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69758_5.jpg" />
图17 清代徽派版画《白岳凝烟》,刻印于公元1714年
至于套版印刷,在清代前期也有相当成就,如康熙年间内府刻本《御选唐宋文醇》,是用朱、墨、绿三色套印的;传奇剧本《劝善金科》是用五色套印的,色调雅丽,均是殿本套印书中的佳作。道光年间涿州卢坤刻的《杜工部集》是用六色套印的,即正文用墨色,各家评语分别用紫、蓝、朱、绿、黄五色。这些作品色彩艳丽,配上洁白的纸张,读之令人悦目怡神。
民间套印书,最负盛名的要算多色饾版套印版画集《芥子园画传》了(通称《芥子园画谱》)。“芥子园”是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号笠翁,约公元1611—1680年)晚年定居南京的别墅名,画传就是在这里刻成的,因居地小如芥子,故名芥子园。该书共分四集:初集为山水谱,是1679年套版精刻出版;二集为梅兰竹菊谱;三集为草虫、花鸟谱,都是1701年出版的。此三集均为五色套印本,极为美观。一般认为这三集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请当时名画家王概及其弟王蓍〔shi师〕、王臬〔nie聂〕绘编而成,其间也有其他画家参加。每集首列学画浅说,画法歌诀,如“画螳螂诀”:
螳螂虽小物,画此宜威严。
状其攫物时,望之如虎焉。
双眸势欲吞,情形极贪馋。
所以杀伐声,形诸琴瑟间。
其次为摹诸家画起手式,并附简要说明。最后为摹仿名家画谱。后来又有了第四集,是人物画谱,这是书商凑辑的,1818年出版。这部画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用笔、写形、构图基本技法,由浅入深,浅显明了,是初学绘画的入门之书,因此一出版,立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迅速风行全国,其印行数量打破了一般图书的出版纪录。各书商见有利可图,纷纷争相翻印,版本达十几种之多,不过多已失去原本的精美和神韵。此书还译成多种文字流行国外,成为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然而流传到今天的初印原本已很难见到了。
道光以后,由于国势日衰,民生凋敝,无论版画艺术和套版印刷都逐渐衰落了,戏曲小说中虽然也附有不少插图,但刻工拙劣粗率,值得称道的佳作甚少。
19世纪
中叶,西方的平版石印和凸版铅印以及其他新技术、新设备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和雕版插图技艺。这样,我国人民发明的历史悠久的雕版印刷,在经历了1300多年之后,完成了它的伟大历史使命,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第一节 宋代的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发明之后,人们用木板做原料,相当省钱。一部书版,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比起一字一句地靠手抄写,真是简便多了。它的发明和推广,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确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雕版印刷还是有它的缺陷。第一,每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版,每印一本书就得刻一副版,人力物力耗费甚多。第二,一部大书往往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如果印了一次不再印第二次,显然是很大的浪费,倘因不得已的事故半途而废,损失更大。第三,一块块书版,占据着大量空间,保存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针对这些缺点,我们的祖先又继续钻研,努力改进,终于发明了比雕版印刷术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雕版印刷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都先制成凸出的反体字,而后刷上墨,把它印在纸上。不同的地方是:雕版印刷是用整块的书版,而活字印刷用的是一个个单字。印书时,先把需要的单字排成版,就可以印刷了;
印完后,再把书版拆开为一个个单字,以备下次排印。这样,一副活字可以根据不同的书稿一次次地排版,就可以印出许多部不同的书,既省钱,又省力,印刷又快,大大提高了印书的效率。这种活字印刷术,就是我们的祖先首先发明的,它的发明者就是我国宋朝的毕昇。
毕昇是北宋中期即公元11世纪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曾著了一部《梦溪笔谈》,这是一部用笔记体裁写成的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书,其中有一段关于毕昇的记载,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材料了。后人提到毕昇的事迹,也都是照抄或摘录沈括的原文。《梦溪笔谈》中说他是一位“布衣”,也就是说他是一位没有做过官的
..普通平民百姓,但他究竟是什么样的普通百姓也就无从知道了。有人因为沈括在书中另一地方说到一位“老锻工毕升”,以为就是毕昇,因而推测他是一位铁工。但是就年代推算起来,似乎不可能是同一人。也有人说他是刻字工人,这也是推想,缺乏文献根据。电影《毕昇》,说他在杭州开设毕氏活字印书铺,也是虚构的,不可信。毕昇的籍贯无从考查,有人说他是四川人;有人因为沈括是杭州人,因而推测毕昇可能也是杭州人,这些都没有充分根据。在发现新材料以前,毕昇的生卒年月、出生地点和职业只好存疑了。
现在我们知道的毕昇的唯一事迹,是他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件事记载在《梦溪笔谈》中。
按照沈括所记,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是制活字。他用一种质地细腻的粘土(胶泥),制成一个个像铜钱那样薄的小泥块,像刻图章一样在每一块上刻一个字,放在火上烧过,就成了坚硬的活字。每字都刻好几个,对于“之”、“乎”、“者”、“也”这些常用字,每字刻20多个,以备排版时一字重复出现时使用。这些活字是活字印刷的基本工具。其次是排版。先预备一块铁板,上面铺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一类的东西,再用铁做一个书版大小的铁范(铁框)。印书时先把铁范放在铁板上,依照书稿把所需要的活字排在范内,排满版后,就把铁板放在火上烘一下,使松脂和蜡稍一熔化,再用平板按压一下,使字面平整。等到松脂和蜡凝固了,这活 5b57." >字就牢固地胶着在版上,排版的手续就完成了
99lib?。最后一步,就是在版上施墨印刷。如果要加快印刷,可以用两块铁板替换,一版印刷,一版排字,前一版印刷完毕,后一版就准备好了。这样互相交替着用,既可节省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印刷完了,再把铁板放在火上烘一下,等松脂和蜡熔化,就可以把活字取下来,以备下次使用。在这一过程中,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制活字、排版、印刷,已经完全具备了。因此,毕昇的这一发明,虽然还很原始简单,但它的基本原理与现在通行的铅活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到毕昇是很有科学头脑并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他的这项发明,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比欧洲谷登堡发明铅活字整整早了400年。
遗憾的是,毕昇在当时用这套泥活字究竟印过什么书,现在已很难稽考了。相传清末版本目录学家缪荃孙(公元1844—1919年)曾说,北宋范祖禹(公元1041—1098年)著的《帝学》一书有宋代泥活字印本传世,该书收载了上起伏羲氏下至宋神宗历代贤君的事迹,用意是宣扬祖德祖法,启迪后贤,是一部有关资治的书。当时的宋朝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因此用活字尽快把这部书印出来,也是时政所需要的;又因为此说出自名家缪荃孙之口,所以人们都信以为真,这本
..书现藏重庆图书馆。1978年国内版本学家汇聚成都,共同鉴定此书,结果均认为绝非宋代泥活字印本,而是清代活字印的翻刻本,这样,唯一传世的所谓宋代泥活字印本遗存靠不住了。过去还传说唐代韦应物的诗赋集《韦苏州集》(因韦曾出任苏州刺史,故名)有宋代泥活字印本传世,这也是一种误解,其实它是明代的活字印本。在毕昇之后,他的活字印刷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不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当时统治阶级的史学家连毕昇的名字都不肯载入史册,更不要说期待封建政府支持这项发明了。同时,封建时代书籍的需要量虽然在逐步增长,但毕竟十分有限,每次印书,往往印数很少,活字印刷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显示出来。正如沈括所说:“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说明一次印数太少,影响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和应用。其次,也有技术上的原因,泥活字容易残缺,不能耐久,不易上墨。由于这些原因活字印刷术未能广泛流传开来。还有人说,毕昇在发明了泥活字之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因此来不及向同行们介绍他的新发明,这可能也是这项发明未能及时流传和很少资料记载的原因,不过,这只是推
想而已。
毕昇死后,他创造的活字落到了沈括的侄子辈手里,被当作“古董”宝藏起来,这样,世界上第一副泥活字从此默默无闻了。但是毕昇的这项发明,实在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这项技术并没有因为毕昇去世而被人遗忘,而是被后人继承下来继续使之发展。
在毕昇发明泥活字之后50多年,即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浙江温州出版了活字印本佛经,这是1987年在温州市郊白象塔出土北宋文物中得到证明的。这里出土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和同一出处的《写经缘起》残页。后者写有“崇宁二年五月”,它与前者纸质相同,色泽相似,因而考古学者断定佛经亦为同年之物。温州烧瓷工业发达,有烧制泥活字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所以考古学者断言温州出土的这件佛经残页,当为《梦溪笔谈》中关于泥活字印刷记载的确切实物见证。如果此说成立,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了,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泥活字印本。
后来,南宋时,做过宰相的周必大(公元1126—1204年),曾仿照毕昇的方法,在1193年用泥活字印过自著的《玉堂杂记》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近用沈括的方法(实即毕昇的方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这可以说是宋朝的最可信的泥活字印本,可惜原印本也早已失传了。
宋朝以后,泥活字印刷还继续被人采用,并取得了成功。
第二节 元代的活字印刷
元代的活字印刷继续得到发展并有所创新,除沿用泥活字外,又发明了锡活字和木活字。
元朝初年,有个叫杨古的人,曾用活字版印过几部书。元朝学者姚燧(号牧庵,公元1238—1313年)著的诗文集《牧庵集》中说,忽必烈的谋臣姚枢“以《小学》流布未广,教其弟子杨古为沈氏活板”,这里所谓“为沈氏活板”,就是指根据沈括的记载而仿制的泥活字,其时间大约在公元1241年到1250年。他印的书有朱熹等人编的儿童教育课本《小学》和北宋几位哲学家的言论集《近思录》,还有南宋吕祖谦(世称东莱先生)著的《东莱经史论说》等,
.并让这些书“散之四方”。这些书也是我国较早的活字本,可惜也未能流传下来,不过它表明杨古已再一次实践了毕昇的伟大发明,但比毕昇发明泥活字已经晚了200年。
差不多与此同时,有位不知姓名的发明家,可能考虑到锡的熔点低,适宜于用字模浇铸活字,于是发明了锡活字。根据元朝著名的科学家王祯著的《造活字印书法》一书中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就是说可能在宋末元初的时候,已有人用字模浇铸出锡活字了;印刷的时候,要用细铁丝把字串起来(字身上可能铸有小孔),排在字盘内,再用界条一行行隔开,就可以印书了。只是由于当时没有好的油墨,往往印坏,所以未能流行开来。但是,它却是我国最早的锡活字,它比欧洲人谷登堡用金属活字印书,几乎要早一二百年。遗憾的是,有关发明锡活字的这位发明家的姓名和生平事迹,王
..祯没有留下记载,今天除了对这位默默无闻的发明家表示崇敬外,也就一无所知了。
在锡活字发明之后不久,元朝人又创造了木活字,它的创始人就是最早记载锡活字的王祯。
王祯这位科学家,对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和印刷技术都有重大贡献。他做过两任县官,生活俭朴,把自己的薪俸节省下来,修建学校、道路和桥梁,又教导农民种田植树,栽桑种棉,还帮助穷苦人治病施药,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是一位很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公元1295年,王祯做了安徽旌德县县官,开始撰写他的不朽名著《农书》
。为了出版这部著作,他请工匠按照自己的设计,花了两年的时间,刻制了三万多个木活字,这是我国第一副木活字。在这之前,据沈括说毕昇曾经想按照雕版印刷的方法,用木材做活字材料,只是因为木材沾了水就会膨胀,版面容易高低不平;而且木材经不起火烤,和铁板上的药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下来,所以才改用胶泥做活字,制做木活字的计划也就未能实现。
王祯制造木活字,又把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一步。他制作活字的方法是:先准备一方整块木板,把写满字样的纸反着贴在上面,然后仔细地雕刻。字刻好以后,用小细锯把单字一一锯下来,再用小刀修整,使木活字大小高低相同。这样,制作木活字的工作就完成了。
排印的时候,先制作一个方形木盘,把木活字一行行排进去,用竹片做为界行把字夹紧。排满一版后,再用小竹片垫平,用木楔塞紧,使活字固定不动,然后就可以在排好的字版上涂墨铺纸印刷了。
公元1298年,王祯用木活字试印了他自己主编的《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100部,速度又快,质量又好,这就是见于记载的我国第一部木活字印本,也是我国地方志中最古的活字本,不幸的是,它在明朝
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已全部失传了。
公元1300年,王祯被调到江西永丰县做县官,他还把自己的那套木活字印书工具带了去,准备在那里排印他的《农书》,没想到那里已经用传统的雕版方法把《农书》印刷了出来,他带去的那套木活字只好贮存起来,没再用来印过书,后来这套木活字的去向不明。
王祯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可以转动的排字盘(或称转轮排字架),那是类似圆桌面的转盘,盘的直径约七尺,轴高约三尺多。盘内用竹条分隔成许多格子,格子依诗韵次序编了号码,每个字也编了号码,并登录在册子上,把活字按照编号归入相应的格子内。一般常用字和杂字,排放在同样的另一大轮盘内
..。两个轮盘可以排放三万多字。排版时,一人看着文章喊字的号码;另一人坐在两个轮盘之间,转动左右轮盘,就可很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活字。这样,排字工人就不必走来走去了,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这在排版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王祯在木活字试印成功之后,总结了活字印刷的经验,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记述了包括写韵、刻字、锯字、修字、造轮、取字、存字、印刷等一整套工序,并把它附在《农书》后面。这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印刷的文章,是研究我国印刷史的重要文献,它已被译成几国文字传到国外。
王祯创造的这副木活字虽然早已失传了,但是元朝的木活字,曾在甘肃敦煌千佛洞中发现了几百个,刻的是古代维吾尔文单字,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古的木活字实物。可惜这些木活字,在20世纪初期
..大部分被法国的伯希和盗走了,目前只剩下了五个,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里,这是元朝木活字技术流传到兄弟民族地区的有力证明。
在王祯发明木活字以后20多年,有位在浙江奉化做州官的马称德,他在任内曾为当地老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如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办学校,建藏书楼等,也是一位体恤下情、为民造福的地方官。这期间他也雕刻了10万个活字,并且在公元1322年印成了20册一部的《大学衍义》若干部以及另外一些书籍。虽然记载中没有提到这副活字用的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但是一般认为是木活字,因此这是继王祯之后,又一次用木活字印书的记载。不过这部书也早已失传,可是上述二人的印书事迹,证明了元朝初年木活字不仅流行于安徽南部,也已经流行到浙东一带了。
今天人们谈论元代的木活字印本,大多认为已不存于世。可是近年有的国内学者根据对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残卷的研究,认为就是元朝初期刻于杭州的木活字印本。果真如此,西夏文《华严经》就成了现存仅有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了。
元朝以后,木活字继续流行,只是锡活字被其他金属活字所代替了。
第三节 明代的活字印刷
明代的活字印刷,除沿用木活字外,又发明了铜活字和铅活字。
明代没有用泥活字印过书,只有少数文人用的图章是陶印或磁印,如海瑞用的黄泥印是用火烧过的,印文是“掌风化之官”。
明代的木活字印刷比之元代更为普遍。不仅 5728." >在皖南、浙东一带流行,而且也流行于南京、苏州、福州及四川、云南等地。从事木活字印书的,有封于外地的藩王,如就封于成都的蜀藩,于1541年印了北宋学者苏轼的诗文别集《栾城集》;就封于建昌(今四川西昌)的益藩,于1547年刻印了元代人著的破除迷信的书籍《辨惑编》和明代人著的《辨惑续编》。此外,还有各地书院、私家和书坊等。木活字印本有书名可考的约有100多种,其中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印本最多。其内容多是名家诗文集,也有史书、文学理论、小说、艺术、军事和科技著作等,其中享有盛名的是战国人的著作《鶡〔he荷〕冠子》,此书后来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同时南方一些地方也开始用木活字排印家谱。从1638年起,北京发行的明政府的公报《邸报》也用木活字排印了。清初学者顾炎武(号亭林)在他著的《亭林文集》中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以活字印邸报是新闻史上的一大进步。《邸报》上多是登载官方发布
的政府文件和朝政消息,事关边防机密的则禁止透露。崇祯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就因为在《邸报》上泄露了他奉派出使秘密向清方求和的消息,被处死了。由于《邸报》上也登载一些奇闻怪事,颇受朝野人士的欢迎。那时,北京也有经政府批准的民间自设的报房,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为《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或《邸钞》),所载内容与官方《邸报》区别不大,可以公开出卖,接受订户。《京报》开始是抄写的,后来也有了活字印刷。
明代继元代发明锡活字、木活字之后,又发明了铜活字。
我国何时有铜活字,至今说法不一。有说始于五代的:有人根据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进士杨守陈在《朱氏经义考》中说:“晋天福(公元936—943年)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认为这里所说“铜版九经”不是指把40多万字的《九经》雕刻在一块或几块大铜版上,因为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恐怕是不可能的,因而以为是铜活字。也有的说始于宋朝,有人根据清朝孙从添在《藏书纪要》
中说:“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认为宋代已有铜活字。还有的说始于元朝的:有人根据元朝人黄溍在《智延和尚塔铭》中,“三岁将镂铜为板以传”这句话,认为元朝已有了铜活字。其实这些说法都缺乏有力的资料和实物来证明,只不过是推想而已,难以为凭。
根据完全可信的资料,我国真正用铜活字印刷还是明朝中期的事。在弘治和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年),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一带,就有不少书坊制造铜活字印书,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无锡的华家和安家,他们用铜活字印的书数量最多,也有印本流传下来。
华家以华遂最有名,此人自以为对铜活字“会而通矣”,故名其室曰“会通馆”,他铸成的一副铜活字,也名为“会通馆铜版”。大约在1490年,他第一次试印了《宋诸臣奏议》(图18)大小两种字体的版本。这次印刷,由于缺乏经验,金属本身不吃墨,印得墨色模糊;再加上排版参差不齐,正文和小注不分大小,校对不精,脱文误字比比皆是,所以远远比不上朝鲜铜活字的精美,但它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因而也特别为人们所珍视。后来又印了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和有关唐宋人野史杂说的丛书《百川学海》等大书以及他本人的著作。前后印书可考者达18种之多,约在千卷以上,就其数量而言,在明人铜活字印本中是首屈一指的。
稍后,华家的华珵〔g呈〕,也制造了精密的铜活字。他做过小官,善于鉴别古奇器和书法名画,尤喜欢收藏古书,他称自己的书斋为“尚古斋”,每次得到稀有的古书,很快就排印出版。他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印成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渭南文集》和《剑南续稿》诗集,印本质量超过华燧的铜版。
再后,华燧的侄子华坚和华坚的儿子华镜也热心从事铜活字印刷事业。华坚印的书以“兰雪堂”为名,先后印了汉朝著名文学家蔡邕的《蔡中郎集》(蔡邕官至左中郎将,习惯上称蔡中郎),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和元稹的诗赋文集《元氏长庆集》,并于1515年印成了唐代类书《艺文类聚》100卷,这是一部古籍择录汇编的书,所引古代典籍多达1400多种,堪称唐代类书之冠。其中所征引的古书今天差不多都散失了,所以此书保存了不少的珍贵资料。随后又印了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经学、哲学著作《春秋繁露》。这些书都是兰雪堂用铜活字排印的有名版本,兰雪堂印本因为在每一直行内排印两行,所以被称为“兰雪堂双行本”。
//..plate.pic/plate_169761_1.jpg" />
图18 明代会通馆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
总之,从公元1490年至1516年的近30年间,华家共用铜活字排印了大约24种书籍,1500多卷,这些书传世稀少,很为藏书家所珍爱。
当时,和华家齐名的还有无锡的安国,他是一个“富几敌国”的大地主大商人,号称“安百万”。他为人比较开明,曾经为地方上做过不少的公益事业。据《常州府志》载:安国“赡宗党,惠乡里,乃至平海岛(捐款帮助平倭寇),浚白茅河,皆有力焉。父丧,会葬者五千人。”可见他是一个很有钱而又热心公益、深得百姓拥戴的人物。同时,他又喜欢古书名画、造字印书。他印的书,称为“安国活字铜版”,又因为他家种有大量桂花,所以也称“桂坡馆”。他从1521年至1534年印了至少10种著作,内容有地方志、水利通志、文集和两种大部类书,均以印刷精美、校勘严谨著称。有些书在边栏外还印有《千字文》编号,次序十分清楚,其装帧工作的认真细致,在中国古籍中是不多见的。他最先出版的《东光县志》,是我国唯一的一部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但是也早已失传了。可惜安国的这副铜活字,在他死后被他的六个儿子瓜分了,每人所得都残缺不全,成了无用的废物。
明代的铜活字印书,除上述两家外,还有南京的张家,刻有五代时王仁裕著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该书杂录唐明皇时宫中琐事及民间传说,今天还有印本传世。苏州的金兰馆(不知是谁家室名)刻有南宋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的《石湖居士集》和明初诗人孙蕡〔fen坟〕的诗文集《西庵集》,二书每页版心上都印有“弘治癸亥(公元1503年)金兰馆刻”一行字。这些书字体秀丽,笔画挺拔,版式疏朗,印制精良,与华、安两家印的书字体风格迥然不同,今天也都有印本流传下来。位于浙江南部颇为偏僻的庆元县,县学教谕韩袭芳也印了《诸葛孔明心书》,今上海图书馆有传本。福建的芝城(建宁的别称)在1552年所印的《墨子》一书,是蓝色印本,印得异常精美,尤为藏书家所重视。比《墨子》出版早一年,芝城还印了一部大肆宣扬迷信的书《通书类聚尅择大全》,书中记载了举凡婚丧嫁娶、上官赴任、入学求师、洗头沐浴、甚至妇女穿耳都要选择日子,以便择吉避凶,求得平安,很像黄历的“宜、忌”,可谓荒唐之极。该书的字体版式大体与《墨子》相同。大概在江苏南部地区,还用铜活字印了大批唐人诗集,如《唐玄宗皇帝集》、《许敬宗集》、《骆宾王集》等共约50种,这些诗集字体古雅,版式疏朗,行款一律,纸张有黄白两种,都是明代的珍本。
纵观明代铜活字印书,可考者60多种,以无锡华家为最多。华燧作为第一位用铜活字印书的人,是一位很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他解决了铜活字的镌刻、排字、施墨、印刷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对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人说他是受了朝鲜铜活字的影响才有了上述成就的,但是这种说法还缺乏具体证据。
至于明代发明铅活字的事,历史上记载很简略。16世纪初,陆深在他著的《金台纪闻》中说:近来常州人用铜、铅做活字,比雕版印刷要方便巧妙得多。但是排印时容易发生错误,还不如用手
抄写,因此这种方法不可取。当然这种对铅活字的评价是不公允的。当时用铅活字印过什么书,没有留下记载,也没有印本流传下来,不过明代发明铅活字这是事实,只是没有大量使用而已。
第四节 清代的活字印刷
清代的活字印刷,除沿用泥、木、锡、铜、铅等活字外,还发明了磁活字。
清代发明的磁活字,就是有名的“泰山磁版”,又称“真合斋磁版”。它的发明人是曾经做过知县的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公元1718年他在泥活字上加上一层磁釉,烧制成了磁活字。1719年印成了当时山东经学家张尔岐著的《周易说略》(图19)和作者阅读儒家经典的心得《蒿庵闲话》。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那时没能大量印刷,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存,印本早已散失。1961年济南旧书店购到了《蒿庵闲话》。说来十分凑巧,《蒿庵闲话》分一二两卷,分装订成两册,第一册原是1932年山东王献唐(近代考古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收藏的,因为缺第二册,就亲自请当
时喜爱收藏地方文献的路大荒协助访求,事隔一月,就在山东章丘找到了,两册在纸色、装订等方面完全一样,这样,一部散失已久的书居然又很快复合了,这堪称是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真是巧得很,在《蒿庵闲话》发现的同年,在北京也发现了《周易说略》,这两部珍贵善本几乎同时回到了国家图书馆。二书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印刷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从此,我国有了磁活字印本书籍。磁活字的优点是质地坚硬,不受寒暑湿燥的影响,在活字印刷技术上是一大进步。
//..plate.pic/plate_169762_1.jpg" />
图19 清代磁活字印本《周易说略》印于公元1719年
清代采用泥活字印刷的有两人。
一是苏州人李瑶,他于公元1830年在杭州印了经他补辑的《南疆绎史勘本》,这是一部南明(公元1645—1664年)纪传体史书,书中保存了较多的抗清史料。在该书的封面内有“仿宋胶泥版印法”的篆文。两年后,他又印了自己的《校补金石例四种》,他在自序中说是用自制的“仿宋胶泥版”印刷的,这都说明是仿照毕昇泥活字的方法印成的。二书北京图书馆均有藏本,看去纸白墨莹,布字排版都很精新,堪称是李瑶泥活字印刷的姊妹书。这两部书的印刷技术,不但是宋代泥活字技术的实践和继承,也为后世留下了实物,因而显得尤为珍贵。
另一位是安徽泾县西南80里水东村的翟金生。他于公元1844年印成了他的诗集《泥版试印初编》。
翟金生出身于“书香世家”,但他不是举人进士,也不是达官闻人,而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穷秀才。他靠教书为生,能诗善画,书法也不错,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家境虽不富裕,但却十分热心印刷事业。他为了解决一般穷苦读书人借书的困难和想雕刻善本而又没有力量的苦恼,于是就仿照毕昇遗法制造泥活字。他和他的全家人用了30年的时间,几乎竭尽了全家资财,耗尽了毕生精力,才制成了10万多个仿宋体泥活字,分大、中、小、次小、最小五号字体,自称是“泥聚珍版”,含有聚集珍宝的意思。在他古稀之年时,他和他的儿子、孙子、侄子、内侄、女婿、外孙、学生等人,一齐动手,通力合作,终于试印成功了他的诗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书中有他著的“拙著编成赋五言绝句”五首,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动人的生花之笔,但却道述了自己30年来刻字、排字、写作、编辑、印刷的艰辛历程,现抄录如下:
自刊
一生筹活字,半世作雕虫。
珠玉千箱积,经营卅载功。
自检
不待文成就,先将字备齐。
正如兵养足,用武一时提。
自著
旧吟多散佚,新作少推敲。
为试澄泥版,重寻故纸堆。
自编
明知终复瓮,此日且编成。
自笑无他技,区区过一生。
自印
雁阵行行列,蝉联字字安。
新编聊小试,一任大家看。
在这之后,他又印了他的朋友黄爵滋的诗集《仙屏书屋诗录初集》400部。在他82岁时,又叫他的孙子印了《水东翟氏宗谱》。这些印本和翟金生的泥活字,近年都不断有所发现。印本字画清晰方正,印工精致,行列整齐,比之木活字印本毫不逊色,如果不是他自己说明,很难想象是用泥活字印的,它有力地证明了《梦溪笔谈》里关于泥活字记载的真实性。过去有些中外学者认为泥活字一碰就碎,不能印书,这一错误说法随着泥活字印本书的发现,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翟金生的泥活字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近来有了新的说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水东地区搜集到若干个胎大于字的泥活字阴刻正字,并且是常用的“也”、“矣”、“其”、“以”等字。泥活字阳刻反字,才能印出墨色正字来,那么这种阴刻正字又是干什么用的呢?经研究认为这是制造阳纹反刻字的母范。原来泥活字的制造方法,或者说常用字的制造方法,并不是直接在泥块上镌刻阳纹反字,而是先制出阴纹正刻字的母范,再用火烧一下使之坚硬,而后将稀稠干湿适度的胶泥填入母范,等字干后,取出来就成了阳纹反字,再稍加修饰,一个字就制成了。这个原理与现在用字模铸铅活字就很近似了。假如翟金生的泥活字真的是这样制成的,那么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到了清代才真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翟金生这位中国印刷史上唯一的一位兼作家和印工的教书先生,为了“表彰绝业,补缀残编,莫令古书漫漶”,不顾“家徒壁立室悬罄”的困难,以“采花酿蜜,集腋成裘”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埋首制活字,他这种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献身于印刷事业的崇高理想,是很值得我们敬佩的。黄爵滋在他著的《仙屏书屋文录》中称颂他“君不远千里以求其材,不惜时日以尽其业,扩宋代宝藏之秘,踵我朝聚珍之传,此其有裨载籍,将为不朽功臣”。这段话肯定了翟金生在印刷上的功绩,表现了黄爵滋对这位老朋友的崇敬。
此外,江苏的常州、无锡,江西的宜黄也都用泥活字印过书。常州的泥活字印刷,在排版时,是先在字盘内填上一层泥,再把泥活字排上去,等泥把泥活字紧紧固定住了,就可以印刷了,据说印出来的书,质量很好,以致全国各地都来常州印书。
纵观泥活字自北宋毕昇于公元11世纪40年代发明之后,到19世纪40年代翟金生用泥活字印书,断断续续延续了800年之久,在我国印刷史上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的。
清代的木活字印刷比明代更加盛行,不论官府、私家、坊间都很兴旺。
首先,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内务府就已经采用木活字排印硃批谕旨了,其中文用墨印,批用硃印,真是纸质莹洁,朱墨灿然,看上去赏心悦目。到了乾隆时期,清政府就大规模地使用木活字印书了。原来乾隆皇帝在修大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就下令刻印从明朝《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大批失传古书,当时在《四库全书》馆任副总裁的原籍朝鲜的金简,考虑到印如此大量的书籍,如果用雕版刻印,耗费的人力、财力、时间必然很大,因此建议改用木活字印刷。他在1773年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说,刻一部司马迁的 href='9038/im'>《史记》,其工料费大约要用1400多两银子;如果用木活字印刷,连工带料,也不过1400多两银子,而且有了这部木活字,什么书都可以印,既省钱又便当。乾隆皇帝看后,立即批了“甚好,照此办理”。这样,就开始在皇宫内的武英殿刻制枣木活字,于第二年就完成了,共刻了253500万个活字。先后印书134种,共2300多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乾隆皇帝认为活字版的名称不文雅,就把它改称“聚珍版”,因此这些活字印本书,就叫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来,金简总结了这次印书的经验,写成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这本篇幅不长但图文并茂的书,堪称印刷技术的专著。全书共7000多字,分16目,从制造木子、刻字到排版、校对、印刷等一套操作技术,都有详细具体的记载,并一一绘图说明。从这里我们知道《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刻印,分工明确,程序严密,印刷工艺十分精到周全,比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法》有了改进和发展。例如:首先在制造木活字时,王祯的方法是先在一块整板上刻字,刻满了一板后再把字逐个锯开;而金简的方法是先制成规格大小划一的单个木子,而后把每10个木子,放在一个有槽的木床上,上下用活闩塞紧,像雕刻整版一样刻字。其次,在版面的行线上,王祯的方法是先排好字,再用薄竹片把一行行字隔开来作行线;而金简的方法是先用梨木版刻好18行格子,中间留有版心(古籍书页中缝空白处,亦称“书口”或“版口”),叫做“套版”,先用套版印好行线,再用有行线的空白页去印文字,使整行文字整齐地印在行线中间,印出的文字、行线笔直而清晰。第三,在排字时,王祯用的是可以转动的排字盘,取字时转动排字盘,以字就人;金简用的是“字柜”,字柜共有12个,按照子、丑、寅、卯等12地支名排列,把全部活字分别装在12个大字柜里,每柜有200个抽屉,每个抽屉分大小八格,每格存放大小木活字各四个,每个抽屉上都标明某部、某字及画数,取字时按字的偏旁、画数就知道在何柜何屉,如果方法熟悉了则举手可取。拣字由专人负责,排字工人只要喊出他要什么字,拣字的人就可拣出给他。这个方法是以人就字,据说“检查便宜,安摆迅速”。这些改进,都说明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到了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又用这套木活字印过八种书,但是这八种书的各种行款都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不同,因而被称做 805a." >聚珍版单行本。这样,由金简主持制造的这副木活字,总共印了142种书,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木活字印书,而且流传至今的仍为数不少。从此以后,这副珍贵的木活字长期贮藏在武英殿内,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最后竟被值班的卫兵们用来烤火烧掉了,真是可惜得很。
由于清政府的带头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的问世,各地衙门、书院和官家书局纷纷仿效,使木活字印书几乎遍及内地各省。此外,私家用木活字印书的也很多,闻名于世的 href='2210/im'>《红楼梦》一书的第一次出版,就是在公元1791年由高鹗的朋友程伟元以翠文书屋的名义用木活字印刷的,即世称的“程甲本”。该书出版后,因为需要量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于是第二年又再次修订出版,即世称“程乙本”,从此 href='2210/im'>《红楼梦》从抄本转为印本流行于世。有名的南宋李焘编的史学巨著、北宋编年体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是藏书家张金吾于1819年印行的,字体相当整齐。大部丛书《学海类编》431种,810卷,是安徽六安县晁家于1831年排印的,该书所辑古籍,多为罕见的书,学术价值较高。太平天国运动后,广东有个县官,刻了木活字36万个,刻工也很精美,其数量超过武英殿木活字约1/3,可以说开创了我国木活字数量上的新记录,可惜他印的书和他的姓名,都未流传下来。
还有一些营业性书坊,也采用木活字印书,像清朝末年北京的聚珍堂,就排印了大量的通俗小说和鼓词。南方的苏州书坊还翻印了日本人林衡编的《佚存丛书》,该书汇辑了中国久已失传而现存于日本的中国古籍17种111卷,弃取都很精审,编者取欧阳修的《日本刀歌》“徐福行时书未焚,佚书百篇今尚存”之意,故名《佚存丛书》,这是一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十分有价值的书。在上海有的人还同时开办书局,一面用木活字印书,一面卖书。总之,南方许多省份和北方的河北、河南、山东以及西北陕甘地区都有木活字印本。
现在流传的清朝木活字印本,大约有2000种左右,内容涉及很广,其中以历代诗文集和通俗文学作品较多。但是一部书
的印数,也只有几部、几十部,最多也不过100部。印书数量最大的是家谱,家谱也叫族谱,就是记载一姓的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它开始于宋代而盛行于清朝。那时江浙一带有专门以排印家谱为职业的“谱师”,每当秋收以后,他们就挑起活字担子,五人或10人一伙,走乡串镇,为人家印家谱,半年以内就能印完一份家谱,他们把印刷当成了一种副业,利用农闲时节以印书来赚钱。生意可能相当兴隆,印数也不会少,今天仅北京图书馆,就收藏了清代木活字家谱500多种。有的人还专门刻制木活字,用来典当、出售或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把木活字当作一种商品,广为流通,可见清代木活字的盛行。
清朝也用木活字印报纸,除清政府印的《朝报》(也称邸抄、京报、阁抄)外,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用木活字印了《中外纪闻》,隔日一期,随同《朝报》附送王公大臣,上面登载政治新闻,宣传变法图强,对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至于自明中叶以后出现的民办《京报》,在清朝入关以后,北京有10多家,都是用木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每日出七八页至十几页一小册,用红色套印的《京报》二字作报头,总发行数一万多份。因为多用黄纸作封面,所以称“黄皮京报”。直到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京报》才停刊,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遂告结束。
清朝也有锡活字。
据一位美国人记载,广东佛山镇有个姓唐的书商,在公元1850年用泥模浇铸了锡活字。那时的佛山镇工商业发达,出版业兴旺,是清朝著名的出版业中心之一。这里出版的读物销路很好,不仅行销内地,也远销南洋各国,这引起了唐姓书商的兴趣,他投资10000多元,前后铸造了三副字体不同的锡活字:一副是扁体字,一副是长体大字,一副是作为正文小注用的长体小字,共25万个。字体美丽大方,不但在造模、铸字与排印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且解决了中国墨不易被金属活字所吸收的技术问题。
公元1852年,他出版了元朝史学家马端临著的关于古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这是世界印刷史上第一部锡活藏书网字印本。可惜这位在我国锡活字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商兼印工的人,没有在书本上印上自己的名字,后人只知道他姓唐而已。他铸造的这副锡活字,在1854年被当时的天地会用来造成了枪弹打击清军。从此以后,关于锡活字的文献记载就很少见到了。
清代的铜活字印刷很受明朝的影响。清政府一开始就在宫廷中造出了一大批铜活字,约253500个铜字,字数说法不一。康熙末年曾用它排印了天文书《星历考原》,数学书《数理精蕴》,音乐书《律吕正义》。但是最有名的内府铜活字印本要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了。这部书是康熙年间由陈梦雷等人编纂的。陈梦雷是清初著名学者,博学多闻,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编成了《图书汇编》初稿;又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雇人抄写,至公元1706年才缮写完毕,另写目录凡例一册,进呈给康熙帝审阅,康熙帝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帝为嘉许陈梦雷之才,特赐“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对联一幅,以示褒扬。不过在该书尚未付印之前,康熙帝逝世了,清朝宫廷发生了王位斗争,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夺得王位。陈梦雷因曾做过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的老师,也被牵连受到处分,他以“招摇无忌,不法甚多”的罪名,被流放到东北,这年他已经72岁了。雍正即位后,特派户部尚书、画家蒋廷锡等人对《古今图书集成》重加编校增删,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12月正式定稿,公元1726—1728年印成。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百科全书,共印了64部。每部书一万卷,分为六编32典,6109部,每部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编。每部书约有1.6亿个字,分订成5020册,装入522函。这样一部巨著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印成了,其时间之短,实在惊人。该书把古今学问分门别类,从天文、地理、动植物到社会制度、经济、历史以及各种器具用品和外国情况,都旁征博引,详细说明,并有许多精美插图,是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工具书,而且所录典籍原文多为整段、整篇、整部,并一一注明出处,查对方便,因而甚得中外学者的好评。它比同时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我国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都要博大精详得多。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曾满怀激情地说:“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这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国外学者在使用《图书集成》的过程中,还专门编制了便于查阅的工具书,如日本文部省编了《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目录》,英国的翟理斯编了《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和瓦伯尔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索引》等,可见这部书在国外影响之大。该书用大小两号字体排印,大字正文,小字注文,字体端正秀丽,选用太史连纸
和开化纸
99lib?印造,版式整齐,装潢漂亮,堪称文化事业中的瑰宝,也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大百科全书。但是现在已很难找到一部完整的原本了。
这次铜活字版印刷工程,是铜活字印刷史上最大的工程,表明铜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至此已达到了高峰。
这副宫廷铜活字,后来再没有印过别的书,它被搁置在武英殿的铜字库中,由于主事官员的盗窃,铜活字逐渐减少,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就趁北京钱币短缺之机,奏请把铜活字熔掉,改铸钱币,于是在1744年,就把这批残存的宝贵铜字,统统熔化铸成铜钱了。
那时,还有一些私家、书坊也用铜活字印书。江苏常熟的“吹藜阁”,在1686年印过一部《文苑英华律赋选》,这是现在所知清代最早的铜活字印本,它比《古今图书集成》还早40年,是用楷体字印的,印刷颇精。满洲将军武隆阿也曾造了铜字,并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在台湾引过《圣谕广训》,这部书内容陈旧,但“字画精致”。此外,常州徐家于1858年印过徐氏宗谱,这是家谱中唯一的铜字印本。杭州有两位官员也用铜活字印了诗文集和军事著作丛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尚存四种。太平天国也从事过铜活字印刷。但是最有名的是福州的林春祺,他从1825—1846年,用了21年的时间,花了20多万两银子,刻成了大、小铜字40多万个,其数量之多,在亚洲制造金属活字史上是少有的。这副刻制的铜字,因为林春祺的原籍是福清县的龙田,故定名“福田书海”,是用正楷书写,镌刻工整,曾用它印过清初学者顾炎武著的音韵学丛书《音学五书》,而现在所见到的只有《音论》和《诗本音》两种。还印过行军时医疗用的《军中医方备要》。他还写了一篇《铜版序》,叙述了他造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是一篇有关刻制金属活字的重要文献。
清代铜活字的流行范围和雕刻的精致都超过了明代,只是印本没有明代多。清代流传至今的铜活字印本已经不多了。
清代也有铅活字。1834年魏崧著的《壹是纪始》一书中说:“今又用铜、铅为活字”,可见从明至清,我国一直有人在用铅做活字。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铅印才逐渐在我国盛行起来,西方用字模铸造的铅字代替了我国的各类活字,并成为近代印刷的主流。
第一节 印刷术传入亚洲各国
朝鲜是首先接受中国印刷术的国家。
中朝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两国就开始了文化交流。南朝时期,中国宫廷里有高丽、百济的乐舞,朝鲜有中国的学者、工匠、画师在那里讲学,传授技艺。7世纪时,唐都长安有许多新罗留学生,他们广泛研究中国文化,回国时,又往往带走大批书籍,并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工艺技术,在国内传播推广。像后来的新罗著名学者崔致远,12岁来中国,18岁在唐中进士,回国后,他的书法、诗文在新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朝鲜,首先是从传播佛经开始的。新罗和高丽王朝都崇奉佛教,以佛教为国教。唐朝时,新罗的僧人就从中国带回写本《大藏经》,受到全国的欢迎。举世皆知的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印本,也是从中国带回的。宋朝《开宝藏》印成后,宋政府先后赠给高丽王朝三部。11世纪上半期《契丹藏》印成后,辽又送给他们四部,慧昭和尚又买回三部,仅从辽获得的就不下六七部。此后他们以此为蓝本,利用本国生产的好纸好墨,依照中国雕版印刷,从1011—1082年,历时71年,刻成了第一部工程浩大的《高丽藏》,全书6000多卷,被称为“高丽之大宝”。可惜公元1232年蒙古兵入侵高丽时,大部分大藏经版都被烧掉了。但是由此可知,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朝鲜,大约在10世纪末,而朝鲜自己刻印书籍,则始于11世纪。
公元11世纪,高丽王文宗的儿子王煦(法号义天),曾游历中国和朝鲜许多地方,搜集了宋、辽、朝鲜佛教大师的著作,于1101年编成了4000卷的《续藏》,刊印后,曾分赠给宋、辽和日本几部,不过今天多已散失,残缺无几。
公元1237—1251年,在高丽贵族崔氏父子鼎力协助下,历时15年,又重新雕刻了一部汉文《大藏经》,全藏共6791卷,刻版81258块,每块版两面刻字,这就是有名的八万《大藏经》(图20)。直到今天八万块经版,几乎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朝鲜南部庆尚南道伽倻〔ye耶〕山上的海印寺中,这可能是目前保存在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木雕印版,比我国1738年完成的保存至今的《乾隆版大藏经》早了近500年。因此海印寺被称为“海东敦煌”。
朝鲜刻印非宗教书籍也始于11世纪。那时,高丽王朝一面从宋朝购买大量书籍和书版,如义天和尚就曾运回《清凉疏》版片及1000卷的印本和写本书籍;有些福建商人还代他们定刻书版,用商船运去,从中获取厚利。另一方面,为适应科举考试和文人学士对书籍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翻刻了很多中国的儒家经典、史书和医书。公元1042年刻印了《汉书》、《后汉书》和《唐书》,随后又刻印了《礼记正义》、《毛诗正义》和《伤寒论》、《肘后方》等。
//..plate.pic/plate_169763_1.jpg" />
图20 朝鲜刻印的八万《大藏经》
12世纪初,高丽王朝在国子监设立印刷所,开始大规模印书,政府藏书达到几万本。
公元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李朝,改国号为朝鲜。李朝建立后,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活跃,人们对书籍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因此,政府和民间都大量翻刻中国的重要经史子集、医学著作和通俗小说,即所谓“诸子百家无不锓梓,广布于世”;同时也出版了朝鲜人自己的著作,如三大医书:《乡药集成方》
、《医方类聚》
、《东医宝鉴》
,还有史书《三国史》、《高丽史》、《朝鲜历代史略》等。古代朝鲜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字,到了1446年,名曰“谚文”(即现在通行的朝鲜文)的朝鲜文字才创造出来,从此,又有了谚文印本和中谚文对照本,比较早的朝鲜谚文刊本,是1463年印行的《法华经》,而道书《敬信录谚释》则是早期的中谚文对照本。这时,朝鲜的印刷事业也随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传入,进入了活字印刷的新阶段。
还在11世纪后半期,义天和尚旅居杭州时,很可能就获知了同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关于泥活字的发明;1102年,中国古代铸钱的方法也传入了朝鲜,这对朝鲜采取活字印刷都起了推动作用。
到了13世纪初期,朝鲜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有一本朝鲜的文献中提到,1234年前后,有一部《古今详定礼文》就是在朝鲜江华岛用“铸字”印刷的。稍后,又有《南明证道歌》铸字本。有的学者认为后来李朝时代的铸字多是铜字,所以把这两种铸字都算作铜活字,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朝鲜就是现在所知世界上最先铸造铜活字的国家。朝鲜的这一发明大约晚于毕昇泥活字200年,而比德国的谷登堡在15世纪40年代发明的铅活字却早了200多年。
朝鲜的铸字方法,据15世纪朝鲜学者成伣〔qian欠〕说,是先将黄杨木刻成字,压入软的胶泥中做成字模,再把熔化的金属倾入范内凝固成字,然后加工成为能用的金属活字,这和中国铸铜印的方法几乎是一样的。
朝鲜采用木活字印书,开始于1376年,这年印成了《通鉴纲目》。到了14世纪90年代,又印成了《功臣都监》及李成桂传记和附有朝鲜方言文字注解的《大明律》。《功臣都监》是朝鲜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但到了15世纪,木活字印刷逐渐为 94dc." >铜活字印刷所取代。.
公元1403年,朝鲜政府设立了铸字所,开始大规模铸造铜活字,此后460多年间,共铸造了近30副金属活字,其字数达二三百万个之多。其中除一副铅活字、两副铁活字外,均为铜活字。由此可知,朝鲜也是最先大量铸造金属活字的国家,从此,用铜活字印书成为朝鲜印刷的主流。在各套铜活字中,以1434年据称是仿效4世纪东晋著名书法家卫夫人
书法而刻铸的字体,最精美最流行,也是最受人喜爱的活字印刷体。这年是甲寅年,故称“甲寅字”,甲寅字被称为“朝鲜万世之宝”。两年后,朝鲜人又创造了铅活字。公元1436年,第一次用铅活字印了《通鉴纲目》(即《思政殿训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印本,这年是丙辰年,这次铅字称作“丙辰字”。丙辰字书法浑厚,大而醒目。《通鉴纲目》正文用的是铅铸丙辰字,小字用的是铜铸甲寅字,二者混合排印,是印刷史上稀有的珍本。朝鲜人发明的铅活字,比谷登堡在1450年前后排印的《四十二行本圣经》约早了20年。
1729年,朝鲜人又用铁活字印了《西坡集》,铁活字字体清秀,美丽悦目,更为世界上所独有。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朝鲜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不仅善于吸取中国人民的科技成果,而且还善于推陈出新,创造出铜、铅、铁等金属活字;它的印本书籍,校勘认真,印刷清晰,纸墨装订均臻上乘,这是朝鲜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人民也借鉴了朝鲜人民的宝贵经验,朝鲜的印本书籍一向受到中国人民的好评,朝鲜的墨色泽漆黑发亮,纸张精密细致,都是印刷书籍的佳品,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中朝两国人民在印刷技术上互相交流,彼此促进,共同推动了印刷事业的发展。
中国印刷术传入日本,可能稍晚于朝鲜。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自古密切,3世纪时,(一说4世纪后半期)朝鲜学者已把中国的 href='2195/im'>《论语》呈献日本朝廷。5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日本。7至9世纪,日本派出了10多批“遣唐使”来到中国,他们把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化技术和佛教经卷带回日本。公元865年,日本僧人宗睿又带回了印本《唐韵》和《玉篇》。中国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带去很多佛教经典和与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艺术、医学知识等。983年,宋太宗赠送给日本僧人奝〔diao刁〕然一部完整的《开宝藏》印本。这些文化交流特别是印本书籍的传入,对日本的印刷业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日本自己刻书,究竟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物证,是公元1088年在日本奈良兴福寺刻印的汉文佛教典籍《成唯识论》,这是日本确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在这之前,有所谓宝龟本《无垢净光经根本陀罗尼》佛经四种,它是由梵文音译为汉字的文本,因为当时分放在100万座小木塔中,而这些小木塔又平均分放在10大名寺中,故又称“百万塔《陀罗尼经》”。这些佛经据某些文献记载,是763—770年之间的印本,770年是日本光仁天皇宝龟元年,故名“宝龟本”。宝龟本,许多学者认为是招聘中国工人到日本印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木版印刷品(也有人认为是铜版印刷的,或认为是活字版印刷的)。但是日本文献上并没有说是印刷品,印刷物本身也没有留下刊印的年月,因此,有些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
继《成唯识论》刊印之后,日本刻印佛经就日渐多起来了。日本是以佛教为国教,那时,抄印、广施佛经被认为是佛门的大功德,据说可以消灾延寿,修好来世,普度众生,超度亡灵。于是到了13世纪,和尚尼姑,善男信女,纷纷舍财,刻印佛经蔚成风气。其中最有名的有五座禅宗大寺刻印的“五山版”,五山寺不仅大量刻印宗教书籍,还翻刻了许多汉文儒书、医书和诗文集,大约总共刻印了近80种非宗教的中国书籍和近200种宗教著作。日本翻刻的中国第一部儒书是1247年出版的《论语集注》,翻刻最早的诗文集是1325年出版的唐朝诗僧寒山子的《寒山诗集》,翻刻较早的医书是1528年出版的《医书大全》。?直到16世纪末,日本的印刷事业可以说完全由佛教寺院垄断。17世纪时,一项规模宏伟的雕印工程仍然是由寺院完成的,这就是铁眼禅师在中国禅宗法师隐元的帮助下,于1669—1681年用六万块樱桃木雕版,印成了全部《大藏经》,因为这部藏经是在日本京都黄檗〔bo薄〕山万福寺刻印的,所以称“黄檗版”,这套雕版今天还保存在该寺中。
日本古代没有文字,是采用汉字作为记录工具,后来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但汉字仍然流行。不过,一直到17世纪,刻印的日文版书籍并不多,刻印最多的还是汉文书籍,只是读法不同。
应该说,日本早期印刷业的发展,是和中国工匠的帮助分不开的。元末明初,大约有四五十名中国工匠避乱东渡日本,参加了五山版的镌刻工作,其中最有名的是元末的陈孟荣和明初的俞良甫。前者手艺精妙,自称“孟荣妙刀”;后者长
藏书网期侨居日本,刻书10多种,被称为“俞良甫版”。他们不但刻印佛经,还刻印了识字课本《蒙求》,字书《玉篇》和《杜工部诗》、《昌黎先生联句集》等唐宋名家作品,使很多中国著作得以在日本流传。同时,他们还为日本培养了一批优秀刻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印刷质量。中国工匠对日本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忘不了他们的功绩。
直到明治维新前,日本印书主要采取雕版印刷。
日本采用活字印刷术,开始于16世纪90年代初。先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范利安,从印度果阿带到日本一部西洋活字印刷机,并印了一些罗马拼音的日本书籍和西文书籍,目前尚存的还有约30种,包括传教的小册子、字典、语言学习材料和文学作品等。但是由于日本严禁异教,使这位传教士带来的西洋活字几乎没有对日本文化产生什么影响。紧接着,1592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朝鲜的一批铜、木活字劫往日本,第二年,日本就制成了木活字。现存最有名的木活字本是1596年出版的《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1597年出版了《劝学文》一书,书中明确记载“此法出朝鲜,甚无不便”。从此,活字印刷术在日本政府、私人、寺院中逐渐推广开来。到了1637—1648年间,日本就用木活字排印了全部《大藏经》6326卷。在此之前,中国和朝鲜还没有用活字印过《大藏经》,这次是用活字印刷的第一部《大藏经》,因为这部藏经是由宽永寺僧人天海发起印刷的,所以被称为“宽永寺版”或“天海版”。这部活字版《大藏经》比上述的“黄檗版”《大藏经》还早了30多年。此外,还根据中国和朝鲜的底本排印了中国的史学、文学以及诸子百家、各种医书、小说等。同时还出版了日文文学名著 href='2902/im'>《伊势物语》,该书使用连笔字体,并附有精美插图,是1606年以色纸印刷出版的。日本用铜活字印的书籍不多,有1616年印的唐代魏征等人著的可供统治者借鉴的政术汇编《群书治要》和1621年印的《皇宋类苑》,这些书在中国早已失传,而日本却有印本。日本出版的书也有不少流传到中国,使中国久已不传的书得以保存下来。由此可见,中国印刷术传入日本,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也增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印刷术也传入了越南。
越南和我国毗邻,两国在文化上早有交流。大约在3世纪时,我国的造纸术就可能传入了越南北方,那时越南就曾向中国进贡过自产的纸。我国唐朝时期,好些中国文学家到过越南;越南人姜公辅在唐朝中了进士,并担任要职。11世纪时,中国的书籍传入了越南,当时的北宋政府曾应越南的请求,先后赠送给他们三部《大藏经》和一部《道藏经》,越南的使节也常在北宋的京城汴京购买书籍,或者用土产、香料换回书籍。大量中国书籍流传到越南,对越南自己刻版印刷无疑是起了启迪作用。
到了13世纪50年代,越南政府用木版印成了“户口帖子”,这是见于越南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印刷品。但是越南政府正式出版书籍,则是1435年的事(一说1427年),当年第一次刻印了儒家经典《四书大全》,此后1467年,又刻成了“五经”印版。由于官刻书籍愈来愈多,以致政府不得不在文庙(孔子庙)专门造库储存。越南官刻书也仿照我国有国子监本、集贤院本、内阁本等。与此同时,民间坊刻也多起来了,他们也仿照中国书坊的名称,起名为文会堂、锦文堂、广盛堂、聚文堂、乐善堂等,河内就是书坊的集中地。他们用汉文和越南文刻印了佛经、经、史、诗文集、儿童读本、家谱、传记、小说等, href='2203/im'>《三国演义》尤其盛行。
越南古代没有文字,中国的汉字、汉语传入越>..南后,越南利用汉字为素材,创造了越南文字“喃字”,这种文字在李朝(公元1010—1225年)已经出现,13世纪已普遍通行了。因此早期的越南印本,不仅有汉文版,也有喃字版和汉字、喃字对照版,其中汉文版书籍最多。
到了18世纪初,越南也有了木活字印本,现知较早的印本,是1712年出版的《传奇漫录》。后来越南政府又从中国买去了一副木活字,印刷了“钦定”、“御制”一类政典、诗文集等。可见越南的活字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传去的。
越南也有铅活字印本。19世纪80年代,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帝国主义为了强化殖民统治,割断越南历史,断绝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就大力提倡“国语”,即现在的拉丁化越南文,并用所谓国语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如 href='5743/im'>《封神演义》、《水浒》、 href='2203/im'>《三国演义》、《隋唐传》等好几百种,这些书多是在西贡铅印出版的。
越南的版画也受中国影响很深。他们彩印的年画,从题材到印刷方法都和中国的年画相似,有的可以说是中国年画的翻版。如《老鼠娶亲图》,画面刻画出由一群老鼠扮演了送礼的、抬轿的、吹号的和骑马的新郎官,场面热闹,妙趣无穷,滑稽可笑。还有一幅彩印年画《关公骑马图》,上面画着关羽骑在马上,一手握着马缰绳,一手提青龙偃月刀,目视前方,按辔徐行,简直和中国年画一样。由此可见越南印刷受中国影响之深。
大约在16世纪,中国印刷术也先后传入到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和菲律宾。
琉球在明清时期,和中国交往密切。公元14世纪末,琉球国王曾派遣留学生
到明朝都城南京去学习;明太祖也下令把36家船民和工匠移居琉球。中国不少书籍就是通过留学生和往来的商人带到琉球的。大约与此同时,琉球也有了纸张,并会使用中国文字。到了16世纪初期,琉球国王就刻印了中国的“四书”、“五经”、《小学》和文学等书籍,有些印本上还刻印了孔孟像,加刻了圈点,加注了日文假名的读音。还出版了本国学者的一些著作。清朝派往琉球的使节,还带去了中国的雕版工匠,可见琉球的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传去的。
我国福建、广东一带人民,唐宋以来就到南洋(即东南亚一带)一带谋生,到了明代去的人就更多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其中包括印刷术和大量书籍。到菲律宾的中国印刷工人,甚至直接开创了那里的印刷事业。据文献记载,1593年,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总督分别利用汉文和菲律宾土语太格罗文刊印了基督教典籍的译本,汉文版书名译作《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现仅存一本,保存在西班牙马德里国立图书馆中。两种木版印本都是出于当地中国印工之手,1604年出版的两部金属活字印本,也是由华裔印工印成的,此人改名胡安·德·贝拉。他在刻制字模和打纸型方面的技艺是很高的,被认为是活字版印刷的半个发明者。他的兄弟也从事印刷书籍。中国印工垄断了当地印刷达15年之久,此后才有菲律宾当地人从事印刷工作,可见菲律宾的印刷事业也是由中国工人开创的。
此外,中国印刷术也传入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洋其他地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印刷术,大都由移居在那里的华侨创始的。由此可见,华侨不仅积极参加了居住国的经济建设,也为南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至于地处西亚的伊朗,接受中国印刷术要比南洋各国早一些,传入的渠道是经过我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公元9世纪,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hu胡〕人居住在这一地区,这里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是印刷术西传道路上首先必经的孔道。20世纪初,由德国、日本和中国组成的考察队,在吐鲁番的古代寺院遗址中,发现了17种文字所写的文件,还有六种文字的雕版印刷品,其中以汉文、维吾尔文、梵文为最多。1907年,还在敦煌发现了大约在1300年回鹘人创制的维吾尔文的木活字。经过对这些印刷遗物的分析表明,在十三四世纪的时候,吐鲁番曾是各种文化的荟萃之地,这一地区的印刷业曾经相当发达。由于书籍的流传,我国的印刷术也就传入了伊朗。伊朗在我国史书上称安息或波斯。据记载1294年统治波斯的蒙古伊儿汗国
,在都城大不里士发行了一种纸币,上面印有汉文和阿拉伯文,并且借用了中国的“钞”字来表示钱,随后还把这个词纳入波斯语汇,这显然是宗法中国的印刷术,因此,可以说这是波斯第一次用中国雕版印刷术仿照元朝的宝钞印制的。虽然波斯的这次币制改革,由于人民的抵制不久以失败告终,但当时却轰动了国际社会,扩大了中国印刷术的影响。1310年,波斯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拉施德丁(Ra-shidal-Din)在其名著《世界史》一书中,把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包括誊写、校对、镌刻、印刷和发行都一一详细地记载下来。几年后,拉施德丁关于中国印刷术的记载,又被一位阿拉伯学者全文引入自己的著作中。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印刷术不仅传入了伊朗,而且也影响了阿拉伯国家。同时波斯的纸币和拉施德丁的著作,都曾流传到欧洲,这对欧洲人认识印刷术的意义、方法和作用是有帮助的。
波斯也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大不里士又是一座国际性都市,那里聚集着中国人、蒙古人、欧洲人和中亚、西亚许多国家的人,中国的印刷术很可能通过波斯传入了欧洲和非洲。
第二节 印刷术传入欧洲、非洲和美洲
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是有诸多因素的:首先13世纪兴起的元帝国,地跨欧亚两洲,幅员辽阔,国家强大,这就为东西方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元朝发行的纸币,已经达到“每日印造不可数记”的程度,流传极广,这也促进了印刷术的传播。欧洲人最先看到的中国印刷品,就是元朝的纸币;再者,那时的中国文化仍为欧洲人所倾慕,因而欧洲人慕名而来的旅行家、商人和使团接踵而至,元大都和杭州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像法国的传教士罗伯鲁(William Ruysbroeck)在1253—1254年间,曾奉法国国王之命出使来到中国,回去后向欧洲报道了中国人使用纸币进行商业贸易的情况,他是最早报道中国使用纸币的欧洲人。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居住了十几年,回国时带走了纸币,并在他写的《游记》中,对元朝纸币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这对欧洲印刷术的产生都有启迪作用;同时,发生在十二三世纪的十字军东侵,也使欧亚两洲各国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接触,十字军从东方带回去的纸币、纸牌、版画等印刷品,也对欧洲印刷术的产生具有影响。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印刷术被介绍到了欧洲。
公元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了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宗教画、宗教书籍和小学生用的拉丁文法课本等,其中的纸牌是最早在欧洲出现的版画印刷品之一。现存最早的欧洲版画印刷品,是1423年印的《圣克利斯道夫像》木版画,这是在德国南部刻印的,其印刷方法和中国的雕版印刷完全相同。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也是印刷画像的中心,它印刷的纸牌盛极一时。到15世纪中期,雕版印刷术在欧洲已相当普遍了。与此同时,在1440—1448年之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这一发明比毕昇的泥活字已晚了400年。虽然二人在活字印刷的原理上没有多大差别,但是谷登堡用的活字材料是铅、锌、锑的合金,它比以前的木活字、铜活字都易于成型,适于印刷,像这样配合的成分,时至5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在铸字工艺上,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铜字模,使活字的规格易于控制,也便于大量生产,这比当时中国和朝鲜铸活字时使用的翻砂方法先进得多。他还首创了脂肪性油墨,以代替水性油墨,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质量,而且脂肪性油墨也一直为后来的现代印刷术所采用。他发明的螺旋式手扳木质印刷机,改进了印刷的操作,在世界各国沿用了400多年。谷登堡对活字印刷术的一整套革新技术,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因此,谷登堡的功绩是永远值得后人纪念的。在谷登堡发明铅活字之后不久,活字印刷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单是威尼斯一地,在15世纪末期,新设立的活字印刷所 5c31." >就约有100个,出版书籍约有200万册。谷登堡的这一发明是否直接受到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有些西方史学家认为西方活字印刷术是由中国传去的;但有的学者认为还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过可以肯定地说,欧洲的印刷术是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一点毫无疑问。bbr>?
99lib?
中国印刷术也影响了埃及。19世纪末曾在埃及某古城废墟中发现了50张木版印刷品,都是用古阿拉伯文字印的伊斯兰教的祷词、符咒和 href='115/im'>《古兰经》残页,据说是印于公元900—1350年之间,其印法和中国印法极为相似。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在蒙古军西征时,把印刷术传到阿拉伯各国之后,于14世纪初年,由旅行者和商人把印刷术传到了埃及。这样,中国印刷术也就传到了非洲。
此后,中国印刷术也先后传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中国印刷术传遍了也影响了全世界。
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它的广泛传播,为全世界各国出版大量书籍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为全人类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了不起的贡献。
今天世界各国的印刷技术,正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向着现代化迈进。每天早晨,人们都能按时阅读各种报纸,经常按期收阅各种杂志,书店里的读物丰富多彩,精美可爱!亲爱的读者,当你们捧bbr>起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津津有味地阅读,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而感到无限幸福时,你们将会有什么感想呢?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69765_1.jpg" />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结尾部分约印于公元704—751年1966年在朝鲜半岛东南庆州佛国寺发现
//..plate.pic/plate_169765_2.jpg" />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经》卷首扉画画中释迦牟尼佛坐莲花座上对长老须菩提说法
//..plate.pic/plate_169765_3.jpg" />
辽代大型版刻彩色绢画《南无释迦牟尼佛》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
//..plate.pic/plate_169765_4.jpg" />
辽代《契丹藏·称赞大乘功德经》局部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
//..plate.pic/plate_169765_5.jpg" />
元代描绘王祯木活字印刷工序的绘画
//..plate.pic/plate_169765_6.jpg" />
最早的朱、墨套印本《金刚经注》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印
//..plate.pic/plate_169765_7.jpg" />
明末胡正言编印的饾版彩印《十竹斋书画谱》中的一幅印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plate.pic/plate_169765_8.jpg" />
清代饾版套印画集《芥子园画传》中的一幅印于公元1701年
//..plate.pic/plate_169765_9.jpg" />
清代翟金生泥活字《泥版试印初编》印于公元1844年
//..plate.pic/plate_169765_10.jpg" />
清代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印于公元1728年
//..plate.pic/plate_169765_11.jpg" />
清代焦秉贞根据宋代绘画重绘的《耕织图》之一图中描绘了插秧的场面,右上方是宋画中原有的题诗,天头上是康熙皇帝亲笔加题的御诗。公元1712年朱圭刻
//..plate.pic/plate_169765_12.jpg" />
描绘乾隆皇帝南巡时的彩印版画《南巡盛典》中的一幅江苏镇江金山附近的行宫印于公元1765年
//..plate.pic/plate_169765_13.jpg" />
清代金简著《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中绘制的木活字印书工序图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