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70793_1.jpg" />
图13 明·李时珍 href='1158/im'>《本草纲目》中芝栭类图
我国在汉代就已经有关于食用菌栽培的记载。到唐代《四时纂要》很详细地记述了冬菇的栽培方法。具体作法是这样的:“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
.99lib.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尺,截断磓〔chui垂〕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长令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pa爬〕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这种栽培法和现在用锯屑栽培的方法基本相同。香菇是大家喜欢吃的食品,它的人工栽培也已有悠久的历史,元代《王祯农书》最早记载了香菇的栽培技术,即“以蕈碎剉〔cuo挫〕,均布坑内”,这是用子实体组织块作为播种材料,可见我国很早就对菌类的繁殖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日本江户时代本草学家佐藤义信所著《温故斋五端编》(公元1790年)中说: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就是由中国传去的。当今世界广泛栽培的10种食用菌中,绝大部分在我国古代都有栽种。
第二节 对微生物活动的认识和利用
我国古代没有发明显微镜,所以未能对微生物个体进行观察描述,但在利用微生物活动方面,却作出过许多杰出贡献。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利用微生物发酵酿酒的成就。
酿酒在我国,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殷墟中发现有酿酒作坊的遗址;已经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很多关于“酒”的字(如(米酉)、

)。
《诗经·豳风·七月》记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说明当时是用稻酿酒。
《尚书·说命篇》说:“若作酒醴(酒和甜酒),尔惟曲蘖(酒曲和谷芽)。”说明制酒可用长有微生物的谷物,也可以用发了的谷芽。汉代生产“饼曲”,用以酿酒,饼曲不仅含有可促成酒化的酵母菌,而且也含有糖化能力较强的霉菌,从而使酿酒时,糖化和酒化的两个过程同时完成,这就是所谓“复式发酵法”。“复式发酵法”,是我国古代
藏书网一项发明。扬雄《方言》中提到的曲有(麥殳)〔ku库〕、(麥穴)〔hua华〕、(麥才)〔cai才〕、(麥卑)〔pi皮〕、麰〔mo谋〕、(麥果)〔guo果〕、(麥蒙)〔meng蒙〕等。《汉书·食货志》还记有我国现存最古的用曲酿酒方子:“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公元6世纪,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总结了我国的酿造
藏书网技术,反映了当时我国利用微生物发酵制酒的新水平。制酒一般包括制曲和酿酒两个步骤。制曲就是在酿酒前先培养微生物菌种。《齐民要术》把酒曲分为两大类:即笨曲和神曲,这相当于现在的大曲和小曲。根据《齐民要术》记载,用神曲酿酒,“一斗杀米三石”,即用曲量只需原料总量的1/30;用笨曲酿酒,“一斗杀米六斗”,用曲量也只占原料总量的1/7。可见当时我国酿酒的糖化力和酒化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制曲时,掺入生料,这是起接种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还注意原料的湿度、温度和曲房的密闭,从而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并把“五色衣成”作为制成曲的标准,可见当时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在酿酒发酵过程中,还十分注意“曲势”(就是现在所说糖化酶和酒化酶的活力),当时酿酒发酵已经知道根据“曲势”来分批投料。
此外.,我国古代还利用微生物发酵酿醋、制酱、作豉,以丰富生活食品。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在北魏时,人们已经将“衣”(醋酸菌膜)的生成和下沉与醋的形成联系起来,似乎已经意识到醋酸的产生与某种有生命物质的作用有关联。
第三节 关于病原微生物
我国古代对于传染性疾疫的流行,很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习,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古代是把传染病都包括在“伤寒”这个总病名之中。《素问·热病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出土的汉简记有“伤寒四物(乌喙、细辛、术、桂)汤”和“治伤寒逐病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专门总结了伤寒病(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在内)的起始和发展过程以及一系列辨证施治的理论,可以看成是有关 4f20." >传染病的专著。隋代巢元方开始对病源进行新的探索,他在《诸病源候论·瘟病候》中,明确地认为某些传染病,是由外界有害因素(当时他称之为“乖戾之气”)所引起的。明代吴有性发展了这一精辟的见解。
藏书网
吴有性,字又可,生于16世纪80年代,江苏吴县人。在吴有性生活时期,瘟疫流行频繁。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就发生大瘟疫19次。公元1641年所暴发的大瘟疫,流行遍及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广大的地域,瘟疫的流行和蔓延,迫使人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以便寻求更有效的治病措施。吴有性通过认真细致的考察研究,于公元1
99lib?642年完成了《瘟疫论》一书,并提出了戾气说。他认为疫病是由“戾气”引起的,《瘟疫论·序》中说:“夫瘟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戾气)所感。”这里特别指出“戾气”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特别的物质。吴有性认为这种戾气可以通过口鼻传染人体。但是否致病,则要看戾气的毒力和人自身的抵抗力。有的年份疫气盛行,
患病就重,而且“最能传染”。有的年份,疫气衰少,患者就不多,且不会传染人。这种戾气,不仅会使人体得病,而且也会使动物得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等。但是“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可见吴有性已知道,不同种类的动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他说:“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传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发斑、痘疹之类疾病,在此以前的中医理论,都把它归结为心火所引起的,而吴有性则指出“实非火也,亦杂气(戾气)之所为耳”,即认为痘疹、疔疮和外科化脓感染等也都是由于戾气感染所引起的。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戾气”就是呼之欲出的病原微生物。在当时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科学的见解,的确令人钦佩。从这以后又过了大约200年,西方学者借助于显微镜,才真正
?发现并看到了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免疫思想,渊源很早。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有治疗“猘〔zhi至〕犬”(疯狗咬人)方。方法很简单,就是
将咬人的疯狗杀死,取其脑给患者敷治,这样就不会复发狂犬病。
在免疫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术的发明。传说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年),丞相王旦早年所生的几个孩子都出天花而
?夭折。晚年他得一子名王素,于是询问有谁会种痘防治天花,当时有人告诉他:“种痘有神医”,王旦听了非常高兴。不到两个月,神医便被请到汴京(河南开封),为王旦儿子种痘。种痘后七天发热,12天痘已结痂。这个传说只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所以宋代是否已经发明种痘,还缺乏有力证据。但至迟到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bbr>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说明种痘法的发明至迟也在16世纪中叶以前。
在明清时期,有许多著作记述种痘方法。其中主要有四种:
(1)痘衣法:用天花患儿的衬衣,给被接种者穿上,使后者染上天花。这是较原始的方法,效果并不好。
(2)痘浆法:用棉花蘸沾痘天花患者的皰〔pao泡〕浆,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感染。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一般也不使用。
(3)旱痘法:将痘痂阴干研细,用银管吹入接种者的鼻腔。
(4)水痘法:把痘痂阴干研细,再用水调湿,用棉花蘸沾裹塞在被接种者的鼻孔。
(3)、(4)两种方法,属痘苗法,比(1)、(2)两种方法进步。当时也很注意痘苗的贮藏和改进。最初用的痘苗,实际上是痘痂,叫“时苗”,危险性较大。此后又改
用经过几次接种后的痘痂,作为痘苗,这叫“种痘”,又称“熟苗”。熟苗经过几次接种后,毒力大大减弱,很安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神苗”。
在历史上,由于种痘对预防天花有一定的效果,所以被广泛采用。《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说:“迩年有种痘之说,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痘科金镜赋集解》(公元1727年)也说:“近来种花(即种痘)一道,无论乡村、城市,各处盛行。”可见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行,且很快传到世界许多国家。早在公元1688年,俄国就要求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公元1718年,英国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土耳其学会了种痘术,并返回英国宣传和推广。公元1721年,美国医师波尔斯在美国首次为自己儿子和两名奴隶接种了人痘。牛痘的发明者琴那,原先本是一位接种人痘的医师。他不仅为别人种痘,而且也给自己种了人痘。他正是在中国人痘接种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创造了牛痘接种法。
中国人痘接种术,是人类免疫学的先驱,为人类的免疫预防科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第一节 益虫的利用
(1) 蚕
养蚕取丝,是中国古代对昆虫资源开发利用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例子之一。蚕原来是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在蚕桑还未被驯养之前,人们可能已经懂得利用野蚕茧抽丝了。究竟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象形文字,而且还有祭祀蚕神和刻有派人察看蚕事的卜辞。商代蚕桑生产已经相当发展,可见开始人工养蚕要在这以前。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得到蓬勃发展,养蚕织丝被认为是妇女们都必须参加的副业劳动。 href='2283/im'>《诗经》中就有许多篇章描写蚕桑,有的诗还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劳动忙碌的情景。《豳风·七月》写道:
春日载阳(春天一片阳光),
有鸣仓庚(黄莺鸟在歌唱)。
女执懿筐(妇女们提着箩筐),
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
爰求柔桑(去给蚕儿采摘嫩桑)。
出土的战国铜器上的“采桑图”,更加逼真地描摹了古代劳动妇女采桑的劳动场面(图14)。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植桑树、发展桑园。《诗经·郑风·将仲子》有这样的诗句:“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不要跨过我的墙头,不要采摘我的桑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桑田之间啊,采桑的人来来往往)。”《孟子·梁惠王上》中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见周代已经有大面积的人工栽种的桑树园了。战国铜器上采桑图描绘的桑树有高、矮两种类型,低矮的桑树可能就是后人所称的地桑。关于地桑,古代书籍中说:头年将桑椹和黍一起种下去,待桑树长到和成熟的黍一样高时,齐地面割下,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的枝条。这种桑树不仅便于采摘和管理,而且枝嫩叶肥、产量也较高。地桑的出现,也是蚕桑生产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plate.pic/plate_170797_1.jpg" />
图14 战国铜器上的《采桑图》
重视发展蚕桑技术,对蚕桑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管子·山权数篇》记载:“民之有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存之于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对群众中精通养蚕技术的人,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可见当时非常注意总结经验,以提高栽桑养蚕的生产水平。
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要用清水浴洗卵面,后来进一步发展到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浴洗消毒卵面。这对防止蚕病发生非常重要。
蚕农在1400多年前,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齐民要术》提出要选取“居簇中”的茧为蚕种。宋代以来,人们还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蛾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深知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体弱有病的蚕种,从而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微粒子病原体通过胚胎传染给后代。
远在秦汉时代,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和发育,可以缩短蚕龄,所以历代都很注意养蚕环境湿度温度的调节和控制。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已在蚕室四周置火加温,以调节蚕室温度。元代《士农必用》指出:幼蚕的时候,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冷;而到大眠之后,就要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经过长期养蚕实践,古代蚕农还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例如清洁和用药物消毒蚕室、蚕具,以药物添食和薰烟等办法提高蚕的体质和抵抗力。到明代,人们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积极采取淘汰和隔离的措施,以防止蚕病的传染和蔓延。
为发展蚕丝生产,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养多批蚕。《周礼》中有“原蚕”记载,“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再养的蚕,即夏蚕。据刘宋郑辑之《永嘉郡记》的记载,公元4世纪时,永嘉(现在浙江温州)地方,一年可养八批蚕。大家知道蚕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的区别。在热带(如广东)地区,可以利用多化性蚕,在一年中自然多次孵化来养多批蚕。此外也可以利用二化性蚕所产的卵,放在适当的低温中催青,这样所产的卵,在当年内就又能继续孵化。继续维持低温催青,就又能继续孵化。古代永嘉(今浙江温州)地方一年能养八批蚕,就是采取低温催青二化性蚕实现的。《永嘉郡记》载:
永嘉有八辈蚕:蚖〔yuan元〕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末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养“珍”者少养之。“爱蚕”者,故蚖蚕种也:蚖珍三月既绩,出蛾取卵,七八日便剖卵蚕生,多养之,是为蚖蚕。欲作“爱”者,取蚖珍之卵,藏内罂〔ying应〕中(随器大小,亦可十纸),盖覆器口,安硎〔keng坑〕泉冷水中,使冷气折其出势。得三七日,然后剖生,少养之,谓为“爱珍”,亦呼“爱子”。绩成茧,出蛾,生卵。卵七日又剖成蚕,多养之,此则“爱蚕”也。藏卵时……当令水高下,与种卵相齐,若外水高,则卵死不复出;若外水下卵,则冷气少,不能折其出势。不能折其出势,则不得三七日。不得三七日,虽出“不成”也。“不成”者谓徒绩成茧。 出蛾生卵,七日不复剖生。至明年方生耳。
这段记述表明当时我国温州一带的蚕农,已经知道,以适当的温度,就可以打破二化性蚕的“滞育”状态。大家知道,二化性蚕的第二化蚕所产卵,在通常情况下,当年便处于滞育状态,即使当时的温度 8fd8." >还很高,但其卵都必须等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孵化。能否打破这种状态,使第二化蚕所产的卵,能在当年里继续孵化呢?晋代蚕农们说,行。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将二化性蚕的第一化蚕(即螈珍蚕)所产的卵存放在一种叫罂的陶器中并加上盖,然后将它放在山间的冷泉水中,“使冷气折其出势”这样过了21天蚕卵便孵了(在通常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化蚕所产的卵,只须七八日就孵化了,但在低温即“冷气”影响下,卵便延长到21天才孵化)。这种蚕叫“爱珍蚕”。它与普通没有经过低温影响而孵化出来的第二化蚕不同,它所产的卵,可以在当年里再继续孵化。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次人为地利用低温的影响来中断蚕的“滞育”。实际上,当时永嘉地区的蚕农,就是利用这种低温影响,可以使二化性蚕,接连中断“滞育”,从而可在一年中连续孵化四代(见示意图),实现了一年养多批蚕,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这当中,关键是对用以影响蚕种孵化的温度的掌握。正如《永嘉郡记》指出:藏卵时,温度必须适当,过低就“卵死不复出”,过高,则不能达到使卵能延期到21天再孵化。不能延期21天,那就达不到中断滞育的目的。以上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学者已经深刻地理解到,温度对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
//..plate.pic/plate_170797_2.jpg" />
永嘉八辈蚕关系示意图
(引自汪子春《中国古代养蚕科学上的一项重要发明——低温催青制取生种》)
除了桑蚕,我国古代还饲养柞蚕、樗蚕、天蚕等许多种蚕,也都取得了不少成绩。柞蚕,人们常常叫它山蚕或野蚕,它以吃柞树叶为主。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据古书记载,早在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丝来织绸。在明代,用柞蚕茧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
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清初山东省益都县人孙廷铨撰写有《山蚕说》一文,专门介绍放养山蚕技术。文中说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柞蚕,不久柞蚕放养逐渐传到其他地区。早在清初,放养柞蚕方法已经传到辽东半岛。逐渐地,这里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不久放养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传播到较远的云贵等地区。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去的。
从公元前138—前120年起,以至唐、宋,我国丝织品和蚕桑制丝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阿富汗、波斯、印度、埃及、罗马、法国和俄国;更早时期也传到朝鲜、日本,为世界文明增添光彩,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 蜜蜂、白蜡虫、紫胶虫、五倍子蚜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类的优良食品。可以推想,我们的远古祖先,很早就和蜂打了交道。但是直到公元3世纪才有关于养蜜蜂的记载。据皇甫谧在《高士传》中说: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有位名叫姜歧的人,“隐居,以畜养蜂、豕为事,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百三余人。”可见在1800年前,养蜂已经成为人们的活计了。晋代人已经知道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宋代对蜂群的内部组织有了相当的了解。王禹偁(字元之)在《小畜集》中写有“记蜂”,对蜜蜂的生活习性和蜂群组织,以与寺僧对话的形式作了如下记述:
商于兔和寺多蜂。寺僧为余言之,事甚具。予因问:“蜂之有王,其状若何?”曰:“其色青苍。差大于常蜂耳。”问:“胡以服其众?”曰:“王无毒。不识其他。”问“王之所处?”曰:“窠之始营,必造一台,其大如粟,俗谓之王台。王居其上,且生子其中,或三或五,不常其数。王之子尽复为王矣,岁分其族而去。 山甿〔meng盟〕患蜂之分也,以棘刺关于王台,则王之子尽死而蜂不拆矣。”又曰:“蜂之分也,或团如罂,或辅如扇,拥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失其王,则溃乱不可响迩。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则蜂堕(惰)而不作。”
这里,对蜂巢内部组织、分群习性,尤其是控制分群方法作了详细的记述,很有价值。当时人们已知蜂有蜂王,色青苍,比其他蜂大,且无毒。王生幼王于台中;分王时群蜂拥着蜂王飞去。有蜂王在蜂就不螫,失去蜂王蜂群就溃乱。当时养蜂人都知道,为了防止蜜蜂分巢,只要用棘刺关住王台,这样巢内王子都要死亡,蜂群也就不再拆开。可见当时对蜂的习性有着很深的了解。元末刘基在《郁离子》卷上“灵邱丈人”中,通过对善于养蜂和不善于养蜂的父子两代的对比,描述了养蜂之人对蜂群的清洁、寒暖、晴雨、燥湿以及防止敌害诸方面的周到照顾,及蜂箱的选材制作、排放、管理等,说明当时的养蜂技术已达很高水平。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农政全书》等都将养蜂作为科学进行研究。清代郝懿行还写了《蜂衙小记》的养蜂专著。至于蜂蜜作为药用,则早在 href='1238/im'>《神农本草经》就已经列为上品加以利用了。
白蜡虫 虫白蜡是雄性白蜡虫的分泌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家副产品。宋代周密《癸辛杂识》就有关于饲养白蜡虫的记载。说江浙过去不产白蜡,后来有人从淮北带来白蜡虫出售,其种形状如小茨果实,“每年芒种前以黄布作小囊贮虫10余枚,遍挂桎树间(叶类似茱萸叶),至五月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这就是白蜡。八月中剥取用沸汤煎之就成白蜡。又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来春渐大,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这里已经将放养白蜡虫、收白蜡的时间和方法,基本说明了。以后汪机《本草会编》、李时珍 href='1158/im'>《本草纲目》和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寄生植物种类、产地、白蜡虫的习性和采蜡方法都有记载。17世纪初耶稣会教士把有关中国饲养白蜡虫的消息传到欧洲,公元1853年由罗刻哈特从上海将白蜡样品和白蜡虫送到英国以供研究。
紫胶虫 紫胶虫分泌紫胶,我国古书上称为紫铆、紫梗或赤胶。公元3世纪张勃在《吴录》中记载说:“九真移风县,有土赤色如胶,人视土知其有蚁,因垦发以木插枝其上,则蚁缘而上,生漆凝结,如螳螂螵蛸〔piaoxiao飘肖〕子之状。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谓之蚁漆、赤胶。”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云南考察,第一次指出云南是我国紫胶产地,同时记述了紫胶虫寄生植物紫梗树的形态。紫胶在我国古代作药用,也用作染料。
五倍子蚜 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盐肤木叶上所形成的虫瘿。它是染色、制革工业的重要原料,又是重要的药物。五倍子蚜的生活史很复杂,不容易为人所知。五倍子是因为生于(木(上艹下角))(同倍)木而得名。宋代人虽然知道五倍子(虫瘿)是生在盐肤木上,但并不知道里面有虫。直到明代李时珍在 href='1158/im'>《本草纲目》中,才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李时珍说:“此木(即盐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起初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红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肥,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miemeng灭猛〕。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否则虫必穿坏。”李时珍还认识到寄生不同,其虫毬(虫瘿)也不一样。但是限于时代,他没有完全弄清五倍子蚜的生活史。
虫白蜡、紫胶、五倍子都是我国自古以来对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这些产品除了供国内利用外,还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
(3)古代餐桌上的昆虫
昆虫种类繁多,其中有的昆虫肉体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早就是我国古代餐桌上的佳肴。
《周礼》中记有“蚳醢〔chihai池海〕”,“蚳”就是蚁卵,“蚳醢”是由蚁卵加工而成的蚁卵酱,供“天子馈食”和“祭礼”用。
古代供“人君燕食”的昆虫,据《礼记》记载还有“蜩〔tiao条〕”(蝉)和“范”(蜂)。三国时曹植写的《蝉赋》记了蝉一生所遇到的各种天敌,并称它的最后“天敌”是厨师。唐段公路在《北户录》里记载了广人食用蚁子酱的情况。唐刘恂在《岭表录异》里还记了交广酋长用蚁酱招待官客享用。唐代,人们把蝗虫也列入食品。北宋范仲淹说:“蝗可和菜蒸食。”明徐光启在《屯盐疏》记录了当时天津地区人们把蝗虫当作美味食品,互相赠送。
有趣的是,古代人们还把臭虫、蜻蜓、天牛之类的昆虫,也作为“山珍海味”。例如唐剑南节度使鲜于叔明“嗜臭虫,每采拾得三五升,浮于微热水,泄其气,以酥及五味熬卷饼食之,云天下佳味。”(《耕余博览》)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了人们食用蜻蜓的情况。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把蛴螬〔qicao齐曹〕(金龟子幼虫)与猪蹄混煎成羹,白如人乳,勾人食欲。
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引《滇南各甸土司记》说:腾越州外各土司中有一种棕虫,穴居棕木中,食其脂汁,形状如海参,粗如臂,色黑,土人视为珍馔。土司请贵客必用。作羹味绝鲜美,肉绝似辽东海参,食之增髓补血,尤治妇人带下。这里所说的棕虫,可能是天牛类的幼虫。他还在“龙虱”条引方以智《物理小识》记:龙虱可以熏干油润,去甲翅啖,也可以盐蒸食。实际上,现在我国广东一带市场还卖作生食。
古人餐桌上的昆虫,现在大部分在人类“食谱”中消失了,但蚁卵、龙虱、蚕蛹、蝗虫等,仍是人们的佳馔。在国外,昆虫也普遍地列入食谱。由于昆虫资源丰富,繁殖能力很强,营养价值也很高(有资料证明一些昆虫含高蛋白,还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我们应该充分进行研究,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把昆虫开发作为未来理想的食品来源,为人类再作贡献。
第二节 害虫的防治研究
(1) 治蝗探索
自古以来,昆虫的利害并存。我国以农业立国,在利用益虫的同时,也与害虫展开了持续的顽强的斗争,从而保障了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其中特别要讲的是与蝗虫的斗争。
早在《礼记·郊特牲》中,写有年终祭礼(即“蜡祭”)的《蜡辞》说:“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用祝祷的方式,祝求昆虫不要为害,反映了早期先人对虫害的反应。《诗经·大田》说:“去其螟螣〔te特〕,及其蟊〔mao毛〕贼,无害我田稚。”还说:“秉彼蟊贼,付畀〔bi必〕炎火。”不仅积极地除去虫害,还采取了用火杀虫的方法。就我国历史记载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中,大蝗灾发生约538次,平均每三四年就要发生一次,给人类造成很大损失。在长期的斗争中,人们加深了对蝗虫的生物学认识,找到了不少有效的治蝗方法,出现了不少为民除害的历史人物。
王充在《论衡·顺鼓篇》中说:“蝗虫时生,或飞或集,所集之地,谷草枯索。吏率部民堑道作坎,榜驱内于堑坎,把蝗积聚以千斛数,正攻蝗之身……”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蝗虫的生态习性和危害情况,以及采取掘沟捕蝗的历代相沿办法。《汉书·平帝纪》记元始二年(公元2年)大旱,“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豆斗)〔dou斗〕受钱。”记载了发动群众悬赏捕蝗的最早事例。 href='6042/im'>《资治通鉴》记有孝武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派军队协助民众灭蝗的事例。《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采用晒干和“取干艾杂藏”的方法储种防蝗。唐代宰相姚崇治蝗是治蝗史上的一件大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六月,京畿旱蝗,吓得唐太宗下诏罪己,愚蠢地以为他用自己吞个蝗虫的办法就可以除灾。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蝗虫大起,宰相姚崇力排干扰,坚持人定胜天的思想,领导群众采取开沟陷杀蝗蝻和火烧等积极办法,战胜了蝗灾。仅汴州一地,就“获蝗一十四万石,没汴渠流者不可胜记”。这个记载,使我们认识了当时蝗灾的严重和灭蝗斗争取得的巨大胜利。
宋代认识到蝗虫生活史上有一个成卵的阶段,开始注意掘卵灭蝗,在斗争中取得了主动。例如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开封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还颁布了除蝗法规。规定:“官、私荒田经蝗下落处,令佐应差募人取掘蝗子(即卵),而取不尽因致次年发生者,仗一百。”采取法律处罚手段,来巩固灭蝗成果。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答朱寀〔shen审〕捕蝗诗》里写道:
大凡万事悉如此,祸当早绝防其微。
蝇头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难施。
只惊群飞自天降,不究生子由山陂。
官书立法空太峻,吏愚畏罚反自欺。
反映了捕蝗斗争的另一些情况。
我国还是全世界最早的治蝗法规——公元1075年的《熙宁诏》的制定者。第二道治蝗法规是公元1182年的《淳熙敕》。最早的治蝗手册是公元1193年的《捕蝗法》。以后历代都把捕蝗列为国家要政。许多治蝗著作如明徐光启的《除蝗疏》、清顾彦的《治蝗全书》对治蝗都有详细的论述。特别是《除蝗疏》,对蝗虫的生活史以及蝗虫发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改造蝗虫发生基地,根治蝗虫的办法。《除蝗疏》指出,夏天的蝗虫卵最易孵化,但要是卵在产后八日内遇到雨水,就会烂掉。冬天,卵不会孵化,一定要等到春天。如果越冬卵遇到严寒和春雨,也会烂掉。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季节、雨水、温度等自然条件对 8757." >蝗虫发生的影响。对蝗虫发生基地,《除蝗疏》指出:蝗虫多发生在河滩洼地,尤其是那些“暵〔han汉〕溢无常”的干涸积水地。因此强调要改造这些蝗虫发生基地。
(2) 以虫治虫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生物防治虫害的国家。大约在西晋时候,我国就已经发明利用昆虫天敌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柑,乃橘之属,滋味甘美特异者也。有黄者,有頳者,谓之壶柑。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这是关于以虫治虫的最早记录。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段成式说:“岭南有蚁,大于秦中马蚁,结窠,于甘树,甘实时尝循其上,甘皮薄而滑。往往其实在窠中。”
这里所谓赤黄色,大于常蚁的蚁,即现今的黄猄蚁,又称红树蚁、织窠蚁,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图15)。常于柑橘树上网丝筑窠,能吞食柑橘树枝果害虫。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还有专门收集和贩卖黄猄蚁为业的贩蚁者。他们“以席囊贮蚁”或者用“猪尿泡”、“布袋”贮蚁,售给果农。可以说古代在我国南方一带用这种方法治虫是相当广泛的。这是一种利用捕食性昆虫进行治虫的方法。后来学者还知道其他许多昆虫具有捕食害虫的习性。宋代陆佃《埤雅》记载:“蜻蛉,六足四翅,其翅薄如蝉,昼取蚊虻食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提到一种步行虫捕食粘虫的情况。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子方虫(即粘虫)为害作物比蝗虫还严重,有一种小(虫甲)〔jia假〕虫一见子方虫辄断其腰而去,俗称之为旁不肯。这里的小(虫甲)虫即是一种步行虫,亦称步甲。它的成虫和幼虫均为肉食性的,食量大
,是自然界中虫害自然控制因素之一。古代还发现捕食性的蜂也是蝗虫的天敌。
//..plate.pic/plate_170798_1.jpg" />
图15 黄猄蚁图
除昆虫外,古代还提到节肢动物、爬虫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多种昆虫天敌动物和对它们的利用。
第三节 对昆虫习性的研究
(1)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争论
螟蛉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一直持续了约2000年。
最早, href='2283/im'>《诗经》和《尔雅》都有“螟蛉(指鳞翅目昆虫)有子,蜾蠃(指细腰蜂)负之”的诗句,意思是螟蛉虫的幼虫被细腰蜂猎走了。这本来只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描绘(图16)。可是,到了汉代,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将此歪曲附会为:螟蛉之子死,遇到蜾蠃,对它说像我吧!像我吧!时间久了,螟蛉之子就变成蜾蠃了。这种 9519." >错误的说法,一直得到一部分学者如郑玄《诗经笺》、许慎《说文解字》、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郭璞《尔雅注》、张华《博物志》、陆佃《埤雅》、苏颂《图经本草》等盲目支持。但另一方面也一直有人反对这种说法。早在6世纪初年陶弘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正确的见解。他发现细腰蜂有许多种类,有一种色黑、腰很细、含泥作窠,并产下如粟米大的卵,他们捕取青蜘蛛10余枚放在窠内,作为子代长大时的食粮,最后将窠封起来。另一种在芦竹内作窠,也捕取青虫作为子代食粮。陶弘景指出:细腰蜂有雌雄,有自己的子代,所谓“取青虫教祝,使变为己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从这以后,不断有人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公元9世纪段成式也发现蜾赢为其子准备的食物的确不限于青虫,也有小蜘蛛。稍后,寇宗奭观察到蜂卵是产在被俘虏的虫体上的。公元1063年,彭乘发现蜾赢有将螟蛉虫加以刺杀的现象。公元1582年皇甫汸观察到在窠内的螟蛉虫并没有死,但是不能活动。公元1578年李时珍在 href='1158/im'>《本草纲目》中作了总结。明末另一位学者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还亲自验证,记载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蜾赢负螟蛉与蜜蜂采花酿蜜喂养子代相同,细腰蜂贮螟蛉给自己子代食用,而且计日食尽时正好自己子代能飞。同时对那些错误解释,提出严肃的批评。这一场持续长达2000年的论争,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方法。(图17)bbr>
?
//..plate.pic/plate_170799_1.jpg" />
图16 晋·郭璞《尔雅音图》中的螟蛉图
(2) 蚕蛆蝇寄生现象的发现
有一种寄生蝇,2000多年前《尔雅》一书中就已经提到,叫“蠁〔xiang响〕”。古人是在养蚕生产实践中发现其有寄生生活的现象。晋代郭璞在为《尔雅》作注时说:“蠁”还有一个名字叫“蛹虫”。蠁为什么又叫“蛹虫”呢?看一下宋代陆佃《埤雅》中的记载,就清楚了。《埤雅》中说:“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为蝇。”原来蚕蛆蝇是家蚕的害虫,它在蚕的幼虫体上产卵,待蚕幼虫成熟蛹化,蚕蛆蛆卵便孵化为蚕蛆蝇的幼虫,幼虫咬穿蚕茧钻入土中,不多久便羽化成蝇。明代谭贞默曾亲自进行观察。他在《谭于雕虫》中说:“埽(即谭贞默)亲验之果然。盖非初蚕所有,乃二蚕茧中所出,初蚕茧所出皆蛾,二蚕苦茧所出,十三为蛾,十七为蛆,凡蝇乳子于蚕背者皆成蛆,乃食蛾而出也。”他证
明前人的发现是正确的。同时还指出,寄生蝇对家蚕的寄生,多发生于二蚕,二蚕往往7/10被寄生。
//..plate.pic/plate_170799_2.jpg" />
图17 晋·郭璞《尔雅音图》中的果蠃图
清代赵敬如,对多化性蚕蝇,作了很详细的描述。他说:“又有一种大麻蝇,虽不食蚕,为害最甚,此麻蝇与寻常麻蝇不同,身翅白色,遍体具毛,两翅阔张,颇形凶恶之状。其性颇灵,其飞甚疾。每至飞摇不定,不轻栖止,见影即飞,甚不易捉获。其来时在蚕略栖即下一白卵,形细如虮,二日,下卵之处变黑色,其蛆已入蚕身,在皮内丝处,专食蚕肉。六日蛆老,口有两黑牙,钳手微痛。蚕因不伤丝料,仍可作茧,蛆老借两黑牙啮茧而出,成小孔,即蛀茧也。蛀茧丝不堪缫。蛆出一日,成红壳之蛹,十二三日,破壳而出仍为白色大麻蝇。”这些记载,对蚕蛆蝇的形态和寄生生活习性,都作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古人还观察到有些蝇类,会在人体上寄生。《诸病源候论·金疮虫候》就说:金疮久不愈或裹缚不如法,就会内部败坏生虫。清代《外科心法》对这种疮面蝇蛆的寄生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是由“苍蝇闻秽丛聚,以致生蛆。”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几次说到“眼蝇蛆病”,说明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常有蝇蛆寄生于眼内,造成眼蝇病,严重时,可使眼睛失明,根据现代昆虫学研究,都是可能的。
第一节 人体解剖和人体测量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反映古人对人体认识的象形文字。例如甲骨文中:头(称首)作

,面作

,像人面形;目作

,外圈像眼眶,内圈像眼球,圈中一点像眼珠;耳作

,像耳形;口作

,像口形;齿作

,像口中牙齿;心作

,像心脏形,还表示内部分膈;血作

,字中的点表示血在器皿中……这些甲骨文字表明,三四千年前,我国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体的知识。?
在先秦的文献中,也已经有关于人体解剖研究的记载。《灵枢经·经水》中就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这表明我国在2000多年前确已进行过人体解剖研究。2000多年前发明的“解剖”这个词,不仅一直沿用到现在,而且还传到日本,并且也一直沿用至今。
《灵枢经·肠胃》保存了当时所作的内脏解剖测量记录:
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
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灵枢经·肠胃》对人体消化道各器官部位的测量,不仅记录了消化器官的长、宽度和容积,还记录了相对位置和分布情况,显然是经过多次实际解剖观察,并精细测量取得平均数值的结果。这些记录与近代解剖学的记录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根据《灵枢经·肠胃》的记录,食道与肠的长度比值是1:36,而近代解剖学家斯巴德辞(Spalteholz)《人体解剖图》一书所提供的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值为1:37,两者几乎相等。可见古代内脏解剖测量工作做得相当精细。
此外,古代还进行了活体表面测量研究。《灵枢经·骨度》中保存着古代通常人的高度和各部位的长短、大小尺度。(见表1)
这是一份很少见很珍贵的古代人体测量记录,其测量项目达38项之多,有长度、宽度和围度;从项目排列的先后顺序看,反映出当时人们作人体测量时的先后操作程序。千百年来,不少人对这份人体测量记录做过研究,特别是近年有人以现代人体测量结果与《骨度》篇的记载进行对照,发现两者数字基本相似。
《灵枢经·骨度》中的人体测量项目
| 部别 | 部位起止点 | 尺度(周尺) |
|---|
| 全身 | 人长 | 七尺五寸 |
| 头面部 | 发所复者颅至项(前发际至后发际) | 一尺二寸 |
| 耳后当完骨者(耳后两侧乳突之间)广 | 九寸 |
| 头之大骨围(头盖周围) | 二尺六寸 |
| 发以下至颐长 | 一尺 |
| 两颧之间相去 | 七寸 |
| 耳前当耳门者(耳前两侧外耳孔前缘之间距离) | 一尺三寸 |
| 角以下至柱骨长 | 一尺 |
| 颈项部 | 项发以下至背骨(即项后发际至大椎) | 二寸五分 |
|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 | 四寸 |
| 胸腹部 | 缺盆以下至髑骬(胸骨上切迹至剑突)长 | 九寸 |
| 髑骬以下至天枢(剑突至脐)长 | 八寸 |
|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 | 六寸五分 |
| 横骨长 | 六寸五分 |
| 两乳之间广 | 九寸五分 |
| 胸围 | 四尺五寸 |
| 背腰部 |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 | 三尺 |
| 腰围 | 四尺二寸 |
| 侧胸腹部 | 腋以下至季肋长 | 一尺二寸 |
| 季肋以下至髀枢长 | 六寸 |
| 上肢部 | 肩至肘长 | 一尺七寸 |
| 行腋中不见者(柱骨至腋横纹头) | 四寸 |
| 肘至腕长 | 一尺二寸五分 |
| 腕至中指本节长 | 四寸 |
| 本节至其末长 | 四寸五分 |
| 下肢部 | 两髀之间广 | 六寸五分 |
| 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骨之上廉 | 一尺八分 |
| 内辅骨上廉以下至下廉 | 三寸五分 |
| 内辅下廉至内踝长 | 一尺三寸 |
| 膝腘以下至跗属长 | 一尺六寸 |
| 跗属以下至地长 | 三寸 |
| 髀枢以下至膝中长 | 一尺九寸 |
| 膝以下至外踝长 | 一尺六寸 |
| 外踝以下至京骨长 | 三寸 |
| 京骨以下至地长 | 一寸 |
| 足长(足跖侧长) | 一尺二寸 |
| 足广(足跖侧宽) | 四寸五分 |
.99lib?
《骨度》篇还根据人体各部位表面解剖特点,确定内脏器官与体表各部位的关系,并根据体表测量结果推断内脏器官的体积大小。如它指出,从缺盆中(胸骨上切迹)到(骨曷)骬〔heyu合于〕(剑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九寸(约合17.7厘米)。如果超过这个长度,就表明肺体积大,相反即表明肺小;从剑突至天枢(脐眼)距离通常为八寸(约合15.8厘米),过长则表明胃体积大,太短则表明胃体积小。这都同现代解剖学知识相一致。
//..plate.pic/plate_170800_9.jpg" />
图18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的人体尺寸图
第二节 宋代的人体解剖图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东汉时,太医尚方曾以犯人尸体进行解剖研究。“量度五脏,以竹筵〔ting廷〕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可见为了医学的目的,秦汉时,对内脏的解剖测量研究还时有进行。可惜资料大都散失了。《新唐书》和《旧唐书》著录有《五脏图》、《五脏识》等,可惜也没有留传。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人体解
藏书网剖图,是五代烟萝子所绘的《内境图》(图19)。这是近人从《道藏》中发现的,烟萝子又名燕真人,为五代时道士。《道藏》收载的南宋石泰及其门人所编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中收录有烟萝子著作多种。其中,有图六幅,依次为“烟萝子首部图”、“烟萝子朝真图”、“内境左侧之图”、“内境右侧之图”、“内境正面图”、“内境背面之图”。这后面四幅图,是人体内脏解剖的不同侧面图。在左侧图和右侧图上所绘脊柱,均为24节(不包括骶椎)。这与实际解剖是相符的。在正面图上,绘有表示食管和气管两个孔。有肺四叶,心在肺叶下,胃在心下。贲门在胃左,幽门在胃左下,肝在右上,其下为胆。下腹部绘有小肠、大肠、魄门(肛门)、膀胱等。烟萝子《内境图》对后世解剖图有直接的影响。
//..plate.pic/plate_170801_1.jpg" />
(左,内境背面图;右,内镜正面图。)
图19 五代烟萝子《内境图》
宋代吴简《欧希范五脏图》和杨介《存真图》,都参考了《内境图》,但又都是在实际解剖观察基础上绘制的。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广西欧希范等600多人因参加叛军,被官兵诱杀。其中56具尸体被当作标本进行了解剖研究,宜州推官吴简还令画工绘图,并作了记录。这就是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的由来。原图早已散佚、全貌已不得而知,但从后世僧幻云《史记标注》所引杨介的追述中,还可以了解梗概。吴简当时曾用了两天时间解剖考察。他说:“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傍则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长者、斜者、直者、有窍者、无窍者、了无相类。惟希范之心则红而硾〔zhui坠〕,如所绘焉。”当时的观察显然还很粗糙,并且有错误。但对脏腑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的记述则基本上是正确的。同时代的沈括很快就对《欧希范五脏图》的错误提出了批评和纠正。他在《梦溪笔谈·药议》中说:“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遂分二喉?但有咽有喉二者 800c." >而已。”沈括的正确批评,从一个侧面说明宋代学者很重视对人体解剖构造和生理的研究。
《存真图》是杨介编著的。杨介字吉老,泗州人,为宋代当地名医。崇宁(公元1102—1106年)年间,泗州处决人犯,郡守李夷行派医生和画工去刑场作解剖观察并绘图。杨介校以古书,认为它“比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于医家也”。 杨介《存真图》也已佚失,但在当时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图为元代孙涣重刻的《玄门脉诀内照图》所保存。明清时期许多著作,如王圻的《三才图会》及《脏腑证治图说人境经》(简称《人境经》)等书都有引用。 (图20)
藏医中也包含有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成书于公元8世纪末的《四部医典》认为,人体全身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肋骨24条,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210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藏医还认为,人体中有一系管线系统。其中的白脉是非常重要的。《四部医典》中说:“从脑脉的海洋里,像树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19条。”此外还有像丝线一样的连接脏腑的脉等。这与现代所理解神经颇为一致。藏医中还提到黑脉,认为它如同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脏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其分支有大干脉,有小脉。小脉有700条,小脉下还有更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这些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血管系统。
//..plate.pic/plate_170801_2.jpg" />
图20 《人境经》中的人体内脏右侧图
第三节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我国本来有良好的人体解剖研究的开端,可惜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如前所述。到宋代曾经再度兴起对解剖研究的热心,可惜也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相反的是,到后来,人体解剖是被绝对禁止的。但是,到了清代,北京著名医生王清任在医疗实践中深深感到人体解剖研究的重要,他说:“世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他的这些看法,无疑是很正确的。
为了认识人体内脏,王清任决心要作尸体 89e3." >解剖,以观察内脏的真实情况。当然在他那时要搞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室里进行系统研究
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他不得不到义冢墓地上去寻找尸体标本。公元1792年,王清任正在河北滦县稻地镇行医,那里正流行着小儿传染病,死亡率极高。穷苦人家多用草席裹着小孩尸体,浅埋在义冢上。王清任每天清晨到义冢去观察被犬食裸露的尸体,连续10天,他大约观察了30多具尸体。后来,他还几次到刑场去观察和进行调查。
通过实际观察,王清任发现古书所绘内脏图与实际有很多不相符。他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绘制了25幅图,并连同古人画错的图,一起收入《医林改错》一书,以借比较。王清任的研究,确有许多新见解。例如关于横膈膜,王清任为此留心了40年。最后,他指出横膈膜是区分胸、腹腔的界物,在膈膜之上,只有心和肺两个器官,其余内脏都在膈膜之
下。他说:“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这些论断都是正确的。关于肺脏,过去医家认为肺有六叶、两耳、24孔;而王清任的描述则是:肺管“分为两杈,入肺两叶,每杈分九中杈,每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长数小枝,杈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仿佛麒麟菜。”他十分正确和形象地简述了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肺泡之间的关系。限于当时的条件,王清任还不了解由心、血管所组成的血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的机能,但他大致查明了主要动脉、静脉的分布,以及它们与心脏联系的部位。王清任还观察到了视神经,并联系视觉作了描述,他说联着眼睛的根像线绳一样的东西,它发于脑髓。眼睛看东西是归大脑管的。尽管王清任的解剖观察还.很粗糙和不全面,但比之前人,则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第四节 关于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
《内经》中已经有了关于人体生理活动呈现节律性周期性变化的概念。2000多年前,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昼夜周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在自然界里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早晨到中午(6—12时)这段时间里,自然界中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12—18时)这段时间里,自然界中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黄昏到鸡鸣(18—24时)这段时间里,自然界中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鸡鸣到平旦(0—6时)这段时间里,自然界中的阴气是阴中之阳。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是这样的,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的。这种周期性的阴阳节律变化观念,颇类现代的“近似昼夜节律”(日钟)。《内经》具体谈到了人体的这种节律。《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人体的阳气,一天里都是属于外部的。天晓时,人的阳气开始生发,到中午时,阳气最旺盛;到了日落时阳气衰退,气门也就随着关闭了。在中医学中,“卫气”具有营养温煦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内经》已经认识到“卫气”在体内的运行和作用,与人的睡着和醒来这种周期性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经·卫气》说:阳在白天,阴在夜间,所以卫气的运行和天体环周一样地有规律。在一日一夜中要循行全身50周次。白天在阳分行25周次,夜间在阴分行25周次。《灵枢经·大惑论》中又说:卫气循环运行周身的顺序是经常在白昼行于阳分,夜间则行于阴分。所以夜间阳气逐渐衰尽的时候,就要睡眠;阴气逐渐衰尽的时候,就会醒来。这里明确指出“卫气”运行有“昼夜节律”,这是很正确的。现代医学认为白天醒时交感神经兴 594b." >奋,占优势,基础代谢旺盛;相反,夜间睡眠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基础代谢相对降低。bbr>.99lib?..
..
不仅这样,《内经》还指出:人体在生病时,其征兆的轻重,也会呈现“昼夜节律”的变化。《灵枢经·顺气一日分四时》中说:各种疾病的变化,常常是早晨觉得清爽些,白昼较为安静;而到傍晚则病势加重,夜里更为严重。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是:这是四时变化造成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年四季气候的正常状况。人体生理和它是相应的。以一日分为四时,早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傍晚是秋天,夜半是冬天。早晨人体正气开始活跃,病邪暂时衰退,所以感到清爽些。到中午,人体正气趋于旺盛,以正克邪,病邪愈趋衰亡,所以感到平静。到午夜人体正气已经入脏,邪气在体内占绝对优势,所以病势就更趋于严重。《内经》关于人体生理昼夜节律的认识,都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除“昼夜节律”以外,《内经》中还有关于“潮汐节律”、“周月节律”以及“周年节律”的记述,也很值得研究。
第五节 关于胚胎和生长发育的研究
2000多年前的《管子》一书,就试图阐述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管子·水地篇》: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而)咀(蛆),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五内(肉)。脾生隔(膈),肺生骨(胃),肾生脑,肝生革(骨),心生肉,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五窍,肺发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
从现在的胚胎学看,这样理解胚胎发育,显然是很粗浅的。但是2000多年前《管子》就将水视为胚胎组成和促进胚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难能可贵的。汉代《淮南子·精神训》中,对胚胎作了更详细的描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
妊娠一月,名曰始.99lib?形……四月之时,儿六脏收成;五月之时,儿四肢皆成……;六月之时,儿口目皆成……;七月之时,儿皮毛皆成;八月之时,儿口窍皆成……
显然这是根据实际观察而记述的。
我国古代对于出生后人体生长发育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按正常生长发育: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充盛,开始换牙,毛发已长长。到了14岁,性发育成熟,任脉畅通,冲脉旺盛,月经按期而行,在生理上已经具备有生育能力。到了21岁,肾气平和,真牙(指智齿)生长,身高也基本上长够了。到了28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很强壮。到了35岁,阳明经脉衰微
,面部开始出现枯焦,开始掉头发。到了42岁,三阳经脉都衰退,面部枯槁,月经断绝,形体衰老,不再有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盛,头发长长,开始换牙。到了16岁,性发育成熟,精气充满,男女性交,就会有子。到了24岁,肾气平和,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高长足。到了32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40岁,肾??气衰退下来,开始掉发,牙齿干枯。到了48岁,身体上部阳明经衰竭,面色憔悴,发鬓变白。到了56岁,肝气衰,筋脉迟滞,手足运动不灵。到了64岁,精气小,肾脏衰,发齿脱落,筋骨无力,天癸尽,身体沉重,行步不正,不再有生育能力。这说明我国古代很重视对男女生长发育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对人体生长发育不99lib?同阶段不同表现及其内在原因的分析,对我们深入探究人类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仍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节 生物遗传概念和气种说
战国时代《吕氏春秋·用民篇》说:“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说明对生物性状遗传的稳定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如何实现的呢?我国古代学者试图提出自己的解释。
对于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传递研究最早并有突
出成绩的,要推东汉的王充(公元27—104年)。他在和儒生们辩论时,曾就是否有瑞祥神灵动物问题进行过一次辩论。王充说:“龟生龟,龙生龙。形、色、大小不异于前也,见之父,察其子孙,何谓不可知?”王充认为各种生物都能相当稳定地将本种类的特征传给它们的后代。所以后代的颜色、形状、大小总是像它们的亲代,见到某种生物,就能预知这种生物后代的性状。他还在《论衡·奇怪篇》说:“物生自类本种。”“且夫99lib.含血之类,相与为牝牡,牝牡之会,皆见同类之物。”“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王充在这里讲的“本种”显然包含着“种”的概念,并且把在自然条件下能不能互相交配,产生后代列为种的特性之一。2000多年前,王充关于“种”的概念,竟然和18世纪分类学家林奈(公元1707—1778年)的“物种”概念有些相似。王充认为各种生物的性状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通过种子实现的。他说:万物“因气而生,种
99lib.类相产,万物在天地之间皆一实也”。他还以植物为例说:“草木生于实核,出土为栽蘖稍生茎叶,成为长短巨细皆由实核。”(《论衡·初禀篇》)他也正是基于对物种性状相对稳定的认识,有力地批驳了所谓瑞物神龙、神龟的存在。他认为正常的生物都是有种类的。
明代王廷相(公元1474—1544年)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遗传物质的“气种说”。他在《慎言·道体篇》中说:“人化生之后,形自相禅。”指出了性状遗传的连续性。又说:“人有人之种,物有物之种。如五金有五金之种,草木有草木之种,各个具足,不相凌犯,不相假借。”说明物种的稳定性和特异性。那么,物种为什么稳定呢?他说:“万物巨细刚柔各异其才,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
定也。”他认为是由于遗传物质——气种的稳定。针对性状遗传过程中出现的“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的现象,他的解释是“气种之复其本也。”实际上,这已经是从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现规律深处来理解了。王廷相在这里讲的“气种”已经很接近我们现在知道的遗传物质了,只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手段和科学实验,未能从实体上加以证实罢了。“气种说”和后来魏斯曼于公元
..t>1892年提出来的“种质说”已经很相似了,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清代戴震继承了这些思想,他说:“如飞潜动植,举凡品物之性,皆就其气类别之”,“其性存乎核中之白,形色臭味,无一或阙也”。试图把遗传物质落实到植物的具体部位,可惜只能落实到种子,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对遗传物质决定遗传性、决定生物性状的认识概念还是十分清楚的。
第二节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认识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品种99lib.间存在着差异,《周礼》已经提到具有各种变异的马,如种马、戎马、道马、田马和驽马等。《尔雅》甚至记下了36个马的品种和它们的差异。王充在《论衡》中清楚地谈到了生物的变异。他在《论衡·讲瑞篇》驳斥世人对于凤凰、麒麟和嘉禾等所谓“瑞物”的迷信时指出,凤凰、麒麟和嘉禾,都不是什么特别的或神秘的生物种类,而是普通兽类或鸟类和谷类作物(禾)的变异而已。他说:“瑞物皆起和气而生,生于常类之中,而有诡异之性。”他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生物的变异。他说:“越常献白雉,白雉,雉生而白色耳,非有白雉之种也。”这意思是说,白雉,犹如常雉,并非特别的种类,只是毛色变白.99lib.而已。对被称为“瑞物”的嘉禾,王充认为仍是在普通禾谷穗上所产生的变异。他说:“嘉禾生于禾中,与禾异穗。”这明确指出所谓“嘉禾”乃是从普通的禾中衍生出来的,它与普通禾谷相比,只是在穗方面有差异。在我国历代古籍中,关于谷类作物分枝变异的有关发现的记载屡见不鲜。例如根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在济阳(今山东省峄县)发现有嘉禾,一茎九穗。又如据《梁书·武帝本纪》记载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五月,在建康县朔阴里(江苏江宁县南),发现有嘉禾一茎12穗。这种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可见古人对稻麦等谷类作物的分枝变异,是有深刻印象的。
在历代的文献中,关于生物变异的记载是很多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说:“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贾思勰不仅指出谷物的成熟期差异,而且指出了其他各种性状的变异。宋朝蔡襄在《荔枝谱》(公元1059年)一书中指出:“荔枝..以甘为味,虽有百千树,莫有同者。”刘蒙在《菊谱》(公元1104年)里曾描述了菊花的35个品种。在谈到菊花的变异时,他说:“花大者为甘菊,花小而苦者为野菊,若种园蔬肥沃之处,复同一体,是小可变为大也,苦可变为甘也。如是,则单叶变而为千叶,亦有之也。”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粱粟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之而变,大同小异,千百其名。”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人对生物变异的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大同小异”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总情况,亲本的后代既像亲本,又跟亲本有所差异。“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之而变”,可见宋应星还认为生物的变异与生物之生活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生物发生变异的情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谈到种蒜时,指出,在垄底上放小瓦,将独瓣蒜放在瓦片上,再盖上土。这样长成的蒜头,形状很特别,扁阔而大。对此贾思勰十分惊奇,说此“亦足以为异”。贾思勰还谈到这样的事实。说当时山西(并州)没有大蒜,人们都得到河南(朝歌)去取蒜种。可是取来蒜种种了一年,却又成了百子蒜,蒜瓣很小。相反,山西的芜菁根却有碗口那么大,即使是从别的地方取来的芜菁种子,只要种下一年,也都会变大。贾思勰感叹道:“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推。”还有,山西产的豌豆,种到井陉口以东,山东产的谷子,种到山西壶关上党,便都徒长而不结实。贾思勰说,这些都并非是听信传说,而是他“目所亲见”的。最后他总结说,总之,这些都是因为土地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历代农学家和园艺家,几乎都有相同的看法。
宋代沈..t>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然也。”元代王祯《农书》说:“凡物之种各有所宜,故宜于冀、兖者,不可以青、徐论,宜于荆、扬者,不可以雍、豫论……谷之为品不一,风土各有所宜。”古人看到,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出现变异,所以不同的环境,有与之相适应的生物,这都是正确的。
变异有遗传的变异,也有不遗传的变异。早在汉代人们就认识到了有些变异是不遗传的。王充就指出,所谓“嘉禾”就是不遗传的变异。他说“试种嘉禾之实,不能得嘉禾”,可见他是作了试验的。
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变异是可遗传的。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提到了许多牡丹突变的例子,并指出,这些变异是可遗传的。
第三节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利用
秦汉以来,人们有意识地利用生物普遍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进行定向的人工选择和培育,产生了许多优良的品种。
(1) 作物选种
..
在汉代《汜胜之书》中,对多种作物选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麦子要选穗大强者,黍粟应选纯色好穗。《齐民要术》不但提出选纯色好穗,还要“别收”(单独采收),种在种子田里,收割时要单独存放。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在选择育种方面,还应用了单株选择法。根据《康熙几暇格物编》记载,当时乌喇地方(今吉林省吉林县境内)有棵树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当地首先选用了这棵白粟种进行繁殖,结果是“生生不已,遂盈亩顷,味既甘美,性复..柔和。”康熙皇帝在获得这种白粟良种后,也叫人在山庄里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这种白粟的茎、叶、穗都比其他种大一倍,而且成熟还快,果然是良种。这种单株选育的成功,对康熙有很大启发。他由此推想,古代的各种优良作物品种,也决非是原先就有的,而是人们通过对变异的选择培育才逐渐形成的。他说:“想上古之各种嘉谷或先天而后有者,概如此。”后来他又应用这种单株选择法,成功地选育出一种早熟高产的优质水稻,取名御稻。据前书记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康熙在田间巡行,“忽见一棵高出众稻之上”的稻子,他还发现这株稻比普通稻子成熟早,当时是阴历六月下旬,普通稻“谷穗方疑”(灌浆),这株稻的子实却已“坚好”。为了弄清这种早熟性状能否遗传下去?康熙便把这株稻的种子单独收下来,第二年在田间实验种植。结果证明,这株稻的早熟性状是遗传的,六月时先熟,并“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皇宫中用稻米的主要来源。康熙进而推断,这种稻既然适合在无霜期短的东北地区种植,应该也适于在无霜期长的江南地区作一年两熟。因此,他决定在更大的地区范围推广,公元1715年先在江浙地区推广种植,第一年在苏州地区就获得了一年两熟的成绩。在推广“御稻”过程中,康熙始终坚持“御稻”与普通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御稻”在江浙地区推广的第二年,两季相加亩产已达五石二斗,比对照田每亩多收一石三斗。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以后,很快就推广到安徽、江西等地。
清代包世臣著《齐民四术》中,有《农政》一卷,记述农事。他提出要在肥地里,选择单穗,分收分存。他把这种单穗选择育种,称为“一穗传”。这种一穗传的育种方法,是地地道道的单株选择法。
(2) 金鱼的选育
中国是金鱼的故乡。金鱼的祖先是“金鲫”,早在北宋时候,它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到南宋时候,金鱼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喜爱的观赏动物。当时许多达官贵族和僧侣,争相搜寻和建池豢养金鲫,作为娱乐消遣。南宋高宗赵构,就曾在杭州的宫中建造鱼池,专门豢养金鲫。据《昌化县志》记载,公元1186年,赵构还派人到远离杭州200里外的昌化县山中去捕捉金银鱼来充实他的金鱼池。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ting厅〕史》中也描述了当时饲养金鲫鱼的情况。他说:“今中都有豢养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鲫为上,鲤次之。贵族多凿石为池,置之檐牖〔you有〕间,以供玩。问其术,秘不肯言。或云以阛〔huan环〕市洿渠之小红虫饲繁鱼百日皆然。初白如银,次渐黄,久则金矣。未暇验其信否也。又别有雪质黑章,的〔li利〕若漆,曰玳瑁鱼,文采尤可观。”金鲫鱼从放生池进入家池,便完全走上了家化的道路。它的生长发育和繁衍,都受到人类的巨大影响。从《桯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一套饲育金鱼的方法,已经知道小红虫(水蚤类的浮游动物)是金鱼喜爱的食料。公元1241年戴植在《鼠璞》中写道:“南渡驻跸〔bi毕〕王公贵人,园池竞建,豢养之法出焉。有金银两种鲫鱼,金鳅时亦有之,金(餐字去食换魚)〔参〕为难得。鱼子多自吞吐,往往以萍草置池上,待其放子,涝起曝干,复换水复生鱼。”可见当时对金鱼繁殖,也已经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
由于观赏金鱼的人多了,所以在13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出现了专门饲养和货卖金鱼的行业——鱼儿活。吴自牧《梦粱录》中说:“金鱼有银白玳瑁色者………今钱塘门外多畜之,入城货卖,名鱼儿活。豪贵府第宅舍,沼池畜之。”
上述情况说明,在南宋时候,金鱼不仅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观赏动物,而且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心培育,已从它祖先“金鲫”鱼的颜色变异中选育出了白色和花斑两个新的品种。
从13世纪到16世纪,金鱼逐渐由池养改为盆养,盆养金鱼的成功,使金鱼得以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李时珍在 href='1158/im'>《本草纲目》中说,金鱼“自宋始有蓄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可见到16世纪末,饲养和玩赏金鱼在我国已相当普及。饲养金鱼的普及,为培养金鱼新品种,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盆养金鱼,也大大方便了人们对金鱼的观察和研究。我们祖先对金鱼优良品种的培育技术不断改进(图21)。张谦德在《硃砂鱼谱》(公元1596年)介绍经验说:“大都好事者养硃砂鱼(金鱼)亦犹国家用材然,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二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这种大规模的精心选择,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不断培养出五花、双尾、双臀鳍、长鳍、凸眼、短身等新品种。到19世纪,人们已经知道进行有意识的人工选择。《金鱼图谱》(公元1848年)说:“咬子时雄鱼须择佳品,与雌鱼色类大小相称。”就是指金鱼交配时,要选择性状大小相称的种鱼,有意识地育种,提高选择育种效果。从公元1848年到1925年短短70多年中,又培育出黑龙眼、狮头、鹅头、望天眼、水泡眼、绒球、翻鳃、紫、蓝、球鳞等10个品种。近年来,变异品种更多,估计达160多种。达尔文对这些事实非常注意,在 href='1131/im'>《物种起源》中系统描述了中国关于金鱼人工选择的过程和原理。(图22)
//..plate.pic/plate_170807_1.jpg" />
图21 《古今图书集成》中二条缺少背鳍的变异的金鱼图
多姿多彩的金鱼的培育成果,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美化生活的重要贡献。公元1502年,中国金鱼传入日本,公元1611年传入葡萄牙,公元1728年,由于荷兰人工繁殖成功,遍及欧洲;公元1900年以后,美国先后由日本和中国引进金鱼品种,现在金鱼已经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观赏动物。
(3) 著名花卉品种的形成
古代人民利用生物的变异培育了许多花卉品种。宋代刘蒙在《菊谱》一书里,曾经描述了35个菊花品种。面对这么多怪异多姿的菊花,他悟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他认为:无论是菊花或是牡丹,在古代,其品种都不如现在的多,菊花和牡丹一样,都是时常产生变异的。只要人们年年选取并保存其变异,就可以得到新的菊花品种。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新的菊花品种,就是这样不断选择变异形成的。他还认为:无论是牡丹或是菊花现在还都在发生变异,将来也还要继续发生变异,只要“好事者”继续不断地进行选择,新品种就会继续形成和出现。这种把变异和对变异的不断选择看成是生物由少数类型发展为多数类型的原因,反映了我国古代关于生物变化发展的观念,这对后人是有深刻影响的。
//..plate.pic/plate_170807_2.jpg" />
图22 金鱼演化图表
明代夏之臣还进一步认识到“忽变”(突变)与花卉品种繁多的关系。他在《亳〔bo驳〕州牡丹述》中说:“牡丹其种类异者,其种子之忽变者也。”300多年前,夏之臣就以“忽变”来解释牡丹种类的差异,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这里“忽变”一词,已相当于本世纪初年荷兰植物学家德弗里斯所创用“突变”一词。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中国学者还不可能像后来德弗里斯那样,提出一套完整的突变学说。
总之,我国古代在人工选择育种方面,有着丰富的
经验。达尔文曾从我国古代的人工选择的经验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并给以高度的评价。他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工选择》这部著作中写道:“在前一世纪,‘耶稣会会员们’出版了一部有关中国的巨大著作,这一著作主要是根据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编成的。关于绵羊,据说‘改良它们的品种在于特别细心地选择那些预定作为繁殖之用的羔羊,给予它们丰富的营养,保持羊群的隔离’。中国人对于各种植物和果树也应用了同样的原理。皇帝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亲自进行选择……关于花卉植物,按照中国传统来说,牡丹的栽培已经有1400年了,并且育成了200到300个变种。”达尔文研究过中国许多著作,他对中国在人工选择育种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了解的。他认为,实际上中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发现了人工选择的原理。所以他在《物种起源·家养状态下的变异》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与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第四节 家蚕杂交育种
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茧色唯黄白两种。川、陕、晋、豫有黄无白,嘉湖有白无黄。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bbr>.茧。”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也。”“幻”是变化的意思,“幻出嘉种”,即是变化产生了优良蚕种。这两则记载说明,当时蚕农做了两组家蚕的杂交工作。其一是,将吐黄丝的雌蚕与吐白丝的雄蚕杂交。其二是,雄性的“早种蚕”与雌性的“晚种蚕”杂交。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气候环境殊别,勤劳智慧的中国历代人民,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选育出了许许多多的家蚕品种。就化性而言,有一化性蚕、二化性蚕和多化性蚕。一化性蚕和二化性蚕是明代嘉湖地区养蚕生产中最常饲育的蚕。《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雄配晚雌”,就是将一化性的雄蚕蛾与二化性的第一化雌蚕蛾杂交。《天工开物》明确指出杂交双方的雌、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现代养蚕学家对家蚕化性遗传研究证明,一化性蚕与二化性蚕杂交,它们的第一代杂交种的化性是与亲代雌性的化性一致的。如果亲代雌性是一化的,那么第一代杂交种也是一化的,如果亲代雌性是二化的,那么杂交品种就是二化的。
//..plate.pic/plate_170808_1.jpg" />
根据家蚕杂交的这个遗传规律,可知《天工开物》中提到的“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嘉种”乃是二化性的。这在生产上是有直接意义的,它可以作为夏蚕种 5e94." >应用于生产。
//..plate.pic/plate_170808_2.jpg" />
在通常情况下,饲养夏蚕,是用“晚蚕”来传种的。《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三分之一。若早蚕结茧时,彼(指晚种第一化蚕)已出蛾生卵,以备再养
。”虽然二化性的晚种蚕,可以用来传种饲育夏蚕,但正如《天工开物》所指出的那样,它的蚕茧量要比一化性的早种蚕轻1/3。大家知道,二化性的晚种蚕常常显示体质强健、耐高温、适于夏季高温环境中饲育等优良性状。但这种蚕的茧丝量确实较轻。而早种蚕无论茧量或丝质都比晚种蚕好。但是这种蚕的体质弱,抗高温能力低,同时还由于它是一化性的,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夏季传种。通过这两个品种的杂交,杂交品种往往综合了双亲优良的性状。明代嘉湖地区的蚕农,在长期实践中,看到了杂交品种的优势,所以被?99lib?他们称之为“嘉种”。
明代嘉湖地区蚕农开创了家蚕人工杂交育种的先例。《天工开物》这部书出版后,在国内外都受到重视。在日本,它成为德川时代日本人普遍阅读的书籍。19世纪中叶,《天工开物》中有关养蚕的文字,也由法国汉学家译成法文在欧洲流行。作为养蚕生产比较发达的日本和法国,对《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养蚕技术,自然会加以重视。 日本养蚕学家于1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事家蚕人工杂交工作。最初,他们也是用一化性春蚕种和二化性春蚕种进行杂交以制取杂交品种的,这或许是受《天工开物》记载的影响。
第一节 朱橚《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公元1406年)是我国15世纪初一部记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志。结合食用,以救荒为主。作者朱橚(公元1360—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博学多才,热心于植物研究,关心民众生活。鉴于连年荒灾,民不聊生,就在他的封邑(河南开封一带)广泛搜集植物并进行种植试验,最后写成专书。
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从分类上分为: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按部编目。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
.99lib?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根及实皆可食五种、根笋可食三种、根及花可食二种;花可食五种、花叶可食五种、花叶及实皆可食二种、叶皮及实皆可食二种;茎可食三种、笋可食一种、笋及实皆可食一种。其中草本野生谷物,归入种实可食部的稗子、雀麦、薏苡〔yiyi义以〕仁、莠草子、野黍、燕麦等都是禾本科植物;米谷部的野豌豆、山扁豆、胡豆、蚕豆、山绿豆都是豆科植物。同类排在一起,既方便于识别,也反映了它们之间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救荒
.99lib.本草》对植物形态描述很精细。注意到植物的茎色、表刺、卷须;叶的形状、着生方式、托叶;花序和花的形状、颜色、花瓣数、甚至花蕊;果实、种子的种类、大小、颜色等。例如记泽泻:“俗名水(艹下沓)〔ta踏〕菜。生汝南池泽及齐州,山东河陕江淮亦有,汉中者为佳,今水边处处有之。丛生苗叶……其茎有线楞。梢间开瓣小白花,结实小、青细,……”,突出了单子叶植物花三数、平行叶脉的特点(图23);写蛇床子:“苗高一二尺,青碎作丛似蒿枝,叶似黄蒿叶……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开白花如伞盖状。结子半黍大、黄褐色。”突出了伞形科的复伞形花序。对豆科植物如蚕豆、回回豆、(豆劳)〔lao劳〕豆从花的结构、颜色、生长部位
、果实形状加以区别,十分细微。在描述植物形态特征时,使用了一些较确定的术语,特别是关于花序和果实分类的术语:如“穗状”、“伞盖形”,蒴〔shuo朔〕(果)、蓇葖〔gutu姑突〕(果)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类描述的确切性。这在传统植物分类学史上,也是一大进步。书中许多插图如刺蓟菜、车前、黄栌、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儿伞等都很形象。例如荆芥图画出茎方形、上部多分枝、叶羽状深裂、披针形、轮伞花序等……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构成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图24)。德国植物学家布赖特·施耐德于1881年指出这些插图比欧洲刻图早了70年。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郑重地把雁来红、马齿苋等10幅图引入他写的《救荒本草所列的饥荒食物》专著。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赞叹说:“了解中国艺术家优秀的传统,就不难理解《救荒本草》插图的极端精美。”(《科学史导论》)
//..plate.pic/plate_170809_1.jpg" />
图23 明·朱橚《救荒本草》中的泽泻图
《救荒本草》是以救饥为主要目的写作的。对有毒植物食用的加工处理方法也有记载。例如说:章柳根是商陆
.99lib?科有毒植物,可用豆汁同蒸的方法消毒;白屈菜是罂粟科有毒植物,可用叶和净土,煮熟捞出,连土浸一宿,再换水淘洗净,油盐调食。这里利用了净土的吸附作用,实际上是植物化学中吸附分离法原理的初步应用。
//..plate.pic/plate_170809_2.jpg" />
图24 明·朱橚《救荒本草》中的苜蓿图
//..plate.pic/plate_170809_3.jpg" />
图25 明·鲍山《野菜博录》中的孛孛丁菜图
在《救荒本草》影响下,明末还出现了《野菜谱》(公元1524年)、《茹草编》(公元1582年)、《野菜博录》(公元1622年)(图25)、《救荒野谱》(公元1642年)等专著,也大都有文有图,编写形式也都相似,内容则有发展。《救荒本草》在17世纪东传日本,被多次翻刻,产生很大影响。《救荒本草》创用的“蒴(果)”、“蓇葖(果)”等术语,不仅在我国而且也被日本植物学家所采用,沿用至今。
第二节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href='1158/im'>《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经27年艰苦劳动写成的本草学巨著。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生物学的宝贵遗产。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湖北蕲州(今蕲春县)人。生在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受到医药知识的熏陶,喜爱研究生物,立下治病救人的志愿。14岁考取秀才,但是17岁、20岁、23岁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便决心放弃科举途径,专心研究医药学,拜顾日岩为师,苦读10年,后 6765." >来也开始给人治病。34岁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掌管良医所的事,有机会饱览王府藏书。以后曾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任院判,不及一年便辞官回乡。 回乡后,他一面行医,一面开始编写 href='1158/im'>《本草纲目》(公元1552年)。“搜罗百氏、访采四方”,一面“渔猎群书”,一面实地考察访问。“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可见付出了多么艰巨的劳动。他著书是想纠正前人本草的谬误,补充新医药资料,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当时著名学者王世贞在给此书写的《序言》中说:“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术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称他“用心嘉惠何勤哉”。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公元1578年在他61岁的时候,书稿完成,共57卷,但至公元1590年才开始由南京刻书家胡承龙出钱刻印,直到公元1596年首次出版,而李时珍已经于三年前去世,未能亲眼看到。书出版当年(万历二十四年),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遵遗嘱把书献给当时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希望能得到朝廷重视,谁知皇帝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了结。尽管如此, href='1158/im'>《本草纲目》还是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公元1603年以后, href='1158/im'>《本草纲目》在国内几十次翻刻,有50多个版本;在国外翻译成拉丁、法、日、德、英、俄、朝鲜等文字,流行全世界。仅就日本来说,就先后出现了11种翻刻本,40多种改写、教材和研究本,还有两种全译本,可见影响之大。
99lib?
href='1158/im'>《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52卷。分16部60类,共收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加的有374种),插图1160幅,附药方11096则。每种药物一般都记名称、产地、形态、采集方法、药物性味功用以及炮制过程等。对动植物形态特征记述很精细。例如对药用植物败酱科白花败酱记载:“春初生苗,深冬始凋。初时叶布地生,似菘菜(白菜)叶而狭长,有锯齿,绿色,面深背浅。夏秋茎高二三尺而柔弱,数寸一节。节间生叶,四散如伞。颠顶开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花状。结小实成簇。其根白紫、颇似柴胡……”对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从形状到颜色,从幼苗到成株,都作了全面细致的描述,
突出了聚伞花序的特点。对百合科的三种植物:百合、山丹、卷丹的区分,他说:“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从叶形、花形、花色和珠芽有无等特征比较鉴别得十分清楚,用语准确,描述生动,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图26)
在分类方法上,对以往分类方法有所继承,又有所突破。采取了“以纲统目”、“析族区类”的综合分类法。就整体看,是以16部为纲,60类为目;就具体每种药物来说,是以正名为纲,释名为目(例如以黄连为纲,以王连、支连为目);以大名为纲,以附品为目(例如以虎为纲,而以虎骨、虎肉为目等)。结果是纲中有目,目中又有纲,纲目交错,构成一部“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的体系。既继承了 href='1238/im'>《神农本草经》以来的分类传统,把三品书名,注各药之下,以便览;金、石、草木、虫、禽、兽等分类大体依旧。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先列水部、火部,其次列土部,再次列金石,说明重视影响生物生存的无机生态因素,体现“有生于无”;植物部分按草、谷、菜、果、木排列,体现“从微至巨”原则,注意生态特征;动物部分按顺序列:虫、鳞、介、禽、兽,最后列人部,“从贱至贵”,实际上体现生物从低级到高级进化序列。在各部中,又分别按生态环境(如草部、禽部)、实用价值(如果部)、形态特点(如木部
)、生殖方式(如虫部)、等级(如鳞部、鱼部)综合再分类。在各类之中,还把形态相近的排列在一起,体现族(或属)的存在(如伞形科、姜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葫芦科等),表示它们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分类等级看,已经区别出界、纲、目、类、种五级)。这种分类方法,比林奈《自然系统》(公元1735年)分植物为二部24纲,在时间上早了170年,在当时是属于比较先进的。这种按不同分类层次,采取相应的不同标准加以分类,既考虑到系统性又兼顾到实用性(如采集、鉴别、利用等),很有特色。
//..plate.pic/plate_170810_1.jpg" />
图26 明·李时珍 href='1158/im'>《本草纲目》中的柰林檎、柿、椑柿、君迁子图
href='1158/im'>《本草纲目》在“凡例”中还提到:“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稗尔雅诗疏之缺。”清楚地 8bf4." >说明作者已经看到这本书
..的内容远远超越了药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生物学、博物学的领域,并且把它和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尔雅》和《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联系了起来,而且提到“性理”(本性和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是很有见识的。郭沫若曾经题词说:“李时珍乃16世纪中国伟大医药学家,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
第三节 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
《闽中海错疏》是明代记述我国福建沿海各种水产动物形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分布的著作。作者屠本畯〔jun俊〕,字田叔,自称憨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历任太常寺典簿、礼部郎中、辰州知府,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任福建盐运司同知。屠本畯廉洁自持,生平喜好读书,自称:“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伸以当枕落,愁穷以当鼓吹。”《闽中海错疏》是他入闽任职后,应当时在京任太常少卿余寅要求写的。此外,他认为,海产动物种类繁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自己身为盐务官员,并熟悉海物,因此也将写这部著作,作为自己份内的事。
《闽中海错疏》成书于万历丙申年(公元1596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皆为鳞部,分别列有鲤、鲫、鲂〔fang房〕、鲨、吹鲨((鱼辟))、鮆〔ci此〕、(魚子)、石首、鱓〔tuo驼〕、海鰌〔qiu求〕、比目、过腊(卷上)和乌鲗、马鲛、鯏、带鱼、鱆鱼、(魚規)〔gui规〕、水母、魟〔hong烘〕鱼、弹涂(跳鱼)、(魚戔)〔zhan战〕鱼、丁斑、银鱼、针鱼、海燕、白鱼、镜鱼、黄三、火鱼、白刀、鲭鳀〔qingti青提〕、枫叶、抱石、(魚定)〔ding定〕鱼、蛊鲐〔tai台〕、(鱼夬)鱼、虾、鲮鲤(穿山甲)、虾蟆、水鸡(卷中)等类,每类下再分条记述,计107种。卷下为介部,分列龟、鳖、蟹蚶、蛤蜊、蛎房、壳菜、蜯、海月、泥笋、龟脚、石决明、蛏〔g撑〕、鲎〔hou后〕、螺、龙虱等类,计90种。其中以海产经济鱼类为主,兼有部分淡水种类。这里面包括有四大海产珍品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还有对虾。所记鱼类有80多种,分属鲤形目、鲈形目、鲱形目、鲻〔zi资〕形目等20多目,鲤科、鲷〔diao刁〕科等40个科。所记两栖类10种,分属蟾蜍科、雨蛙科、蛙科。还有软体动物贝类、节肢动物虾蟹类,以及少数爬行动物龟、鳖和哺乳动物,种类繁多。
《闽中海错疏》对动物形态、习性和生态的描记是很仔细很有特色的。例如记真鲷(过腊鱼):“过腊头类鲫,身类鳜,又类鲢鱼。肉微红,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锯,好食蚶蚌。以腊来春去,故名过腊。”可与现代人的描述相对照。既写出了真鲷口中有犬齿、臼齿和体淡红色的形态特征,又写出了底层鱼类主要吃贝类的生活习性,还写出腊来春去的回游特点,非常清楚。记弹涂:“大如拇指,须鬣青斑色,生泥穴中,夜则骈首朝北,一名跳鱼。”突出了弹涂鱼在泥沙中生活的生态特点。对鲎的描述,不仅记了体形如熨斗、壳覆身上、尾锐而长、触之能刺、体色背青黑、眼在背上、腹下12足、环口而生等,还记有其血蔚蓝、雌多子、子如菜豆大而黄色、布满骨骼中等,非常细致。
在形态特征细致观察鉴别的基础上,《闽中海错疏》还进行了分类的尝试。首先采取连排的方法,把性状相近的种类排在一起:例如把鲤形目的鲤、黄尾、大姑、金鲫、棘鬣、赤鬃、乌颊、方头等连排,再进一步把鲷科中分属于三个属的棘鬣、赤鬃、乌颊连排,反映了它们的亲缘关系,初步表现了对科、属概念有所认识。把12种鲨:虎鲨、锯鲨、狗鲨、乌头、胡鲨、鲛鲨、剑鲨、乌鬐、出入鲨、时鲨、帽鲨、黄鲨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区别,既注意它们相似的共同特征,又注意它们相异的个体特征,在分类排比上加以区别;作者还在按语中指出:“鲨之种类不一,皮肉皆同, 552f." >唯头稍异”,突出以头部特征为区分比较的重点。在屠本畯之前,黄衷在《海语》一书中,曾记述过二种鲨。《闽中海错疏》扩大到12种。对有些也称为鲨的如吹鲨(小鱼),认为别是一种,不予列入(实际属于鲈形目),表明其分类标准和取舍,是有明显进步的。
《闽中海错疏》对水生无脊椎动物记述也较详细,软体动物螺类就以连排方式记录了香螺、钿螺、紫背、鹦鹉螺、泥螺、米螺、田螺、溪螺、黄螺、红螺、蓼螺、棱尾、马蹄、指甲、八桡、鸲鹡螺、花螺、竹螺、油螺、莎螺等21种,从形态、大小上加以区分。对有些常见螺如泥螺记述为:“壳薄,肉如蜗牛而短,多涎有膏。”对其生长情况记:“春三月初生,极细,如末,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五月内大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所记生长情况与现代调查基本相符,而在处理和利用上则更生动精彩诱人。再如对节肢动物虾类记了12种,特别是对龙虾的记述非常形象生动:“置盘中,一尺许,须四僚,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隆起三角,负介昂藏,体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用语精炼,引人入胜。另外,书中还记了草鱼、鲢鱼的饲养流程:“土人以仲春取子于江,曰鱼苗;畜于子池,稍长入苇塘,曰芦鲢。可尺许,徙之广池,饲以草,九月乃取。”这些方法既反映了当时淡水养殖的较高水平,在今天也有实用参考价值。
《四库提要》评论这本书说:“辨别各类,一览了然,有益于多识,考地产者所不废。”是有见地的。
屠氏另著《海味索隐》列十六品为:蚶子颂、江瑶柱赞、子蟹解、砺房赞、淡菜铭、土铁歌、(虫孱)颂、蛤有多种、黄蛤赞、鲎笺、团鱼说、醉蟹赞、蝗鱼鲞鱼铭、青鲫歌、蛏赞、鲻〔zi资〕鱼颂。作者以颂、赞、歌、说、笺、铭等多种文学形式,表述了水生动物的名称、形态、种类、性味、产地和用途等多方面的知识,也很有特色。
继《闽中海错疏》之后,李调元(字雨村,四川人)于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著《然犀志》二卷,记广东水产近百种,记其形状,考其出处,一一精细备载,也很可观。例如记“海马”:“其首如马,其身如虾,其背佝偻,有竹节纹,长二三寸,雌者黄色,雄者青色。”也很生动,可与现在海马图相对照。又清代经学兼博物学家郝懿行著有《记海错》一卷(公元1874年),追记所见海产动物40余种(包括海带一种)。特点是注意考证,文笔精炼。例如记“望潮”(蟹):“海蠕间泥孔漏穿,平望弥目,穴边有一小蟹,跂脚昂头,侧身遥睇,见人歘〔xu需〕入”,于海天泥沙生境中记海蟹形态活动历历如绘,生意盎然,令人神藏书网往。记“海盘缠”:“大者如扇,中央圆平,旁作五齿歧出,每齿腹下皆作深沟;齿旁有髯,小虫误入其沟,便作五齿反张,合界其髯,夹取吞之。既乏肠胃,纯骨无肉。背深蓝色,杂以頳点……”形象逼真,活动如实。郝氏还记了“(魚瓦)鮥〔gengluo更洛〕鱼”“鳞有异彩,入夜光明”的特点,纠正了王渔洋以何罗鱼为鲥鱼之误。在郝氏稍后,1886年郭柏苍根据自己数十年在海滨的亲见,加上采询老渔民的经验,还证之古籍,写有《海错百一录》五卷。卷一卷二记渔,写捕鱼工具及捕鱼方法,两卷共记鱼174种。卷三记介、壳石121种。卷四记虫30种(另附记海洋植物24种),补充和丰富清代以前诸书的内容,所记多为实际观察记录,采用民间资料也较多。例如记鲨就达25种之多,首先列举“其皮如沙,背上有鬣,腹下有翅,胎生”的特点,然后根据身体大小、头部尾部特点、体纹体色等加以区分。共记有:海鲨、胡鲨、鲛鲨、剑鲨、虎鲨、(鱼狗)鲨、黄鲨、时鲨、帽纱鲨、出入鲨(以仔鲨从母口出入而名)、吹鲨、秦王鲨、乌翅鲨、双髻鲨、圆头鲨、犁头鲨、鼠(虫吾)〔wu吴〕鲨、蛤婆鲨、泥鳅鲨、龙文鲨、扁鲨、乌鲨、黄鲨、白鲨、淡鲨、大鲨、乞食鲨等。卷五记海鸟、海兽、海草。《海错百一录》堪称海洋生物全志。
这些著作的问世,在当时对指导生产和丰富生物学知识,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节 谱录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紧密联系农业、畜牧、水产、园艺实用的谱录,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范围广、种类多、数量大,内容更为丰富、深入,是我国传统生物学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要介绍的是《群芳谱》、《广群芳谱》和 href='3503/im'>《花镜》等著作。
?99lib?
《群芳谱》(公元1621年)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谱 5f55." >录。作者王象晋是明代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99lib.t>1604年)进士。他爱好种植花卉、蔬菜和果木,家门外有园圃,专供他种植各种植物。他不仅种植奇花异草,而且还试种甘薯等。因此王象晋在园艺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群芳谱》是以南宋陈咏《全芳备祖》为蓝本写的。全书以讨论植物为主,兼论金鱼与鹤。由于种植与时令有关,因此列有这方面内容。全书28卷,分为天谱、岁谱、谷谱、蔬谱、果谱、茶竹谱、桑麻葛苎谱、药谱、木谱、花谱、卉谱、鹤鱼谱等12类(谱)。每谱下,先有“小序”,说明作谱意图;再有“首简”,是概括本谱的要点,记历史文献。再后记每种植物的形态特点。《群芳谱·谷谱》为早期著录玉蜀黍(玉米)的重要文献。王象晋写道:“干叶类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藏书网。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味甘平,调中开胃。磨为面,蒸麦面者少加些须,则色白而开大……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这里王象晋对刚从国外引进不久的玉米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不仅如此,王象晋还对许多品种的观赏植物作了实验,并首先作了著录。由他首先著录的品名,现今载于《中国植物图鉴》和《植物学大辞典》的就有30多种。
《群芳谱》所选取的种类除《药谱》外,其他都是食用、纤维、木材及观赏用的植物种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群芳谱》可称为农艺植物学著作。
18世纪初年,康熙命刘灏等按照《群芳谱》的格式,扩充材料,再重新编一部书,这就是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出版的《广群芳谱》,全书除天时谱外,有谷谱记谷类及豆类43种;桑麻谱记纤维植物10种,蔬谱记蔬菜类140种,茶谱记茶三种,花谱记观赏植物花234种,果谱记食用果类156种,木谱记树木241种、竹谱记竹六种,卉谱记草本植物191种,药谱记药527种,共记植物1557种。除药物外,所记植物都是与实用有关的栽培植物,即使对药谱所载植物的描述,也仅限形态和种植方面,而不涉及医疗。这与以往的本草著作是完全不同的。如《群芳谱》一样,它的内容更偏重于农业生物方面。《广群芳谱》每类后附有历代传记、序辩、题跋、杂著、诗词等文艺作品,因此本书又带有一定的文艺性质。
清陈淏〔hao浩〕子的 href='3503/im'>《花镜》是我国著名观赏植物专著,是作者毕生养花经验的总结。其中“花木类考”部分又分为花木、藤蔓、花草三部分,共收录295种植物,对其中11种重要种类记载有品种性状和释名:花木类有牡丹、梅、山茶、桃、荔枝;藤蔓类有竹、灵芝;花草类有芍药、兰花、莲花、菊花。其中如牡丹就记有黄色、大红色、桃红色、粉红色、紫色、白色、青色等131个品种,十分丰富。特别基于对花木习性的深入理解和长期实践经验,书中对植物栽培方法(例如扦插、嫁接、杂交、选择、盆景制作、瓶花培养等)有精到记述。对植物形态描述也很细微。如写凌宵:“蔓生,高可数丈,蔓间有须如蝎虎足,着树最坚牢……春初生枝,一枝数叶,尖长有齿,深青色。开花每枝十余朵,大若牵牛,花头开五瓣,上有数点黄色,夏中乃盈,深秋更赤。八月结荚如豆角,长三寸许,子轻薄如榆仁。”对茎、叶、花、实都记得很仔细,突出表明了紫葳科植物的特点。书末还记述了鹤、猫、蟋蟀、金鱼等40多种观赏动物。
《群芳谱》和 href='3503/im'>《花镜》的一些编排体例和写作方法,对我国古代晚期植物学著作(如《植物名实图考》)也有影响。
第五节 吴其浚与《植物名实图考》
href='1158/im'>《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对我国药物学、本草学影响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医药实践的丰富,到清代前期,还产生了许多本草学著作,比较突出的有赵学敏(约公元1720—1805年)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全书10卷,依据 href='1158/im'>《本草纲目》的分类体例,删去了人部,增加了藤部、花部。共收载药物921种,其中 href='1158/im'>《本草纲目》未载的多达716种,多数是民间或现用种类,也包括一些进口药物。既补充了 href='1158/im'>《本草纲目》之遗,也纠正了 href='1158/im'>《本草纲目》一部分错误。
再后,就是吴其浚(公元1789—1847年)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了。
吴其浚,字瀹〔yue月〕斋,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 自幼喜爱植物,立志“经世致用”。公元18199lib?7年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受任翰林院修撰,公元1818—1840年间,两次任乡试正考官(1819年广东、1838年浙江),两次主管学政(1832年湖北、1838年江西)、两次入值南书房(1831、1834年),这些经历使他一方面能够读到皇家四库书籍,收集大量资料;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来往各地的机会,对植物进行实地考察。1821—1829年间,因父母相继病故,在家守丧,还曾开辟东墅园地,进行植物种植实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打下写作的坚实基础。1840—1846年间,他历任湖南、浙江、云南、山西等地巡抚。作为封疆大吏,他勤于政事,同时也利用“宦迹半天下”的有利条件,所到之处,不断采集标本、考察生态、征询群众,考核名实,竭尽公余全部精力,撰写成《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两本巨著。书在他去世后第二年(公元1848年)由当时的太原知府陆应榖〔gu古〕于太原刊刻发行。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共22卷,录植物838种,书中摘录了历代本草、农书、方志、诗词杂著等书籍中有关植物的资料,“以稽诸古”。《植物名实图考》38卷,收载植物1714种,插图1865幅,主要是考核植物的名实、兼及实用,“以证诸今”。
《植物名实图考》分类是在继承 href='1158/im'>《本草纲目》分类基础之上,专就植物部分(传统药物主体)分为:谷类53种、蔬菜177种,草类再分为山草类202种、隰草类287种、石草类98种、水草类37种、蔓草类236种、芳草类71种,毒草类44种,群芳类143种;果类102种、木类271种。由以上排列顺序可以看出:基本上是由草本到木本,体现“从微至巨”的原则。重视民生,所以突出谷类、菜类(栽培植物)。草类按生态、生化原则排列。适应宋元明以来园艺植物的发展,特别列出“群芳”一类。同一类植物中,把相近的植物排在一起(例如豆科、百合科等),也可以看到对植物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有所注意。书中记载植物种类比 href='1158/im'>《本草纲目》多519种(其中由作者研究发现的210多种、由其采访记述的250多种)。特别是其中许多是南方或边疆地区植物(如江西400多种、湖南280多种,云南390多种),呈现区域性特点,补充了历代本草地区性的缺漏和不足,更有特殊价值。
《植物名实图考》对前人著作中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大量吸收;对前人的错误,多有纠正。例如指出李时珍说今人不复食冬葵的错误;指出《天工开物》说〔kuang矿〕麦独产陕西,是“揉杂臆断,不由目睹”等。他十分重视劳动者的实践经验。书中很多地方写着:“余询于舆台者(抬轿人)如此”、“余得之牧竖(牧童)”、“何末一询老圃(菜农)”、“他日学稼,尚诹于老农”,这是十分可贵的。
书中对植物形态性状的描述,也比前人更加精细。例如对“野芝麻”这种植物,写道:“临江、九江山圃中极多。春时丛生,方茎四棱,棱青,茎微紫。对节生叶,深齿细纹,略似麻叶。本平末尖,面青,背淡、微有涩毛。绕节开花,色白、皆上矗,长几半寸,上瓣下覆如勺,下瓣圆小双岐,两旁短缺如禽张口。中森扁须,随上瓣弯垂,如舌抵上腭。星星点,花萼尖丝,如针攒簇。叶茎味淡,微辛,作芝麻气更腻。湖南圃中尤多,芟夷不尽。或即呼为白花益母草。”与现在植物志所记“茎方形”、“对节生叶”,“绕节开花”、“唇形”相符,而对茎色、叶纹、花形、叶味的记述则更生动、更细微,更易于辨认了。再如对“红梅消”的描述:“江西、湖南河滨多有之。细茎多刺、初生似丛,渐引长蔓,可五六尺,一枝三叶,叶亦似(艹下耨)田藨〔biao标〕。初发面青,背白;渐长背即淡青。三月间开小粉红花,色似红梅,不甚开放。下有绿蒂,就蒂结实,如覆盆子,色鲜红,累累满枝。味酢甜可食……江西俚医以红梅消根浸酒,为养筋、活血、消红、退肿之药。 又取花汁入粉,可去雀斑。”从产地记到生境,从初生写到结实,从形状到色味,从内服到外用,记述得既全面,又生动。 (图27)
《植物名实图考》最大的特点,在于图绘精美,一方面便于核对名实,以鉴定种类;另一方面形象地保存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便于后人检索。我国图谱之学,由来已久。本草书中,图文并重,几成定例。而《植物名实图考》不仅图多,而且精(细微、清晰、准确)。多数图(近1500幅)是据实物写生,可以按图考证鉴定到科、目,甚至到种(如卷丹、霍香等)。编排上,图文相间,图文并茂。随图说明,便于检阅。
《植物名实图考》的性质,既不同于主要记载药物的本草(如 href='1158/im'>《本草纲目》),也不同于以农用为主的《群芳谱》、《广群芳谱》)这类书。它除部分涉及药用与农用外,有相当一部分种类并不是直接与实用有关。《植物名实图考》所载植物范围更大,并开始摆脱单纯实用性的框框,而有向纯粹植物学转变的趋势。(?图28)
//..plate.pic/plate_170813_1.jpg" />
图27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党参图
《植物名实图考》中,在记述考证植物名实的同时,有些诗词,或引用,或自撰;有些地方更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政治见解和思想认识,发为议论。仅就植物考核来看,固然作用不大,可是从更开阔一些的角度看,仍有宝贵的价值;实际上我国古代科学本来就有“医人如治国”、“用药如用兵”、“诗文中见科学”的传统,《植物名实图考》不过是作了发展罢了。
尽管《植物名实图考》有向纯粹植物学方向转变的趋势,但它仍然属于中国传统生物学的范畴。在明代, href='1158/im'>《本草纲目》的问世,表明我国动植物的研究,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href='1158/im'>《本草纲目》等有关著作,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但从17世纪林奈《自然系统》问世后,西方生物学研究,特别是植物分类研究,发展非常迅速。而《植物名实图考》仍然采用270年前李时珍 href='1158/im'>《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而且也没有关于植物形态解剖和生理的研究。所以从世界生物学发展水平来看,《植物名实图考》已经反映出传统生物学的局限了。
//..plate.pic/plate_170813_2.jpg" />
图28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青图
《植物名实图考》问世不久,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普通植物学知识的译作——《植物学》在中国出版,它是由中国学者李善兰和英国学者威廉臣(A.Williamson)根据英国学者林德利(John Lindly公元1799—1865年)有关著作
.合作编译的。从此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开始传入,并逐渐代替了中国传统的生物学。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70814_1.jpg" />
鹳鱼图河南临妆阎村出土(距今5000多年)
//..plate.pic/plate_170814_2.jpg" />
战国铜器上的采桑图
//..plate.pic/plate_170814_3.jpg" />
战国铜器上的采桑图
//..plate.pic/plate_170814_4.jpg" />
殷墟大司空出土的玉蚕
//..plate.pic/plate_170814_5.jpg" />
战国铜器上的采桑图
//..plate.pic/plate_170814_6.jpg" />
晋·郭璞《尔雅音图》中黄鸟、野马、蟷蜋(螳螂)、鲩(草鱼)图
//..plate.pic/plate_170814_7.jpg" />
明《捕蝗图》(山西新绛县稷益庙壁画)
//..plate.pic/plate_170814_8.jpg" />
西藏《四部医典》人体解剖脏腑图
//..plate.pic/plate_170814_9.jpg" />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卷丹图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