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中国汉字源流》 第一节 仓颉的传说及其他 在中国,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有个老人端正地坐在地上。他的脸部很是奇异:眉骨隆起,周围竟镶嵌了四只眼睛!每只眼睛里还直发出炯炯的光,射在跟前一堆横七竖八的图形符号上面。此时,正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忽然,撕天裂地“哗啦”一声响,接着扑扑簌簌,仿佛下起了大雨。可是仔细一瞧,下的竟是谷子小米!或远或近的地方,又不时传来“啾啾”的啼哭之声,原来是神祇鬼怪正在伤心不止…… 这就是中国古代关于仓颉〔jie洁〕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本经训》) 的故事。仓颉造字的说法,被中国的许多古书所记载。直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有一位学者99lib.叶梦得( 公 元 1077—1148年),写了一部笔记叫 《石林燕语》,其中还谈到当时京都官府中许多管理文书的小官吏,到了秋季就集体祭祀仓颉,把他尊为文字之神(图1)。
(十)、
(
,即二十)、
(卅,即三十),似乎也可视为结绳记事的遗迹。.99lib.八卦和结绳之类,虽然可以用来表达某种信息,但它们不能用来记录语言,所以都不能认为具有文字的功能。 关于汉字的起源,我们必须从汉字的自源性质说起。 第二节 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 什么叫“自源文字”呢? 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文字分为自源的和借源的两大类。所谓自源文字,是指从文字产生开始,就独立发展的文字,在文字的形状和体系上是自己独创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如:汉字,亚洲西部的苏美尔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自源文字中,只有汉字福寿绵长,至今健在,其余的都已死亡,或者只是后裔留存。借源文字是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形体或系统而建立的文字,如日文是借源于汉字,英文、法文等都借源于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又借99lib?源于古埃及文。
形和曰形, 便是如此。 运用现代的碳-14等年代测定技术,测出贾湖遗址的年代,大约是距今7000—8000年,比仰韶文化的年代还要早1000年以上,也比迄今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古代文字的源头如南美索不达米亚复杂刻画(约5400年前)、埃及象形文字(约5000年前)等等都要早。尽管贾湖遗址的契刻符号为数甚少,不足以认定已经成为一种文字,但是如果认为这些符号也具有某种原始文字的性质,并且与殷墟甲骨文具有某种程度的渊源关系,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起码,它应该被视为驳斥那种所谓“汉字源于西方”.的谬论的有力证据。
?99lib.湖遗址的契刻符号、龙山文化的图形符号等是汉字的雏形,那么它们与殷墟甲骨文之间,势必还有某些过渡性的环节。
(有)食”、“月
食,闻,八月。”“闻”就是“昏”,指月全食而天地昏黑。这些科技材料,对于各个相关学科的探讨与研究,自然也是意义重大。它们的价值,不但属于中华文明,而且属于整个人类文明。
也有的甲骨文不是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例如有一种刻辞刻写的是把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60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图10)。这种干支表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查检、推算干支纪日的日期的谱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此外,在殷墟之外的一些地方如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山西省洪洞县,山东省济南市,陕西省长安县、扶风县、岐山县以及北京市昌平县等地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后来也都陆续发现有甲骨文。
月字,像月牙儿的形状。
雨字,像天上下雨的样子。
龟字,像乌龟的形状。
鱼字,像鱼儿的形状。
衣字,像古人穿的上衣的形状。
木字,像树木的形状。
人字,像侧着身子的人。
有时把两个象形字组合起来表示一种较为复杂而抽象的意义,比如有几个与人的象形字有关的字:
从字, 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后头,是跟从的意思。
北字,两个人背对背,就是“向背”的背字的古字。
休字,人靠着树,表示休息。?
并字,表示两个人并排着站在一起(底下的一横划表示地平面)。
像以上这些“月”、“雨”、“木”、“人”等整个儿地由一个不能再行分解的形体构成的字,叫做“独体字”;而像“休”、“从”这些由一个以上(一般是两个)的独体字构成的字,叫做“合体字”。于是独体字“人”、“木”就分别成了合体字“休”、“从”的一部分,我们把它们叫做字的“部件”,好比一部机器的零件。当然也有的部件不一定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字。这几个术语是我们以后经常要使用的,所以先在这里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再回到甲骨文。应当指出,更多的甲骨文形体具有与后世汉字不大相同的特点,否则就不会有将近2/3的甲骨文至今还不能辨释出来了。这些特点主要有:
(1)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不固定。这表现为:
a 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如:
表示关牲口的围栏,里头可以关牛,也可以关羊或马,因此
(牛)、
(羊)、
(马)都可以成为“牢”字的部件。“逐”字在甲骨文时代表示追赶野兽,下边的
或
表示猎人的脚步,上边可以用
(豕)表示追赶的是野猪,也可以用
(鹿)表示追赶的是鹿。
c 同一部件可以有笔画繁简的不同,如:
(报乙)
(盘庚)
(祖辛)
数目字:
(十三)
(十五)
(四千)
(十二月)
常用语:
(上下)
(黄牛)
周原甲骨文的形体,主要保留着作为中央王朝文化代表的殷墟甲骨文的特点;同时,由于也受到周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带来的影响,多少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在整个汉字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一批汉字的形体,是在周原甲骨文中产生或定型的,如后世常用的“城、夜、舍、则”等字,始见于周原甲骨文;“更、蜀、追、咎、逐、祠、师、贞、车、受、见、队、毕、庶”等字,比起殷虚甲骨文,有较大的变异,而当周部藏书网族夺取了中央政权后,这些变异的形体成为规范,为西周金文、小篆等所继承。因此,周原甲骨文在汉字演变历史中的作用,是值得重视并研究的。
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甲骨上,然后再用刀将笔画刻出,也有的是直接刻成的。因为是用刀刻,所以笔画瘦劲刚硬,较少圆转,就雕刻的精美来说,十分令人赞叹。
第二节 金文
根据考古发现
,更像钉子的形状。
青铜器上所刻铸的文字,有许多是记名式的,即仅标记该器物的属主之名如族氏名、作器人名、受祭人名等,因此都很简短。早期青铜器上的文字较为原始,尤其是族氏名,可以认为是氏族的图腾,也就是族徽(图12)。这些族徽,有许多只是一种图形符号,还不 662f." >是文字,当然也有不少后来经过或大或小的演变,成为汉字大家庭中的成员。
, 在商代金文中写作
, 口表示一个方形的城池,
或
表示保卫城池的武士的脚步,是一个很生动地表现该字本义的字。到西周后期,这个字常简化为
, 春秋时代就简化为
了。又如“文”字在甲骨文中常写成
、
,表示花纹,西周早期金文中还写成
等,到西周晚期就简化为
了。
与此同时,金文的形体也逐渐脱离图绘性而变为线条化、平直化,例如“火”字在西周早期写作
,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到后期就演变为火了。
殷周的青铜器,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为学者所研究,包括金文在内,早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到现在为止,青铜器上的金文发现的不同单字约有3000个>99lib?,其中约有近2000个能正确释读。

,像用绳(横笔)将竹木简(竖笔)编组,联贯成册,“典”字作
,像用双手捧册的样子。缯帛是古代的白色丝织品,可以书写文字,《墨子·尚贤下》就有“书之竹帛”的话,可见起源也很早。
但是目前发现的简帛文字,最早的已属战国时代,如在湖北随县、河南信阳等地墓葬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楚国竹简,内容多为“遣策”(亲友馈赠墓主的殉葬物品及其他用于葬仪的物品的清单)、杂记(有关墓主生前的疾患、祷祝、占卜等事),也有一些司法文书。这些文字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状况,很有帮助。如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的一枚“疋狱”(记录狱讼的过程)简,写着:“八月乙酉之日,远乙讼司衣之州人苛(卸字去卩加金),胃(谓)取(娶)其妾(女幺幺)。”(图16)意思是说:八月乙酉日,远乙(人名)由于司衣之州人名叫苛(卸字去卩加金)的,非法娶走了他的叫(女幺幺)的妾,因而提起诉讼。
写作
,“法”字由
写作
;或是偏旁之间合用笔画,如“吉”字所从的“士”下面借用“口”的上笔,成为“
”字形,“区(區)”字三小“口”的上笔都与“匚”的上下横画合用,成为
;或是一个部件包容于另一部件之中,如“昌”字在齐国的货币文中多写作
、
,等等。99lib?
但是在某些地区和场合,也有将形体繁化的,就是加入某些部件,如中山国的《中山王
〔cuo错〕壶》及《鼎》中,常见在字的某一部位加“口”或“曰”,如“念”字作“(上含下心)”,“斂(敛)”字作“
”等等。 还有的将笔画加鸟头形或拖上长尾巴,也有的加虫子形,形成一种所谓“鸟虫书”,如楚国的《楚王饮肯盘》上的几个字:
简直成为一种美术字了。
秦国文字的情况,较为特殊,留待下面介绍。
由于书写的随意性,所以战国文字的形体,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常有不同,例如:
,长横画表示地平面或是某一位置的界线,短横画表示是在地平面或界线的上方或下方。这不就简单明了地把“上”“下”这样的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了吗?我们的祖先是多么聪明呀!这两个字,小篆写成
,后来就写成“上、下”了。99lib?
也有的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某种记号表示事物或概念,如:
本 “根本”的意思。甲骨文写成
,“
”是木(树木)的象形字,三个“0”是添加的记号,表示“根本(树根)”所在的位置。金文写成
,小篆写成
,都把三点改成一横,也是一种记号。后来写作“本”。
末 “末端”的意思。 金文写成
,是在
上方用一短横表示树木的末梢; 小篆写成
,把短横拉长了。 后来写作“末”。
刃 “刀口” 的意思。 小篆写作
,
是“刀”的象形,一短横是记号,表示“刀口在这里”。后来写成“刃”。
亦 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写作
,“
”是表示人的正面的象形字, 两小点“八”表示人的两个腋窝的位置所在,是“腋”的古字。古文字字形还能体现这个意思,后来写成“亦”,就看不出来了。
像上述这些单纯使用记号,或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记号来记录词的字,叫做 “指事字”。指事,就是用记号指示某种事物。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汉字,并不是很多。
,是太阳(⊙)落到草丛(
)中去了,意思是“傍晚”。
,是单株小草的象形,所以
表示草丛。
步 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
,像一前一后的脚印,表示“步行”。
涉 意思是渡过水流(江、河等)。甲骨文写成
、
,金文写成
、
,是一个“步”(两只脚印)跨过或正在横跨水流(
、
)。
有的会意字较为复杂,是由好几个表示象形的部件构成的,例如表示“炊爨〔窜〕”即“煮饭”意思的“爨”字,小篆写作
,
表示一个人的双手,
是做饭的工具(一种锅),
是做饭的灶台,底下的
表示作为燃料的木头,正由另一个人(合作者)的双手(
)往灶里塞,底下点燃了火(火),于是就开始做饭了。你看,这是多么生动、细腻的古代先民的一幅行炊图!
会意是汉字造字的一大特色。通过会意,可以直观地表达不少单纯用象形字或指事字难以表达的复杂概念或事物。造出来的字,使人易于领会、明白,所以早期的汉字中,有相当多的会意字。
、
,金文写成
、
,像一个两头扎口的袋子,是象形字;被假借来记录东方的“东”。
难 原是一种鸟的名字,假借来记录“困难”的“难”。
易 金文写成
,像一种有脚的蛇(蜥蜴),假借为表示“容易”的“易”。
我 甲骨文写成
、
,是一种像戈形的兵器,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
亦 前面介绍过是一个表示“腋窝”所在部位的指事字,后来假借为表示“也是”意思的“亦”。
何 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
,像一个人在挑担子,假借为表示“谁”、“什么”的“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事物新概念越来越多,新词也就越来越多。在记录语言的时候,往往遇到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来造新字,或者干脆就来不及造新字,都只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就是使用假借字。
在早期汉字里,我们就发现有大量的假借字,如甲骨文中一条常见的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一共使用了13个单字,其中用作假借的就有九个字(癸、卯、其、自、西、来、东、北、南),可见假借字之多。
、
,像一只脚印,正是脚趾的“趾”的古字,后来也被用来表示停止、阻止的“止”,为了相区别,就在表示脚趾的“止”字上加个足字旁,成为趾。
县→悬 县字在金文中写作
,像一颗脑袋(首级)倒挂在木柱上示众,是个会意字,也就是悬挂的悬字。可是后来县字又用来表示郡县的“县”,于是表示悬挂的“县”就在下部被加了个部件“心”。
益→溢 甲骨文中的“益”写作
,小篆写作
,表示水从器皿中漫溢出来,是一个会意字,也是“溢”的古字。可是后来又用来表示利益的“益”,于是表示漫溢的“益”就被加上了水字旁。
上述字例中添加的部件“皿”、“足”、“心”、以及“氵 (水)”,是用来区别意义和不同字形的,或者..说是用来表示新字所属意义的类别的符号,所以叫做“义符”,或叫做“形符”。而原来的“般”、“止”、“县”、“益”在新字中仅仅成为表示读音的部件,表示新字与原先的这几个字同音,所以叫做“声符”。
由形符和声符构成的汉字,就叫“形声字”。
另一方面,为了更精密、准确地记录语言,有时也在原有字形上添加表示读音的部件,这样人们一看字形就能知道它所记录的词的读音了。例如:
齿 甲骨文中的不同形体(见前) 都只是表示了牙齿的形状,是个象形字;后来添加了声符“止”。
宝 甲骨文写成
,像房子里有贝和玉,是一个会意字;到了金文,就添加一个声符“缶”,成为“寶”,后来简化为“宝”。
耤〔ji疾〕 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农夫持耒〔lei垒,一种农具〕耕田的样子,也是个会意字。 到金文中,这个字作
,增添了声符“昔”,后来简化为“耤”。
这样,原来的形体成为新字的形符(义符),也构成了形声字。
形声字的发明可真是太好了! 因为它一方面使汉字记录汉语的时候,能够标明词的读音,使人一看字形就能读出声音来;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有形符(义符)区别不同的意义和字形,即使同一读音的词,也不必担心其中可能引起混淆了。
因此,形声成为汉字孳乳演变历史中最受欢迎、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造字法。今天的汉字中,形声字占有90%以上。可以认为,汉字在历史上之所以没有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形声字的发明也是一个重大的因素。
顺便说一下,甲骨文里也已经有了不少形声字,有人统计达到20%之多。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形声字的产生,应当在象形、指事、会意、假借之后,所以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了。由此也不难推断,汉字在甲骨文之前一定还有较为原始的阶段,只是今天我们尚未发现有足够的证据罢了。
第二节 造字法的总结——“六书”
汉字的造字法是人们在造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和造字本身一样,也不是某 4e00." >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更不是先有人制定出了造字法然后再来造字的。
不过,当汉字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有人开始来归纳汉字的造字法?99lib?了。于是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六书”的说法,见于当时一部关于政治典章制度的著作——《周礼》之中。“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规则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一种理论。拿这种理论教小学生认字,就能收到既快又好的效果。
然而,对于“六书”的名目和内容,《周礼》并没有加以说明。直到东汉时期,才有人具体介绍“六书” ,但是说法不大一样。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班固(公元32-92年)在《汉书 ·艺文志》中所说,叫做“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一种是许慎(公元58-148年? )在《说文解字 ·叙》中所说,叫做“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我们在上一节的叙述中,实际上已经把“六书”的名称及其内容作了初步的介绍。我们使用的是许慎的名称,但是依照的顺序是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与许慎不同。这种安排,一是符合汉字造字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便于记忆。只有“转注”,我们没有提及,因为“转注”一般认为是指音近义同的不同汉字之间的互相训释,只是用字的问题,与直接的造字方法无关。
假借, 4e5f." >也不直接造字,只是同音汉字的借用。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假借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后来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的产生,从而决定了汉字体系的性质,因此,假借法在汉字发展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值得大书一笔。
许慎给“假借”下了一个定义,叫做:“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说,在记录新词的时候,本来没有那个字,根据同音取一个现有的字加以表示。这是符合我们上面所说的假借方法的特点的。但是,后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古代由于用字不大规范,有时候某个词已经有了某个汉字来表示,但人们却不用它,而用其他的同音字来表示。例如“早晚”的“早”字,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可是人们多半用“跳蚤”的“蚤”字来代替它。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左右)在 href='9038/im'>《史记》著名的一篇记述“鸿门宴”的传记(《项羽本纪》)中,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明天不可以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的话,句中的“蚤”字就是“早”的假借。像这种假借,应该属于“本有其字”,不同的是音同通用罢了,后来叫做“通假”。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但是这种现象在汉字的使用历史中,是相当普遍的,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用字的习惯,所以也在这里提一下。>
关于“六书”,我们还要知道的是:它不仅表示汉字的造字方法和规则;根据它,我们还可以分析汉字的构造,从而得知汉字的造字本义,这对我们学习和运用汉字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不过,“六书” 是针对汉字的古文字阶段而归纳出来的,随着汉字字体和结构的演变,有不少汉字的形体就难以运用“六书”来分析它的造字本义了。例如金文中表示“太阳”的象形字⊙,到小篆阶段就变为
,我们今天写成“日”,就都看不出是象形字了。因此我们今天要运用“六书”来分析、了解汉字的构造和造字本义,还是要时常借助古文字字形的。如果只是根据现代日常书写的字体来贸然从事,就往往难免出差错。
“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总结,也是造字的指导。“六书” 理论产生以后,汉字的孳生并未停止。后世产生的许多新字,基本上是运用“六书”的。但是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新造的汉字,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记录汉语的需要。符合需要,才能站得住,用得开;否则,即使动用了政府法令和行政力量,也不管用。比如,三国时吴国景帝孙休热衷于造新字,给他的四个儿子都起了很古怪的名和字,都是新造字,如太子名(雨下单)(音湾)、字(艹下冏)(音迄)之类。唐代武则天以女性登基,担心政权不稳,于是接受臣下建议,造了许多新字,如将“国”改为“(囗字内武)”,意思是武家的天下;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曌”(音照),也是一个新造字,意思是把自己比做日月临空。但无论是孙休也好,武则天也好,尽管他们利用皇权,将这些新字颁行天下,却都没有能用开。而近代以来,鲁迅造了一个“猹”〔cha茶〕,记录一种类似獾的小动物;刘半农造了一个“她”,作为单数第三人称表示女性的代词。虽然他们只是作家,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但是这两个新字符合了记录汉语的需要,所以都站住了,有关现代汉语?.的词典都加以收录。这些事例是能够发人深省的。 第三节 汉字的数量和字典 由于汉字的孳bbr>藏书网乳,它的数量必然从少到多,不断发展。这种发展的情况,可以通过记录汉字的档案——字典而得以了然。 记录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汉字的最早字体——甲骨文的字典,具有代表性的是《甲骨文藏书网编》。这书由孙海波编集,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正编”,收录目前大体可以认识的字,共1723个;二是“合文”,收合文371条;三是“附录”,收录目前未能辨认或虽经有人辨认而尚未成为定论的字,共2949个。因而总计甲骨文的单字数量是4672个。 收录金文,包括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期金文字形和数量的字典,叫做《金文编》。它的编者是容庚。这书分为“正编”和“附录”两大部分,“正编”收字2420个,“附录”收字1352个,二者相加是3772个。 现在看来,殷周金文只有3000多字,比它还早的甲骨文却有4000多字,似乎不符合汉字字数由少到多发展的规律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甲骨文的图画性质比金文的总体来得浓厚,有不少还是较为原始的图形文字,人?99lib?名、地名等专用字特别多,大量是早已消亡而今天未能识别的。而金文则合并了甲骨文的许多图形文字,人名、地名等专用字也少一些,所以总字数就减少了,但是能辨认的字则比甲骨文多。 这以后,汉字的数量就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了。 从问世的年代来说,《说文解字》是我国记录汉字的第一部字典。我们在上文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由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这部著作了。《说文解字》主要收集汉字的小篆字形,共收字9353个。许慎首创将汉字依照形体和意义进行分部排列,共分540部;每部的第一个字,叫做“部首”。汉语字典到今天还有“部首排列法”,应该归功于许慎的发明。只是今天一般字典使用的部首,都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作了归并,只有200多个了。 西晋吕忱编了一本 《字林》,也按 《说文解字》分540部,收字达到12824个。 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编有字典《玉篇》,分542部,收字16917个。 隋代陆法言编有《切韵》。这是一部“韵书”,就是将汉字按照读音的不同进行排列,主要供人们作诗押韵时查检。韵书也有对汉字形体和意义的说明,所以也是一种字典。《切韵》到后世已经失传,但北宋初年还存在。当时的一帮学者以陈彭年为首,在《切韵》的基础上编修了《广韵》,收字26000多个。 到了明代末年,有一位叫梅膺祚 〔yingzuo英作〕的学者,编了一本《字汇》,收字33179个,简化《说文解字》部首,合为214部。 清代由康熙皇帝下令编修了一部《康熙字典》,由张玉书等学者集体合作。全书部首也是214个,收字47035个。 有人作过统计,汉字在《康熙字典》编成之前,每隔五六百年左右,就要增加五六千字到一万字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大约要增加新字十几个。 《康熙字典》以后,汉字的增加就不多了,新增加的主要是一些科学技术的新造字和某些地方的方言用字。1915年《中华大字典》出版,收字48000个。1968年台湾出版《中文大辞典》,收字49905个。 近年来,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共八册,收字54000多个。 但是,历代实际使用的汉字都不过只有几千个,大量的汉字只是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或者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被少?数人使用,但它们却都被字典记录在案,成为“死字”、“字典字”。另外,有些形体不同的字,实际上只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叫做“异体字”(详后),例如“升、陞、昇”、“札、劄、剳”等,许多字典也都作为不同的字头收录了。这样,怪不得历代字典所收的汉字,就越来越多了。 第一节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可是写起来并不方便,很快地在民间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首先是破坏了小篆的端庄工整,把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也有人bbr>.说是罪犯程邈〔miao秒〕在监狱中整理的。开始阶段的隶书叫做“古隶”,又叫“秦隶”。近些年出土的许多秦代简牍上,书写的就是秦隶文字(图24)。 隶书在秦代灭亡后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流行。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毛笔的改良,进入西汉以后,隶书又出现了新的面目,轮廓由较方变为较扁,笔画中出现了较多的波磔〔zhe折〕,有所谓“蚕头燕尾”的说法。这就是“汉隶”,和古隶相对,也叫“今隶”,还有叫“八分”的。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近几十年间发掘出大量的西汉简牍,有相当部分书写的已经是这种今隶了。东汉中期以后,隶书成为官方承认的正式字体。当时出现有大量丰碑巨碣,正文书写的都是今隶字体(图25)。小篆一类的字体,反而只能用作碑额(即标题)的书写了。
”、“
”、“
”等等不同的形体,大多数看不出原来是个单体字了。
这种分化,也可以说是为了便于书写和安排全字结构,例如:
” (右手的象形), 但在隶书中被分化为 “
”、 “
”、 “
”、“
”、“又”。 这样书写较为方便,也使全字的安排更为平衡、匀称。
b 小篆中的不同偏旁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例如:
”“雷”字减省了“
”,书”字减省了“者”的上半部,“雪”字减省了“
”,“屈”字减省了“毛”,“曹”字的减省就更多了,省去一个“東”,并将另一个“東”省为“(由字上加一横)”。
总起来说,汉字的形体从小篆变为隶书,有了很大的简化,也更便于书写了。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而使汉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汉字,接近今天使用的汉字,我们看起来就比古文字要容易辨认多了。但是也正因为隶书的形体较之甲骨、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体有了较大变化,许多偏旁、部件发生变形或被兼并,导致许多汉字直接表义的功能被削弱或淡化了,不能做到“见字明义”。这是今天探讨汉字字义时必须加以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节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按说任何字体都可以草写,都可以有草书,但是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民间从隶书发端萌芽的。在本世纪以来所出土的西汉初期用隶书书写的帛书和简牍中,可以看到有些字已有连笔书写的现象。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草书风格的字体,如甘肃居延出土的汉成帝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简(图26)。
.?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得让人不易看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至今我们平时写信、做文章,使用的一般都是行书。如果写得端正一点,就叫“行楷”;如果向草书靠拢,写得放纵一点,就叫“行草”。 行书的产生也是很早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与楷书、草书同时产生,因为所谓“行楷”、“行草”,只是很模糊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是到了这三大书体各自成熟之后,彼此的风格与特点还是判然可分的。无论如何,大概在魏晋时代,行书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20世纪以来,我国新疆地区古代楼兰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魏晋文书残纸,里头有不少写的已经是相当成熟的行书了(图36)。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创 4f5c." >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备受后人的宝爱。.
、
,马的口、耳、眼、躯干、足、尾都有,甚至巤毛和蹄子也有所体现,细致得很。可想而知,刻写起来是十分费事的,于是在甲骨文后期就有写作的
,简单得多了。这个字到西周金文中就写成
,只剩下不象形的线条了。在小篆中写成
,隶书中写成
,楷书写成馬,后来更简化为马。可见,汉字的简化,是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为繁复的符号变为较为简单的符号。
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因为,虽然形体结构差不多,可是改变了笔画的造型和写法,加快了书写速度。草书、行书对于楷书的简化,则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速度两方面兼而有之。
从总体上说,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另外一条规律,叫做“区别律”,就是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明确,音义明确,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从而达到实现汉字表达功能的目的。这条“区别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使汉字繁化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形体相对简单的汉字被加上不同 7684." >的部件加以区别,或是强调字音,或是强调字义。形声字的产生,主要就为的是使被假借的独体汉字所承担的各个字义(词义)得以区别,而独体字被加上声符或形符,结构当然就繁杂了。如“其”字在古文字阶段写作
、
,像一只用竹子或树枝编织的簸箕,可是后来它常被假借用作虚词 “其” (义为 “其他”、“他的”),为了表示区别,原先那个代表“簸箕”意义的“其”,反而要加上一个“竹字头”,写成笔画较多的“箕”了。又如“然”字在古文字阶段写作
,下部有个“火”,本义是“引火点着”、“燃烧”,可是又常被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或形容词(“对,是的”)。这些假借意义甚至比本义更常用,后来用作本义时就再加 “火” 字旁作“燃”,形符“火”就变得重复了。另一方面,区别律又使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还用以前提到过的例子:一个“辟”字被区别意义,分别写成“僻”(偏僻)、“避”(躲避)、“闢”(开辟)、“譬”(譬喻)之后,就由一个变成了五个,因为“辟”字自身仍然在使用,如复辟。正像生了儿子之后,做老子的并没有就此死去,而是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区别律造成的繁化之后,简易律又来起作用了。例如“闢”字后来又被简化为“辟”等等。
汉字就是这样,在简易律和区别律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第一节 正俗字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文字曾经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被国家政府、帝王公卿所使用,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运用于庄重肃穆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下出现与使用的汉字,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都必须是正式的、规范的,也就是官方所认可的,因此可以把它视为正体。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粗具系统的最早的汉字正体,应该算是出现在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虽然都很简短,有的只是族氏名称,也就是族徽,带有浓厚的图画性质(上文已有介绍),但都写(画)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体现着器物主人个人及整个氏族的尊严。在殷墟甲骨文的早期,即商王武丁时代,刻写的也大体是汉字的正体,有的学者曾用“壮伟宏放”四字来形容这种正体的整体风格。
这种正体,在青铜器铭文中保留得较为稳定,这是因为礼器多施于祭祀,用途比较隆重,而且要“子子孙孙永宝用”。甲骨文则有所不同,虽然也是宫廷乃至商王亲自所用,但使用时效短,占卜另外事项时就换用新的甲骨。由于多属“一次性使用”,而且占卜次数频繁,所以后来刻写人员就不免讲求便捷,在能被官方(商王)认可的范围内,能快就快一点,比如马、牛、羊等动物用字,只要保留它们各自的“区别性特征”,能认出即可,用不着过于细腻 5730." >地描绘刻划,于是“马”字就由
写成了
,“牛”字从
写成了
,等等。这样,就出现了汉字正体的变体。藏书网99lib.
这种变体,往往出现在较为下层的书写汉字的人员手下,例如一般的史官、卜筮人员,相对于商王等最高统治者而言,他们是比较大众化的,因此叫做“俗”。所以出于他们手下的汉字正体的变体,也就称为俗体。
随着商王朝的逐渐衰落,殷墟甲骨文俗体化的倾向也逐渐明显。而相对于商王朝中央政府所在的殷墟,作为带有隶属关系的周原地方政权,虽然也使用甲骨文,却更加追求其刻写的简便快捷,形体方面也有不少变化,汉字的俗体化更有强化的趋势。
从汉字历史来看,俗体字往往可以取得正体字的地位。这通常依靠政治教化的力量。例如周王朝灭掉商王朝,取得中央政权后,王庭的礼器铭文上,就出现了不少原先只是见于周原甲骨文的形体。前面说过,小篆作为秦王朝官方的正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诸如“商鞅方升”铭文那样的民间俗体。
随着新的正体字的推广使用,新的俗体字又不断产生。例如战国文字相对于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存在大量的可以视为当时俗体的汉字形体。
隶书,作为汉代的正体,是从秦代的俗体秦隶演变来的。楷书,作为后世直至今天广泛使用的正体,是从后期汉隶的俗体, 7ecf."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才定型的。在北魏碑铭之中,也有许多俗体字,有些并在行书、草?书中得以保留。楷书在唐初成熟而成为正体后,在民间随即又有俗体字产生,例如19世纪末在甘肃敦煌发现的唐代民间文书中,就能看到不少俗体字。
所以正体、俗体的对立统一,彼此的消长转化,可以说是贯穿汉字发展史中的一条相当重要的线索。
第二节 古今字
汉字是我们祖先集体的创作。开始的时候,也许杂乱无章,有许多只是一人一时一地所使用,没有得以通行就消亡了。至今发现的甲骨文形体有4000多个,可识的不足2000个;金文形体将近4000个,可识的也不过2000出头。这2000多个汉字,应该是受到当时社会承认、得以通行并且流传后世的。这样看来,上古时代通用的汉字数量并不大。就现存的一些先秦古书的用字情况而论,也是如此。例如记录孔子言行的 href='2195/im'>《论语》一书,总字数大约20000个,所用单字才1500多个;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一书,总字数大约35000个,所用单字为1800多个;记录鲁国历史的《春秋》连同为它作注解的《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总字数超过25万,使用的单字才有大约4000个。如果除去为数不少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字,那么通用的、记录一般语词的汉字数量就更少了。藏书网
、群—羣、和—咊、鹅—(鳥我)—鵞。99lib?
不过,这一点要说明的是,有时相同的部件排列位置不同,?就成了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而决不是异体字了。例如:“棘”和“棗(枣)”不同,“猶”和“猷”不同(虽然“犭”和“犬”都是犬旁)。这也是汉字又一个特别的地方。
依照我们的定义,异体字的判定是比较严格的。有些字虽然可以记录同一个词,但它们各自又有特定用法,不能通用,这就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例如:酤和沽,游和遊,雕、彫和凋,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四节 繁简字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写起来笔划有多有少,多的叫繁体字,少的叫简体字或简化字。
只要不变成另外一个字,同一个汉字的笔划或多或少是常有的事,例如:亂—乱、(上啟下口)—启、氣—气、網—网等。
汉字的繁简现象,在甲骨文里就时常遇到,例如“星”字早期曾有五个小口,也有只写两个,就是简体字了。
在汉字不同的书体之间,存在的繁简现象更是普遍,例如草书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减省笔划,后来有不少草书形体被行书、楷书吸收,为社会普遍接受而通行了,例如:.专—專、书—书、马—馬等。
为了广大群众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方便,运用政府的力量,有意识而较大规模地推行简化字,是历代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常有的事。这一点下文还要专门进行介绍。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推行使用的简化字,与相对的繁体字之间,存在种种关系,这里初步归纳三点:
第一种,繁简字是一对一的,比较单纯,例如:爱—愛、笔—筆、罢—罷、习—習等,这可以说是大多数。
第二种,繁简字虽是 一对一,但是一方的特有用法,不能让另一方.代替,例如:云—雲,都可用于“云彩”,但“子曰诗云”的“云”不可写作“雲”;后—後,都可用于“前后”,但“皇后”的“后”不可写作“後”;干—乾,都可用于“干净”,但“乾〔qian前〕坤”的“乾”不可写作“干”。
第三种,繁简字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个繁体字不能通用或混淆,例如:当—當(应当)、噹(象声词),坛—壇(土台)、罎(陶器),发—發(发射)、髮(头发),干—干(盾牌)、乾(干净)、榦(树干)、幹(干劲),等等。
以上关于正俗、古今、异体、繁简的几种现象,都是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中常常发生的,也是古书和现代文献中多见的情况,因此是了 89e3." >解汉字所必备的知识。但就这几个术语来说,又常常只是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而作的考察和说明,彼此间不免有所交叉,例如:俗体字有许多是正体字的简化字;今字有许多是古字的繁体字(就其可以通用的范围说); 异体字之间,多数表现为繁简写法不同。诸如此类,是不难理解的。.99lib.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造成的汉字字音的变化
语音在现代来说,有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同,也有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区别。这些也体现在字音上。例如一个“日”字,东北人读成“一”,湖北人读成“二”,上海人读成“十”;一个“血”字,按读书音读xue,如“血海深仇”、“我以我血荐轩辕”,按口语音则读xie,“受伤流血”。
更明显的区别是古今语音的不同造成古今字音的差异。比如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押韵,可是不少古诗今天念起来却不太押韵,有的甚至于完全不押韵了。例如下面这首五言绝句:
)”是箭,“午(
)”是杵,“酉(
)”是酒尊,“辛(
)”是一种刻刀,“戊(
)”和“戌(
)”是两种铜兵器,“丁(
)”像一根钉子,“庚(
)”像一种铜制的乐器。这说明造这些字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铜器时代。从“铸造”的“铸”字的部件中更可以看出这一点:它的古文字字形作
,是个会意字,
表示两只手,
是冶炼用的坩锅,
是燃着火的器皿(炉子)。全字显示了冶炼工匠手持坩锅将要进行浇铸的图景,确实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情况的不可多得的史料。?99lib?t>bbr>..
第二节 从禾苗到China
以农业立国,也是中国社会一个古老的传统。作为计算时间的一个重要单位的“年”字,古文字写作
,是由两个象形字“禾(
)”和“人(
)”组成的会意字,表示一个农夫扛着收获的庄稼归家。这说明上古的人们把每次收获庄稼的时候作为“过了一年”的标记,可见对于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此外,还不难从中窥见到由于生产水平的局限,农作物只能每年耕种、收获一次的事实。现代汉语中还存有“年成”一词,说的就是每年庄稼的收成。表示“季节”的“季”,就是“禾”的“子”,即幼小的未成熟的禾。因为季节相对于年头来说是小一级的,所以后来“季”也可以用来指称排行(年龄)最低的人。
)”字表示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株禾苗,所以它的基本意义就是“持有”、“拿着”。 “兼(
)”字表示一个人手里拿着两株禾苗,是把两株禾合并在一 8d77." >起,所以“兼”有“合并”、“并列”的意义。
进而由“兼”作为基本部件再加象形字偏旁组成的新字,大多仍然保留这种意义,如:“缣〔jian兼〕”是用两种丝线合织的纺织物(绢),“鹣〔jian兼〕”是一种比翼双飞的鸟,“鳒〔jian兼〕”就是比目鱼
,是两只手举了杵舂着收获的禾的图像;所以“秦”字有“粮食很多”的意义。春秋战国的秦国,也正是以此得名。秦国位于现在中国的陕西一带,这里一直有“八百里秦川”的说法,历来作为中国的一大粮食生产基地。正因为秦国粮食充足,国力富?t>强,所以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一直到汉朝,西域各国还称整个中国为“秦”。现在世界各国称中国为a,这个名称的语源,正是“秦”字。因此,中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国的形象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是源远流长了。
第三节 “羊”的地位
汉字中有一组以“羊”为基本部件所孳乳的字,可以看出羊作为古代畜牧业发达时的重要牲畜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羊”在古文字中显示出的是它的头部的形状:
、
。祭祀时把“羊”放置在神位(
,即“礻”)旁边,就是“祥”字,表示吉祥如意;戴着羊角作为装饰品,就是“美丽”的“美”字(下部的“大”表示一个正面站立的成年人)。许多文献和考古材料证明,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都有头戴兽角 (羊角、牛角或鹿角)以为美饰的习俗,如非洲南非联邦的少数民族就有戴牛角的,有的还在牛角下面再添一双羊角,这可以认为是原始民族最早萌生的一种审美习俗。有一个“羌”字,也是表现一个戴着羊角的人(
),指古代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据说这个民族是专门以牧羊为生的。“養”(今简化作“养”)是“羊”下边一个“食”字,把食物给羊吃,就是畜养的意思。表示“善良”的“善”是个由“羊”和“言”组成的会意字(
),最初也是“吉祥”的意思,大概造字者认为如果羊能开口说话,必定是一种大吉之兆吧!这个字又加一个部件“肉(月)”成为“膳”字,表示“伙食”的意思,说明羊肉在中国古人的伙食中是受到特别的欣赏的。这一点,还可以举出三个字作为例证,即:羞、鲜、羔。“羞”的古文字作
,是用手拿着羊表示进献美好的食品(这个字后来有“羞愧”、“害羞”的意思,乃是假借义)。而“羊”与“鱼”合成“鲜”,更是指鲜美的食物了。“羔”字,现在指小羊,而在古文字中作
,是把羊放在火上烧烤,所烤的往往正是小羊,如同现代某些地方的名菜“烤乳猪”之类。藏书网..
这一组最后要提及一个“群”字,我们觉得也很有意思。它的本义是羊群,随后可以泛指人群、群众。有人认为这是个“从羊君声”的形声字,但也有人认为是个“从君从羊”的会意字。根据后者的解释,“群”字就是指君主统治下的一群驯服的“羊”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这种解释真是一语道破了统治者对于人民大众的看法和做法。
第四节 鼻子·扫帚
现在要叙述的一组字,是以“自”字为中心而孳乳的。“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写作
、
,一道鼻梁,两个鼻孔,活生生是个鼻子的形状。后来这个字多用来表示指“自己”,即“我”,因为人们作自我介绍时,常 5e38." >常用食指指着自己鼻子的部位。同时,专门表示鼻子的字,则是在“自”字下加个“畀”表读音,写成“鼻”。“自”下加“心”是个“息”字,表示气息,当然也与鼻子有关。
谜语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汉字由于结构复杂,变化多端,常被用作制造谜语的材料,叫“字谜”。有一则字谜是:“只因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谜底是“臭”字。“臭”的本义是气味,后来多指难闻的、令人讨厌的气味。中国人讲求谦虚,认为自高自大是被人讨厌的。不过,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臭”是“自”和“犬(狗)”组成的会意字。古人早就发现狗的鼻子最灵,最能辨识气味,而气味与鼻子有关,所以“臭”字得带个“自”作为组成的部件,后来又加个“口”组成“嗅”字,是专指辨别气味的动作。
由“鼻”所合成的字也很有趣味:劓〔yi义〕,从鼻从刀(刂),用刀割掉犯人的鼻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鼾〔han酣〕,是睡觉时打呼噜,从鼻子里发出粗重的气息;齁〔hou侯阴平〕,是使鼻子到喉咙都感到不舒服的味道(如太咸或太甜);(鼻丑)〔nv女去声〕,是鼻孔出血,一种常见病。
为了说明中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看法,我们要介绍一组为数不多的以“帚”字为中心的汉字。“帚”的古文字写作
,
是扫帚的形状,
是放置扫帚的支架。这个字就是扫帚的象形,名词。后来加一个“手(扌)”字成为“掃(扫)”,指用扫帚扫地的动作,动词。?
最有意思的是加“女”字为“婦(妇)”,指妇女。中国很早就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女分工极为严格,有99lib?所谓“男治外,女治内”的说法,或者叫做“男耕女织”。这从汉字的构造上很可以看出来:“男”字是在“田”里用“力”干活的人;女人即“妇”,是在家中用扫帚扫地的人。当然,后者的劳作远不止于扫地,还要织布、做饭、带孩子、喂养家畜……
第五节 “天人合一”的思想折射
汉字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义之一,是 “天人合一”。对于这个命题,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诠释。我们取其本义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自身。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朴素含义,是先民们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质朴的理解。
这种理解直接地体现在汉字造字中,就是在早期汉字里,“天”字竟是用人的形象来体现的,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都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突出了他的大脑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一部)天就是人头顶上方的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类,都被先民们赋以人格、尊为神祇而加以崇拜、祭祀。藏书网
另外,中华民族一向崇尚伦理道德。伦,就是人伦,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这个“伦”字是怎么来的?原来,它与水字旁的“沦”字同音、同源。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当微风吹拂着水面,看那缓缓的涟漪,具有动感,却又那么平静谐调,先民们于是联想到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也应该是具有动感而又和谐,于是造出了同音的“伦”字。不消说,人字旁表示它专用于人际之间。
与“水”有关的,还有一.个潮水的“潮”,早先写作“(氵(上十下早))”,《说文》给它的解释是:“水朝宗于海也。”(水部)古人把海水因受太阳和月亮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看做跟人世间臣子对帝王定时朝见的现象一样,仿佛自然界的事物也有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别,由此我们可以获知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
中国先民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善于接受大自然的启迪。这种启>.99lib?迪,通过汉字间接地折射出来了。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应当和谐这一点说,古老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和精华,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和关注。
第六节 从“幺”体现的思维方式
有关“幺〔yao夭〕”字的孳乳演进过程,使我们能体验到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幺”的古文字作
, 是丝线的象形。 它的孳乳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具体的,如“丝”是两束丝的并合,泛指丝织品。 “系”的古文字作
,是一只手抓住两束丝的会意,用以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亂(乱)”的古文字作
,表示上下两只手(
)在架子(
,与上述“帚”字中间搁扫帚的架子形状相似)上整理丝线。纷乱的丝线经过整理而获得秩序,所以“乱”这个字既有“纷乱”的意思,又有“治理”的意思。 “樂(乐)”的古文字作
,表示木制架子 (底座) 上的弦乐器 (弦就是用丝线做的),后来又加表示鼓形的
,作
,有鼓有弦, 自然成为音乐。音乐给人带来快乐,所以“乐”又表示“快乐”。..
”和“口”组成。 “
”是三条等长的线段的相合,下加“口”是指上下嘴唇的相合。现代汉语使用的“会集”、“开会”的“会(會)”字,繁体的上半部也有一个“
”,是这个字的意义来源。
,是祭祀中的神位(在上文介绍“祥”字时已见过这个部件),汉字中凡是“礻”旁的字大都与礼仪有关。“袷”则是指一种将祖先不论亲疏远近,统统合起来加以供奉祭祀的礼仪。可想而知,中国的古人在祭祀祖先时,一般的情况下是要分别亲疏远近而加以各种不同祭法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反映不同祭法的字,但不少已经失传了)。这是我们从“合”字的孳乳演进过程中得到的又一条收获。
第八节 拆字与政治斗争
我们既然知道,大多数汉字是由不同部件所组成的合体字,所以也就不难明白事情的相反方面: 即汉字具有可分解性,所分解出的部件,也往往是具有意义的单体字。中国人于是乎就很善于运用汉字的这一特性,例如汉字的同音字多,姓氏字也如此,中国人在别人问起自己的姓氏时,往往采用汉字的分解法。如姓Zhang的常自称“弓长张”或“立早章”;姓Xu或Xu的常自称“双人徐”或“言午许”,因为这两个字的读音太接近了。
汉字的这种可分解性,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具有神秘气氛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与上层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例如公元1世纪初,西汉王莽篡了刘姓皇帝的权,建立“新”王朝,害怕政局不稳,就说“劉(刘)”这个字是“卯金刀”,即由三个字组成,于是他不许老百姓使用“刚卯”(一种用金玉或桃木制成,用以避邪的佩饰),不许继续流通一种叫“金刀”的货币。当然,这种可笑的迷信行为并没能挽救他的迅速失败。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献帝刘协即位,据说京都洛阳就开始流传一首童谣: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合起来是个“董”字(“艹”是“草”字作构字上方部件时的写法),“十日 卜”合起来是个“卓”。看来当时的政治舆论已经认定扶植刘协上台的大军阀董卓必将由于残暴而不得善终。根据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 href='2203/im'>《三国演义》的描写,董卓后来被他的干儿子吕布杀死,由于他的肥胖,死后还被愤怒的百姓在肚脐上点火作灯烧了好几天。以后历次的改朝换代,常有一些类似的政治预言,如唐朝皇帝姓李,就有“十八子,坐天下”的说法。这多数是政治家或巫士预先泡制,运用汉字的可分解性所做的文字游戏。
汉字的可分解性甚至导致在中国产生一种专门职业——拆字,属于占卜算卦一类。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被称为“拆字先生”。他们的做法,通常是让求卜的人随意写一个字,然后将这个字分解(也可以与别的字合成),说出一番道理,用以预测求卜者的前程凶吉。例 5982." >如科举考试是隋唐以后中国的 77e5." >知识分子一生的重大事件,未考之前是普通百姓,考试通过叫做“中”,就有做官的可能。因此许多人在应考之前,难免要去占卜一番。有个故事说,两位读书人一起去占卜。其中一位先写了一个“串”字给拆字先生看,拆字先生认为“串”可以分解为两个“中”字,这一年他一定能够高“中”两次(科举考试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有时一年内可以有不止一次的等级考试)。这时另一位读书人也想得到几句恭维,也写了同样一个“串”字。不料拆字先生板起面孔说:“阁下不但不能高中,而且即将灾祸临头。”赶紧请教缘由,回答道:“刚才那位先生是无意中写的‘串’字,阁下则是故意书写的。故意,就是‘有心’。‘串’下有‘心’,成了‘患’字,就是将有祸患了。”看来拆字先生的预测凶吉,还颇能结合心理的因素。
连皇宫也相信这种拆字。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一书记载,12世纪的南宋初年,有一位叫谢石字润夫的拆字先生,从家乡四川成都来到京师临安 (今浙江杭州),因为替皇家和朝廷大臣测了几次字都很灵验,颇为闻名。但不幸的是他渐渐介入了上层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宰相是曾经害死民族英雄岳飞的秦桧。一年开春,皇家有人请这位谢先生测一个“春”字,他说:“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这是说,“春”字和“秦”字的上半部都有“(春字去日)”,所以“春”的头也就是“秦”字的头,压在“日”上,“日”即太阳,在中国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谢润夫不满秦桧擅政,认为皇帝大权旁落了,所以来个借题发挥。这事随即被秦桧手下侦知,不久就将谢陷害致死。
我国长期封建专制,历代常有“文字狱”发生。所谓文字狱,就是由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而招致的政治案件,其中也有因为汉字的可分解性而成为导火索的。最著名的一桩,就是清朝雍正年间 (公元1723—1735年) 的查嗣 〔si四〕庭案。查嗣庭原是江西正考官,有次出了一道试题,叫做“维民所止”,让考生以此为题写一篇八股文。试题是一句古诗,出自 《诗经·商颂·玄鸟》。 href='2283/im'>《诗经》是封建时代的“四书五经”之一,从那里面出试题,应该是很保险的。不料却有人告发,说“维、止”是“雍正”丢了头。于是雍正皇帝大怒,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查嗣庭逮捕入狱,妻子儿女充军为奴。查嗣庭惨死狱中,死后还被戮尸。由于他是浙江人,雍正皇帝还下令停止该省的科举考试若干年,连带他家乡的读书人都倒了霉。
第九节 汉字的“塔布”——避讳
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塔布”现象。塔布是英语taboo或tabu的音译,意思是“忌讳”,即对“神圣”的或“不洁”的人或事物,不可接近或直接接触,否则会招来超自然力量(鬼神)的惩罚。这是原始民族对客观世界、自然现象缺乏理解、无法理解而产生的消极反应。这种塔布现象也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即对所忌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不可直接说出或写出。长期以来,在许多民族中形成了某些表达习惯,即使到现代文明社会,也还有许多委婉语(如“死”说“逝世、走了”;“月经”说“例假”等),就是语言“塔布”的孑遗。
中国古代先民,也很早就有因塔布心理而对语言文字的崇拜,本书开头讲述的古书记载关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的故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尊严,更是注重汉字运用的“塔布”,制订并推行各种“避讳”规定。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也对汉字的发展及古代文献的面目产生了某些影响,同时造成了一些奇特的社会现象。
封建社会中的避讳,主要指的是不得直书当代君主及其尊长的名字,必须用各种方法加以回避。一是改名,如秦始皇姓嬴〔 ying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读去声,改读平声,连带同音的“正”也得改音,“正月”读如“征月”。晋代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是司马昭,于是相当一段时间内,“昭”字读作“韶”的音。二是改形,如孔子名丘,是封建时代的圣人,曾被封赠各种尊号,他的名字也得避讳,“丘”字省掉一笔写作“
”(读作“某”),作姓氏用 7684." >的“丘”,一律加右耳朵旁,写作“邱”。三是干脆不让一般人用这个字,必要时改换其他字,如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子楚,于是将楚国改称“荆”。楚汉之际有一个谋士叫蒯〔kuai块上声〕彻,因汉武帝叫刘彻,就把这位前人改为蒯通了。汉宣帝名珣,同音的常用姓氏“荀”字都不让用,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名况),本被尊称为荀卿,只好改为“孙卿”,幸亏汉代以后又改回来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名雉〔zhi至〕。本来自然界有一种长尾巴的鸟就叫“雉”,为了避吕后的讳,改叫“野鸡”,一直用到现在。光武帝叫刘秀,连社会上通称的“秀才”,也改叫“茂才”。?99lib.
历代帝王死后,他们的名讳叫做“庙讳”(这里的“庙”指的是供祖宗神位的场所)。宋代避讳盛行,庙讳字达50多个。宋太祖赵匡胤〔yin印〕的远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等的名字,都在庙讳之列。不仅有这些本字的避讳,还有所谓“嫌名”,即与本字的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如宋高宗赵构,嫌名就有遘、媾、诟、鉤、够等53个字。这些都要昭告天下,加以回避。如有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答卷中不慎触犯,自然只 6709." >有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