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闲谈西游记》 一、孙悟空为何这么厉害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当中,虽然是以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但是孙悟空作为唐僧的徒弟,一路上降妖除魔的故事,似乎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但是,相信有不少人会和虫子天下拥有同样的疑问,那就是孙悟空为何这么厉害?孙悟空的本事,都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来的吗? 可能你会说,因为孙悟空曾跟随须菩提祖师学艺,因为严师出高徒,须菩提祖师在书中就是一个厉害人物,那么他的徒弟孙悟空自然也就很厉害了!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须菩提祖师的徒弟们当中,孙悟空仅仅是排行“悟”字辈的埋在孙悟空之前,须菩提祖师还有许多的徒弟,但是书中都没有说。所以,这个理由,并不能完全成立! 那么,是因为孙悟空是石猴的原因吗? 这个原因,多少还是有一点的,毕竟孙悟空并不是普通的猴子,而是一只天生地长的石猴!但是,孙悟空为何这么厉害,不仅仅因为他是石猴,还因为这三件事!那么这三件事说明啥? 第一件事,就是孙悟空被孕育的时间!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小说《西游记》当中的一开篇的讲述当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时间线,这个时间线,就是所谓的“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由于这个时间线比较长,作者估计担心大家不能明白,于是就浓缩为一日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其中,讲到了鸿蒙初开、自开清浊之时,就有了花果山,而有了花果山的同时,在花果山上就有了孕育孙悟空的那块奇石! 换句话说,从这个时间线咱们可以看出,早在鸿蒙初开、自开清浊之时,孙悟空就已经出现了,只是还在被孕育之中。从此开始,一直到孙悟空从奇石当中“蹦”出来,间隔了差不多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年(根据书中提供的时间线进行的推算)。 而在这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年之中,每一天孕育孙悟空的这块奇石,都在“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同样的,奇石所受到的日月精华,也都集中到了孙悟空的身上,所以,孙悟空才会这么厉害!这似乎是想说明,孙悟空的本事,是天生的! 第二件事,就是孙悟空出生之后,居然能引起天地之间的震动! 当孙悟空出生之时,书中是这么写的: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 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其实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孙悟空在刚从奇石当中出来之后,就会“目运两道金光”,而且还是“射冲斗府”。这充分说明,在已经过去的那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年之中,孙悟空已经练就了超凡脱俗的躯体和技能,只是孙悟空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也就是说,这件事似乎想说明,孙悟空之所以会这么厉害,有一定的原因,是因为他自己本身的实力! 第三件事,就是玉皇大帝对孙悟空的态度! 不管以后玉皇大帝对孙悟空是什么态度,至少在孙悟空刚出生之时,玉皇大帝是轻视孙悟空的,原因就在于,玉皇大帝认为孙悟空仅仅就是一只石猴,就是“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这件事就说明,正是由于玉皇大帝对孙悟空有了轻视的态度,这才给了孙悟空拜师学艺的机会,从而使得孙悟空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潜能,继而变得如此的厉害! 所以,这三件事就足以说明,孙悟空的本事,并不全都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他自身的原因! 二、菩提祖师为何要赶走孙悟空 在小说《西游记》的原著当中,在第二个章节中,绝大部分篇幅,讲得都是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的教诲之下,如何学习法术的故事。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孙悟空拜师学艺,最终被菩提祖师赶走! 那么,菩提祖师为何要赶走孙悟空?到底是何原因?因为他骗了孙悟空!这三句话能证明! 第一句话,是“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 这句话,是孙悟空在听到须菩提祖师讲道之后,听到玄妙之处喜不自胜,被菩提祖师发现之后,询问孙悟空的一句话。这句话看似没什么,但是仔细一分析,咱们不难发现,至少在菩提祖师看来,是不知道孙悟空已经到了方寸山多长时间了! 这一点,对于孙悟空来说,可能没什么,毕竟孙悟空不知道如何计算时间。但是对于菩提祖师而言,这就有点不正常了。说到底,菩提祖师是一个门派的掌门,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徒弟来到自己身边多长时间了呢? 这似乎就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从一开始,孙悟空就没有得到菩提祖师的重视。 第二句话,是“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 菩提祖师的这句话,被不少人认为是菩提祖师开导孙悟空的前提,是在试探孙悟空有没有学法术的根基。但是大家可能都忘了,在菩提祖师说这句话之前,是一连问了孙悟空四个问题,想要传授孙悟空四个方面的法术,但是都被孙悟空给否决了! 孙悟空否决的原因很简单,也都一样,那就是“似这般可得长生么?”也就是说,不管菩提祖师想要传授孙悟空什么法术,孙悟空都没有忘记自己前来拜师学艺的目的,那就是要寻找长生不老之术! 很显然,在这一点之上,菩提祖师是没办法传授给孙悟空的!于是,只能用“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这句话,来引开大家的注意力! 果然,在后面的故事当中,当孙悟空得知能学习七十二变之后,就把要学习长生之术这件事给忘记了,老老实实的按照菩提祖师的安排去学习法术! 从此咱们也可以看出,菩提祖师也不会长生之术! 第三句话,是“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当孙悟空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再加上诸位师兄从旁怂恿,孙悟空终于在众人面前卖弄了一下自己的法术。但是仅仅就是这一个错误,却被菩提祖师抓住不放,从而要赶走孙悟空!这一点,似乎并不符合咱们所熟知的拜师学艺的经历,师父教授徒弟,怎么会不能容忍徒弟犯下的小小的错误呢? 其实,只要咱们仔细阅读菩提祖师的这句话,再联系后面的故事,咱们就不难发现,其实此时菩提祖师已经知道孙悟空命不长久,地府的判官即将来索取孙悟空的魂魄了。所以,菩提祖师才会说“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这句话,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如果孙悟空继续留在这里,要么判官碍于菩提祖师的面子,不敢来索取孙悟空的魂魄,要么就是孙悟空过度依赖菩提祖师,不敢在地府大闹。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后面孙悟空的命运,所以,菩提祖师才会这么着急赶孙悟空走! 其二,从“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这几个字也可以看出,当孙悟空离开方寸山之后,就任由孙悟空想干啥就干啥了,没有了菩提祖师的约束,孙悟空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命运险中求”,说不定孙悟空会放开手脚,博取属于自己的命运。 但是,综合这三句话咱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菩提祖师从一开始就在欺骗孙悟空!如果不把孙悟空赶走,那么孙悟空就会发现菩提祖师并没有教给他长生不老之术,从而会对菩提祖师产生怀疑。所以,菩提祖师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孙悟空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的时候,就赶紧将孙悟空赶走了! 3、关于孙悟空的年龄,书中为何自相矛盾? 孙悟空被菩提祖师赶走之后,首先一件事,就是要回到花果山。但是当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之后,发现花果山已经面目全非,于是在一场出师后的首战当中,孙悟空几乎毫无悬念的就夺回了花果山。 在重新成为花果山之王之后,孙悟空就考虑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花果山的群猴,并没有真正的兵器,从而引发出孙悟空大闹傲来国以及大闹龙宫的故事!傲来国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对于会法术的孙悟空而言,简直就是不堪一击。 但是龙宫是属于龙族,也就是属于仙族,为何也会被孙悟空大闹一番呢?其实,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已经多处显示,龙族在仙族当中的地位是极低的,但凡有点法术的人,都会欺负龙宫,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咱们今天要说的是,孙悟空为何会大闹地府?和菩提祖师有何关系?孙悟空到底多少岁? 说到孙悟空到底多少岁,也就是关于孙悟空的年龄,其实在书中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一个是孙悟空大闹地府之时所显示的三百四十二岁,一个是在书中第一回当中显示的三五百岁!那么,关于孙悟空的年龄,书中为何自相矛盾?水帘洞是神仙洞府吗?只有先弄明白这个问题,那么前一个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 咱们先来看看,在书中第一回关于孙悟空出世之后,当孙悟空成为水帘洞洞主之后,是如何描写孙悟空年龄的!对此,书中是这么写的: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已经明显的呈现出,包括孙悟空在内的所有居住在水帘洞中的猴子们,他们的岁数都超过了“三五百载”,也就是都超过了三五百岁!而此时,孙悟空并没有去拜师学艺,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充其量,也就是一只野猴而已! 按照道理来讲,除非成为神仙或者是妖魔,不管是谁,年龄都不会超过一二百岁。但是很显然,不知道是谁留下的这座水帘洞,延长了这些猴子们的年龄。从这点咱们可以看出,水帘洞确实是一座神仙洞府,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孙悟空拜师学艺之前。在孙悟空拜师学艺之后,就有了孙悟空这个名字。但是接下来孙悟空大闹地府之时,生死簿上出现的孙悟空的名字,使得孙悟空大闹地府这件事,莫名与菩提祖师扯上了关系! 要知道,孙悟空这个名字,是菩提祖师给起的,之所以会给猴子起个孙悟空的名字,菩提祖师是这么说的: 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本来,单独看这段描写,倒也没什么,毕竟从此刻开始,孙悟空才真正有了名字。但是,如何将这段描写,与孙悟空大闹地府之时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候的情节结合起来看的话,咱们或许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菩提祖师给猴子起名孙悟空,是有深刻含义的! 当孙悟空在地府的生死簿上,看到自己名字时,书中是这么写的: 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 从上面这段描写,咱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其一,生死簿上写的是孙悟空的名字,但是在孙悟空拜师学艺之前,并没有名字。那么这个孙悟空“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应该是他拜师学艺之后,应该活到三百四十二岁。 其二,孙悟空自己也说,“我也不记寿数几何”,这就说明,孙悟空已经从生死簿的名字上,看出了菩提祖师与幽冥界之间有着某种说不清的关系。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在拜师之前,自己已经活了“三五百载”,但是在拜师之后有了孙悟空这三个字为名之后,又该活“三百四十二岁”,那么加起来,孙悟空应该有六百到八百岁之间了,所以,连他自己也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多大岁数! 换句话说,从第二点当中咱们也可以看出,菩提祖师之所以会给猴子起名孙悟空,似乎就等着孙悟空大闹地府。因为,地府中最厉害的地藏王菩萨,在猴子大闹地府之时,整个就是一个袖手旁观的态度。所以,要说菩提祖师和孙悟空大闹地府没关系,你信吗? 而书中这两段关于孙悟空年龄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正显示出孙悟空的两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前者纯粹是猴子撒野的岁数,而后者则是孙悟空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岁数! 4、太白金星为何主动招安孙悟空? 且不管孙悟空在书中到底是多大岁数,总之他从龙宫取得金箍棒,以及大闹地府这两件事,终于使得天庭的玉皇大帝想要出兵讨伐孙悟空。就在这时,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想要去招安孙悟空,这个人就是太白金星! 于是,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就有了精彩的太白金星两次招安孙悟空的故事。 只是,在这两段故事当中,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孙悟空为何深信太白金星?换句话说,本来孙悟空在花果山水帘洞过得好好的,就没想过太白金星为何要来招安孙悟空吗?太白金星为何主动招安孙悟空? 其实,太白金星之所以会主动招安孙悟空,一来是想讨好玉皇大帝,二来是为了要保护孙悟空! 对于想要讨好玉皇大帝,这个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要保护孙悟空,又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在两次招安孙悟空的过程当中,太白金星都有同一个举动,这同一个举动,实际上是在两次试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为何没看出来?他为何不知? 关于太白金星第一次招安孙悟空,书中是这么写的: 猴王急整衣冠,门外迎接。金星径入当中,面南立定道:“我是西方太白金星,奉玉帝招安圣旨,下界请你上天,拜受仙录。”悟空笑道:“多感老星降临。” 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咱们可以看出,虽然孙悟空是一只石猴,但是在经过菩提祖师的教导之后,也颇懂一些礼仪,所以当太白金星第一次来到水帘洞之时,孙悟空是“急整衣冠,门外迎接”。这就说明,孙悟空正在从一只猴子,逐渐向一个人在转变! 但是,太白金星又是怎么做的呢?其中有一个关键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面南立定”!这个词,如果不注意的话,根本就发现不了它的存在。再加上影视剧当中的渲染,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关键词! 实际上,太白金星在来到水帘洞之前,是不知道孙悟空到底多大本事的,自然也就不知道孙悟空到底懂不懂这些礼节。所以,第一次来到水帘洞的太白金星,就用一个“面南立定”的举动来试探一下孙悟空。结果发现,孙悟空对这些根本就不懂。如果此时孙悟空懂了,太白金星会想尽办法保护孙悟空的! 而当太白金星第二次来水帘洞招安孙悟空的时候,书中是这么写的: 大圣即带引群猴,顶冠贯甲,甲上罩了赭黄袍,足踏云履,急出洞门,躬身施礼,高叫道:“老星请进,恕我失迎之罪。”金星趋步向前,径入洞内,面南立着道…… 从上面这段描写咱们可以看出,虽然太白金星第一次招安孙悟空,让孙悟空当了一个弼马温,导致孙悟空很生气,但是当太白金星第二次来招安之时,孙悟空依然是像第一次对待太白金星那样,用最高礼节来对待太白金星。这就说明,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孙悟空都是深信太白金星对自己好,不会欺骗自己! 但是太白金星又是怎么做的呢?很显然,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又出现了和第一次一样的举动,那就是“面南立着”!也就是说,太白金星两次出现在孙悟空面前,两次都是“面南立着”。 如果说,第一次太白金星“面南立着”是在试探孙悟空到底对理解知道多少的话,那么这第二次的“面南立着”,实际上想要孙悟空强迫接受这种所谓的礼仪!因为在以后的西天取经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麻烦,只有学会了这种礼仪,才能请到救兵!说到底,这是太白金星变着法的想要教给孙悟空自保的技能,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保护孙悟空! 那么,孙悟空为何没看出来?又为何不知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孙悟空的本质所决定的! 孙悟空虽然是花果山蹦出的石猴,灵气有余,但人气不足。也就是说,说到底孙悟空是一只猴子,虽然在经过南瞻部洲之时,也用十几年的时间学习了人言人语,但终究没有人真正的教他,他也只是会个皮毛而已。 虽然在方寸山七年,也跟着菩提祖师以及诸位师兄们一起生活,但是从孙悟空只记得吃桃这件事来看,菩提祖师也没有教给他如何应对最基本的礼节。所以,孙悟空才会没看出来,才会不知道太白金星已经两次在试探自己了! 而太白金星通过这两次试探,发现孙悟空暂时不具备成为取经人的资质,孙悟空还有待锤炼,所以后来太白金星几乎就不怎么露面了,直到孙悟空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太白金星才开始再次出现! 5、独角鬼王为何对孙悟空死心塌地?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当中,有不少的角色,虽然一开始是出现了,但是在经过几个章节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比如最著名的,当属孙悟空的那几个结拜兄弟!可以说,在后面的故事当中,当初与孙悟空结拜的另外六个兄弟,除了牛魔王之外,其他的就再也没了下文。 但是,除了孙悟空的这些结拜兄弟之外,还有两个角色,也是类似的情况,那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独角鬼王! 在小说当中,独角鬼王一共是两名,他们出现的时机,其实很有意思。于是,有人曾质疑过,独角鬼王为何怂恿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咱们今天要说的,不是独角鬼王为何怂恿孙悟空的事情,要说的是,独角鬼王是什么来历?为何对孙悟空死心塌地?这三个细节说明啥? 按照道理来讲,能对孙悟空死心塌地的,除了花果山的猴类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人了。虽然有所谓的七十二洞妖怪,但是他们都是惧怕孙悟空的威力,并不能算是对孙悟空死心塌地。但是,独角鬼王是个例外! 应该说,独角鬼王并非猴类,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说明独角鬼王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人,但是咱们仅从名字来判断的话,独角鬼王应该是和鬼有关的妖怪,不然也不能被称为是独角鬼王。由此,虫子天下个人推断,独角鬼王的来历,应该是来自地府!那么,独角鬼王并非猴类,为何要与孙悟空为伍? 其实,书中有三个细节,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 细节一:独角鬼王出现的时间! 独角鬼王并非一开始就出现在孙悟空身边的,而是在孙悟空大闹地府之后,在被太白金星第一次招安,成为弼马温之后的事情。有一个非常巧合的时间点,那就是当孙悟空嫌弃弼马温的官职小,刚刚回到花果山,独角鬼王就来了,不仅给孙悟空献上赭黄袍,还怂恿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 那么,普天之下,谁能这么及时的就知道孙悟空恰在此时回到花果山呢?整个地府,除了地藏王菩萨之外,恐怕没有其他人了吧!所以,独角鬼王有可能是地藏王菩萨专门派来的。 细节二:独角鬼王在水帘洞群猴当中的地位。 因为仅仅是贡献了一个赭黄袍,这两个独角鬼王就被孙悟空封为前部总督先锋。可别小看了这个前部总督先锋的职位,这个职位,相当于是代替孙悟空总管群猴的前部督战。简言之,就是孙悟空的代言人,地位比四健将等人还高! 虽然说独角鬼王有可能是地藏王菩萨派来的,但是由于受到孙悟空足够的重视,独角鬼王对孙悟空感恩戴德,所以独角鬼王才会对孙悟空如此的死心塌地。不管孙悟空遭遇什么样的事情,独角鬼王都和群猴一样,对孙悟空不离不弃! 细节三:水帘洞长生不老的秘密! 其实这个细节,应该是贯穿整部《西游记》的小说当中的,只是在前面几个章节当中,显得尤为突出罢了!不管孙悟空离开水帘洞多久,水帘洞当中的群猴,都和孙悟空离开时一样的岁数。所以,尽管独角鬼王有可能来自地府,但是在看到水帘洞拥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之后,也会贪恋水帘洞长生不老的功效,而毅然决然的与孙悟空为伍。 所以,这三个细节就说明,不管独角鬼王是主动送上门的也罢,是地藏王菩萨派来“卧底”的也罢,总之独角鬼王在与孙悟空接触之后,被孙悟空的个人魅力所征服,所以才会对孙悟空死心塌地,甚至不惜与天兵天将为敌!而在与孙悟空接触之后,也意识到水帘洞的神奇,虽然不属于猴儿,但是也心甘情愿的与孙悟空为伍! 6、杨戬怕孙悟空吗? 在整个《西游记》这部小说当中,有许多精彩的打斗的故事,而杨戬与孙悟空斗法的这场战斗,堪称是最有看头的一场战斗。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杨戬也会七十二变,更关键的是,几乎每一次孙悟空的变化,都会被杨戬看破,因为在小说当中,杨戬有一只“凤眼”! 对于杨戬的这只“凤眼”,小说《西游记》当中是这么写的: 二郎圆睁凤眼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雀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可以说,正是由于杨戬有了这只神奇的“凤眼”,在接下来杨戬大战孙悟空的时候,不管孙悟空怎么变化,都能被杨戬识破。 除了上面这段描写之外,在小说当中,孙悟空变成大鹚老,杨戬就变成大海鹤;孙悟空变成鱼,杨戬就变成鱼鹰;孙悟空变成一条水蛇,杨戬就变成灰鹤;孙悟空变成花鸨,杨戬不变了,开始拿弹弓打他! 总之,通过杨戬与孙悟空之间的斗法,咱们可以看出,至少在七十二变上,由于杨戬有神眼助力,孙悟空是比较吃亏的。换句话说,在斗法上,孙悟空是打不过杨戬的! 但是,在小说当中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杨戬大战孙悟空,明明能看破孙悟空的变化,为何还要用照妖镜?是杨戬害怕打不过孙悟空吗? 其实,在小说《封神演义》当中,也有一个类似于照妖镜的东西,叫做照妖鉴。从名字和功能上来看,两者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将妖怪的变化照出原来的样子!但是,在《封神演义》当中,照妖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是在《西游记》当中,尤其是在杨戬与孙悟空的斗法当中,照妖镜其实就是一个摆设,完全没有出现的必要! 既然如此,能说杨戬怕孙悟空吗?为何在与孙悟空斗法之时,要使用照妖镜呢? 在杨戬与孙悟空开始斗法之前,杨戬曾要求托塔天王李靖,站在空中使用照妖镜照着孙悟空!对此,在书中是这么写的: 真君笑道:“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列公将天罗地网,不要幔了顶上,只四围紧密,让我赌斗。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列公绑缚,我自有兄弟动手。只请托塔天王与我使个照妖镜,住立空中。恐他一时败阵,逃窜他方,切须与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 其实,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杨戬之所以让托塔天王使用照妖镜,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杨戬的目的,可以说是有两个: 其一,虽然杨戬是奉玉帝旨意前来捉拿孙悟空,但是捉拿的过程,玉帝看不到。尤其是杨戬与孙悟空斗法、利用七十二变克制孙悟空的过程,一般人也看不到。所以,杨戬希望托塔天王能利用照妖镜,随时注意自己与孙悟空之间的战斗,好为接下来的邀功做个人证! 毕竟,讨伐孙悟空的这场战斗,托塔天王是领军人物,他的话,在玉帝面前应该是有分量的。 其二,杨戬要卖弄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小说《西游记》当中,杨戬虽然在灌江口为仙,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想在天庭成为常驻人员的。所以,他希望能在托塔天王的眼皮子底下,展现自己的能力,所以他才会说“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列公绑缚,我自有兄弟动手。” 换句话说,杨戬是想把抓捕孙悟空的功劳,完全放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同时他也意识到,这种做法有点骄傲自大,所以就让托塔天王拿着照妖镜意思一下,好把抓捕孙悟空的功劳,多少也算在托塔天王的身上! 所以,咱们通过杨戬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杨戬并非是怕孙悟空,更不是打不过孙悟空,而是杨戬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只是杨戬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在成功抓捕孙悟空之后,却依然不能成为天庭的常驻人员! 7、玉皇大帝为何请如来降服孙悟空? 孙悟空被杨戬抓住之后,在多种方法都对孙悟空无效之后,玉皇大帝接受了太上老君的建议,将孙悟空放到八卦炉当中炼丹。随后,就发生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当中,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虑,那就是当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放着那么多高手不用,玉皇大帝为何请如来相助? 虽然说,孙悟空从八卦炉里出来之后,从太上老君的兜率宫一直打到了通明殿里、凌霄殿之外,但是一个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就让孙悟空寸步难行。如果佑圣真君出手,孙悟空将毫无胜算!如果再派其他高手出手,捉住孙悟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当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与孙悟空打得难分难解之时,玉皇大帝并没有让那些自己手下的高手前去捉拿孙悟空,而是“传旨着游弈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玉皇大帝为何请如来降服孙悟空?他在担心什么?两个细节说明啥? 其实,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当孙悟空被捉住之前,以及当孙悟空被如来降服之后,有两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细节一:玉皇大帝的笑! 在小说当中,托塔天王有两次奉旨捉拿孙悟空的经历,但是两次都以失败告终。而当第二次失败之后,托塔天王开始向玉皇大帝搬请救兵,就在此时,玉皇大帝笑了!对此,书中是这么写的: 却说玉帝拆开表章,见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敌过十万天兵!李天王又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 从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咱们可以看到,当托塔天王两次失败,无奈之下向玉皇大帝求救之时,玉皇大帝不仅不着急,反而笑了,并表示孙悟空并没有多大本事,托塔天王却打不过孙悟空。这就说明,玉皇大帝的心里,开始起了疑心!他在担心托塔天王没有拼尽全力,或者是,是故意打不过孙悟空! 细节二:不让如来走,非要开个庆功会! 当如来成功收服孙悟空之后,如来转身就想离开,此时天蓬、天佑出面,拦下如来,并表示玉皇大帝要举办一场庆功会,来答谢如来。于是,在这场庆功会上,玉皇大帝请来了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等人。但是在请来这些人之后,却让这些人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向如来表示感谢! 于是,在玉皇大帝的授意之下,许多人都来向如来表示感谢。比如: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外加王母娘娘、寿星、赤脚大仙。 上面这份名单,虽然人数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天庭人员。就算是被邀请参加这场庆功会的人,也并不是人人都来如来面前表示感谢。这也就说明,从这场庆功会上,玉皇大帝能看出来,有一些人还是不希望孙悟空被捉住的!玉皇大帝的担心,在这场庆功会上,似乎也得到了证实! 从上面这两个细节咱们可以看出,虽然天庭还有许多的高手,但是在玉皇大帝看来,这些所谓的高手,应该与孙悟空都有不错的交情!大家不要忘了,当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之后,在还没有看管蟠桃园之前,孙悟空是成天的东游西逛,结识了不少天庭的高手的。虽然说这些高手,不一定都是孙悟空的知己,但是也不能保证,所有人的心里,都不同情孙悟空。 所以,当托塔天王两次失败向玉皇大帝求救之时,玉皇大帝笑了,他的笑就代表,他已经不完全相信以托塔天王为代表的天兵天将会真心捉拿孙悟空了。所以,当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神杨戬的时候,玉皇大帝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由于担心手底下的人,不真心帮助自己捉拿孙悟空,甚至有可能任由孙悟空打到通明殿,所以,玉皇大帝才会在还有许多高手没出手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的派人去请如来相助。并且,在如来成功降服孙悟空之后,还要用一场庆功会,来看看到底谁在同情孙悟空! 不得不说,玉皇大帝真的是很老道的!不经意之间,就利用如来,达到了自己甄别自己手下的目的! 8、观音和菩提祖师是同一人吗? 在小说《西游记》当中,要说谁最神秘,菩提祖师绝对能算上第一位。因为他在传授给孙悟空七十二变以及筋斗云之后,在书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但却一直影响着孙悟空。于是,关于菩提祖师的身份,读者们都有各自的观点。那么,虫子天下今天再提一个新假设,那就是观音和菩提祖师是何关系?他俩是同一人吗?这个细节说明啥? 这个细节,就体现在观音寻找取经人的过程当中! 在小说《西游记》里,当如来收服孙悟空之后,又过了差不多五百年,忽然想到要让东土来个人求取真经,而寻找取经人的重任,被观音接了下来。在观音寻找取经人的过程当中,除了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是观音认识的之外,她并不认识八戒沙僧小白龙,但是却认识孙悟空! 观音为何会认识孙悟空? 在说观音为何会认识孙悟空之前,咱们先来看看,当观音在寻找取经人的过程当中,是如何称呼八戒沙僧小白龙的吧! 在流沙河,观音遇到了沙僧,当时沙僧是以妖怪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已经与卷帘大将的形象相差甚远,所以,观音称沙僧为“妖邪”,说明观音此时并不认识沙僧。 在福陵山,观音遇到了猪八戒,八戒当时的身份也是妖怪,也曾和惠岸行者打斗一番。此时,观音称猪八戒为“野豕”和“老彘”,从称呼可以看出,观音也不认识八戒。 在遇到小白龙之时,观音的问话就更加直白了,一句“你是何龙,在此受罪?”就已经说明,观音和小白龙之前并不认识! 可是,到了孙悟空这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当观音到了五行山之后,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哪里来也?” 这段观音与孙悟空之间的对话,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重要的细节!从对话当中咱们不难看出,观音是知道孙悟空姓孙的!但是,在小说当中,在观音说这句话之前,并没有人告知观音,孙悟空姓孙,甚至都没有人告知观音,猴子叫孙悟空!那么观音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可能你会说,是观音在举荐杨戬降服孙悟空的时候,知道孙悟空的名字的。一开始,虫子天下也持有这个怀疑,于是又把观音首次出现,一直到观音抵达五行山这段故事,仔细读了好多遍,并没有发现孙悟空的名字,有人告知观音! 在天庭,所有人都对孙悟空是以妖猴相称,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回到雷音寺之时,也只是称孙悟空为妖猴或者是猴精,也没说他叫孙悟空!那么,观音到底是如何知道孙悟空姓孙的呢? 有一种可能,是在惠岸行者身上!因为当惠岸行者与孙悟空打斗之前,孙悟空曾自报家门,说自己姓孙。虽然在书中,并没有惠岸行者将孙悟空的名字汇报给观音的描写,但是作为观音的弟子,惠岸行者有可能将这个信息告知观音。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观音和菩提祖师,有可能就是同一个人! 虫子天下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依据的! 首先,观音对孙悟空知根知底!在整部小说当中,别说天庭的人不知道孙悟空的来历,就连如来也不知道,观音又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依据,就是观音举荐杨戬的事实!因为只有观音知道,只有杨戬才能降服孙悟空! 其次,就是观音对沙僧、八戒起的法名! 在小说当中,按照观音寻找取经人的顺序,依次给取经人都取了法名。沙僧的法名叫沙悟净,八戒的法名叫猪悟能。虽然观音在遇到孙悟空之后,在得知孙悟空也是“悟”字辈之后,曾表示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巧合,但是这种巧合也太巧了吧!观音为何要以“悟”字辈给取经人起法名?毕竟,在小说当中,能用“悟”字起法名的,就只有菩提祖师一个人! 所以,综合起来来看,书中观音能知道孙悟空姓孙这个细节,似乎是想证明观音和菩提祖师,应该是同一个人! 9、关于唐僧的身世,书中有好多疑点 虽然《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但是可能是由于版本的不同,有的版本在第八回之后,紧跟着就是第九回,但是绝大多数版本在第八回之后,多了一个附录,名字叫《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然后才是第九回。 而这个附录,主要讲述的就是唐僧的身世问题,所以,咱们可以这么理解,或许一开始并没有这个附录,只是为了呈现唐僧身世,书中才会有一个附录。只是为何这个附录疑点颇多? 换句话说,关于唐僧的身世,书中有好多疑点,有谁知道具体答案吗? 按照附录当中的故事出现的顺序,虫子天下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疑点: 疑点一:陈光蕊被打死之后,尸体为何会沉入水底? 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关于陈光蕊被打死之后的情况,是这么写的: 却说刘洪杀死的家僮尸首,顺水流去,惟有陈光蕊的尸首,沉在水底不动。 按照道理来讲,陈光蕊虽然之前有过放生龙王的经历,但是说到底还是凡人一个,既然是凡人,为何没有像同被杀死的家僮那样顺水流去,反而沉在水底不动呢?难道说陈光蕊不是凡人? 疑点二:陈光蕊死后,魂魄为何不入地府,反而待在城隍庙呢? 在小说中,地府第一次出现,是孙悟空被幽冥地府勾魂之时,当时似乎就说明,不管是谁,只要是死了,魂魄都归地府管辖!甚至包括泾河龙王这样的仙族,也是如此。但是到了陈光蕊这里,情况却不一样了,陈光蕊的魂魄,先去了城隍庙,而不是去地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疑点三:唐僧为何要到十八岁才出家? 之前通过影视剧的渲染,虫子天下一直以为江流儿,也就是唐僧从小就在金山寺出家,但是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却是这么写的: (法明长老)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 从上面这段描写咱们可以看出,江流儿在十八岁之前,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的,和寺院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当长大到十八岁的时候,法明长老一句话,江流儿就出家了。那么,唐僧为何要到十八岁才出家?他又为何这么遵从法明长老的话呢? 疑点四:刘洪只是江州的一个州主,为何皇帝要派出御林军六万前去捉拿? 一般而言,御林军都是直属皇帝管辖,是当时唐朝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但为了捉拿一个小小的刘洪,不惜动用御林军,而且还是六万御林军,这是不是有点太兴师动众了!不仅如此,在殷丞相带领这六万御林军之后,还犹恐战斗力不足,还在到达江州之前,“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对他说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 看到这里,你的心里是不是也有疑问,到底江州怎么了?这个阵势,不像是捉拿有罪的官员,倒像是与敌人打仗!至于这样吗? 疑点五:殷温娇最终为何还要自杀? 当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当自己的夫君重新获得生命之后,当殷温娇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之后,殷温娇没有选择继续生活下去,而是选择了自杀!对此,书中是这么说的: 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玄奘自到金山寺中报答法明长老。 那么,殷温娇最终还是选择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吗?既然殷温娇都能隐忍十八年,现在终于重见天日、沉冤得雪了,为何却隐忍不下去了呢? 虽然说,这个附录的出现,是为了正面江流儿也就是唐僧的身世有多么的悲惨,但是这么多的疑点,估计连作者自己也都难以自圆其说吧!也就是说,作者只是侧重凸显了唐僧的身世,却没有考虑会存在这么多的疑点,这或许也是这个附录疑点颇多的原因之一!你们觉得,是这么回事吗? 当然了,在这个附录当中,还有许多的疑点,虫子天下在这里不再赘述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书中看看,说不定会发现更多的疑点!那么,关于上面虫子天下所提出的五个疑点,有谁知道具体的答案吗? 10、泾河龙王冤不冤? 在江流儿成为唐三藏之前,书中加入了一段泾河龙王与袁守城打赌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由于最终受伤害的是泾河龙王,导致有不少人觉得泾河龙王有点冤!毕竟,泾河龙王是为了保护自己所在的龙宫的水族利益,才会与袁守城打赌的!那么,为何受伤的是龙王而不是袁守城呢? 换句话说,泾河龙王冤不冤?袁守城有没有故意针对他?其实,书中早有答案! 咱们先来说说,袁守城有没有故意针对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之所以会和袁守城打赌的原因,就在于泾河的一个巡水的夜叉,听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那就是袁守城居然告知普通人,如何能在泾河当中捕捉更多的鱼虾!而袁守城作为交换的条件,是要渔翁每天都给他送一尾金色鲤! 从这些故事情节咱们可以看出,其实袁守城应该是出于私心,或者是本来就和泾河龙王有过节。 一来,金色鲤鱼不管在哪里,都是非常少见的,袁守城不要其他地方的金色鲤鱼,偏偏要泾河的金色鲤鱼,这不就说明,在袁守城的心里,一直在故意针对泾河龙王吗? 二来,当泾河龙王变成一个秀才,与袁守城打赌之时,袁守城明明已经知道天机,却不劝阻泾河龙王,反而任由他触犯天条,这不是也说明,袁守城就等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吗? 所以说,袁守城是在故意针对泾河龙王! 接着,咱们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泾河龙王冤不冤呢? 如果从袁守城这个角度来看,泾河龙王确实挺冤的,原因有二: 其一,泾河龙王只是不想让袁守城继续告知别人去捕捉泾河当中的水族,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水族的利益。 其二,当泾河龙王请求袁守城救自己一命之时,袁守城明明知道触犯天条的后果,却依然给泾河龙王提供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希望,这不是故意在李世民和泾河龙王之间制造矛盾吗? 但是,如果从泾河龙王这个角度来看,泾河龙王一点都不冤! 原因,也有两点,同时这也是为何受伤的是龙王的根本原因: 其一,触犯天条是真! 作为泾河龙王,作为能对长安进行行云布雨的龙君,泾河龙王在仙族当中的地位,应该也不算低。虽然比不上四海龙王,但是要想见见玉帝,应该也不成问题。但是,泾河龙王不想着去玉帝那里告袁守城的状,只想着自己要让袁守城难堪,在走出触犯天条这一步的时候,本来还有点冤屈的泾河龙王,就一点也不冤了! 其二,泾河龙王自己,太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 在小说当中,当泾河龙王听到巡水的夜叉报告袁守城的事情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和袁守城拼命!对此,在书中是这么写的: 夜叉道:“臣巡水去到河边,只听得两个渔樵攀话。相别时,言语甚是利害。那渔翁说: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个卖卦先生,算得最准。他每日送他鲤鱼一尾,他就袖传一课,教他百下百着。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龙王甚怒,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诛灭这卖卦的。 从上面这段描写咱们可以看出,泾河龙王是一个多么容易冲动的人。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太容易冲动的泾河龙王,自然也很容易轻信自己身边人的建议,继而也就导致自己做事不考虑后果! 从这两点来看,虽然有袁守城故意针对泾河龙王在先,但是如果泾河龙王能冷静的思考对策,而不去自投罗网的话,事情也会还会有不同的转机。但是,泾河龙王偏偏是一个脾气暴躁容易冲动之人,这一切,其实都是泾河龙王自己引起的,怪不得别人! 所以,根据书中给出的答案来判断,泾河龙王应该不冤,甚至到被杀死之后,也没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还一直在向李世民索命!所以,如果泾河龙王的脾气不改改的话,不管什么时候,受伤的永远都是龙王自己! 11、泾河龙王为何会认命? 泾河龙王因为打赌,触犯了天条,即将面临被杀死的命运,于是袁守城指点他去求助唐皇李世民,而李世民也答应了。只是在接下来的故事当中,由于李世民不知道魏征能在梦中斩杀泾河龙王,导致泾河龙王觉得唐皇李世民是一个言而无信之人,所以,就有了泾河龙王向李世民索命的故事! 从表面上来看,在这个故事当中,由于人佛道三方出手阻碍,泾河龙王向李世民索命失败,最终只能认命,显得好像是李世民赢了。但是咱们只要仔细阅读小说当中的故事情节,其实不难发现,李世民并没有赢!那么,泾河龙王和李世民之争,最后到底是谁赢了? 在说最终是谁赢了的话题之前,咱们先来看下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泾河龙王为何会认命?当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泾河龙王和李世民之争,最后到底是谁赢了,答案也就很明了了! 关于泾河龙王最终只能选择认命,不再和唐皇李世民纠缠下去,书中是这么写的: 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从上面这段故事的描写当中咱们可以看出,当泾河龙王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那就是“该遭杀于人曹之手”。但是,泾河龙王却不甘心,非要和李世民来一个“三曹对案”。后来,在幽冥界十代阎王的干预之下,泾河龙王只能接受“被”转生的命运。这是道教对泾河龙王向李世民索命的出手阻碍! 其实,在泾河龙王认命之前,还有两个方面的人出手阻碍,那就是人和佛! 关于人的这方面,就是最著名的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的“门神”的故事了。而关于佛的出手阻碍,则是体现在观音的身上!因为当泾河龙王第一次向李世民索命的时候,是观音出手救下了李世民。 一次不成功,两次不成功,三次还不成功,让泾河龙王终于认清了眼前的事实,自己虽然在身为泾河龙王之时,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但是被杀死之后,也就是一个冤魂而已。所以,泾河龙王选择了认命! 不过,泾河龙王在选择认命的同时,估计也知道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他和唐皇李世民的这一番索命之争,最终还是龙王赢了,所以才会心甘情愿的选择认命!那么,为什么说泾河龙王向李世民索命,人佛道三方出手阻碍,但最后还是龙王赢呢? 其实,在书中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判官道:“不差。阴司里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如今送陛下自转轮藏出身,一则请陛下游观地府,一则教陛下转托超生。” 在小说《西游记》当中,虽然有崔判官给李世民改了阳寿岁数的故事,但是这也是触犯天条之事。关于这一点,不管是崔判官,还是地府的那些十代阎王们,都是心知肚明的。而崔判官在情急之下,一下子就说出了实话,那就是虽然李世民再次拥有了二十年的阳寿,但是也不得不从“转轮藏出身”,经历“转托超生”的过程! 所以,崔判官并没有将李世民直接送回阳世,而是以让李世民游览地府为名,带着李世民沿着“转托超生”的道路走了一遍。只是与普通的“转托超生”不同的是,其他人都是在奈何桥喝了孟婆的“孟婆汤”,而李世民在崔判官的护送之下,并没有喝“孟婆汤”,还记得阳世间的所有事情罢了! 所以,虫子天下才会说,在泾河龙王向李世民索命这件事上来说,表面上看是李世民胜出,实际上是泾河龙王赢了!因为泾河龙王向李世民索命的目的达到了,那就是一命换一命。现在,李世民也经历了“转托超生”的过程,也就是也死了一回,如此,泾河龙王才会选择认命! 12、《西游记》中有两个真唐僧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当中,具有最大吸引力的人,估计就是唐僧了吧!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几乎所有的妖怪都想吃一口唐僧肉!但是,虫子天下一直觉得,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只有一个唐僧才对,可是当虫子天下仔细阅读小说之后才发现,《西游记》中不仅有两个唐僧,而且这两个唐僧还都是真唐僧! 那么,都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为何书中有两个经历截然不同的唐僧?哪个才是金蝉子? 关于唐僧是金蝉子转世这个说法,在小说《西游记》当中,有许多地方都已经明示,在这里虫子天下就不再赘述了。今天咱们重点来看看,书中到底出现了哪两个真唐僧! 第一个真唐僧,出现在小说的一个附录当中,对此,书中是这么写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 从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咱们可以看出,在附录当中,唐僧是在十八岁的时候,才在法明长老的主持之下削发修行,并取法名为玄奘的。 而第二个真唐僧,则是出现在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中,是这么写的: 当日对众举出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上面这段描写,虽然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却显示出唐僧是“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于是,这两段描写,就给咱们呈现出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一个是十八岁才出家,一个是自幼就出家!两个唐僧都是真唐僧,但是为何成长经历却截然不同呢? 第一个真唐僧,他的成长经历,是在十八岁之后,才削发修行。也就是说,从十八岁的时候,唐僧才开始接受法明长老的教诲,才开始接触佛法! 而第二个真唐僧,他的成长经历,却是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也就是说,唐僧是在金山寺长大的,根本就没离开过金山寺。这个真唐僧,从小就对佛法耳濡目染,自然佛法造诣就很高! 如果从金蝉子转世的角度来看,虫子天下觉得第二个真唐僧,才是真正的金蝉子转世!而第一个真唐僧,只是金蝉子的一个幻象,或者说是金蝉子的分身。原因如下: 其一,在第一个长到十八岁才出家的唐僧的身上,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他就是金蝉子转世的说法。只是说,那个江流儿,是陈光蕊和殷温娇的儿子。而当第二个自幼出家的真唐僧出现之后,金蝉子三个字几乎就始终围绕在他身边! 其二,第一个真唐僧,十八岁才出家,就算夜以继日的学习,估计在唐皇李世民要举办水陆大会的时候,其佛法造诣也不会这么厉害。而第二个真唐僧,由于是自幼出家,又是在法明长老的指点之下,其佛法造诣肯定很高,从而才能主持水陆大会! 其三,第一个真唐僧,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被殷温娇咬下一个脚趾,继而就成为了一个不完整的人。而作为金蝉子转世的生命载体,自然是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只有自幼在金山寺出家的第二个真唐僧,躯体是完整的,所以只有他才是金蝉子转世的生命载体! 那么,既然咱们已经知道了,自幼出家的那个真唐僧才是真正的金蝉子转世,为何在小说当中,非要安排这两个在成长经历上完全不同的唐僧呢? 虫子天下个人觉得,其实是和小说的题目,有很大的关系! 在小说《西游记》当中,纵观全书,从第一回开始,一直到第一百回结束,每一个章节都有自己严格的章回数目。唯独十八岁才出家的唐僧的那段故事,是以附录的形式出现的,并不占用章回数!如果算上附录的话,整部《西游记》小说就有了一百零一回的故事,很显然,这不符合咱们常见的小说章回体的章回数字。所以,这个附录,或许是原作者写的,或许是谁给加上去的,总之,和原本一百回的故事,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为了证明唐僧身世的凄惨而已! 所以,在附录当中,出现一个和其他章节有着截然不同成长经历的真唐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13、唐僧有锦襕袈裟,为何还要徒弟保护? 在确定哪个真唐僧是金蝉子转世之后,观音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取经人。于是,在接下来的故事当中,就出现了观音货卖袈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观音一共讲述了两条关于如来赐给取经人锦襕袈裟的作用,几乎每一条,都能证明如来的锦襕袈裟是多么的神奇! 只是,如来的锦襕袈裟,是否被观音夸大其词?不然的话,在取经之路上,唐僧为何还要徒弟保护呢? 咱们先来看看,在小说《西游记》当中,观音是如何描述锦襕袈裟的吧! 第一个描述,是观音在遇到宰相萧瑀之后,告诉宰相萧瑀的话,书中是这么写的: 菩萨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 从上面这段描写咱们可以看出,如来的锦襕袈裟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不管是谁,只要是有缘穿上了锦襕袈裟,那么就会“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前面的“不入沉沦,不堕地狱”,由于比较虚空,暂时还无法进行验证。但是,后边的“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似乎能从唐僧取经的经历上,得到验证! 第二个描述,是观音在见到唐皇李世民之后,对锦襕袈裟的描述。对此,书中是这么写的: 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蚕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 从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咱们可以看出,当唐僧穿上如来赐予的锦襕袈裟之后,不仅可以免受妖怪的侵袭,还能保证每时每刻都有“万神朝礼”和“七佛随身”的奇迹。可以说,唐僧有了锦襕袈裟的保护,完全可以一个人就完成取经大任! 但是,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咱们可以知道,唐僧的西天取经之路,并不顺利,虽然有锦襕袈裟的保护,但是依然需要几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的保护。那么,以此来看,是不是说明如来的锦襕袈裟,是否被观音夸大其词?唐僧拥有锦襕袈裟,为何还要徒弟保护?锦襕袈裟到底有何用? 远的不说,单说唐僧在刚刚离开长安之后,在到达一个叫做双叉岭的地方的时候,不仅掉进了坑坎之中,还差点成为了妖怪腹中餐!观音不是说,穿上锦襕袈裟之后,“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吗?怎么刚一出长安,唐僧就掉进了妖怪设置的坑坎之中呢?这是不是互相矛盾?是想说观音对于锦襕袈裟的描述在夸大其词吗? 从后边唐僧取经的经历来看,观音并没有对如来的锦襕袈裟夸大其词,观音的每一句称赞锦襕袈裟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话。但是,虽然锦襕袈裟并没有被观音夸大其词,为何在唐僧的身上,却起不到保护唐僧的作用呢? 其实,这个答案应该很明显,就像刚出长安这一次,唐僧之所以会掉进妖怪设置好的坑坎之中,是因为他并没有将锦襕袈裟穿在身上!同样的道理,基本上每一次唐僧在遇到危险之时,都没有穿着锦襕袈裟,而是穿着他自己的普通的袈裟! 这一点,在唐僧和孙悟空在观音禅院的经历中也能证明! 在观音禅院,当观音禅院的院主想要与唐僧比试袈裟的时候,孙悟空是从行李当中拿出锦襕袈裟的,这就说明,在取经之路上,除非遇到非常重大的事情,唐僧才会穿上锦襕袈裟,平时都是放在行李当中的。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唐僧,或者说,唐僧也不笨!锦襕袈裟毕竟是一个宝贝,如果唐僧时时刻刻都穿在身上的话,虽然能按照观音所说的“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但是一来不能让自己遭遇九九八十一难,难取真经;二来也会让本来不该出现的妖魔鬼怪,纷纷垂涎锦襕袈裟,从而制造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锦襕袈裟的作用,虽然是为了保护唐僧,但是唐僧却认为只有自己经历困难,才能取得真经。而由于唐僧平常不想穿着锦襕袈裟,那么势必会需要徒弟们的保护!再说了,观音都给唐僧找好了徒弟,如果唐僧不用,在观音这边也无法交代。 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