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第一节 陶器和瓷器 民间工艺发源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和美化,发源于实用器物的刻饰和加工。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即已有了比较成熟的通过造型、色彩、装饰来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它的出现,不仅孕育了绘画和雕塑这一对传统的姊妹艺术,开中国装饰艺术之先,同时也为我国几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民族化的基础,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黄河上、中游地区。彩陶的形制样式非常多,烹煮食物的有鼎、鬲〔li利〕,蒸煮食物的有甑〔zeng赠〕、甗〔yan眼〕,盛放食物的有盆、钵〔bo玻〕、盘、豆、碗,搬运水和食物的有罐、瓶、瓮等,造型都很讲究圆浑丰满,符合力学原理。彩陶的绘饰,大都是陶坯打磨后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绘制的。绘饰的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勾叶形等)和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人物纹样。绘饰风格一般简练粗放,朴实健美,而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彩陶都是实用器,彩陶器物的绘饰一般都以表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为主,充满了文明初萌时期质朴奔放的艺术精神。当时的颜料很少,但简陋的物质条件并没有能束缚匠师们的艺术才华。他们以简练的笔触通过对植物、动物的描绘来表现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当时的社会经济正处于渔猎、采集向定居农业过渡的时期),用富于变化的各种造型的组合来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质朴清新,粗放流畅,洋溢着亲切宜人的健美气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批人面鱼纹陶器,器上人物面部浑圆,眼睛或睁或眯合,头顶饰鱼形装饰或为半圆形束发,耳际腮边各饰有不同方向的鱼纹,造型极为生动亲切。青海大通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盆,画面是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拉手翩翩起舞,形象逼真而富于动态感、节奏感(图1)。还有一些器物,像甘肃宁定半山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装饰有多角度多效果的特点。这些陶器纹饰,侧面看是回旋流畅的水波纹或勾叶纹,从上到下俯视则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很有空间观念。不少专家说,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装饰,它们都还闪现着不少和仰韶遗物相同的特点。这也说明,从陶瓷器的发展历史看,仰韶彩陶实际上是中国陶瓷器的源,至少是其中的一个源。它和时代稍晚的龙山文化陶器(黑陶)、良渚文化陶器等都为我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
..的生活风情。磁州窑喜欢用花卉、人物故事、生活小品(如乘凉、踢球、马戏、婴戏、放鸭等)、动物(包括想象中的动物如龙、凤、麒麟、天马和现实中的动物如猛虎、野兔、喜鹊、鸳鸯、游鱼等)及通俗诗词、民间谚语等作为装饰的主题。花纹的装饰形式则善于用连续规整的缠枝花、稀疏散落的折枝花或排列整齐的小散花“锦地开光”,在特定的几何形轮廓内画出枝头小鸟、春水游鸭、荷塘飞雁或趣味盎然的生活小品,使人觉得亲切生动,生活的意味特别浓(图3)。
?99lib?我们只能靠现在还在流传的民间传统绣法去挖掘。 同刺绣相比,我国古代民间的印染工艺在一些民族地区则保留得比较全面。现代染织技术普及以前,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对织物的印染主要是用靛青颜料土法对织物进行夹缬〔xie协〕(古代称织物染色为缬)、蜡缬和绞缬。近代民间流行的蓝印花布,就是这几种印染技术的发展。现代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传统的蜡染,就是我国古代的蜡缬。 我国染色技术起源很早,早在商周时期,利用矿物颜料(如赭石、丹砂、胡粉、白云母、金银粉箔)和植物染料(如蓝草、茜草、栀子、紫草等)进行多次浸染(将织物反复多次浸泡在一种染液中着色)、套染(将织物多次浸入两种以上的染液中以获得各种色彩的中间色)或借助某种媒介物质使染料色素附着在织物上的媒染技术已经成熟。当时在织物上设计花纹图案,主要是采用“画缋(缋即绘)”的方法用颜料或染料在织物上作画。据说商周时天子百官所用的礼服、旗仗、帷幔、巾车等,就是以不同的“画缋”来区别官位和等级的。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洛阳东郊商代墓葬中发现施于墓廓四周彩色布幔的痕迹,上面画着黑、白、红、黄的几何花纹,也有红、绿、白三色的,这就是“画缋”。 “画缋”费时费力,染液直接画在丝绸上,颜色很容易外浸,必然影响花纹的质量。所以,随着古代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印染技术逐渐代替了“画缋”技术(“画缋”在秦汉以后,逐渐减少,只限于一些特定的用途使用,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T字形帛画就是难得的“画缋”,可能具有宗教的性质)。 最早代替“画缋”的印染技术是凸版印花和夹缬。 凸版印花是在平整光洁的木板上刻好花纹图案,然后在图案凸起的部分涂刷色彩,以押印的方式把花纹印在织物上。这种印花技术速度快、质量高,印出的花纹清晰明快,线条光滑有力,有立体感,所以发展很快。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凸版印花作品,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前者以凸版印花与绘画结合,后者用三块凸版分三步套印,技术娴熟,水平很高。凸版印花工艺简便,适应力强,所以后来成为历代服饰和装帧的主要印制方法。这种技术后来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凸版印刷的花布为“折文”或“阶布”。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创制的木戳印花和木滚印花也是这种凸版印花的发展。木戳面积小,多用于局部印花;木滚印花是用雕刻花纹的圆木进行滚印,适于大幅的花纹装饰。 夹缬,就是夹版印花。它的工艺特点是先在木板、油纸上刻出图案制成版,然后将织物夹持在两块镂空版之间,不使织物移动,然后在镂空处涂刷或注入色浆,干后解开型版就成为印花的织物。我国夹缬的印染技术发明很早,大概秦汉时期即有了应用,不过到隋唐以后才盛行。唐代夹缬产品遗存较多,如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夹缬花树对鸟屏风、山水屏风、鹿草屏风等,都是唐代夹缬印花的精品。唐以前的夹缬工艺主要是丝绸印花(图4)。宋代以后,植棉技术发展,棉织品成了劳动人民主要的服装来源,因此民间的夹缬主要是印制蓝印花布。夹缬由于是制版染印,花纹线条都留有缺口,不能首尾联贯。蓝印花布主要用于衣服、床帐、被面、门帘、包袱、头巾等。 蜡缬,又名﨟〔la腊〕缬、蜡染。它的工艺特点是用排染作用的蜡(蜂蜡、虫蜡、石蜡、松脂、树胶等)在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在常温染液中浸染,最后沸煮去蜡,即显出色底白花的花纹。蜡缬由于织物收缩或揉搓后蜡膜会发生一些折裂,因此浸染过程中会有一些颜料渗入裂缝,成品后会显出一丝丝不规则的冰纹,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所以历来受人们喜爱。
..久负盛名的竹编产地很多,有浙江东阳、嵊县,湖南益阳,四川崇庆、梁平、成都,福建泉州、福州,安徽舒城等。这些地区的竹编技法高超,风格各异,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技术卓越,宋代即以龙灯、花灯、走马灯驰名。东阳竹编擅长编织各种传统竹篮和动物造型,素有“竹雕之乡”的美称。东阳竹编动物造型多取材于家养禽畜,亦有一部分专用于表现神话传说中的珍禽异兽。其竹编精品,一寸大小的面积可编织篾丝120根。动物造型生动传神,设色多借鉴国画技法,古色古香,使人爱不释手。 嵊县竹编,唐代已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嵊县竹编以当地盛产的水竹为原料,利用细如发丝的竹丝、薄如纸片的蔑片进行编织,品种主要有食盒、果篮、屏风、家具及动物、人物等陈列工艺品。嵊县的竹编“套篮”远近驰名,据说明清科举时代江南考生赴京赶考用的“考篮”..,大都出自嵊县民间匠人之手。嵊县竹编造型优美,精巧逼真,熔编织技法与雕塑艺术于一炉,是非常难得的工艺特产。 益阳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已有600多年历史。益阳水竹凉席以当地优质水竹为原料,经破篾、刮篾、蒸煮、水浸、分丝、编织、扭边等十几道工序制成,平整滑爽,柔韧耐用,以“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著称,而且吸汗散热,不虫蛀、不霉变,清代曾经作为贡品。 舒城竹席,简称“舒席”,明时即是朝廷贡品。舒席以当年11月至次年2月生的小叶水竹为原料,经破竹、切篾、起篾、分篾、撕篾、煮篾、刮篾、编织、扭头、收边等多道工序制成,“细如棉纺,薄如纸张”,光滑柔软,经折无纹,凉爽消汗,色泽鲜丽。 崇庆竹编,以当地特产慈竹为原料,擅于编织各种精美、朴实、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篮、盒、盘等。崇庆竹编牢固稳定,弹性好,易于保护各种物品,因此畅销各地。 梁平竹帘,梁平宋代以产竹纸闻名,当时抄纸用的竹帘已非常细密。后来在此基础上生产的窗帘、门帘,远近驰名。 成都瓷胎竹编,是一种在瓷器表面用细蔑丝编织各种图案的工艺,其形式好像是给瓷器穿上一件外衣。成都瓷胎竹编用料精细、紧扣瓷胎,竹丝不露头、不绞丝、不重叠,精美异常。 福州、泉州古代的漂白竹编、染色竹编也很有特色,品种以瓶、篮、盘、盒为主。 草编,是以各种柔韧草类植物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草编在我国起源很早,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已发现编织美观的草席。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用各种草类植物编织成各种精美的草席、草帽、草鞋、草篮和其他装饰用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工艺用品。 我国草编原料资源丰富,遍布南北各地。大体来说,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主要利用蒲草、油草、苇草、琅琊草、马绊草及麦秆、玉米皮等,广东多用水草、蒲草、葵树叶等,广西多用芒萁草、龙须草,江、浙一带主要用黄草、苏草、席草、金丝草、马兰草、蒲草等,福建多用马蔺草、龙舌草,湖南主要用龙须草、蔺草,湖北主要用荐草……这些草有共同的特点:草秆比较光滑,节少,质地柔韧,有较强的拉力。草编编结之前一般都要对草料进行加工,有的要经过梳理、劈分,有的要经过熏蒸、漂白,有的要先编成草辫,这主要根据草料性质和所编器物而定。 草编以实用品为主,观赏品较少。草编技法有结、辫、捻、搓、拧、串、盘等项,花纹有十字格、人字格、米字格、几何纹、文字纹、空心方角、六角、八角、梅花眼等,工艺十分讲究。 浙江宁波草席(又称宁席、明席、甬席、滑子),唐开元时已远销域外,清嘉庆时至于鼎盛。宁波草席以席草为原料,以白麻、黄麻制的细绳作筋(经线)织成,细密牢固,柔软挺括,富于弹性和折性。 山东掖县草编,过去称“莱州草编”(掖县古称莱州),以麦秆草帽辫驰名,被誉为“莱州花”、“沙河黄”。 湖南临武龙须草席,唐代已驰名,清代称“龙须贡席”。临武草席以湖南和两广交界处高山上的龙须草为原料,制作精细,柔韧耐折,以夏季爽身、冬季不伤体著名。 广东高要蒲席,明代有清席、白席之分,清代随染料的引进,又有花席。高要蒲席以蒲草为原料,先晒草、选草,再用木棍舂草、卵石搓揉,烘熏染色,然后再编织加工,成品细软密实,柔韧耐折,冬暖夏凉。 河南清丰草编,清乾隆时已很兴盛,主要生产麦草草帽辫(当地称莱州花园草,因沿用山东莱州编辫技艺得名),质地柔软,色泽洁白。 山西潞城草帽辫,明初已经驰名。潞城草编以麦秆为原料,麦穗渐呈黄绿时即采,麦辫色泽白亮,光滑无茬口。 此外,江苏浒墅关草席(脐席)、湖南祁东草席、山东烟台草编、浙江慈溪长河草编、广西钦州芒萁草编、上海嘉定黄草编等,也都是古已声名远播的名产,对中国古代的草编有一定的贡献。 柳编,是以柳条(包括葛条、白腊条、荆条等)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柳条剥去外皮,加工处理,制成各种日用工艺品。产品主要有筐、篮、篓、箱、盒、盘等,既轻便牢固,又物美价廉。 柳编的分布地区较广,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等为最多。河北沧州柳编唐代已驰名。宋代以后,固安以生产杞柳编筐、篮、箱、盒而被称为“柳编之乡”。河南柳编历史悠久,宋时主要集中在开封、商丘一带,产品工艺精细,式样繁多。陕西银柳编盛于清,它以沙柳为原料,去皮修整后使用,编制技法多样,向来以精、美、奇著称。 此外,江苏睢宁、吴县,湖北嘉鱼,山东掖县等也都是古代柳编比较发达的地区。 藤编,是以藤条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实用工艺品。藤条坚韧有弹性,防腐、防水,轻便耐用,故多用于做果篮、菜篮、睡席箱、椅屏风、几、架等。 我国藤编的主要产地是云南、广东、江西。云南藤编以腾冲最著名。该地藤编以腾冲古永和盈江铜壁关出产的鸡广藤、水广藤、黄藤为原料,用独特的工艺制作躺椅、茶几、藤帽等,质量高超,远近驰名。元代以其藤产丰富,曾改名为藤越州。广东藤编始于清代的南海沙贝(今广州市郊),后来逐渐推广到全省。清屈大钧《广东新语》说岭南地区编藤的人家“十家有二”,可见其生产范围之广泛。江西会昌的藤编也很著名。 棕编,是以棕树嫩叶破成细丝加工编织的工艺品,以四川新都新繁镇最为闻名。新繁棕编始于清代中叶,最早是当地妇女用以编织凉鞋,自编自用,以后逐渐扩大编织品种,生产凉鞋、凉帽、扇子等,是一种地方性极强的民间工艺产品。新繁棕编编织前先将棕叶处理成细白条,再拉成细丝或搓成棕绳,经漂白、染色再用。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成品细密如绸绢,坚固耐磨,美观大方。 贵州思南塘头棕叶提篮,以嫩白棕叶为原料,剖成细丝或搓成丝绳编织,柔韧有弹性,能沥水,不怕潮湿,特别适合家庭使用。福建长汀历史上以棕编衣箱、盒帽、床褥出名,明清时代即已广泛出产。 除了上面介绍的竹编、草编、柳编、藤编、棕编,我国古代的麻编、葵编等也很著名。麻编以天然麻类植物为原料,葵编以葵树叶、柄为原料。麻编的主要产地是浙江,产品有衣、帽、网袋地毯等;葵编的主要产地是广东新会,产品有篮、扇、席等实用品及工艺品。 第五节 砖雕、木雕和石雕 我国是雕刻艺术非常悠久的国家,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工匠就把他们精湛的雕刻艺术运用在宫殿、园林、佛寺的建筑上,为我国古代宏伟的建筑群增添了奇丽无比的装饰效果,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事。 同样,中国古代民间传统的砖雕、木雕、石雕,也给中国古代民居带来了艺术的协调和和谐,而且这种协调和谐更带有民族的精神,更富于生活的特色。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本来就是从民间发源的,它本来就具有各式各样的地方风格和地方色彩。 可惜,唐宋以前的民居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了,我们只能从明清以后保存下来的一些民居了解中国民间雕刻的特点。 我国古代对王公百官和庶民宅第建筑的等级界限规定极严。民宅建筑不许用斗拱,不许装饰彩色,不许超过三间五架,不许在布局和规模上僭〔jian见〕越官宅宫殿,只能用砖、木、石等普通原料在建筑的某些部位进行装饰。这就决定了我国古代民居只能从紧凑中求舒适、从质朴中体现华丽的特点,重点对某些部位的普通建筑材料进行装饰,从整体上加强建筑和环境美。 民用砖雕、木雕、石雕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对建筑进行装饰的。 砖雕砖雕是用凿和木锤在水磨青砖上钻打雕刻图案的民间艺术,它主要用于建筑某些部分的装饰。我国砖雕的起源很早,战国时期的城市遗址中已有发现,但是用于民居的砖雕则多在唐宋以后。我国古代民居的砖雕因为地区不同,风格也不尽一致。大体上来说,南方的砖雕比较纤细秀丽,北方的砖雕则比较浑厚豪放。现在保存完好或传统传承较多的砖雕地区,主要有安徽、苏州、广东、北京、河州(今甘肃临夏)、天津等。 安徽砖雕,主要指徽州(今安徽歙〔she社〕县一带)的明清砖雕。明清徽州出外经商的人很多,由于封建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的影响,他们经商后把大量积蓄携归乡里,营建住宅祠堂,并互相标榜,炫耀财富,从而形成了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徽州建筑大多沿溪流、小河建造,有狭长的天井,青灰色的屋脊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飞檐,搭配十分和谐。徽州民居门槛和屋脚(升高地面一二尺)大都用青石或麻石制作,有的连大门也用水磨青砖平铺,而后用圆头钉固定在木质门板表面。这样的建筑,砖雕装嵌在其中,十分协调。徽州砖雕主要装饰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上。以浮雕为主,少数为线刻。图案以动物花鸟(如狮子、虎、犬、象、兔、猴、梅、兰、竹、菊、石榴、柑桔、枇杷、荔枝等)、吉祥纹样(如博古、八宝、如意、暗八仙、吉祥文字及云纹,回纹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民俗生活场景为主,古拙朴素,构图典雅,雕镂工整,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有汉代画像石之风(图11)。徽州砖雕的刻制分“打坯”、“出细”两道工序。“打坯”即在砖面上凿出画面轮廓,确定其部位和层次,区分前、中、远三景;“出细”即精雕细刻,把打坯阶段完成的轮廓具体刻画,使人物和景物一一凸现出来。据说,徽州砖雕原来偏重于鸟兽、花卉,后来因为各户之间争奇斗艳,往往聘请许多匠师分头做一个或半个门楼的砖雕,限期完工。匠师们争着拿出最新、最拿手的图案互相比赛,因此题材越来越宽,水平也越来越高。徽州砖雕的代表作是《百子图》和《郭子仪上寿》等,它们雕刻的水平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像人弯着腰往水盆里看。郭沫若说:“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即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作鉴,监字即像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静,即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这个分析是很正确的,它既说明了金属镜之前人类以水盆取像的阶段,又说明了金属镜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古代传说镜子是黄帝铸造的,这自然不是信史,但我们也不能说它是子虚乌有,因为我们已在远距现在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国目前认为是最早的铜镜。齐家文化铜镜有两面:一面1975年出土于甘肃广河齐家坪,圆形,素背;一面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尕马台,圆形,背面有七角星形图案。齐家文化的时代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大体相当,铜镜虽不一定是黄帝发明的,但说黄帝时代已发明了铜镜,却没什么问题。
商代铜镜现在发现了一些,一般背面都有几何形图案,桥形钮,有的镜面微凸,表现出这时的铜镜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因为铜镜一般直径都不大,只有镜面微凸才能把人的面容照全,这是一个不小的科学发现。西周尤其是西周早期的铜镜一般造型都比较古朴,纹饰简单,这大概跟周人立国后以殷骄奢亡国为借鉴崇尚节俭有一定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战国时期的铜镜薄而轻巧,造型美观,背纹多在地纹之上再加主纹,极尽装饰之美。战国铜镜考古发现较多,除了特种工艺镜,背饰有花叶纹、山字(或称T字)纹、菱纹、禽兽纹,蟠螭〔panchi盘吃〕纹、连弧纹等,还有透雕和错金银背饰,极其富丽堂皇(图18)。
,像草编的蓑衣之形。蓑衣是用柔韧不易浸透的茅草编成的雨衣,斗笠是用竹子编的防雨兼遮阳帽。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雨天通常都是靠这一身防雨工具从事劳作的。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蓑衣也不会只停留在茅草的水平上。大约到了唐代,又出现了棕制的雨衣,不过它仍沿袭旧名称蓑衣。唐宋以降,士大夫为了体现隐逸风度,雨天也常常披蓑戴笠,以“蓑翁”自称,这种蓑衣自然是很精美的。 href='2210/im'>《红楼梦》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写宝玉雨天披蓑戴笠去看林黛玉,就属于这一种。
除了蓑笠,古代还有一种用油布制作的防雨外衣。这种雨衣是用绢帛涂桐油、荏油制成的防水布做的,造价很高,是少数贵族的专用品。这虽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雨衣,但一直到明清,尚与一般劳动人民无缘,民间制作也少。
我们现在所说的防雨的伞,是南北朝时候才有的,当时民间最早的防雨伞是“油纸伞”。清代麟庆编纂的《河工器具图说》引《玉屑》说:“元魏(北魏)之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便于步行。”这种“油纸伞”,有带卡的伞柄和可撑、落的伞骨,伞骨外附油纸,用时沿伞柄向上撑起伞骨如辐状,伞面即可张开。这种伞是综合古代伞、盖、簦等防雨工具简化而成的。
宋高承《事物纪原》说:“晋代诸臣皆乘车,有盖无伞。元魏自代北?有中国,然北俗故便于骑,则伞盖施于骑耳,疑是后魏时始有其制耳。”这话说得有道理。古代的车盖形状如伞,有柄(杠)和支撑盖布的弓。北魏的伞吸收了车盖的构造,并加以改造,使其撑落开合,运用自如。这样,就出现了造价低廉、便于携带的伞,雨天撑起避雨,晴天收起保藏,直到近代,它还是中国广大城乡主要的防雨工具。
古代的伞,比现在的伞要大,柄也长,还带有伞和盖的一些原始特点。
我国制伞的主要产地在江南,宋代宋敏求所撰《春明退朝录》记载:江南周则年轻时很穷,以造雨伞为生,后来他因为有亲戚成了南唐后主的嫔妃发了迹。南唐后主一次跟他开玩笑说:“不是我用你你才富贵,是高密侯提携你起家呀!”高密侯就是伞。高密的本意是小山,伞张开后像座小山包,所以李后主跟周则开玩笑说你年轻的时候是高密侯提藏书网携你起家,以此也可见五代时江南以造伞为职业的人不少。江南制伞的主要产地有浙江温州、杭州,福建福州,广东佛山及湖南湘潭、益阳等地。伞的品种有油纸伞、油布伞、绸布伞及青绢遮阳伞等。温州花伞用纸及绸敷油制作,上面绘或套印风景花鸟,制作精工,牢固耐用;杭州伞以富阳产淡竹和质薄而轻的丝绸作伞骨伞面,风雅轻巧,易于折叠;福州纸伞与脱胎漆器、角梳并称“福州三宝”。福州伞以闽北山区耐霜雪、韧性好的青山老竹制骨,伞面用小刀“刮绘”图画,是美观耐用的佳品;佛山纸伞分鸡皮纸伞、蜡面纸伞数种,男、女用伞分开:男伞较大,式样较朴素;女伞小巧,伞面多用油封纸喷、印图案。湖南纸伞当地人称“雨盖”,选用上等青竹为原料制骨,湘潭的琢伞,坚固耐用;益阳、湘乡的行伞,物美价廉,都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品。
第一节 年画
顾名思义,年画与过年有关。在古代,每逢春节,人们往往有贴画的风俗,以此来点缀、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但当时并无年画这个称呼。年画这个词,是清代后期才有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年画”这个词,最早出于李光庭在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写的《乡言解颐》。该书“新年十事”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同时作者还赋诗一首:“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由此我们可知,当时所谓年画,即农村旧历新年扫清屋舍后粘贴的木版彩印画,其内容大多是反映劳动人民喜庆丰收的《庄稼忙》、表现人生仪礼的《孝顺图》和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蓬荜生辉”,寄托劳动人民渴望农业丰收、家庭和顺、生活安定的愿望和理想。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新年贴年画的风俗来源于古代的贴门神。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的大经学家郑玄注《礼记》,就记载了我国古代祭祀门神的习俗。古代居住条件差,虫蛇猛兽常闯入室中。古人为了趋吉避凶,希望门上神灵多负些责任,于是就经常礼祀门神,以达到驱鬼避害、卫护门户的目的。但那时门神还只是抽象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物象。《周礼·春官》有“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的记载,虎门是路寝(周天子每日办理朝政的地方)之门,在这重要的地方门上画虎,表示这里有猛虎守卫,这显然是以猛虎为门神。1978年夏,湖北随县发掘擂鼓墩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时,在内棺左、右侧板上的户牖旁边,发现了绘有手拿双戈的人形怪物,这可能是曾国流行的门神。考古发现的大量古人墓门上面目狰狞、胡须飞动的守门神像,大概也有同样的作用。
汉代,门神不仅可以是虎、神,还可以以古代英雄人物来充当。据《汉书》记载:广川惠王刘越在殿门画有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人物佩长剑,英勇威武,这是借勇士的威风驱走病魔。汉代最流行的门神是神荼、郁垒。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订鬼》中,曾经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神荼、郁垒的故事:茫茫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中有棵大桃树,蟠屈绵亘3000里。树东枝条间有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上有二神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管检查万鬼的行迹,如果谁干了坏事,就用苇索把它捆起来,送给老虎吃掉。于是黄帝作礼定制,把神荼、郁垒画在门上,防御山魅鬼害的侵入。这样,神荼、郁垒就成了身披盔甲、手持板斧的虎将,长久地被人们奉为门神,为人们驱邪逐害。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一种门上贴画鸡的门神新形式。晋朝王嘉在其《拾遗记》中讲述了门上贴画鸡的缘由:远古时代,尧在位之时,有祇支之国进献了一只双瞳眼睛的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这种鸟有时一年来几次,有时几年不来。它不来的时候,人们就用木、铜刻铸成它的形状,置于门户之间,魑魅丑类看见以后就惊伏骇退。可见,这种门神也是以神话传说为依据的。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为了使人们相信佛教能使人超脱苦海,佛寺对佛教的护法神或天王作了广泛的宣传。他们不仅在庙门上绘塑药叉或天王作门神,还在库房、厨房等门上画上各种不同的佛画,以消灾避祸,保障平安,这对东汉以来以神茶、郁垒为门神的观念是个不小的冲击。当时,在新年张贴的寓意驱邪避灾的绘画题材中,还出现了钟馗一式。钟馗的故事,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据说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讲武骊山上,还宫后痁〔shan山〕病发作,巫医技穷,没办法医治。一天,唐明皇忽然梦见大小二鬼,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便逃,这时那个戴帽、穿蓝衣裳的大鬼,赤裸着一臂和两脚,将小鬼捉住,挖了小鬼的眼睛,并将它吃掉。唐明皇问大鬼是什么人,大鬼回答:臣名叫钟馗,武举中落第,发誓替陛下扫除天下的妖孽。梦醒后,唐明皇病痛顿消,于是高兴地把画家吴道子召来,命他以梦写画。对于吴道子的想象创作,唐明皇极为满意,批道:“灵祇应梦,厥疾全瘳〔chou抽〕。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从此,形象丑陋,但胸怀锦绣、秉性刚直、嫉恶如仇的钟馗就成了驱邪斩鬼之神,除夕“贴于门壁”或装饰屋墙屏风,成为新的门神。
唐代以前的门神画大都是手画,虽然当时已出现木刻版画,但多用于刻印佛经或占卦相宅的书。北宋以后,手工绘制的门神画依然盛行,但木版印刷的门神画已开始出现。木版印门神画的作坊是纸马铺。“纸马”是五色纸上印刷的神佛像,供焚烧祭祀之用。当时纸马铺不仅施印佛像,年节之前也往往印些钟馗、财马、回头马之类的东西送与主顾。这种木版刻印的钟馗、财马、回头马等就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雏形,或者说,它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画,但已为木版年画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因为当时宋代绘画中已出现了不少描写年节欢乐活动或表现吉利幸福生活的风俗画(前者如《岁朝图》、《观灯图》、《春社图》、《大傩图》,后者如《货郎图》、《丰稔图》,还有很多专绘美女娃娃的画幅),也涌现出不少擅长节令装饰画的画家(如苏汉臣等)。后来,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幅度地增加人们喜爱的风俗画的产量,这些专门从事节令装饰画的画家从庙堂、书斋中解放出来,和民间的刻版技术相结合,由文人画工和刻版工人共同创造了一种能适应市场大量需求的新形式的木刻贴画,这就是真正意义的年画——“纸画”。
宋代“纸画”选材注意年节喜庆特点,艺术表现上力求优美活泼有装饰性,为后来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最早的年画刻印中心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公元1126年汴京被金兵陷落后,一部分民间画工和刻版艺人,随南逃的官民安家到了临安(今浙江杭州),一部分则随伶人、内官等过黄河到达平阳(今山西临汾)。从此年画艺术向南北两地扩展,形成以平阳为中心和以临安为中心的两大年画产地。平阳印制的年画,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义勇武安王”、“四美图”、“东方朔盗桃”等。
“义勇武安王”是长方形立幅的关羽像。画中关公戴软巾,穿锦绣袍服,登云头高靴,侧身握拳,坐在靠背交椅上,神色庄严。“四美图”画王昭君、赵飞燕、班婕好和绿珠,花冠绣裳,神姿秾丽,衣裙适体,线褶流畅(图21)。“东方朔盗桃”托名吴道子笔,画东方朔头戴罩巾,身穿宽领大袖袍,腰挂药葫芦,双手握一枝仙桃搭在肩上,双足前奔,回首面带笑容。此图套色印刷准确,线版刻工遒劲,人物画法比例适当,神态生动有趣。
这三幅年画是我国年画的早期形式,是宋、金时期年画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年画至此已成熟和定型。
年画经过元代的短暂消沉之后,至明代慢慢复兴。明代是古典版画艺术的盛期,版画应用范围之广和技术之精已大大超越前代。如明末印刷的《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富丽精湛,令人手不忍释。明代年画流传下来的不多,有《九九消寒图》、《寿星图》、《八仙祝寿图》、《孝行图》、《四贤图》等。《九九消寒图》中央有梅花八十一瓣,周围从“一九”,到“九九”,分别画有贺年、观灯、耕田、游春等活动及羊驮聚宝盆的吉祥内容,民俗气氛很浓。《四贤图》分“杨震持廉”、“陶潜尚节”、“李密尽孝”、“孔明竭忠”四条屏,生动洗炼,色彩鲜明。明代年画比较注重吉祥题材的作品。传明代有几个皇帝喜欢祝寿献福题材的年画,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所以以寓意吉利和祛灾迎祥为内容的年画获得了发展。成化皇帝朱见深于公元1465年曾画了一幅《一团和气图》,它取材于《虎溪三笑》的典故,寓意中国僧、道、儒三家和睦共处,皆大欢喜。但此题材传到民间后,变成了吉祥年画,已无三教合一的含义。
藏书网北黑龙江一带,有制作冰灯的风俗。他们入关后,把冰灯传入北京,“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这是以前中原和南方少见的特色。 灯彩一般是各地民间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等制作,并根据各地的风俗习尚、爱好进行加工,因此很有地方特点。我国古代各地著名的灯彩大体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肖形灯,这是全国各地都时兴的玩具灯。它以..竹、木或金属丝编扎骨架,外面糊纸或丝绸,制成各种动物或器物的形状,中心点燃蜡烛,很受人们喜爱。肖形灯依其形态可分为动物(如兔子灯、狮子灯、羊灯、鱼灯、雁灯、鸳鸯灯)、人物(戏曲人物、历史人物、仕女)、亭台楼阁、花卉(如莲花、栀子)、瓜果、花篮、绣球等。有些传说中的动物、人物如龙、凤、麒麟、孙悟空、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也经常是肖形灯的主题。 肖形灯中有一种不装骨架的小红灯,俗称无骨灯或脱胎灯笼,轻巧灵便,是元宵佳节儿童的爱物。有的肖形灯在下面安装木轮,以绳牵系,如车行走,称“车灯”,也是很受人欢迎的玩具灯。 还有一类是走马灯。走马灯以秫秸或竹条扎成方形灯架,中间安立轴,轴上端安装风轮,轴身以细铁丝悬插纸人纸马,下部点蜡烛,烛火使空气受热上升,推动风轮转动,即带动轴上悬插的纸人纸马奔驰转动,故称“走马”灯。走马灯宋代已出现,称“马骑灯”。宋元文献中有不少咏走马灯的诗,说明古代灯节中走马灯是非常令人瞩目的一类。走马灯内容多是表现战争的题材,“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宵驰赤壁兵”,这与走马灯的特点有关。 除了肖形灯、走马灯,流行各地的还有各式各样的花灯、纱灯。北京地区还特别流行曾经作为皇宫彩灯的宫灯。宫灯是用紫檀、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作框架,外镶玻璃、纱绢等制作的皇宫用灯。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逐渐崩溃,宫灯制作技术流入民间,成为具有地方色彩的北京灯彩。 我国生产灯彩的地区很多,其著名者如: 江苏苏州的苏州灯彩,自宋以来即以“罗灯”闻名天下,明清以其构造精巧、装饰华丽,誉为“苏灯”。“苏灯”是剪纸、装扎、糊裱工艺的巧妙结合,花样出奇,灯画工巧,花样繁多,其中,走马灯最能体现这种特色。 浙江硖〔xia侠〕石的灯彩,南宋时即享有盛名,以“小件”走马灯、虎豹走兽灯、飞鸟灯和“大件”亭台楼阁灯、宝塔灯为主,“联珠伞灯”最为奇特。 福建泉州的泉州灯彩,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以莲花灯、钱鼓灯、骰仔灯、料丝灯及用脚踢之能在地面滚动而火光不灭的“千秋火”最有特色。 广东佛山的佛山灯彩,当地称“秋色”。明清后盛行茶灯、树灯、八角灯及鱼、虾、蟾蜍一类的像形灯,有“纸马火龙”的特点。 潮州灯彩以表现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的完整情节著名。当地出产的“百屏灯”,“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婵共伊在玩耍,吕布气得手捶胸,二屏秦琼倒铜旗,三屏李素射金钱”,从 href='2203/im'>《三国演义》到《水泊梁山》,内容连贯,形式多样。人物以竹作骨架,绸作衣服,面部以通草片彩绘,灯光人影,绰约动人。 上海松江的松江灯彩,以刻纸夹纱灯最有名,明代即已盛行。江苏南京和南通的造型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大灯一人多高,小灯形似蜜蜂,制作十..分精致。 第八节 风筝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令人高兴的节令。据说,清明这天一定要放风筝,而且要有意无意地将线弄断,这叫作“放断线风筝”。传说这种“断线风筝”可以带走放风筝人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气。还有些地区认为风筝是年景好坏的标志,立春日风筝放得越高,年景越好。 风筝,又名纸鸢,俗称鹞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相传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匠师公输般制造的。他曾经“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并“作木鸢”来侦察宋国的军事情况。这是我国古代有关飞行器最早的记载。虽然“木鸢”不等于“纸鸢”,但说“木鸢”是“纸鸢”的前身恐怕没有什么问题。 类似的传说还有一些。据说汉初韩信想谋反,曾经在高祖刘邦远征叛将陈豨〔xi西〕的时候用放“纸鸢”的办法来测量未央宫与他住处之间的距离,准备挖地道入宫作乱。南朝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被困在台城之中,与外部音信隔绝。为了与外界取得联系,太子萧纲乘刮西北风的时候放“纸鸭”,把皇帝的告急文书绑在上面,希望有人能来解救他们。这些传说,不一定都可信,但看来风筝最早源于军事用途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南史·侯景传》载侯景乱军看见萧纲放的“纸鸭”,以为是巫觋〔xi习〕“压胜之术”,这说明当时一般人对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术还不了解,觉得很神秘。 唐、五代的时候,风筝已成为人们游戏娱乐的工具。唐代诗人元稹曾经写过这样的诗:“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这就是描写小孩放风筝。五代后汉的李邺,曾在军营里用纸糊扎成“纸鸢”,让战士们放,以为游戏。后来他对纸鸢加以改进,在上边安上丝弦弓,放起来后迎风能发出像筝一样的响声,所以后来纸鸢才有了“风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风筝娱乐性加强的一个表现。不过当时风筝仍然有用于军事目的的。《新唐书》记载,临洺〔ming名〕守将张伾〔pi批〕,在形势危急时曾制作高达百余丈的风筝,临风纵放,向外界求援。 宋代,城市商业空前发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迅速发展起来,许多民间艺人以此谋生。文献记载,当时汴京和临安等大城市中已出现了众多的风筝行市。在西湖,每当芳春时节,许多少年郎在桥上竞放“纸鸢”,互相较量技艺的高低。在农村,放风筝也成为儿童喜爱的一项活动。陆游《欢村童戏溪上》诗中有“竹马踉蹡〔qiang呛〕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的句子,记载了农村放风筝的情景。宋张石《续博物记》说小孩放风筝,挺胸昂首,极目远望,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引丝向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这可以看作是当时以放风筝为健身活动的总结。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风俗,不仅小孩,游春士女也都把它看成是一项非常高雅有趣的活动,文人士子更多以放风筝为遣兴之雅,诗文唱和。“清明近,游人闹,好风光,大家欢笑,风筝糊就到春郊”,十分热闹。放风筝的盛行,也使当时的绘画、戏曲常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上引记述清明放风筝的句子,就是出自戏曲家李渔的《风筝误》。 放风筝的盛行推动了风筝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风筝不仅在质量、数量、花色品种上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还出现了有关风筝制作的专门著作,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对风筝的制作极有研究,他在书中记载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和技法,每种都绘有彩图,并配有歌诀。这是目前仅见的有关风筝制作的专著。相传曹雪芹曾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给一位穷苦平民,使他赖以度日。他在文学巨著 href='2210/im'>《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关于风筝的描绘,可以看作是这部风筝专著的补充: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yue月〕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大,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 ……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吧。”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一时,丫环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送饭的来,顽了一回……,紫鹃……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 ……说着,只见藏书网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呜一般,也逼近来,……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 仅从这一段详细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见到清代风筝样式之多,有“美人”、“软翅子大凤凰”、“大鱼”、“大螃蟹”、“大红蝙蝠”、“大雁”、“玲珑喜字”诸种,而且风筝的附设装置如“送饭的”(一种能沿风筝线上升、接近风筝时被风筝触发机关撒放纸花、纸片的装置)、“响鞭”等也很齐全。据研究,清代风筝的造型已有下列几类: 鸟形:如鹞、鸽、大雁、凤凰、仙鹤等。 虫形:如蝉、蝴蝶、蜻蜓等。 水族形:如鱼、螃蟹、青蛙等。 人形:各种神话人藏书网物、戏曲人物如孙悟空、寿星、哪吒、钟馗、关公、和合二仙、白娘子等。 文字形:如喜字、福字、寿字及吉语。 器形:如花篮、扇子、宫灯、鼎、炉、花瓶等。 几何形:如瓦片、菱形、八卦、五星等。 按其构造,则有硬膀(翅膀上下沿用竹条扎成)、软膀(用一根竹条支撑翅膀上沿,下沿不设竹条,放飞时随风飘荡)、排子(造型平板形)、长串(由若干单元连接成串)、桶形等区别。为了加强娱乐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在风筝上附加一些特殊装置如风琴、笛哨、锣鼓等,这一般都是大型风筝,制作比较复杂。 清代风筝产地众多,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最为著名。 北京风筝具有帝都特色,造型有五种 57fa." >基本形式:硬膀、软膀、排子、长串和桶形。工艺大致分扎、糊、绘、放四项。在装饰上,强调图案化,以形动人,以画动人。北京风筝最著名的技艺流派为哈记风筝。它最早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在厂甸开设哈记风筝的连家铺。哈记风筝第一代是哈国良,第二代是哈长英,其中哈长英所制风筝,曾于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银牌奖。哈记风筝全部是高级的绢制品,选材严谨,骨架坚固平整,画工精致生动,吃风力准确,突出品种有云龙、五蝠、百蝠、云蝠、哪吒、刘海、蜻蜓、蝴蝶等,其中瘦沙燕?最有名。 天津风筝风格独特,在制作上,骨架全用打眼扣榫,不用线绑,显得精巧灵活,轻盈隽秀。在绘画上,它吸收了杨柳青年画、国画和版画的特点,着色浓重,颜色艳丽,线条简洁。品种有人物、花鸟、虫鱼等,以飞禽最为丰富多姿。天津风筝以魏记风筝最有名。魏记风筝制作精巧,“穿眼带榫,前后见平”,竹架的纵横交叉点竹条绝不重叠。造型真实而优美,富有新意。设色鲜艳,气韵生动。魏记风筝的第一代匠师为魏元泰,他擅长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制作风筝。当年他在试放老鹰风筝和乌鸦风筝时,竟引来空中飞翔的老鹰和乌鸦,追逐嬉戏,使99lib?观者真假难辨。他的风筝,于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为我国的手工艺赢得了荣誉。 山东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间已有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潍坊风筝结构分平面、浮雕式、立体三种,扎工精巧,造型优美。彩绘风格与当地木版年画相近,有的直接使用木版印制的单色纸,糊贴后再上色涂彩,色彩鲜明。潍坊著名的风筝艺人为清末的王福斋,他制作的仙鹤童子和雷震子背文王,非常精致。 南通风筝起源也很早,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其中一部分就是对南通风筝的总结(曹雪芹自幼生活在江苏,熟悉江苏风筝制法)。南通风筝,工艺精巧,造型优美,音响独特。它分“活鹞”和“板鹞”两种。“活鹞”形象逼真,结构精致,有老鹰磨云、双燕觅食、二龙戏珠等几十种;“板鹞”由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组成,外露六角,俗称“六角鹞子”。南通鹞子风筝小者三尺以下,大者高达一二丈。竹架绷土布,鹞尾拴粗草绳长二三丈。风筝上布满大小葫芦、竹管、白果壳、栗子壳、鸽蛋壳、花生壳等材料做的哨子。大葫芦如水桶,音响如大提琴;蛋壳小哨,其声清脆,放飞时,声响齐鸣,回荡天宇。 第九节 爆竹烟花 “爆竹一声旧岁除”。放爆竹,迎新春,这种习俗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我国最早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药做的,而是带节的竹竿。竹竿点燃后竹筒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迫使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因此,古人称它“爆竹”,唐代人称为“爆竿”。 古代人燃放爆竹,最早是为了吓退猛兽恶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人为了祈望一年的吉利,元旦那天,要“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也就是年年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用火药爆竹代替竹竿,是火药发明以后的事。 我国是发明火药的国家。从宋代开始,我国用卷制纸张包裹火药的火药爆竹已经流行。当时的火药爆竹称“鞭炮”、“爆仗”。“鞭炮”是把一个个的小型爆竹用药线串成长鞭的样子一起放,“一□(点燃)连百余不绝”。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当时临安的“爆仗”花样已经很多,有的做成瓜果的样子,有的做成各种人物形状,很受人们喜爱。 烟花的兴起和“鞭炮”同时,最早称“烟火”。“烟火”的基本作法是在纸或泥做的外壳里填装可以发生烟火的火药,点燃后喷射各种颜色的火焰、火花或幻化各种景象。据《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盛录》等书记载,南宋时烟火已藏书网经有空中大烟火和平地小烟火之分。每逢元夕,宫中要放大烟火“百余架”(大烟火搭架放演),而那些民间的后生小子则到霍山之侧,“放五色烟火,放爆竹”。大烟火五彩缤纷,多是用药线编排成楼阁、亭台、人物、花鸟等形象,每一点燃,幻光化彩、灿烂辉煌;小烟火多是在纸筒中装火药,除了能放射火焰,还能在地上盘旋游动。传说宋理宗和太后在宫中看烟火,一个“地老鼠”盘旋着直冲太后座下,太后吓得赶紧跑了。于此也可看出南宋时烟花之盛。 明清两代,爆竹烟花极为流行。“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新年春节,婚丧嫁娶,无论贫富,都要燃放爆竹烟花。明清爆竹烟花的花色品种远远超过宋元,制作技术也日益精巧。明代放烟火俗称“放盒子”。因为当时烟火多是把药线烟火编排好后放入盒子里,搭架燃放。反映明代生活的小说 href='2205/im'>《金瓶梅》中有一幅放烟花的插图,这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放烟火图(图30)。图中放烟火的木架高耸,上面挂满各式各样的烟火爆竹,正在燃放、变幻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图案,周围的观众仰首观看,这是明代烟花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该书中对西门庆拦门放烟火是这样描写的: 一丈五高花桩,四周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丹书,乃是一枝起火(起花)。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然后,正当中一个西瓜炮迸开,……觱〔bi必〕剥剥万个轰雷皆透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紫葡萄,万架千株……霸王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银蛾金蝉,施逞巧妙难移。八仙捧寿,各显神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yinyun因晕〕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楼台殿阁……村坊社鼓……货郎担儿……鲍老车儿……五鬼闹判……十面埋伏……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wei危〕尽。 ( href='2205/im'>《金瓶梅》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