以及卿大夫的封邑,城隅的高度不得超过五雉,诸侯的城隅高度不得超过七雉。诸侯的经路为七轨等等。“郑伯克段于鄢”就是围绕着都城大小为借口,进行夺权与反夺权斗争的。郑庄公把京邑封给了他的弟弟共叔段,共叔段在他母亲的支持下有篡权的企图,在京邑修筑超越等级秩序的城墙,祭〔zai再〕仲对庄公说,都城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现在京邑已大大超过先王关于等级制度的规定了,今后则难以控制,此事决不可掉以轻心呀!庄公道:看看再说吧!不久共叔段果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准备好兵车,聚集了力量向郑庄公偷袭,最后庄公终于把共叔段除掉了。又据《逸书·作雒》记载,西周时,为了加强对东方地域的统治,周公决定“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即在河南境内建筑雒邑,城的规模方1720丈,郭方70里。营造成周时,除了要计算工程量,工作进度之外,还要计算城的丈数,测量城墙的高度、厚薄以及城外壕沟深浅等等。1974年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铜版兆域图,是一幅中山王陵园建筑的平面设计图,规定了各种建筑的阔狭大小规划,违法者死罪不赦。在这幅设计图上,四周有三道长方形的围墙,围墙之间都有严格的尺寸距离,中心是王堂,“方二百尺”,夫人堂“方百五十尺”,五座堂之间的距离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见从西周到战国无论是都城、王室、道路以及陵寝等建筑都有严格的尺寸要求。?bbr>
除了长度测量之外,匠人建造城邑宫室还采用树立标杆和悬绳来测量垂直度,以水沟来测量地面的水平度,用圭观察日影,用“规”来画圆,在修筑排泄水的水沟和落水渠时,还注意到对角度的测量。可见“匠人营国”已不仅仅是局限于长度测量,而且包括了水平、垂直、圆度和角度的测量了。
第二节 造车辆离不开度量衡
在甲骨文中就发现“车”字。从商代多次迁都来看,交通工具应该比较发达,考古发掘商代的车马坑已有多处。车为木制,车身由一輈〔zhou舟〕、一舆、一轴和两个轮子组成。车的结构复杂,实际上集中代表了某一时期手工业(机械)制造水平。制造一辆车,需要木工、铜工、皮革工的分工合作,各个部件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对木工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管子·形势解》中,对车的技术条件有一段描写:“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论述了要保证车的牢固和车的各个部件配合得好,车轮转动自如,必须要有严格的检测手段作保证。钩绳实际上是指车的整体尺寸的设计,规是检测车轮圆度的工具,矩是检测车各个部位角度的工具。要比较详细地分析一辆车从设计、制造到检验等方面度量衡所起到的技术保证作用,还可以从《考工记》中找到更具体、更详尽的文字资料。..藏书网
〔12.478的开三次方〕=2.32厘米,一尺合23.2厘米。反之如果长度确定了下来,容量也随时可以得到。用“以度审容”的方法便于复现标准容量以推广统一的量值。这些都足以说明战国时制定单位制已具有很高的科学性。bbr>99lib?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如何保证栗氏量能够达到预期的重量呢?根据《考工记》记载,可以作如下的解释:
“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
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
第三步“量之”,根 636e." >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
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重度(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一百多年。
关于声中黄钟之宫,当然不是说敲击栗氏量的声音与黄钟律管之宫音相合,按我们的解释应该是“栗氏量尺”也与黄钟律管有内在的联系,可惜语焉不详,是否也同于秦汉尺之九寸长合黄钟律管之长已无法考证了。《考工记·轮人》检验车轮菑、蚤入毂深度的方法是“量其薮以黍,以眡其同也”。薮〔sou叟〕,郑玄注:“薮者,众辐之所趋也。”指毂中心穿轴之孔,当时没有测深卡尺,孔的径已定,孔深则用积黍来量。可见《汉书·律历志》中所说用黄钟管和累黍定尺也都是有所本,并非是汉儒凭空的设想。
公元9年制造的标准量器“新莽铜嘉量”(详见第九节),便是参照了栗氏量设计制造的,“新嘉量”不是栗氏量的翻版,而是栗氏量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早于“新嘉量”几百年的战国时齐国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同样是有很高科学价值的。
第一节 颁发统一度量衡的命令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立皇帝称号,帝命为“制”,令为“诏”,“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统一度量衡的命令就是以诏书的形式发布的。诏书的全文是: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大意是,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得到了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下诏书给丞相隗〔kui葵〕状、王绾〔wan碗〕,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把混乱的和不统一的度量衡都统一起来。诏书共40字,简要地说明了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和统一的要求。近年刻有秦始皇诏书的各种衡器和量器大量出土,诏书的形式多样,有的直接铸(刻)在铜质或铁质的权和量器上,有的则把诏书先制成铜诏版,再镶嵌到大型铁权上,以防铁质锈蚀而诏版却能保持完整。近年来,在山 4e1c." >东省境内和其他地方,还出土了一些广口的陶质量器,诏文是用预先烧制好的十个陶戳分别打在陶量的泥坯上连成一篇诏文,然后烧制而成,用陶戳拼成一篇诏书的形式有如后世的活字版。?99lib.藏书网
?
藏书网);不满16两而在8两以上者,罚一盾(盾牌)。半石(60斤)不准确,误差在8两以上,罚一盾。钧(30斤)不准确而误差4两以上,斤(16两)不准确而误差3铢(1/8两)以上,罚一盾。称黄金所用的小型权衡器不准确,误差在半铢(约合今0.3克)以上,罚一盾。 量器:桶(斛、10斗、100升)不准确,误差在二升以上,罚一甲,不满二升而在一升以上,罚一盾。斗(10升)不准确而误差半升以上,罚一甲;不满半升而在1/3升以上,罚一盾。半斗(五升)不准确,误差在1/3升以上,罚一盾。1/3斗(31/3升)不准确,误差在1/6升以上,罚一盾。升不准确,误差在1/20升以上,罚一盾。 这些都极似今天国家对各种计量器具检定规程中关于允许范围的规定。 从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所立的琅琊台刻石上强调“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到李斯向二世上书中历数“平斗桶(藏书网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史记·李斯列传》),都可以看到,统一度量衡对巩固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是起到重要作用的。秦统一度量衡的各项措施对其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度量衡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为统一度量衡制造的大量器物,留存至今的较多,成为研究中国度量衡发展史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一节 基准、标准的建立 度量衡是指统一准确的测量。要达到准确测量的目的,必须有两方面条件作保证,即用法制和技术的手段来保证度量衡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度量衡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建立基准标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现代计量科学的基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能够具有“复现性”。 (3)能够达到很高的“精度”。 古代度量衡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建立基准时是难以达到以上要求的,但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不少的科学工作者相继努力,作了各方面的探讨,试图寻求各种自然物来建立度量衡的基准了。 人们早期的测量借用手脚的长度,如“布手知尺”、“迈步定亩”、“手捧成升”等,由于成年人的身体各部位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在建造原始半地穴式房屋或分配谷物时,用这些方法进行测量,其精度尽管粗疏,但只要在使用它的一定范围内具有通用性,也就达到目的了。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测量时出现较大误差而反映出来的矛盾便日益突出,并且成为影响准确测量的障碍时,就需要建立相对准确而具有权威性的标准,从而出现了禹“身为度”,即以大禹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定为一个长度单位,并且制造出专用的测量器具,这一器具便成为治水工程中唯一的标准了。然而大禹的“尺”只是一件实物样板,如果这件校板丢失、损坏、变化或是改朝换代,都会直接影响这个“量”的存在或继续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一种自然物作基准的必要性。 (1)用自然物定度量衡基准 我国古代为建立度量衡基准,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商代的三支骨尺、牙尺,长度皆在16厘米左右,正好是中等身高人姆指尖至食指尖间一拃的长度,与“布手知尺”相吻合。古代科学工作者深知用人体作长度标准误差很大的道理,因此一直在寻找一种复现性较好的自然物来定义一尺的长度。《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二粟而当一寸。”《说文》:“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孙子算经》:“蚕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易纬通卦验》:“十马尾为一分”等,说法各异,然而都难>99lib.以和当时的尺度相符,唯《汉书·律历志》记:“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一为一分。”黍和粟都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粟即小米,古代又称稷,而黍因产量较低,种植面积逐渐缩小,迄今已鲜为人知了。唐以后有人误认为稷即黍之不粘者,元以后又有人误指黍为高粱,皆有误。黍子多为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有白色、黄色和褐色三种,我国北方栽培较多,供食用或酿酒。《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等大小的黍横排,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为求证此说,我们曾作过多次试验,用山西、北京等地所产浅黄和深褐色的黍子横排(即黍之短径)100粒,约合23厘米,与汉代一尺之长相合。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应用数理统计法求得平均值来定一尺之长,也是合乎科学的,比起“布手知尺”的复现性有很大提高,准确度也基本上能满足当时日常使用的要求。直到清朝,康熙皇帝还亲自累黍定尺。由于清尺长,汉尺短,把横排黍改为纵排(即黍之长径),累黍100粒约合32厘米,恰恰亦正为清营造尺一尺之长。这虽然是一种巧合,但也说明我们的祖先为寻求某种自然物来确立长度基准曾经作了科学的探索。 (2)用有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定长度基准 用发出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定长度基准,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这种方法与几千年后的现代,也曾采用光波之长作为长度基准,其基本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未把度量衡列为专门学科,而多随音律、历算学并存,尤其是与音律学互为参证,成为古代度量衡史上的一大特点。由于在古代中国还没有频率的概念,乐律学家通常用尺来量度弦或律管的长短以确定音高,这就是古代度量衡与乐律学之99lib?间有着密切关系的缘由。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音乐,近年来出土了这一时期的简单乐器——骨笛、陶埙、石磬等等。在中国,自从国家出现以后,统治阶级便把乐律和礼仪制度看得十分重要,《尚书·虞书·舜典》中有“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意是说:舜居摄帝位后,于二月巡视到东方各地,在泰山下的岱庙,朝拜诸神,并安抚百姓及时耕作,调协四季的月份,订正日字(日之甲乙),统一了历法,又下令统一音律和度量衡,以便齐一远近,取信于民。《吕氏春秋·古乐》中已有用管定律的记载: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喻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喻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这段文字是说,在很早很早的古代,黄帝命令乐官伶伦定律,他在昆仑山的阴面寻找管壁厚薄均匀的竹子,用来做音律管,又以音频稳定、声音优美的一种鸟的叫声定为基本律,当律管吹出来的声音与这种鸟的叫声相合时,就把这一基音定为黄钟之律。这段话虽然掺杂了一些神话色彩,但却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内容,故为历代乐律学家所推崇。 律管所发出的声音是由律管本身的固有频率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一根律管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就是它固有的频率。从物理学上可以证明,频率又与声波波长成反比;理论上闭口管空气柱基波的波长等于管长的四倍,因此,如果管的口径不变,那么频率与管长的四倍成反比。声速在某个温度条件下是一定的,由此可以得出,如果管径不变的话,频率和管长就有确定的关系;管子长,声音就低;频率增加一倍,音调也就提高一个八度。因此,把管子的口径和长度确定下来,那么这支律管所发出的绝对音高也就被确定下来。故要做一支具有一定频率的律管,就 8981." >要定出合乎科学的长度。反之,律管频率定下来,它的长度也应是确定的。尽管几千年前的先哲们尚不知波长这一物理量,也不知管内空气振动的法则,然而,中国尺度之制定早与音波波长相联系,使其有简单的比例关系,这与现代曾以光波波长为长度基准的原理业已暗合。在古代,如果要确定黄钟律管的音高,只能用耳朵去分辨。一位好的乐工能准确地判断出各种音调。古代中国素称礼乐之邦,音乐舞蹈极为普及,历代的文人学士,骚人墨客都谙熟乐律,不知音律者几乎不能为诗作文。历史上关于用耳来分辨乐律的记载就更多了,如西晋时乐律学家荀勖〔xu绪〕,奉命以古律重整当时的宫廷音乐,荀勖凭着他聪慧的听力指出,与古乐相比,当朝的黄钟调声高了,于是重新制作了一支黄钟律管,随即用这支律管去校尺,果然发现比古尺长了四分有余。后来经过考证,荀勖所定的尺确实与汉时新莽的尺度相符。也就是说,只要有一部分乐律学家能牢牢地把握住黄钟律,那么就可以依据律管的长度而复制出标准的尺度了。然而,“量”是一个实体,但声却看不见,抓不住,只能凭耳朵听,所以古人说:“音失之甚易,求之甚难”。要想把度量衡三个量的实体,寓意于无形的声和数之中,毕竟还是难以复现的,于是便有了累黍定律之法。《汉书·律历志》是最早把乐律与度量衡的关系用累黍的方法具体化的古代文献。《律历志》第一,开首便见:“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又曰:“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权者……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上述三段话的主要内容是,用累黍的方法,加以度量衡三个量相互参照,从而把律管长度,管律具体化。这种以抽象的理论与具象的实体相结合的做法,是古人经过反复实验的总结,是汉代在度量衡史上一项重大创造性的发明。经过我们反复验证,用累黍的方法来校量度量衡,是能够达到相对准确度的。我们的做法是,选用1200粒中等大小的黄色秬黍,第一步是横累100粒,得到长度是23厘米,与汉时新莽之尺基本相合。第二步用1200粒黍测其容,见11.5毫升,略大于新莽一龠之量(莽时一龠当为10毫升)。第三步再用这1200粒测其重,得7.4克,与新莽12铢之重亦相近(莽时一龠当为7.4克)。 尽管无论是用累黍定尺,还是用黄钟律管定尺,都还存在一系列难于规定的技术规范。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条件,而以累黍定尺与布手知尺来比较,它的精确度毕竟高了很多。这种用律管作长度基准的作法,与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用光波波长作为制定一米长度的基准,其原理是相同的。虽然现代计量科学用光波定义长度在稳定性和精密度上决非黄钟律可与之相比,然而在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即用声来定度,用律管来校正度量衡,却是科技史上值得炫耀的一页。 在汉代,利用金属和纯水比重确定度量衡单位量值标准的方法,也已得到应用。《汉书·食货志》:“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水一升,冬重十三两。”这些方法的提出与1874年米制公约将长度、体积和重量的量值相互关联起来,即1克是1立方厘米的水在4摄氏度下的质量(1升等于1000立方厘米)是十分相似的,而中国却早了1500多年。 第二节 单位制的制定和标准器的制造 《汉书·律历志》中对度量衡三个量与黄钟、秬黍的关系,各个量的单位名称、进位关系以及标准器的制作都有详细的规定。近年来,新莽时期制造的度量衡标准多有发现,可与《汉书·律历志》中审度、嘉量、权衡各篇相互印证。为了便于对汉代度量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将这时期单位制和标准器按审度、喜量、权衡三部分来叙述。 (1)审度 《汉书·律历志》云: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职在内宫,廷尉掌之。 1927年在甘肃定西县出土了一批新莽时代的度量衡器,其中有一支铜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刻王莽统一度量衡81字诏文:“黄帝初祖,德匝〔za扎〕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亨传亿年。”铜丈未刻分寸线纹,只有长、宽、高端面,实测铜丈长229.3厘米,宽(广)4.7厘米,厚(高)2.4厘米,与上文对照皆合,根据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便可以折合汉尺的实际长度,经过测算所得每尺长分别为22.9厘米、23.5厘米和24厘米,似得不到统一的单位量值,考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铜丈出土时已残损,而今所得长、宽、高的数据又仅从拓本测出,纸张伸缩在所难免,但总体来看,与《汉书·律历志》所记仍基本相合。铜丈只有端面而无分、寸、尺的线纹,故并非实用器,而是作为校对用的标准器。
..三国而起的是西晋王朝,分裂局面复归于统一,但是司马炎灭吴统一中国10余年后,又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仅历时50余年便泯灭了,从此中国进入了更加分崩离析、动荡不安的时期。 据《晋书·律历志》记,汉代末年战乱纷起,雅乐以及衡器都已亡佚。由于“乐”和“量”都无法用文字记录,欲求古乐古尺,便成为乐官们的首要任务。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中书监荀勖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荀勖又依周礼制尺为古尺(旧称晋前尺亦即新莽尺),并依古尺重造铜律吕,再以尺量律管等古器,尺度皆合。荀勖律尺与新莽铜斛尺同长(23.1厘米)。由此推算出西晋一尺当今24.14厘米,与魏尺同长。从历代律历志中所见,汉以后凡寻求古律必言古尺,反之,凡寻求古尺又必言古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尺度的增长,乐律的佚亡,后儒不去深究以律求度和以黍校正律管的原由,而在黄钟起源于尺度还是尺度起源于黄钟上作些毫无意义的争论,从而歪曲了以律定尺的本意,甚至把律管与黄钟神秘化。隋唐以后尽管律尺与日常用尺分成大小二制,但是度量衡仍被列入律历志中而始终没有独立成为专门的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度量衡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南北朝度量衡 南北朝时期度量衡有两大特点: (1)单位量值增长速度为历朝之冠。其200年间,尺度、容量和权衡单位量值的增长率占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总增长率的一半以上。 (2)制度混乱。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量值相差悬殊的现象十分突出。以尺度而论,唐代天文、数学家李淳风,为求古律历,曾将汉至隋各种尺度,以长短分别列为十五等(见《隋书·律历志》),其中南朝刘宋时尺(.?宋氏尺)长24.5厘米,宋接东晋之后,尺比东晋尺略增约2%,但仍是秦汉尺度的延续,可知当时尺度并没有重新定制,只是以前朝之器为当朝之标准定尺,并为齐、梁、陈所沿用。北朝常用尺度则迅速增长,并且十分混乱。《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又根据当时尺度的增长,将北朝各种尺分别列为四等,即后魏前尺长27.8厘米,后魏中尺长27.9厘米,后魏后尺长29.5厘米,至东后魏,尺度已增长到30厘米。北齐取代东后.魏而承袭其各种制度。北周武帝虽曾考校古尺,但因长短无定,并且民间已惯用大尺,故北周所用之尺,实即后魏后尺。其间一百多年尺度增长了六厘米。 容量和权衡制度,南朝和北朝增长率也不同。按《隋书·律.t>历志》所称,以刘徽考校魏(三国)斛,大于莽斛2.7%,折合成今制每升约合205毫升。南朝量衡无遗存的实物,文献又无详细考证,唯《隋书·律历志》言:“梁陈依古,齐以古升一斗五升为一斗。”当知梁、陈二朝升斗仍沿袭新莽旧制,每升合200毫升。齐量制大于古升,折合成今制当合300毫升。北朝量制增长速度十分迅猛,北魏时每升“于古二而为一”,当合今制400毫升。至隋文帝统一全国建立隋朝时,容量单位已增至600毫升(《隋书·律历志》言:“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 权衡制,南朝和北朝的单位量值相距很大。《隋书·律历志》记载:“梁陈依古称(秤)”,每斤合今220克左右,“齐以古称(秤)一斤八两为一斤”,推算每斤约合330克,而北朝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超过了南朝的齐、梁、陈。按《左传》孔颖达疏:“魏齐斗称(秤)于古二而为一”,推算每斤当合今制440克,今藏河北省博物馆北魏时铁权两件,分别重515.5克和593克,权上无刻铭,估计皆为北魏一斤权。至隋统一度量衡,已高达“以古称(秤)三斤为一斤”(《隋书·律历志》),可推得每斤合今制竟高达660克左右。北魏至隋,每斤的增长率已超过战国至清末两千多年总增长率。 由于南朝与北朝度量衡单位值竟有数倍之差,故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怪现象。南北朝度量衡制度之混乱,可见一斑。 第三节 北朝度量衡单位量值急剧增长的原因 从中国封建社会度量衡制度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度量衡单位量值基本上是呈增长趋势。历朝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如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记现存历代尺度》中说: 尝考尺度之制,由短而长,殆成定例;而其增长率之甚,莫剧于东晋后魏之间,三百年间几增十分之三,求其原因,实由魏晋以后,以绢、布为调……,官吏惧其短耗,又欲多取于民,故尺度代有增益,北朝尤甚。 “欲多取于民”,确实是度量衡量值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这种急剧增长大都发生南北朝的北魏统治时期,却有它特定的条件和原因。 东晋以后,以淮、江为界,分为南北朝。北朝政权主要掌握在鲜卑拓跋氏手中。《通典·边防典》说,鲜卑族原属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他们只凭着残酷屠杀和掳掠,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国家政权代表国家统一的新趋向,贵族则保持原始社会的旧习惯。鲜卑拓跋部落以掳掠来鼓动军心,统治者未着力于建制立法和管理国家,而是对各族人民施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征调重税徭役。北魏建国后的八九十年中,官吏没有俸禄,初则靠战争掠夺来的财富分赏官兵。中原既定,官吏便贪赃枉法,自行搜刮勒索,政治腐败至极。对度量衡更没有严明的制度,管理尤为混乱。鲜卑贵族与汉族官吏、地主勾结,任意增大尺、斗、秤,恣意掠夺而不受法律的约束。这是北朝度量衡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北魏中后期,孝文帝亲自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颁行俸禄制、均田制,严惩贪污,规定赃满一匹者处以死刑。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下诏统一度量衡,明令严禁使用长尺、大斗、重秤征收租调,另颁小制,意欲将已经增大的度量衡单位量值恢复到原来的古制。在较短的时期内,吏治有所整饬。但各级官吏贪污舞弊相沿成习,不久,各地又恢复使用长尺大斗重秤。《魏书·杨津传》说:“延昌末,津为华州刺史,受调绢匹,度尺特长。”自太和至延昌不及20年,其弊已如此。当时的豫州刺史张普惠看到这种现象,上疏进谏云:“高祖(即魏孝文帝)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所以爱百姓,从薄赋。”“自兹以降,渐渐长阔,百姓嗟怨,闻于朝野……今百官请俸,人乐长阔,并欲厚重,无复准极。”各级官吏征收赋税时,如果发现布帛不够匹长,金玉不够重量,则鞭户主,连三长。而当时的相州刺史奚康生,在征收民岁调时,一匹本当长40尺,他却要按七八十尺一匹来征收,以取悦上官。“部内患之,同于岁禄官给长绢。”由于度量衡法制不严,朝野上下均滥用职权,用长尺、大斗、重秤多取于民。张普惠要求:“审法度,平斗尺,租调务轻,赋役务省。”尽管张普惠多次上疏希望改变百官利用度量衡的混乱以多取于民的积弊,此后北魏末年高欢也曾提出划一尺、斗,禁止私造,但均未起到明显的效果。后周武帝灭齐后,又提出颁行划一度量衡通行全国。这些都说明北朝时期,度量衡量值不断增长,虽也曾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终究无力控制度量衡急剧增长的趋势。 南朝情况与北朝不同。西晋覆灭后,汉族与非汉族之间的界限愈益显著,汉族认为东晋是自己的朝廷,就是非汉族的豪酋也不敢否定南方朝廷是华夏正统。建立在南方的各朝,始终享有正统的威望。宋、齐、梁、陈四朝皇帝虽出身素族,百家士族的尊严地位仍不可触动。在皇帝的统率下,百家士族和贵族共同执掌政权,职官的设置、律历的制定,以及政治经济若干措施,大抵沿袭晋时的旧制,单位量值基本保持不变。北朝却无本可循,无源可溯,官吏又贪多取于民,任意制造长尺大斗重量秤而不受制度的约束。由此可见,造成度量衡 6df7." >混乱和单位量值急剧增长的原因,除了剥削阶级的贪婪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没有严明的制度。从一部中国度量衡史中可以说明,凡制度严明,度量衡则保持统一,反之则必然造成混乱和单位量值无节制地增长。?99lib?
藏书网第四节 度量衡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出 73b0." >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裴頠,郦道元、马钧、陶弘景、贾思勰、杜预等。他们在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在科技创造中,不仅大量使用度量衡技术,而且考证、改进度量衡量具和量制,促进了度量衡技术的进步。刘徽用他计算出的圆周率(3.14)测量和计算了魏斛和新莽铜斛。其后,西晋律历学家荀勖,为考校律尺,又对新莽铜斛作了实测,与刘徽测算结果相符。过了大约一百六七十年,祖冲之用他求得的更精确的圆周率,根据新莽铜嘉量铭文记载的尺寸,又作了仔细的考证,指出了刘歆在设计嘉量时计算上的粗疏,重新给出了六位小数精确的直径数据。直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制造标准铜斗,其设计计算容积为“一千一百八寸五分七厘三毫九秒”;说明我国1400多年前对量器的设计已相当精确了。西晋医学家裴頠〔wei伟〕,于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发现当时的权重比汉时已有增长,如沿用以往的处方去称量药物,则会危及人命,呼吁改革权量制。南朝药物学家陶弘景,在他的著作《本草经集解》中说,过去散药都用量器计量,但调药有虚实轻重,故今人不复用此,宜改用秤称量。这一时期,各个朝代都有经过考校后制定的乐律尺和天文尺。如南朝的宋氏尺,是太史令钱乐之改铸东汉张衡浑天仪用的尺,长合今24.5厘米。这一尺度为齐、梁、陈三代沿袭并用来调乐律。到了北周,继续用它调乐律和均田度地。直至开皇年间,尽管日常用尺已增长,仍用此度尺来调钟律。此后,唐朝僧一行测子午线用尺、宋朝司天监景表尺、元朝郭守敬设计登封观象台天文尺,以至明代的铜圭表尺,也都沿用此尺度;从而保证了1200年间天文测量数值的准确一致。> 这期间技术科学有较大的发展,制造了许多农机具和兵器。如曹魏时的马钧,创造了提花织机和指南车、提水车等;诸葛亮用铁作箭矢,矢长八寸,一弩连发十矢。晋人创造了记里鼓车,又有舂车木人,“行十里,成米一斛”,还有磨面车,“行十里,磨麦一斛。”祖冲之又改进了马钧的指南车,更造千里船,“日行百里”。所有这些创造和制作,都离不开度量衡技术。 《三国志·魏书》卷二记述了曹冲称象的事迹:“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从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里,可知三国时已能利用浮力原理解决大称量的技术问题了。 第一节 隋朝统一度量衡 隋文帝杨坚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族人,他不仅掌握着北周的军政大权,而且又是皇亲国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魏晋历时五六百年影响深远的话,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唐代所沿袭直至明、清而无大的变动。 第二节 度量衡大小制产生的原因以及量天尺的使用与发展 说到计时,大家立刻会想到它的单位:时、分、秒。“寸金难买寸光阴”的俗语也同样为人们所熟悉,只是由于时间久远,光阴与尺寸的关系渐渐被淡忘而鲜为人知了。在中国古代确实曾用尺寸来计算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已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来判断时间的早晚。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制造了专门的测影工具——景(影)表(亦称圭表)。圭表是由一条南北水平放置的圭和置于圭的南端且与之互相垂直的表所组成,圭面上刻尺度,当太阳照射在表竿上,日影投在圭面,就可以根据圭面上的尺度把影的长短记录下来。《周髀算经》上说:“夏至之晷,?99lib.一尺六寸。”古人也常用正午表影校准漏刻(铜壶滴漏),即所谓“昼参诸日中之景”。《史记·司马穰〔rang瓤〕苴〔ju居〕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齐景公封田穰苴为将军,出兵抵抗燕、晋联军的入侵,穰苴提议请景公的宠臣庄贾为监军,并约定第二天的“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以便准时赴约。这里的“表”和“漏”即圭表和刻漏,立表以视日影,放水于漏中以知时刻。日影的长短还可以用来测定不同的季节。《汉书·律历志》记有:“历数三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只要反复测量,并记录每次影在圭上的尺寸,就可以得知一年中哪一天日影最长,哪一天最短,最长的一天即是冬至而最短的一天是夏至。冬至、夏至确定之后,就能得到回归年的长度,并可以预报季节、制定历法了。 “隋承周制”,隋文帝建立隋朝,虽然实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澄清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北方混乱局面,但基本制度还是承袭周制。隋统一度量衡尺长29.5厘米,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古秤三斤为一斤。唐朝沿用了隋制,此后,宋、元、明、清各代也都用隋唐大制,单位量值略有增减。由于隋朝定制时,单位量值增长幅度过大,给确定律管之长、测定日影、称量药物等在与古制的换算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元康中,裴以为医方人命之急,而称(秤)两与古不同,危害特重,宜因此改治权衡”(《晋书·律历志》)。而观象授时是国之大政,古代统治者又遵奉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信条,量天尺当然也不可轻易变动。秦汉时量天尺与民间日常用尺同长,东汉末年至西晋,民间用尺已较古尺有所增长,每尺长24厘米,中书监荀勖为考校古律而求古尺,得到新莽尺的长度(合今23.1厘米)。随后数学家祖冲之又考证了荀勖的律尺,并认为荀勖尺确实合乎古制,从此测日影、定历法都用古尺。.可见在西晋量天尺与日常用尺实际上已开始有了差别。东汉以后,每逢改朝换代,校乐律、定历法必求古器。张衡所造浑天仪传到魏晋后,因中原覆败而沉没于北方,宋武帝刘裕平长安,虽得旧器却已残损。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宋文帝诏太史令钱乐之重造浑天仪,求古尺不得,便以当时民间常用尺为标准(尺长24.5厘米),于是量天尺与日常用尺的长度在南朝又取得了一致,但在北方,度量衡三者的量值仍在继续增长。隋文帝统一度量衡时,下令用南朝小尺测日影,而用北朝的大尺作为官民日常用尺,形成了大、小两制双水分流之势。唐朝在制定典章制度时,把度量衡大小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载入《唐六典》,从此唐朝僧一行(张遂)测量子午线,宋朝司天监测日影所用的圭表尺,元朝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了隋唐小制。1975年,我国天文史学家伊世同先生,从元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了当时量天尺的刻度,并考定了尺值,每尺长24.5厘米,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正好相符。量天尺在我国古代测日影、定历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中,单位量值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在中外度量衡史上是个奇迹。历代科技工作者在传递这支标准尺上所作的努力,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专题。 第一节 唐朝度量衡制 唐朝典籍《唐六典》中对度量衡制有一段记载:“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1200黍为龠,二龠为合,10合为升,10升为斗,三斗为大斗,10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24铢为两,三两为大两,16两为斤。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调钟律,测晷影,合汤及冠冕之制用之;内外官悉用大者。”以累黍定度量衡之标藏书网准,实际上是沿袭《汉书·律历志》之说,只是不再以黄钟律管为中介,而直接“积秬黍为度量衡”。然而,累黍定尺只合于汉制,实际上唐继隋之后,单位量值已大幅度增长,故累黍所得之长度、体积、重量均无法与当时的量值相合,故《唐六典》中论及累黍之法,只是将汉制与当朝之制的比例关系记录下来,即尺度是汉时的1.3倍,容量和重量均为汉时的三倍。这样,由当朝之制也就能推得秦汉古制。《六典》还明确规定累黍之制仅用于调钟律、测晷影、合汤药藏书网及冠冕之制,而内外官则均用大者。尽管《唐六典》所记汉唐之制只是一个约略的比例,还不能以此为根据得出隋唐之实际量值,但它确已成为考证这一时期度量衡制的重要文献。 关于唐朝度量衡单位量值,还存在不少疑阙,如对唐尺的研究,由于过去所见唐尺不多,故前代学者有从城廓、钱币和测景台等各种外沿资料去推算、佐证,各家使用的论据虽略有不同,但结论并无相悖之处。大都认为唐朝一尺约合今30厘米左右。现今所搜集到的唐尺已达30余支,凡大尺尺度也参差不齐,其伸缩范围在29~31.8厘米之间。如何得到一尺之真值,决非易事。目前我们只能根据所见的各种文献资料,更着重对唐尺本身综合的分析研究,暂时将唐一尺之长厘定为30厘米。 唐尺所见甚多,容量却至今未见有任何更确实的资料或实物可作进一步考证,只能根据《隋书·律历志》“周隋斗称于古三而为一”和《唐六典》“以古斗三斗为一斗”的粗略记述,以秦汉每升均为200毫升为标准,推算唐一升约合600毫升。 迄今未见有自重刻铭的唐代砝码可供考证。幸得近年来经考古发掘一批有自重刻铭的金银器可供从旁考证。如陕西何家村等地发掘了一批刻铭自重的赋税银,分别重五两、10两、20两、50两等,此外还有一些日用金银器。经过实测和对各类数据合理的选取,测算每斤平均值为661克,可作为唐大制一斤量值之参考。 唐朝长度、容量单位均沿用前朝,唯在重量单位有所改进。秦汉以来,长度和容量皆为十进制,唯重量是非十进制。唐初铸“开元通宝”钱,表示开辟新纪元及通行宝货的意思。据《唐会要》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累)。”二铢四累恰合一两的1/10,即10枚“开元通宝”重一两。后世人感到10钱为一两比二铢四累为一两更便于计算,于是约定俗成地出现了一个新的单位“ 94b1." >钱”。宋时又将十进位的分、厘代替了钱以下的累、黍,这样,重量单位除了仍用16两为一斤,120斤为一石以外,其他单位都采用了十进位制。
..度量衡法律有关。唐律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竭力维护地主阶级的特权。晚唐诗人皮日休所作《橡媪叹》,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官僚地主利用度量衡器具大进小出,强取豪夺而不受法律约束的实况。诗云:“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春,粒粒如玉珰。持之纳入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从诗中可以看到,晚唐时政治、经济已滑入低谷。诗人通过一个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无视法律,对百姓敲.99lib.骨吸髓的剥削。 第三节 唐尺及唐朝度量衡对东方各国的影响 《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月诏书规定,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唐六典》卷二十二记载:“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朝廷在中和节常以这类制作十分精美的尺赐给大臣,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得到一支红牙银镂尺的赏赐,并写下了一篇《中和节谢赐尺状》:“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表达了被赐尺的大臣们对朝廷感恩的心情。这类刻工甚为精美的唐尺,有一支珍藏在上海博物馆。尺呈牙白色,正背两面用双线等分为10个寸格,寸格内用很浅的浮雕手法拨镂出花卉、鸟兽、屋宇、亭台以及飞天人物等纹饰,绘画技法线条流畅,人物、鸟兽生趣盎然,雕刻工艺精美绝伦,尺上还敷红、绿两种颜色,色彩瑰丽、镂刻精细,端庄而又浑厚刚健,反映了唐代高超的牙雕技术。bbr> 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善本书库里收藏着一本装璜考究的日文原版书《东瀛珠光》,书中摹画八支色彩鲜艳,纹饰精美的拨镂牙尺。尺的长度、文饰风格、刻工的技法均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牙尺相似。这些尺今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一专门存放宝物的正仓院内。据记载,正仓院的宝物主要来历是公元756年日本国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其生前喜爱的器物献给东大寺,被珍藏在该寺正仓院,而这些宝物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遣唐使节从中国带回去的。
.99lib?子”,如同今天的“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传递校量系统。1982年在四川省什邡县出土了一批明代的铜砝码共六枚,分别为四两、七两、30两、60两、80两、100两,上面所刻铭文大多为“万历十八年,布政司造,壹佰两,成都府验讫”等,这批砝码是同时制造,同时由地方政府部门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的标准砝码。“布政司”是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它是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全省的民政、财经等。从刻铭推定,这六枚砝码是由布政司制造,成都府检定后用来征收赋税银子用的一批砝码中幸存下来的几枚。 此外在所见明代秤砣中,有多枚都铸刻了年号,其中包括洪武、建文、永乐、宣德、成化、隆庆、万历等,反映了明代仍沿用“改元必另铸新权”的制度。 第三节 清代度量衡标准的制订 清代度量衡制度始订于顺治而完成于康熙、乾隆。康熙帝是一 4e2a." >个极力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对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典章制度十分推崇,又提倡科学,能虚心向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习的皇帝。清朝在自然科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天文历法,康熙帝对天文历算有很深的造诣,在他亲自主持下,由梅瑴〔jue觉〕成等编纂了《数理精蕴》,又敕撰了《律吕正义》。由于中国古代?99lib?度量衡从一开始便与天文、乐律为一体,康熙、乾隆在研究天文和乐律时,也必然涉及到度量衡。《律吕正义》谓:“且验之今尺,纵黍百粒得十寸之全,而横累百粒适当八寸一分之限。”从而推算出清尺与古尺的各种比例关系即: (1)横累百粒为古尺(莽尺)一尺(23厘米)。 (2)纵累百粒为营造尺之一尺(32厘米)。 (3)古黄钟管长是古尺的九寸(20.7厘米)。 (4)清黄钟管长为营造尺的八寸一分(25.92厘米)。 这是清朝最早对尺度的定制。尺度已定,升斗之容积、砝码之轻重又皆以营造尺之寸法来确定。《数理精蕴》中所列度量衡表以尺度定容量和重量,即: 铁升、斗、斛,以寸法定容积之准。升方三十一寸六百分,斗方三百一十六寸,斛方一千五百八十寸,两斛为石,方三千一百六十寸。 以寸法定轻重之准。赤金每立方寸重十六两八钱,白银每立方寸重九两,红铜每立方寸七两五钱,黑铅每立方寸重九两九钱三分。 由此可以用一定尺寸确定量器的容积铸成漕斛外,还可以定出各个量值砝码的尺寸。砝码主要用于国库收支,故叫库平。由营造尺、漕斛和库平组成的度量衡制简称营造尺库平制,这种制度建立起度量衡三者相互校定的关系,是继承汉代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经验,继续探求以自然物为基准的产物。然而,累黍度尺毕竟重复性很差,金属的纯度又各异,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影响作为标准的精确度。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度量衡三者仍采用实物基准。 乾隆皇帝对度量衡单位制也作了深入研究。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御订《律吕正义后编》再定权量表规定,尺度和量器仍依康熙时所定的制度,衡重以黄铜方寸重六两八钱为标准,并且由工部制造一批标准器,发到各省。九年又仿照新莽铜嘉量形制,而以莽尺、清律尺、营造尺三种尺度精心设计制造了清嘉量方圆各一,范铜涂金,列于殿堂,再一次用古尺来定今尺(营造尺)。这两件铜嘉量迄今仍陈列在紫禁城内太和殿和乾清宫前丹陛右侧的石雕歇山顶式小亭屋中。清朝末年重订度量衡划一办法。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朝廷命农工商部及度支部拟定划一制度以及推行章程,尺度仍依照康熙纵黍尺之长度定一尺,但因清初工部营造尺之祖器已遗失,便依《律吕正义》所绘营造尺图为依据,定为一尺之长。量,仍以漕斛为量之标准。衡,仍以库平为权衡之标准,但考虑到金属质地纯杂不尽相同,改为一立方纯水之重为权衡之标准。 清朝尽管仍用旧制,却也与米制进行比较,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支铜尺和一件砝码,二器同装入一匣内,匣为朱色,盖上有烫金楷书“高宗纯皇帝钦定权度尺”和“藏书网户部库平、工部营造尺均遂旧制,与万国权度原器精校铸造”字样。尺长32厘米,砝码重37.3克(正合库平一两)。尺一边刻营造尺10个寸格,另一边刻32厘米,此尺正是清末重新定制以高宗纯皇帝(乾隆死后的谥号)确立的尺度与米制进行比对的实物证据。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由国际计量局制成校准,出具证书,运送来华。今天这些器物皆完好地保存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度量衡史上第一代具备了现代科学水平的基准和仪器。 第四节 明清时期测量技术的勃兴 明朝不仅国内市场经济繁荣,而且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1433年)近30年间,先后七次派三保太监郑和出使“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在对外贸易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达,特别是造船业,无论是规模之大还是制造工艺之先进,都远非宋元两代可与之相比。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西洋的海船,最大的长44丈,广18丈,可乘载500至1000人。连续七次的出海航行,99lib?使郑和与其同僚们掌握了大量的航海知识,并且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航海图》,其中也包括了对航海里程,海深测量技术的一些记述。 当时记录航海里程的单位是“更”。大约舟行一昼夜的里程为十更,每更行程约为60里。但受海流、风向及风速的影响,一更也可以大于或小于60里。他们总结出一些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以木片于船首投入海中,人从船首速行至船尾,木片与人齐至,则更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则为不上更;若木片比人先至,则为过更。明代航海者还根据前人的经验,利用测量海水的深浅来辅助判断船行的地理位置。其测水深的单位为“庹”,一庹等于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约160厘米。测水深的办法是,用长绳系一铅锤等重物,沉入海中,再量其绳长。锤底涂以牛油,借其粘附物探明海床是泥砂还是岩石。然后结合前记载及航海的经验,判明舟师所在的位置。 17世纪中叶,在中国正是西洋传教士和商人已踏入“天朝”大门之时,也是清朝正处在国内统一,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大胆任用那些能严格遵守王朝法度又精通科学技术的欧洲人,虚心向他们学习。康熙很注意对天文历法的改进,他发现西方的历法更符合科学,于是颁行比利时传教士制定的《时宪历》,并且命令汤若望(德国教士)按欧洲的先进方法结合清朝度量衡制度督造了天文仪 5668." >器。这期间,在地图测绘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古代地图测绘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成就,但毕竟受当时的科学水平所限,里程计算不够精确。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朝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地图测绘工作,采用了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和地理知识。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一致,首先统一了测量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规定以工部营造尺为标准尺度,五尺为步,360步为里,规定纬度一度为200里。这种以地球形体来规定尺度的方法,也是世界最早的。前后用了10年时间将测绘的结果汇总后,制成全国地图,即《皇舆全览图》,达到了地图绘制史上极高的水平,不但是亚洲地图中最好的,而且比当时欧洲地图也更精确。bbr> 邹伯奇是学贯中西的天文历算学家,他十分注意实践,并对前人的著作也潜心研究,他“以体积论栗氏量,以重心论悬磬之形”。他认为“绘地难于算天,天文可坐而推,地理必须亲历”。他著有《测量备要》四卷,内有《备物致用》和《按度考数》二题。从其分目中可以看出他对测绘工具是十分重视的;《测量备要》分目四:丈量器中包括插标、线架、指南尺、曲尺、丈竹、竹筹、皮活尺等;《按度考数》分目中一曰尺度考、百法、里法……二曰步量……他为了考求地理沿革,成《历代地图》,还专门考证了周汉以来的尺、步、亩、里之数,著有《古尺步考》。 康、雍、乾时期对农业生产都很重视,在此一百多年间,无论是治理河道和对水利的开发、利用,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是陈潢。陈潢特别注意因势利导地去疏通水流。为了查明黄河水情、地势,他“必以亲历度势为第一事”,沿河“跋涉险阻,上下数百里,一一审度”;甚至在疾风时还独驾轻舟,测水之深浅。?为了准确地控制洪水,陈潢“以推测土方之法,移而推测水方”,创造了“测水法”。“以水纵横一丈、高一丈为一方”,把河水的横切面积乘以流速,来计算水的流量。他说,要想知道河道闸口水的流量和昼夜所流的分数,都可以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其法,先量闸口阔狭,计一秒所流几何,积至一昼夜,则所流多寡可以数计矣”。陈潢在水利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创立的测水法是分不开的。 清朝还十分注意对各种气象的观察和记录。为了测量雨水的大小,康熙、乾隆时期向各地陆续颁发了雨量器,这种雨量器高一丈,广八寸,并有标尺,以黄铜制成。清代在气象仪器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江苏人黄履庄发明了温度计和燥湿检验器。温度计“能诊虚实,分别气候;证诸药之性情,其用甚广”。而湿度计“内有一针,能左右旋,燥则左旋,湿则右旋,毫发不爽,并可预证阴晴”。与现代湿度计结构相似。 清代建筑业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今保存完好的故宫太和殿,是宫廷内的主殿..,它气势雄伟,是我国古代最大、最巍峨的木结构建筑。康熙年间,曾因大内火灾而重修和扩建太和殿,由当时著名的匠师梁九设计和督造。为保证工程质量,在动工之前,梁九严格地按等比例缩小的方法做出了大殿的模型;“九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大不逾数尺许,四阿重室,规模悉具,工作以之为准,无爽”。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 第一节 海关主权的丧失和海关度量衡的产生 道光以后,中外通商日益频繁,为了便于稽查和征收进出口货税,清政府设立了通商海关。根据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中国、瑞典、挪威《贸易章程》第十二款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海关定式为标准,由“中国海关发给丈尺秤码各一副,以备丈量长短权衡轻重之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一律依照粤海关所颁之式盖戳镌字,以保证量值统一,并要求各海关监督所在口岸送交领事馆照此划一。然而帝国主义并不满足于清政府开放海禁,为了在中国攫取更多的资产,各国都想控制中国的海关大权。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各约所附通商章程皆规定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从此海关大权外落。咸丰九年英国人李泰国攫夺了广东海关后,中国的海关一直被帝国主义把持。海关衙门既不在中国行政系统之内,海关上使用的度量衡以及币制也不在中国法律规定之内。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漫无一定,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丧权辱国的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 通商条约规定,度量衡互相折合办法大约可分为英制和法制两种。英、美、丹麦、比利时等国属英制,法、德、意、奥地利等属法制。英制折算标准是:中国之100斤合英制1331/3磅,一关平斤折合604.8克。中国之一丈合141英寸,折合一海关尺为35.8厘米。法制折算标准为:中国之100斤合法制66公斤零453克,折合一关平斤为604.5克;中国之一丈合3.55米,折合一海关尺为35.5厘米。可见由英、法两种度量衡折算的海关度量衡单位量值亦不一致。所谓海关度量衡既不是当时清政府法定的营造尺库平制,也不完全合于各国当时行使的制度,故海关度量衡制 672c." >本身标准不定,早已不成其为独立的制度。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海关主权的丧失和半殖民地化的加深这一历史事实。 第二节 营造尺库平制与米制并用的北洋军阀时期 随着清政府的被推翻,度量衡的改革也进入到一个新时期。从国际形势来看,自1795年法国政府颁布米制为标准后,世界上采用米制的国家日益增多。193.5年3月1日,法国政府召集了“米制外交会议”,20多个国家派出了政府代表与科学家出席会议,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国内形势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度量衡无一准则,制度混乱。民国初立,正是彻底改革的极好时机。工商部经反复讨论,均认为适应世界潮流,直接采用米制,既可统一全国混乱的制度,又可消除对外贸易的障碍,并拟在10年内将米制推行全国。后因考虑到公尺过长,公斤过重,完全废除营造尺、..库平制,直接采用米制,恐与民情习俗不合而不易接受,故仿效美、英等国的办法,本国度量衡制与米制兼用,确定营造尺库平制和米制并用。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权度法》,明确了米制与营造尺库平制的比例和折合关系。并设立了权度制造所和检定所,力争推行新法。然而由于当时政局不稳,号令不行,计划不周,经费不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 第三节 市用制确立与米制推行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感到度量衡关系国家政治及人民福利,再次提出划一度量衡议案,随即组织度量衡标准委员会进行度量衡标准的研究,先后提出了十几个方?99lib?案,最后决定采用徐善祥、吴承洛两人的提案,即拟采用米突制,唯在过渡时期宜采用与米制的比率为一米等于三市尺,一公升等于一市升,一公斤等于二市斤的市用制。由于市用制既概略地沿用了营造尺库平制的量值,又与99lib.米制的量值有简单准确的比率,经会议反复讨论后,一致同意此提案,于1928年制定《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予以公布。为了保证方案的实施,由中央各部与全国商会联合组织度量衡推行委员会,制定了全国度量衡划一程序,公布《度量衡法》。根据《度量衡法》将全国各区域按交通、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分区域,分期,分器逐步推行公制和市用制。然而,由于国民经济衰退,工业、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凋零,米制未能在全国推行;只是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市用制,在各省市商业行会中逐步通行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规定至1990年底以前,全国完成向法?定计量单位过渡。从此法定计量单位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1985年,国家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进一步健全了我国计量的法制管理。计量工作必将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藏书网研究、商业贸易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