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有时宫廷也出面组织规模盛大的踏歌。唐朝每逢元宵节,常常要在京城宫阙的安福门外组织灯会,有几千人参加踏歌。宫女们也有机会出来参加,所谓“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隋唐时代风行的“踏歌”习俗,也是绵延不绝。《宣和书谱》记宋代“南方风俗,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南宋画家马远还画过一幅《踏歌图》,画上六位野老踏舞于山阴道上,形态逼真,野趣正浓。
“踏歌”之俗历经元、明、清各朝,至今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依然蓬蓬勃勃。
第三节 大酺
凡是立太子、改年号等喜庆日子,皇帝允许人民聚众饮酒作乐,叫作“赐酺〔pu仆〕”。唐朝的赐酺,在武则天时代搞得最频繁,唐玄宗时代搞得最铺张。唐玄宗曾经在洛阳五凤楼下大酺,命令300里内的地方官,带领歌舞艺人前来参加会演。长安的大酺则常常在勤政楼前,届时几百个宫女表演“三大舞”。还有大象、犀牛等兽形舞的表演。各府州县送来的“散乐”,有山车、旱船、戏马、斗鸡、弄丸、弄剑、角抵等。
大酺歌舞也成了传统。
第四节 乞寒
唐帝国外交频繁,长安、洛阳等地有很多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他们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带到了中国。于是,有一种“泼寒胡戏”流行多年。
“泼寒胡戏”在每年腊月“乞寒”时举行。人们戴着兽面或神头鬼面,光着膀子,唱着歌,跳着舞,互相追逐泼水取乐。
这是龟兹、康国、高昌等地的风习。传说冬春时节奏乐泼
?.水,可以消灾去病。这种活动在南北朝时已传入中原,武则天时开始兴盛,到唐中宗时在京城及各大城市形成了盛大的规模。开元年间,由于皇帝的干涉,才渐渐消歇。
第五节 庙会
由于佛教与道教的广泛传播,南北朝时佛寺与道观已普遍出现。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说,当时洛阳就有佛寺1367所。那时,已经有佛寺设伎乐的习俗。寺院已不仅是宗教场所,而且成了大众游乐场。每逢宗教节日,寺庙里都组织群众性的游乐,舞蹈是其中重要的活动项目。
中国人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神,每逢神诞,寺庙里都有庙会,歌舞和其他娱乐节目各逞其能。
《洛阳伽蓝记》说,北魏洛阳长秋寺每到四月初八浴佛节,有释迦牟尼佛像出巡的游行。队伍以辟邪狮子作前导,还有吞刀吐火等精彩的杂技魔术表演。游行的人都穿上奇装异服。佛像一停下,观众一古脑儿围上去,常有踩死人的事发生。昭仪尼寺每到“六斋”日,就组织“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
亮,谐妙入神。”
唐代的寺庙里,除了继承南北朝的游乐传统外,还出现了“戏场”。
唐代寺庙里集中了民间流行的各种文娱节目。像鹤舞、花舞等,都是庙里常演的节目。唐代寺庙里还有一种著名的舞蹈,叫作《四方菩萨蛮舞》。这种舞蹈是唐懿宗时创作的。唐懿宗信佛,用很多钱修了一座安国寺。寺庙落成时,懿宗教他的宫廷伶官李可及改编了这个女子群舞。表演时,一个个舞女打扮得像菩萨一样美丽,几百人的舞队跳舞给佛菩萨欣赏。渐渐地,寺院里表演《四方菩萨蛮舞》就成了民间习俗。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那些为佛菩萨表演的舞蹈,我们可以想象出唐代寺庙歌舞的情景。
第六节 赛神
老百姓为了感谢“神”所给予的幸福,祈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疫疠〔li厉〕不作的好日子,就要组织“赛神”。每逢这种日子,在安排隆重的祈祷仪式的同时,往往有歌舞活动。民间的巫觋〔xi席〕常常是赛神歌舞的精彩的表演者。
唐朝诗人王维《祠渔山神女歌》中有《迎神》歌:
坎坎击鼓,渔山之下。
吹洞箫,望极浦。
女巫进,纷屡舞……
说的是女巫在箫鼓伴奏下,跳起舞来迎接神灵的到来。祭祀完毕,还要跳起舞来欢送神灵归去。
赛神歌舞的表演者不仅仅是巫女。有时村人野老也一起歌舞。刘禹锡《阳山观庙赛神》诗,描写荆楚一带赛神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婆娑起醉颜。
日落风声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枝还。
风调雨顺是中国老百姓所期望的,但大自然的风雨往往不能尽合人意。水和人民的关系太重大了,当老天不下雨时,人们就要唱歌跳舞来祀神求雨。唐朝诗人裴谞〔xu虚〕的《储潭庙》诗,生动地描写了农民向储潭之神求雨的情景。老农老圃们置备了丰盛的供品,还请来“女巫纷纷堂下舞”。但是,“男觋女巫更走魂,焚香祝天天不闻”,老天爷似乎并不为这些歌舞所感动,好像没听见没看见似的。尽管如此,古代多数中国人还是相信赛神可以感动天神。
唐代民间舞蹈的习俗,上承远古,流传后代。有些唐朝的舞蹈习俗,直到近代还可以在民间看到。
第十章 宋代大曲队舞
大曲曾经是唐代宫廷里盛行的灿烂辉煌的歌舞形式。但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政权。从那以后,唐王朝已无力再像盛唐时代那样讲求乐舞的大排场了
藏书网。
唐朝崩溃后,又是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与割据。盛唐时代那种庞大的宫廷歌舞队伍更加无法维持。因此,唐代的乐舞逐渐散失。
宋王朝建立后,重兴乐舞。继承唐代的大曲,并且加以发展。于是,宫廷中重新有歌舞大曲登场。
宋大曲的基本结构与唐大曲相似。不过,宋大曲从队伍的组织到演出的方式和唐大曲相比,都有不少的花样翻新。
宋代大曲演出,以队舞为基本方式。宋代宫廷队舞的设计安排很费心思,演出的程序有一定格式,并喜欢表现故事情节。
宋代的宫廷队舞有两种基本队伍,一是“小儿队”,一是“女弟子队”。小儿队由72人组成,女弟子队由153人组成。
两支队舞都有10项基本节目。
小儿队的节目有《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诨臣万岁乐》队、《儿童感圣乐》队、《玉兔浑脱》队、《异域朝天》队、《儿童解红》队、《射雕回鹘》队。
女弟子队的节目有《菩萨蛮》队、《感化乐》队、《抛球乐》队、《佳人剪牡丹》队、《拂霓裳》队、《采莲》队、《凤迎乐》队、《菩萨献香花》队、《彩云仙》队、《打球乐》队。
当然,除了这些节目,在士大夫家的宴会上演出的还有《渔父舞》、《太清舞》、《剑舞》等。
宋代队舞的成员有严密的分工。
队舞有一名指挥者,称“竹竿子”。因为他照例要拿着一根特制的指挥棒——五彩装饰的竹竿,所以才有这个名字。
为队舞伴奏的乐队,称“后行”。
队舞的主体是“歌舞队”。
队舞中有五个演员引舞,他们的位置往往在队形的核心,所以称“花心”。
//..plate.pic/plate_170685_1.jpg" />
图25 竹竿子
队舞的表演有固定的程序:
1.竹竿子引着领舞的四五个人上场,列队站稳。
2.竹竿子念“致语”。说明本场演出的节目内容,并加几句吉利话。如果在皇帝面前演出,当然少不了要歌功颂德。
3.致语完毕,指挥人数众多的歌舞队出场,称“勾队”。
4.奏乐,演员唱着歌,跳着舞,排成一定的队形。
5.竹竿子和花心问答,引出最精彩的歌舞表演。其中有双?99lib?人舞,也有花心的独舞。
6.竹竿子继续出来念致语,引出新的歌舞段落。队舞变换着队形。
7.反复几遍之后,竹竿子再念致语,说明“歌舞既终,相将好去”,宣布歌舞已经表演完毕,可以退场了。
8.在乐队的吹奏声中,全体跳舞,竹竿子指挥队舞退场。这个结束的段落,叫作“放队”或“遣队”。
宋代队舞的一些节目,本来是继承唐代的传统。但是经过一番新的编排,出现了不同的风貌。例如《柘枝舞》原是唐朝风行的舞蹈,唐朝末年发展成由两个小童表演的《荷花童子舞》,称作《屈柘枝》。到了宋代,《柘枝》队舞成了“小儿队”
..的重要节目。表演时,有竹竿子致语,花心致语,花心独舞,五人舞,群舞等。舞曲的主体是《柘枝令》,但又用上了《扑蝴蝶遍》、《画眉遍》等,成了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的混合体。化妆也有变化,除了头上仍然戴着“金铃错落”的锦帽,表示“似非中国之人”外,衣服已由原来的广袖细腰身的长裙,改作五色绣罗宽袍了。
宋代的队舞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传到朝鲜等国。一直到清代,朝鲜还有记录乐舞制度的《进馔仪轨》。从中使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宋代队舞的编排形式和队形变化。例如,传说唐玄宗在沉香亭畔看牡丹,命李白作[清平乐]词,梨园弟子配乐。杨贵妃领唱的《佳人剪牡丹》,是宋代队舞“女弟子队”的
藏书网重要节目。《宋史·乐志》说,队舞的化妆是“衣红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牡丹花”。这个队舞传到朝鲜后,《进馔仪轨》说:“设牡丹花樽于盘,女伎12人环立于樽边,各取樽花一枝,进退旋转而舞。”并且提供了唱词和场记图。
//..plate.pic/plate_170685_2.jpg" />
图26 《佳人剪牡丹》
在唐朝已有《钵头》、 href='/article/7981.htm'>《兰陵王》等故事性的歌舞。但是唐朝大曲还是以情绪歌舞为主体的。到了宋代,表演歌事的歌舞比唐代更加盛行。宋代大曲队舞中的故事歌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比如,唐代的《剑器》舞是单独表现情绪的舞蹈,而宋代的《剑器》队却将汉代和唐代的两个有关剑舞的著名故事引入队舞。一是表演“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出席舞剑保护沛公;一是表演唐人张旭、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说明宋代的大曲舞蹈正在由“情绪”表现而走向“情节”表现。
宋代大曲中的故事表演,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有关系。宋杂剧中的一些节目,如表现崔莺莺恋爱故事的《莺莺六幺》,表现崔护借浆故事的《崔护六幺》等,就是由大曲演化而成的。
大曲队舞不仅表演于宋代宫廷和达官贵人之家。曾经和宋朝对峙的国家,如西夏、辽、金等,也有大曲的演出。演出的形式和宋朝并无二致。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吸收了汉民族的大曲乐舞,也建立了“大乐”。有《景云舞》、《破阵乐舞》、《承天乐舞》等。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出土的辽天宁六年(公元1116年)墓室壁画中,有《散乐图》一幅,画的就是辽国大曲演出场面的一角。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曾经长期与宋朝对立。女真族能歌善舞,流行“臻蓬蓬”——敲着单皮鼓跳舞。宋金交战时期,一部分宋代的大曲乐工留在北方,所以,金国的高堂宴会上也有大曲舞蹈。
//..plate.pic/plate_170685_3.jpg" />
图27 河北宣化出土辽天宁六年墓室壁画《散乐图》
金代诗人元德明《观柘枝妓》诗说:“腰鼓声干揭画梁,采云擎出柘枝娘。”说的就是金国流行的《柘枝舞》。河南焦作王封出土的邹琼石墓的墓壁上,有一幅《散乐图》,描绘了两个艺人的舞蹈情景,是宝贵的金代舞蹈文物。
//..plate.pic/plate_170685_4.jpg" />
图28 河南焦作邹琼画像石墓《散乐图》
//..plate.pic/plate_170685_5.jpg" />
图29 河南修武出土金代石棺大曲舞蹈图
在距焦作40多公里的河南修武县曹平陵村还发现了一个石棺。棺板上有线刻的大曲舞蹈图一幅,与上述焦作邹氏墓散乐图极其相似。这幅图画上还刻有“小石调嘉庆乐”六个字,是标明所奏的大曲宫调和曲名。宋代大曲中有此曲。图画所描绘的是金朝地面演出大曲的场景,说明金朝的大曲乐舞与宋朝是一脉相承的。
西夏是羌族后裔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西夏人有法定的装束,男子必须“秃发”。敦煌莫高窟97窟有一幅《童子飞天》,画着一个秃头梳小辫的孩子,可以想见西夏儿童舞蹈的面貌。西夏和北宋有多年的交往,宋代大曲也会传到西夏,只是缺少文献。
//..plate.pic/plate_170685_6.jpg" />
图30 敦煌莫高窟97窟西夏《童子飞天》
宋代的宫廷队舞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奢侈铺张的作风。宋朝从建国之日起,就处在内忧外患之中。随着金朝与元朝的接连入主中原,集中了汉民族艺术特色的宫廷乐舞也渐趋衰落了。不过宋大曲的故事性歌舞,却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舞蹈艺术被戏曲所吸收,成了戏曲刻画人物、表现故事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舞
蹈艺术在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十一章 宋代“瓦子”与“社火”
当宋代大曲歌舞以其超乎前人的铺张与侈糜,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时候,宋代城市和乡间的老百姓也在安排着自己的玩艺儿。
北宋和南宋,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步和发展,北方和南方出现了一些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百业兴隆的都市。在汴京、临安、温州、泉州等城市里,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许多“行会”,娱乐行业也产生了行会。如演杂剧的叫“绯绿社”,唱歌的叫“遏云社”,耍傀儡的叫“鲍老社”bbr>,踢球的叫“圆社”等。由于娱乐行业的兴盛,城市里又出现了固定性和常年性的娱乐场所,叫作“瓦子”,也称“瓦市”、“瓦舍”、“瓦肆”。瓦子里用栏杆围起来作专门表演节目的地方,叫“勾栏”。
北宋汴京街南一处,就有大小勾栏50多座。又有莲花棚、夜叉棚、象棚等“游棚”,最大的可容几千人观看。南宋临安城中有瓦子20多个,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处。
有了这些不怕风雨寒暑的商业性的娱乐场所,各行伎艺人就有了常年表演的机会。各行艺人集合在一起表演,又可以互相学习和观摩。除了在瓦子里表演的艺人,还有些流浪艺人在街头或广场卖艺,他们被称作“路歧人”。
宋代瓦子里的娱乐有几十种。有杂剧,有杂技,有皮影,有傀儡,有说唱,有相扑,还有许多属于舞蹈的项目,如舞旋、舞番乐、耍大头、花鼓、舞剑、舞刀、舞判官、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等。
除了在瓦子里演出的各行专业艺人和路歧人,宋代民间 8fd8." >还有人数庞大的业余歌舞队伍,活
跃在城市和乡村的广阔天地中。
宋代民间舞蹈继承了唐代以来习俗歌舞的传统。每逢节日,专业的和业余的艺人结成声势浩大的“舞队”,拥上街头,游行表演。有时还要在热闹的地方张灯结彩,搭起“露台”和“乐棚”。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向来都是群众游乐场。节日庙会都有盛大的歌舞伎艺会演。
宋代民间舞队,叫作“社火”。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代社火一般是在“神诞”——神的生日举行。民间祠庙众多,神祇的生日频繁,社火表演也就终年不绝。据吴自牧《梦粱灵》记载:
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辰。四月初六日,城隍诞辰。二月初八日,霍山张真君圣诞。四月初八日,诸社朝五显王庆佛会。九月二十九日,五王诞辰。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
其实,社火几乎每月都有,而元宵之夜才达到高潮。届时,家家灯火,人人出游,百戏杂陈。正如辛弃疾词所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宋代官府对社火舞队是支持的,要“支散钱酒犒之”。
社火舞队表演的节目很丰富。据《梦粱录》记载,有“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还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等等。《武林旧事》更开出71种社火舞队的名目。从那众多的名目,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社火舞队主要是由各“社”领头组织,扮成社会各类人物,滑稽取乐,其中包括了动人的歌舞表演。
香港赵从衍夫妇收藏有一幅《元朝灯戏图》。那是南宋后期宝祐年间临安宫廷画师朱玉的作品。画的就是临安城中的一支元宵社火舞队。
社火的节目大多在瓦子里演出过,其中有些舞蹈节目源远流长。
《村田乐》是装扮成农村各种人物的集体舞蹈。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大傩图》。其实画的并不是傩舞,而是社火舞队。舞队12人,都扮成农夫模样。有的头顶畚〔ben本〕箕、手持笤帚、腰挂水瓢和炊帚;有的擎着一根大瓜;有的头戴竹笠;有的顶着升斗;有的穿着破衣服;有的挂着鳖壳、螺壳、蛤壳。这些装束和道具都和农村有关,很可能就是祝愿风调雨顺的《村田乐》。
《旱龙船》也叫《划旱船》。唐朝已有表演,宋代的《旱龙船》是在平地上模仿龙舟竞渡的样子。
《舞鲍老》是戴着面具模仿傀儡的滑稽舞蹈。据文献记载,南宋临安社火有福建鲍老一社300余人,川鲍老100余人。
//..plate.pic/plate_170686_1.jpg" />
图31 南宋朱玉《元朝灯戏图》
//..plate.pic/plate_170686_2.jpg" />
图32 宋无名氏《大傩图》
《耍和尚》也就是《
.99lib.大头和尚》。表演者戴一个“套头”,扮成和尚模样。一起表演的还有一个女子,有一定的情节,叫“大头和尚度柳翠”。后来在明清时代是民间社火的流行节目。至今山西雁北地区迎神赛会时还有这个节目。
//..plate.pic/plate_170686_3.jpg" />
图33 旱船
《舞剑》、《舞砍刀》是由武术发展出来的舞蹈。唐代已有著名的剑器舞,宋大曲中也有剑舞。这是瓦子中常演的节目。
《舞蛮牌》也是一种武舞。蛮牌就是盾牌。宋代常常是由100多个“花妆轻健”的军士表演。有人打着旗子,有人拿着雉尾、蛮牌、木刀,要变化出开门、夺桥、偃月等各种阵式,还有格斗刺
杀表演。这种舞蹈可以上溯到远古时的《干戚舞》。至今民间还有《盾牌舞》、《藤牌舞》。
//..plate.pic/plate_170686_4.jpg" />
图34 跳钟馗
《舞判》也叫《跳钟馗》。传说钟馗本来很漂亮,但在赴考道中误入阴山就变得很丑陋了。皇帝见他貌丑,取消了他的状元资格。钟馗一气之下,自己碰死了。死后,玉皇大帝见他忠直,封他为判官,专管驱邪斩祟。钟馗能杀鬼、吃鬼。宋代的舞判者,要戴假面,挂假胡须,穿绿色袍,穿靴,手里拿着官员上朝时作记录写字用的“简”。有人敲小锣相招,舞者随着锣声表演。这种舞蹈被戏曲吸收,成为判官出场时的一种程式化的舞蹈。
《扑旗子》是由一个戴红头巾的人舞大旗。有时是手拿两面白旗,“跳跃旋风而舞”。现在戏曲表演水战或陆战时,还有扑旗子的表演。旗子舞动,人在旗子中跳跃翻滚,渲染出热烈的气氛。
《花鼓》就是打腰鼓。宋代的花鼓常常是上百人表演。苏轼诗说“腰鼓百面如春雷”,陆游也说“腰鼓百面春雷发”,气势磅礴。现在中国各地的腰鼓,都和宋代的花鼓有关。
《竹马》就是跑竹马。开始可能是小孩子骑竹竿当骑马的游戏,在汉代已有这种表演。后来发展成舞者在腰上系马形——马头系在腰前,马臀系在腰后。元代杂剧演出时,用来表现两军对阵马战。现在河北、山东等地的《跑驴》,南方各地的《竹马灯》等,都和宋代的竹马有关系。
//..plate.pic/plate_170686_5.jpg" />
图35 竹马
《狮舞》在三国时已见记载,唐朝有过《五方狮子舞》。南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嬉春图》里,是一个小孩牵着一头金眼银牙摇着尾巴的大狮子。这头狮子是由两个小孩披着“狮皮”扮成的。既然有小孩的表演,当然也会有大人的表演。《狮舞》在中国南北各地发展出不同的流派。
//..plate.pic/plate_170686_6.jpg" />
图36 南宋苏汉臣《百子嬉春图》
以社火为代表的宋代舞队,奠定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样式与规模。宋以后,元明清各代由于戏曲艺术的普及,使汉族地区独立的舞蹈艺术出现衰退的趋势。但民间舞蹈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
第十二章 元代宫廷乐舞
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政权。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入主中原后,除本民族的歌舞流传外,元朝宫廷还接受了宋朝和金朝的宫廷和民间乐舞。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同时也信奉萨满教、道教、伊斯兰教。元朝的宫廷舞蹈也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那些乐队的表演,因为要扮演神佛鬼怪等,所以多戴面具,如孔雀明王面具、毗沙神面具、龙王面具,以及红发青面面具等,表演充满神秘的气氛。
在元朝宫廷丰富多采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为著名。
元代诗人张翥〔zhu住〕有一首《宫中舞队歌词》说:
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
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
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
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
另一位元代诗人张昱有诗说: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
可见《十六天魔舞》是元代皇宫的乐舞。这个舞蹈的创作权要归于元顺帝。史学家给这个皇帝的评语是“怠于政事,荒于游宴”。意思是他对国家政治不负责任,对游乐宴饮却有莫大的兴趣。元顺帝时,宫女中有不少优秀的舞蹈家。其中有三位最杰出,她们的名字是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十六天魔舞》初创时,就是以她们为核心的。
这部舞蹈的用意是“赞佛”。实际上是供皇帝欣赏。16个宫廷舞伎都扮成菩萨样子。她们头上梳着很多发辫,戴着象牙佛冠。身上披着用丝线串珠作成的“璎珞”,穿着大红绡金长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束着绶带,踏着云鞋。每人手里拿着一种道具,有的拿着昙花,有的拿着铜铃,有的拿着一种法器叫做“加巴剌般”。空着的手,背翻莲掌,手式变化多端。她们踏着河西参佛的曲子起舞。舞
.女们双臂左右开合,上下翻舞,好像有千万只手臂在动,由此塑造出佛菩萨的各种姿势。舞蹈充满了喇嘛教的神秘气氛,而舞蹈的形象婀娜多姿,十分迷人。
《十六天魔舞》的乐队也是很华丽的,由11个宫女组成。她们梳着槌髻,勒着头帕,穿着
藏书网
窄衫,戴着唐帽。所用的乐器有龙笛,头管、小鼓、筝、(上竹下秦)、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等。
据说,舞蹈中那些貌似菩萨的美女,都是“天魔”。她们以菩萨面貌出现,迷惑世人。当然,十六天魔最后还是被佛降伏了。据说看完《十六天魔舞》,人们都会感到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其实是舞女们,尤其是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的舞蹈使人着迷。因此,每次演完,元顺帝都要给表演者丰厚的赏赐。明朝初年,朱有燉《元宫词》说:“队里唯夸三圣女,清歌妙舞世间无。御前供奉蒙深宠,赐得西洋照夜珠。”
这部乐舞是宫廷专用,一般人是无缘观赏的。它由太监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到宫中赞佛的时候,才按舞奏乐作表演。宫中的官员必须是受过秘密戒的人,才可以入内观看。
《十六天魔舞》本来源于西域,唐代已在长安宫廷中流传过。到了元朝末年,经元顺帝倡导,由宫廷艺术家加工整理,融会蒙汉舞蹈,成了艺术性很高的乐舞。明朝初年,朱有燉《元宫词》描述:“背翻莲掌舞天魔,二八年华赛月娥。本是河西参佛曲,把来宫苑席前歌。”说的是舞女们舞弄着道具,空着的手背翻莲掌,手势变化多端,踏着河西参佛的乐曲起舞,塑造出佛菩萨的各种姿势。
//..plate.pic/plate_170687_1.jpg" />
图37 敦煌莫高窟465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元代建造的第465窟的壁画,属于佛教密宗。三面壁上都有圣嗣金刚降魔图,还有舞蹈菩萨。从她们那别致新颖的舞姿,我们可以大致想见《十六天魔舞》的舞技和姿态。
元代宫廷里还有一部《白翎雀》
舞,则是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白翎雀即白海青鸟,学名“白尾海雕”,是古代蒙古族崇奉的神鸟。以白翎雀为题材的歌曲和舞蹈,在蒙古民间早有流传。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时代,才由宫廷艺术家硕德闾根据《白翎雀辞》的内容,创作成《白翎雀》乐舞,并被忽必烈钦定为《开基太平乐》。元代诗人张宪《白翎雀辞·序》说了这样一件事:元世祖忽必烈在松林打猎,听到一个妇人哭得十分悲哀。第二天,有一群白翎雀飞集“斡耳朵”(宫帐)之上,鸟的叫声很像那个妇人的哭声。忽必烈很动感情,就命侍臣写《白翎雀辞》。根据这个说法,《白翎雀》乐舞所要表达的应该是元朝开国君主怀念蒙古乡土的情怀。
从元朝一些诗人的诗作中,可以大致了解《白翎雀》舞表演的状况。张昱《白翎雀歌》写道: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丝声代禽意。
象牙指拨十三弦,宛转繁音哀且急。
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pan盘〕带分两房。
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低昂。
张昱看到的乐手是西河伶人火倪赤,这位乐手擅长弹筝,能用宛转繁复、悲哀急促的筝声,表现白翎 96c0." >雀鸣唱的意境。舞蹈进酒的是两班女真姑娘。她们穿着团衫,系着鞶带。纤纤玉手舞动罗袖,与音乐奏出的雀声相配合,旋转低昂,大有唐代健舞《柘枝》舞的刚健意味。
另一位诗人袁桷,看过《白翎雀》舞之后,也作过一首诗:
五坊手擎海东青,侧言光透瑶台层。
解绦脱帽穿碧落,以掌击掴东西倾。
离披交旋百寻衮,苍鹰助击随势远。
初如风轮舞长杆,末若银球下平板。
诗人写的是舞者的情态和舞蹈的意境。《白翎雀》舞表演时,人们把手中擎的海东青鸟撒向天空。鸟儿飞得极高,一下子就进入了云层。舞者解绦脱帽仰望高空,拍打着手掌,身体作左右摇摆。旋转跳跃,跳得很高很高,那姿势就像苍鹰搏击长空。开始时转得像长杆上舞动的风轮,结束时像转动的银球落到了平板上。诗人着力描绘的是舞者旋转的功夫。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感到《白翎雀》舞充分表现了蒙古民族的精神风貌。
元代宫廷里也有队舞。元旦用《乐音王队》,皇帝生日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还有一种《说法队》,表演者有的扮成僧人,有的扮成道士,有的扮成八大金刚和佛菩萨。元代的队舞也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元帝国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和民族歧视,在艺术上也表现为极端的专横。朝廷法律中曾明文规定,除了宫廷宴乐,“今后不拣什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杂剧里休做者,休吹弹者。如有违反要罪过者”。朝廷甚至禁止民间的社火,法律规定:“聚众装扮,鸣锣击鼓,迎神赛社,为首的笞(用板子打屁股)五十七,为从者减一等。”因此,元代的舞蹈成了宫廷的专门享受,民间舞蹈不仅得不到政府的鼓励和资助,反而遭受禁锢和打击。
但是,元朝政府颁布的这些不近情理的禁令,实际并未产生多大的效果。从现存的元代文物、文献资料中反映的元代歌舞、戏曲艺术现象看,元代民间的社火并未被禁绝。元代丰富多采的民间舞蹈仍能借助于宗教活动和无法禁止的民俗,承接唐宋传统而流传后世。元朝的宫廷乐舞却随着元帝国的崩溃而逐渐湮灭,只能引起后人“毡车尽载天魔去,惟有莺衔御苑花”(〔明〕宋讷《西隐文稿》)的感叹了。
第十三章 明清时代的汉族民间舞
明清时代汉族地区普遍有灯节或迎神赛会的歌舞活动。这种活动直承宋代以来“社火”的传统。但是表演的技艺不断精进,表演的项目也不断有创新。
明清时代民间社火的节目很多。清代有一种《北京走会图》,提供了18幅社火表演的形象资料。图中所画的节目有中幡、天平、旱船、扛子、花砖、开路、花坛、双石、小车、扛箱、地秧歌、少林、花钹、狮子、高跷、胯鼓、石锁、五虎棍。其中有些节目属于杂技,而天平、旱船、小车、地秧歌、花钹、狮子、高跷、胯鼓等,都是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
清代还有许多文人,用比较通俗的文笔作了一些记事抒情的小诗,叫《竹枝词》。如孔尚任在康熙年间写的《平阳竹枝词》60首,描写了他在山西临汾观看迎春和元宵节社火的情景。乾隆年间,北京的李声振作过《百戏竹枝词》,描写北京“走会”的各种表演。
我们可以把明清以来南北各地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分成几个类别。
第一节 秧歌
“秧歌”是汉族地区流传最广的民间舞。它本来是起源于农业劳动。有些地方插秧时,有人擂大鼓,大家一齐唱歌。薅田时,许多人手拉着手,用脚趾代替锄头,一边前进,一边拔草。田埂上有人击鼓为节奏,人们跟着鼓点前进。据说,秧歌就是这样产生的。清代的秧歌和宋代舞队《村田乐》一脉相承。不仅流行于农村,而且流行于城市,甚至清代宫廷里也请了“秧歌教习”。
秧歌因流传地区不同,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大鼓子秧歌等。各地秧歌风格与形式不同。陕北秧歌豪迈雄健,山东秧歌韧中带劲,东北秧歌欢快红火,河北秧歌健朗风流……清代的秧歌队伍中,一般都有人扮成渔、樵、耕、读等人物,手里拿着扇子和手帕等道具。领头的人有的手里打着伞,有的手里敲着擀面杖。据说,拿扇子是求“风调”,打伞是求“雨顺”。
//..plate.pic/plate_170688_1.jpg" />
1 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伞头;2 河北《地秧歌》中的妞
图38
表演者身体的颤、摇、转、拧、俯、仰、屈、伸都有规矩。头、颈、肩、掌、腕、臂、足、腿都要舞得灵巧。连眉眼也要会夸张地表现喜、嗔、媚、怒等感情。手里的道具也要舞出绢花、扇花、伞花等各种花样。秧歌是调动全身灵动的舞蹈。如山东胶州秧歌的女角有“三变九动十八态”的说法,要求有“扭断腰”、“三道弯”的功夫。有的秧歌则与武术、戏曲相结合,如山西雁北“踢鼓子秧歌”大量运用少林拳套路。一些地方的秧歌还扮成各种戏曲人物,甚至能表演一些戏曲选段,所以也叫“戏秧歌”。
秧歌表演有小场、大场之分。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小歌舞。大场是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大场必须会跑场图,也就是舞队在伞头率领下,循着一定的图谱样式运动,跑完一个图式为一场。将各地秧歌图谱搜集起来,可能有数百种之多。各地秧歌场图有各种好听的名称,如天津“双伞阵图秧歌”有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环套月、四角风云、五堆梅花、六转盘龙、七点螺丝、八卦乾坤、九九阴阳鱼、十全蚂蚁。
第二节 鼓舞
中国从原始社会的“土鼓”,到后来流行于各地的不同质料、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鼓,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鼓的家族。以质料论,有铜鼓、木鼓、皮鼓等;以形态论,有大鼓、小鼓、长鼓、短鼓、建鼓、鼙鼓、扇鼓、铃鼓、单鼓、腰鼓、手鼓、龙鼓、象脚鼓等。鼓与舞很早就已建立起不可分的联系。
击鼓而舞,在秦汉时代已有“盘鼓舞”、“建鼓舞”、“鼙舞”等舞种。到了宋代,鼓的表演突飞猛进,舞队里还出现了“斗鼓社”。
1 三羊开泰
//..plate.pic/plate_170688_2.jpg" />
2 四季平安
//..plate.pic/plate_170688_3.jpg" />
3 四面斗
//..plate.pic/plate_170688_4.jpg" />
4 四门斗地(又叫四门到底)
//..plate.pic/plate_170688_5.jpg" />
5 五福临门
//..plate.pic/plate_170688_6.jpg" />
6 六畜兴旺
//..plate.pic/plate_170688_7.jpg" />
7 六门
//..plate.pic/plate_170688_8.jpg" />
8 里六门
//..plate.pic/plate_170688_9.jpg" />
9 外六门
//..plate.pic/plate_170688_10.jpg" />
10 七巧
//..plate.pic/plate_170688_11.jpg" />
11 八宝
//..plate.pic/plate_170688_12.jpg" />
12 八面风(又叫八卦阵)
//..plate.pic/plate_170688_13.jpg" />
13 九莲灯
//..plate.pic/plate_170688_14.jpg" />
14 九曲连环
//..plate.pic/plate_170688_15.jpg" />
15 十全十美
//..plate.pic/plate_170688_16.jpg" />
16
//..plate.pic/plate_170688_17.jpg" />
17
//..plate.pic/plate_170688_18.jpg" />
图39 秧歌场图举例
明清两代,中国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鼓舞。鼓有拿在手里的,有背在身上的,有挎在肩上的,有放在地上的。表演时,人们不断地追求花样,所以有了各地的“花鼓”。
花鼓舞蹈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河北的“战鼓”气魄雄伟,河北文安县胜芳镇还有72名舞者胯着72面鼓的“胯鼓”,河北宁晋则有32名鼓手背着灯笼竿,打着腰鼓的“招子鼓”。山西太行山下有上百的少壮乡民胸挎径尺扁形皮鼓,击鼓而舞的“威风锣鼓”。山西还有一人身背几个鼓,轮番敲打的“花鼓”。河南有安阳的“战鼓”、焦作的“得胜鼓”、新乡的“开山鼓”、洛阳的“排鼓”、息县的“九连环”、三门峡的“猴儿鼓”。福建有四人一组鼓伞交错的“大鼓凉伞”。东北的“单鼓”活泼优美,安徽的“凤阳花鼓”、“双条鼓”载歌载舞。山东的“花鼓”则是在鼓槌上系一条三尺长的穗子,旋转舞动中击鼓,花穗五彩缤纷,像彩蝶绕身飞舞。甘肃的“太平鼓”,鼓体硕大,长带挎肩,双槌击鼓,气魄宏伟。陕北的“安塞腰鼓”狂放热烈,更堪称腰鼓之王。
民间歌舞中敲的鼓,多数是双面的,但也有一种单面鼓。明清风俗,新年时要打“太平鼓”用的就是木柄上串着铁环的单皮鼓。明代北京城里已流行“太平鼓”,当时主要是儿童表演。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说:“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到了清代,北京的太平鼓更加盛行,大多是在农历新年和正月里表演,所谓“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舞队里除了儿童,还有妇女参加。
//..plate.pic/plate_170688_19.jpg" />
图40 河南安阳战鼓
和鼓有联系的是表演者有的还敲打各式打击铜响乐器而舞,可称“响器舞”,如河南郏县有几十名舞者操铙、钹、镲等各种乐器的“铜器舞”。
和汉族地区鼓舞交相辉映,少数民族地区的鼓舞也是丰富多采的。苗族有“三鼓”,说的是“木鼓舞”、“铜鼓舞”和“皮鼓舞”。苗族的“打花鼓”,槌、肘、肩、头,上身每个可动的部位都可击鼓,一人绕着一面鼓,十人绕着十面鼓,令人叹为观止。瑶族的“长鼓舞”更把鼓的转、绕、盘、扬的花式发挥到了极致。壮族的“蜂鼓舞”、“黄泥鼓”,傣族的“象脚鼓”,景颇族的“创世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羌族的“羊皮鼓”,藏族的“龙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等,都以不同的风采,和汉族的鼓舞共同构成中国民间鼓舞的洋洋大观。
鼓是击节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霸王鞭”也可归入鼓舞一类。“霸王鞭”据说起源于辽、金时代。明清时代很盛行,也叫“打连厢”、“金钱棒”、“打花棍”。表演者手里拿着竹棍或木棍,棍的两头挖有小口,各串一迭铜钱。上下左右敲打四肢、肩、背各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有时还有响声代替锣声。“霸王鞭”表演时,边敲边唱,也有高难动作。这种舞蹈流行于中国各地,远至云南大理白族地区。
//..plate.pic/plate_170688_20.jpg" />
图41 铜器舞
和“霸王鞭”同一道理,凡是能敲打出声响和节奏的物件,都可以作为舞蹈的道具。如壮族有“扁担舞”,佤族有“舂碓舞”,哈尼族有“竹筒舞”,布依族有“粑棒舞”,黎族有“打柴舞”等。
第三节 灯
中国的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灯节”,许多民间歌舞在灯节演出,所以也称作“灯”,如龙灯、鱼灯、狮灯、竹马灯、车灯、船灯、采茶灯、花鼓灯等。
“花鼓灯”是安徽淮河沿岸的歌舞。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宋代的灯宵舞队里有“打花鼓”、“拉花姊”、“花公子”等名目,它们可能就是“花鼓灯”的“鼓架子”、“拉花”的由来。明朝初年,凤阳的花鼓很流行,“花鼓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花鼓灯”是一种集体的广场歌舞。扮男的叫“鼓架子”,扮女的叫“拉花”(兰花)。舞蹈时用的道具是扇子、手帕和岔伞,打着花鼓来兴歌节舞。传统的表演程序是先由岔伞的出来唱歌,向观众交代,好像宋大曲的竹竿子的“致语”。接下来是“引场”,鼓架子引拉花下场,好像宋大曲的“勾队”。鼓架子唱请拉花的歌,拉花坐在“绣楼”(一条板凳)上,唱《坐楼歌》。拉花提出种种难题,要鼓架子回答,拉花感到满意了,才下场来。两人边唱边舞,鼓架子听拉花唱到动情处,兴奋地翻个筋头,或是拍一串“摆莲子”(拍脚舞蹈)。拉花扶着鼓架子的肩头,且唱且摇,高兴时就舞起来。“花鼓灯”最早是两三个人的小型歌舞,后来大量地吸收了武术动作,发展成热烈红火的大场子。有“盘鼓”的精彩表演,拉花有时要踏上鼓架子的肩头。
//..plate.pic/plate_170688_21.jpg" />
图42 花鼓灯
河南也有“花鼓灯”。因各地所用道具的区别,名称不同,如河南罗山、新县、潢川等地叫“火淋子”,商城叫“岔伞”,平舆叫“高挑灯”,息县叫“围灯”,新蔡叫“火伞”。
同属于“灯”类的民间歌舞,还有江南的“鲤鱼灯”,表现推车的双人舞“车灯”,表现行舟的“船灯”(也叫“采莲船”或“跑旱船”),腰系“竹马”的“马灯”等。
//..plate.pic/plate_170688_22.jpg" />
图43 川北白龙花灯
流行于川北的“白龙花灯”,其“外场”是由龙灯、狮灯、马马灯、牛牛灯、凤凰灯、鲤鱼灯、12盏“荤灯”(农民拿的灯)、12盏“素灯”(仙女拿的灯)组成的庞大灯队。参加表演者至少40人,多则百余人。表演时,舞者手执各色花灯,变化着复杂的队形,如“二龙出水”、“滚龙抱柱”等。不仅要会摆“图阵”,还要会摆“字阵”。其“内场”则是表演《马马赶会》、《仙女采茶》等小型歌舞节目,融音乐、舞蹈、戏剧、杂耍和民间灯舞为一体。
第四节 高跷
高跷是带有杂技性的舞蹈。双脚踩在钉有踏脚板的一双木棍上表演。《列子·说符》已记载了宋国兰子装“双枝”,“长倍其身”,疾走奔跑,表演剑舞的事。可见中国高跷历史悠久。清代高跷表演者多是扮成农夫农妇模样,踩着高跷唱秧歌,所谓“村公村母扮村村,展齿双移四柱均”。也有扮成头陀、丑公子等滑稽人物的,也有扮成故事人物的。
“高跷”因跷棍的长短,有“高跷”、“低跷”(寸跷)之别。其表演方式也有单跷、双跷、三跷之分。最常见的是双跷,舞者脚踩两根木跷。单跷是舞者双脚同踩一根木跷表演,河南郑州等地称之为“蹦天猴”,清丰、温县等地叫作“独拐子”。三跷是两人踩三根木跷,中间一根跷由两人的左右脚共踩,在河南三门峡一带称之为“三条腿”。
河南新乡等地流行“寸跷秧歌。”所谓“寸跷”只有五至七寸高,又叫作“低跷”、“矮跷”。明清时代,“寸跷”的下端做成妇女缠的小脚状,表演时穿上带缨的小红鞋,称作“三寸金莲”。当地旱船、竹马、花鼓等,都有踩寸跷表演的。
高跷一般分文武两种。前者重舞,后者要表演劈叉、跳板凳等特技。演出则有集体舞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之分。
//..plate.pic/plate_170688_23.jpg" />
图44 独跷
//..plate.pic/plate_170688_24.jpg" />
图45 寸跷
“大场”也像秧歌一样要走场图。
和高跷一样出人头地的还有“台阁”。台阁是一种化妆游行,明代已有这种表演。人们抬着一个楼阁样的小舞台,小孩子装扮成观音、雷公或戏曲人物在小舞台上,由人们抬着行进。有的台阁还设有机械,能作一些表演。人们在远处就可看见,所谓“今年台阁盛,夹道万人看”。
第五节 龙舞
明清史料中有关“龙舞”的记载很多。这是普遍流行于中国各地的民间舞蹈。
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的一种臆想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里,龙被看成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所以中国老百姓对龙保持着无限崇拜。用舞龙来祈求五谷丰登,消灾免祸。
汉代张衡《西京赋》里已描写过“鱼龙曼延”之戏。千百年来,龙舞的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到清代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通常所见的龙舞有“龙灯”和“布龙”两种。所谓的“龙”,一般是用竹、木、纸、布等扎成,由三节至十几节不等,大多为单数。骨节中燃灯烛的,称“龙灯”。舞动时,一人拿彩绸扎成的“宝珠”,在前引龙起舞。龙灯多在夜晚舞动。“布龙”则不燃灯烛,轻便灵活,一般在白天舞动。此外,还有用稻草、柳枝扎成的“草龙”;用长板凳作架子,装饰成龙形的“板凳龙”;在草龙上插满香火的“香火龙”;不断向龙泼水求雨的“水龙”;用荷花、蝴蝶等各种花灯组成的“百叶龙”;还有头、身、尾互不相连,由女孩子们各持一段,舞动起来才成龙形的“段龙”;用扁担插入箩筐或笆圈作“龙宝”、“龙头”和“龙身”,再用筐上棕绳互相连接而成的“箩筐龙”、“笆圈龙”;四川重庆还有一种“肉龙”,表演时舞龙头者双手握举龙头,上身前俯。舞龙身者上身前弓,两手紧抓前者腰带。龙尾道具绑在最后一人的后腰。舞者赤膊、短裤、草鞋。龙舞本身可以自成一个系统。
//..plate.pic/plate_170688_25.jpg" />
图46 肉龙
龙是被中华民族神化的动物。龙舞一般是在元宵节,有时也在祈雨时表演。龙舞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灵活的技巧,需要集体的紧密合作。龙舞常常要摆出“天下太平”等吉言,还要舞出“金龙戏水”、“二龙抢宝”、“古树盘根”、“龙腾云”、“龙下海”、“龙滚潭”、“龙翻沙”、“龙出洞”、“龙脱皮”、“龙现爪”等等套路。和龙舞相配合,有时还有“凤凰龙”、“虾公龙”、“青蛙龙”等,有时表演“龙虎斗”、“鱼化龙”、“狮龙舞”之类。
第六节 狮舞
中国狮舞历史也很悠久。至迟在三国时已出现“狮子”。北魏洛阳佛像出行时,有“狮子”在头前引
路。唐代有《五方狮子舞》。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描写当时的狮舞说:“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和今天的狮舞很相像。明清时代的狮舞因流行地区不同,表演形式和风格也有差异。常见的是由两人扮成一只大狮子,叫“太狮”;或者由一人扮成一个小狮子,叫“少狮”。另有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狮,引狮。
狮舞表演一般分“文狮”与“武狮”两类。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风格细腻活泼。有的还表现出一些诙谐风趣的情节,如大头和尚戏狮等。武狮表现狮子的威猛,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风格粗犷。表演者需要有很好的武术、杂技的功底,来表演技艺性很强的动作。
//..plate.pic/plate_170688_26.jpg" />
图47 高竿狮子
除了常见的“狮子”,还有一人双手持一个小狮子舞弄的“手摇狮”;用提线操作的“线狮”;口吐火焰的“火狮”;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狮”;以及藏族同胞玩耍的“雪狮”等。
//..plate.pic/plate_170688_27.jpg" />
图48 高台狮子
和“龙舞”、“狮舞”意趣近似的,民间还有多种多样模拟动物的舞蹈,如麒麟舞、貔貅舞、熊舞、虎舞、猴舞、象舞、牛舞、马舞、鹿舞、驴舞、凤舞、金鸡舞、仙鹤舞、孔雀舞、鹰舞、八哥舞、鱼舞、鳌舞、蟹舞、螺舞、龟舞、蚌舞、蛙舞、蝶舞等。不论何种舞蹈,都表现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第七节 武舞
明清两代民间有一类舞蹈是表现武士形象的,可以归为“武舞”。
舞盾牌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远古时代就有干(盾)戚(斧)舞,宋代发展出表演性的“舞蛮牌”。明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有一种“藤牌舞”,相传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的藤牌操变化而成的。
剑舞也是流传久远的一种武舞。一般分“站剑”与“行剑”两类。站剑动时迅疾,静时沉稳,舞姿富于雕塑美。行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韧性。舞剑者有时持单剑,有时持双剑。单剑一般缀着穗子,随剑舞动,增加气势和风姿。
广东、福建等地,有一种“英歌”。舞者要扮成古代梁山泊的英雄好汉,如李逵、武松等,表现人民的勇武豪迈气概,要求有武术功底。
第八节 扇舞
扇子是中国舞蹈的重要道具。南北朝时已有歌舞妓执扇而舞的记载。清代的扇舞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技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有一首《扇技》:“不用蒲葵挥暑忙,句丽便面素罗张。闲翻折迭风生袖,目送轻帆转楚湘。”注解说:“以折迭扇指上旋转,作诸技巧。”表演者是女子,而这种折扇是从“高句丽”(今朝鲜)传来的。
扇舞的技巧主要表现在“扇花”上。扇花的招式非常丰富,各有名目,如“雪花盖顶”、“怀中抱月”、“推窗望月”、“奔月扇”、“鸳鸯扇”、“风云扇”、“含羞扇”、“左搭右闪扇”等。耍扇花还有不少要领,如“挽扇必玄,团扇必平,摇扇必晃,抖扇必握,扫扇必打,飘扇必飞,翘扇必绕”。
第九节 假面舞
bbr>藏书网
中国的假面舞起源很早。古代驱鬼逐疫的傩礼舞蹈,就是戴假面的。唐代《大面》、《钵头》等也是戴假面的。傩舞在明清两代,由于受戏曲影响,有的转变成表现故事的傩戏,但傩戏中依然保存着丰富的假面舞蹈。
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者对民间舞蹈采取种种压抑与禁锢,尤其对妇女的活动实行种种限制,因而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受到不少阻碍。但是,由于中国民俗的强大力量和中国老百姓对舞蹈艺术的酷爱与执著的追求,所以各种民间舞蹈仍然在城市和乡村维持着生命,并且不断地进步。因此,现代的舞蹈工作者才能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创作出许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
第十四章 舞蹈与戏曲
中国戏曲艺术的源头应上溯到原始歌舞。经过了长时期的孕育,到12世纪末期的宋金时代才正式形成。此后,它逐渐取代了隋唐以来歌舞艺术的地位,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于一炉,但歌舞演故事则是其基本的特征。因此,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艺术繁荣,作家辈出。从留存至今的100多个元代杂剧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杂剧演出中的舞蹈活动。
元杂剧演出中,常常要插入一段舞蹈表演。杨贵妃是唐朝著名的舞蹈家,擅长《霓裳羽衣舞》。所以,元杂剧作家白朴在《梧桐雨》杂剧中,为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恣情享乐的生活,就安排了杨贵妃登盘舞霓裳的表演。
有些元杂剧剧目是描写战争题材的。古人作战,要骑马拼杀,要列兵布阵。为了表现这种场面,杂剧艺人就借用了民间舞蹈的“竹马”。如郑德辉写三国故事的《虎牢关三战吕布》,尚仲贤写隋唐故事的《尉迟恭单鞭夺槊》等剧中,都有“跚〔shan山〕马儿领卒子冲上”、“竹马调阵子”等。
元杂剧里这些舞蹈场面,都是戏剧情景所规定了的,是
99lib.t>戏曲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了明代,中国戏曲出现了又一个黄金时代,那就是“传奇”剧的大繁荣。明代人演戏,也喜欢安插一些舞蹈场面。像吴世美写《惊鸿记》时,安排了梅妃跳《惊鸿舞》。阮大铖写《春灯谜》描写元宵节观灯的情景,插入了社火演出。他作的《燕子笺》要表现燕子给男女主人公传递信息,安排了一段“飞燕之舞”,把小燕子拟人化了。
//..plate.pic/plate_170689_1.jpg" />
图49 河南竹马人物造型
戏曲中神仙鬼怪出场,往往要舞蹈一番。像《红梅记》中李慧娘的鬼魂出场时,剧本规定要“舞起旋风科”。 href='2161/im'>《牡丹亭》中的胡判官出场,有“笑舞介”。而在戏中包罗民间歌舞最多的要属“目连戏”。北宋时,汴梁演出《目连救母杂剧》,要演七天七夜,戏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武术、杂技、歌舞等。明代人郑之珍整理改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里,仍然插入了许多民间舞蹈。有《鹤舞》、《
藏书网虎舞》、《武将舞》、《道士舞》、《长人舞枪》、《矮僧打钵》、《千手观音舞》、《鱼篮观音舞》,还有《哑背疯》——表演者化妆成女子,穿女衣,梳女头。腰后装一对踡起的假腿,当作女子的下肢。下身要穿男装,腰前装上男子的假头和躯干。舞动起来上下协调,活像两人在舞蹈。虽不说话而妙趣横生。
//..plate.pic/plate_170689_2.jpg" />
图50 明刊杨定见本 href='2204/im'>《水浒传》插图杂剧歌舞
目连戏在民间长期演出的历史过程中,原来的情节和演出方式不断地被突破和改造,出现了舞剧式的表演。浙江上虞农村的业余歌舞班子“太平会”,能表演一种《哑目连》。《哑目连》是在祭土谷神时演出的鬼舞。完全排除了目连戏的舞台念白与唱词,全凭哑剧手势和形体语言、舞蹈场面来表演。《哑目连》有20个场次:韦驮请观音、阎王发牌票、刘氏得病、瞎子卜课、夜魃渡河、送夜更饭、夜魃请无常、前抲〔kuo括〕(绍兴方言,意为“捉”)刘氏、调男吊、调女吊、文武科场鬼、排镣枷、谋杀夫起解、饿鬼赌鬼、大头戏柳翠、阎王发五鬼、后抲刘氏、敲纸铜线、出丧吊孝、鬼王扫台。
//..plate.pic/plate_170689_3.jpg" />
图51 《哑背疯》
一本目连戏完全变成了舞剧。
经过元明清各代艺人的千锤
百炼,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戏曲表演艺术达到成熟化。舞蹈越来越成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表现人物、描写环境、表现主题思想的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凡是成功的戏曲演出,都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夫。昆曲《林冲夜奔》表现林冲“一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矛盾心情,一步一景,一步一唱,载歌载舞。《思凡下山》的小和尚、小尼姑,都有精彩的舞蹈,生动地刻画了一对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戏曲艺人们摸索出一种表现空间与时间的绝妙的方法。他们用舞蹈动作的虚拟表演,调动起观众的艺术想象,来描写戏剧情景。元杂剧演武将出场时,要骑一匹竹马。到了明清时代,舞台上的竹马就渐渐地被舞蹈所代替。演员手持一枝马鞭,表演一段“(足尚)马”的舞蹈,就可以使观众有亲临金戈铁马的沙场的感觉。演员手持一支木桨,表演一段荡舟的舞蹈,就可以表现一叶扁舟在江水上起伏颠簸,观众的心似乎也觉得和剧中人同舟共楫。两个演员表演一段摸黑对打的舞蹈,可以使观众感到灯光明亮的舞台竟一下子变成了漆黑的夜店。推而广之,戏曲舞台上的许多事情都可以用舞蹈来表现。那些舞蹈动作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格式,通常叫做“程式”。戏曲艺术的这种舞台方法,使演员能发挥无穷的表现力,使观众能产生无穷的艺术联想,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中异葩独放。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中国民间歌舞能不断地演化出新的戏曲品种。江西各地的采茶戏,安徽、湖北、湖南的花鼓戏,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秧歌剧,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花灯戏,吉林的吉剧等等,就是在采茶灯、花鼓、秧歌、花灯、二人转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舞蹈和中国戏曲的关系太密切了。因此,说到舞蹈就不能不说起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表情和形体动作)和“打”(形体动作的特殊形式——战斗)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因为戏曲舞台动作都是音乐化了的。也就是说戏曲动作是溶化在整体和谐的音乐节奏、韵律和音乐的旋律与音响之中。这样的动作也就是舞蹈。
戏曲舞台上人物的武打、起霸、(足尚)马、走边、圆场、扑跌、舞刀、舞剑等大的行动是舞蹈;哭头、叫头、翻水袖、悠帽翅、甩发、抖髯、掏翎、运
扇、耍手绢等等小动作也是舞蹈。即使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动作,如出门进门、上楼下楼、喂鸡轰鸡、穿针引线等,也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动作,都是舞蹈化了的,做出来的都不是生活的原型,而是加工提炼了的舞姿。例如,戏曲人物的“站”就和生活中人物的站立不一样。武生要用“丁字步”,老旦要用“八字步”,武丑一足在前,足尖点地;旦角一足在后,足尖点地;小生则是一足在前,亮靴底。这些静态的“站”,都成了有韵律的舞姿、舞步和舞蹈造型了。戏曲表现动态的“指”,也不同于生活的伸指头。生角用较柔和的“双指”,净角用夸大的“双指”,旦角用盛开的“兰花指”,小生用含蓄的“兰花指”。不管哪种指法,指的时候右指必须从左起势,左指必须从右起势,从手指的形态到肩、臂、肘的弧度,以及全身各部位的衬托配合,整个动作的曲线都成为一种舞姿。就是戏曲人物的害羞,也要做回首遮面的羞式;发怒,也要做击案挥袖的怒式,都成为一种舞姿。戏曲舞台上人物的外部动作从头到脚都洋溢着节奏韵律的美,而且都受着音乐节奏韵律的严格制约,从造型到抒情都不是简单的生活动作,而是舞蹈。
戏曲舞蹈的语汇是很丰富的。戏曲演员要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连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 4e0a." >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雨伞舞、手绢舞、水旗舞、翎子舞、水袖舞、刀舞、枪舞、剑舞、棍舞、火球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组合。
戏曲舞蹈有些是生活动作的升华,有些本来是生活中看不到的动作(内心活动),也被夸张与描绘出来成为舞蹈化的动作。有些舞蹈还描绘飞禽走兽的动态,如双飞燕、大鹏展翅、鹞子翻身、扑虎、虎跳、金鸡独立、鲤鱼打挺、乌龙绞柱等。戏曲在吸收古典舞、民间舞的同时,还大量地吸收了武术、杂技的技巧,使演员获得神奇自如地运用身体的能力。
戏曲舞蹈是富有表现力的。例如,风流小生手里的扇子,就不全是为了扇凉,而是用来表达感情,刻画人物。打开折扇,悠闲地扇着胸怀,显得潇洒儒雅;合扇划掌,表现思考;垂扇划圈,表示高兴;用扇敲额头,表示健忘;以扇击手,表示恍然大悟。舞台上倒扇摘花,举扇扑蝶,翻扇指林等,优美的舞蹈都可找到生活的解释。至于“水袖”,有200多种样式,舞动起来,其表现力就更强了。
戏曲舞蹈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表现静夜潜行的“走边”,跨马奔驰的“(足尚)马”,忽闪颤动的“坐轿”,都不难唤起人们生活的体验。戏曲舞台上的各种身段程式如行、走、坐、卧、指、看、写、拜、喜、怒、哀、乐、惊、疯、醉、病、死等,都是舞蹈化了的,也都有生活的根据。就连一些装饰性很强的武功单元,也都有着生活的内涵。如“云手”表现英武而不是颓废;“鹞子翻身”表现活跃而不是委顿;“跟斗”表现激动而不是冷静。正因为戏曲舞蹈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戏曲舞台上不同“行当”的人物(生、旦、净、丑)的动作,各有自身的风彩和严整的韵律。各个行当的演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舞蹈训练。
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也为中国的民间舞蹈不断地输送艺术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正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参照传统武术身段、技巧等表现形式,建立了独特的中国古典舞体系。
第十五章 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舞蹈
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舞蹈传统。各民族的舞蹈大多和本民族的风俗,如婚俗、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具有淳朴、健康的特色。
早在汉代初年,就有巴人的《巴渝舞》。据有关文献记载,四川阆〔lang浪〕中渝水边上的賨〔g从〕人英勇善战,曾经给汉高祖刘邦当先锋。他们也很喜欢跳舞,所用的舞具就是作战时使用的“板楯”。汉高祖教乐人学习了这种舞蹈,取名《巴渝舞》。板楯演变成一种鼓,叫作“鞞〔bing丙〕”。所以,巴渝舞也称《鞞扇舞》,在南北朝时还有表演。
中国四方各民族的舞蹈,很早就和中原舞蹈进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大量的胡乐、胡舞涌进中原,于是到隋朝就产生了《七部乐》,唐朝又归纳成《十部乐》。
到了宋代,中国产生了官方的哲学——理学(也称“道学)。由于理学的统治,汉民族的舞蹈受到了很大的束缚。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较少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也就较多地保持了天真、淳朴的民族特质,以其独特的风姿一直流传到现代。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歌舞之乡。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在隋唐时代已经创造出灿烂的舞蹈文化。距今1300多年前,当海则孜发明了热瓦甫、弹布尔的时候,维吾尔族同胞就创作了大型乐舞“木卡姆”。一直到明清时代,维吾尔族艺人们仍不断地从事“木卡姆”的创作,所以有《十二木卡姆》流传至今。
回历1271年(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新疆和田的毛拉·伊斯木吐拉写了一本《艺人简史》。书中介绍和赞美了17位杰出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大都活动在回历800年至900年间(相当于公元1383—1483年,明洪武至成化年间)。五六百年前新疆兄弟民族中这些艺术天才,大多集文学家、诗人、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乐理论家、乐器发明家于一身。书中提到的许多音乐家创作过多部“木卡姆”。
//..plate.pic/plate_170690_1.jpg" />
图52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木卡姆”类似唐朝的“大曲”。分为散序、叙事歌组和歌舞三部分。以《刀郎木卡姆》为例,第一曲是悠扬高亢的散板独唱;第二曲《切克特曼》是平稳的慢板,有众人合唱,舞者一对一对地相邀起舞;第三曲《赛乃姆》是中速舞曲,表演边走边转的双人对舞;第四曲《克乃克斯》是节奏鲜明、热情奔放的舞曲,众人围成圆圈舞蹈;第五曲《赛力曼》是快板舞曲,旋转舞蹈,情绪达到高潮,最后在原地急速旋转中结束。这是古代住在塔里木沙漠边上的“刀郎”人创造的歌舞,从中我们大致上可以想见唐代“胡旋”舞的风貌。“木卡姆”规模宏伟,《十二木卡姆》全部表演下来,需要20多个小时。
藏族的先人在唐朝称为“吐蕃”。汉藏民族的关系很密切。唐代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是民族团结的佳话。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有一幅晚唐时的壁画《张议潮出行图》和一幅《宋国夫人出行图》。图中仪仗队里有男女舞人的表演。他们的舞姿很有现在藏族舞蹈的特色。
藏族同胞能歌善舞,民间舞蹈遗产很丰富。著名的藏族舞有《锅庄舞》、《弦子舞》、《热巴》、《囊玛》等。《锅庄舞》也叫《卓》,是一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歌舞。有的节奏缓慢,舞姿舒展;有的节奏急促,激烈奔放。《卓》有许多动作是模仿禽兽的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展翅”等,和西藏地方风物及古代狩猎生活有关。《卓》有妇女手牵手的舞蹈,也有男女相爱手牵手的舞蹈。后来,《锅庄》被定为祭祀的舞蹈。相传,达赖一世时已经有《锅庄》,可知它的历史至少有五六百年了。藏族还有《弦子舞》,也称《谐》。由一个男子弹着弦子在前领舞,一群人跟在后边围成圆圈歌舞。歌声悠扬,舞袖飘拂,风格优美柔和。另外,有一种舞姿矫健、情绪开朗的踢踏舞,藏族人称之为《堆谐》。
//..plate.pic/plate_170690_2.jpg" />
图53 “卓”舞姿
“热巴”是一种融歌舞、说唱、杂技为一体的藏族民间综合性表演。它以铃和鼓作为主要表演形式,又有“铃鼓舞”之称。据艺人说,“热巴”大约产生于11世纪。藏族民间有许多专业性的“热巴”艺人,进行流动性演出。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寺庙里有一种宗教仪式舞蹈,称作“羌姆”。以鼓、镲、铜号、骨号、唢呐等伴奏,有些节目配以喇嘛的诵经声。多用面具扮演神灵。“羌姆”面具造型生动,做工精细,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丰富的想象力。
//..plate.pic/plate_170690_3.jpg" />
图54 “热巴”舞姿
//..plate.pic/plate_170690_4.jpg" />
①金色②白色③黑色④红色
尼协
//..plate.pic/plate_170690_5.jpg" />
①镀金②白色③红色④镀金
挫俄之一
图55 “羌姆”面具举例
//..plate.pic/plate_170690_6.jpg" />
图56 “羌姆”舞姿举例
西藏风俗,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在布达拉宫山后的龙王塘表演《囊玛》。《囊玛》最初流行于西藏上层社会。据说《囊玛》本来并无舞蹈,只是唱六世达赖作的抒情诗。到八世达赖由内地回西藏时,《囊玛》才加进了舞蹈。九世达赖以后,《囊玛》一度萧歇。十二世达赖时,由于一部分回族同胞的提倡,《囊玛》又开始在拉萨盛行。拉萨的《囊玛》爱好者们,每天晚间集合起来,绕着八角街转一圈,最后到大昭寺前围成圆圈歌舞。
蒙古族舞蹈大多雄健有力,气势磅礴,但也有抒情优美的舞蹈。元代宫廷里演出过著名的《十六天魔舞》,而民间则流传着《倒喇》。据清代人的描写,《倒喇》表演时先奏乐,舞者随乐作舞。音乐的节奏越来越快,舞者就像流风回雪一样地旋转。艺人们“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从现在蒙古族的《灯舞》、《盅碗舞》中,不难寻到《倒喇》的遗风。
//..plate.pic/plate_170690_7.jpg" />
图57 盅碗舞
《安代》是流传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古老的集体舞。最早是萨满教巫师为不孕或患相思病的妇女治病的歌舞。后来发展成人数众多的集体歌舞表演。无观者舞者之分,只要摆开安代场地,人们都可握着手帕或提起蒙古袍下摆进入场内尽情歌舞。舞蹈以各种甩巾、顿足、踏足和圆圈队形为特点。安代多在夏末到秋收间举办。一般从傍晚跳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通常一次安代少则七天,多则21天,最长达40天。参加的人数30—50不等,有的多达数百人。安代的主持者是“博”(萨满巫师)。
//..plate.pic/plate_170690_8.jpg" />
图58 “博”
蒙古族还有一种宗教性的舞蹈,称作《查玛》,也叫《打鬼》。它是喇嘛教的舞蹈。信仰喇嘛教的人认为一年一度正月间的“打鬼”,可以保佑太平。《查玛》表演时,都戴着面具。以鹿神为主要角色。有的面具是牛头上缀着五个骷髅。此外还有金刚、天王、狮、鹰、猴、凤凰、蝴蝶等30多种面具。表演时乐队打着鼓,吹着大号、羊号,摇着法铃、金刚杵等法器,气氛热烈而神秘。据说这种舞蹈是从西藏喇嘛处学来的,其后传遍各寺院。
//..plate.pic/plate_170690_9.jpg" />
图59 “查玛”舞姿
蒙古族古老的民间舞蹈,著名的还有“筷子舞”、“盘子舞”、“哲仁嘿”(跳黄羊圈)、“灯舞”、“十二属相舞”、“额日莫彻”、“娜若·卡吉德玛”等,以及“博”跳神、祭天、祭地、祭神树、祭敖包、祭火等表演的各种“博”舞。
陶德格木
//..plate.pic/plate_170690_10.jpg" />
朝依济拉主神
//..plate.pic/plate_170690_11.jpg" />
朝依济拉皈依神
//..plate.pic/plate_170690_12.jpg" />
铃卡都尔呼德
//..plate.pic/plate_170690_13.jpg" />
图60 “查玛”造型
//..plate.pic/plate_170690_14.jpg" />
图61 额日莫彻
满族的先人原先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古代满族大宴会时,主人家男女必定要轮番起舞,动作是“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这种舞蹈叫《莽式》。《莽式》在清朝很流行。传入宫廷后,不仅诸王、大臣要跳《莽式》,就连康熙皇帝也曾在孝惠章皇后70寿辰时跳过《莽式》。根据传世的《东海莽式总歌诀》,我们知道《东海莽式》是一种大型的满族组舞。内容分为九折:起式、穿针、摆水、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盘龙、莽怪出洞、大圆场。满族还有一种《野人舞》,叫作《巴拉莽式》,是在盛大的祭神树仪式时表演的。这是表现古代久居深山老林的巴拉人爱情婚俗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分五段。表演者要披发,穿豹皮裙、柳叶裙。这是满族中最有原始遗风的一种舞蹈。
《扬烈舞》是表现满族骑射生活的传统舞蹈之一,分远望、追踪、行围、神武之功和猎成五个段落,有响箭、舞刀等20多个动作。表演时,一人踩高跷,骑假马,一人披黑皮,涂脸扮野兽。还有一个拿红油簸箕的,用筷子刮响簸箕唱歌。结果是踩高跷的武士把野兽射死。
《萨满舞》和《手鼓舞》则是满族人信奉的萨满教巫师跳神时所表演的舞蹈。
居住在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瑶族,有个古老的风俗。过年时要祭“槃瓠”(盘古),十月间祭“都贝大王”。祭神时要跳《长鼓舞》。男女成群结队,连袂踏歌。青年们在跳舞的过程中,选择对象,自行婚配。瑶族所用的“长鼓”,鼓身中空,很细。两头粗,蒙着鼓皮。有长短两种。跳舞时,左手横握小长鼓的中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之拍打鼓面。也有男子将大长鼓挎在身前,双手边击边舞的。瑶族《长鼓舞》起源甚早,宋代人的笔记中已有描述。
苗族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至迟在晋代,苗族已有《鸲鹆舞》。明清时代仍有流传。鸲鹆就是“八哥儿”。浑身黑色,能模仿人说话。
苗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芦笙是一种特制的吹管乐器,有大中小三种。清代人编写的《广舆胜览》中有一幅芦笙舞图。画的是一个苗族男子吹笙领舞,一个女子左手挥巾,右手摇铃跟着舞蹈
。这是当时《芦笙舞》表演的一种方式。后来表演形式有所发展。每逢节日,苗族同胞就跳《芦笙舞》。有时几十人,有时上百人。围成圆圈,每人捧着一个芦笙,边吹边跳。有时还有两个芦笙队或两个芦笙手的竞技表演。
彝族也是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彝族的婚丧仪式以及祭祀活动中都有舞蹈。有的学者按其形式和功能分为10种:有请神治病用的皮鼓舞“苏尼且”,有丧事用的“孜额且”(包括迎宾用的“蝶维兹”、致哀的“瓦孜嘿”、为死者灵魂引路的“阿骨格”和“扯格”、敬酒用的“知孜苏且”),丧事用的“锅多”,丧事用的“扑火舞”,婚礼用的披毡舞“喜希苏且”,火把节时的女子集体舞“都火”,自藏书网娱的对脚舞“达踢”,自娱的跳蹀脚“谷追”,表现征战的铁叉舞“舍解且”,表现农作的荞子舞“格子且”。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凡节日、迎送宾客、祭祀、婚丧,都有歌舞。“萨朗”和“哟粗布”是喜庆活动的自娱性歌舞。“布兹拉”即羊皮鼓舞,是羌族巫师跳的祭祀性舞蹈。“巴绒”是古老的迎宾舞,“克西格拉”和“哈日”是军事性舞蹈。羌族舞蹈以腿部动作为主,以呼喊为节奏,或边歌边舞,显示了古老的舞风。
//..plate.pic/plate_170690_15.jpg" />
图62 清代 苗族《芦笙舞》(采自《广舆胜览》)
壮族是中国除汉族外人数最多的民族。壮族先民有一种古老的乐器,叫“铜鼓”。广西有举世闻名的花山崖画,画中有舞蹈场面,也有铜鼓。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和西林县普驮汉墓出土的铜鼓,上面很细致地刻铸了一群头戴羽饰、张臂或叉腰的舞人。说明壮族铜鼓伴奏的舞蹈有悠久的历史。
//..plate.pic/plate_170690_16.jpg" />
图63 “苏尼且”
铜鼓是壮族富贵和权威的象征。既可“击鼓聚众”,又可作群众舞蹈伴奏的乐器。《隋书·地理志》记载,岭南民族铜鼓新铸成时,悬在院子里,置酒招呼同族。参加宴会的有富豪子女,拿着金银做成的大钗敲铜鼓,敲完就把钗留给主人家,名叫“铜鼓钗”,可见铜鼓地位的不平常。有铜鼓的人,称做“都老”,都是民众信服的部族首领。每逢战事发生,敲起铜鼓,闻者聚集。击铜鼓舞蹈的风俗1000多年来一直在壮族中流传。
//..plate.pic/plate_170690_17.jpg" />
图64 “谷追”
壮族有一种著名的《扁担舞》(也称《打桩舞》),则是起源于舂米的劳动。唐代人作的《岭表录异》说:“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ku枯〕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相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这种有节奏的舂米击槽的劳动,发展出壮族传统古老的《扁担舞》。每逢年节,壮族同胞穿了新衣,男女相对而立,手执木棒,互相碰击,或者敲击木桩,发出不同的节奏,乒乒乓乓就像悦耳的打击乐曲。
//..plate.pic/plate_170690_18.jpg" />
图65 “达踢”
//..plate.pic/plate_170690_19.jpg" />
图66 “都火”
//..plate.pic/plate_170690_20.jpg" />
图67 “哟粗布”
古代壮族官员逢婚嫁典礼时,有炫耀富贵的礼仪性乐舞,“盛兵陈乐,马上飞枪走球,鸣饶角伎,名曰出寮舞”。
壮族还有模拟飞鸟,象征吉祥的民间舞《翡翠鸟》、《鹧鸪鸟》等。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和乐舞艺术。明朝初年成书的李思聪、钱古训所作的《百夷传》,描述了500多年前傣族的先人——百夷的乐舞活动。《百夷传》载百夷宴会时要奏乐歌舞,乐分三种:一是《大百夷乐》,主要仿效中原音乐,乐器用琵琶、胡琴、筝、笛、响笺之类。二是《缅乐》,即缅甸风格的乐舞,乐器用笙、阮、排箫、箜篌、琵琶等,人们一边拍手,一边歌舞。三是《车里乐》。车里相当于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普洱等地。车里乐乐器用铜铙、铜鼓、响板,用手拊击大小长皮鼓。民间风俗“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那种情景和今天傣族村寨敲铓锣,手击象脚鼓,吹葫芦笙差不多。大百夷乐和缅乐的流行,证明傣族先人和汉族及邻邦缅甸乐舞文化交流的史实。
//..plate.pic/plate_170690_21.jpg" />
图68 主祭师
傣族同胞喜爱美丽的孔雀。傣族的绘画、雕刻中常见孔雀形象。傣族生活用具也常见孔雀纹饰。傣家男子头上的头巾,巾尾呈扇形展开,象征孔雀开屏。傣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象脚鼓的一端要插几根孔雀毛。傣族民间还流传着民族史诗《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咏唱着孔雀公主的故事。傣族同胞很久以前就创造了优美的《孔雀舞》。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这种舞蹈现在已名扬中外。傣族民间还流传着《马鹿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plate.pic/plate_170690_22.jpg" />
图69 “布兹拉”鼓手
土家族是古代巴渝人的后裔。《摆手舞》是土家族普遍流行的古老舞蹈,是祭祀“土王”和迎春、庆丰收的歌舞。凡有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旁,都有一座小庙,称作“摆手堂”。庙里供奉“土王”。祭祀土王时,就要跳《摆手舞》。土家人进入摆手堂,有人领唱,众人合唱。最后男女青年在堂前唱歌舞蹈。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永顺县志》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龙山县志》载《摆手》时,男女“披五花被,饰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蹈跹进退,故谓之‘摆手’。”土家族摆手的许多舞蹈动作已失传,现存的湖南土家族的“摆手”动作,多与农业劳动有关,有打谷子、打草鞋、打粑粑、种包谷、种棉花、割谷子、扯草、栽秧、踩田、晒谷、积肥、扫地、撒小米、烧卡子、绩麻等,另外还有打猎钓鱼、吹木叶、牛打架、接新姑娘、打蛟子等等,尚有40多种。土家族“摆手”按规模有“小摆手”和“大摆手”。“大摆手”时,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男女老幼组成的各路队伍扛着巨大的龙凤旗,在穿法衣执法器的土家族巫师“梯玛”队的率领下,“噢一唩”声相呼,铳炮齐鸣,浩浩荡荡开进设于旷野的“摆手堂”。一名声望卓著的“梯玛”高唱祭词,率众跪拜“八部大王”。拜毕,声势浩大的舞队便次第相随,跳起“大摆手”。长长的舞队蜿蜒盘绕,层层叠叠,布满山谷。在铜鼓声中,跟着“梯玛”有层次地变化着动作。此后,人们唱《摆手歌》,开展“披甲”、“列队”、“夺竿”、“翻坎”等军事体育竞技。活动要持续三昼夜,每天的祭仪和游戏都有变化。《摆手舞》要分八大段:《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徙定居》、《自卫抗敌》、《饮酒庆贺》、《送驾扫堂》。祭祀“八部大王”的歌舞,实际上有民族史诗的性质。
//..plate.pic/plate_170690_23.jpg" />
图70 “布兹拉”舞姿
土家族还有一种更加古老的舞蹈,叫作《毛古斯》。“毛古斯”就是浑身长毛的古人。表演者赤身结草为服。身上披系五块由茅草或稻草编织的“毛衣”。有的地方有棕片或棕叶结成数块,捆扎在身上。这表示开化之前的土家先民。表演者头套上端各有数枝犄角,偶数角表示牛兽,奇数角表示人。表演时必须双膝微屈,臀部下沉,全身不停地抖动,让草衣发出窸窣〔si su西苏〕声响。表演者有唱有说,但必须变嗓,要发出“怪声怪气”。表演内容有打猎、捉鱼、打粑、请梅山神等,表现生产劳动和民族繁衍,洋溢着一派原始气息。《毛古斯》常常在“摆手”时表演。
中国许多民族都能歌善舞。鸭绿江畔的朝鲜族人民的《扇舞》、《鼓舞》,头戴“象帽”、舞动“象尾”的《农乐舞》;台湾高山族表现劳动生活的《杵舞》,海南黎族的《花笠舞》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都曾禁止过民间歌舞活动。但中国各民族的歌舞借助于民俗传承的伟大力量,许多都流传到今天。经过整理和改编,许多民间舞蹈成为出色的艺术。如《狮舞》、《龙舞》、《红绸舞》、《孔雀舞》、《扇子舞》、《盅碗舞》、《花鼓灯》、《草笠舞》、《背新娘》、《盛京建鼓》等,都在国际比赛中获奖,驰名于世界。从各民族绚丽多彩的舞蹈艺术中,我们深感中华民族舞蹈深厚的传统,可以预期各族人民必将以更加瑰丽灿烂的舞蹈来点缀美好的生活。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的舞谱
舞蹈本来没有“谱”。原始舞蹈只是人们手舞足蹈来表达感情的自娱自乐,抬手动足都没有什么规范。当舞蹈艺术从队形到动作都有了令人满意的样式以后,人们才想到互相模仿,并且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开始也只是口传心授,渐渐地,人们就要求用某种方式把舞蹈形体动作和姿态,以及队形的调度等记录下来,以便于记忆,便于推广和传播,于是就产生了舞谱。
中国古代的舞谱,流传到现在的最早的一种是《敦煌舞谱残编》。这个“残编”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刘半农把它收在《敦煌掇琐》一书中。罗庸、叶玉华、任二北等对这个舞谱残编都有所研究。从残编中可以看到关于舞蹈节拍和身段的术语13个:令、送、舞、挼〔rou揉〕、据、摇、(丘下可)、约、拽、头、掯〔ken〕、与、请。
这个舞谱是1000多年前晚唐五代时写下的。它比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的15世纪的符号舞谱,要早几百年。
到了宋代,又有《德寿宫舞谱》。那是距今800多年前,宋高宗时的宫廷舞谱。它是对舞蹈演员基本技巧训练的教材,里面记录了左右垂手、大小转撺、打鸳鸯场、鲍老掇、掉袖儿、五花儿、雁翅儿、龟背儿、勤步蹄等九类动作的63种姿态或队形。
中国古代的舞蹈,常常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舞蹈,曾经是巫觋的一种专长。中国的道教形成以后,道士们依然保持着巫师的本色。在道士的斋醮〔jiao叫〕仪式中,有相当份量的舞蹈内容。
道士们有一种“步罡〔gang缸〕踏斗”的“缭绕”之法,据说可以“遣神召灵”。其实,那不过是一种舞蹈步法。那种步法来自原始的巫教,传说是从远古治水英雄大禹那里学来的,叫作“禹步”。道士们说它“三步九迹”,上应天上的“三元九星”。道教的《真人禹步斗罡法》说:
用白垩画作九星,斗间相去三尺。从天罡起,禹步随作,一次第之。居魁(星)前,逆步之。
说的是道士“步罡踏斗”时,要先
..用白石灰在地上画作九颗星,星斗之间相距三尺。从天罡星起,就要走“禹步”,一步挨着一步。到魁星前时,倒过来作反方向走。
禹步的具体走法是: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
这样走三个循环,共二丈一尺,后边就留下九个脚印。
如果说大禹时就传下了这种“禹步”,那么它的历史可真够古老的了。
在现存的民间宗教的一些“经”书里,也有这一类的舞谱。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民间的巫师行傩时,照例要有舞蹈,叫作“踩八卦”,并且有图谱传世,那就是一种舞谱。
蒙古族喇嘛教有一种舞蹈,叫《查玛》。跳《查玛》的喇嘛,有严格的舞蹈训练。为了便于记忆,把动作、步法等写在纸上、木板上或者羊皮上。这种舞谱叫《查玛经》。
云南纳西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人信奉东巴教。东巴巫师作法事时也要跳舞。东巴跳神的舞蹈有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战争舞、踢脚舞等种类。
云南丽江县图书馆藏有两本详细记载东巴巫师跳神的经书,叙述纳西族古代乐舞的类别及跳法。用图画似的文字和符号记录下来,对舞蹈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以及特殊的动作技巧和乐器的用法,都作了规范化的描述。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的舞谱。杨德鋆〔yun云〕、和发源所作《纳西族古代舞蹈与东巴跳神经书》,对此作了生动的介绍。
东巴文有不少关于跳舞的字。如:
//..plate.pic/plate_170691_1.jpg" />
(跳)
//..plate.pic/plate_170691_2.jpg" />
(舞)
//..plate.pic/plate_170691_3.jpg" />
(伸腿)
//..plate.pic/plate_170691_4.jpg" />
(手执三叉和矛舞蹈)
//..plate.pic/plate_170691_5.jpg" />
(又舞又唱)
《东巴经》中就是用这一类的特别文字记录舞蹈。例如,《铜灯花枝舞》的化妆与队形排列是:
//..plate.pic/plate_170691_6.jpg" />
图71
步法与动作是:
//..plate.pic/plate_170691_7.jpg" />
图72
根据这段经文,动作复原后就如下图。将它译成汉语,就是:
a.摇一次板铃,摇三次板鼓;
b.顿足二次;
c.抬一次脚。顿足二次,向后勾一脚;
d.走两步抬一次腿,走两步向后勾一脚;
e.向四方旋转;
f.倒转;
g.左脚向上抬一次;
h.左脚跟着走一步,然后向上抬左腿,抬右腿跺地;
i.右脚勾向后一次。
东巴巫师就是根据这种跳神经书——特殊的舞谱,进行舞蹈训练的。
元明清各代,有些文人出于“复古”的用意,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代舞蹈的理解及想象,拟作了一些古代舞谱。
元代人余载给早已失传的《韶》舞编制了舞谱。他根据《河图》、《洛书》的理论,运用阴阳、奇偶的变化,给64人的队舞设计了服装、队形、变换方位等。
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和史学家朱载堉认为“无古不成今,今之乐犹古之乐”。认为没有古代的乐舞,就没有今天的乐舞。今天的乐舞是古代乐舞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的乐舞,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古代的乐舞。从这种认识出发,朱载堉一方面精心研究乐舞的历史资料,一方面研究明代尚在流行的传统乐舞,以今证
?99lib.古,用古今融合的方法编制了一套拟古舞谱。并且以古代的“词章”(歌词)与明代流行的“音节”(曲调)相结合,给这些拟古舞谱配上了舞蹈音乐。这些舞谱有舞名,有舞姿设计,有动作调度的场记图,有内容丰富的文字说明。在三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依图排舞。这是明代的学者意在恢复古代舞蹈的创造性的工作。
//..plate.pic/plate_170691_8.jpg" />
图73 《东巴经》舞谱复原图
朱载堉编制的拟古舞谱共有《人舞谱》、《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灵星祠
.99lib.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之图》、《二佾缀兆图》和《小舞乡乐谱》。这些舞谱完整地保存在《乐律全书》中。
《人舞》相传为周代《六小舞》之一种,舞者徒手作舞。朱载堉认为人舞是舞蹈的根本,学舞应先学人舞。他给《人舞》设计了一整套舞姿动作,还给每种动作加上了符合封建礼教的解释。如《人舞》的“四势”——上转、下转、外转、内转,被解释为上转势象征“恻隐之仁”,下转势象征“羞恶之义”,外转势象征“是非之智”,内转势象征“辞让之礼”。
朱载堉把《六小舞》和《六代舞》相结合,绘制了执帗(五彩缯)的《云门》、徒手舞袖的《咸池》、执龠的《大韶》、执羽的《大夏》、执旄(牛尾装饰的舞具)的《大□》、执干(盾)的《大武》等六种舞谱,称《六代小舞谱》。
《灵星小舞谱》是对汉代祭祀农神后稷的农作舞的重新设计。规定了舞蹈者为男童16人,“两两相对舞”。手中所拿的是镰、锄、锹、杈、竿、连枷等农具,动作模仿农作劳动。乐队由钟、鼓、鼗、板、双管等组成,以小曲《豆叶黄》为伴奏音乐。
《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之图》是在《灵星小舞》表演完毕 4ee5." >以后,答谢神明的舞谱。16人徒手而舞,舞队先后摆成“天下太平”四个字。
《二佾缀兆图》从两列舞队舞者鞋形的不同画法,标明舞者左右脚的步伐和运动方位,是脚掌着地或是脚尖点地,主力腿和非主力腿的位置;用上转、下转、外转、内转、未转、初转、转周、转过、转留等标明旋转的方向和幅度;用伏睹、瞻仰、回顾等标明视线的方向。舞蹈的标示精确而明晰。
《小舞乡乐谱》是一个有字无图的舞乐谱。三四个世纪前朱载堉编制的这些拟古乐舞谱,其动作变化、队形走向、脚步方位记录交代得一目了然。又把音乐(歌词、打击乐、律吕字谱等)和舞蹈结合到一起,成为有实践价值的礼仪祭祀舞谱。朱载堉拟作舞谱的方法,被后人所效仿,于是在清代出现了祭祀孔子的舞谱如《文舞舞谱》、曲阜孔庙的《阙里新谱》和《文庙丁祭谱》等。人们没有忘记孔子本人就十分重视乐舞,乐舞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祭孔乐舞特别认真。连远在南国的广东南雄也保存有祭孔的文舞舞谱,与朱载堉的舞谱基本相同。
藏书网古人制作的这些舞谱,在现代人看来都未必科学,未必准确,也未必实用。但是,它们都是古代舞蹈的行家为探求舞蹈规范,为加强舞蹈传播,为从事舞蹈训练,而作出的有意义的探讨和建设,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70692_1.jpg" />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舞蹈纹彩陶盆
//..plate.pic/plate_170692_2.jpg"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花山崖壁画远古骆越民族乐舞场面
//..plate.pic/plate_170692_3.jpg" />
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出土汉代百戏陶俑群
//..plate.pic/plate_170692_4.jpg" />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唐代彩绘乐舞俑
//..plate.pic/plate_170692_5.jpg" />
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张议潮夫妇出行图
//..plate.pic/plate_170692_6.jpg" />
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宋国河北郡太夫人宋氏出行图
//..plate.pic/plate_170692_7.jpg" />
敦煌莫高窟172窟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图乐舞表演
//..plate.pic/plate_170692_8.jpg" />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王屋山舞《六幺》
//..plate.pic/plate_170692_9.jpg" />
宋代无名氏《大傩图》
//..plate.pic/plate_170692_10.jpg" />
河北省宣化市辽墓壁画散乐图
//..plate.pic/plate_170692_11.jpg" />
清代杨柳青年画《太平鼓》
//..plate.pic/plate_170692_12.jpg" />
清代云南省巍山彝族壁画踏歌图
//..plate.pic/plate_170692_13.jpg" />
清代天津《天后宫过会图》的台阁、高跷
//..plate.pic/plate_170692_14.jpg" />
清代芦笙舞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