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pic/plate_169181_1.jpg" />
王士性三大龙说简图
第四节 徐霞客的地理考察与贡献
(1)徐霞客与 href='1237/im'>《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我国明代末年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徐霞客以毕生精力进行旅游和地理考察。他自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时年22岁)始游太湖,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时年55岁)因病返回家乡的33年中,他的足迹遍及我国现在的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19个省市,达10万余里路程。他不仅观览名山大川的自然美景,而且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每天的地理、人文见闻,写成 href='1237/im'>《徐霞客游记》一书。遗憾的是, href='1237/im'>《徐霞客游记》在他生前并没有来得及成书,在他死后才由别人整理成篇,加上后来相互传抄,使原稿缺失很多。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 href='1237/im'>《徐霞客游记》并不是每天、每地都有日记记述(见表3)。
表3 徐霞客游迹游记对照表
| 年份 | 年龄 | 游迹 | 游记 |
|---|
| 万历三十五年(1607) | 22 | 游太湖 | 无游记 |
| 万历三十七年(1609) | 24 | 游泰山、孔陵孟庙、北入京 | 无游记 |
| 万历四十一年(1613) | 28 | 宁波渡海游落迦山(普渡),并游天台、雁荡 | 天台、雁荡有记,别无记 |
| 万历四十二年(1614) | 29 | 冬游南京 | 无游记 |
| 万历四十四年(1616) | 31 | 春游白岳、黄山,夏入武夷、九曲,秋游山阴、西湖 | 白岳、黄山、武夷(附九曲)有记 |
| 万历四十五年(1617) | 32 | 奉母游宜兴荆溪等 | 无游记 |
| 万历四十六年(1618) | 33 | 游庐山,再游黄山 | 分别有记 |
| 泰昌元年(1620) | 35 | 游仙游之九鲤湖,观浙江湖 | 九鲤湖有记 |
| 天启三年(1623) | 38 | 游嵩山、太华及太和山 | 分别有记 |
| 崇祯元年(1628) | 43 | 游福建,南至罗浮 | 闽游有记 |
| 崇祯二年(1629) | 44 | 游北京及盘山 | 无游记 |
| 崇祯三年(1630) | 45 | 再游福建 | 有游记 |
| 崇祯五年(1632) | 47 | 再游天台、雁荡 | 分别有记 |
| 崇祯六年(1633) | 48 | 取道北京、游五台山、恒山 | 五台、恒山有记 |
| 崇祯九年(1636) | 51 | 游浙江、江西 | 分别有记 |
| 崇祯十年(1637) | 52 | 游湖南、广西 | 分别有记 |
| 崇祯十一年(1638) | 53 | 游广西、贵州、云南 | 分别有记 |
| 崇祯十二年(1639) | 54 | 游云南 | 有游记 |
| 崇祯十三年(1640) | 55 | 从云南病返家乡 | 无游记 |
.99lib.
.
徐霞客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爱读地理、历史书籍,尤其喜欢游记之类,立志将来要游遍天下名山大川。徐霞客的母亲很支持儿子的志向,当徐霞客22岁第一次出游太湖时,他母亲便亲自为他远行缝制衣帽,以壮行色,还鼓励他:身为男儿,应当志在四方,以坚定徐霞客出游的决心。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徐霞客的妻子许氏病逝,他由外地回家居住侍奉母亲,而他母亲以70多岁高龄,让徐霞客陪她去江苏宜兴旅游,再次以实际行动鼓励儿子继续完成自己的旅行考察计划。在母亲的勉励下,第二年他又开始了旅行考察生活。
徐霞客的旅游方式非常简单,早年旅行往往和一位亲友结伴而行,后来则常和熟识的僧人静闻一道,带一二位仆人同行。除了偶然乘船外,主要依靠徒步跋涉,途中一般投宿寺庙中住宿食斋。但常常为探寻名胜,考察山脉的走向形态,观察河流源渊流经,以及各种地理问题,而不得不深入人迹罕至的莽林、洞穴,经常风餐路宿,不避风雨。清代学者潘次耕在《徐霞客游记·序》中曾生动的描述了徐霞客旅途的艰辛和精神。他说:
闽、粤、冀、蜀、滇、黔、百蛮荒徼〔jiāo交〕之区,(徐霞客)皆往返再四。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先审视山脉如何来去,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登不必求径,荒榛密箐〔qìng庆〕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lóng龙〕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suì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dàn淡〕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侣伴。
事实正是这样。如他晚年在西南旅行考察,就曾两次遇盗,三次绝粮,所带的一个仆人也在关键时刻逃跑了。然而,他仍泰然处之,不改初衷。每天坚持徒步几十里山路,睡前还要坚持写游记,即使在荒野露宿,他也要设法点燃松枝照明,把当天的游记写完。
他一路广交当代名士,相互勉励、互相学习,参与撰写地方志等工作。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在云南鸡足山时,他的脚病加重,难以行走,丽江木土司(太守)便派人用山轿送他回家,五月到达湖北黄冈,又经那里的官府用船送到江苏江阴家乡。次年正月(公元1641年2月)病逝家中,终年56岁,死后葬南旸〔yang杨〕岐沈村(马湾)。现在在他的家乡建有徐霞客纪念堂,以纪念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和对地理学的贡献。
(2)徐霞客的地理贡献
徐霞客早年的旅行尚以名山大川的游赏为主,晚年的旅行已不满足于探幽访故的一般性旅游,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认真的地理考察,作学术上的探索。所以,他对地理学认识的记录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他晚年
旅游的我国西南亚热带岩溶地貌的观察、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岩溶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在流水侵蚀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极为发育。
关于岩溶地貌中的溶洞、石钟乳、峰林等地形特点,我国很早就有认识和记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经》、三国时张勃的《吴地记》、南北朝时郦道元的《水经注》、沈怀远的《南越志》,到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都有不少记载。特别是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的“志岩洞”,更是作者考察桂林郊区20多个岩溶洞穴的记录报告。稍后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有很多记述。但是,能对岩溶地貌进行广泛的实际考察,并从岩溶地貌的地表形态、地下形态(洞穴)、分布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记录的,则首先是徐霞客;试图对岩溶地貌进行科学描述和系统理论分析的也首先是徐霞客。他的贡献表现在:
第一,厘订岩溶地貌的类型及名称。
徐霞客将岩溶地貌中的许多地形给予归类命名,加之规范化,形成一套特有的岩溶地貌概念系统。如称落水洞地形为“眢〔yuān鸳〕井”;圆洼地(漏斗地形)称“盘洼”或“环洼”;石芽、石沟地形称“石脊”或“石齿”;干谷地形称“枯涧”。并用“石山”一名代替唐宋以来用岩、峰、崖等不同名称对峰林地形的称呼。这种厘订类型及名称的过程,也就是研究趋向科学化的过程。
第二,关于西南岩溶地貌发育的区域特征认识。
徐霞客经过考察,首次明确了我国西南地区峰林石山的分布范围是:东自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西至云南罗平,南入广西境内。同时他还注意到石山峰林发育在各地的差异性,指出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峰林石山地貌的区域差异特征,在 href='1237/im'>《徐霞客游记》卷五(上)中,他说:
粤西之山,在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介于二者之间。
现在看来,徐霞客的这一观点确实相当正确,表现了很强的地貌类型和区划思想。
第三,对地下岩溶地貌的观察研究。
徐霞客是古代考察岩溶洞穴最多的地理学家之一。他考察的洞穴有300多个,对洞穴的形态特点、洞内石钟乳等小地形的空间分布等,都进行了详细记录,甚至专门测量各种数据,使记录更为精确。如他所考察记录的桂林七星岩洞穴系统,指出它是由两大洞府、六个洞天、15个岩洞组成,并详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今天不仅15个洞口都可以找见,而且他当时的记述与本世纪50年代科学测绘的七星岩平面图基本一致。可见他的地下岩溶地貌(溶洞)的观察记录,是相当准确的。此外,他还将溶洞分为藤瓜式、楼阁式、深井式等几种类型。
第四,对岩溶地貌成因的分析。
与过去的岩溶地貌观察记录不同,徐霞客不仅以准确的文字描述岩溶地形的各种形态和分布,而且也注意对岩溶地貌成因的探讨分析。例如,他指出漏陷地形(漏斗、落水洞等)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或溶陷崩塌而形成的。四坡陡崖的石山成因,他认为是由于石山上部崩塌,石山下部受.99lib.流水侵蚀,上下夹攻而成崖。关于钟乳石的成因,则明确指出“盖石膏日久凝结而成”等等。这些都是极富科学性的见解。
徐霞客除了在岩溶地貌方面的重要贡献外,在关于长江源流问题、盘江上源问题等,也都提出了重要见解。
长江源于青海,为我国第一大河,其上游为通天河、金沙江,这是我们现在非常清楚的地理常识。可是,古代却不这样认为。自先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的说法后,人们长期以来将长江支流岷江当作长江的上源。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到明代。
然而,徐霞客却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疑问。徐霞客经过多年的各地地理考察,认为江水浩大,以小小的岷江作为长江源流,难以令人信服。于是他分析考察资料,写成《江源考》一文,专门论述长江源流问题,以确凿的资料否定了传统说法,第一次正式提出金沙江以上才是长江的正源。
关于西南地区的南、北盘江的上源问题,他也有所考察研究,写有《盘江考》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除有个别地方错误外,基本上观点正确。他指出:过去《大明一统志》把火烧铺、明月所二水(今贵州盘县西)作为南、北盘江上源,实际上是把支流当成了正源。进而指出:北盘江的正源应当是可渡河;南盘江的正源应当是云南霑益以北炎方驿附近的交水。
正是由于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有许多卓越的见解,所以,他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第五节 潘季驯治黄理论中的地理思想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我国明代督河大臣,著名的水利学家,先后四次奉命督河,历时27年,成绩卓著,在我国历代治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治理黄河河道的理论方略中,就包含有重要的地理学思想。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
?,河流含沙量极高,造成下游经常泛滥、徙决、改道的严重局面,直接威胁着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危。所以,我国历代政府都将治理黄河,尤其是防治下游河流徙决改道作为头等大事,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治河专家。其中又以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和实践尤为著名,并一直影响到清代陈潢、靳浦的治
99lib?
河策略方针。这就是潘季驯创立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理论。
不难看出,潘季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河流搬运力与流量、流速关系这一地理学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即:正确认识到河流流速、流量愈大,则搬运泥沙(冲积)能力愈强这一地理学基本原理(水力学规律)。
其实,这一地理学理论早在公元1世纪初的王莽时代,张戎在谈论黄河淤沙时就已正确指出(《汉书·沟洫志》)。遗憾的是后来各代治理黄河都不大重视这一地理理论的应用,而常常采取分流以煞水势的办法,违背河流特性。直到潘季驯时,才再次认识到这一理论对治河的重要性。在《河防一览·河议辨惑》中,他分析道: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
因此,他认为: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
99lib?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在这里,他的筑堤已不是消极的防御,而是积极的导治。为了更有效地“束水”,他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制定了相应的筑堤规则及要求等具体措施。其99lib?结果,由于这一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治黄方略的实施,不仅使河道刷深,而且改变了海口积沙高仰的形势,为黄河入海开辟了道路,取得了治黄的很大成效。
潘季驯治黄理论的建立,不仅表明我国人民很早就对流水冲积与侵蚀这一地理理论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充 5206." >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将这一地理理论正确地应用在生产实践中。
第一节 清初的地理学新思想与地理成就
(1)大地测量与地理认识
明末清初,不少西方基督教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我国进行传教活动,为了取得中国士大夫的信任,他们也不断将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给中国人民。如明万历初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就曾绘制了多种世界地图(如《山海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等),介绍西方地理知识和成就。由于他的地图是运用西方科学的地球球体观念、经纬度和科学投影法来绘制,同时又吸收了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因此,他的地图就给中国人带来一个新的世界,给中国人的地理观念和认识以很大冲击。如通过他的地图,给人们介绍了有关地球说和寒、温、热带的划分;介绍了整个世界地理概貌:当时已将世界分为五大洲,即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细亚(亚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蜡泥加(澳洲),同时还把五大洲的位置及四邻界址作了扼要说明;各洲之上还标出了汉语国名,河、湖、海、岛名称。其中一些名称一直延用至今,如地中海、尼罗河、罗马尼亚、罗马、古巴、大西洋、加拿大、南极、北极、地球、经纬线、赤道、北极圈等。此外,他还以科学方法测定了中国许多地方(如北京、杭州、西安、太原等)的经纬度。指出绘图中经纬度的重要性,以及经纬度的表示方法等。
利玛窦之外,其他传教士如蒋有仁、艾儒略、南怀仁等也都向中国介绍了不少新的地理知识,扩大了清初人们的地理视野。也提高了投影法、经纬度测量在地图制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正是在这种新知识的刺激下,清初康熙、乾隆两朝采用西方科学方法,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国大地经纬度测量和地图编制工作。
自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在北京附近试测并绘制地图,到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聘请外国传教士雷孝思、杜德美、白晋等人率领我国测绘人员,进行了历时10年的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全国大地测量工作。共测绘了全国641个(未计西藏)经纬度基点,其中北直隶48处,江南37处,山西28处,山东28处,浙江30处,河南29处,江西30处,陕西28处,湖广54处,四川28处,广东37处,海南岛7处,贵州25处,福建30处,云南30处,蒙古93处,辽东8处,广西28处,台湾7处,吉林、黑龙江36处。此外,还派在钦天监学习过数学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西藏进行测量(后因遇叛乱骚扰,到恒河源后便停止了)。因为西北地区新疆准噶尔贵族叛乱,所以当时的测量只限于哈密。到乾隆时期,平定了新疆等地叛乱后bbr>..,即开始了第二次对全国经纬度的测量。这次主要工作是:在内地调整测绘了一些经纬基点;两次(1756年、1759年)补测了新疆地区的经纬点,获得哈密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约90个点的经纬度数据。
利用这两次大地测量数据,采用经纬度和投影法,清初先后编绘了两种全国地图,即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bbr>..717—1718年)制作的《皇舆全览图》和乾隆时期的《乾隆内府舆图》。《皇舆全览图》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子午线,图幅范围由子午线向西40多度;向东至东海;北到北纬55度。包括内地各省以及东北各省、内外蒙古、台湾及哈密以东地区。全图由28幅分图组成,比例尺为1∶40万—1∶50万。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又将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等绘制的西藏图补入总图中。《乾隆内府舆图》(又名《乾隆十三排图》)是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疆等地的新测量成果,于乾隆二十五一二十七年(公元1760—1762年)绘制的,也是采用经纬度和投影法制成的地图。它所涉及的范围约大于《皇舆全览图》一倍,图上的地理范围:以中国为中心,西至波罗的海、地中海;北至俄罗斯北海;南至琼岛(海南岛);东至海。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亚洲地图。
这些在大地测量基础上编制的地图,不仅是制图技术进步的标志,无疑也是我国人民对当时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地理深入认识的一个标志。它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深入、仔细。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是在康熙时代测量时,首次明确载入地图。这要比印度测量局的英国测量员额非尔士对珠峰的测量(公元1852年)早135年。
此外,配合清初大地测量还有两件重要的地理观念产生。一是在总结实测经纬度数据的基础上,为了制图计算方便,规定以当时的工部营造尺(1尺=0.317米)为标准,1800尺(即180丈)为一里。即每尺刚好合经线百分之一秒。把长度单位与地球经线每度弧长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是以球形体来确定尺度的最早尝试,比18世纪末法国人以赤道长度来规定米制要早约80年。另一件事是,在康熙时的测量中,通过对穿过中央子午线的霸州(39°N)至交河(38°N)间弧长,与东北齐齐哈尔以南,北纬41度至47度同一经线上的弧长比较,发现东北地区1度的弧长比交霸间1度的弧长要长,而且越向北经线1度的距离越长。这种经线不等距的发现,实际上是最早为“地球扁圆说”提供的实证资料。
(2)新的地理思想
由于受西方科学地理学原理和方法的影响,以及长期的地理知识积累,清初出现了几位具有先进地理思想的著名地理学家——刘献廷、顾祖禹和孙兰。他们在学科发展、人地关系、自然地理理论等方面,都各有新的见解。
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字继庄,又字君贤,自号广阳子,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和经济天下,认为学问不应只满足于了解一些书本知识。他对礼乐、医术、法律、农桑等都有钻研,而以对地理的见解最为重要。针对中国历代地理著作重沿革、人文,且偏重描述的特点,他提出地理学必须科学化,必须注意自然地理规律的探讨。他在《广阳杂记》卷三中说道:
方舆之书所纪者,惟疆域、建置沿革、山川古迹、城池形势、风俗职官、名宦人物诸条耳。此皆人事,于天地之故,概乎未之有闻也。余意于疆域之前别添数条,先以诸方之北极出地为主,定简平仪之度,制为正切线表。而节气之后先、日食之分秒、五星之凌犯占验,皆可推求。
他这里的“天地之故”,即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规律。他首次 5bf9." >对我国古代地理学重沿革、古迹、城池等“人事”传统的治学、著作体系,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讲那些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自然地理规律的研究和记述。而关于改革地理学,使之科学化的具体方法,他提出在区域地理著作的“疆域”记述之前,亦即地理著作的开头,先根据北极星高度与地平线角度,求出该地的经纬度表,然后就可以根据经纬度的差异来推求各地节气的早晚等自然规律。
刘献廷的这一思想,无疑对改变我国古代地理学的沿革地理传统,促进地理学趋向近代化、科学化,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他的观点和思想却并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甚至在他死后不久的乾嘉时代,反倒兴起了一个更趋向沿革古迹“人事”化的沿革地理学热,使以沿革地理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复初,号景范,以居处近宛溪而又称宛溪先生,明
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他以毕生精力著《读史方舆纪要》(130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共计280万字),书中详列各地山川险要,形势利害,考订古今郡县沿革变迁等,是一部集大成的历史地理著作。他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就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人地相关”的见解。他认为山川形势对人类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固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绝不能忽视人的作用,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为的条件,是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如在《读史方舆纪要·总序》中,他列举历史上人地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后,概括总结说:
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这种地理思想出自他大量历史事件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且在17世纪初就明确提出,充分代表了当时较先进的地理认识水平。
孙兰,明末清初地理学家,字滋九,一名御寇,自号柳庭。著有《柳庭舆地隅说》、《大地山河图说》、《古今外国地名考》等。在自然地理规律与学科发展方面,有许多重要见解。
孙兰在关于革新中国古代地理学传统方面,也提出了要进行地理规律(即所谓“说”)的探讨。在《柳庭舆地隅说》自叙中,他首先指出了古代传统地理学的志、记与“说”的区别,指出:
志也者志其迹,记也者记其事。说则不然,说其所以然,又说其所当然,说其未有天地之始与既有天地之后,则所谓舆地之说也。
“说”的内容包括有:
何以为山,何以为川,山何以峙,川何以流,人何以生,国何以建,山何以分支别派,川何以输泻传流,古今何以递变为沿革,人物何以治乱成古今。
显然,孙兰这种强调重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规律研究的思想,与刘献廷革新中国古代地理学传统的思想一样,代表了当时的进步地理学思想。
第二节 地志撰著的重视与相关理论
清王朝非常重视方志的修纂工作。清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配合《一统志》的编修,康熙帝就曾命各省督抚聘集 5bbf." >宿儒名贤接古续今,纂修各省通志。同时将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河南省巡抚贾汉复主修的《河南通志》颁著天下为式,促进了一大批地方志著作的出现。据陈正祥教授估计,目前世界上有中国地方志著作约11000种,而见于《中国地方志综录》的至少有8000多种,其中清代约有5518种。由此可见,清代是中国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结合方志的编修,许多学者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并逐渐建立起一套方志学理论体系。当时著名学者如钱大昕(公元1728—1777年)、孙星衍(公元1753—1818年)、洪亮吉(公元1846—1808年)、戴震(公元1723—1777年)、章学诚(公元1738—180
.99lib.1年)等,都发表过有关方志学的理论见解,参加过具体的方志编纂实践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方志学不仅在编纂数量上,而且在理论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方志理论的阐述,清初顾炎武、方苞等就有论述,到乾隆大修方志时,有关修志理论方法便更受重视,并逐渐形成了所谓考据地理派和方志史志派两大学术派别。
(1)清初顾炎武、方苞的修志原则
清初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著作基础上,曾对方志修纂方法、原则有所论述,后人将他的修志要点概括为以下五点:
⑴修志的人要有一定的学识;
⑵要网罗天下志书作参考;
⑶要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反复勘对,必得其实而后止;
⑷要有充裕的时间;
⑸文字要通俗易懂。
雍正时,方苞在《与一统志馆诸翰林书》中,阐明了修志的许多原则,其中主要包括:
⑴体例必须统一;
⑵由博返约,提倡简明扼要;
⑶强调资料的可靠..性。
(2)戴震等考据地理派修志理论
考据地理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戴震、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等人。他们的主要修志理论和方法,就是倚重考据学的“崇古薄今”思想和“铨释故训,究索名物”的方法,认为地方志即是地理沿革考证。所谓:
一方之志,苟简不可,滥收亦不可。苟简则舆图疆域。容有不祥……滥收则或采传闻,不搜载籍,借人才于异地。移景物于一方,以致以讹传讹,误中复误……撰方志之法贵因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博考旁稽,又归一是(洪亮吉:《更生斋文续集》卷二)。
所以,洪亮吉所撰《乾隆直隶邠州志》,虽记载了今陕西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的州县建置、沿革、山川、水利、公署、驿庙、古迹、大事、兵驿、人物、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取材也较为广泛,但却重视古代材料,轻视当代材料,尽管考据精详,而对当时的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记述极少或脱漏。他修志所制定的类目,更是以前人的撰著为依据,如其“舆地记”,系仿周舆地图记簿;“职官表”,系仿班固《百官公卿表》等;“会计簿”,系仿宋李常《元祐会计录》等;“衙署志”系仿宋无名氏《衙署志》;“先贤传”,系仿魏明帝《海内先贤传》等;“列女传”,系仿刘向 href='449/im'>《列女传》;“金石录”,系仿宋赵明诚《金石录》等。bbr>..
(3)章学诚与方志史志学派
.与考据地理派同时,是以章学诚(公元1738—1801年)等为代表的方志史志学派。他们对方志属性、编撰理论、方法等都有系统论述。
首先,章学诚提出了方志是史,是一地区全史的观点。他明确指出:“志乃史载”,“方志为国史要删”,“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志乃史体”等,并对戴震“志以考地理”的观点进行
99lib?了辩驳。在具体进行方志编纂的方法、理论上,提出了所谓“史家法度”;“三书”、“四体”、“五难”、“八忌”、“四要”等观点。
“史家法度”是指修志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即所谓“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三书”、“四体”是章学诚所设定的志书门类。他说:“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经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而“志”为主体。按其记述内容又可分为“四体”,即:“皇恩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即认为一部志书的体例,应分志、掌故、文征三部分,其中“志”下,又分纪、谱、考、传四门。志下四门分别记述有关庆典、科甲、法制、人物事迹,掌故是有关一方典章制度的原始纪录;文征则是地方文献的汇辑。
“五难”、“八忌”、“四要”是指在修志时,注意克服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五难);排除“八忌”: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推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变,忌贪载传奇;达到“四要”:即要简、要严、要核、要雅。
稍晚于章学诚的邹汉勋(公元1805—1853年)对方志编修也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总结。他纂修过《贵阳府志》、《安顺府志》、《大定府志》等,在理论方面,他认为:纂修地方志应仿《禹贡》、《汉书·地理志》例,以行省统府州,以府州统州县,以州县统乡里,以乡里统村;并应详记四至八到、山川、津梁、关隘、水利、镇市、寺观;山川要详其源流、脉络、流域,关于艺文志的编纂,他主张仿《汉书·艺文志》法,详载郡中著述,录其序跋,略作提要。他对立传的标准提出:贤达以仕迹为断,文学以著述为断,封赠以诰轴为断,耆宿、行宿、孝友、忠义皆以事实为断。
第三节 古代地理著作校勘的成就
明末清初,以顾炎武、顾祖禹等为代表,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新风,极力主张做学问要为社会服务,要探求科学规律。但是,从不久的雍正时代开始,清政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严禁人们评议时政,制造了几起骇人的“文字狱”,迫使学者走向脱离现实、埋头书案的古籍整理工作,终于形成以文献校文献的整理、校注古代典籍的乾嘉“考据”学风,并一直影响到清末的许多治学工作。这时的地理学研究也不例外,亦出现了校勘、注释、整理、补作古代地理著作的高潮,以致成为清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和发展特点。
(1)古代地理著作的整理校注
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很多,成书时间也较早,在长时间的流传中,主要靠相互传抄、翻刻,所以,到清代,各种古代地理著作的版本就比较多,相互之间都有缺漏、差异,甚至造成意思上的矛盾。加之我国上古、中古语言文字变化较大,使后人对前人著作的理解因时代而不同。这些都为后人的阅读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由乾隆时代兴盛的“考据”学派,其最主要的工作,首先便是对古代著作进行文字、版本上的整理、校勘和意义(内容)上的注释。在地理学方面,用功最大,成绩最著者,主要是对《禹贡》、 href='1656/im'>《山海经》、《水经注》以及历代“正史”《地理志》的校勘、注释。
关于《禹贡》的校勘,主要有胡渭、徐文靖、朱鹤令、丁晏等。胡渭(公元1633—1714年)搜集历代方 5fd7." >志舆地著作史料,对《禹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注解,还对所谓“禹河”(传说大禹治水之后的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的迁徙,以及汉、唐、宋、元、明代黄河河道,进行了精密的考证。著有《禹贡锥指》20卷,地图47幅。晚于胡渭的徐文靖在胡渭研究的基础上,又旁征博引,参校其他版本著作,写成《禹贡会笺》12卷,总
..汇各种校注成果。胡渭、徐文靖的著作在校勘《禹贡》中,最为重要,考释详细繁多。此外,在他们之前的朱鹤令曾写过《禹贡长笺》一书,校注《禹贡》;晚于胡渭、徐文靖的则有丁晏、程瑶田等关于《禹贡》的研究。丁晏著有《禹贡锥指正误》,以指明胡渭校注中的一些错误;程瑶田著《禹贡三江考》,主要考释长江。
关于 href='1656/im'>《山海经》的校勘,主要有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18卷;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18卷。毕沅主要对 href='1656/im'>《山海经》的篇目、文字、山川等进行了考证。尤其是在山川方面,加强了地理内容的考释。郝懿行较毕沅晚,他的著作除文字等校释外,对山川、方位等论证,多与毕沅相同。
清以前的24部“正史”中,16部有《地理志》,
..清代学者对这些“正史”《地理志》进行校勘、注释的人很多,著作也很多。主要有:钱坫〔diàn店〕撰、徐松集释的《新斠〔jiào叫〕注汉书地理志集释》16卷;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二卷;陈澧《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七卷;洪颐煊《汉志水道疏证》四卷;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103卷;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五卷;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九卷等。在清代校注“正史”《地理志》的学者中,尤以清末丁谦(公元1843—1919年)的校注考证最为丰富和著名。丁谦刊行于世的“正史”地理考证著作就有17种35卷。上自《汉书》,下及《明史》的边疆域外地理都有考证。如:《汉书·匈奴传》地理考证二卷;《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证一卷;《后汉书·东夷传》地理考证一卷;《新、旧唐书·西域传》地理考证一卷;《明史·外国传、西域传》地理考证二卷等。
关于《水经注》的校勘注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自问世以来,即被后人广为刊印、传抄、引用。到宋代时,版本间已有了较大差异。所以,金代即有人开始进行《水经注》的版本、文字整理校订,但直到明代朱谋玮的《水经注笺》,整理都不十分精慎。到了清代,对《水经注》的校勘研究一下子成了一门用功最多的学问,几乎清代第一流的学者、地理学家,十有八九都校注过《水经注》。如清初有黄宗羲、顾炎武、阎若璩、顾祖禹、胡渭、黄仪、刘献廷;清中叶有齐召南、全祖望、戴震、赵一清、孙星衍、段玉裁;清晚期有陈澧、王先谦、杨守敬、熊会贞、丁谦等。当时为《水经注》校勘、考订、注释、作图的各种版本不下50种,而其中最著名的有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王先谦、杨守敬的整理本,即:全祖望的《全氏七校水经注》、赵一清的《水
??经注释》、戴震的《水经注》、王先谦的《合校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
除以上几种地理著作的校勘整理外,清人还对《穆天子传》、晋代法显《佛国记》、唐代杜环《经行记》、元代耶律楚材《西游录》等著作中的地理问题,也都进行了校勘、注释、整理。
清代对古代地理著作的校勘、整理、注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绩:
第一,订正文字,理顺版本。即通过文字、版本比较校勘,恢复了各种地理著作的原来面貌,便于后人阅读、使用。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的工作,就在于校理清楚了《水经注》在传抄流传过程中,“经”文与“注”文之间、篇目之间的混乱现象,逐渐理出一个比较正确的《水经注》版本。
第二,订正讹误,增补内容。如吴卓信的《汉书地理志补注》,就对班固《汉书·地理志》中许多错讹之处,旁征博引予以纠正。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为《隋书·地理志》全文的六倍,不仅纠正了《隋书·地理志》中的错谬之处,更重要的是扩大、丰富了它的内容。
第三,对一些沿革地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清代学者在对古代地理著作的校勘中,往往依据多种资料对一些政区沿革、河道变迁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如胡渭关于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考证;杨守敬《水经注疏》中的许多考释工作等。
(2)古代“正史”《地理志》的补作
清代学者在对“正史”中的《地理志》进行校勘、注释的同时,也对24部“正史”中没有《地理志》的八部(即 href='9038/im'>《史记》、《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进行了研究,在汇集、分析古代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地理志》的补著工作。其主要成绩如下:
吴增仅撰、杨守敬补正的《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八卷;谢毓英的《三国疆域表》二卷等,可补《三国志》无地理志之缺;洪齮〔yi椅〕孙的《补梁疆域志》四卷,可补《梁书》无地理志之缺;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四卷,可补《陈书》无地理志之缺;汪士铎《南北史..补志》14卷,可补《南史》、《北史》无地理志之缺;练恕《五代地理考》一卷,可补《旧五代史》郡县志及《新五代史》职方考的简略。《北齐书》、《周书》虽未有专门补志,但实际上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补遗》,对梁、陈、北齐、北周、隋的地理都有补注和考证。此外,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16卷),也对《北齐书》、《周书》地理志的补著有一定意义。
总之,由于清代学者的努力,基本上补齐了我国古代正史中的《地理志》一章,使自汉至清一直贯穿下来,形成我国古代地理学中独特的正史地理志著作体系。
第四节 水道著作的重视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郑樵曾说:“水者,地之脉络也。水道明而凡邦国都鄙之星罗绣错者,因此别焉。”(《通志·地理略》)充分说明水道(河流)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国古代地理研究中,水道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清代的地理研究中更是如此。清代除了对过去的河流水系资料进行汇编外,还出现了几种著名的全国水道著作和区域水道著作,这就是由傅泽洪、黎世序等人先后主编的《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徐松的《西域水道记》。
《行水金鉴》由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至今最详备的一部总括古今、系统汇总黄河、淮河等流域水道变迁、水利工程和行政管理情况的水利文献汇集。全书175卷(卷首附图一卷),约120万字,辑录了上古至清康熙末年的几乎所有水利资料。举凡历史上的水利著作、地理著作、方志、杂史、传记等。只要与河流水道的变迁、治理、管理等事项相关,都全部收集,然后以时代先后,分门别类(分河水、淮水、江水、济水、运河水、两河总说、官司、夫役等项)排列辑录资料。所以,该书资料极为丰富和系统,是我国古代水道著作中最系统、全面的文献资料,对后人利用极为方便。《续行水金鉴》bbr>?99lib?是黎世序等人仿《行水金鉴》体例,辑录了清雍正初年到嘉庆末年的水道资料,全书156卷(卷首图一卷),约200万字。此后民国初年,武同举等又编辑了《再续行水金鉴》200卷,辑录了道光至宣统年间的水道资料。这三部书便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上,上启远古下及清末,数千年间首尾相连的水道文献资料,实属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中的壮举。
《水道提纲》是清代.99lib?中期齐召南(公元1703—1768年)撰著的一部仿照《水经注》体例的全国水道著作,全书28卷,包括自序、目次和正文三部分。他虽然是仿《水经注》体例,但在一些具体编目,特别是内容上却突破了《水经注》的范围。如相比于《水经注》,扩大了长江水系的记述,增加了新疆、西藏地区的水道等;再如,齐召南还最早将经纬度应用到水道著作中,在他记述的主要河道中,不少都采用经纬度确定河流位置,使河道的地理位置更为具体准确。是继《水经注》后,第一部大规模的全国水道著作,对反映当时地理认识,研究历史水文地理极为重要。
《西域水道记》是徐松(公元1781—1848年)编撰的一部典型的区域水道著作,是我国关于新疆地区水道情况进行最全面、最深入记录的第一部著作。《西域水道记》也仿《水经注》体例,自分“记文”和“释文”两部分。其“记文”相当于《水经注》的“经”文,十分简明,主要叙述水道流经的脉络,分合汇注情况。“释文”相 5f53." >当于《水经注》的“注”文,比较具体详细,广征博引,内容丰富,不仅记述河流本身的情况,而且对河流流经地区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经济文化等情况也都进行记述。特别是根据内陆河流的特征,徐松创造性的依湖泊为区划单元,将所记述地区的河流划分为11个区(湖)。全书也因此而分成五卷11篇,即:
.藏书网
卷一 罗布淖尔(罗
布泊)所受水 上
卷二 罗布淖尔所受水 下
卷三
哈喇淖尔(哈拉湖)所受水
巴尔库勒淖尔(巴里坤湖)所受水
额彬格逊淖尔(玛纳斯湖)所受水
哈喇塔拉额西柯淖尔(艾比湖)所受水
卷四 巴勒喀什淖尔(巴尔喀什湖)所受水
卷五
赛喇木淖尔(赛里木湖)所受水
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所受水
阿拉克图勒淖尔(阿拉湖)所受水
葛勒札尔巴什淖尔(布伦托海)所受水
宰桑淖尔(斋桑泊)所受水
从《西域水道记》所列湖泊水系,不难看出,它记述了当时西自巴尔喀什湖,东自巴里坤湖流域,南界昆仑山,北达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斋桑泊流域这一广大范围的河流情况。而且它是在吸收了清代长期考察资料的基础上,选集大量材料编写而成,所以,记述内容一般都比较准确,比较客观、全面、正确地反映了该地区的河流水系及其地理、人文状况。作为区域水道著作,不仅是该区的空前杰作,在全国也是仅见,代表了当时水道地理著作的新水平。
第五节 清代世界地理著作——《海国图志》
我国最早由中国人自己编撰,并采用经纬度、投影等近代科学方法配制地图的世界地理著作,是1842年出版由魏源主编的50卷本《海国图志》。
魏源(公元1794—1856年),清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在鸦片战争后,为了使国人了解外国,寻找御侮强国的道路,他在爱国将领林则徐的鼓励支持下,以林则徐搜集和请人翻译的外国地理著作编成的《四洲志》为基础,大加增补著成《海国图志》一书(50卷,49万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刊印。到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时,他将该书扩大到60卷,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又扩大到100卷,84万字。在书中,他大量参引中外史地著作,除林则徐编的《四洲志》外,我国古代的 href='9038/im'>《史记》、《汉书》、《水经注》,以及清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等著作;外国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记》、南怀仁的《坤舆全图》等,以及各种文件、奏折等,至少有百种以上资料被参阅引用。同时参照香港“英夷公司”制的《大宪图》,绘制世界各国地图74幅,以配合文字记述。以100卷本《海国图志》为例,其记述国家及内容如下:bbr>99lib??
卷1—2 筹海篇(论海上防卫)
卷3—4 世界和各洲地图
卷5—10 中印半岛各国
卷11—16 南洋群岛各国
卷17 日本
卷18 南太平洋各岛
卷19—32 印度和西南亚各国
卷33—36 非洲
卷37—49 欧洲各国
卷50—53 英国
卷54—56 俄国
卷57—58 北欧各国
卷59—63 美国和北美各国
卷64—70 南美各国
卷71—73 各国宗教、中西历法、中西纪年表
卷74—76 国地总论
卷77—80 筹海总论
卷81—83 夷情备采
卷84—93 轮船、大炮模型和图纸
卷94—100 西洋技艺杂述
《海国图志》的记
..述是以地理记述为主,但广泛涉及各国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历法等各个方面,介绍的世界地理范围几近当时的所有已知区域。所以,它是我国当时关于世界地理、世界知识最丰富的著作,对我国近代开展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及维新活动,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许多革新运动的领导人都受过此书的影响,并极力推崇它的作用(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同时,它对开阔日本人的视野,推动
日本明治维新也起有重大作用,它在1854年即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广为流传。由此可见,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思想史上也具特殊地位。
第六节 地图的演变
作为地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图,在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除了各种地图大量出现外,最突出的发展变化是: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和经纬绘图法在传统地图中的出现。
(1)历史地图集的编制
关于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在中国出现很早。晋
裴秀即绘制过历史地理图集性质的《禹贡地域图》18篇。而清代的历史地图集的编制,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在质量、范围、系统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
早在清初,胡渭《禹贡锥指》中就附有18幅历史地图,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时,李兆洛(公元1769—1841年)主持编绘的《历代舆地沿革图》、杨守敬(公元1839—1915年)所绘制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更是将清代,以及中国古代传统历史沿革地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初 520a." >刊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计67篇,续刊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凡71篇。包括《禹贡九州图》、《尔雅殷制图》、《职方周制图》、《春秋列国图》、《七国形势图》等。后几经增补,1911年刊行,名为《历代舆地图》,其中隋代以前各幅地图,多附有序、表或札记。该图以清代《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采用经纬度制图法和朱墨套印法,以红色表示清代地名、山川,黑色表示古代山川形势。据《观海堂地理书目》统计,这部大型历史地图集共分358卷,45个图组,分装为34册。该图集无论从制图方法,还是从其通古贯今的系统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清代,也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空前的地理巨著。它一出版,即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水经注图》是杨守敬的又一部历史地理力作,是杨守敬配合校注《水经注》所作,全图采用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法,将郦道元《水经注》所述各项内容,标注在当代(清)地图上,即所谓该图“皆循郦氏步趋,必一一证合。以书考图,以图复书,无不吻合,而流移变动如诣指掌。”(《水经注图·序》)它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2)西方经纬度绘图法的应用
关于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在中国传统地图中的出现,除了作为独立的西方制图法测绘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等,存在于清代的大量地图中之外,重要的是在清后期的许多中国人绘制的传统地图中,出现了不少采用西方制图法的痕迹,如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湖北出版的《大清一统舆图》(又称《皇朝中外一统舆图》,邹世诒、晏圭斋等编绘),就是将西方的经纬度和传统的计里画方法混合使用。清末,为编制《大清会典舆图》,在其所规定的制图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以传统画法为基础,采用西方制图法,如:既规定使用计里画方法,又要求省图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圆锥投影”法。而在已编成的许多省级地图集中,都体现了这种中西制图法混用现象,如《甘肃全省舆图》、《安徽舆地图》、《陕西省舆地图》等,不仅有经纬度,还有图例方面的科学化革新。尽管这些图上的经纬度、投 5f71." >影法等,都极为简单,不准确,但却是中国传统地图法向近代科学制图方面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99lib?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地图理论在中国日渐隆盛,早在1916年林有壬就翻译发表了有关大地测量方面的论文,系统介绍西方地图测绘工作的新进展(《地学杂志》七卷一期),此后,曾世英等人即注意到摄影测绘与地形、投影的关系>..(《地理学报》,三卷三期,1936年)等。使30年代的中国地图学已努力与西方新的地图学理论方法保持同步。1933年上海申报馆出版了由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三人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与《中国分省新图》,它们均采用等高线及分层设色法表示地形,新的投影法(前图为亚尔勃斯投影,后图主要为圆锥投影)。该图一出版,即大受欢迎,也深受西方同行的赞誉。先后增订五版,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各式地图的基本图样,也使中国传统的旧式地图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可以说,以30年代《申报》馆出版的丁文江等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为标志,西方制图法彻底取代了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法制图学。
第七节 自然地理认识
清朝自1644年入关后,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到乾隆时期,才最后形成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大帝国。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清朝国内辖地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以外,还包括称为本部的18行省(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直隶)和称为藩部的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清王朝的疆域:北至恰克图,南至海南岛、团沙群岛,西至葱岭(帕米尔),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清王朝不仅拥有这样广阔的疆域,而且对之实行了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建成的是一个国势强大的统一国家,特别是经过康熙、乾隆两次组织的大范围全国地图测绘工作,使当时人们对中国领土内的地理状况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较之前代、清人对境内山脉体系、江源、河源、气候分布规律等,都有新的认识。
(1)地势
关于全国的山脉体系认识,清初顾炎武等仍引用明末王士性《五岳游草》的论述,阐述当时人们对全国山脉(称“龙”、“龙脉”)大势的认识。清初康熙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图测量,尤其是乾隆时期对新疆等地的扩测,使当时人们对中国的山川地理大势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其中对中国山脉体系也有了新的认识,如清代后期魏源的《葱岭三干考》云:
葱岭即昆仑,其东出之山分为三大干,以北干为正。北干自天山起祖,自伊犁绕宰桑泊(斋桑泊)之北,而趋阿尔泰山;东走杭爱山,起肯特岭,为外兴安岭,包外蒙古各部,绵亘而东,直抵混同入海,其北尽于俄罗斯阿尔泰山为正干。故引度长荒,东趋巴里坤哈密者乃其分支。分支短,尽乎安西州之布隆谷河。中干自于阗南山起祖,经青海,由三危积石,绕套外为贺兰山、阴山,历归化城宣府至独石口外之多伦湖而起内兴安岭,至内蒙各部而为辽东之长白山,以尽于朝鲜、日本。复分数支,其在大漠内黄河北者为北支;在黄河南、汉水北者为中支;汉水南、江水北者为南支。南干自阿里之冈底斯山起祖,起阿里东为卫藏,入四川、云南,东趋两粤,起五岭,循八闽,以尽于台湾、琉球(《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他认为中国境内的主要山脉体系有三条。其中北干为阿尔泰山、杭爱山、外兴安岭一线,其南天山为北干的分支山脉。中干以昆仑山向东,经积石山、阿尼玛卿山分为三支:北支由此向东北经贺兰山、阴山、兴安岭、长白山;中支为秦岭、伏牛山;南支为大巴山。南干似自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到南岭。
尽管魏源的论述中,还有许多不全面的地方(如太行山、祁连山、喜玛拉雅山的位置),但基本勾勒出几条主要山脉干线,尤其是去掉了关于东南丘陵作为山脉体系的观念,扩大了正确认识山系的范围。
关于国内各区域的地理大势,清初也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就论述了全国各省会(政治、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
(2)植被分布与气候规律
古代关于植被分布规律,季风、信风等自然地理分布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较之过去,清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即关于中国第二条植被分界线的明确认识,植物分布垂直带谱,以及台风的深入认识。
关于中国第二条植物分布界线(南岭)的认识,晋代嵇含早在《南方草木状》中已有论述,如其所述:“芜菁,岭峤(南岭)以南俱无之。偶有士人因官携种,就彼种之,出地则变为芥,亦橘种淮北为枳之义也”(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一),即将南岭作为芜菁的种植分界线。此后,也有游人士客注意到南岭南北的植物差异现象。但直到明末清初时,屈大均才“更明确地提出把南岭大庾岭作为我国植物分布的又一条分界线”。他在《广东新语》卷二五中说到:
(榕树)性畏寒,逾梅岭则不生。故红梅驿有数榕,为炎寒(炎热,即南亚热带)之界,又封川西三十里分界村,二广同日植一榕,相去三丈许,而东大西小,东荣西瘁,东榕又不落叶。咫尺间,地之冷暖已分如此。
自韶州西北行,榕多直出,不甚高,与广州榕婆娑偃蹇者异。
关于植物分布的垂直带谱现象,先秦《管子·地员篇》中,就曾有描述,此后,各代都有零星记述,清末胡薇元在登峨眉山时,也曾观察记录了峨眉山的植被垂直分布现象。他在《峨眉山行记》中写道:
登解脱坡……蹑蹬仰跂,积叶在足,……上白岩,四里逾白龙洞金龙寺,浓翠蔽岭,松杉夹道,……灌木层累,使人不见其险,……五里上峰顶大乘殿,……地高风利,……六里,上罗汉三坡,荒岭曼衍,古木连蜷,……山后荒漠蔓草。
他清楚地记述了峨眉山脚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积叶在足”);山的上部为针叶林(“松杉夹道”);再向上则为灌木丛(“灌木层累”);到山顶就变成了高山草地景观(“荒漠蔓草”)。
关于东南海陆风向的认识和记录,古代认识也比较早。但关于台风与
..飓风(寒潮或冷锋大风)的差别、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比较科学区别的,却是在清康熙时《台湾府志·风信》第一节中谈到的。该书云:
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具’换‘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日,俗称九隆风,间或有台,则骤于春飓……四月少飓日,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阳春,天气多晴顺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飓,九月多九隆也。十月以后,北风常作,然台飓无定期,舟人视风隙以来往。五、六、七、八月应属南风,台将发则北风先至,转而东南,又转而南,又转而西南始止……五、六、七月间风雨俱至,即俗所谓西北雨、风时而雨也,舟人视天边有点黑,则收帆严舵以待之,瞬息之间风雨骤至,随刻即止,若预待稍迟,则由帆不及而或至覆舟焉。
关于区域气候特点也有新的认识,如对新疆周围地区的气候特征,这时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清肖雄在《听园西疆杂述诗》卷四《气候》中所述:
新疆气候不齐,哈密犹属东陲。而冬之寒,夏之热皆倍于内地。即如夏日,晴则酷热难禁,若天阴风起,忽如冬令,即值署天晴日,昼中大热。早晚仍需棉服,即当炎日卓午,城中挥汗不止,出城北行三十里,至黑帐房地方,又寒气逼人,气候大约如此。盖因地高土燥,蒸之以炎日,故热不可挡……巴里坤在大谷中,为新疆极寒处,冬不待言,即夏日晴明,犹宜春服,若阴霾辄至,飞雪著裘者有之,吐鲁番之热,不但迥异各城,并倍于南省……伊犁虽在北路之西,而地当岭外,气候较北路和平多矣,常下雨,每当三月,大有春景,至九月犹不甚寒,南八城捷至伊犁,犹近温线,故温和而有雨。哈密捷至乌鲁木齐及塔尔巴哈台,地与温线较远,与冷线较近,故雨泽甚稀,常数年不一见,边地多风,常三五日一发,昼夜不止,尘沙入室,出户不能睁眼。戈壁广野中,尤猛烈难行,石子小者能飞,大者能走,沙石怒号,击肉欲破,行人车马遇之,须即停止,苟且遮避,若稍移动,即迷失不复得路矣。
此记载非常形象、生动,这样准确具体记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以前著作中所看不到的。
(3)潮汐规律
关于潮汐的发生规律及其原因,我国古代早有观察、论述,并有专门著作(唐封演:《说潮》,载《全唐文》卷四四○,清俞思谦集历代潮汐说成《海塘录》一书等)。到了清代,人们仍在不断探索各地潮汐的规律。顾炎武就对潮汐的发生和涨潮规律进行过总结,比较准确地描述了潮汐现象及其规律。关于潮汐发生的原因,我国很早已注意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如唐封演首次提出了月亮和海水“潜相感”(相互作用)而引发潮汐的观点。但此后,我国关于潮汐成因理论的探讨,仍只限于潮汐出现与月球的运动规律的相互关系上,未能进一步解释它们之间的
引力机制等问题。直到清代,万有引力定律以及许多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后,人们才开始用科学方法去探讨、认识潮汐发生的原因。其中最著名的是魏源的潮汐成因论。魏源用万有引力定律,从天体运动的角度,分析潮汐的成因,证实了月亮是引起潮汐的主要原因,指出了每天潮汐的变化时刻,阐述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使引潮力增加或减少,从而形成每月两次大小潮的变化。同时,他还指出:“然地球亦非四面全水,故潮之长落,各处亦不能尽同,况且,山、峡、洲、岛阻束水势,所以同时之潮,又有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长落,或不长落之别焉。”(《海国图志》卷九八)魏源的这一论述,标志着我国古代潮汐成因理论的最高认识水平。
除了一般潮汐规律认识外,清代对我国著名的钱塘江潮的成因,也提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钱塘江潮是一处著名自然景观,历来注意的人不少,从地理、水文角度解释其成因的也有颇多论述。如汉代王充认为主要是喇叭形河口地形的影响所致(王充:《论衡·书虚》),晋代葛洪则提出了潮汐能量的概念(葛洪:《抱朴子·外佚文》,载《四部备要》子部),唐代卢肇在继承二人观点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江水的作用,认为大潮是因江水与海水在狭窄河道相遇:“激而为斗”,形成怒潮(卢肇:《海潮赋》,载《海潮辑说》卷上)。此后,燕肃经过调查,发现钱塘江河口存在南北互连的“沙潬〔dan担〕”(拦门沙坎),认为它是暴潮产生的重要原因(燕肃:《海潮论》,载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此后,各代的论述基本囿于以上各说。直到清代,人们才用综合因素解释钱塘江潮的成因。周春(公元1728—1815年)在他的《海潮说》中指出,钱塘江潮不同于他处的原因是:“他处之潮,海自海而江自江,故其势杂。”而钱塘江潮,“海自东来,经东南大洋,入尖山口而一束,其势远且猛;江自西南,前扬波后重水,龛赭海门而亦一束,其势隘且急,两潮会于城南,激荡冲突”。这种江潮和海潮共同作用形成暴涨潮的理论,已得到现代暴涨潮理论的证实。表明清中叶,人们已能正确解释钱塘江潮的成因。
(4)地震成因
关于地震的成因,清魏源通过观察、分析,也提出了比从前正确的理论。他通过观察铁末、硫磺、水的化合反应,以及地震后的现象,指出:“地震者,地内硫磺、各石之类然(燃)烧也……总之,地中有温泉及硫磺、各矿,其处则频频遭地震。”尽管此说不尽符合科学道理,但比过去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地震成因,大大前进了一步。同时,魏源还注意到震前的异常现象,以及震中与周边震区的关系等问题。如说:“其(地)体愈刚坚者,其震动愈远。再,地动有因本处而震动他处者,有因他处而震动本处者。凡本处之动,上下摇动,其动也大;他处之动,两旁摇晃,其动也小。”(《海国图志》卷九八)其分析都具有相当的科学道理。
(5)河流水汛
对全国河流水汛特色认识上,清代也有进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从补给角度(雪、雨等)分析了河流水汛的成因,及其发生的时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明清治黄,依据“束水攻沙”的理论,常采用借清助黄以加大水量,提高冲沙能力,一般说来,根据河流挟沙能力与流速高次方成正比的原理,借清助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黄河流量、流速都很大,而淮河助黄水量小时,便会产生倒灌现象。再则,当黄河高浓度含沙时,清水加入后,是否能促使河道冲刷或淤积,至今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当时陈法已注意到这一问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乾隆时,御史胡定曾奏“河防事宜十条”中提出了沟涧筑坝汰沙澄源的建议。其云:“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峡)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破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泄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这表明他不仅已认识到黄河泥沙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而且还正确提出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丘陵沟壑区打坝拦泥,淤地种麦的措施。这个建议,与我国目前依据黄河水沙原理,在黄土高原地区采取的沟底打坝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完全相同的,但它早在200多年前被认识和提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遗憾的是,胡定的这一重要见解当时并未被注意和采纳。但它仍然反映出那时人们对黄河水性、水沙规律的认识水平。
嘉庆时,河督康基田在《河源纪闻》中,曾谈到他关于河流的河势常态的认识。他说:“河中溜势迁转不一,随水之大小而易其方,不可不权其变,如水小归槽,水大走滩,水之常性也。”又说:“水小力聚于上湾,水大力猛,……则其力在下湾。”即正确指出:黄河下游水小时,一般河水归槽,比降变缓,水流随湾而行,冲力在上湾转折处;水大时,比降增大,溜势取直,冲力集中在下湾。
在清代有关黄河水利实践的理论中,我们还应提到魏源关于黄河下游河道的认识。其中包含了他关于黄河下游地理形势、黄河水性等多方面的正确地理观念。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流向,他认为黄河北去由大清河入海是一条好的出路。他首先从黄河下游地理形势上分析,说:“地势北岸下而南岸高,河流北趋顺而南趋逆,故挽复道,北难而南易。上游北决,则较下游其挽回尤不易。”“然则河之北决,非就下之性乎?每上游豫省北决,必贯张秋运河。趋大清河入海,非天然河槽乎?”他已认识到,一旦黄河由河南省北决,必然夺大清河入海,而且河决开封以上(封丘),东北流经山东入海为最佳地点。他说:
近日黄河屡决,皆在南岸,诚为无益;即北决,而仅在下游徐、沛,归德之间亦无益;惟北决于开封以上则大益。何则?河、济,北渎也,而泰山之伏脉界其中,故自封丘以东,地势中隆高起,而运河分水龙王庙,遏汶成湖,分流南北以
济运,是河本在中干之北。自有天然归海之壑。
所以,他主张对北道大清河等加以整治,使之成为黄河下游备道。他还预见到铜瓦厢改道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由江苏入海),不会维持很久,大改道已成必然趋势。因而,他进一步指出:“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复
生不能治,断非改道不为功。人力预改之者,上也,否则待天意自改之,虽非下士所敢议,而亦乌忌不议。”(以上引文见《魏源集·筹河篇》)他认为,既然旧河道难以维持,不如有计划地进行人工改道为好,否则黄河就要自找出路(泛滥决口改道)。事实上,在魏源这一论述后不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果真北行,沿大清河入海。这充分说明魏源分析的准确性。
关于华北平原上的漳河、永定河的治理,魏源通过实际考察,也提出过不少颇有见识的建议。他指出:在华北平原采取当时流行的“筑堤束水法”治河,不是因地制宜,而是“逆水性”。主张“以不筑堤为上策,顺其性作遥堤者次之,强之就高,愈防愈溃,是为无策”。其理由是漳河、永定河两岸,沙土占十之八九,胶泥仅十之一二,若以沙土筑堤,旋成旋溃,即使不溃决,也愈淤愈高,遇盛涨必建瓴而下,“其害十倍”(魏源:《畿辅河渠议》)。从区域地理特性来看,魏源的这种论述,包含了他对当地地理、水文环境的正确认识,是十分有见地的。
(6)流水地貌发育理论
在自然地理规律认识上,最为突出的当推孙兰关于流水地貌发育的理论——“变盈流谦”说。孙兰把侵蚀和堆积看作是地貌发育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二个方面,它们共同塑造和改变着地表面貌,并认为:在以流水为中心的地形演变中,有三种演变形式,即:渐变因素、突变因素和人为因素。他在《柳庭舆地隅说》卷上中说:
变盈流谦,其变之说亦有可异者。有因时而变(渐变)、有因人而变(人为因素)、有因变而变(突变)者。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指散流、暴雨冲刷),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排河入淮,雍水溉田,起险设障,久久相因,地道顿异。因变而变者,如土雍山崩,地震川竭,忽然异形,山川改观,如此之类,亦为变盈流谦。
在这里,孙兰将流水地形变化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指出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它不仅比中国古代的任何地形发育观点都要全面、系统,而且,相对于19世纪戴维斯的“地理循环论”的封闭系统和单一因素(地壳抬升),应更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它还缺乏
许多科学的实证内容,尚难以同戴维斯的理论相提并论。不过,无论如何,在戴维斯200年以前的17世纪初,孙兰能就流水地形发育提出这样的理论见解,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地理学史上,都是极具创新精神的。
第八节 近代地理教育的肇始
我国古代一直将地理学(舆地学)作为历史学的附庸,不作为专门的学科,就连地理著作的编排归类,也都归在史部之中。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地理学的发展,影响了地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独立学科的建立。直到清末才发生了新的变化。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先后出现了所谓“洋务派”、“维新派”,都提出了要放眼世界,开办新式学校,学习外国科学技术文化,以及改良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学作为了解世界的首要对象和手段,在清末得到了迅速发展。首先是翻译了许多外国近代地理著作,介绍外国的地理环境、地理思想、地理方法。据统计,从1858年到1904年间,翻译刊印的外国地质地理著作就不下百种。其>次,随着19世纪末新式学校的陆续开办,学校地理教育也受到了重视。如1902年、1903年,清政府两次颁布的学堂章程中都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正规学习。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高等学堂政科课程必须包括中外舆地课,学制三年(第一年学外国欧美非洲及海上岛国地理;第二年学地质学大概;第三年学地文学大概);艺科则包括地质及矿产学;商务科须学商业地理等。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中的经学、文学、格致、农、商五科都须设地理课。在文学科中还设有中外地理专业,其学制三年,课程主要有:地理学研究法、中外地理、政治地理、商业地理、历史地理等。其中地理学研究法课程主要讲习中国与外国、气候与地理,以及财政、海陆交通、历史、动植物、文化、军事、工业、风俗等要素与地理的相互关系。《奏定学堂章程》还规定进士馆、译学馆、师范馆所必须开设的相应地理课程,计有地理总论、中外地理、地文学、各大洲地理等。在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优级师范选科章程中,规定优级师范预科一年毕业,每周要学习世界地理大要三课时;历史地理本科学制二年,开设地理总论、中国地理、各洲分论、地质、地文和人文地理课程。从此,我国地理教育很快摆脱了中国古代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地理学体系,走上了近代科学地理学的道路。特别是,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等,都已切实安排了地理课程。如师范馆第一年有全球大事、本国各境及地图课;第二年有外国各境与地图课;第三年有地文地质学;第四年有地理之次序方法课。据统计,仅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自1902年开始招生到1911年辛亥革命,九年间毕业学生306名,未毕业生约230名,即京师大学堂的师范生中约有400人受过系统的近代地理教育。标志着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兴起。
这里我们还应提起一位作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先驱的地理教育家、地理学家张相文。
张相文(公元1866—1933年),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县人。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刻苦学习地理,除钻研中国地理外,也积极学习外国地理新知识,努力把我国古代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引向近现代科学地理学的道路。他很早就在许多学校讲授过地理学课程,如1899—1903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教地理学;1907—1912年在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教地理。此后又在北京大学讲授地理等。
他在地理教学中,吸收西方科学地理知识,结合中国特点,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如1901年出版的《初等地理教科书》(上海南洋公学初版)、《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上海兰陵社初版)。1903年出版了《地文学》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909年出版了《最新地质学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等。其中《初等地理教科书》与《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印行总数达200万册以上,对传播西方的近代地理学影响较大。“教科书”这一名词,也是由他的这两本著作所开创的。而他撰写的《地文学》一书,则是我国第一部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的内容分星界(宇宙)、陆界、水界、气界、生物界五编。直至现在,普
通自然地理著作的编写,其基本内容仍不出这五个方面。尤其是,在此以前所翻译的外国自然地理著作,都是仅限于无机自然界,而张相文却首次增加了生物界一章,把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联系起来,这是近代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此外,书中还包括了他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规律的科学阐述和探讨。普通自然地理学的建立是区别新地理学(近代地理学)与旧地理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张相文《地文学》的出版,无疑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兴起的又一标志,它也为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初步基础。
为推动我国地理事业的发展,张相文还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地理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
1909年9月28日,张相文邀集学界名流、各校师生和教育界官员100多人,在天津开会成立了“中国地学会”(1912年会址迁北京),会上,张相文被推选为会长。我国老一辈著名地理学家白眉初、丁文江、袁复礼、王成组、黄国璋等,都先后加入地学会活动。学会成立后,还定期出版会刊《地学杂志》,自1910年2月出第一期创刊号,到1937年抗战前夕被迫停刊,28年间共出刊180多期,发表论文1600多篇。
特别是1911年7月出版的《地学杂志》刊登了一则中国地学会的有奖征文启示,列出了有关地学的三类25个问题,要求应征者写出5000字以上的论文,于当年10月寄往《地学杂志》编辑部参加评比、交流。其论文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医学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等众多领域。其问题如下:
甲类:
1.中国地质北多黄土南多赤砂,其构成之原因先后,可历言欤?
2.日中黑子究为何物?或谓黑子发现时与地面之水旱有关,能详析其理欤?
3.自汉以来,中国与西域之交通频繁,凡兵威所及,使节所经及商人高僧之行迹,能详其通路,证以今名欤?
4.中国北方之地河滨海堧何以多斥卤硝碱?今欲化分改良以成沃壤,其道何由?
5.风暴时雨,古人多托之神话,试缕陈土俗相沿之谣谚,而以学理推论其原因。
6.黄梅雨之成因,言人人殊,当会萃诸家之说,据学理以折衷之。
乙类:
1.变更各省域以适于行政区划议。
2.文明之趋势多自南而北,而中国何以自北而南?其发展之次第能缕述之欤?
3.今拟遍设气象台测候所,以预防水旱之灾,试就天然之区域以规划之(含满洲新疆及各藩属)。
4.就最近界约,胪陈沿边要害,以规战守议。
5.黄河发源,或谓始于星宿;或谓潜流再发,实始昆仑。能罗列最近探险家之言,据山川之脉络以断之欤?
6.就传染病之种类,历考其原始发生地,并推阐其发生之原因。
丙类:
1.自苏伊士河开通,世界之形势一变,迨巴拿马运河告成,世界之形势又将一变,而影响及于中国者
..尤大,据已往测方来其利害,可得言欤?
2.蒙古改建行省区划议。
3.西藏改建行省区划议。
4.青海改建行省区划议。
5.导淮入海,应如何立干分支,以规划全局论。
6.日本人有为人文地理学者,相矜以创获,而中国诸子百家每先及之,能博引群籍以条证之欤?
7.规划征兵区域议(含满洲新疆及各藩属)。
8.中国各都市盛衰变迁考(含满州新疆及各藩属)。
9.中国将来之都市变迁说(含满洲新疆及各藩属)。
10.中国之动植物有来自别土、历久藩生若固有者,试历考其种类与源流。
11.中国商品以丝茶为大宗,试考其发明之原始与历代输出之衰旺。
12.自近世趋重工商,而都市之人口日增,田野之人口日减,为生活上一大问题,宜如何调剂盈虚,使国计民生两受其利欤?
13.竹枝词百首并注(不论本国外国,凡关于山川景物,及特别之风土民情者,皆可入咏,并详加注解)。
张相文及地学会的这些活动都积极地宣传、扩大了科学地理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他不愧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
由上述可见,20世纪初,无论从地理教育、地学组织,还是当时地理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课题,都标志着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萌发。
3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地理学会成立,在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的倡导和组织下,我国近代地理学的教育和科研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我国地理学也正式进入近代时期。
辅文图片
//..plate.pic/plate_169192_1.jpg" />
战国晚期秦地图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第4板A面)
//..plate.pic/plate_169192_2.jpg" />
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书影(宋刻元修本,北京图书馆藏)
//..plate.pic/plate_169192_3.jpg"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影(清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plate.pic/plate_169192_4.jpg" />
元陶宗仪《黄河源图》(《南村辍耕录》卷二 二)
//..plate.pic/plate_169192_5.jpg" />
明 href='1237/im'>《徐霞客游记》书影(清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plate.pic/plate_169192_6.jpg" />
清《钦定河源纪略》书影(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天涯在线书库《www.tianyabook.com》